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法医学研究范文

法医学研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法医学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法医学研究

篇1

【摘要】 精确的早期死亡时间推断在法医学领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但迄今仍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较先进的技术与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的法医学研究现状。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变成可供早期死亡时间推断精确量化的标准与指标,还有待于今后国内外法医学者进一步的努力研究。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死亡时间;死亡时间推断

【Abstract】 Exact estimating of early postmortem interval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in forensic medicine, but so far it has not been solved. The author reviews some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which are adopted by the internal and overseas scholars nowadays and discusses the status about the problem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 How to change these achievements into standards and targets to quantify the time since death still needs great efforts for the scholars who work in the forensic area.

【Key words】 forensic pathology;postmortem interval(PMI);estimation of time since death

死亡时间(time of death)法医学上是指死后经历时间(the time since death,TSD)或称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即发现、检查尸体时距死亡发生时的时间间隔。死亡时间推断(estimation of time since death)是指推测死亡至尸体解剖时经历或间隔时间。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学鉴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历了数个世纪,为此人们不断探求新方法、新技术,历求从不同角度寻找最优出路。死亡时间又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死亡时间是指尸体未出现明显腐败现象的时期,对于法医鉴定来说更常用也更重要。本文就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重点介绍。

1 红细胞钾离子含量

死后血清钾离子含量变化国内外已见诸报道,而对死后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变化的研究较少。据Laiho和Querido报道[1,2],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呈线性下降。1999年谷建平等报道[3]家兔死后随死亡时间延长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逐渐减少;钠离子含量在死后l2h变化不大,以后逐渐增加。红细胞内钾含量与死亡时间呈线性负相关(r=-0.829,P

2 骨骼肌pH值

Philip C等[4] 对大鼠死后骨骼肌的研究表明,糖原磷

酸化酶在大鼠死后很快被激活,导致肌糖原开始磷酸解,由于死后血液停止生理循环,组织得不到氧供,糖原分解所得的葡萄糖进行酵解,产生乳酸(1actic acid,lacate,LA),最终使肌肉中乳酸堆积,pH值下降;随着这一过程进行,细胞内溶酶体破裂,释放出大量水解酶,在低于生活细胞的pH环境下,各种水解酶亦被激活,参与到糖原分解中,这就是死后组织的自溶。上述过程持续进行直到肌肉中糖原储备耗竭为止。党永辉等[5]利用KNIpHE电极[6]对大鼠死后不同时间骨骼肌pH值进行测定,同时测定骨骼肌内乳酸和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浓度来比照pH值,探讨死后骨骼肌pH值与早期死亡时间(PMI)之间的关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死后一定时间内,pH值下降与LA浓度有较高负相关性(

r=-0.892,P

环境温度、死前状态对死后肌肉pH值有影响,探索这种影响的大小、作用方式以及是否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并最终在案发现场应用是该课题研究的未来方向。

3 心肌骨骼肌肌动蛋白

以往对死亡时间的推断主要集中在分析各种尸体现象、胃肠内容物消化程度、超生反应、离子浓度、昆虫学,在组织细胞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领域内的也有研究,但在机体损伤性死亡后,其心肌骨骼肌肌动蛋白的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研究较少。吕江明等[7]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大鼠死后心肌及骨骼肌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HHF35)染色变化,探讨心肌及骨骼肌肌动蛋白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对应关系。结果发现,在大鼠死后54h内,心肌、骨骼肌呈不同程度的HHF35缺染,其面积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经对IBSA图像分析数据进行方差分析(F心肌=588.27,F骨骼肌=351.25,P

4 玻璃体液酶活性变化

死亡时间的推断早有学者认为眼球玻璃体液生化检测较为合适[8],但检测方法和手段受限。2005年,王伟平等[9]应用光度法检测在25%~30%和10%~15%下死后即刻至54h之间玻璃体液胆碱酯酶(choline esterase,CHE)和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活性。结果死后即刻至54h之间,CHE、GOT活性分别由约850U/L、220U/L逐步降解趋于零。死后6h内,两种酶活性降解存在平台期。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单元和多元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或决定系数均在0.896以上,P

5 DNA水平

死后组织细胞DNA含量随PMI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已被众多学者所证实[10]。2000年刘良等[11]首次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Image Analysis Technique,IAT),对大鼠死后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PMI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机体细胞核DNA平均含量对于同一物种来说是恒定不变的,而随着死后经过时间的延长DNA含量有规律的下降,据此确立了建立多参数、多脏器、多元回归方程的可行性,给法医学早期PMI的推断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富有前景的方法。但在实验技术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如各实验结果的可比性、重复性差,难以在法医学实践中推广。2004年何方刚等[12]提出了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及判断标准。同一个体不同组织的细胞DNA降解速度及先后顺序不同,因此推断死亡时间的器官选择至关重要,肝、脑、脾可以作为推断早期PMI的合适器官,而以脾为最合适[13]。取材方法以细针穿刺细胞学涂片方法,可以减少操作上的人为干扰,并且穿刺吸取部位可选择器官的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人为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细胞核DNA含量应以单个完整细胞核为计量基础,涂片较切片能更好地保持细胞本身的形态,而且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取材涂片后应在10s内立即固定,甲醛氧化产生的乙酸在组织中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棕素颗粒影响染色后观测,选择冷Carnoy液固定能较好的克服这一缺陷,它对细胞核和染色体固定效果好,且固定速度快。样本含量确定方面,一般将每张涂片分成9个视野,随机取6个视野,每个视野随机采一幅图像,每幅图像取随机10个细胞,通过适当增加第一层样本含量即可满足对总体推论的需要。

由于死后DNA含量的变化受环境温度、淤血程度、细菌繁殖、损伤程度及所在部位的影响,这些影响会造成一定的偏差。所以,在今后的动物或人体实验中,是否严格控制或部分控制有关因素,以及控制后的校正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6 RNA水平

死后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PMI关系的研究较多[14],但组织RNA含量变化与PMI的关系却少有报道。肖俊辉等[15]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ef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了死后不同时间大鼠心肌和膈肌组织B肌动蛋白mRNA(B-actin mRNA)的变化,为早期PMI的推断提供了新的指标和实验依据。肌动蛋白(actin)是细胞结构蛋白,是细胞微丝的基本成分。根据其亚单位构造的不同可以分为αβγ三种异构体。在大鼠等动物中发现,mRNA的表达几乎不随年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16]。因为β-actin在细胞内稳定,常被作为衡量比较细胞内其他因子变化的参数指标。该实验结果提示,β-actin mRNA在死后组织仍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扩增产物减少并最终消失,其死后变化可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利用RT—PCR方法检测死后组织mRNA,可望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新的思路。但其具体变化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7 尸温

尸温的下降具有一定规律,并且尸温的测量方法简单易行,因此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实际工作中多以尸体温度下降规律为基础,结合尸斑、尸僵和其他死后变化综合推断。1994年浦兆明等[17]提出二次幂的S型尸冷曲线,其准确度高但较复杂,在实际中较难运用。2004年王琼等[18]通过测量动物死后不同时间段肛温、肝温和耳温三个部位的温度,探讨尸温与死亡时间的关系,从而将尸冷曲线分段推导出直线回归方程,使其更便于运用。尸体温度在最初的4h内下降的快以后缓慢下降直至与环境温度相等。肛温与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0~4h为Y=36.58-2.88X,4~24 h为Y=22.81-0.29X;肝温与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0~4h为Y=35.37-3.12X,4~24h为Y=21.59-0.25X;耳温与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0~4h为Y=31.34-3.25X,4~24h为Y=19.23-0.16X。对以上方程进行失拟检验,肛温(0~4h)和肝温(4~24h)与死亡时时间的回归方程拟和较好。由此得出结论,推断死亡时间在4h内测尸体的肛温较为准确;4~24h之间测尸体的肝温较可靠。

8 角膜厚度

长期以来,法医根据角膜的混浊度(Tinbidily of cornea,TC)大致推断死亡时间。误差在12h左右,且在较大程度上带有主观倾向,易产生较大误差。人和动物死亡以后,新陈代谢停止导致角膜内皮细胞死亡,大量水分进入到角膜基质,基质内粘多糖含量不变而水分增加,因此随时间变化角膜透明度下降,混浊度提高,厚度增加。孟祥志等[19]利用人体死后角膜增厚为推断死亡时间提供理应依据,用光学显微镜测量死后不同时间的角膜厚度(Corneal Thickness CT),发现死后48h以内的角膜厚度增加与死后时间呈线性关系:Y=516+10.7X,Y为角膜厚度,X为死亡时间。为法医推断死亡时间提供了又一依据。

参考文献

1 Laiho K, Penttila A.Autolytic changes in blood cells andother cells of humancadavers:1.Viability and ion studies.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1,1981,17:109-l20..

2 Querldo D,Pillay B.Linear rate changein the product oferythrocyte water content and postssuim period in the rat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1988,38:101-112.

3 谷建平,陈革新,袁慧丽,等.死后不同时间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分析.刑事技术,2000,4:18-19.

4 Philip C,Calder,Robert Geddes.Postmortem glycogenolysisis a combination of ohosohorolysis and hydrolysis.InL J.Biochem,1990,22:847-856.

5 党永辉,王振原,张联合,等.测量大鼠死后骨骼肌pH值推断早期死亡时间实验研究.中国法医学杂志,2005,20(4):202-205.

6 The thermo Orion KNIpHE electrode instruction sheet.ThermoOrion.USA,2001.

7 吕江明,余家树,陈民敬,等.大鼠死后心肌骨骼肌细胞肌动蛋白变化及与死亡时间的关系.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19(4):213-216.

8 James RA,Hoadley PA,Sampson BG.Determination ofpostmortem interval by sampling vitreous humour.Am JForensic Med Pathol,1997,18(2):158-162.

9 王伟平,龙仁,刘承泉,等.家兔玻璃体液2种酶活性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中国法医学杂志,2005,20(4):199-201.

10 Bar W,Kratzer A,Carber A,et a1.Postmortem stabiljtv of DNA.Forsenic sci int,1989,39:59-70.

11 刘良,张力,刘亚玲,等.大鼠脑细胞DAN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中国法医学杂志,2000,15(1):1-3.

12 何方刚,任亮,刘良,等.测定DNA含量推断死亡时间—图像分析技术的标准化探讨.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19(5):312-313.

13 刘良,林乐泉,刘艳,等.大鼠脾细胞DAN含量与早期死亡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研究 .法医学杂志,2000,16(1):8-10.

14 Johnson LA,Ferris JA.Analysis of postmortem DNA degradation by single-cell ge1 electrophoresis.Forensic SciInt,2002,126(1):43-47.

15 肖俊辉,陈玉川.死后不同时间大鼠心肌膈肌p肌动蛋白mRNA的检测.中国法医学杂志,2005,20(4):196-198.

16 Raft T,van der Giet M,Endemann D,et al.Design andtesting of beta-actin primers for RT-PCR that do not co-amplify processedpseudogengs.Biotechniques,1997,23(3):456-460.

17 浦兆明,王惠娟.尸体早期直肠温度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理论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14(3):319-321.

篇2

别于伤后2h,6h,12h,24h,2d,3d,5d,7d,14d取脑,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hif—la蛋白的表达。 结果对照组偶见

阳性反应细胞。损伤后2h,即可观察到hif—la蛋白表达。6h后表达明显增强,24h达高峰,随后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

少,7d后仍可见少量表达,14d后恢复。表达呈弥漫性,以大脑皮层、海马、脑干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势一致。

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if一1a蛋白的表达规律可用于脑挫伤的鉴定及损伤经过时

间的推断。

【关键词】脑挫伤;法医学;hif—la;免疫组织化学;损伤经过时间

【中图分类号】d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o1—0076—03

study on the expression of hif—la protein after cerebral contusion in rats and its forensic impficafion.k伽g

dengfeng,liu yanjun,wang yingyuan.school offorensic n~dicine,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of hif—la protein in diferent time after cerebral contusion(cc).

methods based on feeney’s model of cc and took the samples at 2h,6h,12h,24h,2d,3d,5d,7d,14d after brain injury.the

expression of hif—la protein was observ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abc and image analysis techniques.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hif-la protein could be detected at 2h after injury,increased at 6h and peaked at 24h.positive cells de—

creased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injury time.little expression was found at 7d.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14d group

showed negative staining.the expression of hif—la protein was found in wide range but significant in cortex,hippocampus

and brain stem.the changing tendency of diferent areas was same.conclusion expression of hif—la protein is corre—

lated with post-traumatic intervals after cc in rats, suggesting that the expression of hif-let may be served as the mark—

ers for timing of cc in forensic practice.

【key words】cerebral contusion,forensic medicine,hypoxia inducible factor-let,immunohistochemistry,brain in—

jurytime

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一1,hif一

1)是一种随着细胞内氧浓度变化而调节基因表达的

转录激活因子。缺氧时它能诱导多种缺氧应激蛋白

基因的表达,从而介导各种缺氧适应性反应。它被证

实与神经细胞在缺氧状态下的生存及凋亡密切相

关。尽管hif—ltx已被证实为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

具有重要意义的信号转导途径之一,但对其在脑挫

伤后的表达变化规律研究极少。本实验通过检测脑

挫伤后不同时间hif—ltx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变化

规律.旨为脑挫伤的法医学鉴定及损伤经过时间的

推断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实验动物分组

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6只(山西医科大学实

验动物中心提供),体重250 g+10 g,雌雄不限,随机

分为12组。见表1。

表1 实验动物分组

table 1 groups of experimental animals

[作者简介]亢登峰(1976一),男,山西宁武人,硕士研究生,法医师,主要从事法医病理学研究。e—mai1:kdnxykjw@163.com。

[通讯作者]王英元(1958一),男,山西稷山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wyy580218@163.com。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1期)

二、实验动物处理

损伤组动物参照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

型。大鼠称重后,3%的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麻

醉,大鼠脑立体定位仪固定大鼠头部,正中切开顶部

头皮,在人字缝前方3 mm、颅骨中线旁3 mm处,钻直

径5 bin的圆形骨窗。保持硬膜完整,采用自由落体打

击装置,以40g重锤从20cm高处下落打击。术后动

物常规进饮食。在伤后规定时间将大鼠麻醉后开胸,

剪开右心耳,以细管经左心室穿刺至主动脉,依次灌

注生理盐水、 多聚甲醛pbs液和10%蔗糖pbs液

约2 h。对照组直接灌流处死。假手术组仅行颅骨钻

孔,术后24h灌流处死。矢状位取材,固定。

三、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把固定好的标本梯度脱水后,制作10 i.zm冰冻

切片,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操作步骤参照

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一抗稀释度为1:100,用pbs取

代一抗作阴性对照,以细胞核或胞浆出现棕黄色产

物为阳性结果。兔hif—lcdgg多克隆抗体购自武汉

博士德公司,sabc免疫组化试剂盒、dab显色试剂

盒购自北京莱博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四、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各组切片运用bi一20__图像分析系统,在脑挫

伤区周围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200),进行

· 。77 ·

hif一1仅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记数。实验数据采用

spss l1.5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q检验,数据以

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结 果

、he染色结果

对照组神经元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核染色较

淡、圆形,核仁明显;损伤组可见脑组织出血、挫碎,

蛛网膜下腔、侧脑室出血。所选切面各部位均可见程

度不一的神经元皱缩,染色较深,核深染,核仁消失,

突触减少,神经元细胞周围出现空隙,逐渐发展为神

经元坏死、胞核溶解。胶质细胞肿胀,细胞周围间质

水肿。

二、hif一1 oc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对照组神经细胞偶见hif一1仪表达。伤后2 h组

即可观察到阳性反应细胞,呈散在少量分布,阳性产

物呈棕黄色,主要位于神经细胞胞核及胞浆内(照片

1)。伤后6 h可见表达hif—la的神经细胞数增多,

表达强度增强,差异有显著性(照片2);24 h后达高

峰(照片3)。随后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7d后仍见

少量表达(照片4);14d后恢复。表达呈弥漫性,以

大脑皮层、脑干、海马最为明显,不同部位的变化趋

势一致.阳性反应细胞包括神经元及各类胶质细胞。

hif一1仅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见表2。

表2 脑挫伤后ltif-lot阳性细胞计数

table 2 hⅱ’一1d positive cells count after cerebral contusion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o.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3>0.05o

讨 论

hif一1是在研究缺氧诱导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epo)基因表达时发现的,是一类由

两个亚单元hif一1仅、hif一113组成的异二聚体,其中

hif一1仅由82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120 kd,

含有两个转录激活区(transactivation domains,

tads),一个称作n一末端激活区(n2terminal activa.

tion domain。nad)。另一个称作c一末端激活区(c—

terminal activation domain,cad)。另夕 ,hif一1仅还

含有一个独特的氧依赖降解区域(oxygen—dependent

degradation domain,odd).在控制hif一1仅稳定方

面起关键作用lli21。hif一1仅在常氧状态下经泛素一蛋

白酶体途径被迅速降解,当机体处于低氧环境时,细

胞周围的氧分压降低,hif—la降解受阻,在胞浆中

累积.并核转位到细胞核中与hif一113结合形成有

活性的hif一1。hif—l仅与靶基因启动子或增强子缺

氧反应元件(hypoxia~response element,hre)上的5

一a/gcgtg一3 序列结合进而调节靶基因的表

·

78 ·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1期)

照片l 伤后2h出现hif—l 阳性表达;照片2 伤后6h hif-la阳性表达明显增加;照片3伤后24h,阳性表达达高峰;照片4伤后7d少

量阳性细胞表达。ph0t0 1.the expre~ion of hif—la p~tein at 2h after cerebral contusion(sabc x200);pho~ 2.hif—la po~tive-cells

and tbe inteilsity 0f stain increased remarkably in number at 6h after brain i ury(sabc x200);pho~ 3.the inte璐ity and the area of

hw-la positive cells p~ked at 24h after uf (sabc x200);photo 4.~tfle expression was found at 7d after i ury(sabcx200)

达。hif一1 o【作为低氧应答的全局性调控因子,能够

激活100多种低氧适应性基因的表达。hif—l 对基

因表达调节的广泛作用涉及血管发生、血管重塑、红

细胞生成、糖酵解等各个方面,因此是机体对氧浓度

改变的一系列自适应反应中最重要的调节因子。

脑挫伤后,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氧化应激可

以诱导hif—l o【的表达升高,从而促使细胞凋亡,防

止细胞坏死甚至能够刺激细胞增殖。freret等[引在大

鼠脑持续缺血损害24 h后人工给予可诱导hif一1

表达,增加的药物去铁铵,结果发现可以显著降低脑

组织缺血后损害的面积(一28%),这提示hif一1仅有

脑保护作用。实验表明 hif一1仅蛋白在脑血肿周边

神经细胞中有明显的表达,且随着出血时间的延长

hif一1d表达的阳性率逐渐增加,提示hif—l o【的表

达与神经细胞缺血、缺氧的时间密切相关。于如同等

报道创伤性脑损伤后hif一1 o【表达明显增高,细

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在伤后3 h,大脑皮质、海马等部

位hif—l 表达增加,24~48 h达到高峰。提示hif—

l仅与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本研究对脑挫伤后不同时间引起hif一1 0【蛋白

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伤后2h hif一1仅阳性

表达较弱,6 h后hif一1 阳性表达的神经细胞逐渐

增多。随着时间的增加,hif一1仅阳性表达的神经细

胞增多。以神经胶质细胞为主,表达强度增加,表达

部位以损伤区周围大脑皮质、脑干、海马为主。因损

伤区、脑干和海马都是对缺血缺氧敏感的组织,这也

证实hif一1 与脑损伤后缺血缺氧有关。脑挫伤后

神经细胞处于缺血缺氧敏感期,可通过抑制蛋白酶

体降解hif一1仅和提高hif一1 0【的转录活性两种途

径.实现hif一1 o【表达持续增高。口咧随后细胞对缺

氧适应,蛋白酶体降解途径被中断.故出现hif一1

表达下降趋势。脑损伤后。神经胶质细胞逐渐活跃起

来。对神经组织起保护、修复、营养等作用,故伤后表

达hif一1 蛋白的阳性细胞中神经胶质细胞占主要

地位。目前认为缺氧对hif—l 的调节不在mrna

水平,而在蛋白翻译后水平,由于hif一1 0l蛋白表达

需从基因调控到转录、翻译等多个步骤,故在脑挫伤

早期没有hif一1 蛋白表达的明显增多,而在中、后

期,hif—l o【蛋白表达增多较明显。这种变化规律为

脑挫伤的法医学鉴定及脑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了新

的方法,通过更加系统和进一步的研究可望应用于

法医学检案中。

(下转第68页)

· 68 ·

每归不过三二分,仅供夫妇一餐之用。古人云:‘黎

民一天不再食则饥。’此数十万游惰之民肯枵腹而

鹄立于堂侧,走马于阶前乎?必不能也!”①众多衙役

⋯ ⋯ 肯枵腹而鹄立于堂侧,走马于阶前⋯ ⋯”个中

必有他们肯饿腹而效命的秘密。

封建社会衙役地位低,没有丰厚的收入.要养家

糊口.要吃饱饭,只有依靠各种“陋规”,而大部分“陋

规”都是衙役自定的.他们或明或暗,搜刮民膏民脂。

清代刘衡任四川巴县知县时,衙门里有七千多名衙

役(《庸史庸言》卷上)。浙江钱塘、仁和两个县,各有

正身白役一千五六百人。这么多没有正常收入的衙

役,自然以扰民生事为本能。1837年段光清说,知县

下乡验尸,带着仵作、刑书、门印、签押、小使、六房、

三班,以及本官仪卫、皂隶、马仆、轿夫一同下乡,多

达一百多人。仅一个县的衙役就如此之多,可想而

知全国的胥役有多少。所以一般都认为衙役是清代

地方政治的一大弊端,被称为“衙蠹”。一些“仵作”自

然也不能超然事外.与其他衙役一起欺上瞒下,收受

当事人贿赂.假唱虚报,瞒天过海,将一些暴力致死

的尸体说成是正常死亡,要“开验钱”、“洗手钱”等,

《吴下谚联》有:“仵作子帮衬活死人”之谚语,是指

“仵作”看案子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将轻的验成重

的,将重的验成轻的,从中捞取“私利”,或满足自己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4卷(第1期)

的某种需要。实为社会之“蠹虫”。民间谚语有:“堂

上一点朱,民间千点血。”“仵作”或许在其中就扮演

着不甚光彩的角色。仵作是封建社会衙门里地位最

低、最没人羡慕的行当。

五、结论

无论从法律职能、检验方法,还是社会地位,封

建社会官衙中的“仵作”都不能与西学东渐而产生的

近现代“法医”相提并论。从“仵作”到“检验官”再到

“法医”.这是一个历时很久、逐渐演变的过程。其发

展过程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形态的一个缩影。

“仵作”是“大人”的手、是“大人”的眼睛,在堂上

只能垂手侍立,一旁伺候。他只能验伤喝报,连填写

验尸格目的资格都没有.更谈不上由仵作来分析、判

断案情了,而且验尸仅停留在体表。1907年《大清新

刑律》的相关规定结束了沿袭千余年的仵作“验尸”

历史。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刑事诉讼律》为解剖

开禁。

参考文献

[1] 郭建.帝国的缩影——中国历史上的衙门[m].北京:学林出版社,

1999

[2] 郭建.绍兴师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 张益鸪.法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__

[4] 谢启文主编.医学大辞海(法医学分册)[m].沈阳出版社,20__

(收稿:20__—10—08;修回:20__—11-24)

(上接第78页)

参考文献

[1] semenza gl.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oxygen homeostasis and

disease pathophysiology[j].trends mol med,20__,7(8):345

[2】 wen~r rh.cellular adaptation to hypoxia:02-sensing protein

hydrox-ylases,hypoxia-inducible transcription factors,an d 02一

regulated gene expression【j】.faseb j,20__,16(10):1151-1162

[3] freret t,valable s,chazalviel l,et a1.delayed administration of

deferoxamine reduces brain damage and promotes fundtional re—

covely after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the rat[jj.eur j

neurosci,20__,23(7):1757-1765

[4】娄季宇,王爱岳,李强.低氧诱导因子一1d在大鼠脑出血灶周的

表达[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__,8(4):1~2

[5] yu rutong于如同,gao lida高利达,jiang shu姜曙,et a1.association

of hif—let expression and cell apoptosi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the rat[j].chinese j0umal of traumatology(english

editor),20__,4(4):218-221.

[6] 于如同,高文昌,赵序元等.腺病毒介导低氧诱导因子一let基因

对刨伤性脑损伤后细胞揭亡的影响【j1.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__,8(1):27-32

【7] fedele a0,whitelaw ml,peet dj.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by the hypoxia-inducible factors[jj.mol interv,20__,2(4):229~

243

【8] semenza gl.hif-1,02 and the 3 phds:how animal cells signal

hypoxia to the nucleus[j].cell,20__,107(1):1-3

【9】 semenza gl.hif-1 and mechanism of hypoxia sensing[j1.curt

篇3

我国现有的法医制度也是根据国情发展,通过借鉴苏联相关法医检验制度得以建立。但是,因为法律制度建立时间相对较短,管理部门无法实现集中发展,我国现阶段法医鉴定制度中依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中外法医学历史发展进行比较和研究,能够帮助我国法医学的发展找到更加光明的前

一、中国法医学发展

(一)中国法医学起源

我国法医学最早早战国时期出现,战国时间很少有关于法医学的相关资料和著作,但是,从战国或者秦汉之后的一些书籍中不难发现法医学的出现的端倪。例如在《吕氏春秋》中提到的“命理瞻伤”中的“理”可以当作审理案件的官员,而“瞻伤”则属于相对原始的一种法医检验工作。因此,不难发现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对法医检验活动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使从现在的医学发展角度来分析,这些规定难以构成相对完整的法医学检验工作体系,但是,这也标志着我国开创了能够通过文字记载的法医学检验时代的先河。[2]

(二)中国法医学完善发展时期

通过唐朝法医学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宋朝法医学制度发展到了中国古代医学较为完善的时期,其中因为唐朝法律制度开始达到封建发展的顶峰时期,唐朝的《唐律疏议》以及《唐律》通过吸收和借鉴秦汉时期的司法实践经验以及成就,通过对中国古代法律成就的吸收,为我国法医鉴定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而宋朝的法医学鉴定技术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发展。

(三)中国法医学稳定时期

到了宋朝之后,中国法医学检验制度大都是通过吸收和借鉴宋元时期的法律制度,并且结合自身时代的发展特色做出相应的修改,中国法医学自那以后进入到缓慢发展的时期。

二、西方法医学的发展

西方法医学的发展一共分成三个不同的时期,分别为古代、近代以及现代,虽然西方古代法医学产生的时间相对较早,但是,西方古代法医学没有像中国古代法医学一样形成具有自己特征的发展态势,西方医学行政官员或者医生作为法医鉴定主要工作人员,呈现出一定的非职业化发展态势。

(一)西方古代法医学

系统法医学未出现之前,西方很多国家就已经出了先相对分散的法医学,很多都是在各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这些并非对法医学的出现和发展做出系统规定,因此,难以成为相对独立的各个学科体系,可以将这个发展时期的法医学归纳为古代法医学的实际积累时期。

(二)西方近代法医学发展

在常规性的历史划分过程中,一般会把1640年的工业革命当成西方近代史的开端,但是,法医学的发展开端不可将其作为序幕,因为16世纪之前的欧洲文艺复兴发展时期刚出现关于医学鉴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和法医学相关的外科学以及医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因此,文艺复兴时期也才是西方法医学的发展开端。[3]

文艺复兴阶段的法医学发展体现在书籍著作出版之上,例如在欧洲各个法典中也存在一定的端倪。例如意大利、法国、德国等都存在关于法医学鉴定的记录,其中德国的加洛林刑法以及庞贝尔邦法。其中后者规定了医疗案件中,医生可以参与其中;前者则对于自杀、人身伤害、中毒、堕胎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也为欧洲法典中关于法医鉴定做出了相应的基础工作。

(三)西方现代法医学

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过很多法医学相关讲座,这些讲座在经历一段发展之后,逐渐成为各个法医学研究单位,这也是欧洲大陆对于当前法医学进行研究的一个主要根据地。[4]在这些不同的法医学研究单位中也能够对各种死亡原因存在异常的尸体加以解剖,因此,法医学研究的医生通过司法不问允许之后就能够对患者身体做出相应的解剖,在欧洲大陆中法阵较为迅速的就是英国和德国。

篇4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医学辩证法生命质量辩证思维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与疾病谱的改变,医学的目的不仅纠正和改善病人的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而且要求清除病人的心理障碍,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随着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的深入,鉴于慢性病尤其癌症的难治愈和不易延长寿命的特点,生命质量研究逐渐成为国际性研究的热点,癌症等慢性病的生命质量研究已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生命质量研究的主流。

一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法是医学与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医理和哲理的统一,是医学和哲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的“桥梁学科”。它研究医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在总结医学科学的基础上,探讨医学发展和医学科学工作者理论思维活动以及在正常和异常条件下人体生命过程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诊治、预防疾病和维护人体健康的科学方法论;是把医学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来认识的医学科学观。医学辩证法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医学发展规律和有关哲学问题。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疾病的原因同样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通常指来自外界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因素,如生物性、理化性和心理性因素等,外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内因即机体的内在因素,一般指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防御功能等医学。

诊治疾病,根据“四诊合参”所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症状,精神心理状态及声息、气味、舌象、脉象等变化,以及局部肿块、全身形态改变等体征,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在辨证过程中重点收集病人各方面的功能性改变,以及病人所主述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也是通过证的变化来描述的。中医辨证是一个观察和判断的动态过程,而辨证论治则是一个在动态监测生命质量变化的基础上,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的过程。这些观点与生命质量有着相近或相同之处,其实质和内涵是基本一致的。中医诊治的过程即是病人的生存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整体观念与生命质量的关系

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通过经络气血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人与外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即所谓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指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和经济因素等都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展。中医在治疗疾病前较多考虑了自然界、社会、情志对人的影响,在治疗的同时,重在调整和改善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活动,强调阴阳平衡、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不治已病治未病等整体观。生存质量作为一个多维的概念,包括了身体状态,心理、社会的良好状态,健康感觉,以及与疾病或治疗有关的症状。这种强调患者自身对生活经历的良好状态的主观感受,以及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可及被社会的认可,即中医所说的良好的协调整体状态。可以说生存质量是从宏观、整体水平来评价健康的。

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质变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外周血显微镜下白细胞分类计数,须注意各种细胞的生理性和病理性变化,例如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受到年龄、生理周期、运动及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可出现暂时性或一过性的生理性增多,这种变化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若中性粒细胞数量呈现渐进性增加的趋势,并且超出一定的度(临界值),往往提示机体发生“质变”,如感染、炎症、组织损伤以及恶性肿瘤等。事实上临床检验项目中许多实验指标都要受到生理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患者的分析前质量控制(如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控制饮食和药物、采集标本时的和采集时间等),同时要注重疾病相关实验指标的连续性监测,仅仅一次随机检验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提供足够的或有效的信息,而动态观察则可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所以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量变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来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四客观的新评价系统

传统的健康评价是客体评价,非主体;而在新的医学模式下,人们更加注意个人的亲身体验。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使健康测量发生了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变。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医学在医学体系中所占比重将逐渐下降,康复医学、保健医学等以保健预防为目的新兴医学将受到重视。在临床工作中,病人在医疗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必须得到尊重;内科治疗中要重视整体性和病人参与选择;外科治疗中一定要从生命质量角度来决定是否采用手术以及采用何种方案;护理工作中要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身心实施有计划的、系统的、全方位的护理模式即整体护理,这已成为护理学发展的新趋势;药物的开发和应用首先应考虑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客体评价系统存在于环境之中。人类社会同样与自然界密不可分,可见新的医学模式同时强调生物、心理、社会因素,这无疑是系统论的体现,也是更加全面地认识人的体现,同时反映了医学知识结构的一个巨大进步。在医疗管理中,生命质量评价将作为疗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病人参与医疗管理机会将越来越多。卫生行政部门在卫生决策制定工作中,卫生资源的利用与配置将优先考虑生命质量的问题;加强对卫生资源投资效益的评价如质量调整生存年的应用;更多的关注预防医学和社区医疗;卫生立法与政策制定必须重视生命质量的因素。

五生命质量研究各要素彼此联系的关系

现代医学模式,包括生物、心理、社会3个方面。生物、心理、社会3者作为要素组成现代医学模式系统。3者之间有着特定的联系。它们既不是平行并列关系,也不是简单的主从关系。生物、心理、社会3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只是导致机体健康或疾病的原因和中介。在生命质量研究体系中,我们要根据病人的各种情况来进行审核评价,从生物、心里、社会三方面入手,这三个方面是彼此联系的,不可分科。这也是自然辩证法在生命质量研究中的运用。

篇5

1.1实验班(PBL教学)

(1)教师课前针对性地提出开放性问题[10]:每章节授课前,教师认真备课,根据各章节教学内容特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形式、种类、范围灵活多变,难易适度,力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学生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各小组进行组内问题讨论。自学过程中理解存在的偏差,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矫正,达成共识。如分歧不能达成一致,则向教师请教,教师也可选择性的直接参与讨论,收集并记录讨论情况,使下一步答疑解惑更具有针对性。由于学生之间的知识均衡,交流气氛轻松,通过合理分工获取资料,在讨论中综合总结,更容易发挥潜力,达成共识,暴露知识的漏洞。

(3)教师答疑解惑、总结问题:教师在正式授课中,各组均对课前讨论作及总结发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指出问题的重点、难点和各组的不足。由于各组的总结均是通过集体讨论得出,教师对正确总结的好评将使小组成员集体受激励,而对不正确总结的点评将使小组成员集体受教育,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求知欲。

(4)开放性实验的理论验证:课后,各组进入开放性实验室,对出现问题的总结进行实验设计验证,然后进行正确总结的实验预设计甚至预实验,对预实验进行总结及实验后修正。

(5)课堂实验的进一步验证:各小组按实验预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对实验进行点评,指出问题和缺陷,进一步说明理论及实践的正确与否对结果的影响。学生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1.2对照班(LBL教学)

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师以课堂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理论授课。然后教师在实验课堂讲授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基本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然后各小组学生按照教师讲授的方法实施,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学生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2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2.1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评价

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班及对照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PBL或LBL教学法对学生在知识获取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对PBL或LBL教学法的认识。

2.2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同一份试卷,进行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为精选教学大纲涉及的基本理论掌握、集体讨论中出现的常见错误理论的判断和分析,以及理论的实践方法;题型包括选择题(40.0%)、判断题(15.0%)、分析题(45.0%),满分为100分。

2.3实践能力的评价

学生镜下观察血片(15.0%)、骨髓片中各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25.0%)、寄生虫和微生物标本的形态(20.0%),识别典型形态并写出名称(各限定时间5min);采用改良牛鲍计数板对已知标本进行细胞计数操作,根据计数结果和靶值的吻合度进行评分(40.0%)。

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问卷调查评价

结果设计对PBL或LBL教学法的效果评价的调查问卷,PBL班发放38份,收回有效问卷38份;LBL班发放40份,收回有效问卷40份。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提高学生自学、语言表达、运用工具和条件、逻辑分析及总结归纳、沟通交流及协作能力,显著减轻学习压力,增加学生对教师的认可,PBL教学法明显优于LBL教学法(P<0.05);对于明确学习重点,提高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PBL教学法亦优于LBL教学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理论笔试考核

PBL教学法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化检验考试成绩明显优于LBL教学法(P<0.01),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寄生虫检验考试成绩亦优于LBL教学法(P<0.05);其中,PBL教学法在判断题、分析题成绩明显优于LBL教学法(P<0.01),而选择题成绩,2种教学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实践能力评价

PBL教学法实验室培养实践能力,在血片、骨髓片、寄生虫及微生物标本、细胞计数实践方面不仅能显著提高检验快速性(P<0.01),还能进一步提高检验准确性(P<0.01)。

4小结

传统的教学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方法,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这种情况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尤为明显,因为中国多数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多为“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学习方式。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会学习的方法”,并非简单的“传授知识”。这正是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的区别所在。而“学习的方法”本身也是一种知识,一种特殊的知识,即“能够利用其进一步获取有益资源的知识”。本研究中发现,在主观上,学生已经认识到:相对于LBL教学法,PBL教学法能更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掌握知识的牢固性,提高自主学习、语言表达、运用现有工具和条件能力,也增强逻辑分析及总结归纳、沟通交流及协作能力,并显著减轻学习压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在客观上,研究证实,相对于LBL教学法,PBL教学法更明显地提高学生的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化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寄生虫检验科目理论成绩;PBL教学法主要在提高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明显优于LBL教学法,而对于涉及基础理论问题的辨别能力上,两种教学法效果相当。提示PBL教学法更注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发现自己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补充学习的知识,主动寻找获取知识的途径,提高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研究还发现,主观上学生认为PBL教学法对于提高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稍优于LBL教学,但差异不显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