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药企业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近几年来,我国税收筹划进入了一个迅速的发展时期,随着我国税收环境的日益改善,税收筹划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税收筹划在我国企业的实务操作中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再加上税收征管中所强调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以至于许多企业对税收筹划的理解显得极为片面。另外,我国税收征管环境目前还不够完善,这对企业进行税收筹划也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研究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医药企业开展税收筹划的目的
1.降低纳税负担。在医药企业的税务处理上,经常出现由于纳税主体计算错误、没有申请税收优惠或者是没有报备可扣除项目,造成医药企业出现多纳税的情况。采取税收筹划要求纳税主体准确的掌握税务法律以及税收政策,运用法律手段以及财务处理,制定额度最低的整体纳税方案,维护纳税主体的合法利益。
2.防范纳税风险。通过采取税收筹划管理,可以确保纳税人税务帐目清晰、申报方式正确、税款缴纳足额、及时,防范企业出现多纳税以及偷逃税款行为,避免企业由于税收方面的问题承受法律处罚,实现医药企业的涉税零风险,进而降低医药企业不必要的损失,确保医药企业财务核算管理的规范化。
3.效益的最大化。在医药企业内部开展税务筹划,其目的并不仅仅是实现最大的纳税降低额度,而是实现医药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收入的最大化。在进行企业税收筹划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成本效益综合分析的方式,对税收筹划的净收益进行计算明确,确保医药企业总体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二、我国医药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
1.不能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观念
由于税收筹划在我国起步较晚,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水平和社会纳税的意识尚有距离,导致征纳双方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够。纳税人在实际进行税收筹划时,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甚至把税收筹划看做避税,以至与偷税混为一谈,使人们在税收筹划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误区。税收筹划的实践是以税法为准绳的基础上的一种合理合情合法的行为,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正当手段,而偷漏税是在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已经发生并且确定的情况下,采取不正当不合法的手段,以逃脱纳税义务的行为。可见,税收筹划与偷税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是否合法。所以,坚决不能以偷漏税等违法行为曲解税收筹划。
2.缺乏筹划成本观念,仅考虑税负最轻因素
税收筹划的目的在于优化税负,获取收益。事实上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过程,税收筹划给企业Ю词找娴耐时,也需要企业为之付出相关的成本和费用,甚至在整个税收筹划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规避的节税费用。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机会成本,往往由于税收筹划的方法选择不当,或者税收优惠政策解读不透彻而失去了其他方面的战略规划调整,也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进而付出了更大的机会成本。
3.缺乏风险意识,税收筹划价值
企业应该意识到由于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税收筹划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企业过分重视和依赖税收筹划,反而会影响企业的整体全面的发展。如果企业只是一味地为了减少税收负担,盲目地追求税收筹划减少税负的结果,就容易忽略更有前途的发展机会和发展项目。那么,这样的税收筹划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说明税收筹划也是失败的,使企业得不偿失。
三、提高医药企业税收筹划能力的对策
1.正确理解税收筹划的含义,使税收筹划与税收政策导向相一致
医药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面临着复杂的形势,科学的企业税收筹划,就必须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提升企业自身的水平。在确保企业税收筹划能够完全服从于医药行业战略发展需要的同时,建立完善有效的医药企业纳税筹划体系,制定一系列的标准。精确把握税法政策,综合考虑国家政策、税法的变动趋势,以及各种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各种免税政策以及税收临界点的合理运用,以提高医药企业经济决策的水平,税收筹划的科学性,确保了税收筹划方案的最佳。
2.合理规避税收筹划的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在实践税收筹划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税收筹划的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税收管理实施机制。税收筹划是在一定的政策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发生作用的。所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和涉税事务中,企业财税管理人员要始终保持着对筹划风险的警惕性。从税收筹划的时效性看,仅仅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是不够的,企业的相关财税人员还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先进的网络设备,根据现行税收政策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建立一套科学快捷的税收筹划管理系统,对企业涉税的各个方面的筹划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并且合理规避。
3.充分运用税收筹划的各种方法和技巧的空间
随着国家税制的逐渐完善,单纯的税收筹划方法变得越来越困难,只有灵活运用节税、避税、递延、转嫁等多种手段来扩大税收筹划的空间,只有复合式的税收筹划方案,才会最大程度降低税收筹划的成本和合理规避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从而谋求企业收益最大化。
1 当前中小医药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成本控制绩效评价标准存在缺陷 长期以来,许多药企以成本升降作为成本控制绩效的评价标准,在工作中会出现以下后果:①单纯地削减成本。削减成本一般的方法会降低原材料的价格或档这是许多药企由盛致衰的重要原因。工资待遇低,经常流失高素质人才,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②片面强调降低成本。这是许多药企发展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片面强调降低成本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研发成本支出往往很大且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1.2 局限于生产成本的控制,忽视供应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 许多制药公司非常重视生产成本控制。事实上,大多数医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成本的比例不超过总成本20%,更多的成本支出发生在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环节,尤其是广告及宣传开支的成本。
1.3 成本开支缺乏总体规划 ①成本支出未使用在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如不根据实际需要购置资产和设备,导致企业资源浪费。②在新产品开发时,不注重市场调查。盲目投资,导致市场开发成本过高,企业得不偿失。
1.4 应收账款催收不力,坏账损失严重 同品种的药品太多,企业间的竞争过于激烈,为扩大市场占有率,药企大量采取赊销铺货,致使应收账款比重居高不下。很多企业对账款的催收力度不够,导致应收账款超过诉讼时效。
2 造成问题的主要根源及危害
2.1 企业梦想短期内做大做强,忽视了自身发展的规律 许多国内医药企业在初期发展稳定,但到一定阶段就冒昧地想做大做强。如 “三九”医药集团,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后来却盲目收购了大量的不良企业,甚至有与医药行业毫不沾边的房地产企业,导致其生产经营每况愈下,落得被华润(集团)有限公司重组的命运。
2.2 为了拓展市场占有率,大量使用赊销方式铺货 严重的坏账损失,往往会拖垮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如三株口服液公司,大量使用赊销手段分销产品,产品倒是在包括农村的药房随处可见,但大面积的赊销产生了巨额坏账损失,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2.3 片面追求利润 企业偷工减料造成药物的疗效下降,有的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追求短期利润会让企业付出惨痛的代价。如“欣弗”事件,“齐哈药”事件,无不是在采购及生产过程中贪图减少成本所致,最后被国家查处甚至直接被国家取缔。
3 中小医药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对策
3.1 转变观念,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理念 ①转变成本观念。现代企业成本理念已突破生产成本的限制,它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引入产品概念、产品设计的成本,生产成本、维护成本和处理成本,以及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企业资源消耗。医药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企业投入在产品开发的成本随之增加;又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投入在产品市场开发支出增加。②要有战略成本意识观念。战略成本意识是企业管理层要足够的重视成本管理和控制,并充分认识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潜力。要依靠组织配合措施:首先,形成全民降低成本的格局。其次,将降低成本从战略布局定位其高度,建立长期的战略成本意识。③树立成本效益思想。企业要树立成本效益的思想,要用企业未来收益现金流量的现值与投资、生产等成本费用的现值比较来看成本控制的结果。
3.2 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监控体系 ①必须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公司不能以牺牲产品质量来降低成本。医药产品的疗效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另外,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因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药品质量绝不能掺假,否则企业自取灭亡。②把握时间概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确立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企业必须尽快抢占市场。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把握市场脉搏,医药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尽量缩短设计、开发、生产时间。掌握产品,材料市场信息,便于企业安排生产计划。③必须重视整体规划。最有利的成本效益是收益最大。例如,在兼并相关企业时,本企业不能只考虑购买的成本低,还要看后续支出,其未来市场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企业应着眼于长远利益,审慎地实施低成本的兼并政策。④必须把握重点,抓住关键。企业应分析产生成本的关键环节,例如:一般占药品生产成本的60%是原材料成本,企业可以选择好质量的供应商采取招标的形式来降低成本,控制原材料的成本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应对销售费用进行分析,设计出最好的促销活动方案,产品的销售费用,占产品的总成本相当大的比例,制定既激励销售人员又降低成本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物流管理;医药行业;现状;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供应链视角下的淮安医药行业物流运作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SSYXY201314)
一、淮安医药行业物流管理中存的问题
1.配送零散,药品不集中,造成医药行业物流费用过高
由于医药行业具有品种繁多、分类复杂、储运条件要求高等特点,特别是医药物流配送网络环节过多,造成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缺乏有效的组合,相互之间经常出现资源浪费,造成运输、仓储费用增大,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大部分医药物流配送中心软硬件设施落后,无法实现管理科学化、作业机械化、分拣自动化。医药配送物流成本高,配送效率低的现象极为普通。
2.物流息化水平低
目前相当多数的医药物流企业没有开发自己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运作仍处于人工管理的模式,网络技术应用不广泛,电子资料交换(EDI)、企业资源管理(ERP)、分销需求计划(DRP)、有效客户反应(ECR)、电子自动订货(EOS)、卫星定位技术(GPS)等物流信息管理技术尚未普及,整个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之间缺乏信息的相互链接和共享。繁杂的交易环节和交易渠道是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罪魁祸首,这必然导致在药品流通过程中效率和效益的无辜损耗,这种损耗直接表现在药品价格所包含的高昂的流通成本。而高成本的批发必然导致高成本销售,最终使药品价格攀升难下。导致高额的批发成本除了上述原因,我国独特的“逆向调节”机制是另外一个帮凶。药品作为特殊商品的性质以及医院几乎垄断买方的市场地位,以及在我国医疗机构特有的“以药养医”的大背景下,药品价格独特的“逆向调节”机制应运而生,医院及医生的获利多少与药品价格高低是正相关的,所以,这也导致药价居高不下。
3.医药物流服务意识不强
北美第一大的医药批发商麦克森公司依据其自身优势及实力(覆盖全美的分销网络和配送中心、畅通的运输渠道以及相应的物流技术)为全美的目标客户全天候配送药品,效率以小时为单位计算,以保证全系统货物不间断供应。而淮安的药品物流供应效率则以天为单位进行衡量,并且节假日不隶属工作时段。这种巨大差距所导致的后果不利于政府对医药资源的调控,而且对于应对大规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将是措手不及,间接对社会稳定形成较大的隐患。
4.药品流通环节和交易层次多、交易途径繁杂
与药品物流成熟国家相比,我国药品流通在各环节及层次上都存在差距。药品从出厂到最终消费者手里,在国外成熟市场一般为2~3个,在我国往往有6~7个环节。而批发环节一般有地区总经销、市级批发商和县级批发商等等,此外,厂家往往要设立办事处,与各级批发商及医院或零售药店打交道。批发商和厂家办事处又都可直接对医院或零售药店进行销售,导致药品流通混乱,难以控制。这是我国医药流通业低效率、高成本、服务差的主要原因。在分销方面,环节多、层次多,信息流通不畅,直接导致物流成本高,间接造成整个行业的毛利持续下降。
二、加强淮安医药行业物流管理的策略
1.一级医药物流中心规划设置
一级医药物流中心可以由供应链中医药批发企业、零售连锁企业、生产企业单独出资或共同合资成立。一级医药物流中心为药品在供应链中的流通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区域内药品都经过一级医药物流中心进行配送,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另一方面,由于药品品种多、存储条件各异等特点,且医药零售端分布广泛,配送批量小、批次多、业务量较大,配送频繁,若只设立一级医药物流中心,可能不能按时完成业务量,而且配送范围过大、路线过长,运费也会较高。因此,需要设置二级医药配送中心以解决一级医药物流中心因配送辐射半径过大而不能够及时满意客户需求和配送成本过大的问题。
2.医药信息系统规划建设
将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中所有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医药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对接,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一级医药物流中心能够随时查看二级医药配送中心所有品种的库存情况、销售情况、流向等,二级医药配送中心能够随时查看一级医药物流中心的药品情况,以便对库存的品种进行及时的调整。并建立零售商、二级医药配送中心、一级医药物流中心、制造商以及供应商之间的自动补货系统,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效统一。
在当今社会,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医药销售网,但这主要是为了解决自身或者其所在集团的利益的采购或销售问题,还没有把眼光上升到把自身纳入到整个行业的信息系统节点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物流信息交流提供依据,互联网联的发展使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企业及时掌握最新物流信息,帮助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物流方案制定、快速准确配送,并保证物流成本最小化。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企业和政府都应足够重视,尤其政府在公共信息平台以及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的建设上要有所作为。
3.发展医药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作为中介联结厂家、批发商以及零售商,具有独特优势。今后第三方专业物流将成为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主导,这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首先,在成本上第三方物流比企业自身的单一物流更具优势,服务更为专业。其次,在国家政策偏重上第三方物流更占优势。发展医药第三方物流,政府、企业、市场因素都应考虑在内,资源的配置,整体的规划布局以及宏观的调控,都应以现代供应链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为参考依据,科学决策。
4.企业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医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企业,相关的医药物流设施包括制药企业、仓库、转运设施及零售药店。而政府的责任在于,制定相应的设施规范标准。物流配送相关设施的规模、数量、及地理位置直接影响物流成本以及服务质量。所以,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应得到企业的足够关注和重视,包括建设和升级。而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及信息通讯等社会基础设施的优劣,关系到药品物流发展能否步入规范化、规模运作化,这部分的责任主要由政府负责。新建和改造的关系要依据具体的环境进行处理,在具体的区域进行的医药物流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新建与改造合理结合,技术和设备引进要切实际,兼顾先进与实用,建设以最大网络化为指导,经营以合理规模化为目标,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
关键词:现金流量 财务状况 风险判断
一、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现金流量结构分析是指同一时期现金流量表中不同项目间的比较与分析,以揭示各项数据在企业现金流入量中的相对意义。其计算公式为:
现金流量结构比率=单项现金流入(出)量/现金流入量总额
首先,分别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和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占现金总流入的比重,了解现金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占现金总流入比重大的企业,经营状况较好,财务风险较低,现金流入结构较为合理,反之,则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其次,分别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支出、投资活动现金支出和筹资活动现金支出占现金总流出的比重,它能具体反映企业的现金用于哪些方面。一般来说,经营活动现金支出比重大的企业,其生产经营状况正常,现金支出结构较为合理。
二、盈利质量分析
(一)盈利现金比率
盈利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这一比率反映企业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关系,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创造或获取现金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比率越大,企业盈利质量就越高:如果比率越低,说明本期净利中存在大量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企业获取现金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的摊销、处置长期资产的损益、对外投资收益、存货及经营性应收和应付项目的变动等等。
(二)再投资比率
再投资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资本性支出
这一比率反映企业当期经营现金净流量是否足以支付资本性支出所需要的现金。比率越高,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未来现金流量或利润的能力就越强。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企业资本支出所需现金,除经营活动提供外,还包括外部筹措的现金。
(三)销货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比率
销货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销货总额。
销货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比率反映企业每一元销售收入中所能获得的现金,是考核企业经营活动效益的一个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效益越好,也说明产品销售政策和收账策较为严重,能保证货款的及时收回,经营现金流人大干流出。
三、支付能力风险分析
(一) 现金净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
现金净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现金净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是用反映企业偿还当年到期债务能力大小的指标。这里的当年到期债务是指企业的流动负债与当年到期的长期债务之和,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企业立即变现能力越强,企业随时可以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大,较之其他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来说,该指标更直接、更明了,更具现实性。不过,过高的比率虽然能保证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现金的获利能力较低,现金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该指标过低,会使企业陷于财务困境,支付能力不足,债务偿还缺乏保证。
(二) 现金净流量对债务总额比率
现金净流量对债务总额比率=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
现金净流量对负债总额比率是用来反映企业每年现金净流量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是衡量企业长期负债偿还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偿债能力越大,越低则说明企业偿还债务的保证程度越小,衡量企业的长期负债偿还能力的大小。既可以根据资产负债表资料,从静态的角度,通过资产负债表率等指标来反映企业负债的总体规模,反映资产的变现能力对偿还债务的保证程度,也可以从损益表资料出发,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企业盈利水平对偿还债务利息的保证程度,而根据现金流量表提供的资料,从现实的角度,动态地反映由企业经营理财活动所获取的现金流量对偿还债务能力的大小。
(三)经营净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
经营净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经营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
用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与企业流动负债相比更能说明企业支付能力的大小。首先,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情况下,当期取得的现金收入,先要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支出,然后才能满足偿还债务的支出。第二,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企业的主要活动,是获取自有资金的主要来源,应该说也是最为安全而且是最规范的取得现金流量的办法,用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之比来恒量企业的偿债风险,能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企业的偿债能力状况。
(四) 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
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本金+现金利息支出)
这一比率用来衡量企业到期债务本金及利息可由经营活动创建现金支付程度。比率越大,说明企业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就越强,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企业经营活动生产的现金不足以偿付到期债务本息,企业必须对外筹资或出售资产才能偿还债务。
(五) 现金股利支付率或利润分配率
[关键词]中小企业 核心竞争力 意义 现状
核心竞争力一词是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由于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一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而这种能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 其次,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还具有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
一、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中小企业的重要现实意义
1.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进驻到国内市场,各种高品质的外国商品不断地吸引着国内消费者的眼球,由此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日趋严峻的挑战。虽然我国中小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惊人,但这些主要是依靠于我国政府的各项关税壁垒的设置等宏观调控手段。伴随着入世后各项关税壁垒的降低及取消,有着良好信誉及优良产品的国外企业无疑将对我国中小企业造成不可小觑的威胁,我国中小企业如不能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会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危机。
2.构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不断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逐渐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市场经济就是由市场来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依靠竞争来获取自己的市场地位与份额。所以,为了适应我国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国内市场走向规范化道路,不管是国有企业或是中小企业都必须靠加强不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面临严峻市场挑战的时候处于不败之地。
3.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多,在这些企业当中,一部分企业通过自身建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逐步站稳了脚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内中小企业,依靠模仿等手段,快速地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不久便失去市场活力遭到市场的淘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可持续发展性差。而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要具备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特殊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这样一种能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企业可以获得一种长期的竞争优势,从而帮助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状
1.我国中小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把握不清
大部分的国内中小企业都无法真正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普遍将企业的研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等所有内部能力全部认作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事实上核心竞争能力并不等同于企业的一般能力,而是一种独特的与其他竞争对手相区别的能力。另外,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普遍将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认作为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但是却忽略了并非所有资源都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只有在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资源,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2.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其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水平比较低下的模仿,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现在,技术创新层面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由几方面原因构成:一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严重缺乏,从而严重制约其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而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其融资渠道不通畅。当下各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其不良资产负债率,纷纷选择融资给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于严重缺乏资金的国内中小企业,贷款审查却越来越严格。另外,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也是造成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匮乏的原因之一。二是中小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不够及时,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信息资源方面不具备优势,是制约其进行技术创新的另一因素。三是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严重缺乏,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即使能够招聘到一些优秀人才,也只是将中小企业作为跳板,当获得足够的经验及实力后纷纷跳槽。
3.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缺少战略规划
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要有关于企业发展的长远的战略性规划,由此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而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内部,短期行为相当严重,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由于经营不下去而纷纷倒闭,究其主要原因即是他们根本没有或者缺乏战略性管理及规划,即使有些企业制定了战略规划,真正将其实施执行的也是少之又少。
参考文献:
[1] 毛箭,郑辉昌. 浅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分析[J]. 消费导刊,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