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德育的基本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如果家长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且能注意不断地学习,使家庭德育从知识上适应孩子的成长和时展的要求,必然会在孩子心中保持较高的威信,孩子自然也会乐于接受家长的教育。作为二十一世纪合格的中质国父母,家长应从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素呢?
高尚的道德素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长期的全方位的教师。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熏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家长高尚的情操、文明的举止,会深深感染孩子,子女“自然似之”。家长的崇高品德就是一种教育力量,不仅能影响孩子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形成,而且能影响家庭德育的效果。因此,家长们应该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孩子与家长的心理存在一种神奇的融合和感应,对家长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家长的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对子女影响极大,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家庭德育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证实,家长有心理障碍,会投射到子女的心灵上;家长具备明朗、达观、善良、坦诚的心理素质,子女往往具有一个良好的个性和优秀的人格。因此,要培养高情商、心理品质优秀的子女,家长本身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定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家庭德育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家长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可满足了女的求知欲望,为子女树立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的榜样,掌握德育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家长的文化水平又影响着家庭德育的效果。而且未来的家庭是学习型家庭。因此,家长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必要的德育能力。家长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文化素养等固然重要,但并不等于德育能力。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差异,德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可能有固定模式,因此需要家长具备必要的教育子女的能力,能妥善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是家长素质中重要的一项,直接关系着和谐家庭德育的进行、效果和成败。
二、构建和谐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一种感化式、终身式的教育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活动的重要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家庭德育能够顺利实施,达到德育目的的重要前提。构建和谐家庭环境主要从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两个方面着手。
主观环境。它是指可人为调控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气氛和家庭的期望水平等。不良的家庭气氛易产生心理损伤,出现不良人格特征,如暴躁、抑郁、倾向等,也易导致离心力增强,从而使家长正面的德育信息不能为子女有效吸收。此外,不良的家庭气氛还会伤及家长对子女及学校德育关注的积极性,家庭因此会成为对学校德育产生负效应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气氛,产生良好的德育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使学生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轻松性、自律性、恒有性等品质上获显著优势。家长的期望也是家庭主观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家长期望值的高低及期望构成均对学校德育产生影响。过高的期望值不仅从心理上给孩子以重压,而且也因其不能实现而带来父母、子女双方积极性的损伤,极易产生德育的负效应。此外,家长的期望构成是目前国内尤其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个危险的倾向,那就是重子女的智育、体育、美育成就,而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漠不关心,出现了“许多人花钱买智育、体育、美育,就是没有人花钱买德育”的现象。由于学生社会化的构成不能仅限于智、体、美几方面或一方面,且这几方面的灵魂与动力建设都仰赖于德育,所以如果家长的期望结构未能实现合理配置,不仅学校德育而且全部德育大厦都有倾覆的危险。所以家长必须在期望值及其构成上都加以调控,才能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成长的家庭气氛。
客观环境。它包括家庭的经济收入、居住条件、物质生活水平,以及“文化性”消费品占有情况。在这里,应着重家庭文化生活的建设,丰富子女业余生活,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如购置图书资料、讨论社会热门话题,参观艺术展览,开展集邮书画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家庭充满文化娱乐气氛,使子女在这种气氛的熏染下不断提高文化素质,陶冶净化青少年的心灵,不断提高和升华他们的思想境界。
搞好家庭德育必须构建和谐家庭环境。唯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经常处于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觉悟,和谐发展他们的个性,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灵活使用多种家庭德育手段
家庭德育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环境熏染、体验、情境、表扬、批评手段,以及讨论、说服、示范等众多方法。要善于运用多种德育方法、手段,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原理,笔者认为一般在子女年龄较小时,通常采用直接手段较为有效。所谓直接手段,包括让子女亲身体验获得切身的感悟,这样的记忆效果比较持久。另外,也可以直接通过批评和表扬进行强化,而当子女成长到达一定年龄阶段时,运用讨论的方法更能以理服人。总的来说,家庭德育中这几种方法和手段常常交织在一起,很难完全区分开来。在很多情况下,父母要选择适合子女年龄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方法,针对特定的情境,把直接和间接的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里要强调的是,无论什么情况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子女道德方面的示范和表率。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促进家庭德育社会化
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必须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当前,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在许多家庭教育中,甚至就是反德育的。学校几年的道德教育效果也许就在父母的几句话中毁于一旦。另外,社会因素在学生道德教育中也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去找一个游戏房和网吧很容易,但如果找一个让教师和家长真正放心的场所还真是不容易。以前众多的青年宫等重要的德育基地,现在不少都变成了游戏娱乐场所。此外,我们目前的媒体为吸引观众或读者,提高经济效益,大都充斥着言情、暴力等内容,却缺乏正确的引导,最终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
因此,家庭应与学校、社会等方面主动配合,按照统一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步调一致地教育孩子。首先,学校必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学校还可以向家长了解有关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家庭背景,做到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以避免因不了解情况而造成对学生的误解,从而对今后的教育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并借助了解到的新情况不断修正德育内容和方法。教师也可在与家长合作的同时,学习与别人交际的能力,推动合作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另外,家长们的职业、经历和社会背景各不相同,他们可向学校提供大量的信息,教师可以从中学习他们不知道的东西,并分享家长的成功经验,以改进德育工作。其次,学校应注意社会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向,抵制和消除不良的信息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做出正确的选择与调节,力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所期盼的方向发展。最后,家长们可以从下面一些方面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如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理解和支持学校政策,并配合和监督对政策的执行等。这样,各种教育力量协调一致,共同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扰,形成一个巨大的教育合力,这远比任何一方单独作战效果大得多。
作者简介:
一、德育方法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的整体性问题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综合、整体效果,而应科学、合理地 处理好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 内部关系)。
1.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即德育方法分系 统要与德育要素系统所包括的其他五个分系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 理 和德育评价横向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整体。德育方法不应游离于德育整体系统 之外,而是发挥它在整体中、系统中的应有作用。例如,从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 的关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和方法是互相 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途径决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德育途径。如课堂教 学这条途径,决定了讲授法和说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锻炼法、考察 参观法则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进也会影响途径的发展。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 , 开辟了网络德育途径”[2]。同样,德育方法与其他分系统的关系也是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在整个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而独特作用的发挥又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不可 分。
2.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统内部的关系,即各种方法的关 系问题。国内有学者指出:“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德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以及制约德 育方法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种多样又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方法各有侧重, 要各种方法巧妙的变换和组合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将使德育方法的整体效用得到充分 发挥,从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务。”[3]因此,方法的整体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众所周知, 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是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及各种情形的 。一种方 法,可能完成多种任务,实现多个目标,适合多类内容。同样,多种方法可能完成同 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目标,适合同样的内容;而且,多种方法优选组合可能更好地作 用于目标、任务及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时空、不同情形,合理选择最合适的 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进而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协同、整体作用,以便到达良好的德育效果 。
二、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1.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4类18法: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辩论法、演讲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 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 、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 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2]。除此之外,还有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自我修养法等 。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有所侧重。
2.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
方法的根本问题也是选择问题。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学会在丰富多样的方法体系 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科学而艺术地选择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也 是作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依据工作的出 发点及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具体到某种原则,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列举出 许许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等等,这些原则都有 其 合理性,对实际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上述原则提出及排列的依据不是很清楚或 一致,致使人们可以列举无数有关原则,从而使原则的指导价值打了折扣。鉴于此,我们试 着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演绎出如下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使德育原则既有限,又有效,解 决了前述问题。
笔者认为,原则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 第一,为谁的问题。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务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 根本。第二,如何为的问题。要想实现德育目的,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轨迹或者规律运 作。第三,何时的问题。而规律的 作用是在实际情形下发生的,这又离不开社会发展历史状况及时代特色的制约。第四,谁用 的问题。方法毕竟是通过教 师的选择才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自身特点往往影响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应该选择适合 自身特点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上述层次的原则视为一级原则,它还可以分别 划分出二级、三级原则等。根据这种分析,我们认为德育方法的选择原则(一级原则)问题可 以表述为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的原则、合乎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历史性原则(时代性 原则)和教师主导性原则。这些原则都可以具体到某一级教育,比如,对于当代初中学段的 学 生而言,则可具体为充分促进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则和遵循初中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紧 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原则和适切教师风格特点的原则等。
转贴于
三、德育方法的实践性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机械的、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生活实际与脱离时展的 窠臼之中。因此,学生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基于此,笔者认为 ,德育方法必须强调实践性,即重视德育与实践的结合,使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及引 导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并在实践和生活中,强调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 育实效。
1.要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实践中展现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4],这已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据此, 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根本 上也是实践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应凸显实践性,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德育的起点,是与学生的已有体会和经验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实效,是通过实践来加以提 升、检验和展现的。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道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然后内化 为自觉的要求,随之产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外显为良好的精神面貌、优秀的意志品质 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学校除了强调德育与已有感受和体会相结合外,还应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 服 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 纳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他们的主体性 ,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在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学生的责 任心、组织能力等等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并引领学生的未来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为“约束—压服—控制”,容易导致学 生 产生病态的压抑心理和专横型的品质,给师生制造心灵上的隔阂,甚至情绪上的对立,以至 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因此,传统的“管、卡、压”等 措施不 能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的自主道德选择。所以,必须将生硬的道德灌输教育还 原成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进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寻求学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 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从而使德育工作可亲、可近、可信,增强德育工 作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还应高于生活,要考虑到生活的未来性和发展性,积极引导学生为 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从这种感性发展到 理性, 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为未来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和应具有的品性做储备。
3.内心体验——情感是德育加强与实践及生活联系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点
德育的本质在于育德,要培养人的高尚品格,而高尚品格与人对道德的体认及感悟须臾不能 分离。因此,要在实践过程中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加强体验性教育,调动学生的同情心、责 任心及良心,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使之在学生内心中留下美好、幸福的情感烙印,从而达 到以情认知、以情促意、以情带行的境界。情感的积极介入,就可以改变过去空洞枯燥的说 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发挥“陶冶”、“暗示”、“体验”等方法的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进一步讲 ,“德育对象的情感对其德育接受意愿、接受程度都会产生直接影 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德育实效”[5]。
参考文献
[1] 孙少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与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19 99(12).
[2] 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利小红.浅谈中学德育的实施方法[EB//OL]http://chsgez.10 0point.com/school/chsgez/items/校长文集/xz23.htm.
[4] 戚万学.活动德育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嫁接方法:
1、劈接法
砧木除去生长点及心叶,在两子叶中间垂直向下切削8到10毫米长的裂口;接穗子叶下约厘米处用刀片在幼茎两侧将其削成8到10毫米长的双面楔形,把接穗双楔面对准砧木接口轻轻插入,使二切口贴合紧密,嫁接夹固定。
2、靠接法
关键词:教材文本;目录;知识点;决策树;本体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6-3986-02
A Method of Ontology Learning From Course Text
Telek Zhumasharip1, Ayben Kazitay2
(1.Software Colleg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1, China; 2.Nationalities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00013, China)
Abstract: A course book tex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texts. The seed concept of the vocabulary in the field is to be obtained by making an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urse book contents. Once the features of the element of knowledge points are extracted by analyzing, the decision tree C 4.5 method will be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types of the knowledge point and the ontology learning on the text will be achieved.
Key words: course book text; vocabulary; knowledge point; decision tree; ontology learning
目前本体已被广泛应用于语义Web、信息集成、数字图书馆、智能信息检索等领域,备受关注。本体的建立也由实验室阶段向工程化阶段转变,很多本体构建工具如Protege-2000,WebODE,OilEd,OntoEdit等,为建立本体提供了方便,但这些工具还是要依靠手工来建立本体,对于工程化的需要仍然显得费时、费力,不能满足需要。
为了解决手工建立本体的困难,本体学习(ontology learning)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国外对该方向的研究非常活跃,其目标是利用机器学习和统计等技术自动或半自动地从已有的数据资源中获取期望的本体。
本体学习的数据源有很多种,例如纯文本以及XML,HTML,数据库等,但目前大多数信息还是以文本方式进行存储的,研究的重点仍集中在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1]。要建立高质量的本体,学习数据源的质量至关重要。在目前的文本中,普通网络文本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普通网络文本错误较多,结构也不很严谨,不太适合作为文本学习数据源。相对其它文本来说,教材文本具有知识结构的系统性、领域词汇定义的权威性、句式结构的完整性等特点,非常适合于作为本体学习的数据源。
1 教材文本的研究
教材文本相对于其它类型文本来说,除知识内容严谨外,其呈现方式也有不同。详细系统的目录就是教材文本所特有的表现方式。
1.1 教材目录的组成结构
目录是教材的纲要,每一个目录又是一个知识点内容的概括,所以目录相对于正文来说,有其独特性--高度概括性。
为了解目录的组成结构,根据目录的组成,将目录分为五类:专业词汇、普通词汇、专业词汇+普通词汇、短句和句子。对若干本教材中3216个目录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1.2 教材知识点的研究
教材中的知识都是以元知识点为最小单位进行表示的,所谓元知识点就是具有不能再分割的框架结构的知识点,所以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可以归结到对元知识点的理解上。
对元知识点的理解又可以归结到元知识点的分类上,而目前还没有元知识点的详细分类方法。本文参照本体学习系统[2]中概念的分类,同时又根据元知识点中领域词汇间的关系,将元知识点分为上下位关系和非上下位关系两种,详细分类见图1。
2 基于教材文本的本体学习方法
目前领域概念获取的方法[3]一般有三种:1)通过专业词典,从中筛选出专业领域概念;2)根据领域概念的特殊词法结构或模板,寻找和抽取结构符合这些特定模板的字符串[4];3)对语料库中的词汇根据不同的统计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设置一定的阈值,从而区分普通词汇和领域词汇[5]。由于很多领域尚未有专业词典,第一种方法局限性很大。第二种方法的模板基本上都是和语言相关的,所以要针对具体的语言进行处理。第三种方法设计到一个分词问题,而中文分词一般都要结合上下文和词典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同现几率来对汉字序列作分词,从而使处理问题的复杂度加大。
Moldovan等提出了种子概念 ( Seed Concept)[6],所谓种子概念就是领域中大部分知识都围绕在其周围组织的核心词汇。通过种子概念,可以获取与种子概念相关的大量专业词汇以及与专业词汇间的各种关系,利用专业词汇及其关系建立本体模型,从而实现本体学习。
2.1 种子概念的获取
教材目录中的领域词汇是教材知识内容的高度概括,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教材目录上的领域词汇展开的,所以教材目录中的领域词汇大部分都可以充当种子概念。
从教材的目录结构来看,“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普通词汇”这两种类型的情况占据了目录的绝大部分,并且从这两种类型的目录中抽取出专业词汇的难度又不大。本文在中科院分词系统ICTCLAS的基础上,实现了教材目录领域词汇识别系统。
从得到的词汇集中,利用常用普通词汇库和专业领域词汇关系集来排除普通词汇,得到专业领域词汇集。
2.2 概念联系的获取
概念关系的获取,目前通常采用的方法[7-8]有:基于模板的方法、基于概念聚类的方法、基于关联规则的方法、基于词典的方法或者是这些方法的混合。基于模板方法的缺点是准确率低,基于概念聚类方法和基于关联规则方法相对比较复杂,基于词典方法对词库内容要求比较高。本文通过分析元知识点的特征,来发现元知识点中领域词汇间的内在关系,来实现本体学习。
2.2.1 元知识点的特征
通过对教材中元知识点的分析,发现每类的元知识点中,都存在有一些共有特征。
1)都隐含着领域词汇间的内在关系
例1:(定义)凡在地球表面30km高度以下的稠密大气层内飞行的各种飞行器,称之为航空器。
在定义类中,一般情况都是利用上位词来定义下位词。从本例中,可以获取“飞行器”是上位词,“航空器”是下位词。
例2:(等价)转子又称工作轮。
在等价类中,两个领域词汇表达的是同一个物体或现象。从本例中,可以获取“转子”和“工作轮”是同一概念。
例3:(结构)火焰筒内有喷油嘴、点火器等。
在结构类中,描述的是事物和其内部部件或部件与部件之间的位置信息。从本例中,可以获取 “喷油嘴”和“点火器”在“火焰筒”的中间。
2)都包含了一些常用的特征词
例如,在定义类知识点中,常用的特征词有:“称之为”,“称为”,“即为”,“就是”,“是指”,“叫做”,“统称”,“简称”,“俗称”等。在等价类知识点中,常用的特征词有:“又叫”,“又称”,“亦称”,“或称”等。
3)包含的句式都是有限的。
例如,定义类知识点主要包括两种句式,这两种模式包含了所有定义类知识点的96.86%。
句式1:DefinitionBody + DefinitionDeterminer + DefinitionRange + DefinitionWord + DefinitionName
句式2:DefinitionName + DefinitionWord + DefinitionBody + DefinitionDeterminer + DefinitionRange
注:DefinitionDeterminer为定义限定词,一般为“的”, DefinitionRange为定义的上位词,DefinitionName为定义的下位词。
4)各知识点还存在一些其它基本特征
① 领域词汇间关系的数目不同,例如:定义类知识点仅包含一组领域词汇关系,但分类知识点包含的关系数都大于1。
② 元知识点包含的短句个数不同,例如:等价类知识点一般为1,而比较类知识点一般都大于1。
③ 知识点存在的语态有差异,例如:定义类知识点有被动形式,但组成类知识点没有被动形式。
2.2.2 概念联系的发现
通过分析元知识点的特征,概念联系的发现可归结到知识点类型的确定上,一旦知识点类型确定了,不仅可以发现新的领域词汇,而且可以发现领域词汇间的关系。具体的实现算法如下:
1)利用决策树C4.5算法对知识点进行学习
根据元知识点所具有的特征,本文抽取了5个特征值来表征知识点:包含的特征词、知识点句式、领域词汇的个数、短句个数、是否包含被动语态。
领域词汇的初始集合为从目录中发现的所有种子概念。训练集合为人工识别出的324个各类元知识点。用决策树C4.5算法对训练集合进行学习,得到一颗决策树。
2)发现新知识点
对需要进行识别的元知识点进行特征的提取,然后利用学习得到的决策树对该知识点进行判断,得到一个决策结果。
3)扩充领域词汇集合和建立领域词汇间的各类联系
对各类知识点根据特征提取出领域词汇,加入到领域词汇集合中。建立领域词汇间的关系,并不断扩充领域词汇间的联系集合。
4)转2),利用扩充的领域词汇集合重新发现新知识点。
3 结束语
通过目录来获取种子概念,方法非常简单并且有效,绕开了复杂的分词过程。把领域概念及其之间联系的获得转化为对元知识点类型的判断上,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问题。
参考文献:
[1] Chau R,Smith-Miles K,Yeh C.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 A Soft Computing Paradigm[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6:295-301.
[2] Buitelaar P,Cimiano P,Magnini B.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An Overview[C]//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methods,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s,2006:3-14.
[3] Buitelaar P,Cimiano P,Grobelnik M.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C].the ECML / PKDD 2005 W orkshop on:Knowledge Discovery and Ontologies,2005.
[4] Shamsfard M,Barforoush AA.Learning ontologies from natural language texts[J].Int'l Journal Human-Computer Studies,2004,60(1):17-63.
[5] Navigli R,Velardi P,Gangemi A.Ontology learn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utomated terminology translation[J].IEEE Intelligent Systems,2003,18(1):22-31.
[6] Moldovan D,Girju R,Rus V.Domain specific knowledge acquisition from text[EB/OL].acl /anthology/A0021037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新教材的前言部分一开头就写道:“……设法通过有实际意义的、饶有趣味的、与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活动进行教学。”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也指出:“英语是通过富有教育意义 的、饶有趣味的课文和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活动教给学生的。”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要求并强调:教 师“要设法创造交际活动的情景,……使他们能积极参与言语实践活动”,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好课内外各种 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近几年各级各类英语教学示范课、研讨课的情况来看 ,优质课大都以活动见长,除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外,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教学活动的巧妙设计与精心组织。 活动不仅使教师的创造精神和教学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升华,更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潜能得到了明显 的增强和更好的发挥。
目前,英语活动教学已经在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广大教师根据大纲和教材的 要求, 在教学活动(TeachingActivities)和活动教学(Activities Approach )的研究与实践方面作出了很 大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但是,随着我国中小学英语活动教学实验的普遍开展及其成果的广泛推广,有些自发、零散和随意的活动 设计,包括活动设计的水平、规范程度和实施效果等,已明显不适应活动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活动与活动教学 需要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笔者现根据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活动与活动教学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尤其是初 高中英语新教材使用以来国内英语活动教学研究与实施的现状,就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与组织方法作 一初步的探讨和分析,并提供部分活动设计范例供大家在研究和实践中参考。
一、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
1.活动应体现主体与客体的一致
这里的主体指学生,客体指活动内容。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时,既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英语基础、年龄特 征、心理特点、态度情感,又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尽可能使主客体 协调一致。明显高于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活动,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根据主客 体的实际情况,精心考虑活动内容与形式,寻找到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 参与,从而使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活动应体现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活动设计必须科学合理,且具一定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活动内容既要丰富多彩,又要适时适量;活动形式 既要多种多样,新颖有趣,又要避免形式主义,要讲求实效。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每堂课的每项活动 应该直接针对这节课的某一项目标,完成某一项任务。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要有利于 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培养民主合作精神,有利于形成科学世界观、高尚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学生的思 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又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活动的巨大教育作 用。
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是进行听说读写语言实践的具体行为。活动教学要求在语言活动的同时,人的五官 四肢都参与活动。要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避免你动他不 动、或动而无效的情形。要鼓励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英语。活动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成为 发展学生智力、情感的纽带,成为学生增进了解、显露能力、展示精神风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
3.活动应体现阶段性与综合性的结合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将阶段性内容与综合性内容结合起来。要根据每个单元的语言项目和教学要求,有 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组织活动,以确保规定内容的完成。活动不能脱离所学的内容,但也不必局限于新授 的内容,而应前后联系、新旧结合,采用螺旋式或循环式的方法,做到既有利于新的语言技能的形成与扩展, 又有利于已学知识、技能的巩固与提高。活动设计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单项后综合,先模仿后运用,先 语言活动后交际活动。随着学生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增强,活动的难度可逐步加大,其综合性和复杂程度可 逐渐提高,使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发展。
4.活动应体现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国内外对教学活动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我们的前辈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既要注意继 承那些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又要吸收现代交际法中确有成效的课堂活动组织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 实践,根据新的教学内容以及变化了的环境、条件和教学对象,对某些活动方式加以调整、改进,创造出新的 活动形式。
教科书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英语教师的任务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运用英语的情景。”没有活动, 教师就只好照本宣科唱独角戏了。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是教师最主要、也是最困难的一项工 作。它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不懈的努力,它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体现了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同的内 容,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同一内容,也可创造出多种不同的活动,而不同的活动又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 此,活动应精心设计,精益求精,常搞常新。好的活动会使教学工作变得轻松愉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 师也会从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得到乐趣和满足,会因活动组织有方而倍受学生的爱戴。
二、活动设计的方法
英语课堂活动有语法活动、词汇活动、拼写活动、听能活动、言语活动、读写活动等等。但按照一般的教 学程序,活动类型大体可分为三大类:1.呈现活动,即呈现新的语言内容的活动;2.练习活动,指新语言项目 呈现后所进行的旨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活动;3.交际活动,指运用所学语言交流信息以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 活动。
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创造出了大量具体的课堂活动形式,如猜测、预测、图表、传话、交流 信息、小品、描写与辨认、接龙、辩论、记者招待会等等。这些活动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但活动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和教材内容确定适当的形式,创造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活动。一般说来,活动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 素;1.Purpose,即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2.Skills, 指活动所侧重训练的听说读写中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能 力;3.Level, 指活动的难度,即该活动适合何种水平层次的学生;4.Materials, 指活动中要使用的文字、
图片、 实物和各种相关的资料和教具; 5.Procedure,指活动的先后程序和具体内容; 6.Number of
Players,即活动中的人数控制和分组安排;7.Variation, 指活动组织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已设计好的 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修改和调整。
下面我们来看看两个具体的活动范例:
1."MODERN ART"
Purpose: To practice giving concrete, visual feedback tospoken commands; to practice spe cific vocabulary ( variousnouns, verbs, adjectives, adverbs, prepositional phrases, etc.)incor porated into the commands for the drawing
Skills:Listening
Level: Advanced junior or senior middle school ( dependingon how complicated you make the vo cabulary, the directions,and the picture)
Materials: Rectangular sheet of paper and pencil for eachstudent
Procedure: Optional-before doing this exercise, reviewthe meaning of: in the center, on the right, in, in front of,through, at the top, on the left, on, in back of, for, at thebottom , from...to, under, around, next to, between, over, with, in the upper/lower right/left-hand cor ner
Note: Whether you want to read ALL 8 directions belowdepends on the English level and p roficiency of your students. We've included a sample of what the completed picture mightlook l ike, but remember that there will be a lot of variety!
Read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drawas instructed:
1. In the center of the paper, draw a fat man with longhair. The man is wearing a hat and
a tie.
2.In the upper left hand corner, draw a butterfly with acircle around it.
3. At the top, draw an airplane.
4. The fat man has a kite in one hand and he's holding anumbrella in the other hand.
5. At the bottom of the paper, draw a sad face with onebig ear and one small ear.
6. In the lower left-hand corner, draw a tree with thesun over it.
7. There's a house in the lower right-hand corner.
8. In the upper right-hand corner draw a cloud and underthis cloud put a tall thin man wit h a big moustache.
在进行这项活动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听写上面的8个句子, 然后根据每个句子的意思画图。上面的句子可 难一点,也可容易一些,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一些变化。
2."IF I HAD A MILLION YUAN"
Purpose: To use the conditional (if…) and subjunctive (asituation that is contrary to
fact) construction todescribe results of actions, and to practice grammarcommu nicatively
Skills: Speaking-must be ENGLISH only
Level: Advanced junior or senior middle school
Materials: Have a list of if clauses, to use as prompts:
If I had a million yuan…
If I could go to Paris tomorrow…
If you came to my home…
If I were a genius…
If I were a famous singer…
If I were a famous writer…
If I would buy you an expensive gift…
Procedure:
1)Stress to the students that they are to use theirimaginations, and they may be humo rous and fanciful as theyadd onto each other's if clauses.
2)Address an if clause to a specific student (say to thestudent beside you). That student (and successive students)must state the if clause and then suggest a possible result.For ex ample.
A. If I had a million yuan, I would buy a yacht.
B. If I bought a yacht, I would go for a sail.
C. If I went for a sail, there would be a storm.
D. If there were a storm, my yacht would sink.
E. If my yacht sank, my mother would cry.
F. If my mother cried, my father would comfort her.
3).The "If I had a million yuan …" prompt can be usedrepeatedly as students will have
different preferences andideas as to what to do with all that money-and the followingstatem ents can go in many different directions. But forvariety and interest, try some of the ot her clauses too. Justbe sure that the "chain story" moves along and students seethe possibi lities for humor and fantasy as well as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and internalize
the if clauseconstruction.
Variation 1): This activity can also be done in smallgroups of 5-6.
Variation 2): This activity can be done in writing,followed by speaking:
Each student takes a sheet of paper, and at the top of itcopies down a given condition. The
student then fills in apossible result, and passes the paper to a neighbor, whowrites
down the next event in the chain( using fullconditional sentences as in the example
for the oral workabove), and passes it on. After about 6 -8 minutes, therewill be a nu mber of "chain stories" ready to be read aloud.
这是个进行语法练习的活动,它把枯燥乏味的语法讲解变成了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活动,而且使听说读写 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在学中用、在运用中掌握英语的目的,这比死记硬背语法规则的效果 肯定要好得多。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英语的活动是与听说读写密切联系的,离开了听说读写,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因 此,在具体的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好听说读写的活动:
1.对各种课堂活动要有个通盘考虑,有些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有些侧重于基础知 识、技能技巧;有些侧重于对语法、句型和功能的认识与掌握。教师要尽可能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考 虑进去,使之相互结合,融为一体。四种技能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虽然在具体的活动中会有所侧重,但从整 体上来说,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保证听、说、读、写全面活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课堂活动不仅要求师生共同参与,而且要见诸于学生的行动。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取适当的 活动形式,以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和活动的效果。不同规模的活动方式有:对子活动,哑剧,讲故事,独白, 对话,游戏,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全班活动,师生活动等等。通常,一项内容可以进行多种活动,如先师生 示范,后对子活动,小组活动,再全班活动。反馈或活动结果一般应最后在全班进行。
3.活动的特征就是“动”,要尽可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做到动眼、动耳、动口、动脑,最好能“动手动脚” ,整个身体都活动起来。集体活动是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培养民主、平等观念以及集体主义的好方法。课堂就 是活动场所,学生可移动到一起组成对子或小组,可站可坐,可倚可动。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创造一 种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局面。
4.课堂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互助互爱的课堂气氛对活动的成败至关 重要。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保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 真正体验到自己作为主体的尊严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参与、合作的能力不断增强,使他们身上蕴藏的学 习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使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果我们每次走进课堂之前已精心设计好了活动,对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步骤已胸中有数,我们的课堂就 一定会充满活力,教与学就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才仁 《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Barbara Carvill, Ph. D. & Helen Westra, Ph. D. ( 1996)TEACHING ACTIVITIES
4.肖坤 “初中英语‘三P’活动教学实验报告”, 载《中小学外语教学》199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