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排除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51-02
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与他人交往,交往需要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础,大学活动能强化、巩固基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都是在学习生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形式有同学、师生、家庭关系,大学生在校主要为上承下继,潜移默化的同学关系。其交往随时代的发展而注入不同的内容,交往形式不断丰富且多样化。在新的环境中,人际交往的种种的障碍都活生生地摆在每个大学生的面前。人际关系的紧张、交往障碍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一个心理沟通的过程,彼此交流各种思想、信息、感情、情绪、爱好等,所有这些都属于人的心理活动和倾向,也可看作是信息,因此心理沟通过程,也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以下一些障碍:
一、大学生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1.大学生不敢交往。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活动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只是每个人的反应程度不同。有部分大学生在这方面反应强烈,由于害羞、自卑等心理作用,在与他人交往是显得特别紧张,心跳加快、面红耳赤,两眼不敢正视对方;在与他人交谈时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尤其在人多的场合或在集体活动中更感到恐惧,不敢和他人说话,不敢表现自己,严重的可导致社交恐惧症。
2.不愿抛头露面、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大学生在经历了高考后,发现自己不如在高中时那么出类拔萃了,形成因嫉妒与自卑心理造成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缺少人际交往间必要的信任与理解,人际交往平淡,缺乏与同学基本的合作精神,甚至视同学生为敌手;有的同学集体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与事漠不关心;有的同学遇事总是回避、退让,整日郁郁寡欢,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他们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但又热别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独往独来,不愿抛头露面、不愿与其他同学交往[2]。
3.不善于交往。有些大学生不善于了解和掌握交往的知识与技巧,在交谈的过程中显得过于生硬,书生气太足,心存感激也不会讲出[3]。有的是认知的偏见产生理解障碍,不注意交往中的“第一印象”,不注意沟通方式,在劝说他人、批评他人、拒绝他人时不讲究艺术。有些大学生在交往中不注意交往的原则,开玩笑不注意场合,不懂得给别人留面子,或出言粗鲁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或不懂得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等,这些表现都有损于自身形象的塑造,影响了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往。
4.大学生不懂交往、缺乏技巧。同学们进入高校以后,新生有强烈的人际交往的欲望,但又常常感到人际交往很困难,原因是许多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追求往往带有较浓的理想色差,有的大学生不懂得交往在于平时的交往积累,总希望别人主动关心自己,主动与自己交往,而自己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在交往中有些大学生表现出羞涩、胆怯、自卑、孤独、嫉妒、恐惧等等,或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渴望交往但交往方法欠佳,交往能力有限,个性缺陷或交往心理障碍等等原因,在交往过程中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导致交往失败。长期的交往失败,使得一些学生把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变得自我封闭。
二、交往障碍的排除
人际交往也是一门艺术,它有自己的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如能学习并掌握他们,大学生就会在纷繁多变、复杂难测的社会中,变得机智灵活、游刃有余。
1.遵守人际交往的原则。人际交往的原则关系到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人格魅力,它是作为衡量一个人从内在修养到外部气质而体现出来的整体风貌。人际交往原则包括:尊重原则、真诚原则、宽容原则等等。尊重原则可以用一个故事来阐述: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有一天走在大街上,一个年迈体弱的乞丐向他伸出发抖的双手,大作家找遍全身所有的口袋,没有一分钱,他感到惶恐不安,只好上前握住乞丐的那双脏手,深情地说道:“对不起,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兄弟!”哪知大作家的一声声“兄弟”却超过了金钱的作用,使老乞丐为之动容,他泪眼盈盈地说“哪儿的话,这已经很感恩了,这也是恩惠啊!”这个故事说明,无论什么人,无论地位高低,渴求得到尊重的心情是一样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了解、尊重、信任对方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接纳自己、了解自己是交往成功的重要因素;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品质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与人交往要学会宽容、志趣相投、心理相容,与人交往要讲求适度,找准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克服人际障碍[4]。
2.端正为人处事的态度。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其自身修养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内在涵养、心理素质和对外界的处事态度是决定人际关系动向的完本之源。与人交往要经常注意和关心别人,对人要诚心赞扬、善意批评,要善于倾听、学会说话。发牢骚要适可而止,吹牛皮要注意分寸,与人谈话不要自以为是,做一个智慧的谈话者,不要居功自傲[5]。
3.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交往的技巧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科学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速成的,也不等同于玩点小聪明、耍滑头等。人际交往技巧表现在交往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主要的有关技巧有:委婉含蓄的技巧、交谈对话的技巧、聆听他人谈话的技巧。含蓄、委婉是一种说话的艺术,这种艺术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它顾及了人们的自尊心,这样不会使人尴尬和难堪,下不了台。含蓄委婉的谈话技巧中要听了使人顺耳、有亲切感、要文雅而且还要得体。交谈对话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交往形式,交谈对话的成功不仅决定说话的内容,而且与交谈的方式方法关系极大。俗话说“一样话,十样说”“一句话要么让人笑,要么让人跳”,可见说话的方式很重要。当你与别人谈话时,既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是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还应考虑怎样才能是对方产生兴趣,易于理解,并根据对方的各种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6]。聆听他人谈话对搞好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也说明,越是善于聆听他人意见的人,人际关系越融洽,做好“聆听”就要在他人谈话时耐心、虚心、会心聆听。
4.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建立自己的交际圈,首先不要沉湎于自我孤独中,与他人要多沟通。做人要豁达大度,用于改变自己不良的性格特征和坏习惯。其次,结识新朋友。当然,结识新朋友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老朋友,从长计议,进行人情投资,在交往中寻找人生知己,寻找自己的支持者,并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人际交往中要注意克服自身的一些心理弱点,如自卑、害羞、恐惧、自傲、虚荣心等等。要善于制造亲近感,要懂得:人情味能增进亲密感;谦虚能赚得好人缘;尊重能赢得合作。
参考文献:
[1]王家瑾.人际沟通[M].四川:重庆出版社,1999.
[2]刘耀中.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刘黎.论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疏导办法[J].继续教育研究,2003,(03).
[4]杨娟.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J].商情,2010,(16).
[5]高建平.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J].广西社会科学,2005,(05).
关键词:人际交往;沟通
1 概述
卡内基理工学院分析了10000个人的记录后得出结论:15%的成功者是由于技术熟练、头脑聪慧和工作能力强;85%的成功者是由于个性因素,由于具有成功地与人交往的能力。反之,在生活中失败的人,90%是因为不善于与人展开有效交往而导致的;阿尔波特·维哥姆博士在自己的联合报业专栏“探索你的心理”中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4000名失业的人中,只有10%,即400人是因为他们不能干这种工作,90%,或者说3600人,是因为他们还不曾发展自己与人成功相处的良好品质;哈佛大学职业指导局研究了几千名被解雇的男女工人,发现了这样一个比例数:每有一个因不能完成工作而失业的人,就有两个因不能成功地与人交往而失业的人。 以上的三组数据都足以证明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重要性。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打交道,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的职务是什么,你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方面,已经有了99%的把握。
2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通过本人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以及和大量大学生交流,了解到影响人际交往因素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表层因素。主要是由空间距离、交往频率和个人的仪表风度所决定的。科学研究证明,来往密切的爱人、一起打麻将的麻友之间的关系要比有血缘关系但相隔千里的亲戚交往的还要密切。
深层因素。人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也直接影响人际交往能力。在性格特点上相似或互补同样受其影响。“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3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交往。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上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如果一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号施令、颐指气使,那么他很快便会遭到孤立。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一头,因同学之间在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
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就要正确估价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而盛气凌人,也不要只见自身弱点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更不能“看人下菜碟”。
2.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场合中得到尊重。尊重能够引发人的信任、坦诚等情感,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自尊心都较强,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的原则,不损伤他人的名誉和人格,承认或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不乱给同学取绰号,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3.真诚待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坚持真诚的原则,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对不同的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做到肝胆相照、赤诚待人、襟怀坦白。
4.互助互利原则。人际关系以能否满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的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因此,交往双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脑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破除极端个人主义,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这也可以进一步沟通双方的情感交流。
5.讲究信用。信用是成功的伙伴,是无形的资本,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信用原则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说真话,言必行,行必果。答应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也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办到。如果经再三努力而没有实现,则应诚恳说明原因,不能有“凑合”、“对付”的思想。守信用者能交真朋友、好朋友;不守信用者只能交一时的朋友或终将被抛弃。
坚持信用原则,要做到有约按时到,借物按时还,不乱猜疑,不轻易许诺、信口开河,让人家空欢喜。
6.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密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发火的人一定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4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之间的群体凝聚力和学习效率。有人统计,不良的情绪使脑力工作者的学习效率降低70%。
2.人际关系影响个体的个性发展。研究表明,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具有以下益处:给个体以稳定感和归属感,使个体提高宽容和理解的能力;给个体以学习社交技巧的机会,使个体获得社交的经验;给个体以培养社会洞察力的机会,发展对集体的忠诚心。
3.人际关系影响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期处于恶劣的人际环境中会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偏头痛和溃疡病等等。
5 人际交往的技巧
在听取了国内外大师将人际交往与沟通,翻阅的大量人际交往书籍之后,认为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修炼自己良好的个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积极和自信。
2.遵循“三A”原则。在英文字母中,A是老大,所以人们都想得A,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3A法则。美国学者布吉林提出3A法则:接受(accept)、重视(appreciate)、赞美(admire)。要成为受欢迎的人,就必须甚于向交往对象表达善良、尊重、友善之意。
3.尽可能满足他人自尊的需要。比如,记住别人的名字和一些私人信息;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做一个好的听众。西方有一句俗语:“上帝给人两只耳朵一张嘴,很明显,就是有意要我们多听少说。”
6 结束语
卡耐基讲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世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人际交往 原则 技巧
职校生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所有活动都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实现的。明确职校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帮助他们突破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教会他们正确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对于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而言,至关重要。
从人际交往的基本涵义来看,“人际交往是指两个或两个人以上,通过一定方式发生某种沟通和交流的活动方式。” 一个人要融入社会,就必须学会与别人交往,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兴趣、情感与别人交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职校生同样如此,在家要与家长、亲戚交流,在学校要与同学、老师沟通。客观上讲,许多职校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对家长不够亲近,对老师不够信任,对同学不够理解。仔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职校生一般处于15至20岁之间,正由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有时会表现得比较叛逆,听不进家长的意见,没有儿童时代与家长的亲近感了。加之有些家长对于就读于职业学校的子女期望值也不高,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太关注,平时也很少与班主任联系,对于自己子女的在校情况也缺乏了解,这同时也使职校生认为家长对自己不够关心;2.由于大多数职校生从小学到初中成绩都不突出,在校表现也不算好,经常是被老师忽视或者批评、指责的对象。长此以往,他们潜意识就会对老师持排斥态度,缺乏信任感。进入职业学校后,他们就会本能地疏远老师,担心老师向家长告状。如果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稍有不当,他们就会认为老师故意刁难自己,对老师产生排斥情绪,有时甚至与老师产生对抗;3.现在的职校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在家中是“小皇帝”,与同龄的孩子缺乏沟通和交流,也缺乏分享与合作的意识。他们习惯于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迁就别人,很少有谦让的举动。他们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冲突一般不会进行换位思考,很少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造成彼此之间互不理解,容易产生隔阂。
面对现状,作为班主任应当想方设法帮助职校生突破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首先,班主任要加强与职校生的沟通。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比如我在担任09电子商务班的班主任之初,我在班会课上向全班学生表明班级的班风和学风建设主要依靠各位同学的积极参与,我作为班主任会努力服务好大家,大家对班级建设有什么好的想法与建议可以与班委会成员联系,如果与我联系我也十分欢迎。尽管我在课堂上是如此说的,但是课后主动找我交流的学生还是不多,为此我主动出击,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我与他们交流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班级管理,还包括他们对学校、老师以及同学等多方面的印象和感受。我的主动出击,建立起了我与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树立了他们与我进行沟通的信心。另外我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也不局限于面谈。针对学生喜欢上网的现实,我主动将我的电子邮箱和QQ号向全班同学公布,欢迎他们通过网络与我交流。另外我还为班级制作了网页,并设置了班级管理、学习心得等交流空间,还申请了班级QQ群,鼓励学生加入。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刻意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加以表扬,从而重拾他们的自信心。总之,我对他们以正面鼓励为主,对于他们出现的一些缺点,持相对比较宽容的心态,通过暗示的方式提醒他们改正,注意维护他们的尊严。通过实践,取得的成效比较明显。
一、人际交往的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诚实原则是人们相互信赖和友好交往的基础。” 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取信于人。首先自己要敢于向对方袒露心扉,让别人了解你,从而信任你。如果相互禁锢自己,就无法进行交流;其次还要为人正直,一个正直的人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信用是指一个人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这也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原则。诚实信用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基本品质。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诚信经济,一个人如果不诚信,就无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一个人如果不诚信,就没有人愿意与其交往,其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势必会被社会所淘汰。
(二)平等互助原则。
“平等是建立良好人际交往的前提。互助是促进人际交往的剂。” 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因此人与人交往时应当相互尊重,只有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同时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还要互相帮助。一个人懂得给予,不求回报,定能结识不少朋友,相反付出多少就要索取多少,这样的友谊不会长久。
(三)宽容理解原则。
一个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容易与人相处。许多情况下,要换位思考,互相理解。当然对于大是大非的问题要讲究原则,不能做和事老。现代社会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有差异,对一些问题的认知有差异也很正常,我们要积极沟通,努力达成共识,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因此一个人心胸开阔,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懂得体谅别人的难处,人人都会乐于与其交往。
二、人际交往的技巧
(一)语言沟通的技巧。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掌握语言沟通的技巧对于职校生而言非常重要。在与他人交谈时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交谈时要注意尊重他人、要善于赞美他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肯定,“一句由衷的赞美可以使对方的内心充满阳光,从而也使对方愉快地接纳自己。” 同时语气也要亲切,热情。
2.交谈时不能只顾自己讲话,与别人交流时要善于倾听别人讲话,认真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批评。交流毕竟是双向的,不能一方滔滔不绝,另一方一言不发,否则得不到交流的效果。
3.交谈的话题尽量使人轻松愉快,注意避免提及对方敏感或者易使对方陷入尴尬境地的话题。开玩笑要适度,尤其不能拿对方的缺陷作笑料。
4.交谈时声音也要适中,声音太大显得不够文明,声音太小则对方无法听清,影响沟通的效果。语速也要适中,语速太快,可能会使对方来不及接受,语速太慢,可能会使对方失去耐心。
(二)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人与人在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有时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技巧,也能够提高沟通效率。
与别人沟通时最好面带笑容,这样会使对方觉得轻松、友好。讲话时适当增加一些手势,可以帮助对方理解你的观点。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沟通时看着对方的眼睛,会使对方觉得你很真诚。
我们班有一位王同学,平时习惯于用余光看人。别人同她讲话时她要么低着头,要么用余光扫视一下,使人感觉很不舒服。有一次她与一个同学站在班级阳台上讲话,正巧隔壁班的一位李同学走过她们身边,她用余光瞥了李同学一眼,然后低声说了一句话。李同学以为她在说她坏话,于是停下脚步责问她。她说自己讲什么话没有必要向别人汇报。李同学很气愤,坚信王同学就是讲她坏话了,否则不会用那种眼神看她。为了这件小事两人差点吵起来。其实,王同学的这种习惯在刚入学时也曾引起许多同学的误解,但是时间长了,本班同学都知道她就是这样的习惯,也就不计较她的眼神了。后来我请她到我办公室谈心,在我同她讲话的过程中她的眼睛始终看着自己的脚尖,偶尔抬头用余光看一看我。我就向她指出,她的这种习惯很不好,使人感觉很不舒服。我请她抬起头,正面对着我,两只眼睛看着我,学会与人沟通。经过我的教育,她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习惯动作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不利于她与别人交流。后来她确实改掉了坏习惯,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也都比较融洽。去年教师节时她发短信祝我教师节快乐,同时感谢我的那次教育,使她学会了如何与别人交流。
总之,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有责任通过教育使学生克服孤独和怪癖心理,战胜自卑和羞怯心理,远离偏见和狭隘心理,使学生把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实践,从而切实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为毕业以后踏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黎文森等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姜志强.丁吉主编.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中职学生 人际交往 沟通 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际交往是中职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但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一些中职学生往往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
(一)心理问题
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中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日益发展,感情日益丰富,精神需要越来越多。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要求摆脱成人的束缚。心理上的急速变化给他们带来烦躁、孤独,他们需要社交活动。这时,人际交往对中学生的成长显得至关重要。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热情、自信、乐观、宽容、大度的基础上的,自卑、冷漠、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极易影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前不少中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例如,有的学生孤傲自负,自私冷漠;有的学生自卑胆怯,悲观失落,对同学和老师的话过于敏感这些都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从而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认知偏差
在人际关系认知中,青少年本身接受刺激时的感情状态、动机状态、注意状态,影响了对外界人或事物的反应,因而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这就是认知的偏差性。导致认知偏差的情况大致有四种
(1)极度渴望或恐惧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青少年在处于极度渴望或恐惧状态时,由于大脑处在高度紧张状态,就可能曲解认知对象,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都属予这方面的例子。
(2)好奇状态。当青少年对某一事物产生好奇时,会容易注意到事物的某一特性而忽略了其它特性,导致认知偏差。
(3)自身认知系统简单。
(4)心理定势和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他人的过程中,会产生先入为主、以点概面的作用,从而影响认识的准确性。
一些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看待人际关系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认为人际关系就是拉关系、找门路、相互利用,把交往看作是交易。同时,多数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往往不重视学生对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认为学生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为人处世单纯点好。这种心理使一些学生不重视人际关系,不注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能力欠缺
很多中职学生一直生活在学校,交往的范围比较窄,没有很好地掌握学生中人际关系的技巧,使得不少学生虽有交往的意愿,但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当干部的,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不能有效组织同学们参加活动,不善于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学习名列前茅的,却在众人面前却手足无措,在公开场合不敢讲话,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更有甚者,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不懂尊老爱幼,不明是非,结交坏朋友,颠倒了正常的人际关系。
此外,一些家长和老师较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及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内在素质。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一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是一种后天习得性能力,需要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话动中进行学习、培养、训练,相关知识、技巧的掌握是良好沟通能力的基础。目前,中职生人际交际与沟通的知识来源途径较少,最缺乏的就是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与社会实践,应引起中职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四)以自我为中心
当前,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协作、谦让、宽容的意识较弱。一些家长对儿女过分“呵护”,在家娇生惯养,使他们进入学校独立生活后,与同学和老师相处时不会主动进行交往,暴露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一些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例如,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沦、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自己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或是不尊承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五)自我封闭
一些中职生会出现自我封闭的问题。自我封闭一般表现为:一是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总是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建立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二是有的人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内向孤僻,导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从中职生的角度来看,如果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将不能进入某种社会角色,无法与他人共同工作,不能承担社会责任。
二、对策
(一)排除心理障碍
学校要对中职生开展挫折心理教育与挫折心理训练,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开设人际交往与沟通课程,进行人际交往与沟通知识的宣传;定期举办与人际交往有关知识的讲座,传授必要的心理调试和人际交往的技巧,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
(二)促进合作交流
在校园生活中,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多带动能力较弱的学生,让性格开朗的学生多与性格内向的学生接触,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从而促进他们积极的交往行为。
(三)学习交往原则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交往原则基础上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讨论、演示、角色扮演、模拟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平等、尊重、真诚这三条人际交往原则,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总之,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职业化与社会化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育者从思想上、观念上对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培养进行定位,把学校教育与职业实践活动相关联,建立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体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
参考文献:
乔哈里窗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定式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人们只有懂得了做人做事的真谛,学会了人际交往的能力,掌握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与技巧,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才能在学习、生活、工作、事业等方面取得成功。教师应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技巧呢?
一、正确认识自我,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一)打开心灵的窗户,正确认识自我
在别人给我们的回馈中,我们可以验证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增进自我的觉知,从而达到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乔哈里窗”(Johari Window)模式介绍了自我坦露和回馈经验之间的关系,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如下表:
(二)拆除心中的篱笆墙,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
自我封闭的人在情绪上的显著特点是情感淡漠,并有某种程度上的自我中心倾向,喜欢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别人。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会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呢?(1)适当地自我暴露,扩大“公众我”,减少“秘密我”“隐私我”;(2)学会微笑;(3)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三)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1.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交往成功、和谐人际关系的良好开端,与人的初次交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礼貌待人,主动热情;积极求同,缩短距离;了解对方,记住特征。
2.塑造和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仅凭第一印象是不够的,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在继续的交往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表现真实的自我,从而向对方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克服认知偏差,培养主动交往的态度
(一)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形成良好的人际印象
我们要懂得什么是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定式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等,并能在人际交往中克服它们给我们带来的认知偏差。
(二)培养主动交往的态度,真诚而热情地待人
1.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往
教师主动交往很重要,特别是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2.真诚而热情地待人
真诚被认为是人际关系的核心,热情是最能打动人、对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质之一。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良好情绪传染给别人;一个面带微笑的人很容易被他人接纳。
(三)把握人际距离,学会宽容忍让
1.把握人际距离
“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要学会尊重别人的隐私。因为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不能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能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
2.学会宽容谦让
要有容纳意识。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三、增强人际吸引,加深情感联系与沟通
(一)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掌握以下原则:平等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绪控制原则。
(二)把握人际吸引的规律
在人际交往中要把握好人际吸引的规律:(1)接近吸引;(2)相似吸引;(3)互补吸引;(4)仪表吸引;(5)人格吸引。其中,人格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人们择友时,一般首先注重品质好坏,次之才是水平高低、能力强弱。
(三)恪守人际交往规范
正确的社会交往应具有“四度”:向度(交往的方向性)、广度(交往的范围和对象)、深度(交往的程度和情感状态)、适度(交往的分寸),这是人际交往的一般规范。
人们还要遵守人际交往的具体规范:(1)遵守道德规范;(2)尊重习俗规范;(3)遵守礼仪规范;(4)遵守法律规范。
四、善用交际技巧,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一)学会倾听和表达
1.学会倾听
倾听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有反馈地引导和鼓励。(1)通过言语和表情告诉对方,你能理解对方的描述和感受,可以使对方受到鼓舞。(2)在倾听过程中的“阐释”,常常是有效的鼓励技巧之一。(3)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他们的感受、成就,是赢得友谊的有力品质。(4)有意识地强化某一谈话主题,可以引导谈话方向,使之更符合你的需要。
2.学会表达
学会表达,是指注意学会说话、自我表露的艺术和技巧。(1)首先自信地坦露关于自己的信息;(2)如果表达有困难,就要把谈话的目标放在内容表达上;(3)人们总是喜欢那些经历与看法与自己一致的人,“我也一样”“我也喜欢这个”“我有过和你同样的经历”之类的表白,往往能激发对方积极的反应,使谈话气氛热烈起来。
(二)赞扬与批评
1.多用赞扬
要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最有效的赞赏是赞扬他人身上那些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长处和优点。
2.善用批评
一般情况下,应多作赞扬,少用批评。批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批评应注意场合与环境;第二,措辞与态度应是友好的、真诚的;第三,批评要注意维护他人自尊;第四,批评对事不对人;第五,批评对新不对旧,即批评应针对现在和未来,而不要纠缠过去的老账。
3.正确对待批评
置之不理是消解批评的好方法,它可以使那些恶意诽谤的毒箭如射在软皮囊上一般,不过,一种更积极的对待批评的方法是认真、冷静地分析其中是否含有可供参考、有助于自我完善的东西。
(三)心理暗示和换位思考
1.积极的心理暗示
“我是一个受欢迎的人,我喜欢与人交往。”这样的心态使人以开放的方式走向人群,他们心地坦然,很少有先入为主的心理防御,因而言谈举止轻松自在,挥洒自如。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积极暗示,在头脑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良好的交际者。
2.换位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大学时期是人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有着促进作用,不良的人际交往会阻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严重的会导致违法犯罪的行为。现代社会,大学生因人际摩擦而伤人事件屡见不鲜。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其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1小组社会工作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内在关联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含有以下几种能力:首先是问题处理能力。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独立性、对父母依赖性过强的弱点;其次是表达理解能力。一方面指个体是否能够让他人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将个人内心的想法准确表达,另一方面指个体能否正确地理解他人所要表达的意思。
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本次小组主要遵循小组社会工作理论——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其核心概念是符号,指任何能代表某种意义的事物。因为人们赋予事物某些独特的意义,所以事物才会成为符号,并且所有人都认同这种意义的存在。在所有符号里,语言是最丰富灵活的系统,人们通过说话交流、肢体表达(包括不同的面目表情与姿势)等方式,相互间传递各种想法,进行相互间的多种交往。而在小组过程中,组员们利用语言、身体动作等符号进行互动,传递所要表达的意义,充分的展示自己,并实现与社工、以及其他组员之间的良好沟通,这不仅有助于组员的自身发展,还有利于在小组内营造良好互动的气氛,有利于实现小组目标。
2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研究设计
本次小组招募了广西M大学同年级多个专业的大一学生,通过口头介绍宣传、张贴海报、QQ群转发等手段来招募本次小组的成员,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进行筛选。
2.1需求评估
对报名参加小组的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问题的访谈了解,发现他们存在以下需求:第一,减少对网络人际交往依赖,学习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技巧;第二,嘗试主动交往,摆脱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情绪;第三,与他人能够进行有效沟通,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需求。
2.2小组方案
(1)小组对象:招募有人际交往需求的10名大一新生,其中男女生各半。
(2)实施方式:小组训练、小组分享、课后作业。
(3)频率次数: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共6次。
(4)小组性质:发展性、封闭式小组。
(5)实施原则:真诚、尊重与接纳原则。
(6)小组目标:①帮助组员减少对网络人际交往的依赖;②协助组员发现自身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正视缺点;③协助组员学会在不同的人际交往情境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清楚理解他人的人际交往方法,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7)单元大纲(见表1)。
2.3实施原理与单元设计
2.3.1第一次小组活动:小组破冰、建立契约、制定规范。小组社会工作探索阶段,通过小组破冰的方式,让组员之间有基本的认识,努力在组内建立信任互助的小组氛围。其次,需要让组员了解小组内容和目标,表达对小组的期望,共建“真诚、接纳、尊重、保密”的小组契约。本节小组活动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第一节活动,组员间还没有建立关系,由于小组的10名成员都想要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而这需要用到小组内部的力量,所以第一节小组活动主要是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与熟悉。
2.3.2第二次小组活动:建立组内交往、认识人际交往重要性。小组进入探索后阶段,经过第一次的破冰活动,小组成员之间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组内关系得到初步建立。本次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需要运用小组内部的力量,组员之间相互帮助、协作开展。因此在开始之前,运用游戏提高组员的积极性和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其交流的意愿和学习人际交往技巧的欲望。在“你画我猜”的环节中,通过组内游戏互动,让组员认识到双向沟通的重要性,明确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下求学、未来就业以及对人的心理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进一步促使组员间的交流和开放,引导组员吸取他人人际关系处理的经验和方法,提升表达的能力,减少对网络交往的依赖。
2.3.3第三次小组活动:认识自我、纠正错误。小组进入熟悉阶段,围绕组员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缺陷,在处理缺陷的过程中实现小组凝聚力的提升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只有明确自身人际交往的情况,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因此,设计现场分享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这一环节,通过非批判式的分享,引导组员运用人际交往知识的能力,感受他人的支持对处理自己人际交往缺陷作用。更进一步的开放和信任能让小组自然过渡到自我认识阶段,协助组员认识到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取决于自己如何对待他人,进而延伸到人际交往需要主动的主题。通过组内人际交往经验分享,增加组员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引导其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积极主动的良好习惯。
2.3.4第四次小组活动:情景模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进入成熟阶段,有所侧重地从感性向理性延伸来理解和分析人际交往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组员之间在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基础后,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间互动增多,但是组员终究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中,需要与不熟悉的人进行接触,需要用合适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因此本节活动设计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特定情境,以提升组员对人际互动的理解。最后,让组员认识面对他人交往中常见的因应方式(给建议、安慰、教训等),并训练“积极倾听”和“表达同理”这两种有效的因应方式。
2.3.5第五次小组活动的重点:巩固效果、发掘潜能。小组由成熟阶段向结束阶段过渡,挖掘潜能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巩固效果则是小组活动的重点。组员在上一节活动中学习了不同场景人际交往的方法,需要及时对自身的情况进行检查,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挖掘自身的潜能,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因此本次小组活动主要是强化小组成员前几次小组活动学习到的交往技巧,并让他们相互分享、学习并提升,借助小组内部力量相互促进,改正人际交往中的不足,并保持在组内习得的良好交往习惯。
2.3.6第六次小组活动:回归现实、离别情绪处理。小组活动进入结束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困难多在于自身不够自信、主动,要掌握人际交往技巧,首先要帮助个体了解、纠正非理性想法,再以理性思维取而代之,就可以达到消除人际交往中消极情绪的目的。通过情景的设计,引导组员在适当的情景做出恰当的表现,帮助其掌握良好的交往技巧,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末期,主要处理离别情绪,巩固小组成果,让组员表达小组活动未尽事宜,提出建设性意见。
3小组评估
3.1小组社会工作过程评估
小组社会工作的过程评估就是对小组活动过程进行整体的评估。小组过程的好坏决定小组的工作效果,从整个小组过程来看,虽然没有出现冲突性事件,组内保持着较好的互动氛围,小组活动过程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某些组员因个人原因而表现出的不良情绪。
3.2小组社会工作效果评估
了解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前后组员的自我感觉。最后一次小组活动中进行自我评估,所有组员都提到了自身的改变,不少组员认为积累了人际交往的知识,深刻的意识到人际交往对自身以后学习、生活的现实意义,提升了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组员通过在小组中与其他组员互动,逐步增强了自信心,负面情绪也随之减少。
4结果反思
在小组最后一个活动中,社工收集了组员对社工小组过程中表现的价值观念、运用的小组技巧、能否实现小组预期目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开展的建议等方面的评价,以便帮助社工总结经验并提高自身社会工作实务的技能。
据统计,5名组员对这六次小组的小组氛围表示满意,认为自己在这些氛围中能够使组员更好的进行交流。3名组员对组员间的信任度、交流分享时的真诚程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尊重程度表示比较满意。2名组员认为组员在分享环节的分享程度不够。另外,组员对社工提出一些建议:一是提高小组管理能力,尽可能防止小组活动过程中出现场面失控的现象;二是在活动之前做好预案,预想一切可能发生的突况,以便应对;三是小组活动某些环节的内容比较单调,可以设计得更丰富一些,另外在环節之间的衔接上有待加强;四是在分享环节注意把握与引导组员分享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吴秀美.高中生人际焦虑现状及其团体辅导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 谢昊宇.大学生交往能力提升小组社会工作项目报告[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5.
[3] 桑伟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以山东大学为例[D].山东:山东大学,2010
[4]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1-127
一、和谐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辩证思考
1 和谐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由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彼此理解、认同、冲突的心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互往来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往来的结果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即人际关系,或亲近或疏远或敌对,表现为情感上的相亲或相斥。如果形成的是亲近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使人心情平静、舒畅,而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发生矛盾,就会使人感到紧张、焦虑或孤独、寂寞。 ,人际关系是一把双刃剑,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大家都努力营造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交往中获得真诚的友爱,满足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获得充实、愉快的精神生活。但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对象,一部分学生能够运用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巧构建出自己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体会理想实现的成就感,因而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而有的学生却因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而使自己陷入孤独和寂寞的泥谭,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并产生挫败感,使自信心受到打击,导致心理矛盾的加剧。
与此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促进青年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如宽容、尊重、同情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团结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反之。那些生活在人际关系不和谐集体中的大学生,常常显示猜疑、嫉妒、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于合作的特点,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缺乏正常人际交往和良好人际关系相联系。
2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心理健康作为人的整体健康的一部分,就是指一种积极和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即个性越健康,与人交往越积极主动,其人际关系越融洽。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在认知、情感以及性格方面都存在某些障碍,由此产生的一些不良心态必然会给人际关系带来负面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个人行为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念等因素相互冲突,大学生面对一些现实问题和道德困境无法解决和克服,往往产生无所适从、烦躁、困惑等情绪,造成各种心理问题。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首先,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嫉妒、虚荣的交往心理反映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割裂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而片面强调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一致性。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学校、社会的过多关注使他们产生“众人皆下我独上”、“唯我独尊”的自傲情结。加之缺乏生活的磨难和社会的历练。其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因此,不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特别对条件不如自己的同学,更是不屑一顾;反之,在条件优于自己的人面前,却自惭形秽。另一方面,由于人际交往的适应性、应急性、耐挫性不够。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旦受挫,便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甚至变得自卑。久而久之,会对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普遍感受到来自学习竞争、人才竞争和就业竞争的压力。这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不同程度地出现困惑和迷茫。个别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不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情绪排遣,产生消极情绪。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这种颓废的心理状态不但影响个人前途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其周围同学的心理状态,进而对校园育人环境与和谐氛围的形成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备受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而从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看,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出现过人际交往障碍及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的苦恼。有的因不能很好与人相处而直接影响了自身事业的发展。可见,一个没有开放的心理、不能很好地与人交往的人,将难以通过人际交往获取信息和占有信息。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自然也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才所需要的。
二、促进人际和谐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1 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人际交往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了解一定的规律,体会其中的技巧。大学生首先要学会调整自己,使自己心理和谐平衡,并了解别人的需求,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才能在面对新的环境改变时,在最短的时间内与群体建立起一种和谐而有效的人际关系,从而为自身未来的成长与发展莫定良好的基础。
。
首先。坚持真诚、尊重、理解与宽容的原则。以诚待人,讲求信义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在交往中,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感情上引起共鸣。使交往关系巩固和发展;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尽管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人与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才能保持人际交往各方的平等地位;宽容表现在对非原则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宽以待人,。宽容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滋润人际关系,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个体差异或不可预见的阴差阳错,因误会、不理解而产生矛盾不可避免。
其次,坚持人际交往互益的原则。人际关系,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如果双方在相互交往中都获得了各自的社会需要的满足,相互之间才能发生并保持接近的心理关系,表现为友好的情感,反之就可能彼此疏远。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角色互换,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了解他人的心情,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对方的想法,以此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同时在倾听过程中了解到对方的需要、渴望、能力与动机。使双方在交往中达到互惠互益的效果。
2 创造成长成材的育人环境。首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健康、融洽的校园人际环境。高校群体中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关系使人感到温暖、安全。相反,彼此冷漠、互不来往甚至嫉妒猜忌的关系使人产生压抑和焦虑,缺乏安全感,导致多种心理问题的产生,最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展潜能,消除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艺术;技能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62-01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一)热情主动交往原则。热情主动对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著名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一个人是否热情影响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评价,热情是一个人的中心特质。许多同学人际交际能力差,不是因为他的能力、知识、性格、人格魅力等不如别人,而是他不愿主动与人打招呼。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主动打招呼很没有面子,相互不认识,主动打招呼别人怎么会搭理自己呢?正是由于这种想法,失去了很多交往的机会。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要热情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热情主动地帮助别人,主动的和其他人交往沟通,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真诚交往原则。真诚即真心实意,坦诚相待。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真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1]人之相知贵在知心。真诚是一种美德,真诚是一种胸怀,在人际交往中真诚能获得信任。那么怎么做一个真诚的人呢?首先,真诚要有宽广的胸襟和气度,这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需要。面对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要以宽广的胸怀看待对方,严格审视自己,面对自己的错误要真诚向对方道歉,同时,真诚的指出对方的问题,来解决问题。其次,真诚不仅要发自内心,还有表现在行动上。真心实意,言行一致,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最后,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不应有欺骗的行为,因为欺骗是真诚的死敌。
(三)集体活动原则。个体大学生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但又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集体中,大到整个学校、院系、学生会,小到一个班级、一个寝室、一个学习小组。作为个体的大学生怎样才能融入集体并在集体中生活学习呢?一方面要遵守集体的规范。任何一个集体都有一定的规范制度,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要遵守集体的规范,要主动适应集体,而不是要求集体的规范和自己相适应。例如学生会的成员要遵守学生会的例会制度,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并在学生会中分工合作,使学生会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要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合作精神。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不仅要遵守集体规则,还有善于与集体合作,积极主动的支持配合集体的活动。
(四)换位思考则。换位思考,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础。互相宽容、理解,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变“挑剔”为“欣赏”,变“计较”为“宽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艺术与技能
(一)学会倾听
倾听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剂。认真倾听是一种待人的态度,也是一种为人处世艺术。戴尔.卡耐基说过: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愿意倾听的人。在沟通的各项功能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倾听能力。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倾听与听不同,他包括用耳朵听,最重要的是用眼睛观察,用嘴提问,用脑思考和用心灵感受,做到诚心、虚心、耐心、静心和专心。”[2]达到倾听的最佳效果,要注意以下方面的细节:目光要集中注视对方。在交往的过程中目光闪烁不定,左顾右盼会显得不尊重对方。在倾听的过程中不要随意的打断对方,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适当的有所呼应和适时的询问、追问,表示对对方的话题感兴趣。
(二)学会微笑待人
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比着装更重要。此笑容能照亮所有能看到他的人,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微笑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气氛。因此有人把微笑比作人际交往的剂。”[3]在人际交往中,微笑可以感染他人,微笑可以缓解拘谨,微笑可以缓解矛盾。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微笑,用微笑这种力量去打开人际交往之门。
(三)恰到好处的赞美别人
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赞美能有效的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的有效方法,但在交往中赞美别人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一方面赞美别人要真诚。因为这不仅是对别人的价值、意义等做判断,同样也是考问自己良知和品行的时候。赞美别人不能太离谱,比如轻率、虚伪的奉承和溜须拍马等会使人产生反感,相反赞美别人要坦诚得体,要有诚意。另一方面,信任是最好的赞美。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要信任交往的对象,这样双方在情感上距离才会拉近。
(四)掌握消除同学间误会的技巧
误会和交往是相伴产生的,在交往过程中误会经常发生,它会给大学生的交往带来障碍。产生误会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学会消除误会。消除误会的技巧如下:一要认清事实。很多误会是在交往中误传误听引起的,此时,需要认真调查事情的真伪,弄清事实,消除误会。二要换位思考,审视自己的不足。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检讨自身的不足,以宽广的胸怀真心化解误会。
(五)掌握人际交往语言艺术
人际交往中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主要是把握说话的内容和声音。一方面说话的内容要符合交往的场合,比如,在他人悲伤的时候不能嘻嘻哈哈滔滔不绝的说自己高兴的事,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不能喋喋不休的诉说自己的苦闷与不幸,也不能自己滔滔不绝的说话让对方没有机会说话。另一方面,说话时的声音要适量。在安静的环境中交谈要小声,在嘈杂的大庭广众之下声音要适量大一些。最后,说话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不能绕来绕去,反复表达。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张素君(1983- ),女,汉族,河南漯河人,许昌学院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参考文献
[1]桂世权.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需要平等、真诚、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人们追求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公平、团结、共同发展的人际关系。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使人幸福感更强。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大学生渴望交往,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融入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交往时有如下突出表现:
(一)交往愿望强烈
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有独特的思想氛围和生活环境,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渴望进行情感交流、谈论理想、思考人生,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同时通过交往也可以更深刻的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从而获得充实、愉快的精神生活。
(二)交往范围扩大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社会活动增多、接触面更广,交往对象由过去的亲缘交往、朋友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交往,因此交往范围更为广泛。与此同时,交往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同性之间,对异性之间的交往愿望也表现强烈。
(三)交往方式多样
随着现代通讯工具、传媒手段的发达,大学生的交往不再局限于宿舍交往,而发展为更为多样化的交往方式。由于生活环境、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交往的中心场所仍然是宿舍,但同时校园里的社团组织、网络论坛、QQ、微信等新兴的社交方式也逐渐被大学生所接受,并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周围关系的和谐而赖以处理校园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据有关调查统计,人际交往已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问题之一,而交往能力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关注,成为衡量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
目前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交往目的复杂
大学是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过度的阶段,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有机会接触社会,同时会受到社会中一些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人际交往的目的变得复杂,选择什么样的朋友,或许并不纯粹是出于情感和志同道合,有时也比较重视与自身利益结合,交往更加务实,甚至有较强的功利化目的。
(二)交往心理闭锁
部分大学生有交往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表现为与人交往语无伦次、手足无措,甚至害怕见人、退缩回避。这种状态必然导致闭锁心理,从而不敢与人交往、孤立、封闭自己。也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挫后,对自己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至于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会产生“社交恐惧”心理。
(三)交往技巧不足
大学生虽然渴望交往,但由于个性原因,或者缺乏沟通技巧,运用方式不当等,往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忽略了他人的体验和感受,使实际的交往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愿望相差甚远,甚至事与愿违,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正确引导,但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首先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平等待人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平等原则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以平等的姿态与人交往。大学里的同学们都来自于五湖四海,大家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都有所差异,同学们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任何对人格的不尊重或不平等的言语、行为,都会破坏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诚信原则
诚信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保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人云:“人无信则不达”。有心理学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测试结果中也表明,诚实、诚恳、真实的人最可爱。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以诚待人,对他人要真诚、无欺,他人才会以诚待你,彼此之间才能产生信任,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宽容原则
宽容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由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的不同,即使建立了信任关系的朋友之间也难免产生误会和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本着、宽以待人的原则相处。古语云:惟厚可以载物,惟宽可以容人。宽容能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快乐的心情。
(四)互助原则
互助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而集体的力量却是巨大的。每一个人都既要帮助别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交往不仅是利己的,而且应该是利他的。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
注:
该文获得安康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政”课中“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为Jg06210)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陈秀芹.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绕的调查及对策[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 郑日昌.大学生的心理卫生[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 禹青华.在北大学做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问题;交往原则;改善对策
当代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在90年以后出生的,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困难,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校园问题,偶尔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 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为中心倾向。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在人际交往中,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有时会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手舞足蹈,眉飞色舞;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者是乱发脾气,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倾向。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自我封闭倾向,主要表现如下:
恐惧:在进行人际关系交往时出现的一种带有恐惧色彩的情感反应。一般主要表现为:害怕见生人;在有异性在场的情况下,可能会显得紧张、焦虑,主要表现为出汗、脸红、说话结巴等。
嫉妒:在交往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地位、名誉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愤怒、怨恨、羞愧等的复杂情感。正如培根所言:“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去毁掉人间的好东西”。在生活中,因嫉妒引起的人际关系紧张、疏离的可谓是不胜枚举。
自卑:常见的变现是悲观、孤僻、忧郁自我封闭,在社交场合,表现拘谨、不敢抛头露面,害怕当众出丑,是过低评价自己而造成的消极体验。产生自卑感原因很多,主要有自我贫家过多,人际交往经验少,缺少特长,耐挫性差,生理、生活条件相对不足等。有些学生喜欢用自傲来掩饰自卑的心理,喜欢与人争论,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导致关系紧张。
情绪自控能力弱:当一个人不顺心时,很容易产生愤怒之情,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发泄出来,自控能力也随之下降。有人比喻这种发泄愤怒的方式好像是仙人掌碰人,在刺伤别人的同时,也伤及自己。
怯懦:在生活中常以“老好人”的面目出现。怯懦者害怕给人留下不好印象,好面子,习惯于迁就、忍让,甚至忍气吞声、唯唯诺诺。但实际上这种个性往往给个人交往带来诸多不利。
(3)社会功利化倾向。在交往过程中,大家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 想通过交往得到提高。“有用即交往”、“有求即结识”、“互相利用”等功利意识增强。但是,在交往中过多的考虑个人愿望或利益,就会很容易的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使个人交往带上浓厚的功利色彩。
(4)虚拟化社交倾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开始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网络像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更给我们大学生带来了许多的隐患。其中网恋,非法网站,网络游戏就像裹着糖果的炮弹射向我们。
现如今,如果一个大学生不会上网、没有QQ号码,那是不可思议的。而有些人由于过分沉溺于虚拟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就会采取“宁信机,不信人”的态度,沉溺于“虚拟时空”,不愿直面现实生活。
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大学生有着独特的人际交往的原因和方式,如同其他事物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活,需要交往,需要沟通。那么如何打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局面,使其在人际交往中不四处碰壁,应该掌握以下原则:
第一,平等尊重原则。尊重彼此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中,双方在人格上和主体资格上都是平等的,古人云“欲人之爱已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第二, 真诚宽容原则。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宽容是大学生交往的根本,是建立友谊的基础。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
第三, 互补互助原则。它是指人们在交往中互相帮助、互相满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学生要勇于吸收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三、 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的措施
1、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研究表明,对交往对象和交往关系的看法和态度直接影响该关系发展的性质和趋向。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中经常出现认知的偏差和障碍。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和角色固着。
2、克服交往中的情绪障碍。人际交往过程中,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恐惧、嫉妒,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大学生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选择健康而有效的方式来化解和有分寸的表达,面对社交恐惧不逃避,努力正视它,增加自信,调整自我价值的确认方式。
3、克服交往中的人格缺陷。应树立自信心,主动与他人交往,面对朋友,要敞开心扉,面对现实,悦内自己,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可以用延迟发克服冲动的习惯,有意识地去挖掘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真诚热情待人,热爱生活,培养兴趣,改变对世界的消极看法,提高交往中的质量。
4、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技巧。加强交往技能和能力,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首先,运用积极暗示来减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象。比如经常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我是受欢迎的人!”。除语言暗示外,还可以运用形象暗示。其次,主动而热情地待人。心理学家发现,“热情”是最能打动人的,要从心里对他人感兴趣,真心喜欢他人。要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学习愉快的面对生活,可以从行动入手,让自己高兴的去做事,以微笑待人。再次,社交谈话的技巧。双方交流时注意倾听对方的诉说,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他们的成就、他们的感受,是赢得友谊的有力品质。真正可以深入交流下去的,必然是双向的,敢于自信地袒露关于自己的信息,一般而言,人们总喜欢那些经历和看法与自己相似的人,赞成自己的人实际上是在肯定我们的价值和自信。最后,批评的艺术。批评要注意场合,要想奏效,尽量减少对方的防卫心理,尽量在只有谈论者两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应针对现在,不要总纠缠老账。
总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关系他们的一生成败、甘苦,不能不重视它。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局限,不断的完善自己,坦然的走向他人,自信的与他人交往。
[参考文献]
[1]蒋建荣詹启生《大学生生涯规划导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2]汪汉荣龙健飞王绪朗《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消除对策》经济师2005年02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际交往 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类生存必备的技能,也是个体走向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小学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的最初阶段,也是重要阶段,因此,开展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确立其培养原则和途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如何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实际上首先是人际感情的交流,爱心构建“双向信任”的桥梁。这里特别要强调,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品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理解学生,另一方面就是与学生和谐相处。具体说来,前者要求教师心胸豁达,能对在身体、智力、感知、运动、社交及情绪上各有差异的学生表示关切、接纳;对学生产生的某需要、情感、冲突,能敏锐地察觉,并给予深入、自发的反应;同时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后者要求教师不虚伪行事,与学生能开诚布公,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对学生持积极相待的态度;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做到和谐、自然、默契,这有利于协调师生关系,取得管理效果。
教师通过自身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是师生交往的重要策略。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应使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保持协调和融洽。教师用爱心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桥梁,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把教师当作最可依赖、最可亲近的人,视为自己的亲朋好友,他就会和老师推心置腹地谈思想、谈理想、谈学习、谈感觉,而教师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
二、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交往意识,激发他们的交往兴趣
交往水平的提高,直接源于交往的正确认识和动机,交往态度直接影响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调查发现,多数小学生的交往意识淡薄,不会主动寻求机会与人沟通,有的还拒绝交往。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交往意识,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基础,因此教育者要努力让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型社会,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通过相互的合作才能取得学习和工作的成功,努力克服学生交往的恐惧情绪,激发学生交往的兴趣。
三、创设学生人际交往的课堂情境
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主阵地。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只重读写,而忽略了听说;而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培养训练往往仅局限于师生对话,很少出现双向互动的交际氛围;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设计师与生、生与生的人际交往的情境,使学生变“怕交际”为“敢交际”,“会交际”,最后达到“善交际”。那么如何创设人际交往的课堂教学情境呢?
1、创设角色表演情境;喜欢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学生对此兴趣浓,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分角色表演,训练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编故事或根据课文故事情节表演,寓教于乐,让学生大胆而有礼貌地“交际”。
2、创设相关事物情境;如:进行“采访”“辩论”“演讲”类的交往训练时,先陈设好介绍的实物、图片等,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会兴趣盎然,从而自觉地参与到交往中来。
3、创设绘制图画情境;如:进行“介绍类”训练时,就可以绘制相应的情境图画,让学生置于画卷中,尽情地交际,无拘无束的交往训练。
4、创设播放音、影、像情境;如:进行“表演类”的训练时,利用电教的美学功能,营造浓厚和谐的训练情境,把学生引入到交往中来不能自拔,让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感知有关知识和用语,从而引导学生大胆而合理想象。
另外,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课堂游戏”等都是一种很好训练的方式,无论哪一种形式,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感到真实,感到无限快乐
四、教给交往技巧,培养交往能力
有的同学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想和别人友好相处,但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朋友之间闹矛盾了,不知道怎样调和;遭到别人误会了,不知道怎样澄清事实……这就牵涉到一个交往技巧的问题,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社会阅历的丰富,人们能逐渐领悟到一些交往技巧并善加运用。但小学生没什么人际交往经验,所以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
1、学会结交新朋友。鼓励孩子带着真诚的微笑主动与人交往,要相信自己是受人欢迎的,适当的场合表现自己让别人记住你,同时也学会记住别人的名字,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一定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
2、学会倾听和交谈。越是小的孩子越不会倾听,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用眼神示意对方“我在专心听你讲话”,不要打断对方的话,适当时抱以肯定的回答。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 基本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63-01
人际交往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取得事业的成功,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大学生因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与经验,不善于与人沟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本人认为最直接的方法是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交往的能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技巧如下:
1平等相处,尊重他人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重视,平等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群体中,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尊重对方、将心比心、以情换情,达到相互间的心理平衡与理解,人际关系才会更加协调和融洽。同时,在交往中无论交往的对象身份多么平凡,形象多么猥琐,言行举止多么怪异,爱好习惯多么难以接受,你应当始终尊重对方,把他放在与自己同等的位置。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
2不吝啬自己肯定和赞扬的话语,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
赞美别人,仿佛用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生活,也照亮自己的心田,有助于发扬被赞美者的美德和推动彼此友谊健康地发展。真诚地赞美会给对方带来快乐,欢乐和谐的氛围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轻松融洽。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赏识。赞美能让人身心愉悦,精力充沛,还能激发自豪感,增强其自信,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认识自身的生存价值。但赞美要有的放矢,要真诚和有感而发;赞美绝不等同于恭维,既不是拍马屁,也不是阿谀奉承。赞美时切忌夸大其词、不着边际和虚伪做作,否则,赞美会失去其作用。更不能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当面说人好话,背后说人坏话,或传递其他人之间相互指责、诋毁的话,引发他人之间的矛盾。
3学会宽容和谅解
人不能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苛求他人。不要只看别人的短处,多想想他人的长处。人际交往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人和事。如果耿耿于怀、斤斤计较,必然导致隔阂,人际关系只会越来越紧张,对人对己没有任何益处,徒增烦恼。可见,苛求他人就是苛求自己,宽容他人就是宽容自己。学会原谅别人,能避免许多不必的纷争,路就会越走越宽阔。古语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容人者,人容之。但原谅不是无原则的忍让,不是好坏不分、软弱可欺。
4适当地替他人着想,切忌自我中心、损人利己
人首先是一个自私的动物。你看那个孩子会把自己好吃的东西主动让给别人?因此,自私是人的本能。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同时我们又会非常讨厌那些为了自己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的人。因此,在争取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他人的利益,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受人欢迎。切记不要做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换位思考,常想如果自己处在他人的位置会怎样,就能理解他人的反应,也就不会出现强求别人做到连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
5遵守所在群体的基本规则
遵守群体规则,即意味着尊重关注他人的需要。在集体生活中不要让自己的言行影响或者干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如不分时间早晚地带异性到集体宿舍。同时应当注意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主动打扫公共卫生、整理好自己的内务、主动为集体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6关心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困难,需要他人的帮助。当他人遇到困难、挫折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给予别人关心、帮助和支持。一个不愿意帮助别人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
7保持独立自主与谦虚的品质
与人交往时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人云亦云、趋炎附势,更不要骄傲自满、目空一切。不要总是与人抬杠,无论自己是否有理,总试图找出依据说明自己如何有理、对方如何无理,处处、事事、时时要显示自己高明。长此以往,则会让人难以容忍,埋下隔阂与不满。
8保持微笑和愉快的心情
微笑有助于增进交流,拉近距离和缓解紧张冲突的气氛。日常交往中学会带着真诚的微笑与人交流。真正的微笑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它能给人带来温暖,也会给人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巧妙的运用幽默,因为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品,它可使交谈变得生动有趣。但幽默的对象应该指向自我,而非他人。否则,幽默不成引发矛盾。
9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这个社会是由形形的人组成的,性格、爱好、习惯和信仰会迥然不同,各有各的魅力。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喜恶,会有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因此,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要求别人。需要避免在没有深入交往的情况下,单凭第一印象或断章取义的某句话就对一个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妄下断语或猜测。另外,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件事情或一个情形的阴暗面,但重要的是挖掘其积极面。
10倾听并恰当地给予反馈
在与人交谈时,要专注,积极倾听他的谈话,不时地给予适当的反馈和提问。倾听表示尊重、理解和接纳,是连接心灵的桥梁。倾听还体现在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在别人漫无目的地谈话时,礼貌地转换话题或结束话题。在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时,首先要认可当事人的想法,再礼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就会在表明观点的同时避免了冲突,不伤及彼此的关系。
11结束语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笔者从以上的十点人际交往的技巧出发,浅述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希望对大学生提高自身人际交往的能力有所帮助。同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应该得到高校、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作为未来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当代大学生,更应把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作为一门人生的必修课,借助这门必修课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姚庆.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4)
[2]郑彬.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与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2)
教师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可以直接与幼儿发生互动,帮助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获得相应的技能;教师可以在与幼儿的直接交往中示范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让幼儿观察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教师还可以与家长协商,有时甚至可以指导家长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那么,教师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呢?
一、给予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空间和时间
幼儿期的同伴交往是儿童获得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径,幼儿与同伴有着相似的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更乐于和易于接受同伴的影响,因此同伴交往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幼儿园是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中,幼儿之间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着相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幼儿一方面可以以亲历学习的方式发展其社会交往行为,尝试、练习自己还不会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策略,并根据对方的反应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幼儿有了观察学习的机会,可以在与同伴交流、协商和讨论中观察同伴的反应,并采择那些有效的行为方式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
有学者通过观察4~6岁儿童在幼儿园的交往行为,发现同伴间的充分交流往往能带给儿童精神上的愉悦与放松,从而使儿童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与耐心。但是,现在幼儿在幼儿园中,自由而充分交往的机会与时间并不是非常多,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几乎都被严格规定,甚至连活动之间的转换环节都是精心设计好的。无论是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还是结构化程度较低的区域活动,儿童几乎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某些既定的目标,这就造成许多教师卡着钟点在进行各个活动,而忽略了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交往的时间。鉴于此,教师在设计一日活动时应该将幼儿同伴交往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游戏活动,尤其是自由游戏。不同的学者曾经对幼儿园同伴交往发生的环节进行过统计,几乎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行为在游戏中发生得最多。在游戏中,幼儿要相互协调、商议,制定游戏规则,然后分工合作,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努力完成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还会面临各种问题,甚至发生人际冲突,这些都为幼儿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平台。现在幼儿园虽然非常重视游戏,但是大部分游戏活动偏重教育功能,并且有着与主题活动相关的预设目标,教师在游戏中的主导性十分明显,从游戏的目标、内容到形式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这种游戏忽略了幼儿的自主性,从而导致幼儿在游戏中遇到问题时首先向教师求助,而不是与同伴商量解决。而且幼儿园中大部分游戏的时间都比较短,幼儿间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相互交流、协商与调整。幼儿应该是游戏的主体,教师要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充分的人际互动,要相对淡化游戏的教育目标,因为游戏从本质上说应该是没有外部目的的,是受儿童内部动机驱使的。
第二,延迟干预,给予幼儿自主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机会。在同伴交往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同伴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等。教师每天都会观察到若干幼儿与同伴交往的问题,也会遇到幼儿状告同伴的情形。许多教师为了防止幼儿同伴间矛盾激化或者出现攻击,往往会急于干涉,试图将人际冲突解决在萌芽状态。其实,幼儿间的大部分冲突都是他们自己可以化解的,而教师的介入有时反而会起消极作用,因为幼儿会慑于教师的权威而听从教师,不去寻求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从而失去学习交往技能的机会。那么,面对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人际矛盾,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呢?儿童心理学家Kostelnik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冲突协调模型的理论。她认为,教师观察到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应该耐心观察,不急于干涉,如果幼儿花了很长时间来讨论如何解决矛盾,或者开始制定规则来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只要在旁边观察即可,不需要介入,而且教师应该留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有在观察到幼儿之间的矛盾激化或者开始出现攻击时,才是介入干预的时机。但是,教师进行干预不是为了给幼儿答案。教师首先要平息幼儿激动的情绪,然后了解每个幼儿的想法,最后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若干方法,让幼儿自己对选择何种方法达成一致。这样的干预才是有效的,才能为幼儿提供发展同伴交往能力的空间。
二、帮助幼儿掌握人际交往原则和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幼儿社会性发展离不开成人的言传身教,其中身教尤其重要。教师作为幼儿成长环境中的权威,其一言一行都对幼儿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的人际交往行为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某种意义上比教师的“说教”对幼儿的影响更大。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原则和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第一,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原则。根据幼儿认知、语言与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悦纳、互利和自愿应该是幼儿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学习并遵循的原则。悦纳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人际交往始于个体间的接纳、肯定、支持、喜爱,教师应当教育幼儿,当别人对自己表示友好时,要作出“应答”,而这种“应答”得到强化后,会刺激交往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这有利于幼儿更进一步的交往关系的建立。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每个幼儿尽力看到同伴的优点,并且身体力行。人际交往中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互利原则。研究者很早就发现,学前儿童选择同伴一起游戏的最显著标准是相似性,即选择那些认知技能、社交性格、动作发展都与自己比较相近的同伴。第二个标准是互补性,即选择与自己发展水平相似、优势项与自己互补的同伴做朋友。这两个常用的同伴选择标准显示出幼儿人际交往的主要目的是互利。在幼儿园我们经常能听到教师对某个幼儿说:“班级里所有孩子都是你的好朋友。”其实,这种把朋友强加给孩子的做法并不被幼儿接受,因为人际交往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自愿原则。现实中幼儿对于自己愿意交往的对象有着选择性。仔细观察幼儿,不难发现,幼儿在一段时间内喜欢和某几个幼儿一起玩,形成亲密的同伴关系。教师强调幼儿之间要相互喜欢,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喜欢一个人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很难被强迫的。教师应该允许幼儿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人,与此同时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自己不是那么喜欢的人友好相处。教师在教育幼儿遵守这些人际交往原则时要以身作则,实践这些与人交往的信条。
第二,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教师要教给幼儿人际交往技能,自己必须先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并在适宜的时机展示给幼儿,供幼儿模仿。下面就列举一些适合幼儿园教师的人际交往技能:(1)接纳、欣赏和赞美。人际交往中的3A技巧――接纳(Accept)、欣赏(Appreciate)和赞美(Admire),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剂。(2)动作与姿态。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特定的态度,表达特定的含义,而这些含义不但成人能够感受到,幼儿也可以本能地觉察到。例如,一个人在倾听时如果身体略微倾向于对方,表示这个人对对方说的话很感兴趣;相反,如果身体后仰或侧转则会让说话者感到不受重视。在幼儿说话时,教师如果侧过身体,那么幼儿就会感到教师不耐烦。(3)交谈。一次成功的交谈不仅取决于交谈的内容,更取决于交谈者的神态、语气和动作等。无论是和幼儿还是和周围的成人,教师在交谈时都要表示自己的友善之心,不能居高临下,同时还要避免长篇大论,否则容易给听话者带来压力和不受尊重的感觉。(4)倾听。教师常常教导幼儿要耐心地倾听他人说话,其实倾听的技巧不仅要耐心,还要作出适当的反应,如表情自然,经常与对方交流目光,适当地点头以示赞许,或是用微笑来表示自己很乐意倾听。这样,别人才更有信心继续讲下去。
三、帮助家庭形成融洽的亲子交往氛围
亲子关系是人一生中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许多家庭中的亲子交往并不尽如人意,幼儿园教师常常会遇到家长来求教:“老师,我孩子在家怎么怎么不听话,你说我该怎么办?”其实,帮助家庭建立融洽的亲子交往关系,也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工作。
第一,教师必须认识到家庭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并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许多研究都表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最重要的基地是家庭,幼儿园只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合作者,当家庭与幼儿园建立起彼此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时,幼儿的社会性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有些教师常常抱怨:“为什么我在这个孩子身上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但他还是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其实,这种抱怨反映出教师没有考虑到家庭在幼儿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如果家庭中没有好的人际交往氛围,那么仅靠教师的干预也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改善家庭亲子交往的氛围,对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教师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多提建设性意见。一项针对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家长对教师指导作用的满意度不是很高,认为教师的批评性意见太多,而建设性意见太少。例如,一位家长因孩子依赖性强而苦恼,询问教师该怎么办。教师认真倾听,并不时发表评论,告诉家长这种做法不对,会剥夺孩子独立的机会,那种做法不适宜,会造成孩子不自信。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家长对教师的分析连连点头称是,可是回家后仍然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下面摘录一段香港学者李中莹有关亲子交往技巧的论述,教师可以借鉴这些理念,并依据不同家庭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传达给家长,以帮助家长更好地进行亲子交流:(1)少一些长篇大论和说教,多一些简短句子。(2)少一些埋怨(如“都是你不好,你本来就不应该”),多一些用“我”开始的句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每当你发怒,我觉得不想说话”)。(3)少一些“以偏概全”(如“你从来没有听过一次话”),多一些用描述的方式直接说出事情(如“听到你这样说,我觉得你没有做好这件事”)。
关键词 :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论文正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据报载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选取在济南举办的两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发送1500份问卷,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供需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简介
1. 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2. 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
(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 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偏弱
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14.9%)、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17.5%)和心理素质教育(17.5%)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8.8%)、操作技能(25.9%)、基础知识(4.6%)等之前,位列首位。
对自己负责的这个调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贾晓波教授认为,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据贾教授介绍,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
贾教授认为,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而这些正是时下企业招聘时最为看重的能力素质,因此,给大学生补上这节课已经刻不容缓。
为了了解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我们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内容见附录。
统计结果:其中有15.5%的总分低于70分,有32.6%的总分在70-90分之间,有41.3%的总分在91-120分之间,还有10.6%的总分大于120分.其得分示意图如下:
(缺)
我们对于以上所得出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适应较慢.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想有所提高.
四、如何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培养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动中,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还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别人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积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另外,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1.人际交往的原则
(1) 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美貌而趾高气扬。这些心态都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2) 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 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 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5) 宽容的原则: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容纳他人,发火的一方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2.人际交往的技巧
(1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 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3.细致分析 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交经验的关系如此密切,如果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人们的日常社交生活也会得到改善。人们不单可以减少与别人发生冲突,亦可以令自己和别人有更愉快的交往经验。
有些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或属性。譬如,一个社交能力高的人天生较外向、善于交际。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人际交往能力实比移山更为艰难。多数的心理学家并不赞同这种看法。反之,他们认为只要能辨认出可以预测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便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来培训这种能力。
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循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二是提高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1)对环境的辨析能力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要有效地达到社交目标,便要因应情势而作出相应的行为。社交环境瞬息万变,交往的对象亦有不同的特质,要适应不同社交环境、人物,便非要有精锐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不可。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是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情境间的细微不同之处加以区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合宜的行为,以适应不同性质、千变万化的环境。
这种"因时制宜"的说法,并非只是近代西方心理学所提倡。其实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亦常被提到。例如《中庸》说:"国有道,共言足以兴国;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这便说明了进谏及保持缄默都是合宜的处事方法,但朝臣采取哪种方法才可产生较理想的后果,却取决于他们身处的国家是有道还是无道之国。又以本章开头提及的杨修为例,他是个机智的才子,但他所服侍的主公曹操是个性格多疑的人。杨修自恃聪明而多次道破曹操的心意,故招来杀身之祸。若他的主公是个宽宏大量,知人善用的人,杨修不但不会被杀,反而会被委以重任。虽然有人会慨叹杨修生不逢时,但若以"因时制宜"的说法,杨修似乎只顾一时言语之快,却忽略对方(曹操)的思想性格,因而说出一些合乎事实但不合对方心意的话,白白地把性命断送了。由此可见,要成功地达成社交目标,便要审裁客观情势的变化,因时变通,以适应各种各类的社交情境。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些虚构的处境,然后问受测者在这些处境中会有什么反应。其中两个处境是:
(一)你很怕见牙医,但现在却要到牙医那里修补牙齿。
(二)你被一群持械的恐怖分子胁持在一所公共大楼内。
人们在这两种情境中,均可以选择细心地观察周遭的危险讯号。譬如,在第二个处境中,可以留心恐怖分子有什么武器。他们也可以尽量分散注意力,不去注意一些会令自己紧张的危险信号。当然,在见牙医的处境中,主动地监察危险信号只会令自己更紧张,肌肉收得更紧,痛苦愈多。但在被胁持的处境中,留心危险信号可以提高逃生的机会。接受测试的人当中,有些人较能辨析两种情境的不同,在见牙医的处境中选择分散注意力,在被胁持的处境中选择观察环境。有些人的辨析能力则明显较低,在不同的情境中也选择观察环境。
我们的研究也显示:辨析能力愈高的人,社交能力也愈高。他们在与父母、师长、朋友和不喜欢的人交往时,较能完成交往目标,并较能改进双方的交情。 亦有证据显示,辨析能力高的人,他们会遇上较多愉快的交生经验,而他们也较少出现抑郁的情绪。需要强调的是,"因时制宜"并非指盲目跟随形势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亦不是指盲目顺应对方的旨意。
辨析能力高的人不一定是社交变色龙,只懂得盲目附和。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而这些目标也可以是一些利他的目标(例如替某医院筹款)。辨析能力高的人,在追求这些目标时,懂得审时度势,既能够完成自己起初不愿捐款的人解囊相助,并让他们觉得捐款后心情愉快,这便是辨析才能的应用目标了。
(2) 对别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环。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时,不尝试去了解对方做事时的处境和感受,便马上从别人的行为去判断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而轻了解的取向,是社交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在我们的研究中,曾向受测者描述一个人的行为,然后请他们将这个人的资料转述给另一位受测者听。在转述过程中,有些人自发地加入了一些对故事人物的性格和道德判断(例如"他是一个贱人"),而有些人则主动地对故事人的的内心世界加入剖析(例如"因为他想取得律师资格,所以对有权势的人所做的坏事视若无睹")。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也测量了受测者与父母、师长、朋友和不喜欢的人交往的成果,发现越倾向性格道德判断的人,他们的社交能力便越差。反之,越倾向作内心剖析的人,他们的社交能力也就越高。
转贴于
既然主动地作性格判断和道德评价对社交能力的发展有碍,而尝试了解虽人的内心感受对社交能力有利,那么如何可以降低前一种倾向而加强后一种倾向呢?
我们的研究指出,一个人对性格和道德的看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有些人觉得性格和道德是不可改变的个人素质,相信每个人也有固定不变的道德水平和性格。因此,在与人交往时,他们的注意力便集中于从别人的言行举止,来推断对方具备哪种性格。也有些人相信性格和道德都是变数,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和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因此,这些人在社交场合中,并不急于判断别人的性格和道德水平。反之,他们会较留心于一些可变的因素和行为的关系。譬如,他们会较留心环境因素的改变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的改变,又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问受测者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譬如,"甲旅行时给同事买了些纪念品,那很可能是因为--"。或"乙将一盒橙汁倒在同学的图画上,那很可能是因为--"。那些相信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人,较多提出"甲是一个善良的人,而乙则是一个无赖"等解释。反之,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较多提出"甲想取悦他的同事,而乙则嫉妒他的同学"等解释。
由此可见,相信性格不可改变的人较重视评估别人的性格和道德,而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则较留心别人的行为动机和做事的情绪状态。
也有研究显示,和相信性格可以改变的人相比,觉得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人比较喜欢评鉴别人的行为。他们看到别人做了一件事情后,便有较大的倾向马上评价这行为是好还是坏。由于他们专注于评估行为本身的好与坏,便较容易忽略行为发生的背景和行事者的心理状态了。
这种倾向判断行为的好坏和别人的道德性格的人,不但容易忽略别人的心理状态,也较容易因为对人多作以偏概全的评价而产生偏执和成见。已有研究证据证明,在美国相信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人,比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对社会上的少数族群成见较深。在香港地区,我们也发现相信道德是不可改变的人,和相信道德是可以改变的人相比,较歧视内地人士。譬如,他们会觉得内地的人有较多负面特征,较少正面特征,他们也觉得内地的人在香港犯了法,应该受到较严厉的处分。
由此可见,对性格道德的看法,不单与社交能力有关,它也关系到社会上族群能否得到公平平等的待遇。
总括而言,要增进个人的社交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对自己及别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亦要细心观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分辨其中不同之处并加以理解分析,以加强对千变万化的社交环境的掌握。虽然心理学家认为社交能力是可以训练提高的,但要真正的提高社交能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动机、决心、努力与恒心。
4.从社交包括的三个方面各个击破
(1)良好表达能力的培养
社交中受人欢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表现在适时、适量、适度三个方面。
一要适时。说在该说时,止在该止处,这才叫适时。可有的人在社交场上该说时不说,他们见面时不及时问候;分手时不及时告别;失礼时不及时道歉;对请教不及时解答;对求助不及时答复……反之,有的人该止时不止。他们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唠唠叨叨诉说自己的不幸;在别人悲伤忧愁时嘻嘻哈哈开玩笑;在主人心绪不安时仍滔滔不绝发表宏论;在长辈家里乐不可支地详谈"马路新闻"。请设想一下,假如你在社交中遇见了上面这种人,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二要适量。适量的社交口才还包括声音大小适量。大庭广众之中说话音量宜大一点,私人拜访交谈音量宜适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间交谈,小声则可以表现亲密无间、情意绵绵的特殊关系,给人一种亲切感。这些都是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应该掌握的技巧。
三要社交口才适度。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对象把握言谈的深浅度,根据不同场合把握言谈的得体度,根据自己的身分把握言谈的分寸度。其次,体态语也要恰到好处。
口若悬河的本领从哪里来呢?是天生的吗?有的人从小就注意培养,所以表达能力会显得比人强。但大多数人的口才,都是在成人后自觉地苦练得来的。
古希腊卓越的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年轻时有口吃毛病。为了纠正口吃,清晰地发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诵,迎着大风讲话。他还经常朗诵诗歌、神话、悲喜剧,经过苦练,他终于成为一位闻名于世的雄辩家。
希望同学们积极参加演讲、对话和辩论活动。珍惜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表见解的锻炼机会,临场经验多了,口才也自然会好起来。另外,同学们在课堂讨论或分组讨论的活动中,应踊跃发言,不要放弃锻炼的机会,只要持之以恒,刻苦训练,你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会增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强,走上社会也是一种竞争力。当然,你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口头表达能力强,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做后盾,多学习各类知识。
(2)人际融合能力的培养
融合于社会,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地面对世界、接纳世界。当然接纳世界并不是要你消极等待和向困难屈服,更不是要你没有任何原则地去苟同消极落后的东西,甚至同流合污。而是要你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接纳现实,并有勇气和决心去消除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弘扬主旋律,尽一份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
当然人际融合能力并不只是简单地体现在能否接纳世界、认同世界方面,它还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人际融合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密切相连的。一般来说,一个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比较强、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能够很快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和比较差的环境中,也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 人际融合,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艺术。美国俄亥俄州的RMI公司,一度生产滑坡,工作效率低,员工面临失业,情绪不稳。受总公司委派前来担任总经理的大吉姆·丹尼尔面临着与大家融合、并带领大家改变面貌的严峻考验。他在公司中处处张贴这样的标语:"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没有笑容,请把你的笑容分些给他","任何事情只有做起来,兴致勃勃,才能取得成功"。大吉姆还把工厂的厂徽改成一张笑脸,贴在工厂的大门上、办公用品上、员工的安全帽上。亲切感产生信任感、归属感,在没有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公司生产效率提高了80%。
由是观之,与人融合,并非深不可测。一句真诚的话语,一次放松的谈心,一个会意的笑容或眼神,都可以换来健康、乐观、平和的心境,营造出宽松和谐的人际空间。关键是,你有没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方面能力的意识。
(3)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处理日常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但是,当问题接踵而来,而且复杂度不断升高的同时,如何有系统地找出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考验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了。
关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不妨借鉴一下IBM培养职工的方法,IBM对此能力的培养有五大步骤:
一要定义并理清问题:先收集资料并分析,确定问题确实存在之后,将问题写下来,成为每个人都可以了解的陈述,将问题具体化,使相关人员明了。
二要分析问题:可以利用管理学的技巧辅助,如鱼骨图等。或是与部属举行讨论会议,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类,并且列出解决的优先顺序。
三要订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邀请同仁脑力激荡,最重要的是把这些结果用有系统的方式整理出来,依照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是否能获得管理阶层支持,以及是否可付诸实行等原则排出顺序。
四要选出解决方案订出行动计划:选择影响力最大、推动起来最容易的方案,立即拟定行动计划。
五要推动解决方案并追踪结果:进行之前先给予'成功'的定义,在过程中不断检视决策的推行情况,并树立各阶段里程碑,确保行动达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