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茶艺礼仪的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SCL-90 ; “隐性”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 R39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18-01
随着全国消防部队对心理工作实务的重视与摸索,对部队官兵实施心理测查已经成为把握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确保各级队伍稳定、推进部队人文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次心理测查采用SCL-90(王征宇,1984年译稿),施测对象为××支队××中队官兵。受测人数为25人,占中队官兵总人数的78.13%,收取有效问卷25份,有效信息反馈率为100%。现将测查统计结果报告如下:
1 施测问卷统计结果
1.1 受测人员概况
受测人员为25名官兵,均为男性。年龄为17~28岁(以周岁计),其中17~20岁(含20岁)的人员13人,占受测人员的52%;21~28岁的人员12人,占48%。受测人员中,干部2人,占受测人员总数的8%;士官9人,占36%,其中一期士官7人,占28%,二期士官2人,占8%,中队的两名三期士官未参加测查;上等兵5人,占20%;列兵9人,占36%。
1.2 受测人员简析
受测人员的性别、年龄以及职别分布表明,此次接受心理测查的人员皆处于青年早期与青年期,人员比例无明显差异;受测士官与列兵分别为9名,所占比例最高。
2 问卷得分概况与简析
2.1 问卷总分值概况
25份有效问卷总分为3117分,总平均分为124.68分;平均分低于124.68分的问卷17份,占68%;平均分高于124.68分的问卷8份,占32%。总分值在160分以下的问卷23份,占92%;总分值高于160分的问卷2份,分别为210分和291分,占8%。17~20岁(含20岁)的人员总得分为1642分,平均分为126.31;21~28岁的人员总得分为1475分,平均分为122.92分。中队干部总得分为197分,平均分为98.5分;士官总得分为1055分,平均分为117.22分;上等兵总得分为686分,平均分为137.2分;列兵总得分为1179分,平均分为131分。
2.2 总分值结构简析
2.2.1 问卷总分值与总平均分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内。
2.2.2 两份问卷得分超过160分,且分值超高,但所占比例仅为8%,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呈常态分布。
2.2.3 两个分段年龄的人员分值无明显差异。
2.2.4 按照分值高低进行排序,上等兵平均分最高,其后依次为列兵、士官、中队干部,提示我们应关注上等兵与列兵的心理健康状况。
2.2.5 担任班长或副班长的人员得分无明显差异;战斗班群体得分明显高于通讯班与驾驶班,提示我们应关注战斗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2.3 问卷分值简析
2.3.1 因子分分值概况
受测的25名人员中,阳性项目中得分超过3分的人员为20人,阳性症状均分为1.03~5.29;其中,2人的阳性症状均分为2.44和5.29,均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1人的“躯体化”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强迫症状”因子中, 4人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 “人际关系”因子中, 6人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抑郁”因子中, 2人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焦虑”因子中, 2人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敌对”因子中, 2人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恐怖”因子中, 2人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偏执”因子中, 2人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精神病性”因子中, 3人分值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之外。
2.3.2 将因子分分值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相比较,对位于常模范围之外的项目数量与平均分值进行排序,各因子依次为:人际关系、强迫症状、精神病性、焦虑、抑郁、敌对、偏执、恐怖、躯体化。提示我们应尤为关注中队官兵的人际关系问题、强迫意念及“精神病性”倾向的自我认知。
3 问卷结论分析
3.1 群体统计主要结论
虽然存在少数超出常模标准的人员,大多数受测人员的统计结果均位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范围内。依据统计分析标准与心理测验标准的界定,该中队受测官兵的心理特征呈常态分布,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3.2 “人际关系”问题是影响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最为显著的因素,官兵的“冷漠”心理倾向明显。
3.2.1 群体心态中的“冷漠”倾向。从中队干部的心理测验结果来看,此次参与心理测查的两名干部所得分值处于常模范围内。对各类因子或各个分项的判断无明显差异。心理健康状况基本良好。但出现了一个矛盾的情况,即充当“人缘型”、“首领型”人际角色的一名干部在“人际关系”因子中得到了较大偏离常模标准下限的分值,换句话说,该名干部的人际敏感程度比较低,缺乏对人际关系的感知度和敏感度,呈现出较显著的冷漠心理态势。士兵的冷漠心理也有一定反映,更普遍的情况是结合疲劳感、偏执认知、兴趣下降等多重呈现。
3.2.2 群体“冷漠”心理具有隐蔽性。冷漠心理是一类深层次的、特殊的心理态势,在群体中极具隐蔽性且容易泛化。通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很容易观察且辨识出敌对、多疑、孤僻、暴躁等人格特征,而冷漠心理则被掩盖在热情、悲观、不合群等的情境中。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常说的“闹市中的孤独”即是冷漠体验。
3.3 超高分值问卷简析
2份问卷(以下简称问卷A、问卷B)得到远远超出中国正常成人常模的分值。
3.3.1 问卷A统计情况
问卷A得分210分,平均分为2.33;阳性项目数为86项。问卷中六类因子超出中国正常成人常模。按照平均分值高低,依次排序为人际关系、抑郁、强迫症状、偏执、精神病性、焦虑。
依据分值统计结果,受测对象A(问卷A的应答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低。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度高,呈现出明显的心神不安、“不自在感”与自卑感,隐约存在“消极期待”的心理特征;存在以苦闷的情感和心境为代表性症状的抑郁心理,同时伴有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等特征,存在部分认知或躯体方面改变的倾向;存在无法摆脱的思想或想法,日常生活中也许非常爱干净,个性顺从、办事认真,时间观念较强,遵守纪律和制度,遇事谨慎但略显优柔寡断,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存在敌对或猜疑想法;睡眠质量不佳,可视为心理失衡引发的生物链锁反应。
3.3.2 问卷B统计情况
问卷B得分291分,平均分为3.23;阳性项目数为55项。其中,九类因子超出中国正常成人常模。按照平均分值高低,依次排序为强迫症状、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敌对、偏执、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恐怖。
一、《奉献》
创作于1883年,歌词取材于基尔姆的同名诗篇。1982年女高音歌唱家诺尔曼和德国莱比锡交响乐团的合作演出,使这首歌曲更加声名远播。当今的歌唱家们也习惯性地将《奉献》作为独唱音乐会的返场曲目,以再一次表达对观众的感激之情。《奉献》与舒曼的《献词》一样,其主要内容就是向心中的爱人表达自己的喜欢、爱慕之情。如果将两首歌作为比较的话,那么《奉献》则更优于《献词》,因为它所表达的爱情更加细腻和完美。《奉献》在结尾处也运用得非常好,主要是在主大三和弦上由五音向上作大六度的跳进,使全曲结束在主和弦三音的方式,更是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意犹未尽。
《奉献》为大调,歌词共分三段,从而形成三个自然的音乐段落。每一段的起首音乐都相同,旋律明快,高音有规律地出现,不断在重复中展开新的变化。
演唱者要注意的是,三个歌曲的自然段落都各有千秋,在围绕感情的进一步处理上,每一段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所不同,前两段“谢谢你”,是整首歌曲的,歌唱时应尽量把声音放送出来。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全曲中的第三段,人声的力度要求达到了两个forte,歌唱者应用戏剧性歌剧咏叹调的演唱方法来演唱,用戏剧性力量的旋律推动情绪的不断升华。钢琴的尾奏部分,应同样以戏剧性力量的演奏方式来淋漓尽致地抒发作曲家的情感。
二、声乐交响套曲《最后四首歌曲》
由《春天》《九月》《入睡之时》《在夕阳中》4首歌组成,女高音声部演唱,交响乐队伴奏。《春天》完成于1948年7月,《九月》完成于1948年5月,《入睡之时》完成于1948年9月,《在夕阳中》完成于1948年8月,4首歌曲的顺序虽然与作者实际完成的时间相同,但整个主题的构思是在同一时段内进行,作品中的歌曲顺序是后来学者们的安排。
《最后四首歌》创作于1946—1948年间,作曲家历经了漫长而又骚动的职业生涯,正值人生苦闷与晚年之秋。诗人艾辛多夫的同名诗歌《在夕阳中》所描写的一对老人家面对近在眼前的死亡所表现的沉思与作曲家的个人处境形成强烈的共鸣,引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这是一部极具价值的音乐文献,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手法在以往德、奥艺术歌曲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可以说这部作品完美地表达了作者对事物终结、生命即将消亡的哲理性思考。
《最后四首歌》于1950年5月22日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进行了首次演出,担任这首歌曲独唱的是弗拉格施塔特·魏尔海姆,富特文格勒指挥爱乐乐团伴奏。
《最后四首歌》每首歌曲中至少都有一个“主导动机”穿插在声乐和乐队的声部中,其中由一个忐忑不安情绪的主导动机,把前三首歌曲联系在一起,第四首歌是套曲的和总结,通过前三个阶段后,逐步地描绘出一个美满而又静止与安息的意境;同时,套曲在4首乐曲的结束处,都运用了施特劳斯最宠爱的法国号的独奏旋律作为结束,使整部套曲在创作上既有统一又有对比。
《最后四首歌》的调式、音色自然和谐,极富意象描绘功能;音乐织体和谐统一、清澈透明,表现了四季的更始复新、爱情、沉睡与死亡;管弦乐配器安排周密细致,特别是弦乐为女高音声部提供了明晰的背景又与之有机融合在一起;为每首歌曲伴奏的管弦乐以缥缈不定、起伏错落的经过句为背景,伴随着节奏的徐缓急驰与对比,同整部作品一道,在夕阳的余晖中、在怀旧的冥思中、在庄严的诀别中逐步消退。
《最后四首歌》曲式结构非常自由,两段歌词也会时常连接在一起,乐队间奏时常在段落的中间部分穿插。歌曲乐句的长度也有长有短,长短分布的情况也极不规则和极不均衡。
从宏观上来看,《最后四首歌》的序奏部分是第一首《春天》,第二首与第三首歌《九月》《入睡之时》是两个相对来说比较抒情性的段落,第四首《在夕阳中》则是终曲。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时尤其要注意作品情感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1.《春天》:选自海曼·赫瑟诗歌,Andante (行板),套曲的前奏曲。
歌词大意如下:在那阴暗潮湿的地方,我会经常这样梦想着,你就是那些丛林与晴空的微风,你就是那些花朵的芬芳与娇艳,是那雀鸟般的歌声。在灿烂的盛装中,你彰显出了自己。在明亮的光辉的照耀下,你竟然奇迹般地来到我面前。我已经认出了那就是你,并在不断地温柔地向我招手。这时我的四肢都不由自主地激动地颤抖。那是因为我知道幸福就要来临。
这首《春天》一直贯穿着一种忧郁与不安的情绪和沉思与暗淡的音响,所唤起的是对春天的怀念。但是,听起来却没有春天的气息,可以理解为作曲家暮年对春即将离去的感受。全曲开头部分的调中心不稳定,没有调号标记。统一的和声基础为c小调的主和弦与降a小调的主和弦组成的琶音音型,通过这一推动力的音型,给全曲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歌者演唱时可以自由地、潇洒地纵情歌唱。
歌曲第一、四行诗的最后一个字总共长5小节,作曲家在处理旋律与歌词之间的关系上突破了传统的处理方式,引导我们从整体的音响与声部线条中去思考。歌曲中采用的主导动机多次变型,调性复杂、变化音较多。这是一首调性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需要变化的音节比较多的现代艺术歌曲,所以歌唱者在演唱这首歌之前,一定要相当熟悉这首歌的旋律,充分感受旋律的方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再一个就是要严格按照节拍朗诵歌词,发音一定要正确,这些都是歌唱前必须要做到的、不可缺少的预习工作。
这首歌在演唱时可以较为自由地发挥想象,演唱者要从传统的对称、呼应等关系中解脱出来。歌曲的最后,歌声在悠扬的威尼斯船歌的伴奏下要与宽广的音程一道,和着圆号的响应完美地结束全曲。
2.《九月》:选自海曼·赫瑟诗歌,套曲的抒情乐章。
歌词大意如下:雨水是无情的,它冰冷地洒落在娇艳的花朵上,就连花园都在悲伤。夏天的明媚阳光也在不由自主地战栗,非常安静地走到了尽头。金黄色的叶子无力地低着它的头,就这样从高大的洋槐树上无奈地落下。夏日带着惊奇的笑容,在那将近毁灭的梦境中一点一点地耗尽自己。但它仍然逗留在玫瑰花丛中,慢慢地逝去。双眼也慢慢地闭上了,因为它太乏了。
《九月》将诗中金色树叶的下落与滴雨渲染得栩栩如生,而晚夏后虚弱的 微笑、“闭上了双眼”的描写等都是对生命逐渐消失的一种象征,也是留给人们一种“一切即将终结”的印象。
演唱者在演唱时一定要注意对歌中情绪的表达,注意在较为稳定的调性中平静地歌唱,力求突出女声部的歌唱性与抒情性特点。
《九月》1—4小节乐队部分中的装饰音,高声部中由三个音组成的和弦组,都是歌曲中最重要的主导动机或音型组,以此贯穿全曲而引申到《入睡之时》中,这样的效果是不仅旋律优美动听而且具有戏剧性。乐曲最末的圆号独奏部分是全曲最的部分,曲中主导动机最后由一支安慰性的独奏圆号封住这朦胧的气氛,求得与整部套曲的和谐与统一。
3.《入睡之时》:选自海曼·赫瑟诗歌,套曲的抒情乐章。
《入睡之时》这首歌词的形象鲜明、诗意浓厚。作曲家借描写孩童的天真暗示历经坎坷的自己,渴望、期待着卸掉所有的重担去寻得安歇。歌声在一声疲惫的叹息中进入,刻画的是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随后小提琴独奏将人们带到临睡时刻,用动人心弦的旋律来替代灵魂在太空中自由飞翔的情景,这是全曲情感最浓郁的部位,也是全曲的。
歌者演唱时要唱出心灵随着令人神往的歌声而放飞的情景,唱出让人感到片刻的安息、无比的满足又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心理。这里的心理表达,要运用稍有变化的音色,唱出矛盾的戏剧性,同时也要借助第二段与第三段歌之间的小提琴独奏段落的抒情力量,唱出独奏之后最为激动人心的乐段。要注意旋律部位从降a与降g推至最高点降b的过程,这样的旋律我们称为模进,它与下面声部的和声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全曲极为辉煌的。所以,演唱、演奏时更要注意用歌声与乐声互为表达,艺术地再现歌曲的抒情性与交响性情景。
4.《在夕阳中》:sehr langsam(很缓慢地),套曲的终曲。
歌词大意如下:这里我们曾经经过了人生的苦难及幸福,我们携手在此幸福地生活。在这一片祥和安静的土地上,让我们做暂时的停留吧!倾斜的山谷环绕着我们,气氛变得更为暗淡。有两只百灵鸟却执着地向渐渐变黑的天上飞翔。让它们快乐地唱吧、自由地飞吧,虽然睡眠的时候即将到来了。在这孤独的路途中,千万不要迷失了方向。啊!前面更有充满宁静的平安,在那夕阳渐沉的红光中我们漫游后的心何等疲惫,难道这就是死亡吗?
作曲家通过《春天》《九月》到《入睡之时》3首歌三种不同情绪的转换,《在夕阳中》把人们带入了另一个充满幻觉的世界。艾辛多夫诗中对人生的疲惫与困惑之情,在施特劳斯的笔下通过他50多年的思考作出了回答。在歌中,他运用青年时代作曲家的交响诗《死与净化》中的主题并与歌曲结合,表明了对人生的态度。希望能够“从尘世中得到解脱,得到净化”,并向世人告别,体现了其作品高度的艺术性和深刻的哲学性。
20小节的前奏体现了歌曲的交响性特点,前4小节展示的主导动机和《死与净化》动机一直交织于乐声和歌声之中。
《死与净化》将歌曲寓意为“死亡”,是表现人性从美好走向净化的过程,而歌曲结尾运用的传统完全终止式K四六一V一1,也暗示了事物、生命的完美终结。
结语
一般来讲,歌唱者和指挥者的任务是不尽相同的。施特劳斯对音乐要求相当严格,他每演唱一首歌都必须使用一个庞大的音乐团队,所以对指挥而言就非常有难度,这要求指挥必须了解施特劳斯对音响的高要求。最关键的是,他还得根据歌声来决定怎么把乐队调整到最佳状态。施特劳斯最擅长把歌词和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演唱者必须忠实于自己的音乐,对待歌词也是如此。演唱歌词必须像舞台上的演员那样,把想要表达的东西充分地表达出来。总而言之就是歌唱者必须充分理解歌词的意义所在,把它的蕴意表达出来,而且要带有感情的色彩,歌词内容要准确无误,不要有错误的地方,更不要用其他的方式来处理,我们要表达的是情感的迸发,而不是情感的本身。
在《最后四首歌》的演唱中演唱家一般很难把握歌曲要充分表达的一种脆弱,当然这不是歌声的脆弱,而是在声音上表现出来一种对死亡的恐怖心理。歌声最终使人联想到死亡的绝望和别离的悲切。其实在演唱艺术歌曲时诗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诗歌本身,如何看待乐队和声乐的完美组合,以及音乐色彩。
笔者个人的理解是音乐配上合适的歌词,就可以让音乐凌驾于歌词之上。也许还有其他的办法,但那也要充分地诠释作品,对作品进一步理解,这就需要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没有单独唱过这些歌曲,它们是和施特劳斯不可分离的,我们不要做任何个性化的处理,否则就违背了作曲家的意愿。
参考文献:
俞予正,田晓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赵梅伯.歌唱的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姜海淑.浅谈声乐教学中歌唱表“情”.http://tom163.net/Article/yinyuezhishi/shengyuezhishi/shengyuejichu/200605/9953.html,2006—05—03/2012—09—25.
关键词:离异家庭 大学生 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73-02
1.问题提出
离异家庭指的是父亲或母亲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它是由核心家庭因夫妻离异而形成的[1]。夫妻离婚率的攀升,因而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成长在了离异家庭,根据的以往的调查研究发现,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而离婚,离异会给绝大多数离异后的夫妻双方和子女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然而,也有研究者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了这一问题,认为离异不一定带来不幸,关键看父母是何种方式离异和离异后对待子女的态度和行为[1]。对这两者间不统一的观点的考究,正是引发本次研究的缘由之一。
研究方法
2.1研究目的
本研究立足在客观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EPQ)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调查分析。
(1)整体上了解离异家庭大学生基本的人格特征;
(2)将离异家庭大学生与完型家庭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差异比较、分析讨论;
2.2被试
本研究中通过采用随机抽样,网络发放问卷和走访的形式,向多个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共412份,其中有效问卷362份,问卷有效率为89.2%。考虑到被试的代表性,选取了有效问卷中的218份作为本次研究调查的数据。被试的统计情况(见表1)
3.1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2得知,离异家庭大学生,在精神质上的倾向和典型性比完整家庭的高出12.6个百分点;在神经质上典型和倾向性高出12.5个百分点,且在整个离异家庭的大学生中,有典型神经质和倾向性的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完整家庭大学生比离异家庭大学生表现出内向的人数比例大12.1;两者在说谎中表现的差异不明显。
3.2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比较
研究中从均值的比较,t检验,针对来自离异和完整家庭的在校大学生总的体人格特征做了对比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在神经质、内外向和掩饰性这三方面离异家庭和完整家庭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均显示出无显著差异,只在精神质上存在的差异显著。
3.3父母离异后的单亲家庭与重组家庭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差异比较
研究还将所有离异家庭中的34名单亲家庭大学生和26名重组家庭大学生的筛选出来,进行了两者间人格特征的差异比较,统计结果如表9所示:离异家庭大学生中无论现在是生活在单亲家庭的还是重组家庭的,他们在精神质、神经质、和掩饰性这几方面的得分均未显示出差异性,而在内外倾向上的差异明显。且离异后重组家庭的大学生比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更趋外向性。(见表4)
4.结论
(1)来自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在精神质上表现明显,与完整家庭大学生的存在着显著差异,他们具有较为明显的孤独、不近人情、敢于冒险、挑衅,自我意识强、不轻信他人、坚强、独立等人格特征,而在焦虑、抑郁、敌对、担忧、情绪不稳定、性格的内外向和掩饰性上表现得不明显,与完整家庭大学生在这些特征的表现差异的差异不明显。但在人格特征上,他们个体间的差异性很大。
(2)父母离异后,生活在重组家庭的大学生在性格上与生活的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比,更趋于外向。其他方面的特征差异不明显。但是,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比重组家庭的更缺乏安全感,重组家庭的比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更趋向于独立,对家庭的依赖感不强。
(3)父母离异后的家庭结构形式,会对子女的人格特征的形成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主观努力才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
5.促进离异家庭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1、夫妻关系的解体,不代表亲子关系也解除了,对子女的责任减轻了,因此,离异后的夫妻应还是得一如既往的发展好亲子关系,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子女,关在子女心理特点,注意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使子女意识到,父母即使离异,他们还是子女最亲最爱的人,是自己可以依偎的港湾。这样会减轻子女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更健康地成长。
2、作为离异家庭子女的亲属、同伴和其他教育者,也应从情感上多给予他们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与其他人同样的爱,从而教会他们怎样爱他人而非嘲笑和排斥。
3、对于来自离异家庭大学生本身,也应从正确的角度,客观地来看待父母离异这一事件,了解它的科学性,真正从心里接受这点,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同样具有人格魅力的人。
4、学校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可建立来自离异家庭学生的信息档案,以对其进行关注,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必要的时候可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关健词:超贫磁铁矿资源 特征 利用现状 建议
近年来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国内铁矿石市场供不应求,一些过去没有作为铁矿资源的含铁岩石被开采利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这部分含铁岩石mFe平均品位一般在5%左右,低于圈定工业矿体的边界品位8%,有用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因此被称为超贫磁铁矿资源(简称“超贫磁铁矿”)。本文对呼和浩特市地区超贫磁铁矿资源的类型、特征、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勘查开发建议。
1. 价格上涨对铁矿资源的影响
矿山的开采品位下降,一些原来不具经济意义的已查明铁矿资源变得可以开采利用中国现行的勘查规范规定,圈定磁铁矿矿体、钒钛磁铁矿矿体及菱铁矿矿体的边界品位均为mFe 20%,而圈定赤铁矿矿体、褐铁矿矿体和镜铁矿矿体的边界品位均为mFe 25%。2002年以前铁精矿售价250~300元/吨,开采的铁矿石原矿品位在28%左右才可以保本。但是,在当前的市场价格条件下,开采mFe为品位20%~28%的铁矿石也可以盈利。鞍山-本溪地区的铁矿床中有大量品位在20%至25%之间的铁矿石,有用矿物以磁铁矿为主,选矿工艺简单,如果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较好,在当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大部分可以利用。
一些过去不认为是铁矿的含铁岩石成了可以开发利用的超贫磁铁矿资源,按照勘查规范,mFe低于20%的含铁岩石没有被圈定为矿体,也没有进行过勘查工作。近年来随着铁矿石价格的持续上涨和高位运行,有的低于原边界品位的超贫磁铁矿资源也被开采用于生产铁精粉,并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呼和浩特市地区的超贫磁铁矿资源开采利用的平均品位为mFe 5%左右。
2. 超贫磁铁矿资源的类型及特征
呼和浩特市地区目前开采利用的超贫磁铁矿资源主要有兴和岩群中二辉麻粒岩、二辉斜长麻粒岩。研究区二辉麻粒岩属兴和岩群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为乌兰不浪基性岩墙,前者多数薄层状与斜长麻粒岩、长英质麻粒岩呈不规则韵律产出,或是夹层产于斜长麻粒岩和长英质麻粒岩之中。岩石变形强烈,片麻状构造十分发育,多数为暗色矿物定向排列而成,并形成十分复杂的层内剪切褶皱。后者呈岩墙沿兴和岩群片麻理北西向分布[1]。
矿物粒度相对较粗,为灰绿色、灰黑色、中细粒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共生矿物组合为紫苏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斜长石,也可以出现少量的黑云母和石英,副矿物为磷灰石,磁铁矿等,一般的暗色矿物总量大于40%,石英小于5%。其中二辉麻粒岩含磁铁矿品位在mFe 5% ~12%。为超贫磁铁矿的主要赋矿层位。
磁铁矿SiO2 30%~42%、CaO 10% ~23%、MgO 8%~12%、V2O5 0.12%~0.14%、TiO2 0.9%~2.3%、S 0.017%~1.15%、P 0.04%~1.15%、TFe 12%~20%、mFe 5%~12%。S,P含量较低,不伴生可被综合利用的其它有益元素。
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母岩规模一般较大,矿床规模亦较大,长度为8-10公里,矿体宽为3-4.5公里,矿石体重取3t/m3计算,估算的超贫磁铁矿资源量约为5-8亿吨[2]。由于该岩石地表风化比较强烈,风化深度一般在50m左右,岩体强烈风化后呈砂状,用挖掘机可直接挖掘装车,加之磁铁矿颗粒粗,易于磁选。对这种超贫磁铁矿进行了开发利用的可行性研究,认为开发利用是可行的,并制订了边界品位(mFe)5%的工业指标。
大部分为角闪岩相,部分达到麻粒岩相,磁铁矿颗粒较粗,易于磁选。如果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较好,可以采用边界品位mFe 5%指标圈定超贫磁铁矿。
3. 超贫磁铁矿选矿方法及技术指标
超贫磁铁矿资源全部采用磁法选矿。基性―超基性岩型超贫磁铁矿资源,磁铁矿一般结晶粒度较细,其磨矿粒度达-200目的一般在70%~80%之间,铁精矿品位可选至TFe 65%,磁性铁选矿回收率可达80%以上。含铁变质岩型超贫磁铁矿资源的磁铁矿一般结晶粒度较大,磨矿粒度达-200目的一般在60%~70%之间,铁精矿品位可达TFe 65%以上,磁性铁选矿回收率可达85%以上。
选矿工艺流程为:原矿破碎磨矿磁选。铁选厂采用两段碎矿、两段磨矿的生产工艺,头段破碎采用500×750锷式破碎机,二段破碎采用G100型诺德伯格圆锥破碎机,头段磨矿采用一台3245球磨机和4台2376球磨机,二段磨矿均采用2145球磨机,选矿采用干式磁选机、电磁聚机、陶瓷过滤机等先进设备。其选出的精矿品位均可达TFe 65%左右。
不同成因类型、不同的磁性铁含量、不同的开采技术条件、不同选矿生产的外部环境,其吨铁精矿生产成本有着较大的差别。超贫磁铁矿的吨铁精粉生产成本在1999年为100多元;目前正规生产的超贫磁铁矿山吨精矿生产成本在185~340元之间。在当前铁矿采选企业执行的税种、税率的条件下,在超贫磁铁矿经过采选加工转变成商品的过程中,会发生资源税、增值税和其他常规的税费。资源税按2元/吨原矿计算,选矿比按1∶8~1∶10计算,吨精矿资源税为20元;增值税率铁矿采选业执行增值部分的13%,按铁精粉销售价格500元/吨计算,吨精矿增值税为21~40元;其他税费按增值税的5%计算,吨精矿为1~2元。计算吨精矿的销售成本为246~382元,在当前铁矿产品的市场价格条件下,超贫磁铁矿的采选加工业有着较大的利润空间[3]。
4. 问题与建议
4.1存在问题
超贫磁铁矿资源量底数不清,勘查程度低:
超贫磁铁矿资源是近年来开发利用的新的铁资源类型,以前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勘查评价工作,资源底数不清。近年来虽然在开采过程中进行了部分勘查评价工作,但由于整体上属于无序群采,勘查程度低。以勘查程度最高的集宁地区为例,虽然有几个大中型二辉麻粒岩的铁矿资源情况已基本查明,但是其中绝大多数未进行正规勘查评价。勘查严重滞后于开发。大多数矿区资源底数不清,直接影响开发规划的制定及铁选厂的合理布局,影响铁选厂生产规模和服务年限的确定[4]。
缺乏统一规划:
尾矿库管理粗放采选企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大矿小开,重复建设较为突出,争抢资源现象较为严重。一些矿山忽视尾矿库安全,尾矿库在沟里,选矿厂在沟口,极不安全;同时,存在尾矿排放和环境污染、尾矿库建设不达标、尾矿乱排乱放和尾矿库压矿等问题。
4.2建议
快速开展超贫磁铁矿资源的勘查工作建议对全区超贫磁铁矿资源进行系统、快速的勘查与评价,尽快摸清这类铁矿资源的家底,重点是其类型、分布、资源储量及可利用性,为尽快开发利用这类资源打下基础。
对超贫磁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规划根据超贫磁铁矿资源的数量和分布,对采矿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做好矿山规划、安全生产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对开采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建议对尾矿进行覆土造田和覆土绿化工作。
大力开采超贫磁铁矿资源:超贫磁铁矿资源含铁量低,只有在当前的铁高价位条件下才具有开采价值,如果错过这个机会这类铁矿资源将毫无价值。因此,应当抓住时机,大力开采超贫磁铁矿资源,既使得这类铁矿资源得利用,又可缓解当前铁矿石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根据当前铁矿石的价格水平,建议调整铁矿的工业指标,加强矿资源的开发监管,鼓励矿山贫富兼采,开采和综合用超贫磁铁矿资源;鼓励矿山进行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
参考文献:
[1] 卢良兆,徐学纯,董永胜.中朝克拉通北部早前寒武纪变质作用演化的三种主要样式及其地质动力[J].高校地质学报,1998,Vol.4(1).
[2] 李厚民,谢承祥,肖克炎等.沉积变质铁矿超低品位矿石量估算尝试[C]//陈毓川等主编,矿床学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新机与新挑战――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2006:736-738.
关键词: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特征;家庭教育方式
艺术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受艺术专业特点影响,他们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关注很少,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艺术高职生需要真正地被认识、理解和尊重,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其身心和谐成长的教育方式,使其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艺术人才。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家庭,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目标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自尊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应对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自尊的总体水平,而且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者从家庭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较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自尊,国外学者提出了本质论,认为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学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于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应对水平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则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高职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其步入社会的准备,良好的自尊水平和出色的应对能力是其顺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与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方式对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哪些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本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普通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假性自尊,高职艺术生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也不乏假性自尊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艺术者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使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种多重人格特征因素对于高职艺术生的应对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必然会对其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科学的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合教育方式预测应付方式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在教育方式、自尊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自尊起中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通过自尊对艺术生成熟型应付方式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亦可以通过自尊来影响艺术生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应用。因此,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增加积极教育方式的使用,有利于真正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其良好应付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高素质的、“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艺术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较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性自尊问题,艺术生面对问题时应付方式是灵活的,但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中与他们的多重人格有关。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艺术生的自尊水平真正的提高,应付能力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艺术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家长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子女的日常交流沟通。而学艺术的孩子,由于长期从事表演活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避而不谈,使得一些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会接纳子女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予耐心地引导,并以善意和令人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对子女进行约束的同时,让子女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培养子女善于协商的处事态度;在家庭中让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这样他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充满自信,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应付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除烦恼的金钥匙,使其心态保持平稳。要想做好艺术生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换”,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找出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最后,每天用固定的时间,采取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在艺术院校开展心理活动课
艺术生天性活泼好动,理论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因此具有实际训练操作性质的心理活动课是在艺术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愤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多是采取“一对一”专门授课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授课模式,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往往与专业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艺术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还要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
(四)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成就,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在艺术院校有必要开展“校训”“校歌”“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名师、名学生的真实事迹的宣传, 突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和学校精神,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生中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和艺术真谛的风尚,使艺术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而很好地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社会教育作用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孔于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没道德风尚。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些被大众所推崇的艺术家们,往往一首歌出场费要10万元、一幅画售价在20万元、一笔设计业务要50万元……,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的神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被进行了不正确的强化。因此,净化艺术市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为艺术大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2]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0(4).
[3]潘轶群.音乐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格特质及自尊的比较研
论文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测评与理性分析,从而总结出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为培养具有较高人格修养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提供保证,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及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推动高职艺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艺术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受艺术专业特点影响,他们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关注很少,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艺术高职生需要真正地被认识、理解和尊重,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其身心和谐成长的教育方式,使其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艺术人才。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家庭,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目标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自尊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应对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自尊的总体水平,而且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者从家庭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较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自尊,国外学者提出了本质论,认为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学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于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应对水平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则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高职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其步入社会的准备,良好的自尊水平和出色的应对能力是其顺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与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方式对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哪些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本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普通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假性自尊,高职艺术生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也不乏假性自尊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艺术者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使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种多重人格特征因素对于高职艺术生的应对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必然会对其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科学的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合教育方式预测应付方式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在教育方式、自尊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自尊起中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通过自尊对艺术生成熟型应付方式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亦可以通过自尊来影响艺术生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应用。因此,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增加积极教育方式的使用,有利于真正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其良好应付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高素质的、“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艺术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较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性自尊问题,艺术生面对问题时应付方式是灵活的,但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中与他们的多重人格有关。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艺术生的自尊水平真正的提高,应付能力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艺术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家长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子女的日常交流沟通。而学艺术的孩子,由于长期从事表演活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避而不谈,使得一些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会接纳子女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予耐心地引导,并以善意和令人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对子女进行约束的同时,让子女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培养子女善于协商的处事态度;在家庭中让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这样他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充满自信,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应付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除烦恼的金钥匙,使其心态保持平稳。要想做好艺术生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换”,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找出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最后,每天用固定的时间,采取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在艺术院校开展心理活动课
艺术生天性活泼好动,理论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因此具有实际训练操作性质的心理活动课是在艺术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愤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多是采取“一对一”专门授课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授课模式,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往往与专业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艺术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还要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
(四)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成就,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在艺术院校有必要开展“校训”“校歌”“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名师、名学生的真实事迹的宣传, 突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和学校精神,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生中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和艺术真谛的风尚,使艺术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而很好地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社会教育作用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孔于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没道德风尚。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些被大众所推崇的艺术家们,往往一首歌出场费要10万元、一幅画售价在20万元、一笔设计业务要50万元……,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的神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被进行了不正确的强化。因此,净化艺术市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为艺术大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2]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0(4).
关键词 自杀意念 人格特征 心理健康 生活满意度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自杀意念是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或实现此目的的外显行为,是自杀的游离因子。虽然自杀意念并不一定直接导致自杀行为的产生,但它是自杀行为发生的必然阶段和主要心理环节,是评估自杀危险性的一个重要指标。①自杀意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因素作为自杀的重要影响因素已得到公认。本研究希望通过探讨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生活满意度状况,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防、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共有11603名广东省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完成测试,其中男生6964 人,女生4639 人,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29岁,平均年龄21.02?.46岁,大一3453 人,大二3324 人,大三2836 人,大四1990 人。测试采用一商业心理测试系统,被试在计算机上完成所有测试,本研究是2012年东莞理工学院全体在校生心理健康普查综合研究的一部分。
1.2 工具
(1)艾森克人格问卷(EPQ):②是信度、效度较高的国际通用人格特征问卷,分为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和掩饰性(L)4 个分量表。
(2)大学生人格问卷(UPI):③目前该量表在国内已广泛应用于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共包含60个题目,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问题越严重。
(3)生活满意度量表(LSIA & LSIB):④由2个自评分量表组成,即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和生活满意度指数B(LSIB),被试得分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
(4)自杀意念的评估:以UPI的第25题的回答作为判定有无自杀意念的依据,即被试是否在最近一年中常常感觉到或体验到“想轻生”,如果被试选择“是”,则判断被试为有自杀意念者,反之,则判定为无自杀意念者。
1.3 统计方法
主要使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自杀意念率
在校大学生中最近一年中常常感觉到或体验到“想轻生”人数为144 人,其中男生100人,女生44人,自杀意念率是1.24%(144/11603),其中女生自杀意念率0.95%(44/4639),男生为1.44%(100/6964)。有和无自杀意念组在性别上有统计学意义(p
2.2 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在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比较
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在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
2.3 有无自杀意念对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有无自杀意念(有=1,无=0)作为因变量,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作为自变量,采用向前逐步选择法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依次是精神质(B= 0.070,S.E.= 0.009,Wald = 58.670,p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中最近一年中常常感觉到或体验到“想轻生”人数比率为1.24%,其中女生自杀意念率0.95%,男生1.44%,偏低于国内安静,⑤李艳兰⑥等人的研究结果,原因可能在于国内对于自杀意念的认定时间范围为近一周,而本研究以近一年为标准。这说明,短期内确实可能会有较多的人存在自杀意念,但如果以年为单位,则存在这种意念的人数较少,这暗示着自杀意念率的普遍存在率。
本研究显示,有无自杀意念者在精神质和神经质上差异效果量大(d>1.5),有自杀意念者得分偏高;在内外向和掩饰性上差异的效果量中等(d=0.60~0.69),有自杀意念者得分偏低,这和国内王冰蔚⑦的研究结果一样,这说明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在人格特质上要更为倔强、固执、冲动、怀疑、敌意、攻击性和自我中心,情绪上更为不稳定性,易紧张和焦虑,遇到刺激情绪反应强烈,性格上更为内向,并且行事掩饰性较低。
有无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效果量中等以上(d>0.63),有自杀意念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生活满意度较低,这和国内的诸多研究结果一致,⑧⑨这可能说明自杀意念本身就是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不断走向恶化的表现。
回归分析显示,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人出现自杀意念的概率更大。在人格特征方面,高精神质的人因为其自我中心性,喜欢固着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所以他们更容易走极端,导致其自我毁灭的欲望更为强烈;低精神性则因其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同,促使其自杀意念较低。内外向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子,这可能与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排解心理垃圾有关,他们更善于获得社会支持,有更多人际交往和倾诉的机会。⑩本研究结果提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减少校园自杀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和生活乐观性的培养。
注释
① 卢广新,刘佚超,王艳郁等.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5):779-781.
②③④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10-211.
⑤ 安静,孙启武,郭兰.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与抑郁情绪、希望特质[J].心理卫生评估,2012(8):616-619.
⑥ 李艳兰,王小桃,胡海青等.生命价值观、应对方式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9(10):743-745.
⑦ 王冰蔚.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11):1323-1325.
⑧ 李丽华,王小平.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 71- 72.
关键词:民族风格; 茶艺; 舞台表演;
茶艺的表演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茶道的出现最早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 因为当时的文人墨客很多, 崇尚潇洒的魏晋风骨, 文人骚客喜欢在茶坊饮茶, 自然而然也就带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茶道的兴盛是在唐朝时期, 唐朝是盛世, 经济繁荣, 人们生活安居乐业, 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 人们就慢慢开始追求起精神文化生活, 于是饮酒茗茶读诗等一系列精神文化活动, 在唐朝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宋代, 茶文化的发展更是登峰造极, 在卖茶人之间也会形成一种竞争, 卖茶人之间也会互相比试技艺高低, 这样就慢慢形成了茶百戏[1], 既然称为戏, 当然就可以看做是一种表演比试高低的形式了, 这说明茶艺表演在中国古代的茶文化中已经出现苗头。
1 茶艺表演的分类和茶艺表演的特殊要求
1.1 茶艺表演的分类
茶艺表演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但在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一种分类是, 茶艺表演可以分为民俗茶艺表演、仿古茶艺表演和其它茶艺表演, 民俗茶艺表演主要来自于民间, 来自于民间的老百姓当中, 民俗茶艺表演主要取材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 取材于特定的民俗和民风, 将各个地区的饮茶习惯, 饮茶方式加以总结加工, 在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西湖茶礼、彝族茶舞和白族茶道等等一些茶艺表演都是在民族风情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 最后也是以表达民族风格为主, 仿古茶艺表演的艺术源泉主要来自于历史资料, 通过查阅相关的茶艺文化的资料, 在脑海中还原古人饮茶的神态和行为举止, 在经过艺术家们的修饰和加工, 形成了现在呈现在舞台上的茶艺表演, 如唐代茶道表演和韩国仿古茶艺表演等, 其他的茶艺表演虽然没有特定的主题, 但也都是选取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经过提炼和艺术的加工美化, 也是为了表达出一种特定的民族主题, 这三种茶艺表演的分类可以说是总的概括了茶艺表演的形式[2]。
1.2 茶艺表演的要求
茶艺表演和其它形式的表演有所不同的是, 茶艺表演所需要的, 东西是非常多的, 需要的东西列举起来主要有茶水, 茶道具, 演员的服装, 音乐, 场地和其它的辅助道具等, 我们先从表演服饰谈起, 茶艺表演的服饰是多种多样的, 不仅款式形式多样, 风格也是多变的不同的表演主题要选择不同的表演服饰, 同时, 也要求服饰大体得当, 端庄美观, 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 例如唐代茶礼表演中, 就要选择唐代的服饰, 彝族茶道中, 就要选择彝族的服饰, 再然后, 茶艺表演场地的选择和环境的布置也是茶艺表演能否表演好的关键和前提, 表演的环境要做到安静, 无杂乱喧嚣的声音, 同时, 窗台室内要干净和明净, 环境要有情调, 适合人们饮茶, 例如, 日本茶道在表演时, 要打扫庭院, 在室内悬挂简单却又有意境的书画, 为茶艺表演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再者就是表演的音乐了, 表演中的音乐起渲染气氛的作用, 所播放的音乐要和茶艺表演的主题相匹配, 就想服装要和茶艺表演的主题相契合一样, 优秀的音乐可以提高人们对茶艺表演的认可, 可以给观赏人一个更美好的体验和感受, 比如, 西湖茶礼要用江南的温婉的音乐, 道教茶艺要用道教独有的音乐一样, 最后就是表演的礼仪了, 中国向来都是文明古国, 是礼仪之邦, 所以在表演过程中, 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在茶艺表演中, 茶就是礼仪的载体, 表演者可以通过一些茶礼仪, 以小见大, 向人们传达礼仪之邦的礼仪, 受茶艺的影响, 中国到目前为止, 仍然有给客人敬茶, 来表达尊敬的意思, 在茶艺表演中也要特别重视茶的摆放, 顺序和位置。
2 茶艺和茶艺表演的区别
茶艺通常是指泡茶和品茶的技术, 是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 在古代多是一些文人士大夫或者文人骚客的娱乐活动, 在如今, 也是一些文化人或者具有高雅情操的人所进行的一种活动, 而茶艺表演是一种艺术形式, 它将茶文化和表演艺术紧密的结合了起来, 既可以提现自己的修养, 也可以起到一种教化作用,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茶艺文化已经开始慢慢出现, 并逐渐的发展起来, 在唐代甚至出现了茶坊、茶宴和茶会等形式, 文人墨客在喝茶时也会作诗, 所以, 茶文化上也沉淀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茶艺表演的形式, 也引起了人们对茶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传达出了茶文化的美, 唤起了人们对茶艺的兴趣, 这也有利于茶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也有利于茶艺表演走向更大的舞台, 走向世界。
3 茶艺表演和民族服饰
3.1 民族风格服饰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服饰具有非常丰富的风格, 民族风格是相较于其他风格的服饰而言的, 比如说, 都市风, 古典风, 嘻哈风等, 民族风格的服饰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民族的印记, 服饰上汇集了整个民族的特色元素, 使人们能够一看见这件服饰, 就可以很直观明显的感受到这是哪种民族哪个国家的服饰, 具有很明显的标志性, 从形式上看, 民族服饰常常借助的元素主要有:民族符号, 结构特征和造型特征等, 民族风格的产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流通脱不了关系, 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加剧的信息流通, 使得人们的民族意识越来越淡薄, 对本民族的文化越来越缺乏认同感, 人们受外来文化的冲击, 渐渐忘记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 所以, 为了加强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 使各个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 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认同感, 增强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力和凝聚力, 在服装中加入民族的印记, 可以使人们不忘民族文化, 同时, 民族风格的服饰体现的也是一种情怀, 当然也是一种时尚, 因为现在在服装界和设计界很流行复古风和民族风[3]。
3.2 民族风格的服饰在茶艺舞台中的应用
舞台服装是舞台表演艺术中的关键, 与生活中人们所穿搭的服饰不同, 舞台表演所需要的服饰要注重整体性, 要和所要呈现的舞台效果相匹配适应, 就茶艺舞台来说, 在茶艺的表演中运用到民族风格的服饰的地方非常多, 在民俗茶艺的表演中, 表演者必须穿特定的民俗服饰来进行表演, 这样才能传达出表演相关民族的民俗民风和民情, 例如在表演傣族人民敬茶这一动作时, 除了礼仪的要求之外, 还要有特定的服装相配合, 才能最大限度的还原傣族人民在茶文化上面的风土人情。在仿古茶艺表演中, 表演者也要穿特定朝代的服饰, 因此, 在进行服装设计时, 也要充分了解表演朝代的历史信息, 不能在表演中出现历史知识的错误, 要将服装的设计与当朝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 在服装设计时加入能充分表现当朝特点的元素, 让人可以分辨出舞台表演所表演的朝代。为了充分展示舞台的表现力, 就需要在服装面前多下功夫, 舞台服装设计也包含着其他设计的原理和理念, 比如在比例, 色彩和平衡等方面可以借鉴一下其它艺术的美学元素。舞台服装的美源来自于各个方面, 比如面料, 款式和结构等方面, 在进行服装设计时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 并且加入一下现代元素。舞台服装与其他服装最大的区别在于, 舞台服装是属于精神范畴的, 是以审美为第一目的的, 在整个舞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 结语
纵观整个茶艺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服装的演变历史, 茶艺舞台表演和民族服饰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 茶艺表演与民族风格的服饰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民族服饰为舞台表演提供效果支持, 使表演者的表演效果能够发挥到最大, 而茶艺表演也使民族服饰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人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传统服饰的美, 扩大了传统民族服饰的流传范围, 在茶艺舞台表演中加入民族风格的服饰, 是一种创新, 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由于民族风格的服饰的加入使得舞台表演服饰也越来越丰富, 同时, 由于茶艺舞台表演的不断发展, 也对民族风格的服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迫使设计师们不断的进行研究创新, 不断的设计新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服饰, 总而言之, 民族风格的服饰在茶艺舞台表演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广泛的, 可以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服饰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文化素养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与之相生相伴的茶文化也具有非常丰厚的历史积淀。茶艺师作为茶文化的传承者,要想准确传达茶文化的精髓,理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这种修养既包括对茶的品种特性、生长环境、加工方法、适宜茶具、水质和温度、冲泡品饮方法等茶叶科学知识的了解与判断,还包括与茶相关的其他知识,如有关茶的历史典故、风俗人情,茶的保健知识,茶艺设计的审美知识、茶艺表演的表演知识等等的了解,并且能将这些知识融汇贯通,有机结合起来,在茶艺表演中将这些相关的信息传递给观众,使品茶者在享受茶之美的同时,还增加了茶文化知识,享受了品茶的乐趣。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茶区幅员辽阔,茶树的生长环境千差万别,茶叶品种包罗万象,与茶有关的历史典故、优美传说多不胜数,而各个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千差万别,要掌握这些知识,做一名合格的茶艺师,非加强文化修养、博览群书不能生任也。
2审美素养
茶艺之美,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在袅袅的茶香水汽中,蕴涵着茶文化的美,净化品茶者的心灵。茶艺是一门艺术,当然具备艺术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有人总结茶艺有“六美”:第一是“人之美”,即由外在的形体美和内在的心灵美构成茶人之美;第二是“茶之美”,我们在茶艺中赏析了茶之美,不仅是欣赏茶的色、香、味、形之美,而且欣赏茶的名之美;第三是“水之美”,水以“清、轻、甘、例、活”五项指标俱全,才称得上是水之美;第四是“器之美”,好茶具的工艺美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第五是“境之美”,中国茶艺要求在品茶时做到环境、艺境、人境、心境四境俱美;第六是“艺之美”,主要包括茶艺程式编排的内涵美和茶艺表演的动作美、神韵美、服装道具美等诸多方面,这就是茶艺六大美的享受。要充分体现、发扬茶艺的这些美,就要求茶艺师必须具备审美素养。审美素养,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又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从开始的环境选择、器具准备、音乐配伍,到茶艺表演的设计、表演过程的协调性,直至表演过程的结束,都要根据饮茶的对象、茶室的环境、茶类的不同而从审的角度进行设计、表演,从而使饮茶者在饮茶的同时,体会到茶文化之美,起到心灵的愉悦、放松作用。这些,如果没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很难达到目的。
3表演素养
茶艺又是一门表演艺术。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以茶为载体,以音乐为伴侣,用优美的动作来展示、体现饮茶之美。所以从观赏层面上来说,要求茶艺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表演素养。茶艺表演不同于一般的表演,它是将泡茶的动作与泡茶的环境、器具、茶叶、音乐等
关键词: 茶文化与茶艺 中职学生 教学方法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的满足。品茶作为一种健康、时尚、高品位的生活艺术和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关注。茶艺师作为茶文化的传播者、茶叶流通的“加速器”、高雅且富有品味的新兴职业受到了人们的追捧。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将“茶文化与茶艺”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一方面,为使学生获得一项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为让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综合素质。但是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以茶育人的力度不够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结合课程和中职学生实际,改进并应用合适教学方法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一、直观教学法
“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教学法指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在感知基础上形成某种形象和概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明而实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介绍宋代点茶法时,由于宋代的茶叶和茶具都与现代差距很大,如果仅靠语言描述,学生恐怕很难想象也很难理解这个“点茶”到底是怎么做的,通过一段点茶演示视频则可以一目了然。看完视频后,学生对这种与现代迥异的饮茶法充满好奇和兴趣,教师再对视频中看到的茶叶和茶具进行详细介绍,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介绍茶树形态时,对于北方几乎没有见过茶树的学生来说,如果仅靠语言描述灌木型、小乔木型、乔木型茶树的特征会显得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但在课件上放几幅不同类型茶树或茶园的图片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原来茶树是这样子的呀!”看着图片,学生一起说出几种类型茶树的区别,教师引导并进行总结,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也收获成就感。
二、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究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为若干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于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新感受,树立清晰的观念,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如讲授红茶分类时,向学生展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样品,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形状、色泽,闻到它们的香气,喝到它们的味道,从而调动学习主动性,教师再引导分析总结三类红茶的特点。教学实践发现,相对单纯的讲授法,引导探究法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和语言组织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指教育者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运用情感和环境因素,以境陶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感化,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中职学生在以学习成绩论高低的学校中,往往处于“弱势群体”的状态,常常表现出基于自卑下的“自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1]。因此,让学生在熏陶和耳濡目染中接受美育是必要的。
在茶艺课上,每个学生都要做到仪表美、仪态美和语言美。茶艺表演开始,学生都静静地观看,在备具、涤器、投茶、冲泡、奉茶、品茶的过程中感受中国茶道讲究的六美,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2]。幽雅的环境、轻柔的音乐、袅袅的茶香、甘醇的茶味,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训练得体的着装、常见的礼仪、规范的言语,形成良好的仪容仪表、礼仪和言语习惯,逐渐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
四、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整的项目进行的教学活动,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茶艺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茶叶基础知识、茶叶冲泡、茶艺表演和茶事服务等内容,以实践操作部分为主要内容。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主要以茶事服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灵活运用,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性,通过学习达到岗位资格要求[3]。
例如,将乌龙茶茶事服务作为一个项目,首先教师要进行项目设计。此项目让学生进行完整的乌龙茶茶事服务流程演示,内容主要包括乌龙茶基础知识、乌龙茶茶艺表演、茶事服务等。通过项目训练,学生熟练掌握所学乌龙茶知识,并将理论灵活应用到实践中。然后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团队,团队由8名学生组成,分成两个小组,A组负责乌龙茶主泡、茶艺解说、茶叶基础知识介绍,B组学生作为茶事服务中的顾客品饮乌龙茶,提出疑问并给出评价。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通过模拟训练适应岗位寻求。接着,进行项目计划制订。团队内两个小组双方商议创设的情境,要求项目过程全面涉及项目目标。接下来,开始实施计划。A组学生负责乌龙茶的冲泡、茶艺解说及解答关于乌龙茶知识的疑问;B组学生负责品饮、评价、提出和乌龙茶有关的知识问题。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及与他人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最后,采取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方式对本项目进行检查评价。
参考文献:
[1]梁卫华.谈茶艺教学中的美学渗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关键词】 茶艺;传统;茶文化;创新
茶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是摆在我们现代人面前的一个既年轻又古老的话题。“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70年代中期,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推出,伴随着现代茶叶的发展,茶艺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自此之后,“茶艺”一词被广泛接受,而且也传播至港澳和大陆。
有关“茶艺”一词的定义,《中国茶道》的作者丁文认为茶艺是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便成为一门技术。学者寇丹将茶艺理解为茶人根据茶道规矩再经过艺术加工向宾客展演茶的冲泡、饮品等的展示,在最新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对茶艺的定义为泡茶与饮茶的技艺。当代学者对“茶艺”的说法虽然不同,但是看法大体一至,即“茶艺”主要指茶叶的制作、冲泡和品茗的技术。
“茶艺”的内容总体来说可归纳为三大部分:技艺、礼法和修道,技艺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礼法指礼仪规范和习俗;修道是指个人对生活道路、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候选,古人的“茶道”与今天的“茶艺”是有区别的,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古人更偏重于“道”即泡饮茶的精神追求,后人更注重泡茶的技艺和品质也就是“术”,提倡“道”“术”并进,“道”“术”同兴。从古代至近代,对国民影响最深远的思想是儒家和道家,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政,以仁治人”。强调“修已爱人”、“看自省慎独”,将建立一个有文化修养的高度文明社会做为理想目标,茶对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提神益思有十分好的作用,因而倍受推崇,当时的文人雅士大多都爱饮茶,擅于烹茶,更甚者对茶的历史文化、茶的生产加工都有所了解、精通,他们深信“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这其中正是融入了儒家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补充,道家思想,充分体现了人们的生活向往和精神追求,道家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充分说明了道家的核心思想,即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道家主张去尘脱谷,恬淡无为,通过养生达到健康长寿,这种理念与茶的本质不谋而合,茶能使人心静、神清气爽,在对茶道、茶事的进行过程中,能净化人心,除烦杂之念,对道家来说,无疑是最佳的修行辅助。
佛家有偈语“禅茶一味”,证明茶文化与佛教文化是互相融合的,“禅”与“茶”的最终追求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茶中可悟禅意,在禅中可悟茶道,达摩祖师曾面壁修行、调心,困顿乏力之时全靠茶去其昏滞;唐代高僧怀海禅师修订《百丈清规》,专设茶头,详细规约;赵州和尚赠与众僧的一偈“吃茶去”,产出“万物归一,万世流芳变不离其宗”的真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大宗,儒、释、道三家与茶文化水融,相辅相成,进而产生了禅茶文化,其结合了儒家之正气,道家之清气,佛家之和气,茶人之雅气,包含了“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社会功能。
茶艺随着喜爱的人越来越多,茶艺的形式也随着日常生活、社会应用的增多而演变多种多样。谈到茶艺,人们往往联想到气质高雅的茶艺师,合着悠扬的音乐,向宾客展示几个夸张的泡茶动作,这种认识如今已变得很片面,茶艺的本质并不是一种表演,而是生活艺术,其最终目的是要了解茶、泡好茶、享受茶。随着时代进步,茶艺不再是少数人了解和享受的一种表演,它正逐渐演变为大众生活方式,是技艺与美学相结合的生活艺术,富有情调、健康、时尚。茶形式大致可分为:舞台表演型、生活待客型、推广营销型和修身养性型,多种茶艺形式的开发、推广和普及,对促进整个茶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茶艺的形式虽多,但都遵循同一基本特征,即茶六要素,一、人之美。学习茶艺,先要提高自身修养,有良好的气质,仪态要端庄、大方,言辞文明礼貌,举止得体,不亢不卑,最重要的是对茶有一定了解,在茶艺活动中能讲解一款茶的基本信息;二、茶之美,即选一款好茶。现代茶艺对品饮环节相当重视,能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不同人群选择沏泡合适的茶,对茶艺活动的成功与否起决定性作用;三、水之美,泡一壶好茶,选对水是一重要条件,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汤的色、香、味,清代好茶之士张大复曾说过“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四、器之美,茶艺活动中器具是必备的,是人们能直观所见的,茶具的选用能体现个人的审美情趣、能体现茶艺活动的主题,同样需要就时应景,应不同的人来准备。另外,茶具的清洁工作亦十分重要,用洁净无暇的茶具泡茶是对客人最起码的尊重;五、境之美,针对不同的茶艺活动,对茶席做出相应的布置,增强茶艺演示的视觉美感;六、艺之美,其包括了动态美、内涵美和神韵美,现今,“鲤鱼翻身”、“凤凰三点头”之类的基本动作已落入俗套,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欣赏趣味和要求。应该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一味地遵从老套路,难以提高茶艺演示的品位。精神层次过低,更谈不上体现出神韵美,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神韵美也是因人而异的,大同小异的表演动作则限制了神韵美的显现,由此,茶艺师的个人修养和对茶的感情变得尤其重要,优秀的茶艺师要能通过外在的表演形式将茶的文化,茶的精神和人性的美好凸现出来。
茶是一种代表和平的绿色健康饮品,是大自然馈赠的一份珍礼,中国茶文化的仍是人类最可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习茶、懂茶、以茶育德、以茶养德,弘扬茶文化精神,让祖先传下来的瑰宝―茶文化精神不断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游戏;回归;幼儿园;快乐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69-01
一、前言
传统游戏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形象地反映民间生活,具有传承性,是很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游戏简单易学,材料易取,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模仿心理,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充分体现游戏价值。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很多有趣又好玩的传统游戏在幼儿身边消失了。为了让这些好玩、又具有传统性的游戏重新回到幼儿的身边,幼儿园可以把它融入到园本课程中。
二、传统文化长廊活动
为了把优秀的适宜幼儿的传统游戏引进到幼儿园的游戏中,幼儿园打造了传统文化长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考虑到幼儿的年g特点,幼儿园选取了幼儿容易接受、能够接受的内容,如编织、剪纸等手工区域,戏曲与绘画的融合,茶道与礼仪的融合,天书与书法的融合,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自主带来的快乐,既能感受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熏陶,又能从容自若地游戏其中。
1. “剪纸坊”“编织角”――心灵手巧
剪纸坊: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汉族传统艺术,也是幼儿园常规教学课程中的一门。幼儿们对剪纸非常感兴趣,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把自己所见的、所想的剪出来,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剪纸意在通过动脑动手,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通过剪剪画画,来锻炼幼儿的手部肌肉,使幼儿变得心灵手巧。在剪纸坊,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吸取我国民间剪纸的传统方法,从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出发,从简、从易,以幼儿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象为主,运用到幼儿的游戏和学习中。
编织角:幼儿给布娃娃打辫子,用野草树枝等编草帽、打蝴蝶系鞋带等其实都是编织。在编织角,教师给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绳子、毛线、布条、纸条、装饰带、藤条等,让幼儿在区域中自主操作。教师可结合一些简单的图示,教给幼儿一些最简单的编织技能,让幼儿在游戏中找到操作的乐趣,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喜欢的小玩意儿,既可留给自己,也可当作礼物送给小伙伴们。这样既经济又实惠,还能显示幼儿的创造才能。
2. “天书吧”“茶艺馆”――书香流芳
天书吧:中国书法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它以毛笔、宣纸、墨和石砚为工具,源于汉字,而象形则是汉字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它与绘画血脉相通。而幼儿的书法更是与绘画分不开,幼儿会把“写字”当成画画,把“写字”说成“画字”,这就是幼儿最原始、最本心的表达,其呈现在幼儿面前的符号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区别。在天书吧,幼儿们可以依样画葫芦,学习最简单的象形文字;可以自由创作,完成一幅幅让成人看不懂的天书;可以结合水粉、水彩,让文字披上彩虹般的色彩。在这里,幼儿们乐在其中,既有了文人墨客的书香气,又不失欢声笑语、五彩缤纷的童年稚趣。
茶艺馆:中国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其渲染了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在茶艺馆,首先让幼儿了解茶叶是怎么来的,中国有哪些名茶,如何保存茶叶等;其次让幼儿学会泡茶,在玩水的过程中感受泡茶的技巧及工艺;最后,学习茶艺礼仪,通过服务自己、他人的过程中展现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
3. “戏曲苑”“对弈台”――经典绽放
戏曲苑: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包括戏和曲,有很多的元素在里面,如文学、舞蹈等,其中京剧还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唱唱跳跳是幼儿最喜爱的自我表达方式,在戏曲苑,不仅有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戏曲服饰,更配有二胡、笛子、唢呐、大鼓等乐器,让幼儿在吹拉弹唱中感受戏曲的喜悦气氛以及戏曲这一传统艺术的呈现方式。
对弈台:对弈台里有幼儿最熟悉的棋类,如飞行棋、跳棋、围棋、象棋等,教师可让幼儿通过学习简单的儿歌、故事、连环画等了解下棋规则,并与幼儿共同设计棋谱。同时,教师要利用家长这一有利资源,让家长和孩子在入园、离园时到这里对战一局。幼儿在下棋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很多做人的道理,如坦然面对失败等。现在的一些幼儿缺少挫折教育,心理抗压能力差,而在棋盘上,生死一线间,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会让他们懂得只有接受失败,才能真正迎难而上,获得成功。还有一些幼儿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下棋是一种培养他们注意力的好方式。同时,在下棋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尊重对手,也学会了与同伴之间的相处之道。
三、结束语
传统游戏贯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不仅是一种尝试、一种挑战,更是一种需要。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充分利用和挖掘有效资源,传承和保留传统文化,让幼儿在快乐有趣的传统游戏中得到成长,使得传统游戏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财产可以得以延续,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职茶艺专业 误区 专业品质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茶源于中国,被人们发现、利用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茶里沉积着生命之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
茶艺是“茶”与“艺”的融合,从广义上讲,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拓展一系列茶事活动,等等;从狭义上讲,是研究如何沏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茶业专家、学者、茶人热捧“茶为国饮”“弘扬中国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业经济”,目的是通过做茶饮茶弘扬中国的茶文化,中等职业学校开办茶艺这一特色专业,其目的也是为了弘扬中国的茶文化,推动我国大力发展茶饮产业,在茶叶商品中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中国茶叶的附加值,促使人们沿着富裕、健康、发展的轨道前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茶、品茶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现。
一、中职茶艺专业目前存在的两大误区
(一)专业的学习过于侧重机械式的茶艺表演。
在茶艺表演专业课教学中,有一个致命的现象:学茶艺表演就是记住或是掌握茶叶的沏泡要领――净器、置茶、润茶、冲水、敬茶,学会了这些就学会了茶艺了;或是有如社会上有些人的一种说法,掌握了一些茶的冲泡程序后,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饰,就认为自己会进行茶艺表演了。就泡茶而言,本身应该是生活中的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如果将泡茶的过程戴上“茶艺”这一桂冠,那就不同一般了。艺术是被人们欣赏的。茶艺中有个“艺”字,整个茶艺过程应处处体现出一种美感,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几个动作,千茶一泡。真正茶艺师的茶艺表演,是将不同的茶叶,分别选择使用不同的茶具、水温、程序、方法,将一道道茶的色、香、味、形发挥到最佳状态,茶艺师优美、柔和、夸张的冲泡动作,端庄、美丽、得体的气质,以及精美的茶具,和主题相吻合的服饰、环境等构成一种整体的美。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茶艺师应有娴熟的冲泡技艺和整个冲泡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宁静致远、从容不迫的气质,这也恰恰是一般人机械学习茶艺所不能领悟和表现的。
(二)茶艺专业的学生培养定位过低。
茶艺专业学生培养定位在会泡茶的服务生,与饭店服务员区别在于:懂一点茶艺知识,会茶艺表演。由于定位过低,学生在校学习的有关茶的知识和技艺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迁模糊和淡化,最后也就是和其他服务员没什么区别。
二、提升中职茶艺专业专业品质的途径
茶艺专业要有发展和提升,有自己的独特的色彩,茶艺专业的学生除了服务是有共性的外,更要有自身独有的内涵,这对于从事茶艺专业教学的师者而言,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中职茶艺专业要提升专业品质,需要从事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提高。
(一)茶艺技能的提升。
一技,泡茶之技。选器、选茶、选水、温度、冲泡、贮茶,这些技能是茶艺的基础技能。不同的茶叶,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制作工艺的差异,有不同的茶性。外形紧直挺秀的开化龙顶生长在常年云雾缭绕深山之中,选择冲泡的水温较西湖龙井高,龙顶选器适合长高型的玻璃杯,而龙井则适合低矮型的玻璃杯或是瓷器杯,以保持龙井特有的栗香。又如“凤凰三点头”“悬壶高冲”“高山流水”“关公巡城”等技能,则需经过千百次的训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勤练出真功的。
二技,服务之技。服务语言、服务心理、服务礼仪、服务技巧等服务技能。目前,茶艺专业毕业生就业十分走俏,主要去向有茶业公司、茶艺馆、茶楼、茶庄等行业。这些行业都是服务行业,因此学生要严格按照茶艺师职业要求和茶艺人员应具备的服务技能进行训练和学习,这样才能认真做好所从事的各项工作。在接待服务过程中,除了和谐得体的着装、亭亭玉立的站姿、典雅的坐姿、轻松而怡然的走资、优美的手型、优雅自信的举止,为嘉宾提供良好的外观享受外,还能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为顾客提供茶叶知识、茶叶冲泡技能,传承中国的茶文化的能力。
三技,适时营销。茶艺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分析市场行情,与商人洽谈业务的能力。茶艺师不仅仅是一位泡茶的能手,也是一位会营销的生意人。茶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人们对茶有着不同的偏好,也就是说不同的茶适合不同的人来饮用。中职茶艺专业需要在茶叶营销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如学习电子商务,开设网上商店卖各类茶叶,让学生在茶叶市场实习,等等。在营销专业课教学中,重点应阐述茶叶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运行机制,要求学生不仅懂得营销的基本知识和策略,制胜,而且能科学地应用营销基本理论,使之与茶文化、茶产业、饮品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断提高适应经济社会的能力。
四技,会喝茶。一个学习茶艺,一个会泡茶的服务人员,如果从没喝过茶,或是喝的茶叶的品种不多,不懂茶性,只是机械地冲上一杯解渴的茶水,又如何能更好地服务客人?茶源于中国,我们的祖先对茶有了充分的认识,茶圣陆羽著《茶经》,宋徽宗著《大观茶论》,他们如不喜茶,不喝茶,不研究茶,如何写出流传千古的佳作,成为全人类的遗产?所以,茶艺专业的学子除了茶技、服务之技,营销之技外,还应拥有一技,那就是会喝茶,那怕是能适应茶的那一种独特的苦味也行。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根所在,而中国的年轻一代,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从小解渴的不再是传统的开水、酸梅汤,或是茶水,而是含有大量的添加剂的各类各种软饮料、可乐、果汁等,哪怕是冠以茶为名,也不是我们茶艺中说的茶,而是充满着各种添加成分,只是带有一点茶香的饮料,因此,肥胖已是一道风景。学茶艺的学生不喝茶不愿品茶不只是个别现象。茶艺专业的学生,他们本身就承载着传承中国茶文化的使命,学茶的人不喝茶,那么,茶,为国之饮,从何谈起?
(二)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是需要通过时间去沉淀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多方面的。虽然中职生文化课成绩不太好,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文化修养到此结束。文化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最青春年华之时,赋予一定的文化熏陶,这将是一个人终身的精神财富。茶艺,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以茶会友,茶话会、茶沙龙、茶吧等场所,茶歌、茶舞、茶诗、茶艺等茶文化表现形式,都将会提升文化的素养。茶艺表演主体是表演者,每个动作、神态、语言、仪表均应体现一个“美”字,“美”不仅仅在外表,更重要的是求内在。表演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文化修养,要了解茶文化的历史、茶叶基本知识、美学知识、礼仪知识等,必须懂得“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如,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林瑞萱女士在《太极拳和泡茶之道》一文中提到,练习泡茶的同时,要练习太极拳。仔细推敲一下,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和茶艺的确有相关的联系,茶艺表演要体现“和”“敬”“圆”,而打太极拳的姿势,从头至尾双手呈弧型,始终如抱着一只球,并不时在空中划出一个又一个的圆。从打太极拳的速度来看,缓慢均匀,和茶艺表演时从容、自然的气质要求是一致的。如果能练好太极拳,并将太极拳的延绵不绝、柔和坚韧的动作、气质运用到茶艺中,就一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地方特色文化的提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出产的茶叶有着不同的滋味,有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有现代的后起之秀开化龙顶、安吉白茶等。从古到今,茶叶的品名越来越多。中职学校开设茶艺专业本身就特具地方特色,一是学校身处产茶区,学生家中不乏有种茶、制茶、卖茶者。茶人最喜用这个词来体现他对茶的了解,这就是“茶性”。“茶性”,顾名思义:茶是有性格的。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土壤、不同的茶叶品种、不同的制茶工艺一定会带来不相同的茶性,显然,不同的茶类,自然有不相同的冲泡方法,相同茶类虽然其冲泡方法相同,但产地不同、用水不同,甚至泡茶的人不是同一个,其滋味都会是不相同的。茶性,是一个爱茶之人或是学茶之人必须懂得的,它和地方特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校要让学生参与到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之中,搭建特色文化平台,让学生成为茶文化的组织者、参与者、宣传者。为体现茶艺专业的地方特色,应组织学生广泛开展有意义的茶事活动,在校内以茶艺竞赛为主题,开展茶歌演唱、茶舞茶艺表演、茶诗茶词朗诵等竞赛活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祥和、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浸润于浓郁的茶香中;在校外举办形式多样的茶艺表演晚会等茶事活动,将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展示茶艺表演技艺和演唱技能。各种以茶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可使茶艺专业在第二课堂中更加生动精彩,更富有生命活力。
(四)茶艺回归自然。
真的茶艺并没有那么神秘不可测,茶艺专业学习需回归自然。如茶艺表演的学习,我认只需抓住三个重点,就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什么叫茶艺。茶艺表演的三个重点是,第一,冲泡程序设计科学;第二,表演者应具有较高的素质;第三,表演形式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科学冲泡是基础,表演者的素质高低是表演成功与否的关键,源于生活才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茶艺表演关键在于“艺”,“艺”是技艺、技巧。茶叶冲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是表现“艺”的前提,对不同的茶类应设计不同的冲泡程序,才能充分展示茶叶的色、香、味、形,达到茶艺表演的目的。如开化龙顶单茶的冲泡,它的主要程序为:备水―烫杯―置茶―润茶―冲泡―观展示杯―奉赏干茶―敬茶。一般绿茶冲泡表演时,“奉赏干茶”为程序的第一道,而在开化龙顶茶艺中,却将其安排在冲泡以后,因龙顶单茶在杯中不能立即展开,茶叶中的有效成分须等片刻才能浸出,此间穿插观赏干茶恰到好处,这样安排更具科学性。再如乌龙茶的冲泡程序几乎已形成固定的模式,有18道和20道之说。厦门大学茶艺中心的乌龙茶冲泡,“分茶”与一般的表演次序有所不同,是先在每个杯中加入茶水(称为韩信点兵),每一杯都点到,以示公平,再来回巡酌,看哪一杯少补上一点(称为关公巡城),这样,每杯茶汤的量和浓度基本一致。总之,一种茶的冲泡程序设计,以及冲泡水温、时间的控制,茶与器具的配置,水的选择等,都应从茶叶内含物是否充分溶出,汤色、滋味、香气等能否充分展示该茶的品质特点诸方面去考虑。茶艺表演以冲泡好一杯茶为前提,如果表演不能把茶的色、香、味、形等品质特征充分展示出来,那么动作再优美、环境再优雅是徒劳无功的。所以,茶艺要回归自然。
总之,中职茶艺专业提升教学品质,除了要求学生学好茶艺专业知识、掌握各种冲泡技能外,还必须懂得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更要让学生懂得中国茶艺中包含的茶德、茶礼,将“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将茶礼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闻香识茶、以茶施教,以精湛的技艺展示自己的才华,茶艺专业课实践教学更重要的是应走出课堂,面向社会、面向大自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记住:茶是不会让你失望的,选择了茶,就选择了健康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南眉.少儿茶艺――新的课外教育形式[J].茶叶第一期,1999.25,(1):46-47.
[2]陈杖洲.在少儿中开展茶文化活动的探讨[J].广东茶叶:33-35.
导教师教学思想的依据,本文就以《茶艺》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发展,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谈一些个人体会。同时,介绍我个人在《茶艺》课程教学中的变革尝试。
关键词:《茶艺》课程 整合教材 职业技术能力 信息化教学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在2001年开始将茶艺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进行开设,时至今日,茶艺课已经成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门关键课程,并逐步形成了课上教学与课下教学齐头并进,最后通过茶艺师职业等级鉴定考核进行实践技能提高的教学模式。作为《茶艺》课程教学的教师,就此谈一些个人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关联性的体会。
一、整合教材,推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模式的专业教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引导教师教学思想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必须紧密结合课程设置目的建设。《茶艺》课是各类旅游院校近些年才开设的一门新课,没有专业的教材。市场上有关茶艺的书籍很多,但都缺乏系统性,不适合高职高专院校使用,因此要想设置该门课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材问题。我校于2002年开始自编教材《茶艺基础知识》,通过5年的使用、总结,于2007年正式出版,并更名为《茶艺服务与管理》。该书密切结合当前茶艺行业的发展需求和高等职业院校茶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参考了大量同类教材。编写体例、编写形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每章前都设有课前导读、关键词,每小节中都设有小思考、案例分析、补充阅读资料以及相关知识链接,每章后附有本章复习题和实践操作内容,方便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估。内容安排上图文并茂,并附有电子课件光盘,以期在实际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效果。就目前该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基本上解决了这门课程“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满足了《茶艺》课程教学的需要,并且兼顾了学生进行“国家中级茶艺师”技能等级鉴定的需要,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
二、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 ,兼顾一般能力培养
《茶艺》是一门综合学科,集琴、棋、书、画、诗各传统文化于一体,并通过泡茶这一技能手段来具体诠释这些文化。《茶艺》课程的能力结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具有一定人际交往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胜任茶艺服务和茶艺馆基层管理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吸收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因此,在教学主要是以茶艺服务应具备的职业技术关键能力为主,兼顾其他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多重教学方法达到开阔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茶艺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如:第三章“茶艺基本要素”,第四章“茶艺表演”的教学中,通过视(观看图片、影音文件)、听(音乐、讲解)、问(教师提问、学生思考问题)、练(实践操作训练)等方式,要求学生们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每种茶叶的具体冲泡手法,还能够独自进行茶艺表演的编创、演示以及茶艺活动的策划。此外利用茶艺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诗词、书画,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们的文化修养。
《茶艺》课程内容中每章都有明确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以及形成能力目标所需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例如:该课程的第二章“茶叶知识”有三个知识要点:茶叶的分类、茶叶的鉴别、科学饮茶,这三个知识要点会通过一周的 “茶叶审评”实训联结起来,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茶叶基本知识能力目标,并为第三章“茶艺基本要素”的知识与实际能力的掌握打下基础。
三、实训内容改革反映时代的客观要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茶艺实训内容要注重与茶艺企业工作实际相结合,反映时代的特征。如:学习第三章第五节“茶叶冲泡”时,除了要使学生们掌握六大基本茶叶的冲泡手法,更要结合当前茶艺馆内流行的泡茶、饮茶趋势,使学生的泡出的茶符合现代人的口味需要。在学习第四章“茶艺表演”之前应补充介绍茶席设计知识、礼仪基本常识、演讲与口才知识,以及国内外茶艺表演的潮流趋势,使学生们设计的茶艺表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四、体现信息化教学要求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茶艺课程的互动性,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利用大量的图片、影音文件等可以使学生对枯燥的知识要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应用到实训教学中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除了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完善的教学课件以外,还制作了可在网上运行的教学辅导课件及相关专业资料,将重要的茶艺课程教学资源上网,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和参考,开辟网络辅导站,较好地促进教与学的沟通、互动,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茶艺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9。
[2]贺永玲:《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7.1。
[3]方倩琳:《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国教育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