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范文

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

篇1

某区域内的农业配套设施比较薄弱,区内大部分的农田灌溉还以自然降水为主,农田产量受自然因素影响比较严重,如遇降水较少的年份,农田产量就会大大缩减。同时,部分可灌溉农田的水利用率也比较低,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增加了地区水资源的匮乏程度。该项目计划开发高标准农田533.333hm2,涉及区内的主要灌溉设施为水源井工程。工程主要包括:新打水井40眼,改造旧水井5眼,配置潜水泵45套,修建机电房45座,铺设地下灌溉管路30km,架设高低压线路分别为11.6和2.5km。

2水源井工程设计原则

1)项目工程治理要全方位进行,综合考虑农田、山区和水资源因素;并要对当地的耕地结构进行实时的调整,调整方针应围绕农产品特色,最大程度地发挥当地的农产品特色种植。2)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优良品种。3)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制定工程项目的年度计划及长远计划,明确重点开发区域和资金的投入方向。4)要时刻把握科学的布局,根据区域特点采取不同的开发建设方式,重点把中低产农田建设成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5)坚持政府主导和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政府相关部门应起到积极指挥引导的作用,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热情,使他们成为项目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

3水源井工程具体的设计计算

计划在该项目区内改造5眼旧水源井,然后再打40眼新的水源井,确保533.333hm2高标准农田的灌溉工作。以下是水源井工程的设计计算。项目设计中,应制定农田灌溉的覆盖程度,本项目设计农田灌溉率最少达到72%。管灌工程改造后,灌溉水利用系数将会达到0.85。根据该项目的整体规划以及本着方便管理、经济节约为原则,该项目区内管道采用干支两级固定式管道系统,管道的长度设计为90~150m/hm2,出水栓的间距设计为30m。根据地形,决定采取单向供水还是双向供水。该项目的每一眼水源井都是独立运行的,管道布置应遵循节约耕地、便于检查和维修的原则。

3.1水泵选择

水泵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水泵的功能需求,如水泵的下井程度、管网的水头损失、水源井的深度以及水井的动水位深度等几个方面,最主要的参考标准是水泵的额定流量必须超过管网的设计流量,以防出现憋泵的情况。额定扬程应本着大于或等于管网工程设计的总扬程、选择电机功率较小的水泵型号的原则,本次设计潜水泵扬程为65m,出水量为40m3/h。根据水泵的选择原则,确定项目水泵型号为200QJ40-65/4;选择与水泵相配套的电机型号为YQS200,电机功率为7.5kW;电路用电缆连接,规格为3×42。

3.2管道埋设深度

区域内的冻土深度为1.4m,供水管道的埋设深度应大于冻土深度,本项目取1.5m。管道开挖截面为倒梯形,上宽下窄,管道沟底部宽度为0.5m,坡度控制在1∶0.5。

3.3配套管件及附属建筑物的设计

配套管件主要是给水栓,数量973个,给水栓与输水管道之间的连接采用承插方式,外部用铁丝加固,并用胶圈进行封闭止水。水泵出水口安设安全阀和压力表,如管路爬升坡度较大,还需要安设逆止阀。管路到达井房内时,将水泵管路出口直接与地下输水管路相连接。

4结语

篇2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法;成效;民乐县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3687km2,耕地面积8.6万/hm2,辖10个镇和1个城市社区管委会,总人口2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86万人。全县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是典型的干旱缺水地区,同时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粮食稳定增产的“最大硬伤”和“明显短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57%,农业灌溉亩均用水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9%。近年来,民乐县坚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产增收的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稳定粮食生产空间,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杜绝增量、消化存量、严治抛荒、深挖潜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推进,民乐县把过去在水务、农业、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单位实施的项目相近、投入相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及资金集中整合到民乐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逐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统一规划、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彻底结束了过去涉农项目各自为战、建设资金“撒胡椒面”的状况,将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有机结合打出一套“组合拳”,走出了一条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从示范点建设到全县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富民之路,不断补齐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短板,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有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良田,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促进了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截至2020年底,民乐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41万hm2,全县粮食总产量达31.91万t。

1主要做法

1.1加强组织领导,推行项目建设“双管”法人制

为加强对民乐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政府牵头主导、部门分工协作、镇村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民乐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作为“主管”法人,全面负责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重点加强部门间的技术交流和工作协调;同时为有效保障土地平整工程建设、群众筹资筹劳、矛盾纠纷化解、工程建设管理及质量安全等工作的实施,项目镇成立由镇长任组长、项目村村干部为成员的项目建设协调工作组,作为“片管”法人,严格落实项目主体责任和质量终身责任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宣传,引导各项目村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整体推动全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了由点到面、集中连片的良好局面。进而推动了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1.2加强资金整合,多元融资重保障

民乐县耕地南北落差大,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单位面积投入资金较多,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补助,项目缺口资金比较大。为切实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民乐县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优惠政策,通过争取地方专项债券、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引导群众筹资投劳等方式,统筹安排、形成合力、集中建设。提高资源配置合理性,突出重点,高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形成项目资金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安全的使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田建设资金整体效益,建成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1.3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推广应用作为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控制体系,确保工程建设任务按期全面完成。同时,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农业产业布局、设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有效改善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在规模、布局、灌溉效果上充分体现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要素,为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了良好的灌溉基础条件。

1.4推行企业委托代建,集约经营提效益

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前提下,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推行企业委托代建,引导有能力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采取以土地流转费抵顶群众自筹资金的方式,确保项目投资足额到位,助推项目建设按期顺利进行。同时,针对长期以来土地分散化、碎片化不利于农业耕作机械化实施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行以“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为主要内容的“一户一田制”,形成“一村一大块,一块一产业”的基地生产模式,有效破解了耕地碎片化、耕作不便等问题,方便了机械化作业,机耕费由原来的3000元/hm2下降到2100元/hm2,有效降低了劳动成本,实现了以土地整理推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推动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民向职业化转型、农村向城镇化迈进。

1.5突出建设管护并重,健全机制促长效

坚持把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采取“管灌+滴灌”双模式设计,实现了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按照“建管结合、建管并重”“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村集体管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制定了《民乐县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实施方案》,明确了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项目村按照75~150元/hm2的标准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收取管护资金,由村委会统一支配,用于高标准农田设施后续管护与维修。强化管护责任,把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有机衔接、有效统一,建立健全工程良性运行与管护制度,形成建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期良性运行。

1.6深化“三变”改革拓展,利益联结助农富

为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中的带动作用,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的各种固定设施资产,通过市场化运作变成股金管理,让村集体和农民群众享受入股分红的收益。同时,将新增耕地全部归集体所有,按照“村集体资产+经营主体+收益”的模式量化入股,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使后续管护经费得到有效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以来,逐步形成了以现代戈壁农业为引领、六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

2建设成效

通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田灌溉保证率明显提高。同时,降低了灌溉成本,特别是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灌水条件,减轻了田间灌水、施肥的劳动量,大量节省了田间劳动力,使得农民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劳务输出创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促农增收作用日益凸显。

2.1保障了粮食安全

通过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民乐县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农田抗灾减灾、旱涝保收能力明显增强,耕地质量至少提升了1个等级,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升。玉米等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提高了1500kg/hm2,平均产能提高了10%~20%;马铃薯(大西洋)平均产量由原来的37.5t/hm2提高到现在的52.5t/hm2,产能平均提高了4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全县粮食安全根基,有效实施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2.2促进了企业增效、财政增税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项目区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更适合大型机械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竞相流转土地,2021年民乐县规模流转土地面积达3.773万hm2。大力推行“一企一基地、一业一基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发展产业,积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全县种植马铃薯1.467万hm2、高原夏菜0.667万hm2,为全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企业生产成本明显降低、产出效益明显增高、财政税收贡献突出,实现了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双赢”目标。

2.3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业耕作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土地逐步趋向规模化经营,吸引了更多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户前来洽谈土地流转事宜,项目区土地流转费用由原来的3000~4500元/hm2增长到现在的7500~9000元/hm2,群众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土地规模流转将青壮年劳力彻底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时,吸纳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

2.4提升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精细化发展中药材、马铃薯、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得发展,在耕、种、防、收等环节,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托管服务,实现规模种植、集约管理、订单销售,促使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现代农业产业集中,推动全县农业从传统、粗放、低效型向现代、集约、高效精细型转变。

2.5筑牢了西部安全生态屏障

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过程中,广泛推进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农田灌溉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化肥利用率由40.3%提高到61%,农药利用率由40.2%提高到60%,水资源利用率由50.3%提高到72%,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着力改善了土壤性状,提升了耕地地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节约的水资源用于发展戈壁农业和生态绿化,大幅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使民乐的山更美、水更清,实现了戈壁变绿洲、荒滩变良田,筑牢了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3结语

篇3

永修县完成了2010-2012年度一般小农水重点建设任务后,自2013年开始被纳入第五批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县,建设周期为2013年至2015年共3个年度。永修县2015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批复总投资3213.1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40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资金900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500万元、农民自筹313.16万元。项目区涉及三角乡和马口镇的9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工程实施范围为三角中型灌区、青湖和长溪小型灌区马口灌溉片,设计灌溉面积4340hm2,改造总灌溉面积1020hm2,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560hm2。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现状

2.1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是以发展灌溉排水,调节地区水情,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防止干旱、涝、盐、碱灾害,以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即能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利于机械化作业、高效、节水、生态友好的”农田水利工程。2.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现状。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尽管国家很早就重视,但是目前的建设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建设水平不高、工程不配套、建设难度大等,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不高,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设规划不科学、建设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不明确,这种现状不仅阻碍着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整体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水平都有严重的影响。

3高标准农田水利的建设中具体的问题

3.1施工监督不到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管理工作制度不健全,现场的建设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建设单位了提高完工,不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制度进行施工。比如在施工的过程中,建设单位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节省建设开支,私自使用劣质建筑材料,减少监管次数,不严格按照设计体制进行施工,施工现场责任划分不明确等等,这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3.2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员素质不高。在农业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的人员技术水平薄弱,没有过硬的施工科技手段。在整个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从管理人员的到施工现场人员都是缺乏科技知识,对创新意识薄弱。大都施工人员是农村的过剩劳动力,技术水平和思维能力与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不符,施工质量和要求有差距[1]。3.3资金投入不合理,工程配套设施陈旧。在国家政府和基层单位,对农田水利工程投放的资金,不能完全流放到基层单位,在施工使用的设备老化,科学技术设备跟不上。比如,在建设过程中对于混凝土的配置,完全是采用目测或者经验,没有形成固定的配比,在搅拌时候使用铁锹等手工工具,和建筑物建设相比,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施工的配套设施落后。3.4建设规划和施工方案不科学,缺乏理论指导。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方案和规划,对后期的使用有很大影响。在目前的建设手工中,没有统一设计规划,甚至出现了一个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多种多样,对于后期的统一管理和维护不便,在施工中对于农田灌溉方式设计不合理,排涝渠道不科学。在没有科学理论技术设计规划和合理的施工情况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就不能达到高标准的要求。

4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策

4.1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加强施工监管管理机制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为了更好的提高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各环节的施工,首先就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从施工的一开始到最后竣工,明确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建设目标,制定一个合理的管理计划,规范监管的内容和施工质量标准,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建设材料、中间产品和工程质量进行管理。在施工前期就着手监管,准备材料到施工现场到最后完工,全过程都进行实时监管,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完工的验收进行复核,保证施工质量[2]。另外,加强对于工程质量的评定,通过每一阶段的质量评定,来加强对于施工质量的管理监督,这需要制定有完善的工程质量评定范围以及标准。4.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人员综合素质。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保证,建设单位应该加强施工过程中人才团队的建设,从管理者到施工中的每一个员工,都要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提高施工过程中的业务技能和科技技术。提高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建设单位进行人才引进,通过吸纳高素质、高技能、高人才的建设工人,提高建设人员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是通过组织培训学习,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基层的施工人员,都要掌握施工的工艺流程和施工技术,进行岗位技能证书认证,通过证书的认证,加强建设施工人员的综合技能,这也是高标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要求。4.3加大资金投入改革工程配套设施。这需要政府和建设单位的共同努力。政府在政策有指导,建设单位引进科技设备上有资金支持。比如,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水利工程建设设备优惠政策,像“以旧换新”类似的补贴活动,刺激水利建设工程设备市场的活力,鼓励建设单位引进科技建筑设备,另一方面,建设单位不能只顾利益,要以工程质量和今后的效益为主,改革思想,解放劳动力,通过先进技术引进、机械化作业设备更新等。4.4重视高标准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加强科学技术指导。在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建设前期,建设单位要进行前期的调研工作,收集相关的资料。通过和当地农业局进行农田资料收集,收集的内容包括建设覆盖的农田面积、交通条件、农田地质条件以及附近可利用水源点等资料,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邀请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工程图纸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制定。其次是施工的人力资源安排,有多少施工人员进行怎样的施工项目负责。依据地势条件和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施工,比如,水利工程中的排水渠道,要遵循从高到底的流水原则,进行渠道设计;灌溉设备上,利用以点划圆方式,合理安排两点之间的间距,尽量采用节水的设备;进行科学的底线管道、线路设计,使其合理科学,在后期检修时候快捷方便[3]。

5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需要的几点

5.1组建专业的管理队伍。在高标准水利工程建设中,已经提到建设过程需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竣工后也要进行专业的管理队伍建设,比如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需要有专门的的管理人员进行疏导,宣传科学意识,保护农田水利设施。这就需要组织一个农田水利专业知识深厚,有科学力量、高效率的管理服务队伍,这样的管理队伍可以是聘请的,也可以是当地农业种植者。5.2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建设的过程管理已经提高,对施工中的每一项工程进行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同样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能够,也要进行责任承担制度。比如“谁管理、谁使用、谁受益”原则,让高标准水利工程在农村的使用中,找到专门的责任人,这样不仅理由高标准水利工程的长期使用效果,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有很大好的影响作用。在日常的维护工作中,需要有专业的服务人员,比如一些水利设施损坏,使用者无法进行在自我维修时候,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维修。

6结语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个严要求、高标准的建设过程,需要建设单位和施工人员一起努力,共同建设高质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同时在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建设前期、中期、后期以及日后的使用和维护中,也要加强管理工作,使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真正的达到高质量、标准化、规范化,促进水利工程惠民的作用,推动高标准水利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群昌,白美健,江培福,等.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3,11(01):22-25.

[2]刘英豪.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研究[J].水能经济,2016(02):87.

篇4

2022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吉安市委老干部局和吉安市浦发银行联合组成的帮扶工作队于8月份到驻点帮扶村汉溪村报到。为促进2022年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汉溪村的实际情况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路,经过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同探讨规划,特制定2022年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年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主体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执行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做好产业就业帮扶,落实兜底保障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着力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等的有效衔接,推进各类帮扶政策统筹、资源统筹、力量统筹、机制统筹等。要抓紧把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抓起来,尽快熟悉业务,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工作,因地制宜探索多种路径和模式。

二、基本情况

汉溪村位于马市镇东部,全村共有13个村小组17个自然村,总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37.89亩,人均耕地1.56亩,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乌鸡为主。全村共454户1384人,脱贫户21户42人。村内目前共14个村,已经修建通组公路,17个自然村通生产用电及互联网站,并建有一座村卫生室。汉溪村的汪陂自然村系泰和乌鸡发源地,具有独天独厚的优势。但目前未突出汪陂作为泰和乌鸡发源地的特色资源和汪陂涂的生态禀赋。

三、工作计划

1、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今年计划有两大产业要尽快发展,一是乌鸡养殖项目,二是中药材种植项目。这两个项目都计划在汪陂开展,利用通往汪陂途中道路一侧的荒山养殖乌鸡和种植中药材。其中乌鸡养殖项目今年年底前初步开展,除了汪陂的荒山建立养殖基地外,同时我们也计划在汉溪村村部利用空地养殖乌鸡,涂绘乌鸡文化展示墙面,打造一个村部的乌鸡养殖的展示平台。中药材种植项目计划年底前全面完成,由村委会牵头联系药材老板和村民对接。

2、村部改造提升,汉溪村村部年久失修,庭院杂草丛生,办公大楼办公设备严重缺失,包括办公电脑、空调、会议桌、办公桌椅等均需添置更换,计划今年把村部的整体环境进行初步改造,另外还准备在村部建立养老互助之家,方便村里老人用餐。

3、修复农田灌溉水渠,汉溪村有很多村小组存在农田灌溉水渠损坏现象,村民的农田灌溉得不到保障,计划今年联系水利部门把无法正常灌溉的水渠进行修复。

4、开展高标准田园化建设,汉溪村作为一个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的村庄,目前有1、3、4、5、8、9、10等小组均未开展高标准田园化建设,因为历史原因,导致田埂高低不平,影响了村民的农耕生产,计划今年联系有关部门,把汉溪村未开展高标准田园化建设的村小组都规划到建设名单中。

5、修通组路,汉溪村目前有4个小组未通组路,乡村振兴局已经拨付了40万元可以解决6、10两个小组的问题,还剩7、11两个小组共计2000米未通组路今年急需解决,预计需要资金60万元。

6、村里路灯亮化,汉溪村目前大部分主干道均无路灯,村民出行存在安全隐患,大约需要安装350盏路灯能够覆盖现在的道路,我们已经计划联系交通局,希望在年底前把该项工作开展起来。

7、建造大棚蔬菜基地基地,汉溪村目前的现实状况几乎没有村集体产业以及村合作社产业,唯一的村集体收入来源仅是汉溪水库每年的租金收入1200元。但汉溪村有肥沃的土地和大面积平原地块的优势,具备大棚蔬菜产业发展的优越条件,我们计划今年联系农业农村局帮助我村建造20亩大棚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篇5

1解决了灌溉的问题,消除了旱情带来的灾害。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但是这些作物如果在没有水或者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情况下会极大地影响其它们的产量,比如遇到大旱之年,农作物连命都保不住,那还来的产量,可以说是颗粒无收,这样农民白白辛苦了一年的劳作将毁于一旦,收入更无从提起,农民本来就是以种庄稼为主,如今庄稼没了,这会给农民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坚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解决了灌溉问题,消除了灾情的灾害,给农民也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2改良农田水质。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这也是农民时刻关注的问题,因此坚持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改良农田水质,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节约了农田用水,减少了农田灌溉用水损失。在大涝之年农田通水不缺少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将多余的水积攒起来,以便以后庄稼需要水时可以随时放水灌溉。另外,蔬菜、瓜果、苗木、花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有利于解决农业面的污染,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革命性措施,必须摆在农村水利建设的突出位置.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这都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起到了节约农田用水的目的。

4排除了农田大涝灾害。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避免了大涝灾害对农作物带来的损失。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

篇6

1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现有的沟渠因为使用时间过长,引起了严重的淤积

而配套的设施因为设计标准低,投资少,维护工作不达标等原因,淤积、损毁、老化较为严重,已经不能满足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了。

1.2输水渠道衬砌率低,配套程度差,渠系水渗漏损失大

现在东昌府地区田地间绝大多数的灌溉输水渠道是土渠,在农田灌溉过程中有很严重的渗漏现象,有限的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1.3东昌府区骨干工程面貌逐步改善,但各类工程发展不平衡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现状不容乐观,危险状况突出。该区小于1m3/s的末级渠道基本上全部是土渠,同时渠系建筑物的匹配很差,对农民收入增加、粮食安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东昌府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

聊城市东昌府区2011-2013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位于东昌府区堂邑镇、张炉集镇、侯营镇和道口铺办事处,涉及99个行政村,控制耕地面积0.625万hm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以小型提水泵站工程、灌溉机井提水配套安装工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桥涵闸工程和排水沟治理工程为主,兼顾砂石路、素土路和林网建设。东昌府区三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9.38万亩,其中泵站提水管道输水灌溉面积6.22万亩,机井提水管道输水灌溉面积3.16万亩。项目区共建设引黄提水泵站33座,配套首部枢纽33套,恒压变频控制系统33套,新打配套机井156眼,配套现有机井243眼,安装射频卡灌溉控制系统399套;项目区内共铺设输水管道740.8km,清淤排水沟33km,修建拱桥40座,水闸13座,进地涵330座;同时在项目区内配套建设田间道路、防护林网工程。2011-2013年东昌府区小型农田水利第一轮工程三年建设目标已经完成。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经验教训

3.1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完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

东昌府区在三年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系统化规划、规模化推进、高标准建设、新技术支撑、文明式发展、用水户参与”的建设思路,确保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所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均按照有关规程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可研报告及实施方案的编制,编制的文本需通过省厅组织的专家评审组的认定,确保工程设计切实可行。经设计单位完成设计的工程项目,采用工程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合格,确保长期使用。

3.2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1)在稳定中央政府水利资金对东昌府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政府更多资金的投入

(2)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的加大

(3)东昌府区区直各部门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整合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主体较多,资金投入规模较大,国土、农业、水利、农综办、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都有专门支农资金,以项目资金来源的对应部门为建设主体,按照水利规划集中投入、规模发展,集中连片实施。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资金效益,避免造成重复建设。3.3着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推进末级渠系与骨干工程同步配套设施建设一是制定措施,有效地解决由末级渠系设施不配套引起的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促进节约用水,减少因输水造成的损失,节省农民不合理的水费支出;二是完善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和维护供水计量设施;三是创新机制,对于末级渠系和供水计量设施的建设采取“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的奖励机制,对于运行管理费用、农民用水协会启动资金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

4东昌府区小型农田水利实施后的成果

篇7

【关键词】农田 灌溉渠道 运维 管理 讨论

我国西北区域是典型的农业产出基地,该区域对中国农业进步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但是因为西北区域位于内陆,年度降水量无法保证。因此,需要对农田实施水泥灌溉,以确保农作物的生长。但是,以目前西北区域农田灌溉的情况来说,其运维管理还有一定的缺陷。这部分缺陷,导致灌溉效率差强人意,对水资源也是一种挥霍。而要让农田保持肥沃并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要从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运维和管理的视角入手。

一、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运维、管理状况解析

(一)有关制度不完善

以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运维、管理情况来说,有关制度的不完善为灌溉工程带去了诸多困扰。农田水利灌溉运维制度能够引导有关人士合理布局、科学建设,其在水利灌溉运维管理中的关键性不言自明。

但是,以某区域为例,其农田水利灌溉技术较为滞后,特别是中小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并未设立专业的管理部门,平日的运维以及管理更是无从谈起。这类状况致使该区域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真实功能无法发挥。

(二)主体责任与权利划分不清晰

每一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都会产生职责主体,其不但要管理灌溉工程,还需要对运维管理方面进行策划。但是,由于上文提及的区域灌溉之后,并且大多数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认为修建第一、运管第二,所以灌溉工程主体责任与权利划分不清晰。这类状况的出现,对水利灌溉工程来说显然是逃避责任。

(三)种植计划不合理

依照某区域的气温环境、土壤情况、水量等自然元素的特征,该区域最佳的种植农作物是棉花以及玉米,这亦是该区域对外营销的重要种植物。

但是,因为大部分的土地管辖权隶属农务人员,因此,棉花以及玉米的种植往往未能进行科学的设计;东家种玉米,西家种棉花。这类种植设计的不合理让农田灌溉变得困难,对水利灌溉工程的运维管理也带去了不小的难度。

(四)农务人员意识不强

在农作物生产的阶段,农民极为关切的只是田地的收成。在一些农务人员眼里,只要保证水分的充足农作物的生长就不会遇到阻碍,在此类意识的作用下,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运维与管理工作就相对地成为了“异类”,农务人员会对其产生抵触情绪。

这是由于农务人员目光不够长远,认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运维管理妨碍了自身的权益。所以,应引导其摆正心态,让农田灌溉技术得以顺利应用。

二、农田灌溉工程运维管理的策略

(一)强化制度构建力度

要让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运维管理工作走上正轨,就必须完善有关农业灌溉的制度。完善的制度能够确保对有关工作者形成制约,对具体工程能够起到合理指导的作用。

对一些管理部门匮乏的中小规模的工程,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与运维团队,从本质上确保灌溉渠道工程的影响力。

(二)明确职责主体

不管什么工程,始终有职责主体,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农业工程的其中一种,那么其职责主体就是工程的参建方以及使用方。而要确保水利灌溉工程提升农作物亩产、推动农业各方职责的明朗化,就需要明确主体的职责,让灌溉工程做到职权明晰。

(三)合理设计种植模式

尽管,在农田种植的阶段,田地归属权是农务人员的,然而为了确保水利灌溉工程的功能的完全实现,要对农田种植实施合理、有效的设计,以达到合理种植的目标。此项功能的实现不但能够拉动农业灌溉技术的飞跃,更能够保障农务人员的增产增收,并提高经济效益。

而其中一种种植技术喷灌种植技术能够让水的使用率攀升到80%。其取缔田埂、畦埂和农毛渠,节约田地资源,增产增收。另外,没有必要平整土地,建设田地内的农毛渠并打梗,不仅改变了以往农业灌溉费时费力的情况,并且有助于水利工程的大面积作业。喷灌每亩设施投入资金是100-300元,而我国生产的小规模喷灌机每部只花费几千块,每亩投资不多,受到农务人员欢迎。

(四)提升农务人员运维管理意识,加大投入

虽然技术人员能够对农田进行合理设计与推介,然而农务人员是农作物种植的主体,其对种植有着绝对的话语权。所以,要提升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运维与管理质量,就需要对农务人员进行动员;让其了解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运维管理的关键性;让其依照高效率、高标准对灌溉工程实施运维和管理。

而加大投入力度方面,首先,应确保建筑成本,规避由于投资受阻影响到运维管理的全局;其次,应预留一部分运维管理的成本,有效、体系化地管控资金,对多类分散的资金实施统筹管控;此外,我国国家机关要适当给与惠利、激励等等,让农务人员自发自愿地去做好运维、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总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运维与管理作业攸关工程效能的发挥,对一部分工程中产生的运维管理问题等应认真对待。保证农业生产的增收创收,让优质的灌溉工程为农务人员服务,从而拉动农业领域的进步,在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节省水利资源。

参考文献:

[1]周文芳,查轩,黄少燕等.基于灰色 GM(1,1)模型的闽西红壤农田灌溉需水量预测研究[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4,(3).

[2]蔡荣,蔡书凯.农田灌溉设施建设的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安徽省巢湖市740户稻农为例[J].资源科学,2013.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问题;对策

一、目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管理机构观念比较落后,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业务水平普遍偏低。负责设计工作的大多来自基层,整体设计水平不够高,缺乏一定的专业技术以及实践经验。一般情况建造时多数只重视功能的需要而建,对于艺术及美观没有考虑也不重视,多数水利工程粗老笨重。工程建成之后,只知道使用,对于维护管理没有重视,从而造成水利工程由小的问题,发展到大问题,同时出现损坏老化失修的问题,最后搁置无人问津。

2.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落后。很多基础水利工程根本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更没用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督监控措施,一般小工程都是停留在目测上,仅凭直观下结论,也不使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配,更缺乏监管人员,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3.农村宏观发展环境发生的变化。目前农村建设的投资环境以及政策环境都在不断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农村水利建设由政府开始向村民自主转换,从出工开始向出资代劳转变,由指令性计划开始向指导性意见转变,最后形成政府组织号召转变为一事一议。

4.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粮食产量是农村产业主要重视追求的目标,在农村一般水利设施工程都是为了粮食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配套安排。随着种植业调整,农产品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粮食转变为,瓜果、花卉、苗木种植,对抗旱灌溉水利工程质量的要求大大的提高。造成农村的配套水利设施出现了与水利发展不相适应。

5.对于水质的要求不够重视。社会的发展导致水污染的比较严重,由于水质不达标,直接对人身体造成伤害,同时也会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当前因水质得不到保证所引发的矛盾在不断增加,同时也影响水资源费以及水利工程水费的收缴。

二、目前水利工程管理意见与对策

1.正确解读水利产业政策。农村水利建设可以分为,一种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的项目,一般指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溉、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工程。另一种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并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通常是指水面养殖、供水、农田灌溉工程、水利综合经营等。农田灌溉工程是粮食增产的工程建设,农民应该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主动去建设去经营。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不等不靠、迅速发展、抓住机遇、勇于开阔创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各地水利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有利于水利事业发展,提高经济,有助于农村发展的标准,大力加快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

3.强化认识,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加强教育群众,清楚认识到管理好水利工程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宣传,提高群众对水利工程的管理认识,要积极探索有效措施,管理好水利工程建设。

4.加大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的培。对于乡镇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合理安排培训,能够适应岗位需要以及生产要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的素质,在基层使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与增值。

5.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建立质量的激励机制,因质量是工程的生命,不断加强对水利职工质量意识与质量管理的培训,鼓励群众对质量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6.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力度。目前水污染给环境带来恶化,水质破坏比较严重,水土流失也非常严重,直接影响农村的生态环境。重视农村水环境的治理,保护好农村水资源,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居住的条件,所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尤为重要。

7.改进监控,提高检查。购置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对于工程需要的材料,施工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合理抽查,同时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

8.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农村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提高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努力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有效发展,喷、滴灌工程的发展。

9.提高农村灌溉工程质量的标准。水利基础建设必须符合农田结构的发展调整,需要合理安排。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村生产生活提供高标准的灌溉工程。

篇9

为深入贯彻落实xxxxxxx讲话精神,落实xxxxxxxxx关于农田水利管理的批示要求,全面掌握全省农田水利灌溉现状,切实发现农田水利运行管护中的问题,促进农田水利长效良性运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根据《xxxxx关于开展全省农田水利灌排工程管理现状调查的通知》的文件要求,由xxxxxxxxx成立调研组,于6月2日~3日赴XX县开展农田水利灌排工程管理现状调查。

本次采取现场调查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工作,通过查阅资料、问题访谈、现场考察及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了解了XX县农田水利灌排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听取了基层同志的相关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工程基础设施基本情况

XX县总耕地面积54.47万亩(该数据来自于农业农村局确权划界数据),总灌溉面积44.25万亩(该数据来自2019年水利统计年鉴),设计灌溉面积36.48万亩,总有效灌溉面积35.46万亩,实际灌溉面积30.66万亩,其中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4.80万亩(包括2020年实施的4.31万亩,已完成县级自验,暂未完成市级验收),高效节水面积1.51万亩,高标准农田与高效节水覆盖率达30.0%。全县实际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7.4%。

XX县现有200亩以上农田灌区278座,其中:重点中型灌区1座(走马垅中型灌区),一般中型灌区4座(五渡港中型灌区、白兰中型灌区、上迳中型灌区、迳口中型灌区),200亩以上小型灌区273座。

XX县小(2)型以上水库82座,其中中型水库7座,小(1)型水库10座,小(2)型水库65座,总蓄水量14143万m3;山塘4610座,总蓄水量4287万m3,其中万方以上山塘1022座;水陂922座;机电灌排站401座,装机容量1465kw;机电井354眼,装机容量346kw。灌溉渠道总长3389km,其中:砼衬砌的渠道长588.7km,石衬砌的渠道长12.2km,预制块衬砌的渠道长589.2km,砖衬砌的渠道长19.4km,土渠2179.5km,渠道完好率65.2%。

(二)工程建设情况

近年来,XX县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县财政也积极配套相应资金,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近年来共计投入财政资金2.40亿元,2010~2017年县财政配套资金近千万元。覆盖全县16个乡镇近226个行政村,共改造农田灌溉面积24.0万亩,完成山塘整治171座,水陂改造42座,提灌站更新改造7座,衬砌渠道1210km。2010~2012年及2013-2015年实施了两批次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2016年实施了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2017年实施了农田水利项目县和水利扶贫工程项目建设;2019-2020实施了走马垅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对灌区总干渠8.55km和左干渠19.18km进行了配套改造。但自2017年以后,因为政策原因,原水利资金被整合至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停滞。

(三)工程管理运行情况

1、中型灌区

2006年,在XX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已明确XX县五渡港、白兰、走马垅、上迳、中村五座中型水库管理委员会(2021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变更为水库工程管理站)负责本水库及灌区的调度运行和日常管理维养工作,但管理体制改革未有效落实,水库管理委员会仅负责本水库的日常运行管理和维养,并未对灌区的骨干工程进行运行调度和维养。据统计,XX县中型水库的维养资金合计约200万元/年。

灌区的骨干工程无专人管护,而农户需要用水灌溉,因此灌区骨干工程管护主体责任自然而然落在受益主体即所在乡镇。但受人员、经费缺乏等制约,乡镇也仅对干渠规模以上的水闸安排专人放水及除锈等简单维养工作,并未对骨干渠系进行系统性维养。

田间工程根据“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由所在村组负责运行和维养,但无具体责任人,管护效果差,只有在渠道难以输水,田间缺水时才进行疏浚工作,渠系破损基本无人维修。

2、小型灌区

(1)小型水库管护主体为乡镇或所在村委。据统计,近年来全县小型水库每年约有100万的维养资金,用于水库的日常维修养护工作,目前管护情况良好。

(2)山塘和灌区骨干工程管护主体一般为所在村委,若山塘出现水毁、设备老化、漏水,灌区骨干工程破损、漏水等需要维修加固的情况,管护主体无力负担,村委便向乡镇汇报,乡镇向县水利局打报告,努力争取上级资金对其维修加固,但因县财力有限,近年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停滞,多数情况均无法落实维修整治经费。管护主体为村委,但无明确专门责任人,农户的“等、靠、要”思想严重,灌区骨干工程出现淤堵也时常无人清淤疏浚。

(3)拦水堰无明确管护主体,主要在使用过程中,由受益农户进行管护,但如堰前清淤、岸坡固脚等费用较大的维护目前处于缺失状态。

(4)提水灌溉泵站的运行管理及维养由所在村组负责,由村委通过摊派灌溉用电电费,负担基本的养护经费,而一旦出现损坏、老化等需要大修的情况,则村委向乡镇或者县水利局申请维修。

(5)田间工程管护主体为受益村组或新型经营主体,但无具体责任人,管护基本缺失,效果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按照每亩6.00元的标准下拨了维养资金,但维养资金未落实到管护主体,从实际情况来看,维养资金并未发挥应有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基础设施问题

多数农田水利工程存在老化失修,供水功能萎缩,工程效益呈下降趋势。

1、水源工程病险多。82座水库有4座被列为三类坝,计划2022年完成除险加固;1022座万方以上山塘中已整治171座,需整治760座;922座水陂已整治42座,需整治710座;401座泵站已整治7座,需整治197座。未整治的山塘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险情,如引水灌溉涵管破损老化、坝体渗漏严重、库内淤积严重等,导致山塘蓄水能力差,蓄水量减少,严重影响到灌溉效益。

2、大部分骨干渠系工程未整治。全县灌溉渠道总长3389km,其中:砼衬砌的渠道长588.7km,石衬砌的渠道长12.2km,预制块衬砌的渠道长589.2km,砖衬砌的渠道长19.4km,土渠2179.5km。渠道衬砌率35.7%,渠道完好率为65.2%。骨干渠道不同程度地存在渗漏、淤积,放水不畅通等问题。限于资金,整体整治达标欠账较大。

3、渠系建筑物损毁严重。全县渠系建筑物自建好以来基本无专门的维修,经过多年运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损坏。受限于资金,仅在有上级项目资金建设时才会对项目区内的建筑物进行维修改造。大部分渠系建筑物损坏后,因无资金来源导致维修不及时,损坏程度逐年递增。

(二)工程建设问题

1、部分已建工程不够系统。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时,仅仅考虑田间工程建设,并未对项目区的水源工程及骨干渠系工程进行建设,大量存在水源蓄水不足,骨干渠系工程淤积或渗漏现象,无法有效将水引至项目区,导致高标准农田即使建好后无法充分发挥高标农田的效益。

2、部分已建工程不达标。存在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时未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实施,导致来年无法进行机械耕种,或导致耕作土质变差,影响收成甚至是抛荒现象;存在规划设计不够合理,影响耕种灌溉效益和耕种效率。例如水陂或分水口等建筑物存在设置不合理、漏设情况,导致局部田地灌水慢,甚至是无法灌水的现象;存在人行桥、机耕桥设置不合理影响农户耕种效率。

3、部分已建工程遭到破坏。存在因其他工程建设如高速公路、铁路投资建设破坏现有灌排工程体系,实施期间缺乏有效监管,相关实施单位未对破坏的工程进行及时恢复或设置临时解决措施。另外,农户机械耕作时不爱护也时常导致已建工程破坏。

(三)工程管护问题

1、管护体制缺失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的实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集体逐步退出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主置,特别是取消了“两工”后,农田水利建设的农民投入部分急剧减少,管理上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等、靠、要”思想严重。后续没有有效的运行管理体制替代原农村集体作为运行管理主体的体制。

2、管护主体缺位

有中型灌区和小微灌区,中型灌区虽设有专门的水库管委会,但通过现场调查发现,仍存在工程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或管护主体责任不明等情况。除水库落实了管护,山塘、泵站及机井等水源工程由村委代管外,其他工程均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3、维修养护经费缺口大。2017年之前,上级每年会下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养资金,约120万元/年。自2017年以来,因职能转变等政策原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养资金被整合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据统计,近年来,XX县用于小(1)、小(2)型水库标准化的维养资金约100万元/年,中型水库的维养资金约200万元/年,上级未下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养资金,且县级未配套相应的维修养护专项资金,维修养护经费缺口大。

(四)灌溉水源问题

本次调查到,XX县大部分病险山塘蓄水量减少,水源水量不足;大部分乡镇不同程度存在灌溉用水与农饮水之间的矛盾、山塘养殖用水与灌溉用水之间的矛盾、上下游用水户之间的用水矛盾,导致灌溉用水需求得不到满足;部分地方在枯水季节灌溉水量得不到满足,如铁石口镇的上塘、寨背村,西牛镇的天龙村、源和村,油山镇的新水塘村、坑口村、红米塅村、长安村,大塘埠的大塘村、樟塘村等。

(五)耕地面积问题

根据调查,XX县嘉定镇侵占耕地的现象,据统计侵占耕地面积达500亩;各乡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抛荒现象,其中嘉定镇1700亩,虎山乡1200亩。

三、问题分析

(一)工程基础设施问题分析

1、水源工程病险多,灌溉渠系及其建筑物损坏和未整治工程,均无资金加固整治。自2017年以后,因为政策原因,原水利资金被整合至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停滞。而县、乡镇财力有限,水源工程病险多,灌溉渠系及其建筑物损坏和未整治工程,均无资金加固整治,导致部分灌区无法有效灌溉。

2、工程管护不到位,加速工程老化、损毁,缩短了工程使用年限。由于缺人、缺资金、管护体制等工程管护问题,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有限,老化失修,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原来只需小维修即可,现在需要大整治才能发挥功效,导致供水功能萎缩,工程效益呈下降趋势,部分灌区无法有效灌溉。

(二)工程建设问题分析

1、建设项目多头审批,无统一管理的平台。以往项目因无统一审批平台,项目建设存在多头立项、多头审批、多头建设情况,造成工程不能相互衔接、资金浪费。

2、已建工程不够系统,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时,未考虑对已有的水源工程和骨干渠系工程进行建设,主要原因是《江西省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中高标准农田专项资金用于建设内容不包含水源工程和骨干渠系工程。

3、部分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因方案设计前期调查工作不到位,导致人行桥、机耕桥、水陂或分水口等渠系建筑物出现漏设、设置不合理的现象,还有因资金的限制,原征求群众意见该设置的渠系建筑物在方案评审时被更改,甚至被取缔,导致与实际生产需求存在偏差,最终无法有效灌溉。

4、其他工程建设导致已建的灌排工程被破坏,因为管护责任主体管护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监管。机械耕作导致已建工程破坏,主要因为农户对灌排工程保护意识低,部分农户机械耕作怎么方便怎么来,即使发现农户破坏了相关工程,也无处罚措施,缺乏有效监管。

(三)工程管护问题分析

1、考核机制不合理。目前水利工作考核主要针对水利部门,未对地方政府、基层政府抓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的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灌区管护仅由水利部门监督,无法有效推动,管护难以落实。

2、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不到位。工程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或管护主体责任不明,管护经费来源缺乏,未建立有效的维养制度。中型灌区虽进行了水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灌区管委会,但管理体制改革未有效落实。小微灌区没有建立统一的管护机构。

3、抗旱保障措施不完善。由于防汛压力大,汛期强调水库等要保持安全水位,甚至是低于安全水位,不让蓄水,一旦到了干旱季节,抗旱保障措施不够完善,用水高峰时部分水源工程蓄水量不够,导致无法有效灌溉。

(四)灌溉水源问题分析

1、水量不足。主要原因是水源工程病险多,渗漏严重、库内淤积严重,未对其进行加固整治,蓄水能力差;其次是骨干渠道与末级渠系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水、淤堵等问题。

2、灌溉用水与农饮水之间的矛盾,以前很多水源仅作为灌溉水源,随着农饮工程的建设,共用水源需优先保证农饮水安全,导致枯水期灌溉用水水量不足;山塘的养殖与灌溉用水之间的矛盾,目前还存在许多山塘被承包养殖的情况,山塘养殖对水位有一定要求,干旱季节养殖户不让放水;上下游用水矛盾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上游来水不足,如水源水量不足,渠系淤堵或渗漏导致上游来水不足;二是因为缺乏有效运行管理,上游水浪费严重,甚至会出现灌溉水入河的现象。

(五)耕地面积问题分析

因项目开发或百姓建住宅等人为原因导致耕地被侵占。

耕地抛荒的原因:1、耕种经济收益低,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占比逐渐减少,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农户耕种的意愿低;2、部分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单位未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实施,耕作机械化程度低,或导致耕作土质变差,农户不愿种植;3、土质和灌溉条件较差的地方,尽管实施了高标建设,部分农田也流转不出去,无人愿耕种;4、邻近山脚的田地庄稼易遭野猪等野生动物破坏,极大影响收成,无人愿耕种。5、部分乡镇存在矿产开发导致耕地土质变坏无法耕种的问题。如嘉定镇的龙舌片,因早期稀土矿条件差,运行管理不到位,尾砂流入农田,导致耕地土质变坏,无法耕种,2020年虽采取整治措施,但效果甚微。

四、问题处理情况

(一)工程基础设施问题处理情况

针对基层群众反映的农田水利问题,如有具体问题时,相关的负责部门能提出措施及时解决。近年来关于农田水利方面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相关部门都积极协调解决,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全部得到有效落实解决。

(二)工程建设问题措施处理情况

针对建设项目多头审批,无统一管理的平台问题,相关部门建议顶层设置统一的项目审批机制,目前并未形成相关机制。

对农户机械耕作导致已建工程破坏问题,乡镇和村组加强对农户宣传教育,如有损毁要求其对损毁工程进行恢复。

(三)工程管护问题处理情况

根据《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水农〔2005〕502 号文,XX县按文件要求在各乡镇成立用水户协会负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但近年来由于管理人员与资金的缺失,用水户协会职能已名存实亡,无法发挥效益,现XX县用水户协会已全部注销。工程管理问题目前无有效解决措施。

(四)灌溉水源问题处理情况

水源缺水问题:遇到干旱灾情田间缺水时,积极发动水利、应急部门和乡镇根据需求给农户配备临时抽水机进行抽水灌溉。用水矛盾问题:一般由所在乡镇或村委协调解决。

(五)耕地面积问题处理情况

项目开发或百姓建住宅等人为原因导致耕地被侵占的情况在早些年较多,随着县政府要求对基本农田的严格保护和对农村宅基地的严格审批,近几年耕地被侵占的情况控制较好。

针对农户种植意愿低的问题,对种植农户进行精准补贴,鼓励村干部和种植大户承包种植,加快土地流转。

篇10

张家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势平坦,沟道纵横,共设8镇1区,全市国土面积986.73km2,其中,基本农田面积3.04hm2,圩区面积4.18万hm2。2010~2012年,张家港市开展了第二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投资1.66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0.18万hm2,建成电灌站120座、防渗渠道156.53km、过水涵洞1025座;治理圩区2.64万hm2,建成各类排涝站68座、圩口闸27座、圩堤8.99km、信息化管理中心3处。2013~2015年,张家港市又开展了第五批中央财政高标准农田示范重点县建设,计划投资1.61亿元,对全市10个项目区内的0.45万hm2农田和0.64万hm2圩区水利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2存在问题

张家港市在第二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中,考虑到镇(区)出资和拆迁清障等环节,为便于协调,由各镇(区)成立项目法人,市水利局负责指导和督促,尽管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2.1镇(区)项目法人管理水平不一,个别镇(区)明显薄弱

有的镇(区)项目法人的工作意识、工作能力和工作标准与要求有差距,工作走流程,具体管理细节不到位。如:对设计图纸、招标方案缺乏有效审核,造成施工变更多,参建单位数量多且难管理,同时对项目建设缺乏有效管理,对参建单位的人员、质量、进度、安全缺乏有效控制。

2.2参建单位工作态度和管理水平不一,个别单位存在挂靠转包现象

监理、施工单位中标后,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单体小、结构简单、易于管理为借口,管理人员不按招标文件要求到位,个别施工企业甚至在中标后直接将工程整体转包给个体施工队伍,从中收取管理费,却没有一个公司人员参与管理。个别监理单位,过多考虑自身经济利益,到场监理人员少,吃、住、行均要依靠施工单位,不能公正有效履行监理职责。由此造成个别工程开工无施工方案,施工不规范,质量、安全管理不到位,工程进度、资料收集拖拉,档案资料不规范等种种问题,影响工程验收和使用。2.3工程运行管护机制不完善,对农田灌溉工程重建轻管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排涝站、引水涵闸,有一套较为齐全的运行管护机制和资金保障措施,但对规模较小的农田引排设施和灌溉设施,却在建成后直接交给村里负责管护,没有一套完善的管护制度,存在产权不明、管护主体缺失、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资金不到位等问题,使得管护工作未能正常开展,影响工程使用和效益发挥。

3工作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张家港市高度重视,利用第五批高标准农田示范重点县建设契机,调整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探索适合全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新方法。

3.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规范建设程序

2013年6月4日,张家港市政府下发了《市政府关于同意成立张家港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指挥部的批复》(张政复〔2013〕22号),成立张家港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指挥部(简称“市指挥部”)为全市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市级项目法人,下设前期、工程、财务、综合四个组,负责全市农村水利项目前期的方案申报、任务分解、工程设计、工程招标,以及项目实施中的建设管理、财务管理、资料管理、信息管理和项目验收等,并要求各镇(区)相应成立镇(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部[简称“镇(区)项目部”]为“市指挥部”的现场管理协调机构,在“市指挥部”指导下,负责做好辖区内项目前期的征(租)地、拆迁清障和地方协调工作,做好镇(区)资金的筹集和工程下拨资金的审核,协助“市指挥部”抓好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档案管理,并对工程质量、安全负主责。同时,依据《江苏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细则》(苏水规〔2011〕1号),出台了《关于印发〈张家港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规则(试行)〉的通知》(张水规〔2013〕1号),要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严格实行项目公示制、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的同时,还需向市水利质量监督站申请质量监督,委托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对工程进行质量检测,实行工程跟踪审计和聘请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监督等。

3.2完善机制,加强考核,强化项目管理

一是加强方案设计的审查,由“市指挥部”组织专家对实施方案、设计图纸、重大设计变更等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才能实施。二是加强招标工作管理,“市指挥部”会同“镇(区)项目部”对工程分标方案进行审核,考虑到施工单位管理方便,一般要求每标金额不少于1000万元,同时做好对招标编制的招标文件和招标限价的审核,针对现场监理单位总监、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监员、安全员不到位问题,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每人1天不到岗罚款2000元。三是加强工程检查、检测和考核,为做到对原材料、成品、设备严格把关,供应厂商要报“市指挥部”审核,由“市指挥部”、“镇(区)项目部”、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组织进行考察,并经第三方质量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场,采购合同需报“市指挥部”备案,同时“镇(区)项目部”负责对发票、进货单和产品的核查,杜绝发生以次充好的现象。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利用微信平台加强监管,并要求监理将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的施工情况实时反馈给“市指挥部”和“镇(区)项目部”。对于水下工程,必须经“市指挥部”和市质监站验收后才能进入下一步施工。“市指挥部”还通过参加每周工程例会,不定期抽查现场和资料,听取监理单位、质监站和农民义务监督员汇报,以及安排“镇(区)项目部”对监理单位人员、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管理人员考勤等方法,及时掌握工地管理人员出勤、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安全生产、资料整理、文明工地创建等情况,对管理人员不到位的参建单位严格执行处罚,并将检查和处罚情况不定期在全市通报。同时,为了加强对施工单位管理,还将施工单位履约情况纳入了苏州市水利局的季度考核中。

3.3规范流程,强化审核,加强资金管理

建设方案申报前,要求各镇(区)政府(管委会)向张家港市水利局、财政局书面承诺计划建设内容和愿意承担的资金金额。实施方案审核批准后,张家港市水利局做好各镇(区)建设任务的分解和建设资金的分摊,并以文件形式下达,市财政局负责在文件下达后3个月内按每月30%、40%、30%的比例,将中央、省、市及各镇(区)承担的建设资金收缴到位。建设资金实行市级财政报帐,为加强对施工单位管理,加快施工进度,工程资金执行月支付50%,完工验收支付至70%,竣工验收支付至80%,满1年保质期无质量问题支付至100%。先由用款单位提出用款申请,经监理单位和跟踪审计单位审核后,再由“镇(区)项目部”和“市指挥部”审核同意,由市财政局统一拨付,并以文件形式告知各相关单位及参建人员。“市指挥部”不定期检查参建单位资金使用情况,杜绝帐目不规范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发生。3.4完善制度,加强管护,发挥工程效益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正常效益,2014年,张家港市利用被列为2013年度中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用于维修养护试点县的契机,投入624万元,对全市4.18万hm2圩区内的防洪除涝设施和第二批重点县项目区内的0.18万hm2农田灌溉设施进行管护。同年9月和10月,分别出台了《张家港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办法》(张政发规〔2014〕9号)和《张家港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张水建发〔2014〕36号),从建章立制入手保障了管护工作的顺利推进。在确保工程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工程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专业化管理与社会化管理等多种管护方式。圩区防洪除涝设施定性为公益性设施,明确管理主体和安全责任主体为镇(区)政府(管委会),水利站受镇(区)政府(管委会)委托进行管理,日常运行管护由水利站委托个人或专业队伍负责,重大维修通过招标选择专业队伍实施,费用由镇(区)政府(管委会)承担,市财政实行“以奖代补”。农田灌溉设施定性为生产经营性设施,明确管理主体为村经济合作社,因为土地已经流转,日常管护由村经济合作社委托经营者直接负责,大的维修由村经济合作社通过招标选择专业队伍实施,水利站做好技术指导,费用由村经济合作社承担,镇(区)政府(管委会)财政和市财政实行“以奖代补”。各级管护资金均依据考核结果下发。2015年,通过加大管护试点工作的力度,明晰设施产权,总结管护方面好的经验,制订合理管护费用标准,为下一步将国土、发改、农委实施的农田灌溉设施全部纳入管护范围,实现全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全覆盖打下基础。

4结语

篇11

该《办法》是山东省农田水利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政府规章,是山东省民生立法上的又一重大成果。它的施行,标志着山东省农田水利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该《办法》是在国家无上位法、省外基本无参考的情况下制定的,可以说是一部开创性的立法,有许多亮点和创新点。

将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农田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山东以约占全国1%的水资源灌溉了约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养育了约占全国7%的人口,完成了约占全国25%的农产品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8%的农业增加值,支撑了约占全国10%的经济总量。但是,山东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年用水总量中68%为农业用水,用水比重严重“偏农”。

目前,山东省已建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200多万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形成,保证了一般年份应对旱涝灾害的能力,全省总灌溉面积达到835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8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为5470万亩,为连续十年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曹金萍说,虽然山东农田水利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整体来看,农田水利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实现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要求相比,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相比,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制约粮食安全、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硬伤,主要表现在:一是投入机制不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程度差。因长期投入不足,加之原有工程建设标准低,全省灌排设施不配套问题突出,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的配套率在70%以上,田间工程配套率为55%,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达标率更低,仅有40%左右。二是规划和建设标准不统一,制约农田水利规模发展。目前,相关涉及农田水利的项目规划因其编制部门、依据、原则、重点、内容、区域、时限要求不一致,不仅造成工程质量标准差异,也极易造成重复建设,影响投资效益发挥。三是管护措施不到位,工程难以实现长效运行。因产权不清、使用和维护主体不明,加之后续缺乏维修养护资金,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四是立法不系统不全面,农田水利工作缺乏法律约束。农田水利工作涉及政府、部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因缺乏法律依据和规范,存在政府主导责任不清、多头管理协调难度大、群众参与度低等诸多问题。

《办法》作为一部规范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政府规章,从法律层面确定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的职责和权利,形成农田水利事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将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

《办法》在内容上有六大创新

《办法》围绕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环境生态化的目标要求,对农田水利规划、建设、管护、使用、监督管理等各项内容进行了规范,为建设“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提供了法律依据。《办法》主要在六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农田水利实行统一规划布局;二是明确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三是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四是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和资金渠道;五是明确农田灌溉用水的管理;六是强化农田水利工作的监督管理。

创新一:农田水利实行统一规划布局,将编制农田水利规划放在首位

为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切实提高资金效益,《办法》将编制农田水利规划放在首位,要求以规划为依据统筹安排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办法》对农田水利规划的编制程序、内容和效力作了明确规定,规定了规划的编制主体和基本要求,明确了规划的基本内容,规定了规划的法律地位,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组织、协调职责。

《办法》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粮食高产创建等农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以水源为依托,以灌区为基本单元,统一编制农田水利规划,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向社会公布。编制农田水利规划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听取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村民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农田水利规划应当包括水源保障、工程布局、工程建设、节水措施应用、管理能力建设以及生态保障措施等内容;经批准的农田水利规划是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工作的依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执行规划,不得违反规划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规划进行修改的,应当按照规划编制审批程序报经批准;新建、改建、扩建农田水利及其他涉及农田水利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农田水利规划,并在办理项目立项审批、核准或者备案手续前,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水资源论证。

创新二:明确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

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是关键。针对当前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办法》提出了政府主导、主体多元的投入机制,提出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农田水利投入机制。

《办法》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稳定增长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逐步增加农田水利专项财政资金,并从国有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专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应当优先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农民投资投劳和社会投资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应当给予适当补贴,符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条件的应当优先纳入奖补范围。

创新三: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对建设标准和竣工验收等进行了统一规定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办法》强化了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对建设标准和竣工验收以及质量保修等作了统一规定。

《办法》指出:属于基本建设范围内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应当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其设计、施工、监理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其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按照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当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所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国家规定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所需材料和设备应当经过节水产品质量认证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认证,未经认证的,不得参与工程招投标;农田水利及其他涉及农田水利的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按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农田水利工程实行质量保修制度。在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内发生的质量问题,由施工单位负责维修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创新四: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和资金渠道

水利工程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山东省高度重视工程运行管护问题,积极探索农田水利管理模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做法,《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和管护资金来源渠道。

《办法》指出: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水利工程管理机构负责管理、维修、养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由投资者确定管理主体和管护方式。鼓励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参与工程管理、维修、养护;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与维修养护费用由本级财政承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与维修养护费用由受益者承担,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各级人民政府可以从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安排日常维护管理费用;农田水利工程运行与维修养护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和截留。

为避免农田水利设施受到人为破坏,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运行维护,《办法》也作了规定。相应的一系列规定,将大大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水平,保障工程长期良性运行。

《办法》指出: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从事取土、采石、挖砂、排污、倾倒垃圾、弃渣以及在渠道内设置阻水建筑物等影响工程运行、危及工程安全等活动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法律、法规未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强化其水利公共服务功能,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组织的公益所需经费由政府承担。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田水利工作的考核,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运行维护奖惩机制。

创新五:明确农田灌溉用水的管理,规定农田灌溉用水实行计划用水、有偿用水、鼓励节约用水

《办法》指出:农田灌溉实行计划用水。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合理确定农业灌溉用水量,制订灌区水量分配计划。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或者乡镇水利服务机构负责制订相应的用水计划,并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农田灌溉用水实行有偿使用,计量收费,逐步实行终端水价制度和计量水价制度。具体价格由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农田灌溉实行节约用水、定额管理,逐步推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使用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节水效益明显的,应当给予奖励;农民购买的节水设备与产品,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农机购置补贴。

创新六:强化农田水利工作的监督管理,依法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

《办法》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执法巡查制度和违法行为举报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农田水利工作中的违法行为,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正常运行。

农田水利工程应当依法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国有灌区的灌排干、支渠以及闸坝、水电站、排灌站等工程的管理和保护范围,按照《山东省灌区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其他农田水利工程由乡镇人民政府按照相关标准组织划定保护范围。

确保《办法》各项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篇12

郑州市领导马懿、王璋、胡荃、白红战、李秀奇、王林贺、李公乐、孙金献、薛云伟、王跃华、张建慧、姚待献等出席会议。郑州市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和副县(市、区)长,部分乡(镇)党委书记,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受表彰单位代表等300余人参会。

郑州市长马懿指出,2014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突出“三大主体”工作,按照“抓改革、强投资、调结构、求提升”的要求,以提高粮食自给率、主要农产品自给率和农业对生态的保障力为重点,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基础,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力争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农业发展要素保障上实现新突破,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上实现新提升,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马懿要求,2014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一是抓好“菜篮子”建设工程,提高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建好“菜园子”,搞活“菜摊子”,把好“质量关”。二是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田灌溉排涝设施,建设好高标准农田,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三是全面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工程,发展都市生态农业。要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136工程”,引领带动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升休闲体验农业发展水平。四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培育核心龙头企业,建设好生产基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五是扎实推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工程,创新扶贫开发及老区建设新机制。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扶贫攻坚规划,建立扶贫开发新机制,构建社会大扶贫格局。六是多措并举,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培养职业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减少农民,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高度重视进入社区集中居住的农民增收问题。

马懿强调,2014年“三农”改革和创新工作,要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工夫:一要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上下工夫。二要在农业投融资机制创新上下工夫。三要在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上下工夫。四要在稳妥推进农村上下工夫。五要在加强领导转变作风上下工夫。

最后,吴天君就做好郑州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强调了五点意见:一是要走好“两不牺牲”、“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子,充分认识现代农业化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二是要紧紧围绕两率一力规划推进农业发展,在提高粮食自给率和主要农产品自给率和农业对生态的保障力上下工夫。三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理念,推进农村发展。四是要以改革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五是要强化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

篇13

从农业部获悉,《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正式。该《规划》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等三大区域,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

优化发展区包括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区,是我国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好、潜力大,应坚持生产优先、兼顾生态、种养结合,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前提下,实现生产稳定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友好。适度发展区包括西北及长城沿线区和西南区,农业生产特色鲜明,但水土配置错位、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应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适度挖掘潜力、集约节约、有序利用。保护发展区包括青藏区和海洋渔业区,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应坚持保护优先、限制开发,适度发展生态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规划》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五项重点任务:一是优化发展布局,稳定提升农业产能。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主产县基本实现区域内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二是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防治耕地重金属污染,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分级管理利用制度。依据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三是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实施水资源红线管理、推广节水灌溉、发展雨养农业,到2020年全国农业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8亿亩。四是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防治农田污染、综合治理养殖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以及到2030年养殖废弃物实现基本综合利用,农业主产区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基本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得到全面利用。五是修复农业生态,提升生态功能。增强林业生态功能、保护草原生态、恢复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

篇14

东昌府区是聊城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总面积1254平方公里,辖八个镇、两个乡、十个街道办事处、两个工业园,共994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04.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74.79万人,占全区的72%,耕地面积118.88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水利建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多建于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等问题,成为了制约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年来,东昌府区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前,东昌府区水利工程已基本形成了以徒骇河、马颊河和位山引黄灌区一、二、三三条干渠为骨干的水利工程排灌网络。徒骇河区境内长度47公里,流域面积816.4平方公里,马颊河区境内长度36.6公里,流域面积380平方公里,七条排水支流总长度119.3公里,支流以下排水沟105条。位山引黄一、二、三干渠区境内长度分别为76.9公里,分干支渠56条,支斗渠600余条,区内各类配套建筑物3700多座。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以上。现有大中型泵站11座,小型泵站30座,初步形成了东部以孙堂干渠为主线、西部以扬水泵站为龙头的引黄灌溉体系;现有7条主要排涝支流,排水支沟56条;农田基本建设各类配套建筑物3000余座;东昌府区现有灌溉机井14426眼,管灌、喷灌、微灌灌等项节水灌溉工程各有5.175万亩、0.15万亩、0.09万亩。

2小型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2.1区域内的排灌基础设施因修建标准低、使用年限过长东昌府区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出现了工程修建标准低、配套不健全等问题,由于长期的只重运行,不重管理的现象,而致使工程设施普遍存在渗漏现象、老化严重,工程效益衰减农田灌溉用水率得不到保障,致使农作物减产,农民减收。

2.2由于缺乏资金的有效投入渠道,前期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工程质量差、老化失修等问题未彻底解决,再加上后期维修、保护等日常管理措施滞后,现有的蓄水能力已经远不能满足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的需要。

2.3工程运行长效机制难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普遍没有管护人员和管护经费,只重建设不重管理的现象又普遍存在;管理中的权属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一直未解决,部分工程因管护不当,损毁严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不便。

3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建议

3.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为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损毁日益严重、渠道老化、灌溉水利用系数不高等现斛,东昌府区于2010年就着手于全区的农田水利规划的编制工作。围绕“安全保障、生态示范、节水高效”的目标,建立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现代农田水利体系,并将根据规划逐年对老化失修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使灌溉保证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确保区域内农田的水利设施全面覆盖。

3.2建立健全管护制度

在加强主管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力度与技术指导的前提下,应先做好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将农田国水利基础设施牙用村集体所有,明确产权。其次,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因地制宜地把路、林、井、电、管道、沟渠、桥涵闸等的看护有机的结合起来。深化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要按照有利于工程管理,有利于建立工程长效运行机制,有利于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原则,明晰工程产权,落实工程管护主体与责任。对公益性较强,经济效益又不明显的农田灌排,建立基层用水户协会的方式,强化农民群众作为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形成以用水户管理管护为主、水利部门指导为辅的工程管护机制,确保工程建的好、管得好、用的好。

3.3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工程质量

为确保工程的建设质量,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严格工程招投标制度,确定工程的建设施工单位。聘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开展施工监理,严把工程质量监督关,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安全施工和工程质量,实现水利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真正解决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