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流感护理措施范文

流感护理措施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流感护理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流感护理措施

篇1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56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28-02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1.流行性感冒的临床护理计划

①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②呼吸道隔离至体温正常后24h。室内注意通风,并保持适当温度与湿度。③体温骤退时,注意保温,密切观察病情;如有虚脱,立即报告医师。④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应按有关常规处理。

2.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措施

2.1一般预防:早期发现,迅速确诊,加强监控力度。对病人做好隔离,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口涎、痰液,并随咳嗽、喷嚏排出体外,同时还应注意由于部分免疫,有些人感染后可不发病,成为隐性感染,成为人群的隐形传染源。

2.2药物预防:金刚烷胺或金刚乙胺预防甲型流感有一定效果。在流行早期,必须及时确定流行株的型别。对无保护的人群可以进行药物预防。但是由于金刚烷胺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老年及有血管硬化者慎用,孕妇及有癫痫史者禁用。人们也可试用中药预防。将板蓝根、大青叶各50克,野、金银花各30克,四味中药同放入大茶缸中,用热开水冲泡,片刻后饮用。或者用贯众、板蓝根各30克,蒲公英15克,青茶5克,三味用开水冲泡后代茶饮。以上两方清热解毒功效良好,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功效,适用于流行感冒。

2.3疫苗预防:目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流感疫苗可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前者可由鼻腔喷雾吸入,引起人体呼吸道轻度感染而产生免疫力。接种对象是健康的成年人或少年儿童,禁用于老人、婴幼儿、孕妇和患有较严重慢性基础疾患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面临流感大流行时,在城市及近郊人群中,除有禁忌者外,应进行全面接种。面临中小流行时,一般只在重点人群中使用,如在航空港、海港、托儿机构、服务行业工作的人员等。

3.流感的护理措施

3.1流感急性期症状重,代谢增加,应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防止并发症发生;恢复期可适当活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但应注意劳逸结合。

3.2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经常通风换气,室温保持在15℃~20℃,室内光线充足,保持清洁卫生,安静舒适。

3.3对高热症状较重者,应予以物理解温,如冰枕、冷水敷额头、酒精擦浴,切忌捂得大紧,以防体温继续上升而引起惊厥。

3.4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及咳嗽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5应多食用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有营养的食物,多吃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鱼、牛奶、鸡蛋、水果、豆腐等。同时给予含丰富维生素C的果汁和蔬菜汁,如西红柿汁和西瓜汁等量混合,加适量蜂蜜。病情好转,可供给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以增加抵抗力和促进体力恢复。

3.6加强隔离,家庭成员间避免交叉感染,避免与病人面对面交谈,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倒入下水道,外出时应戴口鼻罩。

3.7心理护理,流感病人发病期间受临床表现的影响可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急躁心理,应主动关心病人,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甲型HIN1流感(甲流);高热;护理

甲型H1N1流感在日常生活中简称“甲流”,它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一种变异之后的流感病毒)所引发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患者主要有肌肉痛、咳嗽、突发热等病症,而且某些患者有可能出现病情急速发展的情况,即突发高热,体温一般均超过39℃,还有可能由此导致多器官损伤、肺出血、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症、严重肺炎,乃至死亡。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舒适度,利于患者的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09年7月-2011年12月共收治47例甲型H1N1流感持续高热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卫生部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19例;体温39.0℃至40.5℃;临床表现为平色呈现紫白相间花纹色或者是苍白色、四肢冰凉,在来我院就诊之前均服用各种退热药物,高热持续3d至7d,平均4.5d。将所有患者随机划分为2组,即对照组(n=23)和实验组(n=24),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温、临床表现、高热持续时间、治疗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并加强基础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1.3护理干预第一,基础护理。基础护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在卫生方面,特别注意房间卫生,定期对病房进行卫生清理;在饮食方面,建议征求患者的意见并以患者的口味为其提供符合其口味的饮食;注意患者体温的定时监测,观察患者的病程进展情况;要求患者按时服用相应药物,积极配合治疗。第二,心理护理。对于处理隔离间的患者,应该允许其收听收音机、观看电视节目、阅读书籍和报纸,避免因为无所事事而胡思乱想或者出现紧张绝望等负性情绪;护理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近距离的护理工作,借此缩短护患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心理隔阂,获得患者信任,更加乐于接受护理人员的心理干预;允许并鼓励社会人员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消除患者处于隔离间时产生的“被遗弃感”,让患者的家属、朋友等于患者进行电话交流、短信交流,强化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健康教育。积极向患者讲解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相关知识,讲解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口头讲解,也可以通过光盘、宣传册等方式,让患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只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甲型H1N1流感便可以有效的控制并治愈,进而彻底消除患者的应激心理;另外,应该告知患者,为了避免将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采取隔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希望患者给予理解和配合。

1.4统计学护理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χ±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以P

篇3

肝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肝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以及肝腺瘤三大类。肝脏良性肿瘤比较常见,但通常没有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例都是通过超声或其他扫描检查偶然发现,还有些病例则因为肝肿大、右上腹不适或腹腔内出血而被发现。此类病人肝功能检查往往正常或仅有轻微变化,虽然扫描技术和血管造影常可提供一些术前诊断线索,但确诊常有赖于剖腹探查。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病人的性别、年龄、饮食情况,询问有无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史,有无上腹部不适、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

2.临床表现

(1)肝血管瘤:随肿瘤部位、大小、增长速度及肝实质受累程度不同而异。小者无症状,大者可压迫胃肠及胆道而引起腹痛、黄疸或消化不良症状。少数因肿瘤自发性破裂或瘤蒂扭转而呈急腹症表现。临床上可将其分为4型:隐匿型、腹块型、内出血型及瘤蒂扭转型,以腹块型最多见。腹块位于上腹部,表面光滑,质地软硬不一,有囊性感和有较大的可变性。边界清楚,与肝脏相连,随呼吸上下移动,一般无压痛。部分病例在病变区可闻及血管杂音,少数病人可伴有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栓形成后导致凝血因子被消耗,亦可表现血小板减少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功能试验一般正常。

(2)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一般无症状,可表现为腹部肿块,少数病例可自发性破裂而大出血,出现急腹症表现。

(3)肝腺瘤:肿瘤体积小者,可无任何症状;当肿瘤增大压迫正常肝细胞或影响邻近器官功能时,可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恶心、纳差和上腹牵拉感等症状。约l/3的病人上腹部可触及表面光滑、质硬的肿块。随着肿瘤增大,其中心部可发生坏死和出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急腹症。瘤内出血者,常有发作性右上腹痛、发热,偶有黄疸或寒战,右上腹肌紧张、压痛,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等表现。肿瘤破裂引起腹腔内出血者,突发右上腹剧痛,心慌、出冷汗,腹部有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3.辅助检查

(1)B型超声检查:此方法能早期发现病变,分辨直径1~2cm的肿瘤,而且能准确定位。B超检查大多数血管瘤为低回声,少数为边界光滑的低回声占位;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可以有低、高或混合回声,缺乏特征性,可见纤维分隔。B超对判断肝腺瘤部位、大小及内容物有一定帮助,是首选检查方法。

(2)CT检查:平扫时肝血管瘤为低密度病变,CT增强扫描时病变周围出现增强的晕环,随后向中心弥散使病变完全充盈。平扫时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为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改变,边界清楚。当中心存在纤维性瘢痕时,可见从中心向边缘呈放射状分布的低密度影像为其特征。

(3)MRI检查:对肝血管瘤有特殊的诊断意义,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密集区,称为“灯泡征”改变。

(4)肝血管造影:诊断准确率高,假阳性率低,并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但此法对于肝血管瘤为创伤性检查,应留待其他方法不能确定诊断时施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典型病变可表现为血管呈放射状分布如轮辐样和外围血管的抱球现象。

(5)放射性核素肝扫描:采用99mTc标记的自体红细胞行放射性核素血池填充扫描,对血管瘤有确诊意义。肝局灶性结节增生65%的病变可见有核素浓聚,因该种病变内有肝巨噬细胞,所以能凝聚核素,这点和其他良恶性肿瘤不同,因而有较高诊断价值。肝腺瘤直径>2~3cm者,肝内可显示放射性稀疏区。

4.治疗原则 小的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不需治疗,但应每隔3~6个月做B超检查,动态观察肿瘤变化。对于直径>8cm或有症状的血管瘤应予以治疗。肝切除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最有效的方法。肝腺瘤一旦明确诊断或考虑为本病,应予以手术切除。

(二)护理措施

1.缓解疼痛不适

(1)评估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病人焦虑程度。

(2)根据疼痛原因予以相应处理,肿瘤破裂、扭转者,配合医生做好相应手术准备。

(3)术后疼痛安置半卧位,减轻伤口张力,利于伤口愈合。

(4)合理固定各引流管,保持有效引流,减少牵拉所引起的疼痛。

(5)做好心理护理,应用放松疗法,减轻病人焦虑。

(6)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2.给予有关疾病指导

(1)评估病人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对疾病的了解程度。

(2)告知病人发病可能的诱因,如肝腺瘤病人减少避孕药的应用。

(3)向病人讲解主要检查方法及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4)肿瘤小又无症状者,可保守治疗。出现肿瘤巨大有压迫、扭转、破裂症状者,立即手术治疗,并告知手术后注意事项。

(5)给予饮食及活动指导。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活动,劳逸结合。

参 考 文 献

[1]李海兰,凌淑群.15例原发性肝癌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7,10(1):28-29.

[2]罗春妹,曾素英,黄跃英,等.62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的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08,9(9),116-117.

篇4

【关键词】留置导尿;尿路感染;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199-01

留置导尿主要用于排尿困难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容易导致尿路感染,有研究发现,对留置导尿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0例留置导尿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尿路感染原因,并探讨留置导尿护理对策,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留置导尿患者,男女分别为18例、42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90岁,平均年龄(48.2±3.6)岁。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泌尿畸形、泌尿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等情况。

1.2护理方法

(1)针对护理:对留置导尿患者进行尿液引流时,应采用连续性、封闭性的引流方式,防止尿管分离或脱出,降低细菌感染发生率。在留置导尿过程中,应保持外阴清洁,每日冲洗外阴,并行尿道口护理,防止尿道感染。加强患者的个人卫生,患者的衣裤和床单应保持清洁,定时更换。应观察导尿管引流情况,确保导尿管通畅,尽量避免出现尿管弯折的情况,以免导致尿液逆行。倾倒尿液时,应注意避免便器与集尿袋接触,每日采用无菌操作进行更换集尿袋。对留置导尿时间较长的患者,每周更换尿管。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感染征象,并及时对症处理。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感染预防意识,进行导尿时,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保持动作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采用碘伏进行尿管消毒,每天两次[1]。引流尿液时,应选择密闭式尿袋,间隔两小时倾倒一次尿液,尿袋必须低于膀胱水平。嘱咐患者多喝水,保持引流畅通,降低细菌污染率,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作用。

(3)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也是导致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根据抗生素应用范围、种类、患者疾病程度、疾病性质以及药敏实验结果等,合理选择抗生素,避免出现频繁换药、滥用抗生素等情况[2]。必须使用广谱抗生素时,应谨慎使用,控制用药量,正确把握给药时间和方法,尽量减少药用量,避免出现菌群紊乱、细菌耐药等现象,增加尿路感染可能。

(4)导尿管护理:进行气囊导尿管拔除时,囊内液体抽空形成褶皱,容易导致尿道粘膜刺激和损伤,破坏尿道细菌防御功能,增加细菌感染率,因此,可采用生理盐水0.4ml注入气囊内,使气囊表面保持光滑,降低气囊阻力,避免尿道粘膜损伤,预防尿路感染。

2结果

本组60例患者经护理干预,1例发生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7%。说明护理干预措施在留置导尿并发症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预防尿路感染的有效手段。

3讨论

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高,尤其是尿路感染,通过分析发现,导致尿路感染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3.1导尿操作

尿道对细菌具有免疫功能,尿道外的粘膜可有效阻止细菌侵入,防止尿路感染。但留置导尿必须插入导尿管,破坏粘膜,导致尿道保护层遭受破坏,增加细菌感染可能性[3]。导尿管对膀胱粘膜及尿道粘膜具有刺激性,会降低膀胱对细菌的抵抗作用,导致细菌逆行致泌尿系统,并繁殖生长,从而引起尿路感染。

3.2导尿管插入

留置导尿管会导致尿路上皮细胞损坏,导致病原菌增加,留置时间越长,细菌繁殖量越大。且由于导尿管接头及管内细菌污染,容易导致泌尿系统细菌逆行,引发感染。

3.3无菌意识不够强烈

进行护理时,由于缺乏无菌意识,未按照要求进行无菌操作,会导致感染几率增加。在留置导尿管时,动作不规范,很容易扯伤尿道粘膜,造成细菌感染。或导尿时未进行冲洗和消毒,使细菌侵入导尿管,导致尿路污染,最后形成尿路感染。

留置导尿操作损伤尿道粘膜、插入导尿管导致细菌侵入、医务人员无菌意识不够强烈等原因均是导致留置导尿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在进行导尿时,应注重每一个细节,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有效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在本研究中,60例患者经护理干预,并发症发生率为1.7%,可见,对留置导尿患者实施护理,是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导尿操作,应尽量缩短留置导尿管患者尿管留置时间,尽量避免细菌侵入,有效预防细菌感染。

参考文献

[1]韦淑龙.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2(14):162-163.

篇5

【摘要】目的 对肿瘤内科患者合并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进行探究。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760例肿瘤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760例肿瘤内科患者当中,240例患者合并院内感染,其中包括38例肠道感染,62例尿路感染,130例呼吸道感染,30例其他感染;在240例合并院内感染患者中,30例实施侵袭性操作,128例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78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共有40例院内感染组的患者死亡,520例患者中有26例为出现院内感染死亡,院内感染组有着较高的病死率。结论 医院肿瘤内部的高院内感染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可加重患者的病情,必须根据护理程序,对患者的机体状况和生活自理情况进行认真的评估,最大限度的对潜在的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找到,尽早的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出,严格控制合并院内感染。

【关键词】院内感染;肿瘤内科;护理措施

1前言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会造成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力的不断降低,非常容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为了对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合并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对院内感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充分的确保医疗的安全,促进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文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肿瘤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对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和临床特征加以明确,现做报道如下。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共有760例肿瘤患者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在我院肿瘤内科就治,其中女性患者350例,男性患者410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81周岁,最小年龄为37周岁,平均年龄为63.5周岁;原发病分别是结肠癌、乳腺癌和胃癌,760例患者中有240例合并院内感染,其中38例肠道感染,62例尿路感染,130例呼吸道感染,30例其他感染。

2.2相关院内感染因素

在240例肿瘤内科患者合并院内感染中,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比总体平均年龄高出10.3周岁,有128例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52例患者实施侵袭性操作,178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

2.3合并院内感染后对预后的影响

在240例院内感染肿瘤患者中,共有40例患者死亡,520例未出现院内感染的患者中,有26例患者死亡,院内感染组有着较高的病死率。

3讨论

3.1合并院内感染主要临床特征

肿瘤细胞本身便具备着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和器官组织的侵蚀作用,会造成患者机体免疫力的不断下降,再加上恶性肿瘤属于消耗性的一种疾病,与正常的细胞相比较,肿瘤细胞更能够对人体的营养加以夺取,使得患者的体质逐渐变得更加衰竭。与此同时,抗癌药物、细胞毒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肿瘤药物治疗,都会对人体骨髓造血功能产生迅速的抑制,使得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越来越少,并且将单核吞噬的防疫功能大大削弱,侵蚀性操作的频繁,对机体的免疫屏障也带来较大的损害,因此极易合并院内感染,这便使得肿瘤内科患者成为合并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比综合院内感染的水平高出许多。本研究充分的表明,肿瘤内科患者合并院内感染主要临床特征为:(1)引起院内感染有着较多的相关因素,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是老年患者,晚期癌症患者合并院内感染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频繁的侵袭性操作,这会对患者机体的免疫屏障造成损害,而合并慢性疾病也会对患者的抵抗力带来直接的影响,进而合并院内感染,并且预防所使用的抗生素类药物也会导致人体菌群的失调,将感染的机会增加;(2)呼吸道感染居感染部位的首位,下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都是间接传播,可能与陪护人员多、探视人员多及患者住院时间长以及患者抵抗力较低等因素有关;(3)院内感染组的病死率明显的比未合并院内感染的病死率要高,所以,合并院内感染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是肿瘤内科患者死亡的一大原因。

3.2控制及预防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肿瘤内科合并院内感染是无法切实避免的,在肿瘤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应当严格的根据护理程序,对患者的机体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尽量的将潜在的合并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找出,尽早的将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加以实施,全面的控制合并院内感染,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1)将护理人员医院感染方面的知识培训加强,以便于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控制感染的意识,从观念上及根本上对医院感染的发生加以有效的预防,不断的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学习加强,以有助于尽早将明确的诊断做出;(2)呼吸道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合并院内感染的部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时刻的保持病房内部的空气畅通,定时的对病房通风,每天使用紫外线消毒空气,定时进行微生物监测;严格的对陪伴探视人员进行控制,最大限度的将陪伴探视的时间减少;积极的鼓励患者咳痰咳嗽,定期拍背翻身,将雾化吸入正确的做好,随时将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净,每天一次到两次选用合适的漱口液漱口或者进行口腔护理,随时对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观察,尽可能在患者有痰时采集痰标本,以有助于细菌培养监测;(3)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如果是有着严重消化道反应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帮助患者给予高营养、富含维生素及易消化的膳食,以半流质或者流质食物为主,同时注意对食物的种类定时的调换,保证食物的新鲜,切勿让患者食用变质的食品,嘱咐患者尽可能的少食多餐,将进食的速度放慢,防止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如果需要的话选用全胃肠道外营养;(4)帮助患者将个人卫生做好,每天饭后饭前都必须洗手,早晚要刷牙,若口腔严重溃疡和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当使用棉棒代替牙刷,对患者两肺呼吸音和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注意感染先兆的有无。另外,要对血象的变化进行检测,卧床的患者应当使用温水擦浴,能够自理的患者进行定期的洗澡,对干净宽松的内衣裤进行及时的更换,外出时嘱咐患者带口罩,尽可能不去人员密集的场合。

总而言之,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应当针对肿瘤内科患者的身体状况及临床治疗的特点,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预防及控制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全方位、多角度的控制医院感染,提高肿瘤内科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郑荣生,秦凤展,吴穷.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1).

[2]张莉平.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1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