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范文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医理论基础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理论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元认知;物理教学;理论基础

1 关于元认知

自弗莱维尔(Flavell)于1976年在其《认知发展》一书中明确提出元认知的概念以来,人们对元认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自身系统进行反思的一个知识系统,即对认知的认知。其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包括认知操作的各个方面,以及对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操作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近年来心理学家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元认知对于人心理的发展的价值。

元认知知识就是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任何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控和调节。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由此可知,元认知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自身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就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将元认知教学与物理学科相结合,就能形成一种元认知物理教学:以物理学科知识为载体;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不同层面的功能,既注重学生物理知识技能形成、又注重学生物理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积累;促使学生构建知识、技能、策略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统一网络性结构,并借助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使学生形成正确态度、价值观。

2 理论基础

2.1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把课堂学习按两个独立的角度划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认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其条件是:学生表现出一种在新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学习内容能够与学生己有知识联系起来。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要学习的新内容供给学生后,学生需要主动地在意义上把它同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己有的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予以保持,以便于以后的回忆和再认,或者把它作为学习有关新材料的基础。至于发现学习,就要使学习的新内容在能够被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以前,必须是被学生独立地发现出来,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奥苏伯尔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和顺应,这是学生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发生联系,建构新知识的心理意义。奥苏伯尔认为知识是有丰富的内容、网络性结构和认知功能的,认知结构就是知识在学习者脑海中存留的一种表述。学生可以通过概念图的制作进行知识的完善、方法的整理,是知识的再建构过程。

2.2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学说,皮亚杰以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或者说,认识并非思维对外部或现象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认识主体的一种主动建构活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加工者。

2.3 维果斯基社会建构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社会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在一定的情境中协作、会话对意义建构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设计的学习环境一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课堂教学可以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协作”发生在学习小组学习的全过程,协作使学习小组成员之间更好地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使各学生个体的学习才能形成互补,也是小组内个体的学习收获成为整个学习群体的共享资源。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就是在这一定的情境中的协作、交流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完善和丰富个体认知结构,认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主动建构过程,是主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的过程,并形成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还可以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学习小组这种课堂合作学习形式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特别在思维过程回顾分析,将思维过程言语化,并进行交流、讨论,更好地构建策略。学生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积累学习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自我监控的水平,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

3 元认知理论结合物理教学实践的意义

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学习过程中蕴涵着大量的思维活动。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有效开发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将元认知理论融入到物理教学实践中,即会成为提高学生物理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突破口,也会对物理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3.1 元认知能改善物理思维品质

物理认知活动的核心是物理思维品质与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思维品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方面,比如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会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有快有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灵活也有死板,对概念的理解有深刻也有肤浅等。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元认知与思维品质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元认知的差异是形成思维品质差异的根本原因,思维品质的提高是元认知能力提高的结果。也就是说上述物理思维品质上的差异其实是由学生元认知水平的不同引起的。因此,开发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正是改善物理思维品质的关键。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有助于他们提高思考问题的速度,灵活解决问题,对物理概念和问题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3.2 元认知能发展物理学习能力

学习的过程不只是对认知任务、认知材料的识别和加工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的自我监控和调节的过程。同样物理学习能力也应包括学习中的各种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制约着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元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分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且能及时反思寻找问题的原因,并准确纠正过来,能不断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教训,根据不同情况调控好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

3.3 促进自我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反思,这也是策略积累的自我建构过程,外界点评只是外因,自我反思才是策略积累的动力因素,是提升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根本。教师要注意明确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多回顾自己的思维过程,自己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在回顾评价中感悟。教师的点拔要导向策略学习,就不要仅停留在会不会做,学会做那一步,而要学生回答为什么这样做。

3.4 元认知能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物理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只向学生灌输“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而是通过指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取并加工新知识的(下转第307页)(上接第148页)过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元认知能力,能使学生时时清醒地关注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通过不断监测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学习进展与认知目标的差距,并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使其能深入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完善认知结构,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培养物理元认知能力能使学生明确物理认知过程认知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对提高物理教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

篇2

    [论文摘要]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是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学好基础会计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学好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训的学习是并重的。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由于该门课程涉及的概念多,理论抽象,核算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会计学本身是一门操作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起来显得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不辅助一定的实训或实训工具,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兴趣和一定的感观认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的重要性。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会计专业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过程式知识,分别通过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实践两条途经获取。这两条途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实训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正朝着把大学教育普及的方向快速发展,就业成了教育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大学生是不愁工作的,但在教育全面扩招的今天,就业成了国家、企业、家庭中最大的问题。是工作机会减少了吗,不全是;是我们的用人单位太挑了吗,也不全是。因此,我们的教育单位“觉醒”过来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了。所以很多院校都在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普遍意见(学生缺少实践能力),都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花了很多的成本。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又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的理论知识。在近十年的会计教学中,笔者发现,会计实训是很重要的,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应如何打好他们的基础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应做到语言风趣,尽可能的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大多学生对于生产成本这个会计科目非常难理解,我举了一个炒“宫爆鸡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把“直接材料”的投入、“直接人工”的投入、“其他直接支出”的投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转入比喻成 “鸡丁”的投入、“花生米”的投入、“油盐”的投入和“水电煤气”的分配转入,增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训和实训工具是理论知识的保障  

    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如果我们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 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己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若有条件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 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 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 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 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从初始记账、算账、报账到关键的用账、可以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憾,可以为我们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三、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训的衔接,能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 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 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 所以教师在对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因此, 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都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与教材进行衔接, 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训, 将较系统的实训资料发给学生, 把需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 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实训, 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与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 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强会计知识适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学生太“懒”了,许是高考压得他们太久了,一进大学就松懈下来。确实大学学习较之高中要松的多,所以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会计教学应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许多理论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去钻研解决,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上来, 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误区与规避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比例,如果课前没有充足的准备工作,很容易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特别是实训,根据学生的配合程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所需时间会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能更好了教学,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到课前收集资料、课中精炼讲解、课后留有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 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需要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会计实训, 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兆英:会计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的衔接问题探析.会计之友,2006,(11)  

    [2]强锦:关于《会计学基础》教学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01)

篇3

论文关键词 保安处分 劳动教养 立法化

一、现行的保安处分制度评析

二、保安处分制度的立法问题

早在八九十代,学界就对保安处分制度的立法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他们认为应当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现有的机构设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治疗强制处分”制度。既这些讨论之后,又有论者直接以“保安处分刑事立法化——我国刑法改革中的重大议题”为题指出,应当在我国建立系统的保安处分制度,且在整个刑法的框架下发挥作用。因为建立保安处分制度,完全符合我国目前的治安形势,也符合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同时建立保安处分制度也有一定的土壤,因为可以看到已有的保安性措施在社会治理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从与国际刑法接轨的角度来看,建立有体系性的保安处分制度,也能与大陆法系其他国家较为同步,促进我国法制的发展,将保安制度立法化是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必然要求,符合现代刑法发展潮流。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专门领域的保安处分立法问题有所研究,具体来讲有三个大的方面,即青少年司法、艾滋病领域和环境犯罪领域。2004年,有论者率先提出在少年司法领域确立保安处分制度,这种提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保安处分制度的功能和青少年司法制度的特点确实有一定的联系。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和“教育、感化、挽救”,这种刑事政策的贯彻更多地注重社会矫正和复归社会,而不是单纯地、一味地惩罚,继而我们认为这与保安处分制度的理念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同时,近年来国际少年司法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倾向于民主、轻缓,所以在青少年司法领域首先建立起保安处分制度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符合国际潮流。 2006年,有论者提出由于艾滋病传播的特殊性以及对艾滋病进行医疗控制的低效率,使对艾滋病传播进行法律控制,包括刑事控制成为必要。但是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是否应适用严厉的刑事处罚仍值得商榷,虽然我国刑法中已有“传播性病”罪,但仅限于“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而又、的行为”,即仅限于、范围内。众所周知,艾滋病的传染有三种方式,故而借鉴国外的保安处分的相关立法,可以看到侧重复归社会和预防再次犯罪的功能,或许能解决现存控制艾滋病低效的问题, 2007年,有论者提出由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传统的“犯罪——刑罚”责任追究机制难以产生良好的法律效果,故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保安处分理论,构建环境保安处分制度,由此针对环境犯罪的特征的制度可以更好的遏制犯罪。

现阶段我国正在探索民主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权在法律领域的体现过程。需要指出的是,2011 年《刑法修正案(八)》已经体现出保安处分的精神。《刑法修正案(八)》第二条:在刑法第三十八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原第二款作为第三款,修改为:“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这是一款典型的保安处分。随着中国法治的进步,相信中国的刑法也一定会闪耀出更多“人性的光辉”。

以当前的情形而论,保安处分立法已然成为一种普遍呼声。笔者认为保安处分刑法化是法制进步的必然趋势。

首先,关于保安处分的刑事政策基础。笔者认为,一般的刑罚侧重的是惩罚和报应主义,而保安处分侧重的是社会保安和矫正罪犯、预防犯罪主义,侧重未然之罪,侧重预防二次犯罪,所以保安处分能够起到一般刑罚所起不到的预防作用,具有更多积极、正面的意义。因此,科学化的刑事政策要求肯定、采纳保安处分思想。所以,以往的议题和讨论都是注重是否需要保安处分制度,笔者认为,保安处分制度从意义上来看,积极的意义还是占主导地位的。现今中国的刑法体系和刑事政策确实都很需要保安处分制度,我们研究的方向更多的应该是如何建立一个庞大的体系,与刑罚共同地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

篇4

关键词: 检验医学;举证倒置;医疗事故

什么是举证倒置?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法律规定,由被告承担主要举证责任,对原告诉讼请求所指明的事实,用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就叫“举证倒置”。一般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而举证倒置通俗的讲,是指患者将医院推上被告席后,首先要由医院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果医院拿不出证据,法院将判医院败诉。

一、确保检验质量是面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策中的关键

临床检验医学是对临床的标本,在仪器、试剂、质控品、检测方法的共同作用下,为临床医生提供最大价值的实验检测信息,得出一份尽量准确的检验报告,供临床医生得出患者疾病的正确诊断。医院的主要职能在诊断、治疗上,故正确的诊断显得愈来愈重要,也是避免医疗事故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在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搞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讨论如下。

1.标本是确保分析质量的前提 标本采集前应注意患者生理状态对结果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妊娠、运动、 餐前、采血时间、月经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免造成检验结果的错误解释。在给患者采血时,应注意采血方式对结果的影响,正在输液的患者千万不可同侧采血,更不能用原有的输液针采血。 注意在标本贮存、运转、离心、温度对标本结果的影响,更应注意人为因素造成的张冠李戴,还要注意标本质量(溶血、脂血、黄疸),在此过程控制不当也会造成错误的结果。标本完成后,在4 ℃冰箱放置1周,并声明检验结果只对此标本负责。

2.提高临床检验分析质量 临床检验分析质量的四要素是:试剂、仪器、方法学、人,其中人是作好检验分析的前提。

2.1 试剂质量是做好检验分析的一个基本因素 检验科各种自动化分析仪在临床的进一步广泛应用带动试剂的商品化。新试剂使用前,一定要做以下几个实验:试剂的稳定性试验、线性回归试验、批内批间变异系数、试剂的选择同时还涉及到方法学的问题,不同试剂代表不同的方法,其参考值也就有所变化。同时使用试剂时,温度、波长的选择、测定时间以及样品体积分数等,厂家都做了精确的测试,一般不需要改动。除非检验人员亲自做了相关实验,否则将引起检验工作的紊乱。

2.2 仪器稳定性及维护也是做好临床检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仪器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决定着检验结果的质量,特别是一些已用多年的检验分析仪,应注意样品/试剂加样注射器、温控系统、光电比色系统、光源系统、定时器等工作质量,并应注意平时的保养、定期的校对、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检测。

2.3 人员的因素是做好临床检验的前提 从患者的检测前准备到检测报告的发出,仪器的正确设置与保养,试剂的选择,人的因素贯穿质量控制全过程的始终。

2.4 各种自动分析仪参数设置和质量保证 自动分析仪参数正确设置是保证临床检验分析质量的主要要素之一,包括方法学的选择、样品体积分数、温度、波长、反应时间等的设置,还有试剂或样品、反应线形范围、最大或最小吸光度值等限额参数的设置。参数的正确设置是仪器分析质量保证的前提,一台性能良好的自动分析仪,实验室技术人员正确输入参数,熟练操作仪器,合理使用试剂盒才能保证实验质量。

3 临床检验分析后质量控制

3.1 对检验结果应进行实时监测 在检验结果发出前应从仪器记录中观察实时反应曲线在反应过程中是否发生底物耗尽,样品或试剂吸光度限是否超过设置范围及线形范围等,如能及时发现可避免假性报告发出。

3.2 应认真核对避免添错报告 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添错报告同样可以造成错误的结果,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建议应在报告发出前建立核对制度。

3.3 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与沟通 对异常结果应多方面查找原因,特别是与患者症状不相符、超出生命极限值应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与沟通,检验科为临床服务应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参加疑难、危重患者的查房、死亡病例讨论等,及时发现差错并予以改进是提高诊断质量的重要方面,也能对减少和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贯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2.1 掌握医疗事故条例已于2002年9月1日施行的,将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纳入了法律的轨道各医疗机构纷纷学习《条例》,制定对策,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医院检验科的医务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知什么是能做的。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3条第二款“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不属于医疗事故。”而要得出上述结论,加强诊断是必要的手段[3]。

2.2 对检验人员实行准入制度和岗前培训。临床(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ISO15189号文件对检验人员要求至少应具有中等专业学历并接受岗前培训人员取得考试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三、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检验质量,防范医疗事故的关键

3.1 做好检验科档案(检验单、检验报告等)的管理 检验单(检验报告)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鉴定医疗事故的重要证据,重视检验科在医疗事故举证倒置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要有明确、清楚的管理制度,检验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养成有收集和保管证据的意识,任何时候有据(证据)才有理,这是举证倒置要求我们必须这样做的。

3.2 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检验装备水平 购买和添置必要的检测设备,选用合法的、高质量的检测试剂和校准品、质控品,正确收集和处理标本。

3.3 提高检验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临床实验室应具备良好的专业外语知识、检验医学专业知识、仪器设计原理、统计学知识、试剂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知识并能有机的结合,因此,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检验科面对临床提供的标本,要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分析数据、分析报告,如果由于检验分析数据有误,导致医生得出错误的判断,而引起医疗事故,将难辞其咎。此外对证据(检验单、检验报告)的不正确记载、不正确保管,或者有违诊疗的操作常规都将因此承担民事责任。

参考文献:

篇5

1.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中医”难学,大概是“中医”人都有体会的,比如“阴阳五行”、“经络腧穴”、“阴阳失调”等等,尤其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们来说,确有难度。如何让学生们听得懂,学以致用?笔者以为,应淡化“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够用即可;强化“中医护理基础知识”直入“辨证施护纲领”。整体观、动态平衡观以及对立统一观是中医护理理论的优势,而养护统一、寓护于养是中医护理的优势。中医护理重视养生保健的整体观,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了“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理论。中医护理教育可以此为突破口,设置几个专题,或者说几个模块,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辨证施食(食疗、食禁、食补),强调药膳对防病、保健、强身及调节免疫机制等功能。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中医养生保健法,可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这是西医护理无法替代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同时,修订部分章节,简化“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强化“辨证施护纲领”,突出“养生保健理论”,并且改变传统的教材顺序,调整教法,扬长避短,找出亮点,突出优势。

2.加强实践,弘扬特色

中医护理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辩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许多中医护理技术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灵活多样和丰富多彩的治疗手段是中医护理的特色,除药物、针灸疗法外,还有推拿、拔罐、敷贴、刮痧、熏洗等中医护理技法,以及贴药法、敷药法、坐药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离子导入法、超声雾化法、穴位注射疗法等给药方法,适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具有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见效快的特点。这些方法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且都是西医护理技能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从课程标准入手,修改“理”“实”比,加大实践课的学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技能训练,规范操作,反复练习,人人过关,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从而加深对中医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和技能。有特色的护理操作技术还可以提高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上的地位,当然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解除痛苦。因此,应加强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练习,使中医护理教学更具特色和实用性。

3.双师教学,理实一体

中医是传统医学,过去的教学形式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现在大多都是医学院校,教师教学生,以一带几十,所以操作技能的练习效果不尽理想。要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医护理教师队伍,要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特别是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医护理教学人才,这是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关键。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中医护理学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提高,不但要加强中医理论的钻研,特别要加强操作技能的提高,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要提高教学质量,“双师教学’是必要条件。其次,应在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即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合为一体,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练习合为一体,让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和学习要求,进行专门的理论结合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组合教学,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加强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的培养。

笔者在中医护理“针灸学”的教学中,即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对学生传授“针灸”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模型上练习扎针,之后在真人身上扎针,教师自扎,学生互扎等等,使学生既有理性认识,也有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针灸学”的学习兴趣,‘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中医护理学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教研结合,互相促进

中医学历史悠久,但古代中医治病医护、医药不分家。现代中医护理独立出来以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医护理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医护理学正处在起步阶段,而中医护理的科研更是一个薄弱环节。过去中医的教学都是师徒传承,老中医们虽然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对于中医护理科研该如何开展?如何选题?如何研究等等都比较迷茫。笔者在《中医护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也曾遇到不少的困难,中医理论难懂,学生有畏难情绪。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改变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把教学与科研结合在一起,从教学过程中找科研命题,在科研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如此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推动中医护理学术水平上新的台阶。

比如说,膝关节置换术在我国西医临床上广泛开展,但术后康复是漫长的过程,而中医推拿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减轻疼痛,消除肿胀,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加快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近期康复。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在“推拿疗法”的教学过程中,直接引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如何进行推拿”这个问题,何种推拿手法能取得较好效果?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推拿疗法”的兴趣;同时认真探讨中医推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作用机理,并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康复优势的研究。如此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启发了教师自己开展科研的思路。这正是寓科研于教学之中,寓教学于科研之中,教研结合,齐头并进。

篇6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4-0102-02

自从有幸成为国家第四批师承制学习的一员,笔者屡次被问到同样的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泌尿外科医生,为何要拜著名内科专家为师?”实质上,高年资外科医生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内科临床,是提高临床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最终能有所建树的捷径。医学是不断进步的,表现在其分科和专业越来越细,但同时一些新学科的产生又是多学科的部分融合(如介入科)。检验医学进步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够认识和解决当时难以治疗的疾病,因此,医生应不分科室专业,而以最大限度解除患者病痛为终极目标。这就要求医生应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精纯的专业素养。笔者认为,面对患者临床复杂多变的病情,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出色的外科医生,必须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内科临床,才能有效地提高个人整体素质。现就相关学习的必要性阐述如下。

1 中医外科学理论特点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分科,其中很多病种如急腹症、泌尿系统疾病,原本属于中医内科范畴。中医外科的发展始终贯穿了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维,如《外科精义》就指出“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方法是不对的,明・汪机《外科理例》更提出了“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认为“外科者,以其痈疽疮疡皆见外,故以外科名之,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陈实功《外科正宗》从学术思想上十分重视顾护脾胃,强调“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并特别指出“内之证或不及于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内也”。《灵枢・本脏》关于“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的论述更是强调了内外之间的关联和不可分性。

2 中医学科诊疗特点

《临证指南医案》云:“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临床上,患者的病情变化错综复杂,医生在千变万化的表现中要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证作出正确判断,就需要熟悉和领悟中医学的理论与知识,在名师指导下不断进行临床实践,培养较强的思维能力。临证应四诊合参、病证结合,要具备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本领。在跟师出诊期间,笔者被导师高荣林教授“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的本领所折服,高师遵循中医经典理论,从容应对各科杂症,确有“桴鼓相应,拔刺雪污”之效。在叹服导师中医学识广博精深、应用游刃有余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对经典理论的一知半解,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系统性,从而更加坚定了摒弃内外科之别,跟师多读书、补好课的决心。

3 临床实践的证明

目前国内中西医结合学科的蓬勃发展,就是响应当年主席关于西医学习中医指示的成果。笔者所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专业,原本属于中医内科范畴。20世纪50年代后,一批优秀的西医人才通过“西学中班”学习,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对一些专科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如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治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笔者研究生导师刘猷枋教授作为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的创始人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通过前列腺炎指诊,发现很多患者前列腺质地变硬、有明显压痛,结合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属医“积”范畴,病因虽复杂,但在病理方面有其共同特点,即多种病因均可导致前列腺腺管、腺泡及间质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浸润,久则腺管阻塞,腺液滞留,炎症包裹及间质纤维化,肛诊表现为前列腺硬结和硬化,而临床症状见腰骶、会阴、小腹等盆腔部位的疼痛不适,提示本病应属中医血瘀证。总之,前列腺炎主要矛盾为前列腺腺泡、腺管炎性梗阻,间质纤维化,血瘀证是其本质特征。因此,应将活血化瘀法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血实宜决之”,刘猷枋教授创制了以活血理气、化湿解毒为治法的前列腺汤,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这一创新实践丰富了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认识和临床治疗。同时表明中医理论对外科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其实,“医不分中西,唯效是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现代科技的融合对各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单纯从外科角度而言,临床上针对手术性疾病的治疗已经有了重大转变,如由传统的开放性手术进路向微创手术进路转变,而这一转变高度依赖于视频技术和仪器设计的进步,其结果是外科医师能为患者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4 结语

篇7

一、中医现代化的现状

1.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中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理论独特,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它不仅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近10年来,国外来华学习中医的人数剧增,据统计先后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700余名留学生、进修生来华学习中医药。我国建立的7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3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国外各类中医药人才。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在北京又成功地举办了两次国际中医药大会,为世界医药界所瞩目,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医和针灸的认同,许多国家陆续和我国高等中医院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我国签订了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协议。甚至有很多的西方国家建立了中医专业高等医学院校,或是在本国的高等院校开设中医和针灸专业课程。

2.中医技术在中医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中医学诊病的手段和方法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这种诊断方法,集中反映了中医理论的精髓。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部分虽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但彼此又是互相联系,不能偏废。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对中医学的发展极为重视,中医学领域的科技人员和中医药医务工作者开展了多方面的中医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推动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使中医药制药和诊病的手段和技术方法实现了新的跨越。先后自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医药研究新技术和新成果,特别是利用中医防治艾滋病、肝炎、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世界性的疑难杂症、不治之症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二、现存的问题

1.盲目崇拜西医,严重影响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发展前景虽然比较喜人,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不相信中医,盲目崇拜西医的现象。这种势头严重影响着我国中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盲目崇拜西医,对中医传统治疗方法表现出极大的冷漠,这种思潮严重影响了中高等医学院校中中医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固的现象极为普遍,有的选报了中医专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思潮严重影响着中医在临床中的应用和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2.与中医理论相比,中医实践经验薄弱: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我国中高等医学院校和高等院校中的中医专业虽然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中医理论的人才,但就目前临床调查发现,由于接受中医诊疗的病人不多,已经走上中医诊疗岗位多年的中医专职医师大多都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特别是具有良好的中医理论素养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奇缺。此外,中药新药病证选择的问题、中药新药处方和中药小复方制备工艺、剂量配比、方剂结构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三、中医现代化今后的发展

1.加大中医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大中医专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高各级各类中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增强实践能力。

2.吸纳现代先进技术,加强中医药研究的科研力度:在中医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先进技术,加强中医药研究的科研力度,完善和发展中医理论,积极宣传中医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技术,用事实提升大众对中医的认可度[2]。同时,要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吸收西医的先进技术丰富和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与方法创新,使传统中医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互补;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生物技术推动中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篇8

一、选择题

1.在家庭电路中,从进户开始要顺次安装下列元器件再接用电器,其先后次序正确的是(

)

A.

电能表、保险装置、总开关

B.

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

C.

保险装置、电能表、总开关

D.

总开关、电能表、保险装置

2.如图给出了小明设计的楼梯照明电灯的四种控制电路,其中S1、S2分别为楼上和楼下的开关(都是单刀双掷开关).要求拨动其中任一开关,都能改变电灯原来的发光或熄灭状态.在实际应用中最好的方案是(

)

A.

B.

C.

D.

3.如图是一种试电笔的构造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使用试电笔时手应接触笔尖金属体

B.

使用试电笔时手不能接触笔尾金属笔卡

C.

试电笔中的电阻可以用铁丝代替

D.

当氖管发光时有微弱电流通过人体

4.安装大功率用电器的插座时,只在通插座的火线上接一根保险丝,而不是在火线、零线上都接,这是因为(

)

A.

可以节省一个保险盒

B.

与只在零线上装保险丝效果一样

C.

和在零线火线上都装保险丝效果一样

D.

为了防止保险丝熔断后插座仍与火线连通而带电

5.熔断器盒内的熔丝断了,不可能的原因是(

)

A.

熔丝的额定电流太大

B.

熔丝额定电流太小

C.

用电器的功率过大

D.

电路中某处发生短路

6.应该用测电笔去辨别火线与零线,决不能用手直接去接触电线,这是因为(

)

A.

手接触火线时,手不会发光,无法辨别火线

B.

手接触零线时,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大,人体会触电

C.

氖管发光时,一定不会有电流通过人体

D.

氖管发光时,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人体不会触电

7.有关家庭电路的安装原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各盏电灯应该是并联

B.

插座和电灯应该是并联

C.

控制电灯的开关应该和电灯串联

D.

保险盒应装在总开关前面

8.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小明家来了许多客人当他刚把第二个电烤炉接入电路中时,家里所有的灯突然熄灭,电烤炉也不发热,检查后发现保险丝断了.导致保险丝烧断的原回可能是(

)

A.

电路中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

B.

第二个电烤炉的电阻丝烧断了

C.

灯泡的灯丝烧断了

D.

开关接触不良

9.把一小台灯的插头插入家庭电路中的插座时,空气开关立即“跳闸”,原因可能是(

)

A.

台灯的插头内断路

B.

插座中原来已经短路

C.

此时电路的总功率过大

D.

台灯的插头内短路

10.正常用电时家庭电路中的最大电流为2.6安,那么选用的保险丝的额定电流应为(

)

A.

2.5安

B.

2.6安

C.

3安

D.

5.2安

11.走在旷野中的行人遇到雷电时所采取的方式正确的是(

)

A.

立即躲到大树下

B.

立即举起手中的雨伞

C.

立即爬到高处

D.

立即蹲下,双手抱头

12.在家庭电路中,下列情况不会造成触电现象的是(

)

A.

人站在地上,一只手接触火线

B.

人站在地上,两只手同时接触火线

C.

人站在地面上,两只手接触零线

D.

人站在绝缘凳上,一只手接触火线,一只手接触零线

13.如图所示的做法中符合安全原则的是(

)

A.雷雨天站在大树下避雨

B.用手指触碰插座的插孔

C.用湿抹布擦发光的灯泡

D.将冰箱的金属外壳接地

14.某家庭电路中,已有电饭煲、电风扇、电视机、电灯四个用电器在正常工作,如果用餐时,只关闭了电视机,断开了电饭煲,那么此时家庭电路中的(

)

A.

总电压变小,总电阻变大

B.

总电压变大,总电阻变大

C.

总功率变大,总电流变小

D.

总功率变小,总电流变小

15.如图所示,甲、乙分别为“热得快”热水器的简易图和电路图。现接通电源,发现热水器没有发热,并且热水器上的指示灯也不亮,现用电压表去检测,发现热水器A、B两端的电压为220V,指示灯两端的电压也为220V.该热水器的问题在于(

A.连接热水器和电源之间的导线断开

B.热水器的电阻丝熔断,同时指示灯烧毁

C.只是电阻丝与指示灯之间的导线发生了断路

D.同时发生了以上各种情况

二、填空题

1.在家庭电路中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为

V,生活中直接接触火线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就会发生触电事故。当家庭电路中电流超过一定限度时,

会自动熔断,保护电路。

2.家庭电路中需要用额定电流为3

A

的保险丝,但手中只有额定电流为1

A

的保险丝,则解决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日常用电中,需要特别警惕本来不该带电的物体

,本来绝缘的物体

,因此应该注意:防止绝缘部分

,避免电线跟其他金属物体

4.如图所示,测电笔正确的使用方法是____(选填“甲”或“乙”),已知测电笔的电阻约为1.1×106Ω,氖管和人体的电阻比它小得多,可以忽略,请你计算“220V

40W”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正确使用测电笔时通过人体电流的_____倍(结果保留到整数)。

5.为防止触电造成人身伤害,在新建的楼房里,连接各用户的总开关上大多装有________保护器;为避免雷电灾害的发生,高大建筑物的顶端都必须安装________,且通过很粗的金属线与大地相连.雷雨天千万不要在大树下避雨.

6.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电路中,开关闭合后,电线燃烧起来。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

(1)甲电路中电线燃烧起来的原因是由于

使电路中电流过大;

(2)乙电路中电线燃烧起来的原因是由于

使电路中电流过大。

三、作图题

1.如图所示,①请将图中“光控开关”、“声控开关”和灯泡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楼道灯自动控制电路,要求在光线较暗且有声音时才亮;②安装一个不受开关控制的三孔插座。

2.小明常用的一个插线板由一个三孔和一个二孔插座组成,并带有开关、保险丝功能.如果接入的用电器电流过大,保险丝会熔断,所有插座停止提供工作电压.如果开关断开时所有插孔都不能提供工作电压,闭合时能提供工作电压;根据上述现象请在图中画出开关、保险丝和插孔的连接方式,并把插线板与电源线接通.

四、计算题

1.如图所示是一个同学家里的电能表,电能表上所显示的数值反映了他家5月初的用电情况,这时电能表的示数为多少KWh;如果电能表的表盘转动300圈,则实际消耗的电能是多少J;从电能表上可以看出,这个同学家接入用电器的电功率最多允许达到多少W.

2.图甲是家用插线板

(1)在乙图画出插线板内部开关和两插座的连线,并接入家庭电路,要求:1插线板上的开关可同时控制两插座的通、断;2开关接通时两插座都能提供220V电压。

(2)把“220V

1100W”的电暖气插入插座,在额定电压下工作:

①流过电暖气的电流多大?

②电暖气的电阻多大?

③电暖气多少小时消耗2.2kW·h的电能?

④电暖气通过导线连到电路,为什么电暖气工作时放出大量热,而与其连接的导线却几乎不发热?

篇9

摘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医学课程,旨在使西医专门人才了解中医学科的基本思想,熟悉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为实现中西医结合奠定基础。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旨在为中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以便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中医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中医学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以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医学界中显示其神奇的魅力。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发展和规模出现明显的滞后和萎缩。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和疾病谱的变迁,中医辨证论治的模式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如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理疗、养生等方面独具优势,中西医结合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在西医院校,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中西医又属于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周期短,加上中医理论本来就抽象深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思考和探讨。

1.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安排少的矛盾

西医院校开设的《中医学》课程大体相当于中医药院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和针灸等多门课程的合编或精简,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成了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版,这些内容在中医院校大约要花4年时间,上课时数不少于600学时;而大多西医院校缩减到48-74学时,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尤显突出;教学中许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大多数学生对中医理论感觉接受与理解困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时安排少,通常理论讲完后,留给临床教学的时间就很少了,这样就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也会产生反正学了也看不了病的思想,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习兴趣浓厚与精力投入少的矛盾

学习兴趣浓厚但精力投入较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中医是有兴趣的,认为学习中医是必要的,下课休息时间,经常有学生咨询中医理论及治疗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中医学抽象难懂,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很多学生希望通过一学期的中医学习就能熟练运用中医诊治疾病,并普遍对中医学教学效果期望值过高。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容易使学生遭到挫折,进而灰心丧气,出现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甚至缺课。

1.3 教学方法滞后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大部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遵循“灌注式”教学模式。缺乏课堂的活跃性,缺乏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过程,缺乏学生的积极性。而中医学是从实践中来,以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并认为天人相应。同时在讲授中医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深深印上了西医理论基础的烙印。所以,不能再以“灌注式”讲授中医学,这样学生理解不了中医理论,就会产生逆反、拒绝心理,甚则认为中医学是伪科学。

1.4 校园内营造的传统文化氛围薄弱

中医学属于生命医学范畴,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以天地人、文史哲、儒道佛、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的人文内容、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故有“医道同源、医儒同源”之说、“济民之术”之称,学好中医,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着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练意志等多种功能。然而,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文化氛围薄弱,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文教育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提高学生医德修养,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是当前医学教学的重大课题[1]。

2.教学改革探讨

2.1 优化课程知识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比较系统地获得中医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中医学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中医问题的能力和兴趣。应针对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注重中医诊丙思路的讲解,侧重于讲解四诊技能和辨证处方规律,让学生理解从中医学角度改如何去诊断和用药,提高学生辨证论治的本领[2]。应加强中医思维能力的培训,以辨证论治为主线,理法方药一条龙,使其成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课程综合的轴心,以较好地反映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体现临床思维,展示临床过程。应加强案例教学,以常见病症的临床思维与临床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反映中西医理论及技能的综合,以便在工作中做到中西医互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领会教材精髓,并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课时、临床教学特点,选编、重组、加工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用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传授最简单经济、最实用有效的知识;我校中医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对《中医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将经络与针灸学合为一章讲授,仅安排2个学时的理论课和4个学时的见习课;将中药和方剂两章化整为零,分为2部分讲授。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方剂的基础知识合为一章讲授,时间为2学时;同时将中药、方剂各论的内容融入治法中讲授,安排2个学时;将四诊和辨证合为一章讲授,其中四诊讲授理论课2学时,主要讲授四诊的主要内容望舌和切脉的主要方法和注意事项。辨证主要讲授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各占理论课2学时;再安排2次见习课共4学时。

2.2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中医学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彻底改变以往满堂灌式课堂教学模式,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临床资料和信息,了解医学动态[3]。

病案分析法:就是将临床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的教学方法。利用病案分析法进行中医学的教学,较大幅度提高了中医学临床教学效果,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系统的回顾,以及中医临床的深入了解。

直观教学法:可采取病例讨论分析,录像教学,专题讨论,综述报告,多媒体教学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形象思维法:即建立在宏观自然观察、表象观察的基础上,并以哲学为核心,注重整体联系和感悟、推理、推测自然,高度概括、高度抽象;中医学独特的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等认知方法属于形象思维,在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用表象和形象化的语言解释枯燥的名词术语。

双向交流课堂教学法:即倡导学生自主、交叉、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独立地探究问题所在;交叉性学习是综合多门学科,把知识交叉融合在一起;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参与对问题的共同探讨,研究发现采用双向交流课堂教学法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总之,在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教授学生在中医学学习方面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掌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技能,改善远期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习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注重专业知识更新和加强教学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出适合医学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牛彩琴,刘浩,张团笑.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8):751

篇10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6-1243-02

中医学目前仍是大多数西医院校的必修考试科目,其教学目的旨在使西医专门人才了解中医学科的基本思想、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这不仅是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医学的需要,而且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和病种变迁,中医学优秀的医学观点和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医学、养生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但是,在西医院校,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中、西医又属于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周期短,而且大多安排在第3学年,既无前导课的预备知识,又无后续课的联系巩固,加上中医理论本来就抽象深奥,因此学生感到难懂、难学、难记、易忘,对中医也就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偏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思考和探讨。

1 中医学教学目前现状

1.1对中医学课程开设不够重视在中医学课程开设中,部分管理人员、教师重视不够,中医毕业实习取消,必修课转为选修课,影响了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造成中医学课程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学生今后临床从事的专业是西医,在工作中不会或极少涉及中医的诊疗。但有文献显示:西医各科各级医师80%以上临床使用中医药,75%以上的医师使用中医药的原因出于临床的需要。因此,西医院校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中医药学知识和技能,这是我国国情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1.2学习兴趣浓厚但精力投入较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中医是有兴趣的,认为学习中医是必要的。下课休息时间,经常有学生咨询中医理论及治疗方面的问题。有调查显示,78.9%的学生认为,中医是有前途的;87.2%有兴趣学习中医;79.3%有兴趣或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上述数字是令人欣慰的,但同时也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中医学应设为考查科目,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68.8%学生希望通过一学期的中医学习就能熟练运用中医诊治疾病,并普遍对中医学教学效果期望值过高。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容易使学生遭到挫折,进而灰心丧气,出现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甚至缺课。

1.3中医学教材内容繁多与学时减少的矛盾突出

现在通用的第6版《中医学》课程大体相当于中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和针灸等多门课程的合编或精简,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成了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版,这些内容在中医院校大约要花4年时间,上课时数不少于700学时;但中医学教学时数减少,授课学时由1985年100多个学时递减到现在的40~50学时,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尤显突出;教学中许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大多数学生对中医理论感觉接受与理解困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时安排少,通常理论讲完后,留给临床教学的时间就很少了,这样就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也会产生反正学了也看不了病的思想,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4教学方法滞后目前,大部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遵循“灌注式”教学模式。缺乏课堂的活跃性,缺乏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过程,缺乏学生的积极性。而中医学是从实践中来,以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并认为天人相应。同时在讲授中医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深深印上了西医理论基础的烙印。所以,不能再以“灌注式”讲授中医学,这样学生理解不了中医理论,就会产生逆反、拒绝心理,甚则认为中医学是伪科学。

2 中医学教学方法探讨

2.1合理设置中医学课程提高中医学教学地位从中医药学本身的价值、医学发展的前景、党的中医政策以及国情看,西医院校同样有对学生进行祖国医药学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西医院校就应该将中医学课程统一为必修课,以提高师生的重视度和积极性。同时建议中医学课程的安排应在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内、外、儿科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后再开设为宜,这样有益于中医学的融会贯通。另外,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既要有充足的课堂教学时数,又要保证一定时数的临床实习,使学生深入中医临床第一线,亲身验证中医药的良好疗效及临床价值,使他们对中医药学产生兴趣和学习欲望。

2.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明确中医学教学目的在主修西医的同时,让西医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有助于在宏观和微观对照中,形成自身的医学观,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层次而言,根据学生的特点,从西医对中医的需要程度考虑,目标应定位在给学生以中医思维方法的启示,使其在今后从事西医和科研时开阔思路,具有以中医知识来补充西医之不足的意识,直接或间接增加治病防病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和临床疗效。因此,要求学生通过中医学的学习,能够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并能进行初步的辨证论治,具有一定自学中医的能力。

2.3充分理解教材精髓讲编结合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使用的第6版《中医学》教材,其“两大模块,两个结合,一条主线”的思路较前5版有了明显的创新,既结合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的特点,又较好地展示和反映了中医学科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领会教材精髓,并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课时、临床教学特点,选编、重组、加工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用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传授最简单经济、最实用有效的知识;本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对《中医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时数。(1)将经络与针灸学合为一章讲授,仅安排2个学时的理论课和4个学时的见习课;(2)将中药和方剂两章化整为零,分为2部分讲授。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方剂的基础知识合为一章讲授,时间为2学时;同时将中药、方剂各论的内容融入治法中讲授,安排2个学时;(3)将四诊和辨证合为一章讲授,其中四诊讲授理论课2学时,主要讲授四诊的主要内容望舌和切脉的主要方法和注意事项。辨证主要讲授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各占理论课2学时;再安排2次见习课共4学时。

篇11

中医思维与现代科学思维是两个不同的思维体系。中医学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和想象。现代医学注重的是探明人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探明病灶的化学变化及其物理表象等,习惯于运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传统的《中医学》教学方法偏重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缺少临床实用性内容;教学手段偏重于课堂理论讲解与多媒体演示,学生被动听课,缺少动手实践体验与临床观察。因此,模糊、抽象的中医知识及思维方式常常使学生难以适应,加上中医理论深奥,学生感到难懂、难学、难记。若以常规的“填鸭式”、“粗线条”式教学方法,学生就无法理解中医理论和诊疗特点。虽然目前一些新教学手段的应用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医基础知识,但教学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满意。目前西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中医学的教学时间短的问题,多数院校现行使用的《中医学》教材,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堪称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而总教学学时一般只有四十学时左右,更谈不上临床见习。因此,授课教师只是单纯地为应付教学而完成任务;而学生由于对中医学的不理解,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或者失去兴趣,这势必与开设中医课的初衷相悖。笔者对我校临床医学八年制中医学的教学进行了调查问卷,总结发现存在问题主要有:①内容繁多,教学课时短,临床见习少;②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多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③目前仍套用七年制的培养计划,启发性不够;④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大。另外,我国目前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导致课程设置有别。再加上我国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起步时间较短,中医学教学尚无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模式,因此,必须对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改革与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与传统中医院校中医教学相比,由于培养目标不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思考,是长期在西医院校从事中医学教学的教师们需要探索的问题。目前我国尚无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统编教材,尚无规范的教学模式,因此教研室对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2.1增加中医临床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

目前,我校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课时数为42学时,教师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将庞大的中医学理论基础知识一一介绍给学生,显然是不现实的,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完全失调,教师总感到讲不完,学生感到内容繁多且听不懂,根本谈不上学以致用,因此必须调整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教研室在了解五年制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八年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中医诊疗思路和辨证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整教学大纲,在《中医学》规划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合理使用中成药、现代中医中药研究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维等内容,以增强学生对中医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兴趣。

2.2培养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西医各学科的教学工作,可以通过模型、教具、实验等直观的方法进行,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但中医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因此教师在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精髓的同时,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改革教学方式,用自己归纳的教学语言传授最简单、最实用、最有效的知识,适当增加病例讨论,注重课堂启发式设问、讨论等教学技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横向联系。

2.2.1灵活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通过对文本、图形、图画、音频、视频等方面的处理,或者借助现代的各种仪器、脉象仪、舌诊模具等,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把中医理论中模糊不清、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节省教学时间,学生也易理解及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2.2.2增加临床带教学习安排一定的课时数,组织学生参加中医临床,见习舌诊、脉诊、针灸、推拿等中医传统诊治方式,了解并体会中医诊断与治疗过程。带领学生参观中药房、煎药室或制剂室、中药博物馆,通过讲解与见习,了解中药的种植、生产、炮制、功效、性能等内容,增强直观印象。

2.2.3启发式教学把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运用校园的现代化设施,如图书馆、文献检索系统以及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中医学自助教学、自学思考和相互讨论。在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一些有争议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获取知识,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动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2.2.4增加病案讨论对于中医常见病症,采用病案讨论形式,体验中医诊疗疾病的过程,运用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了解中医辨证论治特点。同时结合学生的西医背景,让学生在中西医知识体系中,体会认识疾病的角度和治疗方法是多样的,认识到中西医各有优势和不足,深化对复杂人体生命活动的分析能力,有利于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法则的理解。

2.2.5加强中医信息化教育课堂教学鉴于时间和形式相对少,传授的中医学知识相应较少,学生仅通过较少的课堂教学时间,尚不能满足其对中医学知识的全面了解,这使医学院校非中医专业学生中医信息化教育,成为传授中医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信息化教育途径可通过建设网络,设立公共的中医学习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搭配进行学习,了解最新的中医药科研动态,传播更多的中医知识,同时开设教师网上答疑辅导专栏、师生讨论区、专题讨论、中医中药知识介绍等内容,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更丰富的中医学知识。

2.3编写专用教材西医院校医疗专业现行《中医学》教材仍沿用高等医学通用教材(五年制),要求掌握许多中医基本理论、中药、方剂、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针灸等,很显然让西医学生根据四诊,开一贴理法方药具 备的汤剂是不现实的。根据八年制培养计划,有必要对现行《中医学》教材进行优化与修改,把现代的医学理论、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去,增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中医食疗、合理使用中成药等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对帮助学生了解和运用中医基本知识有重要作用,为医学生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

2.4探索合适的课程考核方式及标准目前学校对学生常用的考核评价标一般皆为百分制的考试。但对于八年制的医学生,应该以灵活、学到知识为主,以考卷形式的考试不必为唯一的模式,可适当改变考核评价方式与标准。对于八年制临床医学生中医学知识的考核,不是以掌握多少中医知识为主,而是要通过考核,考察其对中医学思维方式、理论特点、文化内涵等的理解程度。因此需改变一贯的出考题以试卷为主的考试形式,运用病例分析、撰写学习心得、总结性论文等形式,调整评价考核标准,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中医知识。

篇12

本文针对中医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要转变观念,明确本科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构建培养多元化中医人才的机制,促进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

【关键词】

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系统地规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相应的教学组织和运行方式。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应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包括了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规定;二是过程要素,即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及运行方式,包括教学模式;三是制度要素,即为确保教育系统按预设的程序运行并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教学制度和机制,如学制、学分制[1]。人才培养模式的3个要素是有机的整体,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注重这三方面的因素,对于中医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个性化中医人才的培养在中医教育和中医院临床实践中也应该遵循人才培养的三要素原则。目前,我国高等中医教育中五年制中医本科仍是中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形成了高等中医教育体系,培训了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西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使得中医人才的成才过程面临巨大压力,现有的中医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中医教育使得中医个性化人才的成长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其全方位的培养。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改革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予以归纳总结,期望能给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借鉴。

一、中医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中医学的基础课、临床课、经典课等都是围绕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实践开设的,本科中医学生在进入中医理论教育之初基本上没有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没有前期课与理论课、理论课与临床课的明确界限。目前中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按照西医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遵循的是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顺序。而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强化和训练,尤其是经典条文更需要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来体会、领悟,反复强化和训练,对同一概念、方剂、治法的多次学习,不能笼统地认为是不必要的重复。我们所在的中西医结合学院通过教学改革、编写教材,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中医专业的学生既对经典中医著作有一定的掌握,又能够加强临床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2、中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在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青年一代的中医专业授课教师的主要弱点在于临床实践经验功底浅,缺乏中医诊疗经验,而这一弱点对培养中医学生是非常不利的。中医学的产生来源于医疗实践,神农尝百草而成功,李时珍遍访各地才成就《本草纲目》等等。在中医学现代化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其理论需要大量的临床实例才能使学习者有所领悟。这是中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中医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中医学的理论和诊疗方法又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目前在中医学本科教学中除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外,在教学实践上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医学生在中医院实习的条件各不相同,普遍存在以下情况:一是病种相对单一或是病人较少,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讲授的很多典型或特殊病案在实习阶段不能或很少见到。二是学生自己进行诊疗实践的机会较少,即使是一些中医基础理论较好、病人较多的名师,实习生也是以抄方为主,试诊的机会较少[2]。三是带教中医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中医带教老师中医理论或中医诊疗能力不强,或存在重西轻中的倾向。四是实习中病人对中医实习生认可度低于西医实习生,一般普通百姓均认为中医师是要经过大量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社会阅历的积淀才可能自如运用中医技能,故中医实习生在临床实践上较西医实习生更容易受到病员的拒绝或推辞,实习生更少实践中医技能的机会。

在新形势下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人才群体,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传统,彰显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发展中医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对目前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想法。我们所在的中西医结合学院和中医医院在个性化中医人才的培养上坚持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二、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观念,明确本科中医人才培养目标

1982年,卫生部在衡阳召开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强调高等中医教育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的办学方向,并将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又红又专的中医师”。1998年,当时国家教委将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修订为“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可见,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也不断在调整和完善。多年来,泸州医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确立“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这一培养模式,在坚持和丰富“培养中医传统文化根基”这一内涵下,留住中医的“原始基因”,为此,确立了“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巩固中医专业思想,扎实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以及增强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能适应临床工作的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定位,首先突出了中医专业思想和中医继承能力的培养,大力弘扬要培养“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发挥中医临床独特疗效的中医名家思想,针对此目标建立相关的培养计划,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促进中医人才培养

(1)推进中医教育教学改革。中医学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医学教育模式,构建多样化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中医教育规律。古代中医师承教育和现代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要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张新仲将基本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世家传承、师徒教育、学校教育、讲学辩论、自学成才这几种基本模式,提出了现代中医教育应吸收古代师承教育的内核、将师承教育的方式与中医现代教育相结合,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师徒式密切关系,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完成学习,还要从思想、方法、学术方面毫无保留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尤其对学生的从医品德上更要注重教育。也有学者提出现代化中医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中医思维,而要建立中医思维模式,需要从传统文化与经典中吸取精华。泸州医学院根据五年制本科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从2008年开始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展开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首先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大力推行案例式教学和PBL教学法。对大类招生的学生采取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耳鼻喉科学及中医皮肤性病学专业方向辅修制培养方式。在课程考试方式上积极探索并引入形成性评价,中医内科、经典学说、方剂等教研室等采取“平时成绩+阶段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技能”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对每个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对《名家学说》等考试以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图书馆、资料室,此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进行课程规划改革。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以一专多能为特色规划课程,以学生就业所需为立足点增设本专业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机会,也为学生进行新领域开发研究提供条件。在教材选用中,一方面遴选高水平教材,另一方面有计划地主编、参编高规格教材,近年主编、参编了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基础、中医儿科、方剂学等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再次,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学校从2008年开设了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骨伤、皮肤性病学和中医耳鼻咽喉等专业方向,以培养高质量、个性化的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该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为核心,深化中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以中医执业考试内容为主线,合理安排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以双导师制度设立理论导师和临床实践导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的学习,继承名中医学术精华。从二年级开始为学生一对一地安排跟随省级名中医临诊,每周1-2个半天,以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巩固中医专业思想,学习中医诊疗技能。

(2)加大中医专业师资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中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我们所在学校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大力加强对中医教学师资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是注重青年中医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形成师资人才梯队,通过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和跟师带徒等师承工作加大对国家级、省级名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授和继承,加快青年中医教师的成长。二是建立中医教师进临床工作制度,中医青年教师在承担理论教学工作的同时兼任了临床诊疗工作,使之将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既锻炼和提高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同时能够将生动鲜活的临床病案带到教学中,临床生动的病案实例更有利于激发中医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进而巩固学生中医专业思想。三是开展各类兴趣活动,让更多的中医名家走进课堂。医院和学院开设了“名中医大讲堂”和“我和名中医对话”以及“中医药文化节”等活动,多渠道、多方式浓厚中医学习氛围,促进中医人才的成长。

3、构建培养多元化中医人才的机制

(1)中医人才批量培养。医院实习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基础教学阶段对中医人才全面进行中医基本理论教学后,进入临床实习时,主要加强对其中医基础理论的运用、基本诊疗技能与医德医风的培养,要按照国家初级中医临床人员培训原则,参照中医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在临床实践中普遍对中医实习生有针对性地强化相关中医基础知识内容,使实习更具科学化、标准化。[3]只有搞好面上的中医人才培养,才能不断提高中医队伍在医院医疗服务中水平和中医学科的竞争能力。泸州医学院中医本科生在接受整体的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后取得了较好效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最新分析报告显示:本院中医本科毕业生参加2011年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综合考试平均分为396.8,远远高于全国考生平均分360.27;考生通过率为80.16%,高于全国考生通过率52.62%。

(2)中医个性化重点人才培养。在对中医实习生临床带教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中医个性化重点人才的培养。重点人才的培养是在对中医专业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培养后选择一些人才苗子进行个性化的重点培养,原则上是从实习生中选择中医理论基础扎实、技能操作娴熟的人才苗子,为其设立成长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其扎实的中医思维方式,掌握西医临床基础知识和技能,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实施步骤,建立评价标准。按照“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原则,建立中医个性化人才实习培养评价标准。个性化重点中医人才培训在名中医老专家指导下,选定精读与泛读的古典医籍书目,要求撰写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撰写学术论文论著。加强临床实践、临床临证和学习领悟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精华,写出临床病案、跟师学习心得,对名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精华进行揣摩、研究、整理、提高,使其早日成长为人才。

(3)建立双导师运行制。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医本科生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双导师运行制度。即在参加理论学习时选择理论教学的导师带教,在完成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培训后在进入临床时间阶段时遴选副教授、主任医师以上的临床老师作为实习带教老师,在带教导师的选择上注重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每名导师指导3-5名学生,一、二、三年级学生由基础导师+校外导师进行指导;四、五年级学生由临床导师+校外导师进行指导。在学习中注重固定与转移相结合。在第一学期末,由辅导员将各导师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临床方向或者执导课程公布给学生,同时将学生的入学成绩、平时表现、特长等公布给导师,双方自愿选择,再统一调配,给学生指定导师,师生见面,一起制定下学期的指导计划。分三个阶段执行:第一阶段(第2学期-第4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愿望和能力特点,由专任基础导师完成相应的指导计划,第4学期末由第一导师负责引荐学生给第二导师,第五学期到第六学期的学习。此阶段导师要求全面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针对性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向学生介绍学科和专业内容与发展方向;对学生选修课程和选择专业方向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结合导师的科研工作,组成由导师指导的科研小组,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查阅文献、调查研究、数据处理和写总结报告的能力;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开展基本科研实验。学生需要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后撰写学术论文。第二阶段(第5学期-第8学期):由指定的临床导师完成指导相应临床课程的学习以及临床见习。第三阶段(第期-第10学期):由其所实习科室的相应科室的指导老师完成,此阶段要求学生通过临床各科考试,在导师的指导下临床病例分析、综述或相关方面论文撰写。

中医本科新生实行导师制与高年级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择优试行导师制相结合,做到专任与统管相结合;小组与大组教研相结合;竞争与淘汰相结合。通过双导师制度运行,泸州医学院中医本科生在理论教学向临床教学转化的过程中,中医本科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与就业单位满意度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4)中医科研能力培养。在中医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严格按照临床中医人才评价标准进行中医科研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泸州医学院和附属中医医院开展了学生科研能力指导培训班和学生科研课题实践活动,要求中医本科生在大三时由专门带教老师指导,开展中医科研的学习和探索,培训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中医科题研究。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工作。此举收效甚好,既带动了中医本科生的科研积极性,又给科研指导老师以新的研究方向,也浓厚了学院的科研氛围。

展望21世纪,传统的中医学必将以其返璞归真的自然取向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焕发出新的活力,辨证论治的精髓也将不断为中医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作出新的贡献。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也将给中医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带来更多的途径,中医个性化人才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医人才培养和成长,更有利于中医个性化人才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袁宝权,罗祥云.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25.

篇13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中医基础理论课》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中医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中医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批量生产,采取“理论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的方法,侧重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和效果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完善网络系统。研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网站,网站有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优质课视频、校讲课比赛视频。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及获取需要的资料, 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网络系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实现免费3G无线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正在智慧家园网络建设之中。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下通过WiFi或智能手机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学习, 将实时交互功能有机的融入,学生、老师建立“QQ学习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学生学习中如果有疑问,“QQ学习群、微信群”进行课后实时互动。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课,进行课后实时互动,可以弥补学时的不足。这种模式简便易行。

(2)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是要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外临床诊治教学方法:教学直接转化为临床,中医实训室临床诊治,学生正常的课程不耽误,遵守纪律在教室上课。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医实训室。老师为校内的任课专业老师,老师主要传授内容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然后将学生带至教学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老师演示接诊病人的流程,学生在旁边观看,听讲和记录。使其熟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了解看病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医分为几个证型: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郁结、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如何区分证型,辨证要点记住。

在没有患者就诊的闲暇时间,练习病史采集,学生先把所叙述的病史读懂,把该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显而易见),然后根据该病的具体表现看该问些什么东西,一般的内容各病都要问,特殊的病要着重问些特殊内容。其实各病采集病史仅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按照这个提纲回答。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和实际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统。实行“6、3、1”考核系统,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绩“一次定终身”。成绩有多部分组成。其中“6、3、1”理论课考试占60%,实训课占30%,加强了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占10%,学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时表现,平时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提问、作业、模拟考试。实训课练习临床操作技术:“中医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按照中医执业医师的操作考试来进行模拟练习,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针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医实训室1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电子发光仿真模型人,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2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气罐、竹罐,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3为推拿操作,学生两两结合,老师演示完后,学生互相结合操作。中医实训室4为辨证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早见习、早临床、早就业。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四、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基础医药卫生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医药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更应该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混合学习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提升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课堂的教学品质,建立高效的中医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麻尔光.混合学习在中等卫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9):217-218.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4:57-60.

[3]刘焕兰.内经网络课程建没及教学改革试验之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1): 32- 34.

[4]孙立.中医诊断学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简介:

杨金枝(1980~),女,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药学教育。

篇14

中医诊断学 教学质量 见习教学

一、教学不足之处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灌,学生收”为主,单靠学生背诵单调枯燥的基础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也难以得到训练和培养,单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是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而《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有关技能培养的内容少而抽象,直接影响学生诊断技能。学生得不到充分接触临床的机会,缺乏临床实践的锻炼巩固,随着高等中医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人均教学资源相对减少特别是临床基地不足导致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多。因此《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方向不仅要学生弄通弄懂基本理论,还必须提供熟练掌握诊断技能的机会。

二、临床见教方法总结

1.临床见教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以往的中医诊断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重视教师的表达传授及知识的系统性,往往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前期学习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后期学习临床实践时又忽视了对课本知识的温习,不能温故而知新等弊端。学生首先要通读教材,全面系统学习,这是学生对教材内容进一步了解的基础。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全课程,对课程全部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了解,发现课程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而联系是记忆的前提和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发现重点疑点,带着疑问听讲,以便个个击破掌握。在通读教材、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才能有重点的掌握和学习,使学习的重点明确。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很重要:不少学生在学习阳虚证时,发现阳虚证患者既可表现为自汗,又会出现无汗。既可出现小便清长甚或尿失禁,又可表现为尿少水肿,随即提出了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对立症状病机的问题。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现成答案,而是首先发动其他学生思考、讨论,或是指导读书,启发思路,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2.临床见教“黑板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与黑板式教学各有千秋。黑板式教学以讲授者系统的讲解、详尽的表达、深刻的剖析见长,能较好的体现讲授者的意愿和情感。譬如,对《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的讲解,讲授者可以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对某一脏或腑的生理功能进行阐述,包括生理功能失调所致病理表现的原因、临床症状、变化机理等方面,由浅入深、由点及面详尽讲述脏腑生理变化的方方面面,使刚刚接触中医学不久、对中医学理论仅仅零零碎碎学习和理解的学生来说,无异于银丝串珠。但中医学理论往往来自于古典书籍,有些内容难免晦涩、枯燥、抽象,难以理解,若不注重学生对讲授内容及讲授方法的反映,而采取“满堂灌”式“单方面”行为,就更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甚至反感情绪。多媒体将《中医诊断学》中许多模糊不清、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来,如充分利用幻灯片、课件等影像资料,在学生观看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看图描述所见,这样做即可以加深记忆印象,同时又可锻炼他们观察能力及用专业术语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有目的地采集一些临床病人就诊录象资料,给学生放映,模拟门诊现场,让学生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病理改变。使学生过目难忘,印象深刻,从而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临床见教重视模拟诊室教学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比较抽象,特别是诊法部份,课堂教学讲述的各种正常与异常特征,主要是靠文字描述和口头形容,如28种脉象特征,所谓“脉理精微,难以言传、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只可意授不可言传,先贤之见足以告诫后学掌握脉诊之难。脉象模型手等临床器械的应用,使学生反复体会,从多途径、多角度加深同学对脉象,“位”、“数”、“形”、“势”,的认识和体会。舌诊是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望舌训练中要求同学反复体验自己或健康人的舌象,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观察比较。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望舌的先后顺序,全方位描述,写出望舌的结果,教师逐一点评。学生不仅是获得固定的概念、原理,得到的是内化了的知识,同时逐渐学会了如何分析、判断以及正确治疗各种疑难病案。不仅可以促使他们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扩大自己的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处理复杂病的能力及自信心。

4.临床见教重视实践教学,尤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临床见习课是课堂讲授的补充和完善,是学生通过临床实践接触病人的开端。它通过在见习过程中对典型病例的直接观察、比较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巩固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强化了对学生四诊操作技能、辨证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其所学的知识去全面正确地收集病情资料,分析判断病证,以尽快适应临床实际的需要。因此,必须重视和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加动手能力,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使学习效果大大提高。首先任课老师临床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质量。带教教师有临床经验、责任心强,做好示范,讲解要领,指导学生规范操作,以逐渐提高学生诊察疾病、认识疾病的能力。然后将学生分为五人一组,分别对病人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教师在现场旁听。然后带教老师适时进行小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进一步对病史部分的缺陷予以归纳讲评。让学生知道在实践中认识不同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如何灵活运用各种辨证方法得出正确的临床诊断用实践检验中医理论,再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