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Abstract: Government, businessmen and academia joined the research areas of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since U.S. scholar Stephen Hymer offered the concept of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Especially from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 the academia set off the hot of research. Professor Michael E.Porter in Harvard University said: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determine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 country." A large number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 lot of the problems of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and detailed research, and obtained fruitful results. Because there is so much involved in the content of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is multifarious, so this article will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comprehensivel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later study.
关键词: 国内;国外;企业竞争力;综述
Key words: domestic;abroad;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review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146-03
0 引言
最早提出企业竞争力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史蒂芬·海默[2],但他并没有对这一范畴进行专门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先后通过他的竞争三部曲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此后,很多学者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广泛研究。
我国对企业竞争力的关注和研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而展开的,而学术界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
1 国外企业竞争力研究
世界上不同的组织及研究学者都对企业竞争力做过不同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关于企业竞争力概念的探讨;企业竞争力源泉的研究;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1 企业竞争力概念研究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诸多的组织和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
①世界经济论坛(WEF)1985年《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指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有价值和质量优势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
②1990年以来,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IMD)携手合作,并作为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的权威机构,在1990-1995年期间每年合作出版一本《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用300多项定量与定性指标对几十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和分析,其评价结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来较大反响。
③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主席乔治·菲什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获取、创造、应用知识的能力。
④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把企业竞争力归结或等同于企业竞争优势,认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
⑤联合国贸发会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考察:它可以被定义为单独企业在可持续基础上保持或提高其市场份额的能力;它也可以被定义为企业降低成本或提供物美价廉产品的能力;它还可以是来源于利润率的竞争力。
⑥著名学者维纳·艾莉在其著作《知识的进化》一书中指出,竞争就是企业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为增强竞争力而调整知识的过程,企业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其产品在市场上所反映出来的生产力,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就是比较生产力。
⑦《贸易政策术语辞典》(1997)将竞争力归结为:某一企业,某一部门或一个国家在经济效益上不被其他企业,部门或国家所击败的能力。
⑧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藤本隆宏也将企业竞争力归结为企业的能力,并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静态的能力,改善的能力和进化的能力。
除上述国外学者和机构对企业竞争力概念进行了广泛研究之外,国内不少学者也对企业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探讨,例如,罗国勋,李显君,韩中和,张志强,胡大立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金锫。
金锫是我国最早也是最系统研究竞争力问题的学者之一。他从5个含义出发定义了企业竞争力并提出了企业竞争力包含的四大要素。在他看来,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企业竞争力有五个基本含义:一是企业竞争力所涉及的产业,是竞争的和开放的市场,在垄断和封闭的市场中,谈不上企业竞争力。二是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较的生产率(或工作效率)。三是企业竞争力体现在消费者价值(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满意度)和企业自身利益(盈利和发展)两个方面。四是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存在状态,因此,企业竞争力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影响企业经营状态的一些短期的和偶然的因素可能同企业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尽管一些偶然因素之所以会发生作用往往有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深刻原因。五是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决定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而且,这些因素之间经常发生着相互作用。所以,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都不是分别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对企业的存在状态发生作用。
从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可以看到,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长期决定因素[3]。本文倾向于金锫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定义。
1.2 企业竞争力源泉研究
关于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学术界主要围绕环境、资源及能力等因素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派别[4]。总结起来分别是:重视环境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重视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重视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①重视环境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重视环境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称为“环境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整个80年代风靡一时,几乎主宰了当时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该派理论侧重于从企业外部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认为产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起主要作用:产业吸引力是企业盈利的主要决定因素,市场进入障碍决定企业是否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根据产业市场结构而不是企业内部条件来选择进入市场的战略。
②重视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重视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一般称为企业竞争力的“资源基础论”。该派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组资源的集合体,侧重于从企业资源及其差异性出发,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认为,企业“最重要的超额利润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③重视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重视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通常称为“企业能力理论”。与重视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一样,重视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也是强调从企业内部因素与条件来出发来理解企业竞争力。二者的区别在于,重视资源因素的理论侧重于从企业的资源集合体性质出发,从企业资源本身来理解企业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强调企业资源、资源积累及其差异性之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意义;而重视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则更倾向于将企业看成是一个能力体系,(尼古莱·J·福斯等,1998)侧重于从资源之间的动态联系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竞争力,强调资源之间的结合与整合之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意义。
1.3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
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①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这种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对单个企业进行生产有效性评价,即对企业的投入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进行评价,以企业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作为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依据。
②综合指数评价法。这是一种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主要是通过计算子系统综合平均指数建立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数学模型。评价的标准在于:如果综合平均指数接近于1,则说明甲乙两企业的整体无明显差别;如果综合平均指数大于1,则说明甲企业优于乙企业;如果综合平均指数小于1,则说明甲企业劣于乙企业。综合平均指数与1的离差越大,说明不同企业的差异越明显,故各企业能依据综合平均指数的大小,进行企业间的比较,确定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这种评价方法比较适合两个企业之间的评价,同时由于权数的确定通常采用专家咨询主观确定,欠缺客观性。
③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比较注重研究对象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操作上简便易行。层次分析法是对专家简单确定权数方法的改进。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评估对象因素多样性,以及评估主体专业水平、素质、偏好的影响,评估主体难以准确地判断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构造的判断矩阵往往一致性较差。
④模糊综合评价法。该方法是美国控制论专家艾登于1965年创立的。通常我们把竞争力强度分为很强、较强、一般和差4个等级,但很难确定每个等级的标准。这种等级的分类也只是人们主观意识的结果,分类本身就有“模糊性”。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一些因素具有模糊性而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分数评价。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采用模糊数学地综合评价方法来对企业竞争力做一定量的评价。模糊评价法有单因素的模糊评价和多层次的模糊评价两种方法。由于企业竞争力受多因素的影响,宜采用多层次的模糊评价法来评价企业的竞争力。
⑤灰色多层次评价法。灰色系统评价方法主要有灰色聚类、灰色统计和灰色关联分析。企业竞争力灰色评价依据在于:企业竞争力评价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首先因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太多太复杂,人们在评价时,只能选取有限的主要指标来进行分析。其次,所选取的评价指标的数据有些是已知的,可以从现有的统计资料中获得,有些指标的数据却是未知的,无法从统计资料中获得。
⑥数理统计方法。近年来数理统计中迅猛发展的一个分支是多元统计方法,它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其中主要有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
上述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使用时可以依据研究需要和研究目的选择使用。
2 国内工业企业竞争力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学者也展开了有关企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研究、行业竞争力研究,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等。
刘金波(2006)[5]提出构建测度地区内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郭继鸣(2003)[6]提出从企业现有经营业绩,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环境协调能力3个方面对工业企业竞争力进行详细分析;尹子民(2003)[7]运用因子分析表征工业企业经营能力,效益能力和成长能力;杜心灵(2005)[8]提出加入WTO的背景下,研究工业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黄辉等(2004)[9]运用系统理论提出了综合评价体系并建立评价模型;刘华等(2006)[10]以市场份额作为衡量工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通过基本消费、生成模型,建立工业企业竞争力模型,分析税收政策如何对工业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刘冠洲(2006)[11]从企业规模竞争力、企业经营竞争力、企业创新竞争力和广东工业50强与世界500强的对比四个方面,对广东省工业企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蔡定萍(1999)[12]对我国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宗刚、马宁(2002)[13]从技术学习、R&D、制造、营销、组织管理、资源以及战略等7个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全范围衡量,并用DEA方法对182家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7个竞争力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白云兰等(2005)[14]以现有统计调查体系为基础,构造测度地区内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一定的探讨。
对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尽管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比起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涉及到了企业竞争力的各个方面,具有系统性,对于我们从事继续的研究能够提供比较全面的参考和有益的帮助。
3 西部工业企业竞争力研究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些地区市场开放程度还不够,区域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工业企业发展缓慢,目前有关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文献比较有限。
国内著名学者、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员金锫从改善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及西部地区发展要有新思路等文献从一定侧面论述西部地区发展工业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李曦辉(2002)[15]通过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工业的现状,提出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要想长足发展,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提升工业企业竞争力,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胡中应(2006)[16]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通过因素分析法和对比差距法从结果和原因方面探究了六安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竞争力状况,提出了提升贫困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张羽琴(2007)[17]通过研究中国加入WTO之后,贵州工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影响贵州工业竞争力的有关因素,为探究提升工业竞争力的途径提供有力的研究基础;周永红(2006)[18]分析了四川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现状,进而从环境、资源、人才、品牌、管理等方面提出如何提高四川工业企业竞争力。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直接研究比较有限,相关研究涉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工业发展状况,发挥西北地区的优势资源。
有关西部地区工业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研究内容不完整,同时现有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细致化,没有涉及到行业内部和工业企业内部。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因此,无论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扩展和系统化。
4 小结
上述相关企业竞争力文献研究具有如下的特点:
①在研究领域上,现有的工业企业竞争力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
②在研究方法上,相应的定性研究较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较少;
③在研究内容上,多注重工业企业竞争力单一问题(例如,评价指标设计等)的研究,缺乏进行综合性的系统研究;
④在评价要素的构成上,大多是以企业内部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注重经营业绩的评价;
⑤在研究对象上,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成熟企业的研究,缺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研究;
⑥多侧重于单一从企业内部(微观角度)出发研究,较少综合考虑从企业所在区域角度研究。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田奋飞.企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20).
[4]田奋飞.企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8-40.
[5]刘金波.工业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
[6]郭继鸣等.工业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10).
[7]尹子民.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辽宁工程学院学报,2003(2).
[8]杜心灵.工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5(5).
[9]黄辉.工业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6).
[10]刘华.税收与工业企业竞争力研究[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11).
[11]刘冠洲.广东省工业企业竞争力分析[J].特区经济,2006(10).
[12]蔡定萍.我国各经济类型工业企业竞争力的比较[J].企业经济,1999(12).
[13]宗刚等.工业企业竞争力的DEA评价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1).
[14]白云兰.工业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J].2005(11).
[15]李曦辉.加入WTO对民族地区工业的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5).
[16]胡中应.贫困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竞争力研究科技信息,2006(10).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iteratur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enterpris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method abou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addition,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is discussed, which provides a new thinking for the study.
关键词:建筑企业竞争力综述
Key words:construction enterprisecompetitiveness review
竞争力表现为企业所拥有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而产生优势的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建筑企业只有拥有竞争力,才能在行业激流中获得一席之地。本文回顾了建筑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文献,对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以及影响其竞争力提升的问题和对策等内容进行了文献综述,探讨了未来建筑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方向,为该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1、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文献综述
1.1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研究
2006年,申立银[1]认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其在市场竞争中能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独有技能和技术。2007年,郭慧峰[2]认为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应是企业维持其异质性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无形资产之中。2008年,陈守科[3]认为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整合内外部资源过程中,所拥有的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异质”能力。2011年,齐宝库[4]认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不易被对手仿效、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体现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上。霍国庆[5]指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一系列特殊资源组合而形成的优于竞争对手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
1.2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007年,张哨军[6]认为指标体系由社会影响力、技术能力、融资和财务状况、市场能力、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六类构成。2007年,刘晓峰等[7]以建筑企业的文化能力、资源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环境能力为一级指标构建评价体系。2008年,焦娜[8]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根据管理水平, 生产能力, 抗风险能力, 人力资源和财务状况这五方面构建评价体系。2008年,阮连法[9]借鉴战略平衡计分卡,将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规模、市场开拓、经济效益、工程管理和资源五个方面。2009年,杨会云等[10]基于对施工企业价值链构成的分析,将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分解为基本活动流程能力,辅助活动能力,延伸价值链控制能力和整体资源整合能力。2011年,霍国庆[5]构建了包括建筑引领能力、建筑整合能力和建筑品牌能力的指标体系。2011年,范永芳[11]基于波特的价值系统理论,建立了建筑企业价值链以及价值系统,以此确定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并构建指标体系。王爱领[12]运用粗集理论得到包含市场开拓,技术,管理,财务的指标体系。
1.3 建筑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2006年,邓蓉辉等[13]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并基于LMBP神经网络,建立了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估模型,且利用该神经网络评估模型还可以进行预测。2007年,陈永高[14]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建筑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2008年,陈守科【3】建立了基于模糊聚类方法的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2009年,王希忠[15]在构建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采用DEA评价建筑企业的竞争力。2010年,罗福周等[16]将顾客满意度的因素加入到竞争力测评体系中,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企业能力的大小与客户对其能力的满意程度。2010年,赵智敏等[17]运用粗糙集理论评价目标企业,指出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上市公司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工程管理能力和规模竞争能力。2011年,霍国庆[5]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并验证了其可行性。2011年,孙慧[18]对比分析已有权重确定以及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 提出了采用PCA- LINMAP 来确定指标权重, 用TOPSIS 进行排序的综合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证分析。2011年,张欣莉[19]结合评价中指标多而样本有限的问题,构建了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模型,对目标企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1.4 提升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2003年,陈梅[20]从企业的运作、管理、承包、研究、以及运用信息化技术等方面探讨了建筑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对策。2004年,竹隰生等[21]认为绿色施工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系统实施绿色施工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2007年,李书玲[22]提出建筑企业应在培育适合自己企业的供应链基础上,与供应商、分包商、业主乃至其它协作单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长期的合作和共赢。2008年,王星[23]指出当前建筑企业缺少融资措施,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畅,高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市场信息化基础薄弱;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
2、总结与启示
综上所述,国内的专家学者对于建筑企业竞争力的相关问题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讨。结合建筑企业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还存在有如下的欠缺:首先,缺少对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的动态研究。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凭着同一项核心竞争优势而获得永续的发展,只有适时调整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在行业发展中真正具备竞争力。其次,缺少对建筑企业竞争力动态评价的研究。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动态的评价不仅可以看出企业在时间序列中的发展趋势,而且还有助于建筑企业制定长远的战略和决策,使企业拥有可持续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申立银,邓小鹏;建筑业企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郭慧峰,李启明;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及应用研究[J].基建优化 2007年6期.
[3]陈守科;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J].建筑经济 2008年12期.
[4]齐宝库;基于AHP法的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5]霍国庆;我国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数学实践与认识 2011年7期.
[6]张哨军,陈伟亚;建筑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7年5期.
[7]刘晓峰,齐二石,何曙光;建筑企业竞争力测评模型及实证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 2007年6期.
[8]焦娜;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社科纵横 2008年
[9]阮连法,曾辉,章慧;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建筑经济 2008年4期.
[10]杨会云,东宇,王立海;基于价值链的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年2期.
[11]范永芳;基于价值系统理论的大型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J].建筑经济2011年31期.
[12]王爱领;基于粗集理论的建筑企业竞争力模糊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
[13]邓蓉辉,王要武;基于神经网络的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估方法研究[J].2006年3期.
[14]陈永高,孙文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施工技术 2007年12期.
[15]王希忠;基于DEA的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营与管理,2009年8期.
[16]罗福周,薛鹏;基于顾客满意度的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 2010年2期.
[17]赵智敏,朱跃钊,汪霄;粗糙集理论在建筑企业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 2010年3期.
[18]孙慧;我国沪市土木工程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与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13期.
[19]张欣莉,王亮;建筑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J].建筑经济 2011年12期.
[20]陈梅;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2期.
[21]竹隰生,任宏;绿色施工与建筑企业竞争力提升[J].建筑经济 2004年.
[22]李书玲;构建供应链伙伴关系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J].决策探索 2007年.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小企业集群在各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各国对中小企业集群的界定标准不同,但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来看,中小企业所占的比重都很大,很多国家在数量上都超过99%,就业超过50%。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融合、科技的进步,中小企业的成长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中小企业正在向集群成长方向发展。
中小企业集群一般定义为:一群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既具有专业分工,资源互补又维持一种长期的、非特定合约关系的中小企业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集聚。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大特色,甚至成为一些地主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一些学者更将其概括为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主流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民营中小企业集群迅速成长,在经济的空间成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营中小企业集群是指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而形成的企业集群,它是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主要表现形式。
由于中小企业集群高度的离散性和易变性特点,所以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分类,研究者从自己着眼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分类。如按形成方式不同,分为由区域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而形成,由大企业分拆、改制而形成,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而形成。
二、国外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研究概况
鉴于中小企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分析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把小企业集群定义为由一群具有“外部分工”性质的小企业为完成某类产品生产联合而成的群体,它是分工专业化的产物。
马歇尔将这种思想进一步深化,认为专门人才、专业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及技术扩散等“一般不发达经济”所造就的“外部经济”促使企业集聚而形成中小企业集群。他在《经济学原理》中定义了“外部经济”概念,并认为外部经济可因小企业集群而获得。共产业集群理论以劳动力市场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的创造及技术外溢为立论基础。
以创新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论。熊彼特认为创新不是孤立的事件,而在于集群并成规模的发生,倾向于集中分布而不是均衡分布。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企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比单个企业更强的竞争力(包括国际竞争力)。
制度(交易费用)论。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等以“中间性体制组织”来解释企业集群发展。中小企业集群既不同于科层制,又不同于市场制,而是一种介于市场组织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体组织。这种组织既可以克服由于单个企业扩张规模而带来的组织成本过大,对市场存在刚性、等规模不经济,又可以降低由于不确定性大、交易频率小等纯市场制的缺陷引起的市场交易费用,而且还可以用它来解释企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契约部份的具有长期性。
聚集经济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Webber)从工业区位理论(聚集效应)的角度来阐释企业集群式成长。他从聚集因素造成的经济性――“一般经济成本开支”的降低来解释企业集群产生的原因,并将企业集群成长归因于以下因素:集群强化了技术设备专业化整体功能;强化了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及使用效率;提高了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降低交易费用;基础设施共享。
三、我国学者对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
1.企业集群产生的条件。一般而言,中小企业集群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社会和历史条件,其中经济条件包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供给条件主要有集群产品存在的技术可分性、集群产品存在丰富的产品差异化机会、集群产品运输成本低、技术创新的网络性与知识传播的缄默性等;需求条件则主要包括集群产品的时装性与艺术性、消费者对集群产品消费行为的易变性、集群企业可以获得多方面的需求利益等。
面对中小企业集群形成条件的多样性,依据中国国情,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即所谓三维度原则:宏观维度――集群成长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需求、经济制度与环境、文化传统与基础条件、其它特殊干预等;中观维度原则―主要包括集群成长的支持、因子条件等;微观维度原则――主要是集群内的信任、联合与制裁行动、企业的优势互补、企业的创新、企业设立的难易、企业的竞争等。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可以用直接经济要素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垂直和水平联系的合作与竞争形成)和非直接经济因素的区域创新系统(由支撑机构和企业群间相互作用形成)两方面体现出来,且这两个方面相互信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魏守华等(2002)将中小企业集群形成机理概括为地域分工、外部经济、交易费用降低、合作效率提高、合作型区域的技术创新与扩散。符正平(2002)则认为企业集群形成机理是聚集网络的外部化、企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实质也是一个网络外部化的过程,只不过这里的网络外部化不是体现在产品上,而是体现在企业的区位决策上。
周晖(2001)用协同论、知识战略联盟、强选择性并联耦合来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进行经济学解释,中小企业在整体的发展演化中,从无序到有序、从开始的零散技术到最后聚合、创新并逐步形成核心技术,进而形成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蔡宁(2003)将中小企业集群看成是一种中间组织形式,其竞争优势源于资源禀赋及集群对资源的整合能力,特定的资源和能力构成了集群的长期部分优势。企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可概括为四个方面:资源的集聚效应、分工与协作效应、区域集聚效应、资源共享效应。刘金友(2002)提出企业集群式创新概念,并用“动态循环累进”模型对集群式创新过程进行描述,即利用集群优势进行技术创新,这种创新具有互惠共生性、协同竞争性、资源共享性和地:地方结网性等特征。
李勇(2003)将影响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概括为:企业群的组成状况、企业群的创新能力、企业群的战略定位、企业群的环境适应能力、文化与制度方面的特征等因素。
3.中小企业集群的创新。在研究中小企业集群创新能力上,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即通过技术创新和外部性、协同性范围经济等方面从内部引致创新(金井贤一等,1995);一是创新能力是外生的,即技术范式的变更与引入构成了外生的创新能力源(Hobday,1994)。
事实上,无论是内生型还是外生型创新能力,其成长都是有条件的,现实存在的企业集群都是既不具备内生型创新能力条件,又缺少外生型创新能力条件的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网络(王,2002)。自发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往往因缺乏创新能力而自发地衰落下去,要避免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集群的衰落,技术创新将起关键作用,由地方政府引入创新能力产资源变得非常重要,设立以公司性运作机制的技术创新机构将是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有效途径。
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障碍因素
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障碍因素很多,贾生华等(2003)将其主要障碍因素归纳为三大层面因素,并对这些障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了排队,最后认为产业发展战略、地方产业政策和服务措施、行业协会的参与及中介服务组织的健全等因素会对集群内企业成长产生重大影响。
李勇(2003)将企业集群的竞争力影响因素概括为:企业群的组成结构、企业群的创新能力、企业群的定位、企业群的环境适应性、文化与制度方面的差异等。
归纳起来,以下几个方面会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它们是:
1.结构问题。一般而言,阿米巴式中小企业集群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产品同质化较大、产品档次不高、简单的低成本过度竞争、重复建设、规模不容易扩大等情况,产品结构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更不用说引领时尚了。
2.技术水平提升与核心竞争力问题。在理论上,中小企业集群在核心能力的培育、整合、扩散、发挥和创新上有其优势(郑健壮等,2002),但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实证上,这些优势的发挥会存在很多障碍,由于集群内竞争激烈,大量企业并不看重长远规划,进而不太重视技术的创新、品牌的培育,使产品的竞争优势更多的表现为低价格(成本),而不表现在技术含量上。
3.集群内交易成本较高问题。由于价格竞争为主要的竞争手段,企业间的合作效率通常只来自于静态生产力的提高(如分工),而不是来自于动态的创新方面,同质产品的激烈竞争和个体独立性使同质类企业间的合作较难实现,从而影响持续发展能力。
4.企业家的成长问题。中小企业集群会催生众多创业者,但真正的企业家产生并不多,现代化的营销手段、资本运营、品牌经营等运用并不多,更多企业走的是一条自我积累的发展道路,加上企业的短视行为,将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和大型企业,影响集群企业的整体成长。
5.政府作用问题。政府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仍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表现为政府无为,让企业自然发展,虽然开始发展快,但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的无序化、竞争的无序化、发展的无序化,最终造成集群企业的逐步衰落;二是政府主导,从发展的初期就以政府为主,如政府建设工业园、统一规划发展,但由于政府涉入过深,使企业难以发展。恰当地处理好政府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将直接影响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
五、民营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
1.关于概念的理解。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研究对象可以是国家、产业和企业等。目前,对企业竞争力的认识较为一致,一般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它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它可以分成四类要素(层次),即关系、资源、能力和知识(金碚,2001)。
但对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定性则差异较大。对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目前还没有较统一的定义。事实上,目前对民营企业集群的竞争力的研究还不很深入,不光表现在概念的理解上,而且表现在对竞争能力的评估、测定上,定性分析的都比较少见,更不用说定量分析上了。仅有的分析都停留在对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分析及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上。
王(2002)认为,目前对集群经济演化的研究,严格地说,还停留在一种分类研究上,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理念解释,结合广东集群经济发展的实际,集群经济在演化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专业市场型(集群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纵向配套型(集群发展的成长阶段)和合作扩展型(集群发展的成熟阶段)。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SWOT分析;实证分析
一、企业竞争力概述
(一)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综合了国内国外相关学者以及著作的观点,企业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1)企业竞争力是一种比较生产力,不是现象上的种种比较优势,也不是该公司的产品或功能性活动。(2)企业的竞争力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良好体现。(3)企业竞争力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的,它无法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4)企业的竞争力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产品。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各种市场机遇,战略规划,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等一系列过程,通过各种资源的不断优化,才能逐步形成自身的竞争力。
(二)企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1.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钱德勒的组织能力。钱德勒认为的组织能力,是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生产能力,管理技能和营销能力,和内部组织的体育设施和人力资源能力的集合的经济。
普兰哈拉德的核心能力。菲利普·萨尔尼克在1950年曾提出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强调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因素。1990年普兰哈拉德和赫梅尔撰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出核心能力概念是指某一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相比所具有的独特能力。
斯托克的基于流程的能力。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斯托克和舒尔曼认为,成功的企业十分注意当时的行为,是该组织的活动和业务流程的生产能力,并把提高此类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
2.基于评价的企业竞争力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与会各国银行家,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以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他们对评价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3.波特教授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体系。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五力分析模型,五力分别是: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最终将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并对全球企业战略的制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对46个国家和地区企业管理竞争力的评价,在2003~2007年的5年中,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管理竞争力平均排名为第33位,企业绩效竞争力平均排名为第34位,管理的有效性竞争力平均排名为第32位,而生产率竞争力水平最低,仅排第40位,我国工业处于较低的水平。在2007年企业总体竞争力排序中,中国大型企业总体竞争力得分仅为25.72,处于46个国家的第38位。相比之下,超过80分的国家和地区有11个,美国和加拿大居第1位和第3位,欧洲国家占7个,中国香港列第7位。在竞争力指标体系中,比较重要的是企业内在竞争力,即企业掌握的资源、表现出的能力,我国大型企业内在竞争力在46个国家中居第33位,处于较低水平。
(四)目前影响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的主要因素
1.环境影响因素。(1)体制因素。公司管理不完善,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不规范,投资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2)市场因素。一是过度竞争。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出现盲目的重复建设现象;二是垄断。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扭曲、弱化价格信号,严重妨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3)政策因素。首先是国家体系不完善;其次是我国引进外资的政策存在较多缺陷;再次是我国对外投资的投资客体和投资行为方面的制度障碍。
2.企业影响因素。(1)观念因素。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中外企业最主要的差距。(2)战略因素。目前中国的企业不注意重视长远的战略管理,特别是企业集团战略和业务竞争战略。(3)制度因素。由于经营机制的问题,导致中国多数的企业劳动效率地下,竞争能力不强。(4)技术因素。我国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正视技术水平的差距,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5)规模因素。目前我国企业的规模结构总体上大企业不大,中小企业太多,这样使得企业很难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与国外大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6)管理水平因素。目前,中国企业在管理水平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通常不能较好的给企业定位,以至于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导致竞争力低下。(7)跨国经营因素。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水平较低,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企业规模小、对外投资技术含量低、海外企业效益较差等。
二、实证分析
海尔集团企业竞争力SWOT分析:
运用SWOT分析可以正确了解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以及企业内部的优劣势,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把握住机会,避开企业的劣势与外部的威胁,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1.海尔的优势。海尔集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因素,首先是品牌优势,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同时也是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其次是海尔集团的产品优势,海尔品牌旗下有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多种产品,其中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再次是海尔的服务优势,海尔始终坚持“用户第一”的思想,从产品设计、制造再到购买,以及上门服务,最终还有产品的回访服务,这一系列的服务不断满足用户的要求。最后是海尔集团的渠道优势,海尔实行个性化营销的策略,根据不同渠道的特点,进行专业化的分工,管理渠道十分严格,每个地区只设立宜家核心商,作为物流平台和服务中心,分区域控制。
2.海尔的劣势。海尔集团固有的战略优势和营销思想,很难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海尔要在国际市场上有大的突破十分困难。国际公司很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利润,中国企业大多是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率。海尔也是如此;海尔轻视广告文化建设。海尔的广告策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在炒作外观及附加主要功能方面很少考虑消费者是否真的需要这种功能;二是高密度,高频率的反复炒作某一卖点的做法,在日益发展进步的中国也会越来越不适应。
3.海尔的机会。海尔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海尔的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以海尔的企业文化为根基。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保障、以市场创新为目标,海尔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技术创新,以实现企业信息化,其文化对于海尔的发展来说,是一项长久存在的机会。
4.海尔的威胁。目前,海尔仍然面临着许多威胁,随着家电企业的持续上升,技术的不断提高,海尔必须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从而提高了自身的优势。此外,应加快多产业发展的方向,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从技术角度来看,谁也不会比别人慢得多,海尔外部停滞不前信息技术,也是对国内信息技术产业的强烈打击,如果抛开这些年来海尔品牌效应不谈,海尔竞争对手的外部信息化增长也会很快形成,到时他们会成为海尔集团的强劲对手。
针对海尔集团竞争力的SWOT分析,可以形成SO、WO、ST、WT四项发展战略,见表1。
三、结论
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总体上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以海尔集团为代表的大型企业,虽然竞争力相对较好,但也是存在诸多威胁,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需要企业本身适当把握,根据对海尔集团的SWOT分析得出,海尔仍需推行发展型战略,在挑战中抓住机遇,才能立足于世界企业之林。
参 考 文 献
[1]范林根.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宋建林.基于危机视角的企业持续成长问题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5
[5]陈志平.诚信是企业竞争力之核[J].企业导报.2009(2)
关键词:河北钢铁集团;企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2008年6月,由唐钢和邯钢组建了河北钢铁集团,本文正是对这一重组后的河北钢铁集团现在的竞争力情况进行分析。根据2009年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经营情况以及财务状况,建立了钢铁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得出河北钢铁集团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一、构建钢铁企业竞争力模型与数据处理
(一)钢铁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评述与原则
国内外许多机构和学者对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世界钢动态(WSD)评价体系,国内许多学者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做过深入研究,李友俊等学者认为,根据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内涵,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反映企业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复旦大学王其藩教授从企业规模与产品结构、技术水平与技术创新、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等方面描述了中国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甘小青从企业生存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和外部环境转化能力四个方面构建了一套竞争力评价体系。
本文建立指标体系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客观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即从财务数据的角度客观反映钢铁企业的经营状况;二是获利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当期的利润与偿债能力和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上市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综上,本文从投入产出能力,获利能力,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个一级指标中选取16个小指标分析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如表1,本文以宝钢股份、武钢股份、河北钢铁等26家钢铁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各公司2009年年报。上市钢铁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2009年上市钢铁企业数据分析
1、将原始数据标准化。
2、建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
3、计算R的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确定公共因子个数。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五个公共因子,它们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317%,即5个公共因子包含了原变量86.317%的信息,可以替代原来16个变量对企业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
4、建立因子载荷矩阵。根据确定的5个公共因子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并对所建立的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5、公共因子命名与解释。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对5个公共因子进行分析。因子1(F1)上载荷最大的变量为:X1、X2、X3、X4、X5、X6和X13,这些指标反映了钢铁企业投入产出与人力优势的能力,所以同样把第一主成分定义为规模因子。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最大,旋转后为35.965%,说明钢铁行业的规模效应最为显著。因此,钢铁企业不断增加投入、释放产能和扩大企业规模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因子2(F2)上载荷最大的变量为:X7、X8和X9。这些指标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水平的指标,定义获利能力因子。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25.008%,对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很大。
因子3(F3)上载荷最大的变量为:X10、X11和X12。这些指标显示了企业的管理能力主营业务持续增长能力和偿债能力,定义为可持续发展因子。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10.219%,对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影响较大。
因子4(F4)上载荷最大的变量为:X14和X15。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净利润增长率反映了企业稳定利润的能力,X15反映资产管理水平,这两个个指标综合反映了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因子。因子4的方差贡献率为8.803%,对钢铁企业竞争力有一定的影响。
因子5(F16)上载荷最大的变量为:X16。这个指标反映了企业核心业务盈利的能力,定义为主营业务获利能力。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投资收益及附属业务必然贸易等均不能使企业获利,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只有好似主营业务及主营业务的利润率。因子5的方差贡献率为6.322%,对钢铁企业竞争力有一些的影响。
6、计算各主因子以及综合竞争力得分矩阵。各主因子得分如表2所示(SPSS自动给出),根据此因子得分,可以计算出各个因子的排名。在此基础上,对26家钢铁企业进行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由于5个主因子反映的是钢铁企业竞争力的不同侧面,因此在计算综合竞争力时应给予不同的权重。本文以5个主因子各自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公式如下:F=(41.67F1+28.97F2+11.84F3+10.2F4+7.32F5)/86.317计算得出26家钢铁企业5大竞争力得分和综合得分,如表2所示。
(四)结果分析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河北钢铁集团并购后竞争力综合得分第六。从分因子得分看,河北钢铁集团规模优势排在第4,获利能力排第18,可持续发展能力排第8,资产管理水平排23,主营业务发展排第9。这可能是合并后短期内并没有实现有效整合,规模经济,协同效应,在管理上也处于磨合阶段,适应阶段,还没有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统筹安排。
二、提升河北钢铁集团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第一,实施企业资源的整合。对于优势产品、应该加大投入,着力解决供应链中的原材料采购、物流和销售渠道的资源的协调和配置,根据并购各企业所在市场的环境和地域特点决定产品结构和生产技术水平的调整力度和方向,避免资源的重复使用。
第二,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河北钢铁集团的科研人员比率和大专以上人员比率,在同等钢铁企业中比率偏低,首先稳定激励现有管理和科研技术人才,鼓励科研创新,加大对关键性技术加大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其次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一流的科研环境,鼓励支持专业人才发明创新。
第三,提升研发能力。2009年河北钢铁集团在R&D投入上有了很大提高,但依然存在着专利数申请不多,创新能力差,产品层次低等种种问题,企业应继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坚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另外,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对接,切实把新技术新发明变为可以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用资源。
第四,提升文化力。注意并购后文化的整合。并购前各企业都有自己的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如唐钢精神、邯钢模式等,这些企业文化通过交流和沟通过程中相互渗透和共享,吸取各方的文化优势,融合为一种更加优秀的新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崔保军.企业并购动机综述[J].企业经济,2004(8).
2、肖惠,包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AHP-GRAP-PPM[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