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理课例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 要 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入手,对当前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学科地位、课程体系及教学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学科教学实施配置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更新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学科教学过程等系列对策措施,为现行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初中地理 课程教学 现状分析 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54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Junior Geography Curriculum Teaching
ZHANG Qinghua
(Shaping Middle School, Yibin Ling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Yibin, Sichuan 644005)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ed with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did the analysis of three aspects about teaching performance, faulty resources and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performance for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geography curriculum in junior high school, put forward the renewal idea and the series countermeasure measure, which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present geography curriculum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Key words junior geography; curriculum teaching;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discussion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地理课程教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还远远不够、教学内容陈旧、部分内容脱离生活和生产实际需要、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和结构不够合理等,亟待解决。
1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中学地理综合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融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情感等教育于一体,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材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情教育的需要。它不但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更让同学们意识到对于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我国地理有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加强了对国家和家乡的热爱。三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需要。由于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多元性和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使地理学科有着丰富的、生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内容,教会了学生正确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四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教育手段。地理教材中有国家、乡土地理知识,同时也包含了当今我国有争议的国土及历史性问题,对培养学生民族责任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当前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学科地位堪忧
众所周知,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不纳入升学考试,目前学科地位堪忧。一是从升学率观点出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基本上不重视,在教学条件、实验设施、课时安排、课时值、地理教师任用及待遇等方面均存在向升学课程倾斜问题;二是地理任课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源动力不足,认为承担地理学科教学就是上“豆芽”课,教好教坏一个样,存在一定得过且过的思想;三是学生没有学习动力,不想在非升学科目上浪费时间影响升学,乃至不学厌学者普遍;四是社会、家长抱着无所谓态度,地理学科学不学没关系,开不开设也没关系。
2.2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评价现状
一是课程理念新旧、课程目标不强、课程内容学科本位严重。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就涉及地理学科,但由于课程的结构原因,学生感到茫然;而教材内容又把最难的知识点放在第一部分,如经纬网、地球的运动、等高线等,使学生望而生畏;加上教学用具和条件有限,使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差,学生大多是被动学习。二是教学评价方法僵化。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依然以分数衡量,教师不得不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获取知识,严重阻碍了教师的创造性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成为空谈。三是地理知识与能力脱节,主要表现在:(1)实践地理学科薄弱。学科特点应该是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在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能力、完善独立的人格,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广阔的空间。但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正常的野外活动几乎都取消了,更不用说地理课外探索和实际活动。(2)地理教材部分偏难、偏深,内容偏多。课程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在编排上是应本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教材应当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识规律的。(3)预备知识不足,学生学习困难。
2.3 教师队伍结构有待完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科的建设需要有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讲求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为依靠。受升学的影响,目前许多学校基本不设专职地理教师,有的学校2000余名学生,只有3~4名教师任教,还基本上都是临时抽调来任课的。二是课程教学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地理教师应该具备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才能正确阐述各种地理现象、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揭示各种地理过程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目前初中地理任课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地理方面知识、相应的专业技能,对乡土人情知识也知之甚少。三是教学观念和理念滞后。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推动下,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各部分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在知识方面,强调基本的知识结构;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要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负责的行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学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新观念、新理念得不到及时普及,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等问题。四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在新课改的思想指导下,地理学科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理性更强、图像地理信息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同时学习的评价方法、手段、内容、题型也发生了多样变化,学习评价不仅注重知识,而且更关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积极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措施是适应当前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2.4 地理学科教学设施配置亟待完善
据调查,现行初中由于学科原因教学仪器设备短缺,硬件设施相对薄弱,致使教师教学手段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许多初中欠缺教学挂图、资料、模型、标本,象地形的褶皱、断层模型,甚至地球仪这种基本仪器都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实验室更是缺乏,多媒体辅助设施也滞后,因而教师靠板书,学生靠笔记,课堂教学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与期望值尚存在一定差距。
3 农村初级中学地理学科教学的对策与措施
3.1 顺应时展,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一是紧跟时代步伐,地理教师要积极学习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于地理课堂教学,努力促进动、图、声、影等教学方法的转化。二是积极参与专业培训活动,从优质课比武、优质课下乡等活动中把握时代气息,提高地理教学技能,拓宽地理教师的视野,调动地理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加强自身学习,要成为学习型、学者型教师,及时了解地理学科的新进展,积极吸取新的理论与模式。
3.2 加强地理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地理教师的育人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地位,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要有一支甘于奉献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心理的地理教师队伍。一是各级各类领导要高度重视初中地理学科在今后生活、学习、未来工作及后续升学的重要性,在师资、课时、实验实施等软硬件方面予以支持,在待遇方面适当倾斜。二是各级教研部门及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地理教研工作,促进教师从 “承传型”向“研究型”角色转变,不断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三是配备足够量的师资队伍,从专业方面、数量方面为初中地理课程学科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四是营造氛围,广泛宣传地理学科对未来生活、工作、升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3.3 整合地理教学内容,改进评价体系
一是以新课改为契机,结合学生实际,依据地理教学目标与总体要求,整合初中地理课程的知识内容、技能内容、情感与人格教育等。主要包括:(l)知识方面。通过专题和层次等形式来组织有关知识内容,突出基础性、现代性、应用性,明确结构、突出主干。(2)技能方面。加强实验技能训练,设计并开发有关地理在观察、实践、交流信息等方面的心智技能,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协调。结合乡土教材适当增加地理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视野。(3)科学态度情感和人格教育方面。通过初中地理学习,着力对体现协调人地关系、加强对初中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教学要求提出具体的设计。二是改进评价体系。将系统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增加过程评价的比重。通过改进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3.4 优化初中地理课程学科的教学过程
地理课堂教学要从单纯知识传授变为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改变以往的“师讲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力求开放性和多样化,优化教学过程。一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多媒体教学法、设疑推进教学法,野外观察法等,让学生主动学习,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激动和亢奋状态,使学生既想学、又爱学。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生为本,将地理教学的目的、理念和思想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并配以教学案例加以示范指导。三是形成良好教学互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搞好教学互动,同时重点应抓住三个环节:课前、课堂、课后。做到课前预习、课中精讲、课后强化复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应突出“有趣、多能、高效”的特点,首先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发展,更新教学理念;其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地理学科的育人作用;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整合各种资源,把握好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培养人才,适应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韩梅.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0.9:34-36.
[2] 胡唐明.中学地理“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3.11:21-22.
[3] 蔚东英.论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中学地理教师的挑战[J].教育探索,2004.11:135-136.
[4] 宋颢.中学地理课例研修课程的特点与构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2-44.
一、教学设计比较
1.新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
同时出示拉萨和衢州两地气温变化。
设问1:拉萨的月均温为什么都比衢州低?
设问2:对比10~ 1月两地气温走势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问3:尝试用地形的两种作用分析青藏高原比衢州地区年较差小的原因。
(提示:思考衢州10~1月气温降低的原因,这些原因是否都能作用于拉萨地区?)
设问4:从降水量比较两地的差异及原因。
设问5:对比两地年太阳辐射量的不同及分析成因。
新教师的设计思路:分析地形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重点分析地形这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影响。在教学设计上,新教师注意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各个不同方向的问题,基本做到了小切口,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激发”下,思考拉萨和衢州不同的地形条件对气候各要素的影响有较细的思考。涉及气温平均值、气温年较差、降水量差异、年太阳辐射差异等具体的气候要素。从中可以看出,新教师试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有具体的思考平台而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思维,基本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所有问题,都有具体的指向性,在具体组织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思考,得出具体结论。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由于问题指向性特别明显,并且有图表资料可查(前4个问题),一般不容易犯错。设问5虽然没有图表材料,却是相当于“复习”内容,学生回答起来难度也不大。
2.专家的教学过程设计
对同样的教学要求,专家设计以下三个问题,其中问题一与问题二除了给学生的材料不同之外,问题二只是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
问题一:①读气候资料图,比较厦门和昆明两地的气候特点,说出两地气候特点的最大差异。②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
问题二:①比较两地的气候特点,说出两地气候特点的最大差异。②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③总结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问题三(应用环节):请举出相似的例子,加以说明。
专家的设计理念:提供材料让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将自己看到的变成想到的,以探究为核心,用整体性观点强调地理原理在区域中的运用。而多组比较数据的提供,既丰富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载体——了解更多的区域,又给予学生举一反三的机会,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了实实在在的平台。以此设计组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的思考结论会有不同,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学生在逐步“犯错”与“纠错”的过程中,地理思维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不断“生成”。
二、教学效果比较
1.新教师的教学效果
学生依据教师所提问题顺序,依次回答,如有同学回答不到位或有困难,则由其他同学补充,整理后,学生的答案大致如下。
生1:拉萨地势高,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
生2:10~1月,衢州降温比拉萨快。原因是衢州受到冷空气的影响大一些。
生3:拉萨的地形对西北风的阻挡,或西北风难以影响到拉萨地区,使得冬季降温幅度小。
生4:因为拉萨地势高,所以夏季气温较低,西北风几乎影响不到拉萨,冬季气温相对较高,这样使得拉萨的年较差小。而衢州由于地势低,所以夏季气温较高;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大,气温低。
生5:拉萨年太阳辐射量比衢州丰富。主要是因为拉萨地势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学生基本“正确”地回答了教师的上述问题,反映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问难度适中,通过思考,大部分学生能理清地形对气温的影响等结论。新教师在本次授课过程中,大量“精心”设计的问题,的确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对学生地理思维习惯的养成,也起到一定作用。但学生的思考主要围绕教师的具体问题展开,缺乏深度,也没有体现出思维的发散性,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成效主要体现在“答案”上,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几乎都是在“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而没有生成新的问题,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的“评判者”。
2.专家的教学效果
专家提出问题以后,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1:气温昆明比厦门低,两地降水有差异。
教师追问:到底哪种差异更明显?
生1:(不敢下结论,反问教师应该如何判定。)
教师在点拔后,生1及大多数学生同意两地气温差异更明显而降水差异相对小,并小结出两地气温差异的成因在于地形的差异。教师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随着地形的抬升气温会降低?在学生感到有难度时,通过画图帮助学生理解(图2):昆明位于云贵高原,厦门在沿海平原。昆明地势高,空气稀薄,接受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生2:齐齐哈尔降水多,呼伦贝尔降水少。原因在于齐齐哈尔位于迎风坡降水多,而呼伦贝尔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教师指出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纠正学生的差错,单纯以为“迎风坡降水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温的年较差越小;受夏季风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受冬季风影响,迎风一侧气温低,背风一侧气温较高。
生3: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专家先呈现材料,让学生观察,把观察到的现象表达出来。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能从中判断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基础,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并对学生存在的困惑及时解决。通过这种即时生成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逐步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断强化学生的地理能力。同时,由于教师预设的问题会给学生的思考带来一定的“难度”,逼得学生反过来“问”老师,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而一旦当学生以为没有问题时,又及时介入,从而催生出学生新的问题。当然,一切都围绕着课堂目标而进行。
三、新教师成长对策
对策一:教学设计应关注学法指导
通过本课例片段分析不难看出,参与研究的高中地理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其固有的优势是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有一定深度,能够将教学目标细化,并通过提供学生思考问题的形式,去落实教学目标。其与专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能否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对比专家的教学设计,新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由学生针对教师所提问题,去“找”答案,并在完成问题回答的过程中,逐步梳理出本小结的知识框架,进而完成教学目标;而专家在教学设计中,更加注重地理原理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进而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问题,而在此基础上,完成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建构过程”。
因此,新教师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在进一步完善、巩固已经形成的对教学目标比较到位的理解与处理基础上,着重学习专家从教学设计即开始关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案例”分析,自己得出结论并提出问题,从而在逐步提高对地理基础知识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
对策二:教学组织应处理好师生关系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新教师与专家都注意处理师生关系。如新教师所提问题,均采用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来回答、完善,充分体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对比专家的组织教学过程,新教师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方面,还有所欠缺,而专家却能够依据教学设计,不断引导、激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帮助其更好地“梳理”地理知识与技能。
对策三:教学策略应优化组合完善
同样是培养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但两位教师在达成这一目标的效果上存在差异。新教师所出示的材料经过筛选整理,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与提出疑问,而是限定了范围,所以新教师没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专家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教师的教学预想。通过材料的呈现,学生问题的提出,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能够强化应用。从处理课堂生成这一角度看,专家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图分析,并通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纠错、完善,最后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产科DIC;诊断
产科DIC是指由产科因素引起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导致血小板减少,V和VIII等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继发纤溶亢进,最后导致广泛出血,其病情进展迅速,临床凶险,治疗棘手,母婴死亡率高,引起产科DIC的常见原因包括羊水检查,感染性流产,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疾病等,现对我科出现 的6例DIC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8岁,初产妇4例,经产妇2例,孕周31+2~41+5 w,其中37 w 2例>37 w 4例,致病因素中,羊水栓塞1例,前置胎盘1例,胎盘早剥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例,死胎引产1例,发生在产前4例,产后2例,终止妊娠方式剖宫产4例,顺产1例,引产1例。
1.2临床表现 6例患者均有明确诱发因素,具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出血部位包括皮肤创面,穿刺针眼、尿血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循环衰竭或休克,出现多发性微血管栓塞体征,如皮肤下栓塞、坏死。其中4例患者早期出现脑、肺、肾等多脏器损害,表现为呼吸功能衰竭、心衰、肾功能不全。
1.3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计数5例均3 s,1例较正常缩短,3P试验5例阳性,1例阴性,纤维蛋白原(简易法)4例30 min。
2治疗
2例胎盘早剥患者在快速输液、输血下,立即行剖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其中1例因子宫胎盘卒中,胎儿胎盘取出后子宫不收缩,经按摩子宫,热盐水纱布热敷子宫,BLynch捆绑缝合后,子宫仍不收缩,术中出血约2500 mL即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产前出血,完全性前置胎盘,DIC失血性休克,经抗休克治疗,大量输血下,行剖产术,患者获救,胎死宫内,1例羊水栓塞,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全身皮肤发红,产后阴道流血不止,不凝固,经抗过敏纠正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和改善低氧血症后,立即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获救,新生儿阴道分娩正常,1例子痫前期重度,经常规解痉镇静治疗后立即行剖宫产术,母婴获救,1例孕31+2 w死胎引产,于引产术后1 d,抽取静脉血做DIC筛选试验,血液在试管内即刻凝固,考虑DIC高凝期,及时应用微量肝素治疗,全量100 mg,阻止了DIC的发展,并用试管法凝血时间,监测肝素用量,于引产后48 h分娩一女死婴,产时患者出血约800 mL预防了产后大出血的发生,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
3治疗效果
6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无死亡病例,围产儿情况6例中,1例孕31+2 w死胎引产,1例因完全性前置胎盘,阴道大流血,胎死宫内,行剖宫取胎术。4例足月活婴。
4讨论
在DIC的救治中,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合理的使用肝素也至关重要。
4.1熟悉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前提,临床上遇到存在易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重度妊高征、宫内死胎、重症感染、重症肝炎等)在分娩中发生大出血,血液不凝,休克及栓塞四种临床表现之一者,即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再结合化验室检查。即可确定诊断。
4.2病因治疗是提高DIC疗效的关键,就产科而言,应尽快结束分娩,阴道分娩条件不成熟者,可行剖宫手术,如产后出血不止,当果断行子宫切除术。
4.3合理使用肝素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手段,肝素用于治疗DIC高凝状态,尤其在发病后10 min内使用效果更佳,在应用肝素时试管法测定凝血时间,控制在15 min左右。
4.4产科DIC发生后,患者多种血液成分发生紊乱,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及因子XII,因子VIII等因子含量大量减少,从而加重DIC的发生,此时对患者进行科学输血液成分是治疗DIC的关键措施。
4.5加强围产期保健,积极治疗各种产科合并症是预防DIC的关键。我院6例发生DIC的孕产妇,其中4例均为未参加系统围产保健的农村孕妇,其中有3例无1次产前检查,甚至出现症状抽搐和大出血后才来住院。以上患者如能在孕期按时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产科合并症,将会防止病情发展到重症阶段。因此,加强围产保健和产前监测,积极治疗产科合并症是预防DIC的关键,同时,创造条件对农村孕产妇和家属进行必要的卫生宣教,提高孕产妇自我保健和主动接受医疗保健的自觉性,是保证母婴安全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杜习羽,唐瑶.产科弥散血管内凝血12例病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5):2868-2869.
【关键词】 产科;DIC;临床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43-0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多种疾病发展中的严重临床综合征。促发因子很多,产科DIC多数起病急,病势凶险,母婴死亡率相当高,但及时诊治,去除病因可获痊愈。本文对1978年至1997年我院产科16例DIC作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诱因 16例DIC中,发病于胎盘早剥2例;重度妊高征7例,中期妊娠死胎及过期流产3例,产后出血3例,中期妊娠羊膜腔穿刺引产合并重症感染性休克1例,过期妊娠合并重症肝炎1例,中期妊娠合并先心病1例。
1.2 临床症状及体征 16例DIC全部表现不同程度及部位出血、休克,阴道出血且出血不凝,出血量平均2000毫升,血尿、黑便2例,昏迷、抽搐4例,发烧2例。
1.3 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表现辅以DIC血液学检查得以确诊。本组16例均有血小板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5例纤维蛋白原下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5例。
1.4 治疗与结果 2例胎盘早剥DIC中在快速输血下立即终止妊娠,其中12例行子宫次全切均治愈,7例重度妊高征中2例行子宫次全切,5例行终止妊娠剖宫产均治愈,3例产后大出血均以补充血容量为主,2例使用肝素辅以其它治疗治愈,1例中期引产合并重症性休克DIC病人经气管插管,抗休克、强心、利尿、抗炎,子宫次全切,使用肝素,大量输血后治愈,中期妊娠死胎及过期流产3例经清理宫腔、缩宫、止血、输血均治愈,1例过期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死亡。16例中治愈14例,死亡2例,治愈率87.5%。
2 治 疗
妇产科DIC临床表现以大出血不凝、休克为主。故输注新鲜血,反复少量多次输血,补充血及凝血因子,以补充血容量是必要的。治疗包括:
2.1 治疗原发病 迅速终止妊娠,阻断促凝物质继续进入母血循环,阴道分娩条件不成熟者行剖宫产,必要时行子宫次全切。
2.2 抗凝治疗 是目前治疗DIC的主要手段。肝素是常用药素之一。主张早期应用量要足够。尤以在DIC高凝阶段,因肝素可阻断DIC的发展,可阻止血小板及各种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使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恢复正常。肝素用量为每4-6小时为一疗程,每一疗程剂量0.25mg-1.5mg/10g,常用1mg/10g,全剂量50mg;半量静脉推注达到迅速抗凝,半量稀释于5%至10%葡萄糖100-150ml,静脉滴注,目前主张间歇静脉滴注法,肝素50mg溶于5%-10%葡萄糖100-150ml,在30分钟-60分钟滴注完毕,以后每4-6小时滴注一次,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每日总量不超过200mg。肝肾功能不良,胎儿胎盘娩出,肝素应用要慎重,并用试管法凝血时间定测肝素用量,要求凝血时间延长至15-30分钟;如超过30分钟,出血更明显,考虑肝素过量或纤溶亢进,前者以硫酸鱼精蛋白对抗肝素(1mg硫酸鱼精蛋白对抗1mg肝素),而后者应用纤溶抑制剂。肝素抗凝血效应,有赖抗凝血酶Ⅲ(AT-Ⅲ),当血中AT-Ⅲ明显低下应及时补充,并纠正酸中毒,才能更好发挥肝素作用。
2.3 补充凝血因子 DIC时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及其它凝血因子消耗后需补充输入新鲜血、冷冻血浆、血小板悬液、冷沉淀或纤维蛋白原。
2.3.1 抗血小板凝集及疏通微循环 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
2.3.2 预防肾功能衰竭,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
2.3.3 抗生素应用 特别是感染性流产,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是必要的。
3 讨 论
产科DIC的诱因常见有栓塞、死胎、过期流产、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感染、妊高征、产后出血及妇科恶性肿瘤、妊娠合并肝病。DIC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仍很复杂,任何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组织损伤以及有促凝物质进入母循环都可能诱发DIC。当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及过期流产等组织凝血酶进入血液循环激活了凝血系统,由于凝血酶的增加,使大量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在微循环产生广泛性血管内凝血,而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及其他凝血因子减少,同时激活了纤溶系统,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而产生的降解物则有更强抗凝作用,严重者表现阴道大出血而不凝,皮下穿刺针处,胃肠及泌尿系统出血致患者死亡。在DIC救治中,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尤其是肝素的合理使用,是挽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参考文献
一、提出的背景
在我校的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即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
新课改的精神,重点之一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上教与学的弊端,让轻松快乐的氛围笼罩课堂,教师和学生在和谐融洽的状态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以前的教育研究过多地关注教师怎么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并且未充分注意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研究问题,而学习本身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学地理需要兴趣,找到学生感趣的素材提高提高地理课堂学习心理是一个重要途径。
二、地理素材搜集的实践意义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是有些地理章节(如地球地图)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能力要求非常高,文科生普遍感到非常吃力。二是在后面的人文地理的综合性非常强,要求学生的分析能力很高,随着教学进一步深入,年级逐步升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反而下降,而且感到地理学科学习起来很吃力,是文科中的理科,因此想通过搜集能
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习兴趣的素材,构建地理课堂学习心理积极氛围,激发学生有效参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三是通过地理素材搜集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三、地理素材搜集的目标
地理素材的搜集的目的应该是有利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一是增加学生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变得不枯燥,使课堂生动有趣,改变过去凭想象画面和地理场景,以及老师一讲到底的语言描述地理要素的现象,因此地理素材搜集应有直观性,最好是图片、视频、PPT等。是构建课堂学习心理积极氛围研究,一是要体现“课堂”这一要素,课堂教学带有任务性,目的性,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认为必须要围绕这一任务
来展开,不能为了搜集地理素材而搜集地理素材,三是地理素材的搜集的重点最好紧紧围绕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和章节,重难点来开展,这样搜集的素材利于在教学中用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任务,同时减轻学生学习理解的难度,因而地理素材的搜集也可以集中在地理课件上。
四、地理素材搜集的过程及方法
地理素材收集的内容形式的多样性。一是有地理图片(含课本插图,以及经典试题图片,自然地理照片,人文地理照片等。二是地理课件:含有大量信息,是课件制作者紧密结合地理课堂教学主干知识和章节,重难点而设计的,能让复杂难懂的知识让学生较易理解。三是视频:对某一地理知识,现象专项全面深入介绍。四是文字材料,如文字形式出现的故事、俏皮的句子、古诗词、歌曲、歌谣、成语、谜语、谚语等。
地理素材收集的方式。根据地理素材收集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地理图片,课件,视频,文字材料等四种上,再结合教师工作时间紧,教学任务重的工作性质特点,我认为主要采用的收集方式有:一是来自网络,网络上的信息多,素材丰富,更新速度快,时代性强,很多材料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实用性强,是我们搜集的重点。二是平时的教学以及
各级教研会和老师间的交流。地理课件主要来自老师平时的交流,在教学中搜集,在教学中修改完善同时经过教学,接受学生课堂的检验的素材,它的针对性更强。三是来自报刊杂志。现代社会报刊杂志资讯发达,信息也比较丰富,是一个地理素材搜集的好来源,但现在已进入电脑时代,因此对材料的保存及整理在后期非常不便,同时,老师时间少,也没有多少精力来处理过多的实物材料。四是发动学生搜集地理材料。在老师的引领下,紧紧结合课本知识,让学生搜集,如果学生能把地理材料搜集上来,又能讲清材料蕴含的地理知识原理,基本就已很好的达到了学生对地理课兴趣的提升。
地理素材搜集的方法,案例法:导入设计个案的实践研究。访谈法: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文献资料法:收集理论资料及理论学习。
五、地理素材搜集实践成效分析
1、课题研究营造了一个令师生基本满意的课堂。
地理素材积极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堂。通过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和探究活动等形式,加强了课题的实践研究,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课堂的基本途径:从教材人手,改善师生生活;从活动人手,改变师生生活。生活化课堂的:营造,在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里,师生的课堂生活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沟通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书本之间的联系,沟通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周围的世界之间的联系,使课堂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的生活,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获得更精彩。
2、营造了一个主动发展教师的课堂。
地理素材搜集首先改变的是教师的角色行为,以提高地理课堂学习心理积极氛围为核心而进行的地理素材搜集,应用。必然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角转变,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顾问、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创造、参与课堂生活,在师生互教互学中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其次,教师的人才观、发展观发生了变化,当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生活被打破,课堂生活的内容延伸到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教师失去了知识权威的光环。因此,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采取交流式、案例式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了理论水平,逐步形成了一支有理论底蕴,能上好课的科研型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