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信息范文

小学教育信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教育信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教育信息

篇1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观念;教师角色;小学教育

一、引言

科技发展的浪潮不仅推动了生活的现代化,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向更高境界发展。科技发展推动了教育手段的发展,而教育手段的改进又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也就间接地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飞跃。

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使得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化。它对教育的影响也是空前的,主要表现为远程教学的兴起和互联网上的知识分享等。如小学生拿着IPAD上课,通过网络获得所需信息,上网作业中的难题求助等。而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这种种情况,无不对传统的小学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提高小学教育水平已成当务之急,且必须找到适合中国状况的教育手段。

二、教育理念的更新

1.教育观念现代化

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知识的获得、使用和传递方便快捷,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因此必须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替代传统观念,以未来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带动社会求新、求变。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小学生在网络时代将因创新能力的匮乏而无所适从。而加强教育对未来的导向功能,则将会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未来意识,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

2.知识来源信息化

信息时代的网络是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信息的共享、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不便,使人们能够进行实时的、面对面的交流。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网络资源将逐渐取代课本。小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得所需的信息,再通过思考把信息加工成自己的知识。因此,网络时代的教育内容具有信息化的特征。

3.学习方式自主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约束,加快了知识与信息的更新换代。学生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其利用网络信息来进行自学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而并非固有的知识水平。网络时代的学习趋势应是基于网络信息,以多媒体为主要学习手段的自发性学习。学生依凭自己的兴趣,寻找匹配的网络教育资源,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方式也变得自主化,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4.师生交往平等化

信息时代是一个社交的时代。世界往已成为一种现实,交往的方式也趋于平等、交互。师生交往日益平等化、普遍化,交往关系更趋宽容与和谐,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关系。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的信息提供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师生均可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投入教育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交流、对话应成为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基本方式。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1.设计未来的生活与发展

网络时代,学习的范围扩大至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为了掌握各种技能来适应和改造社会。因此,教师应不仅仅扮演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应努力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与学生一道,共创美好的未来。教师要具备超前意识,以自己的预见能力,对未来时展的前景进行科学预测,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让他们了解未来的社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去大胆地构想未来,创造未来。

2.构建个人化的知识体系

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随着网络和远程教育的兴起,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拥有者甚至唯一的传播者。教学方法也由“满堂灌”转变为构建差异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应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由授予转变为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更新知识结构、拓展教育视野和汲取新知识的能力,将这些新的知识进行处理,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塑造自我。

3.探究课程教学改革

在应试教育中,小学教育较为僵化:课程是课程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由国家统一编订,教师只管教授教材内容,几乎没有变革、创新。但实际上,如果让教学一线的教师也来参与课程改革,课程、教材可能会更清晰易懂,更易被其他教师和学生所理解。而在未来,课程的概念将会拓展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因此,教师要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学生的特点,敢于设计教程,变革教材,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四、结论

网络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新的、适应时代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也需要转变角色,掌握必要的网络工具,追踪学科最新方向,及时更新知识,加强教学能力,师生共同学习,共创全新未来。只有这样,未来小学的教育之路才能越走越光明,才能做到“少年强则国强”,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篇2

一、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

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小学教育的重要影响,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观念,才能提高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性。因此,要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以新课程标准为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逐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提供现代化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

要提高认识,准确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制订与学校整体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制订适合本校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因此,学校须从发展全局的需要出发,认真研究讨论,反复修改,制订出既有前瞻性,又有可行性的容易操作性的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不开能够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丰富教学信息资源,实现教学设施的网络化,促进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应用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没有适合教学需要的应用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工作就是无米之炊,难以为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应用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建设顺利进行,建成能够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引进和完善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教育信息资源。

三、加快小学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教学环节的关键。教师职能的这种新型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信息化要求小学教师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使自己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执教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小学教育信息化还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并且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相关的技能,为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具体管理提供最专业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服务。为了转变教师职能,就要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培训,让教师对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还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在职学习,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四、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交互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能动的。学校必须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充分发掘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潜力,让这些耗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够物尽其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融为一体,用信息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之下,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

篇3

 

信息技术即是通过多样的信息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下载、共享以及配置。而对于小学教育来说,信息技术主要可以体现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即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性、多样性以及便捷性,辅助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方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改善教学的效果,提升其价值。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及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一、目前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目标模糊化,教学缺乏导向

 

任何科目教学都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这就需要一些科学的引导过程,而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而言,恰好是体现出引导的地位。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看似丰富多彩,实际却偏离的教学的主题,也导致教学的目标模糊化,最终适则其反,难以达到教学的效果。

 

2、忽视自主性,学习趋于被动

 

自主学习的理念并不是一个新的理念,我国教育一直都在提倡自主学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课程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学习过程过于被动。而一些教师在引入信息技术后,依然是采用大量渲染的手段,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依然无法体现自主性,也无法有效利用小学学生的活泼特点。

 

3、存在依赖性,教学缺乏思考

 

信息技术的滥用会让教师过于依赖这种科学的手段,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于课堂教学的思考,长期以往很容易导致依赖性的产生,也让今后的课程教学中始终都将信息技术加入其中,对于教学效果提升并无太大的益处,也让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且乏味。[1]

 

4、课程内容新颖,教学设备落后

 

课本上层出不同的新颖内容,形式上让学生开拓眼界,但实质上学生并没有获得很多直观上的感受。现有小学课堂,多媒体和粉笔,是老师传达知识的主要媒介,因此信息技术也不是我们所谓的多媒体。如果长期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这也就导致学生获取信息的局限性。

 

二、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分类

 

1、“双主”的模式

 

所谓的“双主”,就是主导以及主体,主要是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以及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双主模式的开展流程为:教师首先设定相关的教学方案,然后以多媒体作为媒介,向学生普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学生通过自我探索或者小组协作完成教学的目标;最后教师评估学习的效果,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改变。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两点原则,即其一,教师不能完全放弃自身对教学的主导性,特别是对于学习方法的导向,例如学习问题的指导,学习方向的提供以及学习效果的总结;其二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地位价值,即教学不能一味的采取“灌输”教学,而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2、探究的模式

 

探究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主题以及问题作为目标,鼓励学生主动的、高效的开展学习过程。而探究的模式的开展流程为: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提出教学的自主学习的主题或者方向,同时制定多媒体的教学方案,并且对于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调整,体现主动性、研究性以及合作性的三种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普及目前的主要知识点,同时让学生将此作为方向进行自主交流,合作学习,深刻探讨等科学学习流程,最后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让学生了解自身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误区以及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原则为教师需要把控学生学习的大致方向,在不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的条件下,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建议。[2]

 

3、合作的模式

 

合作模式,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通过完整的合作关系体现,保证教学的有益循环。其教学流程为教师根据教学主题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同时让学生利用信息网络查询并下载相关的材料,然后以网络作为有效媒介,与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沟通,同时可以提交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联系整个班级,让学生互相组合,完成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这类教学模式的开展原则主要基于教学设备比较完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有自主的意识,在保证相应的课堂纪律基础上开展,从而能够加强自身对于问题的应对和解决能力。[3]

 

三、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规避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突出

 

小学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有:电脑绘图,文字处理,PPT制作,网页制作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针对小学的课程,最主要围绕“兴趣”,激发学生去很好学习课堂内容。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做PPT,进行课堂展示,或者搜集一些关于该古诗词的图片等等。以上这些活动是教学的手段,并非目的,最终是让学生懂得课堂上的内容,抓住课堂的精髓。所以在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要做到重点突出。

 

2、痴迷网络,价值观扭曲

 

互联网技术,可以说有利有弊,教师在鼓动学生使用互联网配合自己教学的时候,有时会导致学生被互联网上虚幻的东西所吸引,从而使得学生痴迷网络。例如,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的时候,可能会忍不住玩游戏。游戏中,可能会包含有暴力血腥的画面,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老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不断渗透正确应用互联网和正确对待互联网世界的知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依赖网络,缺乏思维

 

依赖网络教学,非常容易造成学生和教师缺乏积极互动的主动性。不得不承认,在教学过程中,现在很多教师在课堂懒于思维,单纯将自己的课堂内容复制到PPT上,上课带领学生略读自己PPT内容。整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深入理解或者学到课程的内容。相比于传统课堂,这种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就显示不出来优势。所以,一定要在借助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避免过度依赖多媒体,而忽视思维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纵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会因为学生定性差,从而导致教学过程的难度,但是这段时期也是学生可塑性较强的时期。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将它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同时拓展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兴趣、主动性以及合作意识等多能力培养具有较大的效果。

篇4

众所周知,教育的信息化可以进一步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从而促使现代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地有序发展。现如今,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不过依然有一些矛盾存在于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而提出对策,正确解决问题,对于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

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化和信息化不同,它关系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整体教育改革及教育现代化,目标明确,过程独特。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发展教育现代化,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因此,针对现如今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基础建设较为落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为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环境进一步改善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对于大部分农村小学来说,计算机的配置都不健全,很多时候上课期间是3到5名学生共用一台机器,有的甚至于是十来个学生共用一台,因此相对于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很多小学在信息化基础建设上呈现出落后的局面。

(二)学校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管理程度相对较弱

在我国目前的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对硬件设施的建设极为关注,而在软件方面就相对较弱一些。在空间管理上,大多数小学采取集中化的一种管理模式,如在图书馆等还没有配置计算机的公共场所。而在时间管理上,很多农村小学生只能是上计算机课的时候才可以使用计算机,独立使用计算机的机会很少。现如今,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两个重要特点为:第一,由于在经费方面投入不充足,因此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也不合理;第二,在投资上缺乏统一而又明确的设计与规划。

二、改善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策略分析

(一)大力筹集资金,加强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

对于小学教育信息化来说,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其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保障,不过现实情况是,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由于小学经济基础薄弱,很多时候一定要依靠政府、教育机构、社会捐助等进行资金的筹集,从而逐步改善我国小学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使我国信息教育可以顺利地进行。

(二)加强建设师资队伍,从而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对于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来说,要做到更快更好地推进,就一定需要高素质、多数量的适应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优秀师资团队。与此同时,教育界还有采取适当的鼓励政策,将一些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计算机人才吸取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来,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使得其能安心地投入到农村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当中。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及能力的提升,要更好地与政策、实际情况进行结合。

(三)加强科研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与其他各类学科教育教学的结合,并且要倡导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效而且广泛地使用当前的信息技术手段去进一步对学科教学做好补充。在信息化教育的引导下,所谓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将信息技术教学看成是我国学科教学中难以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对教师来说,在进行学科教学时,要尝试着将信息化教学理念融合进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进一步启发小学生自助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从而实现信息共享

对于每一个农村小学来说,政府要及时提供充足的各类信息资源,从而鼓励学习开展其各自校园网工程的建设,包括增加多媒体信息设备,从而为多媒体教学的开设做好准备,在教学资源上,要做到定期更换,并且要做到保证资源的新颖度与有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利用好不同小学的教育信息资源库,以便于学校之间的资源可以做到共享与合作,使我国乡村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更具备特色。

(五)加强我国农村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针对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师要切实做好培养学生道德判断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明白网络空间里的是非镇山。并且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提升对小学生的价值观及人生观的教育,教会学生主动积极地去面对一些真实的、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有利信息。

三、总结

简单来说,对于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来说,我们一定要清晰地明确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创造与改变,有利于强化整个教育系统的素质化改革,并且可以为小学师生提供大量的有效信息。

参考文献:

[1]李荣国.农村小学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

[2]何香萍.对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思考[J].学周刊,2017,(03).

篇5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缺少动脑、动口以及动手的机会,就不会真正实现有效学习,这已经成为了现代儿童发展理论中明确指出的一点。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不仅仅符合小学生自身的思维发展特点以及年龄特点,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小学教育的趣味性。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合理以及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以从本质上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的效率,进而达到教学活动最优化这一目的。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及扩大眼界的重要推动力就是学习兴趣。在小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能够综合使用其光、色、声等效果,创设各种灵活多变以及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将生活物景进行再现,实现静态知识的动态化、枯燥知识的趣味化、抽象知识的形象化,进而营造出一个自然且轻松的学习氛围,唤醒小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小学生获得情感的共鸣,使得小学生能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一直都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并且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及高度重视。现代化的小学课程包含了小学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知识以及经验十分匮乏,因此,他们还处在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其自身所具有的思维运算水平仍然很低,不能够对复杂以及抽象的概念进行正确理解。与此同时,小学生自身的注意力十分容易分散,极不稳定,这就决定了小学生必须要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以及生活环境之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感官刺激才能进行有效学习。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教育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以声、文、像的形式从多角度呈现出来,从而创造出一个立体的教育教学空间,使得那些抽象的知识能够实现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小学生很容易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易于学生理解、感知、可听以及可视,使得小学生能够在自身的探索过程中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规律进行充分的了解。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 小学生 信息素质 小学教育

一、信息素质的结构和内容

信息素质包括四方面的素质:传统素质,即具备读、写、计算等基本文化素质;计算机素质,即指了解计算机基本文化,掌握其基本应用;网络素质,即对当代信息环境的核心互联网的认识和掌握。媒体素质,即对包括图书馆信息资源在内的各种信息媒体的认识;一般来讲,信息素质的内涵主要指的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

(一)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能力和洞察力。 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的角度理解,感受和评价。

当前及未来的小学生每天都要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图书、报刊、广播、影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小学生要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要关注信息,敏感于信息,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挖掘信息,搜集、整理、加工信息。

(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指的是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身处信息时代,需要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适应信息时代对小学生的要求。

(三)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质中读、写、算的基本能力,信息常识、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一般来讲,小学生应对信息的含义、特征、作用有所了解;小学生应对展示信息的新技术如:投影仪、幻灯机、电子计算机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有所知晓。应对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信息源的种类及使用有所了解;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还要不断学习更新信息知识。

(四)信息道德

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小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利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应该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同时不得危害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培养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必要性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整个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人类近30年来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百分之九十。面对信息量的猛增,如何在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并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等,对学生至关重要。因此,认真研究、思考学生的信息素质,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三、培养小学生信息素质的措施

在信息社会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应该从信息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同时结合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知道如何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有效将其有效作为己用,这样的人是具备信息素质的人。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文献信息课教学以及计算机网络化建设是培养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实践保障

现在国内小学学校里,重视以及开设了文献信息课程的学校为数不多。但实际上,开设文献信息课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授人以渔而不授之以鱼,用这句话来形容文献信息课的作用丝毫不为过。文献信息课能够让小学生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例如图书馆和因特网等的使用方法和规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变换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把期刊检索途径、检索方法以及复杂的图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会学生,让他们自己能快速有效地查找到书籍的方法。这样,也将大大增加和培养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学校对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以及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网络。

(二)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关键在于培养、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各方各面都将影响到学生,教师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因此,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首先,教师要深刻地了解信息素质的重要性,转变之前传统的教育观念,强化自身信息意识。通过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开设有利于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学习环境,指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其次,教师应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充实、完善自我。通过参加培训以及进修,对迅猛发展的教育信息和网络技术有一个及时全面的了解,努力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师的进修过程当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从理论到实践综合训练,利用各种局域网、互联网方式进行学习。

(三)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常规课程

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应充把信息素质的精神、意识整合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可结合各类学科的教学,利用计算机、幻灯片、投影仪等设备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制作上,采用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图片、颜色等内容,既能提高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能让他们对这些设备产生好奇心,进而想要学习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对小学生教学来讲,这样做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在北京和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已经进行了充分实践,相比传统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和一张嘴的单调模式,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结束语

信息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小学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多个措施下手,才能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岚.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素质[J].电化教育研究,2001(1)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教育 课程设置 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计算机正日益广泛运用到工作、学习、生活当中,掌握和应用计算机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且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材的必备素质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正以光速在全球流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更是强调:“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可见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当前教育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这门新课程的普及给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授课认识和自我定位,作为一名专职计算机教师该如何认识它的重要性、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呢?在从教小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年的过程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浅谈。

一、着眼大局,认识信息技术对现在教育和未来的重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谁掌握了第一手信息资料谁就获得了最佳发展机会,信息的获取可以通过无数种渠道或方式得到,但是不同的获取方法会产生相应的代价和成本。懂得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进行信息获取,将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重,近年来一些从事未来教育模式的专家学者均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杠杆,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往乃至生活。美国信息学家尼葛洛庞帝和信息业绩巨子比尔.盖茨分别在《数字化生存》和《未来之路》中指出计算机将渗透到未来生活的每一个细微方面。可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时时刻刻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未来的社会就是没有距离,没有国界的网络社会里。在信息技术课程正逐渐成为各类中小学必修课的今天,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师更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安排课程

小学教育处于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小学时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中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如自我意识、性格等都是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独立人格逐渐形成,好胜心理比较强烈,自我形象的追求等。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感性认识答应理性认识,简单表面化的东西比较吸引他们,这时候,学习兴趣,简单知识,学习游戏等对其非常重要。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何行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内在需要呢?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创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即所谓教学模式),需要创造引人入胜、活泼、轻松的氛围,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活化”程度,才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递。同时计算机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为学生勾画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奋,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可以如下设置;教学生从基础出发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如音箱、耳机、话筒 等) ;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动手电脑组装或观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 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活动学习――直接经验;观察学习――间接经 验)。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悉操 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 输出信息的基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 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比较灵活、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老师应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科学合理设置相应的课程,打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跨学科进行课程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篇8

关键词: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4月2号,教育部网站公布了《2014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学校教学设备条件明显改善,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教师师资水平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尤其是乡村教师,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进程。

二、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了解乡村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而发现教师师资存在哪些障碍。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并现场发放回收,样本来源于纯乡村小学(乡村镇以下中心小学包括教学点),调查共计发放问卷90份,回收86份,回收率为95.53%。根据以往文献,本次调查的指标包括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对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程度、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是教师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价值导向,对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程度意味着教师自身外在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教师自身内在条件。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指在具备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教室内,乡村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如已会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通常使用的媒介、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频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的程度、是否已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等。1.目前教师已基本会掌握一种甚至多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但使用频率比较低。由表1结果可知,其中有54.65%的乡村小学教师已经会使用“投影+幕布”的简易多媒体该方式,73.26%的教师会使用电子白板技术,33.72%的教师会使用一体机,仅11.63%的教师会使用在线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通常使用的媒介为“黑板和电子白板交互使用”占比为38%,为“电子白板”的占比为35%,说明教师在教学中以电子白板为主,交替使用黑板为辅;也会采用“投影+幕布”的简易方式进行教学。总体来说,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虽有了明显提高,但使用频率不高。2.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不够,尚未达到教育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程度。如表2所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处于“一般了解,大致领会”的教师人数约占90.59%。教师基本上都处在这个程度,能满足基本教育教学要求,成为一个简易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者。而更高水平的“非常熟悉,融会贯通”仅有8.24%,说明乡村小学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水平有限,课堂呈现效果简单重复缺乏创新,在应用信息化教学上提升空间巨大。3.大部分教师借助免费资源平台,尚未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如表3所示:有39.53%的教师未建设自己的教学资源库,60.47%的教师已建立。由此观之,乡村小学教师已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授课的初步能力,但其熟练水平普遍不高,融合创新的能力也很缺乏。只是停留在对信息技术浅层的“会用”阶段,总体上看信息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对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程度1.培训次数较少和培训重点不符合实际需求。如图1所示,教师平均每年参加国家、市或者区县、学校组织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次数大多为1-2次,分别占比31%、43%,说明教师培训次数少,力度并不高,乡村小学能给予教师吸收新知识和提升信息技术的机会不多。乡村小学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以“课件制作”和“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的基本技能”为主,分别占比56%、60%,其他培训内容均不超过30%。学校主要以基础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培训为重点内容,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高层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培训较少。2.培训技术不足以满足教师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此题设为教师认为自己目前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应落在何处。如图2所示:33%赞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35%赞同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的基本技能方面。乡村小学教师认为在培训重点应该是观念转变的与认为培训重点更应注重实际操作的比例为15:71。说明大部分教师的观念已经改变,技术上的不足使教师想从培训中得到有效的帮助,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3.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希望获得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的支持。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最希望获得教学资源的供应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一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建成,需要定期的维护与更新;另一方面,教学资源的供应的不足使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上有所限制,需要学校资源供给和懂得如何借鉴与学习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优质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自身能力的支持和拥有自己学校一支强有力队伍的不断指导和引领也很有必要。具体见表4。第12期LEARNINGWEEKLY信息技术培训是帮助乡村小学教师提高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究:学校方面,满足于解决教师基本的硬件设备使用问题,而忽略了培训内容缺乏深化整合意识;教师方面,从自我主观层面提出培训的重点为信息技术能力,观念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但其在信息技术相关培训中所学习掌握的并不多,从每年参加的培训次数可见培训的资源很贫乏。因此,教师更需要培训来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三)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教育信息化意识是指教师是否具有教育信息化思维。本部分调查的主要内容旨在了解教师是否有教育信息化意识,以及其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是否有促进作用,教师是否会有意识地与他人进行研讨、是否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学科发展活动、是否认为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及四个方面。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1.教师相信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并认为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参与调查的教师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表示信息技术对教学有促进作用,仅有一人表示不知道。教学资源库是指教师把各种与个人教学、学习相关的多类别的数字化资源,科学合理的组织成为方便存取和管理的数据库对象。95%的教师认为有必须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对资源进行分类管理,5%的教师没有这方面的意识。2.教师愿意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学科发展活动,并有意识地与他人进行研讨,相互促进。91%的教师表示会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学科发展活动,愿意不断更新理念、知识与技能,显示教师们积极性高。91%的教师表示会有意识地与他人进行研讨,但是仍有9%的教师表示否定。说明虽然大多数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有意识地与同事进行研讨,相互促进,建立相互帮助的信息化教学方面的沟通关系,但小部分教师仍固步自封。3.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1)教师自身信息化技术能力不足,团队力量不够,如PPT制作技术有限,信息化设备部分功能不会使用。(2)信息化教育资源匮乏,一方面是教学中所需要的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部分查找困难,如体育教学能应用的教学资源较少,另一方面是教育网络资源过于繁杂,筛选优质资源困难。(3)信息化专业培训次数少,信息技术提升不够;现代化教育技术更新太快,培训内容跟不上节奏。(4)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够,信息化与教学相分离。在教师信息化意识层面上,教师能够发现自己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有促进作用,也愿意与同事建立相关知识体系的交流互助模式,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支持的学科发展活动,支持去建设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不难发现乡村小学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滞后于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缺乏一定的融合创新能力。而且,教师虽具有信息化意识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缺少有效的行动。从信息技术支持程度来看,乡村小学教师是“特殊”群体,他们迫切地需要培训等途径来提升自己有限的水平,可培训往往最容易忽视教师自身的动机需求,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事倍功半。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培训质量,丰富培训形式随国家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加,硬件不足作为曾经影响乡村小学信息化发展的最大阻碍已日渐消解,而乡村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过低成为国家推广信息化教学的主要障碍,因此,需要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质量。一方面,完善职前培养体系。师范教育应重视信息素养的实操训练,避免仅注重理论的局限,加强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避免单一的办公软件的学习,可适当学习实用性强、趣味性足、应用性广的信息化技术;另一方面,重视职后培训。农村小学由于经济水平落后,教育质量较低,难以吸引优秀的小学教师留下任教,也难以请到相关人才进行培训指导,造成“多媒体闲置”的资源浪费现象,为解决这一现象,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如同行交流、现场指导、专家授课、优质课比赛、校际观摩等,不断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建设符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资源库”。

(二)提升应用水平,融合学科教学问卷中第三个维度为教育信息化意识,从中均可发现乡村小学教师对教学信息化的观念已经转变,但知易行难,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只满足于操作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缺乏落实学科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于教学实践的行动,致使出现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的恶性循环。农村小学教师应努力克服实有条件的不足,开拓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如远程培训、连线专家、课堂实践等。教师还应该在满足当前应用的基础上,学会有选择地掌握信息技术,最好结合学科特色和学科内容来进行选择,这样更具有精确性和创造性。此外,应以年轻教师的信息化思想和技术带动学校整体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篇9

一、发展现状

我校现有22个教学班(含三个学前班),在校学生1521人,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45台,在校学生与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的比(生机比)为33.8。我校共有教职工69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17台。我校有网络多媒体教室2个,使用统一规定的教材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建立了学校办公平台和学校网站,具有了本校的教学资源库。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录像带、录音带、电子图书、VCD、DVD、CAI课件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造成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三)信息教育资源应用不足。课程整合不足,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应用不足。例如,现在要求统一纸质备课,导致大量的网络资源,学校信息教育资源不能很好的应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投入。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证。

(二)加大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成立学校信息化教育评价小组。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之中,以评促建。

四、下一步发展目标

(一)加强教师的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只有全体教师拥有了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让信息技术更高的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10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育;授课老师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无论我们的生活还是学习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运用电子信息化,当然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少不了信息化的使用。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教学中,教育信息化无论对于授课老师还是听课的学生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信息化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一、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教育信息化不仅仅使得教课老师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思想观念,也使得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加广泛,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所以教育信息化的使用对于中小学的师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那么我们需要将教育信息化对于中小学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作用分开进行讲解。

(一)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授课老师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学校或者授课老师能够知道全国各地的优秀学校或者教师都在进行什么形式的教学或者有什么特别成功的案例,教师通过浏览这些信息提出一些适合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1.教育信息化在授课老师备课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每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信息都可以共享,丰富和增添了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在局限于学校所提供的课本或者教材。有了教育信息化的帮助,学校老师在进行一些抽象原理或者晦涩难懂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声音、图像表达出这些原理或者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可以通过图像形象的表达出来。很多时候老师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图表或者是某个现象的形成过程,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图表或者现象具体的写到黑板上的话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教育信息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上网搜索相关的图表和现象形成过程的图或者视频将他们下载下来放入自己的讲义中,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将老师的备课时间大大的降低了,并且对于任课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充实了很多,在授课老师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也节省了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授课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授课老师就可以将在备课的过程中节省的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制定中小学在每个学习期间的学习进程和学科内容的恰当安排,为中小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做出努力。

2.教育信息化在授课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能够将前后讲解的知识点或者内容很好的联系起来。中小学生所学的每个学科中每个单元或者章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有些时候需要用到以前的知识点或者内容,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能够凭借记忆或者翻阅以前的笔记来联系这两个知识点,这样就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假如使用教育信息化进行中小学课程的教授,那么我们的任课老师在讲到有关联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将以前的课件调出来让同学们复习,这样才能既省时又省力的就将相联系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了。

(二)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1.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育信息化对于学生的帮助很大的,因为以前传统的学习方法就是学生在实际课堂上听取教师进行知识的讲授,使用教育信息化之后学生可以不用非要在实际课堂上学习,他们可以在家里或者其他地方使用网上课堂或者将老师的课件拷贝到自己电脑上进行听讲。学生将老师的课件拷贝下来之后能够随时听讲,遇到不明白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反复看课件,并且不用与老师必须面对面的才能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仅方便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也节省了任课老师的时间和精力。

2.教育信息化可以调动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中小学校推广教育信息化的使用过程中使得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变为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或者是直观形象的图表,让中小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些趣味性。信息化教育不仅仅可以让知识变得更加形象,还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增添一些视频或者声音片段,这样中小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比较容易集中精神去听课,多种感官系统一起作用,能够让学生感觉到一种真实的感觉,这样就能让学生将学习的东西得到更加深刻的记忆。所以对于这种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对其给予极大的重视和研究。

3.教育信息化能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由于教育信息化可以将图、表、声音、视频等等各种感觉的信息融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仅可以形象生动的解释相关的知识点,还可以让中小学生充分利用各个感觉器官去感受学习,从而将这些内容深深的刻在自己的心中。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课堂学习增强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于相应的学科学习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教育信息化可以增加中小学生和授课老师之间的互动或者交流

现代的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观念认为,在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者学习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授课老师的教授方式和教授内容为中心,并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的主要作用或者目的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以后的学习中,老师授课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让中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所以中小学生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行过程中需要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老师的教育教学中去,在接受老师讲解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更好地完善自我。

在一些中学或者小学中老师讲课过程中采用了教育信息化的方式,这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授课老师讲解知识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由于教育信息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实行能够给待遇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一些帮助和机遇,但是教育信息化也存在着一些自身的缺陷和限制,从而对中小学的教学也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教育信息化给予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需要让中小学校改变自己的教学条件和相应的教育环境

中小学校要想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就需要引进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和一些多媒体技术。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的教学老师和学生来说有着很重要的帮助作用,但是由于教育信息化的使用需要借助一些电子设备并且这些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这就导致了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学校不能够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即使电子设备的购买费用解决之后,那么以后对于设备的维修费用、保养费用等等各种费用的花销也是很大的,可能对于城市化的学校这些费用是可以承担的,但是对于一些农村的学校或者经济条件的不好的西部地区,这些费用对于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在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操作这些电子设备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国的很多中学老师对于计算机操作能力比较差,更缺乏对新型计算机教学系统和教学软件的学习,甚至有些小学老师连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能够完成,这种现象就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学中的顺利实行。

(二)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要想在中小学成功应用不仅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积极配合,也对中小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在中小学进行教育信息化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求任课老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对电子设备的操作能力,但是对于中小学而言,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实行也需要他们在一定程度对信息技术或者计算机网络有所了解和掌握。因为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自己的讲解为主,如果学生有听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有异议的话,不能够及时地反映给老师,而是需要在课下或者回家之后才能有机会和老师进行沟通。这就要求中学生能够自己独立、熟练的进行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能够熟练的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互动;至于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与任课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由于现在我们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有着很多问题,所以要想能够在中小学成功的实行教育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也需要掌握较好的信息技术才行,其中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学中的实行能够增强中小学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为以后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海茹.教育信息化给教师角色带来隐形危机[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2003,4

[2]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107-03

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系统工程中,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础设施逐渐走向完善,但与我国高等院校以及中学的教育信息化程度相比,小学的教育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存在诸多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 教育观念落后,创新能力较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教育水平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缓慢,教师对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足,重视力度不够。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仍然采取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制约着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全新的素质教育体制下,通过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从而使得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处于低层次状态。

2. 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复合型教师

我国大部分小学没有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学校所制定的发展规划,仅仅是技术层面出发,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定位。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对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不清晰,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力度不够,以至于出现校园信息化建设落后、水平较低的现状。另外,学校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缺少教学经验丰富和信息素养高的复合型教师。学校注重对小学教师硬件知识的培训,而忽视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等软件知识的培训,以致无法实现现代教育和高新科技的对接。

3. 缺乏教育信息资源,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软件环境建设滞后,教育信息资源匮乏,硬件和件设施不配套等一系列问题,很多学校的信息化设施仅仅局限于上网,缺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资源信息库,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对硬件设施投资比例过大,轻视软件设施的建设,硬软件发展不平衡,造成先进科学技术无法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得先进的网络设施,变成上级领导参观和考核的对象,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现代化的摆设。

4. 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完善,信息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较多,工作关系不协调,应有职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工作得不到科学的监督和合理的指导,职责范围不明确,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工作绩效得不到科学的量化。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挫伤了工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另外,随着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方面,网络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良信息,这给小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由于小学生缺乏辨别能力,极易导致小学生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另一方面,我国小学教育网络缺少安全防范措施,极易遭受病毒感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新课改为契机,运用现代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今社会逐渐走向信息化时代,高新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在当前的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应该贴近社会实际,走进时代前沿,运用好现代高新科技,大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有效地进行各种交流和信息处理,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1. 努力规范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我国各地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创造条件。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开设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规范教育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注重培育学生信息素养。

2. 加强课程整合,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高新教育技术与学科建设之间的整合力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合作活动,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制定出高水平的教学方案。与此同时,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人们获取资源的途径增多,信息量增大,小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网络上获取信息,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加大投入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信息化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特有的个性。

3. 继续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社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教育培训逐渐走向网络化、信息化。以前那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知识探索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现代的网络使得学习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学习需求出发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求知识,最终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从而学生可以自主地决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进度,充分地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管理化水平

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教育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立足实际,解决出现的各种新问题。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高新教育技术也使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嗜方行定位

在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学校管理者要转变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提升教育管理化水平,对教师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培训,让他们了解和熟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使得在教学活动中有所侧重。学校教师也应该正确认识学校信息化水平,适当地进行定位,提高自己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的能力,使自己从“基层教师”向“教育信息化规划师”转化,不断提升自身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层次。

2. 协调各项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

学校在推进教育资源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各项潜能,多渠道调动各项教育信息化资源,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投入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加大对软件设施的投入,实现均衡发展。同时,学校还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份良好的发展环境,学校应立足实际,获取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各项功能。

3.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

我国小学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较低,教师能否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关系到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应一进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健全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保证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1)加强科研能力,大力整合信息化资源。小学教育的信息化关系到我国国家信息化的进程,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学校应格外注重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了提高我国小学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学校的各级科研机构应该大力加强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创造出全新的教育成果,建立完整的一套教育信息化体系,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寻求政策支持,积极转换角色。要使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需要政府部门从制度上给予充分的支持,不断健全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增加配套设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不断满足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小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利用好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准确定位,不断对课程进行开发和创新;转变角色,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国提升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3)拓宽教育资源渠道,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优化教育管理方式和培养方法,这对广大管理者和教育者提出了一项新的能力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尝试把信息化课程与探究性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传统固有课程设置,拓宽教育资源渠道,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烦人教学信息化模式。小学管理者以及广大教师应该要树立创新的观念,完善教育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小学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层次。

四、完善配套制度建设,构建教育管理新模式

小学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关键一环,是面向网络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特点是: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主体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各项教育信息技术,给传统的教育方式灌输变革的强大动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整合,迈向教育现代化。伴随着高新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管理信息化相关的课题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为适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要进一步地完善教育信息化配套制度建设,构建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新模式,推动我们新课改目标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1.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评价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来估量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成果。因此,应该根据小学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教育信息化评价体制,规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行为,从而有效地推动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法律法规可以为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立足实践,不断完善相应的教育信息管理政策和法规,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益,为我国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 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提高学生鉴别能力

伴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校园网初步建成,我国小学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有了一些发展,但是学校资源库建设相对滞后。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对开发教育资源,建立一套完整的园校网络资源库,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信息,小学生的识别能力不强,抵制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因此,学校应建立网络“防火墙”,并且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增强事物的鉴别能力。

3. 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加快校园网络建设

伴随着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要科学定位管理机构的职责,转变传统观念和教育方式,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体制,使其成为小学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推动者和实施者,确保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共同向前发展。我国很多小学的信息化设施薄弱,特别是西部贫困山区,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阻碍了素质教育和社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应加大校园网络设施的投入,全面提升教育管理化水平。

五、结束语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漫长,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小学管理者应该从全局出发,立足当下实际,制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方案,指导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教育者,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准确定位,大力整合信息化资源,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网络资源,丰富校园网络资源库。小学生也应该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自觉维护校园网络安全,做到健康绿色上网。总之,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时展的趋势,我们应该立足长远,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以及务实的行动,参与到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上来,切实将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全面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终极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雍潜,李龙.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2] 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问题调研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5-28.

[3] 黄荣怀.关于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及应用的策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0,(11).

[4] 余胜泉.教育信息化生态观与新技术教育应用的科学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06,(9):4-8.

[5] 管志毅.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生存状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6] 张敬涛.中国教育技术调查报告[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

[7] 曾祥翊,等.我国小学网络教育教学的现状、问题、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14,(11).

[8] 张玲,等.西部回族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3,(7).

[9] 吕.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以淄博市北门里小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7).

[10] 丁新.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3,(21).

[11]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12,(1):9-13.

[12] 易凌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现象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4(11上):55-57.

[13] 余胜泉.城域教育网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技术通讯,2012,(6).

[14] 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5] 黄荣怀,等.教育软件的发展[J].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2012-2013年度),2013,(4).

篇12

1.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1)信息的内涵表明信息的普遍性。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对自己学生合适的信息:从书本里、从校园内、从社会上、从媒体中,特别是从网络中等等。不是缺少信息,而是缺少发现,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课堂上、书本中,学生当然会信息不足。

(2)信息的内涵同时表明信息的重要性。由于信息是事物运动规律与状态的表征,所以任何一个系统(如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在信息中诞生和成长的。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认识、掌握与利用事物的运动状态与规律,也就是说必须掌握与利用信息,系统掌握的信息越多,其发展与进化的速度就越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对一个民族、一个学校、一个学生的重要性。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接触对他生存与发展有利的信息,与社会合作、与学生父母协作,把学校与家庭创造成一个有利于个体发展的信息的海洋。信息不足的学生会营养不良,信息营养不良的一代学生必将导致一个民族的衰弱,中国过去的历史足够说明这一点。

(3)信息的内涵表明信息只是事物的表征,并不是事物本身,它可以独立存在,能被人们提取、传递、加工和处理。所以,我们的教师不仅要精心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信息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提取获得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交换信息的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信息社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获得、处理、利用信息能力的竞争,一个人不具备这些能力,即使置身于信息的海洋,要不是对信息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就是望洋兴叹,葬身于此。

(4)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信息的共享性使它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正增值现象和负增值现象,负增值即信息损耗。教育教学过程即是信息传递与分享的过程,我们的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确保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减少损耗,实现最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的最大效率。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结果是信息技术日益多媒体化、网络化。全球正在成为一个信息共享的网络村。在这个村庄里,不会支取别人的信息、不会破译别人的信息、不会保护自己绝密信息安全的民族都必将被信息化的浪潮抛向知识经济的新一代殖民地。因此,知识经济对中华民族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是高速公路又是深深的陷阱,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教育。

2.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动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而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江总书记说:“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生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刚处于起始阶段,我们耳闻目睹了很多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中把教育信息化仅仅界定为“多媒体化和计算机网络化”。多媒体与网络理所当然是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先锋,但学校教育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决不能等同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远比这大,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可能走进一个误区。

一般理解的教育信息化,即指在教育与教学中,开发并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社会需要的教育环境。根据教育信息化理论,广义理解的教育信息化如上所说,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个能使教育者和学习者方便地获得信息和交换信息的环境,特别应指出的是,教育信息化中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是指围绕学校教学活动周围的一切事物,是教学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内外条件的总和。其内容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学校内部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校园建设、学习风气、文化氛围、师生关系和外部的社会网络,包括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经济、科技、文化、风俗习惯等,对教学活动都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都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都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只是用信息技术装备中小学校。

二、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根据信息理论,学校教学环境中的学生获得教育教学信息有三个途径:直接与教学有关的事物接触,去了解认识客观事物而获得信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把他本人已获得的知识与经验信息变成教学信息;教学媒体(或称教学信息体)是现代教育信息决不可缺少的重要来源,特别是现代新型媒体。从以上教育教学信息的来源看,学校教育信息化实质上就是要从教学实践(客观事物)、教师、教育教学媒体(即教学信息体)三个方面着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应该是一个这样的信息环境:

1.具有比较固定的按培养目标应提供的客观实践事物与客观实践环境,包括实验室、技能训练室、劳动技能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与一些社会上的科研机构、文化机构、活动场所建立固定的联系,为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提供服务基地。

2.具有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教室物质环境和教室文化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中小学生学习、审美情趣、心理素质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健康发展与否,上述因素关系极其重大。

3.优良的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首先应从教师的培训开始,而且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导者。教师如果不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内容、目的,不经常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不精通教育传播技巧,不熟练掌握现代媒体的开发与利用,不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或者不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改革传统教学,那么教育信息化则常常是表面弄得很热闹,实际上形式主义为多。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有目标地装备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的基础上,开发和建立各地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及各种各样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为教师和学生获取更新更多的信息提供渠道。

三、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育部及地方教育机构应尽快以立法形式加强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信息化意识。“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首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其次是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计划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如1991年日本文部省公布的《信息教育指南》中规定在初中阶段开设《信息基础》,以普及信息科学。

2.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切实重视学校实践基地的建设,要重视教学实践的作用,要与社会各部门横向联合建立实践基地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实践信息,发展自我能力。信息理论告诉我们,社会越发达,越要牢记:实践与参观,调查与访问,包括参加社会实践和参与各种实验活动、参观自然界和调查社会活动的各种现象,永远是学生教育信息最基础的来源,这也是著名的戴尔经验之塔所要告诉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内容。中国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严重与实践脱节与社会脱节与学生今后的谋生脱节,培养的学生在学校里高分低能,走上工作岗位眼高手低。皮亚杰在儿童早期认知理论研究中发现,结合日常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对儿童具有实战感、形象性、感染力,创设日常生活情景与实践环境,引导学生从中接受教学信息,积极探索并与同学老师协作交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这样的教学对儿童认知与情感的发展特别有利。我们积极倡导把学校的教学、社会实践、信息技术的利用三者结合起来,如把气象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动植物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废物利用研究所等部门中一部分容易的课题交给学校,组织学生编成小组到社会中对课题相关的内容进行走访、调查、测量、统计,同时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搜索相关信息、整理信息并在整理中进行创造。这样既节约了研究机构的精力与物力,又真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另外在社会与自然界里进行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与研究强化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学习的必要,而且要学好的必要。记住:孩子们在社会与大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天生有无穷的创造力。我们再次呼吁:注意多媒体和网络的浪潮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汹涌澎湃时,切不可忘记要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能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在协作中学习的环境,这是当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也正是我们民族教育体制中长期最缺乏的。

3.要切实重视校园社会心理环境的建设。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类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环境明显表现出很多的病态,而且又面临一个又一个更深刻的挑战,如资源危机、环境危机、黄色文化的泛滥、与疾病、与信仰危机、战争与饥饿、贫穷与失业等。他们这一代将来能否以一个健康成熟的心理走进社会,面对竞争与压力、成功与失败、邪恶与正义,关系到他们是把现代化带入黑暗的陷阱还是明媚的未来。中小学生正是个性心理品质成长与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多媒体与网络的开放环境进入中小学校后,教育信息化中的校园心理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去努力建设,一旦形成,就会以比较稳定的形式传递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又一代,值得我们花时间花精力去建设。校园心理环境常常包括学术风尚、文艺气氛、社会意识、集体观念、协作精神、人际关系、务实精神、文明习惯等,还有学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的能力。

4.多媒体与网络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两大技术杠杆,网络特别是INTERNET作为第五大信息体(媒体),刚刚兴起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教育信息化的主角。网络信息体具有与其它媒体不同的特点:无穷的信息容量、即时的传输信息速度、超越空间的信息协作与交互、随心所欲地信息浏览与下载。我们要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在扩大完善文字书籍图书馆、视听资料图书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具有特色的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校园网,尽早与教育科研网和国际互联网相连,逐步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系统,进入信息世界,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以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巨大信息容量克服教材的局限。

5.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近期目标应明确是向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宣战,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为基础教育的素质化服务。中小学教师要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其他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把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演示播放工具,要通过教学设计,运用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改革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令人忧虑的是,在当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很有一些学校和教育现代信息技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为应试教育服务,为题海战术服务,为强化巩固传统教学模式效力,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就成了“电灌加人灌”,成了改革的阻力,“口里喊的是素质教育,实际做的是应试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珠江三角洲在教育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在华南师大电教系众位教育技术专家的主持指导下,就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总课题明确列入这一地区教育信息化总体计划中。我们在近期的珠江三角洲教育信息化程度的调查中很高兴地发现:在这一总课题下,很多中小学校正在进行各种子课题的实验与探索,并已出版了不少课例录像带与专著,其成果是显著的,这一经验值得全国各地借鉴学习。各地区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教育信息化的成果进行新型模式的探索。否则,教育信息化只能成为孩子们美丽的陷阱。

6.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进程中大力推广行动研究。各中小学校在利用教育信息化现有成果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很多新问题需要研究。传统的教育实验研究对研究人员要求较高,实验过程严密,实验条件严密,一般中小学教师无力承担,且实验过程封闭,不能随条件改变而作出调整,这种研究很容易脱离学校的教学实际。行动研究是学校教师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在一定的理论或科研人员指导下制定计划,当场进行实验研究,以求在短期内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行动与研究相结合,强调在行动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研究方案,强调不断对研究进行形成性评价,并立即把肯定的部分反馈到教学实际中去,从而弥散性影响教育教学过程。

7.分阶段、分层、分地区地推进教育信息化。

(1)卫星教育电视依然是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最有效的手段,其特点是覆盖范围广、信息容量大、收视点容易录制保存重放、速度快、经济实惠。尽快改造卫星教育电视网只能单向播出模拟电视的系统,使之能提供数字电视和多媒体数据,并与CERNET网和地面通讯网相连,提供实时或非实时交互方式教学的环境,进行师生间广阔领域内的亲切交流互动,让广大农村边远地区感受数字化生存。

(2)刚刚脱贫的广大农村地区以普及光学投影媒体为主,投入音像技术媒体,深入开展以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优化组合课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在以音像技术为基础的媒体外,逐步考虑把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电视技术引进课堂,并运用认知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设计双主模式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媒体的作用由作为教师的演示或辅助演讲的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3)发达地区应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实现校园环境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继续深入探索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选择试点,开展互联网环境在学校中的教学应用,并将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科的信息化水平,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模式。

(4)每一类地区,每一个层次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都要建立信息教育示范学校,实施试点项目,总结一定的经验教训以后再推广,切记蜂拥而上。这实际上也是新加坡、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8.重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应用与评价研究。

(1)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应用,而且要充分地应用,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入才能显示出价值。现代教育信息体闲置不用是巨大的浪费,不充分应用也是浪费。当今,我们很不情愿地看到,不少中小学校建起了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室、100M甚至1000M校园网,但只在有人参观或上公开课时使用,很少运用信息化的技术环境作改革传统教学、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这是教育信息化大潮中一种可怕的形式主义。

(2)由于以上形式主义并不少见,我们深切感到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实施评价研究的重要性。我们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联手将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开发、应用、管理,特别是应用与管理,纳入中小学及其校长的评价指标体系之中。有关部门不仅只负责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拨款,还应密切监督其应用与管理情况。这样,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才能免于形式、免于浪费,真正落到实处。

9.要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自己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小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这样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让他们深知信息化的校园环境来之不易,理当充分珍惜。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学生实践基地。

(1)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基地的开发与管理利用。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美化与管理

(3)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主持、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4)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5)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10.重视学校教育信息系统的开发性、扩展性与防范性。学校教育信息系统应该是个开放系统,才有可能不断更新信息内容,封闭的教育信息系统必然走向死亡。

(1)学校教育信息系统应通过各种渠道,与社会环境的各部门及学生的家庭环境构成一个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自己动手开发急需而实用的多媒体课件,丰富网上资源。

(2)通过INTERNET和CERNET,学校教育信息系统应与国内外其他学校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渗透、交流与协作,丰富自我信息资源,扩大与完善自我信息系统。

篇13

【关键词】 藏区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藏区小学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效,从学校到个体教师,从信息来源到信息质量,从信息化观念到信息化能力,都有不小的改进和显著成果。但是在全国范围的调查和统计研究基础之上,藏区小学教育信息化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信息化观念未得到前面重视和贯彻,教育信息化能力偏差,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无论是课程计划还是课堂教学信息化都稍落后。

综合分析,目前造成这种藏区小学教育信息化不足的主要几种原因如下:

一是在硬件方面缺乏广泛支持,来自社会组织和个人,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支援薄弱;显然,受经济条件和自然地理限制,藏区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相对滞后,信息来源面比较狭小,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失缺更广阔的可运用的信息化教育平台和环境。

二是学校自身和相应的教育支持机构关于信息化教育的资源落后,和同行乃至全国教育资源网缺乏沟通和交流,资源不足成为制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瓶颈。

三是全新信息化观念为完全转变过来,对教育信息化没有足够重视和理解,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领导层,下到基层教师和学生,教育信息化观念不强烈。

四是 教育信息化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具体的操作培训,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真正懂信息化技术的人才不多,对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培训也不全面和有效。此外,有经验的培训师资源稀缺。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促进藏区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交流和思考,可尝试一些几点建设性的对策:

第一步,从硬件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广泛呼吁和宣传,寻求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和团体组织,学校和教育机关的大力支持,促使教育投入加大并实际得以有效运用;

从藏区小学教育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上着手,充分尊重地区特色和人文环境,在教育信息化道路上向数字化,现代化和全球化迈进,紧抓住多媒体的信息化时代优势。

关于这一点,需要长期不断的坚持和努力,从教师学生的基层现实反馈,再到学校集体的方案申请,由教育相关机构的提请再到政府审批部门的投入决策,纳入各方面的意见考虑和评估,这是一项旷日持久的项目。

其次,有意识的扩大教育信息化资源网,沟通国内外信息资源,发动全藏区小学界力量,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层,到教师,家长和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现有资源,进行信息网整合与共享,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只有融合和交流社会各界包括同行在内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才能不断充盈资源量,从而造福更多的藏区小学。具体做来,就要从藏区小学内部的师生教育资源交流分享开始,慢慢扩大圈子,从一个藏区小学到邻近的小学,再到一个小镇,县市甚至整个藏区的信息化整合。

再次,从传统教育观念中走出来,积极学习和重视教育信息化,从内心理解和支持教育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可以树立模范带头榜样,激励和赞扬教育信息化的先进事例,交流和总结观念不到位的失败之处。意识具有很高的主观能动性,一个坚定而又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思潮必将对整个藏区小学的教育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观念转变过程中,由于每个藏区小学环境和机制差异,从而导致实施结果不同,有教育信息化比较成功的个例,也有教育信息化遭遇挫折和困顿的代表,故而不妨,大家一起来讨论和学习,从而加深信息化理解,调整信息化步伐,为今后的信息化工作提供良好的指导思路。

篇14

(一)健全规章制度,落实管理工作,争做学校信息化的标兵,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学校的发展,如果没有了一套完整建全的规章制度,加以保障,其最终的发展还是一句空话。我们信息中心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汪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激励机制》、《汪村小学网站安全管理制度》、《汪村小学应急响应预案》《汪村小学用户信息管理制度》、《汪村小学多媒体管理制度》等等。并严格遵照规章制度办事,避免信息化管理中的随意性。在工作中,我校还一方面鼓励全体教师充分使用现有的现代化设备,根据规章制度进行登记。另一方面及时添置、培训提高、监督管理,一旦发现损坏现象就及时报修和维修。职责明确,保证教学仪器设备不损坏、不遗漏。在平时工作中,我们不仅严格按照制度办事,还严格做到不擅越职权擅做主张。

从20*年起我校就设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在推进管理手段现代化、教学设施现代化以及教师现代技术应用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与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抓住区教育信息化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20*年,我校把信息化建设纳入教育管理、教学改革的学校工作中。按照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设立工作,落实到人,配备专职人员,确保了20*年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健全设施,管理到位,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软硬件运行能力

20*年,农远工程为我校新配备了30多台的电脑,淘汰下来的旧电脑,大部分都分配到各个班级,并与电视连接。20*年8月份,我校顺利完成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备和安装调试工作,在这几年中,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我们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教师们也积极的制作课件,到多媒体教室上课。

在学校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注下,我校按照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狠抓现代教育手段的硬件装备。本年中,学校网站的更新工作不仅仅由网管一人担任,几个家里有电脑的学生也加到了此项工作中来了。网管员积极参与学校各类公开课的技术支持,确保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时的顺利进行。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武装与不断完善,为教育教学的腾飞插上现代科学技术的翅膀,为学校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职工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整体素养。

我校每学期都集中对全体教师进行电脑基础知识、课件制作等形式的培训。学校青年教师还参加了浙江省电脑三级证书的考试,并以大部分取得证书。

学校开展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教师能比较熟练的使用office和internet。在学校开展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率较高。教师使用电子教案、网络学习和收集信息的普及率也较高。

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电脑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和管理人员必备和必需的工作手段,管理中文件的传输、学习资料的分发、资料的积累和审核等已逐步倾向于依赖网络。教师的新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新信息的获得等多大都依靠网络获取,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信息化的学校管理、现代网络化的管理方式在学校管理机制中得到良好的贯彻。教职员工也已接受这种管理方式,为学校最终走向无纸化办公、信息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信息技术在学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籍管理中得到全面的落实。电脑成为这些管理人员的必备工具。

(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研究与探索。

我校从99年秋就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开齐开好信息技术课,把信息技术课纳入正式课程,学生上机每一、两人一台电脑。经过努力,学生基本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动中学,学中动的主动探知、主动学习的良好的习惯。

1、利用网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网络,教学便捷地获得社会、生活、科学、地理、人文、艺术等方面的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全面素质。

2、推动高年级“整理性、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学生课题小组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搜集资料,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

3、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习方式的变化。“多媒体优化教学法”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推行,“学生主动、教学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景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内在要求。

4、提高了学校办公和管理的效率。现代教育设备不断更新和完善,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5、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开发与课程改革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建设未来。我校的信息化工作,将会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稳步前进,我们也将把握时代的脉搏,结合我校信息化工作的实际,努力开创我校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

20*年汪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努力建设“数字校园”,促进我校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分步骤实施的思路,坚持管理与教学并用,开发与建设同步的战略,以高速宽带支撑,以网络管理驱动,以教育技术带动,以资源共享覆盖,以网站铸造“数字校园”,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将学校建设成具有综合性网络应用环境的数字校园,并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这一宏伟目标。进一步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优质服务,实现我校教育事业均衡跨越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合理利用网上资源,以“校园网”为重点,不断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将“校园网”打造成校园文化的平台,使之为全校师生提供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同时不断完善局域网建设。使网络确实起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作用。在日常办公中渗透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

2、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做好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辅导工作,使我校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合格率进一步提高。

3、继续加强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师资培训整体计划抓紧抓好,切实保证人力资源配置与信息技术教育硬件建设同步协调。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和应用。同时积极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师教学专业网站评选活动、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组织信息中心组有关人员外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开拓思路,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4、通过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创造品质的形成。同时,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提高在信息化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5、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职工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整体素养。对全体教师进行电脑基础知识、课件制作等形式的培训。

6、按照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标准,强化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保证现代教育技术事有人管,活有人做,责有人负;同时规范信息技术组的运作,做到人员到位、建设到位、管理到位,以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来调动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早日产生一批在省市有影响的现代教育技术名教师。

三、工作重点

(一)大规模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看得远的人,必定是站得高的人。要建设“数字校园”,意识比技能重要,运用比意识更重要,引导比操作更重要。因此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强化宣传、加强培训、注重运用,让教师把学校这个舞台上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最大课堂。

(二)努力办好“校园网”

20*年10月完成一级域名*的注册,由专人负责“校园网”的管理。20*年,我校以围绕学校网站建设为中心,发挥网站强大的宣传作用和资料积累的作用,为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信息技术保障。20*年中,我校的网站更新的工作不只是网管员,由一部分家里有电脑的学生来担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总能整时的完成任务。

(三)积极研究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为实现“数字校园”这一构想,教学研究与探索必须同步进行。我校就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开展网络课程教学等活动。让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造教育提供环境、条件和保障。让学生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通过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以建构自己完美的知识体系。

(四)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