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和管理研究范文

经济和管理研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和管理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和管理研究

篇1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趋势

前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经济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为了使经济取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加以辅助引导。因此,有关的企业必须对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加强重视,时刻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对经济管理模式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为经济发展取得更大的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1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1先进的管理理念

当今时代的经济管理理念较以往而言有着巨大的区别,它已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是依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完成相关的项目,它强调的是创新和更加全面的思考。因此经济管理现代化理念需要立足于全局,来对相关的经济业务进行考量,根据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然后制定出恰到好处的解决方案。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技能,以及管理能力的完善。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往往存在着许多无法预测的突发事故,这对于更好地掌握经济发展趋势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它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通过理性的分析和专业的思考,来研究规划处解决这些突发事项的具体渠道。

1.2与时俱进的管理手段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互联网技术也取得了日新月异成果,因此更为先进的经济管理手段应运而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化经济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平台的建立,实现信息的共享,而且各种互联网智能化终端设备的应用,使得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有了极大地提高极大的提高。管理手段的与时俱进可以为经济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与经济发展前进的步伐相协调,相关的经济管理手段也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不断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升级,以期可以为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3灵活的管理制度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的管理制度来说,它制定的最初意愿是对员工进行相应的监督、约束和指导,以求企业可以取得更好的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要想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离不开它的核心主体即每一个员工的共同努力,而现代化经济管理理念便深刻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在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下的管理制度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调整,使员工的个人发展进步可以与企业的发展进步互相关联。所以,企业就需要深入地了解相关员工的工作需求,并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满足,为员工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工作环境,来促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工作,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例如企业可以在一个项目完成之后,对参与的员工进行相应的考评制度,对表现突出者给予适当的提拔或者是一定的资金奖励,而对于那些在项目中毫无团队意识,不积极参与相关工作的,则需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深刻反思让其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錯误,然后在公司集会上当着其他员工的面进行检讨。这种制度的实行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他们为实现自身价值而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另外,企业还需对员工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来增强员工的综合素养,从而为企业取得更为高效的发打下基石。

2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2.1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

加强企业内部不同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可以维系员工之间的友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还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企业内部发生的各种问题,从而及时地制定出适应的调整方案。另外,通过加强基层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使管理层明白当下的发展需求,更好地掌握公司的相关动态,除此之外还可以制定出更加适当的管理政策来促进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2调整优化企业内部结构

无论处于什么时期的发展,严格有序的管理层对于稳固企业秩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各类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企业管理层的作用逐渐被淡化,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过于分明的管理制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真正有能力的人员的价值反而得不展现,致使一些更加有新意的方案反而被埋没,从而严重措施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造成了损失。所以企业可以适当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职位,为员工更好地体现个人价值创造条件。以此来使企业获得更为广远的发展。

3推进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的渠道

企业可以通过分析所在行业的市场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出适当的发展方案,也可以通过拓宽员工同管理层之间的沟通渠道,多多听取来自员工的意见,以此来掌握时代的发展倾向,以及员工的个人发展价值需求来制定出适当的管理制度和符合时代气息的管理手段等,来推动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发展。

篇2

1 财务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事业单位财务经济管理不同于普通的企业,资金来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比如一部分资金来自于国家财政补助,一部分来自于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经营所获得的收入,还有一部分收入来自于下属单位上缴的收入等。面对着众多的收入来源,若不加强财务经济管理,在资金使用时很有可能会出现混乱的情况,而一旦资金应用混乱事业单位的后续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来说十分重要。

第二,事业单位主要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公益性很强,而从事公益事业时,势必会应用到财务资金,若财务资金管理不当,社会服务水平必然会是受到影响,从这一点上来说,做好财务经济管理工作对事业单位来说的确非常重要。

第三,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内容很多,核心内容无疑是财务经济管理,因此影响事业单位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可以说就是财务经济管理。财务经济管理本身就是一项系统的管理过程,包含着财务预测、分析、控制、监督等工作内容,上述这些工作内容直接与事业单位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做好财务经济管理的工作,对事业单位未来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2 财务经济管理核心分析

财务经济管理核心实际上就是资金管理,而资金管理在事业单位中又可以具体划分为资金预测、分析、决策、控制、监督等各个环节。

第一,资金预测是事业单位对自己从事的公益活动以及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的一种预测,由于事业单位相对于企业来说,扩展业务并不多,但是也需要在资金预测时预留出一部分资金用来扩展业务。第二,资金分析,主要是对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分析后都会将其分析结果转化为文字资料,以供财务经济管理人员查阅,为下次资金预测提供参考。事业单位所进行的资金分析,基本上都是流动资金分析,固定资金与专用基金分析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资金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率。第三,资金决策,即依据事业单位的现实需求最终决定将资金用在哪方面,资金预测与分析实际上都是为资金决策做准备;第四,资金控制,事业单位财务经济管理人员通过对资金运动以及相应的财务活动的有效控制来实现内部管理控制,资金控制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出现资金流失,影响现金流动的平衡性;第五,资金监督,就是对事业单位使用资金的具体情况进行监管,若发现有违反规则的地方要立即进行审查,监管,保证资金都得到恰当好处的运用。

3 财务经济管理的重要举措

3.1 运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

事业单位财务经济管理工作比较复杂,资金来源比较多,因此必须采用科学化、精细化的手段来进行管理,否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误差。科学化、精细化的工作理念应该渗透到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比如资金预算、资金分析、资金监督等每一项内容都要遵循科学化、精细化的原则,这样整体的财务经济管理才能够达到科学化、精细化的水平。

3.2 着重预算管理、注重资金管理控制

重视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水平,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应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的原则,彻底改变“只重预算执行,忽视编制和评价工作”的预算管理方式,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大力推广“零基”法、绩效编制方法,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将全部收支编人预算。在预算编制上,要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科学合理的编制部门预算;各项开支必须要以预算为依据,严格控制开支,倡导节约,拒绝浪费和挪用现象,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合理;加大对预算的监督、考评和决算验收工作,加强对预算结余资金的管理;进一步细化收支项目,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使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能够有迹可循,以此来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同时,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广泛采用最低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价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预算管理上,可以采用激励机制,对于经费使用合理、有效的单位,予以按比例适当提高下一年度的预算额度,以鼓励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合理运用预算资金,并将预算进行合理控制。

3.3 培养优秀的人才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既是思想方法问题,又是实践活动,既要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财务管理,又要在实践中尊重财务人员的劳动,全力支持财务人员从事管理活动。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财务管理是核心的新观念,使上至各级领导下至单位职工,尤其单位领导都要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就财务人员而言,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不是以财务人员为核心,财务人员应以强烈的责任感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任务。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会计核算,更重要的是善于理财,要熟悉金融保险、证券、预测、决策等方面的经济管理知识,并且要有较强的分析、研究、综合决策能力。

3.4 做好成本核算工作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应用相关的成本核算工具,以做好财务管理的成本核算工作。在实际中,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工作需要注重以下两点:首先,要控制好事业单位的各项成本支出,然后进行归集。这其中包含了水电费、材料费、通讯费以及办公费等等方面。其次,需要进行详细、系统的成本核算工作,在这之后,还需要全面地分析各类成本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总结。对于近期成本费用的管理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要进行重点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做好成本费用的管理工作。

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金融

【中图分类号】F203.9;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9-0124-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经济也愈发繁荣,与国际经济市场产生了更多接触,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给经济市场带来了更多复杂的挑战。作为政府对经济市场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工商管理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现阶段我国不但需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进行保护和促进,同时需要利用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效用,使法律法规、政策与工商管理形成合力,实现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市场经济的稳定和良好发展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约束,同时需要工商管理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了阐述。

1工商管理

目前,我国的企业和商业模式的发展水平已经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并驾齐驱。由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不断改变和重组,因此工商管理的作用在我国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生产当中越发重要。工商管理不但可以辅助企业的管理,同时能够对社会管理体系进行监管,让市场更加规范,使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管理体系更加合理、科学[1]。现阶段,我国的工商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企业的经营措施及内部行为。通过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平发展,利用工商管理帮助企业实现稳定和谐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工商管理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内部进行更加规范的管理,通过引导市场促进经济发展,让企业能够更好地发现并解决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帮助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2]。

2工商管理的职能

(1)工商管理能够起到规范社会经济发展轨迹的作用,这是因为工商管理所包含的管理理念能够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和规范,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时候就需要对其行为进行一定约束和管理,给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也开始走向世界经济的行列当中,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交易增多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3]。针对与国际之间的经济活动愈发频繁的情况,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手段与管理工具的帮助,就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

(2)工商管理能够帮助国家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同时它也是国家经济领域中的重要职能部门,能够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活动中对经济市场的各种行为进行监管。由于工商管理与市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工商管理还能帮助市场主体良好发展,对管理部门、市场和企业的发展起到强化的作用,使这三者能够共同合作、协同发展,确保经济市场平稳有序。工商管理是市场的主导部门,通过监督手段,能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作为辅助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工商管理,能够对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进行有力的宏观调控,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市场中所产生的现象和行为进行监管和指导,对不规范的市场环境进行管理和规范,进而实现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4]。

3工商管理的特征

与政府的其他行政部门不同,工商管理部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工商管理的内部设置上有着多样化的行政手段,具有不干涉企业内部发展决策等特点。同时,工商管理具备一定的系统性,能够从单一的发展模式演变成系统化的发展模式。我国的工商管理系统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在制度方面仍有一定的欠缺,在实际的工商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的陈旧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有一定的残余,商业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视,商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由于工商管理是涉及经济市场中各个方面的多元化管理行为,因此具有多种管理模式。工商管理不但需要对市场中的企业与个体进行管理和监督,还要对整个在市场中所产生的竞争和交易行为进行管理,多元化的工商管理模式也能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除此之外,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市场主体更加规范有序,通过较为严苛的管理监督制度确保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实现市场经济平稳发展和运行。市场的经济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特征,因此通过工商管理的介入,不但能够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能够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更加规范的管理,建立一个公平、有序、诚信的市场经营环境,帮助我国构建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4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1工商管理强化市场监管

通过工商管理的多重职能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同时对市场主体所产生的相关经营和交易行为进行监管,可以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为市场的正当竞争、经营提供一个更加规范的政策环境。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及投资方加入,一旦某个行业违背了诚信公平原则,引入不正当竞争,就会对该行业造成极大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中仍旧存在一定的垄断、不当竞争等现象,不但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同时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工商管理可以对这类违规违法的现象进行监管,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发展平台,为其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作为企业重要标志的商标在企业产品宣传和自身知名度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商标与企業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工商管理保护企业的商标权也是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予以保护。打击不法分子利用其他企业商标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也是工商管理部门重点监管的内容。工商管理在对市场监管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坚持市场行业诚信公平原则,还需要对市场中损害企业形象的行为加以监管,为企业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市场环境,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4.2工商管理完善市场体系

建立一个良好的工商管理体系能更好地培育和监管市场,进而对整个市场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市场体系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由于其不但是经济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还是商品贸易的主要支撑,因此建设和完善市场体系的行为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市场体系的完善方面,工商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宏观政策调控及资源配置。首先,在宏观政策调控方面,由于宏观政策调控的作用需要经过市场的传导和落实,因此工商管理作为连接政策与市场的枢纽,能够很好地发挥调控政策落实落地的作用。通过政策对商品的工具关系进行调控,同时利用商品价格对企业进行经营生产方面的引导。其次,在资源配置方面,一个合理科学的经济资源配置不但能够减少经济资源的浪费,同时能够确保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地发展,通过完善资源配置机制,进而完善市场体系。资源配置是市场调节的一种主要手段,可以起到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引导至急需组织流动的作用,能够提升市场经济运行效率。

4.3经济发展推动工商管理健全与完善

工商管理运用多种政策与手段监督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环境中交易双方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呈现在市场中竞争愈加激烈,甚至会出现一系列矛盾。工商管理部门需要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建立起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促使工商管理的水平得到提升。

篇4

关键词:强化;创新;企业;经济管理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尤为重要,一些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发展范围而积极创新,也有些企业为了跟随市场转变,而被迫改革,可是不论哪一种,均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想要把企业的传统方式变成开放、以人为本的方式。可是在执行中,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有些方法不具有针对性,令创新过程备受影响,从而妨碍了企业的管理方面。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和作用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内容

企业运营时对各种成本的管控称作企业经济管理。为完成企业内部生产和运作中所需成本能够减少,打造相关的规划及标准,且通过相应的方式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企业经济管理包含了经济策略和目标制定,乃至财务开支与预算的管理。经济管理企业为了生存,能够把诸多毫无关联的生产要素相融合,完成生产力的改变,且构成一个完善的生产体系。经济管理的推动对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成为加快企业生产并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企业只有提升经济管理能力,打造科学内部构造,才可以提升综合生产力,只有科学技术真正变成生产力,才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执行企业经济管理的意义

(一)企业执行经济体制的改变

企业以往的经济增长均为粗放型增长方式,需要耗费较大的能源与资源,并且大部分均将牺牲环境利益作为代价,在经济发展以及环保意识不断提高下,我国的经济已经走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企业如果想要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则需加强经济管理的理念,打造经济管理体制,依照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前进。

(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企业经济管理包含了大多与员工利益有关的内容,注重经济管理、找寻良好的方法,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令员工不断找寻自身的优势,提升工作效率。对企业完成人力资源的配置十分有利,以此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三)企业顺应时展所需

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竞争愈发激烈,对企业管理者的要求愈发提升,需要具有灵敏的市场敏锐感以及控制市场的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只有改变思维方式,创新知识构造,令经济管理的创新速度不断提升,从而符合时代的发展。

三、当前企业管理中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企业的活动通过管理进行运作,领导层也通过管理进行决策。所以,企业想要能够稳定、长期地在社会经济中获得发展,则不可缺少企业的管理理念。我国传统管理理念较为久远,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未真正知晓企业管理理念改革的重要性,其依然通过传统的管理理念,仅满足当前利益,令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创新备受阻碍。并且,有些存在创新管理理念的观念,由于企业规模过小,经济管理方面不具备应有的创新经验,无法担负改革面对的风险,因此无法完成改变经济管理的方式。

(二)经济管理的组织落后

我国有些企业并不具备经济管理的概念,仅通过传统方式进行管理,注重企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极少可以将公司的长期利益作为核心。有些公司具有专门管理公司规章制度的部门,可是具有未执行到位并且对工作不够积极认真的状况,令公司的制度犹如虚设。并且,公司一直通过旧的生产流程乃至生产工艺规定产品,无法与市场所需相融合,公司中的部门分工不够细致,一些部门会出现一人多职的状况,从而令人力资源分配不够正确,降低工作效率。部门相互问的分工模糊导致矛盾不断,从而令企业运转紊乱、降低效益。

(三)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不足

在当前社会经济中,市场变化较大,有些企业将力量用于对外市场所需方面。其注重市场发展状况,紧随时展,可是却忽视了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矛盾,令企业领导的决策出现错误,妨碍了企业的发展。正确的内部控制可以令企业管理层做好协调及控制工作,确保企业经济管理的顺利进行,不然,企业内部发展则会十分混乱。

(四)创新意识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均通过大投入、大回报的方式进行管理,极少考量到透过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方式降低无谓的投入。这一方式仅会为企业造成风险,严重的还会令企业破产。这是因为企业领导层不具备充分的综合素养及纵观全局的能力。有的员工在提升自我方面无法紧随企业的发展速度,工作效率较低,企业管理层乃至员工的创新意识不足而令企业无法发展。

四、企业经济管理强化和创新的对策

(一)企业战略思维的转变

随着经济的增长,全球格局的转变,令市场经济的淘汰速度不断加快,转变战略思维。加大核心人才的知识储备,激发创新意识,通过优秀讲师传授有效的理念。为核心人才给予国外学习的机遇,学习当前国外的先进理念。与优秀企业进行合作,透过定期学习一同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中,新媒体愈发被注重,通过企业实际状况,理性分析并科学判断。通过创新研发特有的知识产权技术,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开发并培养创新型人才

企业不但应知晓培养并开发人才的重要性,还需提升注重留住人才的意识。对于培养人才方面应当融合人员的自身素养、教育背景乃至知识量而进行综合评价,打造出有效、正确、良好的实际方案。有利于企业当前人员的进步,加大企业当前人员的学习机遇,建立创新意识,审核学习成果,并对表现良好者进行鼓励,给予相应的精神及物质方面的鼓励,调动人员的学习热情。在招聘人才方面,应加强创新意识的审核,透过预先准备作品,现场提问,填写专业审核试卷等方式展现面试者的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属于漫长的过程,企业从长远角度考量,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以便填补企业创新人才不足的方面。并且企业的核心人物本身的修养也会显著影响到企业当前人员。

(三)管理制度以人为核心

当前我国企业逐步了解到需要依照人性化所需打造管理制度,并结合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有些企业通过定期聘请良好的心理咨询师在企业进行讲解,对当前人员的心理具有疏导及教育的效果。从而减少人员在心理方面的压力,减少产生心理疾病的概率,有利于当前人员具备正确的处事态度。通^人员的实际状况给予考量,打造人性化的奖惩制度。有些传媒企业为了激发员工的热情,通过奖励券的方法,激励平时工作表现突出的人员。通过定期进行内部抽奖的方式,为优秀人员给予福利,取得了良好的人员工作积极性。有些企业在日常工作之余组织内部活动,从而显著提升人员的心理、语言表达、思维等方面。比如在辩论赛当中,透过双方不断辩论,候补人员对辩手的帮助对企业的凝聚力具有良好的作用。透过游戏比赛的形势激励表现良好者,激励人员对工作的激情。注重企业当前人员的实际生活状况,知晓人员所需,对需要帮助的人员提供应有的力量,从而有利于企业内部的团队精神,激发企业当前人员对工作的激情,为企业保留人才给予帮助。

篇5

在新形势下,战略联盟成为企业之间合作的新形势,在当今网络和知识的经济下,企业之间的合作,资源共享等已经成为经济体中极其重要的因素,任何企业都不能面面俱到,医院也是如此。那么企业合作会产生合作剩余,加上先进的技术和发达的网络社会,使得知识获取相对容易和便捷,所谓的战略联盟,就是指两个或者两个相同的行业或者不同的行业因为特定的需要采取的任何股权和非股权的方式来共同享有权利或共同承担风险的联盟形式。他重新定位了企业之间的界限和关系,更加关注顾客资源,注重客户关系管理,这对于医院的现有管理模式,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在我国大的经济环境中,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将加强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采取战略联盟的形式可以增强医院企业的经营实力,包括人力、技术、资源、设备甚至核心知识,同时能够降低或者分散风险,能够应对经济风暴或者金融风波产生的危险。当然,前提是需要具备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来支撑,当前形势下,经济模式已经转向为数字信息化、开放网络化,需要医院等企业维护,构建完善管理体系,立于不败之地。医院在企业管理中要善于改革创新,注重科学体系的构建,管理创新,强化企业管理维护。

2新形势下医院的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一体化为医院企业提供了诸多机会,同时也面临了更加复杂和困难的挑战。医院企业想要做大做强,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必须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引进中外的医疗技术,改变现在的管理体制,提高竞争意识,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与世界的医疗竞争中取得成功。

医院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物质文化等方面,而且这些文化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他不是形同虚设,他也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渗透在企业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参与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工作环节和每个人身上,换句话说也就是在经营过程、运行过程、管理过程中,甚至到经营结果中。医院的文化与企业经营的理念关系密切,医院在经营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文化和管理紧密结合这个重点,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做到实处,不是空喊口号、空提概念、满足表面效果,而是真正的扎实的植入企业管理系提中。医院要想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上做成功,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体系、具备先进的管理和文化理念。因为,管理经营是主体的手段,地位非常重要,要培养先进的管理行为,成就企业文化的导入建设,才能使企业做到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很多企业的文化管理甚至比企业管理的建设更努力,企业通过自身的文化来引导员工,感染员工甚至带动客户,获得企业和竞争者、整个社会公众的认可和认同。也是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带来的特有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观念。运行企业管理具有刚性的、显性的特征,它是以一系列的规章守则和制度构建并持续维护改善的,企业文化在医院中运用也是从伦理道德方面的导入,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经营理念,并付诸于实践行动之中。企业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突出经营的价值观体系,要从企业、员工、产品、服务、管理制度等体现出来。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医院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更要大力宣传自身的优势,自身的文化理念,通过时间的积淀和岁月的洗礼,成为立足国民甚至国际的根本。

企业文化能够体现出企业管理中的特点和效率,能够决定企业及企业宏微观环境中的一系列行为,如果企业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自身企业的价值观构建企业文化,员工和客户便会顺从企业的文化转而形成自己的文化。企业管理蕴含着企业文化,是不能通过先成立管理模式然后搭建企业文化这样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管理者要想构建企业文化要依照价值观、文化倾向为主体,通过配以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行为规范作为支撑,将主体包含其中。正如有些企业家说过,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3结语

篇6

一、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

1.认知水平不足

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中,需要设立专门的农村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限制,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认知水平偏低,农村经济管理中,多数工作人员认为土地承包制和财务管理制度实际意义不突出,无法有效降低农业负担,影响到工作效率。故此,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无法有序开展。

2.管理体制不科学

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中,由于管理体制不科学,未能顺应时展需要,加之管理理念较为陈旧,所以实际工作无法有序开展,工作效率不高。最为典型的表现为经济管理方式单一、陈旧,无法顺应经济发展需要。如果农民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甚至产生更加严重的矛盾,这些问题,多数是由于管理体制不科学导致。

3.专业管理人才匮乏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偏低,生活条件较之城市而言存在明显的差异,很多专门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偏低,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切实履行职责,严格遵循制度要求,切实将工作落实到实处,文明执法。尤其是在当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不高,无法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制约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4.农村债务负担严重

纵观当前我国多数农村地区来看,债务负担严重,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甚至会对农村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影响。究其根本,是由于很多客观因素影响,导致农村财政工作出现问题,甚至负担着较为沉重的债务问题,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应对措施

1.加强农村经济管理认知水平

在新时期农村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显得尤为关键,尤其是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有针对性解决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为农民切身利益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基于此,相关农业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重要性,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2.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

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为了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应该健全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促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渐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3.打造高素质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应该协调各级乡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吸收更多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切实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还应该建立工作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4.降低农村债务负担

农村地区债务较为严重,在无形中给农村基层单位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会制约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基于此,可以通过精简人员,降低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同时,还应该加强债务审批制度的完善,综合经济能力,有针对性提升农村经费的利用效率,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7

关键词:遗产经济 遗产旅游 文化遗产管理 研究评述

当代的文化遗产早已被纳入旅游与经济体系之中,因此衍生出“文化经济”(Cultural Economics)以及“文化旅游”(Cultural Tourism)两种新兴的概念。旅游与经济两个相互映衬也相互牵制的因子,使得文化遗产的风貌可以持续不断地与周边场域相互影响与融合,“遗产经济”(Heritage Economics)与“遗产旅游”(Heritage Tourism)应运而生。

文化遗产经济研究

在早期的研究中,遗产管理者所关注的都是环境与文化价值方面的大众议题,却很少关注经济价值对遗产保护本身是有益的。“文化遗产经济”目前还未被经济学领域所重视,一方面是文化遗产市场上的经济规模并不足以大到成为独立的经济体来研究;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化遗产组织管理存在困境,文化遗产在支出与收入之间无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相反,在西方许多国家的旅游市场上,文化遗产的角色甚至能够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GDP 的成长或衰退。王艳平(2008)在《遗产旅游管理》一书中将这种情况称为“小国产业”,该书提到“一旦把遗产产业概念放置到具体且不大的空间里,遗产是可以立村、立镇、立县的。对于像新加坡、日本这样的小国,观光立国也是成立的”。

在Ilde Rizzo 与Ruth Towse 于2002 年合著的《遗产经济学:西西里岛文化的政治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Heritage:A Study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ulture in Sicily)一书中,先从遗产的组织结构谈起,再扩及到遗产的供给(supply of heritage)与遗产的需求(demand of heritage)层面。因此,很容易建构出遗产经济场域的构成条件,其中Ruth Towse 特别提到,“遗产的需求是由供应者所唤起的,意即市场上对于文化遗产的需求与否,关键在于管理者或是所有权者要端出什么样的菜来吸引或创造市场上的需求,这种需求当然指的是大众旅游者或是一般访客”。当然,这个议题的成立必须先建构在文化遗产本身已经拥有良好的治理条件与管理机制的基础上,以免在市场的供需之间对文化遗产产生破坏。同时,他也提到遗产服务(heritage services)的供需问题,这也是我国过去在面对遗产管理实务上较缺乏的一块领域,因为这部分必须将文化遗产与旅游活动结合,并且借助一些高科技的设备来达成。

此外,David Throsby(1997)在“文化遗产经济的七个疑问”一文中试着用经济学常用的“条件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s;CVM)模式来分析遗产价值。他提到除了政府的介入以外,非政府组织(NGOs)的角色也非常重要,因为政府的角色主要应该扮演政策的制定与愿景的规划,这方面与非政府组织的交流活动是有必要的。相反,目前我国文化遗产管理中除了政府的角色外,各非营利组织(NPOs)的角色则似乎无法发挥太多的政策构想。

在国内,顾江(2009)在《文化遗产经济学》一书中,将在文化遗产价值评价的基础上,探索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研究重点。该书深入探讨了文化遗产的经济学特征,是一种有益的学理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文化遗产经济学研究的学术空白。

文化遗产旅游研究

(一)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许多具有文化遗产特质的历史城市很容易打造成以旅游导向为主的城市,如西安、北京等,其关键的原因在于遗产本身的文化本质会让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轴上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旅游吸引力,当然这是需要对遗产本身进行优质的管理。因此,“遗产旅游”其实就是文化旅游概念下的一种旅游类型。美国旅游人类学家史密斯(Valene Smith)认为,文化旅游主要是以参与和感受地方文化为主的旅游。任冠文(2009)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无论是哪一种定义或诠释,简言之,“文化旅游”所代表的正是一种欲通过了解异文化来提升自我视野或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一连串旅游行为,这样的定义有助于了解文化旅游的本质意义。

(二)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有机整合

在许多国家都会善用“文化资源”的丰沛能量来与“文化旅游”做一个适切的整合,在众多的文化资源中,历史性建筑的叙事性(narrative)与叙述性(descriptive)是一个很好的操作手法。英国著名的文学家乔叟(Geoffrey Chaucer,1340-1400)所著的知名圣经故事《坎特伯里的故事》便是很好的例子,坎特伯里大教堂位于英国伦敦东南方向的肯特郡,是知名的中世纪之城。每年有超过300万名游客来到坎特伯里大教堂朝圣,而这就是该建筑本身基于历史事件的叙事性所达到的文化旅游效果,“教堂建筑”本身也许并不是他们来坎特伯里的主要原因,而小说内容的叙述性才是吸引他们到访的原因。因此,在探讨文化旅游所关注的焦点议题中,参访对象的主体性是会随着文化多样性的内容而有所调整的,同样是以教堂为旅游地点,文化旅游者所凝视的对象将有所不同,因此文化遗产本身若能蕴涵更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将有助于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篇8

一、影响我国国债成本的因素

1、国债利率对国债成本的影响分析

对于政府和个人来说,国债利率是衡量国债成本和收益的重要指标。对于政府来说,国债利率直观地反映出了国债利息同国债票面金额的比率,其高低体现了政府应付利息的数量,利率越高,应付利息的负担就越大,国债成本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对于国债投资者来说,利率高低直接与收益挂钩,利率越高,投资者的回报就越大。近十几年来,我国国债的利率一直走低,但是仍然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可以说,国债利率的调低给降低国债成本创造了条件和空间,但是目前国债利率的制定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参照银行存款利率。为了深化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我国的国债利率应该进一步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国债利率改革迫在眉睫。

2、国债的发行方式对国债成本的影响分析

国债的发行方式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多种划分方法,国债发行方式的选取对国债成本也有重大影响。从1995开始,我国国债发行的很大一部分都采用了招标发行,特别是记账式国债基本上都是采用招标发行的方式。近年来,我国在国债发行方式做了一些创新和探索,试图优化国债成本。上交所开发了“国债发行远程招标系统”,改变了传统智能采取现场集中招标的发行方式,使得整个招标过程更加便捷和智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债发行成本。财政部2003年宣布将在一部分国债发行中采用美国式招标,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投资者利用,减小承销商的风险。总的来说,采用招标方式发行国债,发行期限较短,最能体现出市场的需求,发行效率高,发行成本也最低。

3、国债发行规模对国债成本的影响分析

我们研究国债规模,必须注意到三方面的数据,分别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金额、当年需要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金额、历年累计的国债总金额。对国债规模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债成本,同时还能直观衡量出国债的风险。国债规模应该适度才能发挥出它的积极效应,否则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首先,如果国债规模过大,会给国家带来沉重负担,间接影响国债成本;其次,国债规模过大会导致政府债务支出暴增,财政赤字,削弱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甚至导致经济衰退;最后,国债规模过大还会造成对民间投资的挤占,使得本应该只起到辅助作用的政府投资被迫扮演主角。鉴于此,对国债发行规模的控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国债成本,还能够有效防范债务危机。

二、我国国债成本和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

1、发行国债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容易诱发危机

从目前我国国债的发行现状来看,我国每年都需要印制巨额的国库券。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这样传统的国债印制方式将不利于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首先,纸质国债不够安全,一旦保管不善或是丢失,都会对投资者造成损失;其次,纸质国债的印刷成本较高,需要的时间也较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难以完全发挥功用。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国债托管系统在运营,但是由于并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机构,无纸化国债的发行规模难以扩大,二级市场的交易效率也受到严重影响,政府难以有效地监控国债的卖空现象,国债流动不畅,各地区人为阻碍现象普遍。为了规范国债发行市场,促进国债加强流通性和交易效率,降低国债风险,迅速建立起一个统一高效的托管结算系统势在必行。

2、我国国债利率设计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建设的需求

我国国债利率的确定往往还是以银行的存款利率作为主要依据。然而,在发达国家情况刚好相反,国债利率作为确定市场利率的基础,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不依附于银行存款利率。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国债的利率一直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这就说明我国国债的利息成本一直高于市场利息成本。这样的利率负担不仅会提高政府的筹资成本,还会进一步加剧政府的负债压力。此外,国债利率在一、二级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一级市场的国债利率由政府确定,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二级市场的国债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并不高,这样的矛盾不利于国债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期限结构。

3、国债发行价格固定,降低了国债的吸引力

国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发行价格受到债券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国债的票面价值而上下波动。与其他的债券一样,国债的发行方式有折价发行、平价发行、溢价发行三种。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国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采用平价发行的方式,但是利率却一直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我国的国债发行一般是由财政部先确定票面利率,然后再以固定的价格发行,发行方式和灵活性都已不能满足新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了国债的成本。

三、合理优化我国国债成本和完善国债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1、规范国债运行的各个环节,保证国债决策得到落实

一般来说,规范国债运行主要需要抓好国债决策与执行两方面的工作。国债决策在国债运行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决定了国债发行、流通、使用、偿还等具体环节的规则。鉴于此,只有进一步落实国债决策的规范化,才能更好地保证国债执行的规范化,二者相辅相成,对优化国债成本和规避国债风险起到根本性作用。首先,我国相关机构应该尽快制定规范政府债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将国债发行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都法制化、条例化,做到有法可依,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国债发行的公开与公平,还能进一步提高国债的效率,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有助于国债市场的健康、长远发展。

2、完善国债结构,改进国债发行技术,切实降低国债发行成本

国债结构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和因素,总的来说,包括品种结构、期限结构、持有人结构等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债投资渠道和需求都进一步提高,不同层次对国债的偏好不尽相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债品种应该多样化,具体说来包括期限、利率、付息方式等方面的多样化。另外,还需要合理化国债持有人结构,鼓励机构投资者,逐渐建设低成本、高效率的国债发行市场。与此同时,改进国债发行技术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其对国债发行主体和相关投资者都有重要影响。我国可以尝试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债发行经验,寻找改进我国国债发行技术的突破点,扬长避短,为我国国债发行营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的良好条件。

3、做好监测和预警,科学防范国债风险

国债风险往往会引发严重的财政损失,国债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国债发行来弥补。控制国债风险不仅能保障我国财政收入的稳定,还是合理降低国债成本、优化国债成本的重要途径。目前国际上对于国债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并没有统一的有效办法和成熟经验可供我国借鉴。鉴于此,我国应该从国情出发,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探索出一套国债风险监测、评估机制以及预警指标体系。具体来看,这套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不同层次的内容,宏观经济指标、广义国债指标、名义国债指标、国债结构指标、国债效率指标等等都应该包括在内。

四、结语

国债政策是我国财政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调节经济的有效手段。近些年来,我国国债在带动投资、刺激内需、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上起到了显著作用。但是,国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忧虑。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财政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就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的财政收入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都将进一步铺展开来,对资金的需求将继续增加,国债的发行规模可能还会扩大。鉴于此,合理降低国债成本,防范潜在风险,做好相关的风险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相信随着我国财政改革的步步深入和落实,我国的国债发行将更趋于科学化、理性化。

(注:2012年黑龙江省会计学会重点会计科研课题“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实施方面研究”,2013年黑龙江省会计学会重点会计科研课题“反倾销会计与涉外企业财务风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9

关键词:劳动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劳动经济学;学科;

作者简介:江永众,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地方劳资矛盾日益尖锐,例如2010年南海本田工人罢工事件、富士康事件等。如何正确处理劳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急迫政治任务。[1]劳动关系在西方通常称为劳资关系或产业关系。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都对其进行了解释,而这些学科在价值观、基本前提假定、信念、方法论等方面存在差异,远未达成共识。劳动关系学在我国属于“舶来品”,尚处于创设阶段,理论界对于该学科基本概念、学科性质认识模糊,研究非常缺乏。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都将劳动问题和雇佣关系问题作为其研究核心,是与劳动关系学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但是人们对这些学科关于劳动关系的研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这严重制约了劳动关系理论对我国劳资实践的指导作用。[2]因此,厘清这些学科的基本术语、基本概念和学科性质,对于我国实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

一、西方劳资关系学的基本概念与核心假定

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的学科范式理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在其早期发展阶段,不同的人对同一领域的现象———尽管可能不是完全相同的具体现象,都会做出完全不同的描述和解释”。[3]劳动关系学的学派抗争和方法论的多样性恰好折射了这门学科的不成熟性,因此劳动关系学尚处于常规学科的前科学阶段。但是西方劳资关系学通常采用正统多元论,属于狭义的劳动关系学。相对于学派林立的广义劳动关系学而言,西方劳资关系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为解释劳资问题提供了研究的参照框架和起点。基本概念和核心假定是其理论发展和衍生的基础。

(一)基本概念

作为一门成熟的理论研究学科,西方劳资关系学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劳资关系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者、雇主、劳动合同、劳动就业、工资、集体协商、集体行动、三方机制、劳动争议与冲突、劳动权利等是劳动关系学科的基本概念。[4]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劳资关系的基本概念,例如工作场所规则,规则网络,劳工标准,工会,集体谈判,雇佣关系的公平、效率和发言权目标,[5]结构化对立的雇佣关系,政府规制等。[6]其中,工作场所规则是最基本的概念,是由劳资双方谈判来决定,是劳资关系的焦点,因为工作场所规则一方面能够促进资方的组织战略实施,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环境。[7]

(二)核心假定

劳动力附属于人类身上,不是简单的商品,这一思想是西方劳资关系理论产生的动因和基础,是西方劳资关系学的核心前提。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劳工与产业关系学院院长Katz看来,西方劳资关系学的基本假定包括以下方面:[8]

1.劳动力不是商品。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劳资关系的研究缺陷是将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例如资本、土地、技术等)等同起来,缺少伦理道德与意识形态的关怀,很难解释和解决社会劳动问题。劳资关系学科的前提假定是劳动力不是商品,具有与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不同的性质。劳动者在企业中是雇员,是为企业目标服务的人力资源或者生产要素。劳动者同时也是家庭和社会成员,必须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而这些角色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因此,劳资关系学认为劳动力不是简单的商品,劳动者通过劳资关系来满足社会公正、平等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来实现劳资关系的社会福利功能。这一命题是劳资关系政策和制度制定的依据。

2.冲突是劳资关系的本质特征。

从劳资关系的性质来看,劳资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基本社会经济关系。雇员为企业提供劳动,服从企业管理者的工作安排和权威,并且以此作为获得薪酬和社会利益,他们要求参与管理决策,得到公平的工资,权益受到保障。雇主雇佣劳动者来进行生产,通过为社会提品和服务,从而获得经济利润。雇主追求的目标包括管理控制、生产效率、灵活使用劳动力、工人不罢工、经济利润等。显然,由于企业利润等于企业收入减去劳动者工资等成本,员工的工资与雇主的利润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劳动者和雇主在经济利益上存在根本的冲突。

3.劳资双方具有共同的利益。

劳资双方通过契约共同组成了一个组织,因此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组织目标和共同利益,例如组织的生存发展、竞争力、经济效益等。[9]因为组织是由个体、群体等组成,当组织目标实现时,个体和群体的目标才能得到实现,例如当企业的总收入增加时,通常员工的收入也会得到提高;反之,当企业总收入下降甚至破产时,员工的收入必然会减少,严重时员工还会失业。劳资关系系统的目标就是要在解决劳资冲突的基础上,实现劳资双方的共同目标。因此,劳资双方虽然存在固有的利益冲突,但是双方也存在一些共同利益(见图1)。

4.劳动者有自由选择工会作为其利益代表与资方进行集体谈判。

根据西方产业民主理论,产业民主要求建立一种劳动者能够表达其所关注事务的有效代表制度,劳动者应该拥有集体发言权。因此,自由的集体协商和集体谈判制度是劳资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和雇主可以不通过第三方的干预自行解决双方的争议和冲突。政府的目标就是为劳动者和雇主创造公平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保障劳动者权益,使得劳动者可以自由决定是否选择工会作为其代表,并且通过集体谈判来解决劳资争议和冲突。

5.政策制定者必须权衡利益相关者的目标。

劳资关系是一个社会子系统,其涉及雇员、工会、雇主、政府、公众等诸多社会成员。劳资关系政策将影响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目标的实现。劳资关系政策的目标至少应该兼顾效率、公平和发言权的平衡。[10]效率是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是雇主最重要的经济目标。公平由一系列就业的最低标准、程序性公平和分配性公平等标准构成,这些标准与劳动者的工资、福利等物质待遇相关,而且标准的制定要体现对劳动者人性尊严和人性自由的尊重。发言权是劳动者在雇佣关系中参与工作决策的能力,它强调对劳动者的人性尊严和民主参与,包括个人发言权和集体发言权两个方面。因此,劳资关系研究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在这些带有冲突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

二、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学的比较

由于劳动关系领域研究的目标是要解决劳动问题和雇佣关系问题。而这些问题具有综合性,因此劳动关系领域的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这一点可以从西方劳资关系学科的创始人康芒斯身上得到体现。康芒斯既是西方劳资关系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奠基者。在早期,劳资关系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工会、集体谈判、人事管理、劳动法等内容。二战后,西方劳资关系理论主要研究工会和集体谈判。近年来,劳资关系学科主要研究与工作有关的雇佣关系,其研究范围又逐渐扩大化,与早期的研究范围相似。因此,劳动关系的研究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其中,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是与西方劳资关系学联系最密切的学科,这些学科都试图对雇佣关系和劳动问题进行解释(见图2),但是这些学科在基本假定、概念、研究目标和解决途径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11]

(一)劳动经济学与劳资关系学

劳动经济学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主要研究企业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其理论前提包括企业、劳动者和消费者都是理性人,他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劳动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劳动是同质的商品以及一般均衡等。为了研究劳动资源的最优配置,新古典劳动经济学家将企业看成是一个生产函数,劳动是与资本、土地相似的生产要素,主张由供求力量来决定劳动的价格———即工资,他们反对最低工资制度。当劳动的价格等于企业雇佣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时,劳动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效率。近年来,劳动经济学开始关注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在现实世界中,企业的劳动力资源并不是全部通过外部劳动力市场进行配置的,相反,许多劳动力资源是通过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进行配置的,因此劳动经济学试图对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特征、方式等进行解释。例如Lazear对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认为市场竞争会迫使企业采取一种富有效率的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但他不赞成对企业内部雇佣关系进行制度干预。[12]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劳资关系问题进行了解释。传统劳动经济学将劳动视为商品,这必然带来资方单边主导劳资关系,以及劳资关系冲突的紧张状态,因此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劳动雇佣问题。

根据西方劳资关系理论的前提假定,劳动不是商品,因此将不能将劳动视为同质商品,这样完全竞争市场的供求模型就不能成立。劳动者的工资———即劳动的价格就不能仅仅由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虽然劳动市场力量对个人和企业存在影响,但是劳动者的工资取决于劳动合同,需要通过劳资双方的个别和集体协商来实现。劳资关系理论摒弃了劳动经济学关于完全竞争市场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以及工资和工作条件能够达到公平和效率兼顾的理想假说。

劳资关系学不是将劳动视为简单的商品以及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同质生产要素,而是将劳动看成是雇佣关系中人类劳动力的交换和使用,这种雇佣关系是嵌入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和层级制企业之中的。劳资关系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受到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和道德规范、历史文化和技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显然,西方劳资关系理论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实用主义思想,主张通过在资本主义体制内进行增量改革,对资本主义劳资关系进行改良和重组,以建立充满效率、公平、人性的雇佣关系,从而为资本主义体制进行辩护。基于劳资关系学的基本假定,劳动经济学与劳资关系学在劳动的性质、生产效率的决定机制、工资决定机制、劳动契约的完备性、交易成本假定、外部性、政府或者制度的角色以及是否存在雇佣关系和劳动问题等方面存在差异(见表1)。

(二)人力资源管理学与劳资关系学

人力资源管理学发端于科学管理时代。科学管理基于“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将劳动者视为由雇主操纵的机器,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进行劳动,因此主张通过工作标准化以实现工厂生产效率最优,通过为工人提供计件工资来对劳动者进行经济激励。但是,EltonMayo的霍桑实验发现工人不仅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还有社会需求,由此导致了人际关系学派的产生。人际关系学派强调企业管理中的人性要素,认为雇佣关系就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学派后来发展成为西方劳资关系学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个分支。随后的行为科学理论从个体、群体、组织心理、工作、技术等方面对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二战后,人力资源被视为有助于国家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这些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力资源管理学从劳资关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与劳资关系学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的独立学科。[13]

人力资源管理学关于员工与管理者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社会交换理论[14]和诱因—贡献理论。[15]这些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管理权威来协调员工关系,促进员工的合作和竞争,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劳动力资源配置最大化。根据企业资源基础理论(RBV),[16]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内部优势资源,而不是外部优势资源或者环境,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学的基本命题是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越完善,企业绩效就越高。[17]一些学者的研究检验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18]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学派的基本逻辑,企业应该不断扩大规模,取代市场。显然这个推论与现代企业理论关于企业性质和边界的解释相矛盾。在现代企业理论学者看来,企业边界是由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成本共同决定,存在一个最优的企业边界。

人力资源管理学和西方劳资关系学从产生之初就联系紧密。在二战之前两者都研究雇佣关系,以及与工作相关的领域。二战后,劳资关系研究范围缩小,主要聚焦工会和集体谈判。而人力资源管理学派则转向组织内部,将员工视为人力资本,以积极的方式进行管理和开发。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工会运动的衰败,劳资关系理论研究也明显进入衰退期。到了21世纪,劳资关系学将员工关系、市场、制度、组织策略和公共政策都纳入其研究范围,试图扩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联系,以建立一个包括劳资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在内的人力资源与劳资关系(HRIR)领域,实现建立基于市场的人性化雇佣关系的目标。[21]这表明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学有进一步融合的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学都赞同“劳动力不是简单的商品”的基本假定,并且寻求解决工作场所的劳动和雇佣问题。但是,两者在劳资双方利益一致性程度、冲突的性质、研究目标、研究视角以及管理者、工会和政府的角色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三)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学的比较

劳动关系是我国普遍使用的一个中性术语,这避免了不必要的意识形态论战。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24]在不同国家或不同情景下,与劳动关系相关的常用术语还包括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员工关系和产业关系等。人们对这些术语的含义和使用存在许多分歧。从学科性质来看,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学关于“劳动关系”相关术语的使用具有其特定的内涵,体现了不同学科对于劳动问题的理论分析差异。

1.劳资关系学。

西方劳资关系学或者产业关系学是以劳动者受雇于资本的所有者,即雇佣关系为前提。狭义的产业关系就是集体雇佣关系,是劳动者集体与雇主之间发生的与劳动条件有关的关系。广义的产业关系可以使用公式来表示:产业关系=雇佣关系+工会和政府干预,即强调工会和政府对雇佣关系的调节和治理。[25]劳资关系学否定劳动者是商品的简单假设,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劳动力市场和雇佣关系是一种政治性的结构安排,它决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由于雇佣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资强劳弱),劳动者需要工会或其他组织的力量来维护其权益,而政府作为任何社会必须具备的一个主体,需要通过立法、政策来指导、规制、平衡劳资双方的关系,以维护经济社会发展。劳资关系理论本质上是社会劳动经济学,[26]强调社会和制度的因素。劳资关系学认为国家宏观经济状况、企业组织特征、劳动者人口统计学特征等因素影响经济效率。经济效率因劳动关系不同而存在差异。经济系统与劳动关系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整体的社会系统。

2.人力资源管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学认为企业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可以采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且对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进行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当企业内部劳资双方合作程度高时,员工工作满意度增加,员工流动性降低,员工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采取灵活雇佣实践,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学一般使用“雇佣关系”术语,雇佣关系是雇员与雇主之间建立的与劳动有关的法律关系。(1)雇佣关系包括市场关系和管理关系。市场关系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决定劳动力的市场价格,管理关系是指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直接沟通和管理权威来进行工作场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更关注雇佣关系的内部管理关系。[27]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学通常也使用雇员关系一词,这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关系,从一体化视角出发,将雇员视为一个整体,并将其整合到一个雇佣组织中,主张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来调整雇佣关系。

3.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家通常使用“劳资关系”术语,例如劳资关系具有超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内涵的广义含义,是各类盈利(营利)性企业中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之间以劳动合同为纽带所形成的基本经济关系。[28]劳动经济学认为内部劳动力市场扭曲了市场机制,必然带来降低经济效率,因此主张应该尽量实行市场化,即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竞争越充分,资源配置效率越高。由于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劳资关系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劳动和工作场所的雇佣关系,因此这三门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交叉发展,相互影响,但是这三门学科在通常使用的术语、研究对象、基本观点、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劳动问题和雇佣关系性质、人性假设、契约的性质、交易成本和追求的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见表3)。

三、结论与启示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正是劳资双方充满合作与冲突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知识为解释和治理因劳动关系运动而产生的劳动问题和雇佣关系问题作出了不同视角的贡献。其中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西方劳资关系学是与劳动关系问题研究最密切的学科。

(一)基本结论

劳动经济学从劳动力是商品的基本假设出发,主张通过外部劳动力市场机制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往往导致资方单边控制的劳资对立状态。人力资源管理学意识到劳动者需求的层次性,认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完善程度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因此主张企业应该不断改进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扩大规模,但是这种观点的逻辑延伸是整个经济将合并成为一个企业,这显然与现实和现代企业理论相悖。

针对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的不足,西方劳资关系学从“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基本信念出发,以劳动问题和雇佣关系问题的解决为学科目标,兼收并蓄多学科的理论,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嬗变,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劳资关系学的范围突破了工会与管理方之间的集体雇佣关系界限,涵盖了所有与劳动、雇佣关系和工作场所有关的各个方面,以及由劳动关系而带来的相关行为和结果,例如工作生活质量等问题。

劳动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所以具有商品性质;但是劳动与其他商品不同之处在于劳动有灵魂,劳动关系具有人性化特征、具有社会福利功能,这是劳动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劳动关系的人性化特征决定了劳动关系学的多学科和多目标性质。劳动关系首先必须关注雇主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效率;劳动关系也要追求劳动者的利益,强调社会和人文价值关怀。劳动关系政策的目标需要包括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管理的程序和分配公平、工作场所的民主参与、禁止使用童工、劳动歧视、强制性劳动、重视劳动者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机会等,必须平衡企业、劳动者、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二)政策含义

首先,政府需要用公权力介入劳动关系调整。劳资关系学的基本预设是“劳动力不是商品”,这要求建立人性化的雇佣关系。由于我国政治体制决定了工人是领导阶级,是主人翁。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特点的集中体现。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发生了转型,企业劳资冲突日益增加。为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必须重新反思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地位。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商品,其在与资方的谈判中天生地处于不平等地位。为了平衡劳资双方的力量,政府公权力必须介入其中。另外,在我国现有体制下,应该通过工会的民主化和群众化改革,使其真正成为劳动者的集体代表,逐步建立集体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通过工作场所规则网络的制定和完善来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篇10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0-0157-03

[作者简介] 黄珍文,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会计。(湖南 长沙4102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更是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更好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其理论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中。笔者拟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4)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5)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 Chain 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3.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3.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明. 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 (1).

[2]迈克尔・波特,著. 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7.

篇11

关键词:市场经济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之一,近几年,国家相继颁布了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为运政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武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经济运行的一种生产形式,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件制下运输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运输市场经济管理摸式也发生变化。本文为此具体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一些变化与改革。

1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建立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运输市场,使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并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法律化的轨道,这是当前及今后一项较为突出的任务,那么市场化改革是其最重要的一条出路。

1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生产社会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只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无论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必然要求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交通运输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因此,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现代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2是教育运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

交通运输市场是进行道路运输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及交换双方经济关系的总和。而运输企业则是运输要素市场的一部分,要落实企业的经营自,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必须要有健全的运输市场做后盾,只要有了健康的运输市场机制,才有可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促进经营机制的转换,从而推动整个运输行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渐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逐步发挥,必将导致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从而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和公平自由竞争,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经营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同时还有有利于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特别是通过税率、费率、价格等经济参数的调节来调控运输市场,从而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均衡发展。

2市场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多年积累的先进管理经验,它是建立在责、权、利相结合基础上的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通过其监督、激励及分配功能,解决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管理者只有广泛采用现代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不但懂得如何科学地编制全面预算,而且善于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才能使企业真正成长为现代企业,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交通运输企业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应着力解决的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要与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相结合预算控制以成本控制为基础,现金流控制为核心。通过控制现金流量才能确保收入项目资金的及时回笼及各项费用的合理支出;只有严格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财务结算中心的功能,才能确保资金运用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资金合力。降低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生产、建设、投资等资金的合理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二,要同深化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全面预算管理直接涉及到企业的中心目标—利润,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目标成本管理,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制定降低成本、扭亏增效的规划、目标和措施,积极依靠全员降成本和科技降成本,加强成本、费用指标的控制,以确保企业利润目标的完成。

2实行合同运输

交通运输实行经济管理,依法尤为重要。认真贯彻执行《合同法》,在运输业户、货主中推行合同运输,就是依法管理运输市场的有效途径。新颁布的《运输进款及运输收入管理规定》新增了各级收入管理部门有权对客运售票系统、行包制票系统、货运制票系统生成的原始信息进行稽核、检查,并对客票信息、行包信息、货票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准确性进行检查与监督的条款。随着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采取内部审核、会计核算、实地稽查的方法,对运输进款的资金运动及运输收入实现的全过程进行检查与监督,对发挥稽查的职能作用提出更高要求。收入稽查工作重在防范和纠正运输收入核算中发生的差错,查处运输收入领域违法犯纪和贪污舞弊行为,维护运输收入的正确与完整。新形势的工作要求我们的收入稽查人员既要帮促基层收入部门提高运输进款的核收业务,防止多少收款或漏收款,减少收费上的差错,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工作作风与职业道德,强化稽查力度,准确分辨违纪行为的隐蔽化、多样化,严肃运输收入纪律,尽可能挽回国家运输收入经济损失。

4加强路车综合管理

因为交通运输市场的主要场所是路。交通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没有路便没有交通运输劳务商品的交易,也就没有道路运输市场。因此,离开路来进行运输管理,路子会越来越窄:而路车综合管理,才能保证运输市场管理的生命力。可以设想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将养路费稽征机构与运输管理机构台并,设置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中央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管理特级和一级市场。负责这些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省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一级和二级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市级(地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二级三级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县及县以下重要乡镇可以设立市(地)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的派出机构,担负市(地)级管理机构所赋予的职责等。

5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在现代化市场的大潮中,交通运输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改革是出路,管理是关键。一是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成立经理办公室、企业科、经营科,组成经营决策中心。职能是进行市场调研,市场预测,制定企业经营目标,内部管理的制度,岗位工作标准和进行市场信息管理,克服人浮于事,办事托沓互相内耗、效益低、适应市场慢的弊病。二是管理人员要最佳化加强企业管理主要的因素是企业领导,管理人员要专业化,培训最优秀的专业人才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当务之急。三是企业管理制度化。市场具有规范性平等性、条理性的特点,运输事业要克服“以包代管理”的弊病,制定科学的可操作性岗位工作标准,工效挂钩奖罚分明,责权分明,完善企业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内容,控制运行机舸,以规范企业的内部管理行为和经营行为,作到依法经营依法管理。

积极应用现代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也逐步向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发展,许多新的现代经济管理方法都会相继问世。企业要尽快的掌握市场动态、对经济信息进行快速模拟分析,就必须重视广泛不断运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采用现代化市场的一些数字模式和理论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3结语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运输市场将不断探入发展,运管部门当致力于探索研究,同时运输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是各级收入部门都要积极面对并探索。我们既要培育、完善和发展运输市场,又要采用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

参考文献

[1]张辉;适应市场经济-提高运输收入管理水平[ J].铁道财会, 200(6)

篇12

关键词: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平衡计分卡

Abstract:Integratesinthe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stheorythecorecompetitivenesstheory,willconstructbasedoncorecompetitivene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willbethedirectionwhichmanagementaccountingwilldevelop.Butbasedoncorecompetitivenes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sgoal,thebasicphilosophy,themethodandtheprimarycoveragewillrevolvetheenterprisecorecompetitivenessthecultivationtochange.

keyword:Strategicmanagement;Corecompetitiveness;Strategymanagementaccounting;Balancedideabranchcustomsstation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战略管理会计是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更是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更好的系统。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其理论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中。笔者拟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中,对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思想、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由系统论可知,正确的目标是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运行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应明确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可以分为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谋求企业持久的生存与发展。这个目标比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更具体、更直接,更能体现战略管理的特点。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要定在取得竞争优势上面。竞争优势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各项指标的对比中确立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企业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在众多的指标中,关键的是市场份额、价格和成本。这是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能力、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市场份额是市场细分化以后的细分市场占有率,价格是具体产品的收益标准,成本的内容较复杂,涉及到引起成本发生的许多成本动因。通过全面广泛、深入细致的指标比较,来寻找和创造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因为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主要的决策信息,这种信息不仅包括财务信息(如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等),更重要的是提供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非财务信息(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网络等)。提供多样化的会计信息,既能适应企业战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也改变了传统会计单一的计量模式。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1)顾客价值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顾客,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充分挖掘顾客的价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持续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顾客。企业应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及实现这一理念的经营方式、业务流程和相关的管理体系。企业只有真正能为顾客创造价值时,它才拥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

(2)适应环境思想。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做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3)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4)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我们要认识到,战略实施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严峻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制定明确清晰的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又因为不能快速有效地实施发展战略,而丧失持续发展动力。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5)战略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划、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持,就是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为出发点。

三、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为使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在企业会计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还须有一定的方法加以保证。除传统的分析、决策、控制方法外,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竞争对手分析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新方法。

1.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实施和战略学习系统,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4个方面,其中,财务方面是最终目标,客户方面是关键,企业内部流程是基础,企业的学习与成长是核心。计分卡的4个方面兼顾了企业的长期与短期目标、理想的结果与现实结果的驱动因素,把企业能力的成长作为突出问题揭示出来,力求通过对顾客价值的关注,促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改善,加速企业的学习和成长,获得客户青睐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良好的财务目标。可以说,战略实施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平衡计分卡是实施战略的重是工具。

2.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计算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观念,把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不同的作业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企业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即先按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成本分配到作业,再按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情况将作业分配到成本对象。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企业能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3.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ValueChainAnalysis)是以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价值链的重构,提高价值链的创造效率,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成本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把价值链分析作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因为价值链分析在分析企业内部优缺点和外部压力及机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过程。例如,通过正确分析购买原材料质量和产品废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正确确定采购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标准,最大程度减少企业损失。其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供应商、顾客价值链连接在一起分析,可以改进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方法等。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和供应商、顾客合作,由供应商提供新材料,企业运用新工艺,生产出新产品满足顾客新需求。再次,通过将企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和竞争对手在各价值链环节上成本和价值的差异,为企业改进和创新提供指导。

4.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与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相关的一种活动,是制定战略决策的一种基本工具。主要是从市场的角度,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来考察企业的竞争地位,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信息。竞争对手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竞争对手是谁;(2)竞争对手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3)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和劣势;(4)面临外部企业的挑战,竞争对手是如何反应的。竞争对手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收集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理解竞争对手的过程。竞争对手分析有助于预测竞争对手的进攻,又可以抓住由于竞争对手的错误和劣势所提供的机遇,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四、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因为企业管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为之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也就十分复杂。战略管理是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3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过程。由于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使企业的战略与环境相适应,这3个环节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从而形成战略管理循环。以战略管理循环为依据,笔者认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战略决策分析

战略决策分析包括2个方面,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行业、竞争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可以把握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便企业制定出可实行的战略目标和能够抓住机会、回避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战略。二是采用各种技术方法,为企业提供各种备选战略方案,并对备选战略方案进行评价,最终帮助企业确定最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案的过程。战略决策分析应包括公司总体战略、竞争战略(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战略的决策分析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出发点,从企业外部和内部收集各种相关信息,运用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可行的战略目标,供企业管理当局决策时参考。

2.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种对投资立项、研究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进行的全方位监控的过程,而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战略成本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以现代成本管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战略管理观念、系统管理观念和成本动因管理观念)为基础,以基本竞争战略为导向,以培育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战略角度来研究影响成本的各个环节,从而进一步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范围应是对整个经济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是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统一,要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耗费以及补偿,以便实现可持续发展。

3.编制战略预算

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确定后,要使之得以实施与落实,还要落实资源,这就要编制预算。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发挥整体的控制和评价功能,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战略预算。传统管理会计的预算编制着眼于初期的内部规划和动作,以目标利润作为编制预算的起点,所编制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等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任何关系,有时甚至与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战略管理会计要围绕战略目标编制预算,以最终取得竞争优势,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其预算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反映顾客、竞争对手和其他战略性因素,也不局限于供、产、销等基本活动,而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后勤服务等活动都要纳入预算体系中。

4.战略业绩评价

所谓战略业绩评价,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的指导下,以促进战略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对战略实施活动开展的业绩评价活动。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指标一般采用投资报酬率指标,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主要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评价业绩,将业绩评价指标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战略,确定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如采用低成本战略,评价指标应着重内部制造效率、质量改进、市场占有率等。如采用产品差别战略,则应着重新产品上市的时间、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等指标。

战略业绩评价是一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决定必须评价的业绩;建立业绩标准;测定实际业绩和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揭示差异,并分析原因。战略业绩评价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对于责任中心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可以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方法;对于责任中心非财务业绩指标的评价,则要以我们编制的分级平衡计分卡为依据,通过统计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定期编制报告(可以与责任会计定期编制的财务业绩报告合并编制),做出业绩评价。总之,战略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需要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均衡,既要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要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力,既要比较企业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

总之,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渗透到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

[2]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篇13

医疗成本是卫生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的总和。主要由劳务费、业务费、公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管理费构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成本核算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营管理质量和经济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医院改革的深化,这就要求医院必须加强经济管理,通过实行成本核算进一步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作用,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1)实行成本核算是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需要。医疗经济效益与医疗费用挂钩,实行成本核算,可以促使核算单位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医院只有提高质量和效益才能更具有竞争力。病人对医院质量的评价是以自身的满意程度来衡量的,这种满意不仅仅是要求诊断快、疗效好,还要环境美和耗费少,合理地耗费已逐渐成为衡量医院质量的要素之一。

(2)实行成本核算能够增强职工成本意识,使职工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通过开展成本核算,能够使全院职工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成本核算需要多部门的配合,成本分析也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参与,树立全院职工的成本意识和成本观念,自觉节约资源,杜绝浪费,就能实现医疗服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3)实行成本核算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的基础。成本核算是医院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激励制度是促进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管理措施,绩效工资核算是实行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方式,是对医务人员提供超额劳动的报酬,是激励制度的重要内容。

(4)实行成本核算是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医院开展医疗活动,必然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医疗成本支出是否合理,对医院的管理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成本核算,加强审核力度,规范支出管理,降低成本费用。并可根据全面成本核算,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使决策者了解到通过成本核算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从而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二、目前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医院的成本核算由于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工作进展缓慢,存在严重问题和明显弊端。主要表现是成本核算制度不健全,缺乏应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成本核算没有明确的标准,缺乏规范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各级管理人员对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认识模糊,观念滞后,各层管理者的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医院长久以来实行预算会计制度,采用差额预算补助形式,财务人员缺乏相关的成本核算知识,即便有了成本核算也会出现重医疗业务科室成本核算管理、轻职能管理部门成本核算的管理模式。医院管理者对医院的经济效益高估,对管理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最终影响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意义重大。

(2)成本核算制度不健全,成本管理方法相对落后,缺乏科学规范。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完整的医院成本核算理论和医疗服务成本核算体系,在行业规章中缺乏统一、科学、规范的方法,导致各医院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核算范围也各不相同,造成成本核算资料只能在本医院内部进行纵向比较,而不能在不同医院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使数据缺乏可比性,不便于对成本进行效益分析。

(3)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水平不高。从目前状况来看,大多数医院计算机网络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反馈式控制,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独立于其他系统,不能很好地与成本核算系统衔接,信息资源存在很大的浪费,医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没有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甚至出现手工核算电脑数据的现象,而手工操作导致成本核算工作效率降低,准确性差,制约了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4)忽视人力资源成本、质量成本。传统的成本管理忽视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和质量成本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医院利润的高低,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控制是增强医院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质量是医院的生命,成本是医院的寿命。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可以节省大量的费用,从而增加收益。

三、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的有效途径

(1)提高成本核算意识。成本核算强调医院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比如对固定成本采取相对固定原则,既正确体现当月或季度的固定成本水平,又加强对固定成本的控制,防止了资产的重复设置和浪费;对新购进或报废的仪器设备,按照全成本核算的原则适时地对其收取或减除折旧费,鼓励科室发展新科技,优化设备结构。从领导到每个医护人员及职工都要明确自己的成本责任,使其提高成本意识,把搞好成本管理,不断降低成本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使成本管理工作建立在可靠的群众基础之上。

(2)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建设。只有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加强以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绩效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才能提高医院竞争力,占有医疗市场份额。医院应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借鉴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健全责任成本会计制度,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等。在医院内部,应全面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为医院经营构建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

(3)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管理机构能使财务管理与经济管理部门有机统一,实现医院经济核算和经济管理工作高效、统一。从长远发展看,医院的经济管理组织机构应当是高度集中和相对分散相结合,即高度集中的管理决策层和相对分散的管理执行层。医院经济管理体制以经济管理办公室或经济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形式直接隶属于院首长,使各种经济信息和决策高度集中;财务科或经济管理科以经济参谋或助理的形式,分散至各经济责任中心,负责执行相应的经济管理工作。这种高度集中和相对分散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将有利于医院经济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有利于经济决策的统一、全院经济运行的协调一致和经济高效。

篇14

赵德海教授、和淑萍副教授主编的《宏观经济学》一书已于2010 年 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经是第三版。该书基于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时引入大量具体的宏观经济管理案例、特别是引入了我国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情况,以中国实际发生的经济事件为主要阐释对象,把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资料及时反映出来,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该书受到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的资助。它的出版无论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还是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结构清晰,内容详尽,系统性强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是宏观经济学导论,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定位、发展历程及基本研究方法。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对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三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学所包含的最基本的理论作全面的介绍。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分别就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部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供给和总需求、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第十二章对当代西方的主流宏观经济学流派的的发展、基本观点、分歧及新近动向作了简单的介绍。从全书的目录可以看到,作者对其中每个部分的理论和实践案例部分作了若干详细划分,结构清晰。同时,对本学科每部分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系统地阐述和辨析。这是此书区别于其他宏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语言通俗易懂,可接受性强

宏观经济学在进入中国的很长时间里,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不可攀,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得懂、听得明白的学科,认为那是政府官员的事情,和普通百姓生活没有关系。因此,很多的教材、专著对于宏观经济学的介绍基本上采用的是晦涩难懂的语言,让人敬而远之。读过这部宏观经济学教材后发现作者叙述的语言简练、直白,让读者看后能够感到宏观经济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是可以学得懂的。尤其是其中引入的案例,其语言直白、透彻,把经济中的问题用百姓的话说了出来,让人更容易接受。语言的通俗性是这本教材的一大优点。

三、反映了学科的重要进展与主流成果,具有前沿性

作者不但介绍了已较为成熟的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而且还加入了近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把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资料及时反映了出来。如在国民收入核算部分对当前热门话题绿色GDP的介绍,失业与通货膨胀部分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分析等,这些都是目前政府关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大量的这些前沿性研究资料的引用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有学者在讨论我国学术界的学术规范性时曾说过,判断一本学术著作或论文的价值之高低,资料来源的多寡和可靠性不能不视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从这方面来看,本书的资料是丰富、新颖而又可靠的。

四、宏观理论实践化,兼顾理论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宏观经济学真正的舞台是阐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开发心智,令人乐而忘返。在对理论介绍的同时,书中在每一个重要章节甚至知识点之后,都附有相关的案例及分析。例如,为什么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通货膨胀水平和失业率如此之低?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是什么?……这些案例大都分析透彻、精辟到位,能很好地体现出真实世界中所蕴涵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书中出现的案例,大部分都是发生在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了一些作者对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所积累的成果。这就克服了时下不少翻译出版的国外宏观经济学著作在联系中国实际方面存在的不足。

现实中,要想从“我听说过”进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翻阅《宏观经济学》一书时,给我感受深刻的是以赵德海、和淑萍为首的编写团队甄选相关案例的良苦用心。其实对读者来讲这更是抛给我们很多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相信此书无论是对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对政府工作管理人士,都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