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思想政治论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

篇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不能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公寓内度过,这就使得公寓的育人功能越发突出,在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在高校学生公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学分制、选课制的实施,学生公寓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主要场所,成为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新阵地、新领域。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公寓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公寓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切实加强公寓育人工作。

2.在高校学生公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满足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特征和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要在公寓中和谐共处、全面发展,这对公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公寓育人工作中要注重贴近学生实际,尊重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自理、自立、自律、自强能力,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公寓成为对学生进行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3.在高校学生公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要把公寓作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公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措施,整合资源,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合力育人的主旋律,创建安全、规范、文明、和谐的学生公寓。

二、目前在高校学生公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

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培养对象的多样化,课堂教育的流动性和公开性,使学生公寓愈加成为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是在高校学生公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存着诸多困难。

1.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各个高校也加大了在学生公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比如加大了在公寓内的宣传,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可行的方法,但是由于投入有限,很多学校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方面,没有达到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2.学生公寓内缺少专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场所

学生公寓在建设的初期没有专门辟出场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后面即使学校重视,想在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很困难。

3.缺少一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进公寓

公寓物业管理人员由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他们的主要工作还是做好学生的后勤服务保障,很难利用他们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在学生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级内进行,很少深入到学生宿舍。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

加强组织领导要转变传统认识,更新观念,后勤社会化并不意味着在公寓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由物业人员负责,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入学生公寓,加强在学生公寓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学生公寓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的地位。学校应成立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组长应由分管学生工作及后勤的校领导担任,组员包括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宣传部、后勤部门的领导,全面负责学生公寓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领导重视,投入增加,学生公寓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二)完善制度建设

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在高校学生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制定和完善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从而给学生在公寓内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为在学生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保障。制度包括学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学生公寓制度、二级学院学生公寓工作考核办法、文明寝室评比办法、学生公寓内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等。将学生在学生公寓内的表现和学生评奖评优挂钩,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起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三)加强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1.首先是建立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专职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

目前,在学生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一支专职的公寓辅导员队伍,虽然各个学院也都有辅导员,但是由于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办公室,忙于日常性的事务工作,很少深入学生公寓。只有成立一支专职的学生公寓辅导员队伍,真正做到全天在学生公寓,才能了解学生在公寓的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加强和引导班主任进公寓

辅导员人数有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往往一名辅导员负责两百甚至三百名以上的学生,很难做到对每位学生都了解,要充分依靠班主任,加强和引导班主任走进学生公寓,一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学校,要经常性的组织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培训,通过学习引导他们掌握在学生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充分利用好党团学生组织、学生骨干,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学生公寓内通过设立党员寝室、班长寝室,发挥学生骨干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这些学生骨干和同学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的帮助老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加强公寓文化建设高校公寓文化是一种以学生公寓为主要载体

以学生群体为主体,以物质、意识及制度等为内容,对强化大学生素质,提高大学生思想伦理道德及道德修养,规范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对大学生文化有重要意义的文化。公寓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模式。加强公寓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公寓文化硬件基础建设,包括各种生活设施、活动设施、娱乐设施。如在学生公寓内设立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电视机室等等,通过这样一些载体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其次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如每学期举办一次文明寝室建设月,每年举办一次公寓文化节,学生公寓吉尼斯大赛,寝室美化大赛,寝室心理情景剧大赛,学生公寓安全知识竞赛等等,通过开展丰富的公寓文化活动,让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五)充分利用网络及新媒体

在学生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较为单一,传递的信息量也有限,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暴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要应对网络的挑战,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从自身创新,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充分利用网络,通过QQ群、微信群、博客等新媒体,在学生公寓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六)建立和完善监督与激励机制

篇2

(一)从教育内容上看,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即时性、全球性的特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直接便利,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可以发表言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人们传统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使得大学生能够非常方便主动地寻找所需信息。新媒体的开放性特质,使得每个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接受教育。新媒体特别是快速发展的网络,如今已融入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并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新媒体所固有的特点与属性,也使其成为现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并丰富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二)从教育形式上看,扩展了教育的空间

新媒体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阵地。新媒体生动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契合了当今大学生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征,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微博、微信等媒介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更加宽泛了。突破时空的局限,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走向动态,新媒体以其所具有的灵活、快捷、互动的特点,使得现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由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在服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需求的同时,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其中,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从教育效果上看,将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实行的多为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而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育变成双向的、交互的、开放的教育,因此更能吸引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新媒体构建了网络虚拟化的平台,介入其中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在交流中也更容易将自己与对方置于平等地位,容易拉近人际交流中双方的心理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真心交流,实现畅所欲言。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同时将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解答和疏导,有的放矢做好工作。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将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得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当然,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鱼目混珠,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猎奇心理,对此也要予以特别关注。

二、新媒体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新媒体自由、开放、参与性强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得个体发表意见和观点的空间增大,学生个体受众成为新媒体的核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与否选择媒体内容。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保持传统教育工作方式的同时,必须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改进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发挥挖掘新媒体的巨大潜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创新教育途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进网络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强调思想理论灌输性质的教育,采取“讲授式”、“填鸭式”的教育形式,把大学生放在一个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地位,忽略了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强化阵地意识,大胆运用互联网这一新载体,如建立立场鲜明、观点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网络,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站及相关网页,为大学生提供互动交流平台,开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都会在网上有所折射。但同时,网络社会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版。因此,网络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通过网上引导、网下教育的方式放大教育效果,采取“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略,把网络教育功能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育手段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与促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召力。

(二)创新教育方法,倡导新媒体手段

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以往,传统的课堂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手段大为丰富,可以获得网络中的视频课程、电子信箱、论坛讨论以及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支持。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载体,在方便的时间、地点,获取所需的知识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新媒体了解最新的知识素材,方便快捷地收集与整理相关信息资料,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声像等元素融于一体,应用于理论课教学实践,在最短的时间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交流等方式,把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直接准确。

(三)创新队伍建设,搭建思想政治教育

篇3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人的培养人类所开展的活动,无论是谋取物质生活资料还是改造自然的活动,其过程中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总之人的任何自觉活动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没有思想的活动也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人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因此只有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思想,才能使我国的教育行业有所变化。推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培养和落实的关键因素,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进行灌输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有效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思维的培养有特殊功能,不仅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而且有助于创新环境的优化。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石,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占据基础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相同之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面对的对象都是人,都是为了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具培育人的功能。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性,思想品德素质是创新性人才的核心素质。因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教育都是人才培养过程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两种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协同作用,更有利于成才主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德才兼备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起注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加以有机结合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也是大学生在人格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烦恼,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可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特别最近,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明显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因此心理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室的质量,二是要摸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及时舒缓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保证学生身体心理方面的健康。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文明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为学校的声誉打着无形的名牌。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来说是培养人才不断完善不断求真、求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不仅需要每个人发挥自身的勇气与智慧,而且也需要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文化环境,特别是独立、开放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被良好的气氛所熏陶,就会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要把培育良好的校风作为一项头等大事来看待,只有这样,学校才形成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方法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教育,注重个体创新人格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把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及时调整思想政治工作,善于用从今时代的现实背景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针对新时代的重大问题,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方式,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重视整体利益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和关心学生发展,保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合理张力。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格的提升和完善,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新人格,是个体系统最稳定的部分,这一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各种因素组成的的复合体。因此,在创新人格的塑造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懂得人的意识与活动相关联的规律,确立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产生相应的具体行为等。另一方面,又要组织实践活动不断培养感化受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所倡导的行为价值准则,使受教育不断完善自身思想素质。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教育制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储备与更新文化知识,掌握最前沿的动态,同时要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用其中的原则和观点来解决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扬民主,这样不仅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有利于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教育制度创新要强调一种人性精神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于高校来说,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确保教育制度的有效落实。

(三)了解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科学的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坚持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质量的统一。探索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伦思想与人的现代化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和造就当代人的创新性人格,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发展和丰富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创新的素质是逐步培养养成的,为了培养和塑造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适应人才生长的环境。塑造一个和谐、充满创造性的氛围,是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基本前提。因此,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作用,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人才的社会风气。

篇4

现代社会是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社会,大学生的思想极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若要在此背景下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首先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坚定的思想以及较强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抵抗社会中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才能为大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才能为大学生排解各种思想问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正确领会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念,努力学习各种先进思想政治理论,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以便于开展更为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必须要坚持发扬和继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不断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知识水平和民族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宣传国家的优秀文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另外,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应该提高人文修养,在工作中加入人文思想教育,这对于一个人开阔眼界、开启智力、陶冶情操起着重大的作用,对确立和改造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部分院校学术功利化比较严重,真诚协作的团队精神不足,文人相轻的思想有发展趋势等,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和修养。如果我们每一个做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注意自身的人文修养,我们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更真诚地对待学生,做到在实际工作中言传身教,做好工作对象的表率。

2、积极配合校园软环境的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着力培养自己科学、进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要认识到我国社会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迅猛发展,正在带动高校职能的不断拓展、高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现如今已不能把教育过程只看作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应该在学校生活中提倡和培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与创新以及情感的关怀和伦理的关怀等意识和理念;其次要努力推动在师生中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构筑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貌。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是一所大学的校风、一所大学的精神的体现,也是大学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校园软环境的过程中,要着力倡导师道精神,健全师德意识和规范,其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包括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在内的干部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理想的校园软环境,加上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清雅、优美的校园、校舍环境,对师生舒展性情,陶冶情操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包括师主任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推进自己的工作所需要的理想天地。

3、进一步依靠学生党、团组织和积极分子做好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除了应该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还应该依靠学生,主要是依靠学生党、团组织和积极分子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学生中的党、团员和积极分子是学生中比较有觉悟、有思想的一部分,他们最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真实想法和真实需要,而且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班主任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依靠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依靠学生做好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组织、管理工作,依靠学生带动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向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领导能力,我们应该及时改变只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的老做法,依靠学生中的党、团组织和积极分子,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培养、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领导能力,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大批合格人才。

4、结语

篇5

【摘要题】高校思政

【关键词】美的法则/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美/人格美/方法美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爱美,也总是乐于接受美的事物或观念。与人的爱美特性相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地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一、美的法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1.开发智力的作用

学生个体通过审美修养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有才干,更有学习能力。先生曾要求科学家“兼治美术”,就是因为“有了美术的兴趣,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就是治科学的时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泼的精神”。很多伟人都爱好和擅长文艺,这种爱好同他们的事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克思爱读文学名著,爱因斯坦常常拉小提琴,李四光谱写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作品,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美的魅力和神奇,激发了众多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的渴望和执着;正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审美活动,培养和促进了他们的观察力,引导他们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鼓舞他们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

美育对于创新人才的智力开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潜能的挖掘,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心理学家依据大量的科学实验分析告诉我们,创造型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卓越的文艺天赋。创造性人才不仅表现在智力上,也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创新意识实际上也是一种好奇心,一个人有了这种好奇心,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尝试冲动,美育能够通过积极的态度,扶植和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审美修养方面的确应该先走一步,更高一层。

2.道德感化的作用

古代儒家教育很注重诗教,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所谓“兴”,就是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所谓“观”,就是考察社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就是互相感化和社会凝聚的作用;所谓“怨”,就是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可见,诗的这四种作用对人的道德发展是有帮助的。儒家还十分重视乐教,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名著《乐记》,对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作了详尽的阐述。《乐记》主张用乐教来陶冶人的性情,养成内心的和谐。其实,古代儒家所讲的诗教、乐教就是运用美的法则来使人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美的感染,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变得高尚起来,起到道德感化的作用。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若不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导致社会风气、道德情操的滑坡。而审美教育则是一剂精神良药,在审美教育中,它并不强求学生必须如何行事,而是通过提供某种审美理想、范本,感召他们应该如何行事,当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道德认识相契合并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时,审美情感也就自然地内化为一种行为动力,驱动道德认识、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向道德行为转化。这种道德行为一旦成为定势,就会对道德意志的形成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审美教育可以辅翼道德,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3.人生导向的作用

审美修养是从多方面发展人生价值的过程,从而使人更加珍惜和热爱人生,生活之路也就会更加宽广,且可以摆脱生活的种种束缚、困扰和烦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崇高的志向,获得精神上的平衡。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审美修养是提高需求层次,创造人生价值和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了一定程度的审美修养,也就在相应的程度上摆脱了低级趣味,心灵受到了美的净化,精神上就有了更高的追求,生活、娱乐的格调也随之提高,生活内容也就更加丰富多彩,学习的目的就会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会大大增强,就会朝着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个目标加倍努力。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运用美的法则

1.创造环境美

环境影响人,造就人,美好的环境对人的美好心灵、美好品德有着熏陶和感染作用。大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有着直接的影响。美化校园自然环境,一是可以使学生怡情悦目、精神振奋,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二是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需要通过师生的劳动创造和保持,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美化校园的社会环境,诸如宽松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更大的影响力。

2.展现人格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人格美,就应从四个方面努力:第一,培养与教育使命相适应的思想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和埋头苦干建功立业的思想;要摆正利益观,耐得住清苦,严于律己,品行端正,做一个“仰不愧于天,府不怍于人”的有德之士;要以身作则,为人先行。第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理论素质是道德认识和气质涵养的基础。因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兴趣广泛,情操高尚。第三,具有良好的能力结构,如调查研究、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等等,能够把丰富的知识自觉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第四,风趣幽默,刚柔相济。同一件事,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就不同;同样,不同的人和事,用同一方式处理,也会把事情弄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处理学生的具体问题时,要有热情、有策略、有分寸、有弹性,特别要因人因事而宜,语言要风趣幽默,在谈笑中使学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

3.追求方法美

(1)注重情感激励。美的东西往往把不可言状的情感变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人在想象中体会到情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高层次上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用美的语言体现“情”,做到入情、入理、动心,做到情真理切,理在情中,真正使学生心悦诚服,激起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热情、信心和力量。

(2)利用活动熏陶。高校一定要结合大学生活泼好动,希望多方位发展以及反对空谈的心理需要,注重采用情趣转移、寓教于乐的熏陶式教育,把教育内容艺术化、文学化,使学生在各种轻松、愉快、高雅、富有艺术性的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升华,达到调节精神,增长知识,沟通情感,提高觉悟的目的。

(3)增加科技含量。运用科技革命的新成果,完善和丰富工作的体系和内容,把先进的科技手段引进工作领域。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4)抓好典型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的树立要有时代感,在改革大潮汹涌澎湃的21世纪,英雄辈出,只要做有心人,到处都可以找到鼓舞人的榜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多选树学生关心的热点典型,要善于发现那些有时代风采,有导向作用的典型。由于典型是以生动的形象打动人,因而往往能收到单纯的理论教育难以收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1975.

[2]丁光熏文集[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8.

篇6

    为准确把握网络背景下思政课实效性的现状,笔者对三亚学院的师生进行了问卷式和访谈式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网络对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1.1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机遇

    1.1.1 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侧重于讲授知识性较强的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另一方面大学生注重现实和实用,对抽象枯燥的思政课兴趣较低.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网络中即时、丰富的信息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避免课堂案例过于陈旧和理想化的同时,使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结合,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网络变革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思政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死板,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静态、平面的课程内容以声、色、貌等学生容易接受的三维立体、动态的直观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站和网络平台(如论坛、E-mail 和各种沟通软件),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并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1.2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2.1 网络大环境给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传统的“灌输”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师生间互动性较差,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当大学生可以按照自我兴趣和需求在网络中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传统教学的缺陷就会被放,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就会降低.这不利于大学生发展,也不符合思政课顺应时展的要求.

    1.2.2 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淡化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是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领域,但这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份依赖网络,甚至沉迷网络的现象.过分依赖网络不但会冲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会使大学生思维迟钝、意志消沉,甚至产生极度不自信的后果.

    1.2.3 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抑制了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其人生观、价值观也才初步形成,还不够稳定.当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特别是一些伪装过的霸权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出现时,他们的视线就会模糊,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会被侵蚀和动摇,甚至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对思政课的教学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1.2.4 网络的大环境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当前,大学生想了解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从网络中直接获取,有时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讲授的知识还要全面.这既不利于教师学术权威的树立,也不利于思政课感召力的发挥.网络知识较庞杂,更新速度较快,大学生在紧跟时代和网络变化的同时,思政课教师却因时间、精力或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紧跟网络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发展中的种种冲击和挑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2.1 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所必须把握的原则网络背景下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要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坚持思政课教的主导性、导向性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性的原则.

    2.1.1 坚持时代性原则与时俱进是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特点,把理论课与网络时代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整合多种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原则.

    2.1.2 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当前师生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尤为重要,所以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构建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良性、和谐的课堂氛围,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总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的原则,这也是高校思政课依据课程理论的特征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所做出的必然要求.

    2.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2.2.1 变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论坛、邮箱、微信、QQ 等)直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师生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在师生间构建一种平等、民主、互为主客体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技术教学、在线教学、课堂在线搜索、课后在线学习、练习与考核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既可生动、直观地吸引学生,又可较快地调整教学内容;既可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又可促使学生达到知、信、行相统一的境界.总之,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2.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导多元文化和价值趋向网络信息中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那些非主流的、消极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为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整合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思想和道德上引领大学生,使大学生增强正确鉴别网络中的信息,防范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的侵蚀的能力,选择积极的信息,自觉吸收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观念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2.2.3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是保证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知识储备上一般并不存在大的问题,但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技能上还有一定欠缺,特别在网络信息庞杂、技术更新速度飞快的条件下,这一欠缺越发突出.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长期的教师培训机制,使他们及时地学习网络技术,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网络信息,更好地驾驭网络和课堂.

篇7

(一)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命教育教学之间存在着教育理念上的共同性。生命教育教学的本质在于坚持人本理念,同时还体现为引导生命、提升生命。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其宗旨在于以生为本,通过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塑造人、完善人和发展人。对于生命教育教学而言,从认识人的自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生命教育探究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戴世琴生命特征着手,让高校学生在生命的体验过程中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把握生命的意义,以此来认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以及生命与他人和生命与社会,其中还包括从关爱个体生命到关爱自然、他人和社会,使生命个体在命意义实现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质量和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生命内在需求、成长规律,积极引导他们认识个体价值及其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在优化和发展个体生命中不断构建美好社会,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提升。生命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虽然所走的路径和采取的手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二者的出发点、落脚点等,均为生命个体,即具有教育理念层面的一致性,所以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可行性得以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二者之间具有相通内容。在高校生命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生命价值教育以及生命历程教育之中。当前,高校出现大学生做事漠视,甚至践踏生命等现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因素就是他们对生活、生命的意义丧失信心。因此,为了能够有效防止出现漠视生命现象,最为重要的就是积极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正如马克思所言,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生命仅有一次,人类生活的意义在于使生命活得更有价值。

二、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分析,笔者认为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借鉴生命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以高校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但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教学体制和教育观念等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模式,因此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等都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于生命教育而言,其主要思想强调的是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尤其是生命健康和全面成长,重点在于生命经验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有效地实现,同时还确立了生命中心主义教育观,从而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生命在教学中的工具性,突出生命的目的性和整体性。第一,基于生命教学思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生命教育过程中,其思想观念中强调的是人的生命是包括情感、认知和意志在内的统一整体,同时也是具有创造性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重点着眼于当前高校学生整体发展,使学生在心灵、心智等层面得以发展,从而使他们成为平衡、效率以及成熟和快乐的个体。通过生命教育思想的借鉴,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目的的实现,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地认识到人是生而平等的、生命是可贵的,从而使学生能够敬畏、尊重和爱护生命,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生命,体现生命的价值。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热情,使他们的心灵能够逐渐成熟起来,这对学生的生命健康及个体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借鉴生命教育教学思想,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元化。在高校生命教育实践中,所强调或者秉承的是生命化内容、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密切相连。通过借鉴生命教育思想,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多元化发展,并且有效地促进教学内容的生命化发展。教学内容向着生命化方向发展,即教育教学过程中,其内容与大学生的生命经验,甚至整个人类群体以及生命经验密切相连。为了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更加的丰富和细化,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将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命经验结合在一起,传承人类文化,反映生命生存以及发展要求。第三,借鉴生命教育教学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生命教育思想的借鉴,主要倡导的是个性化、体验式教育模式,同时这也是当前国内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方法多样化的具体体现。据调查,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中,上述教育教学方法的作用还未真正地发挥出来,无法有效解决教学工具化以及知识化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生命观,同时在不断地创新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自我教育、个性化教育。

(二)契合人本教育理念,确保生命教育观的科学合理化。从本质上来讲,生命教育即主体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全人”教育;实践中,教育的本质主要是为了能够有效塑造健全的学生人格,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促进生命发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略了学生发展中的内在需求,甚至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因此课堂教学难见成效。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当坚持“人本”理念,尊重和体现当代高校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教育重知识、重科技的现象,重视对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对生活的体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让广大学生认识到为何而活,而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机械性地对知识的学习。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立足实际,将生命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作用,加强人性化教育和人文关怀;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加强沟通、谈心,并且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向、喜欢在课堂上扩展哪方面的知识等,从而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对生命的价值更为直接和深刻的认知与体会。

(三)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明确生命教育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根本的目的是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说到底就是研究生命教育的真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及生命情感,对学生文明生活素样的形成意义重大。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生命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基础生命教育教学,重新审视和珍视生命。从生命观层面来看,笔者认为生命观就是活着的理性状态,也是一个人得以生存的基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全方位渗透去理解人的生与死,理解生命历程中各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和现实,可以使高校学生能够真正地去尊重生命、对生命敬畏;当挫折出现时,一定要勇敢面对,并且使学生能够尊重生命。二是加强精神层面的生命教育,即欣赏、感悟和享受生命。对于个体而言,活着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应当有意义地活着,要活出自己的价值。正如冯建军所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有实现该目标,才能使个体的生命价值真正得以实现,成为独立、自由以及有尊严的价值主体。通过该种方式,才能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效能感,使学生同一性更加的清晰,对生命价值的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自觉追求美好人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比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时,可选择典型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着重讲解在硝烟战场上的舍小我、爱大我的精神;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播放相关视频,通过真实场景再现的教学方法,渲染生命的意识,让学生切身体悟到革命前辈们的生命意义以及生命价值,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情感层面的熏陶,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篇8

为准确把握网络背景下思政课实效性的现状,笔者对三亚学院的师生进行了问卷式和访谈式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网络对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1.1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机遇

1.1.1 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侧重于讲授知识性较强的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另一方面大学生注重现实和实用,对抽象枯燥的思政课兴趣较低.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网络中即时、丰富的信息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避免课堂案例过于陈旧和理想化的同时,使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结合,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网络变革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思政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死板,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静态、平面的课程内容以声、色、貌等学生容易接受的三维立体、动态的直观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站和网络平台(如论坛、E-mail 和各种沟通软件),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并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1.2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2.1 网络大环境给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传统的“灌输”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师生间互动性较差,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当大学生可以按照自我兴趣和需求在网络中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传统教学的缺陷就会被放,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就会降低.这不利于大学生发展,也不符合思政课顺应时展的要求.

1.2.2 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淡化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是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领域,但这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份依赖网络,甚至沉迷网络的现象.过分依赖网络不但会冲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会使大学生思维迟钝、意志消沉,甚至产生极度不自信的后果.

1.2.3 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抑制了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其人生观、价值观也才初步形成,还不够稳定.当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特别是一些伪装过的霸权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出现时,他们的视线就会模糊,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会被侵蚀和动摇,甚至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对思政课的教学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1.2.4 网络的大环境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当前,大学生想了解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从网络中直接获取,有时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讲授的知识还要全面.这既不利于教师学术权威的树立,也不利于思政课感召力的发挥.网络知识较庞杂,更新速度较快,大学生在紧跟时代和网络变化的同时,思政课教师却因时间、精力或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紧跟网络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发展中的种种冲击和挑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2.1 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所必须把握的原则网络背景下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要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坚持思政课教的主导性、导向性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性的原则.

2.1.1 坚持时代性原则与时俱进是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特点,把理论课与网络时代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整合多种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原则.

2.1.2 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当前师生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尤为重要,所以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构建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良性、和谐的课堂氛围,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总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的原则,这也是高校思政课依据课程理论的特征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所做出的必然要求.

2.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2.2.1 变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论坛、邮箱、微信、QQ 等)直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师生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在师生间构建一种平等、民主、互为主客体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技术教学、在线教学、课堂在线搜索、课后在线学习、练习与考核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既可生动、直观地吸引学生,又可较快地调整教学内容;既可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又可促使学生达到知、信、行相统一的境界.总之,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2.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导多元文化和价值趋向网络信息中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那些非主流的、消极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为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整合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思想和道德上引领大学生,使大学生增强正确鉴

别网络中的信息,防范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的侵蚀的能力,选择积极的信息,自觉吸收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观念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2.2.3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是保证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知识储备上一般并不存在大的问题,但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技能上还有一定欠缺,特别在网络信息庞杂、技术更新速度飞快的条件下,这一欠缺越发突出.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长期的教师培训机制,使他们及时地学习网络技术,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网络信息,更好地驾驭网络和课堂.

篇9

1.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空间融合度不够

当前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空间运用范围还不够广泛。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校园文化建设和高等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脱节的情况,这就导致高校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难以形成一套完善的空间体系,难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也很有限。

2.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主体不够明确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主体并不明确。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虽然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往往还存在着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脱离学生实际,难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完善的实际情况,导致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也难以有效的体现出来。

3.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

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高等教育院校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提供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设置的课时数也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这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将真正的理念发挥出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的学生思政教育路径分析

1.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教学针对性,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并在后续的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过程中,和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在进行对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学生群体在接受相关的知识理念的过程中,拥有了比过去更多的渠道,也为大学生群体进行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针对这样的情况,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要充分的考虑到大学群体的全面发展已经开始逐步的拥有更加多的新的内涵知识。

2.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整合创新

作为为社会输出高端质量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院校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将高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真正的发挥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充分的意识到自我教育与外在教育相结合的作用,构建出一个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让大学生群体通过对校园文化的主观思考和分析研究,总结出更多的观点和想法,促进高等教育院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用效率的提升,进而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结语

篇10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之间并未平衡发展、普遍发展、动态制衡,这也是长久以来高校法制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成为教育实效性欠佳的重要原因。

(一)“五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权重失衡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内,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是传统思政教育内容中的“老三样”,一直以来受到足够重视,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相比之下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似乎受到了冷落。然而,2002年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案开启了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案,自此全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十余年发展,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咨询制度、机构、人员和设备,几乎占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半边天”。时至今日,法制教育依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待遇,它既没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足鼎立”的地位,又不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异军突起的“新宠”相提并论,相比之下依然还是一个缺乏关注的“角落”。近些年大学生群体中的恶性刑事犯罪频频发生,正暴露出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软肋”。

(二)发展路径“偏差”造成投入与产出“落差”

自1986年全国高校普遍开设法律基础课至今,高校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法律基础课经历了独立—并立—融合的三个发展演变阶段,目前形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完全融合的一门课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85方案”时法律基础课尚处于独立开设阶段,尽管刚刚起步、条件有限,但是课时、教材、师资、实践相对比较到位,反映出囿于历史原因急于摆脱时“无法无天”状态的教育预期,也是改变和提高大学生民主法制意识较为直接和快捷的途径。若将当时开设法制基础课程的急迫性和重要性视为是从微观角度对高校法制教育的一种“强化”;那么,之后“98方案”时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并立,走上了一条法制教育政治化的道路,实则是加强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无形中削弱了法制教育的力度,暂且将这种转变称为“淡化”。时至今日,“05方案”下的法律基础课已经与思想道德修养整体合二为一,法律基础部分课时大大削减、内容大幅精简、比例严重失衡。虽然此时的法制教育已经由法律常识、法律意识教育阶段上升为法治理念、法律信仰教育阶段,但是实际上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却呈现出“弱化”状态。值得深思的是,在这种硬件保障不断减少和下滑的现实状况下,对于法制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却越来越高,对于大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所要达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往往注重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现在要提升到法律素质培育层面,其难度不言而喻。然而,面对课时少了、教材薄了、教师跑了的实际困境,如何保障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如果没有持续的软硬件投入和保障,没有按照均衡化发展的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又谈何法律意识的增强,法律素质的提升和学生用法护法能力的提高?一旦教育效果不佳时,就质疑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欠缺,这种做法是以偏概全、避重就轻的,无法真正解决大学生法制教育“三进”的根本问题。因此,过去三十多年法律基础课教学“强化—淡化—弱化”的发展理路,一定意义上偏离了高校法制教育内部发展应有的均衡性,缺乏对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实现的规划性、设计感和持久力。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民主法治意识逐步提高,法制教育将成为学界竞相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因为,国家和社会在发展,法治化和全球化在不断加强,人才的培养要与时俱进、符合国际惯例。这种要求和趋势折射到高等教育上,就体现为高度重视和稳步提升高校法制教育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所以,扭转目前高校法制教育失重的“落差”,平衡思想政治教育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力量和发展空间,促成均衡化、比例化、动态化发展趋向,提升各方教育的最优合力,应当是一个势不可挡的明显趋势。

二、高校法制教育创新的路径拓展

高校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部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离不开高校领导、政工干部、专业课教师、普通工作人员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可以说法制教育已经融入到高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之中。高校对于法制教育的管理已从宣传部门向教学部门转变,从单一部门向多部门携手治理扩展。如今,高校正在形成以教学部门为主,宣传部门、学工部门、保卫部门、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等通力合作的高校法制教育网状式、辐射化管理模式。

(一)与宣传部门合作

宣传部门是高校法制教育的传统老牌部门,法制教育刚刚起步时主要依靠宣传部门的普及、宣讲和传播才得以生根发芽。随着宣传部门自身的演变和发展,现在宣传部门的工作理念、手段、方法和机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也是适应思想文化、道德法治领域变化的需要。教学部门与宣传部门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工作理念角度,从宣传走向传播。高校法制教育不能向学生一味灌输知识和理论,而应该俯下身来为学生讲解法律知识,评析社会热点案例,向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法律意识和学法用法能力。第二,从工作手段角度,随着新兴媒体的运用,传统媒体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教育手段。高校法制教育既需要新兴媒体的快速、便捷、效率、时尚,在教学中更需要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展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第三,从工作方法角度,从官方话语走向受众语言。高校法制教育教学也需要不断调整教育方式和方法,从照本宣科走向案例教学、诊所教学;从大量笔记走向提纲挈领、心领神会;从一言堂走向讨论交流、启发研讨;从一本正经走向引经据典、幽默诙谐;从刻板教材走向社会热点、趣闻轶事。第四,从工作机制角度,从行政—计划式向指导—服务式转变。宣传部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行政管理部门,而是辅助于教学、服务于教学的一个部门,在一些重大节日,如3.15、12.4等重要普法节日,宣传部门还应配合教学部门做好氛围营造、普法宣传、志愿服务、媒体报道等工作。

(二)与学工部门合作

学工部门与教学部门是鱼水关系,正如第一课堂离不开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也离不开第一课堂一样,教学部门和学工部门并肩作战、携手共进、互相配合,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意,也是两部门联手合作的教育重点。第一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主,第二课堂以能力转化为主。如果只有第一课堂,那么法制教育缺乏实践的平台和机会;反之,如果只有第二课堂,而第一课堂功能弱化,势必会削弱大学生学法用法的知识储备和基本功底,理论在指导实践时也会显得捉襟见肘、苍白无力。现在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应该发挥合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辅导员也应该互通有无、发挥合力。法律基础课教师在讲课时是一种法制教育直接方式的运用,辅导员工作时经常会遇到法制教育的问题,则是一种间接法制教育形式的体现。无论直接作用,还是间接辅助,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重要队伍,虽然隶属于不同部门,但是其工作目的和工作任务是一致的。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将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资源把握好、利用好,发挥优势、形成合力。

(三)与保卫部门合作

高校保卫部门的工作内容和性质与法制教学部门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保卫部门除了要处理安全稳定、户籍管理等常项工作外,一个重要职能是校园治安防范与治理。目前校园案件的种类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新型犯罪层出不穷,且以财产型犯罪为主。其中校园盗窃是保卫部门处理的大学生犯罪中案件数量最多、犯罪嫌疑人涉及面最广的一种犯罪类型。在处理案情简单、犯罪性质轻微的案件时,保卫部门往往会寻求基层学生工作部门的帮助和配合。通常做法是接到报案或发现违法行为时首先判定行为性质,做出初步处理后,联系学生所在学院进行法制教育,由基层学生主管部门对案件进行主要处理。这时,保卫部门起到案件移交的作用,与基层学院、学工部门、教务部门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联系和交叉。在处理案情复杂、犯罪性质较为恶劣的案件时,保卫部门需要联系公安机关,它本身并没有搜查、逮捕、审问的权利。这类案件多属于恶性刑事案件,如杀人、抢劫、投毒、故意伤害等等。当然,对于超出保卫部门职能范围的案件,应当及时移送相关司法部门进行处理并适时配合解决,重点做好学生犯罪预防和教育工作。

(四)与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合作

篇1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只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或针对学生现实行为进行相依的理论知识灌输,难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取得一些显著的成果,但是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是当前各大高职院校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不良现象,再加上各大高职院校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观念、教育思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与其基础目标存在过大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2、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策

2.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最具导向作用的目标体系,其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内容以及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经费供给、物质供给以及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无法满足其发展要求。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是当前各大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思想观念形成中的导向作用,所以本文认为高职院校要通过人才招聘机制来组建一支高素质教育队伍,确保每一个任课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均能满足该项工作开展要求。

2.3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不仅要遵循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基础性教育方针,同时也要将“以学生为本”这一核心教育价值观贯穿到整个工作中,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打破“教师为主体”这一思想壁垒,而是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来与学生间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准确把握住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诉求,彻底打破传统“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举止得到自我约束,确保现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体现出人文关怀。

篇12

1.学校重视程度不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承担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知识的实际应用,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们职业技能的训练。在这种培养目标的驱使下,有的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思政课课时缩水、教师不专业、学生忙应付的局面。

2.课程设置长短不一

在我国,一般的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学生在校的前两年主要是学习专业理论课和公共基础课,不少学校为保证专业课的学习时限,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一些公共课学时往往被刻意压缩。如根据国家文件要求,高职院校需开设三门思政课,其中要保证每周3学时的思修课教学时数,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达到每周4学时,据相关调查,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在安排思政课时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缩水。缩水后的思政课学时,同时还可能收到见习或实习的影响,在课时上也不能保证足额完成。

3.教师授课方式不一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各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作为承担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任务的老师,他们是思政课堂上的主导者。为达到思政课在高职院校特殊的育人效果,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团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全力打造一只既有坚定思想,又能与时俱进,既有坚实的思政理论知识、又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的教学团队。这个团队能把枯燥的思政课变成活泼有吸引力的课程,提高大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这些课程。

4.学生学习兴趣不一

长期以来,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重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们对专业课之外的课程缺乏一定的兴趣,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是硬着头皮上课,对一些公共课例如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思政课等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些课是在浪费学生们的精力,这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同学上课不积极,没有学习兴趣,甚至逃课的现象。鉴于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要改变思政课堂上的种种弊端,就必须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当前众多高校的课程都在进行课程改革,改革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作为高职院校所有专业都开设的思政课,也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目前,我国学术界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改革策略有很多,本文提出的改革策略是在通过大量的调查之后得出的结果,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摸清高职院校教师的授课情况,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我们网上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通过调查100名学生,让学生填写调查表格,回收表格93份,回收率达到93%。通过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存在对学生状况了解少、课堂有闲暇时间、不征求学生意见、授课内容枯燥等问题,这些方面是需要我们思政教师去改进的。思政课的改革不仅是作为课堂主导的思政教师的改革,还应该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思政课在教学方式上应更加灵活,要适时让学生们走出课堂去感受思政教育,例如,走进法院,参观革命烈士公墓、走进孤儿院等等。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上思政课上的突出问题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目的并不明确,只有少量的17%的学生为了学习知识,只有9%的学生为了接受思想教育。由此可见,大量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目的不清楚,这也就会导致上课时教师的授课效果不明显。所以,高职院校应明确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通过第一节课来使学生们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还应该在开学之初,在校园里多多宣传思政课,为思政课走进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1.学校明确目标

高职院校要把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一切课程的首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公共课就也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课程目标,努力把思政课和学生们的职业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有重要意义的。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相挂钩,使学生们认识到职业能力卓越,但是思想不过关,用人单位也不会青睐的。例如: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校安排实习的时候害怕吃苦、担心受累而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这明显是思想不过关的表现。目前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的时候重视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他们在衡量人才上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无才无德的坚决不用,有才无德的限制使用,有德无才的培养使用,有德有才的大胆重用。

2.教师把握好方向

通过调查表明,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众多的高职生对思政课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丧失兴趣,改革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新的力量源泉。高职思政课想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必须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思政知识的传授与育人密切结合,明确学生们的学习目的,主动征求学生们的意见,让学生把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是必要的,作为思政课的主导者教师必须改革以往的原始课程教学方式,应该以思政课的知识系统为导向,通过灵活的课堂活动、学生机智问答、小组讨论等突出思政知识,让学生们感受到专业课外课程的吸引力。切实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要把握好学生学习方向。在保证学习方向的前提下充分给学生自由,让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发掘思政课的知识精髓,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建立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其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篇13

摘要: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具有五个明显的特点,四种重要的功能,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应重视宿舍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一、宿舍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必要性

宿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生活场所,它是集整体布局、基础设施、环境卫生为一体。宿舍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点。宿舍文化建设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及其周边场所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宿舍成员共同参与和选择的群体文化活动,以及通过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它的基本结构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3个层次。

要构建以上3个层次的宿舍文化,就要求大学生在宿舍这个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彼此间在价值观、文化知识、社会责任感、生活情趣等方面相互接纳,相互影响,这种状态能够体现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态度。

宿舍文化建设的文明程度、格调的高低,既反映大学生自身的精神风貌,又对大学生身心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进而引导每位成员克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宿舍是大学生之间联系最密切、交流最频繁的场所之一。除上课之外,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宿舍里度过的,休息,娱乐,谈心交友,课余阅读都离不开宿舍。近年来,高校虽然在宿舍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

第一,从宿舍物质文化层面建设上看,重视外表宏观建设,忽视内部微观改造。从外表看,宿舍楼宏伟气派,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但宿舍内却是另一番风景,床铺上被子不叠.衣服、书籍随意摆放;桌子上杯盘狼藉,杂乱无章;地面上,垃圾成堆、不堪入目。

第二,从宿舍制度文化层面建设上看,注重宿舍制度内容的全面性和原则性,忽视制度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每个高校都有成套的宿舍管理规范,但大多针对性不够、号召力不强、措施不力。如有些制度虽然张贴在公寓的醒目位置,但夜不归宿者有之、破坏公物者有之、乱贴乱挂者有之、乱拉乱接也大有人在。

第三,从宿舍文化导向上看.注重时尚和流行元素.鄙视奉献、淡化理想。宿舍应该是发奋学习,放飞理想的地方。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追求时尚、爱好虚荣、贪图享受、淡化理想、不思进取。

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建立健全宿舍管理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1)建立宿舍文明公约,以消除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方式,倡导文明健康的言行举止; (2)学校要把大学生在宿舍里的表现进行量化,列入学校对大学生的德育考核内容,并认真实施,严格管理,督促学生遵守各项制度,用制度、规范约束大学生在宿舍中的行为; (3)建立正常的信息反馈和对话机制,学校或公寓管理部门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工作中的失误或不足要及时改进,力争求得相互间的理解,加强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控制与引导; (4)从基础文明建设人手,加大卫生、环境布置等检查力度,奖罚分明,调动大学生创建“文明宿舍” 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积极推进宿舍管理创新

对宿舍进行人性化管理是宿舍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要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的工作队伍。二要提高服务水准,及时提供情感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协调服务、环境服务。特色鲜明而贴心的服务,可以使管理措施得到学生的理解,促进管理工作措施的落实。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应转变管理模式与管

理理念,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队伍培训, 使他们扎根于大学生宿舍中,以大学生宿舍为基地,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注意宿舍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实效性

宿舍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地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一般来说,一个大学生的宿舍,都是大于3年的存在单位。在这超过3年的学习生活中,一个宿舍的成员朝夕相处,多数情况下,都会产生比较深厚的感情,都不会轻易也不愿意调动宿舍,是一个较为长期的整体。以宿舍、寝室为单位的文化建设,不能只注重表面,应从学生是否能从中受益,效果如何为出发点,注重宿舍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四)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的价值导向

大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对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尤其是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呈多元化状态的今天,对大学生宿舍文化价值导向的正确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大学生宿舍文化要坚持努力满足青年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审美要求,既不搞统一模式,也不能放任自流,正确的态度是发现肯定它的价值,并加以引导,发扬正气,制止邪气,使宿舍文化朝着丰富多彩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 提升宿舍文化的层次和艺术品住

宿舍文化建设在内容、形式、目标等方面都要紧紧围绕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来确定。构建宿舍文化的内容体系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实践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消遣文化与创造性文化的关系,突出创造性文化建设。即使一些浅层次的消遣性文化活动,也应寓教于乐,要引导大学生从单纯的兴趣满足中升华出来, 自觉地从娱乐中感

受到艺术熏陶。二是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高层次的文化活动。主要以青年为主体的流行文化,在高校宿舍中也大有市场。流行文化的一大特点是通俗,对担负未来创造使命的大学生来说当然不应成为其文化生活的主导。在大学生宿舍里,从宿舍的布置到宿舍的中心话题,都应大力倡导那些高档次、高品味的文化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 杨松桃.高校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教育功能[J].理论月刊,2001,(5).

篇1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人文关怀

关心人的生活情况、尊重人的人格尊严,笃信人的生活条件,并且解放人,让其获得追求自由的权利,这便是人文关怀。简而言之,关怀、维护和尊重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行为就叫人文关怀。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应以维护学生利益为原则,关爱和帮助学生成长,主动的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开导,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素养以及人文素养。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首先,人文关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物质文化环境,唯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其次,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内在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殊的一个群体,其又处于青少年转变为青年的关键时期,会由于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和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进而导致大学生心理方面问题的出现,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大学生生活自身的特点以及实际的需求,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引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中去。

最后,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完善人和发展人的实际性,其根本任务是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才能取得教育的实效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2.1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及实际生活

现今,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采用一种教师为主导者,而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工作模式,其中高校经过思想政治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思想政治教师的宣讲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灌输。思想政治教师以完成自己的工作为目地,学生以考取高分为目标,整个教学过程生硬,目的性太强,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无暇顾及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是否感兴趣、是否理解其含义、是否能应用自如。这样一来,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遏制了学生性格的发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生活中得不到肯定,致使学生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也无法表现出自己的性格特点,不利于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也是不符合人文关怀精神的本质要求的。

2.2教育方法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过于简单,在教育工作中,学生缺少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1)轻视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致使学生缺乏教师对于自己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关心,没有在思想教育中关心学生情感和心理需求,影响了教师自身情感的提升和学生情感的塑造,进而忽视了社会中不良思想对学生所产生的消极意义。(2)高校开设了许多组织社团,课外活动等多种社会实践形式,但是,高校教育者在这其中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情绪以及心理等问题的需要,没有对其做到人文关怀,使得教育效果不佳。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一方面,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注重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培养、塑造,没有运用自身行动和感情去感染和教诲学生。没有认识到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这种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导、而忽略了学生实践活动的行为,在教育过程中是不提倡的,教师只为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注重对学生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缺乏人文关怀的。

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师自身对于人文关怀的含义理解不够,致使学生接受到的知识信息不完全。虽然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指示下,各大高校都积极的改变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开始重视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但各大高校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大不相同。有的只注重形式上的宣讲,对学生的内心感受的关怀少之又少,有的只关心学生群体的问题,忽视了对个别同学心理问题的关心。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解决措施

4.1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改变自己传统的思想观念,深入了解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进行全面的、健康的成长,其中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价值观教育、心理情感教育、等两方面。而教育方式是以尊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主,并且注重学生性格的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师应进行积极的引导。

4.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

为了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文关怀理念的发展,高校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这样,思想政治教师才能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户外实习活动,但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该学习人文关怀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量,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酿成一套完善的、具体的教育理念。通过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清楚的、明确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实质,从而注重学生实际中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解决情感或心理方面的疑惑,体验学习和生活的欢乐。另外,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遗弃以前一些不好的教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把关心人、尊重人、引导人、鼓舞人、理解人、肯定人和支持人的人文关怀思想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

4.3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活动

只有思想政治教师充实了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精髓,真正的利用人文关怀帮助和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高校引导学生中建立一个心理社团,通过心理社团开展一些有关人文关怀的活动,可以利用晚自习的时间邀请高校班级参加,或由学生自己报名参加,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塑造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文关怀的内涵,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的提升自己思想政治水平。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是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更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往后的工作生活中应该摒弃自己的陈旧观念,去创新教育的方式,丰富自己的工作内容,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引入到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关爱学生,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丽杰.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0(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