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1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激趣导入、组织自学、精讲多练、反馈提高”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妙引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必须高度重视。几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开场白”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深入每位教师的内心。现行教材非常讲究新课导入,能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设计精心,体现了趣味性的特点。

新课导入要紧扣内容,注重“新颖”“巧妙”。其方式主要有“讲述故事式”“地理谜语式”“地理趣闻式”“地理诗歌式”“巧设悬念式”“警示忧思式”等。

在讲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我运用了“警示忧思式”导入。“我们人类目前大量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用完了不能再生,因此用一点少一点。据估算,全球的石油按目前的探明储量再有40年将用完,煤炭也只能维持人类100多年的使用。全球能源危机的矛盾日益突出,寻找新能源迫在眉睫。那么新能源究竟在哪儿呢?”

这样的导入既暗示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又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鼓励参与,组织自学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课堂角色的转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具有生活化、丰富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在教师组织下的学生自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导入新课后,我一般都要安排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本节课的内容。有时是教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看书思考;有时是让学生自行拟写提纲;有时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写出自己的收获和发现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在学习“地球仪”一节时,我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学:(1)什么是经线和经度?(2)根据概念在注有南极和北极的地球草图上画出经线、标出经度。并举行竞赛,看谁画得最好。(3)在提供的经纬仪上,标出若干点,让学生标出经纬度,比比看谁标得最准。(4)提出在自学过程发现的问题,看谁提得最多,最有价值?

由于问题明确,并采取激励机制,同学们迅速投入紧张的课堂自学,积极交流,大胆质疑,气氛非常活跃。

三、精讲多练,深化理解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教师授业解惑的重要手段。但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师独霸课堂的做法已经逐渐淡出课堂并将彻底“下课”。地理教师应围绕教学重点,运用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辅以各种媒体以及表情、手势等讲清、讲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效的精讲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练”,动手练、动口练、动脑练,只有通过“多练”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现行教材设置了“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众多的栏目,这些栏目内容丰富,紧密联系教材内容,为课堂训练提供有利的条件。其中,“读一读”内容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过的知识。教学时,我将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以更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

“想一想”栏目可以帮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进行分析总结深化的目的。在教学中,对难度小的我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内容难度大的我就作简要提示,让学生回忆、联系学过的知识,思考后完成。在“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中有一个“想一想”,“等温线的分布为什么不跟纬线一致?”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我提示学生:各地气温除了受维度影响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海陆分布和地形)各地的海陆分布和地形是否一致?(当然不是,而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等温线必然是弯曲的,不可能与等温线一致。

“做一做”栏目属于技能训练,有些题目需要知识面较宽。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新旧知识,适时调用其它学科知识,寻求有效方法解决问题。这一栏目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深受学生的喜爱。

读图、识图、用图能力是地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学生练的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图的运用。教材中不仅有大量的政区图、地形图、交通图,示意图、剖面图、模式图、统计图,还有大量的景观图、照片、仪器图和漫画。这些使学生的活动范围扩大,空间距离缩短,减少了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难度。我充分地运用这些图为教学服务,通过“读”“析”“填”“补”“改”“绘”等方面的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地图运用能力。

四、注重反馈,强化效果

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反馈。反馈既指在课堂上课堂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沟通交流,也指通过练习的形式对学生当堂所学知识进行检测的形式。鉴于地理学科的弱势地位和中考的现实需求,在地理课堂上实现“反馈提高”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在一节课的最后,我常利用五至八分钟的时间对课堂效果进行检测。备课时根据教学重点和常见的考点,精选练习题。针对中考的特点,练习题以选择题为主,适当地辅以读图、填图题和填空题、连线题。这样既增加知识的容量,又节省了训练时间。通过当堂训练,及时反馈进行“纠正错误,强化正确”,力求达到有效的“提高”。

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由于历史原因,初中地理教学一直是处于边缘化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为了教而教,教学方法方式极端陈旧;如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本人认为,初中地理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以自我为中心观念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中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教师则可以在教过两三年以后便轻车熟路了。课改后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只占50%,师生互动中产生的内容要占到40%,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生成的内容约占10%。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很自然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的列车所淘汰,如果不学习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为此,我彻底的改变了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热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到把地理课上新、上活,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摈弃中心主义,改变师生关系

新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师生交往已经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叠加,现在的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师生关系的构建。当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之后就很容易把心里的困惑提出来,从而锻炼培养了自己的钻研精神和自信心。例如在讲到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人种》问题时,学生对种族优劣论的认识并不透彻,我没有将问题的实质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查找历史,得出了结论;认R到了种族优劣论是违反历史事实的,依据有:属于黄种人的中国人创造了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历史,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了辉煌的古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而黑种人中世纪时曾在尼日尔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贝宁文化,这些都比所谓的欧洲文明要早很多年。

同样的问题以前学生即使是想到了也会因为害怕老师的批评而不敢说出来;现在,他们可以大胆的直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非常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知所想,及早解决学生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行为到心理上的沟通,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这种交往使教师的角色定位取向发生了变化: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双方的平等,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三、开创新意,改变课堂组织形式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可以简称为教师的“一言堂”,他同现代的教育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也就是我们要逐渐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教学,使其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种组织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角色体验式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好一定的问题情境,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去体会和理解各种地理问题。例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时可以让他们扮演市民、农民、工人等不同的角色,到情境中去体验;在学到“北京的四合院时拆还是留?”时,可以让他们扮作市民、游客、地产上等角色,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立场上解决相应的地理问题,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只有把抽象的地理事物及其思想内涵变成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人与事,这样学生才能在体验中理解和掌握其本质,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2、小组合作式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或抢答。形式从传统的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的单向、双向交流与合作改变为多向交流与合作,并在合作中求得共同的发展。例如:在讲述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宗教》一目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调查与讨论的形式,安排学生查阅资料、查找历史、集体比较。他们查到了很多相应的知识,很容易的就掌握了世界三大宗教中的发祥地、影响等知识。

3、人机对话式

逐步地将地理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借助鼠标参与教师设计的各种与课程有关的活动,并获得知识实现自主学习,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的整合。

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改变陈旧的评价方式

教学中我把学生的日常听课、发言情况都作为考核评定的一部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老师并不是真理的化身,所以我一直正确的对待学生对老师的质疑,同时也注重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研究、探讨、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并不完全是知识本身的科学性与否。 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老师要为最大限度的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努力。让他们去热爱地理,成为具备综合素质完整的社会人才。恰当的评价方案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

五、循循善诱,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者,现在我们要逐渐的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向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例如在宗教、发展中国家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学生知之甚微,我就要求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探讨和研究。在讲到地球的运动这样抽象的知识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不够成熟,我让学生做实验,通过实验获得认识;在讲到地球的公转与自传时,鼓励学生自觉的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就很容易掌握知识的主旨。以此来培养学生查找、搜集信息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就是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

如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乡村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迁移的现象,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图”,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模仿途中的不同角色。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乡村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是:(1)乡村人多地少,人口急剧增长导致乡村的劳动力过剩;(2)城乡差别,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城市的生活、教育、文化、交通等条件比乡村好。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更能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通过教学实践,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处理好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总之,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活用新教材,构建“主动参与、合作竞争”的学习新模式,以适应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欧阳唯能.从“精彩的问”到“有效的问”――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优化实践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4.12.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 以图导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24-02

一 “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提出

1.“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初中地理教材和初中地理图册拥有大量的地图以及剖面图、景观图、示意图、遥感图、统计图等图像,这些图像组成了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图像系统”。这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是地理学科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的优势。地理图像承载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的“第二种语言”,地理图像能够形象、直观地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动态过程,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数量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也可以表现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是地理知识的综合体。显然,地理图像起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学习地理知识与探究地理问题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实验心理学家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心理实验证实,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83%来源于视觉,11%来源于听觉,3.5%来源于嗅觉,1.5%来源于触觉,1%来源于味觉。因而可以说,人类所获取的外界信息,绝大多数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而地理图像信息的获取必须通过视觉刺激来实现,这就为“以图导学”模式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学依据。

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是遵循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初中地理教材和教学内容特点,以图像为导线,把学生导入课堂,引出教学内容;以图像为载体,呈现地理知识;以图像为工具,解释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该模式也契合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即: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地理课堂教学中提倡多使用地图以及剖面图、景观图、示意图、遥感图等图像,采用一些能激发学生思索、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导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因此,实施“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打好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现了地理学科利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从中提取各种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地理探究与创新能力,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地理教育有积极意义。

2.实施“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初中地理教材、初中地理图册和地理填充图册为“以图导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性的图像材料。另外,地理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制挂图和利用课堂上的板图、板画等进一步丰富图像材料,所以即使在教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也能采用“以图导学”模式教学。而城市里的学校教学条件普遍较好,很多学校教室里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图导学”模式实施的空间更广阔、内容更丰富。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更多教学上有用的图像,也可以利用软件制作教学上需要的各种图像。所以,初中地理课堂实施“以图导学”模式是可行的,可以在大多数学校推广实施。

二 “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运用

“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1.以图创境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以各种精美的图像,特别是景观图片来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日本》一课时,给学生展示富士山、温泉、火山喷发、樱花、茶道、和服、建筑、相扑、地震引发的海啸等景观图片,这些图片是日本自然和人文的真实写照,它们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震撼着学生的心灵,继而激发学生探究日本的热情。

2.以图探究

以图探究是一节课中的“重头戏”,是最关键的一环。这个环节的教学分三个步骤:(1)提出问题。在创设情境的背景下,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用合适的地理图像,设计一些不同程度的探究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图、分析图。(2)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问题。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鼓励学生相互探讨,并多留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3)总结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指图作纠正、补充、归纳和总结。下面以《日本》为例:

例1:读日本地形图、亚洲地理分区图、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探究日本的地理位置。

读日本地形图,用笔描出日本的45°N和北回归线,可以看出日本领土位于五带中的______。

读亚洲地理分区图和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说出日本在我国的______(方位);日本位于亚洲的______部,在______洋的西北部,被称为东亚岛国;日本西隔______海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相望。

例2:读日本地形图,思考日本的平原多还是山地多?平原分布在什么地方?能否在图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如果不乘船,只坐车,能否跑遍日本四个大岛?

例3:读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图,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讨论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火山有什么利弊?

以图探究这个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通过动脑、动眼、动口、动手来探究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和谐统一。

3.以图巩固

课堂的最后环节就是以描图、填图、绘图、读图分析、读图归纳、读图判断等练习形式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这不仅可以检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在填图、绘图、读图练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随图应变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地图意识的目的。学生课堂练习的结果应及时予以展示和评价,通过师生间的及时反馈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 “以图导学”教学模式运用成效及反思

笔者把所教的6个班级分成两部分,3个班级采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作为实验班,总人数有148人,另外3个班级按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对照班,总人数有149人,下面以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来说明“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带来的成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成绩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相差不大;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成绩中,实验班比对照班的平均分高出2.1分、及格率高出4.3个百分点、优秀率高出5.7个百分点;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成绩中,实验班比对照班的平均分高出4.5分、及格率高出7.6个百分点、优秀率高出9.8个百分点;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成绩中,实验班比对照班的平均分高出7.8分、及格率高出15.6个百分点、优秀率高出17.2个百分点。事实胜于雄辩,在实施“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让我备感欣慰的是实验班学生出现的变化,他们的成绩不仅明显优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而且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运用地理图像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具体表现在课堂试验班学生能够非常积极地阅读分析地理图像,利用地理图像进行交流探讨,分析问题,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他们学习地理的信心更足,热情更高,其中有些对地理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渐渐开始喜欢学习地理,学生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实验研究表明,“以图导学”是一种能有效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意识和地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切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值得总结推广。

当然,在“以图导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一些不足,如实验数据不够充分,对学生的观察调查不够全面,因而对实验的结果会产生一些偏差。另外,在教学导入中,教师如何“导”得精彩、适时、适度;在提出问题时,如何提出有探究价值、有趣味性、启发性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在读图、分析图时如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研讨探究问题时,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高效的交流等问题,仍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探讨研究,使“以图导学”模式不断地得到完善,使其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刘晓艳.“以图导学”的地理教学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篇4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在如今的初中教育工作当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地理学科教学的开展,要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构建地理高效课堂,以使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意义

初中地理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融合了深厚人文性的学科,它不仅仅是能够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域环境下的人文风俗,这有助于学生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看待这个世界,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健全的世界观,提升其人文素养。简而言之,初中地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一直以来初中地理都被一定程度的忽视,甚至可以说处在边缘地位,这就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所谓的“高效课堂”指的是教学效率高、教学质量高,在当前我们应当转变教育思想,重视初中地理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这对于学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来说,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

二、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兴趣为教学的切入点

初中学生的自我约束、控制能力还较差,因此唯有兴趣才能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学习动力,也只有在学生对学习具有兴趣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配合教学,在学习过程当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这是能否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着高效课堂的构建效果和最终的教学成效。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以学生兴趣为教学的切入点。

例如,在与海洋有关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设计一个教学导入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急于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而是给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海洋的神秘传说,或是播放一些与海洋有关的影视片段,如《未来水世界》、《水中生活》等,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抓准时机切入教学,这样一来整堂课的教学氛围都会非常活跃、积极,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可显著提高。

(二)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合作教学法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管能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体验,促进学生的主体知识能力构建,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较,具有突出的优势。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例如,在有关我国民族分布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并引导各个小组通过翻阅书籍资料、上网搜索等途径,详细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及其文化、风俗特点等,考虑到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安排一到两个民族作为学习了解的对象,最后再在课堂上做学习报告。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到的知识会更加深刻,不论是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率都可以得到明显提高。

(三)拉近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更加形象,并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树立起相关的思想意识,教师应当积极尝试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拉近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

例如,在与水资源有关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观察和记录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根据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具体情况,提出在生活中节约水资源的对策,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堂中进行活动展示,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同样可以采取小组计分、小组评比的方式进行活动结果比赛,对表现优秀、结论科学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的生活化活动的组织,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切身地体会到地理知识的用处,体会到如何应用地理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使他们养成节约用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从本质上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四)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几点之外,教师还应当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因为从课本上来看,很多的地理知识较为抽象,在身边的现实生活当中又不可见,所以教师应当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来进行弥补。

例如,教师可以用计算机来展示地势和地形图,或是播放有关国外的地理环境、人文情况等。这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形象,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结语

通^初中地理教学,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知识,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但这需要以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为前提,因此教师就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郑海霞.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学周刊,2016.32:168-169

篇5

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一三五”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新课标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何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呢?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一三五”地理教学模式。

一、“一三五”地理教学模式的理念与内容

1.理念

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路是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新的教学观、行为观、学习观,引领师生共同活动,或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讨论或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从感性的地理事物中理解地理事物的概念、原理、规律、成因,得出理性的结论并应用于生活、生产、社会实践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生本课堂注重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第一责任人”,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三五教学模式”,一是指一个一体,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三是指三条主线线,以探究主干线、情感活力线、创新生命线;五是指五个环节,导疑定标、合作探究、交流互动、拓展应用、感悟交流。具体内容解读:

一体指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三线:探究主干线、情感活力线、创新生命线。(1)究主干线。课堂应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活动应贯穿课堂始终。(2)情感活力线。课堂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情感体验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让课堂充满活力。(3)创新生命线。创新是生本课堂的灵魂,是课堂的生命,课堂应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情感、创新是贯穿课堂的三条红线,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本课堂犹如一棵大树,学生是根本,探究是主干,情感是营养,创新是生命。

五环: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导疑定标―合作探究―交流互动―拓展应用―感悟交流。(1)导疑定标。教师根据学习内容不同,采用不同方式,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更多地从感性知识入手,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2)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参与者,整个过程体现一个和谐的气氛。学生针对学习内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采取自主、合作等形式,在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分析、探讨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激趣、提升能力,并在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3)交流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生生、师生、组间互动合作,在全班展示交流探究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交流、解决探究过程中发现的疑难和困惑。(4)应用拓展。建立长远的价值观,注重能力培养。当堂作业:可能并没有单纯的作业,活动本身就是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并不是在课后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使其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并不仅仅是书面文字作业,而是开放性的,可能是绘图、手抄报、调查报告,也可能是结合实际研究探索实际问题等。(5)感悟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谈感悟,自认为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困惑,你又想到什么。生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形式多样,进行感悟交流。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二、“一三五”地理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

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出发,强调体验式学习,突出从感性知识中进行感悟而获得理性知识。比如,《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亚洲复杂的气候》均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体验式学习过程。地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1.以讨论为主。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的探究式讨论。例如,课例《大洲和大洋》中,地球是“地球”还是“水球”?几个学生根据海陆面积数据对比和人类生活经验等,发表了不同意见;课例《亚洲复杂的气候》中,通过学生讨论当地人的穿戴、建筑物的形状、自然景观,总结出各地气候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2.以各种活动为主体。该模式主要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搭建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的经验感悟,并回归现实生活,解释客观实际,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经验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基本活动类型如下:

(1)辩论活动。课例《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中,相当部分内容是通过辩论进行的。讲“人类与大气污染”关系时,以人类为原告,大气为被告,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全员参与辩论,从而了解污染的现象、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竞赛活动。课例《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中,分“南”“北”两大组,就若干项目进行竞赛。通过竞赛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3)角色扮演。课例《巴西》中,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由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讨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4)游戏活动。课例《大洲和大洋》中,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游戏;课例《中国行政区》中的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等。

(5)动手实践。课例《我们怎样学地理》中,绘制校园平面图、使用地图“寻宝”、定向行军等活动;课例《世界的地形》中,制作各种地形模型等。

3.师生和谐合作。将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式讨论教学与各种活动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这是新课堂教学的主体模式。例如,课例《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讨论,同时,还穿插了大量的活动等。

三、“一三五”地理教学模式运用后的反思

首先,一三五模式并不是条条框框,只是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可参考的平台,在以上模式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能力,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不断创新。

其次,教学模式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情、教情,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当地的实际条件,把握其精神实质,灵活地应用。

再次,活动设计应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及教学的实际需要,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篇6

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是学生对教学行为的先在性创设,是他们对教师教学的共时性合作,也是他们饱满的情绪分享、支持与创造教学活动的过程。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指地理教师立足于地理课堂教学,依据地理教材,联系社会及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主体性教育理论。2004年1月,我国首届主体教育理论研讨会上,研究者们指出,主体教育就是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其基本立场是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其人性论的体现是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其基本策略是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主体性强的人。主体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

2.合作学习理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界定:“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很多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不是从现成的知识中学到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学生通过参加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经验。他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二、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1.参与导入。导入环节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笔者采用了图片情境导入的方式――“同学们,相信大家在电视或网络上见过很多名人,那么这些人大家是否熟悉呢?”然后,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说出人物的名字――奥巴马、乔丹、迈克尔?杰克逊等。“很好,那么他们属于哪种肤色的人呢?”――黑种人。“是的,由此我们想到他们的故乡是哪里呢?”――非洲。“非常好,确切说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黑种人的故乡,去了解一下这些名人的家乡有哪些特色。”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期待课堂的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参与导入环节是不同的,还可以采用视频导入、游戏导入、复习导入等方式。

2.课前预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地理学科属于副科,课后几乎不为地理学习留时间,所以地理教学效率很难得到有效提高。课前预习环节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自己动手搜集信息。学生通过此环节可以明确本节重点内容,学习的时候就会有所侧重,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3.眼疾手快。眼疾手快指快速指导学生利用地理图册,找出相应的地理事物,并在图中做出标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陆位置时,教师说明要找的地理名称,学生利用3~5分钟时间迅速在相应的地图中找出,并标记出来,组内交流如何表述其方位,然后请小组代表表述。此环节一般以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主,一方面作为鼓励,一方面为了带动其积极性。眼疾手快环节效果比较好,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持续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的读图能力普遍有所提高。

4.集思广益。集思广益指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辅以小组加分制的奖励措施来解决问题的环节。此环节问题的设置是有梯度的,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①请同学们找出下列哪些是原料,哪些是工业制成品。②根据图表填空:以上这些国家主要出口___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这些商品的价格___。③根据“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填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___地位。④小组合作交流,并组织语言讲解“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和产生的后果。前三个题比较基础,一般找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回答,而第4题就需要语言组织能力稍强一点的学生回答。集思广益环节是相对有些难的环节,对于逻辑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初中生来说,教师合理地引导是顺利进行的关键。

5.争分夺秒。争分夺秒指在总结一节课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做的一个小测试。此环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抢答题(基础题),起巩固作用;另一部分是“开心辞典”,根据不同内容设置不同题型,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积极、主动地发现生活中的地理。例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抢答题部分:①有“黑种人故乡”之称的是__。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90%以上的人口为__种人。③同时被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是__洲……此部分以学生举手抢答为主。“开心辞典”包括“探索题、客观题、主观题、猜猜看、是真是假”等题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夺得答题权,然后派小组代表选择一个题型,在1~2分钟内小组交流给出最终答案。争分夺秒环节是最为激烈的,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此环节也是最不好控制的,教师的灵活引导尤为重要。

篇7

地理课程标准将7~9年级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地理四大部分。结构如下:分析起来初中地理课程主要包括总论和分区两部分知识,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对于总论部分的知识主要采取“先学后教、诱思探究、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对于分区地理部分的知识主要采取活动化教学模式。

一、“先学后教、诱思探究、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以《天气和气候》一节教学为例)

㈠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各种方法的目的是一致的:想方设法让学生迅速投入,使他们快速集中注意力,提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要他们“愿意学”、“乐学”。对于一个班来讲,新课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学生处于这种精神状态中,无疑是良好的学习情绪。所以一堂课开始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成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核心部分。如讲“中国人口”时,开始上课,教师就放映《别挤了》(录制的中央电视台的“广而告之”节目),学生们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众多的乘客你推我搡地挤上公共汽车的场面时,情不自禁地说:“人太多了”如讲《天气和气候》时,从学生经常见到的天气现象如手,出示大风、沙尘雹行路难,雾引起交通堵塞,暴雨引发了洪水的图片或录像,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异常高,教师很顺利地进入新课。

㈡指导学习,探索内涵

1、精选问题,引发求知。

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解决提出的问题。在本环节中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动机,指导学习的方法,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广泛调查,尤其要摸清学习基础好和差的学生中的疑难问题。为“后教”作好准备。

2、合作讨论,探究创新。

与小组内的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师生交流,答疑解惑。

这一环节,教师既要当好导演,发挥好主导作用,又要放手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由于学生带着不同的疑问进行讨论,相互启发,多方面发散,会产生许多创造性设想。

教师讲解时不能就某个问题讲问题,要由个别到一般,上升到理论,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要指导实践,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后教”不是教师一言堂,是先让会讲的学生教,学生不会教时,教师才开口讲,教师讲解要避免重复,力戒学生讲一句,教师重讲一句;学生讲一遍,教师重讲一遍。

(三)拓展延伸,知识升化

这一环节是指学生在基本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拓展、重组和升华。目的在于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将所学知识“活用”。

老师必须有计划地设计问题,有意识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变式思维等。例如本节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当小播音员,模仿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达到将所学知识“活用”。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知识提出问题难住老师(显然是老师故意设下的陷阱)为学生创设一个反思问题的机会,从而达到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拓展、重组和升华。

二、活动化教学模式。(初中一年级教材七年级第二学期《走进国家》为例)

㈠计划:《走进国家》是湘教板七年级下的第三单元,本单元的学约需要7周时间。

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不再面面俱到地介绍很多国家的地理知识,而是通过对一些国家的案例研究,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通过收集、利用各种文字、音像资料等进行国家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借鉴别国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治理环境及协调人地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在本单元学习中,由学生以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6个小组,分别研究埃及、俄罗斯、法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学生自定),各小组根据各小组成员的实际能力、兴趣爱好以及该国的特色选择不同的介绍形式,如歌舞、问答、演示文稿等,并把活动的成果进行全班共享同时,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搜集资料的途径,初步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㈡活动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反思:

本模式在2012年中国地理部分省区的教学中有少量运用,采取了“角色扮演”、“问题解决”、“辩论”、“小组竞赛”、“个人竞赛”等多种学习方式。

反思这种教学模式我认为: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初中地理区域学习,让学生介绍国家,介绍我国的省区,介绍自己的家乡,也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②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③.改变地理学习方式。④.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⑤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⑥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但实施效果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对每个区域根据课程标准列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作品中必须出现,并应加强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对学生的表演及作品进行鼓励和评价。

篇8

【摘 要】文章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主体性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指导下提出了初中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参与导入”、“课前预习”、“眼疾手快”、“集思广益”、“争分夺秒”五个环节,通过一段时间的应用与课堂观察,学生参与地理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13-01

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是学生对教学行为的先在性创设,是他们对教师教学的共时性合作,也是他们饱满的情绪分享、支持与创造教学活动的过程。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指地理教师立足于地理课堂教学,依据地理教材,联系社会及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主体性教育理论。2004年1月,我国首届主体教育理论研讨会上,研究者们指出,主体教育就是依靠主体来培养主体的教育,其基本立场是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弘扬人的主体性;其人性论的体现是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主体,有一定的主体性,又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其基本策略是发挥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主体性强的人。主体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

2.合作学习理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界定:“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很多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不是从现成的知识中学到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学生通过参加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经验。他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二、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1.参与导入。导入环节是教师谱写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笔者采用了图片情境导入的方式——“同学们,相信大家在电视或网络上见过很多名人,那么这些人大家是否熟悉呢?”然后,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说出人物的名字——奥巴马、乔丹、迈克尔·杰克逊等。“很好,那么他们属于哪种肤色的人呢?”——黑种人。“是的,由此我们想到他们的故乡是哪里呢?”——非洲。“非常好,确切说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黑种人的故乡,去了解一下这些名人的家乡有哪些特色。”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期待课堂的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参与导入环节是不同的,还可以采用视频导入、游戏导入、复习导入等方式。

2.课前预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地理学科属于副科,课后几乎不为地理学习留时间,所以地理教学效率很难得到有效提高。课前预习环节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自己动手搜集信息。学生通过此环节可以明确本节重点内容,学习的时候就会有所侧重,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3.眼疾手快。眼疾手快指快速指导学生利用地理图册,找出相应的地理事物,并在图中做出标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陆位置时,教师说明要找的地理名称,学生利用3~5分钟时间迅速在相应的地图中找出,并标记出来,组内交流如何表述其方位,然后请小组代表表述。此环节一般以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主,一方面作为鼓励,一方面为了带动其积极性。眼疾手快环节效果比较好,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持续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的读图能力普遍有所提高。

4.集思广益。集思广益指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辅以小组加分制的奖励措施来解决问题的环节。此环节问题的设置是有梯度的,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①请同学们找出下列哪些是原料,哪些是工业制成品。②根据图表填空:以上这些国家主要出口___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这些商品的价格___。③根据“本区主要进出口产品示意图”填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___地位。④小组合作交流,并组织语言讲解“单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原因和产生的后果。前三个题比较基础,一般找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回答,而第4题就需要语言组织能力稍强一点的学生回答。集思广益环节是相对有些难的环节,对于逻辑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初中生来说,教师合理地引导是顺利进行的关键。

5.争分夺秒。争分夺秒指在总结一节课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做的一个小测试。此环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抢答题(基础题),起巩固作用;另一部分是“开心辞典”,根据不同内容设置不同题型,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积极、主动地发现生活中的地理。例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抢答题部分:①有“黑种人故乡”之称的是__。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90%以上的人口为__种人。③同时被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是__洲……此部分以学生举手抢答为主。“开心辞典”包括“探索题、客观题、主观题、猜猜看、是真是假”等题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夺得答题权,然后派小组代表选择一个题型,在1~2分钟内小组交流给出最终答案。争分夺秒环节是最为激烈的,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此环节也是最不好控制的,教师的灵活引导尤为重要。

三、地理课堂“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应用的反思

该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普遍得到提高,通过与学生课后的交流,发现学生能够将课上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且能够主动提出一些地理问题,而且尝试着分析与解决,说明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该模式仍然有一些亟需改进的地方,由于照顾到了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一些简单问题的重复,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显得有些浪费时间,在加分的环节中,对学生秩序的维持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学生为了组内的荣誉,纷纷争抢回答问题,甚至回答问题机会少的学生还会有情绪问题。因此,如何合理应用“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仍是不断改进与完善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宏武.主动参与教学模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江烨,刘兰.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汪宁宁.地理新课程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1.

篇9

评价一堂地理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一、创设情景,确认目标

首先,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入要有情景性、启发性,可采用地理图片、地理现象录像等),然后,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告诉学生。教师根据《课标》要求,用白板展示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让学生对本节主要知识点先有个总体印像。展示给学生应该是经过教师的理解和归纳的,非常精辟、准确、全面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让学生一看就明白的复习目标。

二、自主预习,合作交流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每节课要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自主预习学习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组内交流

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带着各自的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解决学习中的疑惑问题,(有预习学案的可以对学案进行组内批阅、交流,相互检查落实的情况)。小组长调控学习的状态,并总结小组共同疑惑的问题,准备在班内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某一小组的交流讨论。

(二)班内交流

在教师的调控指挥下,各小组代表依次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表达小组的观点和看法,提出小组疑惑的问题,达到引发讨论、共享成果的目的;在班内展示、交流和评价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聆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注意捕捉学生对地理问题分析的新观点、新方法,营造多维互动氛围。教师要给予适时引导,保证展示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三、精讲点拨,拓展延伸

教师在充分参与学生的研究、展示、评价过程之后,对暴露出的问题要进行精讲点拨。精讲中尤其注意从思路、规范、规律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分析方法,并预留给学生整理笔记、反思内化的时间。

四、达标练习,提升能力

课堂练习不仅是对教学的检验,同时也是学生知识升华的过程,这一环节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要允许学生自己去咀嚼知识,消化理解。以往的教学结构大都将这环节的一部分或全部分放到课后去完成,学生知识接受与运用的间隔时间过长,教师得到的反馈周期也相应变长,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课堂教学中注重了这一环节,保证了学生对知识当堂消化理解的时间,教者更能及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进程,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巩固训练题。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训练题设计要有层次,体现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②习题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和紧密联系地理热点问题。③训练设计要注意突出疑点、难点和易错点,试题类型以读图分析和地理情景材料分析为主。训练题的数量要适当,最好能够当堂完成,并进行及时地反馈与矫正,确保课堂的效益,落实“堂堂清”的教学要求。

五、反思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节是一堂课的总结与提升,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可以有两种小节方式:一是由学生来总结自己的收获一一本节课我学到了哪些地理知识;另一种方式就是教师来总结本节所学习地理知识、原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前因后果联系,指出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篇10

关键词:生本教育 少教多学 课堂模式

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说到底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1]本文旨在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以生本教育理论为指导,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少教多学为主要课堂模式,处理教与学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文从理论依据、少教多学课堂模式的程序、教学片段设计实例及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理论依据

在任何一种教育理论中,以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素质都是共识。而郭思乐教授认为,学习是人的天性,是生命演化的结果。人是天生的学习者、感悟者、阅读者、计算者和思考者。[2]生本教育更强调学生的作用,其内容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课堂上的讲授、阅读、视听结合、示范都是被动学习,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在24小时后的知识存留量分别为5%、10%、20%、30%,而交流讨论、实践练习、向他人教授及对所学内容的应用都属于主动学习,学生在24小时后的知识存留量据评估分别达到50%、75%、90%。可见主动、合作学习的效率之高。

二、少教多学课堂模式的程序

首先是确定目标。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制定目标前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了解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哪些,学生具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学习之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哪些;二是熟悉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真正的难点和重点,应该是大部分学生自学预习后觉得困难的部分,而不是备课时教师自己认为困难的部分。

其次是编制程序。根据已确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特点,形成若干教学步骤,从而组成一个程序。为了编好程序,教师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广泛涉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辅、书籍、报刊、网络、影视资源充实自己,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二是预见到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障碍,并为突破这些障碍而采取某种特殊的手段。三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凡是能由学生自学、讨论、展示解决的,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而要把自己当牧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片段设计实例

以高中地理复习课《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第二课时)》中"气候的成因分析"教学片段为例。

(一)确定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气候的成因,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课前的前置作业进行预习,课间分组讨论并展示前置作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的精神。预设教学重点:掌握分析气候形成原因的方法,难点: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对气候的影响。

(二)编制程序。设置六步走程序:一是课前准备。二是布置前置作业,前置作业具有简单、根本、开放的特点。三是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四是学生通过前置作业感受到知识是自主探究出来的,是自己学会的。五是班级交流。小组交流之后,无论是学会的还是没有学会的小组都要在班级进行交流。六是教师点拨,教师点拨是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万一学生还是没有学会,老师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进行适当点拨。

(三)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根据编制程序,施以"浓墨重彩"。

步骤一布置前置作业。"分析巴西高原东部沿海10°S--20°S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分析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成因"。

步骤二学习小组讨论前置作业。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讨论,对个别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

步骤三班级交流展示。第一个小组上台,其中一位同学主讲"分析巴西高原东部沿海10°S--20°S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另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标注"气候影响因素"的知识框架。第二个小组补充其回答的不足的部分;第三个小组上台,一位同学主讲"分析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成因",第四个小组补充。多位学生经过补充在黑板上写出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等。

步骤四教师点拨。提醒学生读图要先看图名,再看图例,注意图中已有的信息,加强分析,然后进行提取信息。经老师补充气候的影响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人为影响等因素。对小组回答进行评分。师生共同补充,最后在黑板上写出以下内容: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反思

教师必须确立"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的观念。生本教育是把学生的学习权力交还给学生的教育,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成功,真正长远受益的教育。

落实环节是少教多学课堂模式实现效益的保证。学习小组的文化建设是首要环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把全班同学横向分若干组,纵向分为纠错小组、纪检小组、记录小组等,人人有事做,每个人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极大的调动。

任何一种教育改革都不能解决教育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生本教育不能解决基础教育的所有问题,少教多学的课堂模式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学生的作业量应该怎么把握,是否会挤用学生过多休息时间?学生在讲解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老师是否应该及时纠正错误?部分课堂学生只是照搬课本和课文注解进行活动,把老师的讲变成了学生更死板的讲?怎么才能避免低效的课堂?都是我们在教学中遇见的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不断深思,不断探索,从而找出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2011年10月23日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培训课件

篇11

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教育领域不得不重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我国的高中地理课标中,明确提到需要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并在地理课程的实际教学应用中,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所需要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要注重培养。

二、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案例分析

本案例以七年级第一学期地理的地球篇展开,其中包括了比例尺、经纬网等一些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感觉学习难度较大。在传统教学课堂中,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学习效果经常不理想。因此,就以此为案例来展开翻转课堂研究。

1.学习介绍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要应用于实践中,就需要先做好学生的工作,让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内容和教学过程有所了解并熟悉。

根据课前环节了解到的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街道,并根据课前环节的了解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一定差别化教学。课堂的教学时间减少了,因此可以支配的时间就更多了,可以对课堂进行更丰富的设计,通过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课堂测验等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行了解。

2.教学设计

(1)设计课程:《地理景观》。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培养起自主学习,主动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通过网络、光盘等方式和条件进行学习。

学习过程:通过对课前的自主学习和延伸性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课堂的上课效率;通过引导帮助学习对自然景观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进行思考。

(2)设计课程:《地图的语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对地图进行认识和了解,学习比例尺的概念和意义以及比例尺的使用;学会分辨地图上的方向,并懂得看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学习过程:根据课前的学习效果和课堂上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比例尺的使用方法;通过课前的问题思考和课中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辨别地图闪搞得方向;通过课前的学习和课中地理图册的学习,能够掌握图例和注记。

3.行动实施

(1)课前准备。在正式开学之前,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翻转课堂有一定的了解,并明确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并要求学生装好微信,保持好教师的沟通。

(2)课前学习阶段。在课前一周,教师将准备好的学习资料进行推送,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学习。学习的资源里包含了课前需要学习的课堂知识、拓展阅读、延伸阅读的视频和资料、每个章节的学习任务等。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学习交流,不懂的问题可以进行讨论。

(3)课中实施。对课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针对遇到的问题较多的进行统计,为课中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结合课前和课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互动来观察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观察分析

翻转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而且能够主动的提问和解答疑问,师生的互动效果良好。因为课前准备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一次在课堂上的学习,虽然关于比例尺的掌握情况能让不是很好,但总体上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的学习效果明显较好。

5.问题反馈

经过翻转课堂的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明显调动起来,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成绩都有显著提高。学生、家长、教师的反映大多是比较正面积极的。通过与学生的调查了解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很清楚,有些学生还没有形成网络自学的习惯,因而在课前学习和课中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很积极,课中学习的效果也就不如其他学生,影响了课堂的翻转效果。

篇12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

地理在初中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既有自身的特点,又有与语文、数学、外语这几门学科的一样的共性。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改革。教学内容逐渐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多样,学生学习更加的主动。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地理教学

1.教学不受重视

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不受到重视。无论是学校、学生家长还是学生,他们自身认为地理课时一门副科,和主科相比,学好学不好无关紧要。学校认为地理课是一门辅学科,不需要投入大量的师资、科研力量去让开拓。家长认为地理无非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常规的地理知识、让学生知道哪些省份、哪些国家等等,学好学不好对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无关痛痒。许多学生也受到家长的影响,不重视地理课堂教学,无论是课堂教学听讲,还是课后作业完成,都不积极主动,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地理课整体水平发展缓慢。

2.教学设备落后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学模式落后。地理是一门文科性学科,但同样有许多理科内容,可以说地理学是一个融汇文理科的学科。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要想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精彩的展示给学生,教师需要借助如地质缩微模型等各种教学设备来进行。但由于教学不受重视,学校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设备的投入不够,教师只能将常规的教学设备如地图、地球仪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会感到整个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不高,对于课本内容掌握的不牢固。

3.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指的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仍然使用着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生课中记的教学方法。整个课堂教学方法使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处在被动的受听的模式下。在这个模式下,学生往往不能主动的去学习探索,他们的学习思路一直是跟着教师走。这就丧失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无论是学习的效果上,还是主动探索的认知上,都无法达到最佳的效果。

4.教学内容陈旧

地理是一门在内容上逐渐变化的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影响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中总是感到内容滞后,有些内容还往往影响到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真正掌握。初中地理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基础阶段,对于培养学生更进一步的进行地理方面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的陈旧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不利于培养学生养成钻研地理知识的好习惯。

二、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的转变

1.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使得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更新、发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现代化信息技术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能源分布这节课时,利用计算机和投影仪投射出中国的能源分布图,然后把各省份蕴含的丰富的能源在这个模拟地图上展示出来,学生直观的可以了解到中国能源的分布,还能够使学生通过类比的方式学到哪些能源在中国的某些成分分别多,哪些能源在中国的某些省份分布少。教师除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分组、课堂模拟训练等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这些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气氛融洽、和谐,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热情被点燃,兴趣被激发,教学效率大大的提升。

2.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除了课本内容外,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想、所要来自由的寻找自己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相关地理元素,想更进一步的学习世界各国地理风土人情。教师通过网络查询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便于学生更好的对比学习,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提高,使学生无论在学习的内容上,还是在学习的效率上,都有很大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汶川地震、雾霾、日本大海啸等常见的问题进行拓展教学,开展专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加愿意去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索。

3.教师更加重视课堂教学反馈

教学反馈是一个能够反应学生课堂学习好坏,并从中总结课堂经验的重要渠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反馈不重视,往往对其视而不见,从而无法给予课堂教学更多的总结和定位。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理念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初中地理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反馈,并对教学反馈中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使整个课堂教学反馈的重要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结语

初中地理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地理教师要不断地将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方位地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深入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地理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要采用更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各种信息化教学工具进行辅助,让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兴趣;教学模式;创新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推行较为合理的教学模式可使得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之间协调发展。初中地理教学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学模式的一变再变,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革新了师生观念。因此在未来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往往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现象使得新课改跟预想的有一定的差别,出现了缺乏对学生的关注、教学效率低等问题,各个学校地理学科的教学需要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总结,以提炼有效的创新措施。

一、立足实际,从现实情况入手

每个学生的兴趣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刚接触地理的时候,几乎所有学生都想要把地理学好。但在深入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家庭、社会等的影响下造成的性格特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方式都受到了影响,慢慢的每个学生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甚至每个学生之间都会有明显的差异。初中地理教学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案例才能确保学生学习中不失去兴趣。另外,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会使其对学习失去兴趣。加上教师对学生关注过少,有的学生慢慢地就会失去了信心,教师若不关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问题,学生的漏洞就会越来越多,进而使得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这种的情况在大部分学校都存在,而且许多的教师没有注重这个问题。教学创新没有从实际出发也就不能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结合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措施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差异教学、活动教学、能力发展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差异不可避免,因材施教,敢于尝试是地理教学模式创新的必经之路。

1.教师应面向学生和重视差异,采用分层教学落实课堂模式创新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其学习兴趣的引导,发展其学习动机。因为学生学习气质与动力有差异,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对学生人格特征加以尊重。另一方面学生的地理学习受到家庭、生活学习环境等的综合影响。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占主要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还是比较希望得到家庭成员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不能成为压力。因为上述的影响造成学生的严重差异,初中地理课堂模式若是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

式,势必让学生不能很好地发展。而在新课改时期推行的分层教学法则能很好地根据学生差异进行突破,实现课堂模式的创新。针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分层教学法拟定了基础性的知识实践;中等层次的学生,则施行优化提升教学;针对成绩和能力都比较好的学生则进行升层次迁移训练。根据学生差异开展层次教学法是因材施教的做法,能很好地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满足课堂模式创新的需要。

2.发展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法促进课堂模式创新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展示很多图片、视频等促进学生学习。传统的课堂模式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图片、视频等动态性、直观性材料。同时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并且在进行教学内容和进度上要适应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堂模式的创新。

3.借助多元评价理论,发现学生“闪光点”

新课程的评价方式将以分数作为标准进行了改变。现在的评价方式转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比较重要,在语言的技能方面、语言的知识方面、情感的态度方面和学习的策略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学习地理中逐渐发展能力。多元评价能让学生保持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各种情况来进行学习,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完善、得到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教学也就做到了课堂的创新。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协同,从各个方面进行合作,然后针对不同学生利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育;素质教育;对策;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22-01

只有抓住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注重理论教育,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积极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总之,造成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常处于被动的角色。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在新课改环境下,对学生的主动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地理学是一门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地理环境意识,并且对地球、环境等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让初中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地理常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加强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认识

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对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校对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初中地理教育属于可有可无的文科教育,安排的课时不多,只是按照大纲目标进行简单的教学,而且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因此导致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比较落后,使得初中地理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要加强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将提高学生的初中地理实践能力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力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为根本,对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改进。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应用,并且对地理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计,使得地理教学工作可以有序推进,从而不断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比如传统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初中地理课程的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选择面十分狭窄。对此,应该要对教学素材进行丰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

二、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是一种填鸭式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素质教育倡导要对初中生实行人性化和柔性化教育,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地理教育应该要结合初中生的个性特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1、加强教学情境的设置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全部用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加强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导入有多种方式,比如事例导如、问题导入等,地理教师想要导入一个初中地理课堂情景时,前期的准备必不可少,地理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创造多样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形式,让学生根据地理教师设置的各种情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融合到课堂上,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比如在课堂上利用图片创设丰富的画面情境。具体形象的画面构建,是初中地理课堂情景设置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各种初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就必须要借助多媒体,加强对图片、视频文件的播放,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从动态的图画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初中地理学科的知识。比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各国的名族特色异国风情的一些特质进行教学的引入,比如在课堂开始之前首先给学生放一些其他国家的气候、风景、人文等方面的图片,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对初中地理课程更感兴趣,地理教师也能从这些内容中找到全新的教学切入点。

2、注重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强生活化教学

地理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地理教学素材,比如每天的天气情况、城市的地形条件等,这些都是地理课程中可以讲到的知识点。学生往往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强的熟悉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生活化教学,将地理课堂延伸到课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加强对各种生活素材的累积,比如学生对很多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因此在学习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为了帮助学生累积更多的学习素材,可以从布置作业开始,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生活进行发现,通过给学生布置课题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积累地理知识的习惯,从而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各种植物的观察,在讲解植物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带着自己从自然中挖掘的植物来到课堂上,分析在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时期,这些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三、提高初中地理教师的能力素养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只有双方配合良好,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要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进行提升,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教学,用身边常见的现象来解释初中地理现象,让学生能从生活中体会到初中地理的奥秘,从而加深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以及效率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加强对课外教学的重视,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郭利英.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1(10)

[2] 李学义.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网友世界,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