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思政教育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高校思政教育含义
高校思政教育,顾名思义是指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来说,高校思政教育是以中国化为理论基础,对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将中国化思想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体系之中,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从而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与方向,使大学生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从而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
高校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因此,它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小觑的作用。高校大力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对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看:
(一)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高校根据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目标不断的完善大学育人机制,打造强有力的高素质教师团队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正确的积极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推动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二)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崇高的品质,渲染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对学生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站在一个新的时代视角下结合当代思想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它致力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三)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对整个国家、社会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文化思潮的接受能力远远大于普通的人群,而高校开展思政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上进心,以及正确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净化校园风气,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四)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对整个社会发展来说是可利用的宝贵资源,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与希望。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想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体系之中,对未来担任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三、高校思政教育宣传现状
从高校思政教育宣传的现状来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在宣传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现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宣传以及实效性具有消极的作用。具体来看:
(一)高校领导干部对思政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并没有从思想上真正的予以重视
高校关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只是形式化的按照党政府下发的文件拘泥于表面形式走走过场,并没有在思想上予以重视,所以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工作也只拘泥于形式,导致教师在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实际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根本起不到实际的效果。
(二)网络对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信息化发展的时代,网络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工作在网络文化这个大背景下免不了受其影响。因其网络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共享性等特点,同时又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免不了受其不良文化的影响,这对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工作具有很大的阻碍。
(三)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工作在目的与内容上缺乏实际性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工作无论是在目的上还是在其内容上政治化色彩过于浓厚,从而忽视了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上受教者的内在需求,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一种假大空的感觉,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失去了兴趣,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宣传。
四、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对策
根据上述对高校思政教育宣传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因此,为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工作取得较大的进展,应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具体来看:
(一)高校领导干部对思政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应在思想上予以重视
高校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上对思政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予以真正的重视,才会使得下面的工作人员对思政教育宣传工作真正的重视起来,使得教师在思政教育教学方面认真备课,不拘泥于形式走走过场,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二)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可以借助于网络的优势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有弊,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我国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对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但与此同时,高校可以借助于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宣传工作,借助于网络的优势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工作的实效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工作在目的与内容上应与学生的实际的生活相联系
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工作的目的与内容应关注学生的问题,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避免浓厚的政治化色彩,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感觉高校思政教育不是距离自己很遥远的假大空,从而培养自己对高校思政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高校思政教育宣传工作的开展对学生全面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对高校自身的改革以及发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大力开展思政教育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德祥,李景军.新时期大学生党员价值观调查分析与教育引导[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07).
关键词:就业角度;高校生;思政教育
在当前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可以满足社会新的就业形势。基于就业视角下,强化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就业观念,提升高校生就业率,以下本篇就对此做具体分析。
1、基于就业角度分析高校生思政教育教学现状
1.1就业中思想认知方面的偏差
对于当前在高校生的教育中,由于其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缺失,面临就业视角之时,很多的高校生,就会在就业时出现对工作思想认知上的一些偏差,其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对于一些高校生,在其就业过程中,会过分的看重工作稳定性,过分看重专业对口,多是因为家庭以及社会方面的压力,导致很多的高校生在毕业时,就会把一定要找到一份稳定工作来作为其毕业择业的主要目标,导致学生不想、也不敢去从事风险较高的职业,择业不仅使高校生失去了应有的朝气与活力,也阻碍其自身能力的提升。其次,就是高校生过分看重工作在物质上的富足,特别时一些高校生,在其就业过程之中,过分的看重工资方面待遇,把自身对物质追求看的太重、太高,渐渐的就忽视自身精神方面的追求,导致大学生在忙碌中,根本没有停下脚步去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是完全忽视,忘记自己的人生目标追求,忘记身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在工作中承担的社会方面责任。并且,对于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在其就业过程中,不肯放低身价,不能“拉下面子,放下架子”,完全没有摆正高校生在工作中的位置。
1.2高校生就业难
当前我国社会竞争的激烈,市场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也高,在高校生中,决大多数高校生,会由于其没有就业观念,以及对其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不仅偏科择业,也会降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导致高校生在就业率难,无法使高校生找到相应的就业工作。学生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于其教育过程中多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础薄弱,易冲动走极端。再者,就是高校生崇尚自由个性,不墨守成规,极具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但是高校生的集体观念淡漠,抗挫折抗压能力不足,在其就业过程中,不仅职业规划意识淡漠,同时择业功利性较强,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不利于发挥高校生在社会工作中的实际作用。
2、基于就业角度的高校生思政教育改善意义
2.1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工作的思想认知
针对高校生教育中,优化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竞争力不高的原因,可以针对学生实体,提升其对就业工作的思想认知,使高校生在就业过程中,可以提升其工作中的竞争力,具有积极向上的工作观念,对工作中的责任分布有正确的思想认知,提升高校生就业素质。针对高校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学生对就业的认知,去消除高校生自身的性格弱点,消除其工作中的心浮气躁与自由散漫,提升其工作中的社会责任感,改善高校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与同事沟通交流,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2.2提高高校生就业能力
对于高校生,在就业视角下,优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高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入职匹配,使高校生在今后的就业中有更好的抗压力、忍耐力、坚持力度;同时,也可以使高校生规避就业误区发挥其自身个性特色,并不能从高校生自身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给高校生灌输求职工作技巧,避免高校生求职面临窘境,避免就业中的陷阱,找到好工作。对于高校生,基于就业视角下,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提高高校生自身的职业责任感,使高校生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指导水平,提高高校生就业素质。
3、基于就业角度的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善策略
3.1优化培养高校生的择业观
随着当前高校学生的不断扩招,高校生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且就业压力也相应加大,为确保新时代大学生可以满足社会就业需要,应该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调整高校生在就业中的心态,发挥积极影响。在当前就业视角下,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的培养高校生的择业观,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向高校生传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使高校生可以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以及个人方面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认知就业中事业、金钱、工作奉献与报偿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去衡量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参照自己的未来志趣与自身特长,有效选择能充分地发挥自己能力的职业,以便确保大学生可以为社会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基于就业视角下,培养高校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就业,也可以使其将自身的能力发挥到最大。
3.2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度
对于我国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就业视角,做好对高校生的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提升高校生的就业能力,也可以提升高校生的爱国热情。对于就业视角下,在对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高校各个部门以及各级工作人员,形成一致的教育意见,强化完善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强化思政教育工作,加大对大学生教学力度;同时,在当前就业视角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对高校生进行全程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高校生保持良好就业观念,树立正确职业工作目标,加强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帮助高校生快速就业。就业视角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部分职业技能较差毕业生,多提供就业机会,给予一体化支持,为用人单位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与联合办学的服务,能够采取创新、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对高校生开展创先的思政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对就业竞争的认知,更好的学习思政教育知识。
3.3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工作毅力
在就业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锻炼大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职业执行能力,使其可以戒掉自身的不良思想品性,遇事学会多忍耐,在工作中可以不骄不躁,以有效提高高校生的工作耐力,提高高校生在职业道路上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当前就业视角下,给高校生上职业指导课,使其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积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应聘工作。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加每个高校生的独立动手操作机会,优化其工作技能。对于当前就业视角下,提高高校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让高校生在校期间就多走进社会,不要一味的灌输纯理论知识,职业指导中要学会培养高校生的综合实践工作能力,可以使高校生思维敏捷、能言善辩,从而确保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中,可以有更好的抗压力、忍耐力以及坚持力度,能够更加长久的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提高高校生的就业持久力。
3.4强化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高校高校生,在其就业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教师可以深化对学生的理论教学,为高校生布置具有实践性的思想政治学习任务,有效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同时,可以对大学生开展以思想政治为主题的教育宣传活动,深化统一高校生对就业的思想认识,增强高校生在工作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高校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当前就业视角下,重视高校生需要,能够尊重、关心高校生、理解高校生,将高校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体,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学生个人价值,重视高校生个体需要,尊重高校生人格,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认可和信任学生,提升高校生自我发展能力。对于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够运用公平、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有效满足当前大学生对就业中工作情感的需要,促进高校生就业。在就业视角下,扩散高校生的思维,使成人可以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认知观念,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并且在高校生学习中,将成人作为高校生教育的出发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高校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强化其工作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基于就业视角进行教育,认识到改进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创设相关教育引导条件,不仅能够使艺术类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也可以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提升其择业观与就业观,促成高校生顺利就业,发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夏立芬.当前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浅析[J].出国与就业,2010,(10):77-78.
[2]郎丽红.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4):153-154,161.
[3]杨曼萍.无痕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7):14-15.
1.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1教育的目的不够全面
人的思维一般分为理性和感性,而大多数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基本上侧重的都是理性的教育,而轻视了感性的思维。如果对学生的教育过分的注重理性思维,则很可能会把学生同化,即他们的思维、认识、行为等等都会偏理性,这样就会忽视了感性的培养,例如人的情感方面、未来的理想、以及一些对事物的价值观和信仰等等,这就好比把一个人一分为二,我们只选择了理性的一个。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在过去的教学中,学校把教育的重点过分的放在了老师的教育和教材上,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成了学习的一个附属品。这些问题都偏离了教育最初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同时有能力的人,既能科学理性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又对人生有理想有追求,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使理性和感性完美结合,同时表现出来。
1.2对网络文化的忽视
在这个数字化信息迅速普及的时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但是有些教育工作者依然采用过去陈旧的观念和模式,不肯顺应潮流更新自己,这样会阻碍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并且会导致有些大学生对这样毫无新意的教育产生反感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兴趣。
1.3思想政治中的“螺丝钉”式教育
我国教育体系长期以来都遵循一种价值观,那就是“社会本位”的价值观。正式因为这种价值观的存在,使得大多数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往往更加重视的是宏观的国家精神的培养,主要包括体现国家政治的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勇于为祖国献身的精神。但是对于大学生个人的精神培养却有些忽视,比如自身的爱好、对理想的追求和张扬的个性等等。如果只是侧重对大学生进行一些知识、责任、规范的灌输和说教,而忽略了他们在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就演变成了传道的行为,受教者只是机械的接受,毫无自己的思维活动可言。因此我们应当转变对传统价值观的认知,不但要教会学生们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国家、自然和社会,还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利益和自身的利益之间的联系,要学会怎样正确面对生活,对待困难和挫折等等。我们常把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为“螺丝钉”,他作为“社会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只是为了能维持机器的运转,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普遍的现状。
1.4教育的内容没有条理,缺乏层次性
我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太多理想化,把那些道德标准定得太高太完美,没有一丝缺陷,有些不贴近实际生活,因此会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会认为这些准则和要求是自己望尘莫及的,和教材上所列举的人相比,现实中的人显得太渺小太卑微,所以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而放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主要列举了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2.1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根本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以学生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坚持大学生在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在加上老师积极的主导作用,两者完美的结合,协调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培养他们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有品德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此教育体系的发展必须以学生为根本,适应学生的发展。
2.2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要符合学生们的基本认知模式。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道德、心理以及法纪之间的联系,并以它们为基础进行思政教育,这是一个基础的内容。接下来就要对更深一层的内容包括人格、人际关系、情感教育等进行认识,这相当于中间层析的教育,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是政治教育,由于它是关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包含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在内的政治理论,因此承担的任务也最为艰巨。
关键词: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231-02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20世纪文化哲学的主要流派,它的兴起源于理性对生活世界的回归。现象学家胡塞尔最早提出生活世界的观念,继而引发了欧洲学者对生活世界研究的强烈热情,马克思、列斐伏尔、卢卡奇和赫勒等均有相关论述。国内黑大的衣俊卿教授最先对日常生活中批判做了大量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性文章,近年来,国内学者把这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谓建树颇多。本文将详细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日常生活理论研究现状
(一)国外日常生活理论的研究现状
日常生活理论作为现代西方文化哲学的一大主流思潮,回归日常生活世界成为现代哲学的重要方向。日常生活理论曾经一度被忽视被漠视的状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到20世纪才重新受到西方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强调建立一个理念王国,到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一直弥漫着对现实虚无主义的色彩。康德的“物自体”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绝对理念”都忽视日常生活世界。直到19世纪末,哲学家尼采高呼“上帝死了”,强力倡导建立一个充满酒肉精神和张扬个性的感性世界,人们才逐渐关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世界。
20世纪的欧洲理论界掀起了日常世界的研究热潮,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越现象学》一书中多次提到了“周围世界”“日常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并成为他哲学的核心思想。他认为生活世界是一种相对于“科学世界”,用来描述和表达他心目中人之存在的活动领域,那是一种我们身边可以体验的自在世界,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世界,是一种前理论和前科学的世界。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绝不是实证主义者眼中的那个狭隘的科学研究世界,也不是我们单单所感知到的事实,它是一个能够提供给我们原始意义的自明性境域,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主体间的世界。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欧洲学术界关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强烈兴趣,也成为后来哲学家和思想家日常生活的理论渊源。
继胡塞尔之后,理论家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审美特性》和《关于社会的本体论》等多部著作中,多次谈及日常生活和日常意识。其中与日常生活理论最为密切要数《审美特性》。卢卡奇在《审美特性》的前言中曾指出,“如果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一条长河,那么有这条长河中分流出了科学和艺术这样两种对现实更高的感受形式和再现形式。它们互相区别并相应地构成了它们特定的目标,取得了具有纯粹形式的――源于社会需要的――特性,通过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和影响而重新注入日常生活的长河。”人类的一切文化都来自于日常生活。卢卡奇从日常生活和日常意识的角度探讨异化和反对异化的问题,他认为日常生活是物化和异化的重要场所,主张以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斗争为主线去反对异化斗争。
与卢卡奇差不多同时代的西方著名哲学大师列斐伏尔,他是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他的名著《日常生活批判》中,把的异化理论改造成一种以现代人的异化为出发点的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所主张的日常生活批判,就是通过主观革命的道路变革现存的生活方式,变革现存的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习俗、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从而实现人的全面的解放。通过日常生活的批判,把人从异化中解放出来,克服人性的内部分裂和矛盾,使人真正成为人,成为“全面的人”“完整的人”,成为完全摆脱了异化的人,而不是向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那样被消费所控制的消极的人。列斐伏尔认为,要进行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就应该把日常生活作为革命的中心,不仅改变国家政权和所有制性质,而且要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实现个人的解放。
赫勒作为卢卡奇的学生,继承并发展了卢卡奇关于日常生活理论,以关注日常生活中活动的主体为主要特征的日常生活理论。在其名著《日常生活》一书中,详细全面系统的对日常生活进行论述,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腻和严谨划分了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的组织架构和根本图式,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和日常生活的变动等等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分析,是继列斐伏尔之后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另外海德格尔以存在主义为核心,提出的“日常共在世界”、哈贝马斯也以西方经典作家对日常生活理论有所研究。但西方还是以列斐伏尔和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主,其他西方学者只是有所涉猎而已,引出相关的概念,或者对概念有所解释而已。列斐伏尔的理论一方面扩展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在思想层面上体现出某种深化,但另一方面也误读了的某些思想,但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经久不衰,依旧有很多学者还在研究。
(二)国内日常生活理论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日常生活理论的研究经历了冷冻期和迅速发展期。日常生活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较早始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衣俊卿教授,他发表的《日常生活批判刍议》中指出日常生活是日常生活是与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领域,是每个人无时不以某种方式从事的活动,然而,它又是最少引起人们的反思,最少吸引理性探究目光的邻戴,是被视作理所当然的、给定的和自在的王国。日常生活是日常的认识活动、交往活动和各种各样旨在维持个体生存的活动的总称。日常活动区别于自觉的类的活动(社会活动),它的功能是个体的再生产;而政治、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的类活动的功能则是社会的再生产。然而,日常生活(个体再生产)又构成类生活(社会再生产)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换言之,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断再生产出个体自身,而且以此为基础,塑造自己的世界。衣俊卿教授以独特视角解读了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1946)和《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以及赫勒的《日常生活》,从中汲取一系列理论成果。第一,日常生活的内在结构或一般图式。日常生活是一个充满差异、矛盾和冲突的领域,但是在众多异质的行为和活动的背后,存在着一些起支配作用的同质的图式,例如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经济化,类比归类,等等。第二,建立起各种具体的日常生活模式,以此透视特定社会的发达程度。第三,改造日常生活,使之达到自觉自为的可能性和现实途径。在传统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涵盖了他的全部或大部分生活。而现代社会则需要突破日常生活结构和图式阐限,通过主体自身的改变而使现存日常生活人道化,使之摆脱纯粹的自在和封闭状态,达到自为自觉的状态。
衣俊卿开启了我国学术界研究日常生活的热潮,纵观学者们一系列关于日常生活的相关论述,可以提炼出他们大概研究方向。
第一,研究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文献。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仰海峰《列斐伏尔与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2003)和《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逻辑转变》(2009),系统阐述了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的主张,强调以文化革命日常生活异化现象,极力推崇列斐伏尔的劳动异化的理念,并逻辑的角度分析了列斐伏尔日常批判理论的渐变过程,对列斐伏尔的哲学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
第二,对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的研究。国内对赫勒的研究则主要是概括性、介绍性的,主要基于其著作《人的本能》《日常生活》《现代性理论》中译本的出现。这之中尤其是衣俊卿对日常生活理论的介绍,以及他结合中国日常生活的现状所开展的研究,发表以《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为代表的数本研究著作,使得人们对赫勒开始关注起来,现在国内对赫勒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以衣俊卿为代表的将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相结合的文化哲学研究,但是这一研究通常只是从《日常生活》这一本书入手,没有全面考察赫勒思想的整体,也并不将赫勒作为研究主题来予以关注;一个是从美学角度出发,对赫勒的美学思想,以至于整个布达佩斯学派的重构美学思想开展了研究,如最近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傅其林的出站报告《布达佩斯学派重构美学思想研究》,冯宪光1997年出版的《“西方”美学》。
国内学者主要研究的是列斐伏尔和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但大多是对外文译本的研究,而外文文献由于语言的差异和翻译的出入,不能很好地把握思想大师真正要传达的意思。
二、日常生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国内对日常生活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目前成果比较少,主要有以下几个人。
赵帅等(2013)从日常生活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思政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海华等(2012)研究了部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和方法。张国启(2009)从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出发,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应然和实然发展两个度向,阐述了思政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依赖性和超越性,具有重要意义,但其阐释身是一种理论式推导,缺乏对我国思政教育现状的日常生活观照。唐桂娟从日常生活理论角度研究了思政教育,认为其本质功能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教育和引导。
武汉理工大学的蓝江《论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文提及日常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较为深入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中内在逻辑关系,提到日常生活是人们不能摆脱的生命之重,日常生活是与主体共在的存在状态,正如人无法摆脱自己的影子一样,日常生活一直同我们如影随形,并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回归生活”。
南通大学潘晴雯的《思想政治教育怎样回归日常生活》一文中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回归怎样的日常生活和如何回归的问题,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受体的反思力量,应通过对日常问题的批判,使思想政治教育超越日常生活的束缚,达到至真至美的境界。
西华师范大学的赵立帅和李敏的《日常生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和出路》一文中深入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理想化、知识化和工具化,脱离日常生活的困境,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回归日常生活,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价值,建立专业队伍,使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覆盖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
光明日报的徐金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及其途径》和梁同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的创新路径》系统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日常生活化,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纵观国内现有的文献,可以发现日常生活理论作为文化哲学一个流派在中国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真正系统研究还在不断发展中,把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他们并没有对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做较多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理论研究层次。
参考文献:
[1][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G・卢卡奇.审美特性:第1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课 突发事件 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al Statu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Train Students' Ability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and Countermeasures
HUANG Jiping
(Guangxi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Baise, Guangxi 5314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ampus emergencies increasingly diverse and frequently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a serious threat to an individual's health and life, back to harm the entire social life and influence.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start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analysis, detailed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education status, and starts from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xplore college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mergencies; educational status
1 当前高校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
当前,面对高度频发的高校突发事件,大学生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诸多的问题和不足:(1)对突发事件的认识不清楚、不准确。很多大学生认为突发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概率很小,所以即使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组织相关的训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在对突发事件的态度上存在严重认识不足的问题。(2)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受到中国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往往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当中。加上相对安全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对于学习和掌握处理突发事件基本常识和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无法深刻体会和准确认识。(3)对突发事件的识别和判定能力差,价值选择易出现偏差。缺少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容易受到有心人士的煽动和影响,从而将一些错误的行为当成准则,价值选择出现偏差。(4)没有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当突发事件出现时,由于没有足够的准备,很多大学生都表现出极度的惊慌,有时甚至是夸大了事件的危害程度。(5)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的相对安逸使他们的独立性、受挫能力、意志力等相对较差,且他们片面强调“个性张扬”、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大学生心理疾病在大学校园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2 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教育现状分析
(1)高校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师生比不断扩大,使得思政工作的开展力不从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各大高校扩招人数不断扩大,各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学生增加了,但学生思政工作人员却未相应增加,致使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师生比不断扩大,思政工作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2)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不尽理想。目前高校的突发事件频发,并呈现出突发性、危害性、公共性、扩散性及复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较宽的学科背景及较高的教学水平,更需要具有对突发事件高度敏锐的洞察力、应对力及传授力,才能够同时满足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要。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并不理想,表现在上课的主要是兼职教师和年轻教师,受知识结构、年龄、阅历等因素制约,加上授课教师缺乏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系统化和连续化的专业培训,使得思政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教育方面不尽如人意。
(3)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极其薄弱。长时间以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政治理论素养的塑造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但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尤其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方面更是少之又少,使得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无法应对,以致造成严重后果。
(4)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目前许多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加上大学生对突发事件没有明确的认知,也没有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致使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容易对大学生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与伤害,还会在大学生心里形成阴影进而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3 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教育对策
(1)加强源头建设力度,选拔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和教学水平。选拔思政教育工作者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和教学水平,是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必要保障。高校各部门应按照业务水平高、政治敏锐性强、心理素养过硬的标准和要求,选拔优秀思政教育的管理者,同时通过系统化和连续化的专业培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和教学水平,为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完善思政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日常性与时代性。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时代特征,及时补充和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一是要补充应急教育知识,特别是增加新的应对危机的技巧与技能知识,提高实际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开办学校独具特色风格的课程,针对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和破坏性特点,积极探索一些“突发灾害紧急避险”、“应急危机政策法规”和“应急事件处理机制”等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三是增加应急实践教育课程,开展诸如火灾、地震、食品安全和群体冲突等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的实际应对力和处置力。
(3)完善应急教育培训,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高校思政课要丰富和完善应急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要经常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应急培训活动,将应急理论知识内化到实践中,提高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4)完善校园网络宣传,开辟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的新阵地与新渠道。网络媒体技术广泛普及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各高校可通过校园网站、校园网络论坛、应急教育专栏、QQ群等形式,开辟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课外课堂,为学生提供对策服务咨询与应急技能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控制和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5)加强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可通过突发事件操作训练、模拟突发事件演练、心理疏导及突发事件处理总结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抗“危”和抗“挫”能力。
项目名称:“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JGA461
参考文献
[1] 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2.
关键词:民办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1-0065-02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的高素质理应包括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而目前的民办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综合素质提高的现象,严重的“工具理性”和狭隘的功利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因此,改善民办职业教育现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民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成长成材的内在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是学生成材的先决条件。否则,所谓的人才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这必将是教育的失败和悲哀。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三大关键问题。一是社会影响大,二是学校重视少,三是学生基础差。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出生于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处于纵深发展,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阶段,经济全球化程度愈深愈广,文化日益多元化。而这一时期又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转变而日趋稳定和成熟的关键阶段,社会的发展必然影响学生的成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崇拜”漫天而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被扭曲,趋于物欲化、粗俗化、冷漠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为一时风尚。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大学生的功利思想日趋严重,利己主义不断蔓延。他们对社会主流文化不屑一顾,对政治生活漠不关心。在他们的生活中很难找到谈论政治、关心时政的话语环境。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上缺乏一把正确的标尺。社会的影响是客观的外在因素,而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理应承担起这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目前的民办职业院校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近年来,随着教育的迅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在良好的机遇中更承受着空前的压力,很多民办高职院校迫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就业、改进设施等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目标不明确,很多工作都只是被动的完成上级任务,留于形式,满足与学校内部的暂时稳定,而不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和教育的本质要求。大多数民办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较弱,缺乏专门的思政教师队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缺乏深入了解和认真研究,大多数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致使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情况,对学生的关心不够、了解不深。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本身的基础相对薄弱,由于民办高校的录取是专科的最后批次,生源的习惯养成和学习基础远远落后于公办院校。好多学生是经受了种种批评、责骂甚至轻视而无奈地走进了民办职业院校,他们经历过很多负面的打击和失败的苦痛,在他们身上挫败感要远远大于成就感,思想上反映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自卑情绪严重。他们有严重的自卑感但又不轻易表现在外在的言行上,而是隐藏在内心深处,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经常是用一种对人、对事不屑一顾的状态来掩饰内心的自卑情绪,不愿意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和观念。二是价值观念模糊。由于缺少成功的体验,他们在生活中找不到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对自己的学习和前途缺少信心,经常表现出一种消极和颓废的状态,因此,许多学生只能逃避现实,而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中,因为在虚幻的游戏世界里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感觉到了自身价值的实现,心理获得了满足。此外他们的价值取向很多时候都停留在虚荣心的满足上,有“面子”即有价值,这是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定势。三是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这类学生大多数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对学习没有半点兴趣,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不懂得规划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时间,心里觉得空虚无聊却又找不到事做,觉得无事可做,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四是功利思想严重。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其功利思想非常严重,他们对物质利益追求的兴趣远远大于对精神财富的获取的欲望,更多时候甚至是急功近利。五是心态调适能力欠缺。从年龄上讲,大多数学生虽然已进入了成熟阶段,但在心理方面却表现得不够成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经常表现出一种“看不惯这”、“看不惯那”的态度。心态浮躁,不能摆正自身的位置,静不下心来去踏踏实实做事。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问题,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我们不仅要“找出病因”,还应该有效地“开出处方”。
根据以上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分析,笔者通过自己从事民办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体会和总结,提出如下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走进学生的生活,用真情感化学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a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改革开放的高速平稳发展,以及新兴传媒的出现,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体系还存在不少缺陷和薄弱环节,完善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急不可待的重要使命。
1 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生活的,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必然对学生们的思想意识有着深刻的烙印, 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了极大的挑战。
首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带来的冲击。当前时代的多样选择性和开放包容性使如今的大学生们有着不同水平的认知以及判断事物的能力。不同学生的思想意识、认识水平、思想观念有明显的差异。他们看中生理的享受,忽视了内心对于精神的欲望;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失去了团结奉献的精神;注重展现炫耀自己,忽视了低调的品质和同伴的重要性。
其次是身心所承受的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来个同学的竞争压力,来自父母渴望成功的压力,使得大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诸多不适,还有复杂的人际交往以及恋爱带来的心理问题。
接下来是大学生思想认知滑坡的现状。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重视个人利益,娇生惯养,但社会责任意识却逐渐淡薄,对社会问题和人际交往考虑不够周全想法过于简单,认清事物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
第一,要树立学生第一的新观念。“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尊重保护学生的正当权利,同时体现服务与关爱,鼓励激发学生自我提高自我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和期望。
第二,树立全面育人的新观念。理所应当的是,大学课程教师都应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其次,我们要认真探讨完善学校软硬设施的具体方案。并且努力做到,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使其相辅相成,达到整体考虑综合部署提升全局的目标。
第三,鼓励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一理想目标,必须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并且新的道德观、教育观、成才观,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指导的拥护祖国建设统一的四有青年。
3 健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第一,以培养理想信念为第一要务,加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场所作用。鼓励“两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以及完善,做到引经据典,联系实际,促进实用性和实效性的提高。接下来要与时俱进,吸纳融入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以当前时展为宏观背景,拓宽知识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律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素质,务必为培养优秀高学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以社会实践为指导,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用性。社会实践对于锻炼大学生体验社会、观察国情、提高才能、无私奉献、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游览革命故地,通过体验观察老一辈们的英雄事迹,让大学生体会到现在幸福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高校学生的思想觉悟,巩固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其次是亲身去周围的贫困地区,通过其短暂的考察和丰富的爱心活动,达到我们最初设想的亲身下基层、扩展我认知、增强我团结的目标;接下来的一步就是是通过对经济科技发达地区的零距离亲身参与体验,让大学生们对于未来有一个新的规划和想法。
第三,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高校教师团队。在坚持党的领导和宗旨下,完善创新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服务体系。大学高校要坚持和遵守党的领导,形成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为辅助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无体系,保证高校子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执行和监督。加强党的指导思想、宗旨政策、法律法规的教育教学,提高体质锻炼,不断学习政治思想文化理论专业知识,把握掌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提高整体素质以及工作服务水平,做到理论实践于一体,与时俱进,全面发展,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高尚情操,拓宽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工作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是一个整体体系,它的每个要素每个支点,例如主体、客体、介体,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每一个教育工作的决策、调节、评估、落实,都关乎重大,所以这提醒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在发展中进步,更要团结协作、协调配合,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霞.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6:69-7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趋势;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在加强和改革中不断落实和创新,主流、本质、基本面是好的,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进行前瞻性思考和探索性实践相结合,着力在创新机制、增强时代感和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时又是它的出发点和基本任务。
首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倾向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大学生产生重要冲击和影响。因此,在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学术研究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和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学术无,讲台有纪律”,用科学的理论占领主阵地,从而发挥对青年大学生的正确理论导向作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如何坚守我们的阵地,如何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和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促进高校在推动中国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等等问题都是高校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要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
开拓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课题。要按照同志提出的“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要求,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要着力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善于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队伍。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坚持和巩固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其一,在网上开设宣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工作方针的网站,对师生进行正面的灌输和教育。主动的正面灌输和教育是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在新形势下,仍然要依靠它来占领互联网这个阵地。其二,创建一些贴近校园、贴近师生的融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站,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充分发挥“渗透式”隐形教育的功能。其三,运用校园新闻资源,整合校报、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搭建校园网络新闻立体平台,作好典型宣传、热点透视和舆论引导工作。其四,通过电子邮件、BBS等方式,充分发挥其交互作用,做好校园舆情的了解、应对和监控。其五,挖掘网上信息,丰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要努力办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特色,吸取学生参与网站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扩大网站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网站的点击率。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制度,加强对网站的监控、管理和引导,注意网上和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保证网站健康、规范地运行。
第三,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的措施和机制。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公寓将逐步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是时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要进一步探索党团组织、辅导员和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进公寓的有效途径和机制。拓宽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在公寓里的思想、学习和表现情况,有针对性地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校应与负责学生公寓管理的企业共建育人机制,将严格的管理与优质服务结合起来,为学生成长和成才创造条件。
以往,因为忽视了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通过公寓管理机制来对学生实施管理。因此,学生在公寓接触到的都是商品化的物业服务。而在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容易忽视社会效益与公寓育人的作用,对学生公寓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与自身服务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对搞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热情。在学生违反物业管理规定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去教育学生,所以往往采取以罚代教的措施。同时,学生对管理者的认同感不强,教导容易引发学生和管理者的冲突。
学生公寓学生工作办公室是为了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公寓开展的薄弱而特地设立的专门学生工作机构。负责学生住宿区内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学生住宿的整体规划和调配工作;督导和处理学生住宿行为;开展学生住宿区内校园文化建设;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在学生住宿区开展学生工作;督促各学院和物业管理部门在学生住宿区切实履行职责。办公室的工作者都是专职辅导员,研究生学历毕业,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公寓学生办公室的设立可以有力加强在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力度;可以有效推动各学院和后勤物业管理部门在公寓开展学生工作和履行自己的职责。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和教育育人相结合。
第四,全员育人,打造专业化思政工作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人,建设一支高素质、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坚持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培养,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骨干和主要组织者、承担者。为了适应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涵不断深化和外延不断拓宽的挑战,同济大学确立了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培养的发展方向,通过完善辅导员选拔机制,实行岗位准入制,选拔了一批政治合格、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热爱学生工作的人才担任辅导员;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在不同领域内的专业技能,努力打造一批专业化、专家型的骨干队伍;规范管理,在学校人事改革过程中建立起一套与辅导员工作特点相适应的岗位设置、管理、考核、奖惩、流动等机制,通过科学的管理体系规范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思想又来源于环境的塑造。因此要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了第一位。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育目的就是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多的体现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使学生得到尊重和重视。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由规模扩张走向以质量提升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许多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仅靠传统的思维方法、传统的运作模式、传统的应对举措是难以奏效的,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实践上做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性思考、科学应对与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1]刘胜湘.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2]董九菊.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1989(01).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教育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社会媒体屡次报道有关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负面报道。虽然这些报道有些失实,但也从某种程度反映出当代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要求各大高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建设。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教育对策,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1]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现代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师理念的深远影响。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都是为了“应试”服务,教师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要目标。这种观念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得到体现,因为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导致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进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具体地说,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大量的讲读,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主观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所获得的认知较为局限,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不够高,最终导致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达不到预期理想的效果。[2]
2.学生的参与度极低
根据实践调查的研究显示,当代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参与度极低。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普通的高校,同时也存在于我国众多重点的高等院校。
学生的参与度极低是学生兴趣较低的有力表现。换言之,当代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枯燥无味、毫无意义。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大量的讲述使学生昏昏欲睡,毫无乐趣和兴致可言。
基于此,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愿意配合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较低。
3.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最后,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严格有效的思想政治课程考核机制。虽然在国家的大力督促下,大部分高校已经将思想政治课程当作一门单独的必修课程,但仍旧没有真正正视这一点。
在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旧是以“大课”的形式开展,导致课堂纪律混乱,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同时,高校没有严格有效的考核机制,留给学生大量的漏洞和捷径,这就导致学生没有认真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却依旧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学分。
同时,没有严格有效的考核制度,高校也难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行把握,也就无法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
三、解决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对策
1.转变观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要解决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高校就是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长远的人生价值观、是非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最终使学生更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要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取消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换言之,教师需要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主动的获得认知,而不再单纯地通过讲读对学生进行灌输。例如,教师要让学生领悟什么是正确长远的人生价值观,就不能在使用大量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灌输,而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和领悟。
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出不同为人的人生目标,如诺贝尔为化学付出生命、为了革命的胜利而牺牲自己、不法分子为了自己的私欲进入监牢等等。通过对比,学生能够轻松的得到结论,能够进一步理解到什么是正确长远的人生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的认识是主动建构来的,是一种理性认识,这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提升无疑是巨大。
2.增加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增加学生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也就是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愿意主动积极的进行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填充课堂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增加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并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经济危机下西方国家人民的悲惨现状,同时展示我国如何有效地抵御经济危机。[3]
在图片和视频的支撑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有趣味,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最后,高校需要通过严格有效的考核制度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强有力的支撑。只有在严格的考核制度下,学生才不得不认真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提高对其的重视,将其当作一门值得学习、必须学习的必修课程。
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制度,要让学生没有捷径和漏洞可以利用,只能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学习。基于此,学生才会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在学习中不断努力,获得真实的提升。
结束语
总的来说,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和漏洞,这就需要相关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交流,进一步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参考文献
[1]侯大为.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
[2]邓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中北大学:2014
[3]王红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关键词:新常态;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永葆思想上的积极性和先进性格外重要。随着网络和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成长学习道路上不得不面对多样化的信息侵袭,这样的社会发展常态,需要大学生拥有足够的主观判断力辨别各类信息。
一、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授课、视频讲座等方式进行。但就其具体发展状况看,这一过程已然呈现出一些问题与弊端。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较为单一,亟须完善。由于思想认知上的缺陷,很多高校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作单纯的理论知识传输,因此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还有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本身是作为公共课或选修课存在的,学生仅以完成学分为唯一的学习任务。基于学生的这样一种心理,教师也缺乏细致备课、严谨教学的动力,常常一套教案多届学生使用,其思想观念久而久之难免陷入陈旧的俗套当中。当固有的教学内容难以对当下的学生产生积极和正向的影响时,教学内容就需要丰富了。
2.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亟须创新。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多样化网络信息不断充斥和影响着普通民众的生活,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负面信息的波及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亟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让师生认识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构建稳定合理的机制,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意识中仅仅是“辅学科”的概念。
二、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内外部环境、教育对象、教学重点、生发机制等方面。
1.外部环境复杂化。随着国内外不同民族、国家以及不同价值观群体间对话频率日趋上升,加剧了世界时局动荡不安。我国在社会发展建设中,因不同文化思想体系交流所引发的矛盾与碰撞日趋强烈。这种外在环境的变化,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信息传播现代化、就业环境多样化以及利益趋向多层化的大趋势,这无疑给高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教育对象个性更加鲜明。当代高校大学生群体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征,一方面是独生子女极容易拥有的自我意识较强、意志力薄弱、性格叛逆等缺点会间歇性引发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是部分大学生所具有的朝气蓬勃、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则会促使其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具有包容性。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认知大学生个体在思想和性格上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让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3.更加注重大学生的主动发展。教育不同于管理,尽管师生之间存在着思想认知、知识储备以及视野格局方面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处于绝对被动的地位。相反,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高校开始逐渐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发展,更加注重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发扬与秉承。越来越多的大学课堂正积极开展师生对话交流和互动式的教学,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三、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路径
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的新变化,高校必须立足现状,针对现实存在问题加强资源整合与优化,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探寻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路径。
1.打造互动平台,拓展教育途径。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拓展、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传统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构建信息互动平台,打造多样化的教学渠道,通过不同类型的网络教学资源、视频微课资源以及案例复习资源,让学生扩展过去单一的由教师所引导的学习过程,实现从课上到课下的延续,不断在自学中提升个人的学习水平和思想修养。在互动教学平台构建的过程中,平台搭建者和资源储备者还应积极注重教育内容和校园文化之间的有效整合,让学生在感知校园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
2.强化信息培训,推动教学创新。为进一步促使新媒体技术、信息科技等在新常态下不断发挥优势,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双向结合。在秉承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角度来进行创新和改革。一方面,通过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将教学内容通过信息技术予以全新呈现,让学生以新思维、新方法来感受思想政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方面需要把握和注意的是对教师团队的培养,教师需要掌握将新方法和传统教学思路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为教学技术与过程方法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3.依托“互联网+”,营造良好教学环境。首先,随着总理在政府工作会议上对“互联网+”概念的阐述,传统教育事业更应充分把握这一新兴思想理念和技术要求,将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到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里程当中。其次,积极发挥学校和家庭层面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合作,依托“互联网+”加强互联网基础建设,加大学校、家庭的无线网络建设,构筑起“互联网+博物馆”“互联网+校园”等一系列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多样化网络工程,让大学生可以在畅通无阻的网络世界里汲取更多有益于个人成长的营养,借助来自学校、家庭等更多力量与资源的支持,实现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普及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网络覆盖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汲取有利于成长的各类资源,以免大学生被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的不良信息所左右,误入歧途。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项耗时、耗力的艰巨工程。在新形势下,外部环境的变化更需教育工作者充分认知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在秉承与时俱进原则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打造互动平台,拓展教育途径,强化信息培训,推动教学创新,依托“互联网+”,营造良好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浪潮中选择适于大学生成长的最佳思想教育方式,并且收获丰富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袁本新.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8):30-33.
[2]刘晓瑞.教育新常态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15):24-26.
[3]刘银华,张晓峰.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5(24):237.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
高校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管是内容、方法还是手段都停留在以往,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教育需求。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征无法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联系,没有明显的针对性。最近几年,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教育内容较为呆板、传统,不能够按照现实情况加以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无法紧密联系大学生自身发展,没有涉及职业教育、心理健康、网络道德等等层面的教育,因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教育方法上面并没有关注到大学生其实是整个活动的主体,而是过于关注可塑性,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以往的教学手段依靠一支笔和一张嘴,这样的教育手段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已经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大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大学生成为整个活动的最终受益者。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必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保持一致性,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发展进步,也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目前正是全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视野开阔,能够充分运用新技术,也能够根据情况进行独立判断,并且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可。但是,大学生由于年龄特殊,各方面有所不足,不管是生活经历还是社会阅历明显不足,对整个国家的情况也不够了解,当判断事物过程中仅仅依据个人的思想来盲目判断,这样极易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互偏离,无法实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日趋复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是单一的环境,而是一个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我们国家目前正是关键的转型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转变,在这个过程当中,民主和法制水平都有所欠缺,在市场经济并不完善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进而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效果。与此同时,高校当中的硬件设施存在问题,师资力量过于薄弱,整个校园风气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首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整个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包括管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等等,加强学生事务管理,给予学生一定的就业指导。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引导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最终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无论是素质还是业务水平都处于领头地位;其次,了解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困难和待遇,主要加强福利待遇,保障他们解决生活问题才能够消除他们烦恼,一心一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再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定期考核,让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了解自身的职责,通过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将工作直接与激励挂钩,提高思想教育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紧围绕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变化,有效确定整个教育活动的内容和重点,不仅需要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还需要结合实际生活,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教育内容有所针对性,才能最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引,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充分了解大学生特殊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将传统与创新加以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保证学生能够全面成长,并且能够成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在大学生基本心理特征的基础之上,从大学生最为在意的问题切入,找准方向,将各种问题融合在实际问题当中,帮助大学生化解矛盾,瓦解冲突,然后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丰富内心的情感,这样大学生才能够精神境界更为丰富。
(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阶段为什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为直接的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学生作为主体,真正了解学生之所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学生情感,重点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人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有长远的规划和明显的目标,整个过程当中抓住重点,有所把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认识的能力。明确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能够将原来的外在内容进行转化,变化内在信息最终被学生所接受。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由于其教育教学的特殊性,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既具有普遍的共性问题,又具有一定的个性问题。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学生心理素质薄弱,自卑现象突出
众所周知在高考录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分数线要明显低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整体素质上较本科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导致了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在个人的认知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生心理素质薄弱。由于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我国大部分家庭皆是独生子女。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被家长呵护过度,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心理素质极其薄弱。一旦经历挫折后,很难给予正确的对待。因此一些学生由于高考失利进入高职院校后,很难接受高考失败的事实,无法忍受与其它同学的落差,造成不良情绪的产生,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2)缺乏自我认知,自卑现象突出。由于高职院校与其它本科院校存在区别,因此一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自我认知产生偏差,盲目地用成绩衡量自己,认为自己比别人差,低别人一等,造成自卑现象的出现。而这种自卑现象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些学生在校外甚至对自己的学校羞于启齿。这种自卑的心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和发展都造成严重的阻碍。
(二)缺乏政治意识,思想存在不良倾向
我国古语有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虽然来源于古代,但其却从一个侧面形容出了我国现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现状。现在网络社会高度发达,信息传播迅速,人们通过网络了解世界,改变生活。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事实的关注明显不够,其关注的焦点更多在于娱乐新闻、学习咨询等方面。同时他们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大多学生进行学习不是为了提升自己,而是为了便于就业。通过这些现象我们不难看出,现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缺乏政治意识,思想存在不良倾向。而这将直接造成两方面的严重后果,一方面是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政治信仰,政治思想容易出现偏差,为有心人士造成可乘之机,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学生思想出现偏差直接导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扭曲,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
(三)受社会影响严重,难以应对文化冲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飞速发展,短短几十年间我国社会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经济环境不断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不良风气也在社会中传播开来,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严重的影响。就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相较于高中的教育教学较松散,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走进社会,接触社会。具体来说社会对于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产生错误的是非观念。是非观对于一个人的行事作风有着重要的影响,决定一个人看待事情的态度以及处理事情的方法。而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在我国社会中一些人有意识地对大众是非观进行扭曲,影响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事物的判定力。(2)学生难以正确应对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后我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走了出去,一些外来文化也涌了进来。这些外来文化对于学生有着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审美,饮食,价值取向,甚至是民族精神。
拜金思想自古就有,其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鄙夷。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拜金思想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潜在的主流思想,其虽未被社会明确的认可,却在民众中广泛的存在。而这种拜金思想不仅在社会上横性,也飘进了校园,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着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导致学生“金钱万能”错误观念的产生。学生对金钱产生了错误认知,认为金钱就是一切。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2)造成学生间攀比现象的产生。攀比现象一直被当做负面教材进行解读,但其在现在的高职院校中一些学生之间却频频出现,这种攀比集中体现在物质生活上,造成学生传统精神的丧失,出现重物质轻思想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生起点低,文化基础差
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都是中学学习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在高考过程中分数不理想,为了可以继续深造,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大都存在问题,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包括:(1)学习成绩差,让学生厌倦课堂。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文化基础薄弱,在课堂上很难取得成就感,导致学生对课堂教育教学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对课堂的厌恶,导致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很难顺利展开。(2)学校过分重视技能教育。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教学主要是为了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做准备。因此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将专业技能教学摆在了重要位置,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反而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有效的展开。
(二)学校师资较弱,教学缺乏创新
我国高职院校虽然已经逐渐发展起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受自身条件限制,学校的师资力量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缺乏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教师教学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地展开教育教学。另一则是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在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缺乏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导致课堂教学的滞后。(2)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职人员往往忽视了对创新能力的应用,导致整个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新意,难以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社会环境复杂,缺乏正确引导
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复杂,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不仅包含着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充斥着各种诱惑与陷阱。要想让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大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正视社会的不良风气。但是在实际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却做的相对薄弱,主要包括:(1)学校对社会环境认识不够,忽视了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对于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认识不清,在教育教学中没有针对社会问题对学生进行良性的引导,造成学生思想上的偏差。(2)课堂讲课内容形式化,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一样都采取“讲道理”的方式进行说教式的授课,这样的授课方式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学生很难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进行有效的掌握,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用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武装自己,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措施
(一)重视学生文化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提高学生的文化教育,重视知识的渗透教学。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探究,我们发现其根源在于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导致自身缺乏信心。因此在高职教育中教育人员应重视学生的基础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增加个人信心。但是由于高职教育教学资源有限,很难为学生安排专门的文化基础教学。因此教师应注重知识的渗透,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2)时刻关注学生心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鉴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薄弱的现象,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心理的发展,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疏导,避免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保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良性发展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应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正确促进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高职院校应着力做到以下几点:(1)丰富教育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想要让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首先就要让学生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地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学习。(2)教育教学联系实际,针对社会实例给予具体的引导。在进行高职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打破教材的束缚,积极地将教材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对社会生活产生具体的认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同时教师还应时刻关注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及时对学生进行良性的引导,让学生认清社会不良风气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而言之,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因此,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大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针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及时解决,有效提高我国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从而为其今后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莫志研.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科技文汇,2011(15):45-48.
Abstract: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udent organization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achievements of student organizations, the problems and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 思想政治 现状分析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alysis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社团取得的成绩
(一)巩固了党团组织在“分类引导青年”中的群众基础
不同社团的成立是对具有不同兴趣爱好和人生追求的青年学生的一个划分,加强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适合学校的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学生社团思想认识的提高能够为学校党团组织的发展提供辅助作用,巩固了党团组织在“分类引导青年”中的群众基础。
(二)推进了高校稳定和发展
学生社团是学生实践和需求的产物,它的产生,促进了学校和学生的互动交流。高校和学生社团的工作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工作对象是相同的,都以尊重、关心、理解人为出发点,强调培养人的团队意识,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价值观是相同的,他们都立足于人的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体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三)丰富了校园文化
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载体,它的出现,丰富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内容丰富的社团实践活动,增强了社团的教育功能。它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渗透到学生当中,深受广大学生的热爱。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而且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社团的开展,是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形成了统一,而且有利于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实践。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学生能够在娱乐中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优秀的社团还可以发挥榜样的力量,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健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创立的组织,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这也就决定了它具有人员流动性大、结构松散、缺乏约束性等特点。学生社团不同于其他的组织,它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爱好兴趣为桥梁,具有类似志向的学生自发的建立起来的学生组织,具有稳定发展的特点。但是,学校不能任其自流,应建立完善的制度,约束其健康有序的发展。由于受到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社团容易迷失正确的方向。所以,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与监管。
(二)发展不均衡
社团的组织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的辅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可以使学生社团更适应社会发展 的要求,能够更好的实现社团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但是社团中每个成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就是学生的素质高低是不同的,这会造成社团发展的不均衡。高素质的成员可以为社团出谋划策,促进社团的发展,低素质的成员会阻碍社团的发展。
(三)教师指导不得力
社团虽然是学生自发创立的组织,但毕竟学生的认识有限,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教师作为学生的辅助帮手,这事就应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学生的做法积极指导,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凝聚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社团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活动质量不高
轰动是搞笑社团进行社团实践的一种形式,学生社团都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理论基础和知识背景,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某一技术性社团,其重点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巩固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业余爱好,不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自信心,为培养健康的人格奠定基础。相反,如果降低对学生技能点要求,不但学生会停步不前,甚至社团也会产生倒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社团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认识不到位
学生社团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既然是组织,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认识和觉悟,这是保证社团各方面完善的基础。但由于社团成员都是从众多学生中选拔的,思想认识难免参差不齐,对组织的服从观念认识不到位,作为组织领导者,要统一学生的认识,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
(二)流行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冲击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80后,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未知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受东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受流行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冲击,当代学生社团也暴露出商业性的特征,很多学生进社团不是为了社团的发展,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利益。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学生思想不稳定,也必然会造成整个社团结构的不稳定。
(三)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资金和资源需要,所以,高校学生社团为了持续发展,往往会和社会上的一些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如拉赞助,帮他们在校内宣传等。因为这是一件让双方都获利的事情,所以,高校学生社团的社会性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社团常常会降低门槛,让商家加入,长期下去,学校的学习氛围会受到影响。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提高社团活力,决定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因素。随着学生社团的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学生社团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努力付出的人没有收获,不付出的人却能不老而获,学生彼此之间存在成见,容易引发矛盾,这必然不利于社团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学生社团急需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客观的对每个人都付出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1] 杨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价值的思考》,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5年7期
[2]刘冬雪.《新时期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走向》,《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3]郭松江.《论爱国主义与新的时代特征的融合》,《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了解高职学生对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师的满意度;通过问卷,个别访谈等征求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意见与建议。通过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和科学性。调查方法为不计名方式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调查问卷共发放103份,回收问卷共101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比例达98%。
(二)调查对象与内容。本次调查对象是重庆七所高职院校2011~2012级的文、理科103名学生,调查主要围绕“目前高职学生思想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认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教学的态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及任课教师的满意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态度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认识,共设计了22个选择题,每一选题都设有3~5个选项。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当高职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分析(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大多数高职学生认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最重要的素质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勤奋、品德,并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人格是否高尚以及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认为对自己的成长相对有积极意义的是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这都说明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理想与信念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利益选择上基本能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
(二)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态度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上课、舆论媒体宣传占多数,并且有60.4%的学生认为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方式可以接受的占35.6%,而选择“没有必要”的仅占2%,说明课堂仍然是高职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并且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持肯定的态度,只有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认同感。
(三)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改革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有近乎一半的学生对我市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评价比较满意,有43.6%的学生认为我市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仅有2%的学生认为是在浪费时间,这说明学生对我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上是满意的,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并且有46.5%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学生自己,要通过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大学生愿意接受的课程。
(四)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虽然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其教学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大多还是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重教有余,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调查中有43.6%的学生认为要改进目前的教学方法就要选出更加实用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7.7%的学生则认为要采用多媒体教学,28.7%的学生则希望采用互动式教学。
(五)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我市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基本持认可态度的,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并且有19.8%的学生认为师德师风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发挥主导作用。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吸引力和说服力,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
(六)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可以看出我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着重从加强专题教育;强化案例教学;保证实践环节等三个方面入手,以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实效性与感染力。
(七)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调查与分析。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将近一半学生赞成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有30.7%的学生希望能通过听学术报告来加强实践教学,11.9%的学生则赞同通过“三下乡”,搞社会调查,7.9%的同学建议通过参观红色旅游景点等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