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企业的现状范文

医药企业的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药企业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药企业的现状

篇1

【关键词】医药企业;税收筹划;现状;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税收筹划进入了一个迅速的发展时期,随着我国税收环境的日益改善,税收筹划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税收筹划在我国企业的实务操作中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再加上税收征管中所强调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以至于许多企业对税收筹划的理解显得极为片面。另外,我国税收征管环境目前还不够完善,这对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也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研究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医药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目的

1.降低纳税负担。在医药企业的税务处理上,经常出现由于纳税主体计算错误、没有申请税收优惠或者是没有报备可扣除项目,造成医药企业出现多纳税的情况。采取税收筹划要求纳税主体准确的掌握税务法律以及税收政策,运用法律手段以及财务处理,制定额度最低的整体纳税方案,维护纳税主体的合法利益。

2.防范纳税风险。通过采取税收筹划管理,可以确保纳税人税务帐目清晰、申报方式正确、税款缴纳足额、及时,防范企业出现多纳税以及偷逃税款行为,避免企业由于税收方面的问题承受法律处罚,实现医药企业的涉税零风险,进而降低医药企业不必要的损失,确保医药企业财务核算管理的规范化。

3.效益的最大化。在医药企业内部开展税务筹划,其目的并不仅仅是实现最大的纳税降低额度,而是实现医药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收入的最大化。在进行企业税收筹划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成本效益综合分析的方式,对税收筹划的净收益进行计算明确,确保医药企业总体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二、我国医药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

1.不能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观念

由于税收筹划在我国起步较晚,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水平和社会纳税的意识尚有距离,导致征纳双方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够。纳税人在实际进行税收筹划时,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甚至把税收筹划看做避税,以至与偷税混为一谈,使人们在税收筹划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误区。税收筹划的实践是以税法为准绳的基础上的一种合理合情合法的行为,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正当手段,而偷漏税是在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已经发生并且确定的情况下,采取不正当不合法的手段,以逃脱纳税义务的行为。可见,税收筹划与偷税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是否合法。所以,坚决不能以偷漏税等违法行为曲解税收筹划。

2.缺乏筹划成本观念,仅考虑税负最轻因素

税收筹划的目的在于优化税负,获取收益。事实上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过程,税收筹划给企业Ю词找娴耐时,也需要企业为之付出相关的成本和费用,甚至在整个税收筹划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规避的节税费用。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机会成本,往往由于税收筹划的方法选择不当,或者税收优惠政策解读不透彻而失去了其他方面的战略规划调整,也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进而付出了更大的机会成本。

3.缺乏风险意识,税收筹划价值

企业应该意识到由于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税收筹划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企业过分重视和依赖税收筹划,反而会影响企业的整体全面的发展。如果企业只是一味地为了减少税收负担,盲目地追求税收筹划减少税负的结果,就容易忽略更有前途的发展机会和发展项目。那么,这样的税收筹划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说明税收筹划也是失败的,使企业得不偿失。

三、提高医药企业税收筹划能力的对策

1.正确理解税收筹划的含义,使税收筹划与税收政策导向相一致

医药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面临着复杂的形势,科学的企业税收筹划,就必须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提升企业自身的水平。在确保企业税收筹划能够完全服从于医药行业战略发展需要的同时,建立完善有效的医药企业纳税筹划体系,制定一系列的标准。精确把握税法政策,综合考虑国家政策、税法的变动趋势,以及各种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各种免税政策以及税收临界点的合理运用,以提高医药企业经济决策的水平,税收筹划的科学性,确保了税收筹划方案的最佳。

2.合理规避税收筹划的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在实践税收筹划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税收筹划的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税收管理实施机制。税收筹划是在一定的政策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发生作用的。所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和涉税事务中,企业财税管理人员要始终保持着对筹划风险的警惕性。从税收筹划的时效性看,仅仅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是不够的,企业的相关财税人员还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先进的网络设备,根据现行税收政策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建立一套科学快捷的税收筹划管理系统,对企业涉税的各个方面的筹划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并且合理规避。

3.充分运用税收筹划的各种方法和技巧的空间

随着国家税制的逐渐完善,单纯的税收筹划方法变得越来越困难,只有灵活运用节税、避税、递延、转嫁等多种手段来扩大税收筹划的空间,只有复合式的税收筹划方案,才会最大程度降低税收筹划的成本和合理规避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从而谋求企业收益最大化。

篇2

1 当前中小医药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成本控制绩效评价标准存在缺陷 长期以来,许多药企以成本升降作为成本控制绩效的评价标准,在工作中会出现以下后果:①单纯地削减成本。削减成本一般的方法会降低原材料的价格或档这是许多药企由盛致衰的重要原因。工资待遇低,经常流失高素质人才,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②片面强调降低成本。这是许多药企发展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片面强调降低成本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研发成本支出往往很大且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1.2 局限于生产成本的控制,忽视供应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 许多制药公司非常重视生产成本控制。事实上,大多数医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成本的比例不超过总成本20%,更多的成本支出发生在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环节,尤其是广告及宣传开支的成本。

1.3 成本开支缺乏总体规划 ①成本支出未使用在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如不根据实际需要购置资产和设备,导致企业资源浪费。②在新产品开发时,不注重市场调查。盲目投资,导致市场开发成本过高,企业得不偿失。

1.4 应收账款催收不力,坏账损失严重 同品种的药品太多,企业间的竞争过于激烈,为扩大市场占有率,药企大量采取赊销铺货,致使应收账款比重居高不下。很多企业对账款的催收力度不够,导致应收账款超过诉讼时效。

2 造成问题的主要根源及危害

2.1 企业梦想短期内做大做强,忽视了自身发展的规律 许多国内医药企业在初期发展稳定,但到一定阶段就冒昧地想做大做强。如 “三九”医药集团,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后来却盲目收购了大量的不良企业,甚至有与医药行业毫不沾边的房地产企业,导致其生产经营每况愈下,落得被华润(集团)有限公司重组的命运。

2.2 为了拓展市场占有率,大量使用赊销方式铺货 严重的坏账损失,往往会拖垮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如三株口服液公司,大量使用赊销手段分销产品,产品倒是在包括农村的药房随处可见,但大面积的赊销产生了巨额坏账损失,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2.3 片面追求利润 企业偷工减料造成药物的疗效下降,有的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追求短期利润会让企业付出惨痛的代价。如“欣弗”事件,“齐哈药”事件,无不是在采购及生产过程中贪图减少成本所致,最后被国家查处甚至直接被国家取缔。

3 中小医药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对策

3.1 转变观念,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理念 ①转变成本观念。现代企业成本理念已突破生产成本的限制,它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引入产品概念、产品设计的成本,生产成本、维护成本和处理成本,以及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企业资源消耗。医药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企业投入在产品开发的成本随之增加;又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投入在产品市场开发支出增加。②要有战略成本意识观念。战略成本意识是企业管理层要足够的重视成本管理和控制,并充分认识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潜力。要依靠组织配合措施:首先,形成全民降低成本的格局。其次,将降低成本从战略布局定位其高度,建立长期的战略成本意识。③树立成本效益思想。企业要树立成本效益的思想,要用企业未来收益现金流量的现值与投资、生产等成本费用的现值比较来看成本控制的结果。

3.2 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监控体系 ①必须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公司不能以牺牲产品质量来降低成本。医药产品的疗效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另外,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因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药品质量绝不能掺假,否则企业自取灭亡。②把握时间概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确立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企业必须尽快抢占市场。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把握市场脉搏,医药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尽量缩短设计、开发、生产时间。掌握产品,材料市场信息,便于企业安排生产计划。③必须重视整体规划。最有利的成本效益是收益最大。例如,在兼并相关企业时,本企业不能只考虑购买的成本低,还要看后续支出,其未来市场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企业应着眼于长远利益,审慎地实施低成本的兼并政策。④必须把握重点,抓住关键。企业应分析产生成本的关键环节,例如:一般占药品生产成本的60%是原材料成本,企业可以选择好质量的供应商采取招标的形式来降低成本,控制原材料的成本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应对销售费用进行分析,设计出最好的促销活动方案,产品的销售费用,占产品的总成本相当大的比例,制定既激励销售人员又降低成本的营销策略。

篇3

关键词:物流管理;医药行业;现状;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供应链视角下的淮安医药行业物流运作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SSYXY201314)

一、淮安医药行业物流管理中存的问题

1.配送零散,药品不集中,造成医药行业物流费用过高

由于医药行业具有品种繁多、分类复杂、储运条件要求高等特点,特别是医药物流配送网络环节过多,造成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缺乏有效的组合,相互之间经常出现资源浪费,造成运输、仓储费用增大,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大部分医药物流配送中心软硬件设施落后,无法实现管理科学化、作业机械化、分拣自动化。医药配送物流成本高,配送效率低的现象极为普通。

2.物流息化水平低

目前相当多数的医药物流企业没有开发自己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运作仍处于人工管理的模式,网络技术应用不广泛,电子资料交换(EDI)、企业资源管理(ERP)、分销需求计划(DRP)、有效客户反应(ECR)、电子自动订货(EOS)、卫星定位技术(GPS)等物流信息管理技术尚未普及,整个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之间缺乏信息的相互链接和共享。繁杂的交易环节和交易渠道是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罪魁祸首,这必然导致在药品流通过程中效率和效益的无辜损耗,这种损耗直接表现在药品价格所包含的高昂的流通成本。而高成本的批发必然导致高成本销售,最终使药品价格攀升难下。导致高额的批发成本除了上述原因,我国独特的“逆向调节”机制是另外一个帮凶。药品作为特殊商品的性质以及医院几乎垄断买方的市场地位,以及在我国医疗机构特有的“以药养医”的大背景下,药品价格独特的“逆向调节”机制应运而生,医院及医生的获利多少与药品价格高低是正相关的,所以,这也导致药价居高不下。

3.医药物流服务意识不强

北美第一大的医药批发商麦克森公司依据其自身优势及实力(覆盖全美的分销网络和配送中心、畅通的运输渠道以及相应的物流技术)为全美的目标客户全天候配送药品,效率以小时为单位计算,以保证全系统货物不间断供应。而淮安的药品物流供应效率则以天为单位进行衡量,并且节假日不隶属工作时段。这种巨大差距所导致的后果不利于政府对医药资源的调控,而且对于应对大规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将是措手不及,间接对社会稳定形成较大的隐患。

4.药品流通环节和交易层次多、交易途径繁杂

与药品物流成熟国家相比,我国药品流通在各环节及层次上都存在差距。药品从出厂到最终消费者手里,在国外成熟市场一般为2~3个,在我国往往有6~7个环节。而批发环节一般有地区总经销、市级批发商和县级批发商等等,此外,厂家往往要设立办事处,与各级批发商及医院或零售药店打交道。批发商和厂家办事处又都可直接对医院或零售药店进行销售,导致药品流通混乱,难以控制。这是我国医药流通业低效率、高成本、服务差的主要原因。在分销方面,环节多、层次多,信息流通不畅,直接导致物流成本高,间接造成整个行业的毛利持续下降。

二、加强淮安医药行业物流管理的策略

1.一级医药物流中心规划设置

一级医药物流中心可以由供应链中医药批发企业、零售连锁企业、生产企业单独出资或共同合资成立。一级医药物流中心为药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区域内药品都经过一级医药物流中心进行配送,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另一方面,由于药品品种多、存储条件各异等特点,且医药零售端分布广泛,配送批量小、批次多、业务量较大,配送频繁,若只设立一级医药物流中心,可能不能按时完成业务量,而且配送范围过大、路线过长,运费也会较高。因此,需要设置二级医药配送中心以解决一级医药物流中心因配送辐射半径过大而不能够及时满意客户需求和配送成本过大的问题。

2.医药信息系统规划建设

将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中所有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医药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对接,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一级医药物流中心能够随时查看二级医药配送中心所有品种的库存情况、销售情况、流向等,二级医药配送中心能够随时查看一级医药物流中心的药品情况,以便对库存的品种进行及时的调整。并建立零售商、二级医药配送中心、一级医药物流中心、制造商以及供应商之间的自动补货系统,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效统一。

在当今社会,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医药销售网,但这主要是为了解决自身或者其所在集团的利益的采购或销售问题,还没有把眼光上升到把自身纳入到整个行业的信息系统节点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物流信息交流提供依据,互联网联的发展使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企业及时掌握最新物流信息,帮助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物流方案制定、快速准确配送,并保证物流成本最小化。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企业和政府都应足够重视,尤其政府在公共信息平台以及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的建设上要有所作为。

3.发展医药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作为中介联结厂家、批发商以及零售商,具有独特优势。今后第三方专业物流将成为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主导,这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首先,在成本上第三方物流比企业自身的单一物流更具优势,服务更为专业。其次,在国家政策偏重上第三方物流更占优势。发展医药第三方物流,政府、企业、市场因素都应考虑在内,资源的配置,整体的规划布局以及宏观的调控,都应以现代供应链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为参考依据,科学决策。

4.企业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医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企业,相关的医药物流设施包括制药企业、仓库、转运设施及零售药店。而政府的责任在于,制定相应的设施规范标准。物流配送相关设施的规模、数量、及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物流成本以及服务质量。所以,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应得到企业的足够关注和重视,包括建设和升级。而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及信息通讯等社会基础设施的优劣,关系到药品物流发展能否步入规范化、规模运作化,这部分的责任主要由政府负责。新建和改造的关系要依据具体的环境进行处理,在具体的区域进行的医药物流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新建与改造合理结合,技术和设备引进要切实际,兼顾先进与实用,建设以最大网络化为指导,经营以合理规模化为目标,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

篇4

关键词:现金流量 财务状况 风险判断

一、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现金流量结构分析是指同一时期现金流量表中不同项目间的比较与分析,以揭示各项数据在企业现金流入量中的相对意义。其计算公式为:

现金流量结构比率=单项现金流入(出)量/现金流入量总额

首先,分别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和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占现金总流入的比重,了解现金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占现金总流入比重大的企业,经营状况较好,财务风险较低,现金流入结构较为合理,反之,则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其次,分别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支出、投资活动现金支出和筹资活动现金支出占现金总流出的比重,它能具体反映企业的现金用于哪些方面。一般来说,经营活动现金支出比重大的企业,其生产经营状况正常,现金支出结构较为合理。

二、盈利质量分析

(一)盈利现金比率

盈利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这一比率反映企业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关系,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创造或获取现金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比率越大,企业盈利质量就越高:如果比率越低,说明本期净利中存在大量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企业获取现金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的摊销、处置长期资产的损益、对外投资收益、存货及经营性应收和应付项目的变动等等。

(二)再投资比率

再投资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资本性支出

这一比率反映企业当期经营现金净流量是否足以支付资本性支出所需要的现金。比率越高,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未来现金流量或利润的能力就越强。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企业资本支出所需现金,除经营活动提供外,还包括外部筹措的现金。

(三)销货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比率

销货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销货总额。

销货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比率反映企业每一元销售收入中所能获得的现金,是考核企业经营活动效益的一个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效益越好,也说明产品销售政策和收账策较为严重,能保证货款的及时收回,经营现金流人大干流出。

三、支付能力风险分析

(一) 现金净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

现金净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现金净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是用反映企业偿还当年到期债务能力大小的指标。这里的当年到期债务是指企业的流动负债与当年到期的长期债务之和,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企业立即变现能力越强,企业随时可以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大,较之其他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来说,该指标更直接、更明了,更具现实性。不过,过高的比率虽然能保证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现金的获利能力较低,现金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该指标过低,会使企业陷于财务困境,支付能力不足,债务偿还缺乏保证。

(二) 现金净流量对债务总额比率

现金净流量对债务总额比率=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

现金净流量对负债总额比率是用来反映企业每年现金净流量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是衡量企业长期负债偿还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偿债能力越大,越低则说明企业偿还债务的保证程度越小,衡量企业的长期负债偿还能力的大小。既可以根据资产负债表资料,从静态的角度,通过资产负债表率等指标来反映企业负债的总体规模,反映资产的变现能力对偿还债务的保证程度,也可以从损益表资料出发,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企业盈利水平对偿还债务利息的保证程度,而根据现金流量表提供的资料,从现实的角度,动态地反映由企业经营理财活动所获取的现金流量对偿还债务能力的大小。

(三)经营净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

经营净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经营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

用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与企业流动负债相比更能说明企业支付能力的大小。首先,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情况下,当期取得的现金收入,先要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支出,然后才能满足偿还债务的支出。第二,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企业的主要活动,是获取自有资金的主要来源,应该说也是最为安全而且是最规范的取得现金流量的办法,用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之比来恒量企业的偿债风险,能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企业的偿债能力状况。

(四) 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

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本金+现金利息支出)

这一比率用来衡量企业到期债务本金及利息可由经营活动创建现金支付程度。比率越大,说明企业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就越强,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企业经营活动生产的现金不足以偿付到期债务本息,企业必须对外筹资或出售资产才能偿还债务。

(五) 现金股利支付率或利润分配率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核心竞争力 意义 现状

核心竞争力一词是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由于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一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而这种能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 其次,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还具有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

一、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中小企业的重要现实意义

1.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进驻到国内市场,各种高品质的外国商品不断地吸引着国内消费者的眼球,由此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日趋严峻的挑战。虽然我国中小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惊人,但这些主要是依靠于我国政府的各项关税壁垒的设置等宏观调控手段。伴随着入世后各项关税壁垒的降低及取消,有着良好信誉及优良产品的国外企业无疑将对我国中小企业造成不可小觑的威胁,我国中小企业如不能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会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危机。

2.构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不断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逐渐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市场经济就是由市场来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依靠竞争来获取自己的市场地位与份额。所以,为了适应我国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国内市场走向规范化道路,不管是国有企业或是中小企业都必须靠加强不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面临严峻市场挑战的时候处于不败之地。

3.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多,在这些企业当中,一部分企业通过自身建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逐步站稳了脚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内中小企业,依靠模仿等手段,快速地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不久便失去市场活力遭到市场的淘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可持续发展性差。而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要具备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特殊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这样一种能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企业可以获得一种长期的竞争优势,从而帮助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状

1.我国中小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把握不清

大部分的国内中小企业都无法真正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普遍将企业的研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等所有内部能力全部认作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事实上核心竞争能力并不等同于企业的一般能力,而是一种独特的与其他竞争对手相区别的能力。另外,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普遍将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认作为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但是却忽略了并非所有资源都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只有在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资源,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2.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其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水平比较低下的模仿,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现在,技术创新层面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由几方面原因构成:一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严重缺乏,从而严重制约其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而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其融资渠道不通畅。当下各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其不良资产负债率,纷纷选择融资给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于严重缺乏资金的国内中小企业,贷款审查却越来越严格。另外,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也是造成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匮乏的原因之一。二是中小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不够及时,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信息资源方面不具备优势,是制约其进行技术创新的另一因素。三是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严重缺乏,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即使能够招聘到一些优秀人才,也只是将中小企业作为跳板,当获得足够的经验及实力后纷纷跳槽。

3.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缺少战略规划

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要有关于企业发展的长远的战略性规划,由此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而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内部,短期行为相当严重,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由于经营不下去而纷纷倒闭,究其主要原因即是他们根本没有或者缺乏战略性管理及规划,即使有些企业制定了战略规划,真正将其实施执行的也是少之又少。

参考文献:

[1] 毛箭,郑辉昌. 浅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分析[J]. 消费导刊,2008,(02).

篇6

关键词:医药企业;互联网;医疗行业;互联网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2107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震惊,医药行业作为朝阳产业也在迅猛发展。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从目前情况来看,传统医药企业普遍经受着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例如以天猫医药馆为代表的平台型医药电商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大力整合医药供应链资源;好药师则发力B2C电商,谋求线上线下的高度整合;更有大量的创新移动电商医药渠道、医生P2P平台等,这些无不对医药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产生重大冲击。从长远来看,医药企业未来发展势必应该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做到顺势而动。另外,中国医药市场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吸引了国际上众多知名外资药企,这对国内医药企业又形成了另一重大冲击,大多数中国药企尤其是中小型药企与其相比,明显缺乏竞争优势,尤其在互联网领域,更是难以与发达国家抗衡。因此,中国医药企业如何改善传统的线下经营模式,制定有效的互联网发展对策,从容应对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提升国内外的竞争实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我国医药企业互联网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行业自身内在规律,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策。这有助于尚未成熟的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认清发展道路和目标,能够有效推动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顾客对医药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以至于有力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我国医药企业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医药企业互联网发展现状

从2005年药房网获得第一张医药B2C牌照以来,医药电商经过了十年左右的发展。据统计,2014年我国网上药店总销售额达68亿元,2015年已突破百亿元大关。

现有医药电商模式包括B2B 模式、B2C模式、O2O模式。其中,B2C最多,B2B因企业之间信息化对接难,发展缓慢,O2O处于探索中。B2C模式包括自I式和平台式两种,自营式是企业自营多品种医药,向消费者提供医药电商服务,平台式是第三方B2C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医药交易服务;B2B模式包括政府主导下的B2B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即非营利性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平台和药企B2B,即生产商、批发商、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易服务平台; O2O模式简言之就是线上下单线下取药,现阶段除医药电商B2C企业提供的O2O服务外,其他医药O2O企业大致分为三类:独立医药O2O企业,如快方送药、药给力等;有传统企业背景的医药O2O公司,如叮当快药、药急送等;大型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医药O2O服务,如百度提供的药直达平台、阿里健康提供的医药O2O服务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仅仅提供附近药店信息展示而不提供配送服务平台的医药O2O项目。

据 《2015中国医药电商发展蓝皮书》 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CFDA共发放526 张“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其中第二方批发交易类B2B证书(即B证)112家、第三方平台交易资格的企业(即国A证)26家、网上零售类B2C证书(即C证)388家,占比分别为213%、49%和738%,C证所占比例最大,获得B证和C证的即传统医药背景的公司共有501家。但是由于医药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特殊性,国家法律法规约束性较强,因此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尤其是医药零售行业的互联网发展进程一直比较迟缓。

当前,随着“互联网+”政策的进一步明朗,我国未来医药电商的发展潜力巨大,将呈快速增长态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抵挡万亿元级市场的诱惑。2015年12月7日,全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诞生。同年12月10日,“全国首张电子处方”开出,它突破了网络问诊的限制。可以预测,未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将精力更多集中于提供医疗服务,而把药品销售的功能出让给零售药店或网上药店;促进医药、医疗和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企业的共享,推动医药电商加快跨界融合与发展,将是药品零售行业未来服务模式转型的关键。

由此可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传统医药企业纷纷朝互联网方向发展,做起了医药电商。新兴的创业型互联网企业也在不断试水,探索互联网医药快速发展的路径。但我国医药企业的互联网发展之路依然困难重重,与国外互联网医药企业差距巨大。

(二)国内外医药企业互联网发展现状对比

美国是药品电子商务开展较早的国家,政府积极支持药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该国的药品互联网销售目前已形成B2B、B2C、第三方药品互联网销售交易平台(公共交易平台)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而且第三方物流网络非常发达,能够及时完成药品的分销与配送。

篇7

关键词:医药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40-03

随着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中国医药企业也开始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部分企业还主动向社会责任报告。但与此同时,部分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却欠佳,危害事件频发。

一、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及履行现状

1.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对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经典解释是Carroll提出的金字塔模型,即CSR分为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绝对(慈善)四个维度。

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则源于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的,即“得到最高标准的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人权”。医药企业CSR有其行业特殊性,与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与法律、伦理道德和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保证医药产品质量是医药企业首要CSR。另外,保障员工的工作安全、不欺瞒投资者、为顾客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保护环境、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减少人类的疾病痛苦等,都是医药企业应承担的CSR[1]。目前获得广泛认可的医药企业CSR包括质量安全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以及公益责任。结合文献和中国国情,本文认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和发展阶段之下,医药企业立足于本产业特点,在保证药品质量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上,在企业能力范围内,基于患者、员工、包括医疗机构在内的合作伙伴、股东和债权人、政府、环境和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对企业行为期望所需承担的责任。医药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行为对社会需求从被动履行到主动适应的结果。

2.医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中国医药企业已开始关注其社会责任的履行,一些大型医药企业已经把履行CSR作为企业运行的重要部分。2008 年3 月,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公司了中国医药行业首份CSR报告,系统描述了其在经济、社会、行业和环境等方面的CSR。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参与中国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成为中国首家通过国际SA8000 管理体系认证的药企[2]。复星医药于2009 年开始向社会公开了医药企业年度企业CSR报告,从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合作伙伴、员工、消费者和社区等方面披露了CSR的履行状况。此外,不少大型医药企业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进行公益性捐助、与社区联合开展医药卫生宣传及与高校合作创办实习基地。

但同时,近几年药品安全事故频发,医药企业CSR履行现状令人担忧。如,从2006年的“欣弗”事件、“鱼腥草”事件、“齐二药”事件,2007年的“佰易”事件,2008年的“肝素钠”事件、2010年的假狂犬疫苗事件到2012年的“毒胶囊”事件,重大药品安全事故频发,而且还涉及知名医药企业。此外,2011年的哈药“污染门”事件则显示出医药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缺失。可见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比较突出。

二、医药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篇8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应具备“互联网+”的运营思维,否则将会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落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物流体系的完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已成为医药企业的重要营销方式,其中B2C(Business-to-Customer)医药电子商务模式是最为常见的。B2C医药电子商务模式也称“商家对接客户”模式,是众多医药电子商务的一种,是在传统医药产业结合线上互联网技术和线下物流渠道形成的新型营销方式。B2C医药电子商务从企业采购、生产、管理、营销以及售后等各个环节对传统医药行业的运营模式进行改造,大大提高了医药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了医药企业的营销成本。由于我国医药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其管理体制、运营模式、规范机制均不健全。在传统零售模式成本高涨的背景下,分析我国B2C医药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探究完善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策,对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B2C医药电子商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1.消费群体对B2C医药电子商务模式的信任不足。不可否认,电子商务虽在我国有着迅猛的发展,但是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产品质量与安全仍存在担心和质疑。特别是医药产品关系到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使得其对医药电子商务抱以谨慎和犹豫的态度。消费群体对B2C医药电子商务模式的信任不足是当前B2C医药电子商务模式面临的关键性问题。相关研究显示,虽然我国医药电商规模年均增速非常高,但药品网络销售约占零售市场销售比例非常底。

2.医药企业对B2C医药电子商务模式的管理不善。毫无疑义,医药企业的管理不善是当前B2C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首先,医药企业对电商战略缺乏全局性思考,即便是OTC产品通过网上销售的也仅点极小的比例,医药企业普遍担心网络渠道对传统渠道的冲击,无法有效进行价格管控。企业高层普遍对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趋势缺乏判断。其次,医药企业仍缺乏专业的电商人才团队,导致医药企业即使建立电商平台,也由于人才的匮乏而市网络营销计划落空。

3.政府部门对B2C医药电子商务模式的监管滞后。众所周知,我国B2C医药电子商务模式的政策壁垒较多。截止2014年12月31日,CFDA共发放371张《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其中网上零售类B2C证书(即C证)272家,真正开展业务的不超过120家,营业收入在百万元级别以上的只有50家左右。与此同时,当前我国药品最主流的销售途径――医院销售,往往需要通过招标方式入围,医药企业无法自主进行网上销售,国家政策尚不允许处方药在网上进行销售,老百姓无法从网上购买处方药。

三、完善B2C医药电子商务模式的对策探讨

1.建立医药电子商务经营信用体系,加大B2C医药电子商务营销宣传。要消除消费者对B2C医药电子商务产品的安全顾虑,主要要从医药企业信用管理和医药电子商务营销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建立B2C医药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对于制假、售假的医药企业给予严厉的处罚,对存有不良销售记录的药企给予终身禁止电商销售的处罚。另一方面,要加大对B2C医药电子商务的合法性宣传,使普通消费者对B2C药品电子商务有个正确、全面的了解,以期减少消费者对B2C药品电子商务的非理性质疑。

篇9

关键词:长吉图先导区 医药产业 产业链 现状 完善

长吉图先导区为吉林省范围内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图们江地区,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70万。这一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一半以上,长春、通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长吉图导区核心城市,具备坚实的医药产业基础和较强的科技支撑,是吉林省崛起、发展和腾飞的重中之重。

一、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吉林省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销售产值1150多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销售产值819.11亿元,同比增长50.5%。吉林省医药企业以通化、长春、吉林和延边州四个地区为主要分布地,集中了全省82.89%的医药企业,其中通化地区最多,占全省医药企业总数29.98%。

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以长春、通化和延边地区的发展为例。首先,长春和通化(以下简称“长通”)两地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已把延边远远甩在后面。2006年,通化、长春、延边医药工业产值分别完成95.5亿元、87.6亿元、19.7亿元。其次,长通两地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而延边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通化、长春、延边制药企业分别为84户、83户、36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为12户、15户、3户。通化已形成东宝、修正、金马、万通、方大等9户企业集团为支撑的医药骨干群体,实现了“小地方、大集群”格局。最后,长通两地已建立较完备的医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而延边尚处于起步建设阶段。长春市集中了吉林大学、长春应化所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药物安全评价中心、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和新药研发机构100多家,已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小试、中试直至产业化的研发平台和创新体系。

二、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形成了“一地两域”、“4个医药园区”、“12个中药产业基地县”的集群式发展格局。但是在产业链建设及产业集聚方面仍需完善,突出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规模小,发展缓慢

在产业规模上,据统计,全国医药业总产值在2003年达到2800亿元,浙江一些产业集群总产值在全国份额中的比重超过30%,而通化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在其中所占份额不足2%。在发展速度上,2003年石家庄制药集团实现利润8.94亿元,与整个通化市大体相当,该集团年均利润递增率高达50.3%,而通化在同一时期年均利润仅仅递增10.2%。

2、大多数医药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人才

从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大多数医药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比较薄弱、产品更新换代时间较长,创新能力、资金、技术不足,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不高。此外,通化制药企业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平均每个制药企业不足4人,人才缺乏使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利于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3、医药企业产业链条不完整

医药产业缺乏统一完整的产业政策,没有一个完整链接的平台,使各个环节之间出现脱钩,浪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去完成链接,医药产品招标制度尚存隐患。

三、完善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链对策分析

1、加强三市沟通,加快医药产业集聚

各级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健全市场规则,提高市场诚信度,保证各类市场规范运作;加大对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形成医药企业的集聚效应,依靠医药企业的集聚效应提升每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引导医药企业集团式和集群式发展,积极吸引域内外战略投资者、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医药企业重组,进行医药行业资源整合,使医药工业成为拉动医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2、加大对通化医药企业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的投入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医药企业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使医药产业集群中的各个医药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医药科技发展新信息,及时进行各个区域内医药企业的医药科技信息交流,吸收医药研究新成果,以提高医药企业自身的创新水平,促进医药企业的发展和医药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

3、加强通化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

长吉图先导区拥有多所高校、专业科研机构,这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医药生产企业一方面应主动与国内外高校,特别是当地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医药科研、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努力深化企业改革,改革产权制度,从医药企业产权结构上解决智力、知识等无形资产问题;努力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家,长期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努力提高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

4、突出特色,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资源是产业链发展的源头,中药产品是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的支柱,也是非常突出的特色项目,应该保持这一传统的优势项目,建设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已实施的规范化种植研究基地、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项目为重点,建设符合GAP 标准的现代化中药材种植园,进一步增强保障长白山垄断性药业原料资源的供应能力。

5、不断完善三市医药企业创新体系

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奖励措施,不断完善通化市医药企业创新体系,以增强通化医药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形成具有长吉图先导区地区特色的建设格局。

参考文献:

[1]刘仁敏.《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2009

[2]蔡志刚.《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与医药产业基地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4)

篇10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自身的健康,因此与健康有密切关联的医药也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居民的支付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医保体系在逐步地健全,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是促使医药行业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医药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也同样也意味着医药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种病上百种药的现象十分常见,如何才能使自家医药企业在同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已成了各大医药企业的首要难题。医药企业的盈利与否通常取决于该企业的营销能力,但是营销管理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营销部门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但是,我国的医药企业很少制定营销策略,大部门企业仅仅是空设了营销这个部门。

二、中国医药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医药企业分为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两种。经过了一轮较长时间的持续高速成长后,中国医药企业进入了一个危机与转折并存的发展关键时期。医药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的秩序,行业内各企业的生存现状变得岌岌可危。不仅仅如此,中国的医药市场一直是以国外品牌和国内成分仿制药为主导。国外一直认为中国的很多行业都是以中国制造为主、以中国创造为辅,中国的医药行业似乎也在印证这种说法。由于新药的研发成本较高,药品的临床试验时间较长,中国的医药市场就一直被国外药物占领着。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医药产业陷入了低成本竞争常态化的低谷。其实这是医药产业必经的产业重组过程,回顾西方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与目前中国医药产业相似的身影。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北美产业以及美国医药产业的重组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点,即均是在陷入低成本竞争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史为鉴,中国的医药也将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市场的集中度将会大幅度提高,医药企业的数量会大幅度减少,较为专业化、特色化的高科技医药企业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权。因此,医药企业应该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理性的思考,积极地应对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和洗牌重组。

三、医药营销的意义

随着医药市场的繁荣,医药企业之间竞争程度的激烈就不言而喻了。医药行业与其他传统行业不太一样,它的产品以及服务同质性很强,那就是为人们的健康服务。因此,在医药企业之间很难形成差异化的优势,这时品牌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医药营销就是通过一些营销手段,如广告、媒体传播等,结合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对品牌产生推动效应,建立、维护和宣传医该药品牌,为品牌树立个性,加强大众对该品牌的认可度。大众对于医药品牌没有绝对的自由选择,更多的是依赖医生、专家等的专业建议和正面口碑。医药市场营销对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口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它才是决定企业盈利的根本。

四、中国医药市场营销现状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药品消费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的差距也暗示了国家人均用药水平的差距。这种差距为日后药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国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下寻求契机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药品消费市场之一。现如今,中国的医药市场在流通渠道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药品的厂商可以直接与医院、批发商以及零售商等进行直接交易,省去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与医院对接的流程。虽然说这样提高了医药流通的效率,但这存在一些弊端。这种做法是造成医院市场和目前医院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这种紧张关系直接表现为医院在医药的贷款方面拖欠不还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医药企业没有做好长期发展战略的规划,逐渐堙没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为了在医药企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各个医药企业不断地在降低药品的价格,医药企业的利润也越来越少。这种“杀敌一千自毁八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想取得长期发展,还是要做好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在新环境下,医药企业最明智的营销手段不是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中,而是应该把客户作为中心,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以及影响因素做出对应的营销策略,完善医药市场营销体系。

五、做好营销管理工作并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

做好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维护价格体系。首先解决内部管理问题,不要压货,现将内部存货问题解决掉。此外,调整好销售渠道,不要无止境地向市场销售,严格控制各级销售的出货价格;设计不同的包装,以包装提高药品的客单价。打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损害自身的利益,因此医药企业可以从品牌包装入手,为企业品牌设计不同以往的包装,并且不给传统的流通渠道提供货物。市场上没有流通,只要销售价格合理企业利润就有保障;做好战略合作规划。改变以往的营销策略,举办大型的培训活动、树立品牌形象、与连锁终端进行战略合作。针对消费者的心理以及影响因素,制定一些营销策略:信誉定价。消费者普遍认为价格越高质量越好,信誉较好的、已经树立好良好形象的企业可以适当将一些药品的价格定高一些;惯性定价。对于消费者较为熟悉其功能、质量的药品,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习惯,制定一个惯性价;更换产品组合策略。将产品组合中获利过大或者过小的产品去掉,更换成易获利的产品;差异定价策略。根据时间、地点和顾客购买力的差异,为消费者推荐合适的药品。比如相同的药品,不同的日期定不一样的价格。

六、结束语

篇11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主导的时代已经到来,消费品已普遍地被符号化,即品牌商品,在现代消费市场中,消费者通常购买与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产品和品牌来达到自我意义的实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营销重点逐渐从产品的物质和功能属性转向对商品品牌的创造与发展,并且品牌本身具有多样化趋势的特点。品牌的发展是必然的,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不再以单纯产品本身来竞争,品牌的竞争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国际市场的主要竞争形势,因此,我国医药行业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医药品牌体系。

1.我国医药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1.1提高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振兴民族药业

如今是品牌经济时代,我国医药企业的品牌名声,是决定我国医药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美国的医药企业具有竞争力,是与他们具有世界一流的品牌企业分不开的。所以,我国医药企业应实施品牌战略,壮大我国医药企业的品牌实力,可以有效提高医药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振兴国家的民族药业。

1.2 增强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实力、创新力,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促使企业快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缩短,产品的生存周期必然不断缩短。因此,企业必须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才能适应消费者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而产品创新的前提是技术创新,只有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才能推动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药业研发投入排名见表一)

2.医药企业品牌现状分析

2.1 对品牌概念认识模糊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

我国一些医药企业认为,建立品牌是未来的事,目前企业要以生存为主,以后再图发展,眼光紧盯着短期利润,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更不会为医药品牌战略的建设“破费”。众多医药品牌希望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在这种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他们违背了医药品牌推广中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先导的基本规律,往往在前期医药品牌知名度的推广上不惜重金,在医药品牌的维护管理上却后继乏力,导致品牌只有知名度没有美誉度,品牌建立无果而终。

2.2 只顾建立品牌却忽视产品质量,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造就高价值的品牌

我国一些医药企业很想在品牌上下功夫,但事实却是,企业一边在打造品牌,一边却因为产品质量不过硬,或因片面追求产量而放松质量管理,或因技术和管理上的原因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最终使企业的无形资产贬值,企业信誉受损。调查显示,我国医药产品的质量合格率与发达国家指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质量是医药品牌创立、发展的根本,是医药品牌的生命。放眼全球,著名的跨国大公司无一不是以产品质量打牌子、创市场、建信誉,同时重视产品的创新。只有以超前的眼光提高产品的质量标准,使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推陈出新,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医药品牌永葆青春。

2.3 品牌文化建立不到位

品牌代表的是价值和承诺,医药品牌文化的形成对一个品牌的长久发展至关重要,不少国际医药品牌在经营过程中,把建立社区文化与消费者建立长久的信任作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并逐步让这种文化深入人心。与之相反的是,国内一些企业在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营造上缺乏规划,往往以短期价格促销来解决市场问题,以牺牲企业长期利益来换取眼前利益,不断毁灭已经建立起来的医药品牌基础,吞噬着医药品牌承诺的基本诚信精神,更无法建立起医药品牌文化。即便有些企业意识到或强调了医药品牌文化的重要性,其品牌文化内容却又像只徘徊在心门外的摆设那样显得空洞而乏味,缺少打动人心的元素。

3.我国医药企业的品牌战略

3.1 优化品牌成长的政策环境

品牌本身想长久的发展,离不开我国政策环境的支持。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情况是,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最终导致药品销售层次低。同时我国医疗机构存在一些漏洞,致使医药混为一体,医药养医。甚至医药的负责人成为药品消费的人,使得药品销售不再以塑造药品品牌来赢得市场,而以红包,回报等方法占领市场份额。要改变上述现状,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首先要调整医药产业结构,提高医药产业的进入壁垒,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生产;其次,加大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尽快实行医药分业管理,消除医院方面对药品消费的作用,实现公平的药品营销环境,最终形成医药企业以品牌争天下的良好氛围。

3.2 树立科学的品牌理念

在这个市场经济的今天,许多医药企业依然重视的是有形资源投入的产品经济的时代。在品牌经济的竞争时代。塑造品牌而不仅是单纯地依靠广告,人员促销,而是企业理念,企业行为和企业视觉的完美统一。高价值的品牌是需要正确的理念定位,确定企业使命、企业经营哲学和企业价值观,并将企业理念严格地贯彻到企业行为识别和文化识别中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锻造出一流的品牌,赢得市场,进而赢得消费者忠诚。

3.3 进行并购和重组,壮大企业规模

在消费者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的今天,国内外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整合传播的重要性。自2011年6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后,我国医药行业收购兼并和联合重组日渐活跃。2011年,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并入中国医药集团,华润集团重组北京医药集团等项目顺利实施,一批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迅速扩大规模,实现了产业链整合和业务布局调整,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组织结构优化。此外,华东医药、康芝药业和科伦药业等上市公司热衷收购重组,解决产能矛盾,加快产品或结构调整。未来几年将成为医药行业并购期。从国际上看,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医药商业集中度都在90%以上,且药品批发整合快于零售,制药会相对滞后于批发。在新医改环境中,我国将加快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管理的升级。

参考文献:

[1]张然.塑造药品零售业核心竞争力[N].市场报,2003

[2]戴贤远译.塑造品牌特征[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篇12

并购已经成为医药企业最主要的成长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医药企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行业也需要面对资源的整合和重组。就我国医药企业并购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医药企业;并购;建议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0502

医药行业一直以来都被誉为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在多数人看来,社会对于医药产品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刚性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医药产业也一直处于持续、高速发展的状态,逐渐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迈进。但是,不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产业结构分布的合理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产业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所以,我国医药企业要想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产业整合以及结构合理化,并购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1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以年均16%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远远超过了我国全国工业的平均增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亚太区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对医药产品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我国医药市场势必获得长足的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问题,以及其他很多原因,我国医药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属于低技术、低效率、低利润的产业,“一小二多三低”的局面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2我国医药企业并购行为分析

2.1我国医药企业并购历程

从我国第一家医药上市公司哈医药于1993年6月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也一直处于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一开始,医药领域的并购事件还只属于个别现象,数量少,方式单一,多为现金并购,主要是由一些经营较好的企业并购经营不善的企业,通过这种强弱并购,提高整个医药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调整产业结构。但是,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已经颇具规模和实力,为了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他们希望通过并购获得品牌和市场优势,这就导致并购数量大幅度增加,行业内的资产重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民营资本也开始登上了并购舞台,开始整合医药行业内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仍然处于一个阶段,只是不管是并购的主体,还是并购的形式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

2.2我国医药企业并购特点

2.2.1并购规模较小、次数较多

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规模普遍较小。在2006年至2010年5年的时间里,中国医药并购市场共完成92起并购,其中披露具体金额并购案例有78起,并购总额仅为22.63亿美元,这相对于国外医药企业动辄百亿元的并购规模,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从并购频率来看,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并购次数也普遍偏多。

2.2.2以横向并购为主

所谓横向并购,就是指生产同类或者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医药企业通过横向并购一方面可以达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在获得同类或者类似产品之后,也同时获取了互补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占有率。众所周知,我国医药企业由于一直以来都存在“多、散、乱”的问题,数量多,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缺乏科研能力和竞争力,在这种现状下,国内企业主要是通过横向并购,达到产品的协同性,市场的互补性,从而把企业、市场做大做强,面对跨国制药企业的竞争压力。

2.2.3政府在并购中起推动作用

并购,属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正常活动,在国外,政府不会对企业的并购行为过多干预。但是目前在我国,政府在医药企业并购中还是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相比,还不成熟,关于并购的法律政策以及实际操作还不完善;另一方面这也是由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所决定的,政府希望在他们的推动下能够改善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的局面,从而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3并购对我国医药企业的作用

2.3.1并购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并购,大量重复建设型的或者是规模小、经济效益差、出现亏损的医药企业就会被整合,并购企业也能迅速扩大其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大大提高整个医药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多、散、乱”的局面得到改善,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结构,实现规模经营,扩大市场覆盖面,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控制力。

2.3.2并购提升行业利润

医药产业是技术型产业,从研发、生产到最后的销售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才、资金。并购可以剔除一些由于缺乏资金来源或者经营管理不善而入不敷出的医药企业,并将双方优势资源集中起来,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改善企业的负债能力,更加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促进其业绩增长,提高整个医药行业利润。

2.3.3并购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医药企业通过并购后,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领域,在优势领域做到强而专业,帮助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规模效益,减少竞争,形成垄断效应。不再像之前一样,什么都做,但是做的既小又没有竞争力;同时并购可以使医药企业延伸产业链:纵向并购有助于企业降低交易费用,获取资源垄断的优势;混合并购能够使企业拓展新领域,降低运营风险的同时还可以产生组合效应,促进企业多元化发展。

3我国医药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

3.1促进并购方式多样化

现金支付是我国医药企业并购领域最为常见的支付手段。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很有可能出现资金流动困难,使并购企业掉入债务陷阱,加大并购公司的财务风险,而且现金并购对被并购方人员积极性的调动也不及股权支付。

因此,要想降低现金支付这种单一支付方式带来的风险,保障医药行业并购能够顺利进行,就需要充分利用多种支付方式。要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充分利用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资源;发展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有效运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使得我国医药企业能够拥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并购从而健康迅速地成长。

3.2加强并购后整合

并购的成功与否,不仅要看被并购的企业所能创造价值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看,并购后并购方对企业整合的能力。纵观中国医药并购市场,许多医药企业在完成并购后,由于整合不力使得并购方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华源、三九、东盛等企业就是在快速扩张后忽略了整合,最终造成并购失败。

所以说,并购企业应该明白并购交易的结束代表企业整合的开始。并购方在完成并购后要重新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优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有效地分配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整合企业文化,让并购双方都有效地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来,一方面保持企业的稳定性,同时也要促进企业的发展。

3.3主管部门积极发挥监管和引导作用

政府需要正确地引导医药企业的并购行为,严格监管行业内的并购申请,对不同的企业要有差别审批:对于一些本身有诸多问题,或者试图利用并购进行恶性炒作的企业,应该坚决制止其发生并购;对于那些绩效高、声誉好、品牌优势明显、有广泛融资渠道的企业并购运营能力差、入不敷出的小企业的行为,要给与政策上一定的支持。同时,政府部门对于相关信息的披露,也要做到尽可能的及时、详实、准确,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其次,政府机构在大力推动并购,加快重组市场化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对企业并购进行盲目干预,要让医药企业的并购在合理的情况下,尽量发挥并购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篇13

一、医药企业并购的现状分析

(一)加强医药企业并购的目的

随着医药改革工作的逐步落实,我国医药企业将迎来严峻的考验。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惨遭淘汰,是每一家医药企业均需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加强医药企业并购,有利于促进并购双方获得更多更为优质的资源,提高对市场的控制力,通过发挥并购双方的各自优势,提升企业价值链的核心能力。随着医药企业的并购,企业的发展速度将会得到明显提升,产品种类也会更加丰富多元化,加强企业并购行为,能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同时,并购行为能够充分发挥出并购企业的协同效应,利用资产经营或资本经营的方式,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实现资源共享以及目标公司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二)医药企业并购的现状

1、片面追求多角化经营

部分大型医药企业急功近利,过于看重眼前利益,未对企业本身情况、市场趋势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充分考量,盲目收购一些中小企业,且疏于对管理模式、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内容进行重新调整,最终导致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能力始终停滞不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整体发展,并购行为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2、未给予财物风险足够重视

部分大型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进行并购行为仅为节约生产成本,因此在收购中小企业以及亏损企业时,通常会极力压低收购价格,完全忽略了“企业整合成本同样是并购成本的组成部分”这一事实。考虑到中小企业、亏损企业的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员工整体水平等方面并不能与大型企业相媲美,因此大企业在收购这类企业后,往往会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用于整合,进一步加大了财务风险。

3、逐渐呈现出垄断趋势

就我国现阶段情况来看,并购行为应始终遵循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避免垄断,培养良性竞争的基本原则。然而,事实上,大多数医药企业的并购行为,虽然在原有基础上,真正实现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经济效益也获得了提升,但却逐渐开始展露出垄断的趋势。并购行为的开展,会导致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过于集中,市场份额占比重,最终出现垄断现象。这种情况,显然对市场和谐竞争环境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二、资产评估应用于医药企业并购的作用分析

(一)国有企业资产评估的意义和方式

1、收益现值法

将评估对象在剩余寿命中的收益进行预估,然后按照合理的折现率进行折现,最终累加得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将该数值作为资产价值参考的方法即为收益现值法。这种方法是以企业的未来收益作为切入点,对企业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相较于其他方法,这种方法显然更具综合性,能够从多方面角度对企业资产价值进行权衡。不过,该方法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客观性不强,且准确率不高,因为在对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时,多少会受到评估者个人主观的影响,且折现率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最终估值的准确率并不是绝对的。

2、成本法

当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对企业各项资产价值与负债进行综合考量,最终对企业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的方法,即为成本法。成本法主要通过考察企业资产的重置能力,来评估企业的资产价值。这种方法能够清楚地反映出企业资产的真实情况,不过,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为它只能针对有形资产进行评估,极易忽略企业中各种无形资产的价值。很显然,属于高成长性或主打技术资产价值一类的企业,并不适合使用这种方法评估企业资产的整体价值。

3、市场比较法

将被估资产与近期市场已交易成功的同类型资产进行比较,并在同类资产成交价格的基础上,按照被估资产与已成交资产的差异,对被估算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即为市场比较法。这种方法相较于其他方法具有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势,在使用该方法时,为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务必要对市场价格、未来发展走势、同类型资产的差异等内容进行充分考量。所以,并不建议使用该方法计算企业的整体权益价值,不过,该方法用于评估土地、房产等方面均能获得理想效果。

(二)医药企业并购中的评估务实分析

1、医药商业企业并购侧重点

医药商业企业的主要业务主要包括药品的批发、零售、以及物流等。因此,商业企业应重视经营品种的独占性,这将会给商业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优质的产品将会有效提高企业的产品利润,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其次,商业企业定期调整自身在市场中的所处地位,避免垄断现象的发生,与其他竞争者构建和谐有序的市场环境。另外,还应密切关注应收账款、存活率以及付账款的周转情况,积极建设完善的物流网络,以促进不同业务的稳定运营。

评估医药商业企业首先应对该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量,一般情况下,可使用收益法对其进行评估。相较于其他评估方法,收益法更有利于提高未来盈预测值的准确率。一般情况下,相较于普通医药产品,新型医药产品的毛利率明显更高,不过,同一类型的药物毛利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下滑趋势,特别是最初毛利率高的药品,下滑趋势尤为明显。因此,应结合该企业今后的营运资本,在损益预测的基础上,进行未来资产负债预测,并将营销网络价值纳入评估范围内。

2、医药工业企业并购侧重点

医药工业企业的主要业务包括药品研制、生产,对此类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容易受到市场情况、研发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医药工业企业并购侧重点应包括:市场占有率、销售策略、销售预测、新产品上市时间等。考虑到医药工业企业的这一特征,可使用成本法对其进行资产评估,并使用收益法对新药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应将企业所有对盈利有贡献的无形资产均列入评估范围,分析未来盈利预测中新品种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结合国家基本国情与政策方针,如新医改政策、医药环保政策等,对未来医药成本的增加进行综合考虑。

篇14

本文主要对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医药企业(本文主要以国内医药企业和国外大型跨国医药公司作比较)的基本情况、并购战略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寻找出典型案例进行对比,从中找出不同医药企业在并购环境、并购原因以及具体运作方面的不同之处,以求为了未来中国医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医药企业;并购;整合

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完善,企业利用内部长期积累或通过外部扩张的得到不断壮大。相对于内部积累,外部扩张在时间上更具有优势。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都选择通过外部扩张的手段使得企业迅速成长。而并购正是外部扩张的表现形式。过去的百多年中,在西方社会,随着五次兼并狂潮的接踵而至,诞生了许多的大型公司。

医药行业是关乎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行业,在各国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的医药行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我国医药的产业结构,无论从创新能力、研发能力、集中度低以及运营成本等方面,距离发达国家都有很大的差距。各大医药企业仍然还是依靠价格进行恶性竞争,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低,这些因素都影响我国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自1999年我国加入WTO后,许多国外制药巨头均将中国市场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市场。他们不但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还通过合资、并购本土的医药企业等方式,在中国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国内的医药企业如何才能在这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杀出一条血路?在笔者看来,企业并购是一条便捷出路。通过企业并购可以有效的整合资源,减少支出,快速获得新技术,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规模经济,最终促进我国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对中外的医药企业并购战略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国内医药企业的不足,以期未来进一步改进,具有借鉴意义。

1 中外医药企业基本概况

1.1 国内医药企业的基本概况

医药行业作为融合了多学科前沿技术和手段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关系到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国民卫生总费用增长了136 倍,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高达17.8%,远超GDP的增长速度。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各类医药类上市公司已经达到181家。

1.2 国外医药行业基本概述

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有很多模式与做法与我们很不相同,但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与学习,是我们未来前进的目标。

(1)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的赢利模式与我国的截然不同。在处方药方面,他们追求专利保护,获得市场垄断地位,取得垄断利润。由于中国市场和法律的不健全,我国对制药企业缺少市场保护机制。其的赢利方式主要是仍以仿制药为主,其结果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率下降。

(2)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对于研发费用的投入上与我国截然不同。例如,在美国,医药企业用于自主研发新药的费用占到了他们销售收入的14%以上。而在我国却只有销售收入的1~2%的水平。为什么会造成的如此大的差别?第一是由国家政策和行业政策造成的。第二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国内外制药企业的盈利模式的差异所致。

(3)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与我国截然不同。在国外,医药行业的现状是集中精力生产的不是药品、某种医疗器械,也不是某种诊断产品,而是知识,即专利。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利用知识产权对专利进行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再予以推广,而具体的产品生产则在发展中国家内进行。

我国的医药企业主要是靠生产仿制药和专利权过期的药品生存,而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则在通过研发新药品来换取发展权以及对于他们对整个世界医药市场的控制。

2 中外医药企业并购特征及个案分析

2.1 国内医药行业并购的一般特点

我国医药企业的总体状况是数量多、规模小。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医药企业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迫于外资企业强大的外部压力,近年来中国医药企业并购数量在逐年增多,资本市场越来越活跃。2006年至2010年,在国内医药行业市场中,共完成了92起并购案例。其中有78起并购案例的交易总额达到22.63亿美元。

国内医药行业并购有三大特征:

(1)产业政策主导型

在我国,医药行业的并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产业政策主导型。也就是说,很多的企业并购是由政府所直接推动的。

(2)强强联合不多

从我国医药企业近些年来的并购案例来看,多以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为主,强强联手的案例却比较少。

(3)跨行业并购居多

通过对国外大型医药行业的并购特点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并购基本属于横向并购,很少涉及到医药流通领域。而国内的医药企业往往采取了一体化经营的策略。例如复星医药。控股北京金象大药房,进入医疗商业领域;控股北京和睦家医药,进军医疗服务业等,完成了一体化经营。

2.2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并购的主要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行业的并购活动一直非常活跃。以美国2006-2010医药市场发生的并购案例为例。(见表1)

从表1的数据来看,并购交易在2009年达到顶峰,这是因为有辉瑞公司并购惠氏、默克收购先灵葆雅这样的重量级并购案例,其各自的交易总额分别达到680亿美元和411亿美元。从2006年-2010年这5年间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并购有许多典型特征,总结如下。

(1)并购多以提高企业研发为主要目的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开展并购,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获取新产品、新技术,并且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例如,2009年的美国辉瑞公司收购惠氏一案中,不仅因为辉瑞的专利药面临专利到期,同时也可以通过收购惠氏的研发资源,实现进入疫苗制造以及生物制药领域。另外,由于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比较长而老产品利润率下降,所以利用企业并购这种手段获得更具有价值的新产品。企业还能通过并购获得此类产品的市场销售许可。

(2)多以横向并购为主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的并购主要以同行业内部横向并购为主。从上面的并购案例来看,不论是以大吞小还是强强联合,即使是Gilead Sciences并购CGI制药公司这种交易总额仅为1.2亿美元的案例,还是辉瑞并购惠氏的交易总额达到680亿的案例,都是在同行业内的横向并购。而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必然会愈演愈烈。企业间的横向并购风起云涌,其结果就是,企业并购后带来规模效益,使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获得了竞争上的优势。

(3)强强联合

目前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主要采取强强联合的并购方式,目的在于获得优势互补。如2009年3月,在全球医药市场呼风唤雨的两大医药企业巨头,默沙东与先灵葆雅选择了强强联合。并购后,默沙东成为全球第二大处方药生产商,其年销售额将达到424亿美元。

2009年10月,辉瑞公司完成了对惠氏公司并购,交易总额高达690亿美元,是21世纪以来的最大一笔医疗并购案。

3 中外医药企业并购综合比较

3.1 并购动因比较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并购动因看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资源,优化产品结构

(2)药品专利到期之前,并购可以弥补销售损失,维护公司收入

(3)进入新领域和新市场

国内医药企业并购动因:

(1)政府主导为主

(2)追求一体化

(3)企业自身追求利润化

3.2 并购对象及方式比较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并购以强强联合为主,而我国医药企业并购通常是以“大吞小”的方式发生。在并购方式上,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主要是通过流通股转让的方式完成并购,而我国医药企业并购主要采取了场外协议转让的方式。

3.3 支付手段比较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并购经常通过现金支付与换股的手段。换股方式并购的优点在于,双方无需支付大量的现金,被并购公司的股东就可以自动成为并购公司的股东。

而在我国,支付手段依然是以现金支付为主。虽然通过现金支付方式简单,但是有较高的财务风险。对于并购方而言,要求他们有足够的银行存款或者说融资能力,凑个某种程度上讲,也限制了我国医药企业并购案的发生。

通过对中外医药企业并购的经典案例、基本特点的分析以及并购差异的综合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并购具有强强联合的特点,并以增加产品研发能力和扩大市场份额为并购动力,其购行为已经相当成熟。然而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医药企业并购在很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对于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而言,不论从并购环境、动因以及并购具体操作等诸多方面,依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政府干预过多、法律制度不完善、追求一体化多元化经营等等。并购具体运作时也是问题重重。

为更好的推动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发展,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加以推动。1.政府能在企业并购活动中需要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2.企业并购应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3.企业必须加强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虽然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为了推动我国医药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并购是必经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医药企业能给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严家明.惯性管理——企业持续发展之道[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