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考数学的复习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复习效果直接影响考试结果,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中考总复习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指导学生中考数学复习经验及中考命题思路谈谈体会。
一、复习的方法
1.总结梳理,提炼方法。复习的最后阶段应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梳理,重视教材,立足基础,在准确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公式、法则、定理的实质及基本运用的基础上,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题型的总结梳理,应摆脱盲目的题海战术,对重点习题进行归类,找出解题规律,关注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如方案设计题型中有一类试题,不改变图形面积把一个图形剪拼成另一个指定图形。总结发现,这类题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剪切线的条数不限制进行拼接;一类是剪切线的条数有限制进行拼接;一类是给出若干小图形拼接成固定图形。梳理题型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解题规律,同时也可以换角度思考,如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最少需几条剪切线?联想到任意四边形可以剪拼成哪些特殊图形,任意梯形可以剪拼成哪些特殊图形等。做题时,要注重发现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发现规律,触类旁通。
2.反思错题,提高能力。在备考期间,要想降低错误率,除了进行及时修正、全面扎实地复习外,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反思错题,具体做法是对已复习过的内容进行“会诊”,找到最薄弱部分,特别是对月考、模拟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分析,也可以将试卷进行重新剪贴、分类对比,从中发现自己复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正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例如,是计算马虎,还是法则使用不当;是审题不仔细,还是对试题中已知条件或所求结论理解有误;是解题思路不对,还是定理应用出错等,消除薄弱环节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应把这些做错的习题和不懂、不会的习题当成锻炼自己的机会,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就找到了解题的最佳途径。事实上,如果考前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纠正,就会更快地提高数学能力。对那些反复出错的问题可以考虑再做一遍,对自己平时害怕的、容易出错的题要精做,以绝后患。并且要静下心来,通过学习、回忆,而有所思、有所悟,从而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才能悟出道理、悟出规律。
二、答题策略
首先,审题时注意力要集中,思维应直接指向试题,力争眼到、心到、手到。审题时应弄清已知条件、所求结论,在短时间内汇集有关概念、公式、定理,用综合法、分析法、两头凑等方法,探索解题途径。特别注意已知条件所设的陷阱,仔细审题,认真分析是否该分类讨论,以免丢解。
其次,在答题顺序上,应逐题解答。要正确迅速地完成选择题和填空题,有效利用时间,为顺利完成中档题和压轴题奠定基础。在逐题解答时,遇到一时解不出的题应先放下(别忘了做记号,以免落题),等把会解的题目都做完后,再回头逐一解决留下的疑难。
最后,遇到平时没见过的题目,不要慌,要稳定好情绪。题目貌似异常,其实都出自原本。要冷静回想它与平时见过的题目、书本中的知识有哪些关联。要相信自己的功底,多方寻找思路,便能豁然得释。切忌对着题发呆不敢下手,有时动笔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就图形进行相应的分析,也许就做出来了。解答一步是一步,不放过多得一分的机会。
三、重视课本
现在中考命题的趋向,尤其是武汉市的中考可以基础题为主,有两题的难度要求稍高,坚持源于教材的基础题(按以前的惯例)。122分是课本上的原题或略有修改,后面两大题则“高于教材”,但原型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建议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集中精力把初三代数、几何、初二几何及代数中的分式与根式化简部分的习题、例题等每一个题目都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并进行归纳分析。现在部分初三学生一味搞题海战术,整天埋头做大量的课外习题,但效果并不显著,有本末倒置之嫌。
四、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能揭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于一题。
例如初中代数中的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问题。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形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能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相互转化。又如一元二次方程与几何相联系的题目特点非常明显,应掌握基本解法。
每年中考数学都会出现一、两道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所用到的知识都是同学们学过的基础知识,并不依赖于那些特别的、没有普遍性的答题技巧,主要是熟练掌握知识间的相互关系。
五、重视初中数学中的基本方法
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同学们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实质,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熟练掌握。其次应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函数思想,明确告诉了自变量与因变量,要求写函数解析式,或者隐含用函数解析式求交点等问题,同学们应加深对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多做一些相关的题目,如方程思想,它是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和制约,把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应牢固树立方程思想,如要求两个量则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关于这两个量的方程(或等式)。
六、注意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探索性试题的研究
现在各地风行素质教育,呼吁改革考试命题,增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在其他省市的中考命题中已经有所体现,且难度较大,这一部分尤其是探索性试题在平时的学习中较少涉及,希望同学们集中研究近几年其他省、市中考试题中有关此内容的题目,有备无患。
一、注重课本,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中考前的复习每一步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千法、万法,打好基础才是好法.在基础知识复习中,首先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在解题中,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探索解题思路,最后教师讲评,使学生在课堂复习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这样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复习时应该充分体现以练为主的原则,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需要在反复的练习中,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才能形成和掌握.我们要以课本为主进行复习,因为课本的例题和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吃透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才能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熟练数学基本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在复习时,我们要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审视这些例题习题,从中进一步清晰地掌握基础知识,重温思维过程,巩固各类解法,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二、重视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
通过对课本典型例题、习题的有机演变和拓展延伸,让自己在参与探究中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课本典型例题、习题为题源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强化数学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课本上的某些例(习)题看似平淡无奇,但如果我们以此为蓝本,改变其条件或结论,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手段,编拟出形式新颖的题目,这对于提高自己的认识层次、强化探索创新和应变迁移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我们要做到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纵观中考数学试题中对能力的考查,除了考查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纯数学问题的能力外,又强化了阅读理解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对同学们的情感、意志、毅力、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就必然使中考数学试题对能力的考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重视探究和实践,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考查探究、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初步地创新意识是近几年来中考数学改革的重要思路和举措.中考数学的备考中,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他们熟知的生活实例,通过比较、分析、猜想、归纳、综合等思维训练,使之完成各知识之间的正迁移;通过抽象、概括、数学建模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还要善于提出那些条件或结论不显形或不确定,但又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并有一定探索意义的问题,引领学生寻找探究问题的途径,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探索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路.经常通过一些创新问题的训练,能快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四、构建知识网络,提升思维坡度,提高解题速度
教材是按知识块螺旋上升安排的,教学又是把每一个知识块分解成知识单元或片断来讲授的,中考复习就是要把它们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由厚到薄,整理成知识网络,这不仅有利于“弄清家底”,而且有助于理解与记忆,还便于提取与应用.
学生的水平是有差异的,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通过复习都有提高,复习题的选择应有层次性,由浅入深,建议是进行“题组”训练,有两种基本的形式:纵向深入与横向综合.
统计表明,中考要在120分钟内完成28道题,题量较多,而且有大量的实际情景或过程呈现的叙述,阅读量较大,这就向速度提出了高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努力形成基本能力;
(2)合理安排考试时间,书写做到简明扼要;
(3)平时进行高速训练.
中考是通过解题来判断学生数学能力的,中考复习的最终成果要落实到解题能力的提高上,但不能盲目地强化训练,采取题海战术,我们建议:
(1)以中档综合题为训练重点.中档综合题区分度好,训练价值高,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听得明白,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中下档的题目是命题原则的主要体现,是试题构成的主要部分,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是学生录取的主要依据,是进一步解高、难题的基础,可以说,抓住了中下档的题目就抓住了录取线;在复习时,高档题也要有,但要控制数量,重在讲清“如何解”,讲清解题思路,从何处下手、向何方前进.
关键词:中考数学;复习;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16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104
众所周知,中考复习是整个初中教学的一个关键阶段。如何提高中考数学复习课的质量和效率,是摆在每一个毕业班教师面前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初中三年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掌握好的方法,解题技能有明显的提高,迅速提高数学成绩,教师起着一定的引导和主导作用。
一、认真研读中考说明,制定具体有效的复习计划
按照中考数学考试说明,初中数学有200多个知识点,根据中考说明要求提出四个层次的基本要求,了解、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熟知每一个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仅在两个多月的有限时间内全面完成任务重难度大,这就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计划中目标要明确,计划好复习时间、复习重点、复习基本方法,计划好如何挖掘教材,使知识系统化,训练哪些方法,培养哪些能力,掌握哪些数学思想等。做到考点清晰,落实好每一节课的复习内容和达到的目标,安排好综合训练的时间,达到查漏补缺。综合复习应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对知识体系完成由厚到薄的转变;如何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近来数学试题类型及考试改革的情况,定位考试方向,理清考试命题思路。
二、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抓好习题的归类、变式的训练
在系统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结构,由结构找性质、由性质找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复习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将各部分知识串在一起,弄清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更深入一些。因此,我在总复习中对全部知识点按分成几块来进行复习,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目前“题海战术”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学生整天忙于做题,没有时间总结解题技巧和方法,这样既加重学生负担,又不能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我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做过的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解题规律,建立错题本。将可以变形的题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从多方面感知数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我们所做的许多题目都是从同一道题中演变过来的,其考虑问题的思路和所运用的知识完全相同。如果掌握不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题论题,学生就会无从入手,教师在复习中要培养训练学生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灵活变换,使之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平时做题遇到的类型主要有:改变题目的形式;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换位置;改变题目的条件;串联不同的问题;把结论进一步引申。
三、理解和掌握几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我们平时做题中积累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读书由厚到薄的升华,在复习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在解题中提炼数学思想的习惯。
(一)整体思想
整体思想是指把研究对象的一部分(或全部)看成一个整体,通过观察与分析,找出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从而在客观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整体与局部对应的按常规不容易求某一个(或多个)未知量时,可打破常规。根据题目的结构特征,把一个数组或一个代数式看做一个整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我们通常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转化的内容非常丰富,数量与图形、已知与未知、图形与图形之间都可以通过转化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分类讨论的思想
当一个数学问题在一定的已知下,其结论并不唯一时,我们就要把问题的结论考虑全面,在每一种情况中分别求解,最后将各种情况下得到的答案进行归纳综合。运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指导学生进行总复习,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的数学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严密、清晰、合理地探索解题思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50°,求它的底角的度数。
思路分析:由于题目没有说明这个角是顶角还是底角,所以要分两种情况分别计算。
分类的原则是“不重不漏”对每一种情况都要分析。
(四)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华罗庚先生曾用“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非。”对数形结合作高度的概括。在总复习中,注意数形结合在以下几方面的应用,如判断有理数大小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函数及其图像、平面几何问题、数据统计及简单的三角函数等方面。
(五)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是初中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利用方程思想的基本类型有:求待定系数、求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整式和三角函数的有关问题、几何题中的方程思想、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等。
在初中阶段还有函数思想、统计思想等,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些思想方法在解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之,数学教师要重视中考总复习的教学,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认真研究新课标和考试说明,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不断调整复习策略,让学生在中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掌握;思维;创新;探究;应用;大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63-01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中考数学命题的理念和原则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建立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复习方法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这里着重谈谈对中考数学首轮复习的几点看法,以期能对今后的复习教学有所启示。
一、重视三基的复习和掌握
《数学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是中考数学命题的依据,是复习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两者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复习的效果。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中考重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而学生也往往在综合题上失分较多,就盲目地做大规模的综合题,而对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复习一带而过。这种舍本逐末,靠做综合题取胜,试图通过多做、反复做压轴题来复习三基的做法不可取,出现的结果是学生畏难情绪严重,并且事倍功半。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扎实,高楼才能坚固。学习数学也是一样,只有把三基学得扎实,运用娴熟,才能为知识的深化、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而且根据《说明》的要求容易题占70,这部分题目大多是考察三基,因此在首轮复习时,要特别重视三基的复习和牢固掌握。例如:在复习圆的基本性质时,我以如此简单的练习引出并复习了圆周角定理,同时也复习了同圆或等圆中,弧、弦、圆心角、圆周角之间的关系。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也轻松!
二、复习的面一定要广,特别重视新增加的内容
新增加的内容无疑是中考命题的一个亮点。其考查方式基本走向情景新,贴近时代,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视图与投影、概率与统计,图形的变换;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等都是相对旧教材的新增内容。
对新增知识的考查近年力度不断加大,形式越来越灵活,因此首轮复习的面一定要广,特别重视新增加的内容。
三、根植现行教材,突出思维提升
在首轮复习过程中,必须重视教材,要立足于教材。尽管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所占分值中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多数题目可在现行教材中找到原型,或者是课本例题或习题的变式题,或是源于课本并适度延拓的引申题。因此复习备考的第一阶段应以教材为蓝本。特别是对容易题的考查,应让学生掌握典型的例、习题,掌握学习方法,对例、习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强或减弱条件、变换图形、结论等。
四、延拓传统题型,开发创新和探究题型
将传统的、典型的试题进行创新和整合,改编成阅读理解题、探索性试题,采用“动”与“静”结合、“特殊”与“一般”结合等手法,变换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索事物的存在性或规律性,考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成为中考数学命题改革的一个热点。但有些复习课却是单向的、静态的、模式化的、缺乏生机和乐趣。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不管学生是否真的懂了,不管有无兴趣,硬将学生往事先预设的“轨道”上驱赶,不敢越教案半步,只要把教案设定的内容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就算达成了。从表面上看,课堂教学似乎比较顺利,但恰恰相反,这将严重地束缚师生的灵感、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欲望,同时,也将严重浪费了学生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
五、突出核心内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核心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考试的目的。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核心,也是各种能力的基础。但是对于核心知识的考查,不是一味体现在难题上,而是体现出数学的精髓即数学思想方法,即转化的思想、分类思想、方程的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例:已知二次函数y=-x2+2x+m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m=0的解为______ 。
【评析】本题揭示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在联系,重点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所涉及的内容又是初中阶段的核心知识,解法上也能很好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既可通过求出m值得出方程的解,也可根据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直接写出方程的两个解。
六、相对大纲而淡化的知识,不超出课本和课标的要求
近年中考强调:对于原来老教材有而现在新教材已经删减的内容坚决不考,如果只是在新教材的习题中出现,那么也不能够深挖。比如几何《圆》的内容,原来一直是几何部分的重要考点,也是热点,但是现在新教材中对这部分知识作了较大的调整。再如代数中取消了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的专项考查(根与系数的关系),因此在考试命题中也不会出现这部分知识的考查。
一、中考复习课设计的宏观把握
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宏观把握上应熟悉课程理念,并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涉及6个方面:数学课程观、数学观、数学学习观、数学教学观、数学评价观、现代信息技术观。
2.初中《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包括4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3.初中阶段的内容标准包括4个领域:数与代数(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统计与概率(统计、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具体表现为教材各章节的200个左右的知识点。
4.知识技能目标有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水平,过程性目标有经历、体验、探索三个层次。
二、明确复习中习题选择的目的
1.深化与活化双基:通过习题的教学,温故知新,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活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达到牢固地掌握概念,深刻理解数学规律的目的。
2.重构与完善知识体系:通过习题的教学,梳理知识脉络,重新建立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纠偏防错,达到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系统归纳解题方法的目的。
3.巩固与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习题的教学,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达到巩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习题的选择要注重基础性、系统性和层次性
习题的选择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习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现有水平,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选择,避免选择那些繁、难、偏、旧的习题,注意习题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知识、提炼方法、防漏补缺,不留盲区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习题的选择和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复习均能有所提高,可设计渐进性的题组练习,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应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帮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要适当增加习题难度,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强化思想方法的训练;让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吃饱”,成绩优秀的学生“吃好”。
四、习题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针对性
习题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既要注意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精选课本中的典型的例题和习题,并进行整合创新,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的习题,做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归纳解题规律,强化解题技能。同时习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复习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常见的错误和思维误区进行选题,注意易淆点和易错点的辨析和思考,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题海战术,切实提高复习效率。
五、分层训练,整体提高
复习课教学中应当通过有效的训练,去牵动知识的“内化”,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把所学的知识有效复习一遍,做一定量的课内练习是十分必要的。而“一律看齐”的练习抹杀了差异性,因此在练习设置上要有不同的分层,为中下等生补充一些基础题,为尖子生补充一些带有挑战性的题目,这样既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又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信心,积极地投入到复习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六、归纳提升,完美结果
课堂小结是复习课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现在的小结似乎成了一种模式,即“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美其名曰“开放式小结”,导致学生的回答毫无目的、毫无方向。我认为这种小结不适合复习课,根本达不到数学复习课小结的目的。复习课小结不但要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巩固当前所学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本课复习的科学方法。因此,复习课小结教师要进行得细致、深入、具体,真正地达到既概括知识又总结出学习方法的目的。
七、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集合与对应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转换化归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抽样统计的思想等;数学解题方法主要有:消元法、降次法、代入法、因式分解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图像法,等等;一般性的思维方法主要有:观察、试验、比较、分类、归纳、类比、猜想,等等。
八、复习课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每节课要有明确的复习教学目标。
明确复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来复习。教师制定全面、准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重点是解决学生在新授课后出现的问题,在上课刚开始的1―2分钟内,直接出示复习课题及复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须掌握的知识提前做到心里有数,带着任务进行学习。
2.要面向全体学生。
任何一个班级、任何一个学科都会有几名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使这些“尖子”学生的成绩得以维持和提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的“龙头”作用。但也不可忽视中等生。中等生在班级总是占大多数,如果忽视了中等生就谈不上面向全体,更谈不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中等生的学习往往存在着拉一拉就上去、松一松就下来的现象,所以教师应该给这些学生以足够的助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中等生了解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殷切期望,同时帮他们找出学习成绩提不高的症结,帮助他们坚定向高一层次攀登的信念和决心。
3.给予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学生的自由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关键词】高中数学 考前复习 有效策略
考前复习阶段既是学生进一步熟悉知识点的阶段,同时也是知识点升华的阶段,因此把握好考前的复习阶段不仅能够使学生考出优异的成绩,而且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应对考试,把握好考前的复习十分重要,然而往往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学生在考前复习阶段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影响了学生考前复习的有效性。本文就高中数学考前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助于学生有效复习的方法。
一、影响学生考前复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考前的复习对学生十分重要,尤其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而言,学生在考前更要进行有效的复习。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复习阶段看似十分简单,只要对以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熟悉即可,实际上想要有效的进行考前复习也并不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就目前高中学生在数学考前复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展开有效的分析。
(一)情绪浮躁
有些学生在考试前的复习阶段,往往会出现心态浮躁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一旦学生出现心理浮躁的情况,势必会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性,也就很难再有效的进行复习。本人在考试前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能够按部就班的展开复习活动,结果复习任务也能够按时完成,而有些学生十分浮躁,内心十分着急,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难以按部就班的对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从而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二)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中学生的考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单科成绩不仅很重要,对学生的综合成绩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一些学生一旦到了复习阶段,就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数学试卷的成绩一共150分,学生往往给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导致学生在复习阶段出现了较大的压力。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积累的学科,学生在复习阶段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势必会影响学生复习的有效性。
(三)复习过程不讲究策略
高中学生在数学复习阶段不仅要能够刻苦努力,而且还要掌握有效的复习策略,这样才能收到好的复习效果,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一些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并不讲究策略。例如:一些学生对于原本已经掌握的很熟练的知识点,在复习阶段依然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复习,而对于重点与难点知识却没有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复习,虽然学生也在复习阶段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复习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影响了学生复习的有效性。
(四)对复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在复习阶段不仅存在策略等方面的问题,而且一些学生在思想上对复习阶段还存在一定的不重视现象。有些学生在日常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十分努力,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也已经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因此,学生在复习应考阶段就变得十分自信,这就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对考试复习的懈怠心理。此种现象的产生使学生存在的知识盲区,可能无法在复习阶段被及时发现,同时学生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点也会出现遗忘现象,难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最终影响学生水平的有效发挥。
二、解决高中学生在考前复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
上文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对高中学生在复习应考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生复习的有效性与考试的有效性,因此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展开复习活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考前复习进行引导:
(一)调整好复习应考阶段的心态
学生在复习应考阶段的心态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复习的效果,针对学生在考前复习阶段容易出现情绪浮躁的情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复习心理环境。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为了使学生营造良好的应考复习心态,提高学生复习的计划性十分重要。学生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在复习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多的所得,学生也才能心平气和的投入到复习中去,进而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当然,有助于学生营造良好的复习心理环境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二)制定合理的目标
学生在应考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复习与考试目标。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对自身以往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定位,如果学生在日常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讲解的知识点都能够有效掌握,那么,在复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对自己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如果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步骤,存在较多的知识盲区,那么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就应该重点关注于以往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
(三)使用有效的复习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复习的有效性,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将就策略。虽然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展开复习活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复习策略。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花费较少的时间复习以往掌握的较为熟练的知识点,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重点与难点知识的复习,这样通过复习使学生以往不熟悉的知识点能够在复习阶段得到强化。
(四)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对复习引起重视
关键词:初三学生;中考复习;策略探究
随着秋季开学的临近,新一届的初三学生因为明年通过中考将升入高中继续学习,加之初三数学考试的内容可谓点多面广,要想在学完初三数学课程后,在短暂的时间内全面复习掌握好初中三年所学的数学知识实非易事,所以说学生、家长、老师都有升学的压力。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家长和学生普遍关心的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我们知道新时期的数学学习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本,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定义、概念、公式,了解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对掌握基本的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一是结合教材内容对知识点进行重点梳理,然后对教材上的例题、习题进行稳固学习,确保教材基本概念、公式的熟悉掌握。二是对教材内容要教会学生“稳扎稳打”,对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宜要求过高,严禁学生拔苗助长,那样学生的学习会出现“欲速则不达”。三是让学生学会复习“效率”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力争与老师的思维同步,抓不住老师讲课复习的重点,就能够在“消化吸收”阶段对老师讲的内容有所取舍,把重点放在自己还未掌握的教材内容上,不再重复学习,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二、 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复习有“认知”
就目前来说初三的数学课教学存有两种教学形式:复习课教学和评讲课教学。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复习,必须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是强项,哪些知识点是弱项有待提高。为此在复习课教学前让学生对要复习的内容有自已的思考,明确教师上课额内容,明晰听课的目的。一是配套教材有一些复习资料,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要要把例题、习题系统的做一遍,在做题时就会发现的难点,这就是学生上课要听的重点内容;二是对课前预习中遇到不懂、没有掌握的知识,要通过教师和同学在课前进行查漏补缺,力争搞懂搞透,这样就会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跟上教师的教学思维;三是要引导学生去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自己拥有一套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定能事半功倍。四是对于老师在教学中指出的难点,重点要作好笔记,以便课后的的复习和掌握。
三、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查漏补缺
学生的中考由于是义务教育的转型的开始,所以学生和家长都很重视。查漏补缺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查漏补缺。一是在复习阶段各类试题要做几十套,有些学生甚至做到上百套。但在做题过程中不乏有错误出现,出现的错误就是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做错的数学题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写明出错的原因,便于以后的“借鉴”。二是在复习阶段看参考书时,也要求学生把精彩之处或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记,以便以后再看这本书时就会有所侧重。三是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复习时除了把不懂的问题弄懂以外,还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归纳总结。每次订正试卷或作业时,在错题旁边要写明做错的原因。
四、引导学生突出数学学习的重点抓关键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数字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是。学好数学就需要做大量的题来巩固概念、定义,但反过来做了大量的题却不见得能够学好数学。传统教学提倡“题海战术”,虽说有时候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事实上我们引导学生做题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是否对头。所以说我们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了解,要在准确地把握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练习是必要的,但是这个要求必须具有有针对性,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要突出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突出不易理解或尚未理解深透的知识,突出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同时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掌握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索问题,由此来探索一题多解、多题同解之法。
五、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复习,实现初中数学优秀资源的共享,以此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在网络上学习能够很好的解决学优生在课堂上“吃太饱”、普通生“吃不好”、学困生“消化不了”的问题,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结合起来,改变在学校的单一教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通过有效的媒体、网络自己动手,自由的选择老师和学习内容,并可以在网络上与老师、同学建立起多向互动的学习沟通联络点,互通有无,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
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关键词:复习策略;少讲精练;总结方法;三轮复习
一、精心设计,准备从分
教师在上课前应认真地钻研教材,探究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的潜在功能,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充分估计并多方面准备。课堂教学,首先我们要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更要吃透教材,预设目标,活化教材,精选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结构。
二、少讲精练,及时引导
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多引导和观察,命题要有针对性,注重学生思维过程,把时间和空间尽可能留给学生,用足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练习题要精练,避免重复、机械,死记题目,提倡探究、多题一解、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三、思想渗透,总结方法
在数学知识的掌握中,学生只有领悟数学规律和思维方法,才算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要渗透数形结合规律,对应规律,化归规律,而且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在解题后进行反思,及时做好课堂简要摘记,注意总结数学规律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系统整理,精心设计三轮复习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课标规定的内容和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几年来,我都把数学复习分三轮进行:
第一阶段:章节复习
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学生必须弄会弄懂。
第二阶段:分块复习
本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整合,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
第三阶段:综合复习
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训练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重点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分量。对教师来说,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第二,习题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第三,习题的侧重点要结合本地区的中考特点和知识的难易程度。
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535300
【摘要】高效的数学复习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总结,还是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在实践中提炼和总结解题方法. 在这个梳理、完善、深化的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提高复习效率,是中考师生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本文主要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谈谈中考复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怎样进行复习.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复习方法 高效率
中考复习阶段是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查漏补缺、掌握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 学生常常感到时间短,任务重. 面对千头万绪的数学复习,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老师只注重习题训练,忽略基础知识的巩固,使学生陷入"习题苦海"当中. 其结果是学生苦不堪言,而学习效率降低,复习效果甚微. 本文结合笔者数年教学经验,对数学复习提出几点愚见.
1.注重课本基础知识,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近年来中考新颖、灵活的数学题层出不穷,尤其是综合题,许多学生缩手无策. 所以老师把注意力从课本基础知识移开,企图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下手,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中考试题正沿着对课本基础知识更高要求的趋势缓缓而行,因此,中考复习不能游离于课本之外,更要注重课本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梳理。
不仅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消化课本基础知识,更严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 如对课本中的公式、定理、法则正确理解和灵活应用. 根据课本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推理、转化的关系,系统的整理、组织知识网、知识链. 知识的梳理和总结,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达到更牢靠掌握的目的。
中考总复习,时间短、任务重. 因此,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策略.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根据考试大纲、知识要点、考点来制定复习计划,并要求学生在大计划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制定自己的具体复习计划和学习目标. 精选相应知识的例题、练习题,坚决摒弃质量不高的习题。
2.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合理设置复习题
在复习阶段,学生除了重温回顾、加强巩固课本知识,还必须发现自己的薄弱点. 针对自己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可行方案,逐步解决. 除此之外,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各个层次水准的学生,找到其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合理、科学地设置复习题. 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的习题也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针对基础知识掌握牢靠、解题技能不够灵活的学生,应加强训练,在实践中提炼和总结解题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 教师遵循以下原则来设置复习题。
2.1针对性原则
总复习时间紧张,切不可利用现成的复习资料盲目做题,搞题海战术. 应该针对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没有注意到的地方,选择着重基础、突出重点和难点的试题. 复习资料要精挑细选,不可盲目、随意的选题;如果所选题目简单,学生容易盲目自信、产生轻敌的思想,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果所选题目太难,不易下手,学生容易失去信心、丧失战斗力. 设计的题目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这就需要老师对班级实际情况精准把握,切中要害、有的放矢。
例:(1)用配方的方法求y = x?2 - 6x + 7得顶点坐标.
(2)用配方的方法证明(a?2 + 1)x?2 - ax + a?2 + 1 = 0没有实根.
(3)ABC三边的边长a,b,c,且a2 + b2 + c2 = ab + bc + ac,证明这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
经过这组训练,学生不仅巩固了配方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还可以了解到利用配方可以解决哪类型题目,边做边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2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题目不仅包括了知识的关键点,还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 在总复习阶段,要加强典型题的训练。
例:y = -2x?2 - 6x + 9.
(1)求该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和对称轴?
(2)求该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与最值?
(3)说明该函数的图像是由y = -2x?2怎样平移得到的?
(4)判断函数的增减性,哪个区间为增函数,哪个区间为减函数?
(5)求该函数y > 0与y < 0的区间?
在该典型题中,既包含了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也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很有利。
2.3纠错性原则
复习过程中,学生知识掌握不全面、审题不够认真、思维不灵活、找不准切入点等不足会导致解题失误,对于这种状况,老师可以特意选编一些有"陷阱"的题目,组织学生共同探讨,找出预防错误的方法措施。
2.4 创新性原则
近年新题型层出不穷. 创新性题目不仅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和提高基础技能,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数学意识的形成.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题目.
3.调节好应试心理
伴随中考的临近,学生心理压力大,产生不稳定的情绪. 这种不稳定的情绪,会阻塞学生思维,会严重影响到学生中考成绩. 在总复习期间,尤其是在知识水平和解题能力很难再有提高的阶段,学生心态调整问题不可忽视.
在模拟实践中,慢慢消除考试带给学生紧张感,培养学生在考试氛围下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 在学习之余,多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缓解其心理压力. 组织学生探讨考试策略;如遇到难题时要镇定,善于从不同角度切入解答题目. 提醒学生不可再难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教学生制定答卷计划,先把握简单的题目,再做难题。
总复习是准备中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帮助学生从总复习的千头万绪中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选择有针对性的试题,切切实实提高总复习的效率,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希望学生在我们的指引下,获得满意的成绩.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进入中考复习阶段,"双基"仍是重中之重,而计算、证明、求解则是能力的体现。采取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能提高复习效果;具备什么策略才能应对中考中的"热点题"与"压轴题"等,是初中毕业班数学老师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以下是我个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见地与同仁共勉。
4.紧扣教材,形成知识网络
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内容多、节次紧,在各章节结束时,学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缺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主要是通过课堂听讲、练习和课后作业训练完成的,随着时间的推延和知识点的积累,会有不同程度的遗忘,因此,复习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回归教材,重温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4.1 通读教材
识记、理解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并从中概括出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知识系统。
4.2 精读例题
读例题时自己要重新推演,重点是进一步体会其包含的基本概念,熟练其包含的各种基本技能,找出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读教材时要求学生必须"眼、脑"并用,不仅动笔演算解题,还应默记概念、定理、公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弄清考点以及热点。
5.在全面复习中有重点、有变化
进行全面复习,不只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要特别抓住以下几点:
1.以目前来看,中考数学着重考察基本概念、基本运算、推理判断等数学知识,然后结合基础知识考察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数学方法中"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思想中的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
2.重视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代数中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之间的关系,是中考常常涉及的内容,在复习时,应从整体上理解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把握教材,达到熟练地将这两部分知识互相转化。
3.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非靠复习就能解决的,主要靠平时教学的积累和渗透。如"应用性函数题""统计性应用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题""动手操作"等。从题型设计和考察意图来看,趋势是突出创新、突出能力、突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考查,这些题贴近生活,没有现成的题型和公式套用,而且不少题目文字量大,前读后忘。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素养,用分析、比较、类比等数学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抓两头促中间,转差培优,分层教学
1.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要面向全体学生,首先要面向后进生,课堂复习教学实现"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方法。
低起点。由于农村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以数、式的运算为起点,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到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上进行教学。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例子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类比进行复习学习。
多归纳。要教给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如在"分式方程"的复习教学中,归纳出解法:①去分母法,②换元法。对于换元法归纳出两种常见的题型:平方型和倒数型。又如在"三线八角"复习教学中由于图形较复杂,学生不易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可以总结出同位角找字母"F",内错角找"N",同旁内角找"I"。同时注意总结多题一解的规律,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创新和发展。
快反馈。除每天适量的作业之外还要进行阶段性的检测,对于作业、练习、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集中讲授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教学过程中等办法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及时反馈可以达到提高和补缺的效果,使学生及时获得帮助,受到激励,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其次要注意中等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解题时常丢三落四。因此,对他们要求要严格,解题严密、细心,使其不因此而造成常规题失分太多。
3.再次,应注重对优等生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以求优者更优。
7.注重心理和智力的综合训练
一、根据学生情况,微调复习方法
第一轮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而是分块梳理知识,使之形成网络结构,进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提高对复习的认识;另一方面,应采用灵活的复习方法,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让学生愉悦、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潜在的能力.
第一轮基础复习通常是把精力放在基本知识、基本题型、常规解题方法和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上面,不过分地追求特殊方法、技巧,不提倡将力气花在钻研难题上.在基础较好的班级,较多学生表现出不耐烦情绪,觉得基础复习枯燥无味,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上我让学生轮流到黑板上写题、说题,然后我加以点评.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各抒己见,互献智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以最佳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学习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更丰富了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能力.有时,我特意选一两道巧用基础知识解答的题目,集中学生注意力之后,再慢慢引导分析,或者先进行测验,检查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讲评,达到复习的效果.在第一轮复习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微调复习方法,很好地让学生过了“三关”:记忆关,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基本方法关,如解分式方程等;基本技能关,即给一个题,知道该用什么办法尝试解决,较好地把教材中的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分线组块,形成网络结构,使课本知识系统化,解题思路经验化,思想方法渗透化.
二、教师适当减压,用好现成的资料
中考数学重视对能力的考查,重点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关注对教材例题、习题的考查,能够结合实际背景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意义进行理解和应用.
近年中考题过半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原型,有时直接就是课本原题,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我参加了多次中考备考,每次都是建议教师自己改编课本上的题进行复习,这个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是很花费精力的,特别是规模小的学校,几个人改编出来的题怎么看,都觉得不如历年中考题那么好.中考数学复习肯定要以课本为主,而中考复习的某些资料把初中三年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用起来没有枯燥感.所以复习时,我将课本与资料结合使用.备课时,我很仔细地把资料与课本对比,其实资料中很多题都与课本上的题接近,教师只要深钻教材,不脱离课本,就能使学生夯实基础,在应用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是备课,就包含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还要制订各种计划,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与家长沟通等,并力求教案、计划等完美无缺,以备检查.而事实上,教学是复杂而又灵活的活动,在不同的学校、年级,做法应该说有些小差别,教师适当减压,也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解题立足通法,兼顾巧法
数学中考比较重视学生对基本方法、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没有偏、怪、繁的题目,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思维,重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应加强教材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的复习,熟练掌握典型例、习题的分析,解题思路、思维方法及常规解法.对适应面宽、应用广、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通法,力求熟练掌握,灵活应用;而对那些适用面窄、局限性大的某些特技“绝招”,应予以淡化,以免削弱对基本方法的复习和训练.要善于总结题型:一种题型一类解法,对于中考中常见的题型要保证学生每类题至少会一种解法,拿到题目后能马上识别出题型并知道从何处突破,如折叠型问题考查的是轴对称知识,遇到此类题目后可先在图中标出对应线段和对应角.
在抓实了通法的前提下,要进行变式训练,克服思维定式,培养思维灵活性,让学生养成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中考数学复习中,解题在立足通法同时,也要兼顾解题的灵活性,拓宽思维领域,开阔视野,做到触类旁通、以少胜多,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在第一轮复习时,对于主干知识、热点内容,可找一两道学生没接触过的较简短的巧题让学生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变通能力.
四、尊重差异,隐性分层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经过两年多的初中数学教学,哪个学生处于什么层次,教师心中是很清楚的,但绝不能在班上公布,必须尊重差异,不然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轮流回答、做题、说题的时候,对于优秀的学生,除了让他独立完成,教师可以适当拓展,多问一点与该道题相关的;待优的学生,先让他尝试,看情况再适当提示.如果碰到很难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举手回答,通常会有几个学生一人解决一点,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再加以点拨,总结归纳,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数学学习离不开练习,中考复习期间,我会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作业中有基础题,也有较难题,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不会在班上宣布哪个同学可以不做某一题.在教学实际中,有部分学生往往不会写某些题,教师应按其实际情况给予帮助,如果有个别学生的确有能力,但明显不想动脑筋的,我个别找他,督促、辅导他把题目解完.
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只要利用好,运用隐性分层教学,给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阶梯,就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向学生提供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教学,能促进有差异的学生普遍发展.隐性分层教学既能真正体现教学平等,又能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学有价值、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五、加强难题的训练力度
【关键词】初中数学 复习困难 应对策略
复习课难上,这是大家公认的,因为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有很多常态性的困难,还有难以预见的困难,面对困难有两种态度,一是一般应对,二是千方百计,攻坚克难。所谓攻坚克难就是要分析困难,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解决困难的办法很多,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师生合作,组织引导学生科学地发挥主体作用。具体地说,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师生一起努力。
第一个困难,是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教师对学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同《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应达到的复习课任务要求之间存在的一定差距。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难以引起上好复习课的动机。为此我采用三个办法来引导学生:
①组织学生尝试回忆有关本节复习内容中包含的已学过的重点知识;②组织学生对做过的有关本节复习内容的相关练习和试卷中易错的问题和感到困难之处进行梳理;③ 教师可以按课程模块围绕本节课要复习的重点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出几个数学习题并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需要明白哪些知识点。
第二个困难,是做到对已学知识的“温故知新”,也就是通过复习课将学习水平和知识能力提高一个层次,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温故知新中的“新”是学生在复习课中的新的学习任务。对数学课程大体表现为:数学知识系统构建中的知识点整体性和相关知识的逻辑联系以及范题的变式,解决数学问题规则的综合和应用。这对师生而言都是一个难点。这个困难不解决,很难激起学生上好复习课的兴趣,更难以应对我们的考试。我在解决这个困难方面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引导学生知道温故知新的“新”在哪里?(1)我觉得“新”在形成知识的系统网络。这个网络老师不要代替学生去构建,而应该由老师示范一个模块,其他由学生去完成、展示,然后由老师指导进一步完善,形成知识的网络;(2)对书上范例、例题进行变式演练。这个过程也不要完全代替学生,我觉得应该由老师示范一个范例变式,结合平时的练习,引导学生自己变式,然后由老师归纳整理成为一组一组的变式练习。
2.尝试体验中考的试题考核要求。(1)引导学生分析中考试题的考核要求,老师可以示范分析,然后组织学生分析二至三份试卷(如2010-2011的昆明中考数学试卷和2011年北京或上海的中考数学试卷);(2)认真组织好模拟考试,对每次考试结果认真组织学生分析试卷中各题考什么,怎么考,对于考试成绩结果不是只分析错解的教训,而是区别对待,要求学困生总结出得分经验,学优生总结出丢分经验。这样做的好处是学困生从自己得分中体会出该怎样学习,得到的积极的引导,淡化负面的刺激,而优生得到的是提醒和激励。
第三个困难,是“记住和应用”,也就是对考点要准确记住,在记住的基础贵在应用,在实践中优生和中等学生“记住”上的差别不大,差别在“应用”上。所谓应用是在新的情境中能够识别出有关知识的含义,能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知识间的关系以及思想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合理地陈述自己的见解。这个困难的解决是提高中等及以下水平学生从及格水平到良好或优秀的水平的突破点。对此我的解决方法:
1.重点知识和以某个重点知识为核心的范题要经常见面,经常出现在我们重点的练习题中,尤其是范题的变式练习中;
2.把记住和应用结合起来,在记中用,在用中记。不可以把记与用分割隔裂;
3.组织归类练习。练习中重点知识部分的练习应写出详解,并且归类。在归类练习中强化对知识及知识关系的意义的理解。强调重点归类练习写出详解,并非题题如此,而是针对学生自己的需要可以部分写出详解。做完详解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何这样做才对,可能会出错的地方在那里,将学思结合起来。
第四个困难,是“训练材料”的选择。复习课中的训练材料的选择,最忌讳的是两种表现,一是丢开教科书和平时教学的练习;二是随手拿来所谓的套题。之所以这样,一是对教科书的作用认识不足;二是可以减轻备课负担;三是对“套题”缺乏选择提炼的能力。这样做的结果则是学生负担重、效率低、效果差。为此我从五个方面做了改进。
1.确定训练材料选择方向。(1)符合课标要求的命题和试题结构的;(2)符合教科书中的范例和练习水平的,尤其是符合总复习题体现知识迁移题的水平和考试说明中例题的水平;(3)符合自己不同水平学生“就近发展”的。
2.分题型选择基本训练习题,根据近年中考的题型设计,如选择、填空、解答类型等,将同一个重点知识转换成不同题型的问题组织练习。
3.对基本训练问题配置适度变式训练习题,以期从中归纳解决问题的知识通法通则和特法特则。
4.做好训练习题的难易配置。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为此,将一个重点知识问题组成三个等级的问题即由一个思考点逐步增加到二点、三点思考点。
5.做好题型的变换,将单选变成多选,将选择题变成简答题,综合题。
第五个困难,是“讲解必须要讲解的问题”。这一点之所以成为困难,是因为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平时学习不扎实,遗忘现象突出。所以复习课最容易出现“加快速度重讲一遍”的现象。这种简单重复平时的讲授和一般地梳理知识,体现不出复习课的特定功能。我的解决方法就是不简单重讲。
1.对重点知识,尤其是经典考点用比较正误的方法,讲怎么理解是对的、怎么理解是错的;
2.不孤立地讲解知识点,而是从知识点在知识系统中的位置,讲解知识的发展和演变,在讲解过程中注意教材的应用,引导学生反复从教材中找解决问题的依据;
3.着力于在理解基础上讲解应用,让学生明白这个知识能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第六个困难,是“师生和谐合作”。复习课最忌讳的是师生过度焦虑的叠加效应。一旦形成就容易付出无谓的代价。我的解决方法是:
1.急躁与事无补,不如平常心态,让每堂课人人有得。
2.明确可望达到的期望值。指导不同水平的学生确定适合自己的成绩期望,并具体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加强个别指导。
3.实行成就体验评价,不论处于哪个层次水平的学生,一律实行“逐题为何得分”的评价。掌握了什么知识、方法,怎样审明问题条件和要求,怎样做好考前准备,临场心态如何调节?
4.对学生答题的错解,实行有区别地改错。对优生要求错在哪里改在哪里,而且要说清改正理由;对中等学生一般不刻求难题错解的改正,但要严格要求其他问题的改错;对学困生的改错应辅导改正基本题的错解。
5.让学生在课上都能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分层布置他所能完成的任务。
6.多关心学生的心情。话题要宽广不要只有一个学习问题,和学生多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缓和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
关键词:中考数学复习;存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35
复习课是数学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它占据整个教学相当大的比例。按照学习阶段性来分,复习课有:单元复习、章节复习、期末复习以及中考复习(学业考试复习)。其中,中考复习更让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关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各校都会要求九年级数学教师精心组织复习,有效指导训练。然而,在复习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做到精心准备、有的放矢,复习失效的现象比较严重。笔者现就中考数学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高复习课有效性的策略,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中考数学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课型单调
有很多数学教师会认为,中考复习就是分三轮:第1轮梳理数学知识点,第2轮进行专项训练,第3轮综合训练。只要把各章节的知识点讲到,训练到位,任务也就完成了,很少去考虑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或者采取什么形式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少去关注这节课要针对哪些学生,提高哪些技能,复习课就成了简单的习题训练课。
2. “题海战术”是制胜秘诀
很多数学教师把中考复习看成“题海战”,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课型,都没有什么区别,以同一种模式加以对待。复习跟着练习走,课堂按照答案讲。练习一份又一份,过程一轮又一轮,弄得学生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3. 复习课是简单的知识再现
据了解,部分教师把中考数学复习变成“知识重现”的过程,他们往往按照练习的顺序,把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梳理一遍。如复习一次函数,先请大家回顾一下一次函数有哪些知识点?有什么条件?接着让学生做关于一次函数增减性的填空题。复次函数同样是要求学生说出y=ax2+bx+c(其中a≠0)的有关开口、顶点坐标、对称轴。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它的几种表达方式(一般式、顶点式、两根式)。接着让学生做关于二次函数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的一些填空题,复习也就这样完成。
这样的复习课,只是把学生头脑中早已熟知的知识再次呈现一次。对于学生而言,只有记忆的重现,缺乏深度的信息加工。可以说,这是低效的复习,基本没有什么教育价值。
二、提高中考数学复习效率的策略
有些复习课,总是让人感觉不太满意,或目标不明,课型单调;或重复操作,效率低下;或缺乏针对性,无的放矢。那么,如何在中考数学复习中教给学生思维的“钥匙”,为学生搭设思维的“阶梯”呢?笔者对提高中考复习效率的策略作如下探究:
1. 精心选题,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复习课是有别于新课的。在数学新授课中,知识点往往是散乱的,需要教师清理盘点,然后条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复习课就需要将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因此,教师重点考虑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哪些困难或模糊不清之处,然后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题,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1)对于函数的复习,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学生对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位置、增减性,二次函数的图像的开口大小、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等知识都能回忆起来,也能利用直接的图象特征和函数增减性进行判断;真正困难在于: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方法研究直线(线段)或直线组合(线段组合)图形的特征;在图象和表达式中发现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特别是有关函数与数、式、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密切联系,并经常相互转化。针对这一情况,在二次函数复习时,我们可以选择下面这道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深化训练。
案例1:已知二次函数图像如图1所示:
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的值或符号:
a,b,c,b2-4ac,a+b+c,4a-cb+c;
②写出ax2+bx+c=0方程的根;
③写出不等式ax2+bx+c
④写出y随着x增大而减小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⑤若方程ax2+bx+c=k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并思考:如果抛物线下移4个单位,你还能说出上述问题的解吗?
说明:例1的第一步通过对开口方向以及对称轴的位置、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位置、顶点坐标和其他特殊点的位置的量化分析,得到关系式,从而确定相关代数式的值或符号。结合函数的图象,训练数形结合、图象信息的提取能力。后面几道习题的设置,学生切实理解二次函数的零点问题,以探究函数、方程及不等式解集的关系。
(2)中考数学复习,还要根据学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阶梯性的问题串,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案例2:在“反比例函数”复习课上,笔者出示如下问题串:
2. 改编习题,把握风格推陈出新
近年来,温州市学业考试数学试题还是立足基础,知识覆盖面广,起点较低,这体现了新课标所强调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大部分数学试题取材于现行教材,很多一部分是从例题、练习题、探究中进行改编、加工,扩展或延伸,或变换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比较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做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力。因此,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或一些名卷,进行合理改编,有的放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提高中考复习效率的有效举措。
案例3:(2012年山东泰安卷)如图4,将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使点B与CD的中点重合,若AB=2,BC=3,则FCB′与B′DG的面积之比为( )
A. 9∶4 B. 3∶2
C. 4∶3 D. 16∶9
折叠题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比较新的题型。该题在折叠过程,矩形的边BC变为拆线CF和FB′,而题设中要求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似关系,求出对应边的线段比,因此,利用数形结合和方程的思想,设BF=x,CF=3-x,在RtFCB′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x的值,然后利用FCB′与B′DG相似,求出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即可得出两三角形的面积之比。在复习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利用图形中的其他线段、数量关系,进行改编。
改编1:如图3,将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使点B与CD的中点重合,若AB=2,BC=3,则EF的长为 。
改编2:如图3,将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使点B与CD的中点重合,若AB=2,BC=3,则DG的长为 。
改编3:如图3,将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使点B与CD的中点重合,若AB=2,BC=3,则GA′的长为 。
说明:本案例中的改编过程,是在矩形的背景上,以相似三角形为基础,利用勾股定理和方程的思想进行一系列的变式。条件不变,求结果。只要把握命题的技巧与方法,抓住这类题的本质,改编起来也是不难。
3. 精心讲评,优化学生解题思维
试卷讲评是中考复习最常见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讲和评。讲要注重技巧,评要注重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认知重组,而不应该是简单的纠正错误或告知答案,要在培养解题策略、优化解题思维上下功夫。
(1)讲评要注意方法的引导
案例4:如图5,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点A、B、C是小正方形的顶点,则∠ABC的度数为 。
讲评课上,笔者没有急于讲解解题的方法,而是先设计这样几道题:
已知正方形ABCD、正方形AEFG、正方形FMHN位置如图6所示,且正方形ABCD的面积S1=3,正方形FMHN的面积S3=4,则正方形AEFG的面积S2= 。
如图7,已知正方形AEFG的顶点G在直线上,过点A、F分别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分别是B、M,若AB=3,FM=4,则BM= 。
如图8,已知点P是矩形ABCO的AB边上一动点,PQOP交BC边于点Q,求证:PAO∽QBP。
说明:由于这三道题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就完成了。此时,笔者引导学生问道:上面的三个图形中,都有一个基本图形是什么?学生很快就明白是“两个直角三角形斜边成直角”的图形(如图9)。然后回到原题,让学生寻找基本图形。很快,学生想到把左下角的正方形补上,然后连接AC即可。(如图10)
(2)讲评要注意追溯错因
要认真分析学生的错误类型,及时纠错、防错。对于屡次出错的试题,要找出错误的原因,通过有效的指导训练,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案例5:已知当x=1时,2ax2+bx的值为5,则当x=2时,ax2+bx的值为 。
说明:该题条件中的2ax2+bx与ax2+bx所求的的形式不同,学生很容易受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要求出a,b的值,这样就会耽误时间而求不出来。所以,在讲评的时候,让学生将x=1代入2ax2+bx,得2a+b=5。再将x=2代入ax2+bx,得a×22+b×2=4a+2b,再利用整体代换的思想,就能得出4a+2b=2(2a+b)=10。
(3)讲评要注意一题多解
讲评试题时,不能只满足于一个正确的答案,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促进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案例6:在“勾股定理”复习课,教师出示如下问题:
如图11,在RtCAB中,∠A=90°,AB=4,AC=3,折叠三角形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E处,求AD的长。
说明:从学生的试题完成情况来看,比较多的学生采用第1种解法。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一种方法,要引导学生利用面积法、割补法等多种方法,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提高中考数学复习实效的策略与方法是很多的,比如复习中不能只重一例一题;不能只关注教材,而不关注课改和课标。教师要更多地在关注学生实际学情,在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之中,提高中考数学复习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王万丰.谈实现高效章节复习课的3点策略[J].中国数学教育,2011(Z3).
[2] 黄焕明.反思中考复习 把握复习原则[J].中国数学教育,2010(11).
[3] 董建功.驾驭全局区 灵活应对――中考第三阶段复习策略分析[J].中国数学教育,2013(4).
新课改提出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我对于指导九年级学生做试卷的方法和技巧做了一定的探讨,感觉效果还不错,特与大家分享:
我让学生做试卷时,不同于考试,不是教师坐在前面,看着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我是将试卷分别标上1、2、3,做完1来换2,做完2来换3,连用四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做,学生不能交流讨论,一节课按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生在课堂上在每节课下课时,学生手上的试卷必须交上来.教师不公布所做题量,只批改换下来试卷,但不给试卷进行打分,还有就是学生在做题时要遇到不会做的题可以举手问我,我给学生讲解.讲解时我也会毫不避讳出声,有的题只给学生提示一下,有的给说说思路,有的会在演草纸上进行边讲解边书写过程,可是有一点,写完我要把演草纸拿走,要有人问同一题,便于快速讲解.
学生都做完三张试卷交上之后,我再根据学生的错题情况,进行分题型评讲,分易错点总结.最后再用两节课正式模拟考一次.这样四套试卷用时7节课左右,可大大节省了时间.如此三轮,可结束十二张试卷,学生水平可大增,每一轮学生都比上一轮做的速度快,正确率高,就可拿地方试卷进行中考模拟了.
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做试卷,有什么好处呢?
一、能避免抄袭现象
大家都知道只要考试就有作弊的,就是模拟考试也不例外,最令人生气的是有的学生为了多考些分数,不惜到别的班借卷子.发下去的练习试卷,为了应付教师,抄袭更不在话下.
我的采取的要求是:在课堂上做试卷没有得分,做多做少教师不公布也不批评,做试卷时不会的题教师可直接给讲解,所以学生也明白这再抄袭就真没有什么意思了.教师只是给他们提供学习时间和机会,所以每位学生都很认真的去做,除了我小声的讲解声音,整个课堂是很安静的,学生都沉浸在紧张思考的环境中.效果确实不错.
二、能敢问题
很多教师常抱怨的一句话是:“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怎么还有这么多做错的呀.”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听了,但很多学生不会,又要面子,教师都讲过了我再问,显着我多笨呀.时间长了,学生就不敢问了,不主动问了.
在做试卷的时候去问题,其他学生不知道,可保面子,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一个学生问题,尤其是基础题,旁边不会的学生还会龇着耳朵偷听呢,那听的效果会更好,还能增加他的自信心,尤其对中等偏下的学生的基础题的得分特别有好处.记得有一位学生在做第一份试卷时,他指着一道三角函数题,怯怯的说:“教师,这一题怎么做,你在讲新课的时候我就没在意听,这一类题一点都不会.你能给我讲讲吗?”我说“行.”谁知我一说这话,坐在他前面的两位学生立刻转过脸,不好意思的说“我们也不会”.可见用这种方法做试卷,学生敢暴露自身的知识缺陷,如果我还在讲台上讲的话,那他们就永远不会告诉我他们不会这类题了.
当然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问题时就告诉他们对于个别难题要采取适当放弃的策略,但要把牵扯到自己会的知识点的题作对.这样做一般化的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能清楚的知道哪些题是自己不能失分的,哪些是可以放弃的,要让一般化的学生懂得取舍.
三、能审透题
如果把试卷进行模拟考,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因为没审清题而做不出来,因为没理解题意而做错题.如果把试卷作为课后练习的话,往往会因为课后贪玩,静不下心进行审题与思考,这样就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技巧.
学生在做试卷的时候问的题,不是几句话就能讲解的那些能力题,我是不给学生在做试卷的时候讲的,但有些优等生会把不给讲的题偷偷背下来或在演草纸上简单记下,在下课后没有试卷的时候,和其他学生做课后交流研究.时间长了的话,审题能力和思维技巧只怕能赶上甚至超过教师了呢,还愁优等生做不出压轴题吗.
四、能让所有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
九年级总复习时间是最宝贵的,尤其是课堂时间.中考数学考试时间为两小时,大约一小时基础题和中难度题可处理完,其余时间用于处理能力题,一般模拟考的话,一般要给两节课时间,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第二节课的时间几乎是浪费的,而对于少部分学生,两节课时间还不够用.如果模拟次数过多的话,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我用这种方法来做试卷,在课堂上每位学生都会很紧张的进行做题问题,不得偷懒,因为他们都想不落后于他人.
首先要明确数学学科独特的学科特点,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和其它学科一样进行简单的知识点罗列,例题讲解,学生练习,老师讲评,学生测验等,有时并不能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但是如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改进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的基础知识它包括了基本的概念,公式,定律,结论以及推论;基本的解题方法,基本的解题能力等。
基本的概念,公式,定律,结论以及推论的复习:首先要组织学生统观教材内容,看看高中三年到底学了哪些内容,在脑海中有个大致印象,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组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相互讨论互为补充做到归纳总结要全面细致。现在市场上的各种小的手册很多,分类很细,但是都是一些简单的罗列并没有告诉这些公式是如何来的。学生如果一味的死记硬背就很容易背错并且忘记也快。在学生的归纳总结的时候让学生明白哪些是基本公式哪些是由基本公式推出来的,让学生学会其推导方法从而只需记住基本公式就可以了。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归纳总结往往印象非常深刻。“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在开始就准备充分的学生在后期的复习中才会得心应手。
基本方法是指在解题过程中常用的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步骤,是前人解决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是基本公式,概念,定律的实际运用之一。在复习过程中有必要把初中和高中常见的基本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由于这一部分往往贯穿在整个数学的各个章节中,有时单独成节,有时又交叉进行,错综复杂。因此这部分内容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精讲细练,从简到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