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教育课题申报范文

智慧教育课题申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慧教育课题申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慧教育课题申报

篇1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推动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教育信息化,提高广大教师、教育技术工作者的科研水平,创新科研成果,我会决定启动教育技术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各项工作。

一、有关事项的通知:

(一)协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申报者可以在协会提供的课题选报内容中自主选择研究方向,或自行确定具体研究课题,并组织研究力量开展研究。

(二)申报者可自行确定课题研究持续的时间。协会课题分为1年期(短期)、2年期(中期),3―4年期(长期)三类。

(三)2011年4月开始,协会秘书处正式接受课题的申报,收到“十二五”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后一个月内发出课题立项通知。

(四)凡批准立项的“十二五”课题,在协会总课题成为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后,自动转为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不再办理转题手续。

(五)课题设立三个级别:协会重点课题、协会一般课题、青年创新课题。由申报者根据本课题情况提出意愿后,由评审专家确定级别。

(六)各专业委员会(省级研究会)独立组织的课题,经协商可纳入协会课题。

(七)除申请青年创新课题者外,申请其他级别课题的主持人应该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高等学校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以上,中小学校高级教师以上);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可以申报青年创新课题,主持人一般应该具备中级职称(讲师、中小学一级教师)。

(八)请申请者客观、认真地填写申请评审表中的每一项内容。根据已往经验,由于一些学校申报课题的题目过大,想研究的内容过多,要实现的目标过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水平。因此在申报时对预期的研究目标、研究范围要从实际出发,建议从小的问题、具体问题入手,完整地研究解决一个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协会鼓励具体问题的研究。

(九)曾参加过协会“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的学校,可以继续按原方向开展研究,也可以开发新的研究领域。继续原研究方向的一定注意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与提高。

篇2

一、突破时间的限制――化问题为课题

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然而,教师专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专业性的课题研究,或者只是被动地进行研究,这对教师专业发展助力不大。在教师专业发展这个领域,我非常重视课题研究的引领作用,迄今为止,我主持的省市县课题达到15个。但是,限于课题申报的流程、程序,还是有许多想法不能被立项。我采取了“小课题”的研究模式,即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化为“小课题”,然后在教育实践中去操作,不在乎能否立项,不在乎能否得奖,只在乎研究过程的助推作用。例如,前几年,我发现教育博客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遂将之当成一个“非立项”的课题去研究。于是,执教之余会随时随地、随心随意地在教育博客上写些随笔,记录自己的心得。后来刚好县里有小课题申报,于是我申报了《中小学教师利用教育博客撰写教育随笔的研究》,还获得了全县三等奖,而这些材料又成为我的教育著作――《教育,诗意地哲思》的素材。

二、突破地点的限制――化上网为上学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学习,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然而,教师专业学习有地点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到心仪的地方长时间学习,而网络却给了教师无穷无尽的学习时空。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先不说教师培训可以通过远程培训来完成,单单就知识学习而言,就可以通过百度、中国知网、教育博客等途径进行。这几年,我参加了一些远程培训,也学到了一些知识,对自身专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借助教育博客,更让我直接接触到教育专家、名家的教育思想、理念,对自己教育理念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突破时间和财力的限制――化阅读为阅历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广泛的阅历,这样才能使教师对教育现象、规律了然于胸。然而,由于时间和财力的限制,仅仅靠“走出去”增加教师的阅历是不现实的,更多的时候,教师往往犹如“井底之蛙”,“窝”在家里。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汲取他人和智慧来增加自己的阅历。阅读就是其中的一条捷径。教师可以广泛阅读教育书籍、教育杂志,与教育大师、教育名家对话。这种挑灯夜读的学习劲头,能使教师摆脱时间和财力的限制,博采众长,最终为自身专业发展奠基。这些年,我积极阅读教育书籍、杂志,认真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最终为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篇3

关键词: 小学 教育科研 合理定位

一、教育科研的内涵分析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科学研究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的一种认识或实践活动;教育科研则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它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理解教育科研的内涵。

1.科学方法。教育科研中的研究方法是人们解决问题、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中介和桥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正确性,所以我们必须以专业理论做引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小学教育科研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教育统计等。

2.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过程,而不是一种盲目的活动。开展教育科研,首先要选择好课题,确定研究对象,制定好实施方案,然后进行具体的实施,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事先若没有目的要求,心中没有计划,临时想到什么就干什么,然后写一小结完事,这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

3.创造性。创造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所谓创造,就是运用已知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工艺、新技术、新作品等。对于小学教育科研来说,不是去复述前人已解决的问题,而是在接受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钻研,进入前人还没有进入或没有完全征服的领域,解决前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包括内容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和方法的创造性等。

浙江省磐安县教育局教科所陈复兴认为:中小学教科研好比人生,可以用五重境界来概括:为成长“上下求索”的学习境界;立项前“两情相悦”的自发境界;立项时“结婚登记”的责任境界;立项后“生儿育女”的自信持恒境界;出成果“继往开来”的生态境界。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一般可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第一,计划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选择课题、制订计划、申报课题、搜集资料。选择课题即对发现的教育问题进行选择,确定最有研究价值、最适合自己研究且能在相应的期限内完成的教育问题。这是科研的第一步,选择什么问题不仅可以看出研究者的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方向。制订计划即设计研究方案,是教育研究的施工蓝图。通过方案设计来明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进度等,这关系到研究的成败、价值与效率。申报课题即研究人员或研究单位,按立题审批手续,将所选定的课题向有关科研规划部门申报。申报成功后,要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别人在本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研究做好准备。可查阅的文献包括:专题著作、报刊杂志中的有关文章、经验介绍、教学实验报告,等等。

第二,实施阶段。这个阶段是把研究方案变成现实的具体操作,一般包括研究资料的分析整理、研究的具体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等等。认真进行材料归类整理工作,对于搜集到的材料要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运用逻辑的、数学的及其他各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的操作要符合研究设计的要求,并不断控制和调整实施的过程,这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核心和主体,对达到教育科研工作的目标有着决定意义。

第三,总结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解释结果、得出结论,并将研究结果及结果的来源用一定的写作格式表达出来,是研究的收获阶段。教育科研的结果经严格的整理之后,用论文或书面报告的形式表达出来,是有益和必要的,它将科研中的发现加以推广,有利于今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二、走出小学教育科研的认识误区

教师是一个离不开“研究”的职业,小学教师同样肩负着科研的重担。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完善需要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不遗余力地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提出新对策;能够承担这一任务的教师,必须是具有一定科研素养的研究型教师,这也是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对小学教育科研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阻碍着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走出这些误区。

1.教育科研观念的弱化

许多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师中间还存在教育科研“神秘论”、“无用论”、“随意论”等观念。

“神秘论”的观点认为,教育科研偏向于理论,是教研院和专家、教授等专业人员的事情,小学教师能力和水平不够,也出不了什么成果,于是,在教育科研工作上就畏首畏尾,顾虑重重;“无用论”的观点认为,教育科研对实际工作的意义不大,对学生水平的提高也不明显,还加重了负担,存在“费时、费力、费钱”的问题。另外,有的老师做科研很“随意”,不注重过程的规范和方法的科学,研究流于形式,实效性差,甚至三分钟热度,造成教育科研队伍不稳定,研究工作开展比较平庸。

2.教育科研过程的虚化

一些小学的科研过程过于形式化、单一化,学校课题出了,申报书像模像样,对人员安排、时间分配和成果形式等也做了一定的安排,可长时间不见其有实质性的科研进展,只是请来教科室的同志来听一听课,查一查报告,就算是汇报了、交差了。到研究阶段结束时,却能拿出科研报告、总结,这样的闭门造车又有什么科研价值呢?教育科研方法有很多:观察法、调查法、教育实验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统计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及其局限性,仅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难以得到科学的研究结果,研究者必须掌握多种科研方法,根据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规定出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来,其中包括选题、查阅文献、初步调查了解制定研究工作计划、收集并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报告等环节,必须克服课题组组内分工不明确,组织混乱,各搞各的,自行其是,才能使教育科研工作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3.教育科研缺乏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的实质是理论、经验对实践的指导,理论、经验与实践的对话,是具有教育研究专长的人员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和先进经验引导和带动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不少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了问题,但没能搞清日常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的关系,这就是缺乏专业引领。

大家都认同,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离开理论指南的实践往往是茫然的实践。有些小学老师埋头于实践,兢兢业业,辛辛苦苦,但往往所得甚少;实践有时使人感到充实,但一味实践,又会使人陷入盲干的困惑和茫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着丰富的体验和实践知识,蕴藏着许多智慧和经验,但大部分教师却难以将隐性的经验外显化,或将感性体验理性化,使之成为能与人共享的资源。如何把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上升为教育科研,这就是对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发挥专业引领提出的新的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我们应该及时走出误区,科学地、系统地认识教育科研。

三、小学教育科研的合理定位

小学教育科研是人们对小学教育领域的对象、现象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林炳伟老师曾说:“中小学教育科研……研究的对象是自己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而不是为了研究出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理论。……”小学教师做教育科研应有合理定位。

1.小学教育科研以应用研究为主

小学教育科研应该面向实际,面向课程改革,着眼于应用,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应用研究是解决教育工作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它着重于针对某一实际问题,深入考察其规律,提出比理论研究更加具体的对策与方法。实践中的小学教师,由于承担着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很难进行专门的理论研究;一般基础理论研究的周期比较长,须经过反复研究、论证,难度较大,而具体化、实用化的应用研究更适合小学教师。

2.小学教育科研以教学实践研究为主

日常教学的课堂是诸多热点与难点的汇集场所,是教育教学问题的原发地,是问题产生的真实土壤。教师自身研究的问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对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来源于日常教学实践。教师一直生活在日常教学的实际现场,是在日常中感受教育事实,发现教育问题,提升教育智慧的。只有当小学教育科研与日常的教学工作密切联系,才能得到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支持。

3.小学教育科研以校本教研为主

小学教育科研要从学校的具体实际出发,始终围绕学校,找准科研工作与本校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科研兴校”。校本教研是选择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小学教科研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发展或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其代表性的三个特征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教师参与校本教研,不但可以提升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而且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进而提升精神境界和思想品位。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温忠麟.教育研究方法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陈复兴.中小学教育科研五重境界链接人生[N].中国教育报,2005,(7).

[4]林炳伟.成长即成果[N].中国教师报,2009,(1).

篇4

岁月不居、奋斗不止,来到**学校工作已近三年。三年来,在教育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班子成员的关心帮助下,在全校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特色发展愈加鲜明,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它不仅是国家发展历史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校发展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我们在努力中一路成长,在拼搏中一路创新,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绩,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学习,常记岗位担当,提升校长管理水平

1、坚持做善于学习的校长。学习是智慧的源泉,一年来,坚持阅读教育教学和人文科技方面的书籍三十多本,经常翻阅教育方面的报刊杂志,关注主流教育媒体和著名教育人的微信公众号,参加校长智库组织的为期一年的校长高端研修班线长课程。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经常将好文章推送给中层干部和组长们、青年教师们。向全校教职工进行了《民法典》、《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的宣讲。

2、坚持做敢于担当的校长。软肩膀扛不起硬任务,领导干部一定要敢于担当。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困难和矛盾,我带领班子成员,凝聚全校教职员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多方争取资金,改造美化了读书长廊,建设了新的智慧录播教室,更新了26间班班通设备,构建了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

3、坚持做有“人情味”的校长。校长是学校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校长也是学校情绪最重要的管理者,为此,在各类活动中,既注重仪式感,又注重减轻师生负担,要求管理干部要站在学生和老师的立场上常想想,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遇事敢于担责,不埋怨、不指责,让干部和老师敢于做事、不怕犯错;真诚团结同志、实心关爱同事,指导工会积极开展教师暖心工程和健康工程,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和心理环境。

二、坚守初心,常讲立德树人,打造五精教师团队

1、着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精诚团结、精修师德、精湛教学、精心育人、精锐卓越的“五精“教师团队精神,强化团队建设,树立共享共成共荣的意识,通过团队互助赛课机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教学共享机制、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团队建设、年级组文化墙建设等形式,增进教师情感,形成育人合力。通过开展“图书漂流”、“教师百日读书”活动、“班主任共读一本书”、青蓝学院经典共读及读书分享会、青年教师沙龙活动以及举办 “教研论坛”、“德育论坛”,评选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线上教学先进教师等形式,引领影响教师观念转变、思想提升。通过法律法规学习,师德模范事迹学习、师德违纪案例通报等形式,增强教师的纪律意识和底线意识。

2、着力推进主题教研,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素养。这一年,继续深入推进三段式教研,采用课例研修的方式,围绕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教学活动,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校内校外教学观摩研讨相融合。教研组近二百个教研美篇,形象生动地记录了一年来教师成长的印迹。借助一体化、第五片区牵头校契机,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一年来举办了三次市级层面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以研促教,引导教师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本年度有10项课题结题,10项课题立项,二十余篇。教师教学竞赛获奖丰硕,先后有94人次教师在国家、省市级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学校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连续15年获得**市教育质量优秀奖。

3、着力推进外语教学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更加突显。以**市初中英语基地校为依托,积极开展外语教学教研活动。承办全市英语阅读教学研讨活动,有二百多位英语教师现场观摩。借助市教科所英语教研员驻校的有利时机,深入课堂、专注教学、专业评课、扎实推进、成效明显。和高中联合开展多语种同课异构活动,有效促进初高中语种教学的交流互鉴。多语种教学在小初衔接领域首开先河,在**小学开设了四个小语种班,学生报名踊跃,一学期的教学成效得到校方和家长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校园外语文化节成功举办,多家媒体持续报道,集中展示了我校外语教学的成果。

4、着力强化班主任专业培养,提高育人管理水平。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请班级管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指导班主任,针对性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工作坊、团体辅导、案列研讨、经验分享、主题班会观摩、德育论坛、线上线下班主任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班主任专业能力。通过班级管理评价方式改革,推行德育示范班申报评选制度,提供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平台。

三、坚持创新,常抓质量提升,落实五育并举方针

1、创新育人机制,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学生能否成才从初中毕业并不能完全看出,为此我们树立了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理念。提出“分数是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升学率是素质教育的副产品”的思想。着力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要求。扩大改造了“润心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落实“三预”心理工作要求,校园心理剧获得全市初中一等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市会议上做经验交流。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常念安全底线,将安全教育和教育安全有机结合,将安全管理和安全考核相挂钩,将安全物防、技防、人防相统一,确保校园安全、师生健康。注重音体美工作,专项培训学科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认真落实音乐素质新体系项目推进工作,积极开展全市范围内的学科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学生展示、统一测评等形式,检测学科教学成效;通过举办音体美教研论坛,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专题研讨学校专项工作的推进。

2、创新德育评价体系,落实五育并举方针。进一步细化完善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评价育人、协同育人、环境育人的“六大育人”工程,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方针,推行“尊重差异、缩小差距”的教学原则,创新育人模式,“成为更美的自己”是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学校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构建三级评价激励体系和星级增值评价办法。将综合素质评价五个维度细化为24项目指标,设立台阶式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突破自我,见证成长。推进劳动教育,制定实施《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手册》,将校园劳动、班级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等有机结合,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线上“叠被子能手”、“美食比赛”等活动,在八年级学生中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劳动职业体验活动,对项目成果进行评选,有23个项目获得一二三等奖,有15位教师获得优秀辅导奖。

3、创新班级文化特色,激励榜样示范引领。为推进班级文化内涵发展,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我们将班级管理各方面工作梳理为九大方面,出台了《**学校德育示范班评选方案》,鼓励班主任对照评选条件积极申报,学校经过评选程序,对通过班级进行挂牌并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育人氛围。

4、创新管理手段,着力打造数字化校园。学校乘势而为,抓住教育信息化2.0发展关键契机,积极申报并获评甘肃省智慧教育标杆校、兰州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等荣誉。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成立了智慧课堂项目组、校园数字化管理中心、科技创新教研组等专职部门,有力推进了学校信息化发展。加大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通过线上专家培训、线下课例研讨、微课比赛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利用钉钉系统的管理、直播等功能,创新学校办公管理新模式,多次开展教师、学生、家长直播会议、直播课堂和线上讲座。以“AI教室、STEM课程、优学派课堂、名师在线”等项目为抓手,通过完善政策机制、创新教育服务模式;借助大数据分析,重塑评价方式、创新资源供给模式,全面加快了学校自身、片区一体化办学及对口帮扶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坚定信念,常思廉洁自律,保持党员干部本色

1、坚持群众路线,强化民主作风。 作为一校之长,在工作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恪尽职守,带头干事。在学校事务管理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独断专横,始终以集体利益为主,从大局利益出发,秉公办事,求真务实。坚持走群众路线,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树立团结和依靠广大教职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办好学校的思想意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通过“我为学校献一策”网络问卷、“金点子评选“等活动,聚民心、汇众智,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2、强化纪律意识,自觉做到廉洁自律,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实行校务公开,财务公开,不以权谋私。注重把宣传教育、制度建设、监督检查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具体做到“四个结合”,即把教育活动与工作学习相结合,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教育活动与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教育活动与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相结合,增强学习效果;把教育活动与完善制度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四个结合”为学校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打牢了思想基础。

五、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

1、随着学校办学品质的进一步提升,面对新时代学校发展的使命担当,深感自身学习不够、能力不足。今后还需强化校长学习力、决策力和实践力,抓住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机,带领班子、依靠教师做好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路径的思考和制定,持续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2、学校的办学愿景已然清晰,但实现愿景还缺乏整体性、系统化的推进方案,在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主体发展方面还需有效整合、有机统一。

篇5

润扬幼儿园是润州区教育局开办的一所公办幼儿园,位于镇江市蒋乔镇,当地有秀丽多姿的山水、有淳朴敦厚的民风,有丰富多彩的乡土材料,这些资源为幼儿提供了最真实、精彩的课堂。

 

作为农村的幼儿教师,应该巧借这些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引导、启发幼儿进行自主地观察、探索,操作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资源与乡土材料,使它们成为幼儿科学探索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成为农村幼儿学习科学的财富。

 

一、科学、高效地调查分析,让适宜的乡土资源“脱颖而出”

蒋乔镇有青山、有绿水、有良田、有茶场……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我们精心设计了《乡土材料亲子大调查》,并从回收的调查表中挑选出适合的乡土资源,主要有以下发现。

1.蒋乔镇里宝贝多

蒋乔镇真是有金可挖,如嶂山村的蝴蝶兰生产基地。数座四季恒温的温室大棚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蝴蝶兰;茂密的桃园里是大名鼎鼎的“嶂山水蜜桃”;还有平山的草莓、东山的茶叶、秀山的绿壳鸡蛋等,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2.幼儿园里有风景

我园每个班都有一个自然角,既可以美化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更加生动有趣,又可以让幼儿足不出户就能观察、操作及管理,成为幼儿探索植物的生长奥秘、了解科学种植技术的窗口。操场一侧还有一块种植角,每个班都有属于孩子探索的一块小天地。

 

3.家庭资源是后盾

我们的很多家庭都有自留地和菜地,热心的家长表示可以提供蔬菜、棉花、稻草、芝麻杆等;罗蒙家拥有一片茶园;李扬爸爸更是厉害,家里拥有两个无土栽培大棚。有了家庭资源做后盾,我们的心里更踏实了!

 

二、利用乡土资源,再现生活环境,让幼儿与环境“对话”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显性环境方面,我们努力做到“三创”。

1.创设动感的园所大环境

我们在幼儿往来最频繁的一楼布置了科学探索游戏墙,形成了清新怡人的“科学长廊”;在二楼展示蒋乔地方特产和特色参观活动,形成“特色长廊”;在三楼“农趣园”里提供了磨子、纺车等传统工具,形成了“魅力长廊”。

 

2.创设适宜的专用活动室

主要是内涵丰富的科学发现室和科学探索屋,其中的设备和材料既有游戏娱乐的功能,又具有教育的功能。如造型逼真的动植物“标本区”、“力学区”、“电磁区”、“水区域”等。在科发室有大中小班不同年龄层次幼儿操作感知的区域:“彩光变变变、瓶子赛跑、趣味迷宫、坡面pk赛”等等。

 

3.创设浓郁的班级探索氛围

我们结合主题活动内容精心构思活动室的主题墙,让每个角落有经常更换的、与科学教育相配合的版块和内容。如在“金色的秋天”主题中,鼓励幼儿探索丰收的种子,并将种子粘贴成各种造型布置在主题墙上,让大家自由感知。

 

三、巧用乡土资源,优化教育情境,让幼儿主动学习

1.做中学,让幼儿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体

身处农村的孩子,经常与大自然接触,他们随时都会接触到某一自然物,并产生探究欲望。如在一次雨后,小朋友对泥巴产生了兴趣,结合幼儿的兴趣点,我们把泥土引进课堂,紧接着把石头也搬进了课堂,生成主题活动《有趣的土壤》、《神奇的石头》。

 

2.玩中学,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的乐园,在游戏中培养探索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是伴着游戏快乐成长的。《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们尝试将蒋乔的民俗风情带入区域活动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拓展乡土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探索精神

幼儿的探索兴趣旺盛,为了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我们对科学活动的乡土课堂进行了拓展。

我们将课堂延伸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在春暖花开时,我们去认识迎春花;夏天,我们带着幼儿到田边看农民伯伯介绍如何识别西瓜熟了,并把瓜皮带回幼儿园,制作成“瓜皮宴”;秋收时节,我们带领幼儿在草丛中捉蚱蜢,知道蚱蜢有好几种颜色;冬天,带幼儿拣树叶、打雪仗。

 

四、活用农家资源,家园合力,让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在农村,还有一部分家长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持怀疑态度,往往只把教师当成“教育者”,而忽视了自身的教育价值。我们就组织幼儿去参观他们干农活,还请他们教小朋友如何操作,帮助幼儿学习生活的本领。我们还面向全园家长发放《幼儿科学小游戏——家长指导手册》,让家长、幼儿在家里玩科学游戏,享受亲子探索的乐趣。

 

五、立足乡土资源,打造科学乐园,让润扬科研芬芳四溢

1.课题研究芝麻开花节节高

润扬幼儿园自开园之初,即确立了“科研立园、科研兴教”的办园理念,并及时申报了区级课题《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科学活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后来又申报了镇江市“十一五”、“十二五”科学课题,立足乡土,有条不紊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2013年3月第二次冲击江苏省规划课题申报工作。

 

2.开放活动精彩纷呈显魅力

2010年11月18日,在润扬幼儿园成功举行了镇江市“幼儿教育课题研究成果巡回展”活动。镇江各地的幼教科研代表齐聚幼儿园,观摩辖市带来的课题精品课和润扬幼儿园充满乡土气息的探索环境,观看孩子们精彩纷呈的特色科学游戏活动。镇江市教科所领导、润州教科室领导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并围绕幼教科研工作阐述了独特的教育思想与观点,引发了与会代表强烈的共鸣。

 

3.园本课程孕育萌发谱新篇

我们一边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一边积累园本课程素材。现已初步形成一套园本课程,共4本,其中包括:“在教学中成长”案例集,“在积累中沉淀”成果集,“在活动中捕捉”影像集,“在游戏中探索”游戏集。2012年我园又研发《幼儿科学小游戏——家长指导手册》,让研究成果走进家庭。

 

4.园所特色小荷已露尖尖角

幼儿园依托科学教育,将园本特色定位于“开发乡土,走进科学,发掘个性,和谐发展”,在乡土环境创设上自成一体,在润州区环境创设评比中获一等奖。幼儿园经验介绍《开启乡土科学之窗,让智慧之花在指间绽放》刊登在《镇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讯》上。幼儿园被评为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重点实验幼儿园”、“全国重点实验基地”、“江苏省青少年创新大赛镇江市优秀组织学校”、“镇江市科学教育先进学校”、润州区“七彩童年”大赛中获得优秀组织奖。我们一直在思考,怎样将科学特色打造常态化、制度化,并实施了“五个一”工程:每天一个科学小故事,每周一个科学小游戏,每月一次亲子小实验,每双月一次科学参观活动,每学期一次社区科学活动。

篇6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小课题研究 特点 实施 意义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方法都比较欠缺,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我们尝试采用“小课题研究”,以促进学生成长。

一、小课题研究特点

小课题就是“小”的课题,小的研究项目。它的研究范围是局部的、微观的,研究内容更加具体、实在、明确。研究难度更小,学生容易驾驭,研究周期比较短,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甚至可以是三四个月。

本文所谈的小课题是学生基于学习过程,以兴趣为引导,以具体问题为任务,从自身的兴趣、观察和能力出发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以“挑战杯”或“科技活动月”等为形式的“大课题”、“大项目”而言,小课题具有以下特点。

1.着眼微观

与挑战杯中“大课题”研究每每关注宏观层面或中观层面的取向不同,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碰到的某一问题、某种现象、某个想法,学生有兴趣了解它、探讨它。如学生宿舍电灯开关都在门口,晚上睡觉关灯不太方便,尤其是冬季。学生希望学校对此进行改进,然而改造线路不太可行,一是工程繁琐,二是费用高。这时有学生提出改造开关,设计成遥控装置,既解决了问题,又避免了线路改造的麻烦,而且使用更方便。课题虽小但来源于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可以说,小课题研究是学生创新意识成长的“孵化器”。

2.关注过程

“大课题”、“大项目”基本是代表学校参加各种竞赛,为学校增光添彩的,故“大课题”、“大项目”的研究聚焦点在结果,结果不理想,过程无论多有意义都会被忽略。小课题研究是校内开展的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应重过程轻结果。小课题研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从课题的提出、申报到研究、结题等工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既是研究的主角,又是研究的真正实践者。在小课题研究中,校方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来自何方、如何发现、怎样解决等研究过程及学生在小课题研究中自身能力的提升。

3.随时申报

“大课题”都有固定的申报时间,一般一年只能申报一次。小课题申报不受时间限制,只要学生遇到感兴趣、想探究的问题,愿意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便可随时向学校申请立项,专业教研室对该课题进行开题论证,并在相关部门进行立项备案,小课题就成功立项。不可否认随时申报给小课题的管理造成一些麻烦,但随时申报方便了学生,顺应了学生的兴趣使然,也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高职学生学习凭兴趣和心情,缺乏持续性,一年一报易影响学习的热情,冷却下来后复燃难度较大;随时申报能较好地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趁热打铁,易于引导学生将问题探究下去。

4.成果多元

“大课题”、“大项目”的成果都是规范的研究报告,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极大。针对高职学生的能力和小课题研究问题的多元性,小课题的成果除了研究报告外,还可以是学习随笔、案例分析、课件、调查报告、活动录像、虚拟产品、实物产品等。

二、小课题研究的实施

1.引领制度

包括兴趣引领、骨干引领和教师引领。其中,兴趣引领是以解决学习中感兴趣的问题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骨干引领是指在专业、班级中培养骨干,通过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小课题研究的氛围;教师引领是聘请教师(尤其是实践指导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切入点进行引导,避免发现了问题,却不知从何入手的茫然状况。在三个引领中,兴趣引领是关键,没有兴趣,课题无法提出;骨干引领是抓手,没有氛围,活动无法持续;教师引领是重点,没有切入点,研究无法开展。

2.指导服务

虽然课题来自兴趣,但高职学生研究能力有限,及时的指导服务非常重要。一是在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给予知识和技术指导,通过讲座、培训等向学生传授如发现问题、反思问题、“问题库”建设等知识;二是在学生小课题协作小组中,开展团队互助服务,通过交流探讨,采集集体智慧,解决学生困惑。

3.激励制度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小课题研究的激励包括展示性激励和评价性激励制度。展示性激励,即通过推广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让学生体验到研究的乐趣和收获,同时也能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评价性激励制度,则渗透于学生的各种评优领域,将小课题研究纳入学生综合考核。

4.监督制度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课题研究,学校应坚持“宽立项、强过程、重成长”的理念。为避免小课题研究流于形式,过程监督模式的建立及运用是关键。在鼓励学生立项的同时,强化研究过程的监督和研究成果的考核,以确保小课题的效果。

三、小课题研究的意义

1.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这种心理能动状态包括认识的活跃程度、情感的兴奋水平和努力的强度等。学习积极性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高职学生中学时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积极性较低。小课题研究中课题来自学生学习与实践中的问题,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较好地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较好地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小课题研究,学生能找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就。在小课题研究中,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悟性的学习主体。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动机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在学习中,学习者一旦确立了目标,动机会帮助学习者克服各种困难,使学习者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小课题研究使学生不再被动听讲,学生必须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信息,遇到难题自己寻求帮助。此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由被动参与变成自主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小课题研究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精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知识的纵向延伸,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我们正处于一个合作的时代,人不可能成为百科全书,每个人都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个世界充满了竞争和挑战,也充满了合作。小课题研究的项目对于高职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基本要组成一个团队,致力于共同的目标。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要学会分工、协调、合作、宽容,服从,培养团队意识。

4.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把更多时间和机会交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在这当中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示范者。小课题研究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并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体现了现代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荔枝希望小学成功的密码何在?建校16年来,坚持以“启导教育”系列课题研究为主线,推动五轮教育整体改革实验,正是学校不断成长、收获成功的密码所在。

第一轮整体改革:“实施启导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研究”(1997―2000)――找准问题,明确办学方向

1997年10月,为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教育需求扩大的需要,荔枝希望小学应运而生,时任国务院总理带头捐资并题写校名。对于这所新的学校来说,没有悠久的办学传统,没有多年积淀的品牌,如何能从竞争中生存下来,成为办学者首当其冲要思考的问题。

学校所有工作,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育人的水平;育人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校是否有竞争力。然而,传统的“重知轻德”的教育理念、“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扼制了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也限制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一所刚刚成立的新学校,该如何应对这种老问题?

为什么不继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优秀的教育思想,改变陈旧、落伍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教师们开始研讨以启发式教育思想和方法引领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可能性。

1997年12月,荔枝希望小学申报的重庆市教育学会课题“实施启导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研究”立项启动,标志着学校第一轮启导教育研究与实践大幕拉开。

老师们认为,启导教育是一种教育文化,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启导教育致力于对学生精神的唤醒、思维的引导、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和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关注精神世界的教育和引导,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传授知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是启导教育的三个特征。

经过三年研究,荔枝希望小学明确了启导教育的基本内涵,坚定了启导教育的办学方向。正是课题结题的这一年,荔枝希望小学首度被评为全国模范希望小学。

第二轮整体改革:“启导・自主办学特色研究” (2002―2005)――完善理念,培育特色文化

完成了第一阶段持续三年的启导教育理论基础研究,荔枝希望小学面临着如何将启导教育理念转化为办学特色的问题。2002年10月,学校启动了“启导・自主办学特色研究”,推动学校特色建设的第二轮整体改革。

在积极争取区教委、区教科所、教育科研规划办支持指导的基础上,经过全体教职工的思考和提炼,梳理出了“启智导行,润泽生命”的办学理念、“走好人生每一步”的校训、“言必信,行必责”的校风、“启而得法,导而弗牵”的教风、“乐学善悟,自主创新”的学风、“正人先正己”的政风等一套完整的办学理念系统。

学校以“启智导行,润泽生命”为主题,营造有影响力的环境文化。通过浮雕、活水喷泉、校园绿化、展示厅、开放式荣誉厅、小博士读书站、书画苑、科技创作吧,以及走廊的学生格言、书画作品,班级牌,让学校散发着乐学善悟、自主创新的文化气息,彰显着浓浓的启导文化的价值和力量。

“讲校史”“学校发展谋略会”等活动,让参与建校的教师讲建校史、发展史,教师们对学校文化的发现、挖掘、整理、感悟,在师生中建立了对启导文化的认同和遵循。

第三轮整体改革:“启导教育实践研究”(2007―2010)――实践创新,丰富特色内涵

荔枝希望小学通过前两轮整体改革实验,明确了建设启导教育特色学校的方向和理念系统,形成了启导校园文化。但随着特色学校建设的深入,学校发现,如果仅停留于文化层面,而没有特色校本课程和特色教育活动作为支撑,启导教育就缺乏实践的载体。

为此,学校申请了中国教育学会的课题“启导教育实践研究”,并成功立项,开始了学校第三轮整体改革。

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家长、教师广泛征集素材,以学生品性教育为主线,自编校本教材《品性》(共六分册)。一、二年级以儿歌诵读为主,三、四年级以寓言、童话故事、经文为主,五、六年级以文言小美文、历史故事为主。利用每周二、周四晨读时间开展诵读活动。

编写校本教材《启导实践》(共六分册),开展小学生道德素质、习惯养成、地方文化、科技实践、文明礼仪、健康安全、节庆文化、艺术欣赏等方面的每月主题教育序列活动。

此外,学校还组织教师编写了《启导・自主教育》研究成果一书,完善了理论体系;编写了《小学生综合实践》小课题考察活动成果集,《为了总理的嘱托》《启导的智慧》《启导教育研究》《启导教育管理与成果》等办学成果集;并坚持编辑出版教研刊物《希望轨迹》、校报《希望之光》、学生报《希望之星》,以及每周一份的《启导教育》简报。

在深化启导教育实践研究的过程中,荔枝希望小学的启导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变得系统化,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学生的道德品行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学校的启导教育内涵进一步丰富。2009年,学校再次被评为全国模范希望小学。

第四轮整体改革:“启导教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2010―)――聚焦课堂,全面提高质量

课堂教学是深化特色学校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

为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打造优质、高效的启导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荔枝希望小学启动了“启导教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推动启导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坚持“全面分析、定位明确、分步实施、整体推进、课题引领”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紧紧围绕启导教育的核心要素,分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成立了学科工作室,加强名优教师的管理;开展校级小课题研究,以“坐庄式”问题教研,加强校本研修实效性;开展启导课堂主题研讨活动、示范课,展示交流、示范引领;构建启导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开展合格、优秀启导课堂的检查验收,优化教与学的方式等策略,开展有效的实践研究。

现已形成了“人人启导、启导得法、启导人人”的启导课堂理念;确立了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实现学生想学、会学、学会的启导课堂目标;概括出启导性、自主性、交互性、问题性、参与性为特征的启导课堂特征;构建了“创境激趣―启思生疑―导探释疑―应用反思”四环节启导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形成了围绕启导课堂四个环节为评价内容的启导课堂评价标准等研究成果。

推行启导课堂,摒弃了教师灌输、一言堂、越俎代庖替学生达成结论的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体现,优质、高效的启导课堂效果开始显现。

2012年,学校在启导课堂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又启动了第五轮的“启导课堂实践研究”整体改革实验。

改革之思:走一条务实有效、系统推进、全员参与、坚持不懈的科研兴校之路

回顾荔枝希望小学16年的改革发展之路,我们认为要办好学校,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必须走科研兴校之路。可以说,我校的发展史,就是学校启导教育的研究实践史。

中小学搞教育科研,要紧扣学校办学过程中的现实问题,立足校本教研,立足基本问题解决而开展,做到务实有效。这个过程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创新办学;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能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益。

学校教育科研是领导的事,还是几个人的事?我们的回答是:只有全员参与教育科研,才有兴校的不竭动力。历经五轮的启导教育研究,我们都发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通过《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办法》的具体指导,让每个老师都愿意、能够、必须投身到学校整体改革的过程中。每一轮学校启导教育课题研究,学校坚持组织教师学习、培训、领悟启导教育思想,围绕总课题自主拟定小课题,申报校级课题立项,并组织教师小课题结题评审和成果奖励。从第一轮的7个小课题,到全员参与的第五轮校级小课题研究,让教师经历了磨砺,品尝了成功的喜悦,提升了教科研水平。

教育科研是文字的修饰,还是一场作秀?我们的回答是:只要是立足于学情校情、立足于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务实的校本教研,就会有生命力!围绕核心课题的研究,我们组织教师开展全员性的小课题研究来解决实践问题。开展小课题坐庄式问题研究、小课题沙龙、教育科研论坛、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等活动,让课题研究有序开展。学校有12个校级小课题,在结题后继续申报了市区课题研究,并取得好的效果。

长期的教育科研实践告诉我们,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不在于提出的主题多么新颖和时髦,而在于坚持不懈地做下去。1997年,作为学生不足300人的改建学校,什么都是新的,却也是一张白纸,我校教师抱着不辱使命的热情和态度,选择了科研兴校之路。在科研兴校的实践中,校长的办学指导思想尤显重要。16年,学校离任了三位校长,但每一位校长都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都会接过前任未尽的事业,继续做好观念引导、制度保障、务实研究、成果奖励等工作。

篇8

关键点一:怎样确定“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是课题研究的范围、内容及类型,乃至创新点的集中概括。例如:“基于行动导向”标示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二次作业法”标示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及创新点;“实践研究”标示课题研究的类型是“应用研究”。之所以没有标举研究范围,即在名称前加上“职业学校”,是因为“行动导向”本身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质,隐含的观点是具有普适性。

看到课题名称,人们自然会问:什么是二次作业法?作业可以成为教学方法吗?为什么要做二次呢?作业与练习有区别吗?作业是指文化课还是专业课呢?诸如此类问题,恰恰是确定课题名称的依据和过程。确立课题选题及名称时,可以多问自己这样一些富有层次的相关性问题。当我们通过文献检索和思辨,逐渐将相邻概念和相关问题区分开来时,观点就会清晰起来,课题名称也因此得以概括、提取。可以说,只有将名称真正确立起来,其他问题才能顺畅解决。换句话说,课题名称浓缩了课题方案中的“是什么”“为什么”以及研究方法等信息,是课题的眼睛。

关键点二:怎样撰写“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在申报书中的完整表述是“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具有高度关联性。对此,我们要进行大量的文献检索和精要的评述,既要概述与本研究相近的代表性观点和成果,阐述对自己的启发,更要找到自己的研究空间。要么对已用研究成果进行应用转化,要么做进一步补充或重新改造等等。我们在撰写“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的“研究背景”时,主要思路是:选取核心概念,评述研究现状,阐述研究价值。示例如下:

(一)关于“行动导向”内涵的研究阐释

国内代表人物有姜大源、徐国庆、赵志群等。姜大源教授指出:行动导向就教学过程而言,就是教师遵循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使学生在“做”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徐国庆博士指出“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构建“技术知识”。赵志群博士指出“有效的职业学习只能通过实际工作来实现,即‘做中学’”,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学习原则。国际领域的“行动导向”,是20世纪80年代盛行于德国的教学指导原则,“从外延特征看,‘行动’表示服务于特定目标的系列化的动作,包括物质的、实践性的行动,也包括非物质的、智力性的活动;从限定属性讲,行动导向学习重在突出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政治和教育意义……强调教学所产生的有意义的理性化的结构”。

这些观点给我们的启发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既要突出职业性,突出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又要关注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教育意义。当然这些理论也留有很大的实践探索空间,至少可以启发两点思考:第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的“行动”过程序列,是外在于内容的组织程序,如何根据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心理逻辑组织“行动”呢?值得深入探讨。第二点,教学或行动的结果,既然指向经验和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由哪些类型的知识来表征和解释的呢?教学中又该如何利用这些知识类属,重新组织内容,建构新的知识呢?需要细化研究。

(二)“二次作业法”的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作业的内涵研究。“作业”在2009年版的《辞海》中是一个跨越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广域概念,是指完成工作而进行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作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认知主义的文本性作业,把作业视为课程补充和教学延伸内容。另一种是杜威的“主动作业”,把作业看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的“主动作业”具有鲜明的“行动导向”,但又不止于借助某种技能获得外部实利,而是指向更高层面的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教育对人的内外世界的双重关怀。就职业教育而言,采用“主动作业”能够有效提高各种职业行动的关联度,促进能力跨领域迁移,形成关键能力,因此,主动作业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策略。

关于“二次作业法”的实践研究。“二次作业法”,作为教学实践创新,提法少见,却有坚实的教育实践基础,如“洋思经验”的“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教学模式,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教学合一,师生共用”,都是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结晶,都贯穿着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领域,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形式丰富多样,但是,如何将其向上提升一个层面,能够在普通教育学中得到解释,使之既具有个性又符合一般原理,在实践中易于传播、理解接受和广泛运用,却是一个难解的课题。笔者认为,使用“作业”这个人们熟知但又赋予新内涵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更容易引领职业教育跨越普通教育学的槛界,解决新理念难以传播的问题,有助于建立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

关键点三:怎样撰写“内涵界定”

“内涵界定”全称为“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提示我们采用分项阐释的方式,需要对“研究背景”中的详细阐述再次概括,凝练出课题研究的观点和视角,阐释清晰“是什么”。示例如下:

行动导向。是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它以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有意义的理性化的结构以及提高情意水平为目标,借助“行动”建构行动能力和技术知识,丰富情感体验,是一个整体的系列化的行动过程。

二次作业法。本课题中的“作业”是广义概念,指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二次作业法”,是指教师基于“行动导向”的指导思想,以“作业”为驱动和过程,组织教学并指向作业结果的动态教学组织策略。

实践研究。是在“行动导向”思想指导下,探索如何有效设计“二次作业”引导教学;通过教学实践积累相关的典型教学案例,为理论提升提供实践智慧。

关键点四:怎样撰写“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在解决“为什么”研究及研究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后,就很容易确立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了。从前面的“研究背景”可以看出,研究价值或空间在于对“行动导向”理论进行完善,在实践中有创新发展;当然,作为实践的需要,还肩负着提升质量的使命,为此确立相关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如下。

研究目标:

实现理论创新:丰富拓展“行动导向”的理论内涵,使之能统摄、指导、解释职业教育(含文化课)的教学实践,提高理论的周延性和阐释力。

实现实践创新:提炼出“二次作业法”的简约理论模型,编制出《作业指导书》,内置知识系统,统摄专业课和文化课学习的“行动序列”,有效汇聚教学双边活动,引导教与学双向反思,积淀基于行动过程的教学研究案例。

通过“二次作业法”的教学实践探索,逐步推广并形成全校性的统一行动,形成整体的结构化的教学行动序列,形成本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教学特色和综合效应,提升教育的质量内涵。

研究内容:

传统的作业设计及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研究如何阐释“行动导向”理论的内涵,使之简明而易于解释学习过程及结果;职业教育部分主流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教学模式在行动中运用转化,能清晰地掌握其中的程序逻辑,为分层设计、实施二次作业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准备;研究编制二次作业法的《作业指导书》样例并不断修订,使之成为师生共同使用的、引导学习与反思的框架式教与学指导文本;二次作业法在主流教学模式中的实践研究。

篇9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两个层面

为了整体推进我校的课程建设,我们从两个层面来

展开。

第一个层面: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落实到位,并对其做相应的调整和拓展延伸。

国家课程,是实现国家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基本依托。学校在开展课程建设时,必须坚持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原则。我们必须保证国家课程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完成国家课程教学计划和规定的教学任务。要想圆满地完成国家课程计划和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实施教学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国家、地方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延伸,以此保证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基于这种理解和认识,我们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时,除采取“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外,还要补充相应的拓展资料,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个版本的教材,学生学起来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兴趣不高,且不能实现便捷的人机对话。为了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相关教

材,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重组和拓展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系统更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且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我们研发编辑出的“二毛学校信息技术教与学电子读本”,采用了网页形式,不但实现了人机直接对话,而且便于学生自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这对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另外,我们依据儿童喜爱韵律的特点,创编了“蹦蹦跳跳身心好”儿童韵律操,丰富了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地方课程,如北京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预防专题教育”、“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专题教育”、“健康教育”,昌平区地方课程《爱我昌平》、《走进昌平》等课程,我们将其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起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方法的同时,思想受到教育熏陶,品行得到培养提升。

坚持开齐开足国家、地方课程,并结合实际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拓展延伸,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是其他活动等无法替代的。

课程建设的第二个层面: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为使校本课程得到科学的开发,使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将校本课程开发纳入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之中。

在基层学校工作的同志常有这样一种感受:工作头绪多,教学教研校本培训等任务重,如果再加上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显得困难重重。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我们在深入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将各项工作有机整合,全面协调,在深入发掘校本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使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

本课程建设等工作融为一体,挖掘教师的智慧潜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和水平,研发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进而促进师生快速地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的思考与认识,我们确立了“发掘校本教育资源,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课题。2006年9月被批准为昌平区“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年,又获准立项为北京市“十一五”校本专项科研课题。

校本资源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源泉,是促进学校特色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教育资源。我们将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题研究融为一体,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课程建设工作逐渐展开。

(一)建立组织机构,提升课程建设的理性认识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成立了“专家指导组”、“领导管理组”和“课程研发组”。校长率领、主任带头,骨干教师参与,使开发校本课程有了组织保证和较为雄厚的人力资源。

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开展课程建设,并不是简单的事。不是课上增加一些自主教学内容,就是课程改革了,也绝不是自编几篇教学资料、开展一些自主活动就形成校本课程了。只有充分发动教师,深入发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智慧潜能,将校本教育资源按课程建设要素研发,才能开发出较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在开发之初,我们发现,虽然老师们天天与课程打交道,但谁也没有认真思考过什么是课程,我们的校本教育资源怎样才能转化成校本课程。为了明确认识,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我们组织了多次专题培训,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什么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国内外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我们还为课程研发组的干部教师推荐了网页信息、书刊杂志等,以此引导大家深入研究学习,使大家方向明,方法

清,步子稳,路子正,为做好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打好思想

理论基础,铺平科学研发道路。

(二)科学引领,规范开展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王策三,《教学论稿》,202页),它是系统规范的教学过程。它的建构需要科学、系统和规范,因而必须科学引导,规范操作。我校的课程建设融于校本课题研究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程研发的科学系统和规范(校本课题2005年纳入了昌平区校本研究管理,2006年申报为昌平区“十一五”校本研究规划课题,2007年又转为北京市校本专项科研课题,此课题已于2009年7月圆满地结题)。

四、课程建设取得的一些成效

1.通过开展课程建设,锻炼了干部队伍

参与并领导课程建设工作,多数干部没有经验,只能是在干中学,由不甚了解或理解不深到广泛学习深入理解,从而站在了课程建设的前沿,领导指导各自分管的课程建设工作。干部们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课程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

2.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锻炼出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教师受益匪浅。在充分发掘教师智慧潜能的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课程的研发力和执行力。近三年来,教师在各种刊物、报纸上发表文章200余篇,教师中有近500人次在各类比赛、评优活动中获奖。

3.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特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丰富了教育教学活动,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进步发展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与好评,他们在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频频获奖。近三年来,学生在参加各种比赛活动中,有l000多人次获得区级及以上奖励。

4.开展校本课程建设,使学校得到快速发展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干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三年来,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区春运会、秋运会上,学生的竞技成绩始终保持在全区前四名的较高水平上;在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成绩优异,连续几年名列前茅;在艺术教育、信息技术、特殊教育、德育工作、教科研工作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绩,近三年来,学校荣获100多项集体荣誉奖。

5.研发出了适合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篇10

深圳市坪山新区在“十二五”期间,提出了“幸福德育”的育人目标,倡导幸福育人,育幸福的人,让教育回归生活,回归人的幸福成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班主任专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系列的探索,确立了“扶助+自主”发展模式。“扶助”就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榜样示范,“自主”即为“自主研修”。自主研修则通过“专题学习、专题研讨、课题研究、课程开发、活动展示、比赛促进”等多种方式进行,扶助行动贯穿在自主研修的每个环节中,为坪山新区班主任铺设了专业化发展之路。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区域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模式已经特色初成,效果初显。

一、班主任素养专题学习

教师职业是一种劳心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第斯多惠所言:“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作为一名班主任,更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注重身心健康,积极乐观生活。因此,区域的班主任素养专题学习,从理论素养提升开始。每年组织班主任集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名师专家的主场授课,辅以读书交流、才艺比拼、话题式头脑风暴、茶馆式讨论等多种形式的互动,让教师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理解和吸收德育理论知识。主动是最好的学习,理解是学习最好的品质。例如基于班主任专业能力,我们设计了《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教育转型与班主任专业素养》《班主任沟通技艺》《情绪调节,做宽容的班主任》《新时期,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等专题培训。以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为班主任开启德育智慧的大门。班主任通过学习、理解、应用、总结,把专业理论运用于德育实践,实现了智慧的生成,专业知识通过教育实践转化为专业能力。按德育理论理解专题、德育方法应用专题、德育艺术与技巧专题、教育心理学专题,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二、德育专题研讨与观摩

定期开展班主任工作研讨会,每期一个主题,研讨的规模和形势多样化。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2012年,我们开展了“我心目中理想教师形象”的大讨论,2013年,围绕“幸福德育”开展了如何建设富有特色的“幸福班级”专题研讨。通过沙龙、辩论、微讲坛等形式,促进了班主任落实幸福德育指导意见的思考,通过研讨,具有民主意义的“幸福班级”评价指标和评价表产生了。感悟教育的智慧,成为班主任们一个特有的好习惯。在研讨“如何做一名幸福的班主任”话题时,很多班主任争先发言,来自于教育中的师生故事,家校共建的故事,喜悦的,失落的,都给班主任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这种交流,基于德育,基于实践,基于经历,为了成长,为了教育之爱。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对于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而言,道理亦是如此。为了更好的激发班主任的积极性,我们还开展了全区“研讨话题大征集”活动,而征集到的这些话题,又带给我们无限的思考,生长出德育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除了展示交流,我们也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为班主任拓展学习的途径,组织班主任外出观摩,参加了“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有效德育与班会课观摩研修班”,“影响中国班主任的力量――全国中小学班主任与学生核心素养建构高峰论坛”活动,“良好习惯与健全人格教育”专场观摩活动。每年组织不同层次的团队,去观摩德育的新主张、新做法,新模式,开拓德育视野,提升班主任专业品质。

三、开展德育课题研究

德育科研,就是以科研的思维来研究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寻求问题解决之道。区域层面积极开展德育课题的研究活动,在组织每一期科研课题申报立项评审活动时,都会考虑到一定数量的德育课题。而区域的德育工作也以课题研究来进行引领。近5年立项的省级课题中,德育课题占29.4%。其中《创建幸福班级,提升学生校园幸福感行动研究》作为区域共研的德育项目,是幸福德育落到实处的推动之举。《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小学生习性教育研究》《生态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有效养成的研究》《生态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校本特色课程建设研究》等作为学校德育的引领课题,班主任积极参与,把课题研究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做到了“自主融合”的德育课题行动研究方式。在课程的研究过程建设和发展学校德育方面,教育特色也日渐彰显,德育科研不但助力班主任队伍的发展,为学校的德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四、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

坪山新区在创建幸福德育的过程中,以“真善美”为德育核心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目标,以尊重人性、发展个性、完美人性为目的,引领学校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成为了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为了帮助学校科学优质地进行课程开发,开展了区域课程建设的专题讲座,指导学校和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如今,在我区已产生了较有影响的德育课程,如坪山高级中学的《学会学习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实验学校的《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坪山中学的《心灵故事》《家校之桥》,光祖中学的《家国之光》校史教育课程,汤坑小学的《微笑教育》,中山小学的《习性教育》,碧岭小学的《生动教育》《永恒的感恩》等,其中37%的课程获得了“坪山新区课程类优秀科研成果奖”。

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家庭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无论是在对课程的理解能力还是课程实施能力上,都有了飞跃式的提升。同时,在课程开发中,团队的合作能力、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能力以及教育的传承与创新意识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五、活动展示促进专业发展

德育队伍建设要为班主任提供实践、展示的空间,对班主任群体而言,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如以区域为组织单位开展的班队课赛课,班主任德育活动组织与策划能力也是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每一次活动的展示,都相当于一次考试和评价,平日里做教育的有心人,才有底气和力量把爱的方式展示给同伴,才有活动的精彩与人分享。如“魅力班会”活动展示,班主任对主题班会的作用、组织、评价,素材的获得,文化价值的体现,展示的水平等方面都会得到一次系统的锻炼和提升。类似的展示活动每学期都有,或以区域层面组织,或以学校为单位进行。

对于学校而言,提供区域德育展示的机会,让班主任在展示活动中学会交流、分享、展示,让更多的同伴获得启迪,让每一次活动教育意义不断增长。2012年,深圳市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基层创新工作现场交流会在我区召开,坪山中学分会场以德育特色建设与特色活动为主题,进行了现场展示。情深意切的德育模范事迹报告会,丰富多彩的校本德育活动以及优质的德育课程,让与会者沉浸在创新德育的春风中,而在现场展示的背后,是班主任一个个爱与责任的付出与收获,是学校德育的融融春风。

六、系列比赛活动促进反思提升

每年,我区都有固定的德育专题比赛项目,通过相关的比赛活动,促进班主任沿着学习、积累、实践、反思、提升的成长路径,不断发展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意识。如每年春季学期的班主任能力大赛、教育案例的评审,每年秋季学期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说课比赛、德育论文评审。每年开展的全区卓越班主任评选活动,极大地提升了班主任的积极性,想发展、能发展、会发展,是班主任能力提升的轨迹。

同时,结合省市德育专项活动,我们组织教师参加相关比赛活动。2011年,在广东省思想品德教学案例比赛中,实验学校的余凡金、刘杰获一等奖;2012年在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班主任工作学术委员会举办的论文评审中,实验学校张文、刘美云获一等奖;在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学政治教学设计比赛中,实验学校余凡金、刘杰、坪山中学的伍雪容、坪山高中的程海燕、籍中华、李伟平、王博学等分获得一、二、三等奖;在广东省德育教学论文比赛中,坑梓中心小学姚小立获一等奖。

篇11

确实,潮州历来重视教育,教育底蕴深厚。记者获悉,早在2002年和2005年,省教育厅就在潮州举行课程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2012年省教育厅在潮州召开阳光德育现场会,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城南中英文学校阳光德育工作经验。2013年10月,全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潮州市召开,更是把潮州的课堂教学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形态。

一、理念先行,文化引领

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与教育活动的灵魂和统帅,它不仅决定着教育行动的方向,还指导着教育行动的过程。因此,要抓好课改,理念变革必须先行,而理念受文化影响。潮州历来有重文崇教的传统,如何发挥潮州的自身优势推动课改的开展,关键是必须因地制宜。潮州教育的优势在哪里呢?第一,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第二,潮州是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市,1992年5月,潮州市被原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市”光荣称号,成为当年全国四个德育先进市之一。以德育工作为切入点,以地方人文底蕴为主要依托,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打造教育教学特色品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潮州坚持教育教学理念领先一步,特别重视教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认知与确立。具体做法:一是市教育局教研室等职能部门直接负责课改的师资培训工作。结合教师的继续教育,并通过外聘专家及市、县区和校本培训等途径,层层培训,级级把关,全员参与,使全市形成了多层立体交叉的培训格局。通过培训,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二是要求各中小学教研组、备课组定次数、定时间,选择、编印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有关资料,组织学习和研讨,从理论中提炼先进的、实用的教育理念。同时教研活动围绕课改的重点,引导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在教学研究中提高,在教学反思中进步,使教师们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理念自觉地内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二、教学并重,构建活力

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既要重视“教”,即要积极地探索适应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方式;又要重视“学”,即要潜心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能力。潮州的做法一是着力实施跟进式专题教研模式。这是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研训一体”教师培训的具体体现。模式强调教研的“六环节”,即“组织教研团队”—“明确教研任务”—“基于学科本质,研究学习讨论”—“选择研究课题,集体研讨优化”—“课堂教学实践,深度讨论改进”—“评价交流总结,多维反思改进”。潮州以全省课改实验样本学校金山中学为试点推行该专题教研模式,经过一个学年的实验,取得良好效果。及时总结,组织各学校派出骨干教师观摩学习,由教师把收获带回各自学校,成为学校教研组的“金种子”,带动了学校跟进式教研活动,也为构建活力课堂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着力构建活力课堂。所谓“活力”,就是让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张扬个性、互助互惠、和谐发展的过程。活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自然、真实、大胆、勇敢,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凸现。和谐、民主、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得到成功的愉悦,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目前,全市中小学各学科构建了各具特色、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品质。

三、科研领航,铸就品牌

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核心是提高课堂效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关键必须依托教育科学研究。潮州市教育局局长林喜君认为,全面出击,一窝蜂地搞教育科研是不现实的,教育科研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由点到面、进而全面开花的过程,必须首先组织具有优势资源的学校进行重点攻关,而后才能推而广之。

倾力促教学策略研究。潮州市教研室承担了广东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具有潮州特色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研究。针对全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拟定了36个子课题,在各县区、市直学校分别选择不同层次的学校针对这些课改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市、县区教研室教研员直接挂钩学校指导攻关,组织专家对各子课题组进行中期指导检查,定期举行潮州市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评奖活动,及时总结推广科研经验。近几年,潮州以科研课题研究为依托,以“活力课堂”为抓手,通过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把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做到教研活动科研化,科研活动教研化,使课题研究朝着规范、有效、有序的方向发展。

目前,潮州市依托科研,打造高效课堂,推进课改的做法已取得显著效果,丰富了课改内涵,提升了教学水平。据统计,从2010~2012年,全市175个课题通过申报立项成为省级课题的项目已基本完成结题工作,结题率达80%以上;申报市级课题的项目结题率达87%以上;通过结题验收的部分课题获得较好评价并受到省、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表彰。全市有95项课题获得潮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科研项目的成果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程度上得到推广。湘桥区城南中英文学校承担的省级科研课题《小学“多维互动,阳光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广东省第七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

二等奖;城南小学校长卢春梅的《“两主两全、和谐育人”,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获广东省教育厅首届德育创新成果一等奖。

着力抓校本课程研究。要实现高效课堂,必须着眼于学校实际,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校本研究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潮州市各级各类学校充分挖掘潮州文化名城的资源,开发具有潮州特色的乡土教材。如城南小学结合课题《两全两主,和谐互动》,成功地编写了小学生古诗词音乐记忆法读本《唱唱、读读、创创》、学生课本剧专辑《舞台天地》以及《综合活动课例集》《小学生道德品质综合实验读本》等7种校本课程,受到国家、省级教育专家的关注与赞赏。枫溪小学充分挖掘本地区的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开发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内容有《泥塑》《舞蹈》等,共19册。学校引导、鼓励、支持各班开展争创特色班活动,利用校本教材对在艺术等方面有特长、有特别爱好的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及舞台。铮蓉小学把潮州传统文化、艺术引入课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发了潮乐、潮剧、潮绣等反映家乡文化的地方课程。潮州市校本课程的开发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并逐渐走向成熟。

四、三构互动,追求卓越

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善于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课堂应该是教师教育智慧展示的场所,也是学生探究知识、生成能力的场所,更应该是学生发展的场所。

当记者对“三构互动”阳光活力课堂教学模式能否激扬学生生命活力,是否符合当代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育新模式感到困惑时。城南小学暨城南中英文学校校长卢春梅在2013年广东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分享的《“三构互动”阳光活力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 》研究经验与思考,打消了记者的顾虑。卢春梅说学校着重从深化新课程实验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角度出发,把传授式课堂教学变革为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建构新知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布鲁纳建构教学观和互动认知学习观,在原有教师与学生与教材三维平面互动的“三平”教学理论基础上,通过创新三构纵向教学结构,即预构、导构和自构三段式学习结构,把“三平”互动教学平面建构与三构式纵向教学结构进行整合,从而建构一个立体、开放、多维的“三棱椎”教学空间,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完成,实现建构主义、互动教学和三维目标的创新整合,突破了“三平”教学理论,建构了“三椎立体”的教学理论框架,称之为“三构互动”教学模式。并通过创建“精品课、简优课和微型课”等“三课”教学模式,力求教师智慧地教,学生主动地学,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全体学生当堂过关,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实现个性化学习、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有教育专家这样赞许:“三构互动”“创意三课”,卢春梅校长是提出这个阳光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人。这种“三课”是课改路上的奇葩,绝对是一个创新,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这个经验,很值得借鉴、推广。

画面一:40分钟的精品课

这类课型重在探索如何建构在教师的主导引领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新知,并通过自我的内省、内化,实现自我拓展学习和个性学习。它以预构为铺垫,以导构为重点,以自构学习为亮点,为师生展现完整的三构互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全貌,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掌握三构互动阳光活力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要领,实现三构互动常规课的精品课堂的打造。

画面二:30分钟的简优课

这类课型既要保留常规课课的内容的完整性、教学目标的三维性,又要保留三构互动课堂三段式教学结构的严谨性,还要做到省时高效。所以,这类课型重点要探索如何通过优化整合教材,达到精讲、精导、精练,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人人过关,实现省时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把省下的十分钟时间,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自省和提高。教学设计时,重在“优”和“精”字做文章,“优”是指优化教材,整合教材,超越教材;“精”以精讲为主线,以精导为重点,以精练为亮点。各个教学环节,要做到简明扼要高效率地展示三构互动阳光活力课堂的全过程和全貌,才能减轻负担,省时高效。促进个性化学习是简优课堂的最终效能。

画面三:10分钟的微型课

这类课型是教学容量小的小课,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侧面去展开导学的过程或自构学习,教学形式简单,体现阳光活力课堂,注重抓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习思维品质等要素的培养。以此创新出一种线索简洁、结构明了的崭新课型,提高课堂有效性和观赏性,以达到画龙点睛,让人难以忘怀,记忆犹新的效果。它重点要善于抓住一节课的某一个知识点、训练点或学习技能、教学技能的难点或亮点,进行细致的刻化和展示。设计时,要注意不要追求课的完整性,重在创设一个情景,发现一个亮点,展现一个创意,落实一个目标。

篇12

[关键词]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 方法手段

影视艺术教育是以电影、电视艺术品为教育媒介,面向普通观众和受教者,以区别于影视的制作教育而纳入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定位。影视艺术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方式,学校教育又分为大学影视艺术教育、中小学影视教育两个层次和培养影视艺术制作者(专业教育)、影视艺术欣赏者(普及教育)两个目标。

我国影视艺术教育历史发展形态和我国影视艺术发展形态基本吻合,目前的现状是:影视艺术教育的社会教育弱于学校影视艺术教育,而学校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大学影视艺术教育又弱于中、小学影视艺术教育。大学影视艺术教育中的普及教育又弱于专业教育。针对这些急需解决的难题。重中之重是要构建好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对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课程目标。

一、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和教学目标

对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首先要分析、明确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影视艺术中的教育,这主要是指影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一是通过影视艺术作品内容来进行教育。主要指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影视作为工业制作艺术、大众消费艺术,从创作到制作都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其中包含有成百上千个程序,包含有数百个职业和各种艺术门类。培养大学影视艺术制作者、创作者的影视艺术专业教育,要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强化教育的实践环节。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则承继了影视艺术专业教育的综合性,弱化了其实践性,并突出地显现出:既不同于娱乐性、游戏性,也不同于审美性的愉悦性;课程目标不重求深而重求广,教学内容、教材结构具有综合性;超越了所属“美育”学科范畴,成为“文化教育”学科,具有人文性由于其文本的经典性,体现出课程的经典性:和其他课程相比,更注重教育过程等特点。可以说,大学影视普及教育课程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它是愉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经典性和现代性的统一,是信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教育课程。[1]

根据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基本特点,结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形势。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如下:使大学生在欣赏解读影视作品的同时。去了解、理解影视艺术的特性、影视语言的特性;在趣味盎然的影视作品观赏过程中,提升审美期待,提高审美趣味,丰富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激发审美感情。

要实现这个课程目标,教学改革是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方面。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

二、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教学方法最有效教学手段的基本标准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的、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操作策略,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是联结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实现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也是影响教师威信、师生关系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原因。它具有实践性、双向性、多样性、整体性、继承性的基本特点。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服务的。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就应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象的年龄、性别、经历、气质、性格、思维类型、审美情趣等的不同,也对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选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相符合,与教学对象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对象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水平,促进其健康向上的发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标志着其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

一般说来,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应具备如下条件:一是能否被接受者在理智方面、情感方面认同。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较好地体现出教学的民主性。三是克服了每种类型方法的局限性,在功能、效果、手段等方面呈现出经过优化组合后的综合性。四是高效果与高效率的统一。五是符合美的规律和原则,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注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具有审美价值。

教学手段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为感知、理解、记忆知识创造条件的物质载体。它主要包括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和教学工具(普通教具和现代化教具)两大类载体。教育手段与人类文明的演绎历程亦步亦趋,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传统的面授到今天现代化技术投影[幻灯]、录音、录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的开放型、超时空教育,教学手段已经迈向现代化,处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共同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状态。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应当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三、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教学方法最有效教学手段

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的基本的教学方法有:(1)课堂讲授法。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万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学校教育的“大众法”。这种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启发教学、谈话式教学等促进双边活动。(2)现场观摩法。这种方法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由理性思维转向对感性形象的认识,也可以说由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有:一是和属地的影视制作机构联合,酌情组织学生代表到拍摄现场观摩二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影视剧制作现场花絮的记录片。(3)实验实践法。这是由以教师为主体真正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有:一是根据课堂讲授内容,有选择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节假日)拍摄DV剧;二是组织学生到影视拍摄基地参观考察三是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撰写影视鉴赏文章,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和论文写作能力。(4)考试检验方法。这也是常见的传统的方法,主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的考核,采用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理论测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的综合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问题式教学法。强化求疑意识,注重知识的科学性。主要内容包括5个方面:教师课前将教学内容提升为问题把应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学生拿到问题后则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学习目的,教师根据问题类型、难易程度等决定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清晰、明了的总结,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实践证明,问题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建立,使学生能自主、充分和有效地学习。(2)作业式教学法。强化参与意识,实行师生互动,注重知识的深刻性。其做法是:教师将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通过师生双方协商,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就某部影视剧申报发言主题,然后,学生进行广泛的观赏。组织好书面分析材料,届时在课堂上作专题发言,课堂中60%以上的时间由学生主导。师生角色互补互换,学生报告,教师和学生点评,及时展开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3)话题教学法。强化创新意识,注重知识的建构性。“话题”指的是影视艺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等。具体做法是,先由教师主讲。然后提问,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谈见解,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如对当下影视界热点话题的讨论,比如影视制作的特技;港台影视和大陆影视以及其他地区华语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等等。(4)综合方法论教学法。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强化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其做法是,对于影视发展史中的现象和影视作品,运用多种角度和多种方法。如文化学、社会学、符号学和比较法、还原法等进行阐释。(5)学术研究法。由学习到实践,强化大学生知识学习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课外兴趣课题活动中,比如。影视剧欣赏写作,DV拍摄,撰写带有学术研究性质的论文,支持学生组合申报校、院级课题,甚至吸收学生参加本课程教师主持的国家级、省级的规划课题研究或教改课题等。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主要有:(1)影视欣赏室。这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教室。它的基本配备是:有一间能容纳一个大班的学生上课的专用室,有陈列橱窗,有投影仪、收录机、放像机、电视机、电脑,并配有相应的教学资料软件;影视欣赏室大体可归纳为几种类型:影视剧历史图片、资料展示室(复制的即可)影视音像及文字资料、教具陈列室;影视多媒体专用室等。影视欣赏室的出现对教学现代化的推进有着功不可抹的作用,特点是:它的整体环境能够给大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良好的条件;能够方便大学生对影视艺术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它最大的效能,不仅影视艺术普及教育能利用,中文专业的文学课、历史专业的文献课,甚至思想政治课等都可以利用,既能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场所,也能成为本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影视欣赏课件。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课件是从教学活动出发,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能够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它能把课程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用软件的方式实现出来,但缺失了很多课程的内涵。现在常用的影视欣赏课件有多媒体影视欣赏课件和网络影视欣赏课件:多媒体影视欣赏课件是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是一种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制作的可以在电脑上演示的能配上一些图像、声音、动画等,它可以在电脑上操作,图文并茂,既生动又形象,又可以免去上课时的粉笔书写的麻烦;网络影视欣赏课件,就是应用于网络环境的课件,主要通过网络表现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等。此外,现在不少电视台的影视艺术专题、专栏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影视同期声”等,可以作为特殊的影视欣赏课件,复制下来,供大学生学习用,这种课件可称之谓“影视欣赏电视课件”。

四、大学影视艺术普及教育最优化教学方法、最有效教学手段实施意义

篇13

关键词:课程;体制机制创新;切入;贯穿;建设逻辑

作者简介:闫宁(1972-),男,河北保定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徐彦平(1961-),男,山西孝义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FFB108094)“宁夏职业教育基地共享资源的管理运行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徐彦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27-04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之后再次启动的职业教育领域国家层面推动的重大项目,旨在汲取前百所示范院校专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全面带动专业建设,增强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对高职院校而言,无论是示范校亦或是骨干校,都是一块金光灿灿的国字号的招牌,对于院校领导的政绩以及未来区域职业院校的布局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所以自申报伊始,领导亲自挂帅,学校总动员,抽兵点将,组建机构和团队,加班加点,不分昼夜,为避免日常工作的干扰,甚至不惜调课停课,异地工作,研究前百所院校的做法,领会教育部最新的文件精神,分组讨论,撰写,一稿接着一稿的修改直至完成所有的申报要求。在方案被终审通过之前,对照教育部专家审议意见,逐项修改,逐条修改,直至字词的推敲和标点符号的把握。对申报成功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申报成功似乎成为国家骨干校建设成功的标志性事件,但申报成功并不意味着能顺利通过验收,更不意味着所有的建设项目的功能发挥能在质上有大的提高。

一、国家骨干校建设推进缓慢和问题提出

申报成功只是第一步,实施过程所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的因素远非文本化的方案设计之初所能预料。诸如地方配套资金的缺位、骨干校建设工作与部门日常事务性工作难以有机结合,专业建设难以深入等等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开始显现,依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庞大的建设内容和目标群也因为诸多的困难因素掣肘致使骨干校建设无法全然按照预定的方案去推进实施,甚至出现实质性的工作推进力量薄弱、进展缓慢。配套资金缺位可以争取可以暂时自筹或通过其他融资手段加以解决,建设任务与日常工作结合可以通过制度来驱动,如果缺乏对建设内容以及目标的清晰逻辑,这些庞大的建设内容和目标群难以有机勾连,就一个个孤立的内容和目标点而去建设,在认识上被人为分割,在实践上部门各自为战,加之机构整合和人员变动,认识上的盲区势必导致实践中的乏术,不仅建设推进缓慢,整个建设过程和结果的质量就会存在问题,那么这些建设内容和目标要真正达成的抓手在哪里?什么样的视角能将这些纷繁复杂的内容和目标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逻辑进而发挥最大的效益和功能?骨干校建设到底切入点在哪里?有没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抓手、视角和切入点?这些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和寻找。

二、国家骨干校建设逻辑

骨干校建设内容一般分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项目和非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包括专业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信息化建设项目等等。每个建设项目的子项目和具体建设内容及目标又不一而同。与示范校不同的是,骨干校建设方案中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单独的一个建设项目。但是体制机制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贯穿整个建设项目,是整个建设的重点,这和示范校建设中对专业和课程改革的重视似乎发生了偏移。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是示范校建设的重点,重点是不是就意味着骨干校建设的目的就只是凸显体制机制创新呢?

(一)国家骨干校建设重点和切入点寻求

体制机制创新是整个建设的重点,但绝不是骨干校建设的抓手、视角和切入点,具备这样功能要求的载体不是体制机制创新只能是课程,只有课程能让所有建设项目和内容形成一个合理的逻辑体系,以课程的需要来构建从里到外,从下到上的体制机制系统工程和资源环境,这里的里与外是蕴含着反哺性、衍生性和服务的体制机制功能,下与上是不同层面的制度组织架构。这样因内生的需要而建构的体制机制才真正有活力,而不是先构筑一个所谓的体制机制让课程削足适履。在这个意义上,课程是骨干校建设的本体,而体制机制及其他都是在这个本体基础上衍生、服务和反哺性的。当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从传统的知识体系和岗位技能转向典型工作任务序列。对学生的培养从传统的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转向了职业综合能力(德国称为职业行动能力)。典型工作任务负载着一个职业或职业群对于工作的综合能力要求,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和点状、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有着巨大的差异。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自工作领域,来自工作世界,来自真实的职业任务。不仅如此,典型工作任务还体现着跨学科、跨职业、跨岗位的设计理念,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设计还体现着职业能力的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而综合职业能力则要求对工作对职业进行主动的规划与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统一[1]。推进这样的改革不仅需要超越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实验实训条件和资源配置方式,更需要一整套的制度体系和资源环境,这催生了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及其他项目建设成果集群性的对课程的正反馈效应需要,课程无疑是整个骨干校庞大建设内容的切入点。

(二)课程切入之法和体制机制创新贯穿之道探索

1.以课程开发之逻辑路径寻求体制机制有机贯穿之道。如何去切入?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体制机制建设的功能定位准确,即体制机制创新是服务于课程这一核心理念,服务性的体制机制创新首先要确立课程开发质量保障的校企合作组织架构。政行企校也好,多元融通也好,成立这样的组织架构,赋予相应的责权利只是体制机制建设的内容,目的在于要充分保障学校的专业和相应的企业建立能保障专业调研、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关系,也就是说让这些有代表性的企业要敞开大门,让老师和学生进去,进到他的工作世界中去,获得关键性的数据,拿出有质量的调研报告,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能以制度来规范这项工作的可持续进行。

其次,基于职业领域工作内容效度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及其后续有质量保证的课程设计需要企业的实践专家以其实践智慧广泛而深入的参与,衍生性的体制机制创新的第二个任务就是以互利多赢的制度设计让有代表性的企业能成为并愿意成为真正合作的企业,让符合遴选条件的企业人员担当并愿意担当实践专家,建立实践专家资源库,充分发挥实践专家的专业优势,在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比如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学生学业评价和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才可能设计出较高质量的课程方案进而超越过去对课程和教学的泛泛而谈或因缺乏明确的目标任务导向而对课程开发的作用难以发挥。同样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方案,诸如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学习目标乃至学习情境(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等关键内容也为在合作企业设立教师流动中心或流动站等机构才有了确实的依据和工作目标,而不再是过去所谓教师下企业这样笼统的提法,教师下去干什么,能干成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才能清晰和明确。教师愿意下去,主动下去,坚持下去,衍生性的体制机制创新同样需要激发教师的实践智慧和情感。

再次,高质量的课程方案实施同样需要高质量的校企合作,这同样需要体制机制创新来成就这样的合作。什么叫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具体的讲,能真正在企业实施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就是高质量的校企合作的重要标志,让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的效益切实让企业受益,而且这样的收益能提高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需要进而实现企业的某种变革,这需要反哺性的体制机制的创新来推动在企业建立教学区、学习岛、教师流动中心、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甚至是将企业引入学校,真正有利于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不仅如此,实现对专业和专业群所涉及的学习性岗位群以及为顶岗的老师和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探索实践空间,进而完全打破长期以来入门级的企业实习内容和边缘性的实习岗位这一尴尬窘境,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课程质量[2]。这种反哺性的体制机制创新以什么达成这样的结果?针对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效益和风险做深度剖析,互惠双赢的制度设计和组织架构当然是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容。只有深刻挖掘这些制约职业教育课程质量的深层次因素,以课程为抓手、视角和切入点对症设计,深度设计才有可能构建出一个具有反哺性的彼此都满意而且实用的制度体系,而这需要在体制机制的衍生性、服务性和反哺性上做足文章。体制机制创新虽更多是以制度化、组织化的设计来促进行业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和水平[3],而这对于学校领导层的设计能力和公关能力,架构这样的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制度和组织体系,去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进而获得政府支持,进而推进政行企校采取实际行动和举措,提出了相当的挑战。

2.以课程为切入点寻求学校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在关键问题解决上的有机贯穿。前述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以课程为切入点从里到外、从下到上彼此勾连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骨干校建设的主体之一,专业建设带头人引进和使用就是学校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的一个突破口。目前各院校对于院系或学院及二级学院两级行政管理非常重视,系部的专业建设主要依托教研室主任负责,学院的中层干部聘用也基本都集中在了行政处室和教学系部的管理岗位。以课程为切入点探索专业建设的合理组织架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界定一个职业的若干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工作内容而且体现着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深谙此道的专业带头人是一个专业的领军人物,他的重要性不仅对专业发展而且对系部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以教研室主任目前的工作职责和专业整体驾驭能力是很难单独胜任的,专业带头人的引进和使用已经在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如何引进如何使用需要相应的制度设计,在相应的资源配置上,需要赋予专业带头人话语权,激发专业建设的内驱力,而且这样的制度设计需要弱化或者克服当前以行政来管理专业的刚性体制。

同样依据课程本身的需求要求体制机制创新重新寻求校内实训条件建设的依据,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分析框架,其工作内容所包含的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和手段、工具、工作要求等综合考虑实验实训条件及其配置为工学做一体化课程的校内实训硬件条件建设提供了依据[4]。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性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分析以及企业文化注入则为实训的软件建设提供了依据。无论是实景化的还是模拟的实训环境,无论是综合职业能力还是企业文化,需在这两个依据基础上衡量和设计。

国家骨干校建设的立项单位,央财和地方财政将投入巨资建设方案中涉及的专业,未被列入的专业怎么办?此外,立项的院校按照承诺将引进或聘任大量的企业兼职教师,并承担相当比重的专业课课时的教学工作。在班级和总学时一定的情况下,这也意味着相当的学校专任教师将面临着课时压缩,甚至是转岗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问题。从课程角度来看,典型工作任务的综合性,丰富性本身就是跨专业、跨职业的,丰富专业内涵,拓展其边界,以教学项目为推手,强化不同专业教师协同和合作,跨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本身也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项目。同时对未被列入方案的专业除了学校自己投入外,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以及企业的投入。将其他专业的教师根据其能力特长纳入项目建设团队。学校也可以自己设立项目推进这些未被列入骨干校建设的专业。以专业带头人及其团队为主体创建课程分级管理平台,将通识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含证书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纳入不同的课程管理平台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信息化建设[5]。同时按照前述的体制机制部分所谈,有针对性的深入的进行教师企业挂职、培训。通过制度化的设计和落实来加强对过程和结果的管理,促进冗余师资的职业发展。

总之,以课程为切入点,将体制机制贯穿整个骨干校建设项目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现和逻辑,不仅建设过程有抓手,建设内容有载体,建设结果才有可能做到目标清晰具体环环相扣而且指标可以检测。

(三)以内部评估和国家有效介入实现体制机制的有力贯穿

院校项目建设办公室作为院校层面推进国家骨干校建设的专门机构,谁来领导项目办,项目办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与能力要求及成员组成,项目办的责权利和功能定位,如何发挥这类机构的作用是当前骨干校建设的重要问题。项目办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定位是学校对建设方案进行顶层设计之前就应当考虑的,方案所设计的项目之间缺乏关联,整体未能有清晰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方案的设计按照项目简单分解然后各自为战。缺乏顶层设计很大程度上是顶层的设计理念未能在子项目中有效的加以理解和体现。项目办组织架构的规模取决于方案设计的项目大小和规模。在方案实施的推进过程中,对各项目建设的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估,不仅需要项目办设计相应的过程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体系和方案来评估,这是项目办在建设期最为重要的功能,不仅要对各个项目进行评估,更需要其评估结果直接对各个项目发挥作用。而作用的发挥需要各个部门的鼎力配合,甚至超越当前的学校行政管理的一般权限,将骨干校建设与学校各部门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否则项目办难以发挥作用,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关系也较为困难。骨干校建设与学校日常工作两张皮,在很多人看来,除了潜在的利益之外,骨干校是要我做的,不是我要做的。项目办不仅是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验收,更要将建设过程中凝练的理念和成功经验通过评估、反馈、指导不断进行推广。处在建设时期的项目办,是当前工作的核心部门之一,需要学院坚强有力的领导以及特别的制度设计和措施。

如果借用当下职业教育课程领域非常流行的词汇来说,国家骨干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撰写作为一项典型工作任务,具体的项目和专业建设方案作为学习情境,从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来看,明确任务和制订计划这两个环节,随着方案的最终审定通过无疑都完成了。但是如何去实施,如何去评价这两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了,被申报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所遮蔽了。对首批立项的骨干校而言,方案通过终审到项目组织验收时间所剩无几,在这有限的时间内组织好、实施好、监控好绝非易事,作为国家层面确立的项目,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巨大,骨干校建设也为那些专门包装专业和课程的商业公司带来了商机,只要出钱,包括专业建设,课程设计,甚至是验收的材料撰写都可以外包。如何更好的推荐项目实施,除了对项目的开头和结尾两端管理(院校组织材料-专家验收)模式外,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能否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和定期、不定期评估系统。另外能否采用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比如暗访、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深入调查。骨干校建设不仅需要区域层面的合作,更需要国家层面强有力的制度和方法来监督建设过程的始终,这同样是因内生的需求而呼唤体制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大学出版社,2009:5.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

[3]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9).

篇14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智慧;自主学习;策略

教师实践智慧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教育智慧。在过程上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具有解决教育问题、处理偶发事故、创造生命价值的卓越能力,它是出乎意料的、动态生成的,是一种教育机智;在结果上表现为教师对美好生活及存在意义这一“畅神境界”的执著追求。①实践智慧作为能力“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②

个人所践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是锻炼、训练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的“场所”,是获得个人实践性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积累教育经验、体验教育幸福的过程,更是生成教育智慧的过程。

一、促进知识的积累,优化知识结构

教育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事业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的买卖或传递过程。教育很需要智慧,也需要有非常宽广的知识,对人生有深刻体悟。

就知识的结构而言,当教师必需的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特定学科的知识),包括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学科所富含的人文价值以及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与思维的工具方法;条件性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等;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或具体工作中的教学机智(如处理课堂、教学及人际关系冲突的独特办法);文化背景知识。这些知识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并有机整合体现在大学四年的全程学习中,才能形成优化的知识结构。

就知识的来源而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智力资源,是教师从事专业活动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智慧技能,具有“生命”特征,来源于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将被激活(体验),师生互动(交流)产生的知识的比重将会大量增加。从体验中得来的知识是内生的,从交流中得来的知识是外生的,两者的结合才有生命意义,才能生成智慧。对个人而言知识不仅是教师从别人那里直接接受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展、积累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反映着教师过去的经验、现在的行为以及将来可能的表现。

二、学会知识管理,充实专业成长档案袋

智慧产生于知识,特别是产生于个人知识,但知识是需要加以管理才能实现转化的。Frand 和Hixon将个人知识管理定义为:“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我们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它还提供某种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性应用的东西的(个人)战略,并以此扩展我们的个人知识。”③其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竞争力。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做好知识管理,就要进行资料整理,对个人教学资料(含教案)、学习计划、课堂笔记、个人作品、特色作业、教学日记等显性知识,按主题等分析、组织、归类,使之结构化,充实专业成长档案袋;就要根据个人兴趣与特长组织并积极参与小组协作学习,取长补短,总结、积累学习经验,共同完成任务,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隐性知识);就要利用教学观摩、专家讲座,积极参加开放性的交流与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开阔思路,激发灵感,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就要利用微型课竞赛与微格教学去尝试实际教学,面对具体的教学情境,掌握一定的临床教学技能,萌生个性化的教学机智。总之,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知识确认、知识采集、知识组织、知识分享、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等一系列过程,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对校内外专业知识作持续有效地获取、储存、应用和创新,将教师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利用与创新。

三、重视自我思维训练,勤于反思

要生成智慧就要发展思维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与“为学之道,必本于思”(程颐)道出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贝斯特认为“学校的存在总要教些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能力。”“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④赫钦斯说:“教育不能复制学生毕业后所需的经验,它应当使学生致力于培养思维的正确性,作为达到实际的智慧即理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⑤

进行自我思维训练,就要围绕中国当前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育问题深入思考,怎样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做一个职业理想明确、素质优良的准教师。从现实出发,扬长避短,既注重批判性思维训练,又注重创造性思维训练;既注重发散性思维训练,又注重收敛性思维训练;既注重提高分析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又注重提高综合能力和直觉体悟能力;既注重提高实用智慧,又注重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在促进大脑健康的同时,追求思维能力的和谐与全面提升。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反思”作为思维的一种定式,是立足于变革,不断对自己或社会进行怀疑、审视、解剖或清算,旨在充分发扬自己的天赋,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其本质是解剖和批判而非检讨,是怀疑和否定而非不二。⑥伯莱克(J.Berlak)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⑦波斯纳(Posner.G.J.)更是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这意味着,教师光有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还必须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剖析和研究。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

四、充满热情地投入教学实践,生成、积淀教育机智

叶圣陶曾经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言下之意,教育者对待教育对象要充满生命的尊重,教育实践不能按照教育者的个人偏好,“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龚自珍《病梅馆记》),制造“病梅”。教育实践是个体生命绽放的过程,是一个生命性的实践、情境化的实践。由于教育实践的复杂性、生命性和情境性特征,学生只有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得到教育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健康、持续地成长。因为“无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乌申斯基)。

教师的教育机智作为教育智慧的表现形式,总是与特定的教育情境有关。早在1802年,赫尔巴特在他的首次关于教育的演讲中,他对教师们说,“关于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呢?”他认为在日常生活里,“作瞬间的判断和迅速的决定”的过程中教育机智就自然地展现出来;“机智是一种行动方式,它首先依赖于人的情感或敏捷性,仅仅从遥远的意义上依赖于由理论和信念形成的判断”;“机智对情境的独特性非常敏感”。⑧可见,教育实践是拥有教育智慧之关键。在教育实践之路上,成功和挫折往往是结伴而行的。成功可以给人带来荣誉和喜悦,而挫折或许能给人更多的思考,往往孕育超凡的智慧。经过挫折的历练,教育智慧才会生成,教育品质才会升值。一个畏惧“活”课堂的教师必定体验不到那种师生相融的乐趣,也必定收获不了教育智慧的美丽。

五、加强合作学习,共享资源,分享成功

什么是合作?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 A)认为,合作是教师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援性的同事关系。他认为教师合作具有五种文化特征:自发性、自愿性、发展取向性、越时空性、成果不确定性。⑨饶从满、张贵新认为,教师合作是教师为了改善学校教育实践,以自愿、平等的方式,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从而形成的一种批判性互动关系。⑩因此,学生的合作主要指在共享资源基础上形成的学生之间的一种人际互动方式、一种批判性互动关系或方式,是旨在谋求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的一种手段或策略;而且“合作是共同创造的过程:两三个人各有所长的技能相互配合产生出共同的认识,这是以前他们中没有人有过的认识或者他们各自不可能得出的认识。”B11“合作对于个人的学习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与人交流,我们能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只要他思想开放(即提倡探索),个人的力量与有效的合作相结合将变得更为巨大。”B12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通过对话、交流,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与专业上的帮助,能激发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能不断更新知识,有效地促进反思能力的提高,总之,合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合作时,可以把课堂作为实验室,以课堂教学问题为研究课题;可以改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目的,开展行动研究;可选择自己在教育实习中真实的、典型的、有深刻感悟的故事,撰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描述教育生活经验,发现教育生命的价值。

六、重视探究学习,体验教师的生命情怀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B13它说明探究学习更强调探究活动过程本身。学生的探究是学生在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自发产生的一种探求其答案的欲望和伴随而来的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方式,始于感兴趣的问题而终于问题的解决,探究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

日常生活中,探究的目的不外乎发现知识、解决问题、表达观念或描述事物。师范生自主状态下的探究的目的无非是解决教育教学具体问题,培养或训练临床教学技能。它强调以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教育教学问题或情景为基础和中心,学生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开放性的探究;探究轻结论,重过程,视探究为学生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为个人能力、实践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而在独立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探究巩固、内化相关知识,形成教育教学技能,体验教师的生命情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自主发展。

七、有条件地参与或开展科研活动,形成研究基础教育的初步能力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一任校长丹尼尔.吉尔曼说得好:“最高的教学质量只有在浓厚的研究环境中才能进行,最佳的训练只有在积极从事研究的教授们指导下才有可能。”由此可见,大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而且没有好的教师,很难指望能培养出大批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研究能力就是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力,分为一般教研能力、较强的教育教学成果推广和经验总结能力、较强的专题研究能力等3个层次

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一般采用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和独立申报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专项项目两种方式。科研活动的形式有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调查与见习活动、教育实验、学术讲座、学术争鸣等,目前开展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就是最好的形式。计划的实施,旨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注释:

①王.教育智慧:教师诗意的栖息[J].社会科学家,2002,(2)5-9.

②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6.

③Pason Frand, Carol Hixon.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Who,What,Why,When,Where,How?[EB/OL].

anderson.ucla.edu/faculty/jason.frand/researcher/speeches/educom98pkm/ 1998-10-17

④贝斯特.教育的荒地[A].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80.

⑤赫钦斯.普通教育[A].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01.

⑥野鹤.反思与反省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定式[J].东方文化,2002,(5):120-121.

⑦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2,(7):13.

⑧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9

⑨邓涛.鲍传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观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8):6.

⑩饶从满,张贵新.教师合作: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