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手术室护理常规范文

手术室护理常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手术室护理常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手术室护理常规

篇1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个体化护理常规护理效果对比

手术室收治患者疾病类型较多,病情变化也比较快,患者发病后多数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是,手术属于是一种应激性反应,容易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影响;再加上部分患者围术期护理不到位等,导致患者术后恢复缓慢,感染率较高。近年来,个体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1]。为了探讨个体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15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15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5例。试验组男41例,女34例,年龄22.3岁~69.7岁,平均年龄(37.4±2.4)岁;普外科手术42例,泌尿外科手术19例,骨外科手术14例。对照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21.9岁~70.1岁,平均年龄(35.7±3.1)岁;普外科手术42例,泌尿外科手术19例,骨外科手术14例。患者家属对手术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知情同意。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手术前向患者宣传手术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让患者对手术有所了解,做到心理有数。试验组实施个体化护理方法:①术前护理。术前护士根据患者家庭背景、学历等向其宣传教育疾病知识,采用温和的语言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心理波动情况,必要时可以让其进入手术室参观,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同时,手术前应该加强患者术前相关检查,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②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手术相关步骤必须严格遵循操作步骤进行,轻轻地抚摸患者的手、面部等,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③术后护理。手术后应该及时帮助患者擦拭身上的残余血液、消毒剂,主动告知患者手术结果,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叮嘱患者术后注意事项。术后3d,应该根据患者情况使用物,了解患者术后情况,并积极加强患者心理指导,促进其早期恢复[2]。

1.3评定方法

采用我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2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得分>90分满意,>70分一般满意,<70分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满意率为9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拯救患者生命的场所,常规护理虽然能够满足手术的需要,但是患者手术后预后较差。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于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个体化护理在手术室患者治疗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文中,试验组满意率为9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6%(P<0.05)。个体化护理和其他护理相比优势较多,该护理模式更加体现了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其目的在于给患者一个良好的护理体验,能够传递更多的爱,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3]。此外,个体化护理的实施能够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术后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患者排解负性情绪,确保患者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疾病,护理人员通过人性化护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提高护理质量。但是,临床上对于单一采用个体化护理效果不理想者,可以联合其他模式进行护理,发挥不同护理模式的优势,达到优势互补,从而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期恢复,提高手术成功率[4]。综上所述,手术室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个体化护理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晓晶,原英姿,姚晓丽.细节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6):174.

[2]马小芸,贺清.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27):5804-5805.

[3]费小茹,庄薇.人性化护理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恢复期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22-23.

篇2

【关键词】 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 手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6-0073-02

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几年普遍被认可的护理模式,其主要是由临床工作中的护理人员根据其所需承担的任务而制定的护理计划,其目的是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患者的医疗花费,在最大程度上可以保证患者每天都能得到标准的护理[1-2]。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对60例腹股沟疝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治疗

将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实施手术治疗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入选的患者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10~70岁,平均(45±6.3)岁;病程1~12年,平均(4.3±0.2)年。120例患者均符合入选要求标准(单侧腹股沟疝患者,排除急诊嵌、较窄疝及合并有高血压、糖病患者)且无手术禁忌证。两组患者发病年龄、性别比例、患病时间、病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腹股沟疝常规手术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在实施腹股沟疝常规手术护理的基础上执行临床护理路径,具体为:(1)主管护师在第一时间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其主管医师和护士并详细介绍病房的主要情况及管理制度,为患者测量血压、心率,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及药物过敏史。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素质,尽量减少患者术前的恐慌。向患者介绍各种辅助检查的价值及注意事项。(2)术前积极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向患者讲明相关注意事项,安排好患者饮食,向患者介绍如何锻炼术后排尿、排便。向患者简单讲解如何手术及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减轻患者的恐惧,可根据患者的恐惧程度进行心理护理。(3)术后立即到床前慰问患者,给予基本生命体征监测,了解患者有无不适。嘱患者采取平卧屈膝位,保持髋部和膝关节呈屈曲状态,尽量减少切口部位的张力和腹腔的压力,防止手术切口裂开。(4)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提醒主管医师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为患者制定正确的饮食方案和活动方案。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排尿排便情况。(5)患者出院时帮助患者办理手续,为患者讲解日常应注意的问题。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术后有无出现并发症(切口感染、尿潴留等)、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和对护理总体工作满意程度。每位患者自行评分,得分≥90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总花费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对疾病知识熟知程度及对护士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疾病知识熟知程度及对护士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主要执行人员是护士,是护士照顾患者的行动依据,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够贯穿患者的整个就医过程,满足患者绝大多数的治疗需求[3]。临床护理路径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和预见性的特点,更有利于为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对提高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具有重大意义[4]。笔者所在医院护士对腹股沟疝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使整个的护理过程都能有序的进行,各工作环境衔接顺畅。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显著优于对照组,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疾病知识熟知程度及对护士的满意度三方面也优于对照组患者。这充分证明临床护理路径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1)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病情知情权和满意度,更有利于医患的沟通,同时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5]。在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护理人员都为患者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让患者没有任何心理压力,能够放松的协助整个治疗[6]。而且也增加了各科室医务人员的合作。(2)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除了可以规范护理操作的各项流程外,还进一步严格了护理服务,制定护理要点及特点,并将其总结成了临床护理程序,预防护理人员因个人业务能力不同所造成的遗漏或疏忽,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7-8]。(3)临床护理路径可以预防医疗纠纷的出现。护士的细心护理,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9]。总之在腹股沟疝患者的护理中实施临床路径,不仅可以提高护士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且有利于减少医患矛盾,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李鹰.临床路径在外科单病种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4):1675-1676.

[2]季海霞.临床护理路径在PICC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09,20(4):160-161.

[3]孙文琦,侯黎莉,高雯,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股沟疝手术中的作用[J].上海护理,2012,12(1):21-23.

[4]庞勇.98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体会[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3):34-35.

[5]张新明,王世安,那生巴图,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60例体会[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10,7(7):423-424.

[6]徐永兴,汗智民,高兴贤,等.腹股沟疝传统修补术与无张力修补术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8):90-91.

[7]龚伯雄,肖锋.临床路径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实施中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0):10-11.

[8]郑海英.临床路径在腹股沟疝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175-176.

篇3

【关键词】手术室麻醉患者;护理方式;实施心得

手术室是外科疾病治疗的重要场所,而手术室护理工作对于手术的顺利开展以及患者的快速康复十分重要,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麻醉护理十分重要。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麻醉护理是减轻对患者的不良应激和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顺利开展和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1-2]。手术室麻醉护理要求患者、护理人员、麻醉师和医师之间的密切配合。本研究将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的104例手术室麻醉患者,随机分组每组52例。常规化护理服务组对于手术室麻醉患者予以常规的手术室麻醉护理,预见性护理服务组则在常规手术室麻醉护理的同时采取预见性的护理对策以预防和减少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比较两组手术麻醉成功率;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术后睁眼时间;护理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情况;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了手术室麻醉患者护理方式及实施心得,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的104例手术室麻醉患者,随机分组每组52例。当中预见性护理服务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3.24±2.89)岁。接受普外科手术的患者18例,肝胆外科手术的患者12例,眼科手术的患者10例,产科手术的患者8例,五官科手术的患者4例。麻醉等级I级17例,II级23例,III级12例。体质量42~78kg,平均体质量(57.89±2.55)kg。常规化护理服务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3.78±2.81)岁。接受普外科手术的患者19例,肝胆外科手术的患者12例,眼科手术的患者9例,产科手术的患者8例,五官科手术的患者4例。其中麻醉等级I级17例,II级24例,III级11例。体质量42~80kg,平均体质量(57.13±2.54)kg。两组资料P>0.05。1.2护理方法常规化护理服务组对于手术室麻醉患者予以常规的手术室麻醉护理,预见性护理服务组则在常规手术室麻醉护理的同时采取预见性的护理对策以预防和减少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①麻醉前护理。在麻醉前给予患者关于疾病知识、手术和麻醉知识的介绍,以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信心。护理人员针对手术麻醉方案开展分析和探讨,明确麻醉护理的隐患问题,针对隐患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在麻醉之前评估心理状态: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了解每一个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制订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计划,由专业心理科医师及心理咨询师对护理人员进行训练,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理论能力以及心理干预能力。②麻醉过程护理。进入手术室后,对患者进一步进行知识宣教,说明麻醉的注意事项和麻醉后机体的感受,促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3-4]。在麻醉过程,需要全程陪护,密切配合麻醉师的工作,并加强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维持输液的通畅性。麻醉用药后需要监测患者体温、血压等情况,维持静脉通路通畅,为输血、补液等提供良好的条件,保证麻醉和手术顺利开展。③麻醉后护理。术后需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脱落。做好患者的保暖护理工作和皮肤清洁工作,护理动作轻柔,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术后在麻醉恢复后,需要指导患者早期进食和下床活动,加速恢复进程[5-6]。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手术麻醉成功率;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术后睁眼时间;护理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情况;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4统计学处理SPSS25.0软件分析统计数据,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通过组间行χ2检验后用[n(%)]表示;计量资料通过组间行t检验后用(x-±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手术麻醉成功率预见性护理服务组的手术麻醉成功率更高,P<0.05。预见性护理服务组的手术麻醉成功率是100%,而常规化护理服务组的手术麻醉成功率是86.54%(45/52),其他7例患者需要追加物。2.2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情况护理前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情况比较,P>0.05;护理后预见性护理服务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情况优于常规化护理服务组,P<0.05。见表1。2.4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预见性护理服务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化护理服务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P<0.05。

3讨论

篇4

关键词:细节护理;手术室护理;安全;应用效果

手术室护理工作具有时间长、强度大等特征,在繁琐的系列流程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1]。本文研究当中,在对手术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时,应用细节护理,取得的临床成效是非常可观的,现将详情报告如下文所示。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160例。将这160例手术室的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这两组,每组各80例。两组手术室的患者均属于神志清晰、对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明确、自愿接受本组研究、所有患者都能够做到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观察组当中,男性患者占48例、女性患者占32例,年龄在19~57岁、平均年龄(44.35±10.47)岁;对照组当中,男性患者占47例、女性患者占33例,年龄在20~56岁、平均年龄(44.16±10.52)岁。对两组手术室患者的性别、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没有明显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进行研究对比。

1.2方法 两组手术室患者的手术治疗都由相同的一组医师进行,在手术前都做好相同的准备工作,按照相同的手术方式治疗,且使用相同的麻醉方法;护理方面两组手术室患者都采取常规护理[2],包括:①在手术前做好手术室的消毒和清洁工作,保证室内环境的干净和无菌,防止患者术中感染;②准备好患者手术中需要用的设备和器械,将室内温度和湿度调节到适宜的范围;③手术中,辅助患者采取正确的手术;手术后,擦干净患者创口及周围的血迹,并将患者送回病房休息。观察组手术室患者,在采取常规护理基础上,再联合细节护理。

1.3观察指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判定标

1.3.1观察指标 对两组手术室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实施对应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手术室患者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患者的术中和术后情况,并测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以此作为观察指标。

1.3.2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判定标准 手术室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采取模糊数字法评分,最低是0分,最高是10分,总分为0~10分,分值由低分到高分表示患者对护理后的满意程度从不好到好。手术室患者对护理后满意的3个程度是:满意(8~10分)、比较满意(6~8分)、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结束后,两组治疗和护理手术室患者中,其各项观察指标情况的研究数据,均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在确认无误后,录入到SPSS 20.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计数资料的表示使用例数(%),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使用均数±标准差(x±s),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当P

2结果

两组手术室患者分别实施护理后,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均不同,且观察组手术室患者的总满意程度是95.00%,高于对照组手术室患者的总满意程度77.50%,故此,对比两组手术室患者之间,经过不同的方式护理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有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

3讨论

针对手术室患者,实施的细节护理[3-4]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规范手术室护理相关工作准则。保证每个环节的护理都能够落实到具体的护理人员;手术所需仪器和设备要在术前进行彻查,确保其在手术中能够正常使用;对患者要做到严密的监察,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配合医师完成手术,在术后清洁好患者的创口,并送患者回到病房。②心理护理:给患者讲解手术室治疗的环节、方式、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手术室治疗的认知度;关注患者的情绪问题,多加鼓励患者,提升患者内心的安全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③患者保温护理:术中使用恒温水毯对患者进行保温护理,温度设定在40℃,保证患者在术中感觉到舒适温暖;提醒医师尽快完成患者皮肤消毒的工作,缩短患者皮肤暴露的时间。在本次研究当中,观察组手术室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采取常规护理联合细节护理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高达95.00%,而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仅有77.50%。由此可见,两组手术室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情况对比有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

综上所述,在对手术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时,应用细节护理,能够有效保障手术的安全系数,还能获得患者对护理较高的满意程度评价。

参考文献:

[1]陈秀芳.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0):19-20.

[2]冯春英,滕月萍.沟通方法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29-30.

篇5

手术室是对患者进行抢救的场所,是医院的重要部门[1]。手术室的护理不仅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手术治疗的配合程度,还有可能影响医生的状态,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质护理已经在各大医院全面展开,其宗旨是以患者为中心。2013年,我院成立手术室优质护理小组,为研究手术室临床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价值,本院将其与常规的手术室护理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4年3月~2015年9月,选取手术室优质护理小组成员共30例,将其归为优质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段我院进行手术室常规护理的人员30例,归纳为常规组。

优质组30例护理人员中,男性成员与女性成员的比例为2:28,年龄19岁~40岁,平均年龄(28.63±3.34)岁,工作年限1年~22年,平均工作(10.35±1.07)年,其中1名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17名护士;常规组30例护理人员中,男性成员与女性成员的比例为1:29,年龄20岁~39岁,平均年龄(28.94±3.17)岁,工作年限1年~20年,平均工作(10.19±1.20)年,其中1名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7名护师,17名护士。优质组护理人员和对照组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组 常规组护理人员对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包括手术前安排患者进行常规的检查,并向患者讲述注意事项,在手术过程中,配合医生的手术流程,协助医生改变患者等,在手术后,遵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给药治疗,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建议等。

1.2.2优质组 优质组护理人员对手术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包括手术前护理,手术中护理及手术后护理。手术前护理主要是对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疏导患者的紧张心理,鼓励其安心接受手术;术中护理主要是做好细节工作,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或者并发症,积极配合医生的手术进程,同时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术后护理主要是对手术室进行消毒等处理,保证手术室的合格。对患者讲解康复知识,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指导,促进患者的康复。

1.3评价指标 调查优质组护理人员及常规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并定期对优质组护理人员及常规组护理人员对应的手术室进行检查,分别检查80次。满意度分为满意和不满意,满意例数越多说明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分析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护理人员平均年龄、工作年限等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表示患者满意度、合格率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P

2结果

优质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医生及患者对常规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

3讨论

手术室是医院重要的场所,其护理质量关系着患者的健康,也影响着医院的声誉[2]。在手术室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十分必要。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有以下几个要点:①建立优质护理小组 制定优质护理的标准,采取考核的形式,选取出符合优质服务小组的护理人员,成立优质护理服务小组。②转变服务观念 转变各护理人员传统的护理态度,接受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不断强化各个护理人员优质服务的意识。③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组织各护理人员进行优质护理培训,加强对患者心理疏导的技能及配合医生的技术水平[3],同时需要加强各护理人员对手术室的管理水平。④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手术室护理的管理制度,采取奖惩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根据岗位的不同、医生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工作质量等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达到标准及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未达到标准的护理人员扣除部分奖金。

篇6

关键词:护理干预;手术室护理;应用

在临床医疗服务当中,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而手术室是重要诊疗场所。手术室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手术室护理工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常规手术室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维持生理功能的稳定,提供更为优质、周到的护理服务,提升医疗护理服务质量[1]。本研究以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10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8.9±5.8)岁,其中接受普外科手术患者13例,心胸外科手术14例,骨科手术15例,泌尿外科6例,其他手术5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49.4±7.2)岁,其中接受普外科手术患者13例,心胸外科手术15例,骨科手术13例,泌尿外科6例,其他手术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办法,进行术前访视,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包括血压、心率、脉搏、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掌握患者的病情,做好术前准备,给予一般护理措施,同时保证患者处于安全、舒适的手术。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①术前准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采取护理措施,向手术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手术室的情况,讲解手术的相关注意事项,保证患者良好的睡眠。加强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更加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和治疗。②术中护理:保证手术室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实时观察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以预防异常情况的发生。向患者介绍和讲解麻醉的相关事宜,让患者了解麻醉和感觉和状态,包括对于疼痛的感知能力,消除患者心中的疑虑和恐惧。对于部分局部麻醉的手术患者,由于其保持清醒的意识,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当患者感到不适时,则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尽量让患者感到舒适,进而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③术后护理:完成手术后需要对患者手术皮肤进行清洗,消除血迹和消毒液残留,患者麻醉苏醒后的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再将患者送回病房。检查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及术后的恢复情况切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积极进行沟通,详细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强术后护理,预防感染及手术并发症[2]。

1.3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术前术中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均值。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两组患者对于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评价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χ—±s)表示计量,(%)进行计数,资料通过t值和χ2检验,两组对比满足P<0.05,两组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本组研究中,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106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办法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办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3]。术前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对比差异不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明显比对照度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感到满意37例(69.8%),一般14例(26.4%),不满意2例(3.7%),总满意率为96.3%,对照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感到满意20例(37.7%),一般24例(45.3%),不满意9例(17.0%),总满意率为83.0%,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十分显著,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提高护理满意程度,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鲍飞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一部

参考文献:

[1]王昕华.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528-529.

篇7

【关键词】 手术室; 护理; 沟通方法; 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104-02

手术治疗患者护理需求不同于一般患者,此类患者病情较重、变化多,对手术有较大恐惧和焦躁心理,若不予以心理干预容易引发心率和血压异常,影响手术效果及预后[1]。本次研究为寻求更有效的手术室护理方案,着重对本院60例手术患者开展手术室人性化心理干预,并对比常规手术室护理的60例患者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手术治疗患者120例,依照手术顺序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22~78岁,平均(46.8±4.1)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2.8±0.4)年。对照组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1~79岁,平均(46.2±2.8)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2.1±0.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室护理服务。进入手术室之前,向患者简单讲解手术情况及围术期注意事项,为患者调整饮食、用药方案,规范做术前检查。进入手术室时核对患者信息,为患者固定、麻醉处理,术中常规配合手术操作。术后清洁和包扎伤口,镇痛、抗感染[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给予人性化沟通的优质心理护理:亲情式沟通。护士明确自身的护理工作在患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时刻谨记护理职责和使命,发自内心地关怀和尊重患者,始终亲切服务,在与患者相互熟知之后,进入手术室前开展一对一交流。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答疑,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手术情况和优势,转变心态、配合术前各项准备工作,为手术室护理做准备,指导患者练习正确呼吸、活动、排便及咳嗽,为术后护理打下基础。手术全程心理干预。准备进入手术室之时,由患者熟悉的护士进行访视,并尽可能陪同患者进入手术室接受手术,手术过程中注意适当遮盖非手术部位并注意保暖,必要时为患者讲解手术情况,术毕时肯定患者的配合,并及时告知手术结果,尽可能提升患者手术生理及心理舒适度。疼痛护理:在强化手术室舒适护理缓解疼痛的同时,引导患者术后正确进行疼痛自评,由于前期心理干预顺利开展,患者情绪稳定,手术配合效果好,后期疼痛护理压力小。

1.3 评价标准

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了解患者护理环境、操作技术、教育指导、心理舒适、生理舒适5项内容护理情况,5项满意为非常满意,3~4项满意为满意,2项及以下满意为不满意[3]。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1 d和麻醉前心率及血压、疼痛VAS评分、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血压、心率、疼痛VAS评分

两组术前1 d心率和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前血压、心率均较对照组更低,VAS疼痛评分也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术后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17例(28.3%),观察组2例(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组别 非常满意(例) 满意(例) 不满意(例) 满意度(%)

对照组(n=60) 13 36 11 81.7

观察组(n=60) 42 18 0 100

字2值 9.102 8.226 12.047 11.224

P值

3 讨论

护理服务是重要的手术治疗辅助服务,手术室护理水平直接影响手术结果及患者康复效果、患者护理体验[4]。笔者认为,对照组患者实施的调整饮食、用药方案,规范做术前检查、术中常规配合等系列常规护理仅是被动执行医嘱、配合手术操作,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过于简单、不够深入和详细,不利于手术准备工作、术中配合及术后强化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患者对常规手术室护理的体验也始终不尽如人意。

手术室护理正朝着“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全新方向转变和优化,恰如其分的沟通和交流正是新时期“以人为本”的优质手术室护理服务的基石[5-6]。本院在强化护士护理技能、提升综合职业素养的同时,充分将自身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以亲情式的人性化沟通稳定患者围术期情绪、引导患者配合手术治疗和准备工作,促使手术室护理水平全面提升。

本次研究在充分认识到常规手术室护理服务并发症发生率高、疼痛明显、患者配合度差、护理体验欠佳的缺陷的基础上,对本院60例手术患者开展手术室人性化心理干预,并对比常规手术室护理的60例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开展基于人性化沟通的优质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各阶段血压、心率及术后疼痛、并发症控制效果均优于常规手术室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林燕斌,何小霞,冼敏瑶,等.沟通方法在手术室术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5(10):63-64.

[2]冯春英,滕月萍.沟通方法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29-30.

[3]孙华.护理沟通方法在手术室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伤残医学,2013,18(12):265-266.

[4]庄新萍,陆琪,曹彩英,等.安全文化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63-64.

[5]程喜丹.沟通方法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32):220-221.

篇8

【关键词】 舒适护理;手术室护理;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30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44-01

手术室治疗患者疾病的一种主要临床手段,手术治疗是为了解除患者的病痛,但是手术进行的过程中会给患者身体和心理带来一定的伤害,这种伤害会影响到患者手术治疗的预后效果。舒适护理死近年来被引入到临床中的一种在手术室中进行开展的全新护理模式,它以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手术给患者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不适,使患者感到舒适,使患者在身心舒适的状态下完成手术治疗,能够促进患者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1]。我院就对舒适护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院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240例,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120例患者,男77例,女43例,患者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为(54+7.3)岁。观察组120例患者中,行产妇科手术的患者34例,行心胸外科手术的患者30例,行泌尿外科手术的患者23例,行骨科手术的患者22例,行颅脑外科手术的患者11例。对照组组120例患者,男75例,女45例,患者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为(53.6+8.2)岁。对照组120例患者中,行产妇科手术的患者35例,行心胸外科手术的患者28例,行骨科手术的患者23例,行泌尿外科手术的患者22例,行颅脑外科手术的患者12例。

1.2 临床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与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额外给与舒适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1.3 舒适护理

1.3.1 术前访视 在患者进行手术的3-5天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访视。术前访视要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建立信任关系;为患者介绍手术的进行流程,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和配合方式;帮助患者消除术前恐惧和担忧心理[2]。

1.3.2 术中舒适护理 患者一旦面临手术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和紧张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在患者进入手术室时,就逐渐地缓减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根据患者的感受调节手术室内的温度,调整患者的体味使其处于较为舒适的状态。手术过程中要积极鼓励患者,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降低患者的不良感受。

1.3.3 术后舒适护理 手术结束后帮患者清洗术中残留的血迹等,帮助患者穿好衣服,将患者送回病房休养。休息时根据患者的感受加减被子,移动患者时要注意动作轻柔,保护好患者的切口部位[3]。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和情绪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的心率、血压以及焦虑情绪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一般患者及其家属都会认为采取手术治疗的疾病是比较严重的疾病,因此,对于患者来说,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疾病时,不仅要承受手术创伤给身体造成的伤害,还要承受手术可能失败的风险等。因此,患者再进行手术治疗时,其身心都比较脆弱,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常规临床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了[4]。舒适护理概念的引入,使得手术室护理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开始向心理—生物模式进行转变,在关注患者身体创伤的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也给予了积极的关注与护理。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引入舒适护理能够对患者进行身心的全方位护理,从而促进患者取得良好预后,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谢凤娣,张彩霞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11):2446-2447.

[2] 张雅莲.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99-100.

篇9

关键词:脊柱骨折 手术室护理 不安全因素

作为骨科常见创伤之一,脊柱骨折的发生会对患者的活动功能、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1]。目前临床对于这类创伤多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2-3]。结合既往脊柱骨折手术室护理经验可知,脊柱骨折患者的护理不安全因素较多。因此,分析脊柱骨折患者的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类型及防范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13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室护理方法的异同,分为常规组(54例)和防范组(59例)。常规组男31例,女23例;年龄(70.4±3.8)岁。防范组男35例,女24例;年龄(69.8±3.9)岁。差异不显着。

1.2 方法

常规组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防范组接受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护理(1)手术室护理安全评估。护理人员结合既往脊柱骨折围手术期护理经验、相关科研资料等,确定脊柱骨折手术患者的护理不安全因素。最终确定为:术中不当;术中皮肤损伤;切口感染。(2)制定护理方案。逐一结合脊柱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类型、原因,制定防范方案。术中不当:加强护理人员,尤其是低年资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确保其能够熟练掌握脊柱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术中皮肤损伤:这一不安全因素主要与脊柱骨折俯卧位下四肢皮肤保护不当、手术时间较长有关。要求护理人员于正确摆放脊柱骨折患者的后,采用于四肢、腹部等部位下方增设软垫的方法,做好皮肤保护,减少局部受压。切口感染:遵医嘱给予脊柱骨折患者使用抗生素;术中合理控制手术时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密切观察脊柱骨折患者切口处皮肤变化,指导患者正确识别切口感染征象。(3)实施防范护理。按照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护理方案实施护理。按照每月1次的频率,总结脊柱骨折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安全水平,如发现仍存在不安全因素,重新优化防范方案,以促进脊柱骨折患者预后的改善。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的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发生状况;对比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术后1周活动功能状况;统计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9.0软件统计。不安全因素、护理满意度数据以x2检验统计;住院时间及术后1周活动功能数据以t检验统计。P<0.05:差异显着。

2 结果

2.1 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发生状况

常规组3例术中摆放不当,术中皮肤损伤、切口感染各2例,防范组仅1例术中摆放不当,组间不安全因素发生率差异显着(P<0.05)。见表1

表1 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发生状况[n/%] 

2.2 住院时间及术后1周活动功能状况

常规组住院时间(17.26±3.92)d,长于防范组(P<0.05);常规组术后1周活动功能(83.19±5.17)分,低于防范组(P<0.05)。见表2

表2 住院时间及术后1周活动功能状况

2.3 护理满意度

常规组护理满意度83.33%,低于防范组(P<0.05)。见表3

表3 护理满意度[n/%] 

3 讨论

脊柱骨折手术室护理的重要性在于:其不仅与患者的手术疗效存在密切关联,还直接决定着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活动功能恢复速度及效果等[4]。因此,改善脊柱骨折手术室护理质量及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脊柱骨折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主要包含(1)术中摆放不当。这一不安全因素主要与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护理技能水平不足等有关。脊椎骨折患者的与其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密切相关。这一问题的发生会导致脊柱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延长,甚至可能增加手术治疗的风险性。(2)术中皮肤损伤及切口感染。这两种不安全因素均与术中皮肤保护不当、手术过长等有关[5]。

护理不安全因素预防护理用于脊柱骨折患者的优势为(1)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相对于常规护理而言,护理不安全因素预防护理要求护理人员逐一针对脊柱骨折手术中的不安全因素类型,选择适宜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和控制。本研究证实:防范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1.69%,低于常规组(P<0.05)。(2)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护理可提高脊柱骨折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原因为:这种护理方法为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制定了安全的围术期护理方案,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因此,其护理满意度水平可逐渐提高。本研究证实:防范组护理满意度96.61%,高于常规组(P<0.05)。(3)促进脊柱骨折手术患者活动功能的恢复。护理不安全因素预防护理模式下,术中皮肤损伤、切口感染等容易影响脊柱骨折患者康复锻炼、活动功能康复状况的因素均得到良好控制,因此,患者的术后恢复速度相对较快。本研究证实:防范组术后1周活动功能(94.03±4.98)分,低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宜于脊柱骨折患者的手术室护理中,推行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护理,以提高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安全性,改善其术后恢复状况。

参考文献

[1]成霞,王翠娟,吴丹,等.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干预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的干预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04):686-689.

[2]王秀玲,杨雪梅,张莹莹,等.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护理模式在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08):107-108.

[3]高海华.循证护理模式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03):10-11+55.

篇10

【关键词】 手术患者;细节护理;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081-02

手术室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是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疾病诊断以及疾病抢救的一个场所[1]。手术室护理工作具有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责任强、专业水平要求高以及风险大等特点。因此,在繁忙的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果专业护理知识不足或是缺乏护理经验,极易引起手术室安全事故,轻则导致患者功能缺陷,重者危及生命[2]。为防范手术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予以细化,对维护患者、护理人员,乃至医院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为了解手术室护理中细节护理的运用价值,笔者对我院收治的44例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予以细节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88例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实验组与常规组,各44例。实验组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6.3±6.1)岁;手术类型:18例为外伤性手术,13例为胃肠道手术,9例为肝胆手术,4例为其他手术。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6.2±6.3)岁;手术类型:19例为外伤性手术,12例胃肠手术,10例肝胆手术,3例为其他手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常规护理措施,即手术前,对手术室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室内温湿度进行调节,准备好相关的手术器械。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细节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术前护理 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到病房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向其说明手术治疗的目的、方法、步骤,可能存在的风险,需注意的事项。此外,还可向患者介绍一些类似病情的成功治愈案例,以消除其负性情绪,提升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互动时,应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与其交流,针对患者所提出的各种疑惑,应耐心解答。与患者交流时,需注意用词恰当,如交流时间控制在15min以内,不可使用“死亡”、“意外”等词[3]。

1.2.2 术中护理 为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应以亲切、友好的态度向患者介绍手术相关人员,以消除紧张心理,且手术期间时刻陪伴左右,注意观察患者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良心理。麻醉时,应予以心理支持,可以使用语言安抚或轻握患者的手 [4];麻醉后,应对手术部位进行固定处理,同时,为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应对隐私部位进行遮挡。若手术期间患者提前清醒,护理人员可向其说明手术的进程,并对其进行安抚。术中需注意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尤其对局部麻醉患者,需不时询问身体状况,一旦发生异常,立即告知手术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1.2.3 术后护理 手术后,需对手术使用的器械进行清点,如手术器械、缝针以及纱布等,以防遗留在患者体内[5];对患者伤口的血迹进行认真清洗,帮助患者整理好衣服,送至病房。在转移患者的过程中,动作应轻柔,尽量避免抬动以造成不必要的疼痛,及时告知家属手术的情况,且为其解疑答惑。

1.3 观察指标 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评估,主要内容有:手术室仪器准备、物品准备、护理安全质量以及人员专业素质等四项。每一项的分值均在0~4分,其中0分表示时常失误,1分表示偶尔失误,2分表示通常无失误,3分表示几乎无失误,4分表示并未失误[6-7]。

此外,医院自拟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满分为100分,其中,59分以下表示不满意,60~74分表示基本满意,75~84分表示满意,85分以上表示十分满意。满意度等于十分满意率、满意率、一般满意率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加以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室护理质量比较 实验组在手术室仪器准备、物品准备、护理安全质量、人员专业素质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伴随着医学水平的快速发展,广大民众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在此背景下,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但需要为病患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还需提供身心各方面的护理服务。手术室是医院内十分重要的科室,因而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很重要。

细节护理是一种新型的临床护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需求为导向”的思想,在手术中,注重护理的细节,强化细节护理管理,且予以准确的护理指导,对保证手术室的安全,促进患者术后的快速恢复,具有重大意义[8]。当前,该种护理模式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诸多领域,并且还获得了比较好的成果。在余敏[9]的研究中,其对200例患者予以细节护理,结果发现该组患者的安全隐患发生率均低于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另一组患者,且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又如在戴蕾蕾[10]的研究中,实施了细节护理的一组患者,经调查发现其护理满意度(95.0%)显著高于实施常规护理(77.5%)的另一组患者,差异显著。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实施细节护理的实验组患者,最终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护理后,手术室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关柏秋,曹晓艳,董淑琴,等.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31(12):57-60.

[2]汤如意.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的效果分析[J].延边医学,2015,27(08):109-110.

[3]王华,江敏琼.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21(06):554-555.

[4]姜桂芹.细节护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7(04):144-145.

[5]孟庆礼.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2):243-244.

[6]韩芳,魏民,芦凤娟,等.细节管理在神经外科患者手术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03):91-92.

[7]周春梅.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延边医学,2015,24(14):6-6.

[8]吴凯.针对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母婴世界,2015,19(4):297-298.

[9]余敏.针对手术室安全隐患的细节护理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12,9(12):44-46.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心脏外科手术是临床手术治疗中常见的手术措施,对心脏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极大的作用,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当下,我国医疗技术也随之而不断的提高,使得我国心脏外科的医疗技术可以得到显著的发展。这样同时也给心脏外科手术室护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1]。鉴于此,我院研究心脏外科手术应用手术室护理的临床效果,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具体实验报告先报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来我院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24例患者,分组方法采用动态分组原则,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其中常规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为12例,男性患者为7例,女性患者为5例,年龄35~60周岁,平均年龄(46.38±1.12);研究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为12例,男性患者为6例,女性患者为6例,年龄29~59周岁,平均年龄(43.17±0.83),将两组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对照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之间具有极佳对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常规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对研究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该组患者手术室护理。(1)一些患者在手术室中会急速的产生一种恐惧、害怕的情绪,给麻醉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护理工作人员要及时的安抚患者,用耐心、温柔的语气慢慢的帮助患者放松情绪,同时护理工作人员可以紧握患者的双手,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使得患者更好的接受麻醉实施[2]。(2)护理工作人员要做好手术准备,依据实际要实施的心脏外科手术进行相关器械、设备的摆放,同时要做好常规手术设备以及循环设备的?时福?使得医生可以在手术中游刃有余[3]。另外护理工作人员要调整手术室温度以及湿度,一般温度控制在25°C左右,湿度控制在60%左右,注意手术中患者的保暖情况。(3)要密切观察患者在手术中的生命体征,当患者的皮肤颜色以及输液通路等发生异常时,要及时的对患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要依据实际手术需要调整患者的,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另外护理工作人员同时也要做好医生开胸时的器械准备,要及时的给医生提供所需要的胸骨锯等设备,辅助医生开胸。在手术室中要记录手术所需要添加的临时器械以及设备,并在手术快结束时,清点手术器械。

1.3 观察指标

护理一段时间后,统计比较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效: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不良事故;有效:患者手术完成效果较好,不良事故出现频率较低;无效:患者手术完成效果极差,且发生严重并发症。

1.4 数据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P

2.结果

通过分析和研究统计数据,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67%),常规组总有效率为(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脏外科手术的要求极高,配合有效的手术室护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采用良好的护理态度,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得患者的麻醉效果得到集中发挥。并在手术中调控手术室温度以及适度,注重患者保暖,避免患者因为低温引发室颤等现象。另外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及时提供正确的手术器械,使得手术成功完成。手术室护理的有效应用,提高了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护理价值,受到护理专家的认可[4]。

篇12

〔关键词〕舒适护理;手术室护理;应用效果

手术室是医院为患者提供手术治疗和抢救的场所[1]。大多数患者对手术室均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患者对自身疾病感到焦虑,在进入手术室的时候对环境感到陌生,因此很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的不良心理,对手术治疗和术后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舒适护理近年来被我国大多数医院手术室护理中所应用,通过采取一系列人性化的措施,排除患者不利的心理因素,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患者在手术治疗中达到最舒适最理想的状态。本研究主要选择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56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28例。观察组男65例,女63例;年龄16~74岁,平均(46.3±5.6)岁;妇产科手术26例,耳鼻喉科手术22例,普外科手术43例,脑外科手术20例,骨科手术17例。对照组男67例,女61例;年龄15~76岁,平均(47.2±5.3)岁;妇产科手术25例,耳鼻喉科手术23例,普外科手术41例,脑外科手术21例,骨科手术18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两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护理,包括做好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检查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术前巡访护理。手术前一天,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巡防,确定患者姓名、手术史、疾病史等。了解手术名称和方式,了解手术所需时间、病变部位等。在巡访的时候,护理人员要与患者亲切沟通,询问患者的身体情况,并嘱咐患者家属帮助患者做好手术的准备[2]。(2)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对手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惧,手术前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要简述患者患病的原因、治疗的方法和手术的方法,介绍手术的所需时间和大致流程,介绍以往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情况等。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介绍本院手术室的一些先进设备、优良的环境以及手术医师的手术经验,减缓患者对手术室的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可以与患者家属沟通合作,耐心安抚患者的心绪,提高患者的自信心,积极配合手术治疗。(3)手术护理。进入手术室后,注意调节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帮助患者调整舒适的,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尽量保护患者的隐私部位,术中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若术中出现意外,则需进行及时的抢救,为患者洗除皮肤上的血迹,盖好被单。手术结束后,要确定患者的血压、脉搏以及意识均恢复正常后,才可与麻醉师一同护送患者和回到病房。在回到病房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手术切口部位,与病房护理人员进行交接时,需详细嘱咐术后注意事项。(4)术后随访。手术结束第2天后,参与手术的护理人员需进行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鼓励患者在恢复之后尽早下床活动,并指导下床活动的锻炼方法。询问患者是否仍存在哪些身体不适,若伤口仍然疼痛则考虑与麻醉师联系并进行进一步处理。

1.3评价指标

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心理状况,记录两组入院治疗时、进入手术室治疗时的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指数并进行对比。手术治疗后,自制调查问卷发放给患者及患者家属,问卷内容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3个标准,嘱患者进行无记名打钩,计算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入院时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进入手术室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护理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7.3%(满意58例,比较满意41例,不满意29例),低于观察组的95.3%(满意105例,比较满意17例,不满意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治疗是各种疾病治疗的有效方式,但大部分患者对手术治疗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为了提高患者手术质量,我国大部分医院都开始应用舒适护理的模式[3]。舒适护理大致上包括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以及灵魂舒适4个方面,本研究中对抽取的患者采用了舒适护理的措施,在做好术前准备的情况下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根据患者需求指定护理方案,有效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不仅提高了患者生理、心理方面的舒适度,还减少了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提升了手术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护理后,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进入手术室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舒适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的护理效果,改善手术室患者的心理状况,提升患者的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克惠.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271-272.

[2]陈胤娥.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7,30(1):185-186.

篇13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 肿瘤 应急反应 影响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9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71-01

肿瘤患者因心理负担较重,在接受手术时,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比如手术室环境以及手术本身的干扰刺激,而产生较为严重的应激反应。按照来源不同通常可分为:心理应激反应和生理应激反应。应激反应的存在,会对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临床护理产生较大阻碍[1]。因此采取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提高护理质量。现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78例,均为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男性45例,女性33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44.5±16.7)岁。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采取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39例(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两组的年龄、性别、麻醉类型、手术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室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方法。①护理工作先于实施手术前开始。护理以手术室常规护理方法为主,而不加其他特殊干预。除了做好相关的常规护理、术前准备工作之外,提前25-30分钟,将患者送至手术室;②由于手术中常规要使用电刀、超声刀等仪器,因此护理人员有必要做好手术安全检查工作,确保各项仪器准备、消毒完毕;③对手术室自然环境进行干预控制,保持适度的空气流通,按照手术要求调节至一定的温湿度,并注意噪音控制,确保手术环境安静。

1.2.2 观察组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手术前-中-后全程实施手术护理干预,除完成手术室常规护理外,还需要加强思想引导,对肿瘤患者进行普及教育。资料显示,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深入的普及教育,使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手术治疗预期效果、以及后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可以大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从而更容易接受并主动配合临床治疗。对于一些有别于常规护理的护理手段,比如在手术前要求病人禁饮食,对家属充分讲解后,有利于取得病患家属的配合,从而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另外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通过摒弃传统手术采用的盐水,使用无菌蒸馏水,确保肿瘤细胞水肿破灭,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加强无菌操作技术水平。同时要考虑到患者的隐私顾虑,避免过长时间暴露。最后,手术完成后,注意对患者生理指标进一步关注,待各项指标恢复平稳后,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恢复性锻炼。同时协助患者取合适卧床休息,叮嘱其需要注意事项,以减少疼痛。偶有疼痛严重的患者,应采用镇痛泵进行止痛,缓解患者疼痛感。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

2 结果

观察组的血压变动率为25.64%(10/39),低于对照组51.28%(20/39);观察组心率变动率为23.08%(9/39),低于对照组56.41%(22/3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4/39),低于对照组25.64%(10/3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论

对于患者来讲,手术治疗往往都容易引发患者的担忧和情绪上的沉重负担。如果不能有效得到疏通和缓解,心理上的压力会在交感神经的作用下,引发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量大大增加,从而导致患者在生理上出现一系列的变化,例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等症状,出现应激反应。如果应激反应强烈,就会造成血液循环中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和血液流动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生理指标的紊乱以及患者情绪上的变化,会给手术的顺利进行带来非常大的阻力。尤其是肿瘤手术,该术本身由于病患部位、手术以及手术过程中所采用的麻醉方式等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容易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理上诸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等非特异性反应,并导致应激综合征的发生[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患者对手术缺乏必要的认识,也会进一步加重身体的排斥反应,使得对手术的适应性和病患自身调节能力减弱,给手术的顺利进行带来一系列不确定性和危险性。

因此,临床加强对肿瘤病人手术的全程护理干预是必要的。由此,我院现阶段为了提高肿瘤病人的护理效果,特别提出了优质护理理念,通过综合考核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根据各项考评指标进行考核,以此来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度。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在进行手术室干预护理后的血压、心率变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手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在手术期间,护理对于患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1]。手术室护理关系着患者的治疗效果,所以对手术室的护理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常规管理,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比较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前后的护理效果。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常规管理,选择期间进行手术的19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选择期间进行手术的20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方法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常规管理。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方法为:(1)建立质量控制小组:科室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建立多个质量控制小组,如建立手术室各室管理组、器械管理组、护理文书组、消毒隔离组、急救管理组等。每个小组包括3-4名护理人员,选择1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2)组织护理培训:科室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参加护理培训,邀请资深护理人员讲解手术室护理管理的重要性,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责任意识。各质量控制小组单独组织护理培训,组长为组员发发放护理质量控制管理表,讲解各自护理质量控制管理的相关内容,倾听组员关于质量控制管理内容的意见,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及时修改;各组长为组员分配工作,使各组员的职责明确,切实提高其责任心。(3)护理质量检查管理控制:质量检验管理小组不定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进行突击检查,观看手术室护理操作,评价手术室各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记录不规范的地方进行及时整改。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护理人员,将考核结果与奖金及晋升挂钩,对考核不良的护理人员进行约谈,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1.3观察指标观察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后的手术室护理差错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并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后的手术室护理差错率分析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后手术室护理差错率为0.05%,较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的0.3%显著降低(P<0.05)。具体结果见表1。2.2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后的护理满意率分析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4.9%,较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的81.3%显著提高(P<0.05)。具体结果见表2。

3讨论

手术室是外科手术进行的主要场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已成为多种疾病治疗的常用手段,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护理事业正在迅速发展,护理部门已成为各大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承担着患者的护理服务任务。手术室的患者多为病情复杂、病情较重的患者,所以患者更离不开优质的护理服务。然而,在一些医院,存在着手术室护理不规范的现象,这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极为不利,同时也增加了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风险。由此可见,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3]。质量控制对于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以建立多个质量控制小组为基础,在每个小组内选出组长主管本小组所涉及的护理管理任务,组长又给组员分配工作任务,明确各组员的工作职责。可以看出,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中组长及组员的工作职责均较为明确。明确的工作职责从某种程度上明确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这对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好坏最终由护理质量检验管理小组来评价,其所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更有利于发现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奖惩机制的建立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对待护理工作更为认真负责。由此可见,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具有良好效果。为探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本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常规管理,自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对手术室护理采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结果显示: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后手术室护理差错率为0.05%,较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的0.3%显著降低(P<0.05)。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4.9%,较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的81.3%显著提高(P<0.05)。本研究说明,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别逢桂,李柳英,王文平,等.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596-597.

[2]伊学珉,朱学玲.“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1):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