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研究工作概况范文

研究工作概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研究工作概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研究工作概况

篇1

关键词:工作压力;压力源;压力反应;压力干预

一、压力的概念

压力这个概念来源于物理学,直到1962年,French和Kahn才将压力概念引入企业管理中。根据Cooper和Dewe(2004),系统的工作压力研究已经存在将近半个世纪。工作压力是一个多学科的领域,Beehr和Franz(1987)认为通过医学,临床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和组织心理学这四个有规律的途径可以最清晰的表达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关于压力的定义和内涵也不尽相同。但关于压力定义的基本分类主要有四类:基于刺激、基于反应、基于刺激一反应的交互作用以及基于差异。一是刺激论(Kahn & Byosiere,1992),认为某些刺激是可以引起压力反应的,如时间压力、人际冲突等,但并不是每个个体对这些压力源都有同样的反应。二是压力反应论(Selye,1980),认为压力的关键要素是心理反应,而不管情境如何,但这个概念没有考虑到不同的情境可能会引起同样的反应,个体的应对策略也会影响个体的压力反应。三是交互论,即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Lazarus,1966),但在实证研究中持这一概念的研究者往往也是用心理反应也测量压力。四是差异论(Edwards,1992),这一概念认为压力是由于个体需求与组织供给的不一致造成的,这个概念在操作化上存在困难。

二、压力源的分类

压力源是引起应激反应的条件和事件(Kahn& Byosiere,1992)。主要的压力源可能分成三类:环境相关的压力源,工作和组织相关的压力源以及个人相关的压力源。

环境因素:工作环境本身是造成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噪音、污垢、热、震动、化学或者毒药物质会引起人的生理压力,通常还包括人体工程学条件恶劣的工作场所和事故。单个事件例如灾害的曝光,重大事故或者极其危险的活动归纳为创伤性事件压力,警察人员和消防人员是特别容易暴露于创伤性压力之下。社会压力情况包括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冲突,性骚扰,聚众或者恃强凌弱和其他工作场所的侵略。另外经济,政策和技术的不确定因素也会引起人们的压力。

工作和组织因素:工作相关的工作压力出现在执行一个任务时候,它包括很大的时间压力和超负荷工作,工作时的高复杂性,单调的工作和中断。工作时间安排也会引起压力,最著名且研究的很好的压力是夜班和轮班工作长时间的工作和加班都属于这一类。工作不安全感和糟糕的职业生涯机会归纳为职业相关的工作压力。组织的变革也可以视为组织因素压力源,例子包括合并,精简或者新技术的实现,这些变化也是有压力的,因为这可能导致工作不安全感,加班和社会冲突。

个人因素:导致压力的个人因素很复杂,包括角色压力、个体特征、工作-家庭冲突等。角色压力分为角色超载,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角色超载发生在当个人要做太多或者太复杂工作的时候。角色冲突指的是与角色期望冲突的情况,角色模糊指的是角色期望含糊不清的情况。通常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有强烈的联系,且这两个主题被放在一起研究。个体特质包括自我效能感,外部控制点,A型人格等等。这些压力源对某个人来说有可能是压力但是对其他人来说可能构不成压力。工作-家庭冲突是某种形式的角色间冲突,在其中所起作用的压力源主要是工作和家庭领域互不相容的部分。

三、工作压力反应

压力在组织中对个人和组织都有影响。个人不仅在工作中而且在他们的闲暇时间,生理,情感和行为层面会受到压力的影响。压力反应可以是短期反应,也可能是长期反应。

(一)对个体的影响

1、对生理的影响。压力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例如,个人在所谓的高压工作状态下血压比在其他类型的工作中高。慢性工作的压力源可能会影响心血管对急性压力源的反应。压力同样对免疫功能有影响。经历高度的压力对个体的免疫系统是有害的。个人经历高度的工作压力更有可能发展成心血管问题或者骨骼疾病。另外,工作压力的长期影响包括范围广泛的其他生理症状,包含头痛,眼睛疲劳和肠道问题。

2、对情感的影响。在长期来看,幸福和心理健康会受损。从纵向研究的证据来看,有压力的工作情况与日益增加的抑郁症水平、心身投诉、和其他痛苦的症状有关系。职业倦怠是另一种长期的压力反应。它的特点是情感衰竭,人格解体(玩世不恭)和减少的个人成就感。传统来说,职业倦怠在人类服务和教育职业中被大量研究,但是现在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一些其他的职业团体当面对工作压力时,也会发展职业倦怠。精神压力可以带走一个人的本身的健康,也可以导致精神疾病的发作或恶化,如抑郁和焦虑。

3、对行为的影响。压力源可能对行为水平也有负向影响。例如,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注意力会下降,工作记忆力会降低,绩效的准确性会较少。但是当面对一种压力源时,个体通常会更加努力,所有的绩效并不一定受到不良的影响。另外,可以看出在工作状态下压力源与暴力有关,例如破坏活动,人际攻击和敌对和不安全行为,事故和工伤。

(二)对组织的影响

工作中遇到的压力源还与组织行为中的其他方面有关。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经历压力的个体很少奉献于组织体现出更高的离职意向和实际的离职行为。因此,工作压力源与反工作行为,低组织承诺,高离职率和在特殊情况下旷工的增加有关系。

1、反工作行为。反工作行为指的是整体看来为了伤害其他工作中的人或者组织的行为,它包括行为侵略,敌意行为,偷窃,怠工和其他破坏性的行为。实证证据表明工作压力源比如人际矛盾和情况受限与反工作行为积极相关。元分析证据进一步表明人际矛盾往往与以组织为目标的侵略联系的更紧密。

2、组织承诺。组织承诺指的是个体与组织的纽带或联系(Mowday,Porter,& Steers,1982)。它包括态度性,规范性和持续性方面。元分析检验了角色压力源和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报道了这些类型的压力源和组织承诺的三个方面的消极关系。因此,个人感知到一个更加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会产生一个更低的组织承诺。建立在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框架下,元分析得出结论:阻碍性压力源与组织承诺消极相关,然而挑战性压力源与组织承诺没有显著的二元关系。

3、离职率。有压力的工作环境也可能与离职意向和离职行为有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工作压力与从组织中辞职的意图和找工作行为有积极关系。关于真实的离职行为,元分析表明主要是阻碍性压力源而不一定是挑战性压力源与离职率积极相关。

4、消极怠工。工作相关的压力应对,欠佳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与怠工消极相关。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工作压力源与怠工有关系。压力源可能与压力应对有重叠,压力应对可能与怠工有重叠,一部分与压力源没有关系的压力应对可能导致了怠工。压力源与怠工关系的数据是不确定的。截面和纵向发现表明工作压力源和缺勤之间的关系不是遵循简单的模式。

四、压力干预

自从展开压力研究开始,研究者和机构都对减少员工压力的方式感兴趣。多种干预的目的在于减少压力的消极影响。压力干预领域最发达的领域是压力管理技术,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休息时间。

压力干预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干预得到公众健康专业人士的青睐,包括改变工作环境来降低与工作相关的压力。二级干预,关注大量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包括培训员工在工作环境中更有效的应对工作压力。最后,三级干预包括提供更加严肃的干预形式,例如心理健康咨询或者员工援助。

个人和组织都需要压力干预。压力干预可以从减少压力源,增加资源或者减少压力应对来减少压力的负面影响;另外改变生活方式也是压力干预的一部分。

1、减少压力源。压力源由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减少(或者两者结合)。个人压力源的减少往往是改变员工压力管理程序的结果,他们可以改变工作环境的某些方面。但是,个人压力源的减少通常假定一定程度的控制工作。组织压力源减少途径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典型的例子包括减少噪音,按照昼夜规律改变流水线速度,或者在工作中减少干扰。减少工作时间的数量是减少压力源的另一种方法,在一些公司的报告中和元分析中似乎是有积极作用的。

2、增加资源。增加资源是一种受欢迎的压力管理途径。这些资源包括个人资源和组织资源。应对技能,效能信念,和个人能力是个人层面的资源,可以在压力干预项目中得到增加。应对技能和效能信念增加的好处在评估研究中得到证实。但是加强个人能力不是一种压力预防技术。组织压力预防目的在于增加工作控制和增加员工参与决策讨论,是有一种减少工作压力,有前途的途径。Jackson,S.E(1983)表示参与决策讨论的增加减少了情绪压力,旷工频率,和离职倾向。一种附加的重要资源是一种社会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干预期间可能增加,且当主管支持是很高的时候增加工作控制是特别有益的。

3、减少压力应对

面向个人的减少压力应对的项目属于最常使用的项目。大量存在的研究和评论发现了明确和积极的作用。压力管理项目试图影响员工去解释一种情况它不是作为一种压力,而是一项挑战。他们同样指导如何提高一个人的应对策略和减少压力应对,例如,压力免疫或放松技巧。组织减少压力的方法是提供休息时间。众所周知经过短时间的工作复苏最快,最初几分钟的休息时间对复苏是最重要的。研究表示5%的工作时间应该被用作休息时间。当员工预感到了休息时间,绩效是很高的。同时,当休息时间在工作中穿插,压力影响变小。文献表明休息时间应该被有组织地建立规定和监督,因为当只有员工自己时,他们倾向于更小频率和短时间的休息时间。

4、改变生活方式。个人以生活方式为导向的改变项目尝试着改变饮食,支持健康的生活和鼓励体育锻炼。员工支持计划通常针对酗酒或者其他类型的成瘾,但是也包括锻炼和压力管理计划;在工作中,锻炼和提升健康项目在减少焦虑上,在减少心肌梗塞引起的心血管死亡率上,和在提高幸福指数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一项最近的元分析指出工作场所干预针对身体活动,与积极增加健身,更好的心情和一些生理指标相关(Conn,Hafdahl,Cooper,Brown,& Lusk,2009)。但是,影响大小主要来自研究,表明干预措施的具体特征和个体特征可能在这种项目上发挥作用。(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Cooper,C.I,& Dewe,P.(2004)Stress:A brief History.Maken MA:Blackwell Publishing.

[2]Beehr,T.A,& Franz,T.M.(1987)‘The current debate about the meaning of job stress’,in J,Ivancevich and D.C.Ganster(eds),Job Stress:From Theory to Suggestion.New York:Haworth Press,pp.5-18.

[3]Kahn,R.L,& Byosiere,P.(1992)Stress in organizations.In M.D.Dunnette & L.M.Hough(eds.),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nd ed,Vol.3.Pp.571-650).

篇2

关键词:铜矿,作业面,通风降尘

中图分类号:TD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矿井通风是矿山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一个适应性强、风流稳定、通风效果好、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管理方便的通风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可靠的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安全生产的保证[1].铜及其制品在国民经济中广泛应用,铜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开采规模越来越大,但铜矿的开采作业面仍然饱受粉尘、爆破后有毒气体的影响,本文通过技术实践探索作业面通风降尘方法。

1.概括

某铜矿为四川省大型国有铜矿企业,地处雅砻江边,海拔2500米左右,地下采场分四期开采,一、二期位于海拔2700米上部,三、四期位于下部,中间由海拔2700米中段的运输平巷进行连接;主运输巷道为海拔2552米平硐,断面3.2×4.6m,向前140m分叉为Y字型巷道,右侧巷道向前600m处为下部主溜井装车场,左侧前方100m处为下部盲斜井的起点,盲斜井为人员和生产物质进出的主要通道。各中段为矿区开采的基本单元,断面2.2×2.0m,各中段通过盲斜井的甩车道与外界相连通,矿产品通过作业面溜井、中段机车运输、主溜井、主运输巷道机车运输运至选矿厂,各中段另一端开口于地面,近开口端配轴流风机。

采矿方法采用全面回采后全尾砂充填采。回采作业矿房位于中段运输巷道上方,采场采出的矿石用采场溜井下放到中段运输平巷,由电机车车转运至中段溜井。回采作业矿房沿矿体走向布置,矿块走向长120m,斜长50-70m,平均60m,矿房宽度为10-12m。两相邻矿房间留矿柱,矿房和间柱间隔布置,顶、底柱宽4m、10m。作业面作业工人分设两种岗位:(1)掘进岗位:负责用凿岩机凿岩、装炸药、浅孔爆破;(2)出渣岗位:将爆破后崩落的矿块用电耙转移到采场溜井上口,利用自重通过溜井下落到中段的机车内。

2.材料与方法

2.1工程改造对象

选择地下采场位于不同海拔高度的二、三期工程各一个中段进行实验性工程改造。改造期间两个中段正在进行回采作业的矿房(即作业面)共13个。

2.2工程改造方法

为解决矿房通风不良的现状,在各矿房配置一台矿用防爆轴流风机,功率5.5kW,转速2900r/min,通风量150m3/s,风机布置在作业面溜井上口,风机采用变径软接管接DN200金属送风管,送风管固定在矿房侧壁,随着开采进度向矿块远端推进,送风管沿矿房长轴逐渐延伸,须保持开口距离凿岩工作点20m以上。沿矿房两侧布置水管,固定于侧壁,每5m设开口,末端安装园林旋转增压喷洒水龙头,最远端喷水龙头距离凿岩工作点20m以上。每班凿岩工作前检查风机风管、水管龙头的完整性,及时更换破损管道。

2.3工程改造效果评估

对改造前后同一地点的粉尘浓度进行监测,比较二者差异。为比较工程效果,仅采取定点采样测定的短时间接触浓度。采样地点/采样时间分别为:掘进岗位的凿岩作业点/每班凿岩工作开始30分钟以后、出渣岗位的卷扬机操作位/爆破后75分钟(同时出渣工作开始20分钟。采样时间15分钟,流量20L/min,连续采样三轮,每轮使用三台同类型采样器采集三个平行样品,保证同一地点改造前后使用同样的采样器,均经过流量校准。按照GBZ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对样品进行检验[1],结果数字用mg/m3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2.4统计学方法

用excel收集汇总总粉尘浓度,采用t检验比较改造前后的粉尘浓度[2]。

3结果

掘进岗位的凿岩工作点改造后总粉尘浓度低于改造前,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出渣岗位的卷扬机操作位改造后总粉尘浓度低于改造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某铜矿作业面工程改造前后总粉尘浓度(mg/m3)

时段

样品数

凿岩工作点(X±s)

卷扬机操作位(X±s)

改造前

117

6.4±2.8

3.7±1.4

改造后

117

6.1±2.5

2.7±1.4

P值

0.23

4讨论

非煤矿山回采作业面是一线工人工作的主要地点,根据工作组织情况分析,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除噪声和手传振动外,主要是化学性危害因素,其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主要包括:凿岩打孔时掘进工人接触到的高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即矽尘;爆破后由于通风不良,炮烟不易消散,其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高危险化学物质,可导致作业工人急性中毒,甚至死亡;出渣过程电耙拖拽矿渣,造成二次扬尘,弥漫在通风不良作业面局部,导致出渣工人也接触矽尘。

加强通风是改善作业面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回采作业面通风的主要困难在于中段承担较多的作业面通风任务,如果中段没有足够的通风量,不能形成有效的负压,同时矿房长轴与中段巷道成90度,作业面局部空气不能形成风流,扬在空气中的粉尘不能有效地抽出,故必须采用局部通风措施使矿房的空气流动起来,本次改造采用送风方式,在矿房局部形成正压,配合中段巷道微负压,将含尘空气排出。同时爆破后的通风措施,也有利于作业面局部的炮烟及时稀释,缩短爆破后进入作业面的时间。

湿式作业也是降低粉尘浓度的重要方式,本次改造采用增压喷雾方式,喷洒水龙头安装密度较大,覆盖整个矿房,尤其是靠近卷扬机的近侧部分,故改造结果表明出渣时卷扬机操作位粉尘浓度降低明显。但由于爆破的原因,所有硬件设施不能离爆破点太近,故凿岩操作时粉尘主产生于钻头部的岩石,本次改造水雾不能有效地影响局部环境,其降尘措施只有依靠钻头处的通水。

该改造措施降尘效果良好,但实践运行中仍然发现由于爆炸的岩石飞溅,位于作业面的风管、水管及龙头均容易破损造成漏风、漏水[2-4],降低工程措施的有效性,故本次改造选用了金属管,同时强化现场管理,作业工人应在每班前和爆破后检查硬件设施的完整性,及时更换破损管道。通过硬件改造和后期运行管理,本次工程改造措施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程晓明;;同生公司安平矿通风系统优化改造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年11期

[2].倪宗瓒 主编.卫生统计学(第四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 GBZ/T 192.1-2007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S].2007

篇3

第一章 项目总论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三章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四章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五章 工厂技术方案

第六章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七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章 财务效益、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

第十一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 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总论章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参照下列内容编写。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企业或工程的全称,应和项目建议书所列的名称一致。

§1.1.2 项目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系指负责项目筹建工作的单位(或称建设单位),应注明单位的全称和总负责人。

§1.1.3 项目主管部门

注明项目所属的主管部门。或所属集团、公司的名称。中外合资项目应注明投资各方所属部门。集团或公司的名称、地址及法人代表的姓名、国籍。

§1.1.4 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1.1.5 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如由若干单位协作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应注明各单位的名称及其负责的工程名称、总负责单位和负责人。如与国外咨询机构合作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则应将承担研究工作的中外各方的单位名称、法人代表以及所承担的工程、分工和协作关系等,分别说明。

§1.1.6 研究工作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中作为依据的法规、文件、资料、要列出名称、来源、日期。并将其中必要的部分全文附后,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这些法规、文件、资料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1)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要求所下达的指令性文件;对项目承办单位或可行性研究单位的请示报告的批复文件。

(2)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

(3)国家和拟建地区的工业建设政策、法令和法规。

(4)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

§1.1.7研究工作概况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简要说明项目在行业中的地位,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生产力布局要求;项目拟建的理由与重要性。

(2)项目发展及可行性研究工作概念。叙述项目的提出及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进展概况,其中包括技术方案的优选原则、厂址选择原则及成果、环境影响报告的撰写情况、涉外工作的准备及进展情况等等,要求逐一简要说明。

英文报告格式 ·会议报告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 ·工作报告的格式

§1.2 可行性研究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生产规模、厂址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与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本节需将对有关章节的研究结论作简要叙述,并提出最终结论。

§1.2.1 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1)市场需求量简要分析。

(2)计划销售量、销售方向。

(3)产品定价及销售收入预测。

(4)项目拟建规模(包括分期建设规模)。

(5)主要产品及副产品品种和产量。§1.2.2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1)项目投产后需用的主要原料、燃料、主要辅助材料以及动力数量、规格、质量和来源。

(2)需用的主要工业产品和半成品的名称、规格、需用量及来源等。

(3)进口原料、工业品的名称、规格、年用量、来源及必要性。

§1.2.3 厂址

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及必要性

水源及取水条件。

废水、废渣排放堆置条件。

§1.2.4 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1)项目范围,即主要的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公用工程、生活设施内容。

(2)采用的生产方法、工艺技术。

(3)主要设备的来源,如需向国外引进,则简要说明引进的国别、技术特点、型号等。

§1.2.5 环境保护

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主要治理设施及投资。

§1.2.6 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工厂组织形式和劳动制度。

全厂总定员及各类人员需要量。

劳动力来源。

篇4

本刊讯 8月15日至16日,北京市档案局组织召开了“基于异构系统的电子档案凭证性保障核心技术开发与应用”课题中期总结暨评审会议。该课题是2011年12月市档案局向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申请立项的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经课题组半年来的努力,课题按计划得到有效推进,取得多项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中期总结报告和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过了以北京市档案局(馆)党组书记陈乐人、局(馆)长吕和顺等同志为组长,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高林、北京市丰台区档案局(馆)局(馆)长董化斌、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发展计划部部长高顺尉等专家为成员的专家组评审。

陈乐人对课题组的中期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课题研究工作富有成效,报告全面明了、工作深入细致、人员得到锻炼,对课题组的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课题的研究活动要对我市档案信息化工作产生强有力的指导作用;二是下半年要将通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落实到我市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实际操作层面;三是课题组要进一步采取开放式研究方法,多借鉴、多学习,要以虚心的态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吕和顺在总结讲话中,肯定了课题组在理论、技术和实践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指出在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该课题的研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同时要求,下半年的研究任务较上半年更为艰巨,同志们要有紧迫感,我们的课题在创新性、实用性和复杂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课题组要明白肩负着的重要使命,大家任重而道远。

会上,课题组向与会专家详细报告了课题的基本概况、阶段目标、研究任务完成情况、各研究组工作情况及主要成就、经费执行情况、实施亮点及下半年工作重点等内容。与会专家对课题研究工作及阶段性成果进行了评审,指出:该课题致力于破解基于异构系统环境下的电子档案凭证性保障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处于异构系统环境下的电子档案凭证性保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课题组详细分析了国内外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模式,立足北京实际,探索并首创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性”数字档案馆建设方案,有望解决数字档案馆建设各自为战的现状,打破信息孤岛,提升数字档案馆的战略定位;课题的管理工作科学、有效,课题调研工作深入、需求分析详尽、方案设计合理、技术攻关成效显著,原型系统的研发工作起到了验证课题成果的应有作用。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本课题组过去半年的研究思路科学、明确,课题管理措施完善、有力,课题成果丰硕、出色,课题中期总结报告全面、详实,希望课题组能够继续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的成果。

课题组长、北京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陶水龙同志根据专家组的评审意见,在课题组内部研讨会中指出北京市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是全局性工作,课题组必须要配合好局(馆)领导完成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任务,并就课题组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研究目标和研究计划等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

篇5

    省图书馆是一省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所藏的图书是包罗万象的,读者对于图书的要求也是各色各样的。此外,省图书馆还要设法满足党、政府机关、科学研究工作者和省市专家等对於地方文献的要求。这类藏书在省图书馆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它全面地反映本省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和自然特征等,如能充分加以利用,可以促进省内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

地方文献藏书成分非常繁杂,它包括有各种类型的新旧书刊资料。要把这类藏书整理得有条有理,达到便于读者利用的目的,并保证藏书保管的完整,则有赖于加强藏书组织方面的工作。现将省地方文献的组织,分为四个方面即范围、内容、分类和编目分别进行研究。

一、范围

地方文献范围分图和书及资料三大类:图就是图片,即有关本省历史沿革、文物制度、风土人情、语言文字、名胜古迹等等的图片、照片、碑志、拓片等等。书就是书刊,即有关本省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的(书籍、杂志、日报、报告、册籍、表籍、卷轴等等)以及本省人士的著述和本省境内各式各样的出版物和原稿。资料就是零星短片的资料,即有关本省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短篇记载的文字,如档案、谱牒、传单、标贴、剪贴、板片、唱片等等。

二、内容

地方文献的内容包括三大类:(一)本省史料——凡古今中外(有关研究本省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的)图书资料属于这一类。(二)本省人或有关本省人的著述——有关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功绩的本省人士的作品、历代本省人的著述和有关本省历代人士的史传等。(三)本省刊物——包括一切在本省境内印行的书刊。这三大类的名称在应用时,要各冠以省份简称如(一)广东史料,(二)粤人著述,(三)本省刊物或粤省刊物。

三、分类

上述三大类的藏书,每大类各使用一个分类表。为了使地方文献与其他图书有所区别,地方文献必须定一个冠号。同时为了使地方文献内三大类图书有所区别,每大类必须有一个标记。现分别说明如下:

(一)本省史料大类的分类,是以特制的分类表进行分类的。这分类表第一级号码下用小数点为标记,以后满三级数字用小数点。

0 是总志,有关全省地方性的史料号码。1—9是省内各区的地方号码。1.1—1.9是区内各县的地方号码。以地方号码加普通图书分类表的类码就得一个完整的分类号码。还有省通志和各州、府、县志不必再加普通分类表的类码,只要地方号码就够了。这样能使有用的方志排在省和各县地方的前面。至于普通分类表,如果使用“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地方号码后可不必用小数点,因为它的类码前有汉语拼音字母,已足够区别了。

例如:

0 是属于全省地方的号码, 715是普通分类表中的图书馆事业类码,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概况的分类号码就是0.715。

1 是粤东区地方号码, 715是普通分类表中的图书馆事业类码,粤东区图书馆概况的分类号码就是1.715。

1.1 是粤东区内梅县的地方号码, 715是普通分类表中的图书馆事业类码,梅县图书馆概况的分类号码就是1.171.5。

一区超出9县的,酌加一级号码,但是,必须将省内各区的地方号码一律在小数下加0号,然后再加普通图书类码,以免与各县的号码冲突。

(二)本省人著述大类的分类表,也是以特制的分类表进行分类的。这分类表第二级号码下用小数点为标记。大类是以作者著述最多的朝代分,同朝代的著者或有关本地人士的史传,则以著者号码为序。

例如;康有为是清末人,他的著述以光绪朝最多, 79是光绪朝的类码,759是姓康的著者号码,康有为的索书号码就是79.759

(三)本省刊物大类的分类是使用普通图书分类表。最好是使用“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使用十进分类表也好,因力它是三位数字下加小数点的,可以与本省史料和本省人著述两大类的标记有所区别。如果使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的图书分类法(双位号码--类后面注小数点—编者),必须设法把这大类的索书号码与本省人著述大类的索书号码区别开来,或把这大类的书用不同的书标颜色与它区别。

地方文献分类是以本省史料类为主,本省人著述为次,本省刊物为再次。如一种书的内容是属於广东史料的,又是广东人编著和广东出版的,应分入广东史料大类内,其余两大类则不必分。又如一种书是广东人编著和广东出版的,其内容不属於广东史料,应分入粤人著述类,不必分入本省刊物类。既不是广东史料,又不是粤人著述,而系本省出版的书刊,则分入本省刊物类。

四、编目

地方文献读者目录和公务目录,以及在各方面反映地方文献内容的其他目录和索引,在地方文献的组织工作中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因此离开了图书目录和卡片索引的组织工作,地方文献的组织工作是无法突现的。

地方文献目录不是单纯地起着参考作用,而是可以组织成大一部优良的向广大人民推荐的地方文献读者目录,以培养人民热爱祖国、热爰乡土和熟悉本省的自然特征,从而促进本省生产力的更加发展的。可见它是为政治思想和国民经济服务的。因此,地方文献工作的成功,以及它所搜集的丰富藏书的积极供应,有赖于地方文献目录的完整性、思想性和组织性。

现将地方文献应包括的目录,简述如下:

(一)读者目录——是选择优良的地方文献向读者推荐的目录。包括有分类目录、书名字顺目录、著者目录和按特别现实的问题与主题编制的各科专题卡片目录。

(二)公务目录——反映所有全部地方文献,便利馆内工作人员在工作上和科学研究工作者以及专家们在参考上使用的目录。包括有分类目录、书名字顺目录、著者目录、专题卡片目录和索引等;至于本省人著述大类的藏书必须编制标题目录,因为这类的书不是以类目分的,而是以著者朝代分的。

为了便于科学研究工作者和专家们的参考,必须编印分类和专题索引书本目录。分类目录如:“广东文献书目”第一辑“广东史料”部份,第二辑“专人著述”部份、第三辑“本省刊物”部份。专题目录如;“广东地质矿产资料目录”和“广东经济作物资料目录”,等等。

篇6

(1.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青海 西宁 810012;2.青海省高原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12)

摘要: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繁复多彩,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现有已知土著鱼类51种(亚种),兽类3种、两栖类9种及数量极为丰富的水生植物、经济藻类等,为保护好青海省珍贵的水生生物资源,已建成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3处,本文介绍了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基本情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种质资源;保护区;基本情况;问题

作者简介:李柯懋(1976-),男,青海西宁人,高级工程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kemaoli@163.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12.025

1水生生物概况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地域辽阔,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繁复多彩,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水生浮游动植物——水生昆虫——鱼类——鸟类——湿地的复合生态共生体系。其中水生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有已知土著鱼类51种(亚种),兽类3种、两栖类9种及数量极为丰富的水生植物、经济藻类等(见表1)。水獭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

2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基本情况

为了保护好青海省珍贵的水生生物资源,陆续建立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1个,长江流域3处,黄河流域7处、柴达木水系1处、青海湖1处,黑河1处(见表2)。

3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受《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与《新时期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文章启示,针对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强,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在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3.1注意各个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对象、生态链完整性及管理的针对性

由于各个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及保护对象的种群动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人员只有对区内保护对象有着充分的认识,掌握其动态情况及驱动因素,才能理解管理的内在需求,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开展客观合理的保护成效评估。

以往对种质资源保护区前期的基础调查工作,仅限于对鱼类的种类的走访、调查、监测工作,缺少对鱼类动态变化资料的监测和收集工作,更缺乏对除鱼类以外的水生生物及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工作,忽视了水生生物生态链条的整体性。

3.2注意保护对象生活史时空连贯性的要求

通常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调查、审批、管理的过程中仅仅考虑单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并没有认真研究和统筹考虑同一流域毗邻的其它保护区的关系,而许多水生生物是需要在一定流域的不同区域,不同生境特点中完成其生活史的,尤其是带有洄游性特点的鱼类,这可能需要流域内一定范围内的不同保护区的协调管理和保护才能收到较好的保护效果,才能达到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目的,整条流域的保护区应形成一张有机的网络,在这一点上不光是青海省,就是国内仍然十分薄弱,对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重点保护物种的生活史的研究工作仍然做得很不够。

4建议

4.1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区内水生生物的动态研究

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基础研究工作仍然不够,尤其是水生生物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从事专门水生生物研究工作的人员十分有限,技术力量不足,重视度不够、无专门经费支持,应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和机构加强战略合作,借助其它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开展相关保护研究工作,并将重点聚焦于保护区内保护对象的动态变化研究,生态链条整体性研究,以此制定详细具体的建设管理规程。

4.2建立管理网络

篇7

关键词:建设项目 可行性 研究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在投资决策前,对与拟建项目有关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方面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各种可能拟定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进行认真的技术经济分析与比较论证;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建设项目的技术先进性、适用性、经济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建设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确定该项目是否应该投资,如何投资;是继续投资使之进入项目开发建设的下一阶段,还是就此中止不投资等,为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民经济长期规划和地区规划、行业规划的要求,对拟建项目进行投资方案规划、工程技术论证、社会与经济效果预测和组织机构分析,经过多方面的计算、分析、论证评价,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建议。因此,项目可行性研究是保证建设项目以最少的投资耗费取得最佳经济效果的科学手段,也是实现建设项目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和建设上可行的科学方法。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在对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技术经济论证的基础上对多种方案所作的比较和优选,以及就项目投资最后决策提出的结论性意见。因此,其在内容上,应能满足作为项目投资决策的基础和重要依据的基本要求。通常,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由有资格的设计(咨询)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深度应按国家的有关规定确定,一般工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应包括以下10个方面内容。

1) 总论

综述项目概况、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概要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总论中应阐明对推荐方案在论证过程中曾有的重要争论问题和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并对建设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列表说明;说明建设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环境、项目建设投资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项目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和重要性;提出或说明项目调查研究的主要依据、工作范围和要求;说明项目的历史发展概况、项目建议书及有关审批文件。

2) 产品的市场需求和拟建规模

调查国内外市场近期需求情况;国内现有工厂生产能力的估计;销售预测、价格分析、产品竞争能力、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景;建设项目的规模,产品选择方案和发展方向的技术经济比较和分析。

3) 资源、原材料、燃料及公用设施情况

经过国家正式批准的资源储量、品位、成分以及开采、利用条件的评述;所需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其来源和供应的可能性;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种类、数量和储运条件;材料试验情况;所需动力(水、电、气等)公用设施的数量、供应方式和供应条件;外部协作条件以及签订协议和合同的情况。

4) 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

厂址的地理位置,与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的距离,厂址周边的条件;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技术要求,应在指定的建设地区内,对建厂的地理位置、气象、水文、地质、地形条件、地震,洪水情况和社会经济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基础资料,了解交通、运输及水、电、气、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厂址面积、占地范围、厂区总体布置方案、建设条件、地价、拆迁及其他工程费用情况;对厂址选择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选择,提出选择意见。

5) 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在选定的建设地点内进行的总图和交通运输的设计,须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以确定项目的构成范围,主要单项工程(车间)的组成,厂内外主体工程和公用辅助工程的方案比较论证;项目土建工程总量估算;土建工程布置方案的选择,包括场地平整、主要建筑和构筑物与室外工程的规划;采用技术工艺的比较;引进技术、设备的必要性及其来源国别的选择比较;设备的国外分交或与外商合作制造方案的设想;并应附上工艺流程式图等。

6)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环境现状调查,拟建项目“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种类、成分和数量,对环境影响的预测;治理方案的选择和回收利用情况;对环境影响的预评价;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城市规划;防震、防洪、防空、文物保护等要求以及相应的措施方案。

7) 生产组织、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包括对全厂生产管理体制、机构的设置和方案的选择论证;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的要求;劳动定员的配备方案;人员培训的规划和费用估算。

8) 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要求

按照勘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安装、试生产所需时间和进度要求,选择整个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和制订总进度,并用线条图和网络图来表述最佳实施计划方案的选择。

9) 经济效果的分析和评价

包括对各项基建费用、流动资金和项目总投资的估算;项目资金来源和筹措方式包括贷款计划;企业生产成本估算;项目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和不确定性分析。

10) 评价结论与建议

对建设方案做综合分析评价与方案选择;运用各项数据,从技术、经济、社会、财务等各方面论述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推荐一个以上的可行方案,提供决策参考,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应得出结论性意见和改进的建议。

可行性研究工作的一般工作程序。按照我国现行的工程项目建设程序和国家颁布的《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可行性研究的一般工作程序如下:

1) 建设单位提出项目建议书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各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和全国性工业公司以及现有的企事业单位,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经济建设的方针任务和技术经济政策,结合资源情况、建设布局等条件,在广泛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踏勘建设地点、初步预测投资效果的基础上,提出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项目建议书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跨地区、跨行业的建设项目以及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大型项目,应由有关部门和地区联合提出项目建议书和初步可行性报告。

2) 项目业主、承办单位委托有资格的工程咨询单位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

各级计划部门汇总和平衡项目建议书。当项目建议书经国家或地区的计划部门、货款单位或有关部门授权的工程咨询单位评估同意,并经审定批准后,该项目即可立项,分别纳入各级的前期工作计划和货款计划。项目业主或承办单位就可委托经过资格审定的工程咨询公司(或设计单位)着手编制拟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方式可由国家计划部门或主管部门直接给工程设计咨询公司下达计划任务;也可由各主管部门、国家专业投资公司、项目业主采用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给有资格的设计咨询单位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在主管部门下达的委托任务或双方签订的合同中,应规定研究工作的依据、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前提条件、研究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安装、费用支协办法以及合同双方的责任、协作方式和关于违约处理的方法等。

3) 设计单位或(有资质的)咨询单位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

设计或(有资质的)咨询单位与委托单位签订合同承担可行性研究任务后,就可以开展工作了。

3.1) 组织班子与制定计划。

承担可行性研究的单位在承接任务后,需获得项目建议书和有关项目背景与指示文件,摸清委托者的目标意见和要求,明确研究内容,之后方可组成可行性研究工作小组或项目组,确定项目负责人和专业负责人。项目组根据书面任务书,研究工作范围和要求,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安排具体实施进度。

3.2) 调查研究与收集资料。

项目组在摸清了委托单位对项目建设的意图和要求后,首先应组织收集和查阅与项目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基础资料和文件资料,并拟定调研提纲,组织人员赴现场进行实地踏勘与抽样调查,收集整理得至的设计基础资料。必要时还须进行专题调查和研究。

此阶段主要通过实际调查和技术经济研究,进一步明确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调查研究主要从市场调查和资源调查两方面着手。市场调查要查明和预测社会对产品需求量、产品的价格和竞争能力,以便确定项目产品方案和经济规模;资源调查包括原材料、能源、厂址、工艺技术、劳动力、建材、运输条件、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组织管理和人员培训等自然、社会、经济的调查。为选定建设地点、生产工艺、技术方案、设备选型、组织机构和定员等提供确切的技术经济分析资料,通过论证分析,研究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3) 方案设计和优化。

根据项目建议书要求,结合市场和资源调查,在收集到一定的基础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几种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结合实际条件进行多次反复的方案论证比较,会同委托部门明确选择方案和重大原则问题和优化标准,从若干方案中选择或推荐最优或次优方案,研究论证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进一步确定产品方案、生产经济规模、工艺流程、设备选型、;车间组成、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等总体建设方案,以备作进一步的综合经济评价。在方案设计和优化过程中,对重大问题或有争论的问题,要会同委托单位共同讨论确定。

3.4) 经济分析和评价。

项目的调研与经济分析人员应根据调查资料和领导机关的有关规定,选定与本项目有关的经济评价基础数据和定额指标参数,列表并注明数据来源。

在前阶段研究论证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之后,应对所选择确定的最佳建设总体方案进行详细的财务预测、财务效益分析、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从测算项目建设投资、生产成本和销售利润入手,进行项目盈利性分析、费用效益分析和社会效益与影响分析,研究论证项目在经济上和社会上的盈利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提出资金筹集建议,制定项目实施总进度计划。

当项目的经济评价结论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时,可对建设方案进行调整或重新设计。

3.5) 编定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了认真的反术经济分析论证,证明了项目建设上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与社会上的合理性后,即可编制详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一个以上项目建设可行性方案和实施计划,提出结论性意见和重大措施建议,为决策部门的最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篇8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名称

1.1.2 项目承办单位

1.1.3 项目主管部门

1.1.4 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1.1.5 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1.1.6 研究工作依据

1.1.7 研究工作概况

1.2 可行性研究结论

1.2.1 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1.2.2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1.2.3 厂址

1.2.4 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1.2.5 环境保护

1.2.6 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1.2.7 项目建设进度

1.2.8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2.9 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2.10 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1.4 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2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2.1 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 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2.1.2 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2.2 项目发展概况

2.2.1 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2.2 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2.3 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2.4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2.3 投资的必要性

第3章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3.1 市场调查

3.1.1 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3.1.2 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3.1.3 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3.1.4 替代产品调查

3.1.5 产品价格调查

3.1.6 国外市场调查

3.2 市场预测

3.2.1 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3.2.2 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3.2.3 价格预测

3.3 市场推销战略

3.3.1 推销方式

3.3.2 推销措施

3.3.3 促销价格制度

3.3.4 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3.4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3.4.1 产品方案

3.4.2 建设规模

3.5 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第4章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4.1 资源和原材料

4.1.1 资源评述

4.1.2 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供应

4.1.3 需要作生产试验的原料

4.2 建设地区的选择

4.2.1 自然条件

4.2.2 基础设施

4.2.3 社会经济条件

4.2.4 其它应考虑的因素

4.3 厂址选择

4.3.1 厂址多方案比较

4.3.2 厂址推荐方案

第5章 工厂技术方案

5.1 项目组成

5.2 生产技术方案

5.2.1 产品标准

5.2.2 生产方法

5.2.3 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

5.2.4 主要工艺设备选择

5.2.5 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

5.2.6 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5.3 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5.3.1 总平面布置原则

5.3.2 厂内外运输方案

5.3.3 仓储方案

5.3.4 占地面积及分析

5.4 土建工程

5.4.1 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与结构设计

5.4.2 特殊基础工程的设计

5.4.3 建筑材料

5.4.4 土建工程造价估算

5.5 其他工程

5.5.1 给排水工程

5.5.2 动力及公用工程

5.5.3 地震设防

5.5.4 生活福利设施

第6章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6.1 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

6.1.1 项目的地理位置

6.1.2 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文、气象

6.1.3 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物、植物、农作物

6.1.4 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设施

6.1.5 现有工矿企业分布情况;

6.1.6 生活居住区分布情况和人口密度、健康状况、地方病等情况;

6.1.7 大气、地下水、地面水的环境质量状况;

6.1.8 交通运输情况;

6.1.9 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现状资料。

6.2 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6.2.1 主要污染源

6.2.2 主要污染物

6.3 项目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6.4 治理环境的方案

6.4.1 项目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

6.4.2 项目对周围地区自然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6.4.3 项目对周围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等可能产生的影响

6.4.4 各种污染物最终排放的治理措施和综合利用方案。

6.4.5 绿化措施,包括防护地带的防护林和建设区域的绿化。

6.5 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

6.6 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6.7 环境影响评论结论

6.8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6.8.1 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6.8.2 职业安全卫生主要设施

6.8.3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机构

6.8.4 消防措施和设施方案建议

第7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7.1 企业组织

7.1.1 企业组织形式

7.1.2 企业工作制度

7.2 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7.2.1 劳动定员

7.2.2 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7.2.3 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8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8.1 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8.1.1 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8.1.2 资金筹集安排

8.1.3 技术获得与转让

8.1.4 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8.1.5 施工准备

8.1.6 施工和生产准备

8.1.7 竣工验收

8.2 项目实施进度表

8.2.1 横道图

8.2.2 网络图

8.3 项目实施费用

8.3.1 建设单位管理费

8.3.2 生产筹备费

8.3.3 生产职工培训费

8.3.4 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8.3.5 勘察设计费

8.3.6 其它应支付的费用

第9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9.1 项目总投资估算

9.1.1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9.1.2 流动资金估算

9.2 资金筹措

9.2.1 资金来源

9.2.2 项目筹资方案

9.3 投资使用计划

9.3.1 投资使用计划

9.3.2 借款偿还计划

第10章 财务与敏感性分析

10.1 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10.1.1 生产总成本估算

10.1.2 单位成本

10.1.3 销售收入估算

10.2 财务评价

10.3 国民经济评价

10.4 不确定性分析

10.5 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10.5.1 项目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10.5.2 项目与当地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10.5.3 项目与当地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10.5.4 项目与当地居民的宗教、民族习惯的相互适应性;

10.5.5 项目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

10.5.6 项目的国防效益或影响;

10.5.7 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第11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1.1 结论与建议

11.1.1 对推荐的拟建方案的结论性意见。

11.1.2 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11.1.3 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11.1.4 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11.1.5 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11.1.6 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篇9

【关键词】电力行业 电子档案 数据库 加密

一、选题背景

电力行业信息系统具有数据量大,信息管理逻辑复杂等特点。保护数据库中的敏感信息不被泄露,不仅关系到信息管理系统自身的安全,甚至关系到地市乃至国家电力基础设施的安全。

目前商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提供的加密机制存在的加解密操作对上层应用不透明、安全管理员与DBA权限不分离、缺乏独立的密钥管理机制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因此,本项目将设计并实现一套数据库逻辑加密机系统,它作用于上层应用与数据库系统之间,提供透明的数据加解密服务和独立的密钥管理机制,实现加密管理与DBA权限的分离,弥补了现有数据库管理系统加密机制的不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在数据库加密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密文检索、密钥更新和查询优化等典型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多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实用性不强。国外公司研发的数据库安全产品多因密码进口限制政策而无法被我国使用。

(二)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在新型数据库加密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中科院软件所研制的数据库加密中间件系统实现了权限分离和数据加密等功能,但研究工作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其仅适用于Ingres数据库系统,并未支持商用数据库软件。

三、电子档案服务器数据库逻辑加密系统

(一)逻辑加密的组成部分

逻辑加密机的逻辑部分由三个方面组成:管理程序,守护进程和DBMS扩展组件。图1为系统总体逻辑结构图。

管理程序运行于独立的安全管理主机上,由安全管理员使用图形化用户接口进行操作,管理程序是逻辑加密机的操作接口。其开发平台和编程语言是数据库无关的,不受宿主数据库种类的限制。管理程序需要使用USB KEY或者其他硬件安全密码装置保存根密钥或主密钥。

守护进程运行在DBMS的服务器主机上,负责密钥访问控制与缓存,是密钥访问控制判定的实施部件,同时提供密钥合法使用前的解密和缓存服务。守护进程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主动对数据库做监控操作。

DBMS扩展组件是注册到数据库中的函数、存储过程、视图、触发器等数据库对象以及函数对象的实现函数库,其中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等组件使用DBMS的可编程SQL语言实现。 SQL函数扩展代码的加密接口部分进一步调用底层的通用DLL函数完成对加密硬件或具体加密模块的调用,最终执行数据的实际加密解密操作。

(二)组成部分间的关系

组成部分包括:管理程序,带加解密服务包的DBMS,本地服务器。

1.管理程序与DBMS间的交互

管理程序对DBMS的操作主要是对存放在宿主数据库中的元数据进行修改以及对DBMS对象的操作。

管理程序对DBMS的操作是通过向其发送标准的SQL语句实现的。具体的数据库接口实现方式可以使用标准数据库驱动程序,实现技术的选择主要依赖于管理程序的实现技术、编程语言、平台要求等。

2.管理程序与守护进程间的交互

管理程序对守护进程的操作的目的是控制守护进程的工作开关。通过远程控制守护进程工作开关,可以停止或恢复守护进程对DBMS密钥请求的响应。实现方式使用Socket方式,管理程序向守护进程发送字串指令,字串内容、格式以及认证协议需要设计,通信安全由管理程序与守护进程共享的密钥保证。

3.DBMS扩展部分与守护进程间的交互

DBMS与守护进程之间的交互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DBMS扩展函数实现与守护进程之间的交互,第二部分是守护进程对元数据的读取操作。

DBMS扩展函数的实现部分通过其通信接口向守护进程发出密钥请求,该请求包含的主要信息是当前会话的用户名和所要访问的表。守护进程对密钥请求处理后使用通信接口向DBMS扩展函数返回密钥和加密配置信息。DBMS的密钥请求的合法性判断由守护进程的其他模块完成,如果请求合法,守护进程所返回给DBMS的密钥可以用来解密数据,加密配置信息用来确定解密设备和参数选择;如果请求不合法,守护进程将返回随机密钥,从而使得非授权用户得到的数据是无意义的密文。

四、功能的实现及应用前景

(一)功能的实现

1.安全管理与配置:将安全管理员与数据库管理员的权限完全分离。只有登录逻辑加密机管理程序的安全管理员能够操作逻辑加密机并使用以下功能:对数据库中的表实施、撤销和修改加密保护策略;管理数据库的加密密钥,保存历史密钥;维护元数据信息等。DBA原有权限不变;

2.实现用户的透明访问:实施加密保护之后,普通用户需要能有以几乎透明的方式访问数据库,即:不需要修改前端应用程序就能够访问数据库。

3.实现高速的加密解密:尽可能减少加密解密操作对数据库查询相应时间的影响;

4.实现高可扩展性:通过高度的模块化设计实现底层加密算法和加密设备的灵活替换,扩展与配置,允许软件在运行过程中注册新的加密设备和加密模块,能方便的更新加密算法。

(二)应用前景

电力行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信息安全保护问题日趋凸显。信息安全已经成为有效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保证。结合电力行业信息管理特点,电子档案服务器数据库逻辑加密系统能够为电力行业信息系统提供更为安全、灵活的数据保护技术基础和解决方案,对于促进电力行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10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是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天津商业大学和天津摩根教育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制四年。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的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学院是以管理学、经济学和艺术学为主,兼有工学、文学的多科性独立学院。目前,设有国际工商管理系、涉外经济贸易系、外国语言文学系、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和艺术设计系,共有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旅游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英语、日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等19个本科专业,已有在校生7000余人。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实力较强的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约占43 %,并且还聘请了多位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优秀外籍专家、教师授课。

学院座落在天津市第三高教区,与天津城建大学相邻,毗邻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这座现代化、花园式的校园中,拥有综合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宝德书院、运动场、学生公寓及品类齐全的生活服务设施,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院具有一支高素质的专职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学院严格的教学管理、严谨的教学作风、完善的教学计划和良好的校园文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艺术设计系概况

我院艺术设计系结合国际艺术教育的发展动态和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特点,聘请知名教授进行学科建设及授课,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理论功底,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艺术人才。

艺术设计系拥有平面设计工作室、定格动画工作室、三维动画工作室、影视后期工作室、摄影工作室、摄像工作室、材料构造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照明设计实验室、数控雕刻实验室、建筑漫游实验室、模型展示实验室、服装制版与扎染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等,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2014年12月,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被天津市教委评为“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专业介绍

视觉传达设计

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外设计艺术史、艺术概论、造型基础、色彩、装饰基础、设计基础(三大构成)、图形创意、字体设计与编排、字体设计、平面设计与印刷制作、标志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企业识别设计(VIS)等。

毕业去向:在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出版社等相关企业从事平面设计、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印刷设计、展示设计等相关工作;艺术设计院校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环境设计

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关注国际环境设计的前沿信息,着眼于环境的生态环保建设的发展,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相关工作,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环境艺术概论、中外环境设计史、中外工艺美术史、造型基础、构成(平面、色彩、立体构成)、建筑设计与装饰、建筑模型与表达、制图与透视、人体工程学、效果图、住宅室内设计、公共室内设计、主题概念设计、园林设计、社区景观设计、植物造景、城市景观设计等。

毕业去向:在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环境设计公司、展示设计公司等从事城市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居住空间设计以及展示设计等相关设计工作;艺术院校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

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能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策划和时装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设计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以及把握时尚潮流并进行流行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装艺术设计领域与应用研究型领域及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外服饰史论、三大构成、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画技法、服饰图案、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与制作、立体裁剪、创意服装设计、服装材料学、人物形象设计、服装商品企划、服装表演编导与策划等。

毕业去向:在服装服饰设计公司、服装厂、服装进出口公司、大型商场等相关企业进行服装服饰设计、服装生产管理、服装销售展示设计、服装品牌管理等相关工作;艺术院校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动画

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创作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队、动画应用机构、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主要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与培养、动画概论、动画造型基础、动画原理、动画原画、计算机辅助设计、动画剧本写作、动画设定、定格动画、平面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动画后期合成、动画周边产品设计、影视特效、影视非线性编辑等。

毕业去向:在电视台、动画公司、影视公司、游戏公司、网络公司、互动媒体设计公司等相关企业从事动画原画创作、动画设计、影视后期制作、影视特效制作、软件界面设计等相关工作;艺术院校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师资介绍

庞黎明艺术设计系主任

教授 硕士生导师原天津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天津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包装协会委员、中国第五届广告评审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教委专家委员会专家、天津市包装协会副主任、天津市图形协会理事、天津市河北区美协主席。长期从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工作,80年代留学日本,曾多次赴日、韩和欧洲进行专业教学考察,主持完成多项大型展示设计项目,其中设计作品和绘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获奖五次,市级奖八次,出版多部著作,发表多篇论文。2003年被授予天津市名师称号,2005年主讲《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评为市级精品课,是知名度颇高的设计家和艺术家。

郝玉明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主任

篇11

可行性研究报告架构

第一章 项目投资总论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情况

第三章 项目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五章 项目工厂技术方案

第六章 项目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第七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第九章 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第十章 项目财务与敏感性分析

第十一章 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十二章 项目财务报表

第十三章 附件来分析评价财务指标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分项说明

第一章 项目投资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1.1 项目投资背景

1.1.1 项目名称

1.1.2 项目承办单位

1.1.3 项目主管部门

1.1.4 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1.1.5 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和法人代表

1.1.6 研究工作依据

1.1.7 研究工作概况

1.2 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结论

1.2.1 市场预测和项目规模

1.2.2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

1.2.3 厂址

1.2.4 项目工程技术方案

1.2.5 环境保护

1.2.6 工厂组织及劳动定员

1.2.7 项目建设进度

1.2.8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2.9 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2.10 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1.3 投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1.4 投资存在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这一章主要应说明项目的发起过程,提出的理由,前期工作的发展过程,投资者的意向,投资的必要性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础。为此,需将项目的提出背景与发展概况作系统叙述,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理由,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经进行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果,重要问题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等情况。在叙述项目发展概况的同时,应能清楚地提示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和问题。

2.1 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 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2.1.2 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2.2 项目发展概况

2.2.1 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2.2 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2.3 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2.4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2.3 投资的必要性

第三章 项目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对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决定。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阐述市场需求预测、价格分析,并确定建设规模。

3.1 市场调查

3.1.1 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3.1.2 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3.1.3 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3.1.4 替代产品调查

3.1.5 产品价格调查

3.1.6 国外市场调查

3.2 市场预测

3.2.1 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3.2.2 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3.2.3 价格预测

3.3 市场推销战略

3.3.1 推销方式

3.3.2 推销措施

3.3.3 促销价格制度

3.3.4 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3.4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3.4.1 产品方案

3.4.2 建设规模

3.5 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根据前面部分中关于产品方案与建设规模的论证与建议,在这一部分中按建议的产品方案和规模来研究资源、原料、燃料、动力等需求和供应的可靠性,并对可供选择的厂址作进一步技术和经济分析,确定新厂址方案。

4.1 资源和原材料

4.1.1 资源评述

4.1.2 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供应

4.1.3 需要作生产试验的原料

4.2 建设地区的选择

4.2.1 自然条件

4.2.2 基础设施

4.2.3 社会经济条件

4.2.4 其它应考虑的因素

4.3 厂址选择

4.3.1 厂址多方案比较

4.3.2 厂址推荐方案

第五章 项目工厂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项目应采用的生产方法、工艺和工艺流程,重要设备及其相应的总平面布置,主要车间组成及建构筑物型式等技术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土建工程量和其他工程量。在这一部分中,除文字叙述外,还应将一些重要数据和指标列表说明,并绘制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示意图等。

5.1 项目组成

5.2 生产技术方案

5.2.1 产品标准

5.2.2 生产方法

5.2.3 技术参数和工艺流程

5.2.4 主要工艺设备选择

5.2.5 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指标

5.2.6 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5.3 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5.3.1 总平面布置原则

5.3.2 厂内外运输方案

5.3.3 仓储方案

5.3.4 占地面积及分析

5.4 土建工程

5.4.1 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与结构设计

5.4.2 特殊基础工程的设计

5.4.3 建筑材料

5.4.4 土建工程造价估算

5.5 其他工程

5.5.1 给排水工程

5.5.2 动力及公用工程

5.5.3 地震设防

5.5.4 生活福利设施

第六章 项目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且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6.1 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

6.1.1 项目的地理位置

6.1.2 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文、气象

6.1.3 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物、植物、农作物

6.1.4 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设施

6.1.5 现有工矿企业分布情况

6.1.6 生活居住区分布情况和人口密度、健康状况、地方病等情况

6.1.7 大气、地下水、地面水的环境质量状况

6.1.8 交通运输情况

6.1.9 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现状资料

6.2 项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6.2.1 主要污染源

6.2.2 主要污染物

6.3 项目拟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6.4 治理环境的方案

6.4.1 项目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

6.4.2 项目对周围地区自然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6.4.3 项目对周围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等可能产生的影响

6.4.4 各种污染物最终排放的治理措施和综合利用方案

6.4.5 绿化措施,包括防护地带的防护林和建设区域的绿化

6.5 环境监测制度的建议

6.6 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6.7 环境影响评论结论

6.8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6.8.1 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

6.8.2 职业安全卫生主要设施

6.8.3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机构

6.8.4 消防措施和设施方案建议

第七章 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7.1 企业组织

7.1.1 企业组织形式

7.1.2 企业工作制度

7.2 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7.2.1 劳动定员

7.2.2 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7.2.3 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也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实施时期亦可称为投资时间,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的,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些是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各个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安排。

8.1 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8.1.1 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8.1.2 资金筹集安排

8.1.3 技术获得与转让

8.1.4 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8.1.5 施工准备

8.1.6 施工和生产准备

8.1.7 竣工验收

8.2 项目实施进度表

8.2.1 横道图

8.2.2 网络图

8.3 项目实施费用

8.3.1 建设单位管理费

8.3.2 生产筹备费

8.3.3 生产职工培训费

8.3.4 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8.3.5 勘察设计费

8.3.6 其它应支付的费用

第九章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分析,是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项目均需计算所需要的投资总额,分析投资的筹措方式,并制定用款计划。

9.1 项目总投资估算

9.1.1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9.1.2 流动资金估算

9.2 资金筹措

9.2.1 资金来源

9.2.2 项目筹资方案

9.3 投资使用计划

9.3.1 投资使用计划

9.3.2 借款偿还计划

第十章 项目财务与敏感性分析

在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确定以后,必须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财务、经济效益评价,判断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并比选出优秀方案。本部分的评价结论是建议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本部分就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做一概要说明。

10.1 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10.1.1 生产总成本估算

10.1.2 单位成本

10.1.3 销售收入估算

10.2 财务评价

10.3 国民经济评价

10.4 不确定性分析

10.5 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10.5.1 项目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10.5.2 项目与当地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10.5.3 项目与当地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相互适应性

10.5.4 项目与当地居民的宗教、民族习惯的相互适应性

10.5.5 项目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

10.5.6 项目的国防效益或影响

10.5.7 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第十一章 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1.1 结论与建议

11.1.1 对推荐的拟建方案的结论性意见

11.1.2 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11.1.3 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11.1.4 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11.1.5 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11.1.6 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篇12

1.1 专项资金申请表

1.2 专项资金申请单位及依托单位

1.3 项目申请必要性

1.4 项目市场分析

1.5 技术工艺

1.6 设备及能耗

:请记住我站域名7 技术经济分析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第二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及条件

2.1 项目概况

2.2 项目法人概况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4 主要建设条件

2.5 项目结论

第三章 产业化依托或工程依托落实方案

3.1 建设规模

3.2 产品方案

产品型号 产品产能 专题研究

产品一

产品二

产品三

第四章 市场分析

4.1 产品市场总量预测及国内生产力布局

4.2 市场竞争力分析及市场风险

4.3 产品目标市场定位

第五章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概况和趋势

5.1 产品技术来源及先进性

5.2 工艺技术来源及先进性

5.3 主要设备选型及购置方案

第六章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6.1 土建工程

6.2 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

6.3 原辅材料及动力供应方案

6.4 环境保护、节能措施

6.5 生产安全设施

6.6 消防设施

6.7 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方案

6.8 建设期和进度安排

第七章 项目资金预算安排方案

7.1 投资估算依据和说明

7.2 资金来源与落实情况

7.3 申请国家资金

第八章 技术经济分析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8.1 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8.2 财务评价

8.3 不确定性分析

8.4 社会效益分析

第九章 目前项目进展

9.1 项目的核准或者备案情况

9.2 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9.3 项目的实施进度

第十章 结论

附录:

附件1 财务预测表

附件2 项目备案文件

附件3 环境影响报告表

附件4 用地证明

附件5 企业荣誉证书

准备资料

1、资金申报单位概况(包括资金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

2、项目相关情况(项目总投资、资金筹措情况、项目进展情况、各阶段用资计划情况等)

3、资金申报单位申报资金项目及申报原因陈述

4、项目产品及介绍、产量、预计销售价格、直接成本及清单(含主要材料规格、来源及价格)。

5、资金申报单位对本项目的评价(SWOT)、项目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评价

6、项目年收入情况(产品、服务收入)

7、项目年运营成本费用情况(直接成本、原料、动力成本、年折旧费用、摊销费用、项目拟新增的人数规模,拟设置的部门和工资水平,估计项目工资总额(含福利费))

8、公司享受的增值税、所得税税率,其他补贴及优惠事项。

9、其他资料及信息根据可研研究工作需要随时沟通。

篇13

科研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合理配置科研资源、促进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为科学、高效地运行科研管理工作,建立了相关工作标准并应用于具体工作。实践表明,通过过程控制可逐步实现科研管理标准化,相对标准化的管理利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科研能力的培育。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标准化;过程控制

长期以来,高校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1]。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之一,是评鉴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刚性条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适度开展必要的科研工作,有利于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快速提升。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开始重视科研工作,规范科研管理势在必行。

一、规范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学校科研工作有序运行的保障。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管理、服务等任务都很繁重。规范的科研管理,能从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的角度出发,为科研人员能够释放最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实现科研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优质的服务,让他们能合理安排各项工作,有时间、有精力、有计划地立足工作搞科研,搞好科研促工作,使学校的科研工作从“点”到“面”有序运行。

(二)是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质量的保障。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有些高职院校在短期内科研和技术攻关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科研工作的开展,要客观分析自身的科研能力,量力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准确把握科研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积极稳妥地展开科研工作,在相对“低投入”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实现“高产出”、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等浪费。

(三)是促进学校质量工程工作不断完善的保障。高职教育教学与科研本质上存在着内在联系,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教学必须依靠科研工作的支持,把新技术不断丰富到教学内容中去,成为教学进步最重要的驱动力。科研活动也为师资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训练的条件和机会,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四)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保障。高校科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可以从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出发,选择一定的社会服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能,因地制宜开展科研工作;可针对地方行业和企业生产需求,从实际需求中寻找课题;可选择适当的企业作为技术合作伙伴,通过技术咨询、技术改造、技术推广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在服务中寻找科研内容,在生产中寻找科研课题;可围绕区域经济相关理论、实践问题和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鉴于规范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易于操作的执行标准,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驶入标准化轨道。科研管理标准化建设意义重大。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的思路追溯

(一)国内、外标准化建设发展历程概述中国标准化建设有着悠久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秦代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弛道、统一货币、统一兵器”、唐代《唐令》、宋代《军器法式》、清朝《工程作法则例》等都是我国标准化建设的基础。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15世纪后,中国标准化事业被西方赶超。工业革命开启了近代标准化发展的新纪元。1911年,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标准化管理,从那个时期开始,标准化管理正式成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为科学管理提供了目标和依据。其后,全球标准化建设事业日益发展,如目前遍布我国各行各业的ISO质量认证体系、QB执行标准等。标准化工作是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工作,它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相适应{2}。

(二)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借鉴标准化管理是指符合外部标准(法律、法规或其它相关规则)和内部标准(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为基础的管理体系[3]。我国科研管理部门众多,而各个部门往往都有一套自己专用的管理要求和流程,给相关工作的沟通协调带来一定障碍,同时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也疲于应付不同的管理要求,最终对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造成了一定影响。高职院校内部也存在类似情况,本来科研能力、水平、经验都有欠缺,再加上没有相对统一标准,项目的申报、研究工作的开展、研究成果的认定等工作,让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们看不清目标、找不到依据。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也无从下手,相关工作杂乱无章。鉴于这种现状,笔者从单位科研管理职能部门的角度总结经验、充分调研,以中观的学校工作标准化建设层面为切入点,采用“思辨与实证相结合”、“学理与操作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上级部门政策要求和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标准,拓展了《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倡导的“过程控制”的应用,在单位内部依据此标准实施科研管理。

三、通过过程控制实施科研管理标准化

科研管理主要包括课题管理、人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等三个方面。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主要针对课题管理,常态工作是过程控制,就是在课题研究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通过制订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标准,依照标准审核、跟踪、认证、评价相关工作和成果,确保研究工作按预期目标、计划推进和完成。课题管理的过程控制按时间推进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部分。

(一)课题管理的前期控制即申报或立项期控制。科研课题申报期是课题管理过程控制的起始阶段,在此期间,对课题研究目标和工作计划的确定、研究工作的开展及后续成果鉴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课题管理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阶段。在科研课题立项阶段,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首先年度课题立项文件,然后依据学校出台的《课题申报评审标准》,按照个人申报、部门推荐、职能部门初审、校学术委员会评审等程序,组织相关人员从选题、课题设计、完成课题研究的基础等几个方面开展课题申报评审工作。对课题拟定的研究目标、研究条件、课题组成人员配备、经费使用情况等各因素,从社会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两个层次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分析和论证,进行可行性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就各个环节制订出详细的预期目标和工作计划,最后择优立项,确保课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立项期控制的目的在于优化配置,明确责任,确定、规范科研课题各个阶段的进展与质量要求,落实科研课题责任制,使课题组人员明确科研课题研究中的责任和工作要求,保证科研课题保质按时完成。

(二)即实施期控制在研究时间过半时,科研管理部门要求相关课题组填报《课题中期检查报告书》,并对其中信息进行检查、核实、跟踪检查课题研究工作的实际进展情况,对阶段性成果进行分析、评价、反馈,将实际发生状况与预定目标和计划进行比较,适时掌握研究工作是否偏离了预期方向及其成因,提醒课题组制订纠正措施并做出调整、同时督促课题研究工作按计划进行,否则将按《学校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警告或撤销立项处理。课题实施阶段是课题立项后到课题结题前的全过程,是整个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不定期抽查。对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有必要进行年度检查,确保课题研究在整体良性循环状态下运行。

(三)课题管理的后期控制即结题期控制。主要工作是检查、验收课题研究是否取得预期成果并对课题成果质量进行评价。课题成果既是课题研究工作的最终体现,也是衡量课题研究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成果形式主要有获奖、论文、著作、专利、研究报告、转让证明等。科研管理部门依据《学校课题结题验收标准》开展结题验收工作,同时依据《学校学术成果认定标准》进行成果认定,保证学校的经费投入、科研人员的精力投入终有回报,确保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中健康发展,科研能力和水平逐步提升。

总而言之,近年来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也不断增多,但不少科研课题质量不能满足要求,这些问题必须引起科研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通过过程控制的办法加以纠正,以确保课题研究按期完成并保证课题研究质量,达到预期效果。高校科研工作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科研工作必须依赖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才能维护科研秩序,促进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促进高校科研健康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19日

[2]刘霜秋.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概况[J].认证技术,2011(8):22-23

篇14

关键词 土壤退化;概况;进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S1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37(2000)03-0280-05

鉴于土壤及土地退化对全球食物安全、环境质量及人畜健康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的现实,从土壤圈与地圈—生物圈系统及其它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土壤退化,特别是人为因素诱导的土壤退化的发生机制与演变动态、时空分布规律及未来变化预测与恢复重建对策,已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将继续成为 21 世纪国际土壤学、农学及环境科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迄今为止,有关土壤退化的许多理论问题及过程机理尚不清楚,还没有公认的或统一的土壤退化指标和定量化评价方法[1]。因此,及时了解国际土壤退化研究的最新动向,并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生产意义。

1 土壤退化的概念

土壤退化 (Soil degradation)是指在各种自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包括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退化过程,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土壤质量 (Soil quality)则是指土壤的生产力状态或健康 (Health) 状况,特别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持续土地利用及环境管理、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2]。土壤质量的核心是土壤生产力,其基础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维持植物生长的自然能力,它一方面是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即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带有明显的响应主导成土因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也深刻影响着自然成土过程,改变土壤肥力及土壤质量的变化方向。因此,土壤质量的下降或土壤退化往往是一个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根据土壤退化的表现形式,土壤退化可分为显型退化和隐型退化两大类型。前者是指退化过程(有些甚至是短暂的)可导致明显的退化结果,后者则是指有些退化过程虽然已经开始或已经进行较长时间,但尚未导致明显的退化结果。

2 全球土壤退化概况

当前,因各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土壤和土地退化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世界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据统计,全球土壤退化面积达 1965万km2。就地区分布来看,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亚洲、非洲土壤退化尤为突出,约 300万km2 的严重退化土壤中有 120万km2 分布在非洲、110万km2 分布于亚洲;就土壤退化类型来看,土壤侵蚀退化占总退化面积的 84%,是造成土壤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退化等级来看,土壤退化以中度、严重和极严重退化为主,轻度退化仅占总退化面积的

38%[3~6]。

全球土壤退化评价 (Global Assessment of Soil Degradation) 研究结果[3~6]显示,土壤侵蚀是最重要的土壤退化形式,全球退化土壤中水蚀影响占 56%,风蚀占 28%;至于水蚀的动因,43% 是由于森林的破坏、29% 是由于过度放牧、24% 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管理,而风蚀的动因,60% 是由于过度放牧、16% 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管理、16% 是由于自然植被的过度开发、8% 是由于森林破坏;全球受土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养分衰减、盐碱化、酸化、污染等)影响的总面积达 240万km2,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的不合理利用 (56%) 和森林的破坏 (28%);全球物理退化的土壤总面积约 83万km2,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可能绝大部分与农业机械的压实有关。

3 我国土壤退化状况

首先,我国水土流失状况相当严重,在部分地区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据统计资料[7],1996 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183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 19%。仅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侵蚀面积就达 6153万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 1/4[8]。同时,对长江流域 13 个重点流失县水土流失面积调查结果表明,在过去的 30 年中,其土壤侵蚀面积以平均每年 1.2%~2.5% 的速率增加[9],水土流失形势不容乐观。

其次,从土壤肥力状况来看,我国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水田土壤大多在 1%~3%,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水田低,<1% 的就占 31.2%;我国大部分耕地土壤全氮都在 0.2% 以下,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新疆等 5 省(区)严重缺氮面积占其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缺磷土壤面积为 67.3万km2,其中有 20 多个省(区)有一半以上耕地严重缺磷;缺钾土壤面积比例较小,约有 18.5万km2,但在南方缺钾较为普遍,其中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区)有 75% 以上的耕地缺钾,而且近年来,全国各地农田养分平衡中,钾素均亏缺,因而,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普遍下降的趋势;缺乏中量元素的耕地占 63.3%[10]。对全国土壤综合肥力状况的评价尚未见报道,就东部红壤丘陵区而言,选择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pH 值、CEC、物理性粘粒含量、粉/粘比、表层土壤厚度等 11 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其大部分土壤均不同程度遭受肥力退化的影响,处于中、下等水平,高、中、低肥力等级的土壤的面积分别占该区总面积的 25.9%、40.8% 和 33.3%,在广东丘陵山区、广西百色地区、江西吉泰盆地以及福建南部等地区肥力退化已十分严重[11]。

此外,其它形式的土壤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以南方红壤区为例,约 20万km2 的土壤由于酸化问题而影响其生产潜力的发挥;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上升,地下水污染不断加剧,在部分沿海地区其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已远远高于 WHO 建议的最高允许浓度 10mg/l;同时,在一些矿区附近和复垦地及沿海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也相当严重[8]。

4 土壤退化研究进展

自 1971 年 FAO 提出土壤退化问题并出版“土壤退化 " 专著以来,土壤退化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第一次与土地退化有关的全球性会议——联合国土地荒漠化 (desertification) 会议于 1977 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联合国环境署 (UNEP) 又分别于 1990 年和 1992 年资助了 Olde man等开展全球土壤退化评价 (GLASOD)、编制全球土壤退化图和干旱土地的土地退化(即荒漠化)评估的项目计划。1993 年 FAO 等又召开国际土壤退化会议,决定开展热带亚热带地区国家级土壤退化和 SOTER(土壤和地体数字化数据库)试点研究。在 1994 年墨西哥第 15 届国际土壤学大会上,土壤退化,尤其是热带亚热带的土壤退化问题倍受与会者的重视,不少科学家指出,今后 20 年热带亚热带将有 1/3 耕地沦为荒地,117 个国家粮食将大幅度减产,呼吁加强土壤退化及土地退化恢复重建研究,并在土壤退化的概念、退化动态数据库、退化指标及评价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退化的遥感与定位动态监测和模拟建模及预测、土壤复退性能研究、退化系统恢复重建的专家决策系统等研究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国际水土保持学会也于 1997 在加拿大多伦多组织召开了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系统管理的全球挑战国际研讨会,从生态系统、流域的角度探讨土壤侵蚀等土壤退化等问题。而且,国际土壤联合会于 1996 年和 1999 年分别在土耳其和泰国举行了直接以土地退化为主题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土地退化会议,并在第一届会议上决定成立了土壤退化研究工作组专门研究土壤退化,在第二届会议上则对土壤退化问题更为重视,并有学者倡议将土壤退化研究提高到退化科学的高度来认识,并决定于 2001 年在巴西召开第三届国际土壤退化会议[12]。同时,在亚洲,由 UNDP 和 FAO 支持的“亚洲湿润热带土壤保持网 (ASOCON)”和“亚洲问题土壤网”也在亚太土地退化评估与控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总的说来,国际上土壤退化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①从土壤退化的内在动因和外部影响因子(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角度,研究土壤退化的评价指标及分级标准与评价方法体系;②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入手,研究土壤退化的过程与本质及机理;③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结合定位动态监测,研究各类土壤退化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向和速率,并对其进行模拟和预测;④侧重人类活动(特别是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经营管理措施)对土壤退化和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并将土壤退化的理论研究与退化土壤的治理和开发相结合,进行土地更新技术和土壤生态功能保护的试验示范和推广;⑤注重传统技术(野外调查、田间试验、盆栽试验、实验室分析测试、定位观测试验等)与高新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面定位系统、模拟仿真、专家系统等)的结合;⑥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研究土壤退化对土壤质量及其生产力的影响。

我国土壤学研究工作在过去几十年主要集中在土壤发生、分类和制图(特别是土壤资源清查);土壤基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特别是土壤肥力性状);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与改良(特别是土壤培肥,盐渍土和红壤的改良等)等方面。这些工作虽然在广义上与土壤退化科学密切相关,但直接以土壤退化为主题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最近 10 多年,其中又以热带亚热带土壤退化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和深入,并在 80 年代参与了热带亚热带土壤退化图的编制,完成了海南岛 1∶100万SOTER 图的编制工作。90 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结合承担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专题“南方红壤退化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任务,将宏观调研与田间定位动态观测和实验室模拟试验相结合,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将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相结合,将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布研究相结合,将退化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相结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退化的基本过程、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8、13]:①初步定义了土壤退化的概念,阐明了红壤退化的基本过程、机制、特点。②在土壤侵蚀方面,利用遥感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编制了东部红壤区 1∶400万90 年代土壤侵蚀图与叠加类型图及典型地区 70、80、90 年代叠加土壤侵蚀图,并在土壤侵蚀图、土地利用图、土壤母质图等基础上,编制了 1∶400 万土壤侵蚀退化分区概图;对南方主要类型土壤可蚀性 K 值进行了田间测定,并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校正的 Wischmeier 方程,计算我国南方主要类型土壤可蚀性 K,编制了相关图件。③在肥力退化机理方面,建立了南方红壤区土壤肥力数据库,初步提出了肥力退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土壤肥力退化评价的尝试,并绘制了红壤退化评价有关图件;将养分平衡与土壤养分退化研究相结合总结了我国南方农田养分平衡 10 年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肥力退化的关系,认为土壤侵蚀、酸化养分淋失等造成的养分赤字循环及养分的不平衡是土壤养分退化的根本原因;应用遥感手段及历史资料,编制了 0~20cm 及 0~100cm 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图,探讨了红壤有机碳库的消长与转化及腐殖质组成性质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磷素固定是红壤磷素退化的主要原因,磷素有效性衰减的实质是磷素的双核化和向固相的扩散,解决了红壤磷素退化的实质问题。④在土壤酸化方面,研究了红壤的酸化特点,根据土壤的酸缓冲性能,建立了土壤酸敏感性分级标准,进行了红壤酸敏感性分级和分区,首次绘制了有关地区土壤酸敏感性分区概图;采用 MAGIC 模型,并进行校正对我国红壤酸化进行预测,揭示红壤酸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在作物耐铝快速评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⑤在土壤污染方面,利用多参数对重金属的土壤污染进行了综合评估,建立了综合污染指数 (CPI) 值的计算方法,对不同地区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估,绘制了重金属污染概图;应用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系数 (Kd) 和半衰期 (t1/2) 及基质迁移模式,阐明了土壤农药污染的机理;在重金属污染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可降低土壤对钾的保持能力,促进钾的淋失;而对氮和磷而言,主要是降低与其催化降解和循环相关的酶的活性。⑥红壤退化防治方面,提出了区域治理调控对策,“顶林—腰果—谷农—塘鱼”等立体种养模式等,并对一些开发模式进行示范和评价。

然而,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复杂多样,地区间差异明显。各类型区在农业和农村发展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各种资源环境退化问题,有些问题是全区共存的,有些则是特定类型区所特有的。过去的工作仅集中于江南红壤丘陵区,而对其它地区触及较少。而且,在研究工作中,也往往偏重于单项指标及单个过程的研究。土壤退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对退化过程的相互作用研究不够。同时,在合理选择碱性物质改良剂种类、提高经济效益以及长期施用改良剂对土壤物理、化学,特别是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耐酸(铝)作物品种的选择研究也亟待加强。此外,对其它土壤退化问题,如集约化农业和乡镇企业及矿产开发引起的土壤及水体污染、土壤生物多样性衰减等问题,尚未开展系统研究。

5 土壤退化的研究方向

土壤退化是一个非常综合和复杂的、具有时间上的动态性和空间上的各异性以及高度非线性特征的过程。土壤退化科学涉及很多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到土壤学、农学、生态学及环境科学,而且也与社会科学和经济学及相关方针政策密切相关。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大多数研究工作偏重于对特定区域或特定土壤类型的某些土壤性状在空间上的变化或退化的评价,而很少涉及不同退化类型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而且,在土壤退化评价方法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化、动态化、综合性和实用性以及尺度转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多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土壤退化研究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有特色的进展,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作者认为,今后我国土壤退化的研究工作应从更广和更深的层次上系统综合地开展土壤退化的综合评价与主要退化类型农业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研究,并逐步向土地退化或环境退化方向拓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 土壤与土地退化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主要包括用于评价不同土壤及土地退化类型的单项和综合评价指标、分级标准、阈值和弹性,定量化的和综合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型等;

(2) 土壤退化的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建立土壤退化监测研究网络,对重点区域和国家在不同尺度水平上的土壤及土地退化的类型、范围及退化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价,并进行分类区划,为退化土地整治提供依据;

(3) 土壤与土地退化过程、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重点研究几种主要退化形式(如土壤侵蚀、土壤肥力衰减、土壤酸化、土壤污染及土壤盐渍化等)的发生条件、过程、影响因子(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经济的)及其相互作用机理;

(4) 土壤与土地退化动态监测与动态数据库及其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土壤退化监测网点或基准点 (Benchmark sites)的选建、3S(GIS、GPS、RS) 技术和信息网络及尺度转换等现代技术和手段的应用与发展、土壤退化属性数据库和 GIS 图件及其动态更新、土壤退化趋向的模拟预测与预警等方面的工作;

(5) 土壤退化与全球变化关系研究。主要包括土壤退化与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温室气体释放等;

(6)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主要包括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专家系统等技术,研究和开发适用于不同土壤退化类型区的、以持续农业为目标的土壤和环境综合整治决策支持系统与优化模式,主要退化生态系统类型土壤质量恢复重建的关键技术及其集成运用的试验示范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为土壤退化防治提供决策咨询和示范样板;

(7) 加强土壤退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及其经济分析研究,协助政府制定有利于持续土地利用,防治土壤退化的政策。

参考文献

1 R Lal. Soil quality and sustainability [A]. In:

R Lal, W H Blum, C Valentine, et al. Methods for

Assessment of Soil Degradation [C]. USA: CRC Press

LLC, 1998,17~30.

2 赵其国,孙波,张桃林.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 I.土壤质量的定义及评价方法[J].土壤,1997,(3):113~120.

3 GLASOD. Global assessment of soil degradation [Z]. World maps.

Wageningen (Netherlands): ISRIC and PUNE,

1990.

4 Oldeman L R, Engelen, V W P Van, et al. The extent

of human-induced soil degradation [Z]. Annex 5“World

Map of the status of human induced soil degradation,An explanatory

note.”Wageningen, Netherlands: ISRIC.

1990.

5 Oldeman L R, Hakkeling R T A, Sombroek W G.

World map of the status of human-induced soil

degradation [Z]. An explanatory note, Wageningen, Netherlands: ISRIC

and PUNE, 1991.

6 Oldeman L R. The global extent of soil 转贴于

degradation [A]. In: D J Greenland, I Szabolcs.

Soil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 [C]. CAB International,

Wallingford, UK, 1994,99~118.

7 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年鉴[Z].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 张桃林.中国红壤退化机制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9 红黄壤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专题协作组.红黄壤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研究(第一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10 鲁如坤.土壤—植物营养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11 孙波,张桃林,赵其国.我国东南丘陵区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J].土壤学报,1995,32(4):362~369.

12 C Anecksamphant, C Charoenchamratcheep, T

Vearasilp, et al. Conference Report of 2 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d Degradation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