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文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37: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篇1

关键词:新疆;人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差距;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对新疆人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30日

新疆地处边疆,在许多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存在差距。本文从人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出发,以若干主要年份的数据为基础,探讨了新疆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缩小新疆与全国差距的对策。

一、主要年份新疆人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与全国对比分析

(一)从生产总值看。新疆人均生产总值1978年为313元,1990年为1,713元,2000年为7,372元,2009年为19,942元,2010年为25,057元。而同期全国的水平为381元、1,644元、7,858元、25,608元和29,992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除1990年外,新疆的人均生产总值均低于全国水平。1978年与全国的差距仅为68元,2000年为486元,2009年为5,666元,2010年为4,935元。

(二)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看。新疆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78年为106元,1990年为595元,2000年为3,368元,2009年为13,181元,2010年为16,312元。而全国同期该指标分别为50元、389元、2,444元、16,830元和20,741元。数据显示,新疆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1978年、1990年和2000年分别高于全国水平56元、206元和924元,2009年和2010年则分别低于全国水平3,649元和4,429元。

(三)从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看

1、人均拥有的粮食。新疆该指标的情况为:1978年为303.0公斤,1990年为453.8公斤,2000年为446.2公斤,2009年为537.1公斤,2010年为530.1公斤。而同期全国的水平为319公斤、393.1公斤、366.1公斤、398.69公斤和409公斤。除1978年外,其他年份新疆人均拥有的粮食均高于全国水平。1990年高出60.7公斤,到2010年高出121.1公斤。

2、人均拥有的棉花。新疆该指标的情况为:1978年为4.5公斤,1990年为31.4公斤,2000年为82.8公斤,2009年为117.7公斤,2010年为114.2公斤。而同期全国的水平为2.3公斤、4.0公斤、3.5公斤、4.8公斤和4.5公斤。显然,1978年新疆该指标低于全国水平2.2公斤,其他年份新疆人均拥有的棉花则远远超过全国水平,1990年为全国水平的7.85倍,2,000年为全国水平的23.66倍,2009年为全国水平的24.52倍,2010年为全国水平的25.38倍。

3、人均拥有的油料。新疆该指标的情况为:1978年为8.5公斤,1990年为26.1公斤,2000年为33.2公斤,2009年为29.8公斤,2010年为30.7公斤。而同期全国的水平为5.5公斤、14.2公斤、23.4公斤、23.7公斤和24.2公斤。不难看出,在各个年份,新疆人均拥有的油料均高于全国水平。

4、人均拥有的猪、牛、羊肉。新疆该指标的情况为:1978年为7.9公斤,1990年为18.6公斤,2000年为42.4公斤,2009年为46.5公斤,2010年为48.6公斤。而同期全国的水平为9.1公斤、22.1公斤、37.6公斤、44.4公斤和45.8公斤。从以上数据看,1978年和1990年新疆该指标低于全国水平,其他三年则超过全国水平。

5、人均拥有的原煤。新疆该指标的情况为:1978年为884公斤,1990年为1,408公斤,2000年为1,546公斤,2009年为4,108公斤,2010年为4,575公斤。而同期全国的水平为650公斤、950公斤、1,100公斤、2,230公斤和2,420公斤。从数据看,新疆人均拥有的原煤在各个年份均高于全国水平,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1978年高于全国水平234公斤,1990年458公斤,2000年446公斤,2009年1,878公斤,2010年则进一步扩大为2,155公斤。

6、人均拥有的原油。新疆该指标的情况为:1978年为289公斤,1990年为466公斤,2000年为1,021公斤,2009年为1,171公斤,2010年为1,179公斤。而同期全国的水平为108.82公斤、121.84公斤、129.09公斤、142.33公斤和151.75公斤。从以上数据看,新疆人均拥有的原油在各个年份均高于全国水平,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1978年高于全国水平180.18公斤,1990年344.16公斤,2000年891.91公斤,2009年1,028.67公斤,2010年为1,027.25公斤。

7、人均发电量。新疆该指标的情况为:1978年为173千瓦小时,1990年为468千瓦小时,2000年为1,011千瓦小时,2009年为2,664千瓦小时,2010年为3,131千瓦小时。而同期全国的水平为268.36千瓦小时、547.22千瓦小时、1,073.62千瓦小时、2,790.07千瓦小时和3,144.77千瓦小时。

从以上七个指标看,新疆在人均拥有粮食、棉花、油料、猪牛羊肉、原煤、原油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新疆人均发电量在各个年份均低于全国水平,但除2009年外,差距在缩小,1978年与全国的差距为95.36千瓦小时,1990的差距为79千瓦小时、2000年的差距为62.62千瓦小时,2009年的差距扩大为126.07千瓦小时,2010年又缩小为13.77千瓦小时。

(四)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新疆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年为179元,1990年为699元,2000年为2,066元,2009年为5,490元,2010年为5,104元。而同期全国水平分别为162元、726元、3,085元、9,942元和11,708元。除1978年外,全国水平均高于新疆,且差距在1990年为27元,2000年为1,019元,2009年为4,452元,2010年则进一步扩大为6,604元。

(五)从海关出口总额看。新疆人均海关出口总额1978年为0.8美元,1990年为23.2美元,2000年为66.5美元,2009年为644.6美元,2010年为789.3美元。而同期全国的水平为10.13美元、54.31美元、196.62美元、900.42美元和1,176.63美元。从以上主要年份看,全国水平均高于新疆。差距从1978年的9.33美元扩大为2010年的387.33美元。

(六)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看。新疆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78年为57元,1990年为746元,2000年为4,913元,2009年为14,129元,2010年为17,113元。而同期全国的水平为22元、623元、5,076元、19,541元和22,619元。显然,2000年以后,全国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开始超过新疆的水平,且差距在扩大,从2000年的163元扩大为2010年的5,506元。

二、缩小新疆与全国差距对策分析

(一)优化新疆产业结构。从以上分析数据看,新疆人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要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新疆当地工业、服务业发展,并注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如新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如何使新疆的旅游业从全国的旅游景区中脱颖而出,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发挥新疆资源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新疆拥有诸多的资源优势,但必须要加强产品的深加工,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将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这样才能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如新疆人均棉花拥有量远远高于全国水平,但新疆对棉花的深加工能力却未达到先进水平。在前述主要年份,新疆人均拥有的原煤和人均拥有的原油均高于全国水平,但新疆人均发电量在各个年份均低于全国水平,这些都表明新疆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方面还需要花大力气才能使新疆的资源优势真正得以发挥。

(三)利用新疆地缘优势,扩大与周边国家贸易。新疆与周边诸多国家接壤,具体来看,东北部与蒙古国毗邻,北部同俄罗斯联邦接壤,西北部及西部分别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西南部与阿富汗共和国、巴基斯坦共和国、印度共和国接界。要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展对外贸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口岸的逐步开放,新疆与周边国家的对外贸易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机会与挑战并存,周边国家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对贸易活动就会产生影响,因而要把握时机,在双赢的策略中开展对外贸易。

综上,通过新疆人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与全国的对比,明确新疆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探索缩小差距的路径,这对新疆经济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历年: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篇2

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比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比卜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10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0.6%,集体企业增长7.9%,股份制企业增长14.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1.2%。分轻重工业看,10月份,重工业增长13.2%,轻工业增长12.9%。

分行业看,10月份,39个大类行业全部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纺织业增长10.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3.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7.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8.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6.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6.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4.6%。

分产品看,10月份,503种产品中有398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天然原油1776万吨,增长8.8%;发电量3329亿千瓦时,增长5.9%;粗钢5030万吨,下降3.8%;水泥17030万吨,增长10.5%;汽车159.3万辆,增长23.0%,其中轿车83.7万辆,增长20.4%。

10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8%,比上年同月下降0.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8124亿元,同比增长21.6%。

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稳

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7556亿元,同比增长24.4%,比1-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77950亿元,增长19.2%;房地产开发投资38070亿元,增长36.5%。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1-i0月份,中央项目投资14845亿元,同比增长10.0%;地方项目投资172711亿元,增长25.9%。在注册类型中,1-10月份,内资企业投资174243亿元,同比增长25.7%;港澳台商投资6001亿元,增长18.2%;外商投资6521亿元,增长4.9%。

分产业看,1-10月份,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6.4%。在行业中,1-10月份,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8992亿元,增长6.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1947亿元,增长6.9%;铁路运输业投资5181亿元,增长27.8%。

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1-10月份,累计施工项目415234个,同比增加13030个;施:[项目计划总投资476013亿元,同比增长25.7%;新开工项目280276个,同比减少13136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4270亿元,同比增长23.8%。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1-10月份,到位资金215219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1.8%,国内贷款增长22.7%,自筹资金增长30.1%,利用外资增长3.3%。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快增长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85亿元,同比增长18.6%,比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13亿元,同比增长18.3%,与卜9月份持平。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0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396亿元,同比增长18.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89亿元,增长16.8%。

按消费形态分,10月份,餐饮收入1681亿元,同比增长19.4%;商品零售12604亿元,增长18.5%。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5382亿元,增长29.6%。

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

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2%,农村上涨4.7%;食品价格上涨10.1%,非食品价格上涨l_6%;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5%。分类别看,类商品价格六涨二降,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7%,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9%,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9%。1-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0%,比卜9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

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7%。其中,城市上涨0.7%,农村上涨0.6%;食品价格上涨1.1%,非食品价格上涨0.4%;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4%。分类别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1%,其中鲜菜环比上涨5.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衣着类价格环比上涨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环比持平;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5%;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环比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上涨0.1%;居住价格环比上涨0.9%。

五、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有所扩大

篇3

关键词:科学文化;国民经济;关系;实证

理论界关于科学文化与国民经济的关系问题的探讨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笔者通过维普数据库查询,在1989-2010年6月期间,与“科学文化”相关的文章有3578篇,探讨“科学文化”与“经济发展”或“科学文化”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文章有102篇,而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文章则没有发现。笔者试图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分析法等现代统计理论,就科学文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选定

国民经济数据选取我国1995-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单位:亿元)。科学文化数据共选取10个指标:投入选取2个指标:1995-2009年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WT),同期每年研究与开发经费(RD);科学文化产出选取5个指标:同期每年出版报纸的份数(BZ),同期年广播人口覆盖率(GB),同期年电视人口覆盖率(DS),同期年专利授权量(ZL),同期年技术成交额(JS);劳动者及素质选取3个指标:同期每年文化从业人员数(WY),同期每年科技活动人员数(KY),同期每年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DX)(见表1)。

从上述原始数据来看,科学文化各项指标除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文化从业人员数据有些波动外,其余基本上呈现增长的趋势。

二、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

根据表1提供的全国1995-2009年科学文化各项主要指标数据,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做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根据降维的思想,将相关性很高的多变量转变为彼此相互独立且不相关的少数变量,从而达到用较少的变量去解释原来资料中的大部分变量的目的。通常是选出比原始变量个数少,能解释大部分资料中的变量的几个新变量,即所谓主成分,用以解释资料的综合性指标。

通过对表1中的科学文化10个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科学文化各项指标的相关矩阵(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大多在0.6以上,没有0.3以下的。同时还通过了KMO检验和Bartlett的球形检验。本案的KMO值为0.588(大于0.5的最低要求),表示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另外,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397.571(自由度为45)达显著,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成分存在。因此,上述数据适合于主成分分析和进一步分析。通过分析,得到1个主成分,这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86.922%,超过了85%的要求,它解释了科学文化10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对应的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见表3)。

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该主成分的计算模型:

F=0.113BZ+0.100GB+0.103DS+0.112WT+0.086WY+0.113DX+0.111ZL+0.112JS+0.110JS+0.110RD+0.110KY

F为主成分得分。相对应的主成分得分用于后面的分析。

(二)关联性分析

全国1995-2009年GDP及科学文化综合指标得分(即科学文化主成分得分)(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全国GDP发展指标的趋势与科学文化主成分得分的趋势基本是一致的,我们可以假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正向关系。因此,我们选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和双尾检验法(2-tailed)对表4GDP指标和科学文化主成分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拒绝了科学文化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为零的原假设,科学文化主成分与GDP发展的相关性达到0.969,呈高度相关。这说明科学文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确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一种先进的文化也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毫无疑问,国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会推动科学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表5出了国民经济与科学文化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全国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和研究与开发经费两个资金投入指标与GDP的相关性分别高达0.961和0.998,呈高度相关,这显示了资金投入的重要性,“一投就灵”非常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

从科学文化产出的5个指标来看,除广播、电视两个指标与GDP的相关性数据分别为0.736和0.776,属于有较高的相关性外,其余报纸出版份数、专利授权量、技术成交额3个指标分别高达0.918、0.994、0.998,呈高度相关。报纸数量增多了,说明看报的人多了,这从侧面反映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正向的影响。专利授权量和技术成交额的增长,并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正是科学技术物化为生产力的最佳佐证。

从人员的3个指标来看,文化从业人员、科技活动人员和大学生数量与GDP的相关性分别达到0.637、0.995和0.962,文化从业人员与经济发展相关性不高,主要是因为文化从业人员的增长出现多次波动,如2000年、2001年文化从业人员出现下降,是因为同期国家对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减少,期间时值文化部门进行体制改革,实行人员分流造成。从2002年起,文化从业人员又开始增长,这与当时文化基本建设投资又开始增长是相吻合的。科技活动人员、大学生拥有量与国民经济发展高度相关,这反映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三、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科学文化各项指标相关度很高,适合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降维。通过分析得出了一个主成分,这个主成分在科学文化的10个指标上的载荷均在70%以上。

第二,科学文化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因此,加大对科学文化的投入,提高科学文化的产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和繁荣我国科学文化,是提高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大科学文化的发展力度应作为十二・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做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任志安,景治中.经济分析实验教程[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2、章文波,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12.0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GDP回归分析

现代物流业是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的储运资源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都有密切的关联,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推动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大

表1显示:1991-2007年物流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力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物流对GDP的拉动力指标从1991年的6%增加到2007年的7.71%。从1991年到2007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物流增加值和GDP的增长变化状况基本一致,在此阶段,二者都处于较快增长的阶段,其中,1994年和2005年是我国物流发展最快的两年,这两年的物流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8.13%和40%,这两年也是我国GDP增长最快的两年,GDP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5.26%和33.16%。

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持

从表1看,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约10%,其中物流业功不可没。1991年至2007年,全社会物流总额从3.02万亿元上升到75.2万亿元,增长了24.1倍,年均以22.3%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16.5%(按现价算)的年均增长速度。“十五”期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近1.4倍,年均增长23%。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38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4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呈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1.7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5.2万亿元,同比增26.2%,增幅比2006年提高2.2个分点。2008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43.29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8.1%,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1991年到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物流需求系数从1991年1.5增加到2007年的3.0,即1991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1.5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而到了2007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则需要3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

现代物流业和国民经济高度正相关

根据1991-2007年GDP和社会物流总额统计数据绘制被解释变量y(GDP)与解释变量x(社会物流总额)相关度散点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高度线性相关。使用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进一步确认两者高度相关。

查相关系数检验表得知:r0.01(15)=0.606<0.990

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据此可以构建线性模型:Y=a+bx,其中,a与b是待估计参数,x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y为我国GDP。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出参数a和b的值:a=2.843,b=0.306,于是得到回归方程:Y=2.843+0.306x,R2=0.980。

该结果说明,我国物流总额每增加1万亿元,GDP增加0.306万亿元。其中GDP变异的98%可以由社会物流总额的变异来解释。

但是回归方程Y=2.843+0.306x是否能真实地反映GDP和现代物流之间的关联度,能否合理解释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验证。因此有必要对回归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回归结果方差分析显示,F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即检验假设“H0:回归系数b=0”成立的概率等于0,从而应该拒绝H0,说明回归效果极为显著。模型Y=2.843+0.306x可以用来描述现代物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综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应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物流竞争市场,形成可控与自由运作的现代物流机制,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努力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快物流亟需人才的培养,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的物流产业不断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政.全球物流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李力,杨柳.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6)

篇5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GDP回归分析

现代物流业是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的储运资源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都有密切的关联,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推动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大

表1显示:1991-2007年物流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力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物流对GDP的拉动力指标从1991年的6%增加到2007年的7.71%。从1991年到2007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物流增加值和GDP的增长变化状况基本一致,在此阶段,二者都处于较快增长的阶段,其中,1994年和2005年是我国物流发展最快的两年,这两年的物流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8.13%和40%,这两年也是我国GDP增长最快的两年,GDP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5.26%和33.16%。

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持

从表1看,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约10%,其中物流业功不可没。1991年至2007年,全社会物流总额从3.02万亿元上升到75.2万亿元,增长了24.1倍,年均以22.3%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16.5%(按现价算)的年均增长速度。“十五”期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近1.4倍,年均增长23%。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38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4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呈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1.7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5.2万亿元,同比增26.2%,增幅比2006年提高2.2个分点。2008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43.29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8.1%,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1991年到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物流需求系数从1991年1.5增加到2007年的3.0,即1991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1.5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而到了2007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则需要3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

现代物流业和国民经济高度正相关

根据1991-2007年GDP和社会物流总额统计数据绘制被解释变量y(GDP)与解释变量x(社会物流总额)相关度散点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高度线性相关。使用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进一步确认两者高度相关。

查相关系数检验表得知:r0.01(15)=0.606<0.990

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据此可以构建线性模型:Y=a+bx,其中,a与b是待估计参数,x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y为我国GDP。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出参数a和b的值:a=2.843,b=0.306,于是得到回归方程:Y=2.843+0.306x,R2=0.980。

该结果说明,我国物流总额每增加1万亿元,GDP增加0.306万亿元。其中GDP变异的98%可以由社会物流总额的变异来解释。

但是回归方程Y=2.843+0.306x是否能真实地反映GDP和现代物流之间的关联度,能否合理解释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验证。因此有必要对回归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回归结果方差分析显示,F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即检验假设“H0:回归系数b=0”成立的概率等于0,从而应该拒绝H0,说明回归效果极为显著。模型Y=2.843+0.306x可以用来描述现代物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综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应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物流竞争市场,形成可控与自由运作的现代物流机制,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努力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快物流亟需人才的培养,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的物流产业不断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政.全球物流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李力,杨柳.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