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

篇1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建议;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的条件和需求与时俱进。住宅的建设一直是城乡建设的热点,人们对住宅的使用功能、舒适度、安全感以及环境质量更关心。所以,住宅的功能、质量等方面必须与其价格相联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以满足人们的要求。

一、住宅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套型设计不合理

(1)起居室设计

① 面积太大。起居室面积太大,使室内净高显得较低,给人带来压抑感;

② 起居厅的门洞数量过多。在起居厅设计中门的数量与功能作用成反比,有2个~3个门的厅,对其功能影响不大,有4个门的厅,其交通面积增多,使用功能就会降低,有5个门以上的厅,作用很小,基本只起着过道的作用,门洞的数量与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

③ 餐厅与起居室结合,造成气氛和气味的相互干扰,很不协调。

(2)卫生间设计

在住宅设计中,卫生间的位置正对入口或直接对起居室开门,不雅观不协调。

(3)厨房设计

厨房的使用面积太小,多数在4.0㎡左右,给排水管道、燃气管道等排列零乱,没有统一专用管道井,检修也十分困难。

2、采光不足,日照间距不够

目前一般常见到的大进深住宅,往往室内中部出现“暗厅”,或房间的形状狭长,中部采光不足。一些住宅为了避免出现面积大于10㎡的暗厅,采取了中部暗厅开口,形成狭长的大房间的变换设计,不仅房间使用不方便,也不能满足起居厅采光标准中规定的侧窗采光要求窗地面积比大于1:7的规定。还有一部分住宅套内居住空间均为不利朝向,不符合住宅设计规范规定的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的规定。

3、小面积选用跃层

目前在多层、高层住宅的中间层大量出现的跃层式住宅,主要是为追求变化和气派的室内空间,并无其他功能的要求。在户内设楼梯的跃层不利于老弱及儿童上下使用,且楼梯要占用一定的房间面积,对于面积不太大的套型更不适用。另外,不少住宅户内楼梯坡度设计太陡,步宽尺寸不足,存在很大居住隐患。

4、不分场合地采用错层式

(1)小面积户型采用错层式。有的住宅,面积不大,为了做出错层,免不了踏步的设置,而踏步却占了一定的面积,这不但减少了使用面积,而且由于踏步的空间分界作用使房屋空间显得小气;

(2)在地震区采用错层式,造成平面上和立面上的突然变化和不规则的形状。

二、住宅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

1、套型的功能空间分离

文明的分室标准要求是食寝分离,起居与主卧室分开,工作同学习空间独立。

公私分离。就是把家庭生活空间分为私密区和公共区,把卧室、工作室、专用卫生间等私密性要求高的房间划分为私区,把起居室、餐厅、厨房、公用卫生间、门厅等划分为公区,按公私分离原则进行生活行为单元组合设计。

餐寝分离、居寝分离。将用餐功能从卧室分离出来,同时又将起居功能从卧室分离出来。起居、进餐、就寝分离,在面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设置专用的餐厅。也可将用餐空间附带在起居空间内,或附带在厨房内形成餐室厨房,也可附带在门厅内。

2、平面布局面的多元性、变异性和差异性

居住者层次不同,审美意向和价值取向不同,家庭结构各异,对住宅要求就不同;同一居住者不同时期对空间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因此,在住宅建筑设计时,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套型平面外,同时也要求住宅的平面布局能适应这种变异性和差异性。“部分灵活”的单元大开间,虽有固定的厨房、卫生间、入口和单元的形状,但可划分成不同的平面布局,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3、厨、卫布局完善合拍

厨房是家务劳动集中的地方,是否适用不仅取决于有一定的使用面积,而且也取决于形状和尺寸是否适合布置设备及操作。根据洗、切、烧的操作过程,厨房的台面呈L型及H型柜式布置较合理,并要求有足够长的台面能置放电饭煲、微波炉等家电。卫生间应随套型面积的扩大也相应增加,盥洗室分设后,上部空间可设吊柜,也可与厨房入口结合,留出一个完整的墙面作为用餐空间。

4、提高节能意识,于安全中显特色

在实际建筑设计中我们理应提高节能意识,注重安全。例如,单向板与双向板在棚同荷载、相同板跨的情况下,单向板产牛的等效均布活荷载较高,这不利于楼板承载较多的受力,而正方形的双向板却能够为楼板增加较多的承载力。所以在建筑设计时我们不妨大胆采用双向板,同时也可引入双向井字粱框架,这样不仅有利于平衡结构受力更有利于抗震。另外,在采用双向框架设计后后,由于楼层楼而荷载向可以纵横2个框架传递,横向框架上变小有利于节省工程投资降低能耗;另一方面,即使纵向受力加大亦不足以影响层离,可以于安全中尽显建筑物美观的特色。

5、重视价值工程原理优化成本控制

在住宅建筑设计中,价值工程作为一种成熟有效而被广泛运用的管理方法能够促进设计项目真正做到技术领先、功能完备、造价合理,从而优化成本控制。因此,在项目设计时,相关部门应善于运用价值工程原理,顾全大局,全面考虑相关因素,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对审核通过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从而评估出可行性强的最低成本方案,有效达到成本控制。

三、住宅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1、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1)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2)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筑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2、承重结构体系将以框架结构为主

住宅采用框架结构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并可以为住户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丰富住宅的立面造型,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自重比砖混结构的轻,并且单位面积造价与砖混结构持平。

3、“以人为本”的全面性住宅建筑

(1)住宅建筑的舒适性

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首先就要讲舒适性,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要寻求一种在符合购买面积,户型的基础上,使得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

(2)住宅建筑的适应性

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可变性两方面。多样性: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避免“贫富皆宜”的单一项目,要有一定的特殊,适合多种目标群体,赋予个性化的项目,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可变性: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得以实现,其可变性一般是以“户”为设计单位,按基本间定型的厨卫等定型设计,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

(3)住宅建筑的信息性

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在智能建筑内,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播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4)住宅建筑的智能型

① 安全、健康、节能、舒适宜人,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环境。

② 不同用户对不同环境的要求,开放式的大跨度和大空间结构,允许用户迅速、方便的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四、结束语

为了适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住宅建设发展的要求,住宅建筑应遵循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设计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具有高品质的个性化住宅作品,使我国的住宅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翔.论住宅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的关键——优化设计.中国住宅设施,2008,(11).

[2]武晶.浅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居住空间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5):66—67.

篇2

【关键词】: 建筑施工图;结构设计;优化;建议;工程施工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因此对于建筑物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关于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优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实现最大化的效益,满足人们的要求成了所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共同设计目标。

一、 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内容以及优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 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内容

建筑施工图设计实际就是总施工平面图、建筑和结构施工图以及和预算、概算等相关的数据、图标等的设计,是一种文字和图标相结合的施工指导文件。详细规范了工程的每一个项目,保证了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1]。

(2) 建筑施工图优化设计中存在的内容

1、 在建筑施工图优化设计中,没有注重细节问题,从而出现设计漏洞,影响了设计优化的执行。

2、 建筑施工图优化设计中存在着一些和国家规范相矛盾的因素。

3、 建筑施工图优化设计没有结合实际的施工要求,造成施工困难。

4、 建筑施工图优化设计没有重视成本控制和工艺要求,造成成本浪费。

二、 建筑设计方面的优化建议

(1) 关于电梯井的优化设计建议

由于现在的大多工程都属于高层建筑,因此,再设计的时候必然有关于电梯井的设计。例如:有的项目有地下

室,其中电梯在地下室公共部分的设计中十分重要。经过统计,现在大多的地下室公共部分的地面标高和安装电梯的地面标高相等,因此,就导致电梯基坑底标高低于地下室底板标高1.7—1.9M,同时,由于电梯基坑自身的承台厚度,这样实际中电梯位置的土方深度比地下室的开挖深出3—4M,增加了工程难度和风险,同时也加大了工程造价。通过分析,可以依照地下室公共部分的特点,一方面消减公共部分的层高,另一方面提升公共部分的地面标高,保证地下室地板和电梯基坑地面两者的标高齐平,这样一方面保持了地基的稳定,另一方面减低工程难度和风险,进而节约了成本[2]。

(2) 关于屋面变形缝的优化设计建议

现在,大多施工图设计中常采用预制的硷盖板或者是成品的铝材盖板来设计制造屋面变形缝。其中预制的硷盖

板,质量重,同时容易损害隔离层,且拼缝不易处理;成品的铝材盖板,质量轻,但是单薄且容易变形,因此不耐用,同时这两种盖板不利于节点防水。经过作者的工程实践,利用用现浇硷悬挑构件,一方面可以扩大封盖的密实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现浇工艺减弱对下隔离层的冲击,这样在解决渗水顽疾的同时也保证了硷盖板的坚韧,增加了工程的实用性[3]。

三、 结构设计方面的优化建议

(1) 简化梁编号

随着建筑物格局的复杂化和体量的膨大化,建筑物构建数量也在逐渐增多,梁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多,使得想要在许多的梁中需至少特定编号的梁极其费劲,滞后了施工。现在作者经过工程实践,找到了一种有效、简洁的构件编号方法:直接以轴号命名和轴网重叠的梁,例如用KL1命名第一个轴的梁,那么与之相连的支梁就是KL1—1,KL1—2,KL1—3等等[4]。这种方法可以简化工程施工以及后期预算。

(2) 关于钢筋锚固长度的整数设计

关于建筑施工的钢筋锚固长度是常用的建筑参数,项目统计人员需要熟记。但是随着建筑技术的改进,以及国家规范和图集编制的精细,关于建筑施工的钢筋锚固长度参数的计算习惯被打乱,给项目统计人员带来困难。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可以对钢筋锚固长度进行优化,例如,把钢筋锚固长度的数值倍数化为整五整十,这样可以提高计算效率,减少误差。

(3) 优化柱主筋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柱主筋往往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更有甚者,上下层主筋级差达两级以上,这就导致焊接或者机械连接工作的滞后,这时可以采用绑扎搭接的方法。但这样会造成以下的问题:

第一, 因为柱筋刚度差,需要采用电焊等固定措施,一方面导致施工繁琐,另一方面影响柱筋间的净间距。

第二, 在绑扎搭接时,下料的单根钢筋长度不标准,需要进行裁剪,造成钢筋浪费。

因此,作者建议可以在设计中考虑设置过渡筋,这样可以保证结构竖向钢筋变化逐级进行,一方面节约建材,另一方面提高施工效率。

(4) 优化外凸柱变截面

在设计初,外凸柱可以改善室内空间的功能。但是,结构设计中的柱截面会受到高度变化的影响,当遇到外凸柱变截面,就会变成阶梯状柱。因此,在装修时需要补平柱变截面,这样既增加了施工困难,又出现安全隐患。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分析,建议不变截面,同时保证外凸柱上下通长,减低配筋率【5】。。

(5) 优化梁配筋

在配筋设计中,关于梁配筋需要整体考虑,合理计算钢筋长度,这样可以提高钢筋的使用率;同时,通过控制柱头节点的锚固端来提高柱头硅的施工效果。

四、 利用估算控制设计,完成建筑施工图的优化设计

估算控制设计可以通过控制工程造价优化施工设计图。估算控制设计就是根据上阶段审定的投资额进行下一个

投资控制设计,在设计时,把控制工程量和材料作为投资估算控制设计的内容,同时控制违规的变更,保证施工图设计和概预算能够有机统一,避免出现脱节现象。只是,估算控制设计要求技术和经济对立统一,设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工程造价意识。

五、 加强设计人员的技能培训,提升整体素质

建筑施工图的设计中,设计人员的主观意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设计人员的素质关系关系着建筑施工

图设计的质量。但是,现在的建筑设计单位以及施工队都是良莠不齐,建筑市场有很多资质低的企业,这样就影响到了设计的质量。所以,除了,政府要审查企业的资质外,企业也要做好自律工作,企业还可以利用技能培训加强行业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小结: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图的优化关系到建筑施工的质量、成本等很多方面的问题。只有重视设计的细节,结合实际情况,规范设计,这样才能够合理控制建筑施工图的设计,让优化发挥实效,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新宏,丁智勇. 建筑施工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5):1—4.

[2] 冯玉萍. 由天津万丽宾馆施工图设计引发——对建筑施工图设计细节问题的思考[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z1):40—43.

[3] 黄江,龚锐生,王浩然,王勇. 建筑虚拟技术在东亚运动会场馆建设中的应用与实践[J]. 施工技术.2010,39(11):112—115.

[4] 莫承宇. 提升建筑施工图设计管理水平的措施分析世界家苑2011(2):62—64.

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图;设计优化;成本控制;优化实例

引 言:

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以往建筑施工的节奏,建筑施工的速度随之加快,而建筑项目的周期缩短给建筑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施工图在建筑周期缩短的影响下使其周密性下降,单纯的利用设计图进行施工图设计容易导致对建筑成本和施工难易程度的考量不足,而影响施工进程。不完全统计设计阶段可以控制成本80%左右,而施工开始后对成本的影响则仅为20%,而现实中设计与实际施工之间仍然存在脱节的情况,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不能充分的考虑建筑特征以及使用效果等,这样就容易到施工图设计不能适应实际的施工需求,引发矛盾等影响进度,反而提高了施工的成本,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优化才能起到施工图的作用。

一、施工图设计优化的重要意义

1、帮助成本控制

施工图设计的优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小规模的设计优化,针对设计中的一些地方进行改进与调整,使之适应施工需求,以及质量控制,优化中也会提出相应的限额等要求,以此达到成本控制和优化的效果,因此施工图设计优化就是在设计单位按照设计完成施工图后,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图进行预算分析,编制工程的技术性指标,按照限额设计的要求与施工单位的内部成本控制标准进行比较,然后对施工图中影响施工成本的关键点进行分析,并进行合理改进,以此可以优化施工成本支出的配置,由此降低施工成本。

2、优化建筑结构经济性

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是复合性满足功能的趋势,单纯的结构上对功能的满足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建筑工程,所以建筑设计与施工者必须对空间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设计,结构设计与资源配置必须平衡,同时提供建筑循环再利用的比例。目前设计单位仍然重视对结构合理性的设计,而不考虑空间对建筑功能的影响,所以在施工图设计优化时,可以充分考虑建筑的特性和功能需要,从而改进设计中这样的不足。

3、降低施工难度

施工单位在设计施工图的过程中对施工单位的情况往往还不够了解,对其工程设备、人员技术水平、辅助设计、过渡措施、工艺等都都不能进行适应性调整,因此设计图纸与施工图对施工单位而而言一定会存在脱节的地方,所以容易引起变更与工期延误等,对工程的成本和质量往往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施工图设计优化中,通常组织施工单位和相关部门参与,使得设计优化更加适应施工现场的需求,这样指导完成的施工组织和设计就更加有的放矢,以此帮助施工单位降低施工的难度,提高质量控制的效果。

二、施工图优化的经济技术指标体现

1、经济指标是优化的基础

施工图的优化必须有标准可以参考,而经济性指标就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基础性指标,任何优化都不能牺牲经济效益,多数非专业的技术人员单凭施工图的易懂程度来判断是不合理的,不能说明施工图设计存在不合理,这时应依靠辅助方式进行说明,即利用建筑经济性指标对施工图进行详细解读,在施工图预算上配合经济指标的分析与研究,将编制好的建筑技术经济性指标与项目施工图所形成的的指标进行比较,以此来对施工图进行调整,这就可以保证施工图的优化,按照经济性需求。

2、提供参考依据

建筑经济技术指标应为图纸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土工工程中建筑施工单位在明确施工图设计优化后,应在优化的过程中以及结束阶段对施工图优化的效果进行分析,确定施工图是否满足建筑经济性的要求,此时应参考相关的技术性指标,为施工图的优化提供基本标准和参数,编制经济技术指标和优化前的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分析比对,通过比较就可对优化方案进行选择和平衡,侧重经济性与质量保障双赢的方案,完成对施工图的优化,这样才能保障施工图优化的有效性。

三、土木工程中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优化案例解析

1、对布局和层高的优化

某个大型商业建筑,在设计后进行了施工图优化设计,寿险对其层高和功能流线等进行分析与优化。具体情况如下:施工图初期商业建筑中引入了高度较大的商业影城,对于院线顶部的设计尤其特殊性,而最初的设计不能满足退台的形式,因此在施工图优化中对影院的布局进行了调整,重新布置了影厅的布局,并充分利用了空间,获得较好的效果。其次,按照设计商业中心逐层设置了餐饮功能区,后勤流线设置引发了空间矛盾,根据餐饮作业的特点以及货梯等情况,对原有的施工图进行了调整,重新布置餐饮区以及相关设施的施工位置,通过货物了流线和库房来设置新的餐饮区,从而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最后,调整空间合理布局层高。在多数项目中都需考虑环保性设计,在绿化要求上有着严格的标准,原有的设计中,对地下一层的高度设计不够合理,一些地方的层高甚至低于2.5m,所以在施工图设计优化中,对原有的设计进行调整,增加了地下一层的高度,最低处保证了2.6m的净高,楼梯间以及踏步帮助解决高差问题。这就满足了建筑绿化的要求,同时也保障了建筑高度连贯性,也可适应地下一层管线多的具体情况。

2、综合管线优化设计

首先,在优化中对净高进行严格的要求,这样就对建筑中的电气设备有了硬性的要求,在施工中应控制梁高来保证通风和采暖通道、电气线缆等可以在梁高内布置完成,总体管线高度应小于梁高,这样就可保证净高度。同时对管线的布局进行合理的优化,重点对特殊管线的走位进行控制和要求,如管线应避免穿越防火的分区,避免穿过大跨区与的梁高。在一些商业建筑中首层为服务区,不能不知空调和水管等,应转移到地下一层,利用竖向井完成连接,地下一层的降板区应贴墙设计,设置侧向的排风以及排烟口,改变贴梁设计的思路,保证净高。

3、对防火设置的优化

防火墙设置,在商业用建筑中,防火墙是一种人为设置的分区,即对火灾进行控制,防火卷帘的长度不能超过防火分区边界的30%,这就意味着必须利用防火墙进行分割,这样的设置往往会影响区域的灵活性,在防火分区以及防火墙的设置上,应对开间以及商用空间进行分析,并确定自然区域,防止因为防火墙而影响商业空间利用。同时在局部设置侧向防火卷帘,在功能区域内防火分区变小,因此多处空调管线必须穿过防火分区,常规的方式是挂板穿越,卷帘在空调管道的下方,这样就影响了建筑空间的净高,因此可以采用侧向卷帘的方式,使之与管道平行,从而达到保持净高的效果。最后就是消防栓的设置,在保证扑灭半径的清下,应与给水专业进行协调与分析,合理设置消火栓的位置,尽量避开商业面客的区域,为精装修保留一定的空间,在不影响防火功能的前提下,完成合理布置。

结束语:

土木工程中建筑施工图是指导现场施工的重要依据,也是决定建筑设计适应性和施工效率的重要文件,综上分析,其优化设计对于建筑施工而言十分重要,并从某些方面决定了建筑施工的经济性和效率、质量等,因此必须从细节入手,对施工图的适应性进行调整,使之可以适应建筑的类型和功能,从而保证优化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魏志刚.建筑施工图设计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才智,2012(04):37-38.

[2]高爱萍.建筑施工图设计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J].河南科技,2014(04):160-161.

[3]李辉;胡楠.论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优化建议[J].建筑知识,2010(07):20-21.

篇4

关键词:剪力墙结构 优化设计 墙体布置 限额设计

1 前言

钢筋混凝土现浇剪力墙结构以其抗震性能好、墙体布置灵活、开间内无梁等优点,是多高层住宅最普遍采用的结构形式。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住宅需求量大,研究并推广剪力墙结构的优化设计可节约大量建设成本。现在很多开发商为了控制结构经济指标,尽量排除导致离散型的自然因素和建筑方案因素,对建筑分类采取限额设计的方式。如表1即为国内某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对8度抗震设防区剪力墙结构住宅钢筋的限额设计指标。通过顺义新城0701-013地块住宅项目在结构方案确定及审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多年学习、研究、积累,总结出几点关于剪力墙结构住宅优化设计的经验,供广大结构设计人员参考。

2 项目概况

顺义新城0701-013地块住宅项目为三栋各自独立的住宅楼1#、2#、3#楼,地下一层,地上分别为11层、10层、15层,层高均为2.8米。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2g,设计基本地震分组第一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设方要求地上部分按钢筋45kg/m2进行限额设计。

3 墙体布置的优化

住宅建筑方案拿到结构工程师手中时,墙体未区分承重墙和填充墙,如何布置承重剪力墙是结构工程师面临的第一个课题。笔者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实践发现,一般多高层住宅剪力墙配筋绝大部分均由抗震构造配筋控制。所以,使剪力墙的布置能规避规范的较大构造配筋要求成为优化的一个关键点。通过熟练掌握《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关于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规定,我们找到那些使墙体构造配筋增大的相关要求,然后再看看能不能找到路径合理合规的避开这些要求。

3.1 尽量避免框支剪力墙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4.3条规定:“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对于200厚墙体来说,若满足0.25%的配筋率,竖向和横向配筋φ8@200即可,若满足0.30%的配筋率,需配置φ8@150或φ10@200,配筋量增大了33%或56%,另外,根据《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6.1.2之规定,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抗震等级均普遍比未设框支的抗震墙结构提高一级,框支抗震墙力的调整增加可能使计算配筋超过构造配筋成为配筋控制因素。还有框支梁的配筋及板钢筋等一系列构造要求均会使结构造价大量增加,在高设防烈度地区尤其如此。

顺义新城0701-013地块住宅项目1#、2#、3#楼地下室分别为自行车库、储藏间、设备用房,与地上住宅房间分割肯定会有差异。剪力墙布置时与建筑、设备专业协调配合,使剪力墙体全部能落地,最终三栋楼均未出现梁托墙的框支结构,为进一步优化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3.2 减少约束边缘构件数量

住宅剪力墙墙体分布筋通常按构造配置很小直径(一般直径不超过φ10)即可满足要求,而剪力墙两端的边缘构件的纵筋和箍筋按构造或计算要求均需配置较大直径或较密间距才能满足要求,所以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量占比剪力墙所有钢筋显得很突出,如何能减小边缘构件的配筋量呢?

按规范规定,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筋范围和配筋率要求都比构造边缘构件高出不少,例如三级抗震等级时,约束边缘构件竖向配筋率1.0%,并不少于6φ14,构造边缘构件底部加强部位竖向钢筋最小量为0.6%,并不少于6φ12。构造边缘构件配筋比约束边缘构件配筋减少40%以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2.14条规定“一、二、三级剪力墙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7.2.14的规定值时,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反之,如果剪力墙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小于表7.2.14的规定值,则在底部加强区的墙体可不设约束边缘构件,而代之以配筋更少的构造边缘构件。

如何使墙肢轴压比小于表7.2.14的规定值的规定值呢?由轴压比计算公式μN=N/fcA,可知三种减小轴压比的方式:⑴计算采用荷载不要盲目加大;⑵剪力墙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适当加大;⑶增加墙体截面面积。混凝土价格会随其强度等级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并不大,所以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使墙体轴压比降至规定范围之内,是降低墙体边缘构件配筋的重要手段。增加墙体截面面积主要是指增加墙体长度。增加墙体厚度会占用有效使用面积,一般不采用。增加墙体长度后,墙体增加的分布钢筋与梁减少的钢筋和减少的填充墙砌筑基本可以互抵,而约束边缘构件则可由构造边缘构件取代,边缘构件纵筋也可由计算值控制降为构造控制,此方式仍可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1#、2#、3#楼底部加强区为首、二层,约束边缘构件按规范要求上下各沿一层。若不研究控制轴压比,则地下室至三层需配置大量约束边缘构件,使本项目钢筋量增加。针对此问题采取以下措施:荷载按实际情况(项目之初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荷载技术措施)取值,不得随意增加;在底部加强部位混凝土强度等级加至C35;将轴压比较大的剪力墙墙肢加长,使轴压比小于0.3。在结构调模型计算过程中,随时关注轴压比变化,使之小于设约束边缘构件限值要求。最终本项目加强区除极个别窗间墙处需设约束边缘构件外,大部分墙肢仅设构造边缘构件即可满足要求。

3.3减少边缘构件面积占比

如前文所述,减少墙体边缘构件配筋是优化墙体配筋的关键,除了上述使约束边缘构件变为构造边缘构件的方法,还可以从另一方面入手,即想办法减少边缘构件的面积。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图6.4.5-1和图6.4.5-2条分别给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范围,各四种情况。但这四种情况乃最基本、应用最多的四种情况,实际工程由于建筑方案的多样性,特别是建筑立面的凹凸,边缘构件的形状远非这四种最基本情况能涵盖。如图1所示墙体边缘构件在工程中就很常见。很明显,这种墙体被边缘构件占去很大面积,而边缘构件又不得不按规范配置大量构造钢筋,实际按计算地震时又不需要那么多钢筋。若想尽量避免这种情况,首先在建筑方案阶段结构工程师最好能介入提出优化的意见,避免过多凹凸的立面造型及开间交错复杂的平面设计;其次,在初设和施工图阶段布置墙体时,应尽量把剪力墙体布置成“L”形、“T”形长墙,一些不必要的墙体拐弯采用填充墙处理,使边缘构件尽量多的采用规范中如图2所示四种基本情况才是最经济的。

多、高层住宅通常均需设置电梯,由于安装要求及为了减少电梯运行噪音对住户的影响,电梯井四周墙体均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但当电梯井并排放置时,电梯井间的分隔墙两侧均无板,其承担的荷载仅为自重,设置此墙对增加结构安全性并无太大意义,而且因为墙肢短,边缘构件占比较大,因此,结构设计时电梯井之间的分隔墙可不设置。两电梯间可设置一定数量的后浇圈梁或型钢满足电梯导轨安装需要。

3.4 尽量避免短肢剪力墙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1.8条给出了短肢剪力墙的定义“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厚度不大于300、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大于4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2.2条规定:“短肢剪力墙的全部竖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一、二级不宜小于1.2%,三、四级不宜小于1.0%;其他部位一、二级不宜小于1.0%,三、四级不宜小于0.8%”,此配筋率远大于普通长肢剪力墙分布筋0.25%(高规第7.2.17条)的规定,以上规定对比第7.2.15条、第7.2.16条对边缘构件纵筋规定可以发现,短肢剪力墙整个墙肢的纵筋配筋率甚至不小于普通墙肢对边缘构件纵筋配筋率的要求。综合考虑墙肢全长范围内的分布筋与边缘构件配筋总量,短肢剪力墙配筋率比普通剪力墙配筋率大40%以上。因此,在布置剪力墙时应尽量避免形成短肢剪力墙,墙肢有条件加长时应至少加长至多于短肢剪力墙50mm,没有条件加长时可以考虑不设此段墙肢,采用梁连接。

4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选择

为控制剪力墙轴压比,高层建筑底部采用较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向上强度等级逐渐降低,顶部一般强度等级降至C30。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控制不超过C40,因为高强度混凝土不易养护。一般情况下,不要因为位移不够采用超过C40的墙体混凝土,更不要因为连梁不够而采用超过C40的混凝土,C60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只比C40提高10%左右,对减小整移的贡献有限。

楼板和梁采用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地下室梁板因耐久性要求应采用C30混凝土,地上各层梁板采用C30或C25混凝土。住宅建筑一般板块较小,楼板多为构造配筋,采用更高强度等级混凝土不但容易开裂,且会增加楼板的最小配筋率,造成浪费。

地下室外墙一般长度较大且对混凝土强度的要求不高,一般采用C30混凝土即可,采用高等级混凝土因养护不到位更容易开裂。

5 墙厚、墙体钢筋的优化

剪力墙结构住宅因为本身结构体系的特点,刚度一般均能满足规范的要求,甚至通常在低烈度区,反应整体刚度的楼层位移角可远小于规范限值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墙体厚度不应取太厚,一般满足规范最小值要求即可,如在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底部加强部位墙厚200mm,底部加强部位以上160mm,一般均可满足要求。

墙体厚度取的过厚不但浪费了材料、占用了宝贵的有效使用面积,而且可能使建筑变得更不安全了。这是因为过厚的墙体导致建筑刚度变的更大、建筑自重变的更大,从而吸收更多的地震力影响结构安全;另外,增加的自重也会提高基础的造价,甚或使基础方案由便宜的天然地基变成费用更高的复合地基或桩基础。

剪力墙墙体钢筋均应采用强度等级HRB400及以上高强度钢筋以降低用钢量。从现浇剪力墙结构在历次震害中表现来看,并未见由墙体少筋而产生的破坏报告,墙体钢筋均不需要增配来提高建筑的安全度,墙体暗柱钢筋和分布钢筋只要满足计算及构造最低要求即可。相反,墙体暗柱过多的配筋可能会给混凝土的浇筑带来困难,影响浇筑质量;梁钢筋与大量暗柱钢筋相互冲突,增加施工难度进而影响施工质量。

在进行结构计算时,有时会出现暗柱超筋现象,此时采用增加墙体竖向配筋率的方式可能会消除超筋。但墙体竖向分布筋离截面中和轴较近(相对边缘构件纵筋),对缓解墙体抗弯超筋效率较低,即增加了整面墙的竖向配筋率但效果有限,所以尽量采用调整墙体布置的方法而不是采用这种方法消除超筋。

6 梁钢筋的优化

本项目在审图工程中发现了一些不优化、不合理的梁配筋情况,如图三所示情况为1#楼中梁配筋一典型案例。

图3中KL15为一两跨梁,两端支座为梁,中间支座为墙。两端支座为铰接,中间支座为剪力墙,但梁在剪力墙平面外,此梁应判定为一连续的次梁,而非框架梁。次梁箍筋可采用直径可采用更小的φ6,且无需配置加密区。次梁纵筋采用非抗震锚固长度,上铁锚固长度0.35lab(直锚段)+15d,下铁锚固长度12d,两端支座仅160mm宽,经计算直径超过φ12纵筋均不能满足锚固长度要求。遂上铁钢筋采用φ12架立筋,在中间支座处与支座负筋搭接,下铁钢筋采用3φ12。此梁经修改后配筋如图4所示,既满足了支座锚固长度等构造要求,又节省了钢筋。

7 结语

影响剪力墙结构住宅经济指标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抗震设防烈度、当地风压、地质情况等自然因素,建筑高度、高宽比、立面、平面布局、开间大小、层高、面层厚度等建筑方案因素,还有就是结构设计人员设计水平和责任心的因素。这些因素导致最终的结构经济指标有一定的离散型。但结构人员必须精心设计,尽可能达到现有条件下的最优化。顺义新城0701-013地块住宅项目建设方根据本项目特点,提出地上部分45kg/m2的限额设计指标。项目设计过程中按本文设计思想贯彻执行,设计完成后经初步预算地上部分钢筋量控制在42kg/m2,达到较好的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1]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词 建筑设计;装饰;一体化;

1.国内建筑与装饰的现状分析

1.1 建筑设计和装饰脱节的成因分析

相关研究和资料显示,建筑设计和装饰脱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上:

(1)从设计的过程来看,建筑设计与装饰设计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工作项目,在具体的设计实施过程中由不同的设计师完成,增加了协调的难度。

(2)开发商有意为之,一是为了降低工程成本,二是不搞精装可以制定出“较低”的销售价格,营造出较低的价位来符合各种消费人群,便于快速地实现投入资金的回笼;

(3)国内的业主热衷于购房后的装修过程,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的居民当拿到毛坯房后,有很多家庭是集全家的想法和意见,亲自进行设计、跑材料市场、找装潢工人,把自己的装修想法全部付诸于实际,而且其乐融融,俨然不顾装修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所选用的材料是否环保,装修的过程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是否有负面影响,做法上是否有节能的实效。另外,还有很多专业的装潢公司的存在,可以提供各种不同风格的装饰风格,适应不同人群不同的审美观点。

1.2 建筑设计和装饰脱节的不良后果分析

(1)装修对建筑安全性的影响

对于具体的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而言,建筑设计上没有办法对装修后的具体情况进行估计,所以在每户业主装修后,导致对地基基础而言荷载的增大,而地基恰好是上层建筑物的安全保障,如此一来势必对建筑的安全系数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最终影响到建筑整体结构使用的安全性。

同时,在现实中,由于建筑和装饰的脱节,建筑结构势必有时出现与用户装修需求之间矛盾的情况,通常情况下住户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是对结构实施不同程度的改造,例如在没有研究施工图的情况,墙上进行穿孔、增加隔断层等,完全不考虑建筑的安全性,改造带有非常强的盲目性,形成安全隐患。

(2)装饰缺乏统一性导致火灾及质量隐患的存在

目前,装饰装修过程中,木制材料使用最为频繁,而且大多属于可燃、易燃性材料,这无疑留下了火灾安全隐患。再从装修的质量角度看,有很多用户是包给装潢公司进行具体施工的,很多用户对装修质量缺乏鉴定的经验,导致了施工方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有了可乘之机。

(3)装修涂料污染对业主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人们对建筑室内实施装修的过程之中,涂料的作用导致其不可或缺,虽然目前人们对环保、生态的意识变强了,但是环顾当前的装潢材料市场,涂料的种类繁多,价格也有很多的猫腻,导致消费者对涂料的优劣一时难以识别,而事实上,劣质的涂料中通常有很多指标超标,用后散发出刺鼻的有害气体,很长时间难以挥发掉,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估计。

2.建筑与装饰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2.1 一体化设计有利于节能减排

建筑与装饰装修一体化,便于对建筑从设计到交付使用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统一角度对建筑的装修标准进行设计,有效地提高装饰的质量,有效地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材料的统一购置,减少了业主购买劣质材料的可能,同时统一购买可以使装修材料得以整体的规划使用,有统计数据显示,一体化设计与业主单独装饰作业相比可以节约出大约15%的装修成本。

2.2 一体化设计有利于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与装饰装修一体化,整体上提升了建筑设计人员和装饰设计人员的素质,增强建筑与装饰设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一体化设计有效保证了建筑的安全性

从设计上实施建筑与装饰装修一体化,避免了业主自己装修过程中对建筑盲目的改装,也避免了劣质材料对室内的污染,提升了建筑安全可靠性。

3.优化建筑与装饰设计的一体化设计

从建筑与装饰一体化的任务来看,就是将各种元素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各部分在各司其职的同时有具有整体性,一体化设计应在预算不超的基础上满足建筑的功能性,同时还应该给业主一个视觉上很有表现力的建筑成品,实现物理、功能和美学这三个层次的有机整合。

3.1 物理的一体化设计

建筑与装饰设计的一体化设计从物理层次思考,其关注点在于组件与系统在空间上是如何做到和谐共存的。在标准的设计中许多建筑的地板――天花大多被分隔为多个独立的层次,在设计上这些空间上的分离严重阻碍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的一体化设计就是从所有的建筑构造范围内进行考虑,实现让几个系统同时占据一个区域和建筑空间。

例如:一个空调管道要穿过钢梁系统时,结构系统和机械系统就必须被加以整合,可以通过比较管道尺寸和钢梁之间可用空隙的大小来实现这个整合。如果管道理想的尺寸和形状,比理想梁架间的空隙大,就必须修改一个系统来实现物理的一体化。

3.2 功能的一体化设计

性能的一体化必定和统一的功能有某种联系,如:承重墙既是围护又是结构,所以它取代了两根柱子、一根梁、一层围护,把功能合而为一,如果运用得当,这样的做法可以节约造价,降低复杂程度。暴露管道的例子也是性能一体化的典型,其他组合技术,可以随后通过对管道材料和油漆的选择来应用。

3.3 美学的一体化设计

建筑上外露的、有形式表现力的组成构件在叠加起来的形象中的共存方式是由视觉一体化实现的。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确保建筑各部分之间达到视觉上的和谐,照明设备、空调装置、管道等元素将在建筑中呈现出来,建筑师应学会选择、配置、运用建筑元素,来满足视觉和功能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建筑节能设计;优化;创新

1.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优化与创新的重要性

1.1阐释建筑节能优化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跨度很大,涉及到很多领域与专业的知识,是一个复合体。建筑节能设计的优化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建筑性能及建筑结构的规划与设计。建筑师在方案设计中主要对建筑的朝向、方位和体型等进行优化设计,在此过程中还必须优化建筑材料,对建筑的户墙、玻璃、窗框、屋面、楼板和外墙的设计等进行严格的优化和量化。以此来提高建筑设备能效,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

1.2 对建筑节能设计体系进行优化和创新的重要性

由于城市化建设进程速度不断提高,导致我国建筑能耗不断上涨,我国能耗总量的47%左右是建筑行业的能耗。我国每年以21亿 的速度新建的建筑中属于高能耗建筑的达到90%以上。2007年,发改委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新建建筑中只有7%属于节能建筑,形势相当严峻。

我国节能技术水平较低,建筑能耗居高不下,我们必须利用新的节能理念对建筑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优化和创新努力寻求经济发展和能源保证的最优结合点,促使建筑能耗处于最佳经济状态,这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2.建筑节能的优化和创新思路的优化体现

2.1墙体节能设计

墙体节能主要有墙体自保温、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三种技术。

2.1.1墙体自保温

墙体自保温是一种建筑墙体保温隔热技术,通过对节能型墙体材料及配套砂浆的使用,使墙体的热工性能等物理性能指标符合相应标准。墙体自保温适合应用在框架结构建筑中,它具有安全性能好、工序简单、施工方便、可与建筑物同寿命和便于维修改造等优点。

2.1.2 外墙内保温

外墙内保温是在外墙结构的内部加做保温层的建筑墙体保温隔热技术。大城市民用建筑保温工程不适合采用外墙内保温浆体材料。外墙内保温具有造价相对较低,受气候影响小,外饰面自由度大,施工较简单和技术成熟等优点。

2.1.3 外墙外保温

外墙外保温是一种建筑墙体保温隔热技术,通过在外墙主体结构外侧添置高效保温材料达到保温隔热效果。外墙外保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保温节能技术,具有不占室内使用面积,保护主体结构,不影响室内装修,保温隔热性能优良,综合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2.2 采用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成本低、能源质量高、无地域限制和储量巨大等优点,属于首选的节能技术。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建筑的技术应用包括了主动应用、被动应用和综合应用等多种途径。

2.2.1 太阳能光热技术

太阳能光热技术利用最成功的领域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以每个家庭独立分散安装的方式普遍存在,这种使用和安装方式对其外观和性能造成很大影响,没有使建筑与太阳能热水器形成完美结合。所以,在建筑中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统一设计和统一安装是很必要的,既美观又节省材料。

2.2.2 太阳能采暖技术

建筑物采用太阳能采暖的方式分为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和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使用常规能源,利用动力系统(如风机和水泵等)将热空气和热水等通过太阳能集热器传送到采暖房间或储热器内,通过控制系统中的每个部分使室温达到需要的范围。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是最简单的采暖方式,通过合理布置建筑的朝向和周围环境并选用恰当的结构构造和建筑材料,在寒冷的时候,建筑物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达到采暖的目的。

2.2.3 太阳能空调技术

太阳能空调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利用太阳能的热能驱动进行制冷;另一种在实现光――电转换的前提下,利用常规的电力驱动制冷剂进行制冷。

2.3 采用纳米透明隔热涂料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是出现不久的高科技产品,它既有较好的隔热效果又能使玻璃保持高透光性。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可以在各类建筑物的玻璃上进行刷涂和喷涂。在冬季,隔热涂膜的特殊金属膜呈透明型,在引进可视光的同时使长波长的暖气在室内反射,约90%的室内暖气都不会外流。在夏季,纳米透热隔热涂料在保证透光率达到70%的同时还能把65%的太阳能辐射隔离在室外,使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4℃-7℃。

3.现阶段阻碍建筑节能优化设计的相关因素

3.1 主管部门对建筑节能设计监督不够

建筑节能设计属于系统性设计问题,只有进行准确化和定量化才能真正实现建筑技能设计体系的优化和创新。然而,主观部门对设计节能成果缺乏必要的评价和考核,同时对建筑设计方案节能方面缺乏系统的审查要求。

3.2 建筑内部设备用能设计不合理

建筑设计应尽量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然而,现在很多建筑内部环境设计缺乏对周围环境的协调和人的感受的顾及,只是一味要求高标准,忽略了建筑设计时的节能标准,造成能效低、能耗多、舒适感差的后果,是对建筑节能设计进行优化和创新的障碍。

4.优化与创新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措施

1)提高建筑师的节能设计意识。建筑师在建筑行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从建筑师开始在建筑中注入节能理念,才能保证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优化和创新顺利进行。

2)提高建筑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合理的空间设计可以改善建筑物内部的通风、保温和采光等微气候条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3)在设计中扩大新能源的应用范围。很多对环境无害或很小危害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和风能等,分布范围广,使用方便。如果能和建筑物合理结合,将会对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做出很大贡献。

篇7

【关键词】建筑动画漫游 三维建模 互动艺术

建筑动画漫游是根据建筑设计图纸在专业的计算机上制作出虚拟的建筑环境,建筑物外观、园林景观、人物等都是动态地存在于建筑环境中。建筑动画应用最广的是建筑开发商对建筑项目的广告宣传、工程投标、环境介绍等。如何进一步分析这种亦真亦幻的建筑动画漫游设计的艺术性,我们应该以一种新的而非传统设计的态度来看待这种新兴建筑动画漫游设计艺术,并用最高效的设计方式去为市场和大众服务。

一、建筑动画漫游设计的艺术特征

建筑动画漫游设计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审美体验方面。审美体验是艺术品作用于观众的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反应,在不同的活动中,参与者的体验层次都是不同的。电影电视重在创造可供观赏的视觉形象,观众在欣赏影视时属于一种娱乐型体验,此时观赏者只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没有融入其中。

建筑动画漫游设计包括通过拍摄得到的真实图像和通过三维建模生成的图像,这些图像能够营造一种具有亲历性的审美空间,接受者不再是一个外在的旁观者,而是一个身临其境的参与者。在这种亲历性的可视化动态空间中,接受者可以获得一种审美的自由感,这就把欣赏群受文化背景和艺术修养的影响度降到了最低限度,每个人都可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尽情享受。尽管这种亲历性是虚拟的,但它毕竟是对诸种生活可能性的直观与体验,甚至是对未来生活、理想生活的预演,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审美体验。

二、建筑动画漫游设计的艺术表现

建筑与绘画、雕塑并列为三大古老艺术。建筑本身是艺术和技术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交汇。建筑动画漫游同样也必须融技术与艺术于一体。

(一)虚拟建筑空间的三维建模艺术

虚拟三维建筑空间的创造是自由而充满未知性的,设计者依靠的是对现实事物的虚拟再现,而三维建模是其最基本的重现手段,这样的重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人类思维加工的过程,是一种数字化的造型手段。建筑动画漫游设计需要的三维建模还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它受应用条件及传输需要的限制,决定了它在形体上的高度的概括与简化特性。用简练的形体表现语言承载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要求,这本身就是一门高度技术化的艺术加工过程,也是其艺术性的体现。

(二)虚拟建筑空间的光影艺术

在建筑动画漫游中,研究光就必然涉及技术和艺术两个因素,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从技术上讲,灯光的参数设置随着电脑软件中各种高级渲染器的发展和光影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照亮空间提供了所需基本照明的技术前提和技术光线的阴影对于增加空间、造型的层次、增强材质的表现力、体现光线在环境中的真实性、烘托环境的气氛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艺术上讲,尤其从画面视觉效果来看,如何运用艺术家的眼光调整灯光的设置则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设计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光而且感觉敏锐,充分发挥光的表现力,是我们在设计表现时应有的本能。如果说,建模和材料的设置需要感觉的同时依赖一定的技术性因素;那么,灯光的设计和设置则更多的需要感性因素,同时还要求设计师具备一定的光学设计理论和丰富的想象力。所以,研究虚拟建筑空间除了应该懂得造型规律、材料的应用外,还必须是一个光影专家——就像摄影家一样去研究光照规律。

(三)虚拟建筑空间的互动艺术

“互动”指的是相互影响、相互沟通与共同参与,它也是相互间的促动和带动。互动艺术旨在规划和描述事物的行为方式,然后描述传达这种行为的最有效形式。①在建筑动画漫游中,它也同样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的情感、期望、心理以及行为特点,并在实际的界面、设备、使用环境等各个方面给予参与者最完美的体验。

在虚拟建筑的空间里,用户与虚拟物体、虚拟场景可以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是实时的、非线性的,通过用户的具体操作,可以改变虚拟物体或环境的形状、颜色及运动状态,用户也可以得到多媒体方式的信息回馈,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与虚拟世界产生互动。

三、建筑动画漫游的艺术创造原则

(一)创新原则

创新原则可谓是建筑动画漫游的艺术创造的首要原则,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则。水晶石数字教育学院院长卢正刚在谈及建筑动画漫游设计的问题时指出,目前盛行的建筑动画漫游艺术设计中,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介入,虽然在设计的形式、手段、存在方式和传播载体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设计的观念、语言和方法难以改变,产生“新瓶装旧酒”的问题。他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数码创作中题材内涵缺乏新意的问题。

(二)整体原则

在建筑动画漫游设计的全过程中应满足整体环境以及环境中人与物的协调性。设计的对象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空间漫游,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相关的建筑计划、环境定位、地域发展规划等内容相联系,这些内容在设计中要予以全盘考虑。设计者应该对设计的进行方式和发展过程有深刻全面的认知,对设计作品提供给使用者的功能与服务、相关的设备与技术以及可能引起的社会影响等,设计者都应面对并在设计中综合体现。

(三)人性化原则

美国设计师普罗斯也曾经说过:“人类总认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②建筑动画漫游设计归根到底是为人的设计,人是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为设计的核心是人,所以应该是围绕着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应该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通过虚拟技术手段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合理的信息感受,坚持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从“以人为本”这一功能的基石出发,对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方面应给予特别的重视,用于深入地了解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感受等方面对建筑动画漫游的要求。

结语

建筑动画漫游设计是设计者依照设计目的和要求自觉地对视听元素进行艺术规划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需要设计者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努力掌握新的制作技术,同时提高艺术素养,把握好艺术风格,遵循艺术创造的原则,将文化和美学思想融进建筑动画漫游设计,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可视性。

注释:

①Alan Cooper,Robert Reimann.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居住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支管减压;同层排水;噪音;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节约型经济的构建,在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中也要加入节水技术的应用,以节约资源,促进构建节约型社会。完善的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既能方便人们生活,又可提高生活质量;既清洁环保,又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建筑给排水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1、给水管道设置不规范、给水水压不符合要求

居住建筑有些位置给水点较多,给水管道数量较多,如:洗手间、厨房,这些位置的给水管道常常纵横交错。如果不通过精心的设计,不对管道进行有序的布置,管道的走向就会杂错;就会使管道弯曲严重,这样水流损失会很大;时间长了,容易导致管道出现跑、冒、滴、漏等现象。再者,在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室内冷、热水管上、下平行敷设时,冷水管应在热水管下方。卫生器具的冷水连接管,应在热水连接管的右侧。”但是很多设计文件未按照国家规范对冷热水管道的位置进行有效设计,往往造成冷热水管道位置错乱,导致混水阀门接口的冷热水支管接错,用户使用时对冷热水的选择就会发生错误,导致浪费水量,增加用户的经济负担。因此要严格按照规范关于管道敷设的要求、管道避让原则进行设计,不可随心所欲。

在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居住建筑入户管给水压力不应大于0.35MPa。”很多设计文件按照这一要求进行系统的选择、设置,保证入户的水压不大于0.35MPa,这样没有考虑配水点出水压力,也会带来水量的浪费,而且使用起来也会因为水压太大感觉皮肤不舒服。配水点压力宜控制在0.2MPa以内,避免无效出流状况造成水的浪费。可在加压分区的底层采用支管式减压阀来控制配水点压力在0.2MPa以内。控制水压节约用水,已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证明,相关的规范、标准也陆续实行。

以上的现象都会对用户的用水安全和用水方便带来重要的影响,应引起注意。

2、卫生间排水支管设计

在众多的居住工程项目中,住宅建筑占了多数。但是很多的住宅项目都不是按精装修的标准进行建设,而是按照毛坯标准交付业主进行验楼、交楼。业主收了楼之后,还要自行委托设计、施工等单位进行装修工程活动。但是这个施工环节处于政府监管的真空,只能靠业主自身进行监督。由于专业知识所限,业主本身的监督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这时只能靠装修施工方的职业操守、做人品行、专业水平来保证施工质量,但是往往这些都是不可靠的,而且施工方的水平也良莠不齐,这样很容易滋生工程质量不合格的问题,比如排水管不放坡甚至倒坡,排水地漏不设存水弯或者存水弯的水封深度不达标等等。

笔者曾经接受了东莞市沙田镇某住宅楼的一位业主关于卫生间地漏冒水的问题如何解决的咨询。首先经业主介绍,已找专业人员疏通相关管道但仍未能解决问题。该业主还透露户内有两个卫生间,采用污废分流系统,两个卫生间并排布置,卫生间均设沉箱(采用同层排水),共用排水立管,卫生间排水点通过一根支管按顺序承接,立管在外墙敷设。这时,笔者分析由于支管较长,卫生间内的沉箱高度有限,施工时排水支管的坡度未得到保证,可能出现了倒坡现象,故在前面的卫生间洗澡时,后面卫生间地漏就冒水了。后来业主开挖了沉箱,发现在支管与立管相接的地方出现倒坡现象。业主将卫生间重新装修,保证排水坡度,排水起点所在的卫生间地面抬高了10cm,从此未发生冒水现象。

排水管道的投资不算大,排水管道的通畅度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设计中应该尽量避免以上不良现象的出现,否则误导施工,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二、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一些优化措施

1、卫生间使用同层排水系统

住宅建筑卫生间排水系统如果采取隔层排水的方式(排水管道穿过楼板与下层排水支管进行连接)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主要是:一是侵占下层空间,一旦出现管道漏水,需要两个楼层共同维修,维修的难度系数较大;二是楼上住户用水的噪音干扰下层住户;三是要求卫生间严格上下对齐以便于管道布置,不利于户型设计的多样化。同层排水系统作为一项新型的排水安装方式,有分界明确、产权纠纷少、管道维修不干扰下层住户、卫生器具布置灵活、安装方便、排水噪音小等优点。同层排水形式有:装饰墙敷设、外墙敷设、局部降板填充层敷设、全降板填充层敷设、全降板架空层敷设。就目前的使用情况来讲,南方的住宅卫生间的同层排水多是采用全降板填充层敷设方式进行设计。这样一来,整个卫生间的结构板就会低于楼板,卫生间就会成为一个沉箱,能否保证沉箱不积水及如何排除积水等问题又需要进行解决。沉箱一旦积水,就形成一个污水水池,污水就会对沉箱的防水层侵蚀,破坏防水层导致沉箱渗漏,滴落到下一层的住户卫生间内,又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将就卫生间沉箱积水排除系统的选择与设计进行论述,并形成文章,择日发表。

2、阳台排水地漏的优化设置

在建筑的设计中,一般都把洗衣机的位置设计在卫生间或工作阳台上。作为给水排水工程师一般不会将洗衣机的排水地漏设在卫生间;若是某一户内有两个阳台一是工作阳台或称生活阳台,另一是普通阳台或称景观阳台,给水排水工程师一般会将洗衣机的排水地漏放置在工作阳台。按照现行的《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规定,阳台雨水的排放要求应间接排放,可排放于室外散水或明沟。设置了洗衣机排水地漏之后都会按照废水管道设计要求来进行阳台雨水的设计。但是在后期业主装修的时候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放置洗衣机,原设计图纸设计、预留的排水地漏可能不会用到,而且会增加新的废水排放点。一旦接入洗衣机排水的阳台排水采用的是间接排水方式将会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会影响底层住户的排水。这是一个矛盾,必须解决。如果在阳台的设计中,将阳台排水地漏均采用存水弯的防干涸地漏,在排水管出户后埋地接入室外污水检查井,这样使用灵活,能有效的解决洗衣机废水的乱排放问题,还能有效防止臭气排入室内生活空间。

3、降噪的优化措施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的生活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其中噪音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部分住宅的室外环境均比较嘈杂,特别是邻近主要街道的住宅,交通噪声的影响较为严重。建筑工程师在住宅规划设计时,都会针对室外环境噪声要采取有效的隔声和防噪声措施。而室内的噪音源、噪音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排水管道还是给水管道,还是各种给水排水设备,都存在噪音污染问题,必须解决之。

给水的压力太大不仅会出现无效出流状况,造成水的浪费;还会造成管道的振动产生噪音。因此要根据建筑物用途、建筑高度、材料设备性能等因素综合确定系统的竖向分区;还要采取支管减压等措施控制配水点压力。支管减压措施可按下图安装:

在排水方面,普通UPVC塑料管管壁的隔音效果很差,排水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噪音问题。为了降噪,可以在管材方面着手,还可以在立管位置方面着手。有消声功能的管材有橡胶密封圈柔性接口机制的排水铸铁管、双壁芯层发泡塑料排水管、内螺旋消声塑料排水管等等,或者在管道内壁设计螺旋型的导水线,改善水流动态,降低流动速度,降低噪音。但是这些管道的造价要高一些。要解决噪音问题,还应在规划设计时,秉承排水管道远离休息区的原则,不将排水立管布置在卧室内,也不出现利用卧室空间设置排水立管管井的情况,以此来减少噪音。

住宅的内部各种给水排水设备的振动会传递到住宅房间,也会影响居住质量;特别是动力设备的振动产生的低频噪声往往难以完全消除。笔者曾经参与过一个普通住宅的设计;工程项目位于东莞市茶山镇,项目共十层,首层为设备房和活动室,二层及以上为住宅;给水系统分高低两个区,低区市政直供,高区变频泵加压。由于本项目无地下室,给水设备房(水泵房)置于首层,这样避免不了住户的卧室或起居室(厅)的正下方是水泵房。为此除了按要求设计设备自身隔振、降噪之外,笔者在方案阶段就向建筑专业提出要求,要将设备产生的噪音降到最低,提出要在水泵房要与二层的住户隔开,不能使用同一块结构板。由于处于方案阶段就介入,无需建筑及结构专业在后期来做出修改,故上述专业同意配合解决。除了做设备隔振之外,在水泵房的顶板与二层楼板之间设架空层,综合管道检修、梁高及其他专业的因素,架空高度最后定为1.9m。现,设计图纸已通过审查,还未正式施工和使用。从理论上讲,这个项目的水泵产生的噪音已降到规范规定范围之内。

因此,要合理确定给水压力,合理选用管材,合理布置管道,合理布置设备房;将噪音污染降到最低并符合规范要求。

结束语

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并不复杂,但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应该予以重视;一个好的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既要符合人们居住生活的需要,也要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振吉.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科技传播,2012(21). 

篇9

一、充分了解学生,设定多元化教学目标

化学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而非单一的知识目标。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1)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

(2)巩固哪些已学知识?为哪些知识作准备?

(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实际内容?

(4)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观点?

(5)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

二、创设开放情境,引导协作学习

化学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实验引出,也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录像等引出,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引出。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自主学习过程,并进行随堂调控,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挥引导作用。

1.通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教具、多媒体手段、联系生产实际、创设化学情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教学过程。

2.教师应始终精神饱满、目光有神、满怀激情、沉着自信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3.教师要善于通过情绪、眼神、回答问题等反馈学生听课的状态和效率,并适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激励。

三、根据不同课型设计不同教学方法组合

1.基本概念和理论课型。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很多,往往显得较为抽象难懂,而且具有严谨的逻辑推理性。例如,氧化还原、化学平衡、电解质、电解原理、原电池、物质的量、物质结构、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元素周期律等概念和理论。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化学现象或实例,采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深化分析和理解。如,采用图表、模型、实验、归纳、演绎、举例、比拟等直观教学法。

2.元素化合物课型。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贯穿于整个化学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元素及其单质、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存在形式、制取方法,有机合成”等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将化学事实从感性知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学习基础,内容虽浅显易懂,但繁杂难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实物展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去寻找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3.化学计算类课型。化学计算主要包括四种: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综合计算。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有“守恒法、极值讨论法、差量法、不等式法、平均值法、十字交叉法、关系式法、代定系数法”等,教学过程不应过分强调解题的模式,而更应注重解题思维过程的引导。精心设计习题教学,适当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思维训练,避免形成“固定思维”,难以适应现阶段广而多变的高考要求。

4.复习小结课型。化学复习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学习,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的基本方法。复习教学应具有针对性,从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复习发现不足,并及时进行改正和补救,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测能力、归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1.阅读讨论式。让学生进行课本阅读、资料查询以及相互讨论,针对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并通过相互间的讨论逐步形成敢于和善于在群体中发表自己观点的习惯。

2.探究式。通过让学生进行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假设、实验、综合等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懂得“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应用拓展”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科学态度,并在探究的合作中增进同伴间的平等、自由、责任、真诚等社会交往中所不可缺少的情感关系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

3.质疑释疑式。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质疑和答疑,使师生间的思维进行交流、碰撞与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其中包括“师问生答”“生问生答”“生问师答”等形式。通过这些教学互动形式,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有多股相互交融的信息,从而达到现代教学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4.反馈评价式。通过各种教学反馈形式的采用并以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诊断学习效果,不仅有利于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让学生逐步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端正对待学习中失误、失败或挫折的态度,以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

5.交流小结式。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所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构建知识主块以及交流学习的体会、方法、教训或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不断修正自己学习方法上的缺陷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复习课中。

篇10

关键词:高职专升本 建构主义 教学优化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99年以来,国家面向高职专科开展的“3+2”模式的专升本教育,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了人们对高层次、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专升本毕业生在实操动手能力方面具备较强优势,同时在本科期间理论水平得到夯实,故在就业竞争中表现出较强的综合实力,达到了提升职业教育学历层次和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的目的。但伴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高职院校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升本目标的功利化、校际间专业培养要求不统一及新增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导致升本学生的质量呈现出明显下滑的趋势,直接影响了本科层次期间教学的组织开展,对专升本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挑战。

二、现行的教育模式难以保证专升本的教育质量

相关通知规定,“优秀高职高专生选拔制”实行专业对口选拔的原则,即选拔的学生只能升入与其原专科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本科专业学习。但在组织招生中发现,学生的专业类别多样,且和本科专业名称有一定偏差,从高职专业的名称难以鉴别其与相关专业知识结构的契合程度;另外,相同名称的专业在不同高职学校的课程体系组成也缺乏一致性,并且由于某些高职院校专业调整速度较快,新增专业缺乏雄厚的教学师资,致使学生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目前承担本科层次教学的学校多为学术性本科院校,虽在尝试进行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转型,但在总体方向上一时尚难脱离研究型人才培养思路的窠臼。面对能力参差、类别多样的生源,这些承担培养任务的院校一时难以做出完全合理的应对和调整。如果坚持沿袭既定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则很有可能出现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导致厌学、大面积补考重修甚至退学的局面;而如果为保证一定的考试通过率,在教学实施中采取减少授课内容、降低考试难度甚至削弱知识架构的方式也会损害学生的利益,导致学生在本科阶段能力无法真正得到提升。所以,如何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进行合理的宏观教学设计,是打通高职升本渠道的关键所在。

三、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含义及思想渊源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建构主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建构主义的提出者最早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皮亚杰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柯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释疑

(一)规范专升本生源知识储备要求,提高生源质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从外界得来的,原则上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自己既有经验和知识建构的基础之上的,学习不是教师的简单传授,不是单纯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总是由一个已有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的。从中可以看出,原有的知识储备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是至关重要的,从另一角度讲,如果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存在较大程度的不均衡,那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提升或知识建构结果也必将会呈现不均衡的状态,所以应统一在高职阶段专业分类及基本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在具体实施中可参考中考、高考理论和能力要求的统一模式,至少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实现培养标准的一致性。另外,应进一步下放一定的招生选拔自,允许承担专升本教学任务的高校适当提高生源质量较好的高职院校的招生比例及压缩综合素质欠佳院校的生源选拔比例,从而逼迫高职院校重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二)在现有条件下推行“双师课堂”模式可部分解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窘境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思维与知识的构建与真实情境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情境性教学模式的设计对专升本阶段的教学应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教育部扶植建设一批中职教师培训基地,用于对中职教师的能力进行提升培训,但对于高校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尚无成熟的平台和明确的政策支持。高学历教师没有扎实的实训教学技能,手艺精湛的技师理论层次不够,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长期以来,多数高校遵循的一直是理论教学和实操训练分人承担的模式,教师的更替直接导致的是知识传输过程的脱节,不仅会影响授课效果,也对宝贵的专升本研修学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

笔者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尝试开展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同时授课的“双师课堂”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实施可行性――即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协作授课,理论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实训教师配合进行实验或实操演示及讲解。对学习者而言,这样的理论实际相映射的真实教学情境对思维与知识构建也是极其有利的,亦可解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现实问题。

(三)高质量的硬件设施建设是打造高职专升本培养特色的突破口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要考虑最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情景的创设问题。目前,多数承担专升本培养任务的高校在实训场所和实验室建设上明显落后于高职院校,过时的实验器材配套的是落后于行业前沿的知识体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的知识断层间距,学生在深感理论知识“跟不上”的同时,又要花较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本已过时的实训技能。所以,高质量的实验实训等硬件设备建设对打造高职专升本培养特色、实现专升本培养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河南郑州城轨交通中等专科学校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体验从售票、进站到上车的一整套流程,斥资购进整列处于服役状态的地铁列车作为学生的实训设备。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中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领会和建构,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实现和未来就业环境的无缝接轨,对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提升学校声望都不无裨益。对于现在正处于转型期的本科高校,亟须在硬件建设水平上有所提升和突破,真正站在社会需求角度开展学生的培养培训,这样才可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本科毕业生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社会地位,打造职教本科教育特色。

(四)量身定做培养计划和进行课程统筹优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其立论的根本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所以,应充分考虑学生基础水平不一,和普通本科学生培养路径有较大差异的客观实际,量身定做教学计划,统筹制定合理高效的培养模式。针对目前我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点入手。

1.制定专属的培养计划

各本科院校要根据学生在高职高专阶段的学习情况,按照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高职专升本培养问题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培养方案与培养对象的不匹配,这直接导致了培养对象对教学设计方案的不适应和培养目标的难以抵达。所以,应尽快建立教改团队,根据学生在高职高专阶段的知识建构基础和能力水平,做好知识体系的衔接设计,量身制定合乎实际的教学计划。

2.实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有机衔接

“讲理论的时候听不懂,讲实训的时候不会用”,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可见,教与学的脱节已成为传统教学迫切需要改革的核心问题。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基础较为扎实、但理论基础薄弱的特点,在学术研究能力培养课程的设计中可尝试将课堂理论和课程设计同步进行或交叉开展的模式,实现教与学的同步;再者,在教学设计中建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有机衔接。基于目前承担专升本培养任务的高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不得不开出较多课程的客观实际,如何对这些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压力,也是宏观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目前各科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是孤立、割裂进行的,各科任教师间的课程设计平行开设、各自为政。建议在宏观教学设计中做出要求,将课程设计选题和毕业设计选题进行一体化设置,在具体操作中可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前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并将部分任务肢解在专业课课程设计环节中进行。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也可有效增强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的总体把控,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目前本科毕业论文水平低、质量差及论文交易、抄袭等不诚信行为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节省出宝贵的求职时间,使学生在顺利完成本科学业的同时,早日成功就业,如期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钟毅平,叶茂林.认知心理学高级教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篇11

关键词:企业文化;员工素质;核心竞争力;企业形象;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7-0089-02

随着企业间的竞争已经逐步以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市场竞争、服务竞争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竞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传统施工企业向现代管理型企业蜕变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其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家所认识。但在实际中,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或者问题,①重形式轻内容,仅仅把精力花在环境建设、营造场面和统一企业形象上,结果是流于形式。②企业文化不能体现自己行业特点、企业特色,创造性不够,互相模仿的成份较多。③急于求成,缺乏良好的工作基础,把企业文化建设看成企业“包装”的需要,搞短期行为。鉴于此,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四个”有机结合,在求实效上狠下功夫。

(1)突出人本理念,使提高员工素质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提倡以 “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归根到底在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员工的素质,发挥员工的智能。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就是要牢固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人本理念,尊重广大职工的人格和民利,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导向、激励和转化功能,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挖掘员工的资质和潜能,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自律能力,实现员工价值升华与企业蓬勃发展的有机统一。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员工的付出与贡献,要注意通过精神褒奖及物质利益,及时多途径、多形式地予以肯定,形成员工奉献企业,企业回报员工的良性循环。要坚持把员工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企业的需要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给员工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和条件,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随着企业管理模式从经验型向文化管理层面飞跃,从过去的施工生产现场组织到以人为本,充分解放生产力、释放员工潜能,最终以文化力推动生产水平、乃至企业的发展,这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主流趋向。这种文化力的源泉在于基层,特别是广大员工中,它反映了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业做强做大的追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因势利导,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重要作用,结合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需要,开展有针对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活动,使企业文化与企业各项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防止克服形式主义。

(2)坚持突出个性,使增强核心竞争力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建设企业文化,不能大而化之、整齐划一,这样容易失去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变成了所谓的“标准件”组合,既看不出企业的行业特征,也使某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变成了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它具有个性,不同的企业应表现出不同的企业文化,也就决定了它必定会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而不会表现为统一的、固定的某式。因此有人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砝码。在另一方面,企业文化有没有个性,也反映了这个企业是否真正地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否真正地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源于企业传统,体现出自身的行业特征、价值取向以及核心理念,只有使企业文化的种子植于实践的沃土中,它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对于具体一个企业而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在企业精神提炼、经营理念和视觉形象设计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要借助必要的载体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将企业文化建设定位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来,与各项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按照系统化、科学化、实用化的要求,创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形神统一,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防止盲目照抄照搬,避免表面化、庸俗化和形式化,不搞化架子、不急功近利。

(3)坚持提升品位,把塑造一流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企业品位、形象是企业文化外在的体现。①通过抓有形文化展示企业形象。首先,要逐步完善自身形象识别系统,使之成为企业文化标识的有效载体。其次,要注重培养和增强员工的职业及行为规范意识,注重仪表,热情待人,礼貌用语,同时要开展一些有益于增强员工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活动,如:升国旗、唱国歌、召开工作例会以及体验式培训等,用活动展示员工的精神风貌,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在这方面,应强化企业文化的一致性。特别是对于大型集团而言,建设集团文化应以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为着眼点,进一步加大集团有形企业文化的整合力度,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集团发展的重要动力。②要通过打造品牌产品树立企业形象,致力于品牌产品、品牌企业的培育。世界知名企业的发展经验表明,企业的发展突破,首先是产品的突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好的产品就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形象。我们说的品牌产品是各种“品牌资本”在产品上的综合体现,具体到建筑施工产品而言,是质量品牌、安全品牌、技术品牌,文化品牌等的集合体。也就是说,要把品牌作为企业的运行中心,通过这种产品的综合效应,建立起社会、特别是客户对企业品牌全方位的强烈认同。因此,要积极建立企业专门的文化管理机构,切实加强施工企业的技术开发及应用工作,努力提高施工的科技含量,加强和提升品牌的内涵和管理能力,合理配置企业优势资源,不断提高企业品牌的附加值和竞争力。③借助现代化传媒宣传企业形象,大力宣传企业品牌,先进的管理经验及两个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积极宣传企业的优秀领导者、项目经理,特别是他们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企业的宣传策划工作,做到有计划的宣传,有针对性地宣传,有效益地宣传。

(4)坚持思想引导,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多年来,人们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经历一个长期的认知过程,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产物,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有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不能崇洋;还有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有着较深的计划经济烙印,已经过时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就可以;也有人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等同看待。其实,这些都是一叶障目的表现。我们所建设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意识形态,它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一致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一方面,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渗透性、有效性,克服思想政治工作容易犯的形式主义毛病。另一方面,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还要借助思想政治工作强大的政治优势、工作体制和成熟的工作模式,利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和优势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把人文观念与培养“四有”职工队伍结合起来,努力把先进的文化熔铸于企业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之中,有利于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使之最终服务、服从于企业和谐发展的这个中心。

总之,较好地做到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便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依托,继而形成强大的文化优势。对于企业而言,拥有了文化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就必定能在市场经济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篇12

【关键词】:建筑暖通;暖通设计;节能设计

1.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现状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动了建筑事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建筑产业链相关行业的发展,其中就包括暖通空调行业,目前暖通空闲行业市场竞争十分地激烈。发达国家通过运用新型材料研发新型能设计,使得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大大降低。我国在新材料运用和新技术运用方面和发达国家还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术研究力度不足及资金投入不够。还有很多暖通空调边缘行业也加入到市场竞争之中,仅通过简单地改良和外观设计便投入市场博得利益,不但没有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也不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的发展理念。

2.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优化策略

结合我国暖通空调系统发展现状,以及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向着多功能性方向发展的要求,本文从以下五方面提出对我国暖通空调系统进行节能设计优化。

2.1 冷却水、冷热水、风系统的节能设计

从暖通空调冷热水系统节能设计角度来看,本文认为一是应通过减小空调系统供回水冷冻水温度差的方式,达到降低系统能耗的目的,并选择闭式循环模式增加空调系统使用年限,降低系统的输送能耗。二是通过选择一泵到顶的设计方法,减少后期维护保养工作,降低建筑耗电量,节约施工成本。三是在水资源相对较少的区域,通过选择冷却塔循环运行模式,降低循环水泵扬程和空调系统能耗,此时需注意冷却塔位置的设计要求通风效果好。从暖通空调风系统节能设计角度来看,以变风量设计为最佳,既可以控制空调系统总风量,还可准确调整其风量负荷,以此来达到减少风机能耗和运行容量的目的,最终达到节能效果。此外,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及暖通空调实际运行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如不同地区的温湿度差异,不同用户使用时间长短的差异,以及使用人数差异等。若用户未提出特殊要求,可设计单风管关风,若使用人数较多,可设计全空气空调模式,这种有针对性的设计可更加合理的发挥空调的作用,避免能源浪费,也能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2.2 采用热回收装置进行节能设计

在实际应用中,暖通空调系统浪费了丰富的余热,而这些余热的利用价值十分大,若利用热回收装置来收集与重新利用这些余热,利用载热与状态不同的流体,以及热交换装置传递湿热或总热,降低冷热源能耗,达到空调湿、热变化需求,便大大节省了空调系统运行所消耗的能量。为保障室内环境质量,暖通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需排出一些空气,这也会增加系统能耗,且处理新风过程中还会再次增加系统能耗,但安装了热回收装置后,可充分回收系统的排风能量,并用它来处理新风,这样明显减少了系统能耗,降低了机组的运行负荷,使暖通空调系统具有明显的节能性和经济性优势。目前,暖通空调系统的热回收装置可利用热管换热器、热泵系统、蓄冷和蓄热系统、热回收环以及换热器等来实现,冷凝热回收过程中,还可通过热水系统和制冷机组的结合,将生活用水用回收的热量来加热处理,既方便了日常用水,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减少了能源资源浪费。

2.3 选择气流组织方式,优化输送系统

气流组织方式在建筑通风换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影响着室内冷热温度的舒适情况,以及是否能够达到节能目的。建筑物结构、温湿度、室内设计与布局、空调型号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气流组织方式,现在较为普遍的气流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即上送下回的笼罩式、下送上回的分层式,具体应用哪种气流组织方式应结合实际需求来选择,如商场空间较为开阔,面积较大,多应用笼罩式气流组织方式,而游泳馆等以大玻璃窗为主的建筑,由于玻璃窗易结露,多应用分层式气流组织方式。关于输送系统的优化,则主要是通过降低供水和送风温度,缩减水和风的输送能耗,并尽量减小使用管径,减低投资成本。

2.4采用现代化自控技术进行节能设计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及电子技术的进步,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在软硬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将现代化自控技术应用到暖通空调系统中,既能有效控制室内温湿度,又能降低其热损。比如,将监控软件安装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可实现系统运行的实时监控,并自动检测系统运行效果,根据室内温湿度进行自动调节,并利用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对新风量的控制,使暖通空调逐渐实现智能化,既能为人们创造适宜的室内环境,又能起到节能作用。再如,将中央控制系统和计算机监测系统安装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可根据室内温湿度及外界温湿度的对比,在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下,通过最节能的处理方法控制室内温湿度处于最佳状态,有效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2.5 推广可再生能源空调

目前,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地源热泵与太阳能。地源热泵主要是利用地下浅层的地热资源,利用电能等高位能源,使低温位能转移到高温位能,可实现制冷与供热的双重功效,它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其使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挖掘。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地源热泵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可发挥蓄热器作用,我们可根据冬夏季对冷热资源的不同来利用地源热泵。夏季,暖通空调系统可将地源热泵作为冷源,转移室内热量到低温地源中,冬季,暖通空调系统可将地源热泵作为热源,转移高温地源到室内,提升室内温度,这样,大大提升了暖通空调的节能效率。太阳能是目前应用在多个领域的可再生能源,暖通空调系统可通过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形式来利用太阳能,其中,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无需其它辅助能源的支持,只需合理设计建筑构件与布置方位,通过自然热交换形式利用太阳能。而主动式太阳能系统设计较复杂,需要电力辅助能源的支持,成本较高。

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的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还有很多需要优化的地方,若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没有考虑节能的话,不仅不利于节能减排,也会进一步影响建筑空间的舒适度和健康程度。这就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重视现有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地积累经验,经常和优秀的工作人士和团队进行交流,从而推动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减排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浅谈 石油 工程 建设 问题

近几年来,国内液化石油气管道漏气着火或爆炸事故屡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液化石油气管道在设计、安装、监理检验、使用维护等方面没有完全执行国家或行业有关法规、技术规范或技术标准的要求,存在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下面就储配站和气化站的液化石油气管道建设提出几方面注意问题,以供液化石油气设计、安装、监理等方面作参考。

一、图纸设计方面

1.设计参数

液化石油气管道设计必须根据使用条件确定其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这是管道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它关系到管材以及管配件、阀门等材料的设计选用和安装检验等后续环节。在设计上常见问题有:设计图纸未标明管道的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或设计压力、设计温度选择不当,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管道最终质量和使用条件。如液化石油气储配站、与储罐进出口直接连接(未经减压)的管道的设计参数应与储罐设计参数相同,即设计压力为1.8Mpa,而不是1.6Mpa,设计温度为60℃;否则,就会出现管道与储罐使用条件不配套的问题。

2.工艺流程的安全性

这要求管道设计必须从整体设计出发、考虑整个工艺系统的安全使用要求。例如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管道设计,必须考虑发生事故时的倒罐流程;烃泵和压缩机必须设置傍通管路;烃泵出口应设放空阀以防止泵抽空、设置止回阀以防止泵在运行中突然停止时出口液体倒流冲坏烃泵;泵入口必须设过滤器防止杂质进入泵内损坏烃泵;烃压缩机入口必须设置气液分 离器,以防压缩机气缸进液造成爆缸事故;两个截止阀之间的管道必须设安全阀,以防止由于管道日晒温度升高、压力升高而爆管;还必须考虑管道热胀冷缩 (尤其是码头卸船管道,运行温差较大)、烃泵和压缩 机运行振动等安全问题。

3.管材及配件的选用

液相液化石油气管道和设计压力在0.6Mpa以上 的气相液化石油气管道所用管材应采用优质无缝钢 管,而不能用有缝钢管;相配套的管配件(如法兰、螺纹短节、弯头、大小头、三通等)的材质必须是优 质碳素钢(无缝),而不能使用铸铁材料。设计压力 低于0.6Mpa的气相液化石油气管道,可依据《城镇 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的规定,相应降低要求。

4.安装、验收规范的选用

液化石油气管道设计所选用的安装、验收规范不能低于国家标准GB50235—97《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如设计图纸上采用多个安装、验收规范、当规范之间相互抵触时。应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采用较高要求的规范进行安装验收。

5.防雷、防静电设施

液化石油气管道以及与其相连接的设备或设施必须设置有避雷和防静电措施。以防止雷击、或管道内介质流动磨擦产生静电而发生事故。

二、安装方面

1.安装队伍资质

液化石油气管道安装队伍必须具备相应级别的安装资格。

2.焊接人员资质

焊工必须持有锅炉压力容器焊工合格证。其考试合格项日(焊接方掖、钢种、焊接位置、可施焊的直径和壁厚等)、有效期必须符合现场焊接需典。一般要求焊工持省管道水个固定焊接、垂直固定焊接和管板焊接项目,才能满足所有焊接项目的要求。

3.安装方案

安装方案包括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措施。技术措施是否完整全面、足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安装质量,是安装质量的根本保证。安装方案主要包括:编写依据、采用的安装验收规范、原材料(管材及配件、阀门等)的检查或试验、焊接工艺、安装自验要求、水压试验、气密试验、24小时泄漏量试验、防雷防静电设施检测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其中、管道安装质量不能低于国家标准GB50235—97《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管道焊接质量不能低十国家标准GB50236—97《现场设备、工业金属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

4.安装记录

安装记录反映了管道安装过程的情况、是管道安装竣工资料的重要部分、也是安装质量监理检验的重要依据。安装记录应包括:图纸会审、施工技术文底、原材料检验、焊接、埋地管道隐蔽、强度和气密试验、防雷防静电设施检测等记录。

三、监理检验方面

1.资料审查

首先是审查设计图纸足否符合有关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并确定监检重点;其次足审宵安装方案是否正确、完整,能否保证安装质量;再次足检查女装记录足否齐全、真实反映出施工情况、足否执行女装方案:通过检查施工记录、不仅可追朔出女装质量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及时发现安装中的存在问题。

2.质量监检

(1)原材料检查。主要是查阅材料质量证明书、确认材料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原材料的查验或试验记录。确认原材料足否按有天规定或设计要求进行安装前检查或式验。如管材外观质量和尺寸抽检、阀门以压和试漏等检查或试验。

(2)安装质量检查。主要是检查管道安装的“横平竖直”等尺寸误差、检查支架吊架安装、埋地管道防腐、防雷防静电设施等方面的质量情况。

篇14

【关键词】房屋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 优化

近年来,由于土地价格市场的变化,不断上涨的土地价格给开发商的建筑总成本控制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人们对于居住条件及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相应建筑产品的品质要求也就不断提高,这就让开发商不断寻求新的手段满足顾客需求,而降低工程造价就成为开发商追求的直接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结构设计优化设计技术方法,提高有限空间 有限资源的最大化效果发挥,实现经济化 实用性和适用性的良好目标。

一、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及实践价值

一是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通常情况下,主要是在房屋工程结构总体的优化设计和房屋工程分部结构的优化设计中应用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和技术。具体来讲,房屋工程分部结构的优化设计包括优化设计基础结构方案、屋盖系统方案以及围护结构方案和结构细部设计等等。这些方面又包括很多细小方面的内容,如选型、布置、受力分析、造价分析等。要严格依据相关的设计规范和使用要求,结合工程具体情况,来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促使综合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二是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实践价值:要充分考虑建筑结构长远效益,来对建筑结构的近期投资进行减少,并且促使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实践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的设计方法,将设计优化技术应用过来,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建筑工程造价。通过优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材料性能给最合理的利用起来,有效协调建筑结构内部各个单元,并且安全度也符合建筑规范的规定。

二、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与经济性的关系

一是结构设计与用地的关系:具体来讲,在多层或者高层住宅建筑中,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就是总建筑面积,有着越多的层数,那么单位建筑面积所分摊的房屋就有着越少的占地面积。但是在增加建筑层数的过程中,也会增加房屋的总高度,那么就需要增大房屋之间的间距。因此,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并不会按照同一比例来增加用地的节约量。

二是结构设计与造价的关系:单位建筑面积造价会直接受到建筑层数的影响,但是对于各个分部结构,有着不同的影响程度。对于屋盖部分,如果有多少层,只需要对一个屋盖共用即可,在增加层数的过程中,不会增加屋盖的投资。因此,随着层数的增加,会明显降低屋盖部分的单位面积造价。基础部分,基础被各层所共用,在增加层数的过程中,也会增大基础结构的荷载,那么就需要对基础的承载力进行加大,虽然在增加层数的过程中,会降低基础部分的单位面积造价,但是并不是十分显著。对于承重结构,在增加层数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进行强化,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分部结构的单位建筑造价。

三是高层住宅结构设计与经济性的关系: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住宅的造价会直接受到住宅层高的影响,在增加层高的过程中,会增加墙体面积和柱面积,结构自重遭到增加,基础和柱的承载力也会得到增加,并且会加长水卫和电气的管线。对层高进行降低,那么材料和能源就可以得到有效节约,建筑抗震性能得到提升,造价成本得到节约。同时,层高的降低,还可以促使住宅建筑的总高度得到降低,建筑之间的日照距离得到缩小,因此,层高的降低,也可以促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节约。即使建筑面积相同,如果住宅建筑有着不同的平面形状,那么住宅也会有不同的外墙周长系数。如果采用的是接近方形或者圆形的平面形状,那么就会降低外墙周长系数,这样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减少外墙、砌体、基础以及内外表面的装修,并且有着较好的受力性能,自然会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成本造价。

三、结构设计优化技术的实践应用

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是目前一个比较广泛的课题,利用结构优化的方法在不改变适用性能的前提下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结构设计优化设计应用于项目的整体设计、前期设计,旧房改造,抗震设计等设计的各分部环节,发挥着巨大的效益。在按照结构设计优化的方法及模型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

1.结构设计优化应注意前期参与。因为前期方案的确定直接影响建筑的总投资,而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前期方案阶段结构设计并不进行参与,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时大多并不考虑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它的可行性,但是建筑设计的结果却直接对结构设计造成影响,某些方案可能会增加结构设计的难度,并使得建筑的总投资提高。如果在方案的初期,结构优化设计就能参与进来,那么我们就能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别,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合理的设计方案,获得一个良好的开端。

2.下部地基基础结构设计优化。地基基础的结构设计优化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方案,如果为桩基础,那么要根据现场地质条件选择桩基类型,尽量节省造价。桩端持力层对灌注桩桩长的选择影响很大,应多进行比较以确定最合适的方案。

四、房屋结构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意义

1.优化设计,保证结构功能性。结构优化设计能够根据工程的需求对结构造型、受力性能、结构材料等进行优化配置。比如选择圆形、方形的结构进行方面平面设计能够增加结构的受力性能。因此,工程透,达到更好的效果;其次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用不同的思维和方式进行探讨,深入的分析问题,找出关键所在,打破惯性思维,练习用发散思维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让两门课程可以更好地发挥实效性。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和壮大,除了要保证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质量和安全之外,还需要将经济性原则给贯彻过来,最大限度的扩大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