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探究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做好高中生物实验准备,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
笔者认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生物实验教学时,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教师一般应在实验前都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生物实验操作。但是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实验准备方面还很少受到关注和重视。其实在学生学习新知识前,是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熟悉的材料,并让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学习和熟悉,通过人为的方式将材料中的一些与新知识有关的内容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利用这些知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也应使如此,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在有些工作上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学生,也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操作和学习的平台,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生物实验研究中,不能用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左右学生,使实验达到既定的结果。需要坚持学生在生物实验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与资源,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产生疑问,提出疑问,并积极探究和创新,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在探究性的生物实验中发挥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实验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在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时,教师就可以先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并思考问题,诸如可溶性还原糖主要有哪些?可以使用哪些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使用什么样的实验材料才能够获得更明显的结果。学生在实验材料搜集以及准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对于探究性实验的开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二、重视探究性实验方法,提升其有效性
一般情况下,探究实验的方式就是准备、实验、总结、深化等过程,准备环节,教师需要有意识、有目的的诱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明确认识探究的目的以及途径,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明确观测的方法,对实验的原因进行分析,把握好时机诱导学生,使其认真思考。如果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能够把握好时机,创设带有疑问的情境,就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学生使用花生、白萝卜和大豆进行实验,经过检测发现花生中含有脂肪,白萝卜中含有还原糖,大豆中含有蛋白质。这种实验比较简单,而且成功率比较高,因此教师就可以在实验中提出问题,为什么只选择这三种材料进行实验,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吗?让学生尝试思考使用其他材料代替实验,并验证结果。然后在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组织中只是含有一种物质吗?比如花生中只含有脂肪吗?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生物组织中不只含有一种物质,然后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教师只是实验的组织者,让学生自由思考,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其探究意识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认真分析实验结果
/
采用实验对比研究的方法。选定渭南高级中学两个班为研究对象,确定15班(66人)为对照班采用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教学,主要是教师讲解实验,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得出课本结论,写出实验报告;18班(68人)为实验班,通过生物实验探究模式进行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教学。教学实验中,对照班和实验班的生物学由同一名生物教师任教。
2 实验过程设计
2.1 对照班教学过程
在对照班采用常规验证性实验教学法,即教师在讲解渗透装置和渗透原理的前提下,给出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条件下及清水处理后,应该得到的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然后播放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演示视频,并根据视频,在黑板上写出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内容。演示完成后,开始学生试验操作,教师在实验室中观察学生操作过程,适时进行指导,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所发生的质壁分离和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复原的情况以及液泡体积和颜色等的变化。学生实验完成之后,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得出课本实验结论。
2.2 实验班教学过程
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流程图如图1所示。
由于教师已对渗透装置和渗透原理进行了讲解,并且演示了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条件下质壁分离及清水复原实验,使学生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然后提出探究问题:蔗糖溶液的浓度改变或者改用其他溶液可以吗?结果怎么样呢?本实验选用什么样的蔗糖溶液浓度?针对这些问题,实验班学生自主分组并设计了实验。
A组使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B组使用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C组使用质量分数为50%的蔗糖溶液,D组使用质量分数为70%的蔗糖溶液,E组使用质量分数为30%的硝酸钾溶液。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演示实验步骤和要求来操作,注意观察和记录所发生的质壁分离和滴加清水后质壁分离复原的情况以及液泡体积和颜色等的变化。
3 学生实验结果及结论比较
3.1 对照班结果
对照班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实验步骤,重复实验过程,完成了整个实验的小组,所用时间为40 min左右,其中有几组获得了较好的显微照片,也有学生因不熟悉实验步骤而未完成实验,无实验结果。但课后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大多数学生思路不清,表达不够准确,只能复述实验过程,不能发散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2 实验班班结果
实验班实验小组中有少许组未完成实验,各组均完成本小组对应蔗糖浓度实验,并将小组最佳显微照片汇总教师操作平台,由教师整理后投影出来,供全班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班实验结果见表1。
四个小组分别选出了较成功的显微照片。
展示实验显微图片后,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组织其他学生充分讨论。教师适当地指导。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① 蔗糖溶液的浓度不同,实验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② 使用的溶液不同,实验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③ 液泡的体积、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
通过讨论和教师的指导,实验班学生得出结论: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就不发生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复原;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就由于过度失水而死亡;用30%的硝酸钾时,由于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在细胞开始失水的过程中,被选择吸收到细胞内,使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又吸水,所以发生的是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液泡内的色素不能通过原生质层。
4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4.1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势
生物学科中的许多定律和原理都是通过生物学实验的研究而建立起来的,实验设计能力是学生实验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对比性实验研究表明,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相比,在提高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以及提高生物课程学习效率等方面是可行且有效的。生物探究性实验可以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实验教学中认真实验、主动观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技能方面,驾驭教材和课堂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教学思考也更具有前瞻性。
4.2 教师在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方法的变化,从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转变为做好“提问”的示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设计、准备、操作、数据分析和结论推导等过程中去,让学生把握规律和原则,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师在上验证性实验课时,可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灵活改变实验的某个条件,让学生利用课本实验的程序,进行简单的探究实验。在这样的“模仿”过程中,训练学生实验设计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初步形成实验设计的思路,为实验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师可通过创设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一、把握时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讲为主,而在现代的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特别是在探究式教学中,更要以学生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要更好的开展探究,合理的把握时机也是至关重要的,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是合理把握问题探究时机的关键,一般情况下是以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新旧知识更新和衔接处提出问题,问题要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思维容量。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最适宜的课内外学习条件。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自主参与。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向,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愿望。在教学中,要注重善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除了指导学生读书、预习、看书、提问外,还要指导学生领悟每堂生物课的教学目标,学会区分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自学的能力。
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每一个问题,因此提问要做到分层,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发言、讨论中,这样不仅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有所获。
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 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学习的心理倾向, 激发学习的动机。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感知问题,让其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掌握新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和问题意识就尤为重要。例如新课的导入以“探究”为起点,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植物的矿质营养”教学中,实施“情景―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过程:①由旧知识导入: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哪些?②铺设情景:这些化学元素为什么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③展开探究:讨论的最终答案是运用溶液培养法,确定具体的矿质元素。
利用学生凭借原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设置问题情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内容介绍一些生物现象或有关生物学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有知识解答。如在学习“基因连锁互换规律”时,教师可先介绍果蝇的2对相对性状,要求学生试计算测交后代表现型和比例。学生会利用已学过的“自由组合规律”得出4种表现型。这时,如果教师向学生出示不同的实验结果,学生就会受到启发――必须学习新知识才能解释。这样设置问题情景,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实施探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可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合理假设,并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可以说这一环节是整个探究过程的核心环节,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合作精神。具体实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启发。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设计方案,运用教师的知识和经验缩小学生的探索范围,节省时间。同时要注意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例如,在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时,如何设置单一的光照变量?根据什么预测实验结果?各小组进行讨论,从理论上论证是否可行。方案确定后,各组进行实验论证。由于所设计方案是学生自己的拟定的,学生的兴趣很高,学生更加认真地完成有关的实验论证过程,认真地记录实验结果。在学生对实验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不需要任何引导和启发,以免阻碍学生思维,只要求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改进。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但对学生所提方案可先不作评价,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这样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很快得到问题的答案,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探究能力也得到培养。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师的理念以及由此理念而产生的各种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探究式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基础、关键和保证。“自主探究”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图式,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钻研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 探究性实验 实验设计 教学方法
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探究的基础,生物学实验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另一类是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它比验证性实验更具有灵活性和未知性。
探究性实验设计是对学生在学习思维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和开发,是培养科学型实验人才的一种最基础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和指导学生掌握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方法和规律呢,笔者在多年的高中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一、理清思路,头脑中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很有限,自主实验和探究的能力非常差。如何让他们逐步掌握探究性实验的特点和规律,学会探究呢?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实验探究的基本原理,在头脑中形成一条明确的主线。
我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我们想干什么,研究光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想一想,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有哪些?光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谁做过实验证明过,都没有。因为在初中所学知识中研究过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氧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还真没有研究过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我们未知的问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光对种子萌发有没有影响呢?让它在光下萌发,看光对它有没有影响,那么它原先不是在光下的吗?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环节中的“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并依据此设计实验步骤的过程。
二、认识在探究性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及其含义
变量,或称因子,是指实验过程中所作的特定因素或条件。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三类:实验变量、反应变量和无关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探究光对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中,有没有光就是实验变量,种子萌发的结果就是反应变量(因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活性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在于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的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显然,无关变量会对反应变量有干扰作用,例如,“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这一实验中,水分、温度及氧气都是需要控制的量,即都是无关变量。又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低温、适温、高温)以外,PH、试管洁净程度、唾液新鲜程度、可溶性淀粉浓度和纯度、试剂溶液的剂量、浓度和纯度,实验操作程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都属于无关变量。
三、明白对照实验的概念和意义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还是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说的通俗些就是指对生物或材料进行了与原生活状态不同的改变,可以是增加条件,也可以是减少条件;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即保持生物或材料原有状态的分组,如上面所设计的“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组是光下的那一组,而如果是“光对植物幼苗的影响”,那么实验组就是暗处的那一组了。因为种子的萌发是通常是不见光的,而幼苗的生长通常是在光下进行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设置实验对照是为了增强实验的可信度。
四、对探究性实验的步骤有一个明确的轮廓
设计探究实验的步骤是学生最为头疼的问题,为了减少学生设计上的困难,我在教学中首先将探究性实验的步骤列了一个通用模式,即所有的探究性实验都有这么三个步骤:
第一步,设计对照(也就是把该准备好的都准备好,如试管、培养皿等编号,材料等分)
第二步,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具体操作,主要体现两者的区别;
第三步,记录实验结果,并确定检验结果所用的衡量标准。
总之,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教学是一个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和过程,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教师努力去实践和探索。实验设计是实验的起点,需要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认识到掌握最后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参考文献:
[1]余亚蕾.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思路《中学时代》.2012(06)
[2]陶海滨.高中生物学实验题中的理论及解题探讨《生物学通报》2008年07期
1 生物课堂教师观念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变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师首先必须转变几个观念:由教师本位变为学生本位,由注重学习的结果变为注重学习的过程,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变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例如:高中生物课,有关生物学实质和微观的内容较多,此时探究式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或模拟实验,以讲述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研究的方法、建议或实验设计的思路,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结论形成的过程,尤其是科学史的发展过程,因此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教学安排不要为了探究而探究,中学生物课内容中,可探究的内容有很多,但有些内容不适宜进行探究,因此探究式教学一定要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
2 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2.1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分析教材,挖掘教材
例如:对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的教学,我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资料,按照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假如你是当年的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在观察到植物向光性之后,会有哪些思考和推测?对这些思考和推测,你将采取何种来加以验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作出实验假设和预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的设计巧妙之处,还有哪些不足,怎样修改实验方案;分析实验中的现象、产生的结果,怎样从实验现象推导出科学结论。通过这种引导学生深入主动的探索,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2.2在教学活动中,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是最佳的课堂教学双边活动
新教材尽量将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索性的研究过程或以探索性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由于这种实验或思维活动条条框框少,学生的思维不受到限制,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关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用了“尝试”一词,更注重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探究。显然后者更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新教材的这些特点,首先让学生讨论:通过自学教材,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定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需要哪些器材?需要记录哪些数据?为了能够记录好这些数据,我们需要设计表格,那么,怎样来设计这份表格呢?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之上,确定好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及相关表格之后,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让学生设计记录表格的内容,要求学生填写实验预测结果和实测结果,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3在教学活动中,探究方式的多样化
例如:《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典型的贯彻探究性学习精神的课堂。整一节课就是问题探究式的教学。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既注重新旧知识的网络构建,又很好地引导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行探究的过程。这节课还设置了不同层次和形式的探究活动。如:对图片的探究,观察大肠杆菌结构模式图,总结出质粒的特点;以问题探讨的形式探究培育荧光猪的方法;以小组活动形式探究EcoRI酶的剪切方式;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探究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通过不同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尤以最后一个探究活动为典型。新课程标准中相关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学习了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后,再利用剪刀等工具进行模拟操作。本课中,教师作了大胆的创新,改为先由学生探究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出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实践证明,这种新的实施方法使学生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从这也可以证明,具体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灵活处理教材,探究形式应多样化,对课本上的探究活动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大胆创新,或适当进行增删。最重要的是要使探究精神真正地贯彻到课堂中。
3 生物课堂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分析与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对高中各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生物教学也同样受到课程改革的影响而面临着不断创新的挑战。教学改革是一个要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系统过程,教学理念的形成也需要长时间的分析和综合,要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目标,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观念和地位的改变等多方面去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但高考指挥棒一直在无形中指挥着高中教育教学的方向,控制着学科的地位和发展。高中生物课程的处境同样不容乐观,受教师和学生对生物课程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方式和方法的应用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因学生在年龄、兴趣、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影响了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以致于基础薄弱。学生从初中升学到高中,生物课程内容往往缺乏有效的衔接,造成学生知识面的脱节,无法使学生对生物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2.教师知识更新慢,教学理念陈旧
教师在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运用以及学生生物能力培养与教学空间拓展等方面的积极性不高,探索不够。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只强调和重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生物实验的教学环节。而且,教学案例陈旧老套,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3.实验条件不完善
受学校综合条件的影响,很多学校存在着生物教学实验条件不完善的现象,实验设备陈旧,教学配套设施跟不上教学的需要。有的学校甚至不配备实验教程和实验器材,根本无法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操作实验,学生无法进行动手操作,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通过实验操作来深刻理解,加深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
4.教师和学生对生物课程重视不够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相对于高中阶段的各个科目,生物科目在高考中的分值远远不及数、理、化及英语课程。即使在强调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生物课程也没有达到与数、理、化及英语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师特别是学生的意识中,对生物学科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至于教师投入的精力有限,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偏低,生物教学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二、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改进高中生物教学的方法和理念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高中生物教师已基本适应了以高考为衡量标准的传统教学模式,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素质水平、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生物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课时的分配、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有效地尝试。
1.生物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
交流
一个教学过程的完成,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过程的结合,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观念,要让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善于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允许教师与学生之间、本班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年级、不同班组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同学们在讨论中互相学习,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地位上互相交流,能够消除课堂的紧张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发散思维。
2.生物教师应重视自我培训,提升素质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重视知识的更新和学习,以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和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对教师来说,素质的提升不仅仅是对生物课程相关内容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包括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运用。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不断更新的知识,面对的是年龄增长、对知识需求越来越多的学生。要组织好具体的教学活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就需要教师树立学习意
识,讲究新方法,掌握新知识。因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不仅仅在于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进行对与错的判断,而且更多地在于及时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更加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教学效果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对理论、概念及结论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忽略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往往使学生受“结论式”的教学模式的影响,被动地接受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教师传授什么就是什么,使学生难以在学习中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不适应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必须重视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自主性学习是一个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抓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轻松、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注重实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则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学校应重视生物实验课程的建设和投入,包括建立实验室、提供实验器材、配备专门实验管理员、保证经费支持等。在生物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学校要做好具体的组织工作,要求生物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共同配合,精心设计,指导学生进行同步实验,并要求学生对实验所得的结论写成实验报告,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阔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中课程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要求,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教学工具,成为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形象地展示微观世界,弥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董骁.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2011(5).
[2]薛冬云.对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成效的探究[J].科教导刊,2010(6).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教学方法;教学途径
生物科学史中的发现都是众多科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与周密的试验得到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是高中生理解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高中生在学习生物科学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将生物知识学会,而且能够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了解生物知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取合理的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进行生物课堂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及生物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生物教学受到了教育教学领域的高度重视。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式局限于"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形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违背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阻碍了生物教学的进步。生物科学史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它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生物教学内容,同时提高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了整个高中教育教育的发展。
二、高中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方法与途径
1、坚持利用生物科学史教学的原则。首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要把握住教学的重点,生物科学史要适当引入,但是教学的重心还要放在生物知识的教学上;其次,要对生物科学史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筛选,选用的生物科学史部分要能够给学生多方面的教学;第三,高中生物老师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只45分钟,老师不能把课堂时间都用来满堂灌的教学,要有选择、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而且要对教学内容详略得当;第四,高中生物教师要选取合适的科学史内容进行教学,教学史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而且要与学生的高中生物课本内容紧密相连,不能把教学内容复杂化,影响实际的教学内容。
2、加强过程式教学。生物学知识是人类长时间研究与精心积累的知识,在各类知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物科学家进行生物知识研究的全过程,而且能够将科学家刻苦钻研的探究精神引入到日常的学习中,而且在了解生物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生物探究的方法,明白生物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仅给学生传授了生物知识,而且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讲述生物学家的生平事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在适当的时候,有意地选取一些生物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讲述,把科学家的事迹适时的渗透到生物知识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科学家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学生以后的生活中不畏艰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入科学家事迹的讲述,势必会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在了解科研的基础上,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
4、增加生物科学史的故事性教学。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讲授生物知识,枯燥的教学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甚至厌倦学习。因此,在生物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生物科学史不仅能够使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进行"酶的作用"的教学时,首先给学生讲述科学家斯帕兰札尼的实验设计,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酶的作用的学习,而且还学会了科学家解决困难的方式方法。
5、增加学习生物知识的途径
高中生物知识的教学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上,生物教师要给学生适当地提供一些其他的学习途径,比如随着网络的普及,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生物知识学习的网站,让学生利用对科学史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生物知识。生物科学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年代里,各种有益的科学史料数不胜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无法实现史料的完全呈现的,因此给学生提供其他的学习途径是非常有益的,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生物科学史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和各种学习方法。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对生物知识进行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生物成绩,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当前,比较全面、受欢迎的网站比如http:///ebook/biology;http://cyborg.bokee.cpm/等。
总结:
生物科学史展示了生物学科发展的过程,呈现了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它能够将生物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高中学生在对生物科学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将生物科学知识学会,而且还认识了生物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因此,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作用,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俞丽萍.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科学本质教育[J].生物学教学
[2]王锦红.浅谈科学史在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版)
高中 生物 教学 导入 方法
一、高中生物科特点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有生命特征的物体。通过学习生物,可以更好的了解自然界中的万物,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学生掌握好高中生物对于以后的研究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高中生物科因为是将自然界万物的生命特征结合起来的高度结晶,因此,理论知识性比较强,知识比较抽象,这样就需要在授课时做好导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生物导入教学的原则
1、实验性需要很强
为了做好高中生物授课前的准备工作,需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一些实验,直接更直观的演示一些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生物现象,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2、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导入教学如果只是简单的走走形式,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是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做好导入教学一定要重视导入教学的重要性,需要选择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方案,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具有很强的兴趣性
导入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教学中选择一些有兴趣、学生很喜欢的一些智力娱乐活动,这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为生物授课做好铺垫作用。
三、生物导学方法探究
1、结合学科特点,做好实验导学工作
生物学科是以自然界万物为研究对象,小到肉眼无法识别的微生物,大到比人类大数倍的庞然大物。以生命研究为对象,也就决定着在生物教学中需要做好实验工作,通过研究有生命特征的对象,才可以将抽象的知识更加容易的被学生掌握。在授课之前,可以先做实验,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比如说在传授“根对水的吸收”这一章节生物知识时,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看一个实验,直接将盐等物质放在黄瓜片上面,这样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有水分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根对水分吸收现象的发生。对于淀粉遇碘变蓝实验,可以在课堂讲述原理之前,拿馒头与碘做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那这样上课就会提高质量。
2、利用兴趣知识导入法
生物学科对于人类来讲是很重要很实际的一门学科,但是生物的复杂性及广泛性决定了生物学科有时也会枯燥无味,为了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利用兴趣知识导入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比如说可以利用谜语将生物学科的一些知识结合起来,对于脊椎动物来讲,可以利用谜语,“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对于鸟类飞行动物,“日飞落树上,夜晚到庙堂。不要看我小,心肺肝肠全。”,讲植物时,“嘴尖皮厚腹中空,头重脚轻根底浅”,这样可以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互相竞猜,可以提供小礼品,这样就能完全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好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学科的用处,有利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3、用实际阐述理论知识导入法
生物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将自然界中万物的实际特点聚集在一起,组成了生物学科这一理论知识课程,而为了更好的学习生物学科知识,需要将理论知识再实际化,通过实际将理论重新验证一编,将实际抽象出来,再整理成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更为了以后其他科学研究发展铺下了道路。对于DNA遗传基因来讲,很多学生感觉枯燥,太抽象了,没有实际意义,实际上,这对于此,可以以实际为出发点,举一个实例:“一个家庭中,女儿患有色弱遗传病,但是其兄没有患色弱遗传病,母亲也是正常的,那这个遗传基因是由母亲这边传来还是父亲那边呢”。色弱对于人类来说是很容易见到的,举出这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分析,通过这件事,学生还可以利用到其他相关事情上,比如说有的人皮肤是白色,有的人皮肤是黑色,这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呢?除此之外,对于免疫功能的介绍,可以通过实例,比如说教科书上有多少细菌,学生板凳上有上万个细菌,在学生感觉到很惊讶的同时,引出教课核心,为什么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还可以健康的生长,主要就是由于免疫功能的存在,如此一来,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疑问、惊叹到最后顺利掌握知识。
关键词:问题;重视;教学内容;主体
在高中教学中,生物普遍被认为是副科,而且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例不是很多,因此在高中整体教学中常常受到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忽视,出现某些学校对生物教学投资甚少,教学环境恶劣,老师缺乏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究,教学方式单一陈旧,学生对生物学习不够重视,整体学习成绩不高等现象,严重影响到生物教学的整体发展。
要改变生物教学的这种状况,我认为首先需要全社会对生物这门学科进行重新的认识,从根本上加大重视力度,有关教育部门逐渐增加生物在高考中的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加强生物教学的投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作为生物老师要大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努力的探索和创新,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确立学生教学主体的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生物理念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水平,从而实现生物教学的最终目标。本人结合高三生物的教学经验,对生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与各位老师共勉。
一、如何设计生物教学内容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老师要学会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个性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制订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老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帮助他们做好生物知识的积累,同时更需要学会引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生物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网络,逐渐建立完整的生物体系构架,使学生的生物知识基础更加牢固。例如,高三生物复习中,关于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与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的复习,老师可以从以下方式设计教学内容:该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体温调节。教学难点是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虽然在初中已学过神经系统的有关结构,但由于相关的概念比较多,教学时通过回忆及学习教科书的内容,理清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就能更好地为理解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打好基础。兴奋传导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知识比较抽象,难度较大,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演示,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传导的过程、特点以及关系。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三生物教学中,某些老师仍然保持着一些应试教育的教学思路,存在着一些错误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是由老师所掌控的,老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如何讲述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都是由老师的意愿所决定的,学生只要严格按照老师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学习就足够了。正是这种落后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教学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增加了学习的盲目性,逐渐对生物产生了消极、厌恶、恐惧的学习心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因此,要想有效地提高高三生物课堂效率,生物老师必须改变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首先,对班内每一名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学习能力、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和爱好兴趣等,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方式。其次,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学习方面,老师要想方设法与学生进行彼此真诚的沟通,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和生生之间关系融洽,会使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让课堂教学成为老师和学生互动的平台。第三,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后,老师要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好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围绕教学主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物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到生物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地提高高三生物教学的质量,需要每一名生物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努力钻研教学内容,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设计出完美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对生物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生物这门学科不断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成权.浅析美国中学生物教科书中的几个模型构建[J].中学生物学,2008(03):13-15.
[2]魏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巧用模型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0(22):79-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下面是本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教学方法的尝试。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探究和讨论,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1.设计实验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例如,在讲“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时,设计一个小实验:一个小烧杯装有热水,另一个小烧杯装有自来水;然后分别向两个小烧杯加入一朵新鲜的红色的大红花;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在通过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出来了,充满探究激情。
2.设计情境式问题、探究式问题等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需要,主动参与探究
如,讲“遗传的基本规律”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为什么有的同学是双眼皮,有的是单眼皮?”“为什么有的同学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他却是单眼皮?”,通过探究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过程。
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索
教师可根据当前社会发生的生物事件或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想要了解的某一事件或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体验事件或问题的性质或规律。例如:现在肆虐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它们的寄主有哪些?病毒的生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人体会产生免疫功能吗?应该怎样去预防这些病毒?为了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调查项目,然后利用各种媒体查阅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在这一过程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同时也懂得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社会的某些事件。
三、专题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研究性活动课题的选择,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生命科学的各种技术,或与生物科学有关的实验问题。选择课题后,进行调查研究或进行实验研究。如学习完“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提醒学生定期观察小蝌蚪外形变化,四肢等各种变态发育所需要的时间。实验完后,做出实验报告。通过专题性实践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模式;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88-01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探究式教学已被广泛运用,怎样更好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呢?自己在实践中运用了以下方法。
一、注重引言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在导言中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激趣,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利用谚语引言引发学生思考。如,用“九月九燕飞走,三月三燕来钻”来说明动物的节律行为;用“兔子不吃窝边草”、“狡兔三窟”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说明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的特点;用“一山不容二虎”来说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生来会打洞”来说明遗传现象;用“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来说明变异现象等。
2、利用谜语引言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蚯蚓的生活习性、形态特点和对人类的益处的内容时,可以引入“两头尖尖相貌丑,没有脚来没有手,长年累月地里走,施肥松土是能手”的谜语;用“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来巩固果实、种子有关知识等。
3、利用诗词引言,加强情感教学。如,利用少年时写的一首“咏蛙”诗词来导入两栖纲教学,“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这样即生动又形象。再如用古乐府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来说明古代黄河流域的繁茂景象,再通过与李白的千古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进行对比来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运用问题引路,使学生善于用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立异,这样利于促使学生形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如可以设问:为什么下雨过后蚯蚓会大量爬出洞穴?移栽幼苗的时候为什么要带土坨?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处于有问题性的心理状态,有一种疑惑、好奇感。另外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反判性”地提出问题,质疑教材、质疑教师及新教材的科学史教育。打破学生只正面接受知识的学习定势,迫使学生产生“逆反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还应加强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在课堂中应少些直接提问,多些指导激问;少些批评斥责,多些鼓励表扬;少些权威专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多让学生去尝试成功或失败来获取新知。教师要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置身于引导者的角色,启发者的角色,而不是说教者的角色;教师要从生物学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为学生理解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辅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架”,帮助学生把当前问题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习任务处于既适合学生但又具有挑战性的水平,刺激学生进行思考、善于用脑。
三、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思维方式
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起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例如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蝗虫用什么部位呼吸、鼠妇的生活习性、影响开花的环境因素、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条件等等。还可利用教材上的一些探究性实验进行改进,如“废电池浸出液对生物的危害”,可以改为“废电池浸出液对小鱼的危害”,把小鱼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加入浸出液,观察加入少量浸出液后小鱼的燥动不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引发出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由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课外小实验,使学生产生生活情趣
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素质非常有益,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许多技能的形成都是与此活动分不开的。开发课外实验素材,优化生物学教学,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入手,例如“生物学知识在餐食业中的应用”,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挖掘素材来设计实验方案,例如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植物物候学的研究、显微观察、生态环境调查等等。这些实验能实现学生的创新与实验空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学校向家庭的拓展,促进学生在探索方法和思维方式上求创新。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实验、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课内,充分利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使课内理论性的知识、理论上的解题思路,通过实践、探索、论证,更好地掌握。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对他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五、引导查找资料,学会终生学习
关键词:复习课;教学方法;改革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和掌握生物学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也是生物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以增进学习者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题,以学习者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已经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得到普遍运用,在中学生物复习课中也是如此。
一、中学生物课,特别是初中的考试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重练轻讲,重放轻抓。复习中,有的教师把讲练结合、精讲精练片面地理解为以练为主、以练代讲,而忽视引导学生对教材本身的理解和钻研,过度强调学生的自由复习,而放松了“抓”,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甚至走向复习的误区而导致复习效果不佳。
2.重死记硬背,轻能力培养。复习时,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教材的知识深刻理解,牢固记忆,更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决不能以背代教,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多向学生传授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3.重难轻易,重大轻小。难题、大题和易题、小题在复习考试中各有其作用。一般来说,易题、小题重在打基础,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而难题、大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时,应当立足于以小题、易题打基础,以大题、难题促提高,从而提高整体复习水平。
二、中学生物教学总的指导思想
中学生物教学的方法各有不同,同样就复习而言,各有各的复习方法,但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大纲为指导,课本为基础,抓住主线,紧扣中心,强化训练,发展能力。
1.依纲靠本,制订计划。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教科书是大纲的具体化。因此复习必须依纲靠本来确定内容,在此基础上要整体把握、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制订详细复习计划和实施方案。(1)定复习目标:从复习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并制定三方面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2)虑复习形式:复体有“讲”“练”“评”三种形式,具体要求是:①精讲;②多练;③细评。(3)择复习方法:可采用讲练结合、专题讨论、个别辅导等方法,并力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抓住主线,紧扣中心。以进化为主线,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为主线,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以重点内容为中心,抓住复习知识的关键。
3.强化训练,提高能力。练习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选择难度适中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采取矫正补救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练的基础上进行讲评,可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通过练习、讨论、讲评可巩固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
三、中学生物学复习课的教学方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中学生物课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以下方法值得尝试:
1.生物课复习过程中可以改变过去教师只用复习提纲,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而由学生自己出题,课堂讨论,相互解答。具体的做法是:在进入总复习时,要求每个学生或按小组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出形式多样的复习题,并附上答案。然后,教师认真地审阅每一份复习题和答案。经修改后,在复习课中交换分发给学生,学生进行互换试题解答,解答之后进行讨论、学生自己评定。教师从中发现新问题,重点复习。
2.开放实验室,展出各种实物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放映配合教材的录像和幻灯,学生自己复习,发现问题。具体做法是:在实验室设实验角和观察角。实验角主要是实验部分,包括演示实验的内容,放置有显微镜及各种仪器、用品、材料等。观察角主要是书本知识部分的内容。放置有平时上课都见过的挂图、模型和实物标本等等。教师把所要做的实验内容和观察的部分以及实验观察后所要思考的问题都事先用纸写好,附在相应的实验部分和观察的模型、挂图的旁边。这样,学生进入实验室按照纸条上所写的内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对实验内容还有机会再进行一次复习。
3.教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复习。首先,教师可以先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其次,教师可以帮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比较,可通过制作表格、画曲线等来比较,如比较应激性和反射,比较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鸟纲等各大纲的特点,性质的时候可以用上述方法进行。最后,帮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在平时每学完一章节之后,教师都可帮学生进行总结归类,通过章与章之间的共性知识进行归类复习。
4.画图与组图复习法:所谓画图,并不是指单纯地把图画出来,而是指能否将在认图、说图两个环节中所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亲自动手画图,把它们再现出来。这强调的并不是图画的好坏,而是图中结构是否表达准确。所谓组图也即(想图)其实是一个把各个部分的知识点贯穿在一起,融会贯通的过程。当把各部分的知识点都通过以上环节完成后,就可以把相关内容尽可能地串在一起。如在画心脏结构图的过程中,你每画出一部分结构时,不但要说出它的名称,而且要说出作用,即要把在认图、说图两个环节中获得的知识点通过手画、嘴说全都展示出来。
每个教师的教法不同,但只要敢于去探索、去钻研,对不同的学生能用最佳的方法指导他们进行学习和复习,就一定会收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蒋超英.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误区[J].中学生物学,2006(07):32-34.
一、新课程教学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的需要,充分体现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这要求教师建立全新的“学生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力于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2.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的课程标准是培养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在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时,所必需的用生物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二、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的总体把握
1.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我们教师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2.导课——激发学生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入的设计,知识过渡要“衔接自然”。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3.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分步提问,把大题化小,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
4.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帮助学生准确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 5.小结——收与放并举。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
1.把握方向,落实课程理念。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必须依据一定的理念。具体来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的核心任务和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教师应该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生物科学的机会,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同时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生物课程的学习要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讨论,了解相关职业。因而,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要针对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将学习过程变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过程 。
2.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重知识的传授,重结果,主要看教师的讲,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是否透彻到位,而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的学,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程度,学生学得什么,学得好不好,能力是否提高了。因此,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思考,主体探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能力。
3.精心策划,组织好探究性学习。高中生物教材上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类:生物史探究、实验探究和调查探究。生物科学发展史相关知识的探究,主要是经典事件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探究,诸如孟德尔遗传规律等典型的科学发展史,通过剖析这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思维的能力,学会开展探究活动;实验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主要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作出假设依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撰写报告。
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探究性学习是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不同;二是探究性学习要结合当地实际,不同的高中,他们在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校硬件设施上存在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应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方案;三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换位思考,对学生在探究过程的具体细节不细化,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尝试,但要成为探究活动的合作者,并给予学生适时适度的指导。
一、物理来源于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
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高中物理课程新标准提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有意识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物理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物理是无处不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密切,把具有知识性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使学生有相见不相知的感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玻璃球来替代教师的演示实验,具体做法如下:在水平桌面上放一块书本大小的玻璃板,板上放十个玻璃球,用勺一个一个把球盛到碗里(滚出玻璃板的球不能再盛),看谁在15秒内盛得多,然后再来讨论获胜的秘诀。再如,在讲述自感现象时,我们拆下了五十多个废日光灯管的镇流器,让每个学生感受自感电流,具体做法如下:用两手捏住镇流器的两个接线柱,直接接于一节干电池的两极,然后突然与干电池脱离(注意手与镇流器的两接线柱始终不脱离)。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使演示实验成为随堂实验成为可能,因为仪器简易随处可见,就算买也价格便宜,容易办到,而且学生感兴趣,并在心理上消除了对学物理的恐惧。
二、利用生活经验,构建新知识
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说明物理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物理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把这些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许多物理知识的体验,物理学习是学生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物理教学让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技巧。
三、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将物理理论运用于生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