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范文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篇1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政工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如QQ、博客、微博等新型交际工具的出现,必将对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互联网技术提高了信息沟通速度,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本,但互联网上也充斥着多元的文化和思想,使人们面临价值观多元化之惑。因为处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地发表各种意见,既有正面也有负面的思想,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例,传统的权威模式已完全不适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卡里斯马型的说教与灌输已经无法得到员工的认同,互联网时代人际交流平等化趋势必然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应地改革,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沟通、交流、协商、对话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核。本文正视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并就如何推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展开深入的探讨。

二、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难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与互联网的特质与精神有关。众所周知,互联网所构建的巨大网络已经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的互联网精神,包含了平等、共享、协商等因子,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平等地交流,分享彼此的乐趣,阶级、地位等因素则在互联网上不断地淡化,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别逐渐消弭。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思想层面的教育,使企业员工端正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学习与工作中,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说服、教育、灌输甚至强制,要求被教育者服从教育者的理念与原则。显然,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建立在权威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这一工作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能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尤其对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90后职工来说,单向灌输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是不被接受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可能会遭遇到员工的反感与抵触,这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在网络上平等地交流与沟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已经很难通过讲大道理的方式来引起员工的内心触动。

从双向交流的角度来看,双向交流更有利于了解彼此的需求,互联网环境下的双向交流能够满足人们平等地、无障碍地交流的目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立足于单方面的说教,缺乏双向沟通交流,由于交流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身份差异,交流时必定有所保留,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传统交流方式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

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有所创新,而不能抱残守缺,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就只能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的摆设,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不利于提高员工士气,也不利于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

三、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进行,强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身份无差别,从而创建良好的、平等的、宽松的交流氛围。具体来说,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应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平等性

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平等性,教育者不应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应尊重被教育者的人格尊严,强调人格平等,这是双方开展无障碍交流的基本前提。

第二、交互性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从交互的角度展开,这也正是互联网精神的体现。交互即交流与互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走出单方灌输的陈旧模式,可以考虑利用互联网交流工具等,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的目的。

第三、协商性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协商,从而体现企业内部管理的协商民主,有利于培养企业内部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

四、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实施时应把握的原则

第一、思政工作者要平等待人

在具体的对策上,建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者要放低姿态,平等待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如开通微博账户、QQ、建立员工网络交流平台等,通过在线的、即时的沟通和交流,充分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员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介入引导和干预。充分利用网络交流的宽松气氛,使员工的交流与沟通欲望被充分激发,同时还应注重员工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应注重常态机制构建

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常态机制构建,开展经常性的沟通交流,而不能仅仅凭借一时之兴。

第三、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平台的构建应注重利用最新技术

如将当前比较热门的微博融合在政工平台中,可以及时听取员工的意见反馈,降低与员工的交流成本,消除与员工的交流障碍;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应注重严肃性,以宣传正面形象为主,而不能过于娱乐化,以免背离思想政治工作既定的宗旨与目标。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遭遇了很多挑战,面临着很多困难,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因时而变,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变革,从而使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符合时代要求,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2]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大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新形势改革;事业单位;思想政治

随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能会从事业单位入手,许多事业单位可谓人心浮动,职工思想波动较大,针对这一情况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了许多新问题。梳理好事业单位职工波动情绪,维护事业单位的稳定同时促进发展,是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这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事业单位与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事业单位是国家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有效支撑,做好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维护社会和单位的稳定是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受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影响,职工在接受新观念、新思维的同时,单位个体的价值观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其一,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还不能结合社会、市场与单位来做职工的思想工作,容易使职工产生负面情绪,是当前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员年级偏大及知识老化不,甚至一些人员连手机上网都不会,这些情况的存在显然很难同工作对象沟通,更难开展工作了。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面临着严峻的考

验,但同时也是一个大好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大力做好凝聚人心的工作,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来得重要。现阶段,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正在向纵深发展,整个社会也随之发生着急剧、深刻的变化,从生活中的看报、看电视到购物等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心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一方面受惠于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与进步,另一方面也经受着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和困扰。由于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和负面信息的快速传播,容易引起人们对贫富差距、行为的失衡等社会现象产生不良情绪。

三、增强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处理好服务保障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事业单位的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于职工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做到了保护员工基本利益。这是受员工所欢迎的。解决职工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问题虽是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的问题,但也并非全部。哲学告诉我们“物质与精神同重的,但精神甚至比物质方面更加重要”那么,精神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如果一个人精神世界迷茫,三观不清,这个人也会看不清自己方向,没有是非观,甚至于走向犯罪。所以在实践中,思政工作必须兼顾物质和精神才能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人为本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也是符合的基本理论。以人为本使我们工作的重心回到了人的身上,这一指导思想使思政工作的意义更加重大。以人为本,人性化的解决问题,杜绝了我们在思政工作过程中走向套路话,走向“假、大、空”。使思政工作人员充分尊重了人们的人格和价值,尊重和理解人的个性发展,重视人的心理体验。所以,在实践中,我们要尊重群众的人格、价值和尊严,保障他们对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对工作的监督等,并以足够的耐心去倾听群众的声间,做到不同问题不同对待,而不是以一刀切的方式对待问题。只有做到尊重一个人,平等的对待一个人,才能深得民心。

另外,思政干部也是从群从中来,最终回到群众中去。所以思政人员不仅要以群众为后盾,而且要成为以群众的坚强后盾,。要重视依靠职工来合理进行工作安排和改革。服务群众不应成为一句空口号,而要从实际行动中充分考虑到群众的权利,切实为群众服务,使群众真真正正感受到思政干部是用心与他们进行沟通。

(三)完善保障机制。思政工作的开展不能光靠思政人员

“全凭一张嘴”,而要正确辅以各种硬件设施,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来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基础设施得到升级,能为思政干部进行宣传时提供先进的设备保障;政务公开提供强劲的硬件支持,不仅有利于人民群众更深入更直接的了解本单位,也有利于为建立群众与政干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另外,在对内的员工管理上,也要行进行规范的制度化管理,使政干不断充电和学习,保持政干的专业素养和和精神修养,这样,政干的办事效率才会提高。

(四)设计载体,搞好企业文化活动,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要设计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活动。必须把思想教育融入到职工的日常文体活动之中,又通过单位文体活动提升员工思想水平,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为社会生活的良性运行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总而言之,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符合基本国情、民情,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放思维,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脚踏实地的为群众服务。根据社会的需求改变工作方向,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定维武编著《企业文化》经济管理社出版

篇3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想教育;创新;大学生

在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网民都属于青少年,大学生更是几乎离不开网络。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越来越深。网络的出现给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展开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困难。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重视网络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利用网络,开辟全新的方式方法展开教育工作,以收获更大的教育成果。

1 互联网如何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1互联网为高校学子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进入大学后,高校学子的班级观念不如中学时那样强烈。加上这一代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相比之下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互联网的出现给高校学子相互交流提供平台,大学生可以以论坛、微博、聊天群等各种方式与他人交流思想,表达看法,抒感,甚至是结交朋友。

1.2互联网的出现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新的途径

高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在论坛上阅读学生们发的帖子,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因网络通常具有匿名性,因此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比现实中的言论更能代表其真实的想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之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处理问题的方案,然后针对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大多数学生对其并无兴趣。然而互联网可以将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大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兴趣。这种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为直观,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2互联网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更为复杂

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对高校学子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网络管理体制并不健全,加上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思薄弱,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和政治立场的有着强烈的冲击。

2.1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浊化高校学子的思想

网络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吸引着大学生进入其中。由于网络的传播速度极快,夹杂在网络中的垃圾信息不能及时地被网络审查部门发现,致使大学生被这些糟粕所腐蚀。并且中国的网络审查对境外的网络信息鞭长莫及,一些西方国家为了输入其意识形态,否定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念,企图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进行否定。大学生毕竟社会经验尚浅,很容易受到其蛊惑。网络的和视频也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腐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

2.2互联网加剧了学生的价值观冲突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大学生在其中不仅仅是与本国或本民族的人交流,互联网也可以超越国家和民族的限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网络中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和竞争。大学生接受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用他的是非观、价值观对其进行判断,然后付诸行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其它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的平衡被打破,前者不再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因此,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不再单一,而是更加多元。

2.3很多大学生患上网瘾

很多大学生在接触互联网之后,被其中丰富多彩的视觉所吸引,从而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网络不仅使很多学生荒废了学业,而且有的学生通宵达旦的上网,影响其身心健康。

3 积极创新,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虽然互联网的使用有着诸多弊端,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其价值。互联网并无罪过,错误地使用方法才是罪过。在传统教育强势地位逐渐减弱之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将互联网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形成网络思想教育的体系。高校也需要摆正对互联网的态度,了解网络,熟悉网络从而将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

3.1采用微博互动的方式主动走近学生

高校可在主要网站上开通微博,派专人进行管理,实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并将情况反映到学样的有关部门。可及时地纠正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3.2开设社会主义精神宣传网站

开设社会主义精神宣传的网站,有利于更加快捷方便地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相关知识,方便高校党建工作的展开。目前,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网站,但存在许多不足。有的网站过于单调,都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机械化陈述,不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应对网站进行改进,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元化特点,使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使知识的传输形式更加活泼,增加其感染力。网站也必须开设交流平台,方便与学生进行深层次思想交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高校网站上的言论应采用实名制的方式,防止破坏分子发表有害信息,利用高校网络对大学生进行蛊惑。

3.3加强对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很多大学生之所以沉迷网络或者被不良信息蛊惑都是因为其本身信念不够坚定,自律能力不足。网络审查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网络的道德规范也并不具有法律效应,只能依靠大学生的自我约束来维持。为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4 缺少理论研究

虽然现在有的高校利用网络开展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整个实施过程没有合理的规划,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对网络思想教育方式的理论研究就显得尤其迫切。根据工作展开中所出现的问题,研究其规律、特点,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办法,形成一套成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以后的工作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并指明努力方向。

5 注重教育团队自身的素质培养

教育团队自身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教育工作的展开对教育团队自身的要求也较高。高校应加强对教育工作者自身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充实其自身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素养。

互联网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困难,与此同时也带来便捷。高校应利用互联网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转变教育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军辉,张新明.论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9,(6):15—17

篇4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广电系统;思政工作;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U448

文献标识码 A

科技发展观的提出,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同样致力于与科技相结合的快速发展、奋力崛起。面对国内外媒体的激烈竞争,争先进位,争创一流的广播电视事业。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努力建设现代化广播电视事业,需要加强广播电视队伍的建设工作。对于一个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因此现今广播电视事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广播电视事业的工作人员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有做好这项工作的觉悟。

一、科学发展观对广电系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各界都在以科技发展观作为机构运行的跟本,在之后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党的十提出继续施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了科技发展观的重要作用。

(1)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技发展观执行的根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们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根本。广播电视事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广泛,广电系统中的工作人员首先应该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然后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给民众。结合工作人员的思想需求、生活需求等,坚持一切为了广电工作人员和大众,在思想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2)发展性原则:广播电视事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时刻保持动态,新的思想要及时的吸纳。科技发展观要求广电的工作人员思想教育内容要有时代性,首先要研究国内外不断变化的形式,研究在新形势之下广电的工作人员及民众思想教育的特别要求,其次要借助现代先进的科技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3)全面性原则:坚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水平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当前广播电视事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提倡全面发展的观念,第一,以正确的方法,专业的技能为主攻方向施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广电的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方面有明显的提升。

二、广电在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广播电视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不断的探索创新,力求实效性工作方法。广播电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保证广播电视基本工作方向、提高领导干部和职工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良好形象、提升工作效率等方面有着显著作用,并取得明显效果。但是目前广播电视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旧存在不完善的问题。

(1)广电领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够,存在着重视业务,轻视思想的严重问题。扭曲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其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缺乏工作激情。

(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步调,管理者缺乏对信息变换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今,信息每天都在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应该积极的接受新的思想,以求不断进步。对员工的关注力度应该加大,时刻留意他们思想变化,出现问题,给予及时解决。

(3)当前广电领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够,没有深入研究,缺乏吸引力。领导应该系统化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总结,利用信息网络来探讨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方法,结合自身的团队体制,建设合适的教育模式。

(4)思想政治教育不够细致,对于职工的关注程度不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干部与职工之间应该多做交流,干部职工之间保持良好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高广电思政工作建设的对策

(1)领导带头,以身作则:不同的机构中,领导干部对员工影响很大,在广播电视事业中,领导干部必须树立良好的形象,起到带头的作用,必须要有良好的人品、上进的学风、正直的作风,同时心胸豁达,待人以诚,做事以身作则,真正起到领导表率作用,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引导员工思想政治理念。

(2)正面教育,善于疏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正确的观点引导人们发展,通过对党的领导路线方针的政策教育、理想信念培养、党风廉政监督、文明道德建设等,促使员工牢固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对干部和职工反应出来的思想政治方面的认识不足的问题,要认真的去学习,积极的进行疏导。

(3)谈心交心,消除隔阂:干部和职工之间往往有着一层隔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有一定难度。领导在与员工的交流中。应该以诚相待,做到耐心谦逊,经常举办一些谈心交心的活动,沟通员工的思想意识,开诚布公的交流意见和思想。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避免在误解中产生冲突对工作带来消极的态度。

(4)关怀体贴,以情感人:对于工作要带有情感,跟职工交流应该交心,对职工给予足够的尊重理解,不时的进行嘘寒问暖,把思想工作做到心头上。在工作中要热情的帮助员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5)树立榜样,典型示范:在工作的单位中,要树立思想政治学习中的先进典型,给予激励表扬,让大家向先进典型学习。

四、结束语

随着科技发展观的提出,广播电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都随之发生改变,要想思想政治工作有力度、有实效性,必须要发展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广电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势头,从而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l]杨艳妮.《电视动了网络的奶酪――关于电视台网站的研究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10(04)

[2]殷琦,电视台网站发展状况及其对策性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12,6(27)

[3]韩明辉.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应用与探索[J].消费导刊,2011(01)

篇5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近年来,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了新的媒体形态,能实现对所有人的传播,即新媒体。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并且也是覆盖范围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媒体 。在这种新的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新的形势,既有了新媒体的平台优势,又面临着大学生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

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是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传统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点。

2、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新媒体因其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高效便捷的互动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信息获取多元化、往方式多样化、学习方式自主化、自我展现个性化等。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其一,复杂信息带来思想观念盲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各种文化和思想都在这里汇集,容易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等不良思潮。其二,开放网络带来学术信任危机 。网络的便捷性及其资源的共享性无疑为大学生的不正当学术行为提供了渠道。其三,虚拟空间诱发身心健康毒瘤。网络的透明性和无约束性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虚拟而又自由的环境,在此环境中,大学生可能产生网络依赖等心理问题。其四,缺乏他律造成道德观念下滑。在新媒体中,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这就无疑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的欲望。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作为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属于新兴事物,其兴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第一、网络道德教育缺失,德育理论偏离实践。目前,多数高校仍然没有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忽视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和现实性 。第二、媒体环境日趋复杂,舆论导向难度加大 。新媒体的虚拟性、隐藏性、匿名性使得网络中信息来源难以追踪、监控。第三、学生个性极大发展,教师角色亟待转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能跟得上大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好社会角色的转换,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渗透力与时效性。

新媒体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机遇。第一,新媒体的开放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无论从形式,还是从量与质的规定性来说,以互联网络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都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阵地 。第二,新媒体的虚拟性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拉近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第三,新媒体的灵活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网络使思想政治工作向现代化方向大为迈进。第四,新媒体的海量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高。

4、新媒体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信息和网络时代,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是开展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文化专业素质是当务之急,既要使他们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要加紧对他们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利用网络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新媒体催生新的校园网络文化。所以,要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重视在新媒体、新技术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来占领高校校园新媒体阵地。

第三,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创新手段和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载体的功能,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和渗透式等方式来开展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和谐与统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三股力量:其一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资深专家顾问等组成,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总体规划、宏观把握和成效检验,并领导第二、三股力量开展工作;其二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由辅导员、专任思政教师、相关职能部门教师等组成,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其三是网络技术组,由信息架构师、网站开发人员、维护人员、信息采集人员等组成,主要负责技术层面的工作。只有充分发挥好三股力量的作用,使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系统性、持续性,才能真正促进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

[2] 余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决策探索,2012(16).

[3] 周咪,李民.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及规避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

[4] 丁国荣.高校德育低效原因探析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

篇6

关键词:博客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建议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交流方式也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EMAIL到BBS再到ICQ,人们的生活也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近些年来,博客的兴起再一次带来了人类网络交流方式的新变革,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为捍卫思想文化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与博客相结合,利用其优势不断探索新的教育途径。

一、博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如果说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传统大众传媒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那么博客即是继EMAIL、BBS、ICQ这三大传统网络交流工具之后新兴的第四大网络交流工具。因为,博客所具有的很多特点是传统网络交流工具所无法比拟的,它将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更深远的变革。据百度2005年首次披露,在中文互联网领域,博客站点达到了3682万,博客人数已达到1600万。而从博客群体的分布来看,在校大学生占第一位,是互联网上最活跃的群体,他们不但思想超前,接受能力强,且好奇心强,易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思想波动较大,因此,聚百家之长于一身的博客的出现必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契机。

(一)从传播手段上看,一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

以往的网上交流工具并不能像博客一样将声像画与文字交流如此完美地统一起来,我们可以轻松地通过博客将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与人分享,它已渐渐成为虚拟世界个体的代言人。而且,它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写”,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为所表达的内容提供声音图像补充,使得观点更明确,表达更清晰,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可以说,博客带给我们的是更方便、精准的交流方式,而这一切,都是传统网络交流工具所不能及的。不仅如此,现在的博客还具有MP3、相册、留言板等许多人性化功能,将如此丰富的功能统一于一体,这正是博客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随着技术的 进步,博客的功能也会越来越人性化、多样化,这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博客队伍。正因如此,我们应尽快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博客这一领域,让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新的价值。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比,使用博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教育内容的传播方式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通过视频或一对一交流,这样的教育方式很枯燥,基本属于灌输式,缺乏说服力、感染力,效果不明显。再加上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受到影响。但如果将博客教育方式引入思想政治工作,在手段上,我们可以摆脱传统的说教方式,运用生动的视频、图片配套适当的文字说明,提高受教育者的兴趣,将纯理论的东西与生活的实践案例相结合,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视觉、听觉及思维,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所未有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二)从传播形式上看,个人性与公共性相结合,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性

博客又叫空间或SPACE,因为网络中的这个空间是纯粹属于你的,你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添置感兴趣的内容。当然,博客在拥有足够的个性化同时,也不失其公共性,留言板就为大家的公共讨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其他访问者可以就你提出的一个问题或对你发表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兼容了BBS的特点。当然,你也可以只和博主说“悄悄话”,因为”小纸条”的功能可以满足你的需求,不必参与公共讨论,而这些特点是BBS和EMAIL,ICQ所不具备的。

正是基于博客的个人性,满足了大学生张扬个性的内在需求,通过个性化的文字表达,个性化的内容使人们在网络中更容易获得认同感,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博客还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你可以和所有人分享你的观点、感想,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交流的的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博客,大学生可以与辅导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在传统的思想教育中,学生往往会对辅导员产生抵触心理,因而不愿讲真话,缺乏沟通,但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之后,摆脱了面对面的尴尬,更容易使人敞开心扉,真正了解到大学生的真实心理。

(三)从传播内容上看,即时性与相对真实性相结合,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博客的日志是按照时间倒序排列的,最新更新的文章一般还会设有提示,访问者可以即时了解到博主的思想动态或是事件发生的最新消息,加上博客的个人性,在博客上发表的文章,一般都是记录作者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不及专业的网站、报刊权威,却具有相对的真实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即时性与真实性尤其重要,缺乏时效与可信度的教育就会缺乏说服力,而这一点与博客的特点正好相得益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要面对不同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将博客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既节省了教育资源又提高了教育效率。

二、博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当然,除了上述优点之外,博客也有自身的缺点,这给基于博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更加注重个人独立而忽视社会交往,这样容易使大学生沉溺网络,人际关系淡漠,而忽视社会交往,和周围同学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少部分大学生常常与博客”同学”聊天,却很少与身边的同学交流。言论自由,也使得大学生主流意识淡薄,受一些诸如我行我素、愤世嫉俗、颠覆传统等”新”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少数大学生会崇尚甚至模仿他们的行为,不利于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低俗博客的思想侵蚀一些博客内容低俗,会侵蚀大学生的思想,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麻烦。

三、利用博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博客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博客的优势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利用博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抢先占领博客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博客,精选正面的资料放在博客上与大学生们共享,起到正面宣传教育的作用。

(二)利用博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博客讨论

基于博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又具有良好的针对性,受教育者可以有目的地向网上的网点进行咨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者对某个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及时获得反馈意见,这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交流,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入。除此之外,受教育者之间还可以就某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即活跃了教育气氛,又巩固了教育成果。

(三)利用博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健全博客管理体制

博客在为我们提供了限时、丰富的信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为了抵制各种灰色信息,保证博客不偏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轨道,网络立法、行政干预、技术控制都是有必要的信息管理手段。高校应健全各类管理办法,将其制度化,加强博客的监控和管理,以及时过滤不真实的信息,防止垃圾信息、非法信息的传播,避免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消极影响,使教育成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宋雪飞.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

[3]杨经录.“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初探[J].沧桑,2006,5.

篇7

关键词:微博;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3G乃至4G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无线网络的逐层覆盖,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自媒体,其140个字符的碎片化语言表达、从关注到评论再到转发的一体化流程、个性化的信息资源、裂变式的信息传播和社会化的媒体平台等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成为当今社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媒介之一。伴随着微博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迅速普及,微博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微博的概念

1.微博的定义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2.微博的三大特性

(1)草根性。微博的草根性很强,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与多种商业模式并存,或形成多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可能,但无论哪种商业模式,都离不开用户体验的特性和基本功能。

(2)背对脸:创新交互方式。微博是背对脸的交流,就好比一个人在电脑前打游戏,路过的人从他背后看着他怎么玩,而他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可以一点对多点,也可以点对点。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使得微博用户体验的粘性越来越强。

(3)原创性:演绎实时现场的魅力。微博网站现在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有微博在场,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上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大多数传统媒体。

二、微博与独立学院大学生

1.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

(1)独立学院大学生目前普遍为“90后”,是网络时代的“原著民”。“90后”是目前的大学生的主力军,他们普遍在青少年时期就早早接触到了互联网,学会有效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与“70后”“80后”们后天习得互联网使用技术相比,可谓是互联网时代的“原著民”。他们的交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同学聚会、家庭聚会等形式,人际交往呈多元化趋势。

(2)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与人沟通存在一定障碍。独生子女家庭是“90后”所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导致孩子的依赖性增强,加之网络使人的实际沟通能力远远低于虚拟沟通能力。因此,容易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影响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从而更加依赖微博等网络沟通方式。

2.微博吸引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原因

(1)微博能提供个性化的发展需要。独立学院大学生在生理上已成年,但他们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他们对自我满足及个性张扬的需求较大,渴望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创造力的平台。大学生通过微博发表看法、上传图片和视频、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进行情感的宣泄,从而满足其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

(2)微博能提供情感化的发展需要。微博之间的交流由于没有面对面的尴尬,加之独立学院大学生情感活动相对强烈,容易激动和冲动,思想活动和行为易受情感的支配而表现出易变和犹豫不决。大学生利用微博更容易表露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方便快捷地与他人沟通,进行网络信息交换。

(3)微博能开拓人际交往的范围。独立学院大学生通过微博建立人际网络,对自身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博通过即时交流,以开放、平等的交流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发展空间。

三、微博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它极强的渗透力和吸引力对大学生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微博带来了新的机遇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工作平台。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了解、掌握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动态,进行网络舆情分析,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它既便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又便于把握学生的社会心理,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促进校园稳定。

2.微博带来了新的挑战

以“微博”为载体构建的网络社会,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信息鱼龙混杂,缺乏正确的指导和把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它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载体都形成了挑战。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04).

篇8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72-02

新媒体时代以网络、数字电视以及电子期刊等多种形式的新媒体为代表,对信息传播乃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正在确立“三观”的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尤为深刻。我国涉及新媒体的队伍越来越庞大[1]。目前,我国网民已近六亿;手机网民超过4.5亿,其中青少年约为一亿。新媒体世界如此精彩,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涉及其中,如痴如醉;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确立深受影响。

一、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影响着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内容丰富多彩,更加多元化[2]。新媒体酷似一把“双刃剑”,它对于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能释放出正能量,也能引起副反应,不断地产生着双重影响[3]。新媒体改变了高校过去那种高楼深渊的高等学府形象,网络文化几乎无时无刻不与大学生们为伴,随时随地提供着“地球村”丰富而精彩的各种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1.大学生“三观”形成受多方冲击和影响,思想观念多元化

在新媒体世界里,新旧观念相互交替着,冲击着。网络的出现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距离已经变得不再使人们感到遥远。在网络世界里,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芜杂的价值理念等,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三观”形成与确立。首先,因为网络最早诞生于西方,所以网络思想受西方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其次,资本主义国家不遗余力地企图通过新媒体给我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灌输其思想观念,从而促进了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成长、成才,走向成功。

2.道德底线受到冲击,价值取向摇摆不定

有害信息时不时地混杂于新媒体这个庞大体系之中,使得人们特别是大学生们“三观”的正确树立受到干扰和牵制,让他们摇摆,令他们困惑。一方面,由于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产生分离,致使大学生思维混乱,是非辨别能力受到考验。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其“三观”有事也会变得模糊起来,思想观念凸现出双重甚或多重标准,道德判断失衡,“三观”取向紊乱。他们有时可能随心所欲地从网上攫取所需信息,使所谓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个人利益得以膨胀。另一方面,新媒体对激励机制、社会竞争和利益驱动等一系列市场机制过度渲染,以至于价值取向的功利化日趋显露。草根大众操纵的“自媒体”和个人控制的“独立媒体”,也可导致大学生追求绝对自由,道德底线蒙受冲击,价值取向摇摆不定,最终可能使得价值目标发生偏离。

当然,新媒体的登场更多的是给世界带来了福音。极大地方便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极度地加快了信息传播,对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手段。关键在于人们如何着力维护、管理、掌握和应用这如期而至的新媒体技术。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提出新挑战与新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新媒体管理的失范,隐私的伦理问题、某些舆论的偏颇等事件频发,媒体领域正在抓紧探索和制定新媒体使用与管理规则。我们深切地感到:在高校,新媒体的发展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1.新媒体参与的广泛性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形成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而且也往往是信息的制造者。新媒体的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新媒体参与的广泛性,利于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开阔眼界,增进知识,并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然而,大学生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方面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面对新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在获取有用信息的同时还可能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如何教会大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其识别能力,避免不分良莠地搜索信息等等方面,迫切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效地给予正确引导。

2.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约束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具有其固有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在浩瀚的新媒体空间,大学生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真实性无法保证,道德约束形同虚设,常可导致人际间或单位、部门间的信任危机。在新媒体条件,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的转换若过度频繁,必然会导致心理健康受损,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或道德滑坡。

3.新媒体时代挑战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它可能在无形中摧垮青年学生的独立认知能力,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一些大学生最终失去理性与自我。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以及现有教育制度与培养环境严重滞后。我国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有鉴于此,江苏大学瞄准优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成功地开办了“江苏大学菁英学校”,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锤炼作风品格、优化能力结构、扩展国际视野等方面入手,在全校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拔学员,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将来能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时代精英。在举办过程中,菁英学校为学员提供必要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学制为一年,利用业余时间开课;课程内容包括主干课程、主题报告、社会实践、论坛交流以及毕业设计等五大模块。毕业时,每位学员必需提交毕业论文1份,并组织专家评选出优秀论文若干篇。平时考核与毕业设计考核均合格者,即颁发江苏大学菁英学校毕业证书。目前,已有上千名优秀生受过培训,有不少毕业生已成为一些单位或部门的骨干或带头人。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与对策探讨

新媒体高速发展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和冲击,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改变传统策略、贴近大学生的平台与契机[4]。

1.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网络运用能力,着力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高校教师应提高网络运用能力,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素质[5]。这样,教师在大学生中才能树立起榜样作用,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不断提高师生间的网络互动效果。教师可通过建立QQ群、博客、飞信、微博的方式及时地与大学生保持沟通,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顺理成章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

2.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优化高校教育资源

高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坚持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自我提高等多种教育方式并举,构建高校立体教育网络,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研究机构,对新媒体的研究和应用要加倍投入,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开发适用的新媒体教学软件和数据库,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教材体系建设,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阵地,逐步建立适应新媒体时代所需要的立体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3.积极应对教育者角色的转变,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直接从互联网获得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教育者的优势地位逐渐减弱。此时,教育者需要重新认识师生间的角色和地位,改进教育模式。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网络作为先进工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武器。例如,可以开通“官方新浪微博”、“校园手机报”等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新媒体,打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文明校园网络环境,实现高校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目标。

4.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监管机制,切实提高新媒体信息监控能力

面对日益国际化的新媒体潮流,强化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监管,推进信息立法与执法,加快新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法规建设,开展新媒体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信息部门要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从源头上净化网络,及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以及现有教育制度与环境严重滞后,我国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信息素养,更多地了解或掌握新媒体技术,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大学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6]。网络传播对人类生活的日益渗透,人们对世界与自身状况的主客观把握将可能愈来愈依赖其技术逻辑、技术与人文的二元张力甚至悖论干预生活。因此,反思网络传播可能导致的人文困境也是一个值得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7]。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

[2]顾斌.媒介素养教育的多维视野[J].当代传播,2006,(3):70-72.

[3]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13.

[5]赵贵生.论教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0,(2):13-14.

篇9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新媒体 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薄弱环节,急需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已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流媒体,新媒体在大学生中也逐渐普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新媒体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教学现状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依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相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按狭义和广义划分,狭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各种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广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既包括狭义的实践教学活动,又包括校内的实践活教学活动的。从各个学校的实践来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还是多采用广义的实践教学。目前,虽然各大高校努力以各种方式加强实践教学,但收效甚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仍有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受时空的限制大,教学多流为形式。从实践教学的时间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学时一般规定为总学时的一小部分,较少的课时使得一些老师思想上不重视,实践中实施也没有保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时数达不到,有的就将这个学时直接改为理论学时,只进行一些课堂内的实践活动,时间不充裕就很难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从空间上看,有实践教学很多需要到校外,要到社会上去,要有实践基地,受条件限制,会让实践教学难以开展,时空的限制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多流于形式。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落后,教学观念滞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虽然很多,但许多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新媒体的各种形式让学生眼花缭乱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有所减弱。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在传统社会,老师与学生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老师能教学生,更多的是由于老师的经验、知识,掌握的信息要比学生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网络时代,信息更多的是共享的,网络传播的即时、快捷,使得学生与老师在信息上几乎没有区别,可是部分老师还是依靠传统教学,教学观念落后。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的公共课,它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一些高校都采取合班、大课上课,因此对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学生热情不高;对于校外社会实践,受制于条件,大部分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做不到让每个学生都参加进来,因此,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只能在一部分学生身上体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实践教学,学生的参与度都不高。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是不一样的,实践教学也不能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这也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之一。

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反馈体系。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要有实践教学,但具体如何实施,如何评价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来看,不管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多是单向进行的。一些实践教学活动都是学生看完了视频,参观考察结束,社会实践写完了报告就算完成了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如何,实践教学完成的情况如何都不能及时地反馈与评价,也就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正是因为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也不够理想。

二、新媒体的特点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相比于传统媒体而言,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方式更多,信息量也更大,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用新媒体技术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学方式的改革。

1.新媒体具有超时空性,可以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受时空限制的问题。互联网将全世界连接了起来,改变了传统媒体受地域限制的特点,将传播扩大到全世界,一个人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己探索、自己探究,学生的课余时间比中学生要充裕得多,新媒体适应了大学生时间碎片化的需要,运用新媒体为实践教学赢得了时间。另一方面,新媒体可以打破空间的限制,它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外也可以对学生的产生影响,新媒体让实践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实践教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新媒体具有多媒体性可以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新媒体是信息社会中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结果,包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技术,它是动与静、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新媒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它将传统媒体的长处集于一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接受哪种信息。运用新媒体的多媒体性可以改进和完善传统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新媒体既可以做到覆盖大众,又可以做到个性化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一方面,与传统媒体一样,新媒体可以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而不像传统的实践教学,尤其是一些可能是受条件所限的实践教学,传统的教学形式不能每个学生都参与,新媒体的加入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兴趣,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育人目的。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通过网络可以真正实现个性化服务,利用新媒体,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展现自我,张扬个性,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即时性可以及时反馈实践教学的情况并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在新媒体的多种特性中,交互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特性。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虽然形式多样,但是还是依赖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传播是“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学生与老师之间没有互动,对于实践活动的效果也不能及时反馈,而网络传播是交互式传播,利用新媒体能及时互动,非常便捷。有了新媒体,学生通过互联网或手机发表自己的见解变得更为便捷,成本也很低廉。利用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可以及时把握实践教学中学生的感受和思想动态,对实践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当实践教学完成后,还可以与学生交流,而不受课程教学的约束,可以更好地评价实践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新媒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融合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丰富内涵和新媒体的特点,可以让各类型的新媒体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新媒体环境下,将各类型的新媒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互联网新媒体的运用。现在互联网也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渗透的工具,互联网已成为新战场,因此,互联网新媒体的运用至关重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来看,一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网站,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主题网站中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辟专栏,介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并展现已经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成果,让学生直接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为他们进一步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做好准备。二是利用博客和微博。博客可以简单、迅速地发表自己的心得,即时、有效地和他人进行交流,特别是当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学生会在自己的微博上展现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及时和大家分享心得,对其他的学生也会起到激励与启发的作用,从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可以由思想政治教育者集体创作某一主题,通过邀请学生加入此博客和微博圈,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三是建立像QQ群这样的即时通讯工具。因为大学生除了上课相对集中以外,很多时间会比较分散,通过QQ群这样的即时通讯工具,师生之间的交流就非常便捷,它可以即时向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最新动态,对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还可以建立不同的群,开展分类宣传工作。这样的即时通讯工具它还可以一对一匿名交流,私密性好,学生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对思想政治工作极其有利。

2.手机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大学生中拥有手机的比例几乎为百分之百,把手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利用的资源刻不容缓。在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运用手机新媒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开通短信群发功能。短信群发具有便捷、快速、准确的优势,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及时传递活动通知、活动过程动态和相关知识等,编辑实践教学专题短信,对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非常有效。二是手机短信互动。自从短信互动加入电视娱乐节目后,短信互动参与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超乎寻常,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比如知识竞赛、辩论赛等都可以运用短信互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三是手机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手机体积小、携带方便,也便于移动,所以对于即时通讯软件,大学生更青睐像手机QQ或微信这样的即时通讯软件,虽然功能比在电脑上受限制一些,但是基本的功能都具备,所以像这样的手机即时通讯功能的力量也不可忽视,在实践教学中利用它也是势在必行。

3.电视新媒体的运用。电视新媒体中数字电视与IPTV,主要针对家庭用户,所以受条件所限,它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待时日,但是对于移动电视与户外新媒体是可以尝试运用的。移动电视是一种移动视频播放,具有被动收视、无意识接受的特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来看,社会实践必然要依靠移动的交通工具,所以可以在这时投放一些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题宣传片,效果不言而喻。另外,还可以尝试利用的户外新媒体主要是LED电子显示屏,在高校一般用显示屏打一些欢迎标语,但是部分时间是闲置的,这可以用来写上一些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标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资利用的新媒体会越来越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会越来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09.

篇10

关键词:网络舆情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67-02

网络舆情是现代社会舆论的一种重要表现和传播形式,是公众对于源于社会或网络实践的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具有倾向性和影响力的言论、观点。研究、把握网络舆情,对于了解大众思想道德指向、获得政策制定依据、更好地服务回馈大众,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高校网络舆情阵地,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隐形课堂,是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领域,因此,近些年来,对于网络舆情特别是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机制引导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2005年之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极少。2005年,苏云升、周如俊撰写的论文《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和利用好网络舆情这一新阵地。2007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刘毅出版的专题著作《网络舆情研究概论》更是把对这方面课题的研究推上了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的高度。之后,学界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渐成热点。但是,笔者认为,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在概念、中介事项、特点、形成发展和引导措施等方面虽有初步的探讨,如丁建军的《高校网络舆情与应急管控》、徐岩的《把握网络舆情特点,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等在不良网络舆情的发生原因、总体引导和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总体层面上的对策和措施,但由于网络舆情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目前的研究大多没有指导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途径互相促进的很有说服力的具体举措,特别是适应地域特点和校情的创新性策略。笔者希望能在这方面做些尝试性的探究。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第四媒体”、“第五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已经成为目前人类历史上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最便捷的信息载体,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舆论信息的放大器”。《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更需要重视的是,手机网民的增长速度尤为惊人,据初步统计,2013年,手机网民超过了7亿人,发展势头超过了年增长率20%。而大学生是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力量,他们愿意通过微博、QQ等“微”传播的新方式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工具表达自己的看法、态度、意见、诉求等,因此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反映和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角色与策源地。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已经从传统的校园生活延伸到了新媒体世界。网络舆情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力量,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做好网络舆情引导进而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保定市拥有各类各级学校5000多所,其中高校就有10余所,在校生数目庞大。怎样引导这样一个代表着希望和未来的重要群体在建设“京畿强市”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推进作用,怎样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保定主流人文精神的传扬和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在网络上反映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对校内外的热点事件或问题带有倾向性的总体意见、看法等。高校网络舆情既有网络舆情的普遍特点,还有自身的特点:舆情的辐射影响具有多元性和深刻性;舆情的传播具有群体性和放大性;舆情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且容易具有偏差性;舆情信息的难辨性容易造成大学生群体的非理性和难控性。大学生们在舆情氛围中往往体现出渴求平等、探索未知、张扬个性、期盼认同等行为特征。这为利用网络舆情引导育人创新途径的新时期教育工作来讲,包含了丰富的机遇和严峻的考验。

如何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策略的融合,要求高校工作者必须创新观念、勇立潮头、立体引导,通过新媒体时代的新途径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现代教育方式开展工作。

网络舆情使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活动区域、交流方式、教育媒介和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或扩展,因此,创新育人必须要畅通网络教育运行机制,整合思政教育队伍,积极稳妥地推进网络舆情干预和引导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1 发挥网络舆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管理和引导作用

要培养和建立一支媒介素养水平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创新舆情调研工作,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创建高校舆情信息网,搭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抢占舆情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开辟舆论宣传工作新途径;建立并完善舆情监管机制。

2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优化大学生适应信息时展的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培养大学生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信息为社会发展、个人生活所用的能力。媒介素养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体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构建全面的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打造媒介实践平台和高校间的交流平台,整合教育资源。通过丰富的教育途径来克服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弱点和难点,增强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创新策略的总体原则是适应时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新媒体技术,融入全新的网络教育环境;积极开拓新教育阵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校园主流人文精神;加强“两课”的建设,积极引入新媒体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舆情途径;创新教育手段,搭建互动渠道。建立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不断更新思政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提升教育者的素质,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保定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参考文献:

[1]赵文永.网络信息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2]陈从楷.谈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1(9).

[3]陶喜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3).

[4]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人民网,2011(12).

篇11

关键词:翻转课堂;互动课堂;原理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209-03

近年来,“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教学模式受到追捧。这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美国两位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博格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首先采用的。其特点是:学生通过互联网教学视频课下自学,而教师则组织课堂讨论和作业答疑。“翻转课堂”的创新应用需要与课程的具体特色和实际情况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班容量大,一般都是中班教学,一个教学班有80―100人的规模;学生层次多样化,专业实践性实操性突出。这样的具体条件使得思政课特别是“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困难重重。那么,“原理课”课堂究竟能不能“翻转”?如何“翻转”?这已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体系改革的难题。

一、“翻转课堂”与“原理课”课堂的差异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实现,高校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的氛围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特别是后现代教学设计、“MOOC”(慕课)、“翻转课堂”等高效教学模式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以往以“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课下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向教师进行提问、教师为学生解惑。这样的变化符合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大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增强,因此,学习成为学生成才的重要标志和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的目的性和引导性。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翻转课堂”是建立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它是一种教学领域的“互联网+”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要想实现“翻转课堂”,必须具备诸多条件。

首先,从课程方面来看:第一,课程一般是以实用性、技术性、操作性为特征的,或者具备一整套完备知识系统性。课程可以划分为若干个(10个以上)、微小的(制作视频不超过10分钟,制作课件不超过10张幻灯片)彼此联系但可单独成立的知识点。第二,课程可以进行自动化、标准化的考核,课后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和作业题进行检验,并由系统自动判定学习成果、生成测验成绩。“翻转课堂”的课程必须具备一套自动化程序作为后台运行的硬件基础。

其次,从教师方面来看:第一,教师必须具备针对个性化问题进行临场解决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对自己专业知识和前沿发展有足够的储备和了解。第二,教师除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技术和互联网多媒体使用技术,掌握一定的课件和小视频制作的能力,了解一定的互联网知识。第三,教师在课堂外可以有大量时间进行在线辅导、问答。

最后,对学生而言,所学课程具有鲜明的现实实用性(解决其目前需要),或者说,学生对所学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能够持续不断地像追剧一样追看每一个知识点,或者根据兴趣选择性地跳看知识内容。

只有具备了以上条件和特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够顺利进行并获得教学设计的目标和效果。

但是,似乎以上条件对于高校思政课目前状况来说,并不完全一致。我们以“原理课”为对象,考察一下它是否具备以上所列条件和特征。

从第一条看,理论本身就是一系列逻辑严密的科学知识体系。可以分解成为若干个知识点,具备知识性的特点。比如,哲学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结合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批判,以科学的实践观突破了旧哲学的局限性,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的革命。在哲学经典作家那里,已经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经过列宁、斯大林、等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当前“原理课”教材中的哲学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中,哲学被概括为世界观意义上的实践本体论、唯物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大部分内容。这是一个由严密的概念和铁一样的逻辑构成的理论知识的科学体系,要想掌握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进行知识性的学习和认知,在此基础上才能领会哲学思维的特点和理论方法的特性。

但是,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学习哲学的目的,并不只是学习哲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只掌握哲学的概念和逻辑,学会用的名词来思维和解决问题还远远不够。因为,第一,任何哲学本身都不光是科学知识体系,在科学知识体系之上还存在其特定的价值体系;第二,哲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学会哲学的思维、批判和改造现实。如果完全照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会偏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脱离有效的课堂教学,失去师生面对面的教学交流和互动,教学实效性会大打折扣。

这也关系到第二个条件的实现,因为原理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因此它的测验和考核就不能完全自动化,而需要教师的介入、引导、讨论和答辩才能完成。

教师方面而言,教师一定具备把控课堂的能力。据笔者了解,现在大多数青年教师,一般具备快速学习互联网和电脑使用技能的能力。但是,一般思政课教师很难专门去掌握视频拍摄、剪切、配音、音效、画质等的制作技巧和能力,这种制作一般有专门的团队,这一条似乎对大多数教师都是一个挑战。

第三个条件看,对于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教师主观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承担着全校学生的(本科的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而且还承担理论类的平台课和专业课,课时任务量极大。除此,科研压力和职称薪资待遇方面的压力,使得教师无暇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客观方面,思政课教师全天候在线辅导、答疑是不现实的。

学生方面,大多数学生对“原理课”没有学习的自觉性,也不会课下安排时间专门学习“原理课”。

二、“翻转课堂”与“原理课”课堂的适切性

目前,“原理课”急需教学理念的变革。其教学改革的成败,在于是否能够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能够培养主动研究问题的能力、批判思考的意识。这也是“原理课”教学改革的难点。

“原理课”往往给人“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堂,学生昏昏欲睡地听满堂”的“满堂灌”印象。现在大多数课堂在教师讲授过程中穿插播放一些视频等影音资料,或者设计一些讨论和实践的环节,但往往只是教师讲授过程的“调剂品”,或是预设好结论的“过场性”环节。这些课堂虽然较以往的教师“灌输式”课堂多了不少新花样,但实质却仍是让学生围绕教师的教学思路和逻辑,得出预设的结论和目标。久而久之,被当作旁观者和听众的学生就疏离这个课堂,重回“事不关己,深深睡起”的传统“满堂灌”课堂状态中去了。

返躬自省,学生对“原理课”课堂提不起兴趣,教学效率低,主要责任不仅仅在于学生,他们很多人渴求知识和思想求知欲望强烈。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要创新思路,改进“基本原理概论课”课堂的教学设计。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学习、学生为主导的“互动课堂”、“翻转课堂”、“体验课堂”、“实践课堂”等新的课堂教学设计。

当前,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立体化的发展趋势。互动式课堂教学设计是其中发展较快、运用较广的一种创新性教学设计,是一套完整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材内外互动、课堂内外互动的课堂互动教学方法。因此,“原理课”教学改革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在打造“互动理论课堂”方面具有明显的适切性。

第一,“翻转课堂”教学主体的翻转,证明了高等教育教学中教与学主体的互换。在“原理课”教学改革中,不能完全实现课堂的翻转,但是,可以实现教学“双主体”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设计既要发挥教师主体的主动性和引导性作用,又要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互动理论课堂”能把两个主体性相结合、优势发挥出来。

第二,“翻转课堂”不否认教师的作用,而是让教师的教学活动退到幕后。其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求教师应该是专家型和技能型的双师型教师,即教能随时驾驭课堂突况,同时,也需有充分的实践和丰富的经验。这一点对“互动课堂”的教师也是同样适用的。

第三,“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要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技术保证,要建立一整套教学资源库和多媒体资源库。“互动课堂”则在这方面要求不高,可以作为一种中间类型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的简化类型。

总之,要转变传统理论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大学生衷心喜爱、乐于接受的互动式课堂等多种创新教学设计。通过对思政课互动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和实践,不但提高课堂的出勤率、抬头率和入脑率,促进课堂教学由教师主讲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化、由课堂内为主向课堂内外结合转化,还能让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适应高校思政课不断创新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提高课堂感染力、说服力、实效性的教学改革目标。

三、“原理课”课堂“翻转”的策略

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不过是这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集中使用而已。从“互动课堂”到“翻转课堂”,我们可以分几步进行策略性的设计实现。

第一阶段的“翻转”:围绕讨论题目互动,检查督促过程学习。

1.原则与形式:以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为教学突破口,贯彻“少而精,拿到手”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形式设计使用最先进的、最新颖的、学生经常使用并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教学,如手机微信、微博、飞信等等方法,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虚拟空间的网络伦理”、“历史的创造者和评价问题”以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解读”等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突破口。

2.案例法:关键在于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学习和提高。老师则是一个辅助的、协调的和引导的课堂到行者。这样,案例教学法变成学生自己上网去找案例、身边发现案例、自己讲案例、自己解释案例、自己理解案例。老师成为倾听者,讨论的参与者和错误的纠正者。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好的课堂教学就是老师讲的更少,而学生学得更多。”

3.讨论法:讨论内容宜少而简,突出讲课要点。大课堂组织讨论应采用适当形式,例如可分小组,以小组汇报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一般组织讨论应该在课程开始时组织一个设计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本课程的了解程度、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等。

教师每一节课的导入十分关键。要引出一个学生们都关心的话题,从这个话题入手进行深入讨论。话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困惑。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真正起到指导作用。每一堂讨论课都要留出一段时间进行点评,这是成功组织讨论课的关键。

第二阶段的“翻转”:开通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课外通道――微博、微信、自媒体。

1.发挥新媒体教育传播优势,提高综合媒体的灌输效果。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一切媒体,发挥各种媒体作用,开展的教育传播。传统传媒可以组织案例讨论;广播、电视等内容可用作视频材料;通过网络、微信等新媒体采用短小精悍、严谨准确地语言与学生沟通。

2.占领新媒体阵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更要引用新媒体,以增加课堂信息量和课堂内外与网络上下的沟通和互动。2003年,我国高校教师之中首次有人将博客应用于教学。2006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首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博客。事实证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将博客适当地引入,并加以规范管理,将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

3.延伸教育空g,开辟远程教育新模式。远程教育是建立在新兴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引导人。

4.直面学生思想实际,直接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学会用现代传媒解决学生关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与群众平等交流,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解决他们的思想难题。

第三阶段的“翻转”:开发课程视频课件,供学生课下学习,课堂进行问题提问和讨论。实现真正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衔接与融合。

参考文献:

[1][美]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后现代时期的课程发展[M].徐文彬,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美]芭芭拉・格罗斯・戴维斯.教学方法手册[M].严慧仙,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忠军,孟宪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年度不发展报告(2013)》[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谢妮.个体化视域中大学适切性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篇12

关键词:微博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59-02

一、微博文化概述及其特征

微博即微型博客,以其“随时、随地、随性”吸引了众多用户。在微博平台所形成的庞大的用户,也正发展着由交流和互动方式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化表达方式,即微博文化。学生群体是微博文化中十分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学习激情和开放的共享心态,正实践着微博文化给他们带来的新的生活、学习与交流方式。我们可以将这一现象称为校园里的“微博文化”。

校园微博文化不仅具有校园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互动性、海量性等文化特征,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1)多样化方式。(2)文化信息碎片化。微博信息的字数限制决定了其简短、碎片化的特征,在构思上无须耗费过多精力,同时没有逻辑性和工整性的过多追求。(3)社会化的人际网络。微博平台中,用户与用户的互动并非完全对现实生活中真实人际关系网络的复制。利用微博的“关注”的功能与他人进行互动,通过微博人际传播的这种“圈效应”,用户能扩大自身的影响,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4)自由化的沟通方式。微博较低的使用门槛和口语化的表现特征打破了受限的交流框架,能使得交流恢复到更为自由随意的生活化状态。微博文化的这些独特的传播形式,契合大学生的需求,成为影响大学生心智和行为模式的重要来源。使得大学生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获取信息的态度转变,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的人际网络交往。然而,微博文化改变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受到微博文化多元价值的冲击,在微博的虚拟时空中,现实人际关系也存在淡化的现象。

二、微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49亿。微博已经俨然成为青少年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考虑,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积极影响。(1)交流思想,满足自身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微博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场,在微博上共享信息,随时随地释放自己的话语权是微博的主要功能。同时大学生还能依照自己的爱好与需求量身定阅。他们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等倾向与其他微博用户形成“关注者”和“被关注者”的关系。正如戈夫曼的理论所述,为了建立认同感,人们会创造个人特质,让其他人了解自己是谁。微博的互动过程提供了大学生自我行动的无限可能性,随着个性建立起来,自我便容易获得多样化发展。(2)微博文化发展了大学生的民主意识。信息的即速即得创造了更深层次的民主。微博文化的即时化的信息和共享方式,平民化的互动特征都赋予了其推进民主建设的功能。2012年的鲁若晴事件、动车追尾、违法拆迁等公共事件面前的追踪报道中都显示出了微博的力量,微博参政、官方微博和微博上的官民对话等互动屡见不鲜。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和将来引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群体,更需要具备这样一种基本的民主意识。微博文化包括的这种政治文化现象和自由的氛围为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培养提供了十分良好的场所。从大学生微博用户的数量,参与到微博的热点事件讨论的积极性也足以说明大学生在微博这个公共的话语平台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民主意识,从而促进社会的活力。(3)微博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网络。微博平台中,用户与用户的互动并非完全对现实生活中真实人际关系网络的复制。通过微博人际传播的这种“圈效应”,用户能扩大自身的影响,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志同道合朋友。另外,微博有别于现实人际交往中面对面,让大学生更容易卸下心防,直抒胸臆去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消除纵向或横向交往的隔阂。大学生把微博作为交往平台,从中获取充分的人际关系资源,更好适应社会。利用微博的交互性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环境中,不断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网络。

2.消极影响。(1)易导致信息焦虑与微博沉迷。微博的兴起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传播愿望。人们似乎从信息饥渴和传播压抑中走出来,就迫不及待地投身于信息自由传播的海洋,然而当微博对我们的新鲜感一过,许多人面对着这样巨大的信息海洋却无所适从,面临选择的痛苦。大学生“微博控”是一种微博沉迷的现象,不分时刻地上下微博,情不自禁地刷屏的人。这种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过度使用网络而造成身体、心理、人际等方面的困扰。这些人中一部分只是出于无聊或者习惯或者信息焦虑而打开微博,不停歇地刷屏,严重的则表现出一种微博使用的强迫症状,因自我控制力不够而沉迷在微博使得学业、人际关系和现实生活受到了负面的影响。这种现象值得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视。(2)微博文化冲击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微博掀起了商业领域在互联网中的“新革命”――微博营销。通过微博获得一些免费的商品是学生选择使用微博的其中一个诱惑。这种商业行为可能使得高校大学生会形成碰运气的投机想法,甚至物质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微博的开放性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突。在微博上对消费文化和时尚文化的这种渲染之下,满足了他们的身份个性追求,大学生还能在这种流行文化的追逐中宣泄情感,寻求认同。一味地沉浸在消费和时尚文化中,容易导致大学生失去辨别力和批判精神,降低他们的审美情趣,最终走向价值选择的功利化和世俗化。(3)微博的虚拟交往淡化了大学生的现实人际感情。有些大学生热衷于虚拟交往而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容易造成人际障碍。另外,很多大学生沉湎在微博上“粉丝”的交流和共享,当大学生在微博交往中,感到温暖舒适具有安全感时,便会渐渐地把更多的时间投放到微博交往经营中,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逐渐淡化。能迅速对于虚拟环境的交往做出反应,却日渐对现实交往中人际关系维持感到无力,这就是所谓的“数字人”。

三、微博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利用微博为载体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随着时代变化在丰富发展。不断丰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既为我们的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增加了载体选择的难度。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利用微博,把握其优势和表现特征,巩固传统思想教育阵地。秉承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方法相互补充,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成效。(1)建立学校和教师微博平台,使其成为校内信息交互的主要载体之一。微博传播信息的即时性和便利性,使得它在信息传播中有天然的优势。思政教师、辅导员也可以注册门户网站微博。门户网站微博功能齐全,普及率高,通过此种途径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教师可以管理员的身份创建微群,随时随地用教学与时事与同学分享。这种形式生动的互动方式,一方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新阵地,摆脱了时空限制,利用微博的即时交流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时将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学生手中;更容易为大学生接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吸引力。(2)提炼微博精神文化,构建校园和谐主流文化。高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校园主流文化应该提倡高品味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抵制低俗、消极、颓废的文化蔓延到校园中。微博的精神文化在于用户之间的“关注”、“转发”、“评论”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形成博主和跟随者互动的牵动因素是微博的内容和质量。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使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引导微博精神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微博时代的到来,传统经验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演进的需要。为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要求教育者要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增强意识,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提高使用微博的能力,积极参与互动,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引导正确的微博观。当前的媒体信息是媒体建构出来的所谓“真实”,呈现在受众们面前的是经过少数人制作而成的信息,它可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某些观点潜台词或者立场。实施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了解隐藏在媒介信息背后的机制,了解是什么原因促成媒体呈现的面貌跟真实的世界有所差距,从而使得大学生能相对真实地了解世界的原貌。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学会改造自身主观世界和自我建构,从而实现最终实现主体的高度自觉。引导大学生对网上多元信息和多元价值的选择、辨别与分析,培养与锻炼自主、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使得大学生在微博上的行为符合法律和道德标准,并能够经得起各种微博价值观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喻国明.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4]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5]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篇13

关键词: 网络 中学思想政治 应对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以迅捷化、个性化、超越时空限制等特征,逐渐改变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社会交往与人际沟通的最重要方式。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学校教育也不例外。在这种时代环境下,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才能适应复杂网络环境带来的影响,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

一、网络环境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的挑战

1.网络传播信息海量性与复杂性并存。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媒介传播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方式,网络所传播信息的容量和能力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在“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和有机会成为信息传播者,这使得网络信息来源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逐渐凸显,突出表现在网络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存在过多过滥、虚假低俗等问题。这种海量性与复杂性并存的特点,使网络传播的信息有时候真假难辨,导致人们容易在网络世界里迷失方向,造成公信力不足的缺点。

有学者担忧:“源于对媒介的司空见惯,使得我们对它们视而不见。它们像我们呼吸的空气,虽然不可或缺但却很少被人留意。”[1]这种担忧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上传播的一些不良信息一定程度上对中学生造成坏的影响,弱化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导致思想政治教学实效大打折扣。

2.网络世界虚拟性与自由化的消极影响明显。

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这一生存空间与现实世界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虚拟性。一些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内心归属的人,便投身于茫茫网络世界寻找快乐。但是,“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以虚拟的、数字化的符号形式出现,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2],人们通过互联网的交往活动,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职业等真实性往往难以判断。同时,网络传播具有自由化特点,人们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种自由也带来了一些危害,包括网络暴力、侵犯隐私等网络犯罪行为。

根据一项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低龄化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犯罪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青少年利用计算机犯罪也有发展蔓延趋势[3]。这一严峻事实表明,目前青少年学生所处的环境发生改变,学校教育工作者应重视这种变化,通过学校教育推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普遍关注,共同做好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网络开放性与个体封闭性的矛盾。

互联网没有国界,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这种“开放性”是指“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各种类型的提供者,可以给各种类型的用户使用,可以经过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机构,这种连接是没有障碍的”[4]。网络传播的这种优势,使持不同意见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意见、发起讨论,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拥有平等地位和机会。

“与网络人际关系一样,网络中人的自我状态和方式也同样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状态和心理方式。它的特点是开放与封闭并存”[5]。网络表现出它的开放性的同时,个体存在的封闭性特点引起人们的关注。调查发现,性格的偏差容易导致网络成瘾更严重[6]。不少中学生因性格问题,在虚拟世界中表现活跃,在现实生活中却封闭自我,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这种差异性,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学的不利影响因素。

二、网络环境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机遇

1.网络是中学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中学思想政治是比较系统地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学科,它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等媒体日益具备网络的功能,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刻。

自人类社会出现媒介以来,人们便认识到它作为社会成员社会化渠道的重要意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始终坚持利用各种媒介传播主流价值观。“媒体有效果,这种效果有影响媒体受众个体的力量,使得人们会按照他们在媒体中看到的思想和行为来行动”[7]。虽然网络因其虚拟性、娱乐性和自由化,可能会弱化个体对社会价值观念的认知和内化,但是,如果能够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发挥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便能充分发挥在社会成员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促进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

2.积极运用网络媒介有助于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以往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主要是以灌输为主,这种方式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但是,在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渗透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今天,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影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传统教学模式需根据这种改变进行创新。

利用并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网络的敏感性比较强烈。这一时期,因为家长、老师管教较多,他们的自由空间相对狭窄,因此,互联网虚拟性、自由化的特点很容易吸引他们,成为他们在繁重学习之外重要的交际场所,网络日益成为中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中学生因在网络的交流消除了一些现实的顾虑,表现出更真实的自己。思想政治课如果能够结合网络这一中学生重要的交往平台,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积极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就能够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3.网络媒介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网络传播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流方式,进而不断地重新塑造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8],这种变化决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从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

网络能够发挥超越时空限制的优点,因此能够更广泛、更有效地连接教育主客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这种载体,一方面能够扩大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可以迅速、及时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中学生能够及时、无限地传播和接触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它为教师和学生真正实现平等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更加突出受教育者主体性的作用,使他们能够通过网络与教师民主、平等地展开沟通和交流。这两个方面都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提供了崭新思路,中学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并利用网络在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应对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师网络育人意识。

从国外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学校教育在媒介素养问题上的态度,经历了从保守式的避免媒介的消极影响到开放、多元的积极利用媒介作用的转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学生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和生活天地,教育工作者应随着这种变化及时转变教育观念。

美国尼葛洛庞帝曾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横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基本的网络知识,能够在原来传统化、经验化的教育方式基础上,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对学生们开展教育。”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容易淡化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更容易受到网络负面因素的影响,这就不可避免地弱化了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网络育人的观念,与时俱进,真正树立网络育人意识,对网络育人工作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积极利用网络开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创新教育内容,加强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

网络育人,“既是引导受教育者更加辩证地看待网络与现实的世界观教育,更是帮助受教育者在网络社会中实现更好的成长发展的方法论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学校开展的历史比较悠久,在我国关于媒介素养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总体而言,我国学校中关于网络素养的教育内容大多只涉及计算机或者因特网基础知识,对有关网络安全意识、对网络信息传播的质疑和批判精神等涉及个体意识和技能方面素养的内容较少。此外,学校迫于升学压力方面原因,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无法与其他学科相比。

鉴于目前我国在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的不足,加之该课程本身是一门跨多门学科的课程,为了推进网络素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过程,应将网络素养的相关内容渗透于各学科之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理应主动将相关内容纳入自己的内容体系中,从知识、意识、能力三个方面创新教育内容,从而切实提升中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

3.优化教育环境,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作用。

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学生并不是作为一个孤独的个体在学习,而是遵循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给予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过程中那些虚假和垃圾信息对中学生造成了一定危害,网络虚拟性给现实生活带来不适应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的不良影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出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优化教育环境,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应重视对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建设,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形式多样的网络互动活动,重视对这些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监控,优化网络环境,在满足学生娱乐需求的同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使他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习惯,提高他们在海量网络信息面前的辨别能力,成为负责任的网络信息传播者。

4.改进教育方式,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重知识传授,虽然经过几轮的教育改革,但由于教学理念、升学压力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未真正改变,教育方法上更多的是沿袭理论灌输那一套做法。在信息传播速度如此迅速的网络时代,这种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忽视受教育者个体的主体作用,教育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既给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又提出了新要求。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敏感性更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利用中学生的这一特点,主动出击。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有效运用网络,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热门事件或话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展开讨论,引导他们对网络上的不同意见展开分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传播的信息。另一方面,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大卫・克罗图和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2]郑洁.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6.

[3]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低龄化智能化[N].中国青年报,1999-10-27.

[4]杜俊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71-72.

[5]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8:298.

[6]台湾一项调查网瘾助长性别偏差[N].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6-15.

篇14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联动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深化,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实施情况看,尽管各高校均已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课程之间及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为了全方位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通过合理分配实践教学资源,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高校内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各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及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动,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的联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目前,这几门课的实践教学主要由有关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兴趣,结合教学需要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分别组织实施,开展一些诸如讨论、辩论、演讲、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简单的实践教学活动。这种“各吹各号、各弹各调”的实践安排由于任课教师个人学识、兴趣和阅历的不同,不仅造成了实践教学内容深浅难度的差异,而且不利于对学生实践成绩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同时可能导致实践教学活动形式的简单重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织学生观看革命影片、参观八路军办事处和瞻仰烈士纪念碑等以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进行革命理论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也组织学生开展类似实践活动,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论”中也可能使用到这类资源,这不仅耗费师生实践教学的宝贵时间和经费,更使其产生厌烦心理,丧失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由于思政课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倘若每门课都有实践课时,我们可以将五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综合考虑,协调安排,通过任课老师间的统筹安排、相互协作,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学时、学分设置上统一规划,这样既减轻师资缺乏的压力,又缓和课时不够的冲突,还能使各门课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实现实践资源利用的优化。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在高校内部的联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涉及面广,需要众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学校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除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外,高校中的各院系、学工系统及相关职能部门尽管工作侧重点不同,但都肩负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其他综合素质的育人目标,因此有必要实现校内各育人单位实践教学的联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院系间联动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些内容与高校相关学科、相关专业有交叉之处,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实现与这些院系的联动,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和社会学、外语、法学等专业结合,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设立模拟法庭并进行法律咨询等活动;《基本原理概论》课则可以与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相结合,开展学术讲座进行讨论、组织社会调查、安排实地考察等活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和历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政治学等对口专业的实践活动统一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弥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提升实践活动的针对性,还可以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路和形式,提高实施实践课的理论水平。对于理工科等非相关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跟各院系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思政课老师通过定期到这些院系的实习基地进行专题调研,了解各行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各院系则积极配合协助思政课老师的调研和实施实践教学。这样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与各专业实践相结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要求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实践的各个环节,在自然科学的野外考察、科学实验、工艺革新等实践教学中,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讨论、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实践教学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大学生深刻体会蕴涵在课程中的人类文明成果,体验科学精神;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培养求实创新的探索精神。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工系统间联动

高校的团委、学生工作处及各院系的学生工作机构,每年会组织各自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诸如参观纪念馆、祭扫烈士陵园等党团活动或安排寒暑假社会实践,而思想政冶理论课教师根据理课程内容的要求,也要有组织学生开展类似实践活动的计划,这样,就可能出现实践教学主体(学生)一样、实践内容相似、实践形式雷同,但经费分别使用,组织分别进行的情况,造成实践资源的浪费。通过思政课教师与学工系统间的联动,可以有效避免这一现象,并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和理论研究,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对政策的理解把握能力,可以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提升实践的理论深度,及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职管理者的学工教师,由于长期从事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在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和活动能力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工系统间的联动,整合人力资源,进行分工协作,共同组织实施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要求与学工处组织的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寒暑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思政课老师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导,辅导员和其他学生工作者发挥对学生的组织管理方面的优势,积极配合、协调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实践活动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