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课例分析范文

地理课例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课例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课例分析

篇1

摘 要 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入手,对当前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学科地位、课程体系及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学科教学实施配置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更新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学科教学过程等系列对策措施,为现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初中地理 课程教学 现状分析 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54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Junior Geography Curriculum Teaching

ZHANG Qinghua

(Shaping Middle School, Yibin Ling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Yibin, Sichuan 644005)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ed with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did the analysis of three aspects about teaching performance, faulty resources and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performance for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geography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 put forward the renewal idea and the series countermeasure measure, which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present geography curriculum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Key words junior geography; curriculum teaching;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discussion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地理课程教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还远远不够、教学内容陈旧、部分内容脱离生活和生产实际需要、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和结构不够合理等,亟待解决。

1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中学地理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融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情感等教育于一体,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材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情教育的需要。它不但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更让同学们意识到对于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我国地理有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加强了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三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需要。由于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多元性和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使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生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内容,教会了学生正确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四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教育手段。地理教材中有国家、乡土地理知识,同时也包含了当今我国有争议的国土及历史性问题,对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当前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堪忧

众所周知,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不纳入升学考试,目前学科地位堪忧。一是从升学率观点出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基本上不重视,在教学条件、实验设施、课时安排、课时值、地理教师任用及待遇等方面均存在向升学课程倾斜问题;二是地理任课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源动力不足,认为承担地理学科教学就是上“豆芽”课,教好教坏一个样,存在一定得过且过的思想;三是学生没有学习动力,不想在非升学科目上浪费时间影响升学,乃至不学厌学者普遍;四是社会、家长抱着无所谓态度,地理学科学不学没关系,开不开设也没关系。

2.2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评价现状

一是课程理念新旧、课程目标不强、课程内容学科本位严重。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就涉及地理学科,但由于课程的结构原因,学生感到茫然;而教材内容又把最难的知识点放在第一部分,如经纬网、地球的运动、等高线等,使学生望而生畏;加上教学用具和条件有限,使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差,学生大多是被动学习。二是教学评价方法僵化。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依然以分数衡量,教师不得不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获取知识,严重阻碍了教师的创造性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成为空谈。三是地理知识与能力脱节,主要表现在:(1)实践地理学科薄弱。学科特点应该是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在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能力、完善独立的人格,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广阔的空间。但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正常的野外活动几乎都取消了,更不用说地理课外探索和实际活动。(2)地理教材部分偏难、偏深,内容偏多。课程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在编排上是应本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教材应当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识规律的。(3)预备知识不足,学生学习困难。

2.3 教师队伍结构有待完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科的建设需要有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讲求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为依靠。受升学的影响,目前许多学校基本不设专职地理教师,有的学校2000余名学生,只有3~4名教师任教,还基本上都是临时抽调来任课的。二是课程教学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地理教师应该具备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才能正确阐述各种地理现象、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揭示各种地理过程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目前初中地理任课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地理方面知识、相应的专业技能,对乡土人情知识也知之甚少。三是教学观念和理念滞后。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推动下,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各部分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在知识方面,强调基本的知识结构;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要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负责的行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学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新观念、新理念得不到及时普及,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等问题。四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在新课改的思想指导下,地理学科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理性更强、图像地理信息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同时学习的评价方法、手段、内容、题型也发生了多样变化,学习评价不仅注重知识,而且更关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积极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措施是适应当前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2.4 地理学科教学设施配置亟待完善

据调查,现行初中由于学科原因教学仪器设备短缺,硬件设施相对薄弱,致使教师教学手段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许多初中欠缺教学挂图、资料、模型、标本,象地形的褶皱、断层模型,甚至地球仪这种基本仪器都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实验室更是缺乏,多媒体辅助设施也滞后,因而教师靠板书,学生靠笔记,课堂教学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与期望值尚存在一定差距。

3 农村初级中学地理学科教学的对策与措施

3.1 顺应时展,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一是紧跟时代步伐,地理教师要积极学习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于地理课堂教学,努力促进动、图、声、影等教学方法的转化。二是积极参与专业培训活动,从优质课比武、优质课下乡等活动中把握时代气息,提高地理教学技能,拓宽地理教师的视野,调动地理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加强自身学习,要成为学习型、学者型教师,及时了解地理学科的新进展,积极吸取新的理论与模式。

3.2 加强地理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地理教师的育人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地位,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要有一支甘于奉献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心理的地理教师队伍。一是各级各类领导要高度重视初中地理学科在今后生活、学习、未来工作及后续升学的重要性,在师资、课时、实验实施等软硬件方面予以支持,在待遇方面适当倾斜。二是各级教研部门及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地理教研工作,促进教师从 “承传型”向“研究型”角色转变,不断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三是配备足够量的师资队伍,从专业方面、数量方面为初中地理课程学科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四是营造氛围,广泛宣传地理学科对未来生活、工作、升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3.3 整合地理教学内容,改进评价体系

一是以新课改为契机,结合学生实际,依据地理教学目标与总体要求,整合初中地理课程的知识内容、技能内容、情感与人格教育等。主要包括:(l)知识方面。通过专题和层次等形式来组织有关知识内容,突出基础性、现代性、应用性,明确结构、突出主干。(2)技能方面。加强实验技能训练,设计并开发有关地理在观察、实践、交流信息等方面的心智技能,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协调。结合乡土教材适当增加地理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视野。(3)科学态度情感和人格教育方面。通过初中地理学习,着力对体现协调人地关系、加强对初中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教学要求提出具体的设计。二是改进评价体系。将系统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增加过程评价的比重。通过改进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3.4 优化初中地理课程学科的教学过程

地理课堂教学要从单纯知识传授变为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改变以往的“师讲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力求开放性和多样化,优化教学过程。一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多媒体教学法、设疑推进教学法,野外观察法等,让学生主动学习,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激动和亢奋状态,使学生既想学、又爱学。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生为本,将地理教学的目的、理念和思想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并配以教学案例加以示范指导。三是形成良好教学互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搞好教学互动,同时重点应抓住三个环节:课前、课堂、课后。做到课前预习、课中精讲、课后强化复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应突出“有趣、多能、高效”的特点,首先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发展,更新教学理念;其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地理学科的育人作用;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整合各种资源,把握好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培养人才,适应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韩梅.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0.9:34-36.

[2] 胡唐明.中学地理“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3.11:21-22.

[3] 蔚东英.论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中学地理教师的挑战[J].教育探索,2004.11:135-136.

[4] 宋颢.中学地理课例研修课程的特点与构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2-44.

篇2

一、教学设计比较

1.新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

同时出示拉萨和衢州两地气温变化。

设问1:拉萨的月均温为什么都比衢州低?

设问2:对比10~ 1月两地气温走势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问3:尝试用地形的两种作用分析青藏高原比衢州地区年较差小的原因。

(提示:思考衢州10~1月气温降低的原因,这些原因是否都能作用于拉萨地区?)

设问4:从降水量比较两地的差异及原因。

设问5:对比两地年太阳辐射量的不同及分析成因。

新教师的设计思路:分析地形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重点分析地形这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影响。在教学设计上,新教师注意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各个不同方向的问题,基本做到了小切口,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激发”下,思考拉萨和衢州不同的地形条件对气候各要素的影响有较细的思考。涉及气温平均值、气温年较差、降水量差异、年太阳辐射差异等具体的气候要素。从中可以看出,新教师试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有具体的思考平台而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思维,基本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所有问题,都有具体的指向性,在具体组织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思考,得出具体结论。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由于问题指向性特别明显,并且有图表资料可查(前4个问题),一般不容易犯错。设问5虽然没有图表材料,却是相当于“复习”内容,学生回答起来难度也不大。

2.专家的教学过程设计

对同样的教学要求,专家设计以下三个问题,其中问题一与问题二除了给学生的材料不同之外,问题二只是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

问题一:①读气候资料图,比较厦门和昆明两地的气候特点,说出两地气候特点的最大差异。②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问题二:①比较两地的气候特点,说出两地气候特点的最大差异。②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③总结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问题三(应用环节):请举出相似的例子,加以说明。

专家的设计理念:提供材料让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将自己看到的变成想到的,以探究为核心,用整体性观点强调地理原理在区域中的运用。而多组比较数据的提供,既丰富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载体——了解更多的区域,又给予学生举一反三的机会,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了实实在在的平台。以此设计组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的思考结论会有不同,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学生在逐步“犯错”与“纠错”的过程中,地理思维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不断“生成”。

二、教学效果比较

1.新教师的教学效果

学生依据教师所提问题顺序,依次回答,如有同学回答不到位或有困难,则由其他同学补充,整理后,学生的答案大致如下。

生1:拉萨地势高,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

生2:10~1月,衢州降温比拉萨快。原因是衢州受到冷空气的影响大一些。

生3:拉萨的地形对西北风的阻挡,或西北风难以影响到拉萨地区,使得冬季降温幅度小。

生4:因为拉萨地势高,所以夏季气温较低,西北风几乎影响不到拉萨,冬季气温相对较高,这样使得拉萨的年较差小。而衢州由于地势低,所以夏季气温较高;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大,气温低。

生5:拉萨年太阳辐射量比衢州丰富。主要是因为拉萨地势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学生基本“正确”地回答了教师的上述问题,反映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问难度适中,通过思考,大部分学生能理清地形对气温的影响等结论。新教师在本次授课过程中,大量“精心”设计的问题,的确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对学生地理思维习惯的养成,也起到一定作用。但学生的思考主要围绕教师的具体问题展开,缺乏深度,也没有体现出思维的发散性,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成效主要体现在“答案”上,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几乎都是在“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而没有生成新的问题,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的“评判者”。

2.专家的教学效果

专家提出问题以后,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1:气温昆明比厦门低,两地降水有差异。

教师追问:到底哪种差异更明显?

生1:(不敢下结论,反问教师应该如何判定。)

教师在点拔后,生1及大多数学生同意两地气温差异更明显而降水差异相对小,并小结出两地气温差异的成因在于地形的差异。教师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随着地形的抬升气温会降低?在学生感到有难度时,通过画图帮助学生理解(图2):昆明位于云贵高原,厦门在沿海平原。昆明地势高,空气稀薄,接受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生2:齐齐哈尔降水多,呼伦贝尔降水少。原因在于齐齐哈尔位于迎风坡降水多,而呼伦贝尔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教师指出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纠正学生的差错,单纯以为“迎风坡降水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温的年较差越小;受夏季风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受冬季风影响,迎风一侧气温低,背风一侧气温较高。

生3: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专家先呈现材料,让学生观察,把观察到的现象表达出来。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能从中判断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基础,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并对学生存在的困惑及时解决。通过这种即时生成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逐步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断强化学生的地理能力。同时,由于教师预设的问题会给学生的思考带来一定的“难度”,逼得学生反过来“问”老师,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而一旦当学生以为没有问题时,又及时介入,从而催生出学生新的问题。当然,一切都围绕着课堂目标而进行。

三、新教师成长对策

对策一:教学设计应关注学法指导

通过本课例片段分析不难看出,参与研究的高中地理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其固有的优势是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有一定深度,能够将教学目标细化,并通过提供学生思考问题的形式,去落实教学目标。其与专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对比专家的教学设计,新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由学生针对教师所提问题,去“找”答案,并在完成问题回答的过程中,逐步梳理出本小结的知识框架,进而完成教学目标;而专家在教学设计中,更加注重地理原理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进而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问题,而在此基础上,完成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建构过程”。

因此,新教师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在进一步完善、巩固已经形成的对教学目标比较到位的理解与处理基础上,着重学习专家从教学设计即开始关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案例”分析,自己得出结论并提出问题,从而在逐步提高对地理基础知识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对策二:教学组织应处理好师生关系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新教师与专家都注意处理师生关系。如新教师所提问题,均采用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来回答、完善,充分体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对比专家的组织教学过程,新教师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方面,还有所欠缺,而专家却能够依据教学设计,不断引导、激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帮助其更好地“梳理”地理知识与技能。

对策三:教学策略应优化组合完善

同样是培养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但两位教师在达成这一目标的效果上存在差异。新教师所出示的材料经过筛选整理,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与提出疑问,而是限定了范围,所以新教师没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专家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教师的教学预想。通过材料的呈现,学生问题的提出,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能够强化应用。从处理课堂生成这一角度看,专家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图分析,并通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纠错、完善,最后达成教学目标。

篇3

关键词:产科DIC;诊断

产科DIC是指由产科因素引起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导致血小板减少,V和VIII等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继发纤溶亢进,最后导致广泛出血,其病情进展迅速,临床凶险,治疗棘手,母婴死亡率高,引起产科DIC的常见原因包括羊水检查,感染性流产,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疾病等,现对我科出现 的6例DIC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8岁,初产妇4例,经产妇2例,孕周31+2~41+5 w,其中37 w 2例>37 w 4例,致病因素中,羊水栓塞1例,前置胎盘1例,胎盘早剥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例,死胎引产1例,发生在产前4例,产后2例,终止妊娠方式剖宫产4例,顺产1例,引产1例。

1.2临床表现 6例患者均有明确诱发因素,具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出血部位包括皮肤创面,穿刺针眼、尿血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循环衰竭或休克,出现多发性微血管栓塞体征,如皮肤下栓塞、坏死。其中4例患者早期出现脑、肺、肾等多脏器损害,表现为呼吸功能衰竭、心衰、肾功能不全。

1.3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计数5例均3 s,1例较正常缩短,3P试验5例阳性,1例阴性,纤维蛋白原(简易法)4例30 min。

2治疗

2例胎盘早剥患者在快速输液、输血下,立即行剖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其中1例因子宫胎盘卒中,胎儿胎盘取出后子宫不收缩,经按摩子宫,热盐水纱布热敷子宫,BLynch捆绑缝合后,子宫仍不收缩,术中出血约2500 mL即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产前出血,完全性前置胎盘,DIC失血性休克,经抗休克治疗,大量输血下,行剖产术,患者获救,胎死宫内,1例羊水栓塞,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全身皮肤发红,产后阴道流血不止,不凝固,经抗过敏纠正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和改善低氧血症后,立即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获救,新生儿阴道分娩正常,1例子痫前期重度,经常规解痉镇静治疗后立即行剖宫产术,母婴获救,1例孕31+2 w死胎引产,于引产术后1 d,抽取静脉血做DIC筛选试验,血液在试管内即刻凝固,考虑DIC高凝期,及时应用微量肝素治疗,全量100 mg,阻止了DIC的发展,并用试管法凝血时间,监测肝素用量,于引产后48 h分娩一女死婴,产时患者出血约800 mL预防了产后大出血的发生,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

3治疗效果

6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无死亡病例,围产儿情况6例中,1例孕31+2 w死胎引产,1例因完全性前置胎盘,阴道大流血,胎死宫内,行剖宫取胎术。4例足月活婴。

4讨论

在DIC的救治中,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合理的使用肝素也至关重要。

4.1熟悉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前提,临床上遇到存在易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重度妊高征、宫内死胎、重症感染、重症肝炎等)在分娩中发生大出血,血液不凝,休克及栓塞四种临床表现之一者,即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再结合化验室检查。即可确定诊断。

4.2病因治疗是提高DIC疗效的关键,就产科而言,应尽快结束分娩,阴道分娩条件不成熟者,可行剖宫手术,如产后出血不止,当果断行子宫切除术。

4.3合理使用肝素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手段,肝素用于治疗DIC高凝状态,尤其在发病后10 min内使用效果更佳,在应用肝素时试管法测定凝血时间,控制在15 min左右。

4.4产科DIC发生后,患者多种血液成分发生紊乱,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因子XII,因子VIII等因子含量大量减少,从而加重DIC的发生,此时对患者进行科学输血液成分是治疗DIC的关键措施。

4.5加强围产期保健,积极治疗各种产科合并症是预防DIC的关键。我院6例发生DIC的孕产妇,其中4例均为未参加系统围产保健的农村孕妇,其中有3例无1次产前检查,甚至出现症状抽搐和大出血后才来住院。以上患者如能在孕期按时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产科合并症,将会防止病情发展到重症阶段。因此,加强围产保健和产前监测,积极治疗产科合并症是预防DIC的关键,同时,创造条件对农村孕产妇和家属进行必要的卫生宣教,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和主动接受医疗保健的自觉性,是保证母婴安全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杜习羽,唐瑶.产科弥散血管内凝血12例病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5):2868-2869.

篇4

一、课堂多以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生活中很多自然现象是和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把书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时多联系学生每天常见的太阳东升西落,每天气温的变化,季节的变化,不同季节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自然现象;学习中国地区差异时,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甚至可以拓展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运动方面,如“南方米食,北方面食”、“东北地区人大多会滑冰、滑雪,南方沿海的人们更善于游泳”等,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有其特定的地理背景;再到全球性资源问题、石油问题、气候变暖、战争冲突等,这些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发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共同探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很高,这样留下的知识印象会更深刻,课堂效果会更好。

二、认真解读新课标,“吃透”新教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新课改中,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学生积极适应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新课程教材的改编,内容更简练,地图和图片更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多样,突出强调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教材地图、活动等,也可以补充教学内容,适当拓宽学生视野。如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温分布中介绍温度带和人们生活联系时,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可从学生爱吃的水果入手,列举菠萝、橘子、苹果等一系列不同温度带水果,让学生区分,从而既学习知识,又联系生活实际。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图文结合讲述知识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和景观图去理解。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和方法

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有些不好,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首先,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很多地理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提前预习可让学生有个大概的了解,教师可在新课介绍前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自主阅读教材,配以预习提纲效果更好。其次,重视地图阅读。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绝大部分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图时间不宜太长,但要坚持经常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形象、清晰的地图。再次,作业尽量在课堂让学生独立完成。当前教育环境下的地理学习,课后作业是不现实的,时间上也是不允许的;学生课堂作业态度和质量对课堂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四、改进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常常是老师上课讲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学生则昏昏欲睡,如坠五里雾中,课堂效果可见一斑。新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位教育家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绝不能动摇,动摇了就失去了“学校”的意义,学生不能“无师自通”。在师生互动交流之中,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以“朋友”的姿态更有利于交流,课堂氛围更融洽,课堂效果更好。

五、善于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入、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打破“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介绍“南水北调”时,用重着色突出“南水北调”的起点长江流域和终点缺水的西北和华北地区,用颜色闪烁显示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同时强调东线方案的优势,复习巩固京杭运河,了解沿途经过的省级单位: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配以闪烁五大水系)。这样就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长江流域有哪些主要支流时,用闪烁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就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概念。

篇5

一、提出的背景

在我校的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即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

新课改的精神,重点之一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上教与学的弊端,让轻松快乐的氛围笼罩课堂,教师和学生在和谐融洽的状态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以前的教育研究过多地关注教师怎么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并且未充分注意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研究问题,而学习本身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学地理需要兴趣,找到学生感趣的素材提高提高地理课堂学习心理是一个重要途径。

二、地理素材搜集的实践意义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是有些地理章节(如地球地图)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能力要求非常高,文科生普遍感到非常吃力。二是在后面的人文地理的综合性非常强,要求学生的分析能力很高,随着教学进一步深入,年级逐步升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反而下降,而且感到地理学科学习起来很吃力,是文科中的理科,因此想通过搜集能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习兴趣的素材,构建地理课堂学习心理积极氛围,激发学生有效参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三是通过地理素材搜集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三、地理素材搜集的目标

地理素材的搜集的目的应该是有利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一是增加学生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变得不枯燥,使课堂生动有趣,改变过去凭想象画面和地理场景,以及老师一讲到底的语言描述地理要素的现象,因此地理素材搜集应有直观性,最好是图片、视频、PPT等。是构建课堂学习心理积极氛围研究,一是要体现“课堂”这一要素,课堂教学带有任务性,目的性,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认为必须要围绕这一任务

来展开,不能为了搜集地理素材而搜集地理素材,三是地理素材的搜集的重点最好紧紧围绕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和章节,重难点来开展,这样搜集的素材利于在教学中用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任务,同时减轻学生学习理解的难度,因而地理素材的搜集也可以集中在地理课件上。

四、地理素材搜集的过程及方法

地理素材收集的内容形式的多样性。一是有地理图片(含课本插图,以及经典试题图片,自然地理照片,人文地理照片等。二是地理课件:含有大量信息,是课件制作者紧密结合地理课堂教学主干知识和章节,重难点而设计的,能让复杂难懂的知识让学生较易理解。三是视频:对某一地理知识,现象专项全面深入介绍。四是文字材料,如文字形式出现的故事、俏皮的句子、古诗词、歌曲、歌谣、成语、谜语、谚语等。

地理素材收集的方式。根据地理素材收集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地理图片,课件,视频,文字材料等四种上,再结合教师工作时间紧,教学任务重的工作性质特点,我认为主要采用的收集方式有:一是来自网络,网络上的信息多,素材丰富,更新速度快,时代性强,很多材料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实用性强,是我们搜集的重点。二是平时的教学以及

各级教研会和老师间的交流。地理课件主要来自老师平时的交流,在教学中搜集,在教学中修改完善同时经过教学,接受学生课堂的检验的素材,它的针对性更强。三是来自报刊杂志。现代社会报刊杂志资讯发达,信息也比较丰富,是一个地理素材搜集的好来源,但现在已进入电脑时代,因此对材料的保存及整理在后期非常不便,同时,老师时间少,也没有多少精力来处理过多的实物材料。四是发动学生搜集地理材料。在老师的引领下,紧紧结合课本知识,让学生搜集,如果学生能把地理材料搜集上来,又能讲清材料蕴含的地理知识原理,基本就已很好的达到了学生对地理课兴趣的提升。

地理素材搜集的方法,案例法:导入设计个案的实践研究。访谈法: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文献资料法:收集理论资料及理论学习。

五、地理素材搜集实践成效分析

1、课题研究营造了一个令师生基本满意的课堂。

地理素材积极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堂。通过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和探究活动等形式,加强了课题的实践研究,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课堂的基本途径:从教材人手,改善师生生活;从活动人手,改变师生生活。生活化课堂的:营造,在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里,师生的课堂生活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沟通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书本之间的联系,沟通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周围的世界之间的联系,使课堂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的生活,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获得更精彩。

2、营造了一个主动发展教师的课堂。

地理素材搜集首先改变的是教师的角色行为,以提高地理课堂学习心理积极氛围为核心而进行的地理素材搜集,应用。必然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角转变,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顾问、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创造、参与课堂生活,在师生互教互学中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其次,教师的人才观、发展观发生了变化,当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生活被打破,课堂生活的内容延伸到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教师失去了知识权威的光环。因此,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采取交流式、案例式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水平,逐步形成了一支有理论底蕴,能上好课的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篇6

一、从地理学科性质看文理分科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即综合性和地域性。

1.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学科甚多,高中阶段所设置的课程与地理学科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尤其是理科课程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自然地理中“地球运动”部分的知识内容涉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包括数学学科中空间几何、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以及物理学科中的开普勒定律等,而且绝大部分“地球运动”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托数学计算;再如太阳辐射的波段组成、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等都与物理学科中的光学、热学、力学等部分的原理、规律有关;再如,地表形态的形成同样也离不开自然界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

2.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解释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由此可见,地理学科所要解决的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都离不开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因此,“无图不题,无题不图”也就成为地理问题的显著特点,无论地理问题中是否给出明确的区域地图、示意图,所有的地理问题的解决最终都要落实到地理空间中,因此学生必须要具备空间概念、具有空间立体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都与数学学科不可分割,如对经纬网图的判读所需要的思维能力就是对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认识的延伸,甚至是对空间坐标系认识的延伸。

由上述可知,地理学科的教与学离不开理科基础,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教与学更是离不开理科学习基础。而大部分的文科生理科基础偏弱,导致地理学科的教与学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二、地理学科难易度分析

从图1和图2可以明确的看出只有不到13%的学生认为地理是比较容易学习的学科,有将近44%的学生认为地理学习非常困难。其中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习中的难点。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自然地理已成为学生学习难度最大的知识内容。究其原因,地理学科与理科学科关系密切,理科基础较强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这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学科的学习较为容易,而理科基础偏弱的学生一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因此理科基础较弱的文科生学生认为地理学科学习难度较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与理科课程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自然地理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相关调查中,共有75%左右的学生认为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弱点并不是记忆,而是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与理科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十分相似。

三、高一年级文理分科对地理学习的影响分析

现在为了迎合高考,许多学校在高一的上学期一入校,或者是在高一的下学期开学初,就对学生进行了文理的分班教学。在高一进行文理分班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接受程度如何?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文理不分科会对自己的地理学习起到正面作用(即肯定会或可能会使地理成绩提高),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另外,在问卷调查中,还有一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文理分科不会对地理学习起到正面作用,甚至会对地理学习起到负面作用(即肯定不会使地理成绩提高)。学生的理由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文理不分科会加重学业负担,从而造成各科学习成绩的下降。而学生的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文理不分科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从而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游刃有余。

现就某学校的某次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对比分析:

由上图可知,地理成绩与数学成绩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即数学成绩越高地理成绩越高,数学成绩越低地理成绩越低。由Excel数据统计得出地理成绩与数学成绩的皮尔生相关系数γ=0.815,说明二者呈正相关。以上的统计图表和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地理的教学与理科学科密切相关。

篇7

新课程需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而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课堂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因此对学生课堂心理状态的分析及有效的心理干预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仅在于其对所教内容的把握,更在于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切实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二、调查方法、对象、程序和目标

调查方法:集体问卷调查和个别了解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①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及影响因素;②地理课程及课堂学习的方法;③地理课堂学习的主动性;④地理课堂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⑤地理课堂学生的学习状况;⑥地理课堂氛围;⑦课堂上的情绪对抗;⑧地理课堂影响学习状态的因素;⑨理想中的地理课堂等。

调查对象:初一、初二部分学生,共149人。

调查程序:集体问卷调查为一次完成;个别了解调查,先书面记录,然后对调查结果录入,保证统计和分析的科学性。

调查目标:对初中地理课堂学生心理状态的分析及有效干预。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策略

1.地理学习兴趣及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37.6%的学生对地理学科特别感兴趣,51%的学生对地理学科比较感兴趣,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非常喜欢地理学科。而从对影响地理学科学习兴趣的分析来看,61.7%的学生认为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上课方式,由此可见学生是否爱好地理,首先要看是否喜欢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课堂教学能否高效,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决定于教师首先应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2.地理课堂学习方法

55%的学生认为地理课堂学习的有效方式为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由于初一、初二学生年龄较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因此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28.2%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应积极思考、勇于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这更加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3.地理课堂学习主动性

调查结果表明,地理课堂上29.5%的学生能主动回答问题,参与问题讨论;78.5%的学生能够主动做笔记;81.9%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48.3%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在地理课上能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同时,也有近15%的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于课堂上学习不够主动和热情的学生,只有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内在求知欲。

4.地理课堂学生注意力状况

31.5%的学生上课不够专心,5.37%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走神,40.3%的学生有时听讲有时走神。从调查分析看,影响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因素很多,如外界刺激、课堂纪律、身体状况、学习内容、课前学习状态等。

5.地理课学习状况

经过调查,对于课堂上教师所讲授内容,66.4%的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并容易理解接受,但仍有24.2%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容易因而没有认真听讲。对于课堂上很难听懂的内容有69.1%的学生愿意坚持听讲,对于容易理解而且已经掌握的知识点,11.4%的学生则选择放弃听讲。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一定体现出分层次教学的理念。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与学习内容是否枯燥也有很大关系,因为40.9%的学生对枯燥的知识比较厌烦,不愿认真听讲。所以教师应尽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丰富有趣,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高效且富有创造力。

6.地理课堂氛围

在问卷调查中,44.3%的学生认为地理课堂氛围应活跃,49.7%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氛围应亦静亦动、所有人都很投入。只有2.68%的学生认为课堂应该以教师讲述、学生认真听讲为主,认为课堂应保持安静的学生只占2.01%。由此可以说明,地理课堂教学不论是在内容设计还是形式设计,都应灵活多样,学生才积极参与。气氛活跃不仅是形式上,更是学生思维上的一种活跃。有些教师为了刻意保证课堂安静的氛围,往往以个人讲述为主,甚至约束或限制学生的发言与参与,会阻碍学生积极思考和有效学习。

7.地理课堂情绪对抗

情绪对抗,即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无意中的疏忽或失误而造成的学生暂时性抵触情绪。从调查来看,67.8%的学生不会产生情绪对抗,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比较宽容和理解教师,26.2%的学生视情况而定,但仍有5.37%的学生则经常会产生情绪对抗。因此,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要会“察言观色”,善于发现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尽量减少和避免疏忽或失误的同时,对产生情绪对抗的学生及时予以心理抚慰和疏导,对学生多给予肯定性和鼓励性评价。

8.地理课堂影响学习状态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地理课堂上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因素主要有:①疲倦、睡眠不足及个人的身体状态和心情;②课堂气氛及纪律;③天气、噪音、其他同学及课前状态的影响;④学习内容,包括难易度、是否有趣、是否与考试相关等;⑤教师及家人施加的压力过大;⑥上课时间、教学方法、学习目标和课件质量等;⑦教师的精神状态、仪容仪表、情绪、普通话是否标准等;⑧是否喜欢任课教师。

9.理想的地理课堂

对于理想中的地理课堂,学生们评判标准很多,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①学习内容易懂有趣,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内容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充分体现出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所学内容除与考试考查紧密联系以外,应适当补充和拓展相关的课外知识;②课堂氛围严肃活泼,活跃而有序,师生互动较多、“动”“静”相结合;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如视频播放;总结一些技巧或者设计创意性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语言表述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声音洪亮、亲和力强;重难点突出;耐心讲解,尊重和关心学生等。

四、结束语

当前初中学生地理学习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地理学习兴趣很高,但是其在地理课堂上一些心理状态的变化却很容易被忽视。为什么总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习惯很随意、情绪波动很大、效率低下?这与学生的课堂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而对学生课堂心理状态的忽视与冷漠,往往会导致其对地理学习的松散、懈怠、乏味和无系统性,并最终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附:

初中地理课堂学生心理状态问卷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

你好!经过对初中地理的学习,你对地理课的认识如何?为了解大家地理学习状况,促进以后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请你根据自己真实的情况和想法,以不记名的方式认真完成以下问卷调查,谢谢合作!

1.你是否对地理课感兴趣?

A.特别感兴趣 B.比较感兴趣

C.不太感兴趣 D.一点也不感兴趣

2.地理学习过程中,影响你学习兴趣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A.老师的上课方式 B.课本内容的设计

C.是否为中考科目 D.其它

3.你是如何学习地理学科的?

A.专心听课,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

B.专心听课,认真做好笔记

C.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

D.上课不认真,做其它事情,成绩好坏不影响升学

4.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你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

A.不会阅读地图和分析地理资料

B.没有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C.不喜欢老师上课的方式

D.其它

5.你在地理课堂上能否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与问题讨论?

A.能 B.有时能 C.不能 D.听不懂

6.你在地理课堂上能否主动做笔记?

A.能 B.有时能 C.不能 D.不感兴趣

7.在地理课堂上,你的听课方法通常是什么?

A.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 B.只听不记

C.边听边想边记录,遇到不会的问题在课内或课外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8.上地理课时,你能否专心听讲?

A.专心 B.不够专心 C.经常走神

9.地理课上你能否经常独立思考问题?

A.是 B.否

10.地理课上你能否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A.主动 B.不够主动 C.一般

11.地理课堂上,老师讲课时你的表现通常是什么?

A.认真听完每节课 B.自己在下面玩,没有听讲

C.有时听讲、有时走神 D.做与地理课堂无关的事情

12.对于地理课上老师组织的活动,你的表现是什么?

A.积极参与 B.不参与 C.有时参与有时不参与

13.你认为地理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如何?

A.难懂

B.易懂但没有认真听讲

C.认真听讲并且容易懂

14.你希望地理课堂的学习氛围应该是什么样的?

A.活跃 B.老师讲述为主

C.亦静亦动,所有人都很投入 D.安静

15.地理课堂遇到很难听懂的知识点时,你会怎样?

A.坚持听讲 B.立刻放弃 C.时而坚持,时而放弃

16.地理课堂上老师讲解很容易理解而且已掌握的知识点时,你会怎样?

A.认真听讲,加以巩固

B.已经掌握,不愿听讲

C.视情况而定

17.地理课上你会不会因外界刺激而轻易分心?

A.经常会 B.从不会 C.偶尔会

18.地理课上,由于老师无意中的疏忽或失误而冷落你时,你会和老师产生对抗情绪吗?

A.经常会 B.从不会 C.偶尔会,视情况而定

19.地理课堂上,当你发现老师讲解的知识比较枯燥时会怎样?

A.非常厌烦 B.比较厌烦 C.不厌烦,仍然听讲

20.地理课堂上,你能否很快调整课前的不良情绪对听课带来的负面影响?

A.能 B.不能 C.有时能,有时不能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引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课堂教学设计正是“预”的过程。在实施新课标以来,要发挥学生的主关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更多的功夫,注意调动学生课堂上的氛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样,“预”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总结反思与分析。教学案例的分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避免从理论到实践过程中的偏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是纽带和中介。教学案例与课后案例分析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必由之路。

1课堂教学设计

1.1教学目标

地理作为一门所谓的“副科”没少遭受同学们的“白眼”,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基础较差,存在多样的学习问题。高中学生对备考应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很多学生对基础知识过于生疏,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有效的地理信息处理方式。

第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地去学习。

第二,学会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分析现象,具备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乐于探究的能力,以及能够独立验证地理原理的能力。

第四,使学生形成在游戏中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拼图中对各个地理区域进行全面的认识进而形成对地理终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培养看图、记图、用图的能。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教材特点将教材案例尽量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上。

1.2 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却按照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人地关系统一设计,各个独立模块之间密不可分。三个必修模块分别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地理的主线是人与地理的关系,指导思想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着手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并不断深化,使这些知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够在人类和环境问题之间有自己的认识、做出独立的判断并发表看法;能够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作用科学的方式、知识和技能学好基础知识。经过高一一年的地理知识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对高中地理有了一个已经不算模糊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用图的能力,能理性的分析地理事物,具有初步地理思维能力,为地理学习的复习过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由于新课标改革的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比较紧张,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必修三与选修六的学习与复习,任务繁重,这更需要同学们在高一的时候有一个好的基础。

高三的地理教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着重于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理解掌握。由于高三学生对备考的理念和应试的要求较高,也要在应试的技巧与方法上有所重视,掌握好审题答题的方法、技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训练强度和内容都应有所区别,使学生取得更好的进步。

1.3 学情分析

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主导的地理教育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考不考地理,造成了有些学校对地理的直接不重视,这使得有些学生对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造成课堂上理解不到位,实践上能力发挥不出来,几乎不主动探究课堂以外的地理知识。

随着教育体质的改革,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已经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学生需要由过去灌输接受的学习方式转换为主动学习,不能只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记下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在考试时准确再现,学生的学习方法亟需改变。

第一、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课容量的增加,刚刚生入高中的孩子们常常表现出跟不上课堂进度的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有效自我调节,使得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学生逐渐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造成恶性循环。

第二、学习方法不科学,主动性差。大部分同学仍只习惯于以前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在试卷上,对课堂内容并没有完全理解透,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只要记住能在考试时答对就好,这样机械的学习势必收不到好的效果,也容易使学生因事倍功半而失去对地理的学习信心。尤其是高一地理难,知识点繁复,比较偏理科一点,刚刚到高中,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基础知识没有夯实,使得学生出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慢慢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

由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新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是至关重要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1.4 教案策略选择与设计

首先,教学策略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到学生个体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硬性规定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需求、方法、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目标,能够“异步运行”以达到让每个学生跟得上学习脚步,成绩最大化恶目的。其次,教学设计要立足于课堂,以教材为范例,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学设计也要常常反思,这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好的过程,准备、实施、反思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反思并完善教学设计是提高的必由之路。教学设计合适,才最有效。

教学设计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教学目标明确化;第二,知识呈现情景化;第三,学习方式多样化;第四,题目训练模式化;最后,总结图示化、表格化。这些都对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1.5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无非是要学生掌握并学会使用知识。重点及难点,顾名思义,即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但两者又是有明显区别的。重点知识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一般与贯穿整个地理或是在升学考试中占据大的分值。例如,地球地图的认知和技能,对地理的整体把握起重要的作用。而难点是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内容。例如,地球的运动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掌握不好就很难理解其意义。很明显,重点是指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难点是指知识的难易程度。而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气旋与反气旋,行政区域的划分,气候的类型及成因,地壳运动及其意义等知识即是教材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做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在确定重难点之后便要想尽办法突破。

1.5.1 多学科渗透

地理是一门与很多学科有渗透关系的综合性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如遇到学科交叉的知识可以用别的知识来解答,能达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即可。

1.5.2 例证

对教材中的难点,可以举出学生熟悉的、典型的实例来说明。

1.6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包括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内活动指学生除了听课以外的活动,例如阅读图文,讨论,制作,填绘地图,表演等。课外活动包括地理观测、阅读写作、竞技、参观旅游等。活动是载体、是桥梁,它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体验知识的生成,掌握方法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1.7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水平不是教师本人说了算的,要看同学们是否接收到了需要的知识,教学方式是否能让同学们接受,对教师的评价可以设在教学的多个环节。首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教学设计公示给别的教师,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抑或赞赏。其次,可以上公开课,俗话说群中的眼睛是雪亮的,多位老师观摩课堂,提出自己的意见总会对授课者有帮助。最后,在课堂结束后可以调查一下学生对本节课的反响,例如,讲气旋时可以调查一下同学们对气旋方向判断这个知识的掌握率,试着听取学生希望老师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课堂。

2 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1 导入式案例

类似于引言,导入式案例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理课程开课之前或者一个地理单元开始之前运用的具有导入意义的案例。这类案例往往类似于一本书的前言,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时效。在上课之前,通过导入式案例设计课堂背景,提出问题,能够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满怀期待,处于最佳接受状态。例如,在讲必修一第一章内容之前可以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引出课题。教师先给出案例,让同学们凭自己的直觉答题,然后再揭晓正确的答案,这种"设问"的方式往往能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检验式案例

顾名思义,检验式案例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否掌握了运用知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其形式一般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抛出一个不符合规定的案例,让同学们找出不符合规定的地方,然后教师根据同学们反应的情况去引导。这种方式能有效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和全面性。

2.3 实践式案例

实践式案例就是让学生们明白地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提高学生对于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例如在讲中国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家乡气候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书通,曹书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发展与展望――以历年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

[2] 曹书通,曹书铭.“工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3(S2)

[3] 李桦.例谈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策略[J].地理教学.2013(06)

[4] 李军杰.基于地理思维与能力目标达成的课堂有效教学――以“地理环境整体性”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例[J].地理教学.2012(24)

篇9

关键词:地理课堂;分层方法;分析

分层教学不仅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分层教学不仅注重理论的教学内容,而且还对实践能力比较重视,分层教学在保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将一些传统的教学理念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使得理论能够更加符合实际。另外,分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将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落实到实处。在当前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分层方法进行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而且能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展示出来。

一、地理课堂练习的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自身的学习效果制订的相对应的预期目标,教学活动大多数都是以教学目标来进行相对控制的,而科学合理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根据教学目标才能够顺利展开。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进行相对应的分层。对地理教学来说,地理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由国家教育政策来制定的,对实际的课程以及教学内容都有相对应的规定和内容,所以地理教师在对学生分层制定目标的时候,除了要将国家的教育政策考虑进去之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的内容。比如,第一层学生,教师需要对其自信心进行着重培养,特别是一些比较顽皮的学生,要逐渐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的重要性,将学生的态度摆正;对第二层学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品质,特别是对于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及其自身的思维发散都是很重要的;对第三层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一些学习特点和潜力来进行教学,在保证学生能够形成相对严谨的学习品质的同

时,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思路被无限地扩展和放大,这样才能够实现分层教学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二、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分层

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层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地理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所以在教材内容的制定上都是统一的,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将教材的统一内容向全体学生进行对应的教学和讲解,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学大纲内的内容可以说是基础性的教学目标。而另外,教师在完成基础教学内容的同时,需要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相对应的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开展有区别的教学活动,包括在难易程度、语言方面、情感态度上等都有一定的区别,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层次投其所好,这样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地理知识。做好分层次教学,不仅要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内容进行相对应的分层,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分层计划,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融合度有所提高,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整个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将地理课堂练习的分层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应用,发挥其自身的影响和作用。

三、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分层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环节,它不仅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是一个评价基本,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相应的改善,在实际的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比如对地理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理解程度等等,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之后,教师可以进行反思评价,通过学生的面部表情以及回答的流畅程度,教师可以判断学生本节课实际掌握的内容以及具体情况。教师可以抽查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课时达标测试,根据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测验,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层次的测验,如果没有通过的话,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共同找到问题的所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分层次教学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策略,并且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利用分层教学展开地理课堂,在保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推动地理教学的整体发展。

篇10

从课程模式上看,人教社、上海、广东、四川、北师大等版本仍属分科体系。浙江是板块式综合体系即合 科式,将地理、历史、政治三部分合并为社会课,但内容体系相互独立。

而上海的社会课是贯通式综合体系,以地理、历史和政治三门学科的内在联系为依托点全面贯通,改革步 伐较大。

从编排体系上看,各版本大都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编排方式,即初一讲世界地理,初二讲中国地理,最后 是乡土地理。

从编制的形式上看,一改传统呆板生硬的编制、叙述方式,更注意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每个版本都为套 色印刷甚至彩色印刷,图像数量大增,每幅图信息量骤减,清晰易读,文字表述较为生动,比较接近学生生活 实际,而且尽量体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有些栏目,如“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等也十分具有吸 引力。

但是,由于这场改革来势迅猛,以至我们来不及做好充分准备,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 矛盾关系。

一、地理“教材”与“学材”的关系

过去,我们一直依照地理学科的逻辑体系来编制教材,只关心哪些地理知识是基础知识最有价值,学生应 该接受什么,而很少考虑他们能不能接受以及是否乐于接受。只把地理教材看作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 和学生学的依据,没有看到地理教材的内容及编制结构对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的潜在影响。因而作为学习者 主要的阅读材料--地理教科书,则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地理教材应在遵循地理学科逻辑顺序的基础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地理学科的逻辑顺 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在地理教材中得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实现地理教材向学材转化的关键,也是地理学材之要 义,地理学材与教材的区别在于,它的选材与编排更符合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的成 功,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为了实现地理教材向学材的转化,新教材中的图像力求简明醒目,符合学生的感知规律,以利于学生地理 空间观念的形成,为其准确便捷地理解和记忆地理事物和原理提供充分的表像依据,从而促进其想像力的发展 ;教材中地理事物的展示与论述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教材的编排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显现 出知识迁移的性质,使地理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材的图像设计 、文字叙述及作业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趣味性、可读性和激励作用,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运 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制约作用,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情意的发展。

二、地理教材的先进性与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

地理科学飞速发展所产生的对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新知识、新观念要求在地理教材中有所渗透,特别 是那些具有固结地理知识作用的原理或上位概念的增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把这种新知识的增加难度的 提高视为地理教材先进性的唯一含义的话,必将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显然这与地理课程教材改革的初衷,减 轻学生负担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这次改革既要增加新知识,又要努力精减原来阵旧的内容,特别是分区地理 的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让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自然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区域差异大势,分区不要过细 ,内容不要太详,不要以地理知识点的多少论得失,地理教材的先进性应体现在“新、精、活”上。“新”就 是要有新的内容、新的概念,特别要增加某些上位概念,以利于地理知识的迁移与同化。“精”就是要删减传 统繁琐的知识,不求个别知识点的得与失,重能力培养和观念教育,如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的教育 。“活”表现在教材的编排不僵化,灵活多样,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只有这样,地理教材的先进性与减轻学生 负担才能在对立中统一起来。

三、地理科学特性与地理教材内容价值的关系

地理科学历来以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而著称。但由于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象某些学科那样显著 ,从而导致其研究内涵的动摇,以至今日地理学界众多有识之士热衷于地理科学性质与价值问题的探讨。究竟 地理学是硬科学还是软科学,它自身对社会的贡献在哪里,从理论上说清楚绝非朝夕之事,这种现状直接影响 着学校地理教材内容的价值,进而影响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认识。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在于要求有一个地理 学的定义,来确立它的科学边界,而是当今的趋势是,科学的一切领域正环绕着具体的问题走到一起来,在结 合的过程中,每一门专业把它自己特有的技术和概念运用到诸如贫穷、人口过剩、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等主要 难题上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地理学是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事实上,地理学正在城 市规划、国土整治、生产布局、能源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论及地理学本质的价值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地理学在与其它学科的联合作战中,共同解决实 际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这种价值观念是当今学校地理教材内容价值的主导方向(以地理专题形式编制的 教材便是以这种价值观为基础的)。为此,在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要适当考虑这种价值观念。让学 生认识到区域位置和地理事物空间关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并让他们初步学会这种评价方式,使他们真正理解 地理学的应用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地理知识教学与素质培养的关系

变知识教学为能力培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当前课程教材改革的主旋律。我们要勇于摈弃陈旧 琐碎的地理知识,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地理教材之中,并使其有机地结合于地理知识体系之中。素质教育 包含三个层次。

首先是学生生理潜能的开发,地理教材中融有大量的图像,以逼真形象的方式经常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促 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开发右脑潜能。

其次是心理品质的培养。地理教材中不论图像、文字和作业哪个系统都要有充分的智能因素,以利于学生 地理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种技能技巧的发展。地理教材中要自始至终贯穿“ 方法”因素,这里的方法是指地理思维的方法,也就是地理学家看待世界的科学方法,以及地理学习的方法。 地理教材要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第三是文化素养教育,地理教材在叙述地理知识的同时,要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等观念教育,特别要 渗透国情教育因素,不卑不亢,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国情,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思想观念有机地体现在地 理教材之中,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区域地理各种分区模式的关系

区域地理分区模式是这次地理课程教材改革中面临的难题之一。以中国地理为例,有二分式、三分式、四 分式乃至十分式,主张各异。初中学生只要求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主要特征,初步认识我国区域 内部差异大势,明了这些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从而形成因地制宜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科学观念。因此,中国地理分区不宜过细,分区过细就会陷于复杂的具体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对宏观区域差异的认识,就会喧宾夺主,不能达到分区地理学习的目的。

篇11

    在对学生成绩总体评价方面,单位或企业都很看重学生的在校成绩,希望学生成绩在良好以上的单位占92.0%。在学生获得各类证书方面,希望学生外语成绩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比例为72.0%,但有些单位不要求学生通过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有软件公司和从事纯测绘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能力的单位占96.0%,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希望学生过二、三级考试的单位占64.0%,也有28.0%的单位不需要学生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的单位往往是行业管理单位或规模较小的单位。考虑学生是否具有“全国GIS应用水平考试证书”的单位不多,选择可有可无的单位占80.0%,选择需要的只占12.0%,“全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考试证书”考试是由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目前除高校外,对大多数企业来讲不是很了解,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当其纳入到政府行为的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范畴时才会引起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在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方面,有84.0%的单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说明单位看重学生的对行业内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地理信息工程应用方面,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工程应用项目经历的比例达84.0%,且92.0%的单位希望学生掌握了数据整理与建库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方面,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或熟练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技术的比例达96.0%,要求熟练掌握的主要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等单位达48.0%。由于调查的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有68.0%的单位希望学生具有从事外业测绘工作的经历和能力,不要求学生具备外业测绘能力的单位多数是软件公司和信息中心。除外业测绘能力外,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具有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都知道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是未来空间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此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单位未来业务拓展。自学能力是一个人从事终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希望学生具有自学能力,有72.0%特别强调很需要,说明一个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知识更新。希望学生具有科学研究潜力的单位占80.0%,只有20%的单位不强调这一要求,其中私有企业几乎都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潜力,表明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求员工具有科学研究潜力来保证。多数企业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奖,有60.0%单位表示会优先考虑录用获得过各类竞赛奖的学生,只有16.0%单位不会考虑。至于学生在校期间是否获得奖学金,有60.0%的单位明确表示不考虑,表明单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因素大于课堂考试成绩因素。在团队协作精神方面,有96.0%的单位强调学生这一素质,因此大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今后学校应该关注的问题。就学生的交际能力方面,84.0%的单位表示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在学生业余爱好方面,强调学生具有体育、艺术爱好的单位比例分别是48.0%和36.0%,也有20.0%的单位不对学生业余爱好提出要求。在学生生源的地域方面,有76.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地域要求,希望学生来自农村或周边省份的单位所占比例均为16.0%单位,这样的单位是基础测绘单位,希望学生能吃苦、稳定。在性别方面,有72.0%的单位不考虑学生的性别,有28.0%的单位希望是男生。这是由于GIS专业性质所决定,GIS专业人员大多在室内工作,男女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希望招收男生的主要是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生产任务的单位。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2.1学生能力结构体系

    人的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过程中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知识+科学方式+技能[6,7]。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这就要求GIS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学科发展和拓展应用领域的基础[8]。具体来讲,对一个GIS本科生的基本要求是:起码要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够开发简单的GIS应用模块,能够掌握二种以上的常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至少具有一种二次开发的能力,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实用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的开发[9]。由此可见,GIS专业学生能力除一般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之外,更要突显以下七个方面的能力:专业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使用与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能力、地理信息工程建设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设计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GIS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构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通过专家打分后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各结构项的权重[10-12],如表2所示。在该能力结构体系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兼顾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也突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应用的特点和创新能力。权重的高低并不代表知识重要程度,因为表中的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它是指各知识结构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比例,可以成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

    2.2能力结构体系应用

    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1999年开设,专业教师一直在探索该专业学生能力体系结构,并根据能力结构体系制订和修订教学计划。东华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依托测绘学科开设的,所以东华理工大学的特色在于突出空间信息的获取与表达、地理信息工程开发与建设两个方面。对此,东华理工大学加强了测绘类和计算机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体现理论与实践性课程“四年不断线”的教学计划设计思路。例如,测绘类课程开设了地图学、测量学、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GPS测量原理、遥感原理等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开设了计算机基础、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地图数据库、计算机地图制图、GIS二次开发等课程;实践性课程有数字化测图软件(测量学)、GIS软件及应用、遥感软件及应用,GIS设计与开发、专业综合实习、生产(毕业)实习。这样保证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每年都能在测绘类、计算机类、实践类三方面都有相应的理论课程或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东华理工大学还注重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与动手能力的机会,例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生产型或研究型课题、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等。实践表明,通过教学计划的调准,学生能力有稳步提高的趋势。例如,东华理工大学2013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有一个本科生就成功地在网络环境下研发了一个“基于GIS的高校餐饮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并应聘到上海诚信所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这与平时东华理工大学加强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

篇12

关键词:可持续;土地利用;托克托县

前言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衡量土地是否达到合理利用的过程,无论何种评价方法都具有土地利用现状功能描述、产出结果评价和未来发展的预警导向功能,是土地利用相关政策制定和土地整治、区域规划和土地开发战略选择的重要依据。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浪潮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是对土地利用评价研究内容的综合和升华。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及全球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加强,土地、人口、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了研究的热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势在必行,直接促进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使得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研究成为社会各界的研究重点。

1.研究区概况

托克托县位于中部、大青山南麓、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地理坐标在111°2′30″E-111°32′21″E、40°5′55″N-40°35′15″N,全县平均海拔1132m。黄河流经县境37.5km,县辖5个建制镇,行政区域面积140195.30hm2。

1.1自然条件

托克托县地质地貌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东部的湖积台地和西部的冲积平原,整个地形是以大黑河为轴,东南略高,沿黄河较低,向南倾斜的簸箕形盆地。全县土壤分为六大土类,以草甸土、盐土、风沙土居多,还有粟褐土、沼泽土和灰褐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托克托县境内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西南多、东北少,且大部分分布在黄河流域一带。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黑河、什拉乌素河、沙河、宝贝河和银号河。

托克托县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经常受冷空气的侵袭,具有显著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由于依山傍水,个别地区又有明显的区域性气候特征。冬季漫长而干冷,夏季短暂而温热。冷热变化剧烈,雨量少,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6.7℃,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为-12.8℃,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为22.9℃,年较差为35.7℃。年平均降水量361mm,年平均蒸发量为1934mm。降水量的分布由南向北增加。年平均日照时间为3035h,光照最充沛的5、6月份日照时数均在300h以上,全年大风日不多,为8.5个,但沙暴日数较多,为18.9个,且集中在3~5月份,年平均风速为3.7m/s。

1.2社会经济状况

托克托县现辖5个乡镇,120个行政村。根据2014年内蒙古统计年鉴,2013年末全县总人口20.7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15.17万人,城镇人口5.62万人。

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6.62亿元。人均GDP达到1 15679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2.36亿元,年均递增13.1%;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72.02亿元,年均递增12.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2.25亿元,年均递增9.1%。财政收入完成10.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01亿元,特别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6021元,年均递增9.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718元,年均递增12.2%,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托克托县由国家级贫困县一跃跨入全区一流旗县行列,并连续五年进入全国西部百强县行列,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中,位列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第68位,并跻身于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行列。

1.3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托克托县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托克托县土地总面积为140776.36公顷。耕地面积66722.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40%;其中水浇地45703.9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8.50%;旱地21019.0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1.50%。园地面积577.34公顷,林地面积18101.72公顷,草地面积24719.86公顷,城镇村及工矿面积为10354.4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3479.5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7274.13公顷,其他土地面积为9546.34公顷。

2.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资料和数据来源于“十二五”的规划、统计年鉴、托克托县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8年~2013年),托克托县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农业局统计数据。

3.托克托县土地持续利用评价

3.1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选择是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核心,它反映了土地资源可持续行的若干属性,一般具有数量行、代表性以及综合性等特点。根据FAO及1993年发表的《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纲要》(FESLM)确定的评价持续评价的基本原则确定了自然、经济、社会指标如表1。即采用一种过程性综合指标体系来评价县域土地可持续性。

3.2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3.2.1数据整理

根据收集的基础资料整理得到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2009-2013年的GDP、固定投资、耕地保有量等数据,见表

3.2.2评价指标的量化

(1)土地生产力指数(Pk):以土地产出GDP作为土地生产力的基本指标来计算,则Pk=(Gk/Gk)×100(1)

Gk为县域k(k=1,2,3,…,)年GDP产值;

Gk为县域上一级行政单元第k年GDP平均值

运用公式(1)计算托克托县2009年~2013年土地生产力指数(Pk)见表4。

(2)生产稳定行指数(Sk):以土地产出GDP变异系数为衡量土地生产稳定基本指标来计算,为了消除个别年份出现的极端值,计算变异系数时首先对GDP做三年滑动平均处理。

(3)耕地资源保护指数(CLPk):以耕地保有量作为计算耕地资源保护的基本计算指标,

LMk、LMk-1分别表示县域地区第k年、k-1年耕地资源保有量,CVk表上一级行政单元第k-1年到第k年耕地资源面积变化的平均值。

由公式(6)计数得CVk值如表5:

运用公式(7)得出EBk=130.849,115.319,106.787(当k=2,3,4时)。

(5)公平指数(Eik)公平指数用GDP增长年变化率与贴现率的对比之来计算,贴现率可取一年流动资金贷款利率。

运用公式(9)、(10)计算得出:EVk=I.32,3.37,5.84;EVk=0.803;Ek=164.32,420.26,726.90(当k=2,3,4时)。

(6)协调性指标(Hk):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性与资源保护程度和地均GDP增长成正比,与人口增长、污染排放成指数正、负相关关系,则

HVk=(PCLMk/PCLMk-1)×(DGk/DGk-1)×e(PGk/PGk-1)(12)

PCLMk、PCLMk-1。表示县域第k、k-1年人均耕地面积,DGk、DGk-1表示县域第k、k-1年人均GDP,PGk、PGk-1表示上一级行政单元第k、k-1年人均GDP,HVk表示上一级行政单元第k年HVk的平均值。

由模型计算得出Hk=95.79,104.36,99.44(当k=2,3,4时)。

3.2.3指标权重确定及评价分值计算

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大小及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策程度,确定指标的权重,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也是其中变化程度大的因素,则其权重较大,反之亦然。采用特尔非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由模型(13)计算得F=110.25。

3.2.4评价标准

从上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单项评价指标及模型建立,根据傅伯杰等对可持续利用评价综合指标评价标准的划分,结合评价结果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表8的评价标准作为参考。

3.3评价结果分析

从评价结果及评价标准对比可知:100

篇13

【案例】

地理课上,李爱红同学画了一幅图画,画的是一位美丽的俄罗斯姑娘。我发现后拿过来向全班同学展示,希望能唤起学生探究有关俄罗斯人文地理的兴趣。可是王涛同学却猛地站了起来。大声说:“哇!真漂亮,送给杜鹏飞做新娘吧!”杜鹏飞顿时怒火冲天,我连忙规劝,才使他平静下来。

当今青少年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也是每位教师倍感头疼的难题。于是我暗中将该班学生分成两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讲文明礼仪的学生大多家住交通便利、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区域,父母多为教师、医生、干部或学历较高的人群。好说粗话、脏话、性格暴躁的学生,大多居住在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高山地区,或是留守学生,或是父母离异,或家庭贫困等,很多学生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未见过父母面,内心缺少亲情和温暖,蛮横、粗暴、霸道也就成为他们心中的“礼仪”。

【评析】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既要成才,又要成人是时代对青少年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理解、宽容、谦让、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也就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良好品质、优秀性格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更离不开文明有礼貌的课堂熏陶。上述案例中,课堂火药味儿浓,病出有因,医要有方,培育团结友爱、文明有礼的班级文化环境就是良方。

【措施】

为了改善班级人文环境,我把文明礼仪渗透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具体做法是:课前师生互问好,以礼相待讲平等;新课引入讲故事,渗透文明礼仪情;课堂提问要举手,差生有问必先“请”;课堂结束互鞠躬,说声再见再辞行。就这样坚持了近一年的时间,该班面貌焕然一新,说粗话、脏话的人少了,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多了,地理课堂充满和谐温馨气息。

篇14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初中地理教学;有效结合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分析

我们所讲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能够对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学习等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然环境等相关地理资源。

乡土教学资源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相关的乡土课程资源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相关地理知识。这种教学能够起到较好的情感教育的效果,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实践中,该种资源的利用能够更好地契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保证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途径

初中地理教学中,对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本地的地理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

1.通过展示教育的方式发挥乡土资源的积极作用

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教学的效果。比如,通过对三贤故里的介绍,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地名的变迁以及渭河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人文地理等相关内容。通过这种展示性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使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使其更好地投入地理学习中。

2.通过一定的实例解释来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

比如,对于下吉镇名称变化的解释,使地理课与历史有机结合,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并且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地理环境的变迁对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对教材内容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3.地理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实地考察的内容

将乡土资源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组织一些课外的调研或者考察,使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环境有更为清楚和理性的认识。通过这些实地的考察使学生将书本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要注重网络资源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为自主地学习,实现其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