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市场前景范文

食品安全市场前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食品安全市场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食品安全市场前景

篇1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可追溯系统 应用前景 企业战略选择

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定义是一种有效的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系统方法和手段,通过这一系统能对问题产品快速定位并准确隔离,最后实施快速召回,降低质量安全的风险,保护公众健康。本文从应用前景研究视角,探索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推广与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理论研究状

(一)国外理论研究状况

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较早,因此食品可追溯技术的理论也较为丰富,研究也较为全面。认知和支付意愿是影响该体系推广的重要原因,理论研究显示不同的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认知有概念的差异。社会最优供给的可追溯食品所额外增加的成本与生产者出于收益考虑所能够承担的额外成本间存在着差异。

(二)国内理论研究状况

相对于国外的研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也较少。国内很多学者也借鉴国外的研究方式,对国内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进行了研究。为了百姓饮食安全,国家积极鼓励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然而,我国食品可追溯开展较晚,普及面较窄,现在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食品安全观念落后,生产规模小,技术兼容性差,操作成本高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限制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推广和建立。

二、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

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很多食品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食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在食品市场上,很多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薄、不注重食品安全、无视消费者的健康,致使消费者对有害食品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购买行为。部分生产单位申报安全证书时,一般能较好地执行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是在获得证书后,在利益驱使下,往往会生产低质量的产品。信息不对称,使得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进而占领整个市场。

(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内容比较单薄,无法满足食品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较为笼统,不具体明确,责任主体也不明确,有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也不能应对新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消费者食品安全可追溯的态度

(一)食品安全性是影响消费者的主要因素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的饮食不再仅仅关注温饱问题,而更多的是安全健康问题。食品的价格不再是影响人们消费的主要因素,食品是否安全则是人们首要考虑的。

(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支付意愿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愿意为某种消费支付的资金,可追溯商品的价格会随着成本的上升而上涨,由此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食品可追溯系统为消费者提供生产地和加工流程等信息,监控食品生产过程与流向,成为食品供应链系统中各个主体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由此被认为是从根本上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工具之一。

四、企业战略选择

(一)食品安全问题对企业影响

食品企业的形象最主要的就是安全,一旦食品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会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影响企业的销售量,品牌价值和股票的价格,甚至致使企业倒闭破产。

(二)食品企业建立追溯体系的理论依据

我们知道市场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信息不对称。在食品供应链中,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由于客观的原因必然有着信息不对称,这严重损害消费者和生产高质量食品企业的利益。食品安全可追溯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和品牌战略。

(三)企业的长远利益分析

(1)实现企业差异化战略。食品是生活必需品,弹性小、替代品多。因此,食品企业要想在食品行业长远发展,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基本要求,还要有着创意,有着自己特色,争取有利的竞争优势地位。因此,企业应用新的科技实现差异化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较好途径。可追溯体系能成功传递消费者所需的各种信息,满足消费者安全需要,实现产品特性、实现差异化。(2)提高产品的安全性与质量控制能力。近年来,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安全也在发生改变,正由量到质的飞跃。因此,食品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必须注重食品的安全问题。而食品可追溯体系正好符合这个质量控制的总体思路,它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食品万一发生安全问题时,能第一时间追溯到问题责任方,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和召回成本。(3)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食品可追溯体系为食品生产商、加工商、物流商和销售商等构建了一个信息平台,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各个企业能了解到各个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单为消费者提供,也为食品企业提供了了解产品的渠道,各个厂商不但能清楚了解本环节的信息,还能清楚了解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的信息,他们能更有计划的安排生产,生产更有市场的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产品库存,所以必能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五、对政府建议

第一,支持建立个民间的食品安全基金,这部分资金可以用于支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一旦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基金就减少该企业的基金收益,减少的部分用于奖励给安全性好的食品企业。第二,使用有安全等级的企业标识,各类食品企业名字后面必须加上等级标识,由权威机构对国内的食品企业做好食品安全等级评级,安全系数最高的企业定为A级,然后依次是B、C、D、E。该标识随着企业的安全性而改变,每年对食品企业做一次食品安全等级评估,若企业的产品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其安全等级会相应下降,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第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出现安全问题的企业严惩不贷。借鉴国外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制度、应急处理机制、信用制度和信息制度,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加大处罚力度,明确责任主体,依法从重从严惩罚。

六、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和相关政策的推出,我国国内食品安全发展要求,顺应国际发展潮流,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有着较好的前景。我们企业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也必须广泛的建立起信息可追溯体系。然后,随着智能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成本不断地下降,便宜且方便的追溯方式将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综合上述探讨,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能够为消费者、食品企业、国家带来很大效益,将会在食品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拥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为贵州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657038),国家级,项目编号:贵大国创字(2013)002,项目负责人:裴伟康(1991―),男,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蓝莓;食品安全;监管;研究目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 S6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01-0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类生存、社会进步时刻离不开食品,离不开安全、卫生和营养的食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近几年的食品市场屡屡发生的质量安全事故,频频曝光的假冒伪劣产品,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食品安全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我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蓝莓学名越橘,原产于北美,是地球上少有的蓝色食物之一。我国的野生蓝莓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地区。伊春市的野生笃斯越橘资源主要分布在8个产区内,即北部的友好、上甘岭、五营、红星、新青、汤旺河、乌伊岭7个林业局和嘉荫县,这些地区笃斯越橘集中分布面积为2.4万hm2,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75%以上。蓝莓因具有独特风味及营养保健功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保健食品之一。蓝莓被誉为“美瞳之果”。

蓝莓食品是一个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森林食品[1-2],由于伊春市所处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使蓝莓产业成为一项新兴的非林替代产业。目前,伊春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59户,其中以小兴安岭特色山野果蓝莓为生产原料的企业达到60户,占食品生产企业3成以上。但是蓝莓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监管中发现,各个企业生产的蓝莓食品除蓝莓果酱外,采用的都是企业质量标准,无论是从原材料生产与采购方面,还是生产加工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这势必加大了对蓝莓食品安全的隐患。伊春市在经济转型中,要使蓝莓食品成为林区绿色食品业最具有发展行业的产业,促使蓝莓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强蓝莓食品质量监管,保证蓝莓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对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进行产品研发和保证质量安全。

1 研究目的

野生蓝莓的保护由林政部门负责,蓝莓的种植质量归农委负责,蓝莓食品在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由技术监督局负责,蓝莓食品在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是工商局管理,蓝莓食品的企业标准由省卫生厅制定。现有的多头管理体造成了各扫门前雪的现状,无法从整体上,根本上保证蓝莓食品质量安全。因此,应该以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蓝莓食品发展情况,从伊春市蓝莓产业发展与管理现状入手,查摆问题,条分缕析,对伊春蓝莓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伊春蓝莓食品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并希望通过实践的操作能够将这些对策建议转化为促进伊春蓝莓产业发展有效措施,从而保证人民吃上安全放心的蓝莓食品。

2 研究意义

任何理论研究都要具备某种应用价值和现实效用,并最终成为指导实践的范式,否则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的角度讲,研究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都具有深远的意义[3-5]。

2.1 理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讲,对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进行研究,将会进一步丰富我国食品安全理论,对于我国蓝莓食品产业规范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由于蓝莓具有独特的风味及广泛的药用价值,其鲜果及加工产品在国际上长期被作为一种功能保健食品而风靡世界各地,而且当前国际粮食组织已将其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因此,全国各地掀起发展蓝莓食品风暴,保证蓝莓食品安全,加强对蓝莓食品质量监管,就成为食品业发展的应用之义。

2.2 实践意义

从实践意义来讲,《黑龙江省蓝莓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指出,蓝莓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五大健康食品之一,市场需求量逐年迅增,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野生蓝莓蕴藏量大,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蓝莓产业发展初露端倪,势头强劲,效益显著,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多种经营、增加产区群众收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区经济转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伊春市地处小兴安岭,独特的地理环境 ,有大量的野生蓝莓生长,发展蓝莓产业与蓝莓食品具有其他省市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于经济转型林区而言,大力发展蓝莓产业是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是发展替代产业的优势项目,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基于这样的发展态势,如何加强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保证蓝莓食品安全,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进行蓝莓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参考文献

[1] 吴兴壮,李利峰,李晓东,等.越桔果实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预测[J].辽宁农业科学,2003(6):27-28.

[2] 李亚东.越橘(蓝莓)栽培与加工利用[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郜海燕,徐龙,陈杭君,等.蓝莓采后品质调控和抗氧化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3(6):7-14.

篇3

1.资源潜力大,市场前景广阔

马鞍山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现辖三县三区,36个乡镇。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228.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4.34万人。全市土地面积4042平方公里,全市土地类型多样,山、水、平原兼备,拥有耕地面积187万亩,可养水面51万亩,林业用地88万亩。气侯温和,雨量充沛。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为多种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我市成为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绝大部分消费者希望能购买到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我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发展迅猛,截止目前,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37家、认证品种84个、产地监测面积15800.3公顷、核准产量108384吨,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3家,认证品种42个,产地监测面积338565.5亩,核准产量128883吨。

2.政府推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关系到农业经济效业和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更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市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关心支持下,我市从多方面入手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提高我市农产品档次,增强我市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马发[2009]11号)、《关于印发促进产业转移若干政策的通知》(马发[2012]1号)(暂行),对获“三品”认证企业、各级标准化项目实施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工作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和政策扶持。

二、现状

1.抓产地保护,净化生产环境

首先是逐年分区域开展产地环境动态监测,先优势农产品产区、特色农产品产区,再到一般农产品产区,基本可实现产地环境动态监测五年一循环,为建立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科学依据。其次是建立产地监控和评价机制,监控农产品产地安全,消除环境污染。再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措施,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奠定环境基础。如在水产养殖业,坚持“以鱼养水、以水养渔”的生态理念,大力推广“种草、投螺、配养、稀放”的水产生态养殖模式,提高了饵料的利用率,减少了农业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了渔药的使用量,保护和改善了水体环境,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赢。在种植业,大力推进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专业化防治模式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农药、肥料使用量,提高农药、肥料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保环境。

2.抓投入品管理,严控生产源头

一是以国家明令禁用的农药、兽药为重点,加大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力度,保障农资产品质量。2012年全市共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单位1736家次,出动执法人员5042人次。查处案件23起,涉案货值14.09万元,罚款5.6万元。结合市场检查,开展农资产品例行检测,实行检测结果与依法查处有效衔接,2012年全市共抽检农资样品203个,其中,农药85个、肥料70个、饲料48个,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6.47%、82.86%、100%。对不合格肥料经营者进行了处罚。二是开展小农资店质量安全整治与规范评价工作,创建放心农资店。按照证照合法齐全、管理制度规范、具备生产经营条件、依法诚信经营、商品明码标价、台帐记录健全、接受社会监督、科学为农服务等条件,对农资经营店进行综合评价,公示评价结果,引导广大农资经营者规范经营、诚信经营。同时,建立农资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记录制度,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农资企业进行登记存档,进行教育处罚或媒体曝光。三是创新农资经营服务方式,鼓励农资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经营服务等多种经营模式,严把农资产品质量关,保障农产品安全。同时,开展植保专业化服务,实行统一供药、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技术、统一检查防效、统一收取服务费的“五统一”服务。2012年全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103.1万亩次,比2011年递增84%。

3.抓农业标准化推广,规范生产过程

第一本着“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着重制定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管理操作类地方标准,尽可能做到生产全过程标准相互衔接,全覆盖、系列化、易操作。目前,全市共制定地方标准30多项,其中,省级标准3项。第二积极创建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优先在全市水产品、奶牛、蔬菜、水果四大基地、“三品”认证企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种养大户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指导督促建设主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做到有专门组织、有管理制度、有操作规程、有监督检测,并建立完整档案,实现质量可追溯。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标准化示范区82个,其中,国家级18个、省级28个、市级36个。第三鼓励争创品牌,提高产品档次。指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农业“三品”和名牌农产品,并加强认后监督管理,保护品牌声誉。

4.抓产品检测,保障消费安全

首先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市级监测为骨干、以县级监测为基础、以乡镇监测为补充、以企业自律性检测为主体的农产品检测体系。依托市环保局、市质监局、市卫生局等社会检测资源,创新市级检测运行模式,实现有效检测。其次突出重点单位、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开展检测工作,并注重定性检测与定量检测相结合,节约经费,扩大检测面和检测频率。第三方面注重发挥检测信息的作用,严格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引导消费,督促企业自律。2012年全市共抽检农产品样品8741份,其中,蔬菜、水果样品6470份、畜禽产品6128份(其中,生鲜乳7份)、水产品159份、粮食11份。抽检合格率除蔬菜、水果为99.98%,其它均为100%。

三、对策

1.强化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要强化协调管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监督管理工作。(2)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各级农业、新闻等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氛围。(3)增加投入。农产品质量建设从标准的制定实施、检测机构的建立、例行检测工作的开展,到农业环境、投入品的整治等等都是公益性、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4)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今年计划建立市级农业物联网,利用农业物联网与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等技术优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从生产到餐桌全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2.抓责任主体,强化企业自律

一是建立全市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档案,确定重点监管对象。二是及时加强对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的宣传培训,让他们知法、懂法、遵法,增强其第一责任主体意识。每年我们都组织对农产品、农资生产销售企业的质量管理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及“三品”认证监管等相关知识培训。三是加强监督管理,要求生产销售企业严格实施相关制度,并进行服务指导。如加强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重点检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种养大户是否建立农业投入品采购和使用记录台帐、是否按规定使用农业投入品、是否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兽药休药期;重点指导督查实施生产记录制度、自检制度、不合格农产品报告制度、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和进货记录制度的执行情况。四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单位”授牌活动。凡能自觉执行相关制度、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无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的单位给予授牌。

3.健全完善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

依据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加快制定适合我市推广应用的优势特色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做到有标可依,按标生产。到“十二五”末,力争制修订市级农林地方标准4项:《土鸡田间养殖技术操作规范》、《土鸡林间养殖技术操作规范》、《稻田培育幼蟹技术操作规范》、《蟹塘鳢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操作规范》。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已初步建成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骨干、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基础、市场(企业)检测点为网络,形成统一权威、分工明确、定位清楚的市、县(区)、市场(企业)三级农副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施对产地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的有效检测,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确保市民消费安全。

4.抓制度建设,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篇4

关键词: 十堰市;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 F234;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0036-05

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与人均收入水平的改善,尤其是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可供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而如何既能选择到一种安全、生态、健康的食品,又能享受到自然的田园风光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也随之在中国产生,其在我国各地的发展之路与可行性问题研究也逐渐得到关注。

一、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概述

(一)社区支持农业内涵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为CSA,是一种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建立直接市场交易的形式,生产者能有效规避生产风险,而由消费者“买单”的一种模式[1]。具体而言,由消费者通过在早期生产之前预付一定资金给生产者(农场主)租用农场土地,消费者承担农作物的最终成果,并有选择性地进行土地管理,而农场主负责过程性管理工作。

CSA农场将销售环节提前,使得农产品生产风险由消费者和农场主共同承担,并共享最终的成果。这种模式不仅提升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也利于消费者更深入的参与到农场的生产过程中,享受田园生活。

(二)社区支持农业形式

目前,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其农场管理的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作为农场成员的消费者可以亲自全程负责自己农场的生产,让自己的家人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自己负担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切劳动与成本,部分生产任务也可以雇佣生产者进行间接管理与生产,此类消费者称为劳动型用户;另一种是由消费者直接通过支付劳动佣金的方式,将自己的土地全程由生产者进行生产管理,在产品收获季节生产者为客户定期进行配送或客户自己采摘,此种消费者称为配送型用户[2]。

二、我国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发展现状

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在国外已经发展十分成熟,但在我国才处于起步阶段。从2006年开始,由部分学者实施的“购米包地”以及2007年策划的“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构成了我国社区支持农业的雏形。2009年我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农场正式建成,即小毛驴市民农园。随后经过学术界与公益组织的努力,以及消费者对自身食品安全的关注与以休闲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我国CSA模式的农场数量短期内迅速增多,截至2013年,我国主要的CSA农场数量超过200家。

而随着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王志强(2016)研究发现农场收入水平与参与用户规模显著相关,当收入水平增加时,相应的农场的盈利水平也随之增多[3];林文声等(2016)研究认为当农场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内部管理过程中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农场的服务质量和网络营销能力,客户的满意度也随之提升,最终通过客户的口口相传促成的口碑效应使得农场参与客户群体也增加,进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反馈循环系统[4]。而江颖(2015)研究则发现随着农场参与用户规模的增多,直接导致农场经营费用随之增加,从而对农场的盈利水平产生负面的影响作用,反而制约了农场的可持续化发展[5]。

纵观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以社会学领域为主,集中分析CSA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开始探索其现有或潜在的市场价值,诸如对消费者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问题的解决等。这些相关的研究也让人们对CSA模式寄予更多的期望。然而,CSA模式作为国内的新生事物,其在我国各个地区发展的适应性和可行性问题仍得到不断的关注,其具体的发展情境和消费者的信任度等问题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

三、十堰地区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对强化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与建设做出重要的指示,要重点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做好农产品销售工作。而实现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也为十堰地区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条可行性的发展之路。

(一)必要性分析

1.实现社区支持农业(CSA),可以为十堰地区的“精准扶贫”项目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CSA模式的实质是要求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在产品的全产业链实现有效融合,本质上属于一种提前预售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销售难的问题,而且也间接提升了农民的销售收入[6],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建设。

2.助推社区支持农业(CSA)发展,可以有效调节十堰地区农产品物价水平,从而缓解通货膨胀问题的发生。CSA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省去中间环节,便利于消费者直接消费。另外,它也能作为一种“期货”,不仅能使得农民通过预付货款方式转化风险,保障农民收入;而且也利于消费者以更优惠的价格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态农产品,最终获得双赢,进而能有效减缓十堰地区通货膨胀发生的危险。

3.大力发展CSA模式,吸引消费者参与,以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也利于十堰地区农业的多功能化、多产化发展。一方面,CSA模式实施“参与式保证监管体系”,最大程度上使得消费者能全程参与生产者的劳动过程中,与生产者共享农产品生产信息,监督生产者生产全过程。这种模式能保障农产品生产流程的生态化,增进了双方间的信任度,最终有效保障农产品的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十堰地区城乡间的互助行为,增加了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空间。诸如将农业模式延伸到生态观光、休闲养生、教育培训、农产品深加工、工艺美术品等等,这在间接上也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新方向,而且也利于农产品的市场化营销。

特别是可以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参加CSA健康环保的体验农业,参与农产品种植、养殖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其自身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增加动手能力,而且也能收获新鲜的农产品,在间接上也提升了十堰地区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尤其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无疑也是一种戒除网瘾的有效途径。

4.从宏观角度分析,CSA模式可增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健康发展。社区支持农业的内核主张消费者和生产者间的对等关系,真正能够实现共同田间劳作,共享劳动果实,共同领略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其最终追寻的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人间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7]。具体而言,在CSA模式中,农产品的最终定价,成本的考量均由双方沟通决定,最终形成双发间的“协商价”。这样的交易方式不仅节约了流通成本,而且使得双方间能始终保持一种和谐的交易关系。最后,CSA模式在生产者与消费者间构筑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利于整个市场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也利于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

(一)可行性分析

1.项目适应十堰地区人民生活与销售需求。近几年来,十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出现明显提升(如表1所示)。

截止到2014年十堰地区的中产阶层占全市职工总数接近一半水平。他们整体收入水平居于全市中等状况,一般薪资待遇较好,个人整体文化素养水平较高,希望能获得更丰富的生活内容。据相关的调查统计显示,截至到2016年第一季度,十堰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3.5 亿元,同比增长13%,居湖北省市州第三位(如下表2所示),整体消费水平较高。因而,居民期望获取更安全健康的食品;并且他们也具有充分的闲暇时间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观光、休闲、生态式的生活。

2.项目有成熟的“自然农法”生态农业模式的借鉴和参考。目前,国外的CSA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尤其以美国、日本等国的模式最为完善,其具体的运营方式如下图1所示[8]。而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处于成长阶段,从2008年兴起的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河南新乡田桂荣生态农业合作社较为成熟,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的郊区,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类产品的需求,释放工作压力、缓解心情,并从农业劳作中获得愉悦感。

而在借鉴各国生态农业开发模式的同时,也可以加强与他们的合作,主要包括在生态农业、新品种方面技术与园区组织管理方面的深度合作。通过相互的沟通与合作过程,结合十堰本地城镇居民的个性化要求开发适合其需求的项目,以增进本地发展社区支持农业的可行性。

3.项目本身也得到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在2015年《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积极推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促进农产品销售,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以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而社区支持农业(CSA)项目本身也是为解决农村地区产品销售与结构调整提供的一种可行性道路,这也体现了城乡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化发展的理念与精神,这也为十堰地区发展社区支持农业提供了理论与政策的支持。

四、构建十堰地区发展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的建议

十堰地区发展社区支持性农业模式目前仍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有政策的支持等条件,但也面临资金局限等问题,其发展道路仍处于探索阶段。因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强化政府部门引导作用,实现统筹规划。一方面,十堰地方政府部门应树立建设生态农业的意识。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理念为行为导向,重点突出社区支持农业对地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9]。做好地区典型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建设,发挥好优秀社区农业基地的榜样作用,最终实现“以点带面”,促进片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农副产品的销售,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增进社会的和谐。

另一方面,十堰相关组织部门应制定相应的生态农业发展优惠政策,从资金、渠道等方面扶持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发展。重点推进农户经济与合作社经济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同时,在金融服务、农业信息、科技、网络营销、产品深加工等强化与乡镇地区的合作,积极探索适合十堰地区发展的生态社区农业发展道路。

2.做好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组织建设与渠道建设。一方面,乡镇地区应积极组建生态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和绿色消费合作社,以合作社的组织形态集中地方人力、物力等,便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中,农村地区以建立生态生产合作社为主,积极推进生态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城市地区以建设绿色消费合作社为主,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生态农产品的销售,而社区支持农业(CSA)作为桥梁,将二者联结起来,不仅能使农民能通过社区支持农业降低生产风险,提升收入水平,而且也能使市民通过多渠道获得“物美价廉”的生态食品。

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强化生态产品的市场宣传与推广,结合网络平台最大幅度上扩大地区生态品牌在全国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具体而言,在农村地区侧重宣传推广生态生产与生态化管理的市场前景;在城市社区侧重宣传绿色消费理念与推广生态农产品价值,并最终促使二者实现有机结合[10]。

3.充分发挥十堰地区公益组织对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引导作用。诸如十堰地区市科协和书法家协会等民间组织在呼吁环境保护、生态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组织定期的生态环保、食品安全等主题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农业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在社会中产生舆论的影响作用。另外,十堰市各地方科协和书法家协会等公益组织也凝聚了众多在职和离、退休农业技术与市场推广人才。通过市科协与书法家协会等民间组织的沟通、协调、宣传,不仅能充分发挥在职和离、退休农业科技与市场推广人才的作用,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且也有利于助推社区支持农业在十堰市地区的发展,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食品安全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与意义。

五、总结

在理论意义上,任何CSA模式都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用户需求,因为其合符未来社会用户对食品安全与田园生活的向往,而且也利于农村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和经济的发展,因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而在现实市场环境中,可能会面临来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任问题,因而关注CSA模式的初始目标,即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生态、健康的食品,成为构建CSA模式的核心。另外,也需要强化社区农场的服务质量和社区营销网站质量建设与维护,重点对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强化相关培训,努力完善农场的服务水平,提升服务网站质量。总之,一切工作以消费者满意度为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更多的新客户参与到农场中,扩大CSA农场对新老客户的吸引力,努力打造属于十堰地区专属化的特色CSA农场。

[参考文献]

[1]Tian-Long W U,Liu T S. The Mode of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J]. Commercial Research,2014(12):78-84.

[2]Xue-Shu Q U,Jiao L H. Research progress of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in China [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3(05):45-58.

[3]王志强.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下生鲜电子商务平台创建与运营研究[J].质量探索,2016(02):112-113.

[4]林文声,钟倩琳,王志刚.社区支持农业的消费者忠诚研究-以珠海市绿手指份额农园为例[J].消费经济,2016(01):57-62.

[5]江 颖. 国内社区支持农业的蓝海竞争战略分析[J]. 现代农业,2015(01):54-56.

[6]陈孝强.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70-74.

[7]王冬灵,王玲,车生泉.社区支持农业(CSA)型都市农业观光园优化设计――以上海市崇明开心农庄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3(04):12-18.

[8]辛 佳.多功能性视角下CSA(社区支持农业)效益探究――以山东青岛北宅街道CSA为案例[J].北京农业,2013(24):252.

篇5

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不断成长,促进了食用菌罐头的稳步发展。据估计,2004年我国食用菌罐头产量为35万至38万吨,其中出口量近30万吨,内销量5万至8万吨。产品结构为蘑菇罐头约占75%~80%,其他食用菌罐头约占20%~25%。

当今,人们饮食观念和习惯正在改变,由吃得饱、吃得好逐步转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人们对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愈来愈认识,“一荤、一素、一菇”的正餐结构也将被消费者所接受。食用菌消费需求量将不断增长,食用菌产业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食用菌色泽各异、形态多样、风味鲜美、营养丰富。但新鲜的食用菌不耐储藏和运输,食用菌加工是保障食用菌市场供给和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环节。

罐头作为传统食品,安全卫生,营养方便,又便于运输与储藏,适于餐饮、家庭、旅游、登山、科考、军需及赈灾等不同消费层次和消费方式的需要。罐藏加工是食用菌加工的重要方式,是保持食用菌营养价值和产品特色的最佳方法之一。以蘑菇为例,蘑菇是目前世界上栽培和消费范围最广的一种食用菌,除鲜销和少量用于加工速冻蘑菇、脱水蘑菇和作为加工蘑菇罐头储存原料的盐水蘑菇外,主要用于加工蘑菇罐头,蘑菇罐头是世界蘑菇制品贸易的大宗产品。因此,发展食用菌罐头加工,对于调剂不同地区和季节的食用菌市场供给,对于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及休闲娱乐的需要,对于适应不同消费层次和方式的要求,对于扩大食用菌产品出口,都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影响食用菌罐头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1.食用菌罐头安全性问题比较突出

近两年,市场上被检查出的不合格食用菌罐头多次在媒体上曝光,其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硫超标、添加防腐剂和标签不符合规定等,使消费者对食用菌罐头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与忧虑,严重影响了食用菌罐头的市场发展。

罐头食品是采用密封和杀菌技术(或先密封后杀菌,即无菌罐装技术)达到储藏目的的,罐头食品不需要使用防腐剂,也不允许使用防腐剂。市场上除罐头食品外,常温储藏的火腿肠、利乐包装纯牛奶、瓶装和利乐包装果汁等等,很多产品也都是采用罐藏技术加工生产的。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不同档次的商场或超市,食品柜台或货架上的罐头食品琳琅满目,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罐头的消费量越大。虽然有消费水平和生活习惯的因素,但罐头是世界公认的安全卫生、营养方便的食品,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但个别不具备加工罐头食品的生产设施、卫生条件和技术人员的小罐头厂,置消费者的安全健康于不顾,违背罐头加工的技术要求和工艺规程,或是采用防腐剂、二氧化硫保藏的食用菌原料,或是采用质量很差的盐渍原料,大量使用护色剂进行处理,或是添加防腐剂试图延长保质期,生产劣质的食用菌罐头,将本应是安全的产品制造成了不安全的,严重损害食用菌产品的质量信誉,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此类害群之马虽然是极少数,但所造成的影响却十分恶劣。国家质检总局将罐头食品列为第二批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产品。从今年起,实行食品生产许可证和QS标志管理,从源头上治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不具备生产卫生条件和管理要求的企业,其产品不得进入市场,必将为提高食用菌罐头的质量、切实保证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和促进食用菌罐头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农药残留问题是食用菌罐头安全性的另一个重大问题,尤其在食用菌罐头出口贸易中,进口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将成为制约我国食用菌罐头出口的主要因素,我们应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以应对。

2.国内食用菌罐头消费市场有待开拓

市场是食用菌罐头发展的向导,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龙头和动力。在巩固和拓展国外市场的同时,要大力开拓国内食用菌罐头的消费市场。

在国际市场,蘑菇罐头仍是今后蘑菇贸易与消费的主要加工产品,但蘑菇罐头贸易和消费量相对稳定,我们要在保持与巩固现有市场份额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我国食用菌品种资源丰富,部分珍稀食用菌品种的人工栽培,已具备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积极发展珍稀食用菌罐头出口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和利润空间。

国内市场是今后食用菌罐头的主要市场,要下大力气将国内市场引导好、培育好、发展好。从目前的情况看,内销食用菌罐头基本都是清水(盐水)配料型的产品,作为餐饮及家庭消费供烹饪菜肴的产品类型,今后仍需发展。但要加快开发适合人们口味和生活习惯、便于直接快捷消费的调味类、汤品类食用菌罐头,加快开发内销市场。

3.食用菌罐头发展建议

当前,食用菌罐头生产企业既要努力把握发展机遇,更要积极面对严峻挑战,当务之急是要实行溯源管理,建立HACCP、QS管理体系,切实保证食用菌罐头的安全性。产品安全性关系到产品能否进入市场,关系到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关系到产品的生命力,更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所生产的食用菌罐头产品,要让消费者看得舒心、买得安心、吃得放心。为此,食用菌罐头加工企业必须增强质量安全和社会责任意识,完善生产设施,健全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规范质量管理。

加强食品安全、罐头生产技术规程及关键技术工种、质量体系和企业管理制度培训,提高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安全卫生意识、生产技术素质和质量管理水平。

要实行溯源管理,采用多种形式建设原料基地,积极推行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方式发展食用菌原料,严格按国家规定使用农药,严禁盲目使用投入品,避免环境污染,注意种菇用水的卫生,切实保证食用菌原料的安全性。

应采用新鲜的食用菌原料加工罐头,并及时投产使用。严禁使用腐烂、变质等不合格原料。

辅助材料及包装物材料的采购,应有相对稳定的合格供方,建立合格供方档案。辅助材料及包装物材料应具有检验合格证。

采用清洁器具和车辆运输原辅材料。所采购的原辅材料,应按标准进行检验并作记录。

加工所用食品添加剂,应是国家标准或进口国主管部门允许使用的种类,并在规定的剂量范围内使用。

外购空罐,应选择设备条件好、技术力量强、检验设施齐全、产品质量好的合格供方,空罐进厂后要严格验收,不合格的空罐予以退回。企业自制空罐,要建立健全空罐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和检验规程与设施,加强质量控制,不合格的空罐不得投产。

篇6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安全监管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46-2

农产品质量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近几年,我市积极探索实践,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总体看,这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加快建立健全相关体系,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重大任务。

1 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按照省农委下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目标要求,丹东市相关部门认真落实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措施,大力推进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的转变,围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断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已对1850万亩食用农产品产地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价,科学划定了无公害农业生产区和污染整治区,制定了产地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规划。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下简称“三品”)质量标准要求,围绕我市粮果菜、肉蛋奶等大宗食用农产品生产,制定并下发了89项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开展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粮果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50万亩,占种植业生产总面积的50%。全市种植业安全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132万亩,占生产总面积的40%,安全农产品质量认证9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8个、绿色食品认证51个、有机食品认证10个。加强质检体系建设,对全市蔬菜生产基地和部分农贸市场蔬菜质量开展了例行检测。开展了农业投入品市场专项整治,由农业、公安、工商、质监和动监等部门联合开展的农资打假专项行动,进一步净化了农资市场环境。建立了农产品安全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并下发了《丹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一是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农产品没有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二是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速度慢、规模小,无公害农产品、特别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品种少;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IS09000和HACCP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少,只占注册登记企业的9%;四是全市农业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监管手段不强,监控范围小;五是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尚未建立。

3 解决思路与对策

3.1建立健全标准化实施保障体系

3.1.1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强化农业质量标准意识,加快农业质量标准的修订速度,在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建立一套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相关方面的技术规范,使全市农产品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都有相应标准可依。同时要加大宣传和技能培训力度,形成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到位、农户生产技能过硬的良好势头。

3.1.2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要加速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并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快速检测点,从而形成市级检测中心与县级监测站和产地、市场监测点配套的检测体系,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3.1.3建立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以市、县、乡现有的农业科研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为依托,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这个核心,制定农业科研计划和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的研究力度,以及对相关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范的推广力度,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3.1.4建立农产品认证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是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必要措施和有效手段,也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要大力推行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包括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并对认证实行统一归口管理,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3.2加强农产品生产及流通全过程监督管理

3.2.1加强产地环境监测丹东市完成了农产品产地环评任务,为今后发展安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还应加强以农业用地、农业用水、农业大气为重点的农业资源管理,保证可持续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3.2.2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各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布国家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目录;加大了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及时查处经营剧毒、高残留农药和禁用肥料等行为。农资经营者和农产品经营单位要建立产品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商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时间等内容,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同时,销售者应提供符合法定条件的检验机构出具的产品检验报告。

3.2.3加强生产过程监督严抓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落实。科技服务队伍应把粮果菜、肉蛋奶等大宗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以作业历的形式下发到农民手中,同时加大指导力度。各基地要建立详细的土壤、大气、肥料、农药、品种、灌溉、农产品生长时期、加工包装环节、产品销售流向和市场信息反馈等档案记录,逐步推行产地编码和包装标识制度,在产品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时,能够方便地查明原因,确保系统的溯源性。

3.2.4加强农产品认证与管理要积极组织认证培训,深入企业和农户了解情况,宣传认证的意义和所带来的效益,提供全方位服务,协助企业和农户解决认证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指导其完备认证材料,履行认证手续和认证程序。

3.2.5加强市场流通管理为适应农产品质量监管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农贸市场应定期自检,确保上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亦需对蔬菜生产基地和农贸市场蔬菜开展例行检测,规范生产者,约束经营者,引导消费者。同时,各县(市)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检测设备,定期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监测,指导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3.3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量大、面广且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政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经费的投入,成立相关组织机构来制定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包括标准体系的建设、标准制订修订与标准的推广示范。要把该项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目标管理当中,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实现。各级农业部门和相关机构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确保农业标准化的顺利实施。

篇7

关键词:社区产业;农业产业化;升级

山东省诸城市是全国农业产业化和山东“多村一社区”模式的发源地,为了探索诸城市农业产业化深化发展的新思路,我们在对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就如何发展社区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升级进行了思考。

1 发展社区产业提出的动因

1.1 发展社区产业是市场变化的要求

近年来,国内国际市场对农产品需求表现出多样化趋势,在快速经历了数量型和质量型阶段之后,开始进入了“优质、营养、安全”为标志的营养阶段,消费由“种什么吃什么”变为“吃什么买什么”,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从而出现低档次产品出现积压、农业效益下降。面对这一变化,农民表现出极不适应。一方面思想不适应,认识不到位,对买方市场的事实难以接受,缺乏心理准备;另一方面生产不适应,面对以质量为主的买方市场无能为力,出现生产难的局面。这些不适应导致产业发展受阻,徘徊不前。要走出低谷,诸城提出了以社区为单元,发展社区产业,扩大农业规模、提升质量的理念和决策,扩大了市场,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1.2 发展社区产业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

以前,由于农民各自为战和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规划、发展产业,造成重复规划、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产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重复建设,规模小、档次低,抢市场,恶性竞争,导致不必要的内耗。基地重复建设,由于各地处于不同的产业调整期,导致产业趋同,难以形成体现地方特色、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经济,缺乏竞争力。象生姜、大蒜、生猪等都出现过价格大幅波动,价低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发展社区产业,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有效整合信息、技术、空间等资源,解决了重复建设、单打独斗问题,推动产业化健康发展。

1.3 发展社区产业是结构调整的要求

诸城市依据资源状况、产品规模和组织化程度,重点培育发展了12大主导产业,各社区作为落实主体,突出特色,找准结合点,加快了特色产业培植。象诸城大源社区蛋鸡、东山社区的特种动物、岳家庄社区的甜瓜、东楼社区的大蒜等都已成体系、成规模,成了社区的主导产业,培育了产业化深化升级新的生长点。

2 发展社区产业的基本原则

发展社区产业的指导思想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产业化水平为目的,以资源共享为基础,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建立规模更大、档次更高的龙头企业和基地,促进产业间相互融合,形成各产业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2.1 市场取向的原则 即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依托产业基础和合作发展前景广阔的龙头企业,通过科学引导,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高、环境污染低的产业,使产品总量和品质结构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2.2 形式多样原则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不同产业有不同特点,加上农民的认识水平和觉悟程度不尽一致,发展社区产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发展模式上,企业直属基地、家庭农场、合作社社员共同参与;在土地使用上,采取承包经营权转让、出租、互换、折股等形式,实现土地集中经营。

2.3 优势互补原则

社区产业发展必须能够使资源、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实现优势互补,不仅要夯实第一产业,还要大力发展加工业,大力发展信息、劳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三次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产业更快发展和深化升级。

2.4 持续发展原则

发展社区产业要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发展不动摇,注重政策和规划的连续性,克服短期行为和各自为主的现象发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 发展社区产业做法和成效

3.1 统筹规划

根据全市确定重点抓的12大主导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各社区按照“因地制宜,相对集中、一区一业或多区一业”原则,以社区为单元,以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为目标,发挥当地的种养习惯、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规划发展产业;同时,注重市场布局合理化和产、加、销一体化,形成完整产业链条。象诸城的东楼社区,大蒜生产已发展到近万亩,占社区总耕地面积的30%,同时幅射带动了周边潘庄、松园、箭口等社区大蒜生产,总面积达到了3万多亩,成为当地区域性主导产业。岳家庄社区的甜瓜产业,面积达到1560亩,参与农户达到718户,生产的甜瓜通过了农业部有机农产品认证,注册了“新蜜牌甜瓜”商标,同时,建设了20亩甜瓜交易市场和网上交易平台。目前,“新蜜牌”有机甜瓜已进入了青岛佳世客、北京超市连锁集团等大型超市。2012年,甜瓜亩均纯收入1.4万元,仅甜瓜一项,社员亩均纯收入就达到1.2万元。

3.2 强化引导。3.2.1 龙头引导

各社区根据市里的重点产业,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建设和培育壮大,全市建成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48家,过10亿元的8家,过百亿元的有诸城外贸、得利斯等2家。在龙头引导带动下,建成规模化养殖场1000多处,建设产品基地40多万亩。仅诸城外贸公司肉鸡一体化体系就形成年产父母代种鸡200万套,商品代雏鸡1亿只,加工冻鸡15成吨、出口5万吨,加工熟食8万吨规模。

3.2.2 政策引导

诸城市政府为鼓励各社区发展特色产业,出台了资金投入、科技服务、土地流转、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以展、农产品商标注册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多方面力量参与社区产业发展。全市现有家庭农场572家,专业合作社1176家。惠发食品公司,经过十年发展,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江北最大的肉丸生产企业。

3.2.3 教育引导

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该市制定实施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指南》,利用算账对比方法,教育群众认识生产安全食品的效益和潜力。同时抓好技术培训,做到户户有个明白人。另外,定期组织科技人员常深入田间、大棚巡回指导,为发展安全食品奠定基础。目前,全市培育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53个,其中全国驰名商标15个、省著名商标38个。

3.3 典型示范。

该市对产业发展好、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社区,及时总结经验,树立样板推广,通过实实在在的身边事例引导社区产业发展。象东山社区的特种养殖就是全市的一个示范点,通过社区书记孙万红算账对比,激发了群众搞特种动物养殖的积极性,全市发展起特色养殖社区34个,年出栏特种动物1200万只以上,占全国的1/3。

3.4 服务保障

市镇(街道)围绕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和资金、信息、购销搞好全方位服务,建立了100多个相关服务组织,创新建设农业科技远程视频培训、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农业影视点播、测土配方信息查询和检测信息同步共享等“五大服务平台”。各社区在服务中心也成立了技术指导、土地流转、合作组织、劳动就业等服务窗口,拓宽了服务领域,丰富了服务手段,形成了覆盖面广,服务手段齐全的服务网络。全市累计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0.6万亩,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土地瓶颈;2012年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特种动物人工授精等65项;象见屯社区通过上联专家,下联农户,大力发展蛋鸡生产,成为远近闻名的蛋鸡养殖特色社区。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质量强县为中心,围绕培育一批质量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我县工业、农业、建设工程、环保、服务等主要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打造“诚信保亭”县域形象,推动我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主要目标

1、产品质量:防止行业性、区域性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的发生,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在85%以上;全县生产企业杜绝无产品地标准组织生产;进一步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大对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宣传,新增1个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强化食品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至少新增一家食品企业取得QS(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无食品安全事故;培育省级名牌产品1个,争创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主要消费类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指标95%以上达到国家或行业强制性标准。

2、工程质量:各类房屋建筑和附属配套设施的安装工程,所有工业、交通、电讯等项目的新建和改造工程都应按国家和省有关工程质量的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执行,应符合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新建工程竣工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受监覆盖率100%,优良率达到25%以上;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率继续保持为“零”,基本消除一般质量通病;竣工交付使用的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综合试车和验收一次合格,确保连续生产或正常使用。

3、服务质量: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医疗卫生、金融保险、邮电通讯、供电供水、旅馆餐饮等服务行业,都应在拓宽服务空间、提高业务技术和服务质量有所提升;进一步巩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工作,严格评选“放心店”;有选择性的在条件较好的超市、旅馆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以带动全县流通领域的服务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4、环境质量:辖区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辖区内水资源执行II类水质标准,一般水域执行III类水质标准,城区饮用水源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1、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农业标准化工作。

一是加快农业标准制定步伐。按照我县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框架要求,组织制定我县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标准、生产技术规程2项。(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局)

二是抓好国家级、省级红毛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实施相关农业标准,对示范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实施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工作重点是采取各种方式做好标准宣贯、组织指导农民按技术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牵头单位:县农业局;责任单位:县质监局)

三、继续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在抓好红毛丹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着手申办三月红荔枝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

2、加强工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工业标准化工作。

一是印发采标目录,加强宣传,积极引导2家生产规模较大、标准化基础较好的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

二是督促和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对于家庭作坊式企业,采取标准引导的措施,把国家强制性标准送上门,使这些企业明确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按标准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三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完成我县企业食品标准的清理审查工作,解决食品企业标准水平低,与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不相符合等突出问题。(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食品药品监管局)

3、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环保工作。

一是围绕国家已建立的旅游标准体系,组织制定保亭特色旅游产品的地方标准,提高保亭旅游产品质量,提升旅游形象。(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旅游局)

二是在旅游规划、旅游区景点管理、旅游酒店管理、旅游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严格实施国家、行业已颁布的旅游服务标准。组织制定县旅游服务地方标准,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县质监局、县旅游局)

三是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和治理为重点,加大对城区生活污水、垃圾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对生活用水的水质监控。。(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国土环境资源局)

(二)加强质量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质量卫生安全。

1、加强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启动对全县农产品质量状况调查工作,分类建立质量档案,摸清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底数;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管,保证农业投入品质量;指导、教育农民和农业生产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保证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牵头单位:县农业局、县畜牧水产中心;责任单位: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卫生局、县国土环境资源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

2、加强食品质量卫生安全体系建设。严格实施食品生产、销售市场准入制度,严把食品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关;强化发证后的日常监管,加大生产、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卫生监督抽查,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不法行为;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的标准化、计量等技术基础,帮助、指导其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质量管理,加强自律,把好原料进厂质量关、生产过程质量关、出厂产品质量关、进货验货质量关、销售质量关,对没有内部质检能力的生产企业,督促其委托有资质的质检机构对产品进行检验。(牵头单位: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任单位:县卫生局、县质监局、县工商局)

3、加强工程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严格建筑工程审批程序,加强对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启动对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状况调查工作,建立施工企业工程质量档案,指导、将不具备质量保证能力的建筑工程队清除出市场;完善施工图纸审查制度,确保施工图纸设计、勘察质量;完善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把好工程质量验收关。(责任单位:县建设局)

4、加强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开展锅炉、压力容器、机电类特种设备、压力管道、气瓶普查整治摸底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拾遗补漏,全面掌握特种设备的底数、分布及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快推进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实现动态监管全覆盖,提高安全监管的到位率,确保特种设备注册率达100%,定期检验率达98%以上,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加大现场监察力度,加强对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危险源实施重点监控,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实现“零事故”运行目标。(责任单位:县质监局)

(三)以实施名牌战略为抓手,增强全县经济核心竞争力

1、制定实施名牌战略计划,加大名牌培育力度。

进一步加强对争创名牌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积极选择符合或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培育对象,科学制订规划,实行激励政策,促进名牌战略的顺利推进。广大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名牌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走质量兴企、名牌兴企的路子,以质量育品牌,以品牌占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争创名牌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精选一至二个生产经营条件过硬、质量意识较强、管理水平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将其作为培育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以及海南省名牌产品、海南省著名商标、优质工程的重点对象。(牵头单位:县工商局;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2、强化认证意识,为实施名牌战略打基础。

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强化企业争创名牌的内部管理基础,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责任单位:县质监局、工商局、县农业局)

(四)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质量技术支撑。

1、加强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质监局)

2、加强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县建设局)

3、加强计量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县质监局)

(五)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提供优质行政服务。

1、监管与服务并重,建立重点企业质量共建责任制。

选择县水泥厂、五指山茶叶加工厂等一批产品质量稳定的企业,开展产品质量共建工作,与企业签订质量共建协议,明确部门监管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企业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各相关企业主管部门)

2、监管与指导并重,规范小型企业质量行为。版权所有

对生产经营条件差、质量工作基础弱的小型企业,统一确定其从事生产经营的基本规范,通过日常监控,严格把握其生产经营活动内容和范围,确保其生产经营活动不出现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方面的事故。(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各相关企业主管部门)

3、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一是切实落实打假责任制,由县政府(县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对打假工作负总责,协调各相关部门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执法信息采集系统,初步建立起部门之间联合行动、信息互动的打假工作机制。(牵头单位: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各相关部门)

二是各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强化打假工作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打假工作制度,加强打假信息综合分析,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区域性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妥善处置质量安全事故、假冒伪劣严重案件和区域性问题,集中突破一批涉及面广、数额较大、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完善举报制度,落实举报有功奖励。(牵头单位: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各相关部门)

篇9

一、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1.可有效解决我市耕地面积不足的矛盾

发展设施农业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我市目前农业人口18.8万人,耕地面积为20.14万亩,人均耕地1亩,南部沿山区和中部平川区人均0.5亩,北部库区人均1.8亩,单纯依靠发展规模经营的种植和粮田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制约。因此,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

设施农业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设施农业能够加快“秸秆生物反应堆”、“无土栽培”、“黄板诱蚜”、“菜沼综合应用”等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满足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生产要求。同时,设施农业建设可以有效带动建筑、机械、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设施农业具有高技术、高产出、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有重要影响。设施农业能够改变自然环境,充分发挥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满足市场需求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设施农业不仅是城镇居民的“菜篮子”,也是农民的“钱袋子”,被誉为农民的“绿色银行”。2010年南严村的瓜菜、东城村的西红柿亩纯收入均在1.5万元以上,今年南严村日光温室仅西瓜一项就为全村增加110余万元收入。

4.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生态环保水平的重要手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和水资源相对不足,农业发展面临人口增长、社会需求增加、资源短缺和生产环境恶化的挑战。设施农业通过生物工程与环境技术的综合运用,可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减少水、肥料、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能源消耗量,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如冯东村的大棚葡萄全年用药次数为6~7次,而露地葡萄用药次数为10~15次,用药次减少1倍。

5.是增加农产品供给、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力措施

优质果菜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均衡供应与消费,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的具体体现。设施农业通过创造可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全年持续供应。据统计全市蔬菜产量为7.3万t,其中设施蔬菜产量为5.9万t,占全市蔬菜产量的80%。同时,在设施标准化生产的前提下,能够使农产品生产环节处在有效的安全监控范畴之内,成为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

二、我市发展设施农业的主要做法

1.制定规划,科学发展

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深入村组,认真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华阴市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发展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实施百万亩设施大棚工程的通知》等文件,并通过电视、广播、散发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政府重视、政策推动

一是召开专题会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召开全市设施农业发展专题会议,与各乡镇(办)签订了目标书,夯实了责任。二是资金支持。对于新建日光温室,除了省财政每亩补助资金2000元外,市政府每棚奖励1000元。

3.参观学习,调动积极性

一是先后组织华西、北社等6个乡镇主管领导、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150名人员到杨凌、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种植经验,让群众亲眼目睹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好处和市场前景,调动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二是聘请我市土专家通过现身说法,使群众对设施农业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激发广大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科技支撑,强化品牌

一是实施技术责任层层包联。农牧局所属的8个基层单位负责包联6个镇(办)的日常业务指导,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中。各单位又与技术人员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夯实了责任。二是在建设设施大棚关键时期,下派2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到6个镇(办)22个村田间地头,全程跟踪,手把手、面对面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建棚质量。三是成立设施农业培训专家团,明确人员及分工,开通农业科技服务直通车,将农业科技服务车开到了田间地头,设立24h咨询电话,随时解决群众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引进、推广小型农机具和配套技术,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二年来通过农机具购置补贴推广配套微耕机600台,卷帘机1550台,喷药机330台,太阳能杀虫灯500台,有力地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三、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三年来,华阴市委、市政府依据市域实际,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造,全力引导,强势推动,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给群众谋利增收的英明之举。截止10月底,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15125亩,产量51425t,总产值4537.5万元。新建日光温室1535亩,大棚4200亩,新建百亩以上的示范园6个,其中岳庙办岳东村规划建设集采摘、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高标准日光温室800亩,已建成54棚500亩。日光温室以钢结构为主,主要分布在华西镇的南严村、冯东村,桃下镇的东城村等6个镇(办)12个村,以种植礼品西瓜、西红柿、黄瓜、葡萄为主,亩纯收入在1.5~2万元。大棚以钢架、竹木混合结构为主、主要分布在北社乡的土洛坊、新姚村,华西镇的南严、庆华等5个镇(办)8个村,以种植甜瓜、哈密瓜、秋延辣椒为主,亩纯收入在0.8~1.2万元。经济效益高,发展势头强劲,但与设施农业发达县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四个方面:

1.设施农业规模小

一是受南山、北滩、东塬的特殊地理环境影响,我市地区间自然条件差异大,农业基础不平衡,使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普遍偏小,难以形成规模。二是农村土地实行承包经营,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的政策,使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土地难以集中,况且许多农民仍依靠种田务农来维持生计,土地流转难度较大,制约着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如我市百亩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园有6个,但缺少千亩连片生产基地,更不用说万亩连片生产基地。

2.投入资金短缺

农业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支农力度不大,农户贷款难,发展缺乏资金,财政补贴资金与农户发展资金相差过大。如建1亩标准日光温室需要投资6万元,省财政、华阴市财政每亩共计补助3000元,仅占总投资的0.5%。巨大的资金缺口主要是依靠群众以自筹的手段来弥补,造成制约发展“瓶颈”。

3.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流通设施等配套不够健全,服务功能不够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产品档次较低,品牌带动能力不够,市场开拓份额不够大,流通体系不健全,尚未形成大基地、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

4.农民的标准化意识不够强

由于受传统种植的影响,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认识,许多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四、对策及建议

1.扩大生产规模,做强优势产业

按照点状布局,块状联合,全面推进的发展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力度,使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推进连片经营,规模发展,努力形成精品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扶持措施

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使用、各计其功、形成合力”的资金整合原则,整合财政、农发、扶贫等各类涉农资金,将涉农项目资金向设施农业示范村倾斜。二是加强信贷资金支持。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制度,联系协调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对设施农业开展信贷业务,并不断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出台优惠措施,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共同参与设施农业发展。

3.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

主要围绕设施农业产业,根据国家、行业已有的标准以及国际先进标准,结合华阴市设施农业的实际特点,制定自己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等设施农业生产标准,指导设施农业由经验种植向标准化种植转变。同时,规范种植行为,对投入品进行严格登记,实施农业生产档案记录,如打药时间、使用农药品种、农药用量、农药使用方法等,具有可追朔性,保护销费者的合法权益。

篇10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

2.财政收入26亿元,增长25%以上,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亿元,增长14%。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其中工业投资80亿元。

4.协议注册外资9000万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5800万美元。

5.协议引进内资58亿元,实际到位24亿元。

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8.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4000人以内。

二、重点工作

1.坚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中心,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努力实现速度与效益的同步提高。提升各类园区建设水平,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项目向开发区、铁心桥工业园、宁南商贸区集聚,加快板桥南部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延伸主导产业链。积极引进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全年新签约项目66个,计划总投资95亿元。发展各种经济形态,新发展私营企业800家、个体工商户1800户,新增注册资本14.5亿元。

2.坚持新型工业化。以开发区、宁南和铁心桥为主要载体,以大项目、大投入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十四所、华为科技、宏图三胞等项目,完成工业投资80亿元。推进先进制造业集聚,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资源占用少、产出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企业,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向产业链高端集中。落实节约优先方针,通过开发应用新的生产技术和对原有技术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4%。

3.坚持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同步发展。加快推进宁南商贸广场、宁南汽配城(二期)、华东文化市场等项目的建设,引进一批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力强的新项目。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快速推进明发原料城、红太阳原料城等项目建设,建成面积45万平方米。围绕雨花科学园和板桥新城开发建设,着力引进金融保险、中介咨询、信贷担保等商务服务业和科技网络、动漫游戏、发行分销、媒体广告等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和注册经济。

4.坚持城市现代化。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启动天保桥立交、江大路地下立交建设,打通交通瓶颈,建成板东路、铁心桥拓宽改造二期工程,完成长虹南路改造出新。加快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商品房建设,全年竣工面积超过90万平方米。实施科学的城市管理,加大拆违、拆破、拆旧工作力度,启动养回红村、花神庙花花组等片区“城中村”改造及西营村、普德村等地块老城改造工作,整治房屋30幢,出新小区10万平方米。提高秦淮新河以南地区污水处理能力,在开发区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一期日处理污水2万吨。

5.坚持区域生态化。继续开展大规模绿化造林工程,全年植树60万株,新增林地1000亩,完成林相改造1000亩,森林覆盖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不断扩大绿地面积,新增绿地15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7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到48.3%。努力提高水利设施标准,完成冬春水利土方及村庄河塘清淤135万方,扩建赵家闸水利工程。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南河水环境整治,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创建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加快发展科技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突破1亿元。

篇1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质量强区为中心,以我区“服装鞋革、金银珠宝、木材加工、海洋养殖、食品加工、化工、能源”等支柱产业为重点扶持、培育对象,围绕培育一批质量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我区工业、农业、建设工程、环保、服务等主要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打造区区域形象,推动我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主要目标

1、产品质量:

(1)主要工业产品和商品的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85%以上,重点行业90%以上的产品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出口产品出厂合格率达100%;

(2)全区杜绝无产品标准组织生产;

(3)进一步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大对OHSAD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企业的指导服务,帮助企业早日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4)强化食品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至少新增5家企业取得QS(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实现食品安全生产无事故;

(5)培育创建省级名牌产品5个以上,争创中国名牌产品3个以上,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

(6)主要消费类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指标95%以上达到国家或行业强制性标准。

2、工程质量:

(1)各类房屋建筑和附属配套设施的安装工程所有工业、交通、电讯等项目的新建和改造工程都应按国家和省有关工程规范、规程和标准执行,应符合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

(2)新建工程竣工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受到监督覆盖率100%,优良率达25%以上;

(3)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率继续保持为“零”,基本消除一般质量通病;

(4)竣工交付使用的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机械综合试验和验收一次合格,确保连续生产或正常使用。

3、服务质量:

(1)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医疗卫生、金融保险、邮电通讯、供电供水、旅馆餐饮等服务行业,都应在拓宽服务空间、提高业务技术和服务质量有所提升;

(2)进一步巩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工作,严格评寻放心店;

(3)有选择性的在条件较好的超市、旅馆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以带动全区流通领域的服务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1、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农业标准化工作。

一是加快农业标准制定步伐。按照我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框架要求,组织制定我区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标准、生产技术规程2项。(牵头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责任单位:区农业局)

二是抓好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实施相关农业标准,对示范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实施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工作重点是采取各种方式做好标准宣贯、组织指导农民按技术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牵头单位:区农业局;责任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

2、加强工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工业标准化工作。

一是印发采标目录,加强宣传,积极引导2家生产规模较大、标准化基础较好的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牵头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责任单位:区发改局)

二是督促和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对于家庭作坊式企业,采取标准引导的措施,把国家强制性标准送上门,使这些企业明确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按标准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牵头单位:质监局直属荔片区;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三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完成我区企业食品标准的清理审查工作,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档案,解决食品企业标准水平低,与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不相符合等突出问题。(牵头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责任单位:区经贸局)

3、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环保工作。

一是在旅游规划、旅游区景点管理、旅游酒店管理、旅游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严格实施国家、行业已颁布的旅游服务标准。组织制定区旅游服务地方标准,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区旅游局)

三是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和治理为重点,加大对城区生活污水、垃圾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对生活用水的水质监控。(责任单位:区国土环境资源局、区环保局)

(二)加强质量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质量卫生安全

1、加强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启动对全区农产品质量状况调查工作,分类建立质量档案,摸清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底数;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管,保证农业投入品质量;指导、教育农民和农业生产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保证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牵头单位:区农业局、区畜牧水产中心;责任单位:区经贸局、区卫生局、区国土环境资源局、区工商局、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

2、加强食品质量卫生安全体系建设。严格实施食品生产、销售市场准入制度,严把食品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关;强化发证后的日常监管,加大生产、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卫生监督抽查,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不法行为;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的标准化、计量等技术基础,帮助、指导其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质量管理,加强自律,把好原料进厂质量关、生产过程质量关、出厂产品质量关、进货验货质量关、销售质量关,对没有内部质检能力的生产企业,督促其委托有资质的质检机构对产品进行检验。(牵头单位:区经贸局;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区工商局)

3、加强工程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严格建筑工程审批程序,加强对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启动对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状况调查工作,建立施工企业工程质量档案,指导、将不具备质量保证能力的建筑工程队清除出市场;完善施工图纸审查制度,确保施工图纸设计、勘察质量;完善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把好工程质量验收关。(责任单位:区建设局)

4、加强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开展锅炉、压力容器、机电类特种设备、压力管道、气瓶普查整治摸底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拾遗补漏,全面掌握特种设备的底数、分布及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快推进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实现动态监管全覆盖,提高安全监管的到位率,确保特种设备注册率达100%,定期检验率达98%以上,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加大现场监察力度,加强对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危险源实施重点监控,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实现“零事故”运行目标。(责任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

(三)以实施名牌战略为抓手,增强全区经济核心竞争力

1、制定实施名牌战略计划,加大名牌培育力度

进一步加强对争创名牌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积极选择符合或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培育对象,科学制订规划,实行激励政策,促进名牌战略的顺利推进。广大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名牌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走质量兴企、名牌兴企的路子,以质量育品牌,以品牌占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争创名牌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精选一至二个生产经营条件过硬、质量意识较强、管理水平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将其作为培育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地理标志)产品,以及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优质工程的重点对象。(牵头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区工商局;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2、强化认证意识,为实施名牌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强化企业争创名牌的内部管理基础,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责任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工商局、区农业局)

3、加强名牌战略的宏观指导

各部门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切实做好本辖区内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工作,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突出地方产品特色。一是以重点企业、名优特新产品为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较高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加快发展。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挖掘品牌优势,努力打造“服装鞋革、金银珠宝、木材加工、海洋养殖、食品加工、化工、能源”等支柱产业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区域品牌。二是进一步完善质量扶优扶强的奖励政策。落实对获省级以上名牌、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政府质量奖励,加快我区品牌经济的转化。(牵头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区工商局;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4、加大对重点品牌的微观服务

积极引导本地具有一定质量基础的企业,增强品牌辐射能力,扩大品牌效应,提高名牌产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区重点打造和服务好“众和”印染、“保兰德”皮具、“南日鲍”鲍鱼、“艾力艾”鞋服、“港”饲料等本地特色品牌,带动同行业产品质量的提升。(牵头单位:区投资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各相关职能部门)

(四)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质量技术支撑

1、加强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卫生局、区工商局、区药监局、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

2、加强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区建设局)

3、加强计量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

(五)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提供优质行政服务

1、监管与服务并重,建立重点企业质量共建责任制

选择省众和股份有限公司、保兰德箱包皮具有限公司等一批产品质量稳定的企业,开展产品质量共建工作,与企业签订质量共建协议,明确部门监管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企业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牵头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责任单位:各相关企业主管部门)

2、监管与指导并重,规范小型企业质量行为

对生产经营条件差、质量工作基础弱的小型企业,统一确定其从事生产经营的基本规范,通过日常监控,严格把握其生产经营活动内容和范围,确保其生产经营活动不出现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方面的事故。(牵头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责任单位:各相关企业主管部门)

3、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一是切实落实打假责任制,由区政府(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对打假工作负总责,协调各相关部门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执法信息采集系统,初步建立起部门之间联合行动、信息互动的打假工作机制。(牵头单位:区经贸局;责任单位:各相关部门)

二是各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强化打假工作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打假工作制度,加强打假信息综合分析,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区域性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妥善处置质量安全事故、假冒伪劣严重案件和区域性问题,集中突破一批涉及面广、数额较大、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完善举报制度,落实举报有功奖励。(牵头单位:区经贸局;责任单位:各相关部门)

篇12

从年到年,通过扶持发展,全市新发展市级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户,总数达到55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实现增加值5亿元,年均增长18%;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6户,千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30户。

二、扶持原则

(一)龙头企业主营产品属于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特色农业产业范围,具有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并具有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

(二)龙头企业管理制度健全,标准体系完善,经营机制灵活,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三)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通过订立合同、参股入股及其他合作方式,收购产业基地农户的产品。

(四)对加快产业化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五)对周围环境不造成污染。

三、扶持范围

(一)市级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主营产品加工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项目。

(二)加工农产品年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产能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

(三)当年形成固定投资规模一般在600万元以上,银行贷款规模在300万元以上的项目。

四、扶持方式

(一)以奖代补。凡被认定为国家级龙头企业的奖励10万元,认定为省级龙头企业的奖励5万元,认定为市级龙头企业的奖励3万元;凡龙头企业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每个奖励5万元;获省级著名商标,每个奖励3万元;凡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或HACCP食品安全认证的,每个奖励2万元。

(二)贷款贴息。根据项目贷款额度及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确定,贴息期限一般为1年,贴息额度最多不超过50万元。

(三)无息借款。按照《市灾后重建工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列入灾后重建规划,落实了自筹资金,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按照《办法》的规定,以无息借款方式用于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到期收回,滚动使用。

五、资金来源

从年起,市财政在预算中每年列500万元,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每年的使用计划由市特色农业产业办会同市财政局、工信委共同制定,报市农业产业领导小组审定下达。

六、保障措施

1、严格报批程序。市特色农业产业办根据市上确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扶持重点和区域布局,以及年度财政扶持资金安排情况,给龙头企业下发申报项目指南。龙头企业向所在县区特色农业产业办提出扶持项目和扶持资金额度申请,同时提交《农业财政资金项目申报标准文本》等申报材料。各县区特色农业产业办按规定程序审查后统一上报市特色农业产业办和市财政局。市特色农业产业办会同市财政局对各县区上报的项目进行汇总、审核和筛选,形成初审报告,提交市农业产业领导小组审定。市特色农业产业办根据领导小组审定意见,向县区特色农业产业办和相关龙头企业下达项目批复文件。

篇13

关键词:社区;零售业;SWOT分析;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2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保定市社区零售业发展趋势探讨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4日

一、保定市社区零售发展SWOT分析

(一)保定市社区零售业发展优势分析

1、保定市社区零售业发展的地理位置优势。保定,这座文明古城,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070万,是列于重庆、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第四人口大市。保定市依托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在150公里的范围内,消费人口已达5,000多万,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群体,也是中国北方最具活力、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

2、保定市社区零售业发展的市场前景优势。保定作为古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保定的零售业已经初具规模。从东西大街、南大街、城隍庙街、督署大街和西关、南关曾是繁华的商业街。零售业从“散户”向劳动密集型成功转型。八九十年代,零售业的跨越时代保定商场、保定百货大楼的建立使零售业在整个销售业中引领新的时代。而到了21世纪,随着北国先天下、万博广场城市综合体、保百购物广场的出现,更是解放了新型零售业的发展动力。并且,随着零售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行业生产要素逐渐由典型的劳动密集向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转移,城市零售业市场潜力巨大。

(二)保定市社区零售业发展劣势分析

1、保定市社区零售业商店的分散竞争。保定市地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这也导致了零售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商家都想在这块大蛋糕中分一杯羹。反观保定零售业的现实,各个零售网点依托小区建立,多是附近居民为了生计自发组建。由于观念的未更新以及之前对于零售业的不够重视,零售业的从业这普遍素质不高,经营管理能力低下。缺乏差异性与顾客定位,一味地陷入价格竞争中,一个区域内在店铺数量饱和的情况下,仍旧有新的店铺开张。

另外,社区零售也经营分散,没有强有力的联合对于价格物流形成优势,相对于一站式的购物广场而言,没有发挥出自己独有的优势和特点。因而,在正规的体制竞争下,只能被市场挤占的越来越小,重新定位突破势在必行。

2、保定市社区零售业发展不均衡。这种发展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上,而一个区域零售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和人口规模有着紧密的联系。

保定零售业主要商圈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商圈,自西向东,裕华路商业步行街集聚了保定百货大楼、裕华金街、保定商场、钟楼商厦、保定北国商城,构成了保定商业步行街;另一商圈为北部朝阳路,新天地百货、大世界商业城并驾齐驱。这一商圈的定位明显高于裕华中路的商业步行街,无论从商业设施、物业配套还是整体布局、细节管理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而第一个老商圈坐落在南市区,随着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原有规模和交通都无法满足现有购买需求的增长,销售额在逐年减少。北部以北国保百购物广场为核心的新型商圈在一步步崛起。随着北市区承担了更多的高档住宅功能,高收入人口的集聚势必会进一步增加零售业整个市场容量。竞争的加剧会促使零售业升级的速度,重新进行市场洗牌。

(三)保定市社区零售业机遇分析

1、消费者越来越青睐。消费者需求和购物方式的转变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往往是决定性的。未来十年中国的人口结构将趋于老龄化,而随着80后、90后步入婚期组建家庭、开拓事业,他们已成为中国社会消费的主导力量。他们基本都是小家庭,平日里没有大量购物的需求。他们在购物时更重视商品质量、食品安全、有机新鲜及绿色低碳。随着收入的增加,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会越来越受到中国80后、90后新生代消费群体的青睐。而社区零售以其就近、便捷等独有的特点已优先迎合了这一新生代消费者的喜好。

2、政府的政策支持。一方面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计划中,零售业已经被作为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服务产业,扩大内需在未来几年内是国家政策的重心。政府的鼓励支持、市场需求的稳中有升,为保定市零售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预示着零售业美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随着京津冀协同一体化战略的提出,保定作为副中心将承接一部分京津城市功能,又将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借助政策的东风,零售业市场将迎来新的春天。

(四)保定市社区零售业的威胁分析。社区零售业的发展空间受到大卖场和便利店的双重挤压。大卖场有价格和品种的优势,几乎对消费者有求必应。便利店以其网络式的布局和24小时不间断营业的特点对社区零售形成冲击。在保定市中,杰出便利店等便利店由于其物流配送和区位优势,以及对于市场的先入为主,对新兴的社区零售业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和挤占。

另外,北国、保定百货购物广场等大卖场的崛起,以优越的购物环境、高端的购物体验、品类的丰富占据优势。因而,对社区新型零售业的市场定位、消费者偏好研究都是巨大的考验。

篇14

地沟油产业链“江湖水深”

加工者把白花花的泔水一勺一勺舀入热锅中,泔水逐渐被分解出大量颜色浑浊、漂着白沫的油,把油捞出盛入油桶,地沟油便完成了从“泔水”到“食用油”的“华丽转身”。

地沟油从餐桌来,又回流入餐桌,被笑侃为“循环经济”,而这背后,是一条巨大的黑色产业链。一位餐厨垃圾处理行业的业内人士吴先生透露了地沟油“行业”鲜为人知的黑幕。

“地沟油”中含有黄曲霉素、苯等有毒物质,经过不法途径回到人们的餐桌,供人食用后会引起慢性疾病甚至癌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有“毒性堪比砒霜”说法的地沟油,其收取和加工工艺却非常简单,火锅红油,油炸食品的剩油,甚至烤鸭店、快餐店,餐馆的排风扇滴油和刷锅水都可以拿来制作地沟油,地沟油的粗加工过程只需要一个人、一口锅、一把勺、泔水和油桶即可。

吴先生说,一吨地沟油的成本大概在2000元,如按规定可作为化学原料出售即可卖到每吨3000元,但如违法加工成色拉油、火锅油等,每吨可卖到1万至2万元。

另一位曾经在西宁市从事过地沟油收运,加工成食用油出售的男子向记者透露,刚开始从事这个行业时,先与餐馆后厨建立联系,给点烟或者现金,便可定期把油汤收走。最初“同行”大多采用自行车、电瓶车这种较灵活的运输工具收油,后来为躲避检查,有的将蹦蹦三轮车换成全封闭式,有的则伪装成酸奶、酒水促销车。

在成都锦江区经营火锅店的于姓老板说,他的火锅店每月用油2000到2500斤,有一半火锅剩油卖给了“油耗子”,他们每月向店里交纳600元钱,便可包揽该店所有火锅剩油。

吴先生说,更有甚者,借一些地区招商引资的名义取得立项报告开办化工厂,披着合法的外衣进行“地沟油”到“食用油”的加工。

由于地沟油非法加工者长期“笑傲江湖”,打击了从事地沟油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正规军”。2008年,青海创办了一家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公司,创业者梁立宽感慨当时“江湖水深”,他说:“由于公司抢了‘油耗子’们的生意,于是接到不少恐吓电话。”

珠三角“泔水油大王”张武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由于被“油耗子”抢生意,其价格不菲的专业处理设备长期“断炊”,张武炎便采取涉黑手段对付“油耗子”,被控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近日在江门市获刑15年。

“七八个部门管不好一沟油”

业内人士说,“权限交错,各管一摊”的现状是无法掩饰的城市管理尴尬。地沟油变身食用油的过程中,泔水收集阶段应该归城管部门查处,将泔水拉回去提炼加工阶段又该归工商部门查处,加工成地沟油之后,就应该归食品安全部门查处。

地沟油黑幕一经报道,对食品安全案例频发的现象,民众的愤怒久久不能平息。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紧急下发“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迅速开展检查,对情节严重的要吊销餐饮服务业许可证。

日前,武汉市食安办宣布在全市范围内,对餐饮服务单位采购和使用食用油脂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接受市民对“地沟油”问题举报,随后决定每日向社会公布“地沟油”举报落实情况;海口市表示重拳出击“地沟油”,规定再生油脂去向要报告;重庆、成都、湖南也针对川菜馆和湘菜馆使用地沟油较多的情况进行了集中整治。

业内人士指出,在乱象丛生的地沟油市场背后,暴露的是缺乏法律法规有效制约、欠缺行业标准、监督管理无力的积弊,如不从根源解决,担忧将再次成为现实。

有些城市,质检、疾控、公安等部门都在地沟油的收运加工出售环节中承担部分管理责任,但管理权限分散,不能形成合力,造成“七八个部门管不好一沟油”的尴尬,让地沟油有了生存的空间。

同时,地沟油遭遇“界定难”,也让很多不法使用地沟油的餐饮企业逍遥法外。山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食品化工监测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没有国家标准,即使鉴定出油有问题,也无法界定油就是地沟油,给处罚带来了难度。有专家也曾对媒体称,从专业角度讲,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检测出所有的地沟油,勾兑油的检测难度更像“哥德巴赫猜想”。

据《大庆晚报》报道,黑龙江省大庆市一家地沟油黑加工点老板曾对记者公开表示“要是一个部门来查,也不能把我们怎么样。要罚钱,我们没有。没收东西,就这破玩意,不值多少钱,没收了以后再买,可以继续干。实在不行就再找一个偏僻的地方接着干。”老板嚣张气焰的背后,显示出了地沟油管理处罚力度的软弱。

“黑色产业链”可转变为“阳光产业链”

“地沟油可以成为高清洁的生物柴油,利润在每吨1500~2000元之间。5000万吨餐厨垃圾相当于1250万吨优质饲料,每吨可卖到4000~5000元,并可节约大量粮食和饲料。”梁立宽说。

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农民驾驶手扶拖拉机在田里劳作,而手扶拖拉机排出的尾气不再有呛鼻的柴油味……这一切并非幻想,青海省洁神环境能源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吴海亮说:“青海省农村很多手扶拖拉机,烧的就是我们公司利用餐厨垃圾生产的这种生物柴油。”

我国餐桌浪费惊人,在2009年12月27日举行的全国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现场交流暨研讨会上,来自清华大学环境系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及资源化研究所的统计数据表明,保守估计我国城市餐厨垃圾的年产生量不低于6000万吨。

“其实,如果将餐厨垃圾进入工业化处理,将大有文章可做。关键问题是,政府能否从源头阻断地沟油进入食物链。”梁立宽说,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将产生一连串衍生产业,其成套处理制造也将带动地方制造业的发展。

然而,餐厨垃圾处理行业面临着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不健全、收集难,处理系统不健全,配套设施不规范,产品出路无法保障等困难,使不少投资者望而却步。

“以前,上海、杭州、郑州等地曾经搞过餐厨垃圾处理项目,但都以失败告终。国内尚没有成功范例,无形中增加了我们的压力。作为一家民营股份制企业,将4000多万元投资在这样一个工艺不成熟,市场前景不乐观,政策不明朗的产业上,的确需要勇气。”梁立宽说。

没想到,梁立宽的这一项目却一次性建设运营成功,经过一年多的运营,项目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评价,并有了“西宁模式”这一说法。总结这一模式时,梁立宽说:“如果没有政府帮忙,我们无法支撑运营。”

这并非溢美之辞。单从资金角度看,此项目先后得到国家发改委1690万元的专项资助资金,是国家发改委首次为餐厨垃圾处理项目下拨款项。青海省与西宁市政府也为这个项目配套了500万元的补贴资金,西宁市政府还按每吨200元的标准提供收运处置补贴,使得收运餐厨垃圾不再伸手向餐馆要钱,餐饮企业自然配合。

同时,西宁市政府还先后制定政府令、管理办法和出台地方性法规等,严格要求全市3300余家餐饮企业签订餐厨垃圾收运处置责任书及合同,这在全国还是首例。有了政府政策,又有了支持资金,项目一下子就“活”了。

“但这一行业面临的共性困难便是市场推广有难度,因为没有国内立法支持”,青海洁神环境能源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瑜说,在其他一些国家,立法规定在石化柴油中必须添加生物柴油以减少废气排放。

而目前,虽然公司生产的生物柴油达到O号柴油标准,但国内没有相应的产业政策,生物柴油不能进入加油站等主流系统,只能卖给开矿山或是搞运输的散户,出路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