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范文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篇1

①盆地中的城市——贵阳、六盘水和安顺。城市均建在盆地底部,以矩形(六盘水)、放射状(安顺)和多边形(贵阳)展布,周边多为“喀斯特”山丘、盆地内部还散布有残丘、孤峰等。这类城市的环境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拥有的水土资源比洼地的多,但差异大;地下水分布不均,埋藏较浅,易开采也易受污染。②谷地中的城市——宽谷中的都匀和铜仁,构造盆地和喀斯特谷地中的遵义。城市沿河两岸展布,占据高漫滩、阶地以及部分缓坡地,两侧陡峭,或有和缓的峡谷、宽谷、盲谷,有一定的地表水资源,并为“喀斯特”水的排泄地段,水环境容量较大,但土地资源缺乏。③台阶和洼地上的城市——建在距河不远的台阶上的城市如凯里、兴义,城市依地形起伏呈不规则展布,水资源较缺,自净力差。高原面台阶洼地上的城市,如毕业,地表基本无河流,地下水埋藏深,水土资源贫缺,为9市中自然环境最脆弱的一个市。从总体上看,贵州城市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见表1)。

1.1地形封闭

9市的周边多为“喀斯特”山丘、孤峰,尤其是盆地中的城市,地形最为封闭。如贵阳市就位于本省中部群山环抱的“喀斯特”盆地中;六盘水座落在西部高原山区山峦群峰之中的盆地中等。地形封闭,不但城市发展有困难,也易造成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1.2山地和丘陵所占的比重大

除安顺和遵义所占比重在72%外,其余均高达85%以上。各市的平地并不连片,而是被残丘、孤峰分割,实际是“山间平坝”,故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强。

1.3地势高低悬殊

各市最高和最低海拔的差数多在1000m以上,毕节市相差达1700m多。地势高低悬殊,不但对发展交通带来困难,而且也带来一些环境地质问题。

1.4自然灾害频繁

贵州年降水达1000mm以上,但“喀斯特”发育,使水源漏失,地表缺水,形成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干旱,尤其是高原面上的城市,地面水相对缺乏。如遇暴雨、大雨,因洞穴堵塞等原因,各城市洼地带积水形成内涝,如1996年贵阳市建成区多处被水淹1周多。因而旱涝灾害受降水多寡和“喀斯特”环境的综合制约。据统计,近500年来,9市的旱涝频率高达35%-60%。由于岩溶作用,岩体易发生滑动,9市常有不同程度的滑波、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

2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见图1)

城市生态是一个多层次、多元素、多变量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任何城市的生态系统都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生态系统,如人类的干扰超出城市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负荷能力,则会破坏系统的生态平衡。座落在天生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中的城市,其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负荷能力低,对人为作用的容忍度极低,生态系统更容易遭到破坏,被破坏后又难以恢复的特点。近30年来,9市人口增长快,而科技、经济和城市管理滞后,环保意识差,直到90年代中期前,9市环境保护仍处于点、源治理阶段。1996年开始重视城市的综合治理,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久账过多,9市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2.1空气环境质量差,酸雨严重,“热岛”现象突出

9市的能源结构均以含硫量较高的煤为主,城市空气呈现出煤烟型为主的复合型污染:①SO[,2]的污染极为突出。有6个市均超过国家三级标准(0.1mg/m[3]),其中都匀高达0.36mg/m[3];②氮氧化物(NO[,x])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05mg/m[3])的有3个市;③悬浮颗粒物(TSP)年均值有6个市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2mg/m[3])。而同年,非喀斯特区的赤水市其SO[,2]、NO[,x]和TSP含量分别为0.017mg/m[3]、0.012mg/m[3]和0.116mg/m[3],是贵州12个市中最低的;④9市的降尘量年、月均值范围为4.1-13.1t/km[2]月,其中有6个市均超过国家规定的南方城市限值标准。

表1九市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

Tab.1Presentstateecoligicalenvironmentin9cities

附图

资料来源:①贵州省区域地理信息项目领导小组编:《贵州省地理信息数据库》。贵州省人民出版社,1996.8.

②贵州年鉴,1996-1998.

地形封闭,废气扩散困难,废气与空气中的水气混合形成酸雨。9市均不同程度地出现酸雨。1998年酸雨率平均为57.08%,其中有4市高达80%以上,且强度大。地形的封闭性和城市内的山丘,孤峰,引起局部气流复杂,下垫面又是人工建筑,导致小气候环境变异,其中以“热岛”最为突出——城市中心区温度比郊区高1-3℃,它使人感到闷热,还诱发流感等疾病。

2.2水体污染严重

水域的生态环境是影响城市环境的关键因素。9市的底部低地几乎全部被人工建筑占据,部份河流阶地和一些低山丘也被占掉,这就使城区水文循环发生不可逆的变异,如加大了城区河流的洪峰,降低平水期的流量等。最为严重的是,多数废水和废物未经处理就排入环境;农田施放化肥,农药和污灌都造成水体污染,尤其是浅覆型的地下水,隔水能力差。而9市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天然落水洞等排污和倒废物,造成地下水严重受污染。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取进入城市,经使用后的污水又进入地下,这样反复循环,污水得不到很好处理和自净。目前,各市的中心区和工业区附近的水体污染最严重。据1998年26条河段的监测结果,除铜仁和凯里两市河段的水质分别达到Ⅱ级和Ⅲ级外,其余均在Ⅳ级和Ⅴ级。对城市中6个湖(库)监测的结果,有72%的水质达不到使用功能规定的水质标准。除贵阳的阿哈水库外,其余湖(库)均呈现富营氧化趋势和明显的有机污染特征。

2.3地面塌陷

喀斯特地面塌陷是严重的地质灾害,也是地下水资源开发中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合理开采地下水,能使水体呈良性循环,但9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集中,过量地抽用地下水,不但使水位下降,一些泉水断流,也造成地面塌陷,如六盘水市的水城,在5km[2]的地下水集中开采地段,发生塌陷800多处,造成房屋开裂,倒塌80多座等,经济损失大。

2.4噪声污染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根据1998年噪声监测:①交通噪声范围值为69.3-82.2dB(A),除遵义外,均超过国家标准[70dB(A)];所监测的163.29km路段中,有109.14km的噪声超过70dB(A),与1996年相比呈上升趋势。②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为52.5-66.6dB(A),有5个市超过国家2级标准[60dB(A)]。③对5市功能区环境噪声监测中,1类区(居住、文教)均超过国家标准[55dB(A)];2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有4个市超过国家标准[60dB(A)];3类区(工业区)有2个市超过国家标准[65dB(A)];4类区(交通干线两则)有3个市超过国家标准[70dB(A)]。与1997年相比,1类、2类和4类区噪声呈上升趋势,3类区变化不大。

2.5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1950年初,除毕节外,其它8市的森林覆盖率都在30%以上。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覆盖率迅速持续下降,就连城市中心的许多残丘、孤峰上的植被也被砍光,成为荒坡或采石场。至今仍有六盘水等6市的森林覆盖率达不到30%。1997年,9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5.41m[2],比1996年减少1.6%。在建城区,随着建设用地增加,9市均紧缩绿地,故建城区的森林覆盖率均低,1997年9市平均为19.6%,比1996年减少1.1%,而1998年又下降到19%以下,有的市仅5%。植被破坏,加速了水土流失,9市水土流失率在500t/km[2]·a左右,毕节高达2000t/km[2]·a。现9市水土流失面积均占本市总面积的15%-55%(见表1),多数市还有加剧的趋势。

2.6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是城市职能在空间上分配土地资源的结果。城市土地利用是产业布局在空间上的反映,它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城市主要职能的发挥,以及城市的形象。长期来,城市土地的无偿使用,一些企事业单位多占土地,重复征用土地的现象严重,加上土地管理层次未完全理顺,更缺乏科学的用地规划,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①9市建设用地面积所占比重小,其中工业用地占的比重大,且各市均有半数以上的工业集中在市中心区,与居住区商业区混杂,这对各市发展和环境保护极为不利,要把这些工业迁到市区或郊区还需要较长时间。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土地资源贫乏,9市都缺少大众性的公共娱乐和休闲场所。③交通用地比重低,均占本市总面积的0.5%以下,这与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多地少,地形封闭、地势起伏大有关。④环境生态用地少,因为在经济和教育水平低的状况下,人们对直接生活条件的改善要求超过对环境生态质量改善的要求,加上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少以及法制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保护环境生态用地的重要性未被广泛接受,导致绿地紧缩和新的污染源。

附图

图1岩溶区城市人地系统和环境恶化示意图

3重建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3.1建立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机构和立法

这是治理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前提。①把城市环境保护纳入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②根据喀斯特环境特点,建立符合本省情况的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③加大立法,对污染源尽快治理,规定治理好的期限,对治理无效,排污严重的企业单位应计划搬迁或淘汰。④对新建的生产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执行主体工程和防污染设施同时进行和投产,切断经济发展与污染加剧的联系。⑤优先建设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如煤气工程,集中供热,污水和垃圾的集中处理等。⑥遵循城市喀斯特环境特征,建设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城镇。应加速中小城镇的发展,同时控制贵阳建城区的人口数量。

3.2加强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①对落水洞、地下河和市中心区污染重的河段进行工程疏通,严禁利用洞穴排污。②提供各市水源的水库应禁止或减少旅游活动。③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合理布局,适当分散。

3.3建立城市绿地体系

加强教育和宣传,充分认识城市绿化对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衰减噪声、调节居民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等功能,以得到人们对绿化城市环境的广泛支持。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喀斯特区城市周边均为山峰,丘陵或谷坡,应充分利用这种“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进行植树造林,形成环抱城市绿化地带。建城区中心孤峰,残丘和荒坡均不要开荒采石,而应种树或作公园。②充分利用城市的再生空间(即人工建筑实体的表面积,它大于该实体占地面积的空间)进行绿化,能收到“快、省、美”的功效。③“见缝插针、挤地造园”,发展小花园、街心绿地,居民区配套的小游园。

3.4发展城市的生态旅游和城郊生态农业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各种造型美,组成别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加上众多的人文景观,9市均是本省重要的旅游地或著名风景区的依托城市,所以应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和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推行生态旅游。城郊农业结构应作调整,大力发展洁净蔬菜、果树和花卉,严禁污灌。

4结语

4.1贵州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座落在喀斯特环境中,城市的形态结构、水土资源及城市扩展均受“喀斯”环境的制约,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表现在:水土源贫缺、平地少,地形封闭,旱涝和地貌灾害频繁等。

篇2

    农村能源(rural energy),指农村地区的能源供应与消费,涉及农村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多个方面。农村能源的开发是指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就近开发利用的能源,在中国有薪柴、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小水电、小窑煤、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多属于可再生能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能源的利用还包括国家供应给农村地区的煤炭、燃料油、电力等商品能源。因此,农村能源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合理开发农村当地各种能量资源,研究农村各种能量资源在输入、转换、分配、最终消费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等问题,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农村能源分类

    1.生物质能: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生成的生物物质和其他有机质,可直接当作燃料或转换成气态或液态燃料的载能体。一般指薪柴、秸秆、人畜粪便等。

    2.水能:利用水力发电。

    3.矿物质能:主要指煤和煤矸石。煤矸石是指煤矿中开采出的低热值的矸石,其热值为3.3~12.5兆焦/千克。可以直接燃烧或加工成型坯等燃烧利用。

    4.太阳能:广义的太阳能包括直接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和因太阳辐射同地球大气层及地球表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风能、潮汐能等,也包括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生物质能等。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利用太阳的光、热问题。

    5.风能:由于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能的能力不同,造成各处温度和气压的差别,促使空气流动。这种流动空气产生的动能即风能。可用于风帆助航、风力提水、农副产品加工、风力发电、风力致热等。

    6.地热能:地球内部包含的热能,或由于地下物质的摩擦、挤压而放热;或由于地球内部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而放热。从地表向下,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高。火山爆发、地震和温泉都是地热能的表现形式。据估计,地球内部每小时放出的热量约相当于燃烧6000万吨优质煤。中国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开展了利用地热能的工作,一般用于温室、育秧、育种、孵化鸡、养鱼等。西藏羊八井、湖南灰汤、辽宁熊岳等地建设地热电站。世界各国对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也较重视,主要是将地下天然蒸汽和热水用于生产和生活。由于有关设施的一次投资较高,地热能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潮汐能由月亮和太阳引潮力的作用,使海洋中的海水作周期性的涨落运动,由潮汐涨落所产生的位能和动能称为潮汐能。中国潮汐能资源估计约1.1亿千瓦,主要用作水磨、水车、农副产品机械的动力和发电。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使我国农村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从根本上扭转,将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农业稳产增收、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使“三农问题”变成越来越难解的症结所在,而且也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乎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且也成为我国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农村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农村能源是农村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是农民生活改善的物资基础。然而在农村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从能源资源到能源的最终消费,各阶段都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引起局部的、区域性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五、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农村使用薪柴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做炊事和供热燃料的传统利用方式引起的空气污染,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2.小水电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农村的小水电一般都是利用修建的小水库进行发电,由于水库中的生物质腐烂而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到生物圈造成空气环境的污染。

    3.矿物质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引起岩石的移动、矿井酸性水的排放、煤矸石堆积、煤层甲烷排放等。煤炭消费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过程中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环境问题。

    4.太阳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主要是占用土地,另外制造光伏电池需要的高纯度硅,属能源密集产品,本身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含镉光伏电池的有毒物质排放虽在安全范围内,但公众仍担心对健康有危害。

    5.风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风能开发中,风机会产生噪声和电池干扰。

    6.地热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主要是地热水直接排放造成地表水热污染:含有害元素或盐分较高的地热水污染水源和土壤;地热水中的CO2和H2S等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地表水超采造成地面沉陷等。

    六、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生态植被严重破坏

    1)森林资源的破坏:乱砍滥伐、毁林种粮、森林火灾等,全国每年减少森林资源约1亿m3。

    2)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

    目前已有0.87亿公顷退化,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且每年仍以133万公顷的速度继续退化。

    生态植被破坏的后果:使农业生产失去生态屏障,是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虫灾、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

    2.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的水污染。

    乡镇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生活垃圾造成的水污染。

    3.农村土壤环境的污染

    1)一方面,我国是耕地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近年来耕地面积又在不断减小,并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另一方面,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仍在不断恶化,不少农田土壤层有害元素含量超标、板结硬化。

    2)目前,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km2,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km2,而且污染趋势仍在加重。

    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另外被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4.农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1)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排放量日益增大。据统计,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日排放量为2320.5万t,其中总氮日排放量约为283.1t,总磷约为56.6t。大多数村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卫生,而且造成河流淤积,污染水体。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浪费了大量资源,污染大气和水体。

    2)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危害: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未收集和未处理的垃圾还会滋生传播疾病的害虫,如苍蝇、蚊子、蟑螂和老鼠等。

    3)粪便及秸秆引起的污染即内源性污染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水源污染导致5亿农民的饮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鱼塘、农田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大气污染导致酸雨面积不断增加,全国酸雨面积已经超过国土面积的29%;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共同污染着水源、污染着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形成了农村新的污染物,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农产品品质低劣,市场竞争能力差;农膜的大量使用,所带来的“白色”污染,使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养分减少、地力下降。

    5.农村大气环境的污染

    1)农村家庭使用柴草和含硫量高的低质煤作为生活燃料,且农家炤房的排烟设计很差。

    2)乡镇工业废气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均占我国工业排放总量的近一半。

    3)拖拉机、三轮摩托、二轮摩托等机动车辆尾气废气大量排放。

    4)乡镇和村间道路的路况差,灰尘漫天飞扬。

    七、农村能源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关系

    1、实行节能优先的政策,通过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推广,达到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标。农村节能炉、节能灶等节能产品的使用,每年可节约大量的原煤和薪柴,也就减少了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有害气体的排放,节约薪柴也就等于封山育林,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矿化能源,减少大气和水环境的污染源。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减少了农村利用煤碳烧水对大气的污染,太阳能是清洁、高效、无污染的能源,使用沼气作炊事燃料,不仅清洁卫生,而且农户人畜禽粪便污水得到处理,净化了环境,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源,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篇3

关键词: 屯垦戍边 新型团场建设 生态环境 问题 解决对策

环境良好是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中的具体要求。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关系到团场职工群众的生活生产质量,而且关系到屯垦戍边事业,关系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随着团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及土壤污染,小城镇和农业连队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团场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导致团场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团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团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1.生活污水污染严重。团场生活污水具有量大面广、有机物浓度偏高、日变化系数大、控制困难等特点。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驻团工业企业污水排量大、类型复杂,产业集聚带来的生活和工业复合污染问题对团场职工群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2.生活垃圾污染严重。随着团场经济的发展,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消费方式的改善,工业产品在生活中日益增多,农村生活垃圾的年产量和堆积量逐年增加。绝大部分团场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填埋及处理系统,而是直接将垃圾输送到镇区、田间地头、自然洼地填埋,极易滋生蚊蝇,且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及农田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和污染。

3.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畜禽养殖污染已居团场污染源之首,并且成为部分水体水质恶化的重要污染源。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总氨和总磷分别占农污染源的比例较高。加之管理部门疏于规划、环境意识淡薄,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规模化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养殖场缺乏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

(二)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土壤。

1.化肥污染。长期施用化肥,势必会降低作物产量,导致恶性循环。施用化肥可引起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等污染,造成土壤酸碱化。此外,在化肥生产中,随矿源带来有害的痕量化学元素,这些元素会残留在土壤中,造成污染。

2.地膜污染。目前兵团各团场棉田普遍应用地膜覆盖植棉技术,虽然采取各种办法狠抓残膜回收工作,但“白色污染”依然存在。碎残地膜逐年积留于土壤耕层,污染土壤和生态环境,导致耕地质量下降,造成后茬作物减产,影响农产品质量。

3.农药残留。各种作物从种到收,常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也杀死了益虫,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中,也影响了人类身体健康。

(三)水资源开发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生物抗逆性差。

1.水资源开发不合理。团场水利设施和用水结构偏重于农田灌溉,林业和畜牧业用水比例很小。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诱发了土地退化的自然潜在因素,使生态环境进一步失调。加之大规模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地下水位区域性持续下降,进而导致植被枯化、土地沙化。

2.生态环境脆弱,生物抗逆性差。各团场盲目与过度开发土地,畜牧业管理经营不当,超载放牧、盲目开荒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牧草比例下降。森林过度采伐、草场退化、陡坡垦殖等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引起草场退化,弃荒、撂荒面积逐年增加。

二、解决对策

(一)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团场环境保护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加强团场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经济发展中促进保护,在保护环境中求得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二是处理好城市与团场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市环境和团场环境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必须坚持城乡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把团场环境保护摆上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三是处理好主动预防和被动治理的关系。环境破坏起来时间短、速度快,贻害无穷,而修复环境时间长、见效慢、代价高昂。加强团场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落实政策,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利用中央专项资金,加大团场城镇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饮水安全。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切实增加团场环保投入,将团场环保建设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一体化建设方面的引导作用。大力开展团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从而为团场环保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健全环保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目标考核机制。

加快建立和完善团场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将污染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对已有的政策法规要落到实处,提高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团场环保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管理考核制度,按照团场生活污水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思路,加强生活污染控制法律体系建设。

(四)加强能力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监管体系。

加强团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理顺体制,强化职能,加大监管力度,对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予以严肃查处。加强团场环境污染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高度重视可能因环境污染引发的重点问题,严格行政执法,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切实解决职工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问题。

(五)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加大管理力度,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加强农田林网化,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使农业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杜绝随意开垦并弃耕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发生,做好秸秆还田工作,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质地结构。努力回收残留在耕地中的塑料薄膜碎片;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农药化肥有害物质在土壤中残留量及其对农产品的污染。职能部门要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管理力度,严格管理,杜绝违法排污现象,避免“工业三废”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六)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

将与环保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团场环保宣传教育计划。加大对广大职工群众的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报、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将环境法律法规和各项环境决策转化为社会的自觉行动,努力营造环境保护的舆论氛围。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化.尊重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其主动参与、支持和关心环保事业。

参考文献:

[1]王振亮.试论城镇的建设与乡镇工业化的发展[J].城市规划创刊,2005.4.

篇4

1.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1.1生态环境脆弱

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最主要的环境问题,虽然我国的国土面积大,但是人口数量多,这就对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再加之山区是我国绝大多数河流的发源地,往往会受水力梯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水土流失等问题。同时,沙漠、荒漠等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5,此类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有可能出现不可逆的生态环境问题。

受特殊的区位环境影响,我国还面临着不同自然灾害问题,不论是南方的梅雨、暴雨季节,还是北方的大风暴雪天气,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降低生态环境质量。

1.2森林资源严重不足

森林资源严重不足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国森林资源的覆盖率严重不达标,这往往也会成为诱发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从现阶段我国森林资源的覆盖情况来看,东北与西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要区域,在我国“三北防护林”等诸多政策的影响下,虽然森林覆盖面积缓慢增长,但是覆盖率仅为11.96%,而同一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为23.2%。这个数据说明,现阶段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2.林业生态工程研究

2.1林业生态工程的作用

林业生态工程在保护自然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改善土壤环境中的作用。当树叶落下并在地面上形成一个落叶层之后,落叶层本身就能吸收一定的水分,并且避免雨水直接冲击地面,保证了地面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随着落叶腐烂,一些细微的分子将会进入到泥土中,参与泥土颗粒结构形成的过程。在经过这些分子的作用下,泥土的孔隙度水平进一步增加,因此对水具有一定的渗透与吸附作用。树冠同样能够保证土壤结构,这是因为树冠本身具有聚水的作用,在降雨天气中,当雨水与树冠接触后,会先在树冠上聚集,聚集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落下,因此具有截留雨水的作用。最后,森林作为大量动物群落与微生物群落活动的场所,能够保证区域环境下物种生态平衡,这对于改善环境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林业生态工程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地区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活动的开展,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平将得到明显的改善。以新疆某地区为例,该地区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将森林覆盖率从12.3%提高到16.7%,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当地超过95%的农田与经济作物种植基地都得到了防护林的有效保护,通过这个以农田防护林为骨架、灌木、草地为裙带的林业生态工程,达到了环境治理的目的。近几年,该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地区生态环境基本稳定,风沙侵害问题得到改进,空气质量改善,有效发展了地方经济。

2.2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思路

为了能够让林业生态工程更好的造福于社会发展,在未来工作中必须要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推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开展。

(1)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一方面,要明确本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确定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工作要点。例如,沿海地区应该积极开展海防护林建设、黄土与丘陵地区应该注意水土保持林建设等,确保林业生态工程能够有效满足地区环境保护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落实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作,明确本地区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并将这些工作列为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工程,摆在突出位置,让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能在短时间内开展。

(2)重视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资金投入是保证林业生态工程顺利完成的基础,因此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就應该采用多种方法开展资金投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首先应该发挥作用,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采用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方案,保证整个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水平。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相应的手段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鼓励企业与个人参与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用丰富的渠道来满足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保证相关投资方的利益,避免因为投资行为而影响自身的发展。最后,还应该提出相应的政府条例,完善地方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在全社会内掀起一股生态项目投资的风气,让各种社会资源能够自愿向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倾斜,保证资金支持水平。

篇5

关键词:水电工程;设计施工;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

引言

我国有15%以上的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资源,其中水电是最重要的组成。开发水电不仅有利于保证国家电网的输电稳定与安全,也是防洪、灌溉、航运、供水等重要基础设施的依托。不过在我国大规模兴建水电工程的同时,也产生了淹没土地、淤泥沉积、破坏水生食物链等生态环境问题。随着近年来,长江等水域水生生物群落的濒危、三角洲地区淤泥不足等问题凸显,水电工程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1 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正面作用

1.1 清洁发电减少碳排放

水电工程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水力发电机组的运营。当前,风电的成本过高、核电的规模还有待发展、太阳能也面临转换效率的问题,只有水电是最为成熟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并且开发潜力巨大,在我国这样的水力资源大国中,是部分替代化石能源的不可或缺的能源构成。以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为例,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5000万t标准煤火力发电的发电量,减少了1亿t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减少了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排放。

1.2 防洪、抗旱、调节气候

当前,全球变暖导致的异常气候不断,各类大小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尤其是大水系,如长江流域等,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一直居高不下。过去,长江发生大洪水,甚至需要刻意牺牲一定区域,破堤分洪,但是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后,其巨大的库容量,完全缓解了洪峰。而到了干旱季节,黄河等干流上的水利枢纽又能够开闸补流,缓解旱情。丹江口水库更是南水北调工程中重要的取水地,整个工程也是起到了减轻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作为人造湖泊的水库,也能够一定程度上调节气候。

2 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虽然,水电工程能够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很多方面,它又造成了生态环境较为严重的破坏。

2.1 造成水文地质破坏

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挖填土方会对周围的地质环境产生巨大影响。一般水电工程需要建造拦水大坝,而土方只能是就近挖取,这样势必破坏取土处的山体,使之被破坏后,容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同时挖填作业以及的挖掘场,会不断水土流失,破坏周围的水文条件,可能引发河流、湖泊淤积等问题。

2.2 水土流失与土地淹没

挖掘场的地表植被被破坏,而施工临时道路的修建与使用,填方作业和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量都十分巨大,势必对工程沿线的地质造成一系列的破坏,而短时间内又无法修复,必然导致水土流失。同时,大坝拦截河流,抬高了水位,形成大规模的水库,会淹没上游大片的土地,人文与生态环境都会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2.3 破坏水生生态环境

传统的水电工程并没有对水生生物生态与淤泥处理等有过多的考虑,导致当前大多数水电工程都存在淤泥沉积、河流生态断流的情况。水库之中,原本的动水变成静水,淤泥沉积,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水体富营养化。而下游,河流变浅,缺少淤泥的腐殖质,藻类和浮游生物繁殖降低,鱼类等食物匮乏。同时,大坝阻拦了鱼类的洄游,破坏了原本的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2.4 破坏河流三角洲地区

更加严重的,是河流入海口处的三角洲地区。原本,三角洲地区往往都是人类大型城市所在地以及自然生物重要的湿地栖息地。由于水电工程的拦阻,淤泥一部分沉积在水库之中,一部分由于大坝拦截导致的流速降低而在沿线河床中提前沉积,导致三角洲地区的淤泥量大大减少。以上海崇明岛为例,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前,原本处于扩张状态,而三峡建成之后,开始出现海岸线侵蚀现象。

3 水电工程设计施工中的生态保护对策

3.1 坝址的选择和坝型设计。

过去,在大坝位置的选择上,一般主要考虑地形、地质和施工条件等方面。但是,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应该采取以下的对策:避免造成陆生稀有动植物栖息地的淹没、避免破坏水生稀有及濒危动物觅食、繁殖地的完整性、同时避免破坏珍贵的文化遗产地。这需要调整大坝地址同时配合蓄水水位调整,需要权衡两者。

水电工程的土石坝有多种类型,其中心墙堆石坝采用黏土多取自农田,破坏耕地,普通的堆填材料,虽然就地易取,但是强度低,需求量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大。如果采用河滩卵石或者较高成本的复合材料等进行替代,虽然成本上会上扬,但是对生态的破坏会大大降低。

3.2 枢纽的布置和保护性施工。

水电枢纽的厂房如果在岸边修筑会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如果修筑在坝后或者地下,则会大大降低对生态的压力。另外枢纽与外界相连的道路的设计,也应该考虑到不要对特有的植被区域进行破坏。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取料场的选取,应该避免容易造成地质灾害的区域,可以从需要开挖的水库部分区域、溢洪道等区域进行取料。需要爆破进行开挖和取料作业时,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降低对地质结构的破坏。最后,工程施工产生的土渣、垃圾等废弃物应该将废弃场与工程主体合理的结合施工,避免将废弃物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河床堵塞、抬高等危害。

结语

能源短缺依旧是我国社会面临的巨大问题,因此,继续开发水电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势在必行。但是,随着水电开发导致的生态问题的爆发,我们也必须思考如何有效开发利用水电资源的同时又能够不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破坏,而这就必须从水电工程的设计施工阶段就着手控制。必须设计合理的工程方案、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保护环境与工程建设并重,提高各方的生态环保意识,建立完善的水电工程环评体系,加强水电工程使用中的环保宣传与环保维护作业,这样才能实现水电事业与江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 黎强.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企业技术开发,2011(09):43-44.

[2] 孙云涛,黄进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11):35-36.

[3] 彭辉,叶建军,周明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02):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