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司财务与会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资本金的确认与界定问题
1.国家资本金与法人资本金的界定。国家资本金与法人资本金的界定,就国有控股公司本身而言,已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金为国家资本金。问题在于国有控股公司投资于下属公司的国有资产价值是列于受资公司的国家资本金还是法人资本金。有观点认为:应列为受资公司的法人资本金,因为国有控股公司投资于下属公司的资本不一定是国家资本,还有可能包括借入资本。另有观点认为:目前国有控股公司的国家资本金事实上是其下属各公司资本相加的总和,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金与其下属各公司资本金的总和在数值上是相等的,因此,主张应列为受资公司的国家资本金。笔者认为:由于国家对国有控股公司的融资政策缺乏明确的规定,把国有控股公司对下属公司的投资一概列为法人资本金或国家资本金均有不当之处。若列为法人资本金,尽管考虑了国有控股公司的债务融资可能,但忽略了它作为投资主体的特性;若列为国家资本金,虽然考虑了国有控股公司资本金的组成特性,却又忽略了它的融资可能性。因此,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在发生国有控股公司对下属公司的投资时,受资公司可以国有控股公司资本结构为比例确定其法人资本金与国家资本金的金额。
2.国家资本金的确认。从我国国有控股公司改组的现状看,国有控股公司资本金的确认通常有以下两种:(1)按改组前所属企业国有账面净资产总额确认;(2)按改组前所属企业国有账面实收资本总额确认。若按改组前所属企业国有账面净资产总额确认,那么,当所属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时,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金就应作相应的变动,这样势必导致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金变动频繁;如果当所属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时,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金不作相应的调整或变动,这样又无法体现原先确定的国有控股公司资本金按所属企业国有账面净资产总额确认的原则。另外,控股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就会出现合并资产负债表的实收资本额与原注册资本不符的情况。因此,按改组前所属企业国有账面净资产总额确认的操作方法不妥。本文认为国有控股公司资本金应按改组前所属企业国有账面实收资本总额确认。这样操作,只要所属企业实收资本金额不发生变动,也就是说,企业不发生破产等重大的产权变更,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金就不会出现频繁变动,就可以保持资本金应有的稳定性。
二、财务与会计的整合问题
国有控股公司组建后,从上来讲,改组工作已经结束。但是,对于新组建的控股公司而言,最艰巨、最困难的任务才刚刚开始。改组之后,控股公司与其所属企业之间往往存在一个“磨合期”,需要有一段时间加以整合,包括战略整合、组织整合、人事整合、业务整合、管理整合、企业文化整合以及财务与会计整合等,其中,财务与会计整合可谓是控股公司整合的起点与核心。财务与会计整合的主要问题有:会计制度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以及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等。
1.会计制度的选择问题。国有控股公司,尤其是行业主管厅局改组的国有控股公司,组建后会计制度的选择存在磨合期,在此期间,控股公司本身往往仍执行预算会计制度,而下属公司往往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这样,在一个控股公司内,出现了两种会计制度并行的情况,显然,这样的操作有悖于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也使控股公司与其所属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从而使整个控股公司的合并会计信息或汇总会计信息失实。
不同国有控股公司,会计制度选择的磨合期有长有短,调查发现:有些国有控股公司在改组完成后两年,由于改组前行业主管厅局的预算资金尚存在,这部分资金仍执行预算会计制度,而完成改组的国有控股公司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这样,在国有控股公司本身内部就有两种制度在并行运作,这种现象在较长时间内存在显然不合理。国有控股公司在改组过程中存在磨合期是正常的,但磨合期过长,会到这一期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和真实性,因此,改组结束后,应尽快结束两种制度的并行运作。对于仍然存在的预算资金或仍在拨人的预算资金,可根据预算资金进入控股公司后的用途和去向作有关调整,并按照相关的企业会计制度执行。
2.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问题。国有控股公司改组前,行业主管厅局与行政性总公司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但所属企业的固定资产按一定的方法计提折旧,这样,改组时国有控股公司与其所属企业之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就存在差异。由行业主管厅局、行政性总公司改组而成的国有控股公司改组后,原行政机关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也应按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计提折旧,这样就产生了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价值与折旧年限的确认问题。调查发现,有些国有控股公司按原账面价值计提折旧,使用年限按原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范围的下限确认;也有些国有控股公司按原账面价值计提折旧,但使用年限按估计的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确认。如果按原账面价值计提折旧,那么在改组初期,控股公司与其下属企业之间固定资产账面余额与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均存在不可比性。因此本文认为,改组后国有控股公司应按改组时经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价值作为入账价值,并按此入账价值计提折旧,这样才能保持控股公司与其下属企业固定资产确认与计量的一致性,也才能保证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基础的合理性。
3.合并报表的编制。国有控股公司组建后,原有汇总报表的操作就应改变为合并报表的编制,而刚刚组建的国有控股公司往往缺乏合并报表编制的准备和能力,出现了合并报表的汇总编制现象,在磨合期,会计报表信息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实现象。例如,根据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及合并利润分配表时,需要抵消的内部往来业务有:母公司对子公司权益性资本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有关债权与债务项目、内部销售业务项目、固定资产的内部交易项目,母公司投资收益和子公司期初未分配利润与子公司本期利润分配和期末未分配利润,调整本期合并提取的盈余公积等。又如,合并现金流量表是合并报表编制中最为复杂、最难以编制的一张会计报表,更何况由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颁布早于《现金流量表准则》,因此在《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没有合并现金流量表编制的有关说明,这样,编制合并现金流量表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再如,根据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子公司应当将利润分配表中年初未分配利润、资产负债表中实收资本等项目,与母公司损益表中投资收益等项目、子公司利润分配表中提取盈余公积等项目抵消时的差额作为合并价差处理。但是有些国有控股公司却把“合并价差”作为合并报表编制的调整、轧抵差异账户,把那些属于不正确编制所产生的差异也都计入了“合并价差”,使合并价差项目信息失实。
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一是由于受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限制,没能对合并报表编制的要求充分理解;二是国有控股公司受利益驱动,有目的地不调整、抵消,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因此,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提高控股公司管理层及财会人员对合并报表信息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同时要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诚信。
三、所得税的缴纳关系问题
国有控股公司与其子公司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城市与地区,对其所征的所得税税率也可能各不相同,这样,就会产生所得税的缴纳关系问题。
对于子公司缴纳所得税后上缴控股公司的那部分收益,控股公司是否还应缴纳所得税的问题,根据税务部门的有关规定,作如下处理:如果控股公司与其子公司所适用的税率相同,那么控股公司从其子公司所获得的投资收益(税后利润或股利)就无需再重复缴纳所得税;如果控股公司与其子公司由于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而适用的税率不同,那么控股公司从其子公司所获得的投资收益(税后利润或股利)也无需再重复缴纳所得税;如果控股公司与其子公司由于地区税收政策不一而导致适用税率不相同,那么控股公司从其子公司所获得的投资收益(税后利润或股利)应按照适用税率补差缴纳所得税。如果只从征税的角度考虑,这样的操作是完全可行的,但考虑到国有控股公司的特有性质以及它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上述操作就显得不够规范了。作为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控股公司,它应对国家统一承担保值增值的义务。而按照目前税法中的属地原则规定,国有控股公司的所得税与其子公司的所得税是在当地各自缴纳的。国有控股公司下属的子公司有的可能赢利,须缴纳所得税;但也有的可能亏损,需由国有控股公司给予补贴,这样就很难由国有控股公司对国家统一承担保值增值义务。本文认为由国有控股公司代表其子公司统一计缴所得税,即将国有控股公司所属子公司之间的赢利与亏损按控股公司的持股比例折抵后,作为控股公司的收益统一计缴所得税,才是较为合理与规范的操作。
四、产权收益问题
国有控股公司下属的按照它们与控股公司之间的产权关系,可分为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与参股子公司。对于全资子公司的产权收益问题,由于其资本金全部属于国家所有,因此其产权收益应属于国家,这是毫无异义的。但是,对于这些产权收益是上缴国家还是留存于企业作为资本再投入,观点不一,操作各异。本文认为,国家既然已规定国有资产产权收益用于资本再投入,那么国有控股公司就是一个投资中心,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投资主体,运用其产权收益进行资本再投资是国有控股公司的主要职能之一;充分发挥这一职能,有利于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达到国有控股公司的经营目的。至于国有控股公司在资本运作过程中出售、出让产权的净收入,国家同样不应收缴,因为这些国有资产的产权已作为国家资本金交予国有控股公司营运,收缴将导致国有控股公司国有资产的减值,有悖于公司的运作。
关于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审查验证的主体
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制作完毕后,应依法经审查验证。但这里审查验证的主体应该是谁?《公司法》并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首先,根据现行《公司法》第38条和第103条的有关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有权审议批准公司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和亏损弥补方案。不可否认,以上这些重要的公司财务方案都或多或少地包括了部分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而且"审议批准"也必然包括有“审查验证”的意思。其次,《会计法》第21条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这一条对公司显然也适用。此处的“签名并盖章”显然也包括“审查验证”之意思。再次,《公司法》第54条和第126条规定,监事会或者监事行使的若干职权中包括“检查公司财务”。这也一定程度上包含监事会或者监事对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查验证之意。最后,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特定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在对外报送前必须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审查验证”应是“审计”一词的应有之意。从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股东大会或者股东会、单位负责人(包括董事长)、监事会或者监事、主管会计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主管人员或者总会计师、独立的注册会计师似乎都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对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查验证的主体之资格。那么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审查验证的职责呢?《公司法》应对此加以明确规定,否则难以分清责任。
关于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包括的内容和范围
《公司法》第175条规定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五个方面的财务会计报表及其附属明细表,事实上该条所列第四项“财务情况说明书”既非会计报表,也非所属明细表,而是对公司财务情况所做的文字性说明,并不采取数字报表的形式。从理论上讲,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报表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利润分配表一般被认为是利润表的附表。《公司法》第175条将财务会计报告与会计报表这两个有包含关系的概念混为一谈,显然不够确切,在客观上也不利于强化有关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关于公积金制度
《公司法》第177条涉及到四个与公积金有关的概念,即法定公积金、法定公益金、任意公积金和公益金。另外《公司法》第131条和第178条还涉及另一个关于公积金的概念即资本公积金。联系《公司法》的相关条文,这“五金”有如下的关系:公积金包括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法定公益金与公积金并列属于同一层次概念,二者的共性在于都取自公司利润。资本公积金与公积金是并列关系抑或从属关系并不明确。不管是从字面意义上作文理解释还是联系会计学基本原理作理论解释,《公司法》关于“五金”的名称和关系的界定都谈不上科学。一般认为,公积金是一个集合概念,包括盈余公积金和资本公积金,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出自公司盈余,而后者则源于公司盈余之外。盈余公积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金、法定公益金、任意盈余公积金,这三者都是从公司利润中提取的。为了体现法定公益金的专用性,也可以把法定公益金单拿出来作为与盈余公积金并列的概念。《公司法》舍弃了公认的盈余公积金的概念,意图用法定公积金取代之,这就造成法律条文规定与财务会计实践的矛盾,而且条文之间也有撞车之嫌疑。因此,不妨将公认的财务会计有关公积金的概念引入《公司法》,避免法条空置。
关于亏损弥补
根据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以及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公司弥补亏损的渠道有三条:一是用以后年度所得税前利润弥补,但弥补亏损的期间仅限为五年; 二是用以后年度的所得税后利润弥补,即公司发生的亏损经过连续五年期间尚未弥补足额的,用所得税后利润弥补。且不设年限规定;三是当公司无利润又需要派发股利时,可以先用盈余公积金弥补亏损后,再按照一定限额用盈余公积金发放股利。但依据《公司法》第177条第二款的规定公司弥补亏损当首选“法定公积金”(主要指盈余公积金),这就与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不相一致。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不能先用当年所得税前利润去弥补亏损,而是先动用公积金去弥补亏损,这就等于主动放弃了本可节约那部分应交所得税,这无疑对公司自身财务不利,对公司的股东而言也是个损失。显然,将公积金放在弥补亏损的第一序列是不合适的。另外,如前所述,《公司法》对资本公积金可否用于弥补亏损并不明确。财政部在2001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规定债务重组收益列做资本公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的空间。如果《公司法》确定资本公积金不可补亏,则与国际惯例不符;如果《公司法》确定可以用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又会与现行会计制度发生冲突。再者,即使资本公积金与盈余公积金都可以用于弥补亏损,二者也存在一个优先序列的问题。《公司法》第177条在弥补亏损问题上还有一个小小的缺陷,那就是未将所得税前会计利润和所得税后会计利润弥补亏损区分开来,而这事实上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也不小。
关于公积金的提取基数
依《公司法》第177条的规定,公积金的提取基数应该为利润,那么这里的“利润”是所得税前利润,还是所得税后利润?联系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来看,法定盈余公积金应该按照所得税后利润扣除罚没财产和弥补亏损后的余额提取,事实上既非所得税前利润,也非所得税后利润,更不宜简言之为利润。
关于利润术语的使用
利润是会计法所确认的会计基本要素之一,在公司法中也多次出现。但是由于在会计实务中利润只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使用中必须分解为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前会计利润)、净利润(所得税后会计利润)、可供分配的利润、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未分配利润若干不同层次的“子”概念。因此《公司法》中必须谨慎使用“利润”一词,避免产生误解。比如,《公司法》第137条规定,公司发行新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二)公司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以当年利润分派新股,不受前款第(二)项限制。这里的连续盈利是根据什么利润判断的?同样的问题在《公司法》中多次出现。
关于会计数据的时间性要求
会计指标数据往往可以划分为时期数和时点数。比如,会计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是时点数,属于静态指标;收入、费用、利润是时期数,属于动态指标。在法律上涉及这些指标的数量要求时,应该明确规定其对应的时间性要求。比如《公司法》第179条第二款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经股东大会决议将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按股东原有股份比例派送新股或者增加每股面值。但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这里的注册资本是用盈余公积金转化为资本后的注册资本,还是用盈余公积金转化为资本前的注册资本?看来就必须在注册资本之前加上时间性定语。
关于法定公益金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表现 财务风险 公司绩效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员工、环境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有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在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能为公司塑造良好的形象,有助于提升公司绩效,但履行社会责任也会增加公司的成本,对公司的绩效产生不利影响。已有文献在研究社会责任是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公司绩效的文章并不多见。笔者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表现对财务风险的作用,会影响到公司财务稳定性,进而影响公司绩效,这是社会责任影响公司绩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本文把财务风险作为传导机制,按照“社会责任表现―财务风险―公司绩效”的思路,探讨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大都把财务风险作为研究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关系的调节因素,基于社会责任与财务风险的研究较少,从财务风险角度探讨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文献更不多见。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展开探讨,希望能丰富现有的研究。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风险。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是维护包括债权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权益的表现。它能向债权人传递积极的信号,帮助公司获取债权人的信任,减轻公司的还款压力,提高财务的稳定性,而且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关心员工、客户、债权人等的利益,保护环境,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能为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有助于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降低财务的波动性。反之,不履行或履行较少社会责任会给公司的形象造成不利影响,投资者会对公司的责任意识乃至风险管理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会扩大公司的财务风险。据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H1:公司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风险负相关。
2.财务风险与公司绩效。公司利用债务融资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利用利息免税的作用达到提高公司价值的目的,但债务融资也会给公司带来还款压力。负债率高的公司,偿债能力较弱,财务稳定性差。投资者中风险规避型的居多,财务风险高的公司对其的吸引力较弱。受其影响,公司的投资价值便低,公司绩效也相应较低。李义超、蒋振声(2001)发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负相关;肖作平(2003)的研究也发现,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公司价值越低。因此,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H2:财务风险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1.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风险。根据上文对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风险的分析,借鉴赵春光等(2011)的模型,本文设计了模型一:
Dar=α0+α1Csr+α2Lnasset+α3Roe+α4Growth+α5Collateral
+ε (1)变量的选择和定义如下:
(1)被解释变量Dar――财务风险。衡量财务风险的指标较多,一般包括会计数据指标和市场数据指标。本文选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示,因为资产负债率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相对于市场数据受到的干扰较少,精确度更高。资产负债率是公司年末负债总额与年末资产总额的比值,它反映了公司举债的状况,体现了公司的资本结构,作为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具有很好的解释力。赵春光等(2011)也使用资产负债率衡量公司的财务风险。
(3)控制变量。
①公司规模Lnasset是年末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规模大的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强,往往会选择以借款的方式来满足资金的需求,而且其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相对较多,因而财务风险会比较高。
②净资产收益率Roe是年末净利润与年末总资产的比值。盈利能力强的公司,留存收益比较多,公司会优先利用内部留存来满足资金的需求,对外部资金的依赖会少些,财务风险相对较低。
③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Growth,计算公式为:(本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能反映公司的成长能力,一般成长性强的公司,发展速度快,对债务融资的需求较大,财务风险会比较高。
④有形资产比率Collateral,计算公式为:(本年末存货+本年末固定资产)÷年末总资产,用它代表公司的资产结构。存货和固定资产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有形资产比率高的公司需要较多的借款满足资金的需求,因而财务风险会比较高。
2.财务风险与公司绩效。根据上文对财务风险与公司绩效的分析,借鉴肖作平(2005)的模型,文章构建了模型二:
T/Roa=β0+β1Dar+β2Lnasset+β3Roe+β4Growth+β5H10
+δ (2)研究变量的选择和定义分别为:
(1)被解释变量T/Roa――公司绩效。文章用Tobin Q值(T)和Roa来度量公司绩效。Tobin Q值是公司市场价值与期末总资产之比,代表公司的市场价值;Roa是公司期末净利润与期末总资产之比,衡量公司的会计价值。
(2)解释变量Dar――财务风险。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一致性,模型二也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财务风险。
(3)控制变量。
①公司规模Lnasset。公司规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已经得到众多研究的证实,因此本文把它作为控制变量。
②净资产收益率Roe。Roe高的公司,满足投资者利益的能力较强,公司的绩效也相对较高。本文用它来控制盈利能力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③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Growth。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能反应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市场前景,用它来控制成长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④前十大股东持股比率之和H10,是公司前十大股东持股之和与总股数的比值,用来衡量公司的股权结构。股权结构会对公司治理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公司绩效。肖作平(2005)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正相关。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11年沪深两市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共有580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如下筛选:(1)删除ST公司;(2)删除金融保险类公司,因为该类公司的财务报表具有自身的特点;(3)删除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根据模型一和模型二涉及到的变量,分别删除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两模型共取得相同的522个样本。
本文的社会责任评级得分来源于“润灵环球责任评级”网站,其他数据从国泰安数据库获得并经整理而成。本文的数据处理使用stata软件完成。
三、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根据模型一和模型二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限于篇幅,有关统计和回归结果的数据表略,下同,编者注),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级得分的差距比较大,各个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迥异,而且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只有32.545和36.019 2,属于较低水平,可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整体不是很好。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资产负债率,最小值和最大值的差距也很明显,其中举债最高的洛阳玻璃高达0.944 4,而最低的天源迪科只有0.038 9,显示各个公司财务风险的巨大差异。Tobin Q值最小值为0.700 2,最大值为6.942 5,平均值为1.557 2,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别,Roa的情况亦然,可见无论是市场价值还是会计价值,样本公司的绩效都存在较大区别。尽管有净资产收益率为负的,但其均值为0.109 4,说明样本公司的盈利能力比较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标准差很大,表明公司的成长能力有很大的差别,而且最大值严重偏离中位数和平均数,可能存在异常值。有形资产比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也比较显著。前十大股东持股比率的均值为0.592 5,样本公司的股权集中状况还是比较明显的。
(二)多元回归分析
(三)敏感性分析
为保持研究结果的稳定性,本文对模型一的解释变量Csr和可能存在异常值的控制变量Growth在1%水平上进行winsor缩尾处理,回归的结果与上文基本一致;在去除控制变量Growth后重新回归,结论依然成立。可知模型一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稳定性。对于模型二,本文也对解释变量Dar和控制变量Growth在1%水平上进行winsor缩尾处理,回归结果基本一致。去除可能存在异常值的控制变量Growth后,回归结果也没改变。模型二的结果也具有一定稳定性。
(四)实证结果总结
文章以财务风险为传导机制,按照“社会责任表现―财务风险―公司绩效”的思路展开研究。其中模型一的实证结果验证了“社会责任表现―财务风险”的思路,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越多,财务风险越低,财务稳定性越高;模型二验证了“财务风险―公司绩效”的思路,即财务风险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财务风险越低的公司,公司绩效越高。由实证结果可以推知: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具有积极的作用,社会责任表现越好的公司,公司绩效越高。这样的推论也符合信号传递理论,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能向公司外部传递对公司有利的信息,提高公司声誉,这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降低公司财务风险,而良好的公司形象和公司声誉也会促进公司的价值提高。
四、研究结论和启示
与以往的研究将财务风险作为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调节因素不同,本文以财务风险为传导机制,通过构建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风险的模型和财务风险与公司绩效的模型,探讨社会责任表现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这也是文章的创新之处。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公司的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风险负相关,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降低其财务风险;而公司的财务风险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财务风险越低,公司绩效越高。社会责任表现能通过降低财务风险来提高公司绩效。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虽然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公司的成本支出,但其对公司的积极意义更高,本文的研究即从降低财务风险和提高公司绩效的方面提供了支持证据。公司应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加强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本文的不足是只选择了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而没有考虑未披露的上市公司,而这些公司或多或少会从各个方面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使得本文研究结论的适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财务风险的衡量方法有很多种,但本文只选择了典型性的财务管理衡量指标――资产负债率。希望今后能在这方面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Preston,O’Bannon.The corporate social financ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 typology and analysis[J].Business and Society,1997, 36(12):419-429.
[2] AUPPERLE K E,CARROLL A B and HATFIELD J D.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ita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5,28(2):446-463.
[3] JENSEN M.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and take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2):323-329.
[4] 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分析[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 李正.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6(2):77-83.
[6] 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7] 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2002年―2004年度的经验数据[J].北京:会计研究,2006(10):36-43.
[8] 赵春光,张人骥,李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其财务风险的影响[C]//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2011学术年会会议论文,2011.
[9] 王力军.大股东控制、财务杠杆与公司价值――国有及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的比较研究[J].北京:证券市场导报,2006(11):63-70.
[10] 王凤.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来自中国旅游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北京:经济管理,2007(8):16-21.
[11] 肖作平.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哈尔滨:管理科学,2005(3):16-22.
[12] 李义超,蒋振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J].北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2):34 - 38.
关键词:中学教育 财务会计 思考 改进措施
一、前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义务教育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大。然而,由于严格执行义务教育的收费制度,没有加强中学财务会计工作,导致实际办学所需费用远超过之前的教育经费。公办中学往往存在重教育、轻财务管理的情况。但是,财务费用的管理工作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财务会计工作是中学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是教学的有力保障。所以,在当前教育趋势的推动下,怎样加强中学财务管理,提高教育经费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和损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加强中学财务会计工作是当前中学管理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中学财务管理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分析
(一)学校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低
当前,在我国很多中学里,许多财务管理人员都是教师出身,很少有是会计出身的,具备会计财务管理能力的人很少。学校里配备的财务人员,有的连最基本的会计常识都不具备,甚至有人连一些基本的会计科目的运用都不会,以至于在记账时时常出错,从而给审计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二)校领导重视不足,财管基础薄弱
这个具体说的是,一些中学里学校领导,大都是教学出身,在教学方面比较擅长,在财务管理方面却不是那么精通。这种情况导致学校的会计常被纳入到后勤总务的管理范畴内。另外,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相关的事业单位里的会计人员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里的会计对相关的财务制度不够熟悉,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会计基础薄弱,混淆会计科目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有的会计会把借读费、择校费等预算外资金作为企业收入一级科目进行计算。除此之外,学校对资产管理不够重视,在这方面投入的人力不足,导致了严重的资产流失现象。学校对固定资产没有建立完善的明细账,即便建立了,也存在很多问题;资产管理的责任不明确,致使学校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票据管理也不够规范,很多项目没有使用国家规定的合法票据。学校财务管理的整体实力相对薄弱,因此会带来很多问题。
(三)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中学将教学作为学校的重点,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很多学校不存在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即便一些学校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也只是走一下过程而已,并没有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照搬国家规定的居多,很少有按照财务管理工作规章办事的,实际操作不规范。
(四)中学财务管理监督制度不完善
很多中学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导致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比较复杂混乱,很多学校存在严重的白条入账现象,招待费用居高不下,对报销凭证的监督力度明显不足,这些问题导致学校的经费更加不足。
三、加强中学财务会计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一)提高中学财务人员素质
财会人员的整体能力直接影响着会计业务水平的高低和他们对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处理的精确度。学校的领导者应该加大在培养财务会计人员整体实力方面的投入,应该将加强财会人员业务水平作为重点工作,时常地安排财会人员参加学习最新的财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除此之外,要要求他们严格遵守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加强财会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好财务监督工作,对于违反了会计法和相关规章制度的操作要及时改正,争取将财务会计工作做到精确、真实、合法。
(二)提高学校领导的财管意识
当前,很多学校面对新的教学形式,需要加大在学校在财管方面的投入,要将源头预腐和避免财产损失作为重点工作,提高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其中加强学校领导的财管意识是重头戏。学校领导不可以把财务管理工作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后勤服务工作,而要将其理解为学校科研工作的资金保障工作,它是解决重大资金事项的物质保障。尤其是学校校长,它是这个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负责人,也是财务管理的第一管理者,所以校长应该全面地掌握学校的财务情况,以便及时做出调整。另外,学校领导应该积极响应国家财政改革政策,主动转变管理理念,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形成良好的节约意识。
(三)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保证中学财务工作完成的基础。在中学的财务管理中,财务、基建、资产、后勤等工作之间的联系甚少,它们之间没有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使得财务工作做起来十分吃力。因此,只有建立一个全面的、高效严密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制度才能够从源头上有效地改善财管工作。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处理程序,做到财钱分管、收支审批,明确审批项目和责任所属等都是改善财管制度的有效措施。在进行该项工作时要将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制度、票据审批及管理制度、审计制度等方面。
(四)建立全面的监督制度
监督机制分为外监督和内监督两种。学校应该将重点放在内部监督制度的健全上。具体做法,一方面健全和完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要实施财务公开的措施,加强广大师生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还可以不定期的召开职工代表会公开地将学校收支情况做一个完善的总结。
四、结语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学校领导应该积极探索和解决学校面临的新问题,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学校财会管理的效果,从而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田秋花.加强中学财务会计内部审计几项措施[J].财经界(学术),2009(12)
[关键词]财务会计信息 公司治理 互动关系
财务会计为公司控制机制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财务信息,体现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的结果,而公司治理结构为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环境保证。财务会计信息和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
一、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信息是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向广大的利益相关人提供有关公司运营状况的信息是利益相关人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利益相关人的决策及其结果。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投资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会计信息失真可能会引起部分利益相关人的决策失误和部分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会造成证券等资本市场的动荡,是影响正常经济秩序的因素之一。
公司治理结构是用来协调现代公司制度下公司内部不同利害关系者之间的利益和行为的一系列法律、文化、习惯和制度的统称。公司治理结构是在公司法人财产的委托关系下对投资者管理层公司员工和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加以规范和协调,这种制度安排的有效运作则必须以公司财务为依托。公司治理外部机制的充分竞争能够产生约束经理行为的信息,因此能够解决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监控问题。在一个国家或市场中,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基本相同,那么公司的差异就在于内部治理机制。
二、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的互动关系
1.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作用
公司的财务结构是否合理对公司治理结构效率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公司利益相关人的博弈结果就直接反映在公司的会计信息上。充分、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控制逆向选择及限制道德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借助于有效的对外信息披露及审计制度,会计信息支持了外部竞争性市场体系的有序运行,保证了接管等外部治理机制对经理偏离股东利益行为构成可置信的威胁;另一方面,在内部治理结构中,会计信息直接发挥着监督、评价和契约沟通的治理价值。财务会计系统是对阐明道德风险问题重要信息系统产权调整的逻辑起点,有助于董事会区分可控制事件和不可控制事件,管理人员经常向董事会提交预算并作解释偏离预算的阶段性报告,这可能帮助董事会区分可控制事件与不可控制事件。
如果没有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支撑,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监控机制的任何决策都可能盲目无效。财务激励机制特别是股票期权是现代公司治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让高管人员分享剩余收益,能够激励高管人员创造优异的业绩。高度综合的会计信息就成为激励合同设计和实施的基础。内部经理人才市场根据反映的财务会计信息评价经理的业绩,促进经理层任免机制的市场化、法制化,是解决公司经理层治理的源头问题。
总之,我们可以将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为:在以缓解“股东―经理”的问题为中心的有关控制机制中使用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数据,以提高治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业绩。
2.内外部治理机制影响财务会计信息
全面理解财务会计信息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必须要研究公司治理,要想使公司治理研究取得理想的成果,关键还要看双方信息掌握的程度。财务会计信息是否客观、公正反映公司治理中的内外部治理机制和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产权博弈的是否均衡。
两权分离下“在场”的经理与“不在场”的产权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是客观的现实,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关于企业经营环境、未来前景等状态信息;第二个层面是关于经理努力程度信息。经理掌握第一层面的优势信息,这是其胜任决策和管理的有利条件。由于企业产权主体利益目标不同,为了防止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事前逆向选择和事后的败德行为,那些远离企业的相关利益者有必要对管理者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验证。为了提高效率,股东等外部产权主体可以通过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谈判,将这种分析、验证程序制度化。如在企业治理结构内部,可以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或引入具备专业素质的独立董事;在企业治理结构外部则可依托中介机构,以确保管理者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可见,财务会计信息和公司内外部治理是双向的影响。
三、我国财务会计信息治理作用与对策分析
在我国,会计人员的监督方主要是政府和其他外部监督机构;授意方主要是股东和管理层;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受益人主要是大股东和公司管理层等内部人。我们可以找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1)不完全的公司控制权、国有大股东缺位、小股东无力控制造成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上市公司由于国有股东其外部控制权的获得,更加对内部人控制失去了约束作用。(2)控制权和风险承担者错位。我国上市公司中控制权主要在大股东和内部人手中,但是风险主要由中小股东、债权人和公司员工等承担,在风险和收益上不成正比。
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减少会计信息失真只能从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入手:(1)确定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企业主体利益的最大化。(2)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培育完全的股东。(3)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问题,建立完全的控制权。(4)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监督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
我国的股权分制改革的推进,国有股不流通,“一股独大”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将会得到改善。通过引入机构投资者和社会资本、独立董事制度的逐步健全、管理层报酬契约的完善、内部经理人市场的培育,定将使我国的公司治理理论逐步完善,进而使我国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反过来亦会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进而促进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要在内部治理机制研究基础上关注外部治理机制的环境作用,培育我国的外部治理的制度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公司治理得到完善,才会向投资人提供相关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而保护投资人利益。
参考文献:
[1]曾庆生,陈信元.何种内部治理机制影响了公司权益成本.财经研究,2006,2.
[2]杨兴全,张海.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财会通讯,2006,8.
[3]石本仁.公司治理中的会计角色.会计研究,2002,4.
[4]周守华.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会计研究,2000,9.
[5]杨惠敏.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研究,2000,6.
【关键词】财务会计信息 公司治理 关系 策略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公司治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在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的体制呈现出了僵化的现象,企业内部的控制也较为薄弱。而反映在财务会计信息上,则出现了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象。所以,想要使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就要加强公司治理中的会计治理,继而使企业的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一、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问题分析
(一)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财务会计信息的作用
从根本上来讲,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与公司财务结构的合理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在固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与公司利益有关的人员的博弈将直接影响到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财务会计系统如果能够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则可以有效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一方面,财务会计系统中的有效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外部竞争性市场体系有序的运行。而这样一来,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就能对拥有企业控制权的经理人构成威胁,继而阻止其产生偏离股东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可以发挥监督公司内部治理的作用,并通过监督、评价等方式发挥一定的治理效用。因为,财务会计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董事会了解事件的可控性和不可控性,继而帮助董事会较好的完成对公司的治理。因此,如果没有可靠的会计信息,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公司治理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影响
就实际情况而言,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能否真实反映公司治理效果,还要取决于公司治理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影响。而在两权分离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经理与产权主体之间的信息必将不对称。首先,经理必将掌握企业经营环境和发展前景等优势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是其管理的有利条件。而企业产权主体掌握的则为经理的努力程度信息,以便利用该信息进行经理的管理。但是,二者的利益目标不同,所以产权主体需要对管理者提供信息进行验证和分析[1]。而为了提升公司治理效率,产权主体则需要与人类资本所有者协商,继而使公司治理程序化和制度化。而在僵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管理者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则要取决于公司治理效率。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将直接导致财务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
二、加强公司治理中的会计治理的策略
(一)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为了获得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管理者应该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就目前来看,国家正处在经济转型阶段,所以政府正在推进国资管理体制的改革。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政府在公司中具有双重角色,国有股权在公司中行使权力就成为了企业关注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便使委员会行使政府的所有职能。同时,政府也需要建立经理人才库,并负责进行人才的选拔。而这样一来,国有股权就能变得人格化,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也将更加符合国情。
(二)完善公司内控制度建设
为了加强对公司治理中的会计治理,企业要完善公司内控制度建设,以便使董事会发挥正常的功能。首先,针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企业应该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以便使董事会更加独立。而企业的管理层则要由市场决定,以便使管理者的素质得到提升。其次,企业要建立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评价体系,以便及时完成对公司内控制度的改进[2]。再者,为了避免随意制定决策的现象出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维护。
(三)提高会计准则质量
企业想要获得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以便为公司治理提供有用的信息,就需要提高现有的会计准则质量。一方面,会计准则应该能够对公司治理的利害现象进行测度。因为,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企业关联团体的财富受到当局行为的影响的程度就是利害信息。所以,会计准则只有反映出公司治理效率,才能够体现其价值。另一方面,需要尽量避免会计准则受到报告数字的操控。就目前来看,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结合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首先,会计准则需要对上市公司表示关注,同时也需要顾及到中小企业的情况。其次,要避免制定过于具体化的会计准则,同时也要避免会计准则过于抽象化,继而减少人为的影响。此外,要保持准则的动态性和发展性,继而使会计信息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公司治理情况。
(四)加强对会计准则执行的监管
政府想要加强公司治理中的会计治理,还需要加强对会计准则执行的监管,以便使会计准则得到真正的落实。一方面,政府应该重新理清企业内部的监管机构的关系,并建立协调的会计监管体系,继而使各机构更好的合作。另一方面,政府要为监管部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权利,继而使其对上市公司和会计事务所进行定期检查。此外,政府要加大对虚假陈述法律的行为的处罚力度,并追究责任人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同时,政府要完善现有的虚假陈述民事诉讼制度,以便使投资者能够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3]。
三、结论
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公司治理效率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公司治理结构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着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以,为了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企业需要加强公司治理中的会计治理,以便使公司治理结构得到改善。从本文的研究来看,企业可以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并完善公司内控制度的建设,以便更好的进行公司的治理。而在此基础上,则要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并加强对准则执行的监管,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肖云.浅析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23:174+182.
【关键词】 财务公司 功能定位 企业集团
一、引言
财务公司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背景下诞生的一类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财务公司有力地支持了我国企业集团做大做强,为企业集团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随着金融制度、企业集团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财务公司在金融体系中应处于何种地位,在企业集团加强财务管控中应发挥何种作用,越来越成为财务公司行业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事实上,与财务公司在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极不相称的是,业界、理论界以及监管者尚未就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达成应有的共识。正是由于共识的缺乏,以至于目前的政策环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利于财务公司的健康发展,甚至与成立财务公司的初衷相悖。
二、财务公司功能定位在政府规章中的历史变迁
我国财务公司最早是在国家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过程许企业集团设立的内部金融服务机构。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抓大放小”战略,从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开始,通过改组、改制、改造和兼并联合,培育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
1991年12月,为促进企业集团的发展,国家选择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工作,并在同期下发了《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关于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请示的通知》,明确指出“试点企业集团要逐步建立财务公司”。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精神,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和国务院经贸办于1992年11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国家试点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公司的实施办法》,对财务公司的机构性质、业务范围、设立条件、申报程序以及对财务公司的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成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制度的滥觞。
随着财务公司的逐步设立,为加强管理,人民银行于1996年5月1日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这是我国首部对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进行全面规范的部门规章。暂行办法将财务公司定义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本法设立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时规定“财务公司依法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并“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缴存存款准备金”。
截至1996年底,经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财务公司已达60家。与此同时,我国企业集团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7年,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国家体改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工作的通知》,将试点企业集团增加至120家。不过,由于当时正值国家开展金融秩序整顿工作,以至于这一时期全国竟然没有新增一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2000年6月,人民银行正式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于当年12月再度下发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设立审批程序》(试行),从而启动了新一轮批设财务公司的工作。为了进一步规范财务公司的经营行为,管理办法将财务公司定位为“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产品销售提供金融服务,以中长期金融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将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规定如下:一是吸收成员单位3个月以上定期存款;二是发行财务公司债券;三是同业拆借;四是为成员单位办理贷款及融资租赁;五是办理集团成员单位产品的消费信贷、买方信贷及融资租赁;六是办理成员单位商业汇票的承兑及贴现;七是办理成员单位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八是有价证券、金融机构股权及成员单位股权投资;九是承销成员单位的企业债券;十是为成员单位办理财务顾问、信用鉴证及其他咨询业务;十一是为成员单位提供担保;十二是境外外汇借款;十三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管理办法的第二十条进一步规定,“企业集团规模较大、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经济往来密切、且结算业务量较大的财务公司,需办理成员单位之间内部转账结算业务的,应另行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与1996年的暂行办法相比,2000年颁布的管理办法对于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做出更为清晰的界定,具体表现出如下特点:其一,财务公司的功能以短期信贷业务为主转向支持企业集团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产品销售融资等中长期业务;其二,进一步强化财务公司的金融中介功能,使它们能真正成为为企业集团服务的中介机构和理财专家。与功能定位的转变相适应,2000年的管理办法对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做出重大调整:其一,2000年的管理办法仅允许财务公司吸收成员单位3个月以上的定期存款;其二,2000年的管理办法对财务公司办理成员单位的内部转账结算做出严格的限制,不仅要求从事该项业务的财务公司及其所在集团具应备一定条件,同时要求财务公司在开展本项业务前必须另行报经人民银行批准。
2000年的管理办法在对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上,既借鉴了国外财务公司的发展经验,又同时考虑了企业集团的金融需求和我国金融体系的总体布局;在厘定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时,既强调财务公司的集团内部性以及中长期金融机构的特征,又试图满足企业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人民银行的修法思路是值得高度肯定的。不过,由于过度强调商业银行的既有利益,以至于无论是从功能定位还是从业务范围来看,人民银行避免财务公司在业务上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的意图非常明显。
在2000年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之后,财务公司的数量以及资产规模迅速上升,但由于该项管理办法对于财务公司的定位模糊使得财务公司的业务空间过于狭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务公司行业的正常发展。2004年8月3日,中国银监会在对2000年管理办法实施修订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2004年管理办法”)。
2004年管理办法对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做出重大调整,将财务公司明确定义为“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相应地做出如下调整:一是为成员单位办理财务和融资顾问、信用鉴证及相关的咨询、业务;二是协助成员单位实现交易款项的收付;三是经批准的保险业务;四是这成员单位提供担保;五是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六是为成员单位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七是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内部转账结算及相应的结算、清算方案设计;八是吸收成员单位的存款;九是为成员单位办理贷款和融资租赁;十是从事同业拆借;十一是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2004年的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进一步规定,“符合条件的财务公司,可以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申请从事下列业务:一是经批准发行财务公司债券;二是承销成员单位的企业债券;三是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四是有价证券投资”。对比2000年的管理办法,修订后的管理办法明确地将加强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以及向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作为财务公司的基本职能,从而强调了财务公司作为一类特殊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内部性。财务公司的内部性表明,财务公司的核心功能是对企业集团资金进行专业、集中、优化的管理,为集团成员单位的财务管理提供专业服务,从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的效率。与财务公司的内部性相适应,2004年的管理办法首度明确了企业集团母公司在财务公司运作中所需承担的责任,规定“申请设立财务公司,母公司董事会应当作出书面承诺,在财务公司出现支付困难的紧急情况时,按照解决支付困难的实际需要,增加相应资本金,并在财务公司章程中载明”。为加强监管的可操作性,2004年的管理办法不仅规定财务公司在申办时要报告成员单位名册,而且规定新增成员单位时要向银监会报告,成员单位脱离原集团时也要报告,并就遗留业务提出具体处理预案。
根据财务公司的最新功能定位,2004年的管理办法对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做出了实事求是地调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按照分类监管的原则,将业务范围分为基本业务(第二十八条)和延伸业务(第二十九条)两大类,对于申请延伸业务的财务公司从经营业绩、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人才储备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准入条件。管理办法之所以给出这一制度安排,一方面是确保财务公司的主要精力用于为企业集团开展资金集中管理,另一方面则是对财务公司开展某些金融创新业务(比如有价证券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其次,基本业务范围清单的前五项均属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尤其应将“对成员单位办理财务和融资顾问、信用鉴证及相关的咨询、业务”作为第一项业务,而将存款与贷款这一传统业务(亦即负债与资产业务)放在清单的末尾,这一业务类型排列顺序的调整所包含的政策涵义值得深入解读。最后,进一步拓展了财务公司的基本业务范围,财务公司不仅可以自由地吸收成员单位的活期存款,通过协助成员单位实现交易款项的收付,甚至还将资金结算的业务边界适度地延伸到企业集团之外。
三、理论文献关于财务公司功能定位的探讨
通过对财务公司实施调研,谢杭生(1999)发现财务公司在企业集团的融资以及结算方面仅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而且随着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信贷资金管理政策的改变,这种功能必然呈萎缩趋势。由此,他提出了调整财务公司功能定位所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一是从整个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的角度着眼,力求能突出财务公司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征;二是应该照顾到财务公司的发展现状,给出一定弹性;三是应尽力维护人民银行已发文的严肃性。依据以上三项原则,谢杭生建议对财务公司做如下定位:“根据我国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宗旨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的需要,财务公司是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按照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原则,财务公司的主业应逐步向支持集团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产品销售的方向发展,当好企业集团的投资理财顾问。”鉴于不同企业集团主业特性差异较大的现实,谢杭生进一步提出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其中,工业类集团财务公司应基本围绕集团主要产品提供金融服务,服务类集团财务公司应主要集中在归集成员单位的销售收入、为它们提供结算服务等方面,投资控股类集团的财务公司则应重点发挥为集团投资、并购等活动提供理财顾问的独特功能。
王宏淼(2004)认为财务公司为企业集团管理资金和提供融资服务(包括内部融资与客户融资)是中国的现实,而这一现实与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的司库型财务公司(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吻合的。中国财务公司将来能否由“司库型”逐渐向“信用型”甚至“全能型”过渡,由集团内部向集团外部拓展,从国内运作向国际发展,还有赖于内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善和企业集团的产业特点、战略取向及其发展水平。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企业之间不能相互借贷资金的规定不变,财务公司进行集团内部融资的“司库”功能就不会消失。王宏淼进一步提出了财务公司“三步走”的发展思路:第一步,在国家仍然对集团内的存贷款、对第三方贷款实行金融限制的情况下,把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调整为“为企业集团提供融资和资金管理服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二步,在国家取消对集团内存贷款金融限制的情况下,把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调整为“针对集团产品购买者提供融资和顾问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三步,在国家取消对集团内的存贷款、对第三方贷款金融限制的情况下,把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调整为“针对特定产品提供融资和顾问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以上三个步骤中,对于第一个步骤的业务经营活动不再进行金融监管,而仅要求其向监管当局定期披露。
通过分析企业集团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结合国内外财务公司发展的典型案例以及我国财务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攀钢集团财务公司课题组(2008)提出了我国财务公司的短期、中期、长期发展思路。就短期而言,通过构建网络结算平台,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就中期而言,营造金融环境,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长期的意义上,立足集团,推进市场。总之,财务公司可以有效地实现从单纯的企业集团的内部银行向“多元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机构转型。
以金融功能观作为理论基础,金志刚(2008)认为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要坚持服务经济、服务产业、特色金融和市场选择四大原则,并相应地提出了中国财务公司功能定位的短期和长期方向。就短期而言,中国财务公司应以建设特色金融功能突出的资金管理型财务公司为主要目标;在长期的意义上,财务公司应根据中国经济增长的要求、企业集团的特点以及财务公司的自身实力,不断提升特色金融功能,自主选择资金管理型、信用管理型或全能型财务公司的发展方式,实现三种类型财务公司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和谐共生发展。结合我国现实的金融环境,杨合力(2010)针对财务公司提出了如下四个不同层次的功能定位:司库型财务公司、专业化财务公司、综合性财务公司以及巨型产融一体化集团,同时认为应该允许在同一时期不同财务公司的定位不同,以及同一财务公司不同时期的定位不同,这样将更加有利于财务公司发挥作用。朱以明(2010)则认为财务公司要服从集团的战略要求,不仅要为集团提供金融服务,还要为集团提供管理方面的服务;不仅要做好资金管理方面的服务,还要做好财务管理方面的服务。在管理服务上,努力做好“四个结合”:金融服务与财务咨询相结合、资金筹措与资金优化相结合、金融服务与管理服务相结合、管家与参谋相结合。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在不同时期政府监管规章中的逐渐演变,实质上也是以企业集团为代表的产业力量与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力量之间的不断博弈。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商业银行所代表的传统金融力量过于强大,加上早期财务公司本身的经营管理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无论是人民银行还是银监会,都不可避免地更加倾向于维护既定的金融生态,以至于财务公司的成长历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由此看来,彻底厘清财务公司作为一类特殊金融机构的存在价值,合理界定财务公司的功能定位及其相应的业务范围,对于取得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财务公司与监管机构之间的相互谅解,从而为财务公司的发展缔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仍然是财务公司行业研究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与财务公司在政府规章中的功能定位相比,理论文献对于财务公司功能定位的讨论显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但如何与中国财务公司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实现有机结合,是当前有关财务公司功能定位的理论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制度创新,财务公司功能的正确定位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它决定了财务公司作为一个行业而存在于金融体系的基本合理性,因而也就最终决定了财务公司的行业前景。在综合理论、政策与现实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财务公司的核心功能定位应表现为构建成为企业集团的“资金池”,从而在企业集团内部实现资金的高效流动,并且将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聚焦于企业集团内部,因为财务公司相对于其他金融行业的竞争优势惟有在企业集团内部方能实现。这一观点的提出乃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历史与现实表明,财务公司与其所在的企业集团属于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金志刚:基于金融功能观的中国财务公司定位探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2] 王宏淼:中国财务公司的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金融,2004(7).
[3] 谢杭生: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特点、问题及相关意见[J].金融研究,1999(3).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首先,会计账簿工作零散。工会财务会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摘要书写过于简单、凭证填制混乱、账簿填列不规范、新旧会计科目衔接混乱和随意删减等问题。有的工会没有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设置账簿,有的工会仅设置了总账但却忽视了明细账的设置问题,部分工会还存在着用会计明细账代替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缺陷。这导致工会财务信息普遍失真,总账和日记账不符,会计科目不全的现象。
其次,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审核不严。很多工会填制的原始凭证内容不够齐全,在付款的时候缺少审批手续,在取得资料的时候没有按照规定及时填制原始凭证,在召开会议、开展培训活动的时候没有文件资料和相关文件作为记录,购置物品的时候没有开设明细清单,对费用的支出缺乏有效的归集和分析方法。收到员工缴纳的会费或者捐赠款项的时候仅有银行进账单为依据,却没有收款凭据和明细清单。
第三,会计记账工作不严谨、会计科目核算不科学。有的工会为了实现预算平衡,经常随意列支费用,比如说一般来说送温暖活动产生的费用应该列入维权支出会计科目,但是有的工会却将之列在了职工活动支出会计科目之中;有的工会在会计核算中脱离配比原则,比如说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应该列在其他收入科目中,银行业务手续费应该配比列入其他支出会计科目中,而工会偶尔存在将之列在业务支出中的现象。
(二)财务管理工作缺失
第一,大多数工会都没有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做到用制度管人和管事,导致财务会计行为规范性很差,会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这给工会的管理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和隐患。
第二,预算管理工作敷衍了事、浮皮潦草。一些工会对经费的支出审查不严格,存在着明显的数据逻辑错误,报送的预算资料残缺不全,工会实际的费用支出和预算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工会经费的管控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
第三,缺乏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部分工会对于如何处理好工会和行政财务核算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观念,工会属于一级社团法人组织,有权利享有经费独立管理的权利,并需要建立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制度,从而实现脉络清晰的财务管理。个别工会将行政支出和工会支出混在一起,没有对两个主体的支出原则和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行政单位将本员工的补助费、体检费和福利费划归到工会支出去,造成了工会支出和行政支出的密切相关,使得财务管理风险频发。
(三)工会财务会计管理干部队伍不稳定
工会各级单位在近几年来正在积极地进行结构调整,实施战略目标转移和升级,转变自身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经营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任务,单位工作的重心和组织架构都倾向于市场和服务,工会在组织设置和人员配置上也一步步走向精简和精细,很多基层的工会财务人员都不是专职的,大多是由行政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兼职的。加之在岗位适时变动的过程中,工会主席也频繁变动,每年度的财务培训、检查指导和人员的不稳定和变化是难以契合的,这导致了基层工会的财务管理水平良莠不齐。
二、推进工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规范的策略
(一)注重财务机构建设和财务人员素质提升
具备法人资格的各级工会组织必须在组织结构建设中引入财务机构的设置,独立核算并开设单独的银行账户;工会组织应该配备专业素质良好的财会人员,基层工会也可以聘请本单位内部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来兼职会计工作,让财务人员队伍保持稳定;工会应该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财会人员的工作职责得到明确,使得财会人员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工会要对财会人员持续性地进行后续教育,这样会计人员才能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获得持续的提升,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按照最新的财经法规和上级的工会要求开展会计工作。
(二)构筑坚实的会计工作基础
工会应该认真地研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工会会计制度》的明细要求,然后据此建账,设置内容全面的会计账簿,用总账和明细账来全面地反映工会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比如说收入明细账、支出明细账、固定资产明细账、往来账款明细账等,在必要的时候工会要设置辅助账簿和备查账,从而对低值易耗品的消耗、呆账坏账的备查处理以及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辅助账等进行全面详细的记录。所以,工会应该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格式、填制方法、内容和审核的程序进行明确的规定,然后会计人员需要根据经过审核的记账凭证来填列会计账簿,从而进一步编制会计报表,从而确保财务会计数据真实和准确。
一、新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相比,在内容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存货方面的成本费用进行了合理调整;当企业债务重组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无形资产进行了资本化处理;对财务报表进行了科学合并等等[1]。新会计标准法使得法规体系和会计处理方法更加一致,加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有利于分析和比较企业的经营业绩,降低了企业虚增利润,优化了资源配置。
二、创新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途径
(一)创新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企业中所有理财往来活动预期想要实现的结果,它是评估公司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一项基本标准,同时也直接反映了市场财务经济环境的变化,并能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科学化调整。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中的财务运行起到了一定约束作用,是财务运行的驱动力量,引导着企业发展方向。由于每个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而导致财务运行机制也各不相同。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一定科学合理的制定出财务管理目标,优化企业经济财务行为,促进财务管理良性循环。在当前以知识经济为主的大环境背景下,我国的上市公司不仅要把股东的经济利益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而是要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把知识经济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完美结合的财务运行结果。
(二)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我国实施了新会计准则以后,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相应变化。财务管理理念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一定要根据市场经济环境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财务理念进行创新。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管理创新的主体,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显管理理念。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从而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其次是信息价值观念,在企业发展壮大过中,一定要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及时对经济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认真对经济信息的价值进行分析。同时也要树立财务风险理念,注重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分析,力争在经济利益和经济风险之间寻找平衡点。最后,也不能忽略了环境效益,更新环境价值理念,优化配置资源,维持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对资源进行财务风险,分线保持财务管理理念与时俱进。
三、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一)重新构建财务管理组织结构
上市公司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建立起以“集权为主,分权控制”的新财务管理组织结构,科学进行集权化的财务管理。例如,在总公司的董事会以下设立财务管理委员会,或者是建立财务管理分公司,由上市总公司的财务主管或者总经理来担任负责人,并对分公司或者分支机构的财务进行监督和管理[2]。还可以实施会计核算和财务分管体制,把资金筹集、资金风险防范、盈余分配以及财务计划等环节分开管理。另外,要加强公司中各部的交流与沟通,促使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机构高效协调运转。
(二)重新建立责任会计管理体系
从概念上分析,责任会计是指上市公司利用各种资源,在各个子公司相应的建立起责任中心,实施责任转账、编制责任报告以及责任报表等责任管理,更好的对子公司成员在经济活动中的资金使用、交易成果和财务核算等情况进行监督,从而使得上市公司与其下属子公司之间能够达到权、责、利的平衡,从而实现上市公司的预期财务管理目标。纵观我国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具有集团化、跨区域、组织结构复杂以及分支机构多等特点。现阶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上市公司想要在竞争中拥有话语权,就要建立健全责任会计管理体系,以此促进公司深化管理,使公司向着制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四、创新财务风险管理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深化风险管理理念
上市公司必然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财务管理中一定要认识到财务风险防控的重要性。企业中的管理者要增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不断学习,用最新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丰富自己头脑,使企业中各个部门职能有效协调,采用激励方式,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大科技投入,制定风险防控措施,促进科学技术、财务管理和资本流通等企业发展要素的有机结合。
(二)制定风险防范策略,增强风险控制效果
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上市公司还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预防策略,以便减轻或者消除风险因素的影响,从而增强风险防范控制效果。第一,上市公司要注重对资本结构的优化,确保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合理配比,严格控制负债的规模,降低经营成本;第二,上市公司应该采取风险分散的策略。比如通过把筹集的资金投放到多个经营项目中,就能够对投资风险进行分散,从而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关键词:公司治理 财务状况 安全会计信息披露
一、引言
2009年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48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2.4人;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892人。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此高的损失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对遏制生产事故的频繁发生显得尤为必要。2006年,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根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联合制定了《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07年1月正式实施,该《办法》针对高危行业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使用、披露、财务监督等方面作了规定,并要求高危行业企业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的具体情况。2008年,财政部了《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要求高危行业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以“专项储备”项目在“盈余公积”下单独列报。2009年,财政部要求企业在所有者权益中单独设置“专项储备”一级科目。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表明安全会计信息的报表披露问题已经提上日程。但是据研究,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并不乐观:李恩柱在《高危行业上市公司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发现,选取的样本中只有25.93%的企业披露了安全会计信息。那么,到底哪些因素影响安全会计信息的披露、这些因素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则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二、安全会计概述
(一)安全会计的定义 关于安全会计的定义,目前国内的学者没有统一的定论。综合来看,主要分为“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从“管理活动论”的角度出发,代表的观点如下:李恩柱认为,安全会计是运用以货币为主的多种计量单位,对所有可能发生生产事故单位的安全预防投入资源、事故损失估算及补偿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映和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刘朝霞认为,安全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多重计量方式,连续、系统、准确地反映和监督企、事业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所有与安全相关的经济业务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王书明、何学秋认为,安全会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货币及中介变量的形式核算并监督安全资源的成本、价值和行为效用,并将其结果报告给有关方面的会计管理方法。 “管理活动论”强调安全会计的管理职能。基于“信息系统论”观点,董桂伶认为,安全会计是以安全会计假设为前提,通过对安全会计对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程序,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信息,以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原则、基本概念和方法。小芳认为,安全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新型分支,它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连续、系统、全面地对企业的安全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专门会计。杨永丰认为,安全会计理论体系是以安全会计假设为前提,围绕安全会计对象所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原则、基本概念和方法体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信息系统论”强调安全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新的分支,是为管理提供信息的方法。以上两种观点并无绝对矛盾,关键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基于此,笔者认为,安全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安全会计假设为前提,对企业与安全生产相关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准确地核算并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
(二)安全会计的核算 根据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 3 号》规定,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记入“4301 专项储备”科目。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属于费用性支出的,直接冲减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 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专项储备”科目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
(三)安全会计信息披露 (1)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一是安全政策。包括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安全方面的规定,如果对企业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企业应当对规定及所受影响予以披露;企业制定的与安全有关的政策及规章制度。二是安全投资成本费用、事故损失及安全效益。企业应该披露安全投资的成本费用、事故处理损失、停工损失以及安全投资取得的效益,通过这些信息的披露,利益相关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在安全方面的投资与回报以及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损失。三是安全方面的奖惩。企业应披露因安全事故受到的处罚,或者因为能够从事安全生产、取得安全效益而受到的奖励。四是安全责任信息。对于可能承担的安全责任或者遭受的安全诉讼以及事故赔偿及承担的责任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企业应该如实披露。(2)安全信息披露方式。安全会计信息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披露。 第一,补充报告模式。在现有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报告内容的方式披露企业安全会计信息。“专项储备”可以定量地反映企业安全方面的储备,并且可以在财务报表中体现。但是更多详细的内容如“专项储备--使用”反映的安全投资的成本费用及非正常损失不能通过报表项目获悉,可以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反映。有些不能定量反映的安全信息,如企业获得的安全认证、国家安全生产政策的影响等,可以在财务报告附注中进行定性地描述。对于董事会议通过的安全方面的决策则可以在董事会报告中进行披露。 第二,独立报告模式。安全会计信息独立报告是一种相对比较正式、规范、专业的披露模式,是用单独的报告来披露企业与安全相关的所有重要信息。但由于没有固定模板、没有统一规定要求以及成本较高等原因,当前很少有企业采用独立报告模式披露安全信息。随着安全生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安全会计信息独立报告理应成为一种趋势,以后应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自愿或者被要求采用这种模式。 第三,公司重大事项公告。如果企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或者在安全投资等方面做出比较重要的决策,企业应该通过重大事项公告进行披露,以保证信息时效性,使利益相关者能及时获取信息,避免做出错误决策。(3)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计量形式。安全会计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计量形式进行披露。从货币与非货币的角度考虑,安全会计信息通常以货币、非货币、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的计量形式存在。其中,货币形式最多;其次是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最后是非货币形式。需要说明的是,安全生产费用、安全基金、安全设备、事故赔偿等内容主要通过货币形式进行披露。这些内容几乎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的某一科目中出现,并作为一个与安全有关的明细科目加以列示。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安全会计理论基础是:(1)委托理论。委托关系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地授予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在这一契约关系中,人们将能够主动设计契约形式的当事人称为委托人,而将被动地在接受或拒绝契约形式之间进行选择的人称为人。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的目标函数是不一致的,因而,在委托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会计信息记录了委托的每一个环节,并经如实记录后呈报给相关各方,以方便投资者的预测、决策。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这种委托的模式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提出了质疑。委托关系的存在,必然涉及到公司治理情况,因而,安全会计信息的披露与公司治理之间是一定的互动关系。(2)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一词起源于1959 年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从本质上讲,信息经济学是非对称信息搏弈,非对称信息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新制度学派认为,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联结点。与公司制产权分离相伴而来的是“信息失衡”。信息失衡将导致管理者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作出一些于己有利而损害其他利益集团的决策。从而,加剧经营方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失衡,增加公司运行成本,削弱经营的效率,妨碍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降低公司管理当局与外部资本提供者(股东和债权人等)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资本提供者做出合理决策并强化对公司“经营过程”的内在监管,并进而降低资本提供者所面临的不确定风险,最终降低公司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这一逻辑的进一步推理是,当公司信息披露的边际成本低于其边际收益时,上市公司有自愿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强烈意愿;而当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盈利能力较强时,其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积极性会更高。可见,财务状况是决定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基础之一。所以,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安全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财务状况也应该有一定的关联。
(二)研究假设 大企业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受到的相关利益者的压力更大,他们为了避免政治成本、保持企业社会形象和回避诉讼风险,更有压力和动力披露安全会计信息,我国的上市企业从其自身发展和政策导向上,都需要扩张规模,因而需要大量的外部资本,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已成为规模较大企业融资渠道的首选。上市企业也会自愿提供更多更详细的安全会计信息。因此提出假设1:
假设1:安全会计信息资产规模的对数正相关
公司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之间的关联关系主要是通过财务风险的作用机理而形成。研究表明,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粉饰”合并报表、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从而信息披露质量也可能越低。因此提出假设2:
假设2:安全会计信息披露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当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盈利能力较强时,其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主观意愿更高。相反,亏损公司在亏损年度存在着人为调减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陆建桥, 2002)。本文以净资产收益率(ROE)这一综合指标作为财务收益能力的替代变量,并提出假设3:
假设3:安全会计信息披露与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
研究表明,当公司治理结构不能有效制约大股东和管理层自利行为时,公司提供高信息质量的可能性就很低。Fama和Jensen认为董事会中较高的独立董事比例,将有利于监督和限制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从中国实践表现看,独立董事作为决策方面的专家,独立于大股东和管理层,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经营决策并提出建议,能够代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企业经营战略决策的有效实施,限制管理者盈余管理和侵犯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督促企业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全面性,因而有利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因此提出假设4:
假设4:独立董事比例与安全信息披露正相关
何卫东(2003)的研究表明:与股权集中度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低于30% )的公司相比,股权集中度高(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 )的公司规模大、信息披露质量高、财务业绩较好;且相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国有控股公司的规模大,信息披露质量高。相反结论也依然存在。笔者认为,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对上市企业越容易形成操控。当大股东成为企业的“内部人”时,已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加可能会减少对安全会计信息的披露。因此提出假设5:
假设5: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相关
理论上认为,董事长和CEO两职合一体制不利于董事会发挥其应有治理作用,因此CEO和董事长分离将是非常必要的;实证研究表明,两职合一公司(即CEO统治公司)对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具有负面影响(Gul和Leung2000):CEO出于自身集团利益的考虑,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大、程度高,因而不能很好地履行安全责任,对外隐瞒不利的安全信息。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6:
假设6:两职合一与否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相关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深、沪两市属于财政部、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规定的高危行业的381家上市公司2009年的年报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我国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数据采集过程如下:(1)样本来自采掘业、建筑业、金属非金属、石化塑胶、交通运输等五个行业,采用的是随机抽样的统计方法;(2)有关公司治理状况、公司经营状况的指标取自国泰安治理数据库和财务数据库;(3)根据前文分析,安全会计信息披露主要以货币形式为主,所以本文的安全会计信息披露与否主要是看公司2009年度财务报表及附注的“专项储备”这一数字披露。(4)各年报下载自巨潮资讯网。采用年报的原因在于年报是外部投资者获取上市企业信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而且年报的信息披露水平与其他途径的披露水平正相关。本文使用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16.0。
(四)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 Logistic回归模型是对二分类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所常用的多元统计方法。其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log it(y)=ln()=a0+a1x1+a2x2+…anxn
等价表示为:p=
在这里, y= (1, 0)表示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 y=1表示发生, y=0表示不发生。p=P (y=1)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
a ( i=0,…n)为待估参数,x ( i=1,…n)为自变量。
本文构建以安全会计信息披露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y=α+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ε
其中,α是常数项,βi(i=1,2,…, n)分别是各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ε是误差项,各自变量的定义及取值情况见(表1)。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显著性检验 笔者采用Enter方法,只进行一步,因此三个统计量观测值完全相同,此处P=0.000<0.001见(表3),统计量检验显著,表明模型有统计意义。
(二)拟合分析 对安全会计信息披露与否的情况进行拟合,对于y=0(未披露)有95.3%的准确性,对于y=1(披露)有19.7%的准确性。对于所有个案有70.1%的准确性见(表4)。
(三)回归分析 其中B为参数估计,S.E.为其标准误,Wald为检验统计量,Sig.为其相伴概率值,Exp(B)为其他条件不变时对应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概率与原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概率相比的倍数近似值(表5)所示。由此得到相应的logistic回归方程:ln( )=-8.938+0.274 X1+0.358 X2+1.666 X3+4.523 X4+0.325 X5+0.066 X6,其中p为y=1的概率。
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要比较自变量在回归方程中的重要性,一般直接比较Wald统计量的大小,自变量的Wald统计量越大,显著性就高,也就更重要。从(表2)可知,在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logstic回归方程中各自变量Wald统计量大小比较情况为:x1>x3>x4>x2>x5>x6。也就是说在考察诸因素中,对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分别为:总资产对数、净资产收益率、独立董事比例、资产负债率、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两职合一与否。总资产对数对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最大,而两职合一与否的影响最小。其次,影响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因素中,公司财务状况因素高于公司治理因素。选取的六个自变量中,总资产对数、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体现的是公司的财务状况,独立董事比例、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两职合一与否体现的是公司治理情况。从整体来看,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指标的Wald值较大于体现公司治理的指标。也就是说,公司财务状况与公司治理情况相比,前者更容易影响的公司是否倾向于披露安全会计信息。再次,独立董事比例的变动影响最大。独立董事比例,即独立董事数/董事会成员总数。这一指标的Exp(B)=92.068,远大于其他指标的Exp(B)。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独立董事比例每增加一个单位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概率与原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概率相比的倍数近似值为92.068,这种变动影响是最为明显的。最后,各因素对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影响。回归方程中,总资产对数的回归系数为0.274,显著性水平为0.004<0.05,表明总资产对数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正相关,且通过检验,假设1成立。净资产收益率、独立董事比例的回归系数分别是1.666、4.523,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两者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正相关,假设3、假设4成立。资产负债率、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两职合一情况的回归系数均为正数,但是其显著性水平均大于0.05,为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假设2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验证,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两职合一对安全会计信息的披露影响并不大,假设5、假设6不成立。
五、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目前安全信息披露水平总体不高,资产规模较大、净资产收益率较高、独立董事比例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以“专项储备”披露企业的安全会计信息。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资产负债率、两职合一或分离都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指数显著不相关。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不利于企业安全会计信息披露,企业即使有经济能力承担安全责任也没有积极性。我国的上市公司根据自身所处的行业,如何设置有利于经济和安全双赢的治理结构是个重大的课题。本文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替代变量选取问题。本文以高危行业中的381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安全会计信息是否披露仅仅取决于是否以货币形式单独列示“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但根据前文的论述,安全会计信息的披露还包括安全政策、安全投入与产出等内容,所以仅以货币计量的方式来考察安全会计信息披露这一做法是否权威可信,是值得商榷的问题之一。但是根据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规定,高危行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计入“专项储备”科目。尽管变量选取可能存在不足,但我认为还是合理和可取的。(2)本文只从年报中收集,而没有统计企业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中期报告等公告里涉及的安全会计信息披露,这可能会影响本文的结论。(3)在讨论安全会计信息披露时,控股股东性质、外部审计师的属性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安全会计信息的披露,本文仅在一般水平上分析了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和财务状况、公司治理的关系。尚需扩大样本量,考虑控股股东性质、外部审计师的属性等因素,探讨安全会计信息披露与财务状况、公司治理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88-02
一、文献回顾
O′Bannon 和 Preston(1997)对 67 个美国大型企业进行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研究,研究发现二者之间是存在着积极的正相关关系。Tsoutsoura(2004)用会计指标衡量公司的财务绩效,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Cheung(2009)以亚洲国家的企业为样本,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从而能够激励更多企业关注社会责任。
沈洪涛(2005)初次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并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丹(2010)从经济学视角和博弈论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中国房地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有着积极的影响。董淑兰(2012)认为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公司股票市值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农业上市公司同其他企业一样,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农业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影响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因此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必须要加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结合自身情况将社会责任思想纳入公司的发展中去。
员工是公司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公司重视员工,便会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司就会富有创造利润的动力。所以对农业上市公司来说,确保员工的工作安全,满足员工的各项利益需要,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才能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出假设1:
假设1:公司履行对员工的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股东是企业的投资者,是企业内部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企业应该合理利用资金,维护与投资者的关系,合理经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作为农业上市公司更是需要股东的支持,所以公司要努力提高业绩,给股东实实在在的利润作为回报,才会赢得更大的信任,从而促进公司的成长。从而提出假设2:
假设2:公司履行对股东的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农业上市公司的规模一般都大于非上市的农业企业,从而对资金的需求也会大于一般的企业。因此,债权人可以给农业上市公司提供足够的资金,作为公司也要信守合同,定期还款,使债权人的风险降到最小,这样就会提升公司的信誉度,同时也体现了上市公司承担的经济责任。从而提出假设3:
假设3:公司履行对债权人的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供应商可以为公司提供市场上的材料,对于农业上市公司来说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以及设备制造商都是它的供应商。所以在双方交易中,公司要诚实守信,按合同办事,按时归还贷款。这样供应商也会优先满足公司的需要,便有利于公司提高财务绩效而实现更大的经济利益。从而提出假设4:
假设4:公司履行对供应商的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果公司能够合法经营,及时纳税,自觉履行公司义务,这样会使政府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更多的优惠条件对公司进行支持和扶持。有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才会更有利于公司财务绩效的提高和稳定的发展。从而提出假设5:
假设5:公司履行对政府的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企业不能盲目地追求财务绩效,而要把眼光放远,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经济的持续增长。从长远考虑,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公司的财务绩效有促进作用。所以提出假设6:
假设6:公司所履行的社会责任越好,其财务绩效就越好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选取在沪深上市的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剔除了ST股和中小板企业,以及上市时间不足五年和财务数据不完备的公司,最后得到了本文这29家农业上市公司五年的数据,共132个样本。文章所涉及的相关财务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以及新浪财经网,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二)变量设计
1.财务绩效的指标选取
首先是选取会计指标,本文采用的是总资产报酬率ROA,即一段时间内的净利润和平均总资产的比率。其次选取市场指标,在各种研究中用的比较多的是TobinQ值,即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账目价值的比率。
可看出公司总体社会责任的履行与衡量财务绩效的指标ROA呈正相关并且显著,表明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提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当财务绩效的指标是Q时得出:DW=1.925,总分Z的显著性是0.802,B=0.033。可看出公司总体社会责任的履行与衡量财务绩效的指标Q呈正向关系,但不是很显著。说明公司履行的社会责任在Q衡量的财务绩效指标上有正向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很明显。由以上分析得出,本文提出的6个假设中有3个假设成立。
五、研究结论
1.农业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财务绩效。对农业上市公司来讲,企业需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的整体情况履行得越好,企业的财务绩效就越好。
2.基于提高企业财务绩效的目标,农业上市公司要对各利益相关者有所判断,其中,重点关注对股东和债权人的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3.农业上市公司应该重视对员工、政府、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虽然农业上市公司履行对员工、政府、供应商的责任不能明显提高公司财务绩效,但从回归结果上看,是负相关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公司不太注重职工福利,人文关怀,或者是效益原因而降低员工的薪资水平,导致职工会有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
[1] PrestonL.E.O’Banner D.P.The corporate social financial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A typology and analysis[J].Business and Society,
1997,36(4):109-125.
[2] 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基于相关者理论的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5.
与其他企业相比,房地产行业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对于资金需求量十分巨大,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尤为重要,总体来看,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房地产企业的上游和下游产业链很长,投资周期较长,生产的中间环节较多,需要资金量较大,决定了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十分复杂,难度较大;第二,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风险较高,要求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够及时!准确!科学地预测风险控制财务风险;第三,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需要处理与工商税务部,投资者以及债权人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影响到本企业的正常运转。
二、我国房地产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对于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而言,制度的缺失始终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目前出现财务问题的房地产企业实例来看,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未能建立起科学严谨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实践中,管理随意性问题较为明显,虽然一些房地产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但是却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制度形同虚设,给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极大风险,甚至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安全。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如前文所述,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风险较高,要求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财务管理经验、风险意识以及专业素养。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专业素质能力较低,未能认识到房地产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作为基础和后盾,而只是把财务会计管理视为简单的工资发放和记账销账等,在实际工作中也仅仅是凭着主观经验做判断,缺乏财务会计管理的系统规划。
(三)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存在不足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施工成本控制。工程招投标!土地使用权竞夺和项目方案设计,都与其成本直接相关,但是,我国一些房地产企业在土地使用权竞夺过程中存在不理性行为,造成土地实际成本和竞买价格严重偏离,在项目方案设计过程中,未能整体考虑各种成本影响因素。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标价与最终成本差距过大。在工程施工之前,未能进行有效的造价控制,导致工程造价管理各个阶段工作脱节。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说明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不力,直接导致成本管理不足的问题。
(四)租入固定资产和借款购置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不一致
《企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未付租金的部分在“其他应付款”中进行了反映,也充分体现了资产与权益的关系,并形成了固定基金。但由于借款购置固定资产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性质上是一样,而处理方法的不同,导致了利用借款购置固定资产和权益的关系不能充分的反映出来,违背了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原则,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了解。
三、我国房地产财务会计制度完善对策
针对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要着力建立健全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主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入手。
(一)加强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完善的外部环境
从房地产企业的外部环节来看,房地产行业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作用十分重要,关系到民生,国家必须要加大对房地产企业的管理和控制,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督!管理和指导,不断优化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为各个房地产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外部发展市场环境,特别是要不断完善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相关规定。
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健全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和准则,从国家法律角度来保障财务管理的合法性,让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与国外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相比,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水平较低,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水平,不断借鉴国外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成熟经验,房地产行业协会也要担负起相应的行业管理责任,引进国外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最新方法和最新理念,政府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加强企业财务审计,通过企业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有效配合,不断推动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完善。
(二)优化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环境
要着力完善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资金的统一管理和统一监管,避免多头管理或分散管理;要根据房地产企业实际情况和房地产行业特点,建立相应的资金控制模式,如资金调度模式和资金监控模式,加强资金的安全管理,合理安排、统筹兼顾,不断扩大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比例。
(三)提升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
从房地产企业的内部环境看,我国房地产企业要更加重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性,无论是企业财务人员还是企业管理人员,都必须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性,而且要完善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财务部门。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的职责,确保责任落实到人。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对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结构的需求,要求房地产企业必须不断加强对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开展在职学习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
(四)加强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和监督
建立健全公司固定资产清查制度,确保账目与账目、账目与实物都要相符。提高财会人员的从业素质,增强财务会计人员的高度责任感,端正工作态度,加强与资产部门的沟通,及时与资产部门核对。此外,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彻底的盘点清查,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校 财务人员 会计职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的增加,高校资金量逐年增加,高校财务工作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财务工作不再是做预算、拨款、报账、收学费、发工资等等这么简单。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技能较强的工作。不管是校领导还是上级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一名高校财务人员,如何才能充分的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和参与决策的职能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保持一流的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名财务人员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失去它就无从谈起财务工作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一名优秀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有一流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流的职业道德水平。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只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财务行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尤其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大家在思想上筑牢防线,坚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坚持热忱高校的服务理念,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讲原则、讲正气,同事间互帮互助,科室之间密切配合,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气氛,才能形成合力,将财务工作做得更好。
二、加强业务学习,规范会计核算,保持财务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业务学习不单单是指会计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国家及地方的各项财税法规、学校的各项制度规定、现代管理知识、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等。业务学习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背景的会计人员都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业务学习,可以使大家的思想认识得到统一, 它对于高校财务工作的持续发展,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业务学习,可以促进对新员工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成长为高校财务工作的骨干力量
为了高校财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财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校财务部门几乎每年都有高学历的新员工加入。这些新员工有着良好的专业背景和较高的理论水平,缺少的是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的融合和实践经验。高校的会计核算有着其独特性,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下, 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具体核算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大块。即便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学过许多会计知识,但是对于真正高校会计实务的处理还是需要认真的学习,才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就笔者本人而言,回想十年前,刚参加工作时,从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的学习,到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制作、会计科目到科目编号转换,会计科目核算内容的领悟,都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期间,除了个人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外,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年长同事请教,或者多查账,都是一个不错的学习业务知识的途径,可以帮助新员工很快度过适应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尽快成长为财务工作的骨干力量。
(二)加强业务学习,统一认识,使会计核算更加规范
在日常财务工作中,我们经常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会计人员在编制会计凭证时,由于每个人对会计科目核算内容的理解不同,所选择的会计科目也会有所不同。以“会议费”科目为例, 单从字面意思理解,我们很容易会将教师出差参加研讨会的费用在此科目列支,然而,根据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使用说明来看,“会议费”反映会议中按规定开支的房租费、伙食补助费以及文件资料的印刷费、会议场地租用费等。所以,“会议费”应该核算的是本单位承办的大型会议支出,而非本单位职工去参加外单位主办的会议支出。我们可以通过业务学习,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加以讨论,对新增专项经费的使用范围加以通告,对会计人员日常工作中可能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以强调和提醒,以达到会计核算更加规范的目的。
三、以预算为依据,履行监督功能
预算是确保一个单位目标完成和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必须树立刚性预算的意识。会计人员在制作记账凭证时,可以根据系统提示,对原始凭证加以审核,予以报销,确保每一笔开支符合预算、符合政策规定。受系统的控制,超预算经费都将无法报销。超预算的单位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打追加预算报告,经校长和财务处处长审批后,另行安排经费才能予以报销。
四、提高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为领导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高校的财力状况和财务管理的水平对学校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财务分析工作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满足领导了解财务运行状况的需求,可以从最简单的整体财务状况介绍,到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两年对比分析,再到财务风险和财务绩效分析,逐步深入,使领导能够清楚的了解学校财务运行状况。特别是近两年,学校正处在发展变革的关键时间,对于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需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财政出台政策化解地方高校债务,各高校积极筹措资金化解债务,同时还得保证量力而行,不能因为化债而影响了学校资金链的正常运转,所以自筹化债前得财务分析及预测得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化债工作完成后,学校生均经费拨款大幅增加,学校需要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修订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使学校发展步入一片新境界。此时此刻,作为一名高校财务人员,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我们要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的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符合事业的要求,成为财务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并利用自己掌握的财务信息和知识,深入分析和预测,为领导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朱一新.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J].中国科技信息,2008(24)
摘要:物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服务性是物业内部管理的基本特点。通过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方法,对物业财务管理及核算的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物业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物业公司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具体对策,以推动物业公司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物业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当前,在我国社会好大局面下,各行各业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物业管理也不例外。然而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物业管理存在着特有的行业特点。对于物业公司而言,要切实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不断强化,调整与改进现行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推动物业公司稳定发展。
一、物业公司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仍在初级阶段
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在企业中都属于核心部分,企业业绩如何完全取决于财务管理水平。物业管理行业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一个行业,目前仍在初级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对财务管理的突出作用认识不足,现行的财务管理体系也缺乏完善性,实际效率不佳。
2.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
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建账速度缓慢,未严格根据相关的会计制度对各类账目进行分类。原始资料的真实可靠性低,用于会计核算的基础资料不齐全,常出现打白条的情况,会计资料的手续不健全,部分关键性业务缺乏必要的合同;会计科目使用缺乏合理性,未清晰的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概念;缺乏一套定期清查盘点财产的制度,或者实际存在该制度,但执行力不够。以上种种现象将严重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规范性,无法将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全面的反映,这无疑阻碍了会计报表使用者的正常作业。
管理资金力度有待提高。当前,资金紧缺已经是物业管理中常见的一种问题,其无论是资金来源还是资金数量均十分的有限,具体项目涵盖了:启动资金、维修资金、经营性收入、管理服务费。一般情况下,物业公司属于中小企业规模,注册的资金并不多,资金实力薄弱,银行认可的不动产数量较少,很难向银行贷款。
成本核算方法太过单一。关于成本核算,公司财务部门常常是以集中核算为主,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相关职能部门与管理部门未参与成本核算活动中,通常是设置收支总账。物业公司的管理与服务涉及面广,一个公司可对数十个小区进行管理,服务事项众多,所以必须精细化的对小区服务成本进行管理,结合具体的项目与类别明确匹配的明细分类账、辅助核算账,以保证决策层的科学决策具有有力的依据,达到企业管理需求。
会计核算体系缺乏统一性国。由于物业公司的发展时间在我国还较短,所以实行的会计核算制度缺乏统一性,公司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未充分掌握会计核算制度中规定的要求。此外,公司当前采用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不够严谨,为了在市场上更好的发展,公司应加强会计工作,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以保证财务管理水平及效率。
成本管理方法滞后。传统成本管理的重心主要是实现预期的规模效益;增强与供货商谈判的能力,节约企业成本;由财务部门对费用有效控制,降低预算与开支。从上述中可以看出,关于成本因素方面未进行深入的考虑,成本降低未涉及到根源,依旧处于初级阶段中,仅在企业内部实施成本管理,而对于供应与服务方面的成本管理甚少考虑,企业的市场形象与品牌效应关注的很少,缺乏有利于企业全面发展的途径,也没有一套成本管理体系。
二、强化物业公司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对策
1.对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加以完善
物业公司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实施的有关文件及时有效的建账,不断强化会计人员培训力度,以保证会计从业人员都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构建并落实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在公司内部构建匹配的会计监督体系,将会计具有的监督职能作用全面发挥,认真细致的审核与稽核原始凭证,从而增强会计信息整体质量水平。
2.加强财务分析
物业公司经济收益来源渠道有:公司在向客户提供所需的服务后收取的相应费用;公司通过多样化的经营方式来实施多元化投资,以从中获取一些经济效益。物业公司要想将自身规模进一步扩大,推动财务管理顺利有序进行,就必须将真实可靠的信息及时的提供给客户,这就需要物业公司对自身的财务状况充分了解,清楚特定阶段中公司具体负债及资产情况,科学合理的判断存在的运营风险。此外,物业公司还可在市场化经济发展中了解自身的资金构成情况,将闲置的资金投入到其他地方进行使用,对成本运转有效控制,完善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财务管理良好发展。
3.落实绩效考核制度
物业公司要想具有较高的竞争实力,拥有一批专业优秀的管理人才、服务人才与技术人才是关键,并加强绩效考核,促使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实践得出,人工成本在管理成本中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的比例,所以为了保证物业服务较高水平,节约人工成本,加强绩效考核至关重要。
4.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推动资金有效运行,提高公司整体收入;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强化资金利用率,做好资金调度工作,专门款项用于专门项目,严厉禁止有挪用资金与占用资金的不良行为发生;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适当的降低应付款比例,提高存货管理水平;规避风险,收取一定的水电费押金,与保险公司、保安公司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避免资金风险与索赔风险情况的发生。
5.构建二级核算与管理制度,集中核算与分散核算并存
当前,在我国房地产的大量开发下,各类以独立核算为主的物业公司对多数独立的物业小区与项目提供了相应的管理与服务。管理过程中,这些小区与服务项目都明确强调独立进行人员、物资、服务的管理,也就是一级管理下的二级管理。此外,为了保障物业产权人的合法利益,各小区应设置专门的业主委员会,主要职责任务是实时监督小区财务状况与维修基金利息使用情况。所以要想将会计核算优势作用全面发挥,保证核算质量,精确的反映与详细记录企业资金流动情况与经营成果,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改革会计核算体制,以二级核算财务管理为主。
三、结论
会计核算在物业公司经济核算中占据核心位置,通过价值形式对公司所有核算单位生产经营中的劳动消耗、物质消耗、资金占用情况进行全面的反映及监督。财务核算主要是按照审核后所获得的原始凭证运用会计科目填制记账凭证与登记会计账簿,将货币作为计算单位,充分详细的对所有核算单位的经济活动全程进行记录。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物业公司必须具备较高的竞争实力,加强自身发展,并且对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准确划分各部门的职责权利,科学规划与计划资金运作,严格落实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快公司在现代市场中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贾玉莲.关于物业公司财务管理的思考[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01).
[2]张健.物业公司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及建议[J].当代经济,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