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城市园林绿化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城市 绿化 意义
[中图分类号] F30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55-01
一、城镇绿化对环境的防护作用
1.净化空气
树林是净化大气的特殊“过滤器”。据资料记载“在一家水泥厂测定:两行并列的悬铃木(高15米、宽20米、郁闭度0.9)的树冠背后,能使空气中的降尘量(较大颗粒的扬尘)减少33~52﹪,飘尘量(较小颗粒的粉尘)减少53~60%。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者,能明显降低对大气的污染。每亩的树木,1年能吸收二氧化碳21.6吨,产生氧气14.4吨。每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1天可以消耗1吨二氧化碳,放出0.73吨氧气”。
2.调节气候
2.1调节温度
树木通过叶片蒸发水分,可降低自身的温度,提高附近的空气湿度。据资料记载:“夏季绿地内的气温较非绿地低3~5℃,较建筑物地区可降低10℃左右。在炎热的中午,树荫覆盖的街道地面比无树遮阳的地面温度低15℃左右”。
2.2调节湿度
据研究,森林中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要形成1千克的干物质,大约需要300~400千克的水。因为树木根部吸收的水分几乎都被蒸发,所以森林中空气的湿度比城市内高30%左右。由于树木强大的蒸腾作用,使水气增多,空气湿润,因而绿化区内湿度比非绿化区大10~20%。
2.3调节空气流动
由于绿化区和非绿化区之间的温度存在差异,绿地的气温较邻近的气温要低。按照气温扩散升降规律,冷空气要向热空气地区流动,有时流动速度可达1米/妙,从而可形成轻微的风,使人感到凉爽。
3.减弱噪音
“据测定,在没有树木的高大建筑林立的街道上,噪声强度比两侧种满了树木的街道上大5倍以上。沿街房屋与街道之间,如能有一个5~7米的树林带,就可以减轻车辆噪声。汽车噪声穿过12米宽的悬铃木树叶层到达3层楼窗后,可减少12.5分贝”。园林植物是噪声的“消声器”,用来隔离噪声源,可使居民区减弱或避免噪声的干扰。
4.美化环境
绿化植物是城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植物栽植后,四季翠绿。花卉的色彩更是五彩缤纷,它的形色、风韵和香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既能反映大自然的天然美,又能反映人们精心布局的艺术美。因此,城镇进行绿化后,就会变得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美丽的环境使人们赏心悦目。
5.防灾减灾
城镇中园林植物的防灾减灾作用,主要体现在防火、防风、护岸上。许多园林绿化树木具有强大的耐火性,有着突出的防火功能。
6.监测环境
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要比人类敏感得多。植物的这种反应就是环境污染的“信号”,人们可以根据植物所发出的“信号”来分析鉴别环境污染程度。
二、城镇绿化有益于身心健康
1.植物具有杀菌功能
据资料记载:“ 绿化可以减少空气含菌量,很多园林植物具有抑制、杀死散播在空气中多种细菌的功能。这些植物的根、径、叶、花等器官,能分泌一些对各种微生物或病菌有杀死或抑制其发展的挥发性物质,人们把这种物质叫做“植物杀菌素”。
“据测定,绿树成荫的植物园每1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只有未绿化区域的2﹪;人流大的百货商店内每1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数高达400万个,而绿树成荫的公园内仅1000个。植物杀菌素对人体器官的影响与人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吸入橡树分泌出的杀菌素后,动脉血压指标和血液的脉搏容量都有所降低。丁香开花时散发的香味中,含有丁香酚等化学物质,杀菌功能比碳酸还要强5倍以上,有预防传染病的良好作用”。
2.植物可供给人类新鲜空气
绿色植物是氧气的制造者,可供给人们新鲜空气。绿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者。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能保持相对平衡,主要是绿色植物对空气调节的结果。人们对树木花草茂密的绿化区和生活觉得空气格外清新,这完全是绿色植物的功效。
3.植物能净化水源
绿色植物能净化污水,保护水质,防止下游的水土污染。据资料记载:“如含有大肠杆菌的污水,若从30-40米宽的松林流过,细菌数量可减少到原有的1/8;从栎、白蜡和金合欢的混交林中流出的水中,大肠杆菌只有对照值的1/23。树林可减少水中细菌的数量,在通过30-40米林带后,水中所含细菌数量比不经过林带的减少1/2;在水通过50米宽的30年生杨、桦混交林后,细菌数量能减少9/10以上”。
4.植物可减轻土壤污染
由于带有农药及其污染物的风蚀尘土大部分降落于地面,则对土壤产生污染。园林植物能固土护坡,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减轻风蚀尘土,从而减轻了对土壤的污染。
5.植物可创造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园林绿化建设可创造出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芳草如茵、生机盎然的景象,能使广大职工和居民有一个整齐清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劳动场所和生活环境。植物的绿色是一种柔和、舒适的色彩,它能给人们以镇静、安宁、凉爽的感觉。“据研究,绿色在人的视野中达到25﹪,人的精神最为舒适,对健康也最有益处”。
6.植物有助于开展园艺疗法
利用园艺植物的多种颜色治疗疾病,是园艺疗法的重要内容。据资料记载:“浅蓝色的花对发高烧的病人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红色的鲜花能增强病人的食欲,紫色的鲜花可使孕妇心情恬静,赤红色的花对低血压患者稳定血压大有裨益。身处绿色植物环境中的人,其脉搏、呼吸的频度明显减少,血流速度也会减慢,紧张的神经会变得松弛,听觉和思维活动的灵敏性则有所增强”。
我们呼唤绿色,中国呼唤绿色,世界呼唤绿色!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园林绿化
1939年,德国特洛尔提出了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其指出,景观生态学是对一个区域内单位自然研究的学科,其注重空间异质性、层次结构性以及尺度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并且主要研究人类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园林绿化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阐述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并且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对园林绿化的指导意义。
1景观生态学概述
1.1景观生态学的含义。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景观,研究包括物质流、能量流等在地球表面的转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转换而分析景观功能、空间构造以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究异质性的发展过程。在景观生态学中,将景观定义为异质性区域,其主要由相互产生作用和影响的斑块组成。依据斑块形成,可以将其分为包括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以及引入斑块等四种类型。而廊道则是可以分为干扰走廊、残余走廊、环境资源走廊等,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隔离性,可以发挥保护作用,同时又具有连接性,将不同的景观连接起来。
1.2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目前,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中,主要包括两大原则:第一是不可替代格局。在景观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保护格局,即一定数量的自然植被作为水源滋养的面积,同时需要有适合的廊道来保护水资源,从而为物种繁衍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而在建成的景观区域之中,需要具有自然斑块和廊道,从而保持景观的异质性。第二则是最优景观格局。在集合之间,有着最佳的生态意义,要求景观规划时应当做好土地分类,即在发展区域和建成区域中都留有一定规模的自然斑块,这种格局有着很多优势,不仅可以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可以满足人类生存活动的需要。
2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2.1园林绿化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城市生活中,绿化水平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城市园林绿化可以为人们营造一个具有生态、休息的生活空间,从而缓解城市中交通压力,还可以放松人们的生活压力。
2.2城市园林绿化能够美化城市景观。城市园林景观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植被本身具有装饰作用,并且其随着季节变化还会发生改变,从而具有较高的美感,而其在城市中还能缓解建筑物的压抑,为城市人们引入自然气息。另外,植物还可以吸收城市生活中汽车尾气以及二氧化碳等。
2.3城市园林绿化能够保护环境。城市中,园林绿化还能吸收噪音与粉尘,植被具有光合作用,其能够吸收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且可以降低城市温室效应,改善城市大气。另外,园林绿化还能够降低城市中的灰尘,园林中,植物表面不平整,具有分泌出的汁液,可以吸附粉尘,减少声波传输,降低噪音污染。不仅如此,园林绿化还能在夏季为人们提供阴凉,提高空气湿度,调节城市温度。合理的园林景观能够极大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景观生态学对园林绿化的指导意义
园林绿化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绿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改造城市环境,而不同的园林景观具有不同的功能。另外,园林景观还是动植物的栖息地,从而让动植物在城市中有一席之地。在景观生态学中,较大的区域范围中,城市是人力与物力集合的干扰斑块,而将尺度缩小就可以发现,城市是由不同的基质、廊道以及斑块等组成的景观,其中不同要素共同组成了空间整体,从而完成生产生活的功能。园林绿化主要包括城市公园、植物园、风景区、湿地公园等类型,而湖泊以及周围的绿化则是廊道,在一定的空间中,林荫道、防护栏等共同组成了城市中的绿化网络。从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原理中可以看出,在园林绿化建设中,通过合理设计园林绿化斑块的大小、空间位置、数目等能够更好的发挥绿地作用。虽然,调整绿地景观能够丰富园林,但大块的绿地仍然需要保留,从而保持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基因多样性。而从廊道原理中则可以看出,在园林景观中,需要将各种斑块绿地采用廊道连接起来,通过防护林带的建设来进一步加强绿化走廊建设,从而更好的发挥廊道的间隔与保护功能。另外,采用河流水系、沿岸绿带、林荫道等廊道连接斑块,还能更好的发挥园林中的景观保护与观赏作用。而景观生态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而强化绿化带的物质交流与物种交流,能够更好的强化园林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从而保持一定范围内的园林景观系统生态圈的稳定。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水平越来越高,在此过程中,园林景观具有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其对于人们的城市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就需要进一步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观点,发挥其对自然资源、土地利用方面的指导作用,在设计中从生态自然角度出发,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才能不断提高园林绿化设计水平,从而实现人工设计之美与自然景观之美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林小生.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化的关系分析[J].现代园艺,2015(16):150.
[2]傅伯杰,吕一河,陈利顶,等.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新进展[J].生态学报,2008(02):798~804.
[3]王斌.景观生态学与园林绿化关系刍议[J].现代园艺,2014(01):57~58.
[4]肖丽琴.探析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化关系[J].现代园艺,2014(14):144.
[5].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7(02):14.
[6]周华荣.干旱区湿地多功能景观研究的意义与前景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5(01):16~20.
关键词:风景园林;宜居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城市化在未来几十年中依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但是,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显示出城市发展对于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的依赖性。“宜居城市”这一新兴概念随之产生,它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空间,同时又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理念主体。
2 宜居城市的定义及内容
宜居城市是指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协调发展,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1]。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宜居城市”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宜居城市的内涵包括了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繁荣、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文化丰富厚重、公共秩序安全等这六个方面[2]。因此,宜居城市的建设涵盖了城市规划、园林绿化、建筑设计、环境艺术等多个专业领域,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多方面的协作[3]。
3 园林绿化在宜居城市建设中的意义及
作用 城市的生态绿化是城市对外形象的标志,体现了园林绿化建设在宜居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1]。对宜居城市的建设而言, 通过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采用园林绿化的处理手法,构建具有生态、美观、经济、安全等效益的城市园林环境,是营建城市环境的主要途径[3]。由此可见,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对推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科学合理搞好园林绿化建设,是园林工作者思考的首要问题[4]。
城市园林在现代城市中体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协调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局部小气候,降低城市噪音,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等[3]。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园林工作更是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塑造城市舒适生活、促使社会和谐进步、协助建设安全城市、传承城市文化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同时园林绿化在协调宜居要素关系、融合相对独立的不同宜居要素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宜居城市整体性的塑造[5]。
3.1 宜居城市中的城市要素与园林绿化
从目前城市的发展情况趋势看,城市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对性的矛盾关系。不断扩张的城市发展将原生态自然逐渐蚕食,自然环境被挤压得越来越小,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受其影响而恶化。城市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变现代城市环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6]。宜居城市发展的要求中,对城市空间安全、环境质量、生活品质等方面的需求被重点关注。因此,以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为主体的城市建设也应当呼应城市的多种需求,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园林的内在功能,促进城市的宜居化发展。城市绿地空间是城市自然特征的主要来源,通过有效融合城市的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平衡大规模、高强度的城市设施与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之间的竞争关系,达到自然环境与人工建设之间的均衡[4,5]。
3.2 城市中的自然要素与园林
城市的自然环境不仅包括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群等,还包括建设在其中的道路系统、城市广场等各种人工环境,而这些环境都涵盖在城市园林的范畴中。在城市自然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可通过园林绿化的手段,协调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创造舒适的园林环境[7]。园林系统在营造城市地域特色的前提下,以自然要素为主体,构建城市生态空间系统,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调节城市小气候,调控气流、形成城市的通风道及防风防沙屏障,同时降低城市噪音;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地[5]。
3.3 城市中的文化要素与园林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是现代城市最重要的精神要素和灵魂组成,而现代城市文明带给人们的精神满足和生活享受则是城市文明的发展延续。在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的自然特征和形式决定了塑造的园林结构、园林艺术的主题、建筑设施和其他小品项目的建造形式,以及材料的选择、所用植物的配置形式和植物种类的挑选等各个方面,从而使形成的园林载体融入城市的自然景观风貌和历史文脉特征,担任着城市文化传播的作用[5]。
3.4 宜居城市中的生活要素与园林
城市的“宜居”是从人类角度出发,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谈城市的发展,园林的建设要从城市的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营造出多元化、具有适宜空间的生存空间。在营造居住环境和社区氛围方面上,园林具有天生的自然条件,通过设置和谐的人工环境给舒适的居住环境建设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同时还通过自身蕴含的文化和历史特征为居民生活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在城市居住环境规划中,适当设置一定比例的游憩休闲空间,有助于居民营造和睦的人文关系,孕育良好的社区氛围,同时也体现出城市园林对城市中使用者的人际关怀
4 城市园林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随着和谐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国在建设宜居城市方面成绩斐然,城市园林在速度和数量上都是飞速发展,各地总绿地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都有了比较大的增长。但是由于观念上和认识上的偏差,也存在着在建设中一味贪大求全,急功近利,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手法的现象。比如追求当年栽种、当年成活、当年见效;引进了外地高档树种,大量堆砌建筑小品和雕塑;不结合国情、市情大量铺草坪等[8]。不讲科学的园林绿化建设,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耗费巨资带来的是当地景观特色的丧失,这些都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时的经验教训。
4.1 注重人工造园,忽视自然与生态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各种中心广场或主题公园的建设相继出现,但此类工程存在着在规划上定位不准、缺乏对本地生态资源的研究和自然地形利用的问题。这种片面地强调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作用,耗费巨资,无视城市绿地的宝贵资源和维护成本,既破坏原有本土景观的特征,又加重了园林建设资源的消耗,还导致园林“千园一面”的现象出现[3]。
4.2 注重功利形象,忽视科学与适用
一些城市园林建设在规划布局上失衡,重外在形象而忽视了当地居民的休憩要求。更或者在建设过程中忽视植物的生理特点,大量实施反季节种植;或者违背园林建设的科学规律,盲目引进外来热带植物,移种大树、古树等高价建绿,造成园林建设脱离实际,偏离了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3]。
5 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对策
5.1 科学性规划生态园林建设
科学规划即是必须以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型城市园林。这要求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园林的良性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根据本地的特点,充分利用城市原有的地形、水体、植被以及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和人文条件,合理设置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在园林规划建设中,一方面要防止过度改变对自然形态的人工化,加强对城市中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另一方面要注重维持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地采用本土植物与引进的外来植物相结合[3]。
5.2 科学性设计精品园林工程
科学设计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自然条件,科学合理配置园林植物,这就要求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相互统一。一方面要合理配置乔木,科学地选择树种是保证城市森林发挥功能的基础,应优先使用适应性强、成本低、本地特色突出的乡土树种,如香樟、朴树、槐树等。此外在乔木树种选择中还可考虑长寿树种与速生树种搭配,如泡桐、合欢、杨树等,合理搭配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积极使用竹类植物和赏花赏果等经济植物。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植被,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绿地生态效益最大化[3]。
5.3 科学性建设节约型园林城市
回顾历史教训,传统的不可持续生产消费模式是导致环境恶化、生态退化的根本原因[4]。节约型园林就是按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循环利用的原则,在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获得最大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园林类型,这实际也是园林绿化建设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的具体表现[3]。
5.4 科学性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加强社会舆论宣传
随着建设要求的提高,只具有单一专业知识的工作者已不能完全胜任对宜居城市的建设,同时依靠几个单一部门的工作也难以达到城市建设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建设人”具备多方面知识和统筹规划的能力,要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加强多部门单位的协作。此外,建设宜居城市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的公共事业,这要求政府一方面应以多种方式广泛地进行相关知识宣传及教育,带动群众多渠道参与;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和加大法制力度,使各项事业行之有效地开展[6]。
6 衢州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实施措施
衢州位于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地区,浙闽赣皖四省交汇处,拥有林业用地面积66.9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71.5%。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4119hm2,绿化覆盖率42.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62m2,城市片林及环城林带面积1410.59hm2,新建成的南区健身公园、西区市民公园、鹿鸣公园、信安湖水岸森林等大型城市绿地乔木树种面积比重85.5%,乡土树种种植数量比重86.2%。2011年以来,衢州市以创建宜居城市为契机,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要求,以科学编制宜居城市建设规划、满足百姓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把城市园林建设与优化人居环境质量紧密结合,扩建以乔木为主体、灌木铺垫、花草点缀、休闲娱乐设施配套的城市森林生态景观,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特色,结合衢州地处金衢盆地的地形特征和作为“中国椪柑之乡”、“中国胡柚之乡”的乡土特点,探索“城外万亩桔海环绕,城中千亩桔海点缀”的城市创建模式。
坚持注重实效,突出民生。创建工作以来,衢州市实施了一系列城乡绿化项目,居住区平均绿地率达到30.2%;实施一批生态富民项目,建设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园区项目35个、规模1.53万hm2;实施竹林“一竹三笋”高效经营、油茶提升、珍贵树种用材基地建设等项目。
坚持宣传推广,全民参与。衢州市坚持把弘扬生态文明、增强自然意识作为创建宜居城市的重要任务。通过举办各类城市生态大型宣传活动,发放各类科普资料,建立钱江源、府山公园、紫薇山等13处县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有效扩大了创建工作在市民中的影响力,形成了市民主动了解、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全民参与,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
7 结语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建设者要有正确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建设的长期性,也要认识到它的可实现性。建设宜居城市是—个循序渐进的持续过程,城市园林建设也是如此。在建设工作中要做到: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行节能、减排,积极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发挥城市园林优势,改善生存环境[9],创建共同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邬海波. 宜居城市绿化信息管理与评价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2]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几个基本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6(3):54~58.
[3]韩 洁.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19):35.
[4]朱春梅. 关于园林绿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8(4):63.
[5]马 冰. 园林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J].现代园艺,2012(2):50.
[6]崇 宇. 浅谈生态城市的建设[J].科技致富向导,2008,12(6):101.
[7]刘子辉. 以“大园林”理念建设豫东生态宜居城市[J].中国园林文摘,2011(8):54?55.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现状问题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国家已把园林绿化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运用园林绿化所使用的树木、花草等,合理布局组成植物群体,从而发挥出与人类的生存、生活、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多种功能。
一、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缺位
通常而言,城市环境质量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园林绿化质量好坏决定的,而城市园林绿化的科学布局即规划设计则成为二者质量控制的源头所在。现阶段,尽管我国多数城市均已编制了园林绿化规划,但由于缺乏宏观建设的长远性、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在规划编制与实施上往往出现脱节的现象。尤其表现为规划绿地受到单位或个人的侵占而使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滞后于城市现代化进程,难以达到居民游憩出行和绿地生态保护的客观要求。譬如,城市绿化格局规划应严格遵循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原则,从气候、地质、水文及绿地格局做多方面解析计算,结合整体用地性质加以确定。
2、园林绿化管理体制落后
现阶段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园林绿化规划、建设与管理仍表现为各自为政,缺位或错位的情况时有发生。部门联动、协调管理的机制尚未得到有效调整。如:各开发区、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的园林绿化工作自成体系,未得到全局性、规范性的管理,职能部门难以在维护整体绿化环境的工作中发挥积极的综合协调作用。同时,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方面尚未建立起健全的绩效评估机制,未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且《城市绿化条例》、《园林绿化技术规程》缺乏地方性配套绿化法规,而使园林绿化管理部门难以做到依法治“绿”,出现扩绿无计划、绿地不落实的现象。由此带来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在部门权威与监督管理方面难以切实履行其公共管理职能,工作后劲不足。
3、园林绿化管理理念和实践落后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众多政府部门在口头上宣讲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重中之重”,但实际上并未对园林绿化管理在生态型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形成准确认识。如城市整体园林绿化建设常常与城市总体规划不相协调,表现为绿地预留面积比例低。县城一级开发区中,最明显的是商住小区,绿地面积大多数只有5%-10%,达到20%的凤毛麟角,与30%的标准相去甚远;归根到底就是利益问题。地贵了,绿地就缩水了。草坪建设与乔木栽植不相匹配,人造景观建设破坏绿色植被,绿化的综合生态效益让位于景观效益,一些景区把原有的林木植被伐掉来投资硬质景观,建景观亭廊,甚至庙宇等等,结果是投资翻倍,绿化综合生态效益却下降了。
4、园林绿化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园林绿化事业长期以来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兼具园林常识与管理技能的专才极为匮乏;园林机械设备落伍;对技术性较强的绿化植物规范养护管理工作,也仅有少部分技术人员可达到操作规程标准,大多数的一线绿化工人,几乎都是没有受过任何专业培训的民工,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绿地植物预期的景观效果。此外,在行政执法方面,管理人员因长期沿用以罚代管、以罚代教的“懒政”行政处理手段,未尽到园林部门应尽的督促教育职责。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原因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各地城市具备了一定的财力、物力来进行美化建设, 并且不同程度上急于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形象, 但是有限的实力和理论认识上的差距使各地城市难以深层次进行优化和改造, 造成了城市建设以表面美化为主。
2、体制原因
城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急于通过城市形象的改变来树立城市的新形象。在城市建设方面, 如果真正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 难免耗资巨大且见效缓慢。于是城市建设决策者在短期内迅速改变城市面貌, 显示实力的目标驱使下, 大量建造城市广场和景观大道, 虽然美化了城市, 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的浪费。
3、人为因素
城市的决策者和专业人员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 往往没有深入了解西方现代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在实地考察中, 看到的主要是各大城市的中心广场、大道、市政及公共建筑, 如巴黎的景观大道, 美国华盛顿中心纪念性绿带。对比国内城市的环境状况, 这些公共设施带给参观者非常强烈地视觉冲击,而事实上, 这些城市景观多数是百年以前规划设计思潮的产物。决策者和设计者忽视维护自然生态过程的重要意义和城市中自然绿地的美学价值, 认为必须对城市绿地进行相应的“设计”, 这也是审美观念的局限性。
目前, 我国南方城市建设中, 对于绿地系统的格局缺乏系统考虑, 实际绿化过程中, “建筑优先, 绿地填空“的现象非常严重, 大量绿地用作填补建筑间不适合建筑用地的空隙, 而对绿地系统本身的结构性和系统性缺乏考虑。在设计中, 具有一定规模, 能发挥生态作用, 保护生物多样性, 疏导、净化空气的绿地斑块和廊道很少。同时, 对于园林绿化格局地分析, 主要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来说明城市的绿地分布。如常见的“楔形系统”、“绿环式系统”等, 布局规划中缺少对城市园林绿化格局的定量分析和城市生态过程的实际考虑。
三、完善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1、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要规范化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是伴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来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既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项引导城市园林绿化的政府行为一种鼓励公民参与的社会运动。它的制定一方面要具有综合性、权威性、前瞻性、阶段性、区域等特征。另一方面要依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与区域规划; 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来编制。
2、政府实施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
城市人民政府依法律授权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体现为依职权的主动行为和依申请的控制、引导行为。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市规划,组织编制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以使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从而可以付诸实施操作。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及信贷等筹资手段,直接投资于某屿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如城市公园建设与改造,城市街路与广场建设与改造等,以体现其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性质和职能。
3、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要现代化
在体制上进一步完善分级分权管理,重点是梳理关系,管理重心下移,调整职能配置,强化职权利挂钩,从而构筑起上级政府管理的,下级政府不管,条管的,块不管,但以块为主的格局。同时,对块与块,块与条边界模糊的领域建立一种磋商和协调机制。
4、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要法治化
(1)坚持“以法治绿”的原则。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必须强法和执法。管理法规要完善。并要严格执行,依法办事。管理监察队伍,要知法,执法,守法,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各级管理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克服“以权代法”、“以人代法”的倾向,从人治转向法治轨道。
(3)要加快出台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健全城市绿化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加强管理,走依法治绿之路。“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面,初步形成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衔接的、比较完善的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法规,规章框架,形成和进一步完善严格、规范、文明的执法制度和依法行政的工作程序及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新明.浅析保健植物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10(20)
关键词:环境艺术 城市园林绿化 应用
环境艺术是关于创造持久与和谐绿色的学科和艺术,被广泛的应用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小品、壁画等领域[1]。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休闲等具有重要的关系。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文化不断进步下,城市园林绿化的水平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美化作用愈加明显,甚至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受益者,园林绿化正在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因此,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结合环境艺术,摒弃小园林的局限性,将建设目标扩展到风景名胜领域,进而满足市民对自然环境和绿色的急切要求。
1.将环境艺术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骨架
城市园林绿化本身便是一门艺术,需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设计。结合美术进行设计,具有良好的效果。造型、尺度、光色、质地比例、体重等形式美,均为环境艺术的基本组成,结合功能、温度、空气、气味、声音等因素进行考虑,使环境艺术在园林绿化中发挥更多的效用。园林绿化的构建既有功能因素,但更多的则是人们对美的追求,较好的体验美景,需要综合应用人的听觉、嗅觉和感觉,体验式的欣赏美景。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应用到城市园林绿化中,动静结合,进行综合创作。
2.充分应用天然环境
大自然即是最佳的天然环境,属于第一环境;而城乡建筑,以及建筑的室内空间,属于人造环境,也即第二环境;诸如农场、园林、水库之类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结合人工形成的环境称为第三环境[2]。环境艺术在普遍意义上指的是人造环境,因此,在园林建设中,应多将大自然的作为天然环境,稍加雕琢,给人以浑然天成的感觉,能够获取很好的景观效果。
人来自于自然,当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后,人们更多的想要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这展现出人们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因此,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顺应自然的能力,建造能够展现自然美丽的城市园林绿地。将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为宗旨,利用水、植物、土壤、空气等自然材料元素,结合生态环境应的保护,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和整治。结合植物的特性和大自然规律,并将生态工程技术作为指导,顺应自然的演变规律和能力,使园林绿化不仅具有观光和休闲的功能,还具备其他的改善生态环境功能。成为生态环境整治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建造出具有自然特性和自然能力的游憩空间。结合自然规律建造城市园林,是园林绿化能够长久发展的有力保障,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更好的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3.将建筑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体现者和载体
建筑与环境间的较好融合,是现代建筑也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建筑师所具有的功能概念应和艺术家所注重的审美观念相结合,以此实现建筑的主体功能。同时保持环境的自然美感,并尽可能的符合大众审美观念,实现环境艺术。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要求建筑应和周边环境形成联系。所以我国的建筑师均比较注重建筑间的搭配。
例如北京的四合院,丽江白族居民的三房一照壁和四房一天井。其中四合院是我国较为传统的建筑形式,著名的代表有颐和园和故宫,这种建筑的形式是一个单元的建筑体,通过不同的建筑单体组成,这类建筑中具有完整、清晰的空间思想观念[3]。在园林建筑中,较为多见的建筑为廊、亭、塔等,可与湖景,假山等相映成趣。园林中的建筑,能够较多的体现文化氛围,例如大理崇圣寺三塔等,代表着一个地方地域特色,同时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建筑与园林建筑,就如有山就要有水的景观设计,充分发挥环境艺术。
4.应用环境艺术实现“情”和“景”的统一
园林绿化的目的,旨在创造出景色优美,具有舒适环境并且健康文明的休闲、游憩场所。在园林建设中,“景”指的是人文景观营造和自然景观选择,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因此在园林环境的设计中,应融入人物风情,使其不仅是美丽自然风景的组合,还是现代文明的荟萃和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缩影。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设计师和建筑师,应充分在景观中注入人的情感,利用文字或历史标记、民族风情等。让市民能够充分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将造景上升到意境的构造,在环境中追求情调,烘托出民族风情,同时展现出设计师的独特构思。
4.1在静观空间中融入情韵
园林绿化主要以植物为主,在空间结构上,主要以静观为主。但太多的静止景观难免会产生视觉疲劳、因此在设计中,应注入更多的情韵,追求如画般的效果。可采用“以壁为纸,木石为绘”方法,以及结合框景,增加画面的动态美[4]。在园林设计中,可采用障景、抑景和框景等方式,给人眼晴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特别是框景的应用,可采用园墙或建筑的窗和门洞作为画框,同时结合周围合适的景观将其框入,形成生动的画面。可参照江南的园林建设,将青砖镶嵌在洞门的边框上,和白墙相衬,突出框出的景观。对于漏窗或空窗可将其作为框架,将景观纳入其中,给人以另一种情趣。
4.2在动观空间中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园林设计中的动态空间处理,注重其变化效果,使其能够尽变穷奇、移步换景。可采用隔景和分景的艺术手法,增加园林景观的层次感。通过对空间的分割,使园林景观复杂多变,给人以开阔空间的感觉。在我国的园林建筑中,通常采用透空的窗口、空廊和门洞等手法。达到“分”与“隔”的目的,同时使被分割开的空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似断非离的效果[5]。还可在景观中融入曲径通幽的意境。压轴的园林景点和组织景点可通过曲折的路径和游廊实现,构造出曲折蜿蜒的整体空间。与蜿蜒曲折中,给人以变化无穷和流动不尽的美感。
可参照苏州畅园的设计,由于其纵向狭长,建设空间受限。所以,设计为曲折蜿蜒的空间形式,游客在蜿蜒的廊路中漫步,不仅可欣赏廊旁的风景,同时还在欣赏的愉悦感中,不知不觉的到达目的地,能够避开空间狭窄的感觉。此外,还可对空间的开合对比进行合理应用,合理调整空间大小,以此迎合人们喜欢开阔空间的喜好。可参照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将敞开和闭合进行交替处理,应用互相和相间的造园技法,扩大空间感,丰富空间层次。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具有广泛性。我国的园林建造注重师法自然,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广泛应用这一思想,许多自然气息浓厚的各类花草树木均应用到城市建筑中。结合环境艺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体现园林绿化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符合市民的审美观。环境艺术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能够满足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要求,所以,我国的城市园林建筑,应以环境艺术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城市环境建设,促进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汪学明,章祎,范桂花.浅谈环境艺术在城市园林化中的应用[J].河北农机,2011,2(5)291-92.
[2]艾生帅.论城市园林绿化中环境艺术的体现价值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4(29):410-411.
[3]安永.环境艺术在城市园林化中的运用初探[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2(5):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