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范文

老年医学课题研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老年医学课题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老年个体之间的健康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影响因素也比较多,使得老年医学的临床研究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正常对照组的选择和影响指标的确定:设立正常对照组是医学临床科研中重要的环节,而老年人或多或少有伴随疾病,且往往多病集于一身,完全健康的老年人很难找到,故老年医学研究中正常对照人群的标准一般是指排除影响研究指标的疾病和相关因素的同质人群,而不是指任何组织器官的形态和机能都正常的人群。因此要根据课题研究的疾病性质,正确把控需剔除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全面性,切实保证所选择正常人群的准确性,确保研究结果可靠。

2.数据统计方法的选择:由于老年人的年龄特点、衰老程度、疾病复杂程度、药物反应等方面的影响,个体间差异比其他任何年龄组都大,许多健康及疾病指标的参考值范围不同于成年人,因此对科研收集来的数据要进行统计学的处理,选择分层抽样方法较为合适。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个体间有明显差异的总体,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可以按照年龄、性别、疾病等不同指标分层,再按一定比例从各层中抽出个体组成样本。显然这种情况增加了科研的工作量和难度。

3.科研结果定性的复杂性:老年人往往是多种疾病共存,而科研常以单一疾病为研究靶点,因此研究结果很难说明就是这种疾病的准确影响因素,而需要研究者广泛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熟练掌握所要研究的指标对哪些疾病有影响,对哪些疾病无影响,从而设计出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案。到目前为止,对老年多种疾病共存的临床研究还是严重不足,今后应给予高度重视和鼓励。

4.老年临床医学研究的专门人才缺乏:目前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老年临床医学的研究,老年医学科研队伍力量薄弱,政府对老年医学临床研究课题立项少,经费投入不足,对老年临床医学的研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老年医学临床研究人才的培养要从政策和管理机制方面优先或倾斜,在这些方面政府及医院要尽快制定有吸引力的保障措施。

二、展望

篇2

【关键词】 奥拉西坦; 丹参多酚酸盐; 老年脑梗死; 合理用药; 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xiracetam and depside salt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combined applic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and to discuss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Method: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3,71 cases of 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in geriatric medicine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From April 2013 to May 2014,70 cases of 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 neurological were selected as treatment group in geriatric medicine department in our hospital.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n the basis of Oxiracetam drug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alvianolate injection, two groups were 14 days for a course of treatment.Result:The treatment group of the patients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mproved (P

【Key words】 Oxiracetam; Salvianolate; Senile cerebral infarction; Rational drug use; Effect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血功能障碍,导致部分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或软化导致,发病人群多以老年人为主,发病通常比较突然,而且导致的死亡率较高,治疗后临床伴随的并发症多,后遗症多,导致了其预后不佳,且复发率{。并且随着我国老年人的逐渐增多,脑梗死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还是以增强脑部血液循环,溶栓、抗凝为主[1-2]。奥拉西坦作为营养神经的药物,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丹参多酚酸盐作为丹参的萃取物可以通过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微循环、改善缺血性再灌注损伤以及改善外周循环,营养周围神经等途径,提高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本文拟通过对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调查研究,讨论奥拉西坦与丹参多酚酸盐联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就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老年医学科收治的71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将从2013年4月-2014年5月本院老年医学科住院治疗的7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设为治疗组。所选病例均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关于脑梗死的诊断[3]。对照组男48例,女23例,平均年龄(78.1±6)岁;治疗组男34例,女36例,平均年龄(76.2±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出血性脑卒中;(2)肝肾功能发生异常,有恶性肿瘤、严重的血液疾病、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都排除入组;(3)患者本身具有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4)患者神经功能有障碍;(5)患侧上、下肢肌力在4级以上者。

1.3 研究方法 两组在治疗前均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功能、血糖、凝血六项检查。对照组用奥拉西坦4.0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200 mg,用5%的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以14 d为一个疗程。疗程后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对入院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进行(NIHSS)评分,逐项评定[4]。具体评价标准:(1)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比起治疗前有大幅度进步(>85%)的患者判断为基本痊愈;(2)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幅度较大(45%~85%)的患者判定为显著进步;(3)脑梗死临床症状体征有所缓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稍微减少(18%~45%)的患者评定为进步;(4)脑梗死临床症状体征没有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几乎没有较少或增多(

1.5 不良反应观察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内要采用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查,检查方法以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为主。入院后对大便潜血、血常规、血脂、血糖、凝血六项、心电图、血压等进行检查。如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观察并及时予以处理,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上交至药学部。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数据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7.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4%。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分析 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9例,主要涉及皮肤(6例)和血液系统(3例)。皮肤主要表现为皮疹、斑丘疹、皮肤瘙痒等;血液系统主要是以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为主。发现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后,及时予以了处理,症状均好转。对照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6例,主要有皮肤瘙痒、皮疹、恶心等,停药后患者不良反应均自行消退。

3 讨论

3.1 神经营养药联合活血化瘀药治疗脑梗死的循证依据 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的脑供血动脉主干持续痉挛、闭塞,引起供血区的脑组织缺氧,进而产生广泛性水肿及坏死。其多发于老年人群中,老年人发病率高且发病后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且治疗的预后不佳,引起复发的可能性较大[6]。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龄人口急速增加,脑梗死患者也日渐增多,且发病年龄有逐年降低趋势[7]。奥拉西坦属于新型的改善神经营养类药物,对脑细胞代谢有促进作用,能透过血脑屏障,对神经细胞核与核酸的形成有促进作用[8]。奥拉西坦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的认知功能障碍[9]。从中医角度讲,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丹参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微循环、改善缺血性再灌注损伤以及改善外周循环,营养周围神经等途径,提高脑梗死的疗效[10]。丹参多酚酸盐是从单味中药丹参中提取的丹参酷酸盐类化合物,主要成分以丹参乙酸镁存在,具有活血化癖、通脉的作用和良好的临床耐受性,与传统的丹参相比有稳定疗效,成分明确,不良反应较少[11]。丹参多酚酸盐能够降低血液黏滞度,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微血管口径、降低血管阻力并能改善微循环等作用[12]。

3.2 奥拉西坦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脑梗死的疗效 据研究报告,奥拉西坦联合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增加脑梗死患者大脑血管的血流速度,降低脑血管血流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提高脑组织的有效灌注,缓解血管痉挛和改善脑组织血液供应情况,促进病变部位恢复[13]。奥拉西坦作为比拉西坦的类似物,能够透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中充分修复脑补神经元,同时可以刺激中枢神经传导,保护大脑神经[14]。奥拉西坦能够增加脑梗死部位的葡萄糖利用程度,改善脑补缺氧,从而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认知能力。丹参多酚酸盐可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同时能够抗氧化,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脑血管病的有效药物。通过本文研究,发现奥拉西坦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在治疗脑梗死中疗效显著。

3.3 奥拉西坦联合丹参多酚酸盐的合理用药分析 本文采用奥拉西坦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脑梗死,其中丹参多酚酸盐具有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并能改善脑部微循环达到活血化瘀,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从而改善大脑局部缺血的症状。奥拉西坦不仅能够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微循环,调节血管收缩,还能够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促进物质代谢,改善脑循环[15]。通过本文研究,证实奥拉西坦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在治疗脑梗死中疗效显著。通过有效的观察和护理,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改善,总有效率达到91.4%。本课题研究对象均为老年患者,随着增龄,肝肾功能逐渐减退,药物在体内的消除半衰期相对延长。因此,老年患者在日常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注意联合用药时间的间隔,控制静脉滴注速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同时需注意的是,在用药过程中应加强观察,加强心理护理,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从而提高疗效,保证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奥拉西坦联合丹参多酚酸盐,从安全性角度来看,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停药后一般能够自行恢复。笔者认为在常规联合药物治疗时,应该根据患者年龄、肝肾功能及伴发疾病等适当调整药物治疗剂量,合理选择溶媒,提高用药安全。

脑梗死的死亡率、致残率极高,对于老年人群来说是具有很大的危害,而且一旦发病,其临床治愈率不高,且并发症现象多。即使是腔隙性脑梗死也是反复发作,所以成为老年瘫痪的主要病因,导致老年人智能或体能障碍,甚至导致血管性痴呆、瘫痪。目前,脑梗死的药物治疗主要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溶栓和营养神经等。本文研究中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经奥拉西坦联合丹参多酚酸盐能够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文永晟.依达拉奉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6-17.

[2]周建.超早期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122-123.

[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6):379-381.

[4] Kikuchi K, Uchikado H, Miyagi N, et al. Beyond neurological disease: new targets for edaravone (Review) [J]. Int J Mol Med, 2011, 28(6): 899-906.

[5] 张春花.198例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4):90-91.

[6]张丽,刘继娥.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8):36-37.

[7] 刘琛,王育琴,沈芊,等.老年脑梗死患者治疗药物使用情况及安全性分析[A]. 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8] 曾祥海,石继和,胡正晖. 奥拉西坦注射用治疗脑病临床进展[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6):231-232.

[9] 陈伟轩,黎学谦,何志鹏,等. 奥拉西坦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4):59-60.

[10] 刘昌灵.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5):88-89.

[11] 宋燕青,徐向阳,孙仁弟.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临床应用概述[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2,21(8):404-407.

[12] 米玉霞.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医学综述,2012,18(22):3903-3905.

[13] 邹荣成. 奥拉西坦联合丹红治疗老年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J]. 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30(5):383-385.

[14] 杨柳三. 奥拉西坦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效果[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5):605-606.

篇3

1  临床资料

    选取在本院专科门诊就诊收入院的中风后抑郁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均经本院神经内科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中风患者;符合icd-10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总分≥18,既往未经过抗抑郁治疗;排除意识障碍、失语患者。患者年龄46~82岁,平均(66.4±10.5)岁。将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西药加服中药治疗组(观察组)和单纯西药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9例,年龄(65.5±15.8)岁;女21例,年龄(66.9±12.6)岁。对照组:男10例,年龄(65.9±14.3)岁;女20例,年龄(66.7±13.0)岁。2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及hamd初始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服用氟西汀片,每日20 mg。观察组:在对照组抗抑郁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解郁汤。解郁汤基本方药组成:党参、川芎、当归、丹参、香附、合欢皮、瓜蒌、郁金等,均为中药配方颗粒(深圳市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生产)。服用方法:将各种中药配方颗粒一同置于水杯中,加入约300 ml开水使溶解,待温后分早晚2次服用。

   

2组同时实施脑中风的治疗,由本院神经内科制定治疗方案。用药至第4周末评定疗效。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①于治疗前以及治疗第1、2、3、4周末各评定1次hamd;②在入组前及治疗第4周末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

    以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采用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4级评分标准,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100%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把数据输入计算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及ridit分析。 

3  结果

  

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0.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变化见表2、表3。2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改变,也无血压升高现象。表1  2组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疗效比较(略)表2  2组中风后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总分比较(略)注:与对照组同一时间比较,*p<0.05表3  2组中风后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减分情况(略)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抑郁症已经成为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更易发生。中风后发生抑郁,有人认为是心理因素,但更多学者认为是人体的神经生化机制起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首先是中风后抑郁症的发生与大脑损害引起的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5-ht)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致使情绪调节通路受到破坏,即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ht能神经元及通路,使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5-ht合成减少而导致抑郁[1];其次是中风后肢体瘫痪导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减退,使生活质量下降而产生抑郁[2]。抑郁症属于情感障碍类精神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和语言动作减少等,中医多归属于“郁证”、“癫证”等范畴。氟西汀是一种新型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可有效改善脑血液循环,有效地激活脑内神经突轴间隙5-ht的平衡水平,使患者在短期内消除症状。对于首发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

   

中医治疗抑郁症方法颇多,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在应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单方治疗[3]、中药单方加减治疗[4-6]、中医辨证施治[7-9]、中成药治疗[10]、针灸治疗[11-12]、走罐治疗[13]等,疗效均高于单纯应用西药。临床上根据其表现及舌脉,一般将其分为肝气郁结证、气郁化火证、痰气郁结证、心脾两虚证等。笔者根据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经验,将各证常用药物进行分析比较,选取党参、川芎、当归、丹参、香附、合欢皮、瓜蒌、郁金等组成为临床治疗抑郁症的固定方剂——解郁汤。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患者在服用西药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解郁汤,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大大减少,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党参补中益气;川芎活血祛瘀、祛风止痛;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清心、养血安神;香附疏肝理气、活血调经;合欢皮安神活血;瓜蒌清肺化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郁金活血止痛、疏肝解郁、凉血清心。以上药物共奏疏肝解郁调神、行气泻火安神、化痰开窍、补中养心之功,从而达到了治疗抑郁症的良好效果。

   

抑郁症患者往往伴有一些生物性节律改变,如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便秘、口干、身体乏力、精力减退、性功能障碍等,这些生理症状用抗抑郁药很难解决,甚至一些抗抑郁药还带来上述不良反应,而中药在这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在本项课题及笔者以往的课题研究中均已得到证实。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g, vestergaard k, riis j, et al. incidence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during the first year in a large unselected population determineed using a valid standardized rating scale[j]. acta psychiatry scand,1994,90(3):190.

[2] 苏宝珍,陆 蓉,叶 勤.老年脑梗塞后抑郁危险因素探讨[j].实用老年医学,2000,14(7):299.

[3] 孙圣羽,李明洲.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35例[j].中医研究,2000, 13(4):26-27.

[4] 许慧宁.化痰通络中药配合西药治疗焦虑抑郁症30例[j].陕西中医, 2005,26(8):778-779.

[5] 侯振方.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36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2005, 25(10):67-68.

[6] 罗 宏.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72例[j].吉林中医药,2006,26(6):36-37.

[7] 孙 玲,郭 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24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2):12.

[8] 蒋 燕,郄凤卿,薛 蕾.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1):931.

[9] 冯广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4):55.

[10] 唐全胜.中西医结合治疗23例抑郁症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5, 27(7):1084-1085.

[11] 董子平.电针治疗抑郁症101例[j].中国针灸,2001,21(1):6.

篇4

1.1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遴选程序

采取个人自荐和科室推荐相结合的方法。科室根据各层次人才的遴选条件,择优推荐,填写医院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对象推荐表,并附相关材料,上报护理部。

1.2护理部审核

由护理部对申报人条件进行审核,老年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理论考试,根据各层次人才的遴选条件,确定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名单。最后,公示无异议后,正式启动医院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我院共有1847名护理人员,选取了126名人员列入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其中后备人才78名,中青年护理骨干42名,高级老年护理人才6名。职称:护士及护师84名,主管护师36名,副主任护师及主任护师6名。

1.3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养目标

通过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养制度的实施,在护理队伍中选拔一批在老年专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和护理管理上综合发展的老年护理人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性强、素质高的护、教、研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梯队;培养和引领团队、增强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提升科室内涵质量,并致力于老年护理研究,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能参与医院医疗、医技、护理、药剂等学术探讨,参与或承担老年护理相关课题研究的科研与教学人才。

1.4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养

1.4.1后备人才

(1)培养目标:能够准确评估老年人活动能力和环境,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具有适应医疗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老年人及家属提供个性化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为老年患者提供个体化护理。(2)培养内容及方法:以老年护理核心能力为导向,理论培训以个案护理、床边交接班、疾病讲堂等方式进行培训,鼓励其独立完成护理工作,并予以反馈和正向指导。老年护理技能培训主要包括老年人安全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用药护理、喂食法、叩背祛痰法、卧床老年人床上擦浴与洗头、便秘的处理、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等。培训方式有课堂讲解与多媒体演示、模拟练习、现场操作展示、通过网络平台自学等。每月第1周与第3周的周五进行培训,每次1~2h,每人次培训30学时。由高级老年护理人才及科室主任根据所在科室老年患者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授课。

1.4.2中青年护理骨干

(1)培养目标: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具备应急能力;能够对护理员及其他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完成对护理对象的评估、制订护理计划和方案、进行健康教育等工作。(2)培养内容及方法:培养方式包括参加医院组织的老年业务讲座,并作为授课人对后备人才进行授课,外出进修学习,每人3个月,每人至少参加1次老年专题研讨班。理论培训内容包括机体老化的理论,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老年人各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感官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人文知识与技能等,共30学时。技能培训采取情境模拟训练的方式,以提高应急服务能力为主,在急救操作中,引导护理人员独立思考不同的救护措施以及科学分工和配合,培养综合急救能力。

1.4.3高级老年护理人才

(1)培养目标: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够以整体责任制护理模式处理老年人的复杂问题,提供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高级专业护理服务;协助护理人员在医院、养老院或社区卫生机构之间建立联系。(2)培养方式:培训周期为1年,培养方式如下。①依托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每年参加至少3次国内老年医学相关专业学术交流;②开展老年护理领域的科学研究;③承担院内老年患者疑难护理问题的会诊;④每季度到老年护理院进行调研。

1.5老年护理人才梯队的培训质量评价

成立考核评价小组,考核小组由5名人员组成,包括2名护理部主任和3名科护士长。考核评价小组负责全面监督和考核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情况。通过查看相关材料(包括制度、计划、原始记录等),评价培训和管理工作是否落实到位;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考试、技能操作考核、现场答辩等方式,评价接受培训的护理人员是否达到培训目标。

1.6效果评价

1.6.1护理人员的科研成果

比较培养前、后,老年护理人才梯队成员发表老年护理相关的论文、课题立项、出版书籍、申请专利的数量。

1.6.2护理人员的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

由考核评价小组建立老年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考核题库,后备人才与中青年护理骨干以相关基础知识为主,高级老年护理人才以前沿知识为主。①理论考核:每个层级的理论知识考题设立难易程度相当的2份试卷,分别用于培训前和培训后的知识考核。每份试卷均包括100题,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②技能考核:编写老年护理技能操作题库,每名护士按规定时间到护理操作室抽签考核老年护理技能,参考护理操作流程及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满分100分。

2结果

培训前,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为(76.2±4.5)分,培训后为(87.6±5.6)分,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78,P<0.001)。

3讨论

3.1老年人才梯队建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我院开展的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分为后备人才、中青年护理骨干及老年护理专家3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弥补了在职护士在老年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由表2可见,老年护理人才梯队人员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培训前(P<0.001),且老年护理相关的论文、课题立项、专利等科研成果增多,为开展老年科研、提高老年专科护理质量奠定了基础。在老年护理人才梯队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中,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激发了各层次人员对老年护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临床护士护理观念转变,促进临床护理向专科护理发展,使老年护理工作系统化、程序化、专科化,护理技能规范化、标准化、专科化,体现了临床护理服务必须充分体现专科特色这一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护理人员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有助于确保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及时发现老年患者因多病共存、一病多症等特点引起的复杂的病情变化,为老年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从而降低护理风险。

3.2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提高了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在老年护理人才梯队建设中,除了注重对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注重对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培训。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观看录像《为自己工作》、学习南丁格尔精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等形式的活动,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和软技能,促使他们更好地落实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从而拉近老年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结果显示,培训后,老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分由(76.2±4.5)分提升至(87.6±5.6)分(P<0.001)。

4小结

篇5

【关键词】教学;要素;中医;经典

教学要素体系构成的核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而围绕其运行的教学要素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环境等,由此构成基本的教学要素体系。而每一门具体课程,其教学要素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

中医“经典”课程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温病学》等所谓“四大经典”,这些课程对于增强学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后三门课程与临床关系尤为紧密。要提高中医临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充分发挥中医“经典”指导临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从完善“经典”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入手,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中医精髓,逐步建立中医辨证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辨证论治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围绕上述问题,在既往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设计了符合中医“经典”特点的教学要素调查表,对同行专家和临床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0份,其中教授或主任医师26人,副教授18人,讲师或主治医师32人,助理研究员4人。专业涉及 “四大经典”及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调查内容主要针对如何优化中医“经典”课程的授课教师、讲授对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材选用等一系列具体教学要素。

关于中医“经典”课程的授课教师,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专家学者中有90%以上认为授课教师应当为高级职称,其中选择教授为主的比例比副教授为主的比例高4%。其理由是“经典”课程须结合临床实践讲授才能更加生动,而高级职称的教师教学和临床经验都更为丰富,学生才会更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仅少数认为职称不重要,主要看老师的引导力。而对于授课教师的年龄,5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年龄不是特别重要,高年资教师经验丰富,理解深入,而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更容易接近学生。可见,“经典”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临床经验,以及对 “经典”的领悟程度和广阔的知识面。也提示承担“经典”课程讲授的年轻教师应多上临床,多向高年资老师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深化对 “经典”的感悟。

关于讲授对象的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学、医学美容、老年医学、中医五官科学、医学英语、针灸推拿学、针灸英语等专业均应开设“经典”课程,对其专业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课程的开设时间,50%的受访者认为应安排在《中医内科学》课程之后,70%认为课程安排的顺序应为《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可见,由于“经典”课程对临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适用的范围广,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而且将其放在《中医内科学》之后作为一门临床提高课,可充分发挥其提高学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作用。

在教材的选用上,9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但就具体教材的选用,受访者看法不一,20%以上主张使用“十一五”规划教材,22%主张使用新世纪七年制规划教材,30%主张使用案例式教材,20%主张使用自编特色教材。不同专业的教材选择和课时分配,受访者的选择有一定的倾向性,对于《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三门课程,每门课程选择72学时的比例最大。对于54学时的专业,更多的专家学者赞成使用“十一五”规划教材;而对于72学时或者90学时的专业,更倾向于使用新世纪七年制规划教材,或案例式教材以及自编教材。这些教材各有特色,七年制规划教材内容丰富详尽,案例式教材紧密联系临床实践生动形象,自编特色教材更突出专业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学效果会更佳。

对于教学工具,有90%以上受访者的专家学者认同ppt、挂图、病证视频及名老中医授课视频等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绝大多数赞成案例式教学、自主授课、网络课堂、病案讨论、启发-互动式教学法、PBL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70%受访者认为可采取授课教师集体备课的方式,20%主张通过课前演练提高教学效果。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同:中医“经典”课程应以提高学生读经典、上临床的能力为教学目的,结合不同的专业拟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将辨证思维的过程作为讲授的核心内容。树立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医的长处,并将医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医德与医术的培养必须并重。我们正在进行的背诵条文、组织学生进行门诊见习等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一致肯定。

经过调研,适合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要素体系已经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应当将上述教学要素落实到“经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经典”课程的中医辨证思想,强化对学生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脏腑辨证等辨证方法的训练,促进有利于辨证思维模式培养的“经典”课程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