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司的经营指标范文

公司的经营指标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司的经营指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司的经营指标

篇1

关键词:稳健经营 目标规划 风险管理

公司稳健经营,是公司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投资人进行投资判断的一个标准。经营稳健性如何判断,是不少学者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确应构造一个评价指标,以此准确反映经营稳健性。这不仅是作为投资判断标准的考虑,也是研究与公司经营稳健性相关问题的需要。

一、经营稳健性概念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技术复杂,劳动分工细,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高,部门间、车间间和生产环节间的协作十分密切。在这种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各种生产要素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必须有合理的规划,才能相互协调,使整个公司正常运行。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各种经济要素的变化十分活跃,因此,公司的规划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节,而不能是一层不变的。在这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经济环境中,公司的经营风险也会不断增加,要想使公司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风险的管理。而公司经营规划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计划的执行与控制来实现的。

因此,我们可以对经营稳健性作以下描述:经营稳健性,是指公司经营活动能力、效果所反映出来的管理和控制水平,即是否有明确的规划轨迹可循,规划与市场变动是否适应,是否可识别所有重大风险及具有应对方式,是否能进行经营活动与规划目标差异的分析,能否有效控制差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水平。

经营稳健性应当是一种水平的反映,这样才能作为判断标准使用。这种水平应当是能力和效果的度量,而公司的经营能力是指公司对包括内部条件及其发展潜力在内的经营战略与计划的决策能力,以及公司上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能力的总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目标规划水平、市场适应性和风险管理水平来评价公司的经营稳健性。

二、稳健经营的特征

首先,经营稳健性应当是公司目标规划水平的反映。公司整体的经营战略要具有前瞻性,即要有明确的规划轨迹可循。经营规划在执行中若遇到主客观环境的变化,要主动修正规划,这样既可以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又可以使公司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可能导致公司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

其次,经营稳健性应当是公司控制经营不偏离规划轨道的工作水平的反映。制定经营规划的目的不仅是为公司制定行动纲领,更重要的是通过贯彻执行,使规划变为现实,从而最终促进公司的发展。因此,认真执行规划,经常检查规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控制规划的执行,是实现公司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

再次,经营稳健性应当是公司规划适应市场变化活动水平的反映。众所周知,一家上市公司制定的规划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公司将来的发展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反之,一个公司如果规划定位不准确或者背离了市场与政策导向,那么公司在经营上很有可能会遭受挫折,甚至一蹶不振,导致破产。

最后,经营稳健性应当是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反映。稳健经营不是不冒风险,关键是科学防范风险。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冒风险的举措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利益可言的。稳健更不等同于保守、什么也不敢干。因此,在评价公司的稳健经营时应当考虑公司经营管理是否可识别所有重大风险及是否具有具体的应对措施。

三、公司经营稳健性的评价指标

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告中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我们应对各种信息进行组合分析来评价公司经营的稳健性,而不能停留在单项信息或主要财务指标数据上。因此,本文从公司的目标规划水平、市场适应性、风险管理水平对公司经营稳健性进行分析评价。

1.目标规划水平的衡量指标。公司的经营规划,是为了有计划地指导公司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良好的经营规划可以使公司的业绩蒸蒸日上、开发潜力市场、业绩稳定增长、公司经营发展以及公司的永续经营。所以,每个公司要想持续稳健经营,必须具备良好的经营规划,而良好的经营规划我们可以用公司是否制定主要的经营规划和规划的实现程度来衡量。

2.市场适应性的衡量指标。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设定的目标规划是否适合市场的发展需求,公司的生产运营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来的一个新问题。公司的目标规划只有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才能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其中,公司的发展能力我们可以用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来衡量;竞争能力可以用市场占有率、无形资产比率等来衡量。

3.风险管理水平的衡量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风险会不断增加,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潜在风险。因而,风险管理对整个经济社会和企业具有重要作用。加强风险管理有助于削弱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灾害损失及其他连锁反应,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济环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而公司的主要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因此我们可以用财务杠杆系数和经营杠杆系数来衡量公司风险管理的好坏。

参考文献:

[1]龚锋.《中国银行业稳健经营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刘胜军.《公司资本经营的稳健性理论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王惠芳.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执行情况分析[J].经济师.2008

篇2

【关键词】 价值创造; 上市公司; 经营业绩; 评价指标体系

现在,站在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视角,将价值创造和业绩评价结合起来,使价值创造成为指导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指向标,探索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问题是一项具有迫切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建立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关注企业的真实价值创造表现及其能力,将有助于推动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业绩基本面的持续关注和真实价值的深入挖掘,也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和价值创造投资理念的培养、普及。

一、企业价值创造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关系分析

对企业进行经营业绩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评价企业价值创造规模大小与价值创造能力的好坏,投资者所要发现的是真正具有价值创造能力且能够创造真实价值的企业。企业的价值大小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就是指能够影响和推动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因素。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为外部环境价值驱动因素和内部管理价值驱动因素两大类型,而内部管理价值驱动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地区分为财务价值驱动因素和非财务价值驱动因素两种具体类型。因此,对企业进行经营业绩评价,仅评价企业价值的大小是不够的,还应关注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尤其是内部管理价值驱动因素,它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决定了企业价值创造的结果。

对企业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分析可以借助于股东价值创造链、关键因素驱动树等工具。按照已有文献对股东价值创造环节的描述,可以总结提炼出反映股东价值创造能力的主要方面:营销能力、营运能力、研发能力。这三种能力基本概括了企业创造价值的内部管理关键驱动因素之非财务活动的一面,构成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表现。

那么如何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表现呢?这可以借助于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根据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企业价值应该是利用与企业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折现率对其在未来经营期限内所创造的经济收益进行贴现之后所获得的现值之和。可以看出,衡量企业价值创造表现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收益、增长与风险。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未来收益的主要决定因素。只有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才能创造出高的收益。同时这种收益应该具有较好的持续性和增长性,才能增加企业的价值。因此,在进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过程中,还应该关注企业的增长能力。此外,企业若要持续、健康地经营下去,必须具备较好的偿债能力。偿债能力关系到企业的生存问题,即企业应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风险,使企业能够稳定生存与不断发展。偿债能力的大小可以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从而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大小,进而也会影响企业价值。总之,企业的价值创造表现应该从盈利能力、增长能力和偿债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综上分析,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价值创造表现,可以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增长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衡量;二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可以从营销能力、营运能力、研发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反映。企业价值创造表现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最终体现,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价值创造表现的好坏。

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以财务指标为主

正如前文所述,要全面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既要衡量其创造价值的大小,又要反映其创造价值能力的高低。而创造价值表现和能力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因此,使用单一指标难以准确地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整体特征,需要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强调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以财务指标为主。

在进行经营业绩评价时,为了全面评价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尤其是在对上市公司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分析中,需要引入非财务指标。但具体选择评价指标时,还要考虑到基于价值创造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主体是上市公司的外部投资者。就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而言,外部利益相关者只能主要依赖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了解上市公司,而无法全面了解属于上市公司内部信息的非财务活动情况。因此在进行经营业绩评价时,无法引入过多的非财务评价指标。另外,许多非财务指标存在不易计算与衡量的问题,而财务指标的客观性比较强,其数据较易获得。因此在设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时仍以财务指标为主,在可计量与可获得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结合非财务指标。

(二)基本指标与行业特色指标相结合,突出行业特色

在设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其所处的行业背景。正如Alan C.Maltz等人(2003)所说,由于一套特定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对每一个企业都适用,所以可以先搭建一个业绩评价的通用框架,企业可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特点在其中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我们不可能建立起唯一的适用于所有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这种做法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可以建立一种具有通用性和综合性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选择模式,这样使用者可在实际操作中根据行业背景设计完整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搭建一个用于指导使用者根据行业特点设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用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就是将每一方面的评价指标分为通用指标和特殊指标两大类型。前者反映所有上市公司的共性,后者体现被评价上市公司的行业特性。

对于不同时期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而言,其外部环境、行业特征、行业生命周期存在差异,进而会影响该行业上市公司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比如制药业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是研发能力,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关键;而对于电信业,则市场营销能力更为关键,因此有必要引入客户满意度指标。因此,在建立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时,尤其是在指标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行业特点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使业绩评价的结果更具有科学性。

三、基于价值创造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基于价值创造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价值创造表现指标和价值创造能力指标构成。价值创造表现评价指标分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等;价值创造能力指标包括营销能力、营运能力和研发能力等。每一类指标体系又区分为通用指标和特殊指标。本文主要探讨通用指标的选取。

(一)盈利能力指标的选取

在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盈利能力指标主要有:EVA、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其中,EVA是从股东角度定义的经济利润,相对于会计利润,它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能够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结果,是盈利能力指标的首选指标。尽管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上市公司资本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但是由于该指标的计算与EVA有共同之处,其内涵基本被EVA所涵盖,为了避免重复,不选持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反映的是公司对资产的运用效果,销售利润率可以反映上市公司的商品经营盈利能力。由于一个企业要能够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应该主要看其经营性的业务创造价值能力,而经营利润剔除了“听天由命”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因此经营利润要比营业利润更能够反映上市经常性业务所创造的价值。这样,盈利能力指标包括EVA、总资产报酬率、销售经营利润率。

(二)偿债能力指标的选取

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等。笔者认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不能精确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短期偿债能力,选用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流动负债之比)可能更为恰当。

(三)增长能力指标的选取

增长能力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发展性和持续性。上市公司若要获得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在股东权益、利润、营业收入和资产等各方面谋求协调发展。在这四项增长能力指标中,经营利润增长率与股东权益增长率更能体现出公司增长的效率性。若没有经营利润的增长,销售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无效率的增长。无论是销售的增长,还是资产的增长,投资者最终期望的都是股东权益的增长。因此,指标体系采用经营利润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作为增长能力的评价指标。

(四)营销能力指标的选取

营销能力可以考虑以下评价指标:1.客户满意度是指客户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它是保持老客户和吸引新客户的驱动因素。营销能力强的上市公司客户满意度也高。2.市场占有率,它反映了上市公司产品的市场地位,从结果角度反映了营销能力,营销能力越强,相对而言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越高。3.营业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率反映了上市公司在销售方面的投入,它是支撑公司营销能力的必要保障,但是太高又会降低公司的营销效率,因此应该保持在合适的水平。

(五)营运能力指标的选取

营运能力主要反映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尤其重要,因此可以选取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效率。另外,还可以用管理费用占资产比率来反映上市公司资产管理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费用应该扣除那些与管理不直接相关但按会计处理方式计入管理费用的项目,如研究费用。

(六)研发能力指标的选取

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进行评价时,不能忽略对上市公司研发能力的评价。因为它为上市持续创造价值提供了动力。可以利用R&D支出占营业收入比率、开发费用资本化率等指标评价上市公司的研发能力。R&D支出占营业收入比率越大,说明公司对研发活动越为重视;开发费用资本化率越大,说明公司研究开发成功的概率越高,所形成的无形资产越多。

综上所述,基于价值创造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通用指标体系可构建如表1。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志斌.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现金流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汤谷良,等.试论企业盈利、增长、风险三维平衡战略管理[J].会计研究,2004(11).

[3] 王化成,等.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研究[J].管理世界,2004(4).

篇3

[关键词]铁路多元化经营企业 合并会计报表 编制 建议

一、铁路多元化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会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性质

“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实际上为子公司的资不抵债额,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为避免高估净资产,采取稳健的做法,全额反映在所有者权益项下。但是,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在没有担保和财务承诺的情况下,出资者只承担有限责任,即使对资不抵债的子公司清算,母公司也已不再产生损失。因此,“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性质,就要依母公司是否承担法律责任而定:母公司对资不抵债子公司担保或财务承诺的部分,合并报表就应当确认为损失,反映在所有者权益“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和本期损益“未确认的本年投资损失”项下;否则,就不应当反映在所有者权益下,而应增设“子公司资不抵债额”科目反映,其性质介于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之间,类似“少数股东权益”。

(2)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财会[1999]10号)文件要求,进行会计处理的结果是,母公司个别报表及合并会计报表均无需在当期确认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部分,虽与现行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要求一致,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有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即导致母公司将自身的亏损通过关联方交易等手段转移给由已超额亏损的子公司来承担,由于母公司利润表和合并利润表中对该超额亏损部分均无需确认,从而达到提高母公司利润及合并净利润目的。二是增设的两个项目是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对属于少数股东的那部分超额亏损,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应如何反映,现行会计制度中没有相关规定。三是该规定未区分母公司对子公司是否承担担保责任,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担保责任的情况下,上述会计处理并不合适。四是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存在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情况下,母公司进行权益法核算时,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应与子公司剔除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后的所有者权益对应一致?现行会计制度没有相关规定。

2.关于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期初数存在的问题

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期初数的衔接,特别是未分配利润项目的衔接较难处理。个别会计报表未分配利润期初数,通常就是上期的期末数。就算有调整,也可列出调整数,在报表附注中注释。但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填列期初数时,未分配利润期初数通常不等于上期期末数。

3.关于报告期内其他权益的变动影响当期利润问题的探讨

报告期内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影响到当期净利润的确定。由于铁路体制的特点,各公司之间进行整体划转、资产的重组整合,会涉及到铁路多元化经营企业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若企业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情况下,会影响到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上年净利润的确定,按现在的账务处理方式,在不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的情况下,会影响当期净利润的确认。造成利润表中当期净利润不真实、不合理,从而严重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4.关于报告期内各集团公司在确认当期净利润的确认原则不统一问题的探讨。

目前铁路企业的集团公司在确认子公司当期净利润时,一种做法是只按照子公司确认的当期净利润而确认当期净利润,不调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即对子公司的利润表只进行简单汇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并报表。另一种做法是按照子公司确认的当期净利润与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之和,作为子公司当期损益,然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子公司投资损失的确定原则,以对该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重新确认当期净利润和未确认投资损失。

二、解决铁路多元化企业合并会计报表存在问题的方法

1.合理编制年初数变动表,建立表与表之间钩稽关系

通过正确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表-“年初数变动表”,建立本期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年初数与对应的上期期末数的核对关系,则可解决此问题。一来报表较易编制,二来也可以衔接上期年末数,对报表使用者来说也容易理解。一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年初数必须与年初数变动表中的变动后的年初数一致。二是各子公司年初数变动表中的变动前年初数与上年年末数一致,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项目必须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项目核对一致。三是合并后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依据母公司本级数确定。

2.设置权益类明细账,与相关报表进行核对

为便于集团公司编制合并报表,集团公司“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应分别下设“年初数”、“调整年初数”、“当年发生数”明细账,与各子公司年初数变动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相核对。

3.分析子公司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合理确认未确认投资损失

对各子公司报告期内调整以前年度损益要进行分析。如果子公司上期末不存在未确认投资损失,子公司报告期内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则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如果子公司上期末已有未确认投资损失,则集团公司当期不确认为以前年度收益。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只在未确认投资损失辅助账中登记,直至不存在未确认投资损失时,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

4.报告期内其他权益变动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以前期间确认子公司的净利润

对于报告期内子公司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如果影响到上期净利润的确认,应对上期净利润的确认进行追溯调整。除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和相应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账务处理外,还应由子公司上传集团公司通知书,以调整以前年度母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定。集团公司按照通知书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和未确认投资损失,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这样可解决由于子公司报告期内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本属于影响上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造成影响当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和未确认投资损失确认不合理的问题,即对上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进行追溯调整。

5.统一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原则

报告期内集团公司对各子公司投资损失的确认,应以集团公司分别对各子公司重新确认为原则,不得对各子公司填报的未确认投资损失进行简单加总。

三、完善铁路企业合并报表编制的建议

1.建议铁路企业统一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

铁路企业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尚没有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合并的会计报表的编制没有统一的规范。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改变了现行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必须采用权益法核算的规定。而铁路企业现行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以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为前提。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主要就合并范围、合并程度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作出规定;而在合并程序中主要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需要抵销的项目。

2.做好个别会计报表的调整

我国现行《合并准则》规定:母公司应当统一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使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保持一致。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对子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要求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另行编报财务报表。因此笔者认为,统一母子公司会计政策的规定作为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必须得到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

3.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情况下,长期投资与权益的抵销。

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时,应如何抵销母、子公司之间的投资与权益?目前尚无正式的规定。笔者建议建立“未确认投资损失”辅助明细账,对报告期末以对该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的原则,对各子公司确认损失,对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需要在辅助账中逐笔进行登记,直至对该子公司可确认损失时再确认损失。

铁路企业编制合并报表的历史较短,企业在合并实践中遇到诸多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合并报表提供的是涵盖整个集团的高度综合性的信息,这有利于展示整个集团的全貌,使得信息使用者不必去仔细审阅集团中各个公司的财务报表。但这一全貌掩盖了企业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的各个公司特别是母公司的个别情况,导致现行合并报表不能很好的完成会计信息系统所赋予的目标。因此,对现在合并报表予以改进的目标,就是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信息者的共同需要,使其更真实、合理。

参考文献:

[1]孟建民.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研究[C].企业合并与合并会计报表.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

篇4

原告:北京市糖业烟酒公司。

被告:北京美厨食品有限公司。

1996年12月28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核准注册,北京市糖业烟酒公司(以下称糖业烟酒公司)取得注册商标“JING TANG”的专有使用权,核定使用的商品为第30类,其中包括糖,注册有效期自1996年12月28日至2006年12月27日。糖业烟酒公司生产的“JING TANG”牌系列绵白糖先后被有关部门评定为知名商品。除自销外,糖业烟酒公司还授权北京市丰台糖业烟酒公司等其他糖业烟酒公司经营500克装“JING TANG”牌精致绵白糖。

1999年10月以来,北京美厨食品公司(以下称美厨公司)曾多次以每袋2.68元的价格,从北京市丰台糖业烟酒公司购进500克装“JING TANG”牌精致绵白糖。美厨公司还分别从北京大阳宫批发市场和京西批发市场购进 500克装“JING TANG”牌精致绵白糖24300袋,其中红色包装的4300袋,每袋1.55元;绿色包装的2万袋,每袋1.7元,总计价款为40465元(至今尚未付款)。自1999年10月20日开始,美厨公司将上述绵白糖作为搭赠品,装入其生产的方便面包装箱中,每箱一袋,并在方便面的包装箱上注有“箱内附有精美赠品”字样,共有8743袋随方便面流入市场。经查,美厨公司购进的这批绵白糖的“JING TANG‘商标包装袋系他人擅自制造。1999年11月16日,北京市工商局门头沟分局认定美厨公司购买的上述绵白糖系假冒糖业烟酒公司生产的商品,美厨公司以假冒的绵白糖搞促销的行为属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该分局决定没收尚未被美厨公司装箱投人市场的假冒”贝NGTANG“牌绵白糖15557袋,罚款1万元。美厨公司对该处罚决定未提出异议。

糖业烟酒公司遂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称:美厨公司的行为侵犯其商标权和商业信誉,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其中经济损失62.1万元,商业信誉损失200万元,其他损失94832元。

美厨公司答辩称:其不知所购绵白糖是侵犯糖业烟酒公司注册商标的商品,也没有直接销售绵白糖,其行为不属于侵权行为。故不同意糖业烟酒公司的诉讼请求。

「审判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美厨公司曾多次从正规渠道购买糖业烟酒公司生产的“JING TANG”牌绵白糖,对该商品的外观包装、产品质量和价格均应有所了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的美厨公司购买的这批绵白糖在外观包装、产品质量和价格等方面与正常商品均有显著差异,因此,美厨公司在主观上应当知道其购买的这批绵白糖是侵犯糖业烟酒公司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在销售自己商品时,搭赠其他商品是经营者一种潜在销售行为,其性质不受商品售价是否提高、搭赠品是否摊入成本的影响,美厨公司的行为侵犯了糖业烟酒公司的商标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四)项之规定,判决:

美厨公司不得搭赠侵犯糖业烟酒公司“JING TANG”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向糖业烟酒公司书面致歉;赔偿糖业烟酒公司经济损失1万元,商业信誉损失4万元,因诉讼而支出的其他合理费用2000元和部分案件受理费13560元。

一审判决后,美厨公司不服,提起上诉。

上诉人没有销售假冒糖业烟酒公司注册商标的绵白糖,也不知道其通过正当渠道购进的绵白糖是假冒商品。因此,不应承担法律责任。根据我国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销售或者经销侵权商品。上诉人并没有销售或经销购进的绵白糖,只是将其作为礼品赠与消费者。原审判决自行解释法律,将上诉人的赠与行为认定为销售行为,实属不当。通过合法的购物场所和渠道购买绵白糖,其主观上无过错。即使上诉人的行为构成侵权,侵权赔偿额应为上诉人所获得的利润或糖业烟酒公司因此所受到的损失。而事实上,上诉人并未因此获得利润,糖业烟酒公司也没有证据证明其因此受到了损失。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改判,维护上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尊严。

糖业烟酒公司答辩表示服从原审判决。

篇5

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经营业绩”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指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也包括公司经营的稳健性和成长性;既代表公司的获利能力,又标志着其偿付能力及信用水平。为此,指标设计中尽可能全面涵盖产险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也考虑了目前我国产险公司所提供数据资料的实际情况,以财务报表数据为核心,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本文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由总目标层、要素层和基本指标层构成,包括反映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偿付能力和经营稳健性三个方面的统计指标,

(一)盈利能力类指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属性,而利润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尺度之一。保险公司的盈利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承接保险业务的收益,二是运用资金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因此,该类评价指标包括:1.保费收入利润率=承保利润/保费收入该指标反映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获利能力,指标值越高,说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根据S&P公司的经验数值,保费收入利润率应在5%以上。2.投资收益率=净投资收益/资金运用年平均数该指标反映保险公司运用资金获利的能力,指标值越高,表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从公司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讲,投资收益率至少应当大于同期银行利率。3.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年平均占用数该指标反映的是公司整体的获利能力,指标值越高,则公司总的盈利能力越强。

(二)偿付能力类指标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尤其值得关注。由于偿付能力表达的是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之间的联系,因此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来衡量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水平:1.认可资产负债率=认可负债总额/认可资产总额保险公司应当适度负债经营,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会导致偿付危机,而过低的资产负债率又说明公司的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故该指标是一个适度指标。在指标设计时遵循审慎原则,采用认可负债总额和认可资产总额,该指标值应低于90%。2.偿付能力系数=自留保费/(资本金+公积金)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必须与其实际资本相适应,自留保费不能超过资本金的一定比例,否则就要承担过大的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经营财产险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费不能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之和的四倍。3.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指标从保险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方面反映公司的短期偿付能力,所衡量的是公司是否能在近期支付赔款、承担调节成本和退保金支出。该指标值应不低于1。

(三)经营稳健性指标加入WTO后,为了提高与外资保险公司同台竞技的能力,我国保险公司必须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创立一种稳健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因此在对保险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也应当重视考核公司发展的稳健性。具体指标如下:1.保费收入增长率=当期保费收入增减额/上期保费收入该指标用于衡量保险公司的成长性,保费收入的增长,一方面表明公司的业务发展,有助于解决短期偿付能力;但另一方面,在资本金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保险公司将来承担债务的增加,潜在的偿付风险加大,故它是一个适度指标,美国保险监督协会NAIC对财产险公司规定保费收入增长率应在-33%-33%之间。2.成本费用率=营业费用/当期保费收入该指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衡量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效率水平。当承保金额相同时,所花费的成本费用越低,说明经营效率越高,因此它是一个逆指标,数值越低越好。3.非认可资产比率=非认可资产/总资产该比率体现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也是一个逆指标。它能测试出保险公司低效率投资的比重,从而也代表了保险公司实际具有的最终偿付能力和管理效率。该指标值应不超过15%。

二、我国产险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的实证研究

篇6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准确的开展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全面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已经成为确保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良性运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开展财务分析不仅可以为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掌握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改进优化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同时也是企业的投资者掌握基本情况的主要途径。目前,在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中,最为普遍的就是采用杜邦分析体系,但是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难以满足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企业的财务分析体系,提高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管理的重点,这对于确保上市公司自身决策的合理以及实现在资本市场的良性运作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概述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最早是由杜邦公司所提出的,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综合性与系统性相对较强。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就是权益净利率,通过将上市公司的权益净利率细化分解为总资产净利率以及权益乘数等,对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整体偿债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价分析。应用杜邦财务分析方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更加强调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系统性。在杜邦财务分析方法中,不仅基础指标选取合理,而且对于单个指标的分析相对更加科学,更注重了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类管理活动的整体分析,这可以确保企业更加准确的掌握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而且也有利于外界财务信息需求者全面掌握相关的信息。

第二,杜邦财务分析法更加强调了经营管理的协调性。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具体运用过程中,相对来说更加强调了财务指标彼此之间的协调性,财务指标的协调性强,而且还有效地结合了比较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等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基础财务指标进行了合理分析,具有非常好的协调性。

第三,杜邦财务分析法的层次性相对更加分明。在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中采用杜邦分析法,在逻辑顺序上采用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在分析体系中,最下为各类基础报表数据,中间为比率指标、最上则为综合评价指标,深度逐渐增加,也更有利于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开展。

2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局限性分析

第一,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反映不够全面。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更加强调的是对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等几方面的评价分析,而对上市公司的整体发展潜力以及资产增值能力等缺少准确的预测评价,尤其是未能充分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收益以及与资产价值增加之间的关系,对于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侧重不足。

第二,对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分析不够。在杜邦财务分析法中,重点是对上市公司的利润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等进行相应的分析,但是在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不够,难以准确地评价上市公司获得现金能力以及对资产的实际经营效率,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评价分析方面不够全面。

第三,对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方面反映不够。上市公司在自身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风险问题,但是在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法中,并没有较为完善的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分析评价指标,无法准确地对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进行评估。

3 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体系改进优化措施

第一,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引入可持续增长率。对于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缺少对企业发展能力的评价分析问题,在财务分析体系的改进完善中,可以引入可持续增长率。由于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增长率是具有较强综合性的预测以及计划指标,因此在可持续增长率评价指标上大致主要是通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收益留存率等相应的财务指标作为基础,合理的构建评价分析模型,对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资产管理效率、偿债能力以及股利政策等进行评价,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评估预判。

第二,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引入现金流量指标。现金流量是上市公司正常经营运转的基本要素,在经营发展阶段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资金链的断裂,都会造成上市公司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所以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必须引入现金流量分析指标。在财务分析体系中增加的现金流量指标应该主要集中在销售现金比率、净利润与净经营活动现金比、资产现金回收率等反映上市公司资金利用效率、获得现金的能力方面的指标。通过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金流量表中的相关信息,准确地评价现金流量变动造成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变化,进而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

第三,加强对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整体改进优化。在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具体的分析模式是通过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总资产周转率三者的乘积来对上市公司的权益净利率进行反映。在通过引入可持续发展率指标以及现金流量指标以后,在整个财务评价分析体系中还需要增加两项内容: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与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1-股利支付率乘积)、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营业收入)、净利润与净经营活动现金比(净利润/净经营活动现金)、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总资产)。同时,在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评价过程中,应该增强财务分析的针对性,重点分析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质量的因素,综合分析资产负债率是否合适,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等,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最佳科学的意见。

第四,考虑引入非财务指标。仅仅依靠财务数据以及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并不全面,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体系中,还应当考虑引入各种非财务指标,更加全面综合的考虑上市公司经营的各类影响因素。目前,在非财务指标的选择上主要有以下几类:企业形象的评估,主要包括了对企业的产品服务形象、经营形象、管理形象、员工形象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了研发费用投入、专利数量、职工学历结构、科研人员比例、创新能力等指标;顾客满意度,主要通过顾客对产品或者是服务的实际评价来反映。通过增加这些非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现有的财务状况及发展能力作出更加准确全面的判断。

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 公司市场价值 经营绩效 财务指标 实证分析

一、引言

公司的市场价值是指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市值,反映了该公司在市场上的交换价值。公司的市场价值是决定股票内在价值的根本性因素,是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公司未来的发展能力。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公司的市场价值通常表现为股票的市场价值。公司的经营绩效是指公司在生产经营期间利用有限资源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经营绩效主要表现在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上市公司定期公布的财务报告综合反映了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上市公司对外传达经营绩效的重要手段,是投资者判断公司经营能力、发展前景、投资收益等的主要依据。过去的研究比较侧重从某些方面分析其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及相关程度的大小,因此不够全面。本文借助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公司经营绩效的新角度分析其与公司市场价值的相关性,并对影响因素及关键指标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丰富了有关公司市场价值的研究文献。同时,可以帮助管理层识别公司市场价值的驱动因素,建立比较完善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促进公司市场价值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Fotini Voulgaris,Michael Doumpos和Constantin Zopounidis(2000)以希腊机器制造、纺织品等六大行业的143家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目标决策辅助方法,运用12个财务指标,选取1988年、1991年和1996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研究企业经营绩效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效率和营运能力是显著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重要因素,但是并未指出各种财务指标对企业市场价值产生影响的显著性程度。

(二)国内文献 陶冶和马健(2005)利用38家上市公司2004年的财务数据,运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对其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扩张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是影响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重要因素,但并未分析哪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也没有分析公司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是否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张思宁(2006)以托宾Q值(公司市场价格/公司重置成本)作为衡量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指标,探讨了反映经营绩效的盈利水平与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二者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并未探讨反映公司经营绩效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李奂(2010)以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2003年至2007年的相关财务指标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上市公司市场价值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认为上市公司市场价值主要由其当前获利能力构成的财务指标来决定,但是没有涉及具体的财务指标对公司市场价值产生影响程度的大小。本文将从财务层面研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情况,分析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显著影响的财务因素和指标,并按照其对市场价值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揭示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从而为投资者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和公司的管理者完善经营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三、研究设计

篇8

关键词:保险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统计指标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1-0079-02中图分类号:F840.3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保险业被誉为我国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保险市场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加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全社会保险意识增强以及老龄化社会到来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保险业拥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的入世,外资保险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保险技术和管理经验、多样化的产品结构以及优质周到的服务,同我国的保险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这一背景下,只有切实提高我国保险公司整体的经营业绩和竞争能力,才是应对机遇与挑战的惟一出路。但是,由于长期在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经营,我国保险公司几乎都走过了战略扩张型的发展道路,科学、量化的管理机制长期缺失,相关统计分析指标粗犷而缺乏系统性,这不仅掩盖了保险公司各方面的经营风险,制约了管理者正确有效的经营决策,也造成了保险市场中经济信息的短缺和不对称,增大了整个保险行业的风险。这些问题对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和竞争力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何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作为收集、分析和了解保险公司经营业绩数据的一个基本框架,进而逐步完善我国保险公司现有统计分析指标和评价制度的缺陷,为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相关的信息资源,便成为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思路

传统意义上的经营业绩是指公司经过一定时期经营活动所取的成果和绩效,最直观的表现为公司的经营收入和利润。但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在我国大力倡导保险公司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笔者认为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应当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既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竞争能力,又体现公司发展的稳健性和成长性;既代表公司的获利能力,又标志着其偿付能力及信用水平。本文对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选取,是基于对保险公司经营特点的深刻认识,紧紧围绕这一现代意义上的“经营业绩”概念而展开的,力争使其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和精练性。

(一)科学性

首先评价指标的选取、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符合统计指标理论、经济学理论和保险相关学科理论,具有科学合理性。

(二)全面性

本指标体系包括反映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偿付能力、经营稳健性三个方面的指标,尽可能全面涵盖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三)可行性

在指标设计中不仅注重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考虑了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所能提供的数据资料的实际情况,指标的设计基本以财务报表数据为核心,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四)精练性

反映公司某一方面情况的指标往往不止一个,在本指标体系的设计中,遵循“少而精”原则对指标进行选取,这样既可以节约收集数据的成本,又可以避免实证分析中由于所选指标之间高度相关而造成的各种问题。

三、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参考标准

本文所设计的指标体系由总目标层、要素层和基本指标层相互联系而成,具体包括反映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偿付能力和经营稳健性的三大类统计分析指标,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一)盈利能力类指标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属性,而利润也是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尺度之一。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说明其在保险市场中的竞争力越强,在整个保险行业中就处于越有利的地位。通常保险公司的盈利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承接保险业务的收益,二是运用资金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因此,该类评价指标包括:

1.保费收入利润率=承保利润/保费收入

该指标反映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获利能力,指标值越高,说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根据S&P公司的经验数值,保费收入利润率应在5%以上。

2.投资收益率=净投资收益/资金运用年平均数

该指标反映保险公司运用资金获利的能力,指标值越高,表明公司盈利能力越强。由于寿险保单通常是参考同期银行利率设计的,所以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至少应当大于同期银行利率。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产险公司。

3.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年平均占用数

该指标反映的是公司整体的获利能力,指标值越高,公司总的盈利能力越强。其中,净利润与损益表中对应项目口径相同,资产年平均占用数为本期与上期公司资产总额的平均数。

图1我国保险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偿付能力类指标

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尤其值得关注。偿付能力是反映保险公司给付或理赔能力的重要指标,充足的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持续经营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备条件。由于偿付能力表达的是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来衡量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水平。

1.认可资产负债率=认可负债总额/认可资产总额

保险公司应当适度负债经营,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会导致偿付危机,而过低的资产负债率又说明公司的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故该指标是一个适度指标。中国保监会2003年颁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指出:“在保险公司中,一些虽然具有经济价值但不能用来对持有人履行责任的资产,或者由于抵押限制或其他第三方权益的缘故而不能任意处置的资产均应当确认为非认可资产。”故在指标设计时遵循审慎原则,采用认可负债总额和认可资产总额,该指标值应低于90%。

2.偿付能力充足率=实际偿付能力额度/最低偿付能力额度

该指标是反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最核心指标,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越高,表明其偿付能力越强,发生违约和破产的风险就越小。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相关规定,该指标应不小于100%。

3.偿付能力系数=自留保费/(资本金+公积金)

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必须与其实际资本相适应,其自留保费不能超过资本金的一定比例,否则保险公司就要承担过大的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经营财产险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费不能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之和的四倍。对寿险公司,国家尚未做出具体规定。

4.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该指标从保险公司资产的流动性方面反映公司的短期偿付能力,所衡量的是公司是否能在近期支付赔款、承担调节成本和退保金支出。该指标值应不低于1。

(三)经营稳健性指标

加入WTO后,为了提高与外资保险公司同台竞技的能力,我国保险公司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提高防范和驾驭风险的能力,创立一种稳健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因此在对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和竞争力进行评价时,也应当重视考核公司发展的稳健性。

1.保费收入增长率=当期保费收入增减额/上期保费收入

该指标用于衡量保险公司的成长性,保费收入的增长,一方面表明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有助于解决短期偿付能力;但另一方面,在资本金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保险公司将来承担债务的增加,潜在的偿付风险加大,同时也对保险公司管理、内部控制和资金运用形成了巨大压力。故该指标是一个适度指标,美国保险监督协会NAIC对财产险公司规定保费收入增长率应在-33%―33%之间,寿险公司为-10%―50%之间。

2.成本费用率=营业费用/当期保费收入

该指标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衡量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效率水平。当承保金额相同时,所花费的成本费用越低,说明经营效率越高,因此该指标是一个逆指标,数值越低越好。

3.退保率=当期退保支出/(上期责任准备金+本年保费收入)

该指标衡量保险公司的承保质量,是一个逆指标。指标值越低,表明承保质量越高,若指标值过高,则会对保险公司的短期偿付能力产生较大影响。

4.非认可资产比率=非认可资产/总资产

该比率体现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也是一个逆指标。它能测试出保险公司低效率投资的比重,从而也体现出保险公司实际具有的最终偿付能力和管理效率。其中,非认可资产=资产总额-认可资产。美国保险监督协会NAIC对寿险公司规定该项指标应小于10%,我国保监会2003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则认为该指标值应不超过15%。

参考文献:

[1]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2003).中国保监会网站.

[2]陈洪涛.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评价研究及实证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7).

篇9

[关键词]非财务指标;上市公司;业绩评价

业绩评价通常被定义为系统定期地对一个组织或员工所具有的价值进行评估。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是按照上市公司的经营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对上市公司一定时期的经营业绩做出公正、客观和准确的综合判断。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是加强上市公司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标准不仅影响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和成长趋势,而且还决定和影响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本文拟对非财务指标在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及弊端

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注重财务衡量,主要是对财务报表指标数据的评价,属于事后评价。由于财务报表是对上市公司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报告,其财务指标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这些财务指标反映的是上市公司过去的、历史的经营状况。这种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结果能使上市公司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上市公司也根据这一信息资料对经营管理者实行奖惩。但是,在这种前提下,上市公司的目标和经营管理者的奋斗目标是短期性的,其原因是评价所依据的指标具有局限性,有关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定也存在短期性的弊端,不利于上市公司未来的经营和发展,只是与当时所处的经营环境和管理要求相适应。

由于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方法只包括财务指标方面的业绩,不包括非财务指标方面的业绩,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综合实力。其主要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取得和维持短期财务结果,助长了经营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使得上市公司由于担心当前盈利目标降低而不愿意对那些有发展前途的项目进行投资,以至于上市公司在短期项目方面投资过多,在长期的价值创造方面投资过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当外部竞争环境需要经营管理者重视非财务指标,如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等要素时,传统的评价方法不能提供充分的行动导向。二是评价系统是在账面价值基础上衡量投资者投入的价值,既忽略了上市公司资产价值随时间变化的货币时间价值,也忽略了所有者权益机会成本,更没有考虑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对评价指标体系产生的影响。

毋庸置疑,当特定的业绩评价方法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和经营管理要求发生改变时,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也应进行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需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与智力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而缺乏对知识与智力资本方面评价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目前,对无形资产等知识和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已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并已引起有关各方的高度重视,而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更不能无视无形资产等业绩方面的评价。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无形资产越多,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越强,在国外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已高达50~60%。上市公司要获良好的得经营业绩,无形资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知识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即将非财务指标加入到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使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得到完善和充实。这也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顺应现代公司管理需要的具体体现。

二、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与上市公司业绩评价

为了解决传统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弊端,应逐渐建立新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和标准,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应明确非财务指标主要是通过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的评价与考核来反映的。此外,上市公司创新也应是非财务指标的内容,包含上市公司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将技术和发明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等内容。这是因为上市公司竞争力是上市公司长期发展能力和上市公司业绩不断提升的有力保证,而创新则是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是上市公司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最基本的支撑要素。创新可以使上市公司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能够有效抵御风险。在知识经济时代,上市公司若没有创新业绩,就会缺乏核心的竞争力,就难以保障经营战略的成功。因为核心的竞争力是上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有的竞争优势。

其次,上市公司必须重视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与考核。与财务指标相比,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更能体现上市公司的长期、持续的发展态势,能更全面、多角度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因此,上市公司必须重视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与考核,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复杂的市场环境。尽管目前缺少具体的行业规范,在计算和比较上存在可操作性和准确性方面尚无公认的量化原则及标准的缺陷,但总需要经过不断尝试和探索,逐步地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应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分别就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逐一列示,通过财务分析的专门方法,如水平分析法、垂直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来揭示和反映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和成长趋势。它可以避免单独使用财务指标评价上市公司业绩所导致的上市公司短期经营行为的弊端。这种趋势是不可否认的,其作用更是日显重要的。

最后,应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科学评价,财政部等四部委于1999年6月1日联合印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这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上市公司除特定的财务指标外,也需要评价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项内容,以全面反映其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上市公司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人手,分别结合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可持续发展比率及资产增长率等指标,同时还应结合现代上市公司战略管理的要求和特点,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评价。因为战略性竞争优势才是上市公司真正的核心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形成和保持不仅受到财务指标的影响,更受制于非财务指标因素的影响。可以说非财务指标是影响上市公司战略经营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把反映知识与智力资本的指标——非财务指标融入到整个战略管理过程,才有上市公司持续不断的竞争优势。

三、非财务指标与激励约束机制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标准是设计激励约束机制的一个基础环节,它不仅影响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而且影响到激励约束机制所带来的后果,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源配置乃至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当经营者的行为有利于实现上市公司目标时,应给予经营者期望的奖励。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没有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激励就失去了根本;没有激励约束机制,上市公司业绩评价就失去了意义。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才能有效实现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健全的管理激励制度,有利于上市公司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在众多影响经营者报酬的因素中,业绩则是最为重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随着经营业绩的变化,经营者的报酬也应随之改变,这样经营者在为获取高报酬的内在动因的趋使下会加倍地努力经营,这种激励性报酬体制所发挥的作用在非财务指标评价系统下同样发挥其重要作用。因为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尽管在内容和方法上与财务指标有所差异,但目的都是为促进上市公司各部门和员工努力实现上市公司的战略目标,都是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管理激励制度的前提和条件。

从表面上看,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最大区别在于量化和可操作性方面,其实远非如此。非财务指标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及未来的发展潜力,而财务指标却没有这样的作用。原因是同一财务指标在不同行业、不同上市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意义。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知:同一利润指标对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上市公司代表完全不同的意义。尤其是当前,上市公司的发展更加注重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市场占有率、商誉、服务质量、员工培训、知识与智力资本等非财务指标,无一不是反映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最为贴切、最为有效的指标,是从上市公司整体角度关注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指标,反映出上市公司长远发展的能力、潜力和前景,与上市公司的战略规划密切相关。尽管其计量带有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它却是上市公司在业绩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中不可忽视的基础要素。采用非财务指标评价和分析上市公司业绩,已势在必行。

篇10

[关键词] 上市公司;偿债能力;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143-03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仅仅靠自己的财力和能力是不够的,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向社会寻求资金来源,通过社会上的资金来扩大生产,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实力。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我国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负债经营,企图通过上市这种方式募集资金,同时股市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很多民众投资理财的重要场所。无论是对于普通股民来说还是上市公司的股东来说都十分关注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因为我国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导致我国股市行政干扰性质较大,这也使得一些人存在侥幸心理,在进行股票经营和投资的时候希望通过获得一些内部消息甚至是小道消息来决定自己的投资情况。这是很不科学的,无论我国的股票市场如何,对于股民或者是股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认识和分析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通过上市公司公布的各项指标分析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理智的投资决定。而且对于公司偿债能力的分析,也有利于上市公司本身合理规避存在的风险,实现长期的收益。

二、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概述

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指的是上市公司到期还债的能力,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主要分为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是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都十分关系的内容,因为通过偿债能力可以直接反应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

(一)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指标

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指标有很多,从资产方面看,主要可以考虑资产的流动性强弱、资产的规模大小、资产的结构配比是否合理等。从债务方面考虑,主要考虑债务的流动性强弱、权益结构如何以及盈利能力如何等。但是分析上市公司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分为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例、现金与流动负债比、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比这四个指标。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这两个主要指标。以下就是对于该指标的具体分析。

(二)上市公司短期偿债能力

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与流动负债比、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比。

流动比率:指的是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例,其公式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一般而言,按照国际通用的相关标准,流动比率的正常标准值是2,如果数值大于2,则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强,当数值小于2,则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弱。但是偿债能力并不是我们认为数值越大越好,因为根据流动比率的计算公司我们指导,如果流动比率高,则说明公司的流动资产多,流动资产的数额如果过大,那么就说明在公司的总资产中,流动资产占有了过多的资金,这样势必会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流动比率过大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并不是好事,势必要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当我们分析上市公司的流颖嚷实氖焙颍不应该仅仅盯着这个单一的看这个数值,还应该学会横向比较,对比公司近三年左右的流动比率,看其数值的变化反应出的公司发展情况。

速动比率:是指上市公司中速动资产与上市公司流动负债的比值,其主要的计算公式是:速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而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虽然都是反映上市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项目,但是速动比率在计算的时候将存货这种在流动资产中流动能力较差的项目剔除去了,这样可以保证债务即将到期的偿债能力。速动比率的国际标准值为1,一般而言,速动比率越高则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这是由于速动比例中没有存货能力较差的项目,所以速动比率高则说明公司的资产流动率一定是很强的,说明上市公司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短期债务的偿还。但是在分析速度比率指标的时候,除了要分析具体的数值之外,还应该进行横向的对比,注意近几年公司的速动资产比率变化情况。

现金与流动负债比:现金资产是上市公司中流动能力最强的资产,因为其可以直接偿还债务,所以一直是被上市公司看中的财务指标,现金资产不仅仅包括现金,还包括其现金等价物,所有可以直接动用的资金都被称之为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活期存款、能取出的定期存款。而一般将那些有确定金额的交易性资产,因为其风险较小而且交易期限较短所以会被当成现金等价物看待。现金比率的计算公式为(现金+现金等价物)÷流动负债=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比速动比率更能反映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而言现金比率越高说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是现金比率的计算公司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现金比率高,则说明公司持有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很多,而过多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也说明了公司利用现金的能力不足,没有很好的利用手里的现金,所以现金比率过高也不能说明公司的经营能力强。

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和上面三个指标相比是一个动态的比率,因为它反映的是上市公司在接下来的一个年度,现金的净流量对于公司流动负债的保障能力如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动态指标。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计算公示为: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因为该指标是对公司下一年指标情况的预测,所以,在计算的时候是无法使用下一年的现金净流量的,只能使用当年的现金净流量值来进行代替,但是因为下一年的现金净流量值是动态的不确定的,所以该指标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因为该指标是动态指标,是对静态指标的重要补充,所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计算出的该数值越高说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二)上市公司长期偿债能力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公司长期偿还债务的能力,上市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我们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来评估上市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上市公司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资产总额÷负债总额×100%=资产负债率。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般而言,如果资产负债率在50%左右说明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较好,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公司的资产负债保障能力就越强,公司的财务风险就低,公司的资本状况是良好的。但是并不是说资产负债率的比值越低越好,如果资产负债率过低,说明公司获取财务杠杆的能力不强,不能充分利用负债进行经营。

利息保障倍数:指的是企业息税前的利润和利息费用的比值,该指标反应的是公司支付理性费用的能力,具体计算公式为,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费用。但是上市公司并不会对外披露公司的利息费用,因此在计算的时候通过利润表中的财务费用来代替利息费用进行计算。一般而言,利息保障倍数越大,说明公司的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就越强,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该利息费用大于1的时候,说明公司在支付完利息费用的时候还有一定的盈余,如果该数值小于1,说明公司赚取的利润不足以支付公司的利息费用,经营状况面临困难,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

三、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存在的风险

(一)不确定因素较多,短期偿债能力不容乐观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偿债能力不仅仅受到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影响,还受到国家政策、全球金融经济状况以及与公司与债务往来的相关企业的影响,在当今经济市场,全球一体化,导致了上市公司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外部经济环境的一点变化可能就会对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目前来看,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情况不容乐观。

(二)现金流量比率较低,存在经营风险

公司的现金流量比率反应的是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目前来看,公司持有的现金流量比率偏低,这样很可能存在现金流量资金链出现断裂的风险,这也说明上市公司在财务经营的过程中,缺乏对于现金流量的经营能力,上市公司尤其应该注意该方面的风险。

(三)应收账款与存货质量不高,变现存在风险

公司的应收账款能力反映出了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但是目前来看,上市公司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较差,应收账款能力不足,这样十分容易导致公司坏账的发生,从而影响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对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是十分不利的,而且上市公司的存货质量不高,缺乏变现能力,这样以来,公司就存在变现的风险,一旦当公司需要现金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影响到公司的长远发展和盈利能力。

四、提高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和规避风险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做好预判工作

上市公司在规模提升、业务拓展以及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都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些资金除了包括部分企业自有资金外,很多时候需要上市公司举债筹资,这部分资金就成了上市公司的负债。事实上,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适度负债经营可以使上市公司充分利用资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于那些经营业绩较好,成长性强的上市公司来说,效果尤为明显。然而负债过多也会使得上市公司风险大大增加,特别是当前经济下行持续压力加大,很多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盈利能力明显下降,过多的负债会使得上市公司背负沉重的包袱,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甚至有资金链短缺的危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上市公司管理者要切实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根据上市公司自身需要、偿债能力和负债方式的利弊得失,来提前合理确定负债规模,确保资产负债率保持在可控水平,从而规避财务风险。

(二)加强流动资产管理,提高现金流量比率

现金是上市公司偿还债务必不可少的要素,其数量多少最能展示上市公司偿还债务能力。要提高上市公司偿债能力、规避和减少风险,就必须加强流动资产管理,适当提高现金流量比率,将现金流量比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一方面要提高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改善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状况,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较多地营业收入,尽快⒂业收入转换为现金流,除了满足日常公司开支需求外,还要额外增加一些充足的现金流量,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要适当减少流动负债规模,确保现金流足以应付即将到期的负债。当然,现金流量比率也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比率同样会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

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能力不足,这样就容易导致公司出现坏账,从而影响到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因为长期偿债能力受到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所以应收账款能力不足也会影响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公司应该加强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能力,通过采取相关的措施,避免坏账的发生,从而提高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而对于存货部分,虽然存活占用的资金不多,但是如果存货的周转率较差,那么从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公司的应收账款能力,而且存货占用的一般都是公司的流动资金,如果公司持有存货过多或者存货持有的周期过长,那么必然会影响到现金流量、速动比率等多个指标,不仅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也会影响到公司接下来款项的募集,因此公司应该及时处理存货,提高存货的周转率,减少存货对于流动资金的占用。

(四)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中长期偿债能力

上市公司所容易发生的财务风险就是偿债能力不足,一般上市公司的债务主要有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短期债务受到上市公司变现能力的影响,一般变现能力强公司的短期债务偿还能力就强,而中长期债务的偿还能力则和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有关系,公司的短期债务可以通过变现、借贷等方式进行偿还,这样以来,对于公司化解短期债务风险是有一定的余地的,但是中长期债务则完全要考验公司的中长期的经营能力,因此,公司应该优化资产的结构,提高中长期偿债能力,减少公司债务经营的风险。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经营的市场化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企业在市场化经营的过程中盘活了资金,发展潜力十足,因此,很多企业选择通过上市经营的方式来扩大生产,而且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多,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这也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也随着变得越来越活跃,无论是从债权人还是经营者的角度而言,学会分析财务报表,从而研究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十分重要,希望本文对于对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及其存在风险的探讨能够对于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有所帮助。

[参 考 文 献]

[1]张勋尘,陶瑞妮.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以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消费导刊,2014(6):28-28,31

篇11

[关键词] DEA模型 农业上市公司 经营效率 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是重点。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我国龙头农业企业的代表,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更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因此,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评价可以采取财务比率法、回归分析法、模糊评判法、平衡记分卡法等,但由于这些方法需要对各评价指标人为赋予不同权重,从而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本文试图从被评价对象间的相对效率分析着手,运用DEA模型作为评价方法,对我国34家农业上市公司2007年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二、DEA模型的原理

1978年, 著名运筹学家A. Charnes等提出了基于相对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用于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DEA的基本思想是把每一个被评价单位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由众多DMU构成被评价群体, 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 以DMU的各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 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 并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 确定各DMU是否DEA有效, 同时还可用投影方法指出非DEA有效或弱DEA有效DMU的原因及应改进的方向和程度。

1.评价决策单元总体有效性的C2R模型

设有n个同类型的决策单元,对于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投入和p种类型的产出。x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第i种投入指标的投入,y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第r种产出指标的产出。第k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计算问题可以转化成如下的线性规划问题:

其中,、为松弛变量。θ是第k个决策单元的效率值,满足0≤θ≤1。此模型称为C2R模型,是DEA的基本模型。

(1),则第k个决策单元为DEA有效,表明决策单元k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技术有效是指从技术角度看,在决策单元的经营过程中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各项投入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佳的产出效果。规模有效是指决策单元的经营活动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最佳状态。

(2),但至少有一个,(i=1,2,3,…,m),或者至少有一个,(r=1,2,3,…,p),则决策单元k为弱DEA有效。有某个,表明第i种投入指标有数量的投入没有充分利用;有某个,表明第r种产出指标与最大产出有数量的差异。因此,此时决策单元k的经营活动不是同时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3),则决策单元k不是DEA有效,即决策单元k的经营活动不是技术有效也不是规模有效。

(4),则决策单元k规模效益不变;,则决策单元k规模效益递增;,则决策单元k规模效益递减。

2.评价决策单元技术有效性的C2GS2模型

1984年,A. Charnes等在C2R模型基础上提出了用于评价技术有效性的C2GS2模型。该模型比C2R模型增加了约束条件。σ是第k个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值。

(1),则决策单元k为技术有效。

(2),但至少有一个,(i=1,2,3,…,m),或者至少有一个,(r=1,2,3,…,p),则决策单元k为弱技术有效。

(3),则决策单元k非技术有效。

根据DEA的理论,决策单元k的总体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因此,可直接根据决策单元k的总体效率和技术效率计算规模效率。

三、决策单元和评价指标的确定

1.决策单元的确定

农业上市公司是我国农业企业中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农业技术先进、经营业绩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效率对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进而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起着积极的作用。根据DEA理论,为了使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决策单元必须属于相同类型。因此,本文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规定,以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4家农、林、牧、渔业A股上市公司作为决策单元(即研究对象),对其经营效率进行评价。

2、评价指标的确定

运用DEA模型对农业企业经营效率评价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的投入和产出评价指标。因此,评价指标应能反映农业企业经营效率的特点,即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能体现农业企业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产出的要求。为保证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和客观性,DEA模型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一般要求决策单元的个数是评价指标个数的2倍以上。所以,本文研究选取的评价指标为13个(决策单元为34),其中投入指标5个,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职工工资、成本费用等。投入指标是对经营效率起负向作用的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越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产出指标8个,包括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资产周转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利息保障倍数、股东权益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产出指标是对经营效率起正向作用的指标,指标值越大,投入产出效率越高。

3.资料来源

本文研究的资料来自上海聚源数据有限公司的财讯网站。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开始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按新准则的标准只能收集到2007年的财务数据。因此,本文只对2007年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价,并进行比较分析。

4.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各项投入和产出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同时产出指标中的原始数据还存在负数,如果直接代入DEA模型运算,就无法进行DEA有效性分析。因此,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后全部原始数据的值都将在0至1区间内。根据DEA理论,无量纲化处理后,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关系不会发生变化,对决策单元经营有效性的评价结果也不会产生影响。无量纲化处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设(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

(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

为第i个决策单元第j个指标无量纲化后的值。

由于篇幅有限,无量纲化后评价指标的值没有列出。

四、经营效率分析

将无量纲化后评价指标的值代入C2R模型和C2GS2模型,运用lindo6.1软件运算,运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1.总体有效性分析

2007年总体效率值为1,并且所有松弛变量均为0的农业上市公司有15家,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44.12%,表明这15家公司总体有效,既是技术有效又是规模有效,构成有效生产前沿面。总体非有效的公司有19家,占55.88%。非有效的公司的总体效率平均值为0.7370,意味着平均而言,非有效的公司有0.2630提高总体效率的空间。全部公司总体效率平均值为0.8530,标准差为0.2031,超过平均值的公司有21家,占61.76%,北大荒公司总体效率值最低,仅为0.3101。2007年总体有效公司中的绝大多数是以农、林、牧、渔业为主要生产经营活动,而大多数总体非有效公司是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为特征。

2.技术有效性分析

2007年有19家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值为1,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55.88%,表明从技术角度看,这19家公司达到了技术有效,在经营过程中投入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得到了充分利用,各项投入也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大的产出。技术非有效公司15家,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41.12%,技术效率平均值0.7375,说明这15家公司平均有0.2625改进各项投入利用效率的余地。全部公司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8842,标准差为0.1987,超过平均值的公司有24家,占70.59%,北大荒公司技术效率值最低,仅有0.3154。19家技术有效公司中,总体有效的公司占15家,有4家公司属于总体非有效。 2007年技术有效的绝大多数是以农林牧渔业为主业,技术非有效公司中的多数是以非农产业为主业、农林牧渔业为辅业的多元化经营为特征。

3.规模有效性及规模效益分析

规模效率等于总体效率与技术效率之比。2007年规模有效的公司有15家,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44.12%。规模非有效公司为19家,占55.88%,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9395。全部农业上市公司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9662,超过平均值的公司有27家,占79.41%,通威股份公司的规模效率值最低,为0.6681。

从规模效益看,2007年15家总体有效公司处于最佳投入状态,各项投入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大产出,实现了规模效益。19家总体非有效公司中,有12家公司的∑λ小于1,即12家公司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占总体非有效公司的63.16%,平均∑λ为0.9211,表明这12家公司加大投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产出。另7家公司的∑λ大于1,占总体非有效公司的26.84%,平均∑λ为1.1909,即这7家公司规模效益递减,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

五、结论

根据对2007年农业上市公司总体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益等的分析,得出结论:

1.从整体上看,农业上市公司总体效率较高,但部分公司的总体效率变动较大,也有部分公司总体效率相对较低。总体有效公司中的绝大多数主业明显,以农林牧渔业为主要经营活动。因此,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专业化建设是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正确路子。

2.总体效率较差以及总体有效转变为非有效的大多数农业上市公司,从事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非农扩张严重,农业上市公司不“务农”,表现出明显的“背农”现象。由于技术、管理、资金、市场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多元化经营失败。因此,农业上市公司在选择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时,应高度关注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3.多数农业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投入得到了充分利用,各项投入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大的产出,技术效率高,但农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低于规模效率。因此表明农业上市公司总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更主要依靠于公司各项投入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

4.近半数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最佳状态。尚未取得规模效益的大多数公司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只有部分公司规模效益递减。对规模效益递增的公司,则应增加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公司经营效率;而对规模效益递减的公司来说,实际的投入水平已经超过其最佳投入量,投入过多而利用水平低下,导致经营效率下降。因此,应在保持适度经营规模基础上,减少资源的投入,充分提高各项投入的利用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公司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ANERSEN P,PETERSEN N C.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93,10:1261-1264

篇12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 业绩评价 综述

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我国现阶段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企业组织代表,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的资金,缓解农业投入长期不足的状况。农业上市公司具有扶持、帮助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性投资、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特别是上市的龙头企业可凭借资金、组织、和体制优势,积极开拓市场、建立基地、带动农户,在布局调整、规模经营、结构升级方面起到带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和系统配置影响众多中小农业生产者,推动农业产品和质量结构的优化,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而我国的农业上市公司在经济建设中并未起到基础作用,农业概念的上市公司数量上不仅与农业关系国计民生的地位极不相应,而且在质量上也令人担忧。农业上市公司背农、转型、业绩滑坡的报道屡见不鲜。农业上市公司如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经营业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类企业由于其产业的特殊性,经营水平、经营能力以及最终的结果各有特点,农业上市公司热衷向其他行业转型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农业属低效、见效期长的产业,是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能趋使所致,然而这种非农扩张成效并不理想。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思路要立足农业产业,依靠科技,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形成的优势,在做强主业的同时,实行适度的多元化经营(徐洲红,2003)。农业产业化主营业务应是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开展多元化经营,应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王继权,付跃东,2003)。许彪等(2000)对31家农业类上市公司1998年的经营业绩总体考察,认为整体业绩水平表现一般,一些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农业企业,实际的经营效果并不如人意。只有主营突出的上市公司才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梁永礼等,2002)。

在我国,政策扶持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使其对政策扶持产生了巨大的依赖性。通过采用统计分析与财务分析方法研究1999―2001年政策扶持对农业类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发现所得税优惠政策、补贴收入等对农业类上市公司净利润造成了很大影响,利润对政策扶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汤新华,2003)。一些企业为了享受国家对农业的优惠政策,打着开发农业的旗号申请上市,战略初衷却不在“做农业”,只是借助农业这一“壳资源”,实现上市目的。姜凌(2003)认为,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应体现对农业的必要扶持和重视,但同时农业类上市公司要按市场方式自我调整。

许彪、卢凤君等(2000)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成长能力、还债能力和股本扩张能力五个方面以1998年农业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建立动态评价模型,对33家农业类上市公司的17项财务指标进行了因素分析。从评价公司的五项指标来看。盈利能力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股本扩张能力和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是上市公司的灵魂,偿债能力反映上市公司资产的安全,成长能力是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股本扩张能力是上市公司不断扩大规模的潜力,营运能力是上市公司日常经营能力的体现。这五项共同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经营效果。许彪、梁宇鹏(2002)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概率统计分析方法对农业类上市公司五方面的能力指标利用传统财务指标体系进行了考察,将1996―1999年36家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分为好、一般、差三类,认为改善整个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和增强企业财务风险抵御能力的关键是调整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对于经营绩效好或较好的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提升的策略重点应放在提高营运能力方面。对于经营绩效一般的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提升的策略重点应放在大幅度提高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对于综合绩效差的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提升应是全方位的。严俊(2001)建立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以西部8家农业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也对上市公司五方面的15项指标做了综合评判。何一鸣(2009)采用变异系数法及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中国农业类上市公司2004―2006年度的经营业绩从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综合能力排名及整体经营业绩的变动趋势。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体现在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而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通过会计报表及一系列财务指标来反映。投资者常常需要对上市公司某一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综合评价,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应用主成份法确定上市的复合财务系数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李立辉(2001)在确定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后,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关联分析方法,对1999―2000年15家农业类上市公司10项财务指标进行比较综合,得到了具有很好的长期投资价值的5家公司。刘秀琴等(2003)对深沪两市23家农业类上市公司公布的1999―2002年财务报表进行分类统计,选择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及净资产收益率三项财务指标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做了分析,借以说明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状况及发展趋势。4年中23家农业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降低,表明农业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经营状况连续几年欠佳;而总资产报酬率均值变化率的降低,不仅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不好,而且其原因主要在于非主营业务经营欠佳。这一结果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多角化经营不无关系。多角化经营导致农业类上市公司短期出现总资产报酬率下降,反过来对主营业务产生一定影响。有明显反差的是净资产收益率算术平均值呈逐年上升趋势。由杜邦分析体系可知,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来自于两个因素――总资产报酬率和权益乘数的乘积,上述分析中总资产报酬率呈逐年降低趋势,净资产收益率的增加来自于权益乘数的大幅度增加。同时负债比例剧增,导致净资产收益率明显增加,加大了经营的风险。经营业绩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任何单一因素难于对其做出准确的评价,而且以不同因素分别考核经营业绩时,往往会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但是。如果借助于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就可综合多种因素对经营业绩做出准确的评价,

综上所述,农业上市公司业绩下滑,但原因的研究不具体、不深入,业绩在下滑还是保持平稳增长有待证实。以传统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评价是普遍采用的方法而非财务指标,尚未引入研究体系。周友梅(2003)、姜凌(2003)虽对农业类上市公司分行业进行了研究,但也不够细化。农业经济

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种植业中粮饲不分,粮食既作为口粮又作为饲料。是否经济且科学;林业发展长期滞后,畜牧业、渔业的发展是否优势仍存;农业类上市公司业绩滑坡是何因,发展潜力在哪里等尚无统一认识。

篇13

(一)对应收账款等重要财务信息采用财务报告可信度分析策略

一般而言,以下几种财务分析方法。①投资者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通过纵向对比上市公司两期或是连续多期财务报表中的相同指标,确定该指标增减变动的幅度、数额和方向,通过分析过去一段时间公司的财务状况来说明公司未来一段时间内经营状况或财务状况的变动趋势的方法。在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当注意几个问题:剔除偶发性情况的影响,使分析所使用的数据能正常反映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用于对比的各个时期的指标,其计算方法必须一致;对有显著变动的指标做重点分析。②投资者要关注上市公司的管理机制。在我国的上市公司里面,存在着严重的管理者掌权和一股独大的现象。所谓的国有资产,其资产的所有者是国家,而小股东并没有合适的方式来对当权者进行监督,一些上市公司的实权往往被公司的管理者或者大股东所控制。内部缺乏良好的制约机制,导致管理人员更多的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肆无忌惮地伪造财务信息,满足自己的利益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③投资者要关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是否规范,是否遵守相关制度。首先,如果上市公司的某些重要会计项目有异常变动,投资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认真对待异常现象,考虑上市公司是否可能在利用这些项目进行财务造假。其次,还要注意公司的财务报告是否在重要项目上有所遗漏,如果存在遗漏,很可能在不能说假话,但又不想讲真话的情况下形成的,投资者应该予以注意。最后一点,投资者也要关注提供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的注册会计师的声誉和审计报告中提到的意见。

(二)采用经营战略策略分析上市公司的期间费用支出

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来说,其经营战略是为了实现公司的总目标,对资源使用方向和公司所要采取的活动方针的一种总的规划。此外,公司的经营策略还具有竞争意义,这是针对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来制定的。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一些管理问题方面的薄弱环节可以容忍,至少可以暂时容忍,但如果公司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地位恶化,那么就会危害到企业的生存。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公司经营战略是否正确对公司至关重要。投资者要站在经营战略高度上来进行分析,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深刻的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方向。投资者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公司经营战略分析策略。首先,投资者可以采取因素分析法分析上市公司经营战略分析。因素分析法是分析指标与其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数值上确定各影响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程度、影响方向。因素分析法包括差额分析法和连环替代法。在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当注意几个问题:计算结果的假定性;因素分解的关联性;顺序替代的连环性;因素替代的顺序性。其次,投资者可以分析上市公司的发展阶段。投资者可以根据生命周期,将上市公司划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市公司的股价水平、盈利能力、生产经营能力等方面是有所差距的。并且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行业的财务分析,投资者对二者的侧重点把握也应有所不同。最后,投资者可以选择分析上市公司的核心能力。上市公司的核心能力是整合组织内部的技能与知识,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给企业带来利润的企业独有的能力。上市公司只有具备了基本的核心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投资者在进行核心能力分析时,投资者要注意,在非正常的经营情况下,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或者收益只是特殊情况下的结果,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的核心能力,在分析时应当剔除这种特殊情况只涉及企业正常情况下的经营状况。常见的非正常经营情况有会计制度变更、关联方交易、证券买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等。

(三)对存货管理、负债规模等问题采用辩证分析策略

投资者在进行分析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因事、因时而异,可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财务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可以深入、具体的了解公司的发展,透过现象看清上市公司财务本质。定性分析是针对行业发展状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公司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是定性分析,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进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投资者可以采取比率分析法进行财务分析。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比率指标来确定上市公司财务活动变动大小的方法。比率指标主要有相关比率、效率比率和构成比率。相关比率是将某个项目和另一个不同的但又与其有关的项目加以对比,最后所得的比率,相关比率可以反映有关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比如,可以将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与流动资产相对比,计算出相关流动比率,以此来判断公司短期的偿债能力;效率比率是某个财务活动中,所得与所耗费的比率,效率比率可以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构成比率是某个财务指标的各组成部分占总体数值的比例,又称结构比率,构成比率可以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在采用比率分析法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当注意几个问题:科学的衡量标准,一致的对比口径,对比项目具有相关性。其次,投资者要注重财务指标应用条件。比如,投资者普遍关注市盈率这一指标,每一股的收益越高,那么相对而言其投资风险就会越小,市盈率就会越低,而投资风险越大,那么这只股票的市盈率就会越高。但是这个指标不能在不同行业的公司之间进行比较,此外,相对成熟的行业市盈率普遍较低,新兴行业较高,但这并不能说明该行业的投资价值。

二结语

篇14

【关键词】上市公司;比较分析;业绩评价指标

上市公司的业绩是在一定的期间内,公司利用有限的资源而获得的综合性经营成果,是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首先关注的财务信息。业绩评价通常是上市公司战略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步骤。然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方法并未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不同的公司仅仅是从单一方面反映其在某一时期的业绩指标。虽然有效,但并不足以全面、公允的反映一个公司真实的业绩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影响上市公司业绩计量、评价的因素繁多。

一、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影响因素

上市公司在进行年度业绩计量和评价的过程中,既要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客观、公允的对外披露公司全年的业绩信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又要考虑业绩评价中成本效益原则,使股东财富最大化。总体上,主要是宏观经济环境、公司所处阶段和公司内部管理需要三个因素对公司业绩评价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宏观经济环境

随着宏观经济的运转,通货膨胀对于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即使在通胀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也会对其评价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公司的业绩评价具有长期性质,而财务报告只反映短期内的效用,因此通胀对于上市公司的业绩计量会产生深远影响。在进行评价时应当尽可能的剔除通胀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适当将主要财务指标与辅助指标相结合,以减少业绩评价过程中产生的计量误差。

(二)公司所处阶段

按照生命周期对公司所处阶段进行划分,可分为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上市公司应当根据其所处时期特点采取差别的业绩评价指标。例如,公司在起步期和成长期,销售增长率可作为公司最重要的业绩评价指标;在成熟期,收入增长趋于稳定,权益净利率则成为衡量公司业绩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到了衰退期,公司业绩评价的重点应转移到实体现金流量上来,公司此时最关注的就是投资回收率。

(三)公司内部管理的需求

所谓公司内部管理需求,是指上市公司进行内部决策时,对管理用财务报表所提供决策信息的信赖程度。管理用财务报表是一种新兴的公司内部财务管理理念。它将公司活动区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其产生的损益区分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它解决了公司传统业绩评价体系中核心指标(权益净利率)计量时存在的不匹配问题,将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进行改良。利用改良后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可以更充分的体现新形势下上市公司对业绩评价质量提出的要求(公式如下)。

权益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杠杆贡献率

其中,杠杆贡献率=经营差异率×净财务杠杆

经营差异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

二、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指标

由于上市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公司内部对于业绩评价的需求不尽相同,致使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指标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但归纳起来,业绩评价指标主要可以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类。

(一)财务指标

所谓财务指标就是公司利用报表数据,计算主要指标,对其进行业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于分析基础存在差异,可进一步分为基于传统财务报表指标和基于管理用财务报表指标两部分。

1.基于传统财务报表指标

这种方法主要依据传统报表数据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阶段业绩评价体系所列指标,汇总后可选择的有几十项之多。信用中国曾在2005年8月一项有关企业综合评价指标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的以资产负债率、资产净利率和利润增长率为代表的11项财务指标得到较多认可,与此对应的是一系列公司财务指标。这里主要分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三个方面对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如表1)。

表1 上市公司业绩评价财务指标一览表

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计算公式指标性质

净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 正指标

盈利能力每股收益 净收益/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正指标

总资产净利率 净利润/资产价值 正指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适度指标

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适度指标

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应收账款价值正指标

运营能力

总资产周转率 营业收入/总资产价值正指标

注:上述计算公式中,属于资产负债表的项目使用期初期末平均值计算较为合理

2.基于管理用财务报表指标

这种方法主要依据管理用财务报表数据评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引入管理用财务报表对于提高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管理用财务报表在公司内部的业绩评价中也被赋予了重要的经济涵义。美国学者奥尔森在1995年提出的以剩余收益为基础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其理论所应用的主要数据来源便是管理用财务报表。

剩余收益作为上市公司的一种业绩评价指标,描述的是一种超额收益。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中,公司净利润是在扣除债务资本成本后的剩余,但这一指标却并未反映出股东所要求的报酬。根据零和博弈理论,股东所要求的报酬即为公司股权资本成本。因此只有当公司的净利润在弥补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存在剩余,才能说明该公司股东财富增加,经营业绩良好。

剩余收益=税后净利润-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

根据剩余收益理论,对于公司经营业绩评价则可以引入剩余经营收益指标。剩余经营收益是公司从事经营活动而产生的超额收益。

剩余经营收益=净经营收益-净经营资产×净经营资产要求的净利率

其中,净经营资产要求的净利率表示的是公司加权平均资本,应当采用加权法计算。

一些国外的上市公司,基于剩余收益理论开创了经济增加值(EAV)的方法,将其应用在公司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中,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就我国上市公司而言,虽然国资在2011年年初对中央企业的业绩评价引入了EAV指标,但是这项财务指标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应用并不普遍。首先,该指标所调整的项目较多,最多可达到160多项,计算过于繁琐;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上股权资本成本的确定较为困难,因此该指标的计量方法一直备受争议。

(二)非财务指标

所谓非财务指标是基于非财务信息的一种业绩计量方法。我国上市公司在业绩计量中经常使用财务指标,但这是不够的。业绩评价指标应当着重关注公司的长期事项,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要尽可能地使其股东财富达到最大,但财务指标的短期性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上市公司对业绩评价长期性的需求,因此非财务指标业绩评价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上市公司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往往运用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平衡四个不同角度的衡量方法。它平衡了公司的短期与长期业绩、外部与内部的业绩、财务与非财务业绩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在保留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着重引入了顾客、内部流程及创新与学习三方面的评价指标。公司可通过上述四个角度对经营业绩进行科学合理的计量。

三、选择业绩评价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纳入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指标虽受到了广泛认可,但是各类指标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缺陷。例如,财务指标虽然应用广泛,但易使管理层产生短期行为,不利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非财务指标虽能克服财务指标的缺陷,但其在综合性、可计量性和可比性方面却不及财务指标。因此,上市公司在选择业绩评价指标时,应当综合考虑公司实际情况,重点注意以下三点问题。

(一)应注意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协调的问题

上市公司选用的盈利能力指标极易产生决策的短期性。公司经营者为追求短期超额利润,不惜一切代价在资本市场投资低于公司平均报酬率,但高于公司平均资本成本的项目,这样,虽然盈利能力指标有所提高,但是放弃增加股东财富的机会成本,会在长期内对公司股东财富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公司在进行业绩评价指标选择时,要树立长期性观念,将业绩评价作为长期性战略控制的重要措施。

(二)应注意经营净现金流量在业绩评价中的重要性

经营净现金流量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反映公司从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差量。该项指标与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利润有明显的互补性。经营净现金流量真实、客观的反映了公司的偿债能力,会计利润可以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将二者综合考虑,会对公司业绩评价的真实性、合理性产生积极影响。

(三)应注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上市公司重视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原因在于评价所需指标数据均可从公司财务报表中直接获取,然而对于报表上无法量化的信息大多采取忽视态度。实际上,定性分析可以作为一种非财务指标被公司所利用。通过分析公司发展潜力、对外声誉及客户信任度等可以更直观的了解经营业绩。因此只有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可使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结果客观、真实。

参考文献

[1]赵爱良.上市公司业绩评价财务体系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02).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刘彤.强化现金流量在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