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药制剂发展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odern people's material conditions are greatly improved, and moral construction faced with an unprecedented crisis, lack of belief, ethics is struggling, this phenomenon is mainly due to the separation of ethical practice and moral cognition. Wang Yangming's idea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re one" focuses on self-cultivation, self-improvement, shaping the noble personality, achieving the noble character. The ideas has effective guidance and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hanging the current negative social phenomena, reverse the social habits and improve ethical standards.
关键词: 王阳明;知行合一;伦理价值
Key words: Wang Yangming;knowledge and action are one;ethical value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321-02
1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论内涵
1.1 “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知行学说思想最早阐述出自《尚书·说命书》篇:“知之非艰,行之惟艰”[1],指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强调行比知更困难。其后孔子提倡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他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可见其很重视知行的关系,但言过其行。荀子曾提出:“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则行过其言。宋明时期,我国知行学说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程颐、朱熹主张知先行后,但同时也认为知与行不能完全分离,知与行是相互联系的。程颐指出,行依赖于知,只要有知,便能见于行,所谓知必能行,而无知必不能行。朱熹也认为:“知与行,如目与足。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强调目是足行动的前提和方向。朱熹得意弟子陈淳强调知行并重,他说:“致知力行二事,当齐头著力并做,不是截然为二事。”元代大理学家许衡,主张知行各有先后,他说:“凡行之所以不力,只为知之不真;果能真知,行之安有不力者?”元代与许衡齐名的吴澄则不守门户,“会和朱陆”,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认为知行都归于心,知就是行,知能行。王阳明批判的继承了程颐、朱熹、陆九渊等各种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3]从而达到新高度,将知与行并作一件事,实现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王阳明这一学说对后人影响极其深远,徐阶、张居正、李贽、袁宏道、、等深受其思想影响,梁启超先生称其学说“势极体大,支配着全中国”。
1.2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
1.2.1 知 王阳明的“知”,指的是良知。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4]良知在孟子看来是指人天生所具有的伦理道德,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爱之心等,这种尊老爱幼的道德是人本身独有的,也是儒家遵从的核心思想,即仁义礼智信。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良知思想,他认为,第一,良知即是天理。王阳明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5]任何违背天理的事情都是违反纲常伦理的,从而在具体事件中,将天理作为内心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第二,良知是君子品格,是“内圣外王”的前提。古往今来,君子都具有良知,能急人之困,解人之忧,内立德,外立功,立言,“内圣外王”。
1.2.2 行 王阳明所谓的“行”,不是简单的实践,而是包含着在良知作用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活动。例如立志成为君子,需要在行动中时刻保持君子风范,养成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公平、公正、务本、孝悌、仁爱、三省吾身、言而有信、不巧言令色、不乘人之危。
1.3 知与行 王阳明认为,知与行的关系,是本体与工夫的关系。知与行,犹如知孝悌与行孝悌。知孝悌,未行孝悌,不是真正的孝悌;知孝悌,行孝悌,方可称其孝悌。知与行,就像植物之根与人工培养灌溉的关系,植物无根不生,生长却离不开后天的培养灌溉。
1.4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必要性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改进,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精神文明建设却出现了空前的危机,信仰缺失、公信力下降、价值观扭曲、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滋生,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强调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有机结合,注重修身养性、省察克己、自我完善、塑造高尚人格,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达到君子风范。最终为扭转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唤醒公民道德良知、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共建和谐国家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
2.1 理论上主张“活水有源”,具有开创精神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灵魂和本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我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道德伦理纲常甚为详细而系统,西方哲学家称我国没有真正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庄子等思想只具有很强的思辨性。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称中国没有哲学家,只有所谓的道德讲师。其实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部分,几千年来,其思想体系指导着数代君王成就伟业。当今我国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期,人们道德生活实践与传统的道德理念发生了冲突,价值观念发生改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及今后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打破了孔孟以来固有的思想束缚,批判了程、朱理学中的错误理念,强调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的相辅相成关系,为传统思想道德与现代社会实践创造了一个完美结合。为此,他在《别湛甘泉序》中说:“今世学者,皆知尊孔子,贱杨墨,摈释老,圣人之道若大明于世。然吾从而求之,圣人不得而见之矣,其能有若墨氏之兼爱者乎……”。王阳明认为,孔孟以来,直到朱熹、程颐,中国哲学思想都只是停留在表层片面的知行关系之中,没有达到内心的道德实践与意识形态认识层面,是一种比较肤浅的认识。犹如人们对善的评价,王阳明之前,人们认为只要存在善的意念,即是善的完成。王阳明之后,人们认为,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的善,才是真正的善,是一种君子理念,不违背伦理纲常,是对君主忠诚,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友爱,对朋友诚信,并以此作为行动出发点,达到所谓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突破传统中国哲学的道德理念,影响着当今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引导着经济朝正确方向发展。
自古以来,新思想的形成有两种途径:其一,站在前人肩膀上,继承他们的主流思想,沿用他们的观点,在同一领域中,同他们竞争高下;其二,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体验,得出新结论,批判前人的思想,打破旧体系,自立门户。
王阳明选择在思想上创新,第一,他认为知与行不可分的关系,促进了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哲学理论的进步。第二,他鼓励人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脚踏实地,刻苦钻研,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不能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应用发展的观点,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既不沉睡在尊孔孟的陈旧学说之中,也不赞同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思想,而是通过深入学习实践,取各家之长,以成就自家一派之见,其创新精神值得继承与发扬。
2.2 实践上强调“践履德行”,具有教育意义 当代社会,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传媒工具广泛使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空前提高。现在,人们比较缺乏的不是道德认知能力,而是将道德认知落实到具体的道德实践的能力,外在表现出重知轻行、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等,缺乏在实践中践行的勇气和决心。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本体与工夫的合一,即实践中深刻领悟思想内涵,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反过来再作用于实践。他的教育思想超越了孔孟等先秦哲学的“知之非难,行之为难”思想,也超越了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思想,强调知行并进,相互作用,“践履德行”,才能成就理想人格,对于改变当前社会道德现状,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例如当前,社会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帮助贫困地区献爱心活动等,都是帮助广大公民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在实践中感受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
参考文献:
[1]方克立.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人民出版社,1982.
[2]张燕婴.《论语》译著 北京:中华书局 2006.9.
[3]王阳明.传习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关键词: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 财务经理
财务管理工作就是对企业所涉及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成本与收益预测、具体活动组织、活动过程中的各部分协调以及全程监控财务活动以确保其有效性、合理性与科学性。财务是企业的生存命脉,所有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财务经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更是影响着整间企业的生死存亡。那么在信息高速发达、网络化、数字化日益普及的今天,财务经理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呢?
一、优秀的财务经理必须具备扎实的相关知识
(一)要具备深厚的财务专业知识
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涉及到众多经济活动及财务管理项目,如会计、审计、会计电算等等。而且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信息及各种分析数据也是支持企业决策者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作为财务经理还必须具备对企业成本分析、盈利分析、财务状况综合分析等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最后,财务经理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企业资产评估能力,因为企业资产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资产管理工作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经理只有具备了财务工作上较为全面的专业的系统的知识,才能够更好的带领财务管理部门的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搞好企业的管理工作。才能在工作人员询问征求自己意见的时候快速反应科学作答,才能在领导需要财务经理提供决策依据时及时回应,才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在经理这个职位上起到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
(二)要通晓与财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与钱打交道的工作,它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在市场上想要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对行业及企业的相关规定谨慎行事。所以财务管理工作想要做得好做得及时,如果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及时的了解与深刻领会是不行的。所以财务经理不仅需要及时掌握当前国家政策的内容与未来走向和趋势,而且需要切实的学好法律这门课程。我们的财务经理人要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在自己的工作范围之内努力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纯洁性。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同时也能够确保自己的财务经理生涯不会被断送。
(三)要对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内容深入了解
财务管理工作如果仅仅是固守与自己的本专业范围之内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经理,如果想要进一步加强自己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与质量,那么就必须对本企业所从事生产项目、产品情况以及服务类型等等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要有针对性的对企业所处的消费市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情况掌握。只有这样,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有的放矢,才能够贴合企业的客观发展实际,才能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为科学、合理且具有可行性的决策依据。毕竟财务数据是死的,而透过这些数据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才是活的。财务经理就要具备这种把死数据变成活动力的能力。
二、优秀的财务经理必须具备卓越的管理才能
所谓经理,那就代表了他所管理的所负责的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个人工作,还需要对其他部门成员进行有效管理,不然何谈经理一说?所以财务经理不仅需要具备上文提及的众多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卓越的管理才能。
(一)具备较高的对问题的及时处理能力
财务经理肩负着有序安排财务管理部门其他人员具体工作的责任,他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收集与分类整理,需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让部门中其他人员更加准确及时的了解财务部门的各项活动及运作方式。财务经理还必须是一个很好的带头人,他要运用自己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帮助其他财务人员处理棘手问题。他还从财务部门自身的角度突破出来,站在全面管理的高度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资源控制制度、管理制度等。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事先无法预计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得以处理,都可能对企业的总体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作为财务经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灵敏的反应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财务经理首先必须要有敢于打破常规与传统的先锋意识,这样才能在面对新问题的时候不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快速寻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式。其次是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够从一个细节窥探全局,从而保持管理工作的连贯性与融合性。只有这样才能管理好自己的部门乃至整家企业。
(二)具备较高的全盘计划能力
一切管理工作都需要按照既定的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有了一个周全的计划才能确保各个环节滴水不漏。所以作为财务经理来说,全盘计划的能力也是其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制定财务管理计划一方面能够确保财务管理部门内部的工作人员明确本部门当前的管理工作情况,另一反面也能够让企业其他部门了解财务管理状况及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做计划切忌不切实际,计划人人都会做,但做得好与不好,就是区别优秀财务经理与庸才的重要标准。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财务经理需要尽可能多的收集与企业相关的各种信息,需要征求各部门的积极建议,需要从企业的当前实际出发,并顺应企业的未来发展走向。然后还要根据计划内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操作规范与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具备较高的计划能力。
参考文献:
[1]企业财务预警方法评析.田高良.2012,预测
关键词: 中药制剂学 教学改革 理论与实验教学
中药制剂学是研究中药制剂传统理论、制剂工艺技术、制剂的机理、中药质量标准的发展方向的学科,同时是一门极具发展前景的中药学类的应用专业重点学科[1]。本课程要求中药学学生必须掌握中药制剂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中药制剂学的基本技能,同时熟悉并了解中药制剂学在中医药领域的重要性,中药制剂学的研究进展,在推动中药与世界接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中药制剂学的实验课要求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本门课题最基本的中药制剂工艺、中药质量标准的检验方法,进而明确中药制剂目的。为实现上述目标,培养学生学习中药药剂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在理论教学改革中,目的是强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充分掌握中药制剂基本理论、中药制剂工艺和各类制剂作用等内容。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系统授课、启发及讨论式等形式教学交替的模式,综合运用教学过程中的现代教育先进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录像等,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总之,通过中药制剂学的教学及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理论教学改革内容
1.1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制剂工艺的比较
中药制剂是我国的一门传统的中药制药技术,是中华民族用药经验和理论几千年的总结。由于中药的种类繁杂及历史条件的限制,全国各地制剂方法千差万别,因此中药制剂工艺难以适应现在GMP的生产及要求,研究中药制剂技术、改进制剂工艺是中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在中药制剂学授课内容上加强了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中药制剂工艺对比教学研究,如牛黄解毒丸,传统的制作时间需5~7天,费时费工;现代制剂新工艺改为牛黄解毒片直接用粉末,压片,制成制剂,只需2―3天,大大节省了制剂时间,而改进后的制剂品各项指标基本与原工艺制剂品一致 [2]。为了鼓励中药专业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借鉴新的科技成果并应用于中药制剂学,我们自编了《中药制剂学实验教学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药制剂原理及现代中药制剂工艺研究的新成果及新进展,在阐明制剂原理的基础上,以中药制剂必然向制剂工艺的自动化、机械化等方向发展,使我国传统中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药材而充分发挥药效及疗效。
1.2加强中药制剂原理的讲授
由于中药制剂学原理的研究是中药制剂学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如果中药制剂原理讲清楚,那么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在中药制剂学的理论教学中,应重点讲授中药制剂的科学依据和各类药材之间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制剂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及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通过这种原理的讲解,可引导学生结合中药分析及中药化学等相关知识,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
1.3重视与中药制剂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应用
中药制剂学与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分析学、中药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与中药炮制也密切相关,如中药大黄的酒制,延胡索醋制,以及有毒药理如川乌的水解炮制方法,以上目的或改变药物的作用或减少药物的毒性。再如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的中药制剂标准制定可应用到中药制剂学课程的中药质量研究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上方面的教学改革中,笔者充分利用本校在中药分析、中药化学等优势,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将其应用到中药制剂教学及实验中,如采用增加各种辅料解决中药易霉变及中药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改变中药剂型增加中药生物利用度,等等。在课堂讲授中,不断汲取这些相关学科的精华,引入中药制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技术,深入研究中药制剂机理,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和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中药制剂学与中药专业多门课程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不但中药制剂课程与其他课程密切合作,而且笔者与相关专业实验人员也进行合作研究,为中药制剂剂理论及实验教学的改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中药制剂理论教学改革
1.2.1多媒体与教学录像相结合
在中药制剂教学手段上,通过制作能够客观反映中药制剂学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及教学录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在中药制剂学课程进行到“各论”部分时,应用中药传统制剂方法的教学录像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本门课题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中药制剂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提高中药制剂各种剂型的基本操作技能各实验水平。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消除了课堂单调的讲授方式,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中药制剂专业课题的兴趣。
1.2.2中药制剂理论及实验教学课题教学方式
由于互动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因此利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不断提高中药制剂学的教学质量。在这种方式教学中,作为主体作用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怎么学,在课堂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如学习“中药各类剂型”一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出,如何从哪几个方面把握各种剂型的制法及原理,使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积极发言,并对没有理解的相关问题,积极发言提问,调动课堂上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生的一些发言,使教师有所启发,反过来提升教学水平并促进教学。中药制剂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合理的实验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继承传统中药制剂技术,而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药制剂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内涵。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适应将来从事中药制剂的科研、教学及生产等工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科研课题,定期开展课题研究讨论,组织中药制剂专业技术学习。例如,目前在中药制剂科学研究中,部分学生参加了笔者指导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参加该项目的科研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中药制剂的科学内涵,并显著提高了大学生对中药制剂学的学习兴趣。在开展课题研究讨论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了中药丸剂、中药散剂、片剂等几个剂型进行详细研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中药制剂实验教学内容
中药制剂实验教学内容有传统的制剂方法实验,又有将现代的新剂型实验,旨在通过以上实验,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中药制剂的内涵。根据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笔者自编了《中药制剂学实验讲义》,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改进,如在传统实验中,引入了传统与现代制剂剂型前后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对比实验内容。
2.2中药制剂实验教学设备
为了使学生直观了解中药制剂新设备、新工艺,笔者在实验课程中增设了远红外干燥设备及自动中药压片机等,通过参观、操作及现场讲解的方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远红外干燥设备的原理和优势、工作特点,加深了对新型制剂设备与新的制剂方法的理解。调查表明,学生对这些中药制剂新设备、新工艺有很浓厚的兴趣,对中药制剂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有了新的认识。
2.3中药制剂理论及实验教学考核办法
目前实验教学内容中增设了综合设计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独立进行操作。综合设计性实验只给出实验题目,内容包括查阅文献,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结束后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以上可反映学生真实的实验结果。在中药制剂理论教学上,要求学生自己制作PPT,课堂上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思维及实验方法,其他同学提出相关问题,并由教师按照设计思维、讲述水平、回答问题情况等进行点评,并给出成绩。
中药制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在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药学专业及骨干课程。为了使中药学专业学生更好地继承、发扬这门专业学科理论及实验基本知识,笔者结合本校优势和特色,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高了学生对中药制剂学这门学科的理论及实验学习兴趣。近年来本校的中药制剂学科已一改过去单一传统制剂的教学、科研模式,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在继承传统制剂方法的同时,更加重视传统制剂理论和现代制剂研究的新成果,重视现代制剂工艺的发展,使教学内容与现代生产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及综合分析能力。当然,在今后的中药制剂学教学及实验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总结,力争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更多中药制剂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科研及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儿童处于生理上的发育期,人体机能与成人存在区别,儿科给药应结合药物性质、儿科生理、病理、用药等特点来选择适宜的剂型[1]。中医中药作为几千年积累传承下来的经验科学,在儿科临床治疗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中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品种开发和新剂型研制方面有重大进展[2]。
1 口服给药制剂
儿科临床中,儿童服用固体药物有一定难度,所以在传统口服剂型中,以糖浆剂、合剂、口服液、混悬剂、颗粒剂等应用较多,儿童用片剂多制备成泡腾片、分散片、口服速溶片、咀嚼片等形式[3],并加入适当的矫味剂调节口感,方便儿童服用。结合儿科用药特点,近年来开发出许多新剂型。
1.1 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缓释制剂可提供比较平稳的血药浓度,减少副作用,维持持久的药效。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缓释、控释制剂可定位、定速、定时释放,减少患儿服药次数,可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可减少患儿用药总剂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缓释、控释制剂受胃肠道因素影响小,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释药平稳、恒定,副反应少,提高了临床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适合儿童用药的特点。如雷公藤缓释片所含乙酸乙酯提取物与普通片相当,每日剂量相同,但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中药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发展很快,上市品种逐步增加,是目前中药新制剂研究的热点[4]。
1.2 中药泡腾剂
中药泡腾剂是指加水后可迅速崩解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片剂或颗粒,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本剂型含有适量泡腾崩解剂,冲服时遇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促使颗粒快速崩散溶解。这种剂型在中药汤剂和糖浆剂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起效迅速、易吸收等特点,解决了婴幼儿患者服用固体药片的困难,是儿科用药一种比较理想的剂型。代表品种有山楂泡腾颗粒和小儿肠胃康泡腾片等[5]。
1.3 口服微囊
是以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一种微小胶囊[6]。该类制剂隔离外界与药物接触,可防止药物挥发、氧化、水解,尤其适用于芳香类中药,如荆芥油、薄荷油等挥发油沸点低,易挥发,又不溶于水,制成微囊后稳定性良好,既可防止其散发,又利于携带,便于服用。同时,微囊制剂可以掩盖中药的不良气味,增加了儿童服药的顺应性。微囊还可延长或控制药物的释放,制成长效制剂;囊膜有隔离药物与外界的接触的作用,减少与复方制剂的配伍禁忌。
1.4 中药茶剂
是指含茶或不含茶的药物经粉碎、加工的粗末制品或加入适宜黏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品,以沸水浸泡取汁服用[7]。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茶剂袋泡茶更便于携带和服用,在疗效、剂量、外观和味觉上都得到了改善,容易被家长和小儿接受,有较好的市场前景[8]。
2 口腔给药剂型
主要是口腔崩解片。是指在口腔内可快速崩解、分散或溶解于唾液中的片剂。患者服用无需用水或只需少量水,几十秒内即可在口腔速崩或速溶,具有服用方便,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国内文献从主药及辅料的溶解性角度考虑将其分为口腔速崩片(口崩片)和口腔速溶片(口溶片)两类[9]。近年来口腔崩解片技术基本成熟,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也已经将口腔崩解片列为一种新剂型,并已有多种药物的口腔崩解新制剂获得药品注册申请。如治疗儿童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的小儿清热止咳口腔崩解片等。但中药口腔崩解片研制的难点在于中药的掩味技术,可通过添加甜味剂或矫味剂、应用喷雾干燥技术和包衣技术等手段解决[10]。
3 非口服给药制剂
非口服给药剂型一般起效迅速,可避免药物口服时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而且又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对于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的儿童,特别是不能或不愿吞服药物及伴有呕吐症状的患儿尤其适用。
3.1 透皮吸收制剂
中药透皮吸收剂型是对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其皮肤表皮比成年人薄,角质层也较薄,皮肤对药物的可穿透性比成年人大,在用药剂量上应严加控制。
3.1.1 贴膏剂
中药贴膏剂采用制剂学方法使药物透过皮肤屏障,经皮下毛细血管吸收入血,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11]。该制剂不需口服,不被肝脏首过效应破坏,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且皮肤角质层还具有贮存作用,使血药浓度曲线平缓,恒定输药、控制血药浓度,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如中药小儿感冒退烧贴是以穴位贴剂形式,用于小儿感冒退烧[12]。值得一提的是,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裱褙材料上制得的巴布膏剂近年来发展迅速,因其具有载药量大,与皮肤生物相容性好,药物释放、吸收好,使用方便,不污染衣物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透皮吸收剂型[13]。
3.1.2 中药浴剂
中药浴剂是药材提取物加营养剂、透皮促进剂、软化剂等辅料制备而成的一种液体制剂[14]。具有使用方便,患儿愿意接受等优点,较适合婴幼儿湿疹、脓疮、皮炎、荨麻疹等皮肤病以及局部高热患儿的治疗,如双花洗液。
3.2 呼吸道给药制剂
主要是气雾剂。是指药材提取物或药物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装在具有特制阀们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细雾状或细粉状定量或少量喷出的制剂。气雾剂剂量小,分布均匀,奏效快,使用方便,吸入时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外用则避免对创面的刺激性,具有速效和定位准确等特点[15]。儿科临床多用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如中药雾化吸入应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很好[16]。
3.3 直肠给药制剂
直肠给药是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直肠给药剂型主要是栓剂和中药灌肠剂,在引入肠道后能与直肠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药物,药物经直肠黏膜下毛细血管吸收,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
3.3.1 中药新型栓
栓剂给药方便,吸收迅速,从生物利用度看,药物的吸收速率仅次于注射剂,尤其适合小儿使用[17]。在传统栓剂的基础上,现在又出现了中空栓剂和双层栓剂等新型栓剂。中空栓剂由日本人渡道善造于1984年首先报道[18],栓中有一空心部分,可供充填各不同类型药物。如水合氯醛中空栓在儿童镇静方面取得了很好疗效。双层栓剂可制成内外两层或上下两层,如雷公藤双层栓,前端为空白基质,后端含有药物,在直肠内,栓剂前端融化可形成液态的基质屏障层,可有效阻止后端所释药物向上扩散,避免了相当一部分药物由直肠上静脉经门-肝系统吸收,而直接从直肠下静脉和静脉绕过肝脏,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肝首过效应[19]。
3.3.2 中药灌肠剂与直肠滴剂
中药灌肠剂是将中药提取物灌注于直肠而迅速发挥药效的一种制剂,采用直肠给药,作用迅速、温和、持久[20],不但给药方便,且显效速度与静脉系统给药相当,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口服给药效果的2倍,同时减少和避免了药物受胃酸和消化酶的分解破坏。有人应用中药灌肠剂治疗外感发热、肺炎咳喘、中毒性肠麻痹、病毒性脑炎等儿科急重症,使中医药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更好的作用[21]。直肠滴剂与灌肠剂相似,不同的是滴剂剂量一般比灌肠剂小,所以要求中药提取物纯度较高。滴剂的插管置入内3 cm左右的深度较好,以防止插入直肠过深使药物大部分经直肠上静脉吸收,被肝脏首过代谢,药效降低。
我国儿童占全国人口的1/4,目前用药品种却仅有60多种[22],所以有人说中药制剂的新剂型研究是对传统中药制剂的革命[23],改进剂型,是提高儿科用药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发展极为迅速,为实现药物的“三效”(速效、高效、长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儿科中药新剂型逐步向服用更加方便,口味更容易被儿童接受的方向发展[24]。
参考文献
[1]佘建华,吴秀清. 浅谈中医儿科用药剂型的改革[J]. 基层中药杂志,2002,16(6):58.
[2]丁彦吉,李江. 儿科中药给药的思考[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3):46.
[3]罗雯晔. 儿童用药剂型的探讨[J]. 遵义科技,2003,(4):4344.
[4]崔福德. 药剂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4.
[5]宫爱华,董健. 剂型与儿科用药探讨[J]. 齐鲁药事,2005,24(7):439450.
[6]张兆旺. 中药药剂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91.
[7]张晓枫,翟学明. 中药茶剂的开发与应用[J].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3):164.
[8]薛旭初,康孟利. 新颖保健袋泡茶现状及前景[J]. 农产品加工,2006,5:87.
[9]蔡刚,朱晓薇等. 关于中成药口腔崩解片开发应用的思考[J]. 天津中医药,2004,21(5):3637.
[10]平其能. 口腔崩解片的研究及开发[J]. 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2004,4(4):2425.
[11]姜梅,孙海燕. 如何正确使用药物新剂型[J]. 中国乡村医药,2000,7(11):27.
[12]李嵘. 药物新剂型在儿科治疗中的作用及展望[J]. 儿科药学杂志,2004,10(6):1012.
[13]潘卫三,李华. 中药巴布剂研究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J]. 中医外治杂志,2004,13(3):34.
[14]李丽丽. 儿科用药与临床应用中的中药剂型浅析[J]. 陕西中医,2003,24(6):537538.
[15]姚妹,周幸福. 应加强婴幼儿用药新剂型的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15(2):94.
[16]刘磊,宋晓东等. 中药雾化吸入应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J].中国民康医学,2006.4(18):310311.
[17]江长波. 中药栓剂的发展与应用概况[J]. 江西中医药,2001,32(5):4850.
[18]刘晓华,张大等. 中药中空液体栓剂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7,28(6):331333.
[19]孙洁,张景艳. 中药栓剂的发展概况[J]. 中医药学报,2005,33(4):7678.
[20]陈爱明.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儿科疾病体会[J]. 中医儿科杂志,2006,2(1):4344.
[21]赖子建,赖婉玲. 中药灌肠法在儿科急重症的应用[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6):19.
[22]李彦. 重视儿童用药安全改进儿童用药剂型[J].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15):1209512096.
儿科临床中,儿童服用固体药物有一定难度,所以在传统口服剂型中,以糖浆剂、合剂、口服液、混悬剂、颗粒剂等应用较多,儿童用片剂多制备成泡腾片、分散片、口服速溶片、咀嚼片等形式[3],并加入适当的矫味剂调节口感,方便儿童服用。结合儿科用药特点,近年来开发出许多新剂型。
1.1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缓释制剂可提供比较平稳的血药浓度,减少副作用,维持持久的药效。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缓释、控释制剂可定位、定速、定时释放,减少患儿服药次数,可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可减少患儿用药总剂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缓释、控释制剂受胃肠道因素影响小,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释药平稳、恒定,副反应少,提高了临床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适合儿童用药的特点。如雷公藤缓释片所含乙酸乙酯提取物与普通片相当,每日剂量相同,但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中药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发展很快,上市品种逐步增加,是目前中药新制剂研究的热点[4]。
1.2中药泡腾剂
中药泡腾剂是指加水后可迅速崩解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片剂或颗粒,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本剂型含有适量泡腾崩解剂,冲服时遇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促使颗粒快速崩散溶解。这种剂型在中药汤剂和糖浆剂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起效迅速、易吸收等特点,解决了婴幼儿患者服用固体药片的困难,是儿科用药一种比较理想的剂型。代表品种有山楂泡腾颗粒和小儿肠胃康泡腾片等[5]。
1.3口服微囊
是以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一种微小胶囊[6]。该类制剂隔离外界与药物接触,可防止药物挥发、氧化、水解,尤其适用于芳香类中药,如荆芥油、薄荷油等挥发油沸点低,易挥发,又不溶于水,制成微囊后稳定性良好,既可防止其散发,又利于携带,便于服用。同时,微囊制剂可以掩盖中药的不良气味,增加了儿童服药的顺应性。微囊还可延长或控制药物的释放,制成长效制剂;囊膜有隔离药物与外界的接触的作用,减少与复方制剂的配伍禁忌。
1.4中药茶剂
是指含茶或不含茶的药物经粉碎、加工的粗末制品或加入适宜黏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品,以沸水浸泡取汁服用[7]。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茶剂袋泡茶更便于携带和服用,在疗效、剂量、外观和味觉上都得到了改善,容易被家长和小儿接受,有较好的市场前景[8]。
2口腔给药剂型
主要是口腔崩解片。是指在口腔内可快速崩解、分散或溶解于唾液中的片剂。患者服用无需用水或只需少量水,几十秒内即可在口腔速崩或速溶,具有服用方便,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国内文献从主药及辅料的溶解性角度考虑将其分为口腔速崩片(口崩片)和口腔速溶片(口溶片)两类[9]。近年来口腔崩解片技术基本成熟,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也已经将口腔崩解片列为一种新剂型,并已有多种药物的口腔崩解新制剂获得药品注册申请。如治疗儿童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的小儿清热止咳口腔崩解片等。但中药口腔崩解片研制的难点在于中药的掩味技术,可通过添加甜味剂或矫味剂、应用喷雾干燥技术和包衣技术等手段解决[10]。
3非口服给药制剂
非口服给药剂型一般起效迅速,可避免药物口服时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而且又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对于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的儿童,特别是不能或不愿吞服药物及伴有呕吐症状的患儿尤其适用。
3.1透皮吸收制剂
中药透皮吸收剂型是对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其皮肤表皮比成年人薄,角质层也较薄,皮肤对药物的可穿透性比成年人大,在用药剂量上应严加控制。
3.1.1贴膏剂
中药贴膏剂采用制剂学方法使药物透过皮肤屏障,经皮下毛细血管吸收入血,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11]。该制剂不需口服,不被肝脏首过效应破坏,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且皮肤角质层还具有贮存作用,使血药浓度曲线平缓,恒定输药、控制血药浓度,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如中药小儿感冒退烧贴是以穴位贴剂形式,用于小儿感冒退烧[12]。值得一提的是,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裱褙材料上制得的巴布膏剂近年来发展迅速,因其具有载药量大,与皮肤生物相容性好,药物释放、吸收好,使用方便,不污染衣物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透皮吸收剂型[13]。
3.1.2中药浴剂
中药浴剂是药材提取物加营养剂、透皮促进剂、软化剂等辅料制备而成的一种液体制剂[14]。具有使用方便,患儿愿意接受等优点,较适合婴幼儿湿疹、脓疮、皮炎、荨麻疹等皮肤病以及局部高热患儿的治疗,如双花洗液。
3.2呼吸道给药制剂
主要是气雾剂。是指药材提取物或药物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装在具有特制阀们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细雾状或细粉状定量或少量喷出的制剂。气雾剂剂量小,分布均匀,奏效快,使用方便,吸入时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外用则避免对创面的刺激性,具有速效和定位准确等特点[15]。儿科临床多用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如中药雾化吸入应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很好[16]。
3.3直肠给药制剂
直肠给药是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直肠给药剂型主要是栓剂和中药灌肠剂,在引入肠道后能与直肠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药物,药物经直肠黏膜下毛细血管吸收,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
3.3.1中药新型栓
栓剂给药方便,吸收迅速,从生物利用度看,药物的吸收速率仅次于注射剂,尤其适合小儿使用[17]。在传统栓剂的基础上,现在又出现了中空栓剂和双层栓剂等新型栓剂。中空栓剂由日本人渡道善造于1984年首先报道[18],栓中有一空心部分,可供充填各不同类型药物。如水合氯醛中空栓在儿童镇静方面取得了很好疗效。双层栓剂可制成内外两层或上下两层,如雷公藤双层栓,前端为空白基质,后端含有药物,在直肠内,栓剂前端融化可形成液态的基质屏障层,可有效阻止后端所释药物向上扩散,避免了相当一部分药物由直肠上静脉经门-肝系统吸收,而直接从直肠下静脉和静脉绕过肝脏,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肝首过效应[19]。
3.3.2中药灌肠剂与直肠滴剂
中药灌肠剂是将中药提取物灌注于直肠而迅速发挥药效的一种制剂,采用直肠给药,作用迅速、温和、持久[20],不但给药方便,且显效速度与静脉系统给药相当,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口服给药效果的2倍,同时减少和避免了药物受胃酸和消化酶的分解破坏。有人应用中药灌肠剂治疗外感发热、肺炎咳喘、中毒性肠麻痹、病毒性脑炎等儿科急重症,使中医药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更好的作用[21]。直肠滴剂与灌肠剂相似,不同的是滴剂剂量一般比灌肠剂小,所以要求中药提取物纯度较高。滴剂的插管置入内3cm左右的深度较好,以防止插入直肠过深使药物大部分经直肠上静脉吸收,被肝脏首过代谢,药效降低。
我国儿童占全国人口的1/4,目前用药品种却仅有60多种[22],所以有人说中药制剂的新剂型研究是对传统中药制剂的革命[23],改进剂型,是提高儿科用药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发展极为迅速,为实现药物的“三效”(速效、高效、长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儿科中药新剂型逐步向服用更加方便,口味更容易被儿童接受的方向发展[24]。
【关键词】中药制剂
儿童处于生理上的发育期,人体机能与成人存在区别,儿科给药应结合药物性质、儿科生理、病理、用药等特点来选择适宜的剂型[1]。中医中药作为几千年积累传承下来的经验科学,在儿科临床治疗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中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品种开发和新剂型研制方面有重大进展[2]。
【参考文献】
[1]佘建华,吴秀清.浅谈中医儿科用药剂型的改革[J].基层中药杂志,2002,16(6):58.
[2]丁彦吉,李江.儿科中药给药的思考[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3):46.
[3]罗雯晔.儿童用药剂型的探讨[J].遵义科技,2003,(4):4344.
[4]崔福德.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4.
[5]宫爱华,董健.剂型与儿科用药探讨[J].齐鲁药事,2005,24(7):439450.
[6]张兆旺.中药药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91.
[7]张晓枫,翟学明.中药茶剂的开发与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3):164.
[8]薛旭初,康孟利.新颖保健袋泡茶现状及前景[J].农产品加工,2006,5:87.
[9]蔡刚,朱晓薇等.关于中成药口腔崩解片开发应用的思考[J].天津中医药,2004,21(5):3637.
[10]平其能.口腔崩解片的研究及开发[J].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2004,4(4):2425.
[11]姜梅,孙海燕.如何正确使用药物新剂型[J].中国乡村医药,2000,7(11):27.
[12]李嵘.药物新剂型在儿科治疗中的作用及展望[J].儿科药学杂志,2004,10(6):1012.
[13]潘卫三,李华.中药巴布剂研究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J].中医外治杂志,2004,13(3):34.
[14]李丽丽.儿科用药与临床应用中的中药剂型浅析[J].陕西中医,2003,24(6):537538.
[15]姚妹,周幸福.应加强婴幼儿用药新剂型的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15(2):94.
[16]刘磊,宋晓东等.中药雾化吸入应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J].中国民康医学,2006.4(18):310311.
[17]江长波.中药栓剂的发展与应用概况[J].江西中医药,2001,32(5):4850.
[18]刘晓华,张大等.中药中空液体栓剂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7,28(6):331333.
[19]孙洁,张景艳.中药栓剂的发展概况[J].中医药学报,2005,33(4):7678.
[20]陈爱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儿科疾病体会[J].中医儿科杂志,2006,2(1):4344.
[21]赖子建,赖婉玲.中药灌肠法在儿科急重症的应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6):19.
[22]李彦.重视儿童用药安全改进儿童用药剂型[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15):1209512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