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日本 道德 道德观 道德教育 特点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037-03
在日本,道德通常被认为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涵:道德规范和道德心。道德规范指的是在一定社会或团体中全体成员应该遵守的、或者在特定情况下被认为应该遵守的规则及行动的方针。道德心则指的是对行为的好坏进行区分的判断力、遵从道德规范行事的意愿和能力等。道德规范不是命令的体系,而是禁止的体系。它不是某一个人独自参与制订的,而是社会外部通过约定俗成或集体共同制订等途径得来的。而且,道德既具有通过强制力使它得到实现的义务性,也具有如果遵守它便能从社会中得到好结果的利益性。
日本人的传统道德观因为受到中国儒教思想尤其是《论语》的巨大影响,“忠”、“孝”、“仁”、“义”、“人情”等中国人熟识的传统道德观是构成日本的传统道德观的基础,过去日本天皇也把德治视为统治社会的目标,武家时代的武人更是把“尊上导下”、“忠君孝亲”等儒教道德视为根本,把“努力、忍耐”等修身行为看作美德。但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学习西方文明,实行“文明开化”,引进西方价值观,日本人的道德观也为之大变。在传统的忠、孝、仁、义、人情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有关生命、健康、人性、民主、自由等的内容。在日本人眼里,道德规范既与礼仪礼节或禁忌等习俗有关,有些还形式化成了具体的仪式庆典等。
与中国一样,日本是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教化的国家。过去的日本,贵族上流青年须到官办或贵族学校学习儒家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以便管理国家或地方事务;武家统治时代,武士修习武功的同时亦须修习儒家经典,进行修身,提高自我道德水平,以便为公家管理各种事务。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进行“文明开化”运动,大力开办学校,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和价值观,通过学校进行普及教育,这个时期学校里的“修身”课便是道德教育课。二战期间,日本的“修身”课曾用来鼓吹军国主义思想。二战后,“修身”课恢复为“道德教育”课。本文主要论述的是近代以后也就是二战以后日本人的道德教育观。
日本现行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确指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人所应有的状态,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心以使人生过得更好。也就是学校道德教育和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生命有尊重之心,对他人有体谅之心,对善恶有良好的判断力,内心丰富,有良好的社会生活能力。这种良好的生活能力,指的是与他人协调地自律地进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能力。而要培养“生活能力”,则有“丰富的人格”是重要的因素。有“丰富的人格”指的是对美好的事物心有感动,有极强的正义感,对事物有正直公正心,有尊重生命与人权的理念,有对社会作贡献的精神,有自立心和自制力,有责任感,对人有共生的理念和宽容心等,具备丰富的道德价值的人格品德。这些是作为人类社会一员主动地生存下去的基础素质与能力,也可称为丰富的道德心。
日本人认为,人的道德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在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体验、实践进行学习而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往往会由他律到自律、由主观到客观、由单方面看问题到多方面看问题、由只考虑结果到考虑包括动机在内的整体事件等,其认知世界的内容和做事的方法也会随之而改变,其对道德价值的认知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儿童的心理特征显示,儿童会固执于某一习惯,但又容易因暗示而作出改变。也就是说儿童如果习得了某种习惯,不会轻易地放弃,但是一旦因为暗示而获得新的习惯,又会固执于新的习惯而不放。因此,道德教育应该从学龄前即孩童时期开始最合适。为了促进个人道德心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道德教育,也就是有必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与之成长阶段相适应的道德教育。例如:幼儿期是促进道德观的萌芽;儿童期是通过体验活动,做好生存于这个社会的心理准备,并学习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行事规则;青年时期要养成自觉的道德行动;到社会上工作后则要学习掌握各自从事的工作的职业道德。但是无论在哪个阶段,在遇到具体的事件时,都会体验到内心感情的纠结。同时,因为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所以道德心的养成和教育也渗透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场合。在家庭,父母或年长的人有责任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在学校,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单位或企业,单位及企业有责任对新人或新手进行道德教育。
因此,当代日本人非常重视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日本人认为,培养青少年儿童养成重视生命、体察他人、能判断善恶等的规范意识及道德心是非常重要的。日本的中小学都开设有“道德”课程,开展广泛而且有效的道德教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今天的日本人其道德观已和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道德不仅仅指思想层面上的形而上的东西,更多的是包括有日常生活中需要大家遵守的规则习俗等形而下的东西。当代的日本人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重视培养学生作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应有的人的姿态和应该遵守的共同规则。与其它国家的尤其是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不同,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有着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道德教育的目标明确
日本的《教育基本法》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广泛的学问和知识,有追求真理的态度,有丰富的情操和道德心,以及健康的体魄”。同时该《教育基本法》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人所应有的姿态,为了使人生走得更好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心”。
在日本的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指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拥有道德心,有道德判断力,有道德实践的意欲和态度”。在最新修改的日本中小学生《学习指导要领》中更是指出:“中小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生之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好基本的理念,不管社会发生多大的变化,也能自主地寻找课题,独立进行判断,行动起来去更好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要有自律心,能与他人协调共处,能体察尊重他人,对他人有真诚感动之心,有丰富的人格;有健康的体魄。”显然,因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当代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目的已由过去的以儒家传统思想教育为主变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拥有完美的人格,强调培养学生对生命有尊重之心、对他人有体谅之心、对善恶有良好的判断力、内心丰富,有良好的社会生活能力。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具体细致
日本中小学校的《学习指导要领》是日本中小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法规,这部法规每十年会修订一次,在这部法规中,从四个方面详细罗列了各个年级的道德教育内容。例如,附表1、附表2分别是在日本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所列出来的小学1、2年级和初中年级道德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
由于《学习指导要领》中对道德课程的学习内容罗列详尽,这不仅为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教材的组织编写提供了清楚的依据,也使后面的教育实施变得易行,被施行者――学生也易懂易于领会并遵守掌握。
三、道德教育内容的整理和实施具有科学性
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把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整理为四个方面进行规定和罗列,很明显这是受到西方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理论的影响,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于纷繁复杂的各个不同的社会道德主要整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立性(包括自由、权利、危害、正义等);集团性(包括义务、集体利益等)和神圣性(包括纯洁和高贵、个人的灵性等)。当然西方也有一些国家把这种多样的道德内容整理为几个方面:亲切性(对他人亲近没有加害之心等);公正性(保持公正,对不公平之事进行惩罚等);集团性(服务于传统和权威等);纯洁性(喜好纯洁和清洁,厌恶不洁不纯之事物等)。
从《学习指导要领》关于道德课程内容来看,日本人对中小学学生的道德教育也遵从了西方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这就是前面所述的:“幼儿期是促进道德观的萌芽;儿童期是通过体验活动,做好生存于这个社会的心理准备,并学习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行事规则;青年时期要养成自觉的道德行动;到社会上工作了以后则要学习掌握各自从事的工作的职业道德。”所以,小学一二年级所要学会和掌握的道德内容与三四年级或五六年级以及初高中学生所要学习和掌握的道德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阶段的学生们的心理特点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年龄小时重点是学习掌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学习事情的道理和意义,年龄再长的话,要开拓视野,学习与国家与世界甚至全人类有关的高级思维类的道理和意义,等等。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也明确指出各个时期的道德教育内容:“在幼儿园,通过各领域的综合指导,培养道德心的萌芽;在中小学,以道德教育课为主,根据各学科、外国语活动、综合学习课、特别活动等的特点,通过全校的整体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在高中,则以‘公民科’课程和‘特别活动课’等为中心,通过学校整体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与人生、人生之路等有关的道德教育”。
四、实施道德教育的主体广泛
日本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明确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需要通过全校的整体教育活动进行。在校长的主持下,以任课教师为中心,全体教师共同协作,对学校的道德教育活动做出整体计划,开展广泛的道德教育。以“道德课”为主,其它各学科、外语活动课、综合自习课以及其它各种特别活动课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道德教育的补充、深化和统合,以培养学生自觉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和反思,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力。在校外,则有“家长教师协会”、“道德教育促进会”以及地方教育机构、地方团体及热心教育人士等对学生进行援道德教育。除此之外,日本文部省还会就学校道德教育事业进行各种的研讨会和研究会,对道德教育教材的开发、道德教育的方法以及道德教育实施中的各种问题等进行研究。文部省还会定期地对道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可以说,日本的整个社会都参与到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中,形成一个有系统的道德教育网络。正因为日本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的广泛性,所以在日本,只要看到有学生或未成年人做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无论在什么地方,旁边的成年人或年长者都能理直气壮地对其进行训斥,被训斥的学生常常不会无礼地抗议或不屑,因为他知道这些成年人或年长者有责任和义务也有权利这样做。
五、教材故事真实生动,贴近生活。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课程并没有固定的全国统一的教材,任课老师使用“资料”来上课,这些“资料”大部分是各个学校基于本地区的不同特点,在校长的主持下,全体教师参与,根据《学习指导要领》上道德教育内容要求,从各处收集整理来的“资料”。作为辅助资料,日本教育委员会编写文部省监印有一本叫做“心灵的笔记本”的资料集。当然,还有一些教材出版公司会出版很多相关的资料集。这些“资料集”五花八门,但大都是以真实故事的形式出现,或者是学生写的自身故事,或者是社会上发生的登载在报纸杂志上的故事,或者是发生在身边家庭或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等,根据《学习指导要领》的要求,进行选取整理而成。耐人寻味的是,日本的道德教育课程中使用的“资料”名称几乎都与“心灵”有关,如“心灵笔记本”、“培养心灵丰富的孩子”等。没有太多的道理说教,而是通过真实的故事告诉学生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
综上所述,当代日本的道德观与传统的儒家道德已有了很大的不同,道德教育方式也相应地与传统的儒家道德教育方式不同,当代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进行。通过对日本中小学道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育主体、教材等的考察,笔者认为,日本的道德教育具有目的明确,教育内容清楚详细,内容的编排和整理具科学性,教育广泛,整个社会参与,教材灵活实用等特点。日本的道德教育课,其内涵与我国一直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与我国不同的是,日本的道德教育更贴近身边的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拥有“美好心灵”、走“丰富的人生”、拥有“完美的人格”等方面;更注重利用整个社会的力量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内容更也具实用性和易操作性。虽然由于经济的不振、日本最近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也有所下降,但是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也就是在素质教育这点上,我认为中国仍然应向日本多多学习。
参考文献
1 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小学校道德教育[EB/OL],2010.12
2 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EB/OL],2010.12
3 Wikipedia.道德[EB/OL],2010.1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80-01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在启蒙学生传承文化、领会语言魅力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小学生年龄过小,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明确教学主体的特殊性,使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解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分析
1、语言具有规范性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爱模仿的阶段,教师的行为能直接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是非价值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规范,通过自身的行为、品德去感染学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所以,教学的语言要规范,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语言环境。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示范,使学生信之服之。语文教师用规范性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给学生以模仿示范,让学生明白语言交流过程中注重的是语言发音的准确和语言交流的流畅等,从而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规范基础。
2、语言具有可接受性
小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针对小学生能力不足的特点,运用一些简单、通俗易懂、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语言。首先,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语言进行详细地解释,可以运用生活化实例加以分析。另外,针对小学低段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对语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效进行教学语言之间的变换,恰当地运用适合该学习阶段学生的语言词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语言具有生动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如果教师纯以客观视角去分析教材内容,就会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与学生之间毫无情感交流,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下学习。小学语文多以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为教材主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童话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体验故事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从而理解课文,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教师在讲授寓言故事时,可以利用教材例子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再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和巩固自身的语言能力。例如学习寓言《掩耳盗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摇动教师带来的铃铛,让他观察同学们能否听到铃铛声。通过让学生亲自实践,学生就能在具有生动的语言环境下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4、语言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年龄小,学习过程受心理和思维的共同影响,相互促进。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过分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上课时引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引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他们积极学习。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带领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语言环境下进行愉快学习,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感受,让他们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
5、语言具有艺术性
教学语言艺术首先是教师的语言技术。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语言的艺术特点,利用艺术特性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传授,才能构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桥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使用一些生动的表达语言,带给学生艺术上的感受,让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并用于日常的语言表达中。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艺术,探究教师的思维过程,学习教师的语言表达方法,从而激活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6.语言具有情感性
语文教学语言有别于一般学科的教学语言,那就是因为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与其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性。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是情的渗透,更是爱的流露。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每天面对的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是“不动”的,要想把这些没生命的内容变成学生适应的有生命活力的内容,就必须注意语文教学语言情感性的应用,牢牢抓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积极运用教学艺术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文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把教材中的无生命语言转化成情感性语言,通过语言所具有的情感把课文中的喜怒哀乐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终身体育
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就是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创新的成果。体育课程作为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有重要意义。目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处理好“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与体育基本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关系,经常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因此,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中职学校一定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职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本文认为只有以中职学校特点及中职学生的学情为改革的立足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有新的突破。
一、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存在的特点及主要问题
目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沿用以往普通高中模式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虽然部分职业学校引入并进行了如选项教学、选修课、体育校本课等教学形式,但职校的体育教学与普通高中并没有实质区别,缺乏自身特色。继续照搬普高体育课程模式显然无法适应职业实用性体育的要求。
(一)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体育教育
调查表明,很多学校一味追求职业技能培养,对体育课程重视不够,对体育课程考察、监管力度不够,甚至思想认识上还有体育可有可无的态度。
(二)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备简陋
中职学校存在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师生比例不合理等主要原因。另外学校因为资金等原因,体育教学设施又大大逊色于一般中学,如场地小、器材短缺等,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
(三)生源素质差异性较大,各班男女比例不合理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来自不同的阶层,运动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个体差异较大,给正常的体育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中职学校受专业的限制,各班的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如汽修专业、建筑专业、中餐烹饪专业、男生较多而女生只有几个,铆焊专业清一色全是男生。财会专业、文秘专业,群众文艺专业则女生较多男生则寥寥无几,幼师专业全是女生等现象,从而影响了体育课的正常教学活动设计。
(四)体育观念相对滞后
体育教师一般情况下都是参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还是以采用传统的传授动作技能的教学模式为主。
(五)体育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体育课教学方法延续以往的讲解、示范、挂图等手段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中职体育教学的要求。即便是有条件可利用的辅助教具、挂图、电子器材等也是使用不足,更不要说多媒体、计算机这些中职学生更感兴趣的现代教学手段了。许多学校在专门的室内运动场馆配备电化教学设施和配套设备上明显不足,而教师使用设备能力以及教材选用和开发严重滞后,直接影响了中职体育教学方法的 改革。
(六)体育课学习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
二、我校体育课教学的改革方案
体育教学是职业学校具体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选好教材,通过体育教学,还要教会学生部分体育文化娱乐的运动项目,启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以及扩大交往,丰富课余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都有重大意义。同时为了适应专业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与职业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职业所必需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训练,提高对职业环境和条件的适应能力,达到职业教育岗前培训的目的。
体育课的课程设置原则为:
一是加强基础型不动摇。职业学校教育是以基础素质教育为主,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当然也是要以基础素质教育为主。 加强基础性教育,为运动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标志。
二是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职业学校有多种专业,各专业的特点互不不同:有的专业要求身体长时间处于某一种姿势,容易造成身体的某部位肌肉疲劳甚至损伤;有的专业要求反应能力迅速;有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高雅的气质……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身体肌肉锻炼和礼仪姿态训练,提高学生抗疲劳防损伤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高雅的气质等。
三是强实用性体育教材的选编工作。从中职学校的实际出发,对原有的体育课程大纲进行改革、修订,选编教材一定要密切联系不同职业容易对身体造成的不同影响和危害,加强教材研究,使编写的教材内容能避免职业病的发生,选编教材时应针对专业特点,选择具有保健、矫正和预防功能的教材,以及能够体现实用性、科学性及趣味性的体育教材。
参考文献 :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方言化严重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年龄、地域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学生造成影响,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就会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但是自身对教师这种语言也会进行认可,没有纠正自身在语言交流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坐井观天》这篇文章中,由于教师方言化严重,没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所讲的意义,因此教学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
2.过于专业化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生长阶段,受自身知识程度的限制,对教学语言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还不能自己解决,加上课后对问题又没有及时进行处理,阻碍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难点进行讲解,对学生认知能力方面没有考虑全面,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使用专业化术语,这也是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的重要原因所在。
二、教学语言存在的特点
1.规范性的体现
学生是教育的最终受益者,因此教学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教学者在学生心中都有一个模范作用,具有一个高大形象。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辨别能力低一味接受,再加上后期没有正确引导,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例如,教师在讲《清澈的湖水》这篇文章时,可以用标准化的普通话朗读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向导,再有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对其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指正出来,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2.切合实际,注重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为学生以后接受更好高层次的知识奠定基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对文章讲解时不能依据自身主观判断对学生进行讲解,应该切合实际、注重其科学性的体现。
3.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巧;特点
G623.2
小学语文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前提。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小学语文的学习对与小学生来说其影响深远,它关系着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是当代师生迫切解决的难题。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技巧和特点的研究,归纳了以下几点:词语理解、古诗赏析、名著导读、活跃课堂、口语与写作。
一、深刻理解词语,运用自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是最基础一个方面。词语的理解是学生理解句子,掌握整篇文章内容和含义的关键,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理解和记忆词语不能一味地靠死记硬背,要深刻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总览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教师也可以创建特定的情景,帮助学生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也可以根据词语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和对比教学,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记忆。教师可以把不同的词语制作成卡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将词语分类。例如:褒义词的卡片与贬义词的卡片分类,让同学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这样学生自己动手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记忆,还让学生对学习词语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同学们每人抽取一张卡片,根据词语的含义是一对反义词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像这样用“找朋友”的游戏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反义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赏析古诗,塑造学生文学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对古诗的学习也应放在重要的位置。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在西方国家对学习中国优秀文化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将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发扬光大。小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我们优秀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重视古诗的学习,吸收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大多数都是唐诗,距今已有上千年。古诗虽然容易诵读,但往往内涵深刻使学生很难理解。简单的诵读背诵使学生不能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古诗变得乏味。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古诗的赏析,让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对兴趣。例如:在学习杨万里的这首《小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出这幅妙趣横生的初夏美景。让同学真实地看到“小荷才楼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般美景,引领学生领略这富有情趣的诗境。
三、品味经典的文学名著,提高审美水平
中华民族不仅拥有优美的唐诗宋词,经典的文学名著,也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研读经典的文学名著,积累优美的语句和人物故事素材,学习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把所学到的优美生动的语言运用在生活或写作中,提升语言运用水平。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时,“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荡起波纹,好看的很。”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细腻生动的描写,指导学生运用在写作中。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
四、活跃课堂氛围,引领学生主导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如果想有高效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以往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觉课堂氛围单调无趣,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毫无兴趣。因此,激发学生们的课堂兴趣,是教学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活跃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从精神涣散变得高度集中,也就是所谓的“环境决定一切”。
引领学生去主导课堂,能让学生的思维精力更加集中在课堂上,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比如,在学习经典名著《西游记》节选《猴王出世》r,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所读的内容情景再现。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师参与其中引领学生学习,从而达到高效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注重口语交际的培养,提高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是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重要体现,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纽带。我国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西方国家的小学生要比较欠缺。因此,加强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培养尤为迫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较为丰富的口语交际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制作良好的口语交际情景。比如,以“走进田园”为例,让学生们先进行小组交流,彼此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然后抽出小组代表发言。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改善了学生么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而也提高的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前提。合理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良好的开端。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努力让学生对语文充满乐趣,让快乐学习伴随他们成长。
参考文献:
一、巧,评价语言要机智巧妙,恰到好处
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但他们希望得到老师赞赏与肯定;作为老师则要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如,支玉恒老师教《走月亮》时:
师:要想走月亮,先要让月亮升起来,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一读,连课题读读。生读课题(声音响亮,语速较快)
师:这不像走月亮,像走太阳。月亮升起来和太阳升起来有什么不同呀?月亮是这样升起来的(师边说边用手模拟月亮缓缓升起来的样子)谁再来读?
生读:走―月―亮(读得较轻)
师:有点月亮的味道了。月亮什么时候升起来?(生:晚上)晚上周围环境怎样?(生:很安静)对呀,夜晚特别静,听我读。
师范读:(“走”字低声且拉长;“月亮”读得轻而柔)谁再来读。
学生读:……(老师边用手打拍子)
师:很好,这么多同学想读,一起来一遍。(生齐读)
此时,我不由地佩服老师的教学机智,因为充满激情、巧妙的话语,犹如春风温暖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学生有这样一位和蔼的老师,他们还会害怕吗?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可以说,生动巧妙的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二、活,评价语言要灵活,富有生机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运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充满勃勃生机。如,支玉恒老师《匆匆》一课中评价语言就非常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补得很好,接着来。(生继续读)”“真好,真想再听一听,(指另一生)你再来一次”“你很聪明!”“对,你由‘头涔涔’想起一个词‘汗涔涔’,你想到了可能是额头上渗出了汗水,但是不是大汗淋漓呀?”“对!你又启发了我,我从‘泪潸潸’上我又想起了一个成语,说‘潸然泪下’,是不是眼泪横流啊?”……支老师在教学中就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一些生成问题,幽默含蓄地评价语言扭转尴尬局面,所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所以整个课堂活泼而有序。
三、实,评价语言要实在,实事求是
如,一位老师教《生命生命》时,有这样几段评价:
案例1、一个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时,老师非常认真地倾听着,读完后,老师说:“这么长一段文字,只有一个字读错了。‘骚’平舌音读成了翘舌音。”
案例2、(师生合作读)师:“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你听到了吗?你都听到什么了?”
生:我听到了对生命和灵魂的呼唤。
生:我听到了生命的宝贵。
生:我听到了生命的追求。
师:你们真了不起。听出了生命的旋律,听出了她自己发自内心的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案例1老师既实事求是地肯定了学生读得不错,又指出了错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案例2学生的回答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发出内心真情陈述,教师同样回应以精彩真诚的评价,师生之间由此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反之,如果教者单纯以“嗯、不错”来回应,这样的评价语言就相对单一薄弱,学生学习激情的调动也会受影响。
评价语言实事求是使学生端正良好学习态度的需要。如果教师不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进行评价,有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案例3、学生简要概括第二、三件事时,一个学生说“瓜子发芽”和“聆听心跳”,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简洁归纳的很恰当,但老师说:“你有自己的创造也很好。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说是“静听心跳”。
我想:老师可能认为学生说的与自己预设的内容不同,于是便生硬地按自己的预设内容写上了“瓜子生长”“静听心跳”。学生是主体,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体验,不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有创意的思维、独特的想法应给予鼓励、肯定的评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不然学生还以为自己说错了,给学生一个误导,发言必须按书上的说。因此,实事求是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更加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
四、准,评价语言要准确,恰当得体
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例如:前不久,听了一年级一节拼音课,老师运用了很多适合低年级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能再大声读一遍吗?”“哦,你听的多仔细呀,他读错的地方都听出来了。奖你一朵小红花。”“读得真好,你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三遍。”“你还会组爱心这个词,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这个拼音应该怎么读呀,跟老师再读一遍,第三声先下再上。(师用手比划着)”
这位老师认真地听了学生的读,并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这些贴切的评价语言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一步步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声音洪亮。也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加上老师明快生动的语言示范,学生们读得一次比一次好。
五、新,评价语言要新颖,与众不同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及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殊的医学体系。为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医学,西医院校普遍开设中医学课程,这也是我国医学教育的特点之一[1]。新疆多民族聚居,新疆医科大学在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做成了很大贡献,但由于中西医院校的培养目标、学生学习兴趣等客观差异,教学受到内容过多、课时较少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医术语理解困难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在深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一些在少数民族班级中医学教育体会总结如下,以期提高西医院校的民族学生的中医教学质量。
1 语言简介、重点、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
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来自于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学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同时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优秀综合素质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保证,而低劣的教师综合素质 会使学生因为对一个教师的厌恶而厌恶一门课程,需知“爱屋及乌”的另一面是“恨屋及乌”[2]。维语为维吾尔同学的母语,虽同学们均经过汉语等级考试,但对中医术语理解较同水平的汉族同学吃力。根据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修改收集整理教学方法,尽量做到知识点简单化、清晰化,去掉大段的文字叙述,用简单的比喻和动画来阐明相对复杂的中医学的原理和现象。在五行中讲到“火性炎上”,从生活中看到的火的性质,特点下手,用点燃的火柴更加形象的让同学们加深火性炎上的印象和理解。增加课堂上的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相互提问,释疑,最后由教师补充,纠正,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掌握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重视临床,理论联系实践
中医学课一般在大学3年级开设,此时学生已较全面地接受了西医理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学习中医学时,常有“先入为主”思想,习惯将中医的“肝”“肾”与西医的“肝”“肾”相比较,应反复强调西医研究对象是“病”,主要依据“症状”,中医研究对象是“人”,主要依据“证型”,即西医治病,中医治人,要让学生了解中西医学理论无高低对错之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固有思维模式,让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在学生脑海里并存甚至交融。
培养优秀的临床医生,只有多临床,勤临床,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作用和重要性。在临床实践带教中,老师依然需要不断加深和交融此两种思维模式,让学生能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除了代教时获得视听方面的时间,学生还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患病的同学进行中医治疗方案讨论,然后遣方用药,让同学们亲自体会和观察中医药的疗效。遇到一些中医特色的理疗,例如在推拿中将到提捏法,此类治疗类似维医的“且木艾力什”, 中医的穴位敷贴治疗,联系维医的“孜麻得”等等,通过中维医的相似相通来促进民族同学对中医治疗方法的更亲切的理解和学习。
3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板书、挂图之外,多媒体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将枯燥晦涩的中医理论通过图片、图标等尽量以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信息量,通过色彩的多样性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阐述五行的关系和经络的循行时使用动态的图片演示,比一般的图形演示和讲解更能吸引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尤其对“舌诊”、“脉诊”及“中药”的教学中可使学生产生直观感性认识,易于掌握及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医学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注重语言的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尤其是普通话的表达,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成为学生标准的学习典范。要做到吐字清晰、发音准确,不能含糊其辞。同时,也要注重对逻辑思维模式的培养,学生通过有条理的教学模式促使学习的更加高效。在表达情感内容时,要做到准确完整以及简洁明了。例如,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学生对科学术语了解甚少,导致在理解能力上产生一定的阻碍。为此,教师要针对科学术语进行详细的解释,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教学语言,进而理解教学内容也变得轻松起来。教师也要注重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
二、重视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是那么简单。面对年龄尚小的学生,必须做到灵活和机智。小学生生性好动,让其呆呆地坐40分钟简直是一种折磨或者煎熬。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为此苦恼,想尽各种办法丰富教学活动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衡量其教学是否有效的依据在于学生通过教学是否真正有所提高或者有所收获。比如,从开始的不懂变得懂了,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等。所以,教师教得好不好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如果学生没有收获,那教师的付出就等于是无效的。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学习的随意性较强,很容易就会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从而主动去学习。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以及规范的语言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关键词:特殊家庭;中等职业学校;教育
近几年,我一直担任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发现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较多。他们有的父母离异,有的丧父或丧母,甚至是孤儿,还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跟着老人或亲戚生活。与正常家庭的学生相比,他们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性格内向偏激,学习成绩较差,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也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多困难。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感到只要方法得当,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用真诚和关爱开启紧闭的心扉
爱是情感诱导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殊家庭的学生长期缺乏父母之爱,更渴望老师的爱和重视。作为班主任,必须用真挚的情感热爱、尊重、信任他们。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及时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真心实意去帮助他们,从而使他们愿意敞开心扉,与你沟通交流。在我的班上曾有名学生聂,不到一岁就失去了母亲,继母对她很不好,将她和七八十岁的爷爷赶到姑姑家,还经常为学费、生活费的事发生矛盾。我从刚入学就仔细了解了她的情况,经常主动和她谈心,安慰开导她。一开始,她不愿和我交流,不管我怎么说,她都一言不发,只是叹气。我决心用真诚的实际行动感动她。国庆节放假,她回家帮助姑姑砍玉米秆,回校时因过敏咳嗽不止,心脏也不舒服,甚至无法上课和睡觉。我就自己出钱带她看病,把中药拿回家亲自煎,煎好送到教室给她喝。有一样药需要用蜂蜜炙,我在炙药时不小心手上烫了个大泡,她看到后感动得哭了,说谢谢老师,从小到大还没有人对我这么好。从此以后她主动找我沟通交流,将不愉快的事讲给我听。我就鼓励她要自立自强,开导她要学会思考问题,心态要平和豁达,要多替父亲想想,他也很不容易,等学到一技之长找到工作就不受他们的气了。现在她比以前更懂事了,也坚强开朗了许多,并且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上学,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
二、用耐心和宽容等待迟来的进步
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他们身上的缺点、坏习惯,不可能靠一两次简单地批评说教就能改掉,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事。班主任要抓住一切时机,想尽各种办法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小刘聪明伶俐,小学时学习比较好,六年级时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他跟随父亲生活。直到后来他父亲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他母亲才回到他身边。小刘到我们学校时还不满15岁,时间不长就开始连续旷课,还吸烟、喝酒、上网吧,经常顶撞母亲,暴露出一身坏毛病。我和他母亲三番五次到网吧、酒吧和他朋友那里找他,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软硬兼施地带他回学校,三天两头想办法劝导他,帮他收心,给他讲做人的道理,从各方面慢慢约束他。有时刚刚谈过心,他向我保证得很好,但第二天毛病就犯了,把我也气得真想撒手不管这个不争气的学生。但冷静下来想想,其实他也很可怜,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的残缺,我们当老师的不能灰心丧气,随便放弃,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磨掉他身上的缺点。正是由于我不气馁、不放弃,该学生最终圆满完成了学业,现在一家中档饭店做凉菜师傅,做到了自食其力。
三、用鼓励和赞赏唤回久违的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赏识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对学生要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骂,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滋润学生的心田。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大多自卑、敏感、脆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要挽救他们,就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选好切入点,用放大镜看待学生身上那些微不足道的优点。当学生有了一点点进步,我们就应该及时加以肯定,甚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毫不吝啬地赞扬、鼓励,这样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前面提到的刘某,身上缺点一大堆,一时还真难发现有什么优点。一次学生们进行大扫除,他正在烹饪实习室练习面点,我就没通知他。没想到他做完面点回来后,主动提水、拖地,跑了一趟又一趟,累得满头大汗,裤腿上也沾满了泥,但他毫无怨言。我就趁机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像个男子汉。他听了两眼发光,激动地说:“很久没有人这样夸过我了。”从此以后,他总是把烹饪实习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了激发他学习烹饪的积极性,我还经常买些原料请他加工,夸他做菜味美可口。在我不失时机地鼓励和赞扬下,在任课教师的严格要求下,他的烹饪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
四、用集体和友谊弥补缺失的情感
【关键词】特殊教育;聋哑学生;体育教学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近些年,国家一直关注教育体制的改革,着力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改革的实行,提高了我国的教育水平,促进了教育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聋哑学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水平的高低是也体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就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中的难点与解决措施做出一些探讨。
1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中的难点
1.1学生理解能力差,在领会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上存在难度
聋哑学生因为具有一定的听力障碍,虽然有的学生借助于助听器或人工耳窝辅助听力,但其听取声音的效果还是和正常人存在着差异。虽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会用手语加动作向学生传递讲授内容的信息,但有的学生由于入学时间短,从小也没有得到过手语方面系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手语及动作也不能完全理解。体育教学中涉及到的动作要点比较多,还有就是学生由于听力的缺陷,影响他们的口语,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上存在困难,这就让教师也很难了解他们对自己讲解的内容到底掌握了多少,这种在沟通上存在的困难,很容易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损伤,或者是达不到运动的效果,不能实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
1.2学生的心理压力大,自卑心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一般情况,由于聋哑学生自身的残疾,如果家庭教育再跟不上,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于很多事物都缺乏自信心,不敢去尝试,缺少主动性。体育教学就是一个让学生活动的课程,让学生感知体育运动带给大家的乐趣,但是,体育教学内容不仅有简单跑步运动,还有其他的一些含技术要领的动作,例如,跳马、后滚翻,还有篮球中的投篮动作,还有一些武术动作等等。这些动作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亲自做才能掌握动作要领,可是有的学生胆子就很小,不敢做,也不想做,克服不了自己的心理压力,无论教师怎样做工作,都不想去尝试。这就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
1.3学生先天运动基础参差不齐,对教学内容的分配及组织带来难度
特殊教育的班级组成是十分复杂的,不但班级内的人数较少,而且一个班内学生的素质也不尽相同,甚至年龄都有很大的差距。聋哑学生的素质的不同,不仅体现在听力障碍的损伤程度不同,还有口语表达能力不同,更重要的是智力发展水平不同,这些对教学质量有较大影响的因素的存在,也对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挑战。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结合上下肢的训练,结合趣味性与实用性,遵照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但传统教学中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在一个班级内只分为男生与女生有运动差别。但聋哑学生的体育教学不但要注意男女生差别,更要注意先天运动基础不同为教学带来的难题。
2克服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体育教学中的难点的对策
2.1如何克服学生理解能力差
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这个难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克服:首先,教师对动作要领讲解在有耐心。聋哑学生和身体健康的学生相比,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是一定的,教师一定要讲解时细心加耐心,由于聋哑学生的词汇量较少,教师讲解的语言要尽量口语话,并将动作要领分解,越详细越好。其次,教师要多进行示范动作。聋哑学生的听力存在障碍,但眼睛可以看得见,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这个特点,应该多用动作示范来讲解,这样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动作的要领,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了。最后,让学生进行动作的示范,建立反馈机制。教师在讲解完动作后,可以让几位学生进行示范,学生在示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帮助教师判断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误区,示范动作学生的问题也代表其他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讲解更有针对性,学生根据自己的错误,改正也就容易了很多。
2.2通过体育运动项目的锻炼,提升学生自信心
体育运动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发展能力,体会体育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信念,建立一种“我能行”的信念。这对特殊教育中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体育动作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立自信心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让其在反复练习提高的过程中,变得坚强起来。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的走过来,必定让学生学会什么是坚持,让学生懂得持之以恒的可贵。体育运动项目中还有许多是集体项目,这些活动项目的开展,让这些身体上的残伤的孩子感受以集体力量的巨大,让他们的团队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与建立起来,体现一个集体强大的凝聚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一定要对运动要领进行指导,让学生少走弯路。对开体育课上开展的体育活动要适应聋哑学生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教师要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纠正。教师要注重在活动中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2.3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让每一位学生感受体育的乐趣
由于聋生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给教学组织上带给了一定难度。同一个班里的同学有的智力好,有的智力差,甚至还有极少数聋童智力较差,选择内容时应注重动作的难易程度,聪明的同学要求加大动作的难度完成任务,智力差的同学则象征性地完成动作,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学到相应的体育知识。例如,在投篮教学中,对于聪明的学生采用三步上篮的教学内容,对智力差的同学采用定点投篮的教学内容,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技能,增长知识,锻炼了体魄。教学内容的搭配要灵活多样,科学合理。且学生年龄差距大,运动量的分配要适合学生特点。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赋予了学校体育新的历史使命,为学校体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特殊教育中聋哑学生的体育教育更是承载了培养学生意志,开阔学生视野的任务。在教学存在困难是在所难免,作为特殊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定信心,用自己全部的爱心投入到特殊群体的教育事业上。
参考文献:
[1] 李友亭.抓管理,着力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国教育学研[J].2012(5)
关键词:慕课;慕课特点;慕课的应用
“慕课”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rs),简称“MOOC”,也称“MOOCS”,是一种大型的网络开放型课程,是一种免费的在线学习方式。慕课是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结合起来的开发模式,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育的深度结合。慕课课程的覆盖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所选课程。
一、慕课的特点
1.精细化教学
与之前网络上的一些公开课和远程教程只是简单地将老师的上课内容录下来放到网上不同,慕课是将一门课的内容分解成多个知识点,每节课基本都由10到15分钟的短视频组成,对教材的内容细化分析,方便学习者理解。
2.个性化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选择学习内容和难易程度。慕课每完成一个知识点讲解,就会出现相应的测试题目,学生必须答对题目才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3.多元化评价
与传统的考试方式不同,慕课是通过软件进行随堂课程检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和互评。
4.资源丰富
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解决目前优秀教师和优秀课程短缺的问题。慕课的课程是由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优秀教师共同制作的,课程内容丰富,质量也得到了保障。
5.学习自主性
学生学习自由度很高,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老师、时间进行学习。
二、慕课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高等院校的教学特点
高等院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而培养优秀的人才则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点,首先是专业性,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各个学科、专业领域的高等人才;其次是创造性,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要求大学培养创新人才,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放到重要位置,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知识,还要学会创造;再者是开放性,也就是不拘泥于现有的模式,冲破书本、专业的限制,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最后是自主性,学生自己支配学习时间,选择不同的学习途径,学习更多的内容。而慕课恰能给高校提供这样的平台。
2.慕课在高等院校中的应用
如今慕课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高等学校教学模式的一种。现在慕课不仅只是展示高校自己教育资源的优势,还为综合教育和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学习平台,对加快教育的开放化和国际化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为慕课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慕课,体会慕课给学习带来的乐趣。
通过慕课,学校可以运用线上和线下两条渠道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在线进行提问,老师在线回答,既方便学生问题的解决,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效率。慕课还为学校提供了新的考核方法,可以结合线上和线下两条渠道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学生通过完成慕课线上的检测来得到相应的学分,论坛中学生还可以互相评论,然后由老师来评定分数,在慕课上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会像在传统的课堂上那么受限。线下老师可以通过笔试、实际操作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使考核变得更加公正合理。
但是,慕课在高校教育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形成大规模的慕课联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需要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持;还包括一些视频的拍摄、剪辑、合成等,工程量十分巨大。二是慕课在教学工程中,无法向学生讲解系统的知识构架,对整体知识的串通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三是慕课的自主性比较大,学生变成了学习主体,学习过程和进度都由学生自身调控,但这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调控能力比较强的基础上。对于部分高校学生欠缺主观学习欲望的情况,慕课目前还不能得到普遍推广。
慕课教学在高校教育中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各方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融合和吸收传统教育的优点。慕课为高校教育带来了新的血液,促使老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授课风格,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平台,增加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同时也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挑战。我们必须正视慕课在高校中的建设,因为从目前来看慕课在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教师和学生都应合理地利用慕课资源,不要让它成为一种摆设,通过传统的教育和慕课平台的结合,创造出适合中国教育的教学方式。
一、终身学习时代大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特点
高校教师必须形成科学的学生观。所谓学生观,即是指对学生本质属性及其特点的看法。科学的学生观建立在对学生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上。“教师身份的最终确定取决于我们对学生身份的认识”[1]。当前,高校教师角色也应该定位在对大学生的充分正确的认识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高校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充分认识这一服务对象。
1.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大学生是处在现实社会里的发展中的人。大学生一般都在18~25岁之间,属于青年中期和青年晚期,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独特的年龄特征。从生理上看,大一大二的学生,身体还在继续生长发育,一直要到22或23岁以后才基本稳定。“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发育已接近成人的水平,加之由于内分泌趋于旺盛,大脑皮层兴奋性提高,表现出精力旺盛,同时大脑皮层的抑制机能也在增强,能够细致的进行分析与综合,并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从心理上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1)个性发展的成熟化趋于稳定性;2)智力发展到最佳水平,各种认识能力普遍提高;3)交往领域扩大,情绪强烈,容易激动,情感内容日益丰富;4)兴趣的深化并与职业成就相联系;5)规划生活、设想未来与预期社会化。”[2]因此,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2.大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每个人都是完整的个体,大学生也一样,然而在现行高校教育工作中,有些教师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做事轻做人,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考,重理论轻实践。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其根源是教师眼里的大学生是片面的人,是只需发展部分素质而不是各方面基本素质都需要具备的个体,即一个完整的人。这种认识,对大学生的发展极其有害,人都是完整的人,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具有德智体等基本素质的有机体,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把教育责任作为自己应当承担的永恒的第一社会责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活动的崇高理想,因此,终身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当明确树立大学生是完整的个体的学生观,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
3.大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独立个体
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的智力发展已达到最佳水平,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有极强的主体意识,是学习的主体。具体表现在:1)对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大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立人格,以及各自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各种教育影响,而是有选择的接受。[3]2)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大学生,其现有水平,学习目标、能力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有其差异性,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3)学习的自觉性与创造性。大学生已是渐趋成熟的个体,有其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学习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能力越来越强,个别学生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教师,学习中不唯书、不唯师,具有高度的创造性。
4.大学生是主动学习者
高校教师应该把大学生看成是“学习者”,“学习者”强调了大学生是主动学习的人,而我们以往所说的“受教育者”将大学生看成是被动的存在,看成是纯粹的“接受教育者”或“被教育者教育的人”。在终身学习时代,大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他们更多的把学习与将来的就业和发展结合起来考虑,既向老师学习,又自觉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虚拟空间内学习以扩充知识面,既学习书本知识,又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既学习较为成熟的知识和技能,又渴望了解正在探索和发展中的理论和技术。把学习与就业结合起来考虑,有意识的主动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针对性,但也容易导致“学习为了就业”的短视倾向,从而忽视“学习为了成才”这一根本目的。因此,大学生的学习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传统教师角色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是根据预定的目标来设计课程与教材,通过高校教师的知识传授,使学生理解、把握和再现现成的结论和固定的知识,大学就像工厂,高校教师将大学生塑造成预期的“产品”,而大学生则习惯了不假思索的拿来,习惯了毫不质疑的接受,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他们的个性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终身学习时代,大学生所具有的特征表明,传统教师角色具有巨大的局限性,已不再适应大学生的需要,同时有碍高校的发展与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笔者将以人们对教师的比喻来探讨传统教师角色的局限性:
1.知识的传授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是教书匠,这一比喻生动的概括了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职责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它强调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却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为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填鸭”提供了依据。教师是“人梯”“铺路石”,注重给予学生现成的获取知识的捷径,忽视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高校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双方的关系仅仅表现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这对大学生的终身学习极为不利。高校教师作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或学者,他们应该给大学生传授更为高、精、尖的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2.学生的塑造者――将学生看成有生命无思想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灵魂的设计,形象地描绘了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但将学生灵魂影响成预设的模样,忽略了个体特有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把学生当成有生命无任何思想意识的植物,可以由教师随心所欲的“修剪”。大学生思想丰富,能力各异,将教师看成“工程师”“园丁”,无疑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高校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特殊能力的培养。
3.真理的代言人――至高至尊,缺乏平等交流
我们常说教师是知识权威,真理的代言人,强调了教师至高至尊的地位,传统教师角色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在终身学习时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在某些方面,教师也可能不如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位置上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探索未知的世界。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并不是否认教师的权威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师生的共同学习也正是有益于教学相长。
4.一劳永逸者――忽视终身学习
“教师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一比喻强调教师对学生知识的给予,却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学习。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的陈旧与更新日益加快,教师死守的那一桶水可能是臭水,给予学生的是有限和陈旧的知识,教师这一职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劳永逸,一旦当上教师,就不用学习。教师是“春蚕”“蜡烛”,强调了教师无私的奉献精神,却同样忽视了教师自身营养的补充,即自发地、积极地、与时俱进地学习和研究,忽视了终身学习,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与专业化成长。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高校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就有被淘汰的危险,作为终身学习时代的高校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精深的专业知识。
三、终身学习时代高校教师角色定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教育日益兴盛,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因此,有人预言,五十年后,教师这一职业将会消失。笔者却认为教师的作用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曾说:“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但是可以肯定地是,教书匠将被淘汰,教师角色必须转换。
在终身学习时代,高校教师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培养学会终身学习的人,使他们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在离开高校后仍能够坚持学习。终身教育不是终身学校教育,“大学的目的也不是转移知识,而是创造一种环境,提供种种经验,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构造知识,使他们能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者共同体的成员。”这意味着,终身学习时代对教师的素质与角色有了更高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了教师的四点责任:第一,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第二,教师应以小组形式进行工作;第三,教师要保持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第四,教师要为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负责。因此,高校教师在终身学习时代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及时地转换传统教师角色,确立新的角色观,高校教师只有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好,才能充分凸显其真正的功能。
1.教育服务者
高等教育质量决定着一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而高校教师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教育产业化的争论中,教育消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学生交学费进入高校学习,目的就是要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高校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高校教师不仅是一名教师,还是一名服务者,上升到法律关系上,教师有义务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作为付费学习的大学生有权利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
2.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知识激增的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很容易从外部获取信息,然而信息并不等于知识,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有许多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主要的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在终身学习时代,高校教师更大的功能应该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和氛围,给学生学习提供便利,充分为学生学习服务,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共同学习,从而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3.平等对话者
“有了新的信息技术,并不等于就不那么需要教师了,而只是改变了他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实际上,将信息变成知识和认识的那种师生间的不断对话,应是更加重要的。”[4]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以平等对话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探索,共同进步。现代社会是个倡导平等的社会,师生关系也应该是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在某些方面,在某些时候也足以为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对话式的、相互尊重和互相信任的关系。因此高校教师应当主动淡化或自觉打破作为真理代言人和知识权威的形象,把自己放平,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与创造,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合作共事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4.终生学习者
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人类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80年代则为每3年增加一倍。90年代,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得知识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根据测算,互联网上的数字化信息每12个月就会翻一番。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学习。21世纪,学习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才成为教师,因此,在学习成为生活方式和社会的普遍行为的终身学习时代,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育人者先育己,教师只有成为终身学习者,他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同时,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需要教师成为一名终生学习者。高校教师在关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扩大知识空间,了解相近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还应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5.教学专家与科学研究者
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作为教学专家,高校教师首先应该努力完善专业素质结构,其次,还应该在实践中掌握教学的艺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德国教育家洪堡曾说:大学教师不仅为学生而存在,他们都是为科学而共处。作为知识界的楷模,高校教师承担着传授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任,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来改造老专业,发展科学技术,同时科学研究还有益于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有效的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对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作过精辟的描述:“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通过他的循循善诱,在学生心中引发出同样的动机。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播僵硬的东西。”而我国物理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在谈到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时说:“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做教学的专家与科学研究者。
参考文献:
[1]郑 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1.
[2]赵鸣九.大学心理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5-49.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认知特点;提高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42-01
小学中年级的数学在教材结构上相对低年级(如一、二年级)来说,逻辑性、系统性更为强烈,且它教学的容量也比低年级的要大。其实,中年级的数学与低年级的数学还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学生自小学三年级开始,便进入了中年级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学生从儿童期转入少年期的过渡阶段,最重要的表现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比低年级有了很明显地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减少,而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增强了。也就是说,中年级阶段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
学生从低年级过渡到中年级,在认知结构上还没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因知识的“内存不够”而无法有效掌握新知识,把新知识吸纳到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问题,导致学生认知过程中出现难以吸收的现象,出现因承载量的不足而使认知结构的“瘫痪”。因此,中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认知中的吸纳新知识,教学中要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围绕情景中的问题展开思索,这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开展小组学习,从而进行有效的尝试探究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并能通过对这些生活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把这些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之上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分成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板块,交叉安排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有利于不断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可以让各领域的教学内容相互支持,各种思维方法交叉应用。而从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看,中年级的教材在编排上仍然借助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与认知水平。如从三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来看,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一定要解决好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问题。这样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教给学生的知识才会有活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倡导将“关注知识结果”转向为“关注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历了自己的形体、思维活动、经过体验后,才能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兴趣。
如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中,安排“先乘后加、先乘后减的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内容,既是数学教材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的知识是学生由一步解答的应用题向多步解答的应用题的过渡,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起步阶段,在应用题教学中是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因此,学生要掌握好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由于小学中年级学生在认知方面是停留在以直观形象为主,思维也停留在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解答上,有的基础较差的学生连解答起码的简单应用题的方法都还掌握的补牢固。因此,教师在教学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尽量地把能抓住学生思维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做如下尝试:
1.注重整理和复习。例如,“先乘后加、先乘后减的两步应用题”教学,需要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笔算乘法之后,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教学前,安排学生先预习,收集学过的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教学例题时,可先让学生汇报预习的情况,展示自己可以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然后教师再将学生收集的内容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要求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加深了解之后,最后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入教学。
2.分解教学难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一般来说,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两个简单的应用题联接而成,之间都有两个数量关系和一个所需的中间隐蔽量,学生有时把握不准。教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不是把例题直接呈现给学生。在学生解答完题目以后再用出示例题让学生朗读,比较两道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题和前面的题比较:例题中隐蔽了一个数量(问题),解答时,要把它先找出来,从中发现规律,接着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解答。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通过这种的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思维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
3.要形成规律。(1)要求学生养成读题的习惯,要强调解答应用题理解题意的重要性;(2)摘录作业题中的用乘法计算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说出每组数量关系可以算出的是哪个问题,为学生能完成作业作好铺垫。
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可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教师的心里健康形象是教师的外表与心灵、学识人格、精神与品质的综合反映。加强教师心里健康形象 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每位教师应该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涵养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层次,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树立教师队伍的理想形象,以教师心理健康形象影响学生,完成教师的伟大历史使命。
【关键词】知心;爱心;热心;细心;诚心
从最初的差生,到后来的后进生,到如今的待及格,不管是哪一个教育时代,不管是哪一个历史时期,不管是哪-个班组,不管是哪一种代号,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都是客观存在的。对这些学生教育方法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摆在,
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面前很切实的问题。很多有识之士在大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少成功的实验,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寻找新的教育方法,以便殳好地转化后进生,适应新的教育形式。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龇邀米越高,已经不仅仪局限存身体的健康,进一步要求心理也要健康。
一、利用情感感化后进生
后进生被老师、同学抓住话柄,接受“教育的”机会比其他学生要多得多,接受了。“过多”的教育,反而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对于这类学生,我认为最需要的是真情的感染,情感教育比任何强制教育更管用。我曾碰到这样一位学生,他所有作业都不做,上课
走神,课堂影响极差,但在与他的接触中,我发觉他比较聪慧,课堂上只要我使一下眼色,他会马上停止行动,而且特别热情,乐于助人。鉴于此,在了解他的同时,我以肯定为主,利用他自勺热情,我推荐他为组长,每天收发别人的作业,进一步督促他天天要完成各科作业,
从而使他努力学习。经过一段时问的努力,架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师自身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工作二十余年来,在心理学方面虽有些尝试,但深感这方面知识的溃乏,很多情况表现为无能为力。所以,作为教师,自身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学习,特别是在实践中的
运用。要把心理学的重要理沦和学生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在教育引导后进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