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范文

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字教育资源应用

篇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teaching,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enjoys popular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lifelong education of learners. At present,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on career lifelong education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played.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strategy to us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breakthrough time and geographical restrictions, and fully integrate and share high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关键词: 数字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共享;国家精品课程

Key words: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s;teaching resource sharing;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234-03

0 引言

随着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新理念,使得学习的主体从各级各层面的学生扩展到社会公众,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从学校课堂延伸到终身教育的社会。学习模式的改变要求教育者要提供和创造丰富的、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并通过搭建共享平台,汇集精品资源和特色资源,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对促进自主型学习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具有提升作用。

1 国内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1.1 国内建设现状

在国家级层面上,我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从2003年开始建设。其中,影响更广泛的举措包括以下几方面:

1.1.1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国家资源共享课程)

2003年以来,我国首先在高等院校中开始启动国家级精品课程遴选与建设工作,形成的课程资源集成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截至2011年6月共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835门,其中本科院校2583门、高职高专院校1043门。从2012年国家实施了国家精品课程向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提升的项目,2016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验收合格第一批2686门课程。

1.1.2 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

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六个单位共同参与实施的“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于2007年启动,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研究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机制、标准、技术与平台,整合国家和高等学校等部门已投入建设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及相关学习资源,并使用相关支持工具,建设相关系统和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优质资源网上开放与共享。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公共系统建设项目之一。

虽然国家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属于本科层次“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但资源中心涵盖了适应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不仅适合学历教育,还涉及非学历教育和专题教育。其中学历教育涵盖了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广播电视大学、到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

1.1.3 专业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2007年11月,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的推动下,启动了共享型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工作,确定了首批建设的6个专业和召集院校。到2015年底确已在园林技术等122个专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1.1.4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该项目于2011年11月启动,作为教育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兼顾社会公众,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网络视频课程和学术讲座通过“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1.2 国外建设现状

1.2.1 大学公开课程

国外知名高校利用网络免费提供公共课,使高校的优秀课程和教学资源向世界科学爱好者开放已开展近10年。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莱斯大学和英国公开大学是主要的代表院校。

国外大学公开课程的课程网站使用便捷,不需要用户注册登记,对所有人都公开和免费,由于公开课程不是远程教育项目,也不是大学的网络课程系统,因此不提供学习者入学途径、不提供呈现或替代实际教室环境中的交互、不提供与教授的直接交互,也不授予任何证书和学位。

1.2.2 政府支持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

世界各发达国家政府均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目前,世界各国影响较大的教学资源平台有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http://)、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ducational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网址:http://eric.ed.gov/)、澳大利亚教育网络(Education Network Australia网址:http://edna.edu.au/)、加拿大学习对象库(Edusource Canada网址:http://edusource.ca/)、英国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National Digital Resource Bank网址:http://.uk/)。这些网站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例如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其特点是该网站中没有放置任何教育资源本体,主要是通过一个教育资源元数据描述的记录数据库加一个搜索引擎,把网络上各类教育资源联系到一起,为美国乃至全球的教师、学生和其他使用者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信息。

1.2.3 专业公司制作课程

专业教育公司制作由顶级教授讲授的课程并发行出版物,以The Teaching Company和The Modern Scholar最具代表性。The Teaching Company,称TTC,是一家制造全美国顶级教授演讲录音及录影的公司,由它推出的课程简称为TTC course。因注重课程的学术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与终身学习的观念相符合,在业界享有盛誉。TTC course主要面向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虽然课程等级属于大学本科层次,但课程内容并不过于专业,此外也有专供高中生的系列课程。公司官网站是课程教学资源的运行平台,为方便学习者的使用,平台上的每一门课程都印有大纲、参考书目、教授简介、思考问题的补充小册子,还提供全文的文本、MP3下载。

2 国内外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情况比较

2.1 国外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情况

国外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普遍特点是通过政府立项,由政府或基金提供建设资金,建成的资源则免费共享。具体如表1所示。

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教师习惯在学校内部利用网络平台构建课程空间。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Centennial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德国马格德堡大学(Otto-von-Guericke-Universitat Magdeburg)等院校均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公开的课程资源学习,学生通过教师构建的课程空间,接受学习任务、接受教师指导、并利用网络提交学习成果。

2.2 国内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情况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办学模式保障了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集中开发,应该看到,我国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资源的同时,在线教育资源在国家级共享平台建设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很大差距。到目前为止,可以无限制范围的资源共享平台主要有中国大学MOOC在线免费学习(http://),国家开放大学的开放课程。再有就是限定范围使用的资源共享平台,包括区域职业技能培训包和职业院校的专业资源库项目。

3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和优化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终身教育理念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搭建与完善。在教育资源的内容与功能都齐备后,则需要慎重考虑硬件和软件的有机结合。本文提出设想出一些策略,具体如下:

3.1 构建策略

使信息的采集、交换和流通有序化是构建职业教育信息库的根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源分配合理、开发高效、效益共享。我们可以编织出一种分布式结构,即一个区域性的教育信息数字化教育资源结构模式分区分层。这一式结构,可以改变传统教育资源分散的局面,开创全新的具有整合性质的综合数字化教育资源。从而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和使用频率,进而有利于教育教学信息共享、交流和开发。

3.2 应用策略

职业教育一直推崇的就是学以致用,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肯定也离不开这个方向。基于“政府主导、专家引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应用策略应为从总体进行设计规划、以科研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课堂为焦点,做到重点突出、管理有序、各具特色。即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及时要更新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内加强培训,对外加强实践。

具体来说,首先,尝试引入一些新的理念,例如基于CIS理念,可以加强信息教育的文化底蕴,体现不同教育的文化及内涵;加强设施建设,优化应用环境的信息化平台。二是完善学校办学机制,根据办学宗旨及目标,制定总的的发展规划,不断更新和完善基于信息化应用的管理制度,从而能实现科学化管理。三是开展全方位的受众者培训,因为资源使用者的整体素质是整合应用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进行适当的教师培训和学生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能有效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四是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来检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效果。围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这个中心,聚焦课堂,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应用程度,来判定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程度,用来检验既定任务的同时,也可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五是打造数字化云平台模式。利用事前设想时候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学习的科研模式和先预习后展开,在展开中互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利用数字化云平台或互动平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使数字化教育资源成为以应用的主的平台,并可加入“主题探究”模式、“人机对话”模式、“网络互动”模式和“同伴互助”模式作为新的教育模式。

3.3 内容策略

目前,我们可以利用J2EE可视化组件技术、并基于P2P平台,搭建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从而达到统一登录,管理分层化,查询、统计智能化,实现“建设、管理、评价、应用”的一体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分为资源管理系统和系统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包括题库、课件、文献、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等方面,系统管理系统应包括计费、安全、维修、检测等方面。该系统能为教师、学生和管理员提供资源检索、权限管理、资源审核、资源及费用计算等多个方面的服务。

3.4 评价策略

教育Y源信息只有经过评价并得到相应地反馈,才能使应用者掌握适合自己的资料。所以,建立适当的测评体系和评价标准,有益于使用者筛选学习信息及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基于传统的测评方法,我们可以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来对数字化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评价,定量评价即从客观的角度对教育资源进行量化,按照量化的分数或者指标来定义资源的利用率即好坏;定性评价即被测试主题从主观的角度对教育资源进行筛选与评估,主要依靠预测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判断教育资源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的评价,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接受程度及偏好,偏好越高,越受到欢迎,从而会带了更大地访问量,也会相应的激励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维护。

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在职者和职业院校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平台的职业数字化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选取职业性学习资源,作为学习的辅助。因此,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符合未来职业岗位群的发展趋势,紧跟不断提升的科学技术水平,根据复杂多变、多样等未来工作任务的特点,在职业教学资源的选择上,不仅分析工作过程中可见的操作行为,更要提炼分析相应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特别是包括判断、推理和决策在内的认知技能。除了与工作过程联系紧密以外,还要将内涵延伸到带有“经验积累”、“主观认识”等特点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及习得,并掌握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策略。使得学习者一方面通过资源学习,帮助其顺利完成某一项操作或某一个任务,另一方面在学习中锻炼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军,章建新.基于能力开发系统的高职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成人教育,2013(12).

篇2

配制是基础、培训是关键、应用是核心。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只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应用才是整个工程的核心环节,其应用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整个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基于教学点不同学科课程的数字教育资源的特点,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经验,研究探讨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模式,为各学科课程与数字资源整合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为学科教学提供教学指导,更利于优质学科数字教育资源作用和效能的发挥。

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特点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提供的资源是专门针对全国6.7万个教学点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制作的。资源覆盖了小学1-3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和体育8个学科。具有科目齐全、模块管理的特点。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以人教版教材为主,采取“一站式”服务,根据教学进度,将课程教学所需要的软件资源以WEB课件的形式汇聚在一起,只需浏览器即可方便在线使用,也可以下载离线使用。每门学科的资源都包含“教师上课”“学生自学”、“拓展资源”三个模块。

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应用模式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出三种资源应用模式。即直播模式、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图:

1.直播模式。直播模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按照“教师上课”或“跟我学”资源编排的顺序,来组织开展教学。直播模式分为两种,一是课件直播模式。二是视频直播模式。

2.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和教学设计,选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包中相关的素材,加入到自己的教学环节中,以达到分散难点、突破重点的一种教学应用模式。这也是当前教学点课程教学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教学模式。

篇3

随着教育资金投入的增大,教育资源的形式和种类都在增多,但这些教育资源普遍存在应用较少的现象,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开展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与应用情况调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本次调查,通过了解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态度、意见和建议,分析中小学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现状和需求,探究资源建设、应用和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便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购买中做出科学决策。

1 充分重视信息化建设

当前,从国家层面到各省级政府,都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教学,并将资源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来抓,并以实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为最终目的。《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应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终身学习能力。

目前,资源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影响着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优质资源难以分享,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差距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用户体验的优质资源传播与分享渠道,提供家家可接入、校校可分享、人人易获取,时时可学习的资源应用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师生信息化素养、构建学习型城区的关键所在。满足不同使用者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开发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发挥教育资源在创新性和个性化人才培养中的潜在优势,是开发和应用各种教育资源的重要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小学学校教师为调查对象,分别在教育资源的来源、整体现状以及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2.1 区域教育资源网应用情况

从浙江教育资源网应用情况来看,有51%来自小学、35%来自初中、10%来自高中、3%来自其他,小学教师参与活跃度最高;教师最常使用的资源类型是媒体素材占34%,其次是课件、案例(图1);媒体格式文本、视频、动画在教师经常使用的媒体格式情况中排前三位(图2)。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需求最多的主要是一些可能直接应用于教学中的资源。

2.2 调查问卷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全省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了解全省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应用情况。本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方式,调查区域为杭州、绍兴和台州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所用教育资源的来源、教师对各种资源类型的需求、教师对资源表现形式的需求等。调查获得有效问卷846份,其中小学教师428名、初中教师236名、高中教师182名。因此,本次调查在选择上具比较广泛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调查研究数据分析

根据调查,反映出了区域中小学教师对不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

3.1 教师所用资源的来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入开展,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资源越来越丰富,中小学教师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师获取教育资源中,从互联网搜索下载的占79.33%,配套教材占55.67%,自己制作占47.33%,从省市县资源网中获取资源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市县资源网中有效资源缺乏,资源更新速度较慢,单向型的资源过多,缺少真正即时交互等。从图3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中教师自己制作占59.57%,信息技术水平比小学相对较高。

3.2 教师对资源类型的需求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是有效的资源?如何满足教师教学和教研的需要?这是资源建设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只有了解教师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调查显示,在教育资源类型需求方面,教师最为关注的是课件,占所有类型的86.42%,其次是媒体素材占72.19%和案例占53.97%,对文献资料和教与学工具的需求相对比较低。通过研究能够发现,教师需求大的类型与课程教学存在密切联系,对于其他资源类型需求也比较高,这说明教师需求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从图4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对需求程度上稍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资源建设时,可根据实际需求情况,有侧重地对资源进行建设。

3.3 教师对资源表现形式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就表现形式而言,目前中小学教师最需要的是视频资源,其次是图形/图像和动画,对音频和应用软件的需求相对比较低。由此推断,中小学教师需求最多的主要是一些成品性资源,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仅注重资源的工具性,却忽视了资源的扩展性。从图5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初中、高中教师比较关注文本类资源。

4 提升区域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策略建议

4.1 推进资源分平台建设

教育资源已成为教师们开展教学活动的普遍需求。然而,经过十年的实践检验表明,无论是企业开发的资源库、还是各地区自行建设的本地化资源,其使用率都比较低,大多数教师在需要资源支撑时会直接去搜索引擎搜索。只有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才能为教师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以满足其日益多样化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

因此,要加快推进资源分平台建设,推广市县区应用试点工作,促进地区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启动校级资源分平台建设,促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从而真正实现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使分布在不同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能够充分的利用起来,为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广大师生在教育资源的使用、管理、更新等需求上提供有效的平台。

4.2 搭建网络学习空间

要维持教育资源建设的生命力,实现资源的不断更新和维护,单纯依靠区域教育资源平台自身的建设是不可能的,仅依靠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来建设也是不够的,如何能把更多的教师从资源的使用者变成资源的共建者,才是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构筑开放的学习交流环境,为每位教师学生提供一个集学习、工作、交流于一体的网络学习空间,集成相关的各种功能模块,通过提供应用和信息内容聚集以及个性化表现、搜索服务、Web应用访问、个性化定制等功能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学习空间创建了优质资源开发、储备、分享的新路径,开辟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新领域,形成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同伴互助、校际合作、区域合作的学习交流环境。

建好空间是根本,用好空间是关键,通过促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空间建设服务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目标。借助空间加强资源开发与整理。鼓励与引导教师将原创或收集的教育教学资源分类整理、及时上传,努力将个人空间打造成一个开放、动态的资源库,存储教学素材和优质资源,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和优化。借助空间加强网上教研,以学科、学段为基本要素组建各种学习群组,利用空间建设的互通性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以教学案例为重点强化教育思想交流与教学方式方法研讨,积极探索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研新模式。借助空间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之间通过空间进行及时交流互动和互评,建立网络环境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推动了传统的封闭、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开放、互动式教学方式的转变。

4.3 构建网络视频教研平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更新,如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从发展趋势来看,教学视频、微视频将会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问卷调查中教师对视频资源的需求,笔者认为,只有将资源建设融入教师日常教研业务中,以教研业务开展促资源建设,同时生成新资源帮助进一步提升教研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在现实中,教研活动基本上只能面对面地进行。现场观摩、当场讨论无疑可以为参与者提供最真实的情境感、最好的交互与研讨,因而学习效果较好。但是,传统教研活动也有不利之处:最宝贵的知识难以保存下来,也就难以供不在现场者学习与体会。相比较之下,网络视频教研不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地开展教研活动,同时教研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试卷和教学反思等资源也更利于保存和共享。

近年来,随着Web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的开通,构建区域网络视频教研平台,利用Web视频转换、视频分享、视频标引、视频在线查看等技术,能真实而客观地记录课堂教学的情景与过程,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执教者体会教学过程的得失,发现隐藏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层问题;听课者可以纵横向多维度地进行比较评课,对视频内容的任意时间点进行文字评价,准确捕捉上课者在课堂教学中优缺点;学习者查看点评时,可通过点击视频标引的时间点标签,直接跳转到相应的视频时间点,对照真实情境进行学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研活动中知识管理的能力与效率。

5 结论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提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化资源需求与应用情况,对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提出了相应建议。

6 后续研究

要进一步扩大调研范围,多层次了解学校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想法和建议;深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需求,探究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结合相关学习理论,探究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厚福,祝智庭,吴永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6):66-69.

[2]李馨,胡小勇,缪容.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09(2):55-58.

[3]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56-61.

[4]胡铁生,焦建利,汪晓东,等.发达区域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1):69-73.

篇4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作用与意义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教育的基础,也是当前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存在总体缺乏、优质资源匮乏、分布不均、重复建设、标准化程度低、整合与共享难度大等问题。唯有建立合理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发挥其最大效益,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极佳的路径。数字时代年轻一代所具有的优势通常超过年长者,这种并非个体性因素造成的优越,已越来越得到认同,这也是人类在数字化革命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数字文化所自然生成的DIY学习理念已成为一种网络的标识性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理念培养的往往是一种互动精神,而互动能协助孩子成长,培育其开发本身的价值,训练其判断分析力,评估力,批判力及帮助他人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发现、思考、分析及判断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结构,根据学业的需要,自行斟选、组织相关教学资料和学术信息,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学生通过接触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获得建构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数字化时代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内容

首先,数字化时代,对教师的角色观念必须有新的认识和定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受制于条件,教学大都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是线性的,以教师的单向传播为主,多数情况下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学习的自主性难以体现。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取向和个人喜好等因素均对教学内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和权威地位,掌握着主要的话语力。应该说,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里,传统的单向传播式(也称广播式)的教学模式,几乎称得上是最佳选择,并在人类的教育史和文明史上起过并还在起着重要作用。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以往的教与学的结构模式形成巨大的挑战,学习知识的渠道和媒介也不再是单一的,不仅有纸媒文化,还有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上的各种数字化知识和资源,都对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挑战。网络和信息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和学生具有同等的信息条件,面对同样的信息资源,这无疑给教师提出新课题。学生在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方面所表现出的优越性,教师不仅不能回避和视而不见,更应给予鼓励和激发,“弟子不必不如师”,教育的本质重在超越,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性的目的和诉求。

其次,面对数字化时代教学的新挑战和新课题,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面对新的教学形势和教学条件,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数字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重点定位在学科和课程的前沿性和前瞻性上,在教学中适度加入自己通过研究分析归纳,对学科与课程的重点问题做出自己的整理、评价和前瞻,并将本学科中出现的前沿性问题加以介绍讲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敏感的问题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其未来的发展也提供了知识系统的延伸和引导,益于专业素质的培养。

三、数字化资源促进信息教学的特点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通常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属于信息资源的范畴,是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软件资源的一部分。是从狭义理解上的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是“经过选取、组织,使之有序化的,适合学习者发展自身的有用信息的集合”。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教学媒体数字化的产物。随着人们对教学过程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将研究的重点由教学媒体逐步转移到教学资源的层面上,即由对教学媒体物理特性的研究转移到从学习者出发研究学习资源,以实现包括媒体在内的一切学习资源的使用方法与使用目的的紧密结合。

数字化教育资源有两个要素构成: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和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指教育中所使用的软、硬件教育资源。所谓数字化硬件教育资源是指教育中所使用的计算机、投影仪、视频展台、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数字化软件教育资源是指教育所使用的软件、课件、视频、音频、网络课程、软件标准、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等。其特点有:

1.处理数字化:利用计算机加工、管理、呈现,也就是用数字化处理技术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音频视频信号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使其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2.传输网络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基于WEB进行交流和共享,通过网络实现远程传输,学习者可以在异地任何一台上网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音视频可以利用流媒体技术实现网上点播(VOD)。

3.检索快速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可由资源管理人员或教学人员用计算机对其进行系统分类、管理,使用时可由资源的属性对其快速检索。

4.呈现多媒体化: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统的纯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的方式相比,经多媒体计算机处理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同样的教育资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电脑、电视、投影、移动终端等。

5.组织超链接化: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需求随时插入相关的教学资源。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6.资源建设可操作化:指教学资源允许学生和教师运用多种信息处理方式对其进行运用和再创造,师生还可将自己制作的资源(如电子作业)加入到数字化资源库中。也就是说数字教育资源具有较大的扩展性──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扩展。

总之,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与利用。唯有建立合理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发展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发挥其最大效益,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教技[2012]5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通知”[Z]

篇5

关键词:数字教育资源;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发展,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强调,中国要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通过教育信息化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因此,对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是非常必要,也十分有意义的。

首先,农村学校中美术专业教师十分稀少,例如杞县沙沃乡,全乡22所小学和2所中学,仅有5名美术专业教师。美术课堂教学存在很多困难。其次,学校信息化设备很少,“班班通”占比仅为26%。最后,学生的绘画水平和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这些问题成为农村美术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做好数字教育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应用模式的研究,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或策略的稳定组合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目标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当这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联合运用总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目标时,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发现,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的经验不足,缺乏学习目的导航,达不到预期效果。基于QQ群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既能够弥补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弊端,又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数字教育资源作为翻转课堂的媒体,可以将其用于课前预习,还可以将其用于课堂的讲解示范,让学生反复观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一、翻转课堂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优势体现

1.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翻转课堂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有助于缓解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习基础有差异的矛盾,符合学习者个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从学习者本身出发,基于自主学习的对话、讨论与学习,并兼顾到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从而实现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如果学生对某一领域产生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了解学生现有的兴趣,发现学生潜在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是美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有的对绘画技法感兴趣,有的对手工制作感兴趣;有的学生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有的则对活动带来的结果感兴趣。虽然兴趣有着种种差异,但是它确实可以推进个体的发展,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基于QQ群平台的美术翻转n堂能在短时间内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促进学生协作能力的提高

在基于QQ群网络平台的美术翻转课堂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在遇到问题和困惑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讨论,从而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这样成员的参与度及时间利用率也会相应地提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案例

1.研究对象

杞县回民小学三年级1班和2班,两个班学生人数相同,学习水平相近,由相同的教师任课,教学进度基本一致。因此,选定1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

2.实验目的

检验基于QQ群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改善美术课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2课《多彩的窗户》。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利用QQ群网络平台展示法国的《夏特教堂彩色玻璃窗》和中国广州的《圣心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的图片。上传动画《多彩的窗户镶嵌画》《我的多彩的窗户》。利用课前预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拓宽创作思路,尝试用彩纸剪贴画等方法模拟设计多彩的窗户的方法,完成第一次作品创造。

4.教学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

实验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对照班则延续教师一贯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实施过程的对比,实验班的学生分别做了两次作业:一次是预学任务单要求完成的作业,课后再自主完善调整,优秀率达75%;一次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优秀率达98%。而对照班的优秀率只达81%。由此可见,美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美术教学的效果有显著影响。

根据教师的课堂记录和学生的作业反馈,实验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在课前观看图片、视频,根据预学任务单上的提示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并利用周末的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完成了第一次作品创作。在课堂上,教师检查学生的预学情况,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有绘画特长的学生会用水粉或油画棒根据视频的讲解和群内的图片素材创作,而绘画基础弱一些的学生会用简笔画的形式勾画出一个自己喜爱的窗户。接下来课堂主要解决学生作业中的困惑和不足。本年龄段的学生,绘画水平较弱,缺乏对画面的整体把握能力,个别学生设计的花纹零碎,不够大方,通过分析优秀作品和组织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学生作业中的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利用对称的方法剪出各种形状的玻璃窗,用镂空、剪贴等方法设计制作漂亮的多彩的窗户。教师通过电子白板和学生互动演示、尝试,使学生情绪高涨,指导学生完成课内作业,并将学生的作品及时展示,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而对照班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演示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欣赏,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讲解已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所以学生练习的时间就很短,只能采用单一的线条形式来表现,如果选用色彩或水粉的形式,作业就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效率低下。

在网络环境下,基于QQ群网络平台的美术翻转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实现分层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知识传递,但是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课堂把控能力,对教师个人的能力要求非常高。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资源传送给学生看,而是要高效地组织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基于QQ网络平台的美术翻转课堂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