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传统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是世界范围内流通最广泛的语言种类,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一直占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大学英语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时候,必须要辅以文化教学,学习者在深入了解“以英语为语言的国家文化”后,才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英语魅力。本文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例,对英语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中西方茶文化;传统文化;英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中国在英语人才的培养上一直非常重视。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所容纳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中茶文化是英语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中西茶文化差异为视角,开始英语文化教学,势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以及语言驾驭能力,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都会有所促进。
1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1.1语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语言作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首先,语言是用来记录人类发展历程的载体,是文化流传至今的工具。语言作为媒体符号的一种,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与语言紧密相连。在英语系统中,将红茶称之为“blacktea”,直接翻译成中文,实际上是“黑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由于最初红茶从中国福建武夷传入英国的时候,这种茶叶的外表颜色是黑色,故将其称之为“blacktea”,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到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英国人重视茶叶本身的颜色,而中国人则重视茶汤的颜色。所以说从语言能够看到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情况,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准。
1.2文化是语言实现价值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标志,而文化则是语言价值得以实现的载体。中国文化是经由语言记录,语言在此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语言记录拥有具体的记录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情感、事业以及艺术等各个方面。中国文化必须要借助语言才能够表现出来。同时,人们在进行交流或者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都是通过语言实现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创造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以茶文化为例,它具有巨大的包容力,不仅可以吸纳众多外来文化,为自己所用。而且也可以被其他文化所吸纳,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总之,文化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文化的辅助,恰当辅以文化背景,学生们的语感、语境才能够更好。
2中西方茶文化差异
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目前世界各国的茶文化都是由中国茶文化衍生、发展、变化而来的。在茶文化从中国传播到西方国家的过程中,受到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西茶文化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下面针对这些差异进行具体分析:从中西茶文化差异来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饮用方式以及社交礼仪方面的不同。首先,中国人饮茶非常简单,一般都是清茶一杯,不会添加任何辅料,有些考究的人,会使用专门的茶具,在煮茶、泡茶的顺序上十分讲究。随便什么时间,约上几个好友,围坐一起,品茗畅谈,这就是最为简单的中国茶文化的应用方式以及社交礼仪。当然,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或者地区的饮茶方式各不相同,并且各具特色。我国少数民族饮茶,往往会加入一些奶、糖等辅料一同饮用。汉族居民则是以“清饮”为主,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因此“清饮”是中国大部分人饮茶的方式。如果追溯我国茶文化的起源,最初发于神农,而后兴盛于唐代,在宋代得到更加的普及。在唐宋时期,“煮茶”是最为流行的做法,到了明清两代则以“泡茶”为主,由于中国人热爱“清饮”,所以对水质要求很高。最后,中国人饮茶并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都是闲暇之时,兴致所致。其次,西方国家以英国为代表,英国人饮茶以“混引”为主,喝茶的时候,会将奶、糖等辅料加入茶汤,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辅料。另外英国人热衷“红茶”,英国人每天都会喝茶,喝茶已经成为了他们一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也是英国人生活品位的象征。从这些内容来看,茶文化传入英国之后,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它被赋予了鲜明的西方特征。英国人也会邀请朋友一同喝茶,但是与中国人不同,英国人会准备各种点心,与茶品一同食用,他们将其称之为“茶会”。英国茶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方茶文化,英国人对茶的坚持,主要是体现在对生活的享受以及人际交往需求等方面。最后,中国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在茶道精神的体现上也存在很多差异。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包容了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内涵以及文化思想。集中体现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内涵。它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核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茶道内涵极为丰富,当代茶道精神以“和”为核心,倡导和谐、平和,以和为贵。而西方茶道精髓与中国则完全不同,他们比较重视饮茶的形式,将饮茶视为品味的象征。
3中西茶文化差异下的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策略
3.1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我国教育体系中引入英语教学是在20世纪后期,英语教学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脱离文化背景的语言教学,是架空的教学,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在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教学后,学生基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英语词汇的内涵,同时在语境、语感也会越来越好。以英国为例,英国是西方国家中茶文化发展最快速,体系最完善的国家,正是因为英国人热爱饮茶,视茶为时尚、最健康的饮品,因此茶叶自传入英国以来,就迅速得到了普及和发展,进而形成了非常具有英国特色的英式茶文化。而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自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拥有四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其中蕴藏了太多传统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从世界范围来看,即便是英国,其茶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难免会受到中国的影响,红茶在英国大范围普及,英国才演变成今天以红茶为主的品饮文化,而英语作为英国人的母语,在以整个文化背景为基础的发展条件下,茶文化的渗透,必然会带给英语巨大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将中英茶文化作为媒介,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理解能力、驾驭能力以及语感、语境分析能力等等,同时也可以有效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借助这个契机,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在理论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巨大提升,才能够不断成长为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3.2茶文化在英语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落实
为了能够促进英语教学效率,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将文化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设计,学生在文化情境中体悟英语词汇的内涵和使用方法,语言驾驭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会因此而进步。首先,英语教师要以中西文化的差异作为基础,将中西文化比较分析,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由于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交际风格以及行为模式也存在巨大差异,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与西方国家茶文化的不同展现给学生。上文对中西方茶文化的显著差异已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文化认知结构,掌握双方语言体系中交际规范、词汇使用方法以及句法之间的不同,进而解决很多实际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以中英两国的茶文化差异为例,英语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有意识的将这些具有差异的茶文化只是引入课堂,如“听力教学”,新词汇结合茶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像blacktea,softdrinks等词汇充分反映了英国人的饮茶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通过为学生讲解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英国人的语言习惯,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英语词汇和使用方法。这样在听取“听力材料”的时候,才会更准确、更快速的理解对话的意思,其次,在英语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做好文化导入设计,由于英语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属于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吸收,需要一定的媒介和桥梁,因此文化导入就成为了文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英语教育领域的相关学者提出:文化导入分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个层次是语言知识结构的导入,在导入这个部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认知障碍,将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传递给学生。第二个层次是系统地导入文化知识,以课本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将重点、难点有条理地归纳;最后一个层次是导入广泛的文化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传统等等。这些内容丰富了英语文化教学课堂,使学生摆脱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理论学习,尤其是各种传统民族文化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茶文化中有关饮茶习惯的对话和文学段落等等。“dishoftea”这种短语,在英国都非常常见,还有成语“foralltheteainChi-na”,这一句体现了中国茶文化对于英国茶文化的影响,也肯定了中国茶叶在世界范围内所带来的影响。正是因为茶文化发源于中国,而茶叶也是从中国进口的,虽然目前茶叶已经十分普及,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国家依旧将茶叶视为比较珍贵的物品。它也象征着一种财富。而“alltheteainChina”就是代表一大笔财富的意思。
结束语
基于中西茶文化的英语传统文化教学,会使英语教学效率更高,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语言结构,文化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本文针对茶文化差异下的英语传统文化教学进行了几点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作者:廖宁芳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甄秀玲.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与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关系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6(5):24-26
[2]郭丽杰,金月.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重要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12-13
[3]莫小满,王晓惠.教学技能大赛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英语广场.2016(2):24-25
“我终于喝到了具有‘中国春天的气息’美誉的福州茉莉花茶,它的馥郁芳醇,让我沉醉其中。”2013年9月25日下午,在结束实地考察后,匈牙利驻华使馆一等农业环境事务秘书AgnesKarteszi感慨道。
当天,在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的组织下,法国、西班牙、匈牙利等十国外交官来榕考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短短一天内,考察团成员辗转数百公里,翻越鼓山涌泉寺半岩茶茶园,探访帝封江闽榕茉莉文化产业园,参观春伦集团茉莉花茶文化长廊,并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保护碑揭碑。
外交官称赞福州茶文化
群山环抱,云雾缭绕。25日上午9时40分,经过近1小时的翻山越岭,十国外交官团第一站来到有“千年古茶园”之称的鼓山涌泉寺半岩茶茶园。
面对恍如仙境的千年古茶园,十国外交官团的成员们忍不住按下手中的快门,用镜头记录下这美丽的画面。听说“这座茶园已有1100年的历史”以及“鼓山柏岩茶在唐朝时作为皇家贡茶”,外交官们连声称赞福州茶文化源远流长,渴望见识具有“中国春天的气息”的茉莉花茶。
热情的东道主早有准备。在幽雅的鼓山喝水岩龙头泉边,福州市农业局与海峡茶叶交流协会的专家们亲自泡制福州茉莉花茶,并端盘送茶,请十国外交官团成员品尝。“在众多茶香中,有一抹茉莉花茶香,它散发着‘中国春天的气息’——这就是扬名世界的福州茉莉花茶。”农业局专家介绍道。“太美了!我喝到了神奇的茶香,领略到了福州茶的文化魅力。”韩国驻华使馆农业参赞赵逸镐一边品尝,一边啧啧称赞。
在参观活动中,中外嘉宾品鉴了世界各地的茉莉花茶,并在有机茶园共同植下了象征友谊的有机茶树。福州浓郁的茉莉花茶文化也让与会嘉宾印象深刻。“我非常喜欢茉莉花茶,我第一次喝茉莉花茶,我就深深爱上了它。我现在每天都喝茉莉花茶。”一位外国友人端着茶杯,意犹未尽地告诉记者。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福州茉莉花茶是用茶坯充分吸收茉莉之精华而成,茶味与花香融和无间,除了具备绿茶的某些性能外,还具有很多独特的保健功能。福州茉莉花茶师傅介绍道:“制作茉莉花茶的工艺,福州有独特之处。一个是地理位置,因为纬度在二十三度左右,很适合茉莉花生长。还有一个是福建的茶叶,是在高山云雾上生长出来的,茶胚质量很好。茉莉花茶有医学的疗效作用,因为花里面有香气,大家现在也都知道,香气可以治疗很多疾病,特别是对妇女的美颜有促进作用。香气还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各器官。”
花为媒沟通东西方文化
“这么香的茉莉花茶,是怎么种植出来的?”品尝了茉莉花茶之后,外交官们顾不得中午休息,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位于仓山区的帝封江闽榕茉莉文化产业园考察。
满目的葱绿,扑鼻的茉莉花香。一阵风拂过,茉莉花摇曳生姿,惹人怜爱。
“茉莉花原产地是中国吗?”“闻名世界的茉莉花茶是怎么产生的?”……刚迈入帝封江闽榕茉莉文化产业园基地,外交官们就迫不及待地问起来。
“一曲《茉莉花》传唱世界,让大家都认为茉莉是东方的美丽之花,其实它原产于欧亚交界地区,在2000年前传到印度,而后随佛教传到中国。”一旁的闽榕茶业副总经理严锦华向大家介绍,茉莉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它在福州这个东西方交流的窗口,与代表中国文化的茶叶结合成著名的茉莉花茶。
据介绍,福州是全国唯一以茉莉花为市花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福州独特的山水灵气孕育出清雅飘逸的福州茉莉花茶,成为世界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来自印度钦奈的50株茉莉花远渡重洋落户福州永泰的梧桐镇,这是时隔2000年印度茉莉花再度引入福州。
小小茉莉花串起的世界友谊
雅安产茶最好。
原因如下:
1、雅安茶中精品历来是皇家祭祖贡品,产量极少,因此世人少有了解,加之雅安偏于西蜀,相对闭塞,因为历史原因落后于当代市场竞争。但是,论地理、气候、土壤条件,雅安都是最佳茶产地,更因少有工业污染,茶之品质纯净,虽江南佳茗也不让其先。
2、中国是茶的故乡,四川是茶的摇篮,四川的茶叶在雅安。 雅安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茶文明圣山的所在地。西汉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开人工植茶的先河,后经南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传遍五洲四海。中国仅存的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茶文化;咖啡文化;对比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0-0001-01
一、引言
茶与咖啡是当今社会中普遍流行的饮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从茶与咖啡的文化方面的角度来看,其二者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从古至今流传而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咖啡文化则是西方国家的典型象征,由于历史背景、生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其二者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茶和咖啡,有着不同的内涵、历史,那么这个时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茶文化与咖啡文化到底有着怎样的不同。本文对此进行详细叙述。
二、茶的历史起源及茶文化概述
不同年代,茶的功能也不相同,唐人饮茶谈艺术,宋人饮茶重意境,元代饮茶粗犷豪迈,明清讲求修身养性。自古“琴、棋、书、画、诗、酒、茶”则是文人雅士的七件雅事,俗事文化和雅事文化都包含“茶”,由此可见在这雅、俗两个文化层面,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对茶的历史起源与茶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茶文化有更加系统的了解。
2.1茶的历史起源。
人类的饮茶史据传说从上古神农尝百草之后就开始了,那个时候是作为药用。相传彭祖得饮茶养生之道,活了八百多岁。后其携二子彭武、彭夷定居于闽北山中,武夷山因此而得名。后来周朝统治者借鉴商纣灭亡的原因,颁布禁酒令,倡议群臣百姓以茶代酒。闽北某山被时闽王划为茶山以备上贡茶叶之用。有历史记载的是西汉时一个道人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植茶叶,此后茶叶种植才作为经济作物推广开来。而中国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固定下来形式化的茶道,甚至说,中国没有“茶道”这个概念。中国的“道”有两种来源,一是通过反复尝试,熟能生巧,举一反三,积累总结“道”。而后再以此道调养身心,调适行为。再从修行中总结心得体会,进一步完善其“道”。另一种是通过思想感悟而得之“道”,而后以行动来实践、验证此道。对于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的核心精神,国人会感叹中国茶不成道,更无茶道精神。其实日本的“茶道”与中国完全不同。日本是固定下来的泡茶形式和泡茶内涵,而中国文化中,“道”存于万物,不拘泥于时间场合等,二者不能等量齐观。
2.2茶文化的概述。
“茶文化”泛指与茶相关的文化,包括茶产业、饮茶、品茗、器用、茶事等,其层面除了人文历史哲学,甚至涵盖政治、经济等。以茶文化和政治的关系来说,自中唐以来,历代茶政与饮茶方式都有相关记载与论述。就经济的层面来说,唐代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因茶风鼎盛,茶的大量生产、促使贸易消费发展迅速。就文学而言,历代文人对茶推崇备至,以茶做为题材,留给后世人许多有关诗、词、书、画、歌、赋、曲等佳作。从自然现象来看,历代茶文化随着制茶工艺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如茶树品种、栽培、制作、加工等。从历史层面而言,自茶的源起,不论茶叶加工、饮茶方式,以及历代茶事记载,均有长足演变。文化乃人文化成之意,“茶文化”广义的说法:也即是通过茶事而与人类生活经验相关并化成的人文历史累积。
从历史的演变,可看出各年代有着不同的饮茶文化与审美追求,唐代品茶追求的是崇高与朴拙的美学,茶事崭现超然脱俗。宋代的茶文化就比较发达了,其在斗茶、行茶令等方面非常的发达,各种方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明代散茶的饮用,茶器多元,文人多追求意趣,超然物外。清代茶馆风气大盛,以市民为主的消费形态逐渐成为风气,茶艺发展更加多元也更崇实。
三、咖啡的历史起源及咖啡文化概述
对于咖啡文化来讲,其与茶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如果说中国的茶文化代表的是含蓄、内敛,那么西方世界的咖啡文化就是热情奔放的,这不仅与其饮料的差异有很大关系,更重要的是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各国文化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茶文化与咖啡文化。
3.1咖啡的历史起源。
首先我们从发源地讲起,根据罗马语言学家的罗士德.奈洛伊记载牧羊人牧童卡迪于公元6世纪于埃塞俄比亚发现了咖啡。传说卡迪采摘了一些咖啡果实给修道院的人们尝,从而咖啡提神醒脑的功效渐渐的被人们所知。由于当时修道士们在晚祷期间容易打瞌睡,因此咖啡变成了修道士们的必备品。后经埃国传至也门,渐渐走进阿拉伯世界。说到阿拉伯世界不得不提起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在咖啡的传播史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土耳其人为什么喝咖啡?因为禁酒。那喝酒对于穆斯林意味着什么呢?在他们的民族文化中,其认为喝酒等行为都是不虔诚的行为,是不被赞成的,其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还会影响人的未来发展。可想而知穆斯林们迫切地需要一款能够代替酒精的饮料。咖啡理所当然的在穆斯林中普及开来。进而形成一种象征性的文化。当时的穆斯林们有多热爱咖啡呢?我们来看一首颂词:“啊,咖啡!你能消除伟人的烦恼;你把迷途的人带回知识的正途。咖啡是给真主的子民所饮用的,是真主赐给渴望智慧的人们的甘露……当别人向你呈上精美的咖啡,你所有的忧愁就会消失殆尽,它迅速地渗入你的情绪,并使你保持活力:如果你还有什么怀疑,就看看喝咖啡的年轻人和美丽的人儿吧……”据说这篇颂词最初是由先知穆罕默德的儿子所写,然后被好奇者从阿拉伯文翻译过来,并刊登在了19世纪早期特兰西瓦尼亚的医药期刊上。
除此之外,在其发展之初还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公元6至8世纪,埃塞俄比亚有个牧羊人叫卡迪。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羊吃了一种植物上的红果子,变得非常兴奋,活蹦乱跳的。他也大着胆子尝了这种不知名的果子,味道酸甜,人也变得神清气爽。随后,他就跟著羊群每天都吃。有个当地伊斯兰教的长老路过,看到了,因为好奇也跟着吃了。回家后呢,长老梦到先吃默罕默德托梦,指示他用这个红果子煮水喝,可以提神。从此以后,伊斯兰教夜间祷告前,都会喝红果子煮的热果汁,这就是咖啡的前身:“咖瓦”。
3.2咖啡文化的概述。
“咖啡文化”,那就是我们对咖啡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咖啡的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和咖啡饮料的制作技术。这些才是咖啡文化的核心内容。文化的深入就会有人文因素的影响,这也是事实。例如美国人之所以喝咖啡人多,这与当年美国商人反抗英国殖民政府,并导致波士顿倾茶事件有关。进而美国人只好以咖啡来解渴,所以不得不把咖啡做的很淡的原因。美国人喜欢喝大杯咖啡也是由此所致。
所以说到哪一个城市的咖啡文化最浓郁,那就要看侧重哪方面的特点了。如果说是“泡咖啡馆”,首选巴黎。但是那里人主要习惯了滴滤咖啡,饮用场所也以家庭和办公室为主。泡咖啡馆则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虽然很特别,但也只是比其他国家多很多,而比起意大利全国人民上街喝咖啡,并不主要泡咖啡馆来说,仍然要少了数十倍,甚至要少近百倍。要想理解这之间的差距,只要想明白一句话就行。那就是为什么当年舒尔茨在去米兰出差的几天时间就对当地咖啡馆的数量有如此深的印象,以至于让他回国之后就决心用星巴克咖啡的名义在美国经营意大利咖啡。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意义深远。
四、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对比
茶文化与咖啡文化是不同国家的文化象征,对其二者的关系进行细致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对其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不仅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其本身还有很多共同点。咖啡和茶完全不处于对立,,二者都有着一个非常广泛的受众,从大碗茶到金俊眉,从罗布斯塔到geisha,各个阶层都可以受益。也并无高低之分,并且从发展历史来看,此二者均为历史长久的饮料。所以说,茶与咖啡,并不是非黑即白,更不是非此即彼。
4.1基于起源的文化對比。
从文化起源的角度来看,茶文化的起源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虽然有很多学说,但是由于时间久远,至今也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解释。一般来讲,中国被认为是茶的起源地,也就是说茶是通过中国向世界各个地区进行运送传播的。但是,也有一些资料信息和证据表明印度和非洲等国家也有可能是茶的发源地,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茶的发源地而言,其实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除此之外,在我们中国也流传着许多关于茶起源的故事,追溯历史,最早应该是巴蜀先民利用地理优势制作茶料,而到魏晋南北朝时趋于成熟,到唐朝时达到鼎盛。陆羽的《茶经》便是那时候的产物。那时候的茶已普遍,说到风靡全国,并不为过。如果现在很多人会拿在咖啡厅喝咖啡作为小资的代表,那么那时候喝茶便是超越生活的享受。
而咖啡文化的起源也具有这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对此有详细的解释,一个穆斯林托钵僧被他的敌人赶入沙漠。在精神错乱的状态下,他听到声音,提示他采食身边的咖啡果。他把咖啡果放在水里,想把它们泡软,由于咖啡果过于坚硬,他没有成功。不得已,他只好将浸泡咖啡豆的水喝了下去。最后,这个托钵僧就靠这种手段存活下来。当这个托钵僧走出沙漠之后,他觉得自己能够幸存,并且自己身上之所以能够获得神奇的能量,全都是真主安拉相助的结果。于是,他就不停地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并且把这种配制饮料的方法介绍给了别人。
4.2基于种类、制作方法、品尝方法、功效的文化对比。
茶,相传最早发源于上古时期。传说人文始祖神农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解之”。这里的“荼”,就是茶。而后,随着文明的发展,时代的更迭,又出现了“槚”、“荈”、“蔎”、“茗”等字,都是指茶,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汉字的博大与包容。因此,对于中国的茶文化来讲,其历史非常悠久的。
4.2.1种类。
中国的茶与西方的咖啡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从种类的角度来讲,其茶的种类是非常繁多的,包括红茶、绿茶、黄茶、乌龙茶等,同样的,咖啡也有着丰富的分类,其有纯咖啡、花式咖啡、皇家咖啡等。
4.2.2制作方法。
茶与咖啡在冲泡和制作技术与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具体来讲,不同的茶会有不同的冲泡方法,比如,在对绿茶进行冲泡的过程中,使用温水或者较冷的水冲泡即可,这样的口感更加丰富。咖啡则不同,在具体进行冲泡的时候,主要有虹吸法、高压蒸馏法以及最传统的冲泡法等。
4.2.3品尝方法。
除了以上制作方法和分类上的区别,二者在品尝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进行品茶的时候,对茶叶的填配也是有要求的,喝的时候再进行茶叶的补充,基本保持茶水浓度的前后一致,喝茶的时候,可以与一些糖果、小点心等一起品尝,味道更加丰富。在对咖啡进行品尝的时候,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按照个人的口味来进行选择,可以先加入一点糖和牛奶,细细的对其进行品味,等待牛奶、糖与咖啡充分融合之后,轻轻搅拌之后再进行饮用就可以了。
4.2.4功效。
从功效的角度来看,茶除了可以当做饮品之外,还具有修身养性的功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于咖啡来说,其不仅可以缓解疲劳,振奋精神,还能在此过程中预防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可以说,适量的饮用咖啡对人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五、结语
茶与文化虽然在历史起源、品尝方法、种类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对其适量的饮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最大程度上在品尝的过程中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除此之外,茶文化和咖啡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其二者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促进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加强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合作与交流,让中国的茶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各国人民在品茶喝咖啡的同时除了了解彼此文化与历史,更能体会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相信茶文化与咖啡文化在中外国际文化交流发展中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贾芳晴. 茶文化、咖啡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D].河南大学,2015.
[2] 王建萍. 浅析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异[J]. 科技视界,2014,(30):173+356.
[3] 白雪. 中西文化比较之英美咖啡文化与茶文化[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2):203-205+216.
关键词 茶业;旅游业;有机结合;形式;对策;安徽黟县;宏村镇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23-02
茶业是中国传统农业产业,前景广阔。旅游业是朝阳产业,黄山市黟县宏村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茶叶一直以来是当地的主导农业经济作物,把茶叶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将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多元化发展,还能提升黟县宏村镇茶文化内涵,增加当地村民收入。
1 宏村镇茶叶发展的现实基础
1.1 地理位置优越,宜茶区域广
黟县宏村镇地处黄山山脉及南北坡,境内峰峦绵延,山高谷深,境内最高的兴岭海拔为1 432 m;宏村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奇特的地形特点形成一定的气候差异,全镇年平均气温为15.5 ℃,最高温度年平均为16 ℃;全镇平均日照时数为1 815.7 h,日照率为41%;年降雨量1 600 mm,无霜期268 d。由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最适宜发展茶叶的地区之一,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茶区。全镇茶区10~40 km范围无任何工矿企业,生态环境良好,冬无极端低温,夏无酷暑,无霜期及降雨等方面具有适合茶树生长的优势,茶园分布在全镇13个行政村,面积约986.67 hm2。茶叶自然品质好,名优茶产量占比较大[1-2]。
1.2 产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黟县宏村镇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唐代陆羽在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隐居撰写的《茶经・八之出》记载茶叶生产,清顺治《黟县志》载:“茶,即茗也。旧有胜金、嫩桑、仙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又有不及号者,是为片茶,有8种,其散茶号茗茶。近年,在钻研精制红茶技术基础上,又首创研制“抽芯珍眉”绿茶,远销国内外,得到茶界的好评,成为“屯绿”中的珍品。并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为当地极其深厚的茶文化积淀了基础。历史证明,该地是最早对茶叶进行加工利用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源地之一[3-4]。
1.3 茶业基础扎实,旅游前景看好
茶叶是宏村镇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产业与文化相互促进,茶业基础扎实。一是茶树良种繁育与推广效果显著;二是有机茶园基地与老茶园改造逐步完善,规模化、无公害化茶叶发展迅速;三是通过弘扬茶文化提升茶产业,茶园观光体验游等项目发展被提上日程。
2 旅游资源及经济发展现状
宏村镇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现存明清古建筑625幢,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处,中国传统古村落8处,先后荣获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等11项国家、省级桂冠。人文资源有宏村、屏山、卢村、木坑、塔川、龙池湾景区、赛金花故居、奇墅湖度假村8个景点;自然资源有塔川秋色、协里风光、木坑竹海、奇墅湖风光等众多知名景点,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宏村镇依托黄山大旅游的背景,全面推进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不断推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2010―2014年宏村镇旅游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见表1。
3 茶叶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
3.1 开展茶资源绿色生态观光旅游
针对宏村镇的生态梯级茶园和复合茶园建立起茶叶公园,将茶叶公园建设与旅游景区结合起来,有机融合生态观光旅游和茶叶生产,建立旅游景区沿线茶叶观光带,有机结合茶乡与民俗风情,打造特色茶叶旅游经济带。
3.2 开展茶叶生态保健游
茶叶内含成分丰富,有500余种化学成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证明对人体有明显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我国有6个茶类,宏村镇就有红茶、绿茶、黑茶三大茶类生产。近年来名优茶独具特色,能满足来自国内外游客的不同要求。旅游过程中饮茶可以消除疲乏劳顿,促进生理机能的迅速恢复,长期饮茶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3.3 开展茶文化活动
茶艺即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和具体化,茶艺表演展示择、冲、泡、品茶的高超技艺,同时展现其中蕴含的茶道精神和文化内涵。为适应新形势,需要一些有品位的茶楼开展茶艺活动,不仅可增添新的旅游项目,还可极大地促进宏村镇旅游经济的发展。
3.4 开展茶文化研讨会及旅游节
利用西递与宏村这2张“精品名片”,组织黟山茶文化论坛,将茶资源、茶产业和茶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挥优势。打造旅游精品,定期举办茶文化旅游节,扩大茶文化影响力,营造古徽州茶文化旅游的良好氛围。
4 宏村镇茶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宏村镇茶业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仍存在很多发展瓶颈,对于宏村旅游、农业重镇,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但茶文化的旅游形象未塑造完善;对相关茶文化旅游产品未充分开发,对此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4.1 重视旅游区茶文化的开发
近年来,宏村镇文化旅游发展较快,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应深入挖掘文化旅游,形成规模效益。依靠丰富生态资源和高品位的名优茶,联系开发茶文化旅游景点,增添底蕴深厚的文化沉淀。需要大力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筹建新上茶叶博物馆项目建设,整合和发展茶文化旅游。
4.2 营造茶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利用茶旅游的经济效应深化对茶产业的提升作用。旅游部门应加大投资,加快对茶旅游产品的投入建设;旅游管理部门与茶业企业要加强合作,用科学理论指导茶旅游新产品开发,将茶文化旅游纳入宏村镇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5-6]。
4.3 打造黟县茶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根据黟县茶文化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设计特色旅游线路,使游客一路观光茶园、品尝名菜、饮赏名茶,提高旅游丰富度。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增加茶文化旅游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旅游者的需求。
4.4 壮大茶园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茶产业
抓住农村综合改革时机,吸引有实力的农民创建家庭产业农场,通过土地流转,适度规模建设茶场,帮助他们建设生态有机茶园基地,企业设计打造自己的名优茶品牌,引导企业参与建设经营茶叶旅游项目,依靠企业发展壮大,同时带动旅游产品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企业与农村的共赢。
4.5 突出黟县茶旅游的文化性
茶文化旅游必须突出其文化内涵,突出茶的属性,丰富与茶相关的传说故事,吟诵茶诗、茶词、茶联,制造意境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要深度挖掘和开发古黟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人文、自然条件,加大茶旅游开发的创新力度,形成特色茶文化产业,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创新性地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古黟宏村茶旅游的有机发展,促进黟县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5 参考文献
[1] 秦桂芳,廖东海,林佳,等.对山区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6):302-303.
[2] 叶丽琴.浙江温州茶文化与茶产业相互推动发展的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2014(3):223-224.
[3] 何学菊.基于茶叶深加工的信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4(8):152-154.
[4] 赵晓罡,李录堂.陕西茶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3-98.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自古以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咖啡于西方人而言,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茶于中国人的意义,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茶与咖啡是中西方极具代表性的饮品,它们被视为是中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茶的清新淡雅与咖啡的浓香醇厚使它们各有着自己的特色和韵调。文章通过介绍两者的起源以及发展状况,分析两种饮品背后的文化差异,以解释现如今中西方文化表现上的不同,甚至通过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相互比较还可以看出中西方的人文气息,以此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与人文情怀。
关键词:
茶;咖啡;文化差异
文化,经常被很多文人及学者们挂在嘴边或者写到文字里面。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长时间以来就未曾停息过,并且一直都是学术界讨论的主题。能够让人意识到的是文化的的确确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是由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这两部分组成的,而精神生活强调的就是文化上的生活,也就是说没有文化就没有人们的精神生活。众所周知,茶与咖啡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饮品,茶的清香淡雅给饮茶者带来沁人心脾的陶醉之感,而咖啡的浓郁醇香则给饮者带来回味无穷的境界。茶是发源于中国的一种独特的饮品,自古以来它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咖啡于西方人而言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如今茶与咖啡已经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尽管这两者都扮演着静心、舒适、闲淡、享受且注重品位的一种生活文化,但是两者却在很多方面表现着很大的不同,主要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1茶与咖啡的起源
1.1茶的起源
关于茶的起源问题可谓众说纷坛,并且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和解释。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是茶树的发源地,并且茶也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地引入到世界各地的,实际上中国的确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有茶的存在了,无论是从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当中,还是从古代诗歌对茶的描写里,都可以看出茶在中国由来已久。尽管对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说法,但是却不曾对茶的起源有个定论,关于茶的原产地有西南说,四川说,江浙说等。而茶的发源时间更是众说不一,分别有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等等。总之,茶的起源和时间仍然因为历史记载的缺乏和不精确而显得模糊不清,但是这些并不影响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1.2咖啡的起源
咖啡的起源同茶的起源是有相似性的,即它也是没有一个定论和确定的说法的。根据历史学家的解释说,非洲是咖啡的故乡,咖啡树最早生长在埃及的咖法(Kaffa)省,并且据说在17世纪中叶的时候,土耳其的大使们将咖啡引入到了法国,之后法国将咖啡推向了西方的各个国家。总之,茶与咖啡的起源问题一直以来都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并且由于历史的久远性以及史料的缺乏性问题,关于茶与咖啡的真实起源等问题已经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点的是这两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的主要饮品,并且逐渐的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并不断充实和发扬。与茶并列的咖啡亦是西方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也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咖啡文化。两者在世界上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2茶和咖啡的普及发展状况
2.1茶的普及与发展状况
在中国的国土之中,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和演化,茶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茶文化,比如说有茶艺、茶道、茶具、茶包装、茶楼设计以及茶诗和茶禅等等很多方面。饮茶在很多时候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饮茶,它代表了更多语言性的传达与阐述,代表了艺术的境界与审美。一方面它使得人们精神生活或者说是文化生活不断充实和富裕,另一方面它又推动着茶具、茶器以及茶文化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与繁荣。并且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吸收了中华的茶道文化,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茶文化与茶艺术。据统计茶是在16世纪的时候引入欧洲的,到18世纪的时候茶多在欧洲已经盛行起来了。之后东印度公司和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了垄断中国的茶市场和茶商品贸易,不断的强行进入中国市场,逐渐地形成了对中国茶的控制。之后美国虽然没有直接的参与到对中国茶的垄断中来,但是他却凭借着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世界地位将发端于英国的速溶茶和冰茶推广到了全世界。
2.2咖啡的普及与发展状况
据调查显示,咖啡在西方国家里的传播和兴起要比茶叶晚一些,据说在17世纪的时候,新理性主义的思想在欧洲迅速地蔓延开来,并且这一新思想催生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接着在此思想的传播之下带动了具有“醒脑剂”功能的咖啡的盛行。西方国家为了打破阿拉伯人对咖啡生产的上的垄断,荷兰人与法国人都耗费了巨大的精力,终于在爪哇和中南美种植成功,并且开始大量生产。自此以后咖啡就持续地进入到欧洲的市场之中来,并且深受各个国家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咖啡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里,主要的是集中在聚会社交的场所之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北美,据说咖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开始发展起来,而美国对咖啡的营销策略是推广真空罐装的咖啡和速溶性的咖啡。并且美国在1971年的时候在西雅图创立了首家集聚咖啡文化的场所即星巴克,今天的星巴克更是在多地都发展起来了,逐渐的成为世界咖啡文化的中心之地。大约是在20世纪的时候咖啡才传入到中国的,并且是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咖啡馆,但是那时的咖啡还只是凤毛麟角,并没有在中国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直到半个多世纪以后咖啡才在更大的范围内被中国人所传播。咖啡于国人而言一直都是一种舶来品,它代表的是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与好奇,尤其是在国内各个地方兴起的星巴克这样的咖啡文化中心更是对时尚的展现,同时也是国人们了解国外文化的一种途径。
3茶和咖啡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的范围可谓是包罗万象,文化属性也是繁多的,包括饮食文化、出行文化、艺术文化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围。茶与咖啡都是闻名世界的饮品,两者都属于饮食文化的范畴,但是由于两者发展的深远性以及它们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性使得它们各自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即茶文化和咖啡文化。文化的形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它们是源自于生活而又凌驾于生活之上的一种存在形式。但是不管如何理解和把握,一个很明晰的事实是文化的的确确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体现了一种人文性、民俗性以及民族的色彩与性情。下面我们就针对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上的不同,来更深层次的分析两种文化背后的国民性,以期为中西方的差异性寻得一份合理的解释。
3.1中庸之道与崇力竞争的差异
中国人是喜欢茶的,好多人都喜欢茶的清新淡雅、喜欢茶的温和性情。饮茶者需要静心体味,才会体会到茶的幽香与怡情,慢慢地感受着茶色与茶韵,将茶的性情与中国的中庸之道结合起来,寻求中庸和谐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茶树是可以栽种到各家的门前或者门后的,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接触自然的机会,练就了人们朴实、淳厚、谦和的性情。中国的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中心,它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将传统文化里的谦让、恭俭以及宽容和博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3.2保守内向与开拓创新的差异
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仅仅的局限于自家的范围之内,那种重视宗族观念与血缘体系的生活让人们较多地存在保守性、注重内省而轻视开拓的文化形态。相反,西方国家则较多地受到当地山地与海洋的影响,受到地势上的阻碍,在寻求改变生存之道的时候也开拓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在茶和咖啡的传播过程中两地发展上的不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文化上有着不同的表达。在两地之间的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中就表现出了这些方面的不同。茶的口味、形态和营销策略在中国是一个逐渐演变的漫长过程,几千年来变化不大,我们倾向于“因循祖制,唯古是法,尊古泡制”。所以说茶在我国尽管存在深远,历史也很悠久,有着我们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但是它却并未将中国的这些特色引领到世界的范围之内。欧美国家则不一样,他们依据自己的开拓精神,在短期之内就开发了方便携带和泡制的袋泡茶、速溶茶以及冰茶等。尽管中国仍然是茶的最大生产国,但是西方国家却不断的研发新的茶形式与咖啡形式。比如说现今流行世界的星巴克就展现了西方人的开拓精神。所以说中国可以在保持自身茶文化的同时要着力地开拓创新,发展茶文化的新的存在形式。让茶更好地走向世界,并且能够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结语
茶文化是中庸文化,中国人喝茶追求的是静心,静身,修身养性。西方人喝咖啡追求的是激情,热烈,奔放,方便,快捷。这两种饮品给中西方的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以及影响程度,从以上茶与咖啡的起源与它们的发展和普及状况来看,茶与咖啡的背后的确蕴含着不同地域下的不同文化,这给我们更好的了解西方提供了一个路径选择。
作者:叶婷婷 单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永新,黄亮,张耀武.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农业考古,2015(2):12-16.
关键词:紫砂;茶经;特质;文化
1 前言
紫砂起始于北宋末年,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兴盛,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它在结合茶文化的基础上,更是融合了诗词、书画、雕塑、篆刻等一系列文化艺术。多种文化性质的联姻,成就了紫砂文化的标志性特色。贡茶的清香,山水的灵秀,淳朴的风情和醉人的书香,古朴典雅的紫砂,组成了极富情趣的宜兴文化。宜兴和紫砂的渊源,在于其独一无二。宜兴所出产的紫砂泥具有得天独厚的特性,是制陶最理想的原料,宜兴千百年来传承的陶艺、紫砂文化和形成的特殊成型工艺也是独一无二的。
2 紫砂陶与茶文化的关系
紫砂至今已发展成闻名世界,独秀于陶瓷之林的一个艺术门类。以壶为主体的紫砂陶的发展与兴起同茶以及茶文化发展密切相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茶文化的发展就难有紫砂今日之盛。茶文化带动了紫砂壶的发展,壶主导、影响、兴旺了整个紫砂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壶在客观上是应顺了茶文化的某些需要,但也显现了自身独特价值,既依赖于茶而游离于茶,又发展了茶文化,它有自己的审美特点。
紫砂与茶文化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但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也不是一种从属关系,虽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这种含义。弄清这种关系,有助于紫砂自身的发展。人们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将两者倾向为一种从属关系,实际是一个谬论。原因很简单,壶因茶生,茶因壶俏,因泡茶而从属于茶,实用因素是关键,故直至今日,正统的紫砂审美还是以实用为主。壶的法则也就成了主要衡量准则,其它要素则变得次要,虽在紫砂历史上不乏壶以外有价值的作品,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要泡茶须适用,加之整体上从业者文化受限,缺少深层思考,重技而忽略了艺。半封闭的狭隘思维方式,导致创造能力的限制,也是重要原因。实际上紫砂已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它的丰富造型、人文内涵、优良材质,制作语言使其它陶瓷难以与之比肩,促进了茶文化层次的提高。饮茶面对这样优美的器具确实是享受,这是它的价值所在。
自神农发现茶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演变,茶文化由发展走向成熟、由国内走向世界,可以说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兴盛自然而然带动了品茗茶具的兴趣,在众多茶具器皿中,紫砂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实用性茶具,颇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紫砂壶和一般陶瓷不同,它属于无釉茶具,采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矿制成生坯然后高温烧制而成。由于其成型后烧成过程中温度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更有肉眼难辨的气孔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故老壶、旧壶虽冲白开水也能散发淡淡茶香。紫砂的特性材质属性,致使开水冲泡却不致于烫手,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而热天盛茶则逾夜不馊。此外,紫砂壶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有着“世间茶具壶为首”之美誉。
一般选壶,不必过分讲究,只要是把好的紫砂壶,用以泡茶,善於蕴味育香,使用经久,越发光润古雅,给你的饮茶生活带来艺术享受和无穷乐趣。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口小,宜泡红茶;矮壶口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失茶味,过矮则茶易从口盖溢出。壶的口盖要求严瑾,能使冲壶水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
一、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茶的起源地是中国,中国人对茶树的栽培也具有非常成熟的技术。有关茶树的记载至少也有上万年。人类发现茶具有记载的时间也有四五千年。
儒家思想开创了茶文化,接着传至普通读书人。最开始酒风靡于文人之中,但酒毕竟会置人于醉,所以后期文人均以茶代酒。唐代茶圣陆羽将茶文化的影响推向了,从此茶的精神渗透到了各大领域。
二、中国茶艺文化
1.茶的制法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
2.茶水茶水对水质的要求极其高,好水才能和好茶更好地融合。泉水、江水、井水、雪水、露水,都是茶人的选择。
3.茶器唐代以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茶具,人们那时以釜煮茶。到了明代,紫砂壶成为茶具中的重要工具之一。近代,人们又喜爱用铝茶壶烧水。
三、茶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茶文化中蕴含着的人生哲理深深吸引着每个品茶人,同时茶文化深刻的内涵和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早已经深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1.翻开历史的扉页,中华儿女,创造了璀璨的文化,为世人所敬仰,意义深远。茶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他既有物质形态的表现形式,比如:茗茶、茶馆、茶艺,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形式,比如:茶道、以茶养性、以茶待客等。
2.因为茶文化影响诸多领域,所以在很多场合,他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的社会关系密不可分,不管是谈书论道还是平常待客,茶都是必不可或缺的。茶文化發展至今,其社交作用非常突出,诸多含有茶字的名字也应运而生,进一步彰显了茶文化的伟大。
3.将茶文化发扬光大彰显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在茶行业这个实体行业,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大促进了茶行业的壮大。近年来,弘扬中华茶文化,其根本是提高茶叶业的经济效益,在给人类带来健康的同时,更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中国茶文化的哲学思考
人生之旅,举步维艰,人生之始,苦字当头。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苦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一份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奠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念。
茶叶有让人静心养神、修身养性的作用,这和东方哲学所提到的“清静”不谋而合,佛家、儒家、道家的思想和茶所产生的作用也有相似之处,“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优雅的交流方法,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静心凝气。
奉茶是茶道中最基本的礼仪,即如果有客人来访,就立刻为客人奉上好茶。在询问客人对茶的口味之后再进行奉茶,也可配上点心,但是点心需要先上桌,后奉茶,古人云: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倒茶水时以七分满为标准,水温以温热即可。如果有多位客人同时到访,应做到所有茶杯中的茶色均一致,而且要一并端出。上茶时应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微笑着对客人说:“这杯茶是您的,请慢用”。而且要注意一点,就是奉茶时应该根据客人地位的高低,依次奉茶。
有人认为品茶是把茶当作一种珍贵的饮料来享用,因为茶可以带来愉悦的感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也有人认为品茶提高了文化素养,因为在其中渗透着各种礼仪,不断地提高着一个礼仪之邦的整体水平。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廉、美、和、敬”,顾名思义“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有人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关键在于和。在享受品茶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品行的提升,从而带来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茶道讲究的是修身养性,探索问道。而静却是深修茶道的唯一方法。怎样通过一壶清茶来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所在?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何去何从?如何在品茶中参透人生哲学?如何让自己在感悟中更上一层楼?所有这一切都在静中慢慢地体会。
茶道最早兴于中国。清代《幽梦续影》中朱锡绶先生首篇便评:“真嗜酒者气雄,真嗜茶者神清,真嗜笋者骨瞿,真嗜菜根者志远。”道出古代文人对中国茶道之体会。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各国的茶树种子、茶叶名称和有关茶的文化,均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2004年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学者、茶叶专家共同签署并发表了《蒙顶山国际茶文化宣言》,取得共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日本神户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仓泽行洋先生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的序中写道:“茶道一词初见于唐代。在唐代,茶道已脱离日常饮啜范围而成为一种优雅的精神文化。陆羽的《茶经》就是其光辉的足迹。日本茶道是出生于中国的,它的母亲就是中国茶道。”中国的古老文明,其中便包含了这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中国茶道。
茶叶起源于五千年前,神农氏发现茶可以解毒疗疾,百姓便把茶当“灵药”用于治疗疾病。中国茶道的历史也源远流长,从西周算起,迄今已有三千多年。西周初年重要的历史文献《礼记・地官》记载,西周宫廷里已设置了“掌茶官”,同掌宫廷茶事与以茶祭祀宗庙等礼仪活动。《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在武王伐纣时(公元前1066年),巴蜀部落首领将“丹漆茶蜜”作为贡品晋献西周王室。在周王心目中“茶是圣洁的灵物”。《礼记・地官》中有“聚茶”的记载。“聚茶”指帝后们或宫廷官员以一定的礼仪方式品茶或举行隆重的茶宴。西汉时,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到唐代已是“比屋皆饮”家家饮茶了。如今,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的天然饮料。
观茶道之问题
目前,作为我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中国茶道,概念存在模糊甚至混乱的现象,对什么是茶道,什么是茶艺,茶道和茶艺的关系等问题都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理论上讲,茶文化包括四个层次:物态文化。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包括有关茶树的栽培、茶叶制造、加工、保存、其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
行为文化。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名句,说明客来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节;千里寄茶表示对亲人的思念;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日“一女不吃两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礼”便不再接受别家聘礼。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式也如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心态文化,即茶道。人们在用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在品饮茶汤时所获得的心理愉悦,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以及由此生发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德、茶道。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
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在中国茶道。如今在中国各地如春笋出土般的茶艺馆正说明了以茶道为核心的茶文化,正在为世人重新认识。
品茶道之精神
中国茶道博大精深,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他在名垂史册的《茶经》里讲述了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二是思想内涵。他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茶经》不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茶具造型式样以及茶事活动的严谨性、逻辑性、科学性来说,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纵观我国茶道,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自古以来形成三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
在成都,各色茶馆林立,茶香浓浓,品茶之人也各有心得。
茶道专家刘女士:由贡茶而演化为的贵族茶道,是古代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在茶、水、火、器上炫耀自己的权力和富有。贵族茶道最早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武王时期,巴蜀所产的茶叶成为朝廷贡品。贡茶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贵族茶道的茶艺要在“精茶、真水、活火、妙器”,古代贵族们不仅讲“条”,也讲“真水”。
川大教授王先生:宋徽宗赵估的《大观茶论》记述了宋代茶道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将碾磨好的茶叶粉末直接放在碗内,把煮沸适度的水先灌进汤瓶,然后冲入茶碗,再用一种竹制“茶筅”搅拌均匀,称为“点茶”。值得一提的是:赵佶还把茶道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这些内容丰富的茶道专著同明清时代的茶文献一起,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茶文化宝库。清朝乾隆皇帝还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的争论,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后来,贵族茶道的代表是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今日已渐大众化。
成都作家杨先生:雅士茶道中的士指古代的知识分子,还包括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名门闺秀、青楼歌妓、艺坛伶人等。魏晋之前文人多以酒为友,如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刘伶“常乘一鹿车,携酒一壶,使人荷铺随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后知识界一改“狂放啸傲、栖隐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风。人人有“人世”之想,文人作风变得冷静、务实,以茶代酒便蔚为时尚。这一转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文化背景,是历史的发展把中国的文人推到这样的位置。
退休老干部李先生:文人卢仝和陆羽是唐代茶坛的两颗耀眼的明星。陆羽被尊称茶圣。卢仝被人们尊称茶仙,其《七碗茶歌》流传千古。“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这首诗对唐代饮茶的普及和茶文化传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了人们吟诵茶的经典。唐
茶诗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陆羽等;宋茶诗最多的是梅尧臣、苏轼、陆游等。如苏轼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等。对于饮茶,古时文人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闲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助文思,从中兴起了品茶文学、品水文学,还有茶文、茶学、茶画、茶歌、茶戏等。它们相辅相成,使饮茶升华为精神享受,进而形成雅士茶道。
茶道专家蒋先生:中国茶道的精髓在于历史悠久的禅宗茶道,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实与升华。茶之所以自唐代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佛教有极大的关联。佛教认为茶可提神醒脑、帮助消化。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朽的功劳。其一,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如唐代的皎然、齐己,宋代的省念、法演,明代的慧秀、怀让,清代的石涛、弘一等大师均有茶诗传世。其二,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行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具神韵。其三,佛门的茶事活动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并为发展茶道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日本茶道的一部分就归属并吸收了中国禅宗茶道的精华。
成都市大慈寺禅茶历史悠久,曾有成都最古老的茶堂。“大慈禅茶”由唐代大慈寺无相禅师(新罗国王子)发明,取蒙顶山茶芽精制而成。无相禅茶的传播分为三条路线:一是经过1200多年,从唐代的成都大慈寺直接传承到现代的“大慈禅茶”。二是通过无相禅师在古新罗国的崇高地位和影响,由其信徒和茶人传播到韩国的“无相禅茶茶艺”。三是由其再传弟子直接或间接传播到日本的“无相茶道”。而“茶禅一味”这句名言是由宋代成都昭觉寺的圆悟克勤禅师正式提出的。据《新选昭觉寺志》记载:有日本僧珠光,参礼佛果克勤禅师,师受以《正法眼藏》,并书赠“茶禅一味”的墨宝。珠光回国时,所乘海船遭台风袭击而沉没,而此墨宝被他珍藏于用生漆密封的竹筒里,飘流至日本本州岸边,为一休和尚所得,珍藏于京都大德寺。日本僧人见此墨宝而省悟,发挥祖师奥旨,而后阐扬日本茶道,盛传至今不绝。
“茶禅一味”就是把佛法禅理、清净心、平常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饮茶只是个契机。禅者:心也、佛心、觉心、佛性也。要用清净心饮茶,将茶之性与禅之心相融一体,以茶悟禅,以禅悟心,以至“明心见性”。通过饮茶应明白:人活在当下,过去、将来都不离当下,行住坐卧不离当下,只有把握当下、珍惜人生才是真理。正如大慈寺唐代祖师无相禅师所提茶偈曰:
幽谷生灵草,堪为入道媒,
樵人采其叶,美味入流杯。
静虑成虚识,明心照会台,
不劳人气力,直耸法门开。
禅的精神在于悟,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饮茶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如今的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人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
解茶道之窘境
如何更好地把我国自古以来的茶道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呢?茶道专家李教授认为,首先,要在我国建立专门研究茶道的机构,带动与国际茶道的交流,走向世界。如2005年春,中国成都大慈禅茶研究会成立,并在蒙顶山设大慈禅茶基地。如今,它的禅茶堂已成为中外名人、四川的文人墨客、社团组织的聚会之所,同时又是中外茶文化研讨、交流的重要场所,曾多次与韩国、日本、东南亚茶道界进行文,化交流。
近年,杭州建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每年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频繁。杭州还建立了两个国家级茶叶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
其次,要培养专门精通茶道的人才。中国的茶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刚刚起步三五年的中国现代茶艺业要发展到理想的水平还需要时间。对茶艺师的要求要不断提高,不仅是外貌、形态的要求,还要对茶的知识和文化有充分的了解,达到孔子提出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要求,更要从精神层次上悟到茶道的内涵,如此,才能带动和影响大众。
要开展好对茶文化的宣传工作,多举办茶文化的活动,让民众提高这方面的意识。杭州是我国首次倡导“全民饮茶日”的城市,现在它每年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杭州还准备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有关国际机构发出“世界饮茶日”倡仪,打造“世界茶都”。
乡愁可以是一杯淡淡的福州茉莉花茶;
乡愁可以是一碗清新爽口的古田银耳;
乡愁可以是一颗酸酸甜甜的平和蜜柚……
这些极具地方特色、令人醉心的舌尖乡愁,是人类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世代传承的共同记忆,其早已深深融入地方文化之中,成为一个城市的元素和符号。因此传承和发展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文化及其产品是一件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八闽大地到底有多少令人醉心的舌尖乡愁?本刊以《记得住的乡愁》为主题,去寻找福建最具代表性的舌尖上的乡愁,挖掘和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
本刊与福州市农业局合作,共同推出《记得住的乡愁》之福州茉莉花茶专题报道。
福州市是全国唯一以茉莉花为市花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记忆里,茉莉花像烙印般镌刻在福州人的生活中,福州以其独特的山水灵气孕育出清香隽永的茉莉花茶,成为世界茉莉花茶的发源地。
在许多国家,一代代农民、牧民、林农和渔民以多样化的物种及其相互作用为基础,利用适用于当地条件的独特的管理实践和技术,创造、发展并保持着一些专门的农业系统和景观,通过反复试验,不断调整着捕鱼、耕作和放牧的方式,既保护了环境,又获得了收益。这些人类祖先留下的农业生产的智慧被世界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在比利时,“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正式进入遗产目录,这张代表着福州特色的历史名片在世界大舞台大放异彩,它展现了福州当地特色的农业知识和福州先民在实践基础上巧夺天工的农业生产经验,反映了福州人民在与自然环境协调上的劳动智慧。“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不仅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美学景观,还维持了具有全球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和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它的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的知识与经验,是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重要资源,需要保护和发扬,同时也需要发展。
9月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来自普洱市的代表,与国内外的领导、专家一起,共同见证普洱市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列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授牌仪式上,普洱市委副书记、市长、申遗领导小组组长李小平代表普洱市接受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AIexander Mueller先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院士、研究员李文华为普洱市颁发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牌匾。
普洱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普洱的茶园、茶文化成为世界农业文化的瑰宝,开启了普洱市立足全球,面向世界打造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的新纪元。
北回归线从普洱穿境而过,造就了普洱温润的气候特点。低纬高原山地,立体地貌突出,为普洱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在普洱境内大量分布着野生茶树群落,生长着树龄2700年的野生古茶树,以及树龄千余年的过渡型古茶树和人工栽培的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如今,普洱成为全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全市茶园总面积达318万亩,年生产能力1000吨以上茶叶企业达22户。
作为普洱茶重要的原产地之一,普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为摸清全市古茶树资源,2005年集中了600多人,耗时一年多,全面进行了对古茶树资源的普查。
为进一步加强对古茶树和核心区资源的保护,普洱市加大对古茶树资源保护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古茶树。制定了对野生古茶树资源保护办法,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法规。有效遏制了对野生古茶树群落和原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资助和赞助,多渠道筹集古茶树资源保护与管理专项资金,对濒危古茶树加固除险。
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在不断加强对古茶树保护的基础上,努力延伸普洱茶产业链,将传统概念的普洱茶,经过科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使其功效进一步明确,工艺进一步改进,产业进一步升级,蕴含着科学内涵和科学精神的普洱茶正向更高层次阶段发展,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已成为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世界亲近普洱、走进普洱的一张名片。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凭什么列入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们认为,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包含完整的古木兰和茶树的垂直演化过程,证明了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从野生型古茶树居群、过渡型和栽培型古茶园以及改造后的生态茶园,形成了茶树利用的发展体系;具有多样的农业物种栽培,农业生物多样性及相关生物多样性丰富;涵盖了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茶树栽培利用方式与传统文化体系,具有良好的文化多样性与传承性;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茶文化传播的中心节点。该系统不但为我国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源地提供了有力证据,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种植资源库,还保存了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丰富的民族茶文化,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专家认为:云南省普洱市“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环境的协同进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历史悠久的茶叶栽培和生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无污染、高品质的茶叶保证了食物与生计安全,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与古茶园栽培和管理方式形成了当地特有的社会组织与文化和知识体系,众多世界级的古茶树、古茶园显示出其全球重要性;所开展的申报工作与保护工作扎实有序,制定的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切实可行,符合联合国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标准和要求。
知识链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包括以水稻为基础的农业系统、以玉米/块根作物为基础的农业系统、以芋头为基础的农业系统、游牧与半游牧系统、独特的灌溉和水土资源管理系统、复杂的多层庭园系统、狩猎-采集系统七种类型。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2002年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和适应性管理项目,旨在为这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食物和生计安全以及文化的国际认同、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提供基础。
GIAHS属于世界遗产的一部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等推动,该项目将形成一个长期的开放式的计划,并最终计划在全球建立包括100到150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
目前,已经在秘鲁、智利、中国等国家确定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包括“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在内,我国仅有八个项目列为试点。
声音:
挖掘、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对于解决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现代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列为保护试点后)要加紧制定保护规划,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发展思路,加大各项投入,严格按照粮农组织的要求,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和科学发展,使之成为一项惠及民生、泽被长远的长期工程。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巡视员屈四喜
农业文化遗产绝对不是关乎过去,而是为我们解决未来的农业发展问题提供更多选择。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非目的本身,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他正式开启了我们对于属地内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意味着我们需要为保护和利用遗产承担更大的责任,践行更多的义务。
——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穆勒
中国茶都—安溪,面积3057.28平方公里,人口115万,地处闽南金三角泉州、厦门、漳州中间结合部,依山近海,承东启西,是连接闽中和闽南的重要交通走廊。
安溪,一处名茶飘香的乐土。安溪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溪茶文化)”,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安溪铁观音首摘中国茶业界驰名商标,荣获“中国世博十大名茶”首位。铁观音茶艺驰名中外,被誉为“中国茶文化明珠”; 安溪铁观音和乌龙茶制作技艺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茶都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安溪茶文化之旅名列中国三大茶文化黄金旅游线路之一。
安溪,一块人文荟萃的宝地。安溪置县千年,钟灵毓秀,素有“龙凤名区”之美誉。“名冠八闽,秀甲东南”安溪文庙、全国唯一“帝”字型宋代楼阁建筑清水岩寺和清朝名相李光地故居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溪藤铁制作工艺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安溪高甲戏连续12年晋京演出,被誉为“南国戏剧明珠”;安溪南音艺术源远流长,曾被康熙皇帝赐封“御前清音”。历代英才辈出,清代名相李光地政绩史册流芳,清代文学家林嗣环《口技》名篇传颂不衰,莫耶作词的《延安颂》抗战歌曲广为传唱;王永庆、林梧桐等众多豪商巨贾演绎商界传奇。
安溪,一个休闲度假的天堂。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峰峦叠翠,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近70%,温泉资源丰富,是“绿色宝库、天然氧吧、养生天堂”。国家3A级景区凤山、洪恩岩,“紫云缭绕、天然弥勒、神奇天池”的紫云山旅游风景区,“云深谷幽,水媚树奇,珍禽异兽”的福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云中山,“生态漂流和户外运动基地”的志闽旅游园,“体验农耕文化和闽南民俗”的尤俊农耕园,“高尔夫运动休闲天堂”的天湖生态旅游、“闽南花园、温泉养生”的连捷温泉世界,以及茶叶庄园、旅游驿站、星级酒店和“中华名小吃”湖头小吃、安溪铁观音等特产购物,共同构成了泡好茶、泡温泉、泡氧吧的休闲养生天堂。
安溪,一方宗教朝圣的福地。宗教朝圣之地众多,涉及闽台三大民间信仰,“雨神”清水祖师祖殿清水岩寺、“医神”保生大帝出生地玉湖殿、“大孝之神”广泽尊王出生地威镇庙太王陵,以及东岳寺、城隍庙,在闽台及东南亚等地分炉数千、信众过亿;安溪普陀寺是普陀山南海观音千年来的首次分炉之地,八方善信汇聚朝拜,堪称佛国圣境。
安溪,一座崛起的现代山水茶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是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和经济实力十强县,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快速发展,被誉为“福建新兴旅游县”、 “中国青年喜爱的海西旅游目的地”、“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名县”。如今,一座“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山水茶都已日益成型,宛如镶嵌在“海西”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崛起于福建东南。
山水福地,茶韵安溪,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观光旅游、品茗寻韵、休闲度假!
品茗寻韵,合作共赢。第四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暨2013泉州茶文化旅游节将于10月11日在中国茶都安溪正式拉开帷幕,整个活动将持续到10月14日。
始于1919年的继昌茶庄,作为“福建老字号”企业,于2011年携带大红袍茶种成功搭载神舟八号进入太空,2012年携手华侨大学茶业科学研究所、武夷山市茶叶局、福建神州航天育种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太空大红袍育种工程研究中心,“太空大红袍”即将在继昌面世。
继昌茶庄拥有武夷山核心景区内的1500多亩大红袍种植基地及在麻粟自然村的2000多亩红茶种植基地,目前已经在华北、华中、华南、华东和西南地区开设了多家连锁店。
继昌家人矢志于继承、传播中华茶文化,倡导健康优雅的生活方式,为闽北岩茶的复兴而不懈努力。
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注册资金2000万,员工246人,是一家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涉及茶叶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建设、旅游、茶文化传播等相关产业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公司拥有万亩六安瓜片有机茶叶基地及良种育苗基地,已建成3处规模化六安瓜片生产基地,8000平米研发加工、仓储物流中心和理化分析室,公司目前正在着力打造位于独山镇29公里处的集良种育苗繁育区、生态农业展示区、标准化加工区、传统文化展示区、商务接待区五大功能区于一体徽六瓜片茶文化生态园,从文化、产业、景观三大轴线多业态、多角度的展示六安茶文化。
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和发源地,同时也是茶具的故乡和发源地。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多样,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为历代茶人所重视。茶具如同其他饮具、食器一样,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用,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改进。根据不同的制作材料,可分为陶瓷茶具、金属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器具以及玻璃茶具等几类,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陶瓷茶具。尤其是唐宋之后,由于陶瓷技术的发展和陶瓷的优越性能,陶瓷茶具成为主流。
就有文字可查的资料来看,通常认为我国最早的饮茶器具的是西汉王褒的《僮约》一文所提。其中谈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这里的“荼”指的是茶。此书原本是一份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要家童烹茶之前,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具的史料。这些器具不一定是茶具,很可能包含食具,即使是茶具,也不都是饮茶器具,至少还应包含烹茶器具。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把和茶事有关的器具分为“具”和“器”两部分。他在《茶经・二之具》中把用来采、制茶的工具一“篡、灶、甄、柞臼、规、承、檐、花莉、桨朴、贯、棚、穿、育”等称为“具”;在《茶经・四之器》中把用来煮茶、饮茶、贮茶、贮盐的器具,包括煮饮茶前炙茶、碾茶等对茶再加工的辅器具,称为“器”。可见在陆羽的思想里,“茶具”与”茶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指称不同的事物,不能混为一谈。陆羽的文化修养很高,他把这部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论述茶事的著作以“经”名之,而“经”是思想行为的准则,因此他将茶具与茶器分类并十分重视对“器”的阐述,从而提升了茶饮和茶器的文化品格。
但在一般文献和生活中,“茶具”与”茶器”通用,多指后者。如唐代《封氏闻见记・饮茶》记载:“(常)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等;北宋蔡襄《茶录》中仍将饮茶过程中所用器具称为“茶器”。南宋审安老人写《茶具图赞》则将饮茶过程中所需器具称为“茶具”。宋以后多称“茶具”,如宋・林逋《复赓前韵且以陋居诧而诱之》诗云:“画共药材悬屋壁,琴兼茶具入柴扉”;元・王冕《吹箫出峡图诗》云:“酒壶茶具船上头,江山满眼随处游”;明・陶宗仪《南浦词》云:“孤啸拓篷窗幽情,远都在酒瓢茶具”。
古代有关茶具的文献记载很多,文物实物又以陶瓷器物居多。茶具和陶瓷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陶器从土陶到硬陶再到硬陶,表明人们对烧陶技术的掌握也由低级发展到高级。釉陶火度再高尚去就可烧成瓷器茶具。陶瓷茶具在人们生活中使用非常普遍。细究中国茶文化和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以陶瓷制茶具的确是“合则双美”的最佳组合,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必然选择。从陶瓷茶具的历史可以得知自古至今人们对待品茶,已不仅仅是日常的物质生活需要。饮茶不仅是满足嗅觉和味觉――嗅茶香、闻茶味,其次还要满足视觉和触觉――观茶汤,品茶具。甚至还有听觉上的享受――以茶会友,清淡阔论。最后陶瓷茶具不仅仅是为了其倒饮茶,而且能体现主人的修养风度,所有的这些都被上升到一个精神文化的层次,茶具的设计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的设计和体现。
现代茶具,式样更新,名目繁多,做工更精细,质量也属上乘。现代茶具广义上指与饮茶有关的所有器具,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主泡器,即主要的泡茶用具,如壶、盅、杯、盘等;辅泡器,即泡茶的辅助用具,如茶荷、茶巾、渣茶拂等。备水器,即提供泡茶用水的器具,如煮水器、热水瓶等。储存器,即存放茶叶的罐子。不过,现代人指的“茶具”,是狭义上的茶具,即主泡器,也就是茶杯、茶碗、茶壶、茶盏、茶碟、托盘等。现代茶具种类虽然如此众多,但它仍然与茶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了新的时代风貌。其中陶瓷茶具尤为人所钟情。
陶瓷茶具又分为陶器茶具,瓷器茶具和拓器茶具等。其中瓷器茶具又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黑瓷茶具等。其中瓷质茶具传热慢,体温适用,与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而且造型美观,装饰精巧,具有艺术欣赏价值。陶器茶具造型雅致,色泽古朴,特别是宜兴紫砂为陶中珍品,用来沏茶香味醇和,汤色澄清,保温性好,即使夏天茶汤也不易变质。陶瓷茶具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结合的产品,实用功能是陶瓷茶具的基础,审美功能则是陶瓷茶具的灵魂。日用陶瓷审美是通过制品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悦目的花面装饰及陶瓷本身的质地美所带给人们的精神愉悦来实现的。其中紫砂茶具又最受茶人的钟情,除了其质地适合泡茶外(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茶不易馊),其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紫砂茶具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历代陶艺家挖掘我国陶瓷文化内涵,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通过泥土的捏制而展示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紫砂茶具已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成为了一种精神艺术品。
陶瓷茶具是人们的饮茶活动和陶瓷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相结合的产物,并随着饮茶活动和陶瓷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以适应和满足不同时代和社会的人们的生活使用需求、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由于茶和陶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社会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诸多方面,陶瓷茶具的发展还涉及到哲学史、美学史、美术史、科技发展史、政治经济乃至工商业发展史以及文化交流史等众多领域。在这些陶瓷茶具上,不仅可以品味出茶之精华的凝聚,还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积淀,哲学思想的内蕴,时代精神的映照,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文化交流的发展等等。
陶瓷茶具的功能效用因素是作为日用陶瓷的基本要求和决定因素。陶瓷茶具的功能效用是双重性的,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其精神功能是以它本身的艺术形象来陶冶人们的思想感情,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陶瓷茶具的设计如果只注重其功能化、高档化,而不顾其它因素,也就失去了这种精神功能,也就不会有多大的市场。现代日用陶瓷设计更多地将人的情感注入作品,无论在造型形体处理上还是在图案纹样中,极有力的表现出人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