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能教育一体化范文

智能教育一体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智能教育一体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能教育一体化

篇1

一、建立一个综合性教学平台

可以利用区域规划的思想来创新职业技能教育教学模式,完善当前的专业场地建设,将教学与实训、创新与应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建设一个教学研的统一职业技能教学平台,以物联网专业建设为例,可以将实训室规划为工业物联网(智能工厂)、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农业系统三个典型的实训教学区。

二、一体化教学区域规划与功能描述

为实现综合性的职业技能教育功能而进行的区域规划,区域功能描述如下。

1.工业物联网(智能工厂)实训区

该区域是一个智能工厂综合实训教室,一个贴近实际的工厂,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把整个工厂连接成一个网络,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合理编排生产计划与生产进度,在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实时监管,及时正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上的人工干A。学生在这个智能工厂综合实训室里,负责物联网相关设备、零部件的安装、综合布线、系统调试、运行维护工作。

2.智能家居系统实训区

该区域是一个智能家居综合实训教室,利用传感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将家居生活相关的“室内和室外的”设备设施集成,并由系统管理软件,构建高效的住宅设备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让用户通过人机界面实时了解诸如室内外大气质量、温度、湿度,各设备设施状态,异常状态能产生声光报警和火警远程联动报警,并可以通过触摸屏、无线遥控器、电话、互联网或者语音识别等多种方式控制家用设备,调整设施状态,家居内各种设备设施相互间可以通讯。用户既可以独立控制单个设备,也可以由设备设施自己根据各自不同的状态互动运行。智能家居内应设置图像识别部件和管理软件控制策略,以判断主人是否处于危急状态,并由此自动远程联动报警。学生在这个智能、便利、舒适的家居综合实训室里,完成物联网系统相关设备、零部件的安装、综合布线、系统调试、运行维护工作。

3.智能农业系统实训区

该区域是一个智慧农业物联网实训室,类似于一个蔬菜大棚,应用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网络技术,将蔬菜农作物、花卉生长过程全面监管和精准调控,搭建一个无线网络监测平台、开发基于物联网感应的农业灌溉控制系统,构建能实现智能化农业控制的网络化管理的智能农业大棚物联网信息系统。这个系统至少要实现温室智能化控制、节水灌溉控制、精准施肥控制,并通过大屏幕信息显示系统进行展示,使学生掌握物理信息系统标志与感知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和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技术等知识在农业的应用,训练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技术。

三、基于区域规划思想的职业技能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

以智能农业系统实训区为例,规划建设一个智能农业实训区域,在这个特定的区域里配置全面、系统的实际产品和控制对象,形成完善的实景教学情境,以实现综合性的职业技能教育功能。智能农业实训系统是从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监测和控制,到农产品的溯源追踪,最后到农产品的安全监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智能农业物联网专业技能实训方案。

四、小结

篇2

文/裘晓林 吴丽媛 马 涛 周振阳

摘要:按照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路径,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职业学校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一体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问题。为此本文探讨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化考核方法。

关键词 :智能楼宇 一体化课程考核 考核方案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考核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考核,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的运行是从确定能力目标开始的话,那么其运行的终点便是以这些能力目标确定的能力标准,作为参照去判断学生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以此来决定最终的学分授予和证书颁发。

职业教育中的传统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普通教育中的考核方式照搬过来。通常是在课程修完或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书面测验,然后根据成绩给每位学生一个百分等级分数。这种评价重视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对技能和能力的测试。这种书面测验的试题,通常也只能覆盖所要求掌握的必要知识的极小一部分,而不可能考察所有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更考察不出职业能力。面对这种测验,有时学生由于缺乏考试技巧,即使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也可能在测验中无法表现出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考核的导向与激励、反馈与交流、检查与监控的作用,一体化教学考核采用典型工作任务双闭环考核方式:“实施+自评”环和“工作任务+考核”环的考核方式,其中“实施+自评”是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实施工作计划时自我提高的环节,“工作任务+考核”环节是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工作过程考核环节,两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诊断、自我发现、自我提高,不断完善、超越自我。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考核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考核单元、以行为过程为考核主线,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自我评价、职业素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体系模型,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述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考核体系模型的构建,可以改变传统的结果考核方式,构建以过程为依据,突出方法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动态积分体系。以每个教学项目为积分单元,从学习过程的日常行为表现、学习方法和能力、个人工作任务的完成、团队协作任务的完成等方面进行考核,主要采取积分鼓励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准点守时、严格规范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鼓励沟通协商、取长补短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通过学生自我考核的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客观公正地考核自我,增加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化考核方案

楼宇智能化行业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技术于一体的行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宽泛,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它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技能人才,具有较强沟通协调能力及良好职业操守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这些需要怎样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才能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职业生涯的发展呢?为此我们需要按照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路径,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将完成有教育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工作过程系统化。以下是针对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化考核方案。

1.实际实施过程

(1)下发任务单。任务单主要说明任务的目标、所需知识点、实现任务的关键步骤及实现思路;一般在上次课结束时下发本次课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在课后进行设计规划,制订操作计划,完成设计电路图。

(2)学生课后材料的收集、整理。学生根据任务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然后制订出实践计划。在进行实践计划制订的同时,进行复习(进行巩固)、预习(实现本任务所需知识点),通过本方案,有效地进行了复习和预习环节。

(3)学生进行项目实施。课上学生进行项目实施,遇到问题,首先进行讨论,总结出合理的方案。在实施环节中,认真学习的学生总会有问题;并且可以根据学生问题的情况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把实践环节作为考核环节,不仅能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而且也提高了考核的准确性。

(4)学生提交任务学习心得。任务完成后,学生需提交以下资料:设计说明、楼宇接线电路图、实施过程中问题等。通过对接线图的完成,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熟悉对各个传感器性能,按要求选择不同的功能;通过对说明书的学习,可以了解学生文字功底及对任务的理解程度;通过问题与答疑,可以了解学生是否认真完成本任务,也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问题与答疑和学生心得体会的了解,不仅是考核学生的有效资料,而且也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资料。

2.基于项目的考核步骤与方法

一个项目分为几个任务,要进行阶段性考核,即为项目化考核。项目化考核以学生答辩为主,下面是项目化考核的一个实例。

第一步:学生陈述(占总成绩25%)。①对整个楼宇系统理解和电路的设计(5分);②说明在本系统设计中自己所做的工作(15分);③在楼宇任务中,对任务的体会和不足(比如自己所遇到的困惑,解决方案;通过该系统开发,开发水平的提高;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收获等)(5分)。

第二步:项目演示(占总成绩 15%)。①楼宇项目具体器材的选择,根据电路图进行接线,熟练程度(5分);②讲解实现思路,并且进行演示(10分)。

第三步:答辩(占总成绩 20%)。①根据学生陈述、演示、上交的电路图,教师提出2~3个问题,学生回答(20 分)。②学生整理答辩过程问题及回答,形成文档(答辩记录)上交。

第四步:上交资料(占总成绩 40%)。①陈述部分的 PPT(5 分);②系统设计过程说明文档(15 分);③设计电路图(15 分);④答辩记录(5 分)。

通过项目化考核,学生可以对近阶段的学习进行一个总结;通过学生答辩,也煅炼了学生的应辩能力与表达能力,为顶岗实习与毕业答辩奠定了基础。通过学生答辩,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本项目的掌握情况,并从中发现问题,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依据。

三、实施效果

1.考核的可行性

因为是一体化教学,教学的本身就是以学生实践为主,所以完全有能力实施全程化考核方案。全程化的考核方案把考核分解到每一个子项目子任务中,提高了学生对每次课的重视程度,通过实施,本方案是可行的。

2.考核的准确性

改变一考定成绩的弊端,全程化的考核方案在分数的评定上,更加准确、公平、公正,课程的得分,更能表明学生的技能水平。

3.考核的实用性

篇3

1.提高能力是通过知识传播而得以实现

鱼之美味众人皆知。对于一个没接触过鱼的人,如果让其直接通过尝试食用而获得吃鱼的方法。那结果可想而知。正如初学游泳的人一样,必须先告诉学习者必要的动作要领,以及自救必备的知识。只有具备这些基本常识的人才可以尝试下水。否则什么也不知道随便跳入水中定然产生危险。“成仙之道需要高人指点”。没有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盲目的实践活动不但能力不能提高而且还会产生危险,甚至误入歧途。生活中类似的先获取知识,后锻炼能力做的例子枚不胜举。课堂教学中会边讲边练,先讲后练,是教育教学经常用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有机物甲烷性质时,因为甲烷时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开始学习有机物。我就先通过讲述,告诉学生有机物学习的一般步骤。先分析结构再推测性质,最后是实验验证以及结论总结。学生获得了学习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后,对后边学习乙烯乙炔以及烃的衍生物是水到渠成。学生感觉到有章可循,不会忙中出错。即便在后边有机复习时,学生也条理清楚。我自己也感觉到授课轻松愉悦。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个学习方法,他的学习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只有获得必要的知识才会解决相关的问题。

2.能力提高就能更好的获取知识

新课改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地方还相当陈旧,教师的观念较为保守,经常担心学生不能很好掌握所教授的内容,便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进行不断重复。然而长期下去,学生不但成绩没有提高而且学习能力也逐渐下降。究其原因,教师过多的讲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导致学生不但没有学习的兴趣而且思考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也随之下降。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这道题我都讲了多少遍,怎么还有这么多学生没答出来。”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就想告诉他们:“一道题讲这么多遍,结果收效甚微。那还不如只讲一遍,我想也不会再差到哪去,与其这样,少讲几遍效果也许会更好。”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在讲“火候”。教学当然也是这样,一味强调重要,不断地高八度提醒。学生不但感到精神紧张,而且神经疲劳。教学有时也需要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那么一定也会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记得在上届初三的第一次年模考时,当时因种种原因,新课教学还未结束。酸碱盐溶液这章内容在考试前一天刚开始。当我讲到酸的最后一条化学性质,酸与盐的反应后,给出复分解反应定义之前,顺便插了这样一段题外话:“同学们,好多学化学的人认为:‘化学难,方程记不完’。其实他们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化学方程不是记住的,而是写出来的!”这时我就结合课本上给出的两个酸与盐反应的例子,自己补充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的实验。根据实验与学生一起分析,然后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并且归纳出反应的特点,给出复分解的定义。此时因为快下课了,我就没有举例子,就简单说了几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酸与盐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如果你要将所有类似的方程全记住的话,真的恐怕要累坏了。”当我一出此言学生都愕然了。但此时下课铃声已经响起。我就草草举了一个例子,盐酸与硝酸银的反应,并且讲到这个反应能够发生,属于复分解反应。你会写方程吗?这时有学生点头表示会写。我说:不会也没关系下次课我还会讲的。大家试想一下酸碱盐何其多,他们之间的反应怎么记得完?但我觉得没必要背诵,不用记。因为他们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只有那些不知道反应原理的人才会说,方程太多记不完。结果谁也没想到第二天的模考中有一道推断题,要求写出碳酸钠与氢氧化钡的反应方程。当时几位任课老师都说超出范围了。但经过大家的讨论还是保留原题。然而改卷结果却出我乎意料:我所带的班这道题的得分率分并不低。甚至超进度较快的其他班。学生对酸的化学性质联想到了碱和盐的性质。他们对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使他们获得了其他的知识,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万丈高楼平地起,离开了知识谈能力是空谈。学生没有基础知识去培养其能力简直是幻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教学中绝不能偏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厚次薄彼只会使我们的教育畸形化。

如果学生不懂得实验操作要领,那么他就不会有规范的动作,也不会通过正确的操作,观察到正确的现象,获得应有的实验结果。就好比一个不懂得驾驶知识的人,在川流不息的闹市中驱车一样艰难。当然,只具备驾驶知识的人不一定就能在闹市驱车。熟练的技术、灵敏的反应也是驱车的必要条件。就好像一名优秀外交官只具备人文、地理、政治等知识是不够的,他还应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极强的分析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等。

篇4

[关键词]学科定位;教育技术;教育信息环境

电化教育是干什么的?这是似乎容易回答又难于准确回答的问题,其实质是电化教育的定位问题,也是长期困扰电化教育发展的老问题,在这信息技术时代异军突起之时,这个老问题更加紧迫起来,甚至产生了电化教育的生存危机,对电化教育是干什么的,它的定位是什么等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在理论上给予深层次的探讨,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媒体不断涌现并被引入到教育领域进行应用,电化教育发展的历史事实表明,每当出现一种新的媒体,伴随着对它及其教育应用的研究,都会在教育技术领域形成一股“先进媒体热”。伴随着这种“繁荣”局面的形成,在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也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来,引起了一些细心并理智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人员的注意,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电化教育有着不同的认识,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内容:它是拍摄和播放电视录像的;它是管理配有电视录像的;它是管理配有电教设备的教室的;它是搞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等。

问题一:电教中心是教学单位还是教学辅助单位?电教人员是教师还是教辅人员?电教工作是教学工作还是教学辅助工作?国家教委颁布的文件中将电教中心定为“教学单位”,而许多学校却把它看作是教学“辅助单位”?电教人员是教师,而其他人却把电教人员当作是教辅人员。这个问题自从有了电化教育后就一直缠绕着电教工作的方方面面。

问题二:电化教育所依据的媒体是幻灯,投影,电视录像呢,还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呢?是否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前者是电化教育,后者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是否会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旧媒体技术的“落伍”而寿终正寝呢,是否在将来又有新媒体出现后,再次改换名称呢?这两个问题交织叠加在一起。构成了电化教育职能,定位和生存的危机。时下,电化教育在中国有着各种不同的称谓,“电化教育”强这个研究和实践领域在中国出现较早的名字,之后有人呼吁这个名字不科学,应改为“教育技术”,由于当前这个领域的实战人员大多从事新媒体的有关工作,于是又出现了“现代教育技术”这个名字,随着我们逐步迈入信息社会,随着社会对人才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视,于是“教育信息技术”这个词也成为教育技术的另一个“时髦”的名字。

2 对问题一的探析

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电教机构是否应该建立,不在于搞电教要有多少资金的投入,更不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在于人们是怎样看待电化教育工作的,其根源是人的观念和意识问题,观念和意识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总是依据一定物质条件和社会实践而产生,并随着条件的丰富和社会实践的深入而发展,它们是特定的时代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改变了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业的产生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业的产生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批示器,教育活动方式和教学观念的产生何尝不是这样,任何教育都要依靠一定的工具手段,并在一定工具手段的支持下形成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实践,也必然产生与这种教学活动方式相吻合的教学观念和意识。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方式,是一种脑力加体力的劳动或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师在工作中总要使用一定的工具手段去“劳动”,即使用一定的教学工具传递教育信息,教育学生。当教学工具处在手工业时代,就必然构成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课堂讲授的教学活动方式或“劳动”方式,也必然产生课堂空间中的教学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教学方式的产生和数师角色的认定均不超出课堂空间。只有在课堂上讲授的人才被看作是教师,只有在课堂狭小空间中的讲授才被认定为“正宗”的教学工作。如果说这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话,那么专门研究教学的学科——教学论也把教学的认识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上,而把“学生”实际上仅划在课堂以内,把教师的职责任务框在课堂之内。在这种集体潜意识和所谓的学科意识的衡量下,电教工作者若没有直接进入课堂讲授,那么他们就不是教师;他们若不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他们的工作就不是教学工作,至少不是“正宗”的教学工作,所以电化教育的职能就被定位在辅和服务性上。

新的劳动工具的出现必然产生新的劳动方式,也必然形成新的社会观念。以先进生产机器为标志的现代大工业生产,改变了手工业时期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将劳动者从劳动密集型的个体劳作中解放出来,走上了知识密集型的协作化大生产之路。同样,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打开人们的眼界,促进教学观念的变革。尽管比起生产领域,这种变革姗姗来迟,但最终还是出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某些过去认为亘古不变的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方式。现代视听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构成了多类型的,立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地域,民族,国家之间的沟通障碍。在这种情形下。手工业时期形成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开始发生变化,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学活动得以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人人超出课堂的时空。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无限的时空中获得教育信息,师生凭借新工具可以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教师的角色行为或工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个体在课堂上的讲授,应当说无论是教师个人或群体,无论是否在课堂,凡是对教育信息的开发,设计,制作和传播都是教学的范畴。

由于受工具手段的限制,在传统教学观念或集体潜意识中,往往把教学归结为课堂中教师个体的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教师从传统单一的个体作业的方式解放出来。应当看到,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构筑了广泛而又多样化的教育信息环境。构筑这种信息环境仅靠教师个人行为是不能完成的,必须依靠教师群体的力量进行教育信息的开发,设计,储存,加工和传递等一系列工作。于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群体分工合作的现象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出现了,这个现象的出现与现代社会大生产发展的趋势相吻合。当然,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并不意味取消教师个体的劳动,相反对教师个体素质的要求更高了,教学分工合作现象的出现,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现代教育教学体系的形成,电化教育正是现代教育教学中分工合作的产物。电教工作者所做的工作正是开发,设计,制作,储存和传递教育信息。由此可以看出,电教工作者是教师,电教机构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电化教育的职能归结起来就是为教育和教学提供或创设丰富多样的教育信息环境,这就是电化教育的根本职能。转贴于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育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教育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育信息环境下进行的,无论是重传递知识还是重学生主动学习,无论是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还是注重其能力的发展,若没有教育信息的交流,没有教育信息环境,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复存在,教育信息环境对教育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所谓教育信息环境是指师生活动所依赖的信息资源,信息表达形式,媒体手段的组合以及信息交流方式的总和。在传统教学中,由于仅靠教师讲授,媒体单一,信息资源少,交流空间小,教育信息环境的因素并不引人注意,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视听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智能计算机技术纷纷亮相,人类所处的信息环境越来越丰富,信息交流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这种影响和变革迅速地作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于是“教育信息环境”这个新事物终于在我们感性和理性的视野出现了。它给了电化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使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新“工种”。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最大的启迪就是要构筑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信息环境,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发掘的领域。

3 对问题二的探析

如果说,对电化教育工作属性和职能的问题涉及教育教学观念变革的全局问题。那么,电化教育是搞幻灯投影等还是搞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问题,则是电化教育工作的局部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电化教育的具体工作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就是给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或创设丰富的信息环境。因而,无论是幻灯投影还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都是我们用来提供或创设教育信息环境的工具。这是不应该产生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呢?这就是一种异化现象,把工具当作目的的异化。产生这种异化的原因很多,但深层原因就是在人类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负效应。这些负效应中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东西——“技术至上理念”,这种理念是伴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而形成的。其主要特征就是认为技术手段可以改造一切,战胜一切,它们无所不能,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偶像崇拜”一技术手段的崇拜。而创造和使用技术手段的人的地位却被忽视了。

从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来看,技术起源于人类对工具的使用和对工具的制造,正是由于对工具的使用和制造的实践才使人类从动物脱离出来。任何工具手段都是人的某些器官功能的延伸。机器设备和交通工具是对人的体力或肢体的延伸,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是对人的大脑和感官的延伸。可以说,技术手段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外化与展示,是人类智能因素与自然物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对象化的产物,技术手段的真正内核是人类的智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手段不断先进和复杂,人类战胜自然能力的提高,异化也就出现了。把本来是人类智慧的伟大,人类本质力量的伟大片面地当作技术手段的伟大。于是技术手段占据了主角,它们的“光芒”挡住了人们的视线,以至于看不到它们背后丰富的人类智慧和精神内涵。于是,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工具价值高于人的价值的现象,出现了错把工具当目的的现象。

这种异化现象在教育教学中同样存在。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再创造,为了全面培养和发展个人能力。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是对人心灵的塑和能力的培养,其中心是人。为了实现这些本质和目的,就要通过书本等工具手段来实施。然而在现实中,教师成为教书的,而不是育人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自我发展,“书本,知识,分数”异化成教学追求的最高目的,“工具手段”成了中心,甚至教师也被异化为传递知识的“工具”。

电化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提供或创设丰富的教育信息环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无论幻灯投影还是多媒体计算机或是网络以及其他技术手段都是实现目的的工具。然而,这些工具手段却在群体潜意识中被异化为电化教育的目的,把电化教育本质的东西与某类工具联系在一起,认为搞这些东西就是搞电化教育,以至于当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新工具手段出现后就不是电化教育了,电化教育由此便产生了生存危机,要摆脱危机,就要更科学地把握本质的东西,把一项事业,一门学科的本质与某类技术手段相连接,观念就要实现超越。超越媒体工具的桎梏,将自己眼界扩大,洞察到媒体之后存在的广阔领域——为教育教学提供或创设丰富多样化的教育信息环境。要构筑教育信息环境,没有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是不行的,电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在它们的基础上孕育着教育信息资源的组合,系统教学设计,媒传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以及众多的媒传教学模式,这才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真正追求的东西,电化教育本身的优势是在延长和加强师生主体的认识器官的作用,正是有了这种优势,它才能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改变教育内容和形式,优化教育过程,只有认识到电化教育这一特点,才能正确的摆好电化教育的位置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面对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工具手段的到来,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思想观念,调整专业队伍的结构,不仅要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和挑战,更要适应新信息技术条件下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和挑战。这种调整的性质属扩充性和丰富性的,不是目的的转移。

篇5

关键词:职校教学 技能鉴定 课程改革 教材编制 教材创新

目前职校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中、高级新型技能人才,因此为实现预定的目标需要有计划地对所安排的学科运用的学科体系教材,进行三年制课程教学;而职业技能鉴定教学的目标则是为测定该学生的工种技能水平是否达到相应的技术等级而进行的考前培训,是目标很直接的教学。所以以上两种培训教学模式显然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两种教学又是相互联系的。

职校学生在完成了所有课程的学习后,还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取的技能证书。由于技能鉴定所涉及的知识与日常课程教学有很大不同,因而如果不利用技能鉴定培训教材进行重点考前辅导,技能鉴定通过率很低,而如果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前教学培训,就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因此,在职校教学进行课程改革,编写出一套既适用于教学,又能完成技能鉴定培训的课程与培训教材,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提高技能鉴定通过率,避免课程重复和浪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进行课程改革,编写职校教学与技能鉴定培训一体化教材的必要性

我们从校教学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使用的教材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进行分析:

1、职校教学一直沿用的三段式教学即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实习课的教学模式,强调了文化与系统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三年的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用于了课堂教学。虽然近年来大家已逐渐意识到要加强实习课教学,实习教学的比例得到进一步提高,但具体实施过程中有许多阻力,其原因是:

第一、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认为应该给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多学些系统的理论知识,为实习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理论课教学容易组织且投入成本低,只要有教室与教材就行,而实习教学场地及设备不足;

第三、“双师型”教师缺乏,一些教师自身缺少实践能力,更习惯于讲理论课;

第四、最关键的是关于传统职业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计划的要求,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化、系统化和传统化教材的使用,更使职校教学无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所产生的结果是教学主体与学生来校的就是为学习一技之长,为今后就业做准备的需求相背离。

2、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明确,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学形式,针对某一工种技能鉴定所进行的培训教学,只是对该工种所需要的应知和应会进行教学与训练,因此所需的时间短、效率高。但从教育的角度看这种培训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

第一、学生为应对考试,对所学的应知内容完全是以死记硬背的形式进行突击学习,因此所学知识难以转化为能力;

第二、为了应对技能考核,培训教学也只是机械地停留在对部份考核工件的反复训练上,因此,对学生的自主创新工作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帮助;

第三、从应知考核的标准化试卷来看,应知试卷完全采用选择题和判断题两种题型,造成这类题目的试题难度也大。以机修钳工试题为例,题目往往出在许多不常使用的间隙值、公差值等数据,出现很多深、偏、小的题目,也无形中引导学生去背题库来通过考核。由于鉴定培训教材往往是考核知识点的集合,所以它所具有的教学功能就难以体现。

实践证明,传统的职业教育、培训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课程改革,编写和创新适合学生需求,理论结合实际、以能力为导向的适合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与技能鉴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学与培训教材成为迫切需要。

二、职业教育教学与技能鉴定一体化教材编写的目标与模式

职业教育教学与技能鉴定一体化教材的编写所要完成的任务是能同时为教学与技能鉴定服务,即要求实现一书两用。如何在教材中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则是教材创新的核心。因此,在教材编写和创新中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一体化教材是“学生学的”教材 不是“教师教的”教材

按传统教学大纲编写的学科教材是适合“教师教的”教材,教材体系特别强调课程结构的系列化、知识结构的层次化、教学内容的理论化。 一体化教材定位于能力为本,是引导自主学习的教材,着眼点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应以问题的形式或以项目的形式来组织,让学生拿到书本就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的”教材

2、职业教育教学与技能鉴定一体化教材是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教材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材编写理念,最重要的是在教材的编写中如何把知识、情感、态度都融合到教材中,使学生在使用教材的同时,不仅学习到知识、技能,而且同时把情感和态度的培养都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综合性的教学中培养综合专业能力。

2、职业教育教学与技能鉴定一体化教材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教材

依据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设计和编写的一体化教材完全按职业活动任务设置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安排上特别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引导人,教师通过“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方面环节的教学,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学习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

3、职业教育教学与技能鉴定一体化教材是开放式的教材

在教材的编写中,不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相同步。在教材设计中应采用开放型教材的编写模式,一是体现在教材使用上的开放,即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要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二是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开放上,要求把企业进步与新工艺、新技术、新管理模式及时地反映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篇6

论文关键词:实用,语音,语法,能力

 

一、高职实用英语课程性质及能力要求

实用英语课程为各类高职院校面向全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是面向学生最广、师资力量投入相对集中的重点建设课程。

就语言运用能力而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一定词汇量的基础上,熟悉基本的英语语音、语法、句型和篇章结构,从而能够培养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译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其进一步的专业英语的学习及继续教育阶段学习夯实基础。

就综合能力素质而言,有效的实用英语课堂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为其踏入职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高职生源特点

众所周知,由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和教育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的生源形势严峻,面临各方面压力。本科院校的持续扩招带来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不断下滑,一方面生源不足,另一方面生源综合素质不高。这对于面向各专业的公共实用英语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总体而言,高职阶段学生英语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同学英语基础较弱。[1]具体表现为,词汇量严重不足,基础语法体系不完善,知识点运用不灵活能力,听不懂,说不出,读不易,写不通,实际英语语言交际较难进行。各专业间及专业内部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距也较为明显,比较而言文科专业类学生英语基础强于工科类及艺术类学生,女生英语基础好于男生。明显的差异带来了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完全兼顾各类学生的知识水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效果必定有所影响。

三、实用英语教学中易忽略问题

生源的特点为我们在实用化的教学组织和实施中带来了困难。英语模块化教学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听、说、读、写的反应能力,工作场景化的教学需要学生较高的课堂参与度,师生积极互动,才能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这样的教学内容显然是没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只能是课堂中的茫然。因而我们的实用,不仅是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操作和应用,更关键的第一步是能够让学生的英语能够首先在课堂上实用,能够融入课堂,参与课堂,在此基础上实现融入工作场景,应用到职场中。针对这样的要求,我们在实用化教学中就不能忽视语音和语法知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基本语音知识

良好的语音基础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关键。实用化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能够让学生较为流畅的运用于日常交际,听与说二者相辅相成。试想说话者的英语语音知识不过关,不仅影响自己的理解,也影响到听话者的语意理解。从这个角度而言,实用化教学中的第一步应当是语音的纠正、练习与强化,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忽视语音练习。

调查发现多达80%的同学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语音练习,英语中48个音标能够完全认识并正确发音的同学并不多,能够利用这些基本音素准确拼读出单词的同学更是屈指可数。作为语言课程的学习,尽管为了应付相关考试仍然存在一些应试化的教育方式,但是英语教学一直以来就强调学生的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开流,“哑巴”式英语学习是应当坚决摒弃的。而良好的语音能够为学生增加信心,乐于说英语,主动说英语,常常说英语,反复的练习又能促进这部分同学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反之,部分同学由于英语发音不准,方言痕迹过于明显,形成自卑心理,越发不愿意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更不会积极融于英语课的互动活动和校园内诸如演讲比赛、话剧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中,缺少练习的机会,最终导致弱者更弱。

2.基本语法知识

传统英语教育一直强调英语语法知识体系的学习能力,中学阶段的基础英语教育也主要围绕这个核心内容展开,随着高职实用化教学的不断探索与实践,语法学习逐渐淡化,其实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是不能忽视语法体系的系统化复习与强化的。

由于生源基础较弱,尽管经过六年的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同学的英语知识体系不够完善、不够牢靠,一些基本的语法概念似是而非,模糊不清,具体运用到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中错误层出不穷,甚至句不达意。只有夯实了基本语法知识,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说的流利、写的通畅、读的容易、听的明白。殊不见,多少同学无法理解并正确使用虚拟语气,多少同学对动词非谓语形式一筹莫展,多少同学为繁复的介词结构所苦恼,多少学生对各类型从句无从分辨,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能实施高职实用英语的情景化教学?又如何能实现实用化的教学目标?完整的语法体系对于学生进一步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

四、结语

高职阶段的实用英语学习中,语音练习和语法复习应当是贯穿始终的两条线,不应当在我们的实用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被忽略。促进听、说、读、写四种英语基本语言技能的均衡发展是我们教学的目标、研究的方向[2],也是我们实现英语实用化教学的基础和保障。语音和语法,在实用化教学探索中常常会被忽视或是淡化,事实上良好的语音、完善的语法结构是保证学生有效的听、大胆的说、自然的写、顺畅的读的基础,是学生能够实现英语自学的基础,是实现我们实用化教学的最有力的保障。“实用”应当是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实用、应当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用、是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表达能力的实用,再这样的实用基础上最终达到日常交际中的实用和职场中的实用。

[参考文献]

[1]张静.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 辽宁师专学报,2006,6.

[2]刘晓霞.高职高专任务型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篇7

关键词: 智能交通; 运维管理; 运维门户; ITIL; RFID; PGIS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0-41-02

0 引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控制和通信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为重点的智能交通系统技术,一直是世界各国用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改善交通环境的最重要技术手段。上世纪90年代美国系统地提出第一个智能交通体系,在此之后,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一些大、中城市都相继开展了关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应规划、研究及应用[1]。智能交通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使得各国政府、投资主体以及用户逐步地认识到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本文提出的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智能交通系统的稳定、安全、高效、快速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概述

1.1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深入,城市交通管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如何确保所建设的智能交通系统稳定、安全、高效地运行,如何实现对所有智能交通系统和设备的智能实时监控,如何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启动最优运维流程,调用最有力的资源快速解决问题,恢复系统运行等等问题是摆在每一个智能交通系统运作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2]。

例如某市交警支队智能交通系统涉及9大系统,设备类型有400多种,数量有几万台之多。目前由5家以上单位负责运维服务,但由于各个单位缺乏对系统、设备维护管理上的整体考虑且自成一套实施流程,导致设备流程单据格式和内容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很难实现总体的统计、评定和服务质量的评估,久而久之运维服务质量无法提升,无法满足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发展需要,运维成效较不理想。

1.2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需求分析

智能交通系统存在着设备种类多、覆盖范围广、部署分散、系统功能复杂、运维方式不统一等多方面的特性。主要功能需求包括:智能交通设备设施资产的生命周期管理、设备状态和视频质量等的智能监控、流程管理、财务结算管理、知识管理、服务水平管理等。

2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系统的体系结构

2.1 设计思路与架构

根据运维管理实际需求,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管理系统的结构整合了ITIL理念,分为运维门户层、运维管理层、监控管理层、数据统一汇聚管理等四个层次,层次之间进行整合并通过安全、高效的内部接口保障各层之间数据的共享和互通。在功能上无缝集成RFID、PGIS、智能监控与分析等相关技术,并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业务数据监控、设备监控、视频质量诊断、流程管理、资产管理等功能。给用户方决策管理层和系统运维管理人员、第三方运维外包服务公司、工程运维人员等提供一个智能化、操作风格统一、交互界面友好的运行维护系统。

2.2 系统功能设计

2.2.1 运维门户层

运维门户层作为面向操作员和管理层的最终界面,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登录管理门户和报表展示窗口,拥有单点登录、多种服务视图、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个性化定制、信息、个人待办事项、部门公告、通知提醒、信息统一展现和报表管理等功能,旨在帮助各个层面的使用者更好地获得当前设备的实时状态、业务运行情况以及各流程处理进度等信息。

2.2.2 运维管理层

运维服务管理层的设计从服务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ITIL v3,ISO20000等国际标准。在层次上采用了包括数据层、控制层、服务层和展现层四层架构模式[3],功能上包括运维管理基础平台、配置及资产管理、维修维护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服务水平管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知识库管理等功能,同时结合核心管理数据库的概念[4],不仅为运维管理平台提供统一、可信的数据支持和监督管理,其开放接口更可为其他用户现有的业务系统提供配置管理数据支撑。

2.2.3 监控管理层

监控管理层主要将基础架构部件和外场设备中收集到的性能数据和各种告警事件,经过初步的过滤后,发送到运维管理平台进行处理。并通过预先设定相关的阀值,建立起一整套的性能、故障、容量等预警和报警机制。在结构上分为数据采集层、监控数据汇聚处理层、统一展现层三层,涵盖了数据抓取、数据分析、数据整合、主机监控、网络监控、存储监控、虚拟主机监控、电子大屏监控、其他设备监控等功能。

2.2.4 数据统一汇聚管理

数据统一汇聚管理主要提供核心管理数据库数据的输出与汇总管理,并可在此数据标准上输出PGIS地图、大排查系统、RFID标签、智能卡口、SCATS、诱导系统等各种应用。

3 系统的实践

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管理系统已在某市交通管理部门得到实际应用。表1是该交警支队智能交通部分系统在运维管理系统上线前后运维质量的提升情况(数据是将2011年12月和2012年12月进行比较后所得)。

4 结束语

智能交通运维管理系统的建设已成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某市交警支队智能交通一体化运维管理系统设计与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此方法已在某市交警支队智能交通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交通信息设施覆盖面广、设备多、系统复杂、运维外包服务单位多等问题,充分考虑作为运维人员的工具和助手,能有效减轻运维人员的日常工作压力,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建,崔合芳,蔡国良.面向出行者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设计[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31(2).

[2] 李家然.浅谈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8.11.

篇8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应该依据高职教育目的,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专业学习分析、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单元课程开发的过程。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中是以“能力为本位”能力本位中的能力是指职业能力,而不是具体的岗位能力.能力本位的教育即以“取得从事某种职业工作应具备的能力”为主的教育而职业能力系统化是指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从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特别强调在培养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关键能力、基本素质。对职业能力培养进行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等,从各个方面构建完整的职业能力系统.这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这一特征出发,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全新道路——产学结合、突出职业特色、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构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

1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的系统化课程。称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它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将课程与职业密切联系起来.采用行业的能力分析和职业分析方法,制定出职业一学习分析表.把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在明确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开发出专业课程。形成以职业能力为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进行科目课程设计。

所谓就业导向.是指课程设计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即根据未来所从事工作的需要设置课程内容。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观集中体现在就业导向上.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1课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

国家经济建设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其重点。对岗位能力就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就应该满足社会对不同岗位能力的需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

1.2课程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建设第一线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使毕业生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就应体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

1.3课程为个人发展服务

对于我国当前国情来说.毕业生就业不仅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基础.也是今后个人发展的基础.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为个人发展打基础.因此就业导向的课程观也是人本本位的重要体现。

职业能力概念包括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部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从事职业工作的能力.包括技术要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一定的经验积累以及综合运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熟练程度。等等。职业关键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所以职业能力涵盖了技术技能、理论知识、态度素质等从业所需要的全部能力。即职业能力系统化。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职业能力系统化为目标是高职教育的特性.也是其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所在。

2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本科教育课程应有明显的区别,其整体定位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是面向学科设置的,特点是学科基础较为扎实.能够为今后从事研究或设计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适宜从事技术性较强的职业工作。而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专业应面向实际应用设置.专业课程要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根据不同行业的需要.分别设置本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课程内容.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

2.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智能的表现上有所差异.而且会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和综合智能,以学习不同的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工作以及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和取得成功。我国高考成绩居于中间段的学生.是高职入学学生的主体.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对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更重视其他智能的开发.而上述中间分数段的学生往往更具有应用性人才的智能优势。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课程.使教学更适合开发他们的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设置是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的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能力”的内涵具有时空属性.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要从职业分析入手.专业分析可直接使用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给出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在没有国家或地区行业分析的情况下.可由学校或专业自行组织进行行业分析。专业分析的最终产品是专业培养所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专业职业分析一般由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共同进行。  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由“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组成.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核心是“职业专门技术”.它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技术.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可外延到“职业延展能力”。某一职业的延展能力可能是另一职业的专门技术能力.延展能力主要是考虑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要体现在熟练掌握本行业主流技术、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等方面.重点是培养运用技术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2.4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设计链路课程

专业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设计围绕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任务——课程链路。链路课程可以通过把职业专门技术的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以及职业综合性任务.并考虑劳动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工作进程组织教学,即从整体上可以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原则。

2.5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

高职教育中的每一门课程原则上不是按学科系统化组织教学内容的.因此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不称其为科目课程,而称为单元课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单元课程实施多范型原则.共包括五种基本的课程范型.即问题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任务中心课程范型、体验中心课程范型、培训中心课程范型。同时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并不排斥学科中心课程.但内容上要符合“够用为度”的原则。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单元课程具有多种分类方式.其中常见的一种分类是将单元课程分为通用技术课程、专业任务课程、证书培训课程和通识课程四大类。

2.6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实施“双证”书制度即学生需要取得反映大学专科学历的毕业证书.同时还要取得反映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在当前我国职业证书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应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证书.并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其实.比证书更为重要的是证书所体现的职业能力,课程实质是要保证职业能力的质量标准。要进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建立以检测对“职业能力”的掌握为目标的考试体系.证书考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培养方案。

2.7以产学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即产业介入教育.坚持产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方向。产学结合在课程方案中要重点体现在企业实质性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改革、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课程内容、开设产学合作教育的课程、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体验课程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积累.毕业后马上就能顶岗胜任工作。

3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开发方法的特点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开发.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课程观指导下,依据高职教育目的,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专业学习分析、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单元课程开发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

3.1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系列课程链路.在修业年限期间,从人学开始就接触职业内容,职业能力随学习时间逐渐递增.到毕业时达到专业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彻底打破学科系统化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形成职业能力系统化的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训练大大增加。

3.2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与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篇9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辩论赛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大学生通过参加辩论赛,论辩能力有所提高。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对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论辩能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辩论赛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的竞赛,思维反映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1]大学生在参加辩论赛的过程中,论辩能力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加强,对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概括起来说,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

1.强化大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意识

有句谚语说,真理越辩越明。的确如此,人们通过辩论,可以分清正误是非,辨别事情的真伪,从而呼吁社会舆论去支持正确的主张或者行为,反对错误的言论或者行为,进而使人们牢固树立坚持真理的信念。现在大学生辩论赛选择的辩题越来越关注国家时事和热点问题,在辩论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所学专业以外的领域,让他们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明辨是非,关心国计民生,了解社会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强化大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意识。

2.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克服内心胆怯

经常参加辩论赛能使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有效地克服内心羞怯等问题。有些学生平时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比较胆怯,刚开始参加辩论时脸窘得通红,吐字不清,声音发颤,不过在参加了几次辩论赛之后,竟然可以沉着冷静地回答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辩论赛不是靠音量营造气势,遇到犀利问题就拍桌子,瞪眼睛,大声质问,而是讲究有理有据,平中见奇。在赛场上,辩手要面带微笑,心平气和,即使内心激动。所以,通过辩论赛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学会有效地控制自身的情绪,促进自身个性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激励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

3.锻炼大学生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

辩论是对辩论者能力和水平的全方位考察,在辩论的过程中,辩论者要想在激烈对抗的辩论中征服战胜对手,不仅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想象力、敏捷的思维和观察能力,还需要有机智的应变能力、较强的记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而需要具备这些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磨练。也就是说,通过辩论,大学生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地方:

首先,思辨能力方面。辩论需要根据辩场状况,根据对方提出的观点和质疑随机应答,这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机敏。大学生通过辩论,能提高思维说辩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不甘退让、不屈不挠的竞争精神。辩论锻炼思维可以从这样四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精辟的指出:“思维准确是表达准确的先决条件。”辩论就是要求双方对所辩论的问题进行相对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越是能接近事物的本质,就越能在辩论时最短的时间里准确的把握它的本质属性,才能克敌制胜。二是锻炼思维的完整性。一个人独自思考,或者发表个人演讲,往往只从问题的一两个侧面展开思考,而多人辩论,则能够相互补充,丰富思想,对问题的认识比较全面,思考也比较完整。三是锻炼思维的清晰性。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必须以准确无误、有条有理的语言明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思维混乱,没有层次,就会造成语言的混乱和不准确。四是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只有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思维敏捷的人,在辩论时才能胸有成竹,迅速对对方咄咄逼人的进攻予以反击,对对方错误的观点进行辩驳。[2]

其次,知识能力方面。辩论是大学生智慧与口才的较量,是即兴智慧的现场交锋,需要用有声语言把思考表达出来,这和平时写作业、做卷子用手写不一样。辩论还需要辩证地思考问题,没有一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储备为基础,辩论就只会成为低层次的“口舌之争”,这也要求大学生们除了要掌握学业知识外,还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和文化积淀。辩论能够集道德修养,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等为一,在辩论中我们你争我论,巧问妙答,时而风趣幽默,时而又严肃质疑,用智慧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这样势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4.增进大学生相互了解,促进相互沟通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需要和外部世界来往,需要满足这种欲望的手段:食物、异性、书籍、谈话、活动、消费品和操作对象。辩论是通过人们因不同观点而引起的言语交锋,达到相互了解、谅解和信任,进而实现人际沟通的一种手段。通过交锋,彼此能够更好的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达到高层次的心理沟通。[3]另外,独木难成林,辩论比赛时要求四个人思想统一,配合默契,最忌讳四个人意见不和,在整体上形不成合力。所以,赛手应具备与他人沟通,说服他人,以及在团队中发挥自己能力的作用。

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体系

1.推进学校校风建设,塑造校园精神

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大学生论辩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助推当前他们的创造能力、主体意识和素质教育,有助于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只靠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的掌握理论,构建自己的观点,教学是没有什么成效的。提高学生的论辩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辩论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开拓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为课堂增添活力,学生才能真正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论观点,才能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优良的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3.促进学校人际关系,提升凝聚力

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现代社会的人才需要团队协作能力,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通过参加辩论赛,学生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加强了互相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培养集体荣誉感,这些都有利于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整个校园的凝聚力。

大学生是最富有生机、最富有活力的、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的群体,必须努力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来迎接未来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论辩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时事新闻、社会现象的关注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各大高校应该把辩论赛作为自己校园文化建设的保留项目,让学生能以更高的素质、更佳的姿态,面对未来的社会竞争和压力。

参考文献:

[1] 陶彦蓉,张明星.浅析大学校园辩论赛的意义及发展途径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126.

[2] 廖礼平.口语表达艺术面面观[M].东南大学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优势;实践

职业学校的生源随着社会的变化,重新整理教课内容,重新进行课程设置,通过社会的需求进行改进,不断摸索出更好的教课内容和方法,以便更好地迎合现代化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适应岗位的实用性知识为主,以能力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形成一个综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作为现在电子技术专业的最新的课程体系。通过电子技能与实训为核心,使教学更加易懂和实用化。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1.打破老旧的教学模式

将中等职业学校从文化课灌输到理论学习再到专业课程分析,最后进行实训的教学顺序完全打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融合学习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吸收和理解,将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操作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掌握知识点,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

2.将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发挥到极致

中等职业教育的最后宗旨是能够培养适用于社会需求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前提下,更加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此,必将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特色。

3.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满足各种新知识与理论及动手的最新需求。

二、电子技能与实训一体化教学实践

1.情景设置,项目引入

可以通过创设工作情境的方式引入项目,让学生实际感受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有目标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通过实际到场参观来加深印象,教师可以在旁进行引导,让他们想象自己如果接到了这样的工作任务该如何进行操作,让学生去实际体会,最后教师进行讲解,这样激发了学生尝试的欲望,而且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又可以通过实际去拓展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使学生的基础更为扎实而又不死板。

2.知识链接,项目分解

为了能够使得学生更快地熟悉工作流程,可以进行场景模拟,教师将学生进行分工,设置一些工作中会遇到的角色,在一段时间之后进行角色互换,有利于日后尽快地融入工作当中,不产生排斥感,减少适应时间。并且也可以通过角色演示的方式来了解工作的流程,预先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甚至有些学生还可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不论是对目前的教学还是对日后的工作都会起到好的作用。教师利用这种仿真教学的模式可以使得学生知识的巩固与链接更加牢固和紧密。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找资料,自己进行讨论,找到解决的办法,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3.建设相关实训室

除了找到相关企业给学生参观实习的机会之外,学校还应该重点建设现代化一体化实训室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熟悉。在实训室里设置一些常见到的比如仪表、电子组装训练等。这样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用空口讲评,学生在学习时又可以直观感受,节省了上课的时间之外,又可以提高效率,加大学习效果。让学生更加熟悉各类操作工具,更加有利于今后工作的上手速度。

4.根据工作任务,理实一体化学习,学生合作

根据今后工作实际环境的需求,员工之间少不了互相协作,所以,教师在安排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2~3个人,然后按小组给他们分配任务,通过他们的协作来完成作业。这样,不仅有效地完成了课业要求,还训练了他们互相协作的能力。教师在安排小组时,可以按照成绩好坏以相互穿插的形式进行编排,让学生在探讨时互相学习,学生之间进行帮带,更有利于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5.课堂效果测评

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问一定是不能少的。因为只有通过提问才能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才能知道下一步的教课计划是什么,也更有利于学生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课堂效果测评。在测评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教师直接点评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形式来进行。增加整体的互动性,也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企业之间的竞争关键还是在于人才储备的多寡上,那么也就是职业学校教育方法的一种竞争,并且也是职业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体现。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是人才储备的关键,教育的形式更是成果的基础。只有顺应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形式,从实际出发,才是解决电子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根本,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篇11

关键词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 理实一体化 实施 提高 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17-03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时间、地点、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和实训车间融为一体,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为一体,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为一体,让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和学习要求进行专门的理论结合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主要介绍了常用低压电器的使用常识及常用电力拖动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低压电器的使用、安装与调试,能完成各种机床电路的规范安装、调试与维修,并掌握相关的技能。由于该课程内容多、重实践,所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较多的课时,并且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而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该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将授课的重心放在技能的训练上,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课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按“理实一体化”要求调整和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二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根据中职学校对电工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本着理论知识精讲,技能训练为主体的思路,对原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将本门课程的教学全部放进实训室进行,由传统的“理论+集中实训”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学、做、评”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因此,将《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整合为四大模块19个项目进行一体化教学,每个项目都给出相应的技能操作规范及知识点,使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技能点,并且通过实际线路的安装,掌握安装规范和故障判断的相关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及沟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电力拖动线路控制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的主要知识点与技能点:

(一)安全用电常识

1.安全用电常识及触电急救。教学主要知识点:安全电压、电流;触电形式;触电急救方法。教学技能点:模拟触电的形式;触电急救模拟。

2.常用工具的正确使用。教学主要知识点:电工工具安全操作规程。教学技能点:常用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旋具、钳具、验电笔、电工刀)。

3.常用仪表的使用。教学主要知识点:万用表、钳形表的正确使用。教学技能点:万用表的使用;钳形表的使用。

(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及安装、调试与维修

1.安装与检修手动正转控制。教学主要知识点:三相电源的常识;低压电器的识别测试与安装(断路器、熔断器、按钮、接触器、电动机);电路安装知识。教学技能点:三相电源的电压测量;低压电器的质量判断;手动正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2.安装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教学主要知识点:热继电器的常识与安装调试;接线图的识读。教学技能点: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3.安装与检修倒顺开关正反转控制线路。教学主要知识点:电机正反转控制原理;倒顺开关常识与安装。教学技能点:倒顺开关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4.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安装。教学主要知识点:电路原理。教学技能点:线路安装与检修。

5.位置控制线路的安装与检修。教学主要知识点:行程开关的原理与安装;位置控制原理。教学技能点:位置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6.自动往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教学主要知识点:自动往返原理。教学技能点:自动往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7.顺序控制线路的安装。教学主要知识点:顺序控制原理。教学技能点:顺序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8.降压启动控制线路的安装。教学主要知识点:时间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安装检修;QX3型自动Y-启动器原理及使用。教学技能点:时间继电器自动控制Y-降压启动控制线路的安装;QX3型Y-自动启动器控制电路的安装。

9.单向启动反接制动控制线路。教学主要知识点:机械制动原理;电力制动原理;电容制动及再生发电制动常识。教学技能点:单向启动反接制动控制线路的安装。

10.双速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线路安装。教学主要知识点:电动机变速原理;双速电动机控制原理。教学技能点:双速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

(三)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及安装、调试与维修

1.CA6140车床电路的安装、调试与维修。教学主要知识点:控制变压器的原理及质量判断;电气控制原理。教学技能点:CA6140车床电路的安装、调试与维修。

2.Z3050摇臂钻床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维修。教学主要知识点:中间继电器、组合开关的使用与检修;电气控制原理。教学技能点:Z3050摇臂钻床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维修。

3.M7130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线路。教学主要知识点:硅整流器、电磁吸盘、欠电流继电器、接插器的使用;电气控制原理。教学技能点:M7130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

4.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教学主要知识点:电磁离合器的使用;铣床电气控制线路。教学技能点: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

5.20/5t桥式起重机电气控制线路。教学主要知识点:电路原理。教学技能点:20/5t桥式起重机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

(四)变频器调试系统

变频器线路安装。教学主要知识点:变频器常识与工作原理。教学技能点:变频器控制线路安装。

在以上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自觉清洁工位的习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二、《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时,可以采取分段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主要讲解模块1,采用:“讲、演、练、评”的模式进行教学,先由教师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技能要点,然后演示给学生看,再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遍,学生练习的时候,老师巡回指导,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如果同一个问题有3位及以上的学生存在问题,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整体提示一遍,让学生能顺利的进行下一步骤。最后是评价,评价的过程采用鼓励为主的评价模式(学生都有虚荣心,都希望自己的成绩是“优秀”,如果严格评分,许多同学的分数都不会理想,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鼓励式评分,学生可以得到他们满意的成绩,同时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动手才能获得相应的成绩,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该阶段要注重电工操作规范的讲解与要求,学生在出现不规范操作的时候,老师提醒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的纠正过来,少数的学生在多次提醒后,也能规范操作,并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主动清理工位、整理工具的习惯。

第二阶段讲解模块2第4、5、6、7项目,采用:“项目任务布置必要知识点讲解学生按任务书安装电路自行检查教师检查通电试运行评价”的模式进行教学,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在知识点的讲解上,打破原书先讲元器件,再讲电路安装的模式,应在用到新器件时再讲解新器件的电气符号、作用、型号、安装要求及质量判断,这样学生学习完器件后立刻使用,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理论讲解与实际检测同步能让学生直观的学习元器件。布置任务时,配套给出任务书,在任务书上给出电路图与接线图及安装的具体步骤,学生只要按照步骤安装就能顺利的完成整个线路的安装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在安装完成后学生利用万用表先自行检查,刚开始时,学生基本上不知道从何下手,最好的也只是检查有无短路及外观检查有无出错,但是当老师检查时,学生都会注意去观察老师检查的位置与检查方法,无形中会让学生学会故障判断的方法(如果老师在检查时一面查一面讲解效果会更好),通电试运行最好在教师的监督下,由学生完成,既锻炼了学生,也保证了安全。当电动机按照要求旋转起来的时候,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对本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第二阶段后,从第8个项目起可采用:“项目任务布置必要知识点讲解学生分组讨论安装步骤及电路接线教师检查、纠错电路安装自行检查教师检查通电试运行知识拓展评价”的模式进行教学,如果每次都是由老师给出安装步骤及方法,学生会产生依赖,拿到新的电路就无法解决。让学生分组讨论安装步骤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增加学生间的友谊,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解决1个电路后,学生会逐步地掌握电路安装图的识读与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本组设计的步骤及安装图绘于黑板上,指出每一组存在的问题,学生再按照正确的步骤及线路安装,就能正确地安装完成电路。在通电试运行后由老师对知识进行拓展,既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又使学生学会故障判断的方法,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评价时该阶段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形式评定学生的成绩。

通过以上“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讨论及实践后,能学到相应的知识,基础中等的学生能顺利的完成任务,优秀的学生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学到电力拖动方面的技能与知识,没有了上课睡觉、耍手机的现象,解决了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行为习惯差的现象,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2

摘要: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要求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提高职业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在遵循赵志群先生有效学习原则的基础上,将一体化课程中重要的几种教学方法运用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 :一体化 教学方法 综合职业能力 中职语文

一、有效职业学习及综合职业能力

在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中,有效的职业学习是指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综合职业能力指的是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门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本着对个人和社会负责的态度来行事的热情与能力。

二、有效职业学习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失去了学生,教师讲得再好也是无效的。要提高职业学习的有效性,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还课堂于学生。

学校在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以前,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

自2009年起,学校开始推行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下称一体化课程)改革。2011年6月,学校获批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几年来,学校逐步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教师与学生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解日益加深。在课堂上,学生基本上能够围绕已明确了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则转变为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较好发挥。

2.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

综合职业能力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单科知识和单项技能,而且更加注重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提倡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

行动导向中的“行动”指的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表现为学生可以从多种可能的行动方式中选择自己的方式,在行动前能对行动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出预测,通过有计划的行动,有意识、有目标地去影响行动的结果。

过去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本堂课的知识要点、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单一的理论知识或单项技艺的传授,学生常常是学会而不是会学。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目标转变为对学生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同样是学习劳动版(第五版)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6课《计划》的写作,过去我们会先讲解知识要点,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写作。但若是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我们则对学习的方式进行如下调整。

(1)教师设计学习情境,下达学习任务书:班级要组织秋游活动,作为组长,你的首要任务是写一个活动方案。

(2)引导学生通过六步教学法完成学习任务。一是资讯。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利用资料区的学材和网络工具,搜集写作秋游计划所需资料后,进行信息分享。二是计划。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讨论、制订写作计划:① 明确组内分工。② 列出完成任务所需资料。③ 制订计划。三是决策。通过小组展示、讨论做出决策:① 各小组展示秋游计划写作方案。② 共同讨论所制订的计划,优化计划,确定最佳方案。四是实施。进行秋游方案写作。五是检查及评估。① 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自评、互评。② 教师进行典型讲评。③ 选出最佳秋游计划,在教室后墙张榜公布。

(3)课后总结。一是知识探究。让学生亲自体验学习任务的情境后,自主探索,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引导同学们整理零散的学习内容,帮助同学们构架知识体系,把同一个知识体系的内容联系到一起。三是收齐学生的任务书,以便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四是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评教师,评课堂,利于改进教学。

(4)布置课后作业。一是根据材料,写作工作情境下的计划。二是课程结束后,按“7S”要求打扫教学场地。

3.整体化的学习

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整体化的学习过程,包括专业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社会和交流式学习、情感和伦理的学习。

要实现整体化学习,首先必须确定多方面的学习目标,包括专业内容学习目标、解决方法能力的学习目标,社会与交流方面学习目标及认知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目标等;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不仅仅针对具体的岗位,还应着眼于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最后,教学设计要遵循一体化课程的基本原则,即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及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整体化的学习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对未来产生持续影响的个性化发展过程。中职语文教学应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来设置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的综合发展,为专业教学服务。

4.自我管理式的学习

在自我管理式学习中,教师设计和构建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情境和资源条件;学生以实现生活和工作情境为基础,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和方法,确定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从教师、同学甚至是竞争伙伴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职责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自我管理式学习的优点是学生可从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出发,目标明确,具有更广泛的自主决定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工具。中职语文应发挥教学优势,从多方面去促进学生养成自我管理式学习的习惯。我们可以在利用文字优美的文章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重塑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通过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自我管理式学习的意识。

完全自我管理式学习是比较理想化的,这样的学习习惯不易养成,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适应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养成不断主动寻求学习机会的习惯,爱上学习。

三、使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有效”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亚历克斯﹒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

在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以期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获得较多不同的观点。

如在学习《项链》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引发学生进行讨论:玛蒂尔德是个什么样的人?小说的结尾似乎不够完整,请大家各抒己见补充小说的结尾。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创造新思想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即兴表达各自的想法和建议,学生不需要解释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观点进行评价。在总结评价阶段,由师生共同总结。分析实施或采纳每一条意见的可能性,并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

头脑风暴法能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发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思,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生产以及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包括服务)为目的的工作任务。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借鉴这个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教授《调查报告》这一课时,我们就尝试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下面是实例展示。

课题:语文实践活动

项目任务:在校内进行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

实验班级:电子商务13C1班、动画13C1班。

使用课时:6课时(不包括课外调查)。

教学目标:通过项目学习,学生应当能够:一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调查项目。二是能正确选择可行的调查方法。三是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团队协作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四是按照要求完成一份较完整的调查报告。五是对其他同学的调查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

3.制订调查计划

一是确定调查项目(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如调查本校学生食堂的经营状况、校园环境卫生状况、学生课余活动状况、学生抽烟状况……

二是制订调查方案。如调查校园环境卫生状况需确定:调查地点(学生宿舍、食堂、教师办公室等);调查对象(学生、教师、后勤人员、行政人员、拜访校园的其他人);何时进行(午餐时间、周末大扫除时间等);使用什么调查方法(实地观察、访问、统计、座谈、发放调查问卷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等)。

三是实施调查方案。

四是完成调查报告:(1)小组分析调查得来的材料,从中发现并提出需解决的问题。(2)就该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自拟题目写成文章。(3)每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介绍本组的调查方案,实施情况,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4)张贴各组调查方案、问卷、调查报告等。

五是检查与评估:计划的可行性以及方案的合理性;实施过程;调查报告的完成情况;对调查报告的展示。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任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学生则要学会独立进行计划工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还需学会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学习过程。

项目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其他关键能力,有时,参加教学项目学习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作,可训练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与不同部门同事合作的能力。

4.角色扮演法

在角色扮演教学中,学生作为参与者(演员)或观察者,一起投身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行动学习和体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其造成的不同后果。角色扮演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帮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感悟职业角色内涵、体验职业岗位的情感,从而建立一定的职业认同感。

比如在讲授《求职信》时,我们对该课的学习任务进行了延伸。组织学习小组模拟现场招聘,由学生轮流扮演求职者、招聘专员及观察员,对求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模拟,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

四、积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半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笔者所授课的班级电子商务13C1班、动画13C1班120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所提高。由此可见,在遵循有效职业学习原则的基础上,借鉴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能够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促进作用。下表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试验前后数据对比。

当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以上教学手段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在实施头脑风暴法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在对各种意见的评价和整理则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会掌握遇到学生抵触情绪或沉默的解决办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中职语文教学应遵循有效职业学习的基本原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检验教学方法及策略选择的依据,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与展望[N].中国教育报,2007-6-16.

[4]娄延果,郑长龙.对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

篇13

摘 要 文章分析了目前现代工程制图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工程制图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研究,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设计,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现代工程图学 教学做一体化 情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Learning-Doing New Teaching Model of Vocational Modern Engineering Drawing Based on Improving Vocational Students' Innovative Capacity

SHAN Lan

(Zhejiang Tongj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1231)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engineering graphics, on this basis, study the knowledge and capacity of modern engineering drawing system, make the scenario design of teaching-learning-doing integration, build the platform of a wide range of practice, thereby enhancing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overall quality.

Key words modern engineering drawing; teaching-learning-doing; scenario design

0 引言

目前各行各业高级技术工人的大量短缺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蓝领”、“灰领”创新人才。现代工程制图学的能力的掌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工程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现代工程图学例,探索更适合高职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设计,构建合适的平台与设定合理的任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与适应科技迅速发展。

1 目前现代工程制图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企业应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设计,三维建模软件、二维设计软件的运用与制图是密切相关的,很多知识与能力体系都是相互交叉的,现在的大部分院校教学中都是把这几门课独立开设,少部分把制图和二维设计软件合并,但三维建模软件课程还是独立开设,这样做浪费了大量的课时。

1.2 学生特点

目前中国90后的新一代独生子女学生虽然都具备思维活跃的优势,但又普遍存在以下不足:(1)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缺乏自主思考的习惯及能力;(2)遇到困难极易退缩;(3)计算机应用能力较高,但缺乏学习的方向;(4)较之于本科学生整体素质较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工程意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较深入的思考,加之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以及课时的缩水,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较普遍,导致现代工程图学的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

1.3 教学方法、手段方面

现代工程图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量的习题练习是现代工程图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有些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无法想象出真实的空间三维空间模型,作业难度大,作业抄袭现象很严重,厌学现象比较多;另外作业的正确率很低,对于教师来说,批改制图作业,讲解习题都是事倍功半的工作。

2 适合高职学生的现代工程图学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企业应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设计,三维建模软件、二维设计软件的运用与制图是密切相关的,很多知识与能力体系都是相互交叉的,现在的大部分院校教学中都是把这几门课独立开设,少部分把制图和二维设计软件合并,但三维建模软件课程还是独立开设,这样做浪费了大量的课时。

现代工程图学课程的首要目的是培养空间想象力以及绘制工程图样和识别工程图样的能力。空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有极大的兴趣。所以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分为六大模块,具体是:(1)实践与认识;(2)制图的基础知识;(3)投影基础知识;(4)基本体及组合体;(5)专业制图知识;(6)零件测绘。模块四结合三维特征造型软件的特点,介绍一些特征模型。

采用模型、多媒体,二维软件、三维软件教学取代传统的板书,使之更加形象、生动、有效。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的能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课堂二维软件和三维软件应用的模拟,减少大量二维和三维软件课时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软件自学能力。

3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班级授课和CAD社团学习相结合。每个学生根据入学时间和专业设置都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班级,授课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这种行政班级布置作业和问题,安排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当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专业、年级或学生意愿组建社团或竞赛小组就某些问题开展活动,并在课堂上让社团成员,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探索学习经验,提高自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4 提升制图与设计能力模式的研究

制图与设计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课外学习环境,设定一个合理的课外学习目标,建立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是提高制图与设计能力的关键。

4.1 项目化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制图与识图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制定了一份日常任务工作单,重点解决平时绘图的校对工作。具体做法是:做练习时,让学生们保留作图轨迹(淡细线);由教师面授5位班级学生当周的绘图作业;这五位同学(全班学生轮换)再核对班级其他学生的作业,并签名、填写工作任务单;全体学生核对答案和批改人员及教师讨论;工作任务单的填写质量和班级成员评价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做即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制图和识图能力,又解决了教师批改作业耗时低效的矛盾。

平时制图的教学过程中,就让学生试着测绘,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测绘任务,首先是木模的测绘,主要锻炼三视图的表达;到实体零件的测绘,主要锻炼视图表达、尺寸标注;最后结合竞赛的目标,进行装配图的表达及拆画的任务。

4.2 多元化实践平台的构建

制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让他们更早更快更深的投入到制图的实践工作中去,是提高技能的良好手段。

大学生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引导他们组织CAD社团,开展社团活动,社团以大二年级学生为组织活动的中坚力量,通过一定的选拔,吸收大一年级的新生力量,大三年级学生协助指导、策划活动。通过社团一个常规性活动内容是自习课指导大一的制图。通过这个常规活动,一方面有效提高了大一学生学习制图的效率,另一方面锻炼了二年级优秀学员的表达能力,增加了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凝聚力,为其他平台的构建创建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科技竞赛,很多内容都和制图能力有关,特别是机械设计竞赛,每年有规律的组织学生参加,同样是大二主力、大一协助、大三指导,这样的机制一旦形成,加上卓有成效的成果,形成了工程设计、工程制造的氛围,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信心。

高校的挑战杯课题,教师的科研课题,积极吸收好的学生参与,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不但帮助教师完成科研工作,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5 结论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施现代工程图学创新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名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职《现代工程图学》“教学做一体”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CG357

参考文献

[1] 张碧霞.工程制图教学中立体思维的培养[J].重庆:高等建筑教育,2005(4).

[2] 殷燕芳.论工业设计制图专业的工程制图教学改革[J].山西: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3).

篇14

[关键词]商贸类专业 课程改革 技能培训 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王福君(1968- ),男,辽宁宽甸县人,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管理。(辽宁 鞍山 114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科研专项(2009~2010年度)一般资助项目“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耦合化研究”(项目编号:GZYB09009)和2009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商贸类专业课程、教材、培训一体化建设研究”(指南编号: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98-03

一、改革背景

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称之为耦合度,当三者之间耦合度越高时,说明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的程度越高;反之,相关性越小。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存在着重理论阐述,轻动手技能;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养成;重课程讲授,轻技能培训等问题。在课程、技能、教材三者关系上课程改革没有起到跑道的作用,没能实现与其他二者的有机结合。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但它的本质毕竟是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和行业依赖性,与技能、适应就业等关系密切,因此必须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理念来开发课程,倡导能力为本的高职课程建设。当前,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教材建设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由于商贸类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复杂多变,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跟不上,没有形成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所需知识能力的高职教材体系;二是高职教材内容陈旧,缺乏行业前沿的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没有形成行业岗位系列课程和人才持续发展系列课程的融合;三是高职教材与实际岗位技能、知识耦合度不高,学生通过教材所获得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工作过程结构不一致,以致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四是不少教材与岗位技能培训相脱节,教材是教材,培训手册是培训手册,无法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融合。因此,我们要以正确的理念来处理课程、技能、教材三者的关系,以课程为规范,以教材为手段,以技能为目标,实现课程改革、技能培训和教材建设的耦合化。

二、辽宁省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实践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划分,商贸类专业包括市场营销类专业和经济贸易类专业中的贸易类专业。辽宁省高职院校中市场营销类专业点数是52个,分别是市场营销专业点14个,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点12个,营销与策划专业点8个,医药营销专业点2个,电子商务专业点14个。经济贸易类专业中与商贸相关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点1个,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点13个,国际商务专业点4个,商务经纪与专业点1个,全省共有71个商贸类专业点,占全省202个专业点的35.15%。近年来,随着辽宁地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辽宁省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数量不断增加,各个学校也开始进行专业群建设,不断理清专业与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目前,辽宁省很多高职院校把与市场营销专业相近的专业归类形成商贸类专业群,绘制商贸类专业群发展规划图,形成大类专业(商贸大类)—主干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方向(汽车营销、房产营销)发展脉络,并对应形成专业群内课程结构体系。

在辽宁省82所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中,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鞍山市唯一一所商贸类专业比较齐全、以服务第三产业为主的高职院校。目前,我院的商贸类专业主要有市场营销、市场营销汽车方向、市场营销房地产方向、电子商务、商务经纪与以及为连锁卖场培养人才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从2008年开始,我院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校企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顶岗实践、企业百家讲坛、专业招聘会为媒介开展校企合作;针对课程改革、技能培训、教材建设、双证书制度、实践教学等进行深层次改革;依托专业群建设,不断梳理出专业群的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形成专业群内完善的课程体系,在选课范围、课程置换、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相应的配套探索。

三、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一体化改革实践

(一)课程改革

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按照行业、岗位所对应的典型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任务驱动为理念有选择地将原来分属于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成一门新的课程,积极开发有别于学科知识型的岗位技能培训课程。

1.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上,实行任务驱动的模块式教学,将技能训练、实践知识、岗位培训纳入商贸类专业课程,避免以理论的系统性为目标形成学科课程,实现以实践的系统性为目标形成技能活动课程。从纵向来看,课程内容的选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而这个专业知识体系必须以岗位技能为主线,理论知识必须能够支撑这一主线。从横向来看,每个课程都是构成岗位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是岗位任务及相关岗位要求;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综合理论知识;完成该任务的工作步骤;完成该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在课程的组织上实行归类管理,与专业归类相对应把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方向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形成“能力类别+能力模块+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实训”的新型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由通修课程和通选课程组成,通修课程主要有5~6门构成,侧重于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的养成,以及非专业职业技能(即通用能力)的养成。通选课程主要按照人文与社会、自然科学、语言与艺术、经济与管理、综合业务素质五个系列设置,引导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目的在于文理交融、一专多能。大类专业基础课程(3~4门)在于搭建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平台课程,其内容能够支撑相近多个专业。专业主干课程(5~6门)体现了专业群内专业之间的异质性,也是专业岗位能力的主要载体。理实一体化课程(1~2门)是基于岗位的操作理论与操作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目的在于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课程组织时,学院从总体上控制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2.在课程目标上,从单纯的知识传授或重技能训练转向重知识、素质与能力并重,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目标的确立与专业知识体系和技能项目体系相适应,按照岗位技能链进行课程整合。如学院把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和商务经纪与三个专业中的《商场服务技术与规范》(60学时)、《商品学基础》(34学时)和《店铺开发规划》(26学时)三门课程按照岗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整合为《卖场营销实务》一门课程。整合后的《卖场营销实务》(68学时)由卖场基础知识和卖场营销实务操作两部分组成。卖场基础知识主要介绍了卖场的含义和种类、卖场的组织结构与营运岗位、卖场选址定位、卖场的招牌与店面、卖场的照明与色彩、卖场的POP广告、价格标识、卖场安全、商品等基础知识。卖场营销实务操作部分主要从市调、订货管理、销售管理、库存商品管理、商品陈列与盘点管理、损耗管理与防损、收银管理、会员管理、顾客服务与投诉处理、卖场营运效益分析十个任务出发进行卖场营销实务操作教学,边讲边练,使学生掌握卖场中各个岗位的技能。整合后的《卖场营销实务》剔除了原有课程中陈旧、重复的部分,大大地缩短了学时,突出了课程中实践技能的培养。

3.在课程价值取向上,走出单纯围绕岗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思维框架,实现学生以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理念的课程设计。课程的价值取向克服了技能与人性、科学的脱离,克服了唯就业的技能论和唯学科的知识论,注重了学生发展潜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满足学生从低层级向高层级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培养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关系,处理好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徙能力的关系。

(二)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是高职院校区别于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学院紧密结合岗位关键技能的要求,对照国家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确定和调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关键技能点,按照企业岗位标准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学院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岗位培训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理实一体化课程。这样的课程有利于学工交替、校企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进行岗位培训、从业前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等。

在技能培训上,重点打造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训师资上,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领衔、专任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适合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逐步形成专职教师既能从事基础课程讲授、实践课程操作,又能进行岗位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的工作机制,提高专职教师的职业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打下基础。在实训基地上,重点建设校外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促进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力求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化。为了缩短学生素质、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我们规定大一、大二的学生每天早上进行公共交际及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半小时,主要是在校内进行普通话语音训练、职业口才实训、礼仪实训和应用文写作实训;每个周二下午都要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学期末要进行职业技能汇报展示。在校期间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行业以及企业文化,学校积极进行教授论坛、企业百家讲坛以及企业培训、相关职业资格培训进校园活动。更重要的是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根据企业不同岗位的要求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专项礼仪等非专业素质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使这些学生能够立刻进入工作角色,有的还成为顶岗实习单位的中坚力量。

(三)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最主要内容,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学院商贸类专业大类基础课程教材既注意了教材内容的先进性,针对行业企业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及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又保持了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专业课程主要根据校企商讨的教学大纲来组织自编教材和讲义,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任务驱动来设计内容,以提倡能力本位理念为立足点,充分以教材来体现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为商贸类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关键在于确定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与商贸企业培训专家共同开发紧密结合行业实际,突出职业操作内容的特色教材,作为商贸类专业的平台基础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力求实现三个创新,一是打破一灌到底的单一知识叙述型教材模式,尝试建立包括知识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和以任务为模块的技能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教材模式;二是实现文、音、像相统一的配套建设,构建教材的立体化模式;三是尝试建立课程、岗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一体化的教材模式,实现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多训练的高职教学模式。专业选修课程教材内容的建设更是体现岗位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课程形式和结果的多样化,不搞“一刀切”,允许顶岗实践和订单培养中的培训课程与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进行课程置换。

(四)实现三者的高度耦合

卖场与卖场之间的培训差别很大,很多中型卖场和大型卖场培训出来的员工在其他大型卖场和外资卖场中无法立即工作,主要是没有一个三者之间耦合化程度很高的教材。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一体化建设主要是按照大型标准卖场的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陆续出版了一些商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如《卖场营销实务》《推销技术》等,非常适合作为各大卖场人力资源培训使用。

首先,基于工作过程找出岗位上的技能要求,分解出岗位能力标准,设计出相应的学习领域即课程,构建“能力类别+能力模块+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实训”的新型课程体系。其次,对新型课程体系中的技能链进行详细分解,能力类别分为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能力模块是支撑能力类别的具体能力,如基本素质可以分为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通用能力可以分为公共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礼仪和口才能力;岗位能力是指本专业中的关键岗位能力,一般能够分解为4~5个;拓展能力主要是指与本专业相关的纵向或横向的外延能力。在能力类别中基本素质、通用能力、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分别占总额的15%、15%、55%和15%左右。学习领域即支撑能力模块的课程结构,主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标准,科学合理地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最后,坚持素质与能力并重的原则,进行课程和技能项目体系的构建,在课程设置和顶岗实践、订单培养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技能的培养,可根据合作行业、企业的不同采取校企两地培训与考核,教学学时可以灵活地在校企双方完成,增强了针对性和灵活性。

四、对改革的反思

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一体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存在着有些教师动手能力弱、校企之间缺乏深层次合作以及商业秘密保护等原因,往往会使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缺乏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董新伟,杨为群.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