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超越;平面设计
艺术的功能是有着一种力量,一个人的思想能有利地影响到别人的力量。就是说,一个艺术品通过眼睛与心灵传达到欣赏者的内心,当这些与他们内心所渴望的某种感情产生共鸣时,即可发挥其艺术价值。在平面设计上,这种力量就是使整个设计有活力、有灵性,使整个色彩、构图飘动起来,并产生一股巨大的精神力。
一、艺术的认识功能在平面设计中的展现
艺术的认识功能在平面设计中所表现的是被欣赏者用一种情感范畴来体验的。而这种体验是依靠设计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和欣赏者自己的联想来实现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这样一种欣赏能力,即通过自己的认识,加以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将自己贯注于自身的情感。
在平面设计上,所有线条、结构的变形、颠覆,其目的都是重新产生一种秩序。作品的内涵要让读者呼唤出来,而不是硬塞给读者。任何一件平面作品如果只是肤浅地表述文字的意思,就会流于庸俗和浅白,内在的精髓是需要人们去用心体会的。艺术反映社会,而设计来源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日本平面设计之父一福田繁雄语:“谈及我的平面设计工作,第一时间可以想到的就是进行‘视觉沟通’的构想和创作。”笔者认为,这个视觉沟通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认识,继而产生精神共鸣的。例如,福田先生1975年设计的“1945年的胜利”这张海报,就采用类似漫画的表现形式,描绘一颗子弹反向飞回枪管的形象,传造出一种间接、诙谐的图形语言,讽刺发动战争者会自食其果,含义深刻。这张纪念二战结束30周年的海报设计,获得了国际平面设计大奖。其设计作品中的这种幽默、风趣,均能带给观者一种视觉愉悦。
二、艺术的教育功能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而美德“是由教育来的”。艺术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其他文化种类的教育功能,看看西方对艺术教育的注重也可理解艺术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专门在著作中论述艺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艺术的教育形式往往是含蓄的,是以引导人以更深层次的思考方式来获得认知和感悟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得到善的启迪教化,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引起思想、情感、理想等心理变化,从而达到道德上的教育作用。
平面设计的教育功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逐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实现理想人格的建构,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社会发腱,这既是艺术的教育功能,也是设计的教育目的。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和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右图这幅哭泣的面孔,正是平面设计的手段,使人们意识到中国丰富的生物资源所面临的威胁。
三、艺术的审美功能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通过艺术创作和鉴赏艺术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生活、社会、世界以及历史等。“就对现实的认识活动来说,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直接认识,艺术欣赏是通过艺术作品对现实的间接认识。”审美功能是艺术最本质而又最普遍的功能,它使人在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的中达到培养和发展美感,形成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陶冶性情与人格的作用。
平面设计范畴中的包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与审美共存的形态,实际上就是运用时尚的审美表现手法让人们在舒适的使用过程中还能够充分感受到它所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今天的包装设计对文化和审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包装设计的审美,找出文化与审美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包装设计中审美功能的精髓所在。
四、艺术的超越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摆脱人生的根本烦恼和痛苦有两条出路:一是逃往艺术之乡,将世界看成是一种美学现象;一是逃往认识之乡,世界就成了实验室。艺术的超越是指艺术能使欣赏者摆脱审美客体的束缚,超越到一个无比自由的无限的生命空间。其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则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摆脱世俗的名利,生活的繁琐,进入身心两忘的境界。对于艺术欣赏来说,艺术具有超越性的审美娱乐性,人们在美的体验中享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而艺术的超越在平面设计之体现是多方位的。就平面设计欣赏来说,设计具有审美的娱乐性,人们在美的体验中享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平面设计种类之所以丰富多样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和娱乐需要。在平面广告中,可以运用幽默来增加趣味性,幽默是指在广告作品的创作中,通过运用饶有风趣的情节、巧妙的安排,营造二种充满情趣、耐人寻味的意境,强化了图形的直接目的,使受众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艺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超越之间的关系,正如艺术中的真、善、美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样,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应当将四者统一起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一切社会功能都是建立在艺术审美价值的基础上的,以审美为前提,这也是艺术功能不可替代的根本原因。艺术的认识功能不同于科学上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不同于道德的教育功能等等。正是由于这一切功能都是通过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使人获得的是精神上而不是物质或生理上的审美享受。而平面设计这一活动。将艺术的社会功能体现无疑,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期待两者更好地融合,以期设计作品达到艺术品一样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杜,1981年,第298-299页.
2.[苏]鲍列夫.《美学》.乔修业.带谢枫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第225页.
3.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4.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一、艺术的认识功能在平面设计中的展现
艺术的认识功能在平面设计中所表现的是被欣赏者用一种情感范畴来体验的。而这种体验是依靠设计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和欣赏者自己的联想来实现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这样一种欣赏能力,即通过自己的认识,加以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将自己贯注于自身的情感。在平面设计上,所有线条、结构的变形、颠覆,其目的都是重新产生一种秩序。作品的内涵要让读者呼唤出来,而不是硬塞给读者。任何一件平面作品如果只是肤浅地表述文字的意思,就会流于庸俗和浅白,内在的精髓是需要人们去用心体会的。艺术反映社会,而设计来源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日本平面设计之父-福田繁雄语:“谈及我的平面设计工作,第一时间可以想到的就是进行‘视觉沟通’的构想和创作。”笔者认为,这个视觉沟通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认识,继而产生精神共鸣的。例如,福田先生1975年设计的“1945年的胜利”这张海报,就采用类似漫画的表现形式,描绘一颗子弹反向飞回枪管的形象,传造出一种间接、诙谐的图形语言,讽刺发动战争者会自食其果,含义深刻。这张纪念二战结束30周年的海报设计,获得了国际平面设计大奖。其设计作品中的这种幽默、风趣,均能带给观者一种视觉愉悦。
二、艺术的教育功能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而美德“是由教育来的”。艺术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其他文化种类的教育功能,看看西方对艺术教育的注重也可理解艺术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专门在著作中论述艺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艺术的教育形式往往是含蓄的,是以引导人以更深层次的思考方式来获得认知和感悟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得到善的启迪教化,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引起思想、情感、理想等心理变化,从而达到道德上的教育作用。平面设计的教育功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逐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实现理想人格的建构,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社会发展,这既是艺术的教育功能,也是设计的教育目的。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和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右图这幅哭泣的面孔,正是用平面设计的手段,使人们意识到中国丰富的生物资源所面临的威胁。
三、艺术的审美功能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通过艺术创作和鉴赏艺术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生活、社会、世界以及历史等。“就对现实的认识活动来说,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直接认识,艺术欣赏是通过艺术作品对现实的间接认识。”审美功能是艺术最本质而又最普遍的功能,它使人在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的中达到培养和发展美感,形成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陶冶性情与人格的作用。平面设计范畴中的包装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与审美共存的形态,实际上就是运用时尚的审美表现手法让人们在舒适的使用过程中还能够充分感受到它所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今天的包装设计对文化和审美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包装设计的审美,找出文化与审美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包装设计中审美功能的精髓所在。
四、艺术的超越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1.教育功能
声乐艺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提炼出的真实的生活感受,是对社会生活做出的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评价的艺术化表现。声乐艺术的教育功能也主要体现于此。这些评价融入到声乐作品中,在人们中间传唱扩散,其中的感受一旦被认可,就对传唱者和听众产生了教育和影响。声乐作品的这一教育作用在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方面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如时代的多数红色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三大纪律八项主义》等口号式的歌曲,教育目的尤为突出。这些歌曲在革命队伍中传唱,旋律铿锵,歌词规整,并将革命的纪律、要求潜移默化的传输给每一位战士,传唱起来朗朗上口,使得战士们在革命工作中更加精神振奋,纪律严明。如20世纪80年代的《众人划桨开大船》宣扬的就是团结起来力量大的精神内涵。在现代社会这样的歌曲也是屡见不鲜。如谭晶在汶川救灾过程中慰问演唱的歌曲《生死不离》也是极大的鼓舞了人们在面对灾难时要勇于抗争永不放弃的英勇精神。再有为呼唤世界和平所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表现伦理亲情的《常回家看看》,表达军民情谊的《十送》等。这些歌曲立意深远,主题旋律积极鲜明,在社会中起到了很好的净化社会环境,树立良好的社会精神道德风貌,激发群众爱国热情的教育功能。
2.认识功能
我对声乐艺术中此项功能的认识和理解是参照了河南大学王思琦教授的《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一书。作者认为流行音乐具有认识功能,即人们可以通过感受流行音乐来认识社会生活,体验人的情感,同时也认识了作品及创作者的感情趋向。声乐艺术的此项功能则更甚之一般音乐的叙述往往是象征性的,抽象的模拟和暗示。它的认识功能就相对弱一些,如一些器乐作品或纯音乐作品,我们在欣赏时就需要有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欣赏能力(平静的心态,细腻的艺术认同感)才能达到认识的功效。声乐由语言和旋律结合组成,是人类语言心声的艺术化表达。这种结合起来的表达方式会更直接,更通俗化,认识功能也会大大增强。尤其一些优秀的声乐作品,其音乐旋律细腻深刻,情感变化丰富,加之歌词常由诗词组成,或优雅含蓄,或豪迈磅礴,或无私深沉。再加之歌唱家声情并茂的倾情演唱。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油然而生,这样的作品所引起的激情和认同感是强烈的,是身心的共通,是精神的升华,甚至可以上升为一种使命感和精神信仰。所以它的认识功能是强大的。不同的声乐作品表达的是创作者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声乐作品弘扬的是不同的道德精神,价值观念。这些丰富的声乐作品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情感。热爱歌唱艺术的人们大都了解,欣赏声乐作品和自己亲自演唱声乐作品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欣赏作品时人们处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人们在被动的观察来自外界的情感变化,而当歌者亲自演唱作品时,作品本身的情感深意,加上作者的自我消化创作演唱,意义则会更加深刻,情感体验也会更加丰富。所以声乐艺术也是一项很好的促进人们去感受真情,并学会表达真情的艺术活动。这种诗歌舞三者高度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是培养人类良好的思想情操,增强人们情感表达和沟通的最有效方式。
3.审美功能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但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基本确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等同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方才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们甚至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绘画。而他们的"the fine 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娱乐观念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它不同于生理。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艺术”与“美术”的含义和适用范围,在东西方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概念和使用它们。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人工技艺”,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当时广义的art甚至还包括制衣、栽培、拳术、医术等方面的技艺。到了古希腊时期,艺术的概念仍是与技艺、技术等同的,但古希腊的绘画与雕塑在公元前五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已基本确立了一套古典美的标准,为日后艺术涵义的演变埋下了伏笔。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逐渐与“美的”等同起来,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方才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今天,英语中的“art”一词仍然既作“艺术”解,又作“美术”解,它既可以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要指称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在很多西方著作中我们甚至还会看到,作者所说的“art”其实仅仅就是指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术的一部分:绘画。而他们的“the fine arts”(我们直接译作"美术"),也仍然是指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一、声乐艺术的审美鉴赏功能
审美鉴赏能力,又称作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它在人们学习、训练和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主要在艺术创造与欣赏中形成并获得发展。人们在欣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审美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而声乐艺术是通过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判断自己的审美方向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这三个过程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当一个人能发现一件事物的趣味性,说明他能够从这件事物中发现美,声乐艺术一开始就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实现了第一步,成功激发了人对于美的兴趣。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声乐艺术形式,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的认知,并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这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的审美方向。在这个方向上,不断接受声乐艺术的熏陶,感受着艺术本身的美妙与奥秘,人们不知不觉便形成了自身的审美观,并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让人们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社会,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样人们的生活就变得更加讲究情调,精神层面也会变得更加富有,每个人都表现的更加有内涵,社会因此而展现出越来越和谐的一面。
二、声乐艺术的教育功能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注重德育教育,而声乐艺术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增加其文化内涵,将声乐艺术与德育相结合,更容易营造德育教育的氛围,使德育教育能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各个高校也发现声乐艺术对德育教育的有利影响,正不断加强对学生声乐艺术教育的培养。不同类型的学生会喜欢不同类型的声乐形式,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性格。长期接受声乐艺术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也使身心得到更健全的发展,学生在不断接受声乐艺术熏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一种气质和内涵,这种气质和内涵会伴随着他们一生。声乐艺术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因为这种特征,人们对于声乐便有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因此声乐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脑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
三、声乐艺术的社交功能
声乐艺术教育是一个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类型的声乐艺术有不同的看法,受教育者之间相互探讨自己关于声乐艺术的见解与思想,不仅是在研究声乐艺术,更增进了彼此的交流。每一次的合唱练习、舞台表演,都需要受教育者之间默契地配合,才能表现出最好的一面,这些都渐渐树立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所以在接受声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与人愉快相处,这些都将成为他们的生活技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声乐艺术的实用功能
在生活中,无论你是走在大街上,还是在商场里购物,亦或是在餐厅里吃饭,身边都会萦绕着各种音乐声。不同类型风格的音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也能使我们的身心感到愉悦。当今社会,人们由于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压力,精神变得异常疲惫,而音乐能够调节人们的神精,舒缓人们的疲惫,净化人们的心灵。柔和的音乐能够平缓人们的焦躁,治愈系的音乐可以抚慰心灵的创伤,欢乐的音乐可以调动气氛。音乐已经彻底融入人们的生活,使生活变得精彩。如果有一天音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人们一定会感觉到不安,觉得生活缺失了乐趣。
关键词:审美 认知 精神产物 社会意识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产物,它影响到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艺术的产生不仅给人们以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这个繁杂的世界增添了一面透明确又充满感性色彩的镜子,在它身上所赋予的社会功能性有多种,但对于人而言,艺术就是给人以精神上的审美体验或生命所思,于是,艺术的审美与认知功能便在与其他的功能性相较之下显得愈发明显。 从传统意义上而言,艺术的审美认知是人们不仅对于艺术品本身的了解,更是艺术品产生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清晰折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想认识……诸多的不同,才使今天我们面前的艺术形式纷繁多彩。
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品不计其数,不同的时代的艺术品,都给我们透射着昔日的文化光辉,其中文化变迁与社会形态的不同,也是它们面貌有别的重要因素,现我将例举不同时代背景与文化形态之下两幅作品来阐述我对于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的一些浅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动乱的时代,在纷繁的战争与不尽的痛苦中,走过了漫漫三百多年,但却也因此给了中国历史上文化与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苦难的时代,然而确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有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士族文人开始人生的思考,引起了思想界的巨大变革,“玄学”的兴起,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巨大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注重对“象”“形”的客观表现,在注重精神传达的同时,也不放弃对造型的描绘,艺术也不仅仅是以往的“醒世”作用,更多的是重在艺术形象的风骨、风采、风神和风韵上。顾恺之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不仅提出了传神理论,拓展了绘画的表现力,标志着中国绘画自觉性的成熟,其代表作之一的《洛神赋图》是我在此要说明的作品之一。
《洛神赋图》取材于东晋曹植的《洛神赋》,不论就取材还是画作本身来讲,它都是中国早期艺术品中的代表之作。顾恺之用其笔墨传神将这一动人的爱情故事表现的淋漓尽致。画面中的洛神华容婀娜,神情绵邈,似有一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妙,除了人物的表现之外,画面上还有女娲,雷神,侍从等形象衬以车船,山水树木,再配着温婉和谐的色调,让观者步入一个美妙的神话之境。
在这种以绘画表现文学的作品中,绘画所给与人们的感悟与震撼有时候要大于文学作品本身,曹植《洛神赋》中的感伤与留恋,人们更多的通过《洛神赋图》所感受到,就像圣像画的影响远比之前的文字传播的要快一样,顾氏画面中的审美艺术感,给人们更多的审美体悟,这样便让人们更容易接受一种直观的享受。顾恺之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将文字的美升华为线条流动的美,就像马克思在评价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时所说的:“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与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那顾恺之则是在驾驭了文学家所赋予的文学气质之上更多的给与艺术审美的气质。
[关键词]影视艺术;教育;特点;功能
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是影视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实际运用的结果,也是影视艺术的教育功能发展的必然结果。影视艺术的教育作用具有直观生动性、鲜明时代性和现代技术性,影视艺术的教育功能在不断扩展、外化,影视也因此必将向新的更高的阶段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影视艺术的教育功能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和挖掘。
一、影视艺术鲜明教育的特点
1.影视艺术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
影视艺术是一种以活动画面组成的影像语言系统,光影构图、场面调度、镜头运动、色彩构成和景别机位等表现手法,不必经过繁复的思维周折即可表意,即观看影像的同时,思维的表意系统动作也已经完成。因此,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其他形式相比,具有鲜明的直观性、生动性。影视作品通过精巧的构思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通过有声的画面给观众以全方位的感观刺激,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同时,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升华,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影像思维是一种感性思维,它的影像元素强迫观众习惯于用直观来了解叙事,用影像来表现形象。影像语言的直观呈现性活化了人们的感性思维能力,画面上的诸多表意元素调动了观众几乎不假思索的感性接受能力,给观众以直观生动的感染力。
2.影视艺术富有活力和影响力。
影视艺术绘形绘色绘声,直观形象呼之欲出。它能让人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美妙境界。事实证明,优秀的影视作品寓教于乐、以情动人,总是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使心灵得到真、善、美的陶冶和净化,激发向上的精神和善良的情感,并逐渐升华为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远大的理想。影视教育能把空洞的说教、乏味的常理、机械的评说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具有形式的直观性、表现的生动性、题材的典型性、内容的多样性等突出优点。因此,重视影视教育的研究,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积极教育作用,也是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影视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影视文化艺术的异军突起,强有力地作用于社会,并且越来越呈现出主导性的特征,对人的思想情感、品德修养、理想信念产生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巨大而深刻的。
二、影视教育的功能
1.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作为一门独特的综合艺术,电影蕴涵了丰富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强烈的影响。使大学生被电影声、光、影的魅力所打动的同时,感悟真、善、美的真谛,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品德得到提升。特别是一些经典的红色影视剧,以其优美的剧情、出色的人物塑造和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涉身其中的观众。这些影片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这些影片在无声中激励着大学生去追求人格的完善,在无言中促使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难以达到的。
2.影视艺术人文精神的教育功能。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内涵不一样。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懂得鉴别,学会取舍。把爱作为人生的底蕴,培养博大而宽广的胸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善于与人合作,这也许比知识的获取、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影视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我们必须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影视文化,加强影视艺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从更高的文化哲学的层面来观照影视艺术教育。重视全民族文化水平提高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从培养祖国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角度来看待影视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影视文化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它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3.影视艺术具有审美教育功能。
在影视审美过程中,既可从线条、光线、色彩、构图、画面、音乐、音响等形式要素中捕捉美感,也可从题材、主题、人物和环境等内容要素方面获取美感。影视媒体是连接艺术作品与观众的实现环节,文艺作品作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产品。通过影视媒体传播到观众,为观众所接受和理解,从而使文艺作品的审美意识变为观众的审美意识,这是影视媒体的独特功能,观众对于影视媒体的审美鉴赏及最终的美感享受,即审美感受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体验结果,是一定审美客体在相应审美主体大脑中的审美反应。众多崇高型、主旋律式的作品常常首先给人以思想感情上的震撼。影视艺术提供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多向的,并且这种审美感受总是与影视艺术的认知、教育功能相伴相随、不可分离的。影视艺术的观赏过程既是审美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
[关键词] 艺术 以情感人 寓教于乐 潜移默化
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始终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它自身的价值,即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之所以区别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他的文化形态,正是由于其社会功能的独特之处――“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一、以情感人
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听到一首乐曲或者看到一幅绘画时,会立刻感觉到它美或者不美,完全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根本没有加以理性的考虑和分析。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和自然科学相比,艺术带给人们首要的体验是感性的,是以人的感情为主导的。
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思想和情感是人类内心生活的一小部分,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艺术家不同于一般人之处,就在于他们不但善于感受和体验,而且善于创造形式(即艺术形式),将内心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成功的艺术家所创造出的艺术品就是他们独一无二的情感表现形式。可见,艺术是人类感情的结晶,心灵的产物。
人类是富有丰富感情的生物,不同的人之间能产生不同的感情,比如理解、同情、欣赏等等。艺术作品饱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艺术形式,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以达到与欣赏者的共鸣――“以情感人”。所谓感人,就是艺术家创造艺术品和欣赏者欣赏艺术品,达到两者的情感同一,即在差异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个性与整体的统一。事实上。任何一个观众或听众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对艺术形象的感知和接受总会受到主体情感的影响;同时,艺术感知又作用于欣赏者的情感,从而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动。所以艺术对欣赏者起作用,不是呆板的陈述,而是通过“感情”这个媒介,利用艺术强烈的感染力,使欣赏者与艺术家产生感情和心灵上的共鸣,在共通的情感作用下自觉自愿的受到同化。
二、寓教于乐
“乐”指的是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即通过艺术欣赏,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审美娱乐功能是艺术最基本的功能,好的艺术作品可以使欣赏者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沉醉在艺术天地中流连忘返,给人以极大的满足和快乐,正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第七》。
“教”是通过艺术欣赏,使人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中国人历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教育)作用,正如钱穆先生在《略论中国艺术》一文中指出的:“中国艺术不仅在心情娱乐上,更要则在德性修养上。艺术价值之判定,不在其向外之所获得,而更要在其内心修养之深厚。”早在先秦,孔子就讲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第十七》,指出了诗(艺术)不但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各种现象、增加知识,更可以维护儒家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孔子还明确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第八》。孔子认为诗可以使人受到感发,礼是行为的规范和制度,而乐(艺术)最终实现两者(审美和道德)的统一。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强调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提倡“理智”的艺术,特别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柏氏弟子亚里士多德也同样重视艺术的教育作用,并且比柏氏更进一步。他在《诗学》中提出“悲剧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认为艺术应当具有三种功能:“教育”、“净化”、“”,即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亚氏这一观点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艺术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
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集“”、“教育”、“净化”于一身的寓教于乐的功能,是因为在艺术作品中总是饱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蕴涵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和态度,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理想,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外观,而且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震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潜移默化之下,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如宗白华先生曾经说过的:“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品德于不知不觉中,深刻而普遍……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三、潜移默化
艺术以情感人、寓教于乐都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慢慢地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生动感人的形象中富有更多形而上意味的追求。同时,这种艺术意蕴常常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它使得艺术品在有限中体现无限,在偶然中蕴藏必然,在个别中包含普遍。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感受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层到深层、由感性到理性逐渐深化的。最初,欣赏者是被艺术的语言和形式吸引,继而,开始沉浸在与艺术家相通的感情世界里,而后,才渐渐地集中于品味艺术品的内在意蕴,最后,由感性的直观体验达到理性的升华。整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正如人们在欣赏《第九交响曲》时,很快便被它排山倒海的气势和悲壮激昂的旋律所感染。但是,渐渐地从吸引到沉醉,从品味到顿悟,人们便感受到作品的“弦外之音”――乐曲里传递出震撼心灵的哲理:人类争取自由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相对于目的明确、符合逻辑、概念性的说服教育,艺术社会功能的实现过程显得非常委婉和隐蔽,这种获得知识、陶冶性情的过程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缓慢过程。同时,也是艺术对欣赏者发挥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深层、越来越稳固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艺术作用下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关键词:传统陶瓷艺术;审美符号;表现形式
1 艺术审美符号
艺术审美符号作为艺术审美的抽象艺术语言,在审美体验过程中是由传达艺术形式、情感、思想等要素借以传达艺术美。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把语言符号解释为“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能指”是符号的形式,而“所指”是符号的内容,也就是能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或曰“意义”。西方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也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所涉及的“意象”的范畴,传统艺术中“意”与“象”的有机结合。
2 陶瓷艺术中审美符号的存在方式
审美符号作为一种体验美感存在的形式,“它既区别于一般概念符号的标志,也区别于艺术符号的呈示。”[1]在陶瓷艺术中艺术符号通过器物造型、纹样、釉色美感的不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形成一定的认知能力从而产生美的体验,通过这一过程,艺术符号在传达艺术思想、情感的过程中成为审美符号为人所认识。因此,陶瓷艺术的审美符号融合了表象的艺术符号以及对于符号的内涵暗示产生的美感体验。
2.1 表象的审美符号
“表象的审美符号”是指具体的宗教观念、礼俗思想借助于具体的物质形式成为表象的艺术语言的过程。例如,如龙山文化时期的白陶h,是这一时期典型器物,由于当时的东夷族以鸟作为图腾,白陶h以表象的方式在造型上充分展现了这一鸟形的艺术符号,人们通过象形的创作手法,遵循一定的规律或形式法则,从而产生符合一定时代精神需求的艺术品。除了民族图腾的符号外,民族习俗、宗教艺术的符号也同样以此手法转述到陶瓷器物上,借助于抽象的符号寄托创作者的情感与观念,成为表象的审美符号。
2.2 表意的审美符号
表意的审美符号是指艺术符号能够充分展现美感,并且不仅限于艺术形式。从本质来看,表意的审美符号寄托了思维与情感,追求象外的虚空。正如胡雪冈指出在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内容与形式往往被惯称为 “意象”,“‘意象’”即‘意’与‘象’的有机结合,说到底,‘意象’是情景交融、托物寄情的一种艺术表现。[2]从中国陶瓷艺术史发展的纵向来看,由早期的原始陶瓷明显的象形符号,逐渐发展到魏晋青瓷、唐三彩等艺术形式,直至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高峰的宋代瓷器艺术,在文人艺术风尚的引领下,温润的艺术风格成为这一时期艺术追求的范式。可以发现,由表象的艺术符号逐渐转变为追求艺术的意境之美,寻求器物形象之外的意义。从而,表意的审美符号突破了有限的象的形式,塑造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独特艺术意味。
2.3 陶瓷艺术中审美符号的特征
传统陶瓷器物中的审美符号,因人们价值观念与情感的差异,对于审美符号的体验也逐渐变得多样化,艺术审美符号特定的、具体的含义日趋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审美符号在理念上的延伸性。从审美符号的表现方式“象”与“意”两种手法中也能清晰的看到,器物的具体形象附加了社会文化或时代的艺术语言内涵,因而审美符号的意义逐渐被延伸,构成多样化的理解方式。其次,审美符号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所体现的价值意义不尽相同。当今的快餐文化异于传统的礼制社会,符号在器物的形式与内涵上异于纲常礼教的束缚与限制,因此对设计的功能符号、形式符号与视觉艺术符号的表达也产生了多样的阐释。第三,审美符号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透过形式结构,也遵循着艺术审美的相关原则。
3 审美符号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的应用形式
审美符号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的应用形式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与方法,但审美符号不固定于外在形式意义,具有一定的开发性。在现代陶瓷设计中,这种开放性具体通过器物的功能性符号、视觉艺术符号等将一个完整的涵义诉说清楚,从而形成一定的风格意象。
具体来说,功能性审美符号主要侧重于器物的实用性,如(图1)的大耳有福的餐具,将佛像的平面造型转化成立体,佛像的面部与耳朵被设计成餐盘与餐盘的端拿部位。在民间也有关于佛耳大有福的说法,餐盘的设计不仅暗含了传统的吉祥寓意,又与餐具的功能性相契合,展现器物最大的功能性目的。
此外,明确的几何符号语言可以通过组合排列的方式形成秩序感或节奏感。如(图2)马克・赛库拉(英国)设计的礼仪用具,整体形态均有几何形态的明显特征。壶嘴顺着壶体顶部弧线侧伸出来,与三角形的长直角边方向一致,壶把手则是与三角形的短边方向相同。所以这些,给人以良好的设计秩序感[3]这些功能性、几何性的审美符号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作为美感体验的媒介,不仅富有视觉艺术特色,而且更能展现时代性特征。
4 结语
审美符号是人的审美认识与体验的一种媒介,不同时期审美符号的内容与形式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环境下人的审美体验造成的。因此,审美符号在当代已经变得更加的具有延伸性、开放性。然而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审美符号又同样以表象与表意两种方式的融合来展示器物的美的本质,并用艺术功能性、几何性等视觉艺术符号展现器物的艺术意味。
参考文献:
[1] 吴炫.论审美符号[J].广西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2] 胡雪冈.意象范畴的流变[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开启人的基本品质或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弘扬人的真、善、美本性为基本内容,以促进人的积极、主动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实现人的潜在价值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公民素质,不仅是教育领域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艺术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三大社会功能。它们和艺术的真、善、美的品质是契合一致的—真作用于认识,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艺术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艺术教育,是大学生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的重要时期,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加强德、智、体育的同时,加强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四有”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艺术的教育、认识功能都是在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和实现的,审美是艺术的主要功能。无论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都是作为创作者或欣赏者的“人”,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艺术形象中去,带有强烈的审美情趣,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因为美的认识和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感情的引导来灌输审美情操和陶冶性情的。人们在艺术中可以获得全身心的审美教育,这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的教育具有解放思想的品质”(黑格尔)。美育不仅可以陶冶性情,而且影响着人的世界观,增强自觉性,求得自我解放。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和说理教育相比,具有恳切真挚的情慷,所以能摈弃强制性,牵动人的心灵,启发良知,从而起到积极主动的教育作用。
二、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
文学艺术不仅承传人类积累的知识,也不断丰富和优化人们的精神世界,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艺术教育曾为我国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做出过巨大贡献,以崇高的精神风貌对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造就了人民崭新的精神境界,也促进了几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健康成长。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是建设祖国未来的有生力量,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水平和新颖的知识结构,思维活跃,因而在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更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艺术教育在道德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艺术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也就是说艺术具有一定的教化的功利性,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人们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或坚定某种信念,对道德修养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辅佐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美术可以辅冀道德。美术的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的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蔓衍,人情因亦日趋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作惩劝,而国乃安”,深刻阐明了艺术作用于道德的教育功能以及审美活动对人的精神气质的深邃影响。大力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也是因为作为美育的主要载体艺术具有辅佐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卡巴列夫斯基认为:“美育的根本意义和最终目的在于对人进行思想和道德的教育,而艺术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力、最出色的工具,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永远不会有那么一本教科书,它能如真正的、伟大的艺术那样,对人的灵魂、内心和意识产生那么巨大的作用。”以艺术教育为主要载体的美育具有艺术形象的直观性,对陶冶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特殊的作用,就是说,以美育为目标的德育活动,更加注重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充实性,活动的艺术性,使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品质教育,以审美的心理自觉接受思想品德之美,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审美观,进而形成科学进步的人生观、道德观。讲授艺术渊源,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讲解中、外艺术史,使学生了解和比较中、外艺术的发展历程,熟知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还可以通过讲解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艺术作为表现生活、传达思想的形式,博大精深,在祖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越来越多地受到包括外国人在内的人们的尊崇,表现出巨大的艺术生命力。通过学习学生就会接受一些艺术知识和美学观点,耳濡目染,心追手摹,逐渐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认识生活、表现生活。
2.艺术教育在智能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基础,科学与艺术的双重超越,是人全面发展趋向的最高目标。科学作用于物质文明,艺术作用于精神文明,二者是一种互动关系,科学的发展能促进艺术的发展(包括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艺术中包含着科学的普遍性规律,并使科学充满人文精神,钱学森先生将之归结为“科艺相通”。审美哲学认为,人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有三种,即:艺术的、精神的、实践的,最后统一为精神的,从而掌握真以实现善,认识必然以实现自由。艺术能够通过反映和掌握科学所难以达到的那些方面的生活,来把握丰富多变的感性世界,它善于发现世界上神妙莫测的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平凡中的“美”,艺术使人的感觉更加灵敏,感情更加丰富,艺术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的文明的棱镜。美育与人的认识能力紧密相连,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智力不可能离开感觉体验的灵敏性,不可能离开对周围事物直至对自身怀有的美学激情,人的感觉和知觉越灵敏,他的自身周围获取的见闻就越多样,他对事件的评价就越深刻,他的内心世界就越丰富和光明磊落。②自由自觉创造的艺术美的普遍形态,是人类认识世界创造自身的实践性劳动。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永远是创造关系,无论创作还是欣赏,人在审美领域的创造是充分发挥肉体和精神力量—理性知解力、美的感悟力、想象力等。因此,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对艺术的感知,不可能长期滞留在体察和满足的个人认识兴趣,必然会积极地作用于创造、发展自身的能力,学会对其他事物、活动的创造态度,即艺术能激发他亲手创造美好事物的愿望,并培养这种能力,即创新能力。美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敏锐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特征,掌握客观规律。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受到自然美、现实美、人格美、文化美、艺术美的熏陶,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和艺术技能的训练,智育得到迅速发展。
3.艺术教育在身心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人格教育是发展个体良好人格特征的教育,其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的机制或系统。艺术教育是个性的美学需要,它会开发智力,激发求知欲望。艺术教育中,学生通过实践亲身感知美的现象,逐渐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使每个人的能力得以表现和发展,使集体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多彩、集体更加团结。通过欣赏各个门类的艺术作品,可以使学生得到或奋发或愉悦或舒畅等不同的艺术享受,唤起内在的美学鉴赏力,表达个性的美学意识、美学需要和美学志向,发展个性内在的精神世界。艺术教育犹如人直接感知、体会周围世界的和谐性,可通过培养美学情感,丰富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从而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情趣和气质。引导学生学习艺术家高尚的人格和美德,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塑造美好心灵。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还在于锻炼学生谛听和观察艺术乃至周围生活的能力和本领,教育他们了解自身和他人的精神世界。在艺术领域积极从事活动的习惯,会培养学生以美学的态度对待任何种类的劳动。在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艺术比赛、艺术服务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优良品质。同时,艺术教育也体现了体育精神,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本身就是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与自然、社会的对话与交流,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体育本身就是力量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的人的力量、技巧以及形体等,也正是艺术所要表达的内容。比如艺术体操本身就是舞蹈、造型艺术与体育运动的完美结合,在体育运动中直接体现出艺术美。在艺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欣赏不同美的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巨大潜能,把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作为人生的追求和乐趣,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
三、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途径
1.课堂艺术教育与课外艺术教育相结合
艺术课程教学是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是搞好艺术教育的前提。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考虑到艺术门类的齐全性,而对常见的艺术门类如绘画、书法、声乐等,要有所侧重。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高,也可以以学习小组、艺术研讨、艺术观摩等方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延展和深化课堂教育内容。
2.知识传授与艺术训练相结合
艺术知识的传授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方面,但艺术训练也不容忽视,如音乐中的发声方法的训练,绘画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训练,艺术欣赏与审美等。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与实践,才能更深地体会和理解艺术的内在精神。
3.显性艺术教育与隐性艺术教育相结合
除了课堂教育、课外教育等显性艺术教育途径外,学生所讲的周边环境也能传递艺术教育信息,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即“环境育人”,如在校园内设置人文景点、教室内悬挂名人字画的美化、文化化活动等都是很好的隐性教育方法。
关键词 建筑艺术 工业设计 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是一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但建筑艺术只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美的空间形象。它真正的“价值”来源于欣赏主体和建筑形象相互作用的体验与鉴赏活动。它是欣赏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主观心里意绪。所以,人要是自己居住的环境空间更加艺术化,就必须能够发现、感受建筑艺术的美,能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去充分领略它的魅力。而这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就十分的重要了,它对人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其次,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但建筑作为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它的审美特征出了与它自身的空间形式有关外。还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第三,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某些审美特性。
第四,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由于建筑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它所选用的物质材料、结构方式、建筑造型和艺术风格,不仅直接体现着一定社会、时代的物质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情况,而且也凝聚着一定的阶级、民族、时代的心理情绪、精神风貌和审美理想。积淀着社会历史文化的记忆。因此,人们把建筑称作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欣赏建筑艺术。就像是阅读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第五,建筑艺术具有反映生活的抽象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反映,但它不是一种直接的、具体的描摹、再现客观生活,它通过抽象的线、面、体的表现手法去隐喻、象征的表现精神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真实。总的说来,抽象性、象征性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特征,象征、隐喻的运用使建筑艺术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精神功能。但这种象征应该自然的从建筑本身中流露出来,而不是刻意的加以修饰的表达和摆弄,可以说,建筑的象征愈抽象,它的魅力就愈永恒。
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在人们欣赏建筑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人们充分地掌握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充分的感受建筑的魅力。另外,无论我们身处室外还是走在大街上,始终不能摆脱那些分割的建筑空间与巨大触目的建筑形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对建筑艺术进行鉴赏和审美。
那么建筑艺术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工业设计的审美特征又是什么呢?
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演进,综合的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征。工业设计是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技术、艺术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工业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算起,经过包豪斯的设计革命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世界各先进工业国家,由于普遍的重视工业设计,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工业设计已远远超过工业生产活动的范围。形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它不仅在市场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人类的生活的各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工业设计还反映着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的问题,引导着人类健康的工作和生活。
【关键词】艺术 审美
现如今像古典时代的那种单一的,不变的艺术本质基本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艺术的内涵以及对艺术的要求和规定性的原则却一直都存在着,它不同于其它的任何事物,有自己内在的规定性。艺术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面去看待的,是开放的、独特的,有自身价值的一种审美,分析艺术的美主要是从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从心理层面分析艺术审美
从心理层面分析艺术的审美主要是有一定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与人的基本意识是息息相关的,它对艺术内在的图文构思、符合表达都起到了一定的审视作用。是对艺术无意识的审美,充分体现艺术的本质和审美活动的动机,是艺术家和审美家对艺术品内在的一种欣赏和认可,从而完成审美的目的。
对于审美目的的形式一般分为三个层面: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以及审美显意识的意识形式,其中审美显意识主要是与与人们的意识、情感与认知相联系的,通过反映人们内心的情感意识状态来构成对审美的认识。
艺术也是审美意识形态,它根据不同的人,认识层面的不同以及意识水平的不同都会导致对艺术审美意识的表现不同,观念不同。在发生学的角度上,意识水平低体现出了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审美意识发展的一个基础。虽然以前看待意识主要注重的是理论方面的认识,这只能片面的体现了艺术的形态,使古典形态美学主要是从理性的出发,忽视了文化艺术中的非理性和潜意识、无意识的一面。
二、从形式层面分析审美本质
形式主义美学在20 世纪中期(40 - 50 年代) 发展到最彻底的状态就形成了结构主义美学。结构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列维- 斯特劳斯(1908 - ) 和罗兰・巴特(1915 - 1980)。“作为一个结构主义者,斯特劳斯更为关注的是怎样把结构主义的一般方法特别是现代语言学的方法用来分析非语言学的材料,从而实现其最终的目的,创立‘关于人的普遍科学’。他的这种发展状态主要是以人文语言为主的,认为人类独特的特征“语言”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根本,是建立一种文化构成的原型,同时也是对生活形式的确定和固定。在他的神话研究中,可以看到在美学的角度上对同一的形式的一种尝试,在他的认知中神话和艺术就是人类统同一的一种结构形式。
对于结构理论者而言,人类最终端的形式就是结构形式,他们认为无论是在艺术中、神话里、电影、时装以及广告表达中无不体现的是一种结构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类生存的必要选择。而在这种理论中主要考虑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稳固的关系,双方在一种理想的状态,双方之间维持平衡,使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反映和接受的状态,主客之间相互依赖,这样才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一般这种状态是在相对无变化中,如果主客之间有一方有一点改变则会导致整个结构整理的变化。
这中理想状态主要是在时代极端化的理想理论的状态中,如果时生根本质变,这种状态也会随之瓦解,成为另外一种形态。通常在这种理想状态中主要体现的就是它的兼容性以及开放性,它能够反映艺术本质追寻最真是的、自由的,存在的一些东西,在不同时代都会以同样理论的身份出现。
三、从功能层面分析审美本质
功能层面相比较与前两种层面更接近于现实,促进其它层次得以在现实中实现的有效介质。在这个层面上所反映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比前两者更为复杂。
从客体的主体,主体统一客体,客体反映主体称之为反映关系。这种状态中主要体现的是客体由主体经过同化和过滤,把客体内在的性质和结构加以修整和改变,使之变化为主体结构的客体。
从主体到客体,客体体现主体,构建主体模块,又称之为构建关系。这主要是考虑客体在面对主体的过滤和同化后所产生的反映,主体起到引导作用,但是对主体的性质和结构同样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是遵循客体的内在规律。这样才能使相互之间的转变有序的变化。
所以对于这个功能层面也可以描述出反映与建构的关系。
而在这种状态下,主体和客体成为了相互依赖的一种关系,不在以独立的结构模式存在, 成为一种实体性关系的非实体性的两极要素。这就满足主客体之间的不断的构建,通过中介进行传输运动,主体对客体进行同化和改变,以这种关系不断的改变改变建构的内外变化。
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应的同构关系, 由此完成对于主客体之间实体性关系的建构。其中, 内化建构是指主体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方式; 外化建构是指这一思维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演化。以内化建构与外化建构方式为中介建立的主客体关系互返同化, 使审美主客体的本质在这一关系中对应交换, 主体的本质变为客体的本质, 客体的本质变为主体的本质。这就决定了艺术的对象不在单一化,不在是对现实的一种实际的反映而是遵循其内在的构建和变化。同样艺术也不在是单一情感的表达,而是更深层次的身体、心理的一种改变。这样, 三个层次互动作用, 彼此强化各自在系统中的地位、功能与作用。艺术本质系统就在这种互动作用中同现实完成了种种复杂的结合, 从而完成了自身的现实化动态构成。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在艺术本质的三个层次中, 审美的价值层次是最稳定也是最能表现艺术特质的层次。艺术之于生活正像是一条河流的源泉,艺术是为人生而艺术,为人而造物。艺术是诗意的,是生活的,是灵动的,是感人的。
作者简介:
【关键词】 中国画、中国画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一、中国画的认知功能
(一)认识历史的功能
中国画具有记事的功能,我们能从流传下来的画中看出那个时代的各种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也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绘画艺术的基本状况、作者的绘画风格、师承等问题,从而扩大我们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历史。
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的是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这是当时历史事件的记载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圆转流畅中带有坚韧;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穿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这是我们通过绘画了解到的作者的艺术特点。
从中国画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画的产生与发展是与经济、文化、历史变革密不可分的。这具体表现为中国画在材料、画科分类、中国画的流派、中国画的改革等方面上。从这个方面出发我们也可从中国画在这一时期的现状去认识当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二)认识真理的功能
中国画讲究“虚实结合”、“计白当黑”。这种布局将人们的视野从有限的画面空间中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计白当黑”实则表现以虚映实。这里的“虚“不仅映衬着实,同时又是传达意境的载体。古代画论中说:“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中国画家皆着意于虚境的处理,无画成妙境,以拓展表现空间,无声胜有声,增强艺术表现力。
“计白当黑”源于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在老子看来“道”是“有”和“无”的统一,这种“有”“无”思想决定了中国画讲究虚与实。“有”即宇宙之实体,在中国画中谓之实处、有笔墨处;“无”即宇宙之空间,在中国画中谓之虚处,即空白处、笔墨清淡虚灵处。“虚”和“实”作为对立的统一,无虚无所谓实,无实亦无所谓虚。
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人们认识事物、总结事物规律的重要思想,它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绘画也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它的形式、内容等各个方面都蕴含着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从这种意义讲中国画具有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真理、认识人生的作用。
二、中国画的教育功能
(一)道德教育功能
中国画的社会教育作用在中国画论中有许多体现。《孔子家语》中说“孔子关乎名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镜之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从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道理:绘画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是教化人、启发人的有力工具,能“明善恶”、“诫兴废”。从此中国画的社会教育功能性地位基本确立。
东汉王延寿在《文考赋画》中说“恶以诫世、善以示后”将绘画的教育目的更加明确化。魏晋时期的曹植在《画赞序》中说:“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喜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这种“存乎鉴戒”的观点带有六朝时期绘画对风骨追求的特点。南齐谢赫认为“图画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唐代张彦远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与六籍同功。”在他看来绘画的教化作用与“六籍”一样有助于人的发展和伦理道德的弘扬。
从中国美术史中也可以找到不少绘画作品体现绘画的教育功能的例证。比如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刻画了两汉、南北朝至隋代的十三位帝王形象。即: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倩、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作品中每个形象都寓有褒贬,在表现帝王的形象时,作者通过人物的面容、眼神、眉宇和嘴唇间流露出的神情,来刻画不同的个性、气质,以表达作者对前代帝王的作为和才能评价。使其绘画起到“见善戒恶,见恶思贤”的作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表现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作品表达了艺术家一定的思想情感,欣赏者会从中得到启迪和感悟,艺术作品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不论从儒家思想还是历代评论家那里对中国画的教育作用都是十分肯定的。中国的历代画作中体现作者的品评、价值观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中国画家从理论和实践上使绘画道德教育功能更加凸显。
(二)审美教育功能
中国画的教育作用也体现在作品能提高欣赏者的审美、知识、艺术趣味等方面上。一幅好的作品不但能使人悦目,而且会给人以理智的满足,使人更好地认识自然的美,领悟艺术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感情,并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
人们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时,除了欣赏画家那鲜明的色彩和简洁的笔墨之外,也欣赏那栩栩如生的花鸟草虫的神情和动态,更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欣赏者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即从中受到了教育。正如马克思所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美的大众”。
三、中国画的审美功能
中国画作为一种特有的画中它有自身的审美功能。中国画重视“畅神”、“悦情”的作用。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云:“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说明了山水画的“畅神”怡情的功能。姚最的“悦情”、张彦远的“怡悦性情”都是对中国画的审美功能的概说。
中国画重意、重情感的抒发、重外在形式美等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画有自身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功能。中国画重视的是概括、明确、全面、变化以及动的神情气势;强调诗、书、画、印并用的形式美;强调以情观景、以理观景、以心观景。中国画把事物的形神传达给观众同时也把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传染给观众。因此我们在欣赏一幅中国画的时候是在享受它的美。
四、小结:
中国画的内容与形式的特有属性是有中国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哲学原理所决定的。这种显现着真理的本质或典型的现象,也就是艺术的美。而美在一定条件下总是要引起人们的美感,所以艺术的认识功能总要通过审美功能才能得以实现。但反过来说,中国画的审美作用又都包容着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中国画的思想教育作用和道德教育作用也必须通过艺术的审美作用来完成。中国画的认识、教育、审美三种功能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2] 《中国美术史》彭亚 张道森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版
[3] 《论语译著》 中华书局 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