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个人证券投资策略范文

个人证券投资策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个人证券投资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个人证券投资策略

篇1

关键词:证券投资;收益;特点;风险

证券是一种可以获得短期与长期收益的经济产品。越来越多的单位与个人都选择了证券投资作为财务收益手段,而对其经济特点和有效的投资策略却了解甚少。想要在证券投资中获得收益、找到有效投资策略就必须对其投资现状与问题以及经济特点由较为熟悉的掌握。

一、证券投资的经济特点分析

证券投资是一种间接投资活动,是由法人或者自然人发起的,即单位或者个人都可以实行的经济活动[1]。我们常见的证券投资产品有股票和基金、债券等等[2]。经济特点决定投资策略。我们要对证券投资的经济特点有所掌握,才能够较为全面的得到其高效、合理的投资策略。我国证券投资的主要特点如下:(1)市场力是证券投资的最大经济特点。经济发展的浪潮已经翻滚在世界各地,经济形势每天时刻都在变化,证券市场成为大量股民、经济投资者时时关注的经济热点。高度的“市场力”是证券投资的首要经济特点,在经济市场中由于其可以获得利润就刺激着大量投资者跃跃欲试,非常吸引投资者的眼球。而在众多投资单位与个人中间又存在着强烈的竞争,竞争力推动者证券投资不断发展。(2)投资伴有风险是证券投资的必备经济特点。证券投资的收益回报虽然诱人,但在投资过程中还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例如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形势的衰退等都有可能造成目前证券经济的滑坡。而在投资前证券投资也是要由投资者自己去对经济趋势进行分析与判断。对于投资金额、投资期限与投资的产品种类都是自己决定的,没有一定的准确变化规律可循,也就是说,投资随时可能遭到风险攻击。如果经济走势良好,期限收益就会乐观,如果经济走势出现滑坡,很可能收益甚微甚至亏本。(3)投机与投资共同存在是证券投资活动的基本特点。投资是证券交易中将资金进行预期投入,而投机即寻找恰当机遇再进行投资,这两种行为都是合理存在于证券交易当中的。投资一般风险较小,而投机是伴随偶然几率较大,需要运气与机会才能成功,因此,投机的风险是较大的[3]。但投资与投机在证券投资过程中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存在的。除了一线发达城市的证券市场,在经济形势发展缓慢的中小城市证券市场中,一些投资活动不会带来资本总额的立刻显著增长,那些资本始终会在资本的所有人群之间来动。

二、当代证券投资现状与存在问题

(1)证券投资现状。我国最初的证券市场形成在上世纪9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证券投资机构与个人数量急剧增长。首先,无论是一线证券市场还是二线证券市场基本都能够实现货币交易的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也逐渐看到了合资管理运作的暂露头脚。其次,证券投资的知识理论与意识理念以及积极向上的市场竞争环境已经发展成熟。例如,我国的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都在积极努力的推行一系列的证券投资产品,促进证券投资市场良性竞争的形成。在投资理念上也逐渐由盲目投资转变为会进行风险判断与预防、要进行优化组合投资的崭新理念。这些都促进了证券投资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2)证券投资问题。证券投资市场规模的壮大也会带来产品种类的纷繁复杂,当然也会加重证券管理的责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缺少流动性,资产风险结构不平衡。资产风险结构分配中有半数以上的证券机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较为突出的是高风险资产与低风险资产相比占有的比重过高[4]。二是盈利的模式还比较单一。除了像银河证券等这样大规模的证券公司外,大多数中小证券商的业务范围与业务拓展面还比较窄,只是采取传统的经营模式,并没有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销售等紧密结合起来。一些小的证券商几乎没有盈利,在牛市中不断暴露出风险。再有,我国证券商发展的证券产品较国外的证券商还是略显单一,这也阻碍了证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证券的发展的较大支持力还是依靠国家与政府的政策扶持,商家自身的特色与风格还没有树立起来,这就很难跟国际证券市场接轨,难于在世界证券经纪中站稳脚跟。

三、保障我国当代证券投资的有效策略

(1)证券商要改善资本与产品结构,实施动态资产配置策略。证券商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与市场经济走势及时调整资本结构,要以能够将风险指数降低到最低为宜,将资本结构中风险比重进行调整。要争取建立起恰当合理的风险监管体系,并且以尽量以净资本为核心。证券公司要努力调整资本结构中风险较大的资本比例,改善产品结构、增加产品种类,实行动态资产配置策略,让资本结构尽量得到平衡。例如,发展较好的渤海证券以及中信、广发、宏源等证券公司,都会定期的对自身发展行情做出认真分析,及时调整资产结构与产品结构。(2)投资者要选择恰当时机,实行多策略进行投资。作为投资者在证券投资面前也不要盲目将大量资金进行证券投入,在准备实施投资活动前一定要尽可能多的掌握证券投资的理论与基本常识。平时要多关注国家热点新闻与世界时事,关注可能影响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与因素,这样才能够做到尽量准确的投资,尽量将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也有利于选择恰当的时机做出投资选择。证券市场发展态势良好时候,要把握时机,可以采取“短线投资”方式进行投资,以取得快速收益;在证券市场不够景气时,要会对经济风险做出判断,也要摆脱追涨不追跌的传统投资手段,慎重选择投资。适当运用一些高低组合、混合投资、分散投资以及委托理财等策略进行按需投资,这样能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获得最大收益[5]。

四、结语

在经济形势千变万化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掌握证券投资的经济特点,找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实施有效的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 樊玉红.证券投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228.

[2] 余井强.证券投资分析与实战新论[M].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6667.

[3] 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研究中心.证券投资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55.

篇2

关键词: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基金 投资风格 投资者需求

一、文献回顾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产品和数量不断丰富,呈现出供给规模与需求规模双向增长的态势,但与此同时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现,这种矛盾并不主要表现为总量上的供不应求或供给过剩,而是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一方面,尽管基金管理公司竞相采取各种手段大力促销,但基金发行的难度仍然在不断加大;而另一方面,大量潜在投资者由于对风险和收益的个人偏好,无法确定自己适合的投资品种。对于基金投资风格的研究,较有影响的是威廉夏普(William F.Sharpe)(1992)创立的投资风格分析Sharpe模型和美国晨星公司创立的晨星风格箱方法;张津和王卫华(2006)利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收益率数据,对夏普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分析,印证了该模型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进行投资风格分析的有效性;杨朝军等(2004)采用晨星风格箱方法并结合聚类分析,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风格进行了研究,发现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着违背事先所约定投资风格的现象;Hersh Shefnn和Meri Statman(2000)则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将金融产品的风格特征和投资者对其的需求联系起来,认为投资者在选择投资产品时由于对财富的渴望水平不同,因而对财富预期的参考点也会不同。由此会自发将投资分为市场下降时的保护层和市场上升时的潜力层,并进行相应的编辑过程决定投资于何种风格和类型的金融产品;王敬和冯新力(2004)进一步对基金风格与市场需求进行考察,针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所面临的需求细分问题及与此相应的基金自身的供给创新状况进行了分析,证明了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提出了需求细分的要求,基金需要通过自身的供给创新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本文从基金投资策略的选择和市场需求状况的角度,对我国基金投资风格的选择和其市场需求状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考察市场投资主体的需求偏好,借助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的相关原理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进行分析,以期对投资基金的运作实践给出相应的政策和操作建议。

二、证券投资基金需求与其风格关系的实证分析

根据行为组合理论的原理,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会按照在上升潜力层或下降保护层中选择合适的证券品种。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投资者往往用固定模式来简化信息处理,即在选择阶段按照“贴标签”(labeling)的方法将特定的投资品种予以归类。证券投资基金在募集发起时,已经考虑到了不同的投资主体对资金的需求状况以及各自的投资偏好。为了实现基金的募集成功,基金在发行时会根据特定的募集对象确定投资策略和投资风格,即确定自己的标签。从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的发行和管理的现状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类型,如(表1)所示。 一般而言,成长型基金投资的重点是预期利润或收入具有良好增长潜力的成长型上市公司所发行的股票。价值型基金则主要投资于处在发展成熟期的公司股票,这些公司一般来自传统行业,发展速度较慢,但公司盈利比较稳定,经常进行较为优厚的现金分红或派息。混合型基金既考虑成长性,又注重稳定的收益,会在成长型和价值型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指数型基金投资范围主要为目标指数成份股及备选成份股,通过比照特定的指数建立自己的投资组合。货币型基金主要投资于剩余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回购、央行票据、银行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工具,其所投资的对象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债券型基金则限于固定收益类金融工具,包括国内依法公开发行、上市的国债、金融债、企业(公司)债(包括可转债)等债券。从目前我国已发行基金的分类情况看,开放式基金在各种类型风格之间的选择较为平衡,而封闭式基金则多集中在股票市场,并且以股票的成长性作为首选。

为了验证基金的投资风格是否是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简单选择的决策因素,即基金不同的投资风格是否会对基金的需求产生影响,我们构造相应的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投资者对基金的需求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基金发起时投资者认购的踊跃程度,可以用基金发起日到基金成立日的时间长短进行衡量。二是对于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程度,由于封闭式基金到期时会以资产净值赎回,所以到期日的长短对其影响较大,同时市场的需求下降,基金的折价也较大。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在此以封闭式基金的折价水平为对象进行研究,构建模拟方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其公式:discount=β1+β2SIZe+β3style+β4remain+β5netv+β6totalv+μ

其中,discount为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size为基金的规模,remain为基金距到期日的时间,以剩余年份数(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表示,netv为基金的资产净值增长率,衡量时段为当期季度数据,totalv为基金的累积资产净值增长率,衡量时段为基金成立至今的净值增长情况,在模型中引入的style变量为虚拟变量,封闭式基金在发行公告中大多以成长型、价值型和平衡型作为自己风格的取向。由于以成长型作为风格选择的基金占到全部封闭式基金的76%,其他的以指数型、平衡型作为风格选择的仅占很小的份额,所以在模型处理时,当为成长型投资基金时取值为1,否则为0。对所建立的多元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如(表2)所示。

discount=β1+β2SIZe+β3style+β4remain+β5netv+β6totalv+μ

0.422 8042 2919 -0.5786 0.0135

(34235) (8 8909) (8.3470) (-3.2141) (0.6497)

R2=-0.929782 Prob-F=0.000000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各相关因素对考察结果的影响基本合乎预期,基金规模、剩余期限和基金净资产增长率对折价率的影响不仅符合预期的方向,而且呈现出较强的关联性,但基金的累积资产净值增长率和折价率之间的关系和预期的相背离,并且检验结果不显著,可以解释为投资者对基金的投资更关注当前资产增长情况,对累积的增长并不关心,说明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

更倾向于短期投资。基金的投资风格是考察的变量,预先不能确定其对折价水平的影响方向,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其对折价率的相关系数较高,并且检验结果较为显著,按照回归方程解释,可以认为以成长型为投资策略的封闭式基金有着较高的折价率,但这种解释没有明确的理论依据,为此,我们将54支封闭式基金按照成立的时间顺序建立直方图,并对其风格和累计资产净值增长率进行聚类分析。如(图1)所示,在基金发起和成立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聚类特征,即在某一个时期发起和设立的基金往往选择相同的投资风格和投资策略,并且其累计资产净值增长率也表现出相似的聚类特点。聚类分析说明了基金的风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羊群行为和示范效应,市场导向明显。累计资产净值增长率较高的基金的成立时间大多集中在1998年,而此时正值大盘处于阶段性底部,从证券市场整体的运行情况看,这种增长的相当一部分原因来自于1999年以519行情为代表的高科技和高成长性股票的牛市行情,而在此期间,基金也大多选择以成长性作为基金的投资风格。

三、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主体的需求及偏好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可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两类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上,都将资产未来的使用要求作为资产配置的首要考虑因素。机构投资者以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各类企业、投资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为主要代表。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的资金首先要满足各种赔付和未来稳定现金流支出的需要,出于降低风险和专业化运作的考虑,其资金运用会有相当大的比例投向证券投资基金,并且以价值型基金为其首选。其他的以各类企业、投资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一般会根据资金不同的使用状况决定投资,选择不同风格的投资基金。从风险收益偏好看,机构投资者总体注重投资的安全性甚于收益性,即希望获得尽可能稳定的收益。但不同的机构由于资金来源的性质和资金运用的目标不同,在细分风险收益偏好上仍然存在较大差异。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之类的机构投资者,其资金来源属于长期性质,同时有比较严格的现金支出计划,因而一方面注重投资的长期回报,另一方面十分关注投资周期内的现金流入状况。因此,这类机构通常会选择以追求长期回报为目标的基金和固定收益型证券来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工商企业投资于资本市场的资金大多为自有资金,风险承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强,加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而倾向于选择积极型投资风格的基金。各类投资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其本身就具备专业化投资的能力,加之其资金来源中通常有相当比例的融入资金,不仅资金成本较高,而且大多属于短期性质。因此,为了获取较高的短期收益,这类机构首先考虑的是进人证券市场进行较为灵活的运作。

相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主要受其财富水平和风险偏好态度的影响,从我国证券市场参与者的主要分布特征看,低收入阶层参与投资的很少,主要是中等收入阶层和富裕阶层的个人参与证券市场的投资。按照组合管理风险和收益匹配的原则,由于富裕阶层参与投资的资金量比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配置要求构建投资组合,而中等收入阶层应借助于基金等组合管理工具间接实现组合投资。但现实的情况表明,投资量较少的个人投资者往往表现出求急、求富的心态,多将资金投放在风险较大的投资品种上,期待能够快速致富。中等收入阶层在风险收益偏好上的这种矛盾性,使其在选择证券投资基金时容易受短期或偶然因素的影响,如市场行情、心理感受、情绪等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了基金所面临的需求的多样化和动态性特征。而富裕阶层的投资者,由于投资部分占其全部资产的比例较大,因而会对投资的选择比较慎重,往往会征询投资顾问的建议。除了将资金按照固定收益类证券和权益类证券的大类进行划分外,还多倾向于投资较为稳健的证券投资品种,近年我国证券一级市场出现的巨额资金申购新股的现象,就是这种投资特征的具体表现。

篇3

关键词:羊群行为;中国证券市场;行为金融学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羊群行为是指市场参与者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某些因素影响而与大多数参与者行为趋于一致的非理。具体到证券市场而言,就是指投资者受整体市场涨跌情况或其他投资者心理、行为的影响,放弃自身已决定的买卖一定证券的决策,而采取与其他投资者行为相同或相似的投资活动。

一、中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及相应实证结论

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我国学者多是借鉴西方已有的经济模型,使用中国证券市场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本文依据现有文献实证方法分类并将其主要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一)CH法(CSSD法)。Christie,Huang首先提出了基于收益率分散度的衡量羊群行为的方法。收益率分散度,即个股收益率对于资产组合平均收益率的标准差。他们认为在市场大幅波动期间,如果存在羊群行为,则个股收益率应该紧密分布于市场收益率周围,价格趋向于一致移动,收益率分散度将趋近于零。因此,可以通过检验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时的分散度与平均水平下的分散度的相对大小来检验羊群行为的存在与否。因为分散度指标用到了横截面收益标准差,又称CSSD法。

较早对我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的学者采用的就是CSSD方法。宋军、吴冲锋(2001)通过对1992年1月2日到2000年12月31日区间段内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日收益率和月收益率数据进行基于分散度的计量回归分析发现,我国证券市场不仅存在羊群行为,而且投资者在市场收益率极低时的羊群行为程度远远高于在市场收益率极高时的羊群行为程度。此外,作者通过使用月收益率与日收益率数据的对比,发现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不仅在短期水平上存在,而且也在比较长期的时间段中存在。赵保国、甘茂智(2005)采用同样方法,使用1998年1月5日至2004年3月31日沪深两市所有个股收盘价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在市场收益率极高时的羊群效应非常明显,而极低时的羊群效应并不明显。

(二)CSAD法。Sanders和Irwin(1997)提出用个股收益率对市场整体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度(CSAD)来衡量投资者行为的一致性。孙培源、施东晖(2002)采用CSAD模型利用1992年1月2日至2000年12月29日沪深两市所有个股的日收盘价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无论市场上涨还是下跌,市场均存在羊群行为。而且市场大幅上涨时,投资者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羊群行为。常志平、蒋馥(2002)选取构成上证30指数以及深证成分指数的股票作为样本,实证发现在上涨行情中,深圳证券市场与上海证券市场均不存在羊群行为;但在下跌行情中,深圳证券市场与上海证券市场均存在羊群行为,且深圳证券市场比上海证券市场具有更多的羊群行为。蒋学雷、陈敏、吴国富(2003)运用沪深个股的日收益率数据得出了相似结论。而张宗强、伍海华(2005)选取上证180指数样本股票的日收益率数据进行检验,发现上海证券市场上涨行情中的羊群行为要强于下跌行情中的羊群行为,结论与常志平、蒋馥(2002)的研究结果相反。

(三)LSV法。LSV方法最早由Lakonishok、Shleifer、Vishny(简称LSV)于1992年提出,他们通过构造衡量羊群行为强度的指标考察了一组货币基金经理同时购买或出售某一特定股票的情况。也是我国学者实证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该指标是将基金同时买卖特定股票的平均倾向,与基金交易不存在羊群行为的零假设下,基金同时买卖该股票的平均倾向相比较,间接地衡量基金买入(或卖出)特定股票的相关程度。

较早使用该方法检验我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的是施东晖(2001),通过对1999年第1季度至2000年第3季度投资基金在季度报告中披露的位居资产净值前10名股票的检验,作者发现当有多个基金买卖同一股票时,将有75%以上的基金位于买卖的同一方向,并由此得出结论,投资基金对于单个股票的买卖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徐瑾、侯晓阳(2004)采用LSV法测度了封闭式基金羊群行为的程度。同样发现我国股票市场上封闭式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杜莉、王锋(2005)除了发现封闭式与开放式基金在交易过程中都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外,公司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羊群行为的强度,而且羊群行为显著地影响了股票价格。买入羊群行为比卖出羊群行为短期内对股票价格影响更大。伍旭川、何鹏(2005)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陈浩(2005),向锐、李琪琦(2006)的研究发现基金在买卖历史收益率存在极端值的股票以及小盘股时羊群行为尤其明显。而且基金卖出的羊群行为要强于买入的羊群行为,存在追涨杀跌的倾向,追涨倾向大于杀跌。祁斌、袁克等(2006)的结论相反,认为基金的买入羊群行为要强于卖出羊群行为,而且基金倾向于买入历史收益较高的股票而卖出历史收益较低的股票。该文还研究了股票流通规模与基金羊群行为的关系,发现基金羊群行为与股票流通规模呈“U”型关系,即在股票规模取最大和最小值时基金的羊群行为最为显著。胡赫男、吴世农(2006)指出时间、季节、盈利能力、市场规模、基金群体规模、市场态势等因素是影响基金羊群行为的主要原因。例如,在熊市期间基金的羊群行为比牛市期间更为显著;基金的羊群行为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而递减,随着基金数量的扩大而递增;羊群行为的发生与基金的盈利水平正相关,与基金的收益互为依存等。

(四)实验研究与问卷调查的方法。鲁直与阎海峰在2001年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的个人证券投资者进行了关于其羊群行为倾向及羊群行为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研究。总结出影响证券投资者羊群行为的主要因素可以被总结为6个主因素,即个性特征因素、信息不对称因素、舆论与政策因素、信息处理能力因素、赌博心态与求利因素以及投资市场主力因素。在2004年,他与何基报(2004)设计了一项针对60名分层随机抽取的某高校MBA学员及经济学专业大学生的证券交易实验,通过对被测试者投资经验、知识水平以及资金量的控制,引发被试者不同的投资决策和羊群行为,发现投资者的投资经验和资金量共同影响了其投资决策的羊群行为;投资者的投资经验和知识差异将影响其对于信息的理解和敏感性,进而影响其投资决策;拥有不同的资金量将影响投资者对于信息的获取能力,相应将影响其做出的投资决策。同时,该研究认为市场中存在一定数目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形成相互制衡作用,使价格走势趋于平稳。

二、中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实证研究总结及展望

从上述学者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证券市场中不论是个体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从市场行情方面看,市场上涨过程中的羊群行为较市场下跌过程更为明显(常志平、蒋馥,2002的观点相反)。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看,卖出的羊群行为比买入的羊群行为显著(祁斌、袁克等,2006的观点相反)。市场中投资者存在追涨杀跌倾向,不同类型基金的投资策略有趋同的倾向。羊群行为对我国股票价格也有一定影响。在与国外成熟市场(主要是以美国为对象)对比方面,学者普遍得出我国证券市场羊群程度要高于美国市场这一结论,并从市场完善程度,投资者投资理念等方面进行了相应解释。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于中国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还多数是借鉴西方经典文献中的模型,采用中国市场的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虽然实证主要结论都是我国市场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但实证过程还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在数据选取方面,多数学者选取的时间跨度偏短,样本不足,影响了实证结果的可信性。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不长,造成了数据的时间序列偏短,而且市场相关信息披露不完善,造成数据残缺;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作者主观选择有关。另外,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波动性比较大,市场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不尽相同,而且投资者的投资观念等造成其羊群行为的影响因素可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易造成分析研究结果的差异。从上面的总结中可以看出,使用同一种实证方法的两篇文献,仅由于实证研究数据选取的时间段不同,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

其次,在实证模型选择方面,由于西方学者的实证模型建立在成熟市场基础之上,其测度指标是否适用于我国新兴市场还有待更深入研究。即便适用,这些模型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CSSD指标易低估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程度,CSAD指标存在模型依赖问题,即该指标有效的前提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成立。LSV法也存在无法检测机构投资者短期交易行为的问题。对我国证券市场羊群行为的实证研究需要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