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精准农业发展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地是突飞猛进,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电商平台呈井喷式的扩充市场,毫无疑问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所谓的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就是指的农村地区特色农业农产品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和推广,促进农村网络创业,拉动网购消费。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帮助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的社会共同目标下,电商扶贫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一、 甘肃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一) 网络覆盖,农村地区有了传送带
目前,甘肃省70%以上的农村地区已基本实现网络覆盖,40%以上的贫困乡能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交易额的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宽带就像是一条传送带,将信息、人才、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北农村地区。
(二) 三大电商助力,电商交易平台遍地开花
2015年,三大电商京东集团、苏宁易购和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的农村电商计划相继落地甘肃,数千个的县级运营中心和数十万个村级服务站的建立,将电子商务的网络覆盖到甘肃省70%强的县以及50%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已在甘肃遍地开花。
(三) 快递也下乡,农村物流网逐渐建立
“要致富先修路”,同样的,要发展农村电商对贫困地区而言,首先就需要克服物流问题的困难。在加快“快递下乡”的政策性指导下,甘肃省80%的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物流网,但多数偏远贫困农村地区的物流网仍在建立当中。
二、 甘肃省农业发展现状
(一)甘肃省农业现状概括
以草食畜、蔬菜、林果等产业为主要农业发展方向的甘肃省目前形成了粮、经、饲“三元”一体的农业结构,另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加快发展农业区域化布局。
目前,该省六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升。草食畜牧业、优质林果、蔬菜产品、中药材人工种植、马铃薯六大特色农业在全国范围具有重要地位。
(二)农业发展瓶颈
1.自然灾害频发
甘肃省地貌复杂气候变化多样,农业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很大。近几年,甘肃省极端天气增多的趋势,如持续性的干旱就严重影响到农村地区的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
2. 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市场竞争力在全国来说相对较弱。现如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很大,该省农业抵抗风险能力较弱,易受到其影响。
3. 农村劳动力不足
因缺乏资金、技术,甘肃省农村地区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缓慢。
三、 电商精准扶贫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一) 电商精准扶贫政策的成果
1.信息先行,提供网络信息平台服务
目前,甘肃省已经建成1个省级信息服务网络平台、80多个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4000多个村级信息服务点。政府在工程总投资出资3100万元,各村级信息服务点日常运行费用也由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列支,不增加农民负担。
2.以点带面,建立电商扶贫示范点
2016年,甘肃省以点带面在全省建立了一批兼具典型特点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电商示范县和示范村,数个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也在贫困县建立起来。
(二) 政策推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甘肃省电商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在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偏远贫困地区农村农民的互联网和电商扶贫意识仍有待加强;贫困农村地区的资金及融通方面活力不够;电商专业人才比较紧缺;农村地区的电商平台虽然基本建立,但是技术层面仍有待提高。
(三)电商精准扶贫为农业经济提供新思路
1.电商+农业+人才
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引进大学生人才边学边干成为技术骨干,手把手教农民如何掌握现代技术,使农民真正成为“能手”。用技术留下青壮劳力,推动新型职业化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人才缺乏的瓶颈。
2. 电商+农业+资金
近两年电子商务逐渐向金融领域发展,电商精准扶贫“电商+农业+资金”模式为解决农村融资难、资金缺乏等困难提供了新路径,在农村融资问题方面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为便于农村地区资金的融通,在国内知名三大电商平台的支持下,甘肃省积极培育兼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本土农村电商平台。
3. 电商+特色农业
甘肃省电商扶贫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创新,敢于尝试,开辟了“电商+农业+旅游业”、“电商+绿色农业”等新的模式,为该省特色农业真正地、长远地、可持续地发展提供新思路。
4.电商+物流网+品牌建立
在电商精准扶贫政策下,互联网和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上达到了高度融合。电子商务平台和物联网的建立增强了区域间联系,以县带村,联合发展,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培育农业农产品等特色品牌。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技术;推广
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互联网+”模式成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在互联网与农业技术相结合的背景下,农业技术服务方式得到了改善与创新,其服务效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言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互联网+”农业概述
所谓的“互联网+”农业,就是指将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融入互联网技术,使农业发展趋于科学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在“互联网+”农业模式下,传统农业的时空限制不再成为问题,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互联网+”农业能够适应发展需求,对于农业产业的改造与升级而言无疑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目前,关于“互联网+”农业模式,我国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与缺陷,现阶段对其经济效果的评估也并不全面,然而就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而言,该模式的发展潜力与空间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前景
2.1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一致认可,在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中,该模式发挥着巨大作用,其能够有效转化农业技术成果,使新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并且能够为农民提供培训,促使其职业化水平得到提升。总而言之,为了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将“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2.2有利于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将移动网络传输设备运用于农业科技推广中,可以使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得以上传,在云技术的支持下,农业相关信息得到有效搜集与整合,基于此对其采取专业处理措施,就可以使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而支持政府与企业作出正确决策,提高公众服务质量,为推动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3推动科研、教育与推广相结合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科研、教育以及推广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农业成果转化率得到有效提升。站在推广人员的角度,他们可以结合自身需求搜集相关信息,而农学院则可以基于信息需求,对相应的农业技术进行研发,在学习与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中,推广人员只需要利用互联网即可,并且还能够通过基层推广结构,将这些技术手段提供给农民学习,如此一来供需对接问题就得到解决。
2.4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互联网+”模式下,农业技术推广强调的是生产的精准化发展,并且需要对网络化农业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加以运用,使环境感知、实时监测以及控制自动化得以实现。其次,在精准化作业的实施过程中,耕地生产潜力也得到充分挖掘,这样就可以减少生产投入成本,使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站在农民的角度,他们可以利用手机等设备对农作物生长基本要素进行学习与了解,并在云系统数据分析的支持下,有效调整农作物生产方式,进而减轻他们的劳动压力。
2.5有利于环境污染控制
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在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污染问题更是愈演愈烈。而在“互联网+”模式下,传统农业思想得到巨大转变,农民可以对环境污染问题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与认识,这样他们自然就能够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进而使农业化学物质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减轻环境污染,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6有利于网络化服务水平的提升
“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信息监测系统得以建立,该系统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例如灾害预警、耕地质量检测、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等,并使农业发展趋于“订单化”。与此同时,在云数据的支持下,农作物生产情况得到完整记录,消费者对农作物有一个深入了解,如此一来,食品安全与质量问题就得到解决。此外,基于农民培训教育平台的建设,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接受教育与学习。并且在面临一些实际问题时,他们只需要将视频或照片上传给平台,就会有专家为他们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农业科技也得到普及,对于农业推广服务质量的提升而言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技术推广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则在技术层面上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模式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影响,并结合国内农业生产现状,采取有效运用对策,促使“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喻利春.浅谈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J].新农村(黑龙江),2016,(10):21.
[2]汪发元.中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2015,(6):21-24.
一、"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互联网+”时代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互?网+”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讲已不陌生。结合当前农村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等现实问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近年来,农村用户手机上网的比例已达8成,越来越多的农民成功转型成为“新农民”。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不仅提高了农民对于新兴技术的认知,也提升了部分农民的素质。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网络,学习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购买更加方便的农业载具。在提升自我认识的同时,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术,使农民的工作方式不再繁重化和单一化,从而利用互联网真正的可以实现技术共享、成果共享、经验共享。“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跟不上时展的农民,也只能被动的望洋兴叹,这样的农民会被时代所逐渐淘汰。因此,只有让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展现真正对农民有价值的作用,他们才肯买账。在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农业发展走向机械化、现代化、智慧化的重要任务。职业农民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增强自己的本领,反哺到现代化农业发展与经营中。空巢化和老龄化是农村的真实写照。如何在日益老龄化的农村地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一个难题。例如:农业电商助力经济腾飞。近年来,电商企业进军农业科技领域的例子十分常见:从产品O2O延伸发展;通过互联网进行全面服务,找到创新盈利模式;与政府和大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开展农村综合服务,其服务不仅包括产品供销,还包括金融产品、农资交易、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追溯等平台的搭建。这样一来,“互联网+”才算真正的走进农村,帮助农民。而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兴模式的产业链带动农业发展,提升自身的经济,从而用简单、快速、有效的线上模式,创造更高的价值。此外,供应渠道、农村电商、土地电商等领域在近几年也均有巨头出手和创业者入围。互联网改变的其实不仅仅是农产品流通,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向产中、产前等领域扩展。因此,在各个垂直细分领域,特别是在猪肉、粮食、大豆类经济作物、农机装备、仓储物流、农机金融等领域会产生更加优秀的农业互联网企业。
二、"互联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发展前景
“互联网+”模式下的农村创新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呈现出创业主体多元化、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明显特征。但创业项目同质化、科技创新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融资难、政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成为当前制约农村创新创业的主要问题。因此,未来农业领域发展机会,可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1.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作业方式势必成为主流。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机智能化发展息息相关,我国农业现代化经过落后到追赶的演进,如今正向创新迈进。在农业发展的新时代下,将呈现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全新现代化农业形态。农机行业发展要突破“上有天花板,下有地板”的双重挤压,必须加快发展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升农机装备的供给能力,缩小与国外产品差距。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和产业安全,既是农机人的历史机遇,也是农机人的历史挑战。在呈现科研领域农机化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才能谈互联网+、智能化、电商平台、农机新能源、农业新技术、金融助力等新型而广义的农机化概念,为推进现代化农业出谋划策。农业硬件装备的需求增加,也将带动着农业机械的智能升级及衍生服务的创新,例如无人驾驶农机、自动化设备、植保无人机、农机贷款等。
2.“互联网+”大背景下,农业化生产有量可依,产品有路可销。随之农业创新保险、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等应运而生,它囊括了农业资源、技术、市场、气象等各方面的数据,使农业生产有量可依,产品有路可销。市场需求加大,农业保险的创新,又将进一步拉动农业气象、农业大数据的发展。但是从实质来讲,我国“智能化”的农业市场并不乐观,不少人都在盘算自己的小九九,从而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以后的发展前景。国家方面对农民的补贴有限,而且只对部分机型补贴,这就形成了新产品在研究和推广上的成本很高,产品的成本增高,相应的售价也会增高,这样一来,不少农民也只是对“互联网+”抱着观望的态度而已,从而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不少农民就又会决定重新“吃老本”。其实只要国家适当改变策略,农民还是很乐意接受“互联网+农业”这种新兴模式的。例如:适当放宽政策,加大优惠力度,让农民从慢慢接触互联网电商开始做起,一点一点的派遣专人指导与讲解“互联网+”模式的良好运营与发展。而且还应改变农民对“互联网+”的偏执看法。利用互联网将原本各自为政的每户农民团结起来,建立完善的农业企业生态链,让每个人可以在这个圈里分享经验和优秀的技术,使农民更快速地掌握新技术的要点,从而带动农民谋求“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全面走向致富的道路。
3.电商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将主导未来的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升级、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电子商务就是在互联网线上做营销和销售,与传统零售一样,有各式各样的销售渠道,从近几年大的发展方向平台店铺模式到微商再到社群电商,品牌都在逐步亲近消费者,用内容和信任获取更高的转化和复购,社群电商将是大品牌如何实现规模化销售的挑战。电商为农产品销售打开了另一道大门,如今模式虽已成熟,但缺乏创新动力,如何打通供应链通道,或能更快的撬动农村市场成为一个困扰农民的大难题。
因此,如何行之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才是重点。当务之急,农民应利用互联网建立一条相对完整的供货-出货体系。例如:可以模仿奇安软件的模式来完善自己的电商渠道,从而快速有效的掌握一手信息。利用多渠道的信息更能让农民掌握有价值的供货和出货渠道,从而使原本无力的市场加入创新元素,让市场不再只具备雏形。同时市场一体化后,营销模式将变得不再单一,从而真正有效的实现农业新需求和供给侧的有效衔接。使“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相融合。
如何看待农业
农业有着光明的前景,是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产业。人类无论发展到什么水平,农业都不会消失。现在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像美国和欧盟,农业总产值稳定地占GDP的10%左右,其城镇化率达到70%,但仍有30%是农村社会。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会逐渐边缘化,但这是一种模糊认识。相反,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日益重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业,许多大的企业也开始把资金投向农业,如联想集团在青岛投资蓝莓基地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就预测,人类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将会发生在农业领域。在此之前,人类曾经经历过五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是由狩猎到农牧业的出现和兴起,大约在公元前七八千年;第二次产业革命出现了商品经济,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第三次产业革命是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基础的工业革命,大工厂生产形成,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第四次产业革命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国家乃至跨国大生产体系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五次产业革命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革命,钱学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预测其马上就要到来,这次产业革命果然很快就到来了,到现在仍方兴未艾;第六次产业革命将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农业革命,其特点为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大农业,农、工、商综合生产体系产生。
按照钱学森的观点,在第六次产业革命中,农业是一个巨系统,包括农、林、牧、副、渔、沙、草、海等。其主要特点就是用第二产业改造第一产业,使第一产业具有第二产业的特点,也就是用工业化、信息化的思路搞农业。因此,第六次产业革命中,农业将体现出工业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生产上将有机械化、智能化、流程化、标准化、规模化等特点;表现在生产者上将有组织化、专业化、技术化、职业化、知识化等特点,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新兴经营主体的出现,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表现在产品上将是商品化、品牌化、高端化、优质化,现在市场上的品牌农产品不断出现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搞农业要抓住第六次产业革命的这些趋势。现在有经济学家讲,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土地私有化,这根本没有抓住中国农业发展的问题。中国土地私有化了两千多年并没有发展好农业,况且现在农民手中的经营权从权益上讲已经类似于产权,但避免了绝对的产权带来的流转僵化、阻碍发展、失地农民流民化等不良效应。由此可见,对农业发展要有科学的判断。
从现代农业的内容上讲,大体有几大块,即绿色农业、蓝色农业和白色农业。绿色农业包括种植、畜牧等内容,蓝色农业主要是海产业和水产业,白色农业则是以菌类为主的各种产业。这三大块现在从生产、生产者、产品上都体现出了工业化、信息化的特点。
总之,农业决不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是一个没落甚至要消失的产业,相反,农业在今天正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的主角,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将会担当重要的角色。可以预测,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城镇化率的提高,中国的乡村减少了庞大的人口负担,农业生产率大为提高,中国的乡村也会在现代化的基础上迎来新的复兴,而不是消失。
如何看待涉农报纸
对农业的前景有了清晰的判断,我们对涉农报纸的前景也便有了清晰的判断。
近年来,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青壮劳力在向城市转移,一些人看到这个现象就认为农村没人读报纸了,农村报的没落甚至消失是必然的。但是这只看到了事情变化的一个方向,却没有看到事情的另一个方向。传统的、自然经济状态下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并不会产生阅读报纸的迫切需求,这样的读者群,只是一个被动读者群,别人订份报纸给他,他会仔细看,让他主动掏钱订报纸,则是很难的。这样的情况也会在农村长期存在,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对农村地区进行报纸公益性、指令性发行的必要性,因为只有这样的手段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及主流价值到达农民手中,这对稳定农村意义重大。如果在小农经济盛行时,仅靠市场手段进行报纸发行,则报纸就会退出农村,从而减弱执政党对农村的影响力,如同印度、巴西等国家的农村状况,与现代文明形成巨大反差。当然,农村的发展,也使这样的情况在缓慢改变,使这样的阅读人群在减少,但是这样一个传统的人群结构的解体、转移,对于涉农报纸的受众群并不是必然的减少,由此得出“农村发行量的减少是必然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相反,在稳定公益性发行的同时,应看到随着农村劳动人口的转移,在广大的农村,一个新的格局也正在形成,当农业进入了第六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工业化、市场化的进程以后,与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同时,新的经营主体也出现了。这就是大量出现的种粮大户、植林大户、种棉大户、养殖大户、农场主、合作社等。这些经营主体需要懂技术、懂管理、了解市场信息,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对报纸的需要,而且他们自身也有能力订阅报纸。只要在报道内容上经常地抓住现代农业在生产、生产者、产品几方面出现的新趋势、新变化进行综合、梳理,并且有积极明确的发行推广策略,那么涉农报纸还是有一个广阔的新兴市场的。这一群体粗略估计山东全省也有几百万,这是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新群体,这个群体不是自然经济下的主体,而是市场经济下的主体。这个新兴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在中国农村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新角色大量涌现,人数众多,这是一个潜在的、庞大的读者群。这是第六次产业革命在农村创造出的新群体,农村人口减少了,但可能的主动读者群增加了,做好了这个新兴市场,涉农报纸还会有很大发展空间。认准了这一趋势,就要积极拓展,占住先机,在市场上领先一步。当然,开拓这个市场,关键还在于要抓住生产者,因为生产者联系着生产和产品,处于枢纽地位。从新闻学上讲,这是以人为本做新闻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在报道时牢牢抓住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
发达国家涉农媒体的发展也预示了这个前景。据《美国媒体农业新闻报道的特色》讲:“美国的地方农业媒体发展迅猛,2000年,全美的地方农业媒体情况是,共有涉农报纸101份,涉农杂志432家,涉农AM(短波)广播电台1001家和FM(中波)广播电台745家,还有12个州和3个地方收音机网络及3家涉农电视台。美国地方农业新闻媒体的蓬勃发展,很好地适应了美国精准农业发展的需要。精准农业是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减少化学物质使用,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精准农业让每个地方性媒体新闻报道都高度聚焦本地区的农业。美国的农民、农产品经销商和广大消费者,从本地媒体微观角度了解与自己的生产息息相关的天气、化肥、种子、产量、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和供求新闻,而对其他地域的新闻了解,更多得益于美国发达的互联网。”可以看出精准农业的内容,大致相当于第六次产业革命中讲的内容。
关键词:县域金融 县域经济 支撑作用
金融与风险是两个并行的概念,作为将资金作为行业核心经营项目的金融行业,其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而言,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的不稳定性也可能直接带来经济市场的不稳定,也正是因为如此,目前各县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县域金融多采取僵硬的、保守的管制态度,最终导致县域金融无法按照市场需求正常发展,进而也就无法更好的服务于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事实上,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县域金融的支撑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说,县区发展过程中,应当对县域金融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保证县域金融健康稳定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利用县域金融带动县域经济,这样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长久发展。那么具体而言,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县域金融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能绕开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村产业发展,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所有县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的发展,甚至在有些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县域金融对农村发展产生支撑作用,自然也就是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支撑作用。
(一)县域金融促进农业创新
创新是目前社会发展的基本潮流,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政策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位置,而农业作为传统的产业,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其发展模式相对固定,而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不管是农业发展本身面对的自然环境的改变,还是农业发展中面对的竞争环境的改变,都要求现代农业做出创新和改变,只有创新和改变,农业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我们知道,传统农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是产出值并不高,也就是说输入和输出之间并不成比例,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要打破这样的局面,那么就需要农业创新。农业创新需要以及的创新资本,比如进行基本的农业科研研发,或者进行其它创新试验田等,而这些资金的来源,就需要县域金融作为支撑,比如通过融资、信贷等形式。由此可见,县域金融对农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这也正是县域金融对农业发展支撑作用的体现。
(二)县域金融推动精准惠农
“精准惠农”是最近推出的一项新的惠农政策,其基本含义就是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农民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惠农活动,可以说,精准惠农是新时期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政策。我们指导,在精准惠农政策的实行阶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人才或者资金的投入,而不管是什么投入,其根本都是资金的保证。以目前精准惠农政策的实际适用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区的精准惠农,都需要地区金融的椭,从基本的资金借贷到资金引入或者招商引资等行为,事实上都是县域金融在发挥作用。所以说,县域金融推动精准惠农,也是对农村产业发展的一种支撑。
二、县域金融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县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作为县域市场经济主体的乡镇企业,自然需要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样体现在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上。与大城市的大规模企业相比,乡镇企业具有很多自身特点,其一是乡镇企业的资金基础相对薄弱,大企业的崛起通常具备一定的原始资本的积累,但是乡镇企业则不同,由于门槛较低,或者政府鼓励等原因,最初的资金投入并不大,所以总的来说,乡镇企业的资金基础都相对薄弱;其二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大,由于乡镇企业最初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其可塑空间大,而一旦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某些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因素,那么乡镇企业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通过对乡镇企业的基本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乡镇企业的发展,必然需要资金的融入,而资金的融入来源,大多数是县域金融。所以说,县域金融对乡镇企业的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是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体现。
三、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多元化的支撑作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以外,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体现在其促进县域经济多元化发展方面。县域金融本身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行业,他的存在就打破了县域经济的纯实体经济的局面,丰富了县域经济的组成,同时,县域金融的存在也可以为更多其它产业的发展,比如现代技术产业发展、计算机互联网行业发展等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县域金融与其它行业的互动最终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多元化,进而保证县域经济的长久和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机械;新技术;计算机视觉
在农业中大力发展机械新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实施农业机械化建设,采取更多的机械新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次,通过农业机械新技术,可以最大程度的解放农村劳动力。
1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1计算机视觉技术
因为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农业经济效益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质量好坏,优质等级的农产品价格会更高。但是如果以人工方式对农产品进行分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效率很低。而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其主要是依靠图像处理、视觉模拟等先进技术作为技术依据来对农产品品质进行分级检验。现如今,计算机视觉技术还在农业机械收割、播种等领域有所涉及,但目前还无法有效处理快速获取动态图形信息,为收割、播种这一领域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题,还需要相关人员继续进行研发[1]。
1.2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是当前社会上讨论的热点话题,是最前沿的高科技之一。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传统的农业中是时展的需求,也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如美国农业已经开始使用激光拖拉机,实现了人工智能操控拖拉机的方向、所在位置和工作动态,极大的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操作精准度,也使得农业生产更加舒适省力,尤其适宜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1.3自动控制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还有很大的应用与提升空间,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生产领域,依然还属于机械新技术。例如,在蔬菜大棚的农业生产中,通过自动控制技术就可以自动对大棚内部的温度与湿度进行合理的实时调节,不但使调节后的温度湿度更加科学精准,更适宜蔬菜的生长,也大大减少了人力劳动工作量。
1.4联合耕作机械技术
所谓联合耕作,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械一起使用进行农业耕作。通过联合耕作,可以缩短农业生产时间,提高农业耕作效率。通过采取联合耕作机械技术,可以一边耕地一边播种,也可以一边采收农作物一边打碎秸秆。这样的耕作要比传统耕作更加高效省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5液压机械技术
采取液压机械技术,不但能够节省大量的能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还能够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不会因为其他因素影响其工作效果。这是因为与其他的农业机械相比,液压机械采取静液压转动技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转速,不但对机械本身的使用寿命有很大益处,也提高了农业机械生产的稳定性。另外,采取液压机械技术,最显著的优势除了节能环保以外,还在于其不会发生任何泄漏,所以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这也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很关键的一点。
2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农业实现机械化生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此形势下,需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业机械新技术实践运用水平的提升[2]。
2.1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大力扶持农业机械新技术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缩短城乡差距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在此情况下,政府应当大力扶持新型高效农业机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为农民负担一部分的购置机械费用,促进农业机械新技术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2.2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
我国是地大物博的农业大国,各个地区都有农业生产,但是农业机械新技术在研发应用时往往只是先在一部分发达地区实施。而在偏远地区,人依然是最主要的劳动力,新的农业机械无法普及到这些地区,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新时期下还需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使更多的地区实现高科技的现代化机械生产。
2.3注重机械化生产的节能性
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生产与人工生产之间存在的区别之一就是人工生产时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机械化生产有时则会造成生产原材料的浪费。例如在玉米的采收中,人工采收基本可以实现颗粒归仓。但是机械收割则有可能无法将倒在地面的玉米采收起来。这与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使用农业机械新技术时,应该要注意节约资源,避免浪费,实现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的双赢[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与发展潜力,并且在很多领域都还有很多的可发展空间。这就需要技术人员不断的积极研发更多更高效的农业机械技术,同时还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支持,做好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从而最大程度的将人工劳动力解放出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芬.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南方农机,2016(11):22+28.
[2]李锦图.农业机械新技术应用探索[J].农业工程,2016(6):13-14.
摘 要 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含义,通过对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今后“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将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其能够适应当下的环境,提升现代农业经济效益,从而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 现代农业 发展路径 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年来,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互联网技术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受到了阻碍,其必须迎合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将“互联网+”融合于农业发展过程中,以形成有效的产业整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需要不断地完善产业结构,实现智慧农业的转型,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路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含义
“互联网+”农业指的就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并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提升农业生产技术,优化农业产业链,挖掘和丰富农业生产相关信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保障农业的稳定增长。
二、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度不高。虽然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在部分偏远落后的地区,网络条件并不是十分好。当地的农民缺乏网络交易意识,而且对网络的应用也不熟悉,以致于其仍然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运营模式,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互联网+”农业。二是还未重视农业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在转型过程中忽视了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制定和完善;三是部分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慢,对互联网的应用还未完全掌握。农产品的信息还是过去的传统手法,未能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从而导致农业电子商务服务效果不显著。
三、今后“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向智慧农业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下,现代农业应当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向智慧农业转型。首先,要将互联网技术贯穿于农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科学地控制施肥灌溉,有效分配人力资源,促进耕种的精准度。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保障农业生产的专业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其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升级农业生产技术。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其能够通过大数据来把控各项信息,实现便捷而有效的通讯,可简化农业生产的繁复性。比起传统的数据,物联网的大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要更为广阔,数据类型要更为丰富,具有结构不单一、规模大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大数据,完善物联网体系,能够有效的实现智能化生活,对田g的土壤、生态环境和作物等实施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耕种中的问题并采用针对性的方案来解决,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二)完善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产业链
现代农业想要取得良好的发展,核心任务是制定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并不断地完善。为避免发生农业生产和销售中的各项问题,则必须遵循共赢原则。现代农业应当做好市场调查,明确市场的农业产品需求,发展龙头企业,以带动和发展其他生产企业。要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提高企业竞争力。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扩展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创新。
(三)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之一,其是一种全新的购物模式,能够对农产品的销售起到重要作用。这种新型的销售方式,能够减少产品的流通成本,缩短流通时间,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从而提高农业的销售量,增加农民的收入。这种经营模式可以让人们更了解农产品,丰富农产品的类型,有利于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也是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四、结语
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就当下而言,“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展速度快,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解决。这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急于一时。“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制定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制度,寻找最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伊恩桥.“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选择[J].农技服务,2016(15):183.
[2] 柳妍,王鹏.“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武汉市广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6(20):12-13.
【关键词】农业中职;病虫害;防治;策略
传统的农业病虫害防治中,我们使用的最频繁和最广泛的方式就是化学农药,这种方法虽然在短时间内产生一定成效,但是虫害也会逐步产生抗药性,还有就是农作物上的农药残留物超标容易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对整体环境都有不利影响。有机农业种植过程中,对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品的依赖性减轻,采用生态调控、物理和生物方式达到病虫害防治目标和养分供给目标,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值得推广发展。
1有机农业概述
有机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基础和目标,遵循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依靠生物循环体系帮助农作物生长[1]。首先,有机农业不以化学药品和肥料作为生产保障,其次,有机农作物之间形成相互的生物作用,种群生态关系的建立是病虫害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有提升农作物产量的重要作用。再次,有机农业提倡作物的轮作鼓励适当添加物种的数量,利用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关系。最后,合理选择生态调控、物理、生物方式实现病虫害防治目标。
2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2.1重视生态平衡的建造,进行多样化种植
有机农业发展中重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之一就是多样化种植,模拟生态系统以改善单一种植模式,转化不利的生态条件和资源环境,给病虫害的生长营造消极环境,实现对其传播的限制,从而达到抑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以多样化种植方式实现对病虫害防治的目标,需要在空间以及时间上实现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针对前者来说就是要科学把握种植和作物收获时间,后者主要就是以品种类型扩张和地理空间扩大的方式实现多样化种植目标。以具有多样化特点的生态条件,实现对益虫繁殖与生长的有利影响,对害虫繁殖和生长的抑制。
2.2强化管理生产过程,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生产管理过程中,首先是选种环节,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可以起到病虫害防治的作用。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对选种进行充分晾晒,之后用温水浸泡,消毒后实施种植。依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对栽培制度进行科学调整,播种时间尽量避开病虫高峰期,有害虫和有益虫的生长态势要均衡,相互之间的抗衡可以减少害虫对作物的伤害。播种之后适当配合虫害药物进行科学防治,等作物生长到一定高度之后,修剪枝杈,帮助定花定果,减掉有害虫的枝杈。做好农田卫生管理,农田清洁也利于减少害虫出没。
2.3对有机农业进行综合的治理
病虫害综合治理是有机农业发展的关键一步,为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之前,利用计算机技术精准计算出生态系统的最大调节限度数值,以此作为基础设置病虫害预警机制,当病虫害对农作物损伤超出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时管理者获得反馈,则要采用合理的防治措施。如果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害虫的密度不足以威胁作物产量,则可以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解决,如果害虫已经出现规模化态势,则需要及时采用防治措施,尽量避免大量使用农药,而是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保证农作物绿色、健康[2]。
2.4加强对种植人员的指导,加大技术投入
基层农业部门要强化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作为基层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深入基层和农户建立良好沟通关系,深入民众中调查农业技术掌握和使用情况,必要时候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展开调查,获知农户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并普及有效的技术防范措施,提升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宣传工作人员,要立足实际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经验,查阅文献资料,编制病虫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对农户形成针对性指导。部门对农业技术人员也要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基层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素养,为农户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掌握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2.5物理、生物的防治措施分析
化学农药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应用的时间比较长,目前仍然是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同时,化学农药也降低了农作物的健康指标,对生态环境造成消极影响。因此有机农业发展需求下,我们开始探索利用生态调控、物理、生物方式实现病虫害防治目标,如利用生物菌素防治病害和害虫,借助有益微生物和病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来防治病害。如用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蔬菜、烟草等作物的细菌性病害,或者养殖家禽吃掉一些害虫等等[3]。
【关键词】自然灾害;种植业;农业保险;国际经验;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保险行业实现了速度、规模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在促进改革、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党的“十”后,我国保险业加速发展,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战略举措[2]。2016年1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要求“扩大畜牧业保险品种范围和实施区域,探索建立水产养殖保险制度,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设施农业保险”。从实践角度分析,农业保险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我国自然灾害相对高发国家,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
1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实践
美国是世界知名的农业发达国家,建立在农业保险等基础上的农业金融体系在支撑美国农业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早在1933年美国就通过制定《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明确了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在刚刚修订和实施的《2014年农业法案》中,美国农业保险预算接近900亿美金,充分发挥了农业保险在风险分散方面的功能。日本在推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保险体系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功能,并建立了全面的农业保险体系,不论是政府强制性农业保险项目还是农户自愿购买的农业保险产品都可以享受政府补贴,同时,日本建立了由农业共济组合、农业共济联合会、农业共济再保险会计处三级体系共同构成的农业保险分担体系,对于一般性农业风险政府承担50-70%的风险支出,对于特大风险,政府全额承担保险赔款。法国在推动农业保险业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相对较低的保险费率和相对较高的政府补贴相互结合的方式,通过相对较低的保险费率和相对较高的政府补贴相互结合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政府对农民所交保险费的补贴比例在50%-80%左右,农民只需交保费的20%-50%左右,从而帮助农民分散了风险,减轻受灾损失。
2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概况
在农业保险的制度层面,2014年至今,《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大对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制度的通知》不断强调农业保险在支撑农业发展中的功能。《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提出“力争使农业保险参保农户覆盖率提升至95%以上”的农业保险发展目标[3]。2016年1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要求“扩大畜牧业保险品种范围和实施区域,探索建立水产养殖保险制度,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设施农业保险”。可见,支撑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农业保险的实践层面:首先,涉农保险主体机构的数量大幅度增长,2008年我国仅有7家保险机构涉及农业保险,而截止2016年,我国涉及农业保险的主体数量已经增加到25家;其次,农业保险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传统的农业保险主要面向农业损失进行保险,而正在苏州探索的农业水稻保险正由从“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延伸,两级财政共同承担了80%的保费支出,农户只需承担20%,同时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保险形式不断充实到农业保险中。在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保持了年均15%的增长速度。
3从自然灾害角度看农业保险的价值
总体而言,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从自然灾害总数的情况分析,以2016年上半年国家民政部统计数据为例,我国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约600起,其中洪涝和地质灾害发生数量约为367起,造成经济损失约455亿元,发生风暴灾害191起,造成经济损失约214亿元,两项灾害合计约占我国灾害总数的90%,我国的自然灾害中;从自然灾害地理分布和造成损失的特征情况分析,2016年上半年我国发生的各类灾害事件中,以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相对较重,其中广州、湖南、贵州、江西、云南等地区的造成的农业损失相对严重。结合我国自然灾害的总体发生情况和特点,我国发展种植业农业保险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具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而言,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健康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通过发展农业保险的方式,能够在发生灾害和农业损失的情况下降低农户损失,保障农户农业生产积极性,从而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2)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促进区域均衡。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且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呈现出进一步扩大趋势。自然灾害地理分布和造成损失的特征情况分析,西部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和损失较重单位,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降低农业损失,有助于促进区域均衡。3)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农户因为遭受自然灾害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受灾农户,特别是因灾返贫的农户是最需要帮扶的对象。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因此,发展农业保险,本身就是一种定向化的扶贫方式,有助于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益。
4我国种植业农业保险的发展路径
根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应分阶段分步骤推广农业保险覆盖性、发挥国有资本在农业保险的示范作用、建立农业保险的多主体共同分担机制、建立适配种植业需求的农业保险产品:1)分阶段分步骤推广农业保险覆盖性。由于我国自然灾害的频发,每年都有因灾致贫的,导致农民不敢向农田进行大投入,在集中力量做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作物、主要农畜产品和森林保险工作的基础上,下一步建议把国家的所有农作物种植全部纳入自然灾害保险范围,强制性的全参加保险,由国家来支持和承担保险,特别是对我们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大省和国家级贫困线的粮食生产基地,应该是由国家来全额进行农业自然灾害的保险。2)发挥国有资本在农业保险的杠杆作用。虽然农业保险发展前景可期,但农险专业度相对较高,中间环节复杂,加之经营受年景影响巨大,容易导致农业保险经济效益不显著。因此,国有资本应该在发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同时,为了有效丰富资本金来源,应大力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农业保险,可以通过依托国有资本发起和设立农业再保险公司的形式发挥民营资本参与农业保险的激励功能,进而实现国有资本的杠杆作用的发挥。3)建立农业保险的多主体共同分担机制。从目前实践情况看,我国在农业大型风险的多主体共同分担机制建设方面尚不健全,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4],往往由单一市场化主体作为承担主体,这种风险分担方式不利益市场化主体的积极参与,也不利于农业保险的长远发展。因此,应针对因干旱、洪水等灾害造成系统性风险的大灾事件建立风险转移分散机制,积极构建由政府、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共同参与的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4)建立适配种植业需求的农业保险产品。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种植的方式以及农业种植业的商业模式都在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农业保险产品的设计能够有效适配种植业的需求。例如,在种植业产业链方面,提高农业保险对农业种植业产业链覆盖的全面性[5],在种植业生产方式方面,探索诸如农业大棚种植保险等地方特色种植业保险,积极探索保额型、价格型、收入型以及“保险+期货”、“农业保险+险资直投”等农业保险产品创新,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提高农户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于洋,美国农业保险改革历程与财政补贴体系探索[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5):95-98.
[2]黄延信,互助合作保险: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力保障——陕西、湖北两省发展农机互助保险情况调查[J].中国保险,2013,(7):11-16.
[3]张琳,白夺林,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计提和使用问题研究——以湖南省水稻种植保险为例[J].保险研究,2016,(03):45-56.
摘要:本文介绍了无人机在阿克苏地区农林植保作业中的应用情况,总结了无人机植保作业的优势及发展前景,分析了制约无人机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字:无人机;农业生产;应用
阿克苏地区是一个农牧结合,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发展安全、节约、高效的精准农业[1]是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无人机在精准农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不断提高无人机在本地区精准农业中的应用水平,有利于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环境、生态、能源和资源的良性循环;同时也可大幅提高农作物保护机械化技术水平。
1阿克苏地区农用无人机应用情况
近年来,国内外无人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农林作业,特别是在农业植保方[2]面的应用,有着高效、快速、成本低的优势,而阿克苏地区无人机农业应用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地区无人机服务公司有6家:分别是新疆啄木鸟无人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飞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金雕无人机公司、梦合植保无人机公司、铁漫植保无人机公司、大颀公司;从业人数132人,有无人机39架,机型主要为单旋翼和多旋翼两种。无人机应用的运作模式有:
(1)农技部门+公司模式。无人机公司与基层农业农机技术部门联合,通过无人机植保示范作业,带动引导农民接受无人机农林植保。
(2)公司+合作组织(大户)+农户。无人机公司与农机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民间组织联合,无人机公司为农民提供植保作业,费用由专业合作社向农民代收。
(3)合作组织(大户)+农户。合作社、种植大户采用灵活的资金入股形式联合购买无人机,为农户提供无人机植保作业。
(4)公司+农户。由无人机公司直接为农民提供无人机植保作业服务。
早在2014年4月21日,一架轻型遥控无人直升飞机在天翼航空公司技术人员的指挥下,于温宿十万亩生态园成功进行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试飞作业。2017年年初,针对地区2017年农作物病虫害的重发态势,地区农技中心将无人机飞防工作纳入本年度示范工作重点,制定了无人机飞防实施方案,确定在八县一市推广飞防作业面积3.33万hm2。为保证计划顺利实现,一是在地区植保站的指导下,在各县市都开展了飞防试验;二是为解决飞防药剂问题,地区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根据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选取地区常用的药剂:杜邦、巨星、奔腾、10%苯黄隆、使它隆、优先、锐超麦等,分不同梯度、不同时期(返青、拔节前期)进行无人机喷雾药效试验,基本明确了飞防药剂的配制比例和标准;三是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地区农技中心通过电视及时病虫害监测情况;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悬挂横幅、农民田间学校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指导农民掌握飞防药剂选择及飞防技术要点;四是以现场会为抓手,推动无人机飞防工作全面展开。上半年,组织召开了十场“无人机防除麦田杂草”现场会,参会人员2200余人,示范作业面积450.67hm2,惠及农户1506户。
2农用无人机植保试验效果分析
阿克苏地区各县市无人机植保试验结果:阿瓦提县试验示范药剂为奔腾(4g/667m2),药后5天除草防效达82.6%;温宿县试验示范药剂为奔腾(4g/667m2),药后7天除草防效达87.3%;库车试验示范药剂为20%锐超麦水分散粒剂(4.5g/667m2),药后10天除草防效达81.4%(喷后夜间下雨)。药效均高于常规作业。阿克苏市试验示范药剂为13%二甲四氯(300g/667m2),由于作业后遇到大幅降温天气(最高温度低于18°),药后14天防效为71.4%,药效不如常规作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1)作业效率高、作业成本低。天途M8A型植保无人机载药量为10kg,飞行时间为8~10min/架次,防治效率为667~1333m2/min,一天可完成20~40hm2,是传统作业的30~60倍,目前示范作业费6~8元/667m2,作业费较人工作业可节约30~50%(拖拉机8~10元/667m2,人工10~12元/667m2)。
(2)农药利用率高[3],使用量降低。库车县示范喷施药剂为锐超麦,使用量为4.5g/667m2,常规5~6.5g/667m2,节约农药10~31%;阿克苏市示范喷施药剂为13%二甲四氯,使用量为300g/667m2,常规350~400g/667m2,节约农药12.5~25%,其它各县示范喷施药剂为奔腾,使用量为4g/667m2,常规为5g/667m2,节约药剂20%。通过试验对比,无人机喷施使用量较常规喷施可节约农药10~30%,节水90%以上。并且在作业过程中明显减少了农药飘失,药液沉淀积累和药液覆盖率都优于常规,有效提高了农药利用率。
(3)防治效果好、安全系数高[4]。无人机可实现低空作业,与农作物的距离可保持在1~2m的固定高度采用喷雾喷洒方式,雾滴细小更具均匀性,上下穿透力强,同时,桨叶在旋转时会在下方的农作物上形成一个紊流区,可以翻动和摇晃农作物,药液便可随雾流附着到叶子的正反面及茎秆等部位,从而均匀有效地杀灭病虫害,防治效果比传统作业好;采用远距离遥控操作,使作业人员避免了农药侵蚀,紧急情况可一键返航、自动悬停,并且具有黑匣子功能,安全系数高。
(4)机动灵活,可实现精准作业。无人机整机质量轻、起降转向灵活、体积小、机动性好,不需要专业跑道,在草坪和平地都能起降,不受农作物株高和密度的限制,非常适合水田、地形复杂区域农作物的农药喷雾作业;可空中悬停,飞行速度、与农作物距离、喷洒高度等都可以根据农作物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可根据GPS系统高精度定位,喷洒范围无缝对接,不会漏喷和过度喷洒。
(5)适应性强,易于推广。无人机作业,既可喷药,也可喷施叶面肥;既适用于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也适用于林果;转移方便,可以实现跨区作业,易于推广普及应用。
3无人机农林植保作业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
(1)缺乏政策扶持[5]。到目前为止,在国家层面尚没有促进农业无人机航空产业发展的行业政策,也没有对无人机进行采购或者能耗补贴的扶持政策;其管理体制参照目前的民用航空管理办法,存在契合性不强、关联不紧密、标准不适用等,在推广应用中容易出现一些社会、法律问题。
(2)服务滞后。地区无人机发展还刚刚起步,无人机作业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匮乏,而无人机操作难度大,使用较为复杂,制约了无人机的大范围推广应用。另外,农用无人机采用超低量喷雾,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无人机药剂,使用的还是传统喷雾药剂,无人机的优势还不能完全发挥。
(3)缺乏行业技术标准[6]。缺乏农用无人机安全操作规范、农药喷洒标准、药剂标准等相关作业规范,作业质量难以保障。
4发展前景
2016年2月,农业部印发了《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要求淘汰传统喷洒工具,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近年来,人力成本不断增加,势必推动农业植保从“人防”进入到“飞防”时代。从地区作物种植面积来看,小麦种植面积13.3万hm2、棉花43.3万hm2,玉米10万hm2、水稻1.4万hm2、酱番茄0.15万hm2、色素辣椒0.08万hm2,适合飞防面积达67万hm2,以6元/667m2价格计算,无人机作业理论收入高达6000万元。预计到2020年,无人机需求量将达120架,从业人员需求量400余人,无人机潜在市场巨大,前景无限。另外,无人机还可进行农情遥感监测[7],利用以遥感技术为主的空间信息技术对大面积农田、土地进行航拍,从航拍的图片、摄像资料中充分、全面地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生长全过程,从而有效地进行病虫监测、灌溉情况监测及农作物生长情况监测,科学地进行田间管理,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无人机在精准农业的农田信息获取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8]。
5建议
(1)加大政策导向和扶持力度。无人机农林植保是一整套全新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议从宏观层面制定出发展战略,出台相应优惠政策,促进无人机产业的发展;无人机价格较高,建议将无人机纳入农机补贴目录,尤其是将国内自主品牌专利产品编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鼓励农业服务组织购买无人机;建议将农业航空植保纳入农业保险范围。
(2)完善行业标准。制定出农用无人机安全操作规范、农药喷洒标准、药剂标准等相关作业规范,提高农用无人机作业质量水平。
(3)加快无人机飞防与农技、农艺相融合步伐。筛选出可用于无人机低空超低量植保的农药药剂,并针对不同作物、不同防治时期、不同病虫害等制定出相应的喷施方案,实现人(管理者、作业者)、机、剂(药剂、助剂)、技(解决方案)“四融合”和防治效果、作业效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五提高”。
(4)加强人才培训。采取统一培训、现场操作、示范基地观摩等方式,对操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增加无人机技术人员数量,扩大无人机作业应用领域。
(5)建立完善的的售后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提供及时的技术保障与故障维修服务。
(6)重点选择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植保公司等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较强的组织进行无人机技术推广,以便规模化管理、集中解决问题,提高无人机设备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贾鹏宇,冯江,于立宝,等.小型无人机在农情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5,(04):261~264.
[2]李继宇,张铁民,彭孝东,等.小型无人机在农田信息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农机化研究,2010(5):183~186;
[3]胡兆璋.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与农业现代化[J].新疆农机化,2004(06):6~8
[4]纪德远.农业航空作业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新疆农垦科技,2012(5):31~33;
[5]张国庆.我国农用航空发展瓶颈与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11(4):31~33;
[6]李成智,徐治立.中国农业航空技术发展分析与政策建议[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11):36~41;
[7]冯江.无人机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05):26~28.
关键词:物联网 智能农业系统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计算机网络技术给世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为了解决网络世界与人类社会生活相隔绝的现象,催生出了物联网技术。它是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一次巨大的革命,会给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1 物联网的技术定义
物联网指的是将信息的采集设备,例如光声电磁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激光扫描技术等互联网整合为一个巨大的网络,通过操纵终端,实现对信息的采集、整合、处理,并最终实现智能化管理。物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是互联网向现实世界延伸扩展的一种网络。
2 物联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上面的应用
2.1 农业培育方面的智能控制
在农业产区,进行安装无线的传感装置和智能控制系统,对整个农业产区,进行生态环境的检测,因而获取农业产区环境的参数,根据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灌溉、保温等系统,使农作物生长在最好的环境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品质。
2.2 农作物产品的质量系统化的监管
我国农业食品方面频频出现安全事故,究其原因是从农作物的生产到销售渠道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监管。因此,杜绝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监管的力度。物联网技术在监管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当猪肉进入市场前,将电子芯片安装在里面,可以跟踪猪肉在生产、加工、销售阶段整个的环节。这个过程就是:消费者购买猪肉时,可以通过带有食品安全的条形码。追溯到生猪的来源、屠宰场和质量检疫部门的信息。
2.3 快速的信息传递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和整合,从天气预报到选择肥料和种子,从病虫害预防到幼苗栽培直至收割。物联网可以包含农业的各个方面,而且畜牧业、渔业也包含在内。物联网能以快速的信息传递速度给人最新最快的农业方面的信息、
数据。
3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
物联网技术可以用到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和部分,因此潜力巨大。在农作物开始种植期间,根据物联网传回的土壤方面的信息,选择适合播种的农作物;在育苗阶段实时监测环境的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可以依靠电脑,对各种农业设备进行远程的操控;灌溉阶段,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水坝的闸。水位进行实时测控,全面掌握降水量、水库存水情况,为合理灌溉提供依据;在农作物收获时期,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成熟农作物进行定位,掌握各种收割器械的运行情况和位置,达到效率的最大化,降低农作物加工阶段的成本,对绿色食品进行全程监控和溯源管理;农产品运输过程,可以对车辆的位置信息实时了解,对车内的温度和湿度也能了解很清楚。这样就能避免储存环境的温度,对农产品的水分进行严格控制,防止农产品运输途中腐烂变质。
4 物联技术支持下的智能农业系统的构建和组成部分智能农业系统的组成
4.1 气象信息收集检测系统
农作物的生长是脱离不了自然环境的影响的。但是自然环境的变化是非常迅速的,所以能够快速的找到应对气候环境突如其来的变化是对农业生产非常关键的。物联技术通过传感器和无线网络传输我们采集到的温度、湿度、大气压、风速、太阳光照、降水量、能见度全天检测。然后通过无线的终端GPRS/CDMA传递给管理平台。农业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和计算机能够很快掌握天气信息。
4.2 温室大棚检测控制系统
在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农业大棚检测系统,通过在大棚内安装的传感装置时刻收集到农作物生长的各种环境变化。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手机通信技术实现对大棚内部温度、湿度、光照、水分等数据远程控制。并能够远程控制喷水、采光调节、风向、卷帘等。使农民的工作量大大的减轻,并实现了科学化的跟踪管理,不受空间、时间、地域的影响,方便
快捷。
4.3 智能灌溉和用电信息实时监测
农业智能水稻灌溉用电及控制系统,是农业精准化、精细化的。稻田灌溉检测系统可以对浇灌过程中许多参数做到实时监测,然后经数据发送到终端,技术人员通过软件和手机可以随时了解稻田的情况。并且,这种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网系统可以随时检测电量,降低了能耗,达到了节能减排的要求和目的。
5 物联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物联技术是人类信息技术第三次革命的突出代表。我们日常生活是离不开食品的安全质量。为了保证人类食品的绿色安全,让更多的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之中解放出来,并能够随时的了解农作物生长的各个环节,以及跟踪农产品在加工、运输、配送环节的质量问题,有了物联技术,这一切变得很简单。物联技术会使我们的农业生产更快地迈入现代化的进程,能带给我们的食品更多的安全和保障。物联网技术,必将成为构建智能农业系统的基础。它将我们人类把虚拟互联网络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建立起了一个平台,让人类的农业生产真正实现了自
动化。
6 结语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处在从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化农业模式的转变过渡时期。因此很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持和改造。物联网技术为构建我国的现代化感知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通过这种技术,会在现代农业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全面的感知、信息传递的及时快速化、食品安全问题的杜绝,最终实现农业智能化系统的
建立。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动控制 滴灌技术 农业建设
1 引言
水是生命的根本,是不可代替的资源,同时也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经济水平和人口的不断提升,水资源的不合理运用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地区缺水大旱,农业得不到水的灌溉,而且农业灌溉效率低下现象也普遍存在。这一系列问题都警示水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将会对人类和社会造成越来越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国家实施了滴灌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方式,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科学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使灌溉技术脱离人工控制,运用自动化的技术进行农业灌溉。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利国利民的节水技术。
2 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概述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是针对高效利用水资源而实施的一项技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而且脱离了人工的控制,自动控制的滴灌技术更加提高了农业灌溉的效率,节约成本。
2.1 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含义
节约水资源是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直接目的,这种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技术,高效率用水资源,通过现代化科学技术来改变水资源浪费和农业灌溉不合理的现状。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通过滴头,每次用小量的水准确直接的对土壤进行灌溉,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不仅完善了灌溉技术的不足,同时也促使灌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2 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发展现状
农业灌溉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灌溉技术,以喷灌和滴灌最为普遍。我国也大力推广滴灌技术,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自动控制滴灌技术也将进一步得到发展。滴灌技术在世界上也得到广泛应用,一百多个国家实行节水灌溉技术。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农业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推动作用。这项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好。
3 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在农业建设的应用研究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的发展应用在农业上,推动了农业的科技化发展,自动化的灌溉技术,不仅减少了药物对农作物的伤害、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节约了人力物力。广西农田智能化灌溉系统中滴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和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滴灌实践技术为案例具体介绍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在农业建设的应用研究。
3.1 以广西农田智能化灌溉系统中滴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案为例
广西农田智能化灌溉系统中滴灌自动控制系统采用了自动控制滴灌技术,运用网络和自动控制相结合的技术对土壤进行控制。实现了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为实验基地的每块土壤进行精准的灌溉和管理。
3.1.1 滴灌系统规划布置
滴灌系统规划布置的首要因素是泵站位置的选择,位置不能选择贫瘠的土壤,相对集中靠近路边的位置是最佳选择,其次输水管道的选择也应该合理,项目资金节约化,管道的内径和长度要适宜。设备选择先进、适用、合理的这样能更大的发挥滴灌技术的作用。管道的选择要考虑土地、水源等,尽量使管道系统相对均衡。
3.1.2 控制调节和保护设备
自动控制滴灌要控制好设备的保护和技术的控制,电磁阀的设置要考虑便于管理、控制流量等,在首部水泵前安装逆止阀。排气阀要安装在干管始端。压力表、阀门箱要安装在合理的位置,便于维修和使用,同时也避免受冻。
3.1.3 滴灌系统电路设计
电路的设计很关键,采用交流电磁阀控制,控制滴灌电磁阀配送和输出电。
3.2 以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自动化控制滴灌工程为例
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于2013年就开始建设,经过几年的灌溉项目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节水用水经验,使用了自动化控制滴灌技术,为其他地区的自动化滴灌技术的发展起了带头作用。
3.2.1 项目建设情况
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启用了自动控制的滴灌技术,主要农作物是百香果。其灌溉采用的是两种方式结合灌溉,冬季采用周边山塘水进行大水漫灌,在农作物生长期则采用滴灌技术。
3.2.2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自动控制灌溉技术能够将水资源和化肥平均的分配到土壤中,让农作物更好的平衡吸收。自动化的控制会对流程中每个步骤进行严格的检验,使之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系统自动记录每个灌溉系统的运行时间和总水量,还安装了防盗装置,对设备故障自动检查对系统运行中的破坏还可以进行警报,准确的指出故障位置和故障类型,对湿度和降雨量准确测量。
3.2.3 自动化控制滴灌工程建设对南宁市府城镇百香果种植基地的作用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由机器对农作物的灌溉进行控制,摆脱了认为的控制,也就避免了人为因素的误差,更有利于农作物更好的生长。自动控制滴灌是农业灌溉与时代接轨的标志,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农业要想产量高、效率高必须运用现代化技术带动发展。自动控制灌溉更加便于操作,更加有效的控制了灌溉时间,从而节约了水资源和劳动力。实验区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的实施,同时也为实验区积累了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4 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在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有其优势也必然存在弊端,这项科技化技术在其他设备保护、造价和控制精准度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
4.1 田间设备的保护问题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的实施运行需要通过无线进行数据传输,无线设备容易被损坏,在设备运用过程中很可能对无线传输进行不必要的干扰,造成数据传输不准确。同时线路也容易受到人为的破坏,导致线路传输工作无法正常运行。
4.2 系统造价过高
自动控制滴灌技术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是一项现代化技术,需要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支持,而很多地区无法大面积使用这项技术也是这个原因。这是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存在的一个弊端。
4.3 水肥监测精度与控制精度的统一性不够
要进行自动控制滴灌技术就要配合进行土壤水分检测,而检测由于资金并不能覆盖大面积,这就造成数据是能反映部分土壤情况,不能代表大部分。养分监测和作物监测同样不能覆盖大部分,因此水肥监测精度与控制精度无法统一。
5 结语
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不仅推动了我国农业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现代化、科学化的进步。作为现代的灌溉方式,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必须发挥其优势,完善其不足,扬长避短,不断的在实践中发展。同时也要根据农业具体实践来相应的改变技术的实际应用,推动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闻珍霞,何龙,杨海清.发展自动控制精准滴灌技术加快节约型农业建设[J].农业装备技术,2010(3).
[2]李健华.基于GPRS技术的膜下滴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1).
作者简介
覃江峰(1983-),男,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广西水利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自动控制技术。
邱林(1983-),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人。硕士学位。现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
作者单位
休闲农业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世界各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触发了我国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8]。休闲农业是整合农业与旅游业双重特征和功能的新型产业形态[9]。颜静娴指出,我国的休闲农业经历了自发式休闲农业经济、自主式休闲农业经济和开发式休闲农业经济3个阶段[10]。经过30多年的发展,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潜在消费者消费偏好的转型以及休闲农业开发技术和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我国休闲农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正逐步向多样化、高端化和创意化方向发展迈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09~2011年,我国农业生态园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发展,新增休闲观光农业1260多处,总投资35.76亿元。但在休闲农业园区的相关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园区的规划与设计上,对于其经营管理的研究较少[11]。
2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发展休闲农业经营思路分析
2.1基地概况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是为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开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土地置换,由河南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共建共享,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力量和设施为依托,涵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示范推广、农业观光等多重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383hm2,是河南省政府重点项目。基地由农业科学试验区、现代农业展示区、现代农业科技项目中试区3部分组成,首期规划投资约12亿元,具有地理位置优越、科研力量雄厚、功能全面、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基地从2004年开工建设至2009年,农田基础设施、湖、渠等水利、道路、电力配套设施、园林绿化工程以及农业信息化控制中心、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中心、会议管理中心等单体工程已陆续完成并投入使用。小麦、花生、玉米等种子加工中心,棉花无土育苗中心,植保制剂研发中心,和缘食用菌有限公司,精米加工中心等园区产业化项目已陆续建成并投产。标准化农业试验田也都投入使用。2009年至今,整个基地处于逐步实现由建设阶段向管理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
2.2休闲农业开发背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早在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进行可行性论证之初,就已将3大功能区之一的现代农业展示区纳入整个园区的统筹规划之中,并把以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观光旅游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功能进行开发。在基地的3个功能分区中,现代农业展示区面积135.83hm2,总投资约2亿元,分别占基地总面积和总投资额的35.4%和16.7%,比例较大。另外,农业科学试验区和农业科技中间项目试验区2大功能区的部分资源条件也为休闲农业开发提供了较好的资源优势。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建设面积较大,基本土地费、农业水利系统、电力系统、道路系统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比例较高;整个基地的物业、绿化、保洁、水电暖等日常能源以及人力资源成本消耗巨大,而农产品产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周期较长,周转缓慢,回收期长。因此,要充分利用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特点,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提高高科技农产品的附加值,获得2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12]。目前基地休闲农业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与同类别较为成熟的休闲农业相比,在开发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如缺乏统筹规划、特色体现不突出;旅游形象不鲜明,宣传不到位,品牌效应弱化;旅游产品分散、旅游资源整合不成体系,潜在消费市场预测和分类不明确;生态环境管理缺失等问题。
2.3基地休闲农业开发的经营理念定位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业与传统休闲农业的不同在于:农业高新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可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作为具有相当开发潜力和价值的科技旅游资源,又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升华的身心愉悦、田园求知的精神文明需求,尤其是青少年旅游市场、亲子旅游市场的求知动机更强烈,潜力巨大,具有比传统休闲农业市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3.1主要功能定位。突出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科技成果展试、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以及培训、科普等主要功能,充分展示现代化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设施农业、精准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内容。发展以休闲度假、生态餐饮、农业观光体验、会展培训为主的第三产业。
2.3.2主要经营项目定位。利用丰富的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芝麻、油菜、水稻、甘薯、绿豆等农作物资源;珍奇植物园、百花园、药草园、牡丹园、果园、自动花卉温室等植物景观资源;现代农业科技展览中心、五色土广场、神农坛等建筑景观资源;种子加工中心、工厂化育苗中心、中试基地等科研设施资源;沙滩、茶香馆、拓展园、生态餐厅、垂钓、果蔬艺术景观等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休闲观光农业系列产品。主要经营项目定位:散客休闲养生和会展经济。休闲养生涵盖温泉、拓展训练、温室观光等日常休闲度假等内容。会展培训涵盖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各种等级的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相关展览、节事节庆活动、各种会议接待等内容。可以带动的收入项目有住宿、特色餐饮、特色农产品销售、会展培训、散客休闲养生等(图1)。
2.4基地发展休闲农业的经营思路基地发展休闲农业的总体思路可概括为:充分利用基地3大功能区特殊优势,以大农业为背景,以基地农业科技大环境为基底,以休闲养生为主题,以现代农业展示区为主要载体,以温室、展览中心、会议中心、农业科技交流中心为基础资源,开发现代农业科技体验、农业风情展示、园艺观赏、生态蔬果采摘、农业节庆节事、农业生态体验、沿湖景观等系列旅游产品,探索出一条适合其自身发展的休闲农业发展之路。
2.4.1度假化。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及带薪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摆脱城市生活环境,渴望真正走向心灵休憩之地驻足放松,旅游业的发展也早已超越传统的“拍照留影”走马灯式的单纯观看方式。在欧洲,度假农场已成为旅游产业的特色商品。休闲农业发展,也可尝试往这个方向发展,开发短宿休闲市场,重点开发“双休日”旅游产品,提供全新的农业休闲体验,增加休闲农业“夜经济”,开展“夜景观澜”、“闲庭信步”、“特色聚会”等特色休闲项目,使游客真正体会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意境,延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时间。
2.4.2体验化。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对“体验经济(Experi-enceEconomy)进行了深刻论述,并提出“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书中指出,当体验过程结束后,体验记忆会长久地保存在消费者脑中,消费者自愿为体验付费。休闲农业是体验经济(ExperienceEconomy)在农业领域的实践,是一种农业经济产品,中心点是游客体验参与农业景观、农业过程并获得美好感受,体验感受远远超出体验本身。因此,农业科技园区必须紧跟体验经济的步伐,树立体验营销的科学发展观[13]。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设计重点,要将游客融入情境,感动其视、听、嗅、味、触觉,使其产生美好的感受,并使这种美好感受成为唯一,这是休闲农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2.4.3科技化。充分展示高科技农业所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引导游客近距离参观全自动抗旱大棚、气象观测站、防虫防鸟网室、基因库等农业科研辅助设施,深刻了解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大田作物以及棉花、大豆、油菜、芝麻等经济作物生长趋势并亲身体验现代化农业文明。在农业科技项目中试区开展小麦、花生、玉米种子加工中心,棉花无土育苗中心,食用菌培育中心等农业产业化旅游,以及绿色蔬果、粮食、乳制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旅游。
关键词: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特点;发展
农业机械是指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农业机械包括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业运输机械等。 近些年,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速度迅猛,各种农业机械制造已经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具体到目前,农业机械设备制造阶段体现出与农业自身行业相关的特殊特点。具体体现在:
1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特点
1.1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受限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 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不高,机械化农业推广面不广,其原因一是后耕作面积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二是农产品品种不能及时统一更新,产品质量高低不齐。三是广大农民朋友受祖辈影响手工劳作的的意识有待提高。这三方面因素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限制了农业机械设备制造。
1.2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以中国特色为主 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结合中国农业自身的环境、气候等方面。由此可见,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在中国的农业上起着带动整体农业经济实力的作用。
1.3 农业机械化设备结合新科学技术 现在的农业发展与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研制的过程中也与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协同合作,在机械、电子、气象等方面寻找新的共性过程。因其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特征和需求,在工作与研究中,将“田间自动导航系统、机器视觉系统等农业新应用安装在自走式农业机械和拖拉机等机械上,提高了农业的完成效率、质量标准。在提高整个农业机械的舒适度后,因其自动化改善明显,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大大提高了原有的速度,并为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新技术。
2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国内两千多家规模企业能生产3500余种产品,但关键核心部件和装置技术落后、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开发应用不足,高端产品匮乏、低端过剩,产品技术水平和结构性矛盾突出。
国内农机具大部分技术相对简单、水平落后、同质化严重,高端与大型复杂农业装备及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精准作业与智能化产品空白点多。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及配套机具进口依存度90%以上,我国农垦每年从国外进口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400台套,这种完全依赖进口农业装备支撑的规模化大农业生产方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暗藏着巨大隐患。大宗农机可靠性仅发达国家40%,国外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可靠性分别约为330小时和70~100h,国产仅100h和30~40h;水、肥、药利用率仅国际先进水平的50%,每年多耗费柴油180多万t,直接浪费22万t农药,多消费化肥1000万t。占我国国土面积45%以上的丘陵、山地适用机械严重缺乏,机械化水平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3,多数仍处于人畜力阶段,严重影响了劳动力转移状况下的农业正常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的发展。
我国农机发展潜力无限,但也存在三大制约因素:一是:我国农机技术原创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支撑农机新产品开发。二是:我国农机企业科研能力弱,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创新的能力不强,研究、开发、生产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运行模式,产研、产学处于一事一议的松散合作阶段。三是:国内多元长效机制缺乏,持续创新投入能力不足。
3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发展
3.1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国家发展方向 中央的相关文件部署了现代农业建设工作的举措,在党的十七大中,不断强调现代农业的发展问题。为了在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走的更远,所以在塑造农业生产的建设上应多投入热情。
3.2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经济发展方向 为了顺应现在的农业发展趋势,规划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之路,必须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农业机械设备制造融入现代化新技术,协调现在的工业发展,推动城镇的现代化建设。
3.3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技术发展方向 现在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的发展方向是在原先的结构上进行调整后作为主线,在基础上增加相关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增长、为农民增收同时提高国家农业的经济效益为目标。在农业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科技的发展进步和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根据中国特色的农业环境为中心,寻找适应民生的、可持续生产的、适应当地环境的农业机械制造设备。在建设农业生产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的开拓实践。为提高我国的整体农业水平,提升国有农业的经济效益有着深远的影响。
农业机械设备制造是建立在原有的传统农业机械基础上,同时融合了现在的相关技术,对应具有农业特点的环境、气候、农作物等相关因素进行了成套机械设备生产的改善。我国在发展现代化的农业中加大了投资力度,为农业机械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