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海绵城市的市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沥青路面 病害 结构设计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U416.21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城市道路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我国的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十分迅速。但是,随着道路的建成并投入运营,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现象有:泛油、波浪、壅包、滑溜、裂缝、坑槽、局部沉陷、松散、车辙等九种。这些病害极具普遍性和严重性,对新建道路的正常使用形成了严重的威胁。虽然造成沥青路面病害的因素很多,但综合起来主要有路面结构设计问题、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投入运营后超载车辆管理不严等几个方面。本文就结合实践经验就这些成因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一、路面结构设计问题
1.沥青面层结构选用以及混合料类型的选择
沥青面层结构选用以及混合料类型的选择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根据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沥青面层除应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外,还应满足雨水不渗等要求,宜选用粒径较小,空隙也小的级配混合料,尽量采用小粒径沥青砼,以提高沥青路面面层的防渗性。对于选用中粗粒砼或开级配或半开级配沥青碎石的沥青路面,必须在沥青面层下设下封层,防止雨水渗入。
路面厚度设计的依据是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量轴次,设计单位为了计算方便,一般将设计公路的交通量划分为一定车型的标准交通量与另一定型的非标准车交通量,然后将确定车型的非标准车的轴次,换算成标准车轴载的当量轴次,最后用设计年限内的当量轴次,计算路面设计弯沉及结构厚度。经过大量的观察认为:在非标准车向标准车轴载换算过程中,实际上不管是按标准车的轴载还是非标准车的轴载,尤其是非标准车的轴载,车辆的实际轴载远大于设计轴载(货运车辆绝大多数为超载运输),而由当量轴次的计算公式知,当量轴次与轴载比的4.35次方成正比例。由此得知设计路面实际承受的当量轴次远远大于作为其设计依据的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量轴次。即现阶段新建路面早期破坏情况较多的症结之一所在——部分路段在短期内(如2-3年)已达到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量轴次。
2.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也是关键问题,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按规范要求应经过四个阶段,即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和试拌试铺阶段,各阶段要达到的目的都有明确的要求。在施工时,有的单位压缩两至三个阶段,有的干脆凭经验进行施工,因此,从理论和实践来讲存在较大的偏差,从而导致沥青混合料内在质量存在先天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家现状所致,市政道路建设工期较短,碎石料场不规范,大多地材都由个体企业承担,料场分散,设备落后,材料的均质性,稳定性均有较大的差别,虽然大部分单位在开工前都取样做了筛分分析符合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也检测并予调整配合比,但由于变化大,差异性大不可能做到十分准确,油石比级配都在变化,这是导致路面出现一些常见病害的原因之一。
二、现场施工质量控制问题
路面施工过程是其质量形成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面层质量的施工环节主要是面层本身的施工、基础施工及相关联工序。
1.对原材料检验不严
对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控制不够,特别是矿粉和沥青用量不准,使沥青路面早期出现推拥、油包、松散、露骨、坑槽等;工机械设备陈旧、不配套,使混合料的配合比计量、拌和均匀性、压实度、平整度等受到很大影响;沥青混合料拌合温度的控制,从规范角度控制比较严格,对石油沥青拌合出厂温度要求在140~176℃,而实际上有些施工单位在拌合温度控制方面不是那么严格,时高时低很不稳定,有的沥青砼拉到工地温度降到近80℃,而有时不足110℃,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沥青变质,没有粘性使沥青混合料松散,温度过低,沥青混合料拌合不匀,影响级配。造成温度过高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超过规范规定的上限值;二是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虽然在规定的范围内,但接近高限,如果运距较短,摊铺碾压又很及时,就会使碾压温度超过规范高限。如果碾压温度过高,混合料就压不实,就会出现推移,发生微裂。使用落后的摊铺机摊铺路面对路面影响也较大,纵横接缝处理问题也较多,特别是碾压受到限制,不容易控制在规范要求的碾压温度内完成全部碾压工序,沥青混合料压实度难以达到。
2.施工过程中的路面污染
当前许多市政工程项目如路基桥涵、路面、排水、各种管线工程交叉施工,都严重影响平整度,在同一路段上施工单位较多,加上工期较紧,平行作业,相互影响,如在道路工程中沥青混合料摊铺底面层时,其他施工单位或施工工序要继续进行,部分路段的车辆也要通行,导致路面污染严重,从而使路面上层铺设,层与层之间的粘结受到影响,特别是当沥青面层较薄时,在车辆高速行驶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产生脱落,推拥、扭曲裂缝,我们经常见的桥面铺装被拉开、拉裂就是这方面原因所致。此外,路面铺设完后其他作业工序的机械,包括人行道工程、绿化工程、路灯工程等有些机械在上面停留漏柴油使路面污染,严重的地方,造成路面局部松散、剥落。
3.基层施工
基层是承担面层传递的车辆荷载的主要承重层,基层的强度及稳定直接关系面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基层施工的主要问题:基层、底基层、路面表面清除不干净。在铺筑上一结构层前,若路面结构层及路基表面的浮土、浮灰、浮砂清除不干净,在雨水作用下,浮层细料变软被行车挤压造成的高压水流冲刷成浆,进而波及到沥青面层表面; 基层松铺系数(或基层标高)控制不严而导致的二次补加层,因二次补加层与下层基层无法紧密连接,自身厚度又较小,因而极易松散,进而引起沥青层的网裂、松散、坑槽等破坏。部分基层压实度不足的问题。在最大干密度确定的情况下,基层的压实度与混合料中粗、细集料的比例特别是粗粒料的含量密切相关,当粗粒含量很大时,即使压实度超过100%,并不表示该基层已经密实,因此,要适当增大碾压吨位、增加碾压遍数,确保基层到规定压实密度。
三、投入运营后超载车辆管理不严
目前,柔性路面国家设计规范仍然采用弯沉值控制,使用年限采用累计折合成标准荷载次数作为控制指标,而对重型车,特别是超重型车辆对路面结构强度的影响却没有过多过细的理论保证,规范中的折算系数并没有考虑路面承载极限能力,比如一个正常的搬运工他一趟能搬起一包水泥,那么他把一车水泥下完是不会有问题,但是如果一趟让他搬两包,那么恐怕会将身体压垮,身体一旦严重受伤,那么肯定他连一包水泥都搬不起,对于道路而言也应该是同样的道理,一旦超出极限荷载的行驶将导致路面结构严重损伤。促使路面开裂、推拥,甚至局部下陷,导致路面破坏。而目前市政道路上或其它等级的公路上,超重型车辆,特重型车辆随处可见,因此对沥青路面的损害是非常大的。
【关键词】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表现及原因;防治措施
1.前言
城市道路指的是通达该城市各地区,以供市内行人行走及交通运输,与城市外的道路相连通,便于城市居民工作、生活与文化娱乐的道路[1]。城市道路多半连接着城市与周边的一些镇屯和乡村,发挥着经济往来、物资流通、居民出行的重要连接作用,城市道路一般具有比较鲜明的经济性与社会性,是城市发展大动脉。多数时候,城市道路包括路基、路面与路床。最能体现城市道路优劣的部分就是路面,路面影响着道路的可使用年限,也影响车辆运行舒适度。
2.我国沥青路面城市道路的常见病害
2.1泛油病害
泛油病害常见于一些新建的沥青混凝土道路,这些道路在建成后迎来的首个高温季节中容易出现泛油现象。所谓泛油,指的是沥青由土层下部和内部向顶部移动,使得路面沥青过多。如果经过了连续多天的高温,行车量又比较大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导致泛油的,尤其是在油石比比较大的地段,这种现象最为明显。另外,高温夏季一般伴随着大量雨水,雨水到达沥青路面的内部以后,在矿料和沥青粘结力不够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沥青的剥落,导致泛油严重。多数情况下,泛油呈间断式片状分布。泛油的主要原因是沥青的用量太大,导致沥青用量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混料配比击实功达不到要求,其次是施工不严及管理不善,最后是一些施工单位的使用习惯问题。这些是导致泛油病害出现的常见原因。
2.2水破坏病害
相比于泛油病害,水破坏病害的破坏力要大得多,一般而言,水破坏指的都是水对路面的结构层产生的影响和改变。主要形式包括网裂、辙槽和坑洞等。先说网裂,网裂一般是多边形的小块构成的一种网状的裂缝,从单条和多条平行纵缝开始衍变,逐渐成为横向与斜向的缝网。再说辙槽,辙槽是路面上的车辙留下的一个凹陷的坑槽,大小深度不一,主要分布在路面的两侧,是很多城市路面容易出现的现象。这些都属于水破坏造成的路面病害。水破坏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沥青和混凝土配比不恰当,导致路面的孔隙率较大,随着水的渗透,沥青剥落就会导致网裂与形变的产生。尤其是降雨后,当车轮将松散石料甩出后就会出现坑洞,如果不进行及时处理,就会造成大面积的破损。
2.3裂缝病害与推移病害
裂缝病害在城市道路中也偶有出现,裂缝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类。一般引起裂缝的主要原因都是路基问题,此外,路基的压实度不一样,还有程度不均的沉降,施工接缝有质量问题,结构的承载力不能满足需求等原因都会导致裂缝的出现。横向的裂缝多半属于疲劳裂缝,主要由温度变化引起,向下发展速度很快,而且还会导致沥青老化的现象,使得路面的其他缝隙增多。推移病害的出现则与基层的施工质量密切相关,此外还关系到透油层、超载车辆等因素的影响。有部分城市道路在铺筑的时候没有清扫干净基层表面,透油层不均,这些问题慢慢就会使沥青面和基层的粘结愈加不实。如果路面的负载量过大,就很容易从拉缝处发生推移,时间越长,轮迹侧面越容易出现壅包。壅包是很常见的路面病害现象,时间长了,很多壅包还会导致大裂缝的出现。此外,还有部分城市路面会出现波浪式推移病害。
2.4松散病害
松散多数是道路的表面层出现问题,其中集料颗粒的脱落是导致松散病害的主要原因。造成松散的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首先是集料的含泥量超过标准要求。含泥量比标准程度高时会导致沥青膜接触的是大量粉尘而不是集料颗粒,道路投入使用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很容易造成集料脱落,最终导致松散病害。其次,混合料的密实度达不到要求。只有在密实度能够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粘聚力才能满足道路所需,不然集料非常容易脱落,造成局部松散。
3.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虽然我们不能彻底消除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病害,但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并注意强化施工管理,提升施工质量等,通过这些方式尽量防治城市沥青路面病害,充分延长路面寿命。
3.1对泛油病害的防治措施
在进行城市道路建设时,要注意混合料的组成比例问题,尽量设计成更为科学的组成比例,不要造成沥青量过大,并注意施工的精细性,控制路面的施工质量。当道路建成投入使用以后,一定要进行悉心的管理和养护,尽力避免大量雨水渗透。如果在修建中发现了可能出现泛油的话,可以增加粗砂使用量,直到沥青不粘为止,如果油石少的话,可以把碎石当成原料进行铺设,把碎石压进路面。
3.2对水破坏病害的防治措施
水破坏造成的几种情况基本上都取决于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与密实性,还有粗集料与沥青之间的粘结力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措施防治水破坏造成的病害: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混凝土,最好选择空隙率小于百分之五的种类[2]。其次,可以使用抗剥落剂来增强碎石与沥青间的粘附性。此外,还可以通过把关施工质量、控制超载量等方式进行进一步预防。
3.3对裂缝病害和推移病害的防治措施
裂缝病害是十分让人头疼的,对于这种病害,可以分横向、纵向和网状三种类型进行区别处理,如果是微小的横向裂缝的话一般可以不进行处理,如果裂缝稍大一些的话我们可以使用改性的乳化沥青进行灌缝处理。如果是纵向裂缝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积极查找裂缝出现的原因,采用防渗、排水等措施进行加固处理,避免裂缝进一步发展。如果是网状裂缝的话,对于轻微裂缝我们可以玻璃纤维布进行罩面处理;如果裂缝的面积较大,可以用乳化沥青进行封层;对于不稳定的结构层,则需要进行铲除处理;对于积水导致的网裂,要在铲除面层的基础上增设排水设施,并铺设新的混料;如果是路基的原因,那么可以使用水泥或石灰对路基进行重新处理;如果是基层软弱的原因的话,可以对其进行调换、加厚等。对于推移病害,需要对不稳定层进行清除,再用铣刨机进行拉毛处理,重新对面层进行铺设。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学处理完全可以将裂缝与推移病害对城市道路与城市交通的影响降到最小。
3.4对松散病害的防治措施
对于松散病害,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三点进行防治处理。首先,在对城市道路进行建设时一定要积极选择合格原料,对于细集料的含泥量和矿粉掺量要进行严格把关,从原材料入手尽量杜绝松散病害。其次,还要对施工温度与压实的效果进行严格控制,进一步保证不会出现松散情况。最后,要严格把关沥青混合料的均匀性,尽量保证不要出现混合料离析的情况。
一、除草剂种类与药害症状
2,4-D丁酯。棉花对该药很敏感,受害后棉株叶片变小变窄呈“鸡爪”状。受害严重时,果枝不能正常伸出,花和蕾的生长也会受到明显影响。
乙草胺。苗床用乙草胺除草,极易发生药害,容易导致棉苗芽鞘下部吸收除草剂的浓度过高。药害发生严重时,甚至会使棉苗全部死亡,其症状是整个幼芽表皮呈现黄褐色,部分子叶柄也出现黄褐色。药害轻时,内部维管束为绿色,药害缓解后可逐渐恢复生长。
敌草隆。如果在棉花2片真叶前使用,因该药剂难以向上传导,一般不会发生药害。但在棉花出现2片真叶后施用时,棉苗生长受到抑制,会出现茎和叶弯曲、扭曲和卷曲现象。
氟乐灵。棉株根系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受害植株主根粗大形成肿瘤状,木质部变脆易折,次生根稀少,引起第2、3片真叶皱缩变小,严重的会造成子叶深绿、增厚变脆,茎基部增粗,植株变矮,甚至造成生长点坏死,侧枝丛生。
百草枯。喷药当天即会表现出药害症状,开始时叶片呈水渍状,以后出现白色枯斑,严重时茎叶焦枯。在棉花生长后期如用百草枯催枯,会对棉花造成很大伤害,受害棉花叶片基本上会全部脱落。
草甘膦。受害棉株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小,顶芽停滞生长,倒数1~3叶褪绿变黄,且叶小皱缩,1个叶腋萌芽发生1~2个矮小枝条,小枝条叶芽再次萌发叶枝,呈丛生状多头棉。根系受损呈黑褐色,少白须根或无白须根,受药害轻的20天后可缓慢恢复生长,但结桃少、产量低;受药害严重的棉株则不结桃,甚至施药后10~20天棉株枯死。
二、引起药害的原因
一是用药量过大。用药量过大、喷药不匀都会使棉株局部药液浓度过高,这是造成药害的重要原因。如48%氟乐灵乳油每667平方米(1亩)用药量不能超过150毫升,20%百草枯水剂不能超过300毫升等。二是随风飘移造成药害。在喷施二甲四氯和2,4-D丁酯时,喷雾器喷头上不戴保护罩,喷头位置距地面过高(机引式、背负式喷雾器的喷头高于60厘米),液泵压力过大等,均易造成雾滴挥发与漂移,在棉田附近尤其是在上风口喷药时,极易对棉田造成药害。三是药械混用。喷雾器在喷过二甲四氯或2,4-D丁酯之后,没有将残留在器械上的药液清洗干净而造成药害。四是土壤残留型药害。钠盐型的草甘膦易在土壤中沉降积累,从而引起土壤盐碱化产生对棉株的毒害。有的在苗床上发生,棉苗移栽至大田后不久即表现出明显症状。五是渗透型药害。施药时土壤过湿或施药后不久出现降雨,将药液渗透至根际通过根系的吸收输导而形成药害。
三、预防措施
棉田喷药时,使用的喷雾器械必须先彻底清洗干净,尤其是已喷过二甲四氯钠盐、2,4-D丁酯的喷雾器和量过这两种药的量杯等。喷用农药时,棉田上风头如果使用含二甲四氯钠盐或2,4-D丁酯等除草剂时,尤其要防止发生对棉田的飘移性药害。在选择好除草剂后,用量必须准确,不能超量施用,并且不能重喷或漏喷。在使用灭生性除草剂如草甘膦或百草枯防除棉田行间杂草时,应选在无风天气进行,喷头必须加上防护罩,尽量压低喷头,防止药剂喷到棉株上形成药害。喷药出现药害症状后,可采用一些应急措施,如百草枯误喷后,立即用泼泥浆水的方法(该药遇土钝化)使药物失效。另外,还可喷施0.15%芸苔素内酯5000倍液,以促进棉株恢复生长。
四、解救措施
一、引言
城市作为一个巨系统,与生态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由于城市化过多关注经济功能、忽视城市的生态功能,造成下垫面硬化,湿地、湖泊被部分填埋,绿地减少。此外,现有的管网设计多偏重末端集中控制,造成城市地表径流增大,既浪费了雨水资源又使城市埋下了内涝多发的隐患。实践表明,采取单一的工程措施很难全面解决城市旱涝、水体污染、绿地减少等问题,城市建设与管理亟需树立系统整合的理念,以此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建设理念,开始在我国推广。那么,如何建设海绵城市、避免一哄而上导致决策失误,首先要认知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主旨。
二、海绵城市内涵及核心主旨
海绵城市的内涵可概括为通过保护河流、湖泊、湿地等“海绵体”,修复已被破坏的城市水生态系统,通过采取“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的排水方式,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保障城市水安全,解决水污染及生态退化等问题。海绵城市的本质在于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构建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最终目的是使城市具备能够“弹性”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正如有关专家所言:诸多水问题的本质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失调,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出发,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因此,从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建设的核心主旨出发不难发现,海绵城市项目具有不同于一般项目的自身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推进相比普通项目的推进,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和隐性。
三、海绵城市PPP项目特点
第一,多层次特征。从城市雨洪管理绿色海绵技术到城镇海绵系统,再到综合水安全系统与水生态基础设施,每一项海绵城市的建设项目都要为实现微观实效-中观实效-宏观实效服务。第二,集成性特征。海绵城市PPP项目是海绵城市系统的各微观组成要素,面对的是动态的生态系统,与轨道交通、管线建设等不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固定性特征,其内部运行机制更为复杂,集成性和隐性程度也更高。第三,动态性特征。海绵城市PPP项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运行上的灵活性,为不断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及项目间的协调配合留有一定的动态发展余量。第四,公用性特征。海绵城市承载的雨水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改善生态环境等职能使海绵城市PPP项目大多带有公用事业性质。第五,成本相对性特征。短期上,由于很多城市在生态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欠账过多,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投入比较高;长期上,从理论上讲,综合经济收益高于运营成本,如果能在最初的规划阶段将这一理念融入建设过程中,其成本可大大降低,甚至比传统的以灰色基础为主体的城市建设设施更加节省成本,相对旧城区的改造成本也会更低。第六,不确定性特征。海绵城市项目生命周期较长,参与各方多且相互关系复杂,在立项、融资、建设、运营等环节会有很多不可测、不可控的因素出现。由于当事各方很难约定各种情形下的责权利,因此会呈现出资产专用性强、信息不对称等特征,导致不完全契约状态下风险和效率的不确定性且呈现动态化发展。
四、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
由于我国在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加之海绵城市项目自身的特点,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将面临项目选择、规划、设计、融资、运营、监管等方面的潜在问题。这些潜在的问题将会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浮出水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速度和实际成效。为了有效应对、妥善解决这些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应充分分析并探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项目选择
海绵城市PPP项目前期评价机制的不完善。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物有所值”审查结果将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世界上很多国家运用资金价值(Value for Money,VFM)评价方法,对PPP项目进行评价,而我国PPP项目前期评价中VFM的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对PPP项目本身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和外部性考虑不足,缺乏大量影子r格与行业数据等基础数据。由于缺乏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积累支撑,定量VFM不仅成本高而且缺乏准确性。
(二)规划层面
第一,规划过程中控制参数的选择问题。虽然美国低影响开发、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管理、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等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经验,但是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从我国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到具体实践,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本土化案例可供研究。因此在规划的过程中,调控参数标准的选择成为瓶颈,亟需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进行全面论证。
第二,两类系统的有机衔接问题。从系统衔接角度讲,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建成了大量灰色基础设施,如何在实际管理和操作层面实现海绵城市建设与现有灰色基础设施的衔接,如何将绿色建筑(海绵建筑)有机纳入海绵城市的发展战略中亟需进行深入论证。
(三)设计层面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在我国的具体实施需要大量详细的海量数据支持。但是,我国很多部门和企业尚不具备低影响开发的设计能力。
(四)融资层面
社会资本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普遍持谨慎态度。2014年7月,财政部第43号文件,提供了新一届政府对城市融资和地方债务治理的框架,其中明确提出将逐步剥离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创新型项目投融资模式,但是社会资本对此却普遍持谨慎态度,其中的原因之一即海绵城市PPP项目的融资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融资主体的地位和权责不清晰,无法律层面界定。特别是随着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逐步剥离,需要与PPP模式下的特殊项目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实现市场机制下的分工合作,要求必须针对海绵城市各类项目的特点以及不同企业的自身条件和优势,探索不同阶段、面对不同主体下的运行模式,否则将很难形成持续的市场化推进力。
五、海绵城市项目在我国实行存量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操作层面缺乏可行性论证和实证研究
(一)建设运营模式
1.政府购买服务型,项目公司进行设计、建设、资金筹措和运营。这一类型的项目有可能出现项目资产所有权所属对运营服务价格管理的有效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加大财政支出以及公私部门之间风险分配的纠纷,有悖于海绵城市PPP模式实现政府建设与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关于所有权的配置问题,即使是PPP模式做得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对所有权配置的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但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还很欠缺。
2.消费者付费型。政府部门仅参与项目计划和许可,项目公司独立进行设计,资金筹措和运营通过收费收回投资和实现利润。需要注意的是,海绵城市涉及的生态水基础设施服务如何与消费者的间接付费合理联系是难点之一。宏观上讲,这是一个在分税制基础上跨区域的水生态系统治理问题,决定了社会资本进入海绵城市建设的方式、数量和质量。而方式、数量和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进度和成效。
(二)监管层面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水生态质量信息问题需要智慧城市系统大数据支撑和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监测与信息传导,以提高政府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监督的质量和效率。从我国目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看,很多城市还不具备提供大数据支撑和物联网技术的能力,由此必将为海绵城市项目的整体启动和运行带来影响。此外,从项目后评价层面的角度讲,PPP项目绩效指标多以问卷调查、模型计算归纳得出,很难动态纠正项目过程中的错漏,并且PPP的绩效指标体系也不尽完善。
六、对策
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诸多潜在问题是多方参与的一个系统方案,涉及法律体系、公共政策、技术体系、管理机制、公众参与等多个层面,最终这些层面的问题都将归结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因此明确分类管理是重要前提。
第一,推进PPP项目VFM评价体系建设,建立适用于我国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计算条件和指标参数,为VFM执行制定统一的量化范围和标准,科学计算以往管理体制下政府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支出总量和采取PPP模式政府的支出总量。第二,每个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要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具体项目立项的可行性,以分区目标、用地分类目标、用地控制指标为基础,综合考虑现有的灰色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与拟建的绿色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海绵城市所涵盖的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有机融合的问题。因此要设立协调机构,协调住建、水利、财政、环保、交通、农林、气象、规划等部门,建立区域协调管理机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第三,加快开展LID技术应用研究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本土化的设计能力。第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分类管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很多城市组建了投资建设公司,对基础设施企业的资产进行重组上市,但是这些举措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有效管理的问题,对社会资本进入公共项目的作用很有限。海绵城市建设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其所涉及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系统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项目属于非盈利性质,有些又属于盈利性质,因此必须区分海绵城市的项目组成并实行分类管理。比如,以非盈利性质项目为主的政府投资建设管理与以盈利性质项目为主的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必须分离管理,即以城司为代表的地方融资平台和SPV共生的局面,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主体权责,保障海绵城市PPP模式的政府一方、项目一方和社会资本一方等各主体的利益。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和经营权有偿转让机制,促使政府投资从经营性水生态基础设施领域稳妥、有序地部分退出。此外还应完善金融市场,特别是要与发展银行、保险、信托、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开展海绵城市项目在我国实行存量资产证券化的实证研究工作。第五,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征收雨水排放费的法律法规。我国对于海绵城市项目的服务定价研究需要与监管环节相联系,结合实际数据研究并制定雨水排放标准,并对现有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加以改进和完善,确保政府对海绵城市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合理。第六,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变的进度,特别是要加快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的信息应达到实时网上公开化,让公众能够分享海绵城市项目的规划、设计、融资、建设及运营信息,这对于推进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混合制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第七,加强对海绵城市PPP项目的后评价实证研究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海绵城市PPP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积累理论与实践经验。
综上,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规划部门、项目公司、业界和社会资本必须针对本地实际,在建设模式、技术体系、城市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这是推M海绵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
[2]叶晓东.海绵城市实施途径及规划应对策略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6(2):51-57.
[3]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6):26-36.
[4]胡振.公私合作项目范式选择研究――以日本案例为研究对象[J].公共管理学报,2010(3):13-121.
[5]何常清.以控制指标的分区分类落实引导海绵城市建设[J].江苏城市规划,2016(2):38-39.
关键词:沈阳市 海绵城市 水弹性城市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089-01
“海绵城市”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是指城市在应对大规模降雨带来的灾害以及水资源的供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降雨过程中,能够吸水、蓄水、净水,需水时可以将存储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的城市雨水集蓄与利用系统[1-3]。沈阳市是我国最重要的大型重工业城市之一,城市人口众多、水资源短缺。沈阳市地处我国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分布不均:降雨主要集中于夏季,雨量大而集中,秋、冬、春季干旱少雨,合理利用降雨等水Y源迫在眉睫。本文旨在创新城市雨水再利用理念,完善城市雨水合理再利用的政策法规与实施办法,创建适合沈阳市的雨水再利用的技术与方法,为沈阳市乃至于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着重解决的问题
1.转变城市建设理念
转变原有城市建设中只注重开发的强度而不注重生态环境转变为以生态环境约束城市开发建设的强度。转变原有城市生态环境单靠“治理”转变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统筹设计”的建设模式。从源头减少雨水的径流量,提高地表的渗透率;径流过程中设置滞留带延缓径流洪峰,从而降低降水的排量;对集蓄的雨水进行净化、治理,提高雨水的再生利用率;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绿地、城市水面进行统筹设计,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2.明确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
2.1生态优先、安全为重的原则
在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以优先选用自然渗透、自然集蓄、自然净化为原则,提升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并在需要保护的重点生态区划定红线,重点加以保护。海绵城市在实现城市排水防涝、实现雨水的再生利用、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外,还需考虑依靠排水系统排放过量的地表径流,保证城市安全。
2.2因地制宜的原则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根据规划区域水文特征、人文特征、地形条件、水生态保护要求等不同,合理制定建设目标与控制标准,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海绵城市。
2.3建立与健全管理组织机构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运营过程涉及到国土、环保、建设、交通、市政、园林、财政等诸多部门。然而,目前各行政部门各司其职、互不协调的现象时而发生,海绵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必须建立起与之适应的完善的管理体制,使得城市的国土、建设、环保、市政、园林等各行政部门能够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统筹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职能。
3.资金保障
政府可通过多渠道解决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如:私有(私营)小地块的开发建设中,要明确开发商的责、权、利,鼓励私营(有)业主针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在市政及公用设施建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尽可能引入社会资本,多方筹措资金。
二、“海绵城市”体系框架的构建
通过调研沈阳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文、地质、径流等状况,综合分析我市径流总量与防洪排涝间的关系以及我市蓄、排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计算我市雨水可调节空间,制定城市径流控制方案与控制目标,进而构建城市雨水集蓄系统构建方案与技术框架,并确定我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城市集蓄水系统的构建方案,包括:渗水系统构建、滞水系统构建、蓄水系统构建、净水系统构建、排水系统构建、用水系统构建等。
1.构建城市渗水系统
从源头削减雨水的径流量,初步净化雨水径流过程中的污染,改造或建立高渗透率的自然路面、透水路面,建设绿色屋顶等。
2.构建城市滞水系统
滞水系统可实现延缓径流作用,如生物滞留带、下凹绿化带等。
3.构建城市蓄水系统
城市蓄水系统可实现收集积蓄雨水、降低径流峰值流量的作用,为雨水的再利用创造条件。城市蓄水系统可包括蓄水池、湿塘、城市水体景观、地下雨水调蓄系统等。
4.构建城市净水系统
通过整治城市河道、建设河道沿岸生态缓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减少雨水径流与收集过程中对雨水的污染,从而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雨水利用效率。
5.构建城市排水系统
建立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将雨水径流高峰时期超过集蓄能力的雨水通过排水防涝设施、水系河道排出,避免水患发生。
6.构建城市用水系统
将集蓄的雨水进行再生利用,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达到节水减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