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范文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篇1

1 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病,菌丝生长适温26~2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 发病原因

3.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3.2 播期过晚

东北部地区,若水稻播期推迟,则容易遇上平均气温20℃左右,多雾、天阴或阴雨连绵的天气,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

3.3 种植品种不当

不同水稻品种,其抗稻瘟病的能力不同,一般情况下粳稻比籼稻、晚稻比早稻容易感染稻瘟病,即使同一品种,其不同生育期感染能力也不相同。

3.4 稻田水分管理不当

稻田长期灌深水不排;漏水田管理不好,孕稻期、抽穗期缺水;山区直接引用冷泉水灌田。在这3种情况下,水稻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叶组织薄弱,病菌容易侵入。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选用无公害水稻品种,要把握4个原则,即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和品质性。对这些原则要进行综合考虑,不可仅追求产量。

4.2 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稻草处理

水稻收获后,应把稻草全部收回,不能留在田中,如要使用必须经过10~15d高温处理(50~60℃),才能施在田里。发病严重的稻草应烧毁。

4.3 种子处理

做到浸种选药正确,彻底浸种消毒,可杀死种子上所带病菌。可用10%浸种灵乳油5000~6000倍液浸种5d左右,10mL可浸种30~40kg,注意一浸到底,不用清洗直接催芽;或用25%咪鲜胺乳油1袋(10mL)兑水40~50kg配成药液,浸种60kg,视温度浸5~7d,每天搅动1~2次,一浸到底。

4.4 加强肥水管理

按水稻需肥规律,加强肥水管理是预防稻瘟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据水稻品种特性、地力水平科学配制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不能偏施氮肥,应增施硅肥。水稻生长过程中,看苗追肥,使水稻在抗病较弱的3个险期落黄。适度排水晒田,可以促使稻根新生根的萌发,增加根部的吸收能力;能控制肥效,促使正常落黄;使茎叶老健,增强抗病能力。

4.5 化学药剂防治

遵循“重在预防,早抓叶瘟,狠治穗瘟”的原则。主要按3个步骤进行:第1步早期预防。7月1日开始,在水稻拔节期,注意观察天气情况,如果阴天或下雨天连续2d以上,应马上施药预防稻叶瘟。预防用药有三环唑、咪鲜胺或其复配剂,视天气情况连续预防2~3次,每5~7d喷施1次,可基本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具体用量遵从植保人员的指导或按说明书严格使用。第2步及时用药。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控制病情,以防病菌扩散全田造成流行。选用的药剂有稻瘟灵、富士一号、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等,不可漏喷。第3步看田施药。如果叶瘟和穗瘟发生已经很严重,每穴有30%以上的有效穗受害时,可根据水稻所处生育期采取2种解决方法:一是稻穗未到完熟期,叶片有20%保持绿色,这时要继续施药以控制病害扩散,而且必须先用强氧化剂先灭菌,然后用富士一号等进行后期保护。二是稻穗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粒皮黄色,稻粒干硬,这种情况就不必采取防治措施,因为即使不防治也不会进行再侵染和扩展。

篇2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特点;防治

稻瘟病的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二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气流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起发病。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绿色霉层就病菌,靠风、雨再传染到其他叶片、节、穗颈上造成持续发病。水稻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感病品种、插秧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过晚发病重,若7月中、下旬阴雨连绵,雨日多,形成低温、高湿,光照少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1 稻瘟病的分类及发病特点

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以节瘟、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

1.1 苗瘟

水稻苗期发病,由于黑龙江省水稻苗期气温偏低,不适宜发生稻瘟病,因此目前尚未发现苗瘟。

1.2 叶瘟

一般在7月上、中旬发生。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①急性型病斑:病斑近圆形,褪绿色,病斑正面和背面有大量的灰绿色霉层。②慢性型病斑:由急性病斑转化而来,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间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晕圈,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1.3 节瘟

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节部变黑色,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形成白穗。

1.4 穗颈瘟

发生于颈部。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秕粒增多,重者形成白穗。

2 防治方法

稻瘟病是以气流传播为主的病害。防治应以选用抗病品种与药剂防治为主。

2.1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 各地可根据当地生育期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抗病品种种植多年也会丧失品种抗病性,最好不要种植单一品种,可以用2~3个抗病品种搭配种植或轮换种植。

2.2 加强田间水肥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 要多施基肥,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合理浅灌,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有助于水稻生长发育与提高抗病性。

2.3 田间调查与防治时期 一般在7月初,每逢降雨后到感病品种的高肥田、水口、粪堆底子、生长茂盛的地块进行调查。观察水稻底叶有无叶瘟出现,若病斑较多时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近几年黑龙江省大多数年份表现为叶瘟轻,穗颈瘟重。目前大多数农民只防叶瘟,不防穗颈瘟。不发生叶瘟或叶瘟不重不等于不发生穗颈瘟。防治叶瘟在发病初期打药一次,严重时隔7 d再打一次。预防穗颈瘟在始穗期、齐穗期各喷一次药,能起到预防作用。2005年节瘟、穗颈瘟明显重于叶瘟。若在田间已发现节瘟、穗颈瘟症状后才打药防治为时已晚;应在病菌侵入前进行预防。因此在虽未发生叶瘟但种植的是感病品种的地块、生长茂盛的地块应在抽穗始期和齐穗期各打一次药预防穗颈瘟。

2.4 药剂防治

2.4.1 富士一号 富士一号是日本农药公司生产的产品,是目前预防和治疗稻瘟病的最好药剂。每公顷用40%富士一号1.5升对水喷雾,要在早10点之前下午3点之后打药,避开水稻开花期。

2.4.2 稻瘟灵 稻瘟灵与富士一号是有效成份相同的药剂。每公顷用40%稻瘟灵1.5 L对水喷雾。

2.4.3 咪鲜胺 咪鲜胺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稻瘟病、叶鞘腐败病、秆腐菌核病都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黑龙江省最早使用咪鲜胺(施保克、使百克、浸宝)是从防治水稻恶苗病开始。近几年连续多年使用咪鲜胺防治水稻稻瘟病,其预防与治疗效果显著。

咪鲜胺防治叶瘟时期在7月上、中旬,叶瘟发生初期用药,每公顷用25%咪鲜胺(施保克、使百克、浸宝)0.75~0.9 L对水喷雾或45%咪鲜胺(使百克2号)0.42~0.5 L对水喷雾,一般隔一周再喷一次。要预防穗颈瘟在水稻始穗期、齐穗期各喷一次预防效果明显。用药量防叶瘟。

2.4.4 加收热必 加收热必是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防治稻瘟病药剂,该药剂是由具有预防作用的热必斯和治疗作用的加收米两种药剂混配制成。热必斯在稻体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稻瘟病菌的侵入,加收米则内吸渗透到水稻体内杀死已侵入的稻瘟病菌,因此加收热必对稻瘟病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篇3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种类;症状;发生规律;发病条件;防治方法;安徽金寨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发展快,危害重,损失大,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受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1],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金寨县属于丘野山区,受地势环境影响,近几年稻瘟病发生比较严重,农民损失较大,通过几年实践观察及试验,将山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病害种类及症状

(1)苗瘟。主要发生于育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4种形式,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3)节瘟。多发生于剑叶节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致形成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穗颈部、穗轴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大形成环状黑褐色条斑,并上下扩展,轻者影响结实、灌浆以致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不结实。

(5)枝梗瘟。多发生于枝梗上,初为水渍状暗褐色斑点,后渐作环状和上下扩展,变成黑褐色,早期侵害的稻穗造成白穗,晚期受害时籽粒不饱满造成秕谷,影响产量。

(6)谷粒瘟。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2病害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在病稻草上或病种子上越冬[2]。除病种子在旱育秧条件下有可能发生苗瘟外,若温湿度适宜,病稻草上的病菌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水稻上,传播距离10~1 000 m或更远,遇到适宜温湿条件时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染叶片,引起初次侵染,使叶瘟发生,再经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使叶瘟加重,并繁殖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而引起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

(1)第1次侵染。寒地稻作区由于早春温度低,在苗床上很少发生苗瘟。因此,初次侵染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露天存放的病稻草。当气温上升到15 ℃、湿度又适合时,就能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经过风雨传播引起稻苗发病。

(2)分生孢子散落。分生孢子成熟后,在90%以上的高湿和11~26 ℃条件下,飞散速度较快,雨天对孢子飞散量影响较大,有利于病害传播。

(3)孢子固定。孢子一般散落在1~4片叶中央部位,12 mm×15 mm面积上可分别着落220、117、33、8个孢子,越是底部,叶片越多。

3发病条件

(1)品种抗性。不同品种间的抗性有明显差异[3],当前生产上所用抗病品种多属于垂直抗性品种,其抗性因生理小种组成只能保持一定时期抗性,一旦劣势小种变为优势小种,某些品种则丧失抗性,而使病害发生。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以分蘖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拔节期比较抗病。就叶片而言,开始展叶40%至完全展叶后2 d最易感病,5 d后抗病性增强,13 d后很少感病。穗颈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 d后抗病性逐渐增加。

(2)菌源数量。如病种多,又未进行浸种消毒,尤其病稻草、病秕谷未进行销毁或处理不彻底,越冬菌源多,初次侵染菌源数量多,在具备发病条件下发病重,反之就少。寒地稻作区初次侵染主要来自病稻草、残茬及杂草等其他寄主。

(3)气候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生理分化是稻瘟病病原菌发生的4个必要条件,温度、湿度、光照、云量和雨、风是稻瘟病发病的几个关键气候条件。如分蘖期雨日较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的环境,可以降低水稻的抗病性,利于叶瘟发生。抽穗期前后仍为连雨天气,不利于水稻生育,但对病原菌孢子的产生、孢子萌发侵染有利,其中,高湿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与侵染,而低温、寡照条件使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常常较重。

(4)稻田管理。一是肥料,使用肥料的种类、用量和时期,特别是氮肥用量和时期对发病轻重影响很大;二是灌排水,经常冷水灌、深水灌等,会降低水稻抗病力,发病重;三是栽植密度大,生育旺盛,株间郁蔽,风和日光透性差,叶片上长时间存在水滴,易发生叶瘟;四是播种期和插秧期,早播早插的水稻生育前期抵抗力较弱,但后期抗病性增强。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及无病种子田,减少种子带菌量;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减氮增施钾肥、硅肥,提高水稻抗逆性[3];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消灭池埂及四周杂草,减少病菌来源。

(2)化学防治。苗瘟用2%加收米1 500 mL/hm2或20%三环唑1 650 mL/hm2或40%稻瘟灵1 500 mL/hm2,对水150~225 L/hm2茎叶喷雾。叶瘟用25%施保克1 125~1 500 mL/hm2或2%加收米1 200~1 500 mL/hm2,对水225~300 L/hm2茎叶喷雾。穗颈瘟在孕穗期末期至抽穗期、齐穗期用2%加收米1 200~1 500 mL/hm2或25%施保克1 125~1 500 mL/hm2,或75%稻艳可湿性粉剂375 g/hm2在水稻抽穗期前2~7 d,对水225~300 L/hm2茎叶喷雾。在水稻始穗期前(水稻出穗5%左右时)必须防治稻瘟病时喷防1次,此次防治稻瘟病至关重要。

(3)注意事项。一是喷液量要充足,保证喷雾均匀一致。二是抢(趁)晴喷药,水稻叶瘟、穗颈瘟发生时节正值雨季,降雨日数多,影响正常喷药,为及时喷药防病,应根据天气状况,抓紧时机抢晴天(5 h内不降雨)喷药。三是根据多年稻瘟病防治经验,节瘟发生重,在防治叶瘟、穗颈瘟时对稻株所有节部亦应喷到药[4]。不论穗颈瘟、叶瘟、节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并做到喷雾均匀,方能起到防治作用。

5参考文献

[1] 王国君.信阳地区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7):183.

[2] 刘海龙,王庆印,李春琪,等.寒地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2010(2):21.

篇4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16-2

水稻是东川区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2334hm2以上。水稻产区主要分布在区内海拔695-2480m的区域内,尤以海拔695-1800m的河谷区及低山区最多。此区域年平均气温20.1℃,年平均降水量803mm,全年日照时数2300h。据统计,全区常年稻瘟病发生面积在535.1hm2左右,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的发展。因此,了解和掌握稻瘟病的发生规律,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有利于减少水稻产量损失,提高水稻单产和质量,确保粮食增产,增加农民收入。

1 水稻稻瘟病的主要症状

水稻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有可能发生。由于为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为害较重,其中以穗颈瘟为害最重,产量损失最大。

1.1 苗瘟

秧苗在三叶期前发病,主要由种子带菌所致。种子发芽不久就会发病,病菌侵染幼苗基部,使幼苗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严重时秧苗成片枯死,状如火烧。。

1.2 叶瘟

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初期病斑为水渍状褐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最终造成叶片枯死。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同火烧过似的。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

1.2.1 慢性型病斑 慢性型病斑为稻瘟病最常见的症状类型。病斑梭型,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称中毒部;内圈为褐色,称坏死部;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潮湿时,病斑背面也常有灰绿色霉层。叶上病斑多时,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斑,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

1.2.2 急性型病斑 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型水渍状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绿色霉层。这种病斑发展快,常为流行的先兆,但若天气转晴,湿度变小后,可转化为慢性型病斑。

1.2.3 褐点型病斑 病斑呈褐色,针头大小。多产生在气候干燥、抗病品种和植株下部叶片上,在温度适宜和高湿条件下,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1.2.4 白点型 多在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出现,呈圆形白色小点,不见霉层。在天气条件有利于发病的情况,可很快转变为急性型病斑。

1.3 节瘟、叶枕瘟

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节变黑,易折断倒伏。多在抽穗后发生。在潮湿条件下,病节上产生灰绿色霉层。

1.4 穗颈瘟、枝梗瘟

穗颈或枝梗受害,病斑灰黑色或淡褐色。发病早而重的,穗子枯死呈白穗,极象螟虫为害的白穗,发病迟的可使谷粒不饱满,秕谷增多,影响产量。近几年来,穗颈瘟比较严重,为害很大。

1.5 谷粒瘟

在谷粒的护颖、颖壳上发生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小斑点。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2 发病的原因

2.1 品种的抗病性

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在生产上,稻瘟病流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目前在生产中应用的绝大多数品种都是垂直抗性品种,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较少。这些品种如果被单一化大面积推广种植,初始菌源充分,遇到适宜的天气条件等,病害就易发生流行。

2.2 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

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发生的直接因素,其中受温湿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光和风。当气温20-30℃、田间湿度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h,稻瘟病容易发生。平均气温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饱和湿度,稻瘟病容易流行。水稻抽穗后遇到20℃以下低温侵袭,可减弱植株抗病力,一旦阴雨多雾,容易引起穗颈瘟流行。连续晴天,天气湿度低于85%,温度超过32℃或低于15℃,病害则会受抑制。

2.3 过量偏施氮肥

过量偏施氮肥,容易导致植株幼嫩或徒长,表皮细胞硅质化程度低,叶片柔嫩披垂,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因此易侵入。同时过量偏施氮肥,可能导致水稻个体、群体失衡,郁闭,为病菌繁衍发生营造了局部环境。

2.4 病菌越冬基数

病稻草多,种子带菌率高,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源广,来年病害可能重,反之初侵染源少病害较轻。

2.5 其他不良因素

如长期遮荫、过度密植、长期淹水等其他不良因素均可能加重病害发生程度。另外,如喷药不当或喷药后又遇降雨,导致药液淋失,防效甚微,病菌传播蔓延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等。

3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3.1 防治策略

按“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丰产抗病良种为中心,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药剂防治为保障。

3.2 防治技术措施

3.2.1 选用抗病良种,合理布局 选用适于当地的抗病良种是综合防治稻瘟病的中心环节。选用适宜当地抗病良种时,需经试验示范证明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并具有较高的抗性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推广抗病良种时,要防止单一种植,避免病害一旦发生,损失严重。品种布局以杂交稻为主,配合常规稻,大面积上应有3-4个品种搭配。常发病区应注意品种合理安排,合理搭配,主要当家品种不要超过种植面积的40%。

3.2.2 消灭越冬菌源 由于稻瘟病的初染源是带病稻草和带病种子,因此,可将稻草、稻谷壳集中作为燃料或坑制、堆制肥料。经过沤制,杀死越冬病菌,减少初侵染菌源。育苗时搞好种子的消毒处理,杀灭种子上所带病菌,拔秧苗时禁止使用稻草捆秧,也是减少初侵染菌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3.2.3 加强栽培管理 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抵抗力。做到基肥足、追肥巧、基肥看地、追肥看苗;禁忌过多、过晚施用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用肥以控氮稳磷补钾为用肥原则,N:P:K肥的比例掌握在2:1:1,同时要无机肥与有机肥结合,有机肥要进行腐熟化处理。灌水应以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晒田拔节和后期干湿壮籽为原则。

3.2.4 药剂防治 应用化学药剂防治稻瘟病时,应根据不同发病时期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药剂,及时、准确地用药。

一是浸种:在播种前处理水稻种子。选用75%三环唑2000倍液,浸种24h,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二是药剂防治应抓住关键时期。防治水稻叶瘟,从分蘖期开始,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片上有急性病斑,即应打药防治。可每667用40%稻瘟灵乳油100ml或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80-100g或2%春雷霉素100-150ml对水45-60L均匀喷雾。防治穗颈瘟要着重在抽穗期对水稻进行保护,特别是破口期和齐穗期是防治关键时期。感病品种和稻苗嫩绿、施氮肥过多而发病较重的田块,用药2-3次,间隔期为10d左右。一般在破口见穗5-10%开始施第一次,齐穗期施第二次药即可达到预防目的。保护药剂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30-40g,加水45-60L喷雾;发病田块可用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每667用80-100g,加水45-60L喷雾。

参考文献

[1] 东川区统计局.东川区统计资料[M].2009.

篇5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原因;防治技术;黑龙江绥化;北林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168-01

绥化市北林区种植水稻6.53万hm2,分布在全区19个乡镇,主要发病品种为空育131、绥粳4、龙粳12、垦稻10。近年来,水稻稻瘟病在北林区连年不同程度发生,特别是2010年稻瘟病大面积发生。发病田块率达90%以上,发病株率达40%~60%,病叶率达21%~46%,病情指数平均为2级,发病重的地块达5级。为了有效地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和危害,针对其发生规律,在多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与农业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北林区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

1.1 菌源充足

稻瘟病病菌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种子、带病稻草。虽然种子在销售时都在小包装袋内附有稻瘟病消毒药剂,但有的农户在浸种时经常将其顺手扔掉,有的农民虽然进行了药剂浸种,但没有掌握技术要领,效果差;带病的病稻草,除作饲料或作燃料燃烧外,未做任何处理,这些都为稻瘟病大面积发生提供了充足病源。

1.2 施肥比例不合理

由于春季育苗期长期低温,对水稻秧苗生长不利,造成苗小、苗弱,插秧期推迟10~15 d,农户增加氮肥,导致水稻生长过旺,组织幼嫩,为稻瘟病的大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1]。

1.3 降雨偏多,湿度过大

2010年6—7月降雨偏多且集中,尤其是6月9—27日、7月6—20日连续降雨,此时正值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交替期,抗病最弱,湿度大,有利于病菌大面积侵染。

1.4 品种抗病性差

目前,种植的水稻大部分是优质米品种,在全区种植时间长、面积大、产量高,但对稻瘟病抗性较低,条件适宜时病菌很快侵染而致水稻发病,为稻瘟病流行提供了条件。

2 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2.1 科学选择、处理种子

2.1.1 选用优良品种。注重选用优良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途径[2-3]。对于稻瘟病常发区,应注重更换易感病品种,合理进行品种布局,降低该病发生率。

2.1.2 实行物理、生物、化学法处理种子。用56 ℃温汤浸种5 min,可减轻病害发生。或用10%抗菌剂401 乳油1 000倍液或80%抗菌剂402乳油8 000倍液浸种48~72 h,不需淘洗即可催芽。或用25%咪鲜胺(使百克)乳油3 000倍液浸种24 h,以杀死种子表面黏附的病菌;种子包衣对苗期稻瘟病防效较好。

2.2 注重管理

多种措施科学、合理搭配,如合理密植、适宜施肥、推广大中棚旱育壮秧等,以增强水稻抗病力。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加强水稻健身栽培[4]。田间要保持浅水层,尽可能降低田间湿度。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以满足水稻需水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设置晒水池,以提高灌水温度,有助于水稻生育与提高抗病性。

2.3 及时、有效开展防治工作

2.3.1 早发现,早防治。及时查看秧田(床),一旦出现病情,应及时防治。对于出现中心病团的秧田(床),应将拔病株拔除并深埋,再喷药。

2.3.2 带药移栽。用20%或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稀释液浸泡秧苗或移栽前3 d喷雾秧苗。浸泡秧苗时间应控制为1~3 min,捞出后,用塑料薄膜盖严堆闷30 min,再带药移栽。

2.3.3 注重叶瘟防治。在水稻分蘖期,明确防治目标。对于有急性型病斑或有中心病株的稻田,应重点防治。从6月下旬至7月初开始对施氮肥量大、低洼地、易感病品种地块进行田间详查,发现有叶瘟发生,选用防效好的药剂及时进行防治。当本田出现发病中心,或病株率达3%,或出现急性型病斑时,可立即选用25%使百克乳油1 200~1 50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或40%富士一号1 200~1 50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或2%春雷霉素水剂1 200~1 500 mL/hm2+25%使百克1 200~1 500 mL/hm2喷雾,防止病害传播。

2.3.4 加强穗瘟防治。对于穗颈瘟,应掌握防治时间、药剂选择和施用方法。防治穗颈瘟,宜在破口初期(即破口5%~10%)施第1次药,以内吸性杀菌剂为主,用75%三环唑(丰登)300~450 g/hm2对水均匀喷雾预防[5]。以防治效果而定,如有必要,再在齐穗期(即抽穗80%)施第2次药,选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或30%稻瘟灵乳油。若防治效果不理想,应在灌浆期补施1次,药剂选用同第2次用药类型。建议施用WS-16型手动喷雾器,可确保雾滴细小,喷雾周到。禁用高射(直通)喷头施药。喷药时,对水量要足,常规喷雾、机动喷雾对水量分别以750.0、112.5~150.0 kg/hm2为宜。

3 参考文献

[1] 杨朝银,赵光云,何青梅,等.浅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3):116-117.

[2] 刘倩,赵胜红,田斌.绥阳县水稻稻瘟病的防治[J].植物医生,2011(2):5-6.

[3] 郑继礼.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J].农技服务,2011(2):197,228.

篇6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生物防治 拮抗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183-01

一、水稻纹枯病的病症、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1.水稻纹枯病的病症

水稻纹枯病的病症主要体现在叶鞘、叶片、茎秆、穗颈部四个方面。

1.1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模糊小斑,逐步汇合为云纹形或椭圆形,常温下中部为灰褐色,低温下中部为淡黄色,叶鞘边缘为暗褐色。随着病害的加重,会形成不规则云纹状大病斑,直至整个叶片枯竭而死。

1.2叶片染病。叶片上有云纹状病斑,叶片边缘逐步褪黄、呈暗绿色,在快速发病状态下,叶片会在短时间内腐烂。

1.3穗颈部染病。穗颈部为暗绿色,后逐步变为灰褐色,易导致无法正常抽穗,千粒重明显降低。

1.4茎秆染病。茎秆染病与叶片染病类似,发病后期茎秆为黄褐色,容易折断。

2.水稻纹枯病的传播途径

水稻纹枯病的病菌既可以在土壤中以菌核过冬,也可以在田间杂草等寄主上以菌丝体过冬。待到第二年春季浇灌时,土壤中的菌核会与其它杂物一起漂浮在水面上,而后附着于靠近水面的秧苗叶鞘上。在适宜发病的条件下,菌核会生出菌丝,直接侵入叶鞘组织或侵染邻近植株。纹枯病的病情严重期为水稻拔节期,水稻病害迅速扩展,在水稻抽穗之前主要侵害叶鞘,在水稻抽穗之后逐步扩散至穗颈部和叶片。

3.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条件

纹枯病的发病条件主要包括菌核数量、高温高湿、氮肥施用三个方面:

3.1菌核数量。菌核数量达到每亩6万粒以上时,一旦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就会引发纹枯病。

3.2高温高湿。纹枯病在温度18℃-34℃、相对湿度70%-96%之间,均可发病。其中,以温度22℃-28℃,相对湿度大于90%最为适宜。当相对湿度超过95%时,菌核会生成菌丝。高温高湿条件是发生和流行纹枯病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当温度超过20℃,相对湿度超过90%时,开始发生纹枯病;当温度达到28℃-32℃,并且遇到连续降雨时,纹枯病迅速发展、扩散;当温度小于18℃,相对湿度小于85%时,会延缓或停止发病。

3.氮肥施用。在偏施氮肥、延迟施肥的情况下,会造成水稻郁闭,易诱发纹枯病,并促使纹枯病迅速蔓延。

二、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方法

1.拮抗微生物

由于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作物品种间几乎没有特异抗性差异,所以通过运用拮抗微生物实施生物防治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不会产生副作用。

1.1筛选拮抗真菌。长枝木霉T8对纹枯丝核菌具有明显的拮抗效果,哈茨木霉TC3和NF9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可达到62.48%-72.29%,并且哈茨木霉N79能够增强纹枯病菌的重寄生能力;有研究员从木霉菌中筛选出3个菌株,这3个菌株的代谢物对纹枯病菌核的形成能够起到抑制作用。目前,对拮抗微生物防治法的研究多见于抑制菌丝生长方面,而对抑制菌核生长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为此应加大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力度,通过抑制菌核生长和传播以达到防治纹枯病的目的。

1.2筛选拮抗细菌。当前,拮抗细菌生物防治法已经成为防治植物病害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具备经济合理、无副作用的优势。如,从纹枯病菌菌核和水稻植株上分离筛选出来的菌株B-916,能够达到80%的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从水稻纹枯病菌菌核、土壤、叶鞘上分离筛选出来的拮抗菌L1-5-3、H1-4、MSE1-7,在人工接种病菌的情况下,能够达到80%以上的防治效果;拮抗菌铜绿假单胞菌ZJ1999的粗提液,能够明显降低纹枯病侵入和侵染的活力;线虫共生菌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2.基因工程

利用拮抗菌的抑制因子转化水稻,可获取抗纹枯病的转基因抗源,从而达到防治纹枯病的目的。据相关研究报道,水稻纹枯病能够产生RS-毒素(碳水化合物),该毒素中含有甘露糖和葡萄糖,而一种木霉菌属的分离菌能够钝化这种毒素,降低毒素的活性,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减轻毒素对水稻纹枯病的诱发。

3.生物制剂

利用次生代谢物质制作生物制剂,能够对防治水稻纹枯病产生一定作用。如,利用三木脂素可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率,有效抑制纹枯病的迅速蔓延;粗毒素及其代谢产物禾稗能够减少菌核,抑制菌核生成菌丝,是一种有效控制纹枯病的生物制剂;用嘧菌脂制制成生物制剂,可降低纹枯病的发生率,减轻其严重程度,对水稻增产有一定帮助。

4.稻鸭共养

稻鸭共养模式能够起到除草、防虫、降低纹枯病发生率的作用。根据相关实验得出如下结论:在每公顷放养30只鸭子,可减轻55%的稻株纹枯病危害程度;在每亩中稻中放养24只鸭子,两周后可减少65%的水稻叶面害虫;在每亩中稻中放养36只鸭子,两周后可减少75%的水稻叶面害虫。稻鸭共养模式不仅能够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而且还能够减少50%的氮损失,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结论

总而言之,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能够导致水稻减产10%-20%,若得不到有效防治,甚至会减产50%以上。近年来,随着生物防治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大量对水稻纹枯病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对防治水稻纹枯病有着重要意义。在我国大力倡导生态农业发展的背景下,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方法势必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篇7

稻瘟病是一种真菌性水稻病害,它与白叶枯和纹枯病并列为水稻三大主要病害。近年来随着水田面积的扩大,不利的气候条件和不合理的栽培措施等,使水稻稻瘟病的危害逐年加重。2005年我省发生面积超过66.67万hm2,粮食减产7.68万吨,经济损失达1.25亿元。为了今后能更好地指导水田稻瘟病的防治工作,从而减少稻瘟病对水稻产、质的危害,了解稻瘟病的特性及发病机理,总结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稻瘟病

1.稻瘟病的种类

稻瘟病可能发生在水稻生育期的任何阶段,根据受害部位和时间的差异,可分为穗颈瘟、苗瘟、节瘟、叶瘟和枝梗瘟。其中苗瘟在春季温度极低的寒地稻作区不常出现。一般而言,叶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大。但就近几年水稻生产状况来观察,叶瘟很容易出现在水稻发育的后期,同时对节瘟、穗颈瘟和枝梗瘟的流行也有很大影响。节瘟、穗颈瘟和枝梗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

2.病原菌

稻瘟病的病原菌为真菌稻梨孢菌,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丛梗孢科、梨孢霉属。其有性世代为稻卵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病原菌的形态有菌丝、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附着胞。

3.发生生态

传染源主要有过冬较为干燥的稻草和稻谷内的菌丝。当温度达到15℃左右时,分生孢子就会在天空肆意飘洒,从而附着在稻叶上,反复侵入麦芽,造成病斑现象的出现,并在随后的几周内迅速扩撒。孢子入侵必备水珠生成和湿气重两个条件,因此,主要在夜间结露时发生作用。

4.发病条件

4.1气象因素

温度和湿度,光和风共同左右着稻瘟病的流行程度。水稻的病原菌和生长发育速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病菌孢子的形成和侵入速度则受湿度的掌控。病菌孢子的产生一般会出现在持续高温天气,以及强降雨天气,早晚雾露很重的天气等等,这个时候是病毒滋生的最佳环境。当田间湿度高达90%以上,气温在20~30℃时,稻株体表就会被水膜包裹长达6~10小时,此时正是孢子萌发侵入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假使平均温度达到24~28℃,而且有充足的湿度,那么稻瘟病就大为肆虐了。由此可见,从病菌孢子的产生到病斑的最终出现,与温度的变化休戚相关(表2)。16~35℃的气温下,穗颈瘟的潜在发育期为10~14天,而节瘟的形成大致需要7~30天,枝梗瘟则为7~12天。

4.2品种抗性

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为兼性小种专化性寄生菌,生理小种不同,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就会出现差异。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可分为垂直抗性品种和水平抗性两种。其中,水平抗性高的品种均能抵抗病原菌的各个生理小种,但这种抵抗性并不十分强大,常常会因为病症出现点状而遭到遗弃,而多数有垂直抗性的品种只会对其中一个或几个生理小种有很强的抗性,因此其在田间的发病率就很少。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刚孕育成熟时,就已经有能够侵害它的生理小种出现,直到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出现表征。一旦这种品种扩大面积,那么相应地这种能够侵害它的生理小种也会得以大量繁衍和凝聚,此时假使一旦爆发环境生成,那么就会造成植物大面积生病和死亡。

4.3栽培管理

栽培措施与肥水管理有很大的关系,其对病菌生长发育的气候和水稻的抗病力均有影响。例如,过多或过晚施用氮肥,都会降低稻株体内的碳氮比(C/N),增加酰氨态氮和游离态氮,从而给病菌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氮肥施用过多,就会使得植株间的透光和通风性变差,湿度增高,从而给病毒的滋生和繁衍提供了环境。此外,一旦过多的施用氮肥,就会使得稻株硅化细胞变少,叶片披垂,从而对病菌毫无抵抗力。同样,施用氮肥偏晚,也会推迟稻株的生育期,使其抽穗不一,无效分蘖增多,加剧了病害的蔓延。除此之外,灌水技术的好坏与植物发病也有很大关联。例如长期淹水灌溉,就会使稻苗根部无法正常发育,细弱、徒长,出现水稻贪青晚熟的情况。

二、稻瘟病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不能一蹴而就,应综合考虑病稻草处理、种子消毒、抗病品种的选择、秧苗的培育和管理、定期保养和修护等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防病治害。

1.品种的选择

选择抗病品种,田间多年种植同一品种会使该品种抗病力降低,甚至丧失,田间稻瘟病易侵染的生理小种会因品种的单一而骤增成为优势小种,加重病害的发生程度,因此应在选择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品种基础上,选择抗病性好、其它各方面性状均表现优良的2-3个品种搭配或轮换种植。

2.清除感病初侵染源

稻瘟病病菌是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的形式在病稻草、稻谷上越冬,是翌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田间稻草病株处理不彻底,秋翻秋整地不到位,池过杂草为病原菌提供了良好的繁殖越冬场所,因此及时处理病谷、病稻草,可有效地减少菌源,降低稻瘟病的发生。做好种子消毒工作,选择适乐时、施保克等安全杀菌药剂,水温11-12℃,浸种6-7天,浸种装袋装至2/3处,2-3天翻动一次,增中通气量,使消毒均匀,浸种后充分冼净,催芽、播种,减小种子带菌量。

3.栽培管理措施

根据地力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施用和有机肥与化肥的配合施用。适当增加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增加水稻植株内硅细胞的含量,中期追肥要看天、看苗、看田巧施用,严禁过量、过迟施用氮肥,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尤其是水稻生长发育后期,钾肥的施用可促熟提质。合理浅灌,分蘖末期及时排水晒田,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根系活力,养根保叶,充分保证倒三叶的活力,使稻株正常活杆成熟,黄熟期停灌,腊熟期排干。

篇8

1.识别。一般从水稻的分蘖期开始发病,先危害叶鞘,再侵害叶片。初发病时,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象开水烫了一样,以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褐色,中部淡褐色或灰白色。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病斑基本相似。天气潮湿时,肉眼可见病斑上长出象蛛丝状的菌丝体,以后菌丝体集结成紫褐色籽粒状的菌核,易脱落。

2.发病原因。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受菌源数量、气候条件、品种抗病性和田间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在菌源充足,气候适宜时水稻纹枯病发生普遍。

3.菌源。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次侵染源,来年春灌时,飘浮于水面的菌核在插秧后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萌发长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并向外长出气生菌丝再侵染邻近植株。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大,且偏施氮肥、密度过大及感病品种地块偏重发生的风险很大,由于不同田块菌源多少大不一样,老病田残留菌核量大,每年都发病严重,轻病田残留菌核量少,相对发病就轻。早期形成的菌核脱落随水传播,条件适宜,也可萌发引发稻株再侵染。

4.气候条件。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的病害。发生轻重主要受温湿度综合因素影响。田间湿度大,利于纹枯病的发生。日平均气温达22°C又有雨潮湿时,开始零星发生,在23°C-35°C并伴有相当湿度的情况下有利于病情扩展。发生程度与湿度高低关系密切,湿度越大,发生越重。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病情,若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多雨寡照的天气对病源菌扩展有利,田间小气候对病情扩展有一定影响,高温高湿最有利于病情蔓延危害。

5.栽培。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株间郁蔽,长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磷、钾肥不足,稻株抗病力差,有利于纹枯病发生和蔓延。长期灌深水的稻田,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深灌病害更重。浅水勤灌,干干湿湿,湿润管理病情发生较轻。直播稻田密度大,通风透光能力差,抗病力下降,有利于纹枯病发生。在分蘖期开始发病,随后在田间水平扩展,株与株之间相互传播,水稻进入孕、抽穗期对纹枯的抗性减弱,病害迅速加重,从稻株下部逐渐向上部叶片垂直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

6.品种和生育期。同水稻品种,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纹枯病发生程度有所不同,矮杆阔叶型比高杆窄叶型品种较感病,叶色深绿型比叶色淡黄型感病;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与病害发生有一定关系,一般生育期较短的早熟品种比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发病重。

7.防治措施。防治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栽培方式不同,设计出不同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从整体上采用IPM策略,以对付稻瘟病菌的易变性和抗药性为重点,采取轮回滚动利用抗病品种,大力推行种植多个基因源的品种布局或混合种植技术,控制肥水,调解和改善微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拮抗微生物的作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轮回用药、混合用药、分阶段用药,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实现防病、高产、优质综合效益。

7.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纹枯病的田间菌核是次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源,一般应在灌水整田时,用畚箕捞去浮在下风头水面上的浪渣,尽可能大面积连片打捞,并坚持在各季稻田或每年打捞,并将打捞的菌核带出田外集中烧毁。

7.2加强水肥管理。为了防止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应抓好以水肥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措施。

7.2.1在用水上采取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做到浅水分蘖、够苗露田、晒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浅水养胚、湿润长穗、不过早断水、防治早衰。

7.2.2在用肥上应施足基肥,及早追肥,氮肥、磷肥、钾肥相互配合使用。不要集中施用过多的氮肥,避免过早封行。

篇9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病菌;发生;流行;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66-2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真菌性病害,其病原菌具有宽广的寄主范围和强腐生性。在实际生产中,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不理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旨在根据其发病特点及规律性,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水稻单产,提高粮食产量。

1 纹枯病的识别

1.1 病原物

病原物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AG-1形成的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1.2 症状识别

纹枯病又叫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以染病,但以抽穗期前后发病最盛,主要为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叶鞘发病首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后呈椭圆形或云形病斑,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

2 纹枯病的传播途径及流行条件

2.1 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春季耕耙后,越冬菌核漂浮水面,并附着在稻苗基部叶鞘上,在适温、高湿的条件下,菌核萌发出菌丝,从叶鞘缝隙进入内鞘,通过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5天后侵入部位出现病斑,并长出致病力极强的气生菌丝,向邻近的稻株间继续扩展蔓延,进行再侵染。孕穗期病苗自下位向上位叶鞘叶体侵染。

2.2 发病条件

2.2.1 菌核数量充足 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只要每亩有6万粒以上的菌核时,遇适宜的条件就可以引发纹枯病流行。

2.2.2 气候条件适宜 高温高湿易造成病害的大流行。气温22℃~28℃,相对湿度90%最适宜纹枯病的发生,在建水地区,以6~8月份发病最严重。

2.2.3 栽培管理不当 偏施或过量施用N肥,植株长势过旺,抗病力降低,易感病。长期深水灌溉,田间郁闭,易感病。田间稗草易感病并先发病,随后向周边蔓延,感染稻株。另外,田间栽培密度过高,也易造成病害流行。

3 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栽培管理上入手,培养健壮的植株,增强植株的自身的抵抗力和抗逆性,农药防治只能作为一种辅助。

3.1 调整耕作制度,降低菌源数量

实行水旱轮作,特别是头年发病较重的田块,要避免连作或是与同科作物连作。认真清理田间杂草,在犁耙后仔细打捞水上飘浮的杂物,带出田间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病源,降低发病。

3.2 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建水的气候特点和生产实践,宜选用对氮肥相对不敏感,分蘖适中,株型紧凑的品种,如内香系列的内香9号、内香10号,内香8518;中优系列的中优7号,中优85等品种。

3.3 加强栽培管理措施

3.3.1 采用合理的种植规格 在海拔1400米以下灿稻产区,规格5寸×8寸,每亩丛数1.5万丛;海拔1400米以上的粳稻产区,规格4寸×6寸,每亩丛数2.5万丛。合理的种植规格,可降低因种植密度过大而引起的通透不足,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从而有效控制病菌的发生和发展。

3.3.2 无机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1.增施有机肥,亩施农家肥1000~2000公斤作底肥;

2.忌偏施氮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依据当地实际,N:P2O5:K2O的比例,高肥力田块采用19:10:6的配方,中等肥力田块采用21:8:5的配方,肥力低下的田块采用23:10:6的配方为宜。使水稻植株“前期不披垂,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

3.采用“重底肥,轻追肥”的原则:磷钾肥作底肥一次性施入,氮肥70%作底肥,30%作追肥施入。

3.3.3 合理排灌 遵守“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移栽至分蘖末期,采用浅水管理,水分保持在一寸左右即可,避免深水灌溉。在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够蘖后撤水晒田,晒到田间有细纹,脚不下陷为度,覆入3~4寸深水,充分提供拔节、孕穗、抽穗期对水分的大量要求。稻株黄熟时,撤水晒田,便于收割。

篇10

摘要阐述了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形态,介绍了其危害症状、诱发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控制纹枯病发生蔓延、降低病害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防治

随着高产杂交稻品种的推广,氮肥用量增加,稻田复种指数上升,近年来水稻纹枯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50%。特别在早稻直播区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所致损失已跃居水稻三大病害之首。

1病原菌形态

主要有菌丝和菌核2种形态。在病斑发生数日后,肉眼可见表面有菌丝长出,纠结成团呈扁球形、肾状或不规则的菌核,先为白色,后变暗褐色。菌丝与菌核相连,空气干燥时,菌核极易脱落。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作物或杂草的残体上越冬。水稻收割时落入田中的大量菌核也是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

2危害症状

又称花纹病、花脚秆,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小点,后逐渐扩大,边缘暗绿色,中央灰褐色,天气干燥时,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病斑呈椭圆形或云形状。安义县早、中、晚稻自苗期至穗期均有纹枯病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侵害,以抽穗期前后为发病盛期,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由下向上扩展,侵入茎秆并蔓延到剑叶,甚至造成穗部发病。

(1)秧田期。先在近水面处侵害秧苗叶鞘,后蔓延到叶片,引起叶鞘腐烂、叶片枯萎,厢面形成小块状死苗。

(2)大田期。先在近水面处叶鞘侵入,发病后叶鞘腐烂或枯死;叶片发病导致枯黄卷缩,提早枯死;剑叶叶鞘受害严重时,常不能抽穗,出现包颈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稻穗发病则穗颈、颖壳等部位呈灰褐色病斑,致使结实不良、粒重下降,甚至全穗枯死;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茎秆易折,发病严重时一般矮秆品种立地枯死,中、高秆品种常造成贴地倒伏。

3诱发因素

3.1寄主范围

纹枯病寄主范围广,其中重要的寄主作物有水稻、玉米、豆类、花生、甘蔗、甘薯、芋、菱角以及紫云英等绿肥作物,重要的杂草寄主有稗、莎草,马唐草、游草等。

3.2菌源基数

凡上年发病轻,或当年移栽前灌水时打捞较彻底的地块,发病轻;反之菌核越冬数量大,发病重。当菌核落入水中又可借水流传播。一般遗留的菌核约150万粒/hm2,重病田约900万~1 200万粒/hm2,发病特别严重的田块可达到3 000万~4 500万粒/hm2。

3.3品种抗性

早稻发病重于晚稻,双季晚稻发病较轻;矮秆品种重于高秆品种;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比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要轻。

3.4环境条件

纹枯病是高温高湿病害,发病温度18~34 ℃,流行温度22~28 ℃,90%以上湿度最适合发病。一般在高温阴雨天、密植稻田郁闭、长期深灌田间湿度大等情况下病害蔓延快,发病重。早稻孕穗前气温较低,病势扩展缓慢,孕穗后,气温升高,如遇雨季,病情发展迅猛,这一时期是病害发展的高峰期。双季晚稻进入孕穗至抽穗阶段,如阴天多雨,温度又适宜病情发展,则可出现一个发病时期,10月上旬因受北方寒流的影响气温常降到22 ℃左右,病害逐渐停止,所以双季晚稻的纹枯病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

3.5栽培管理

一是长期深水灌田,影响根系发育,植株抗病性差;二是施肥不合理,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迟,使水稻生长前期封行过早,田间郁闭后期茎叶徒长,降低其抗病性;三是栽插过密,特别是直播田,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形成有利于纹枯病发生的田间小气候。

4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必须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4.1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对纹枯病抗性高的资源较少,目前生产上早稻耐病品种有两优287、先农23号等;中稻品种有两优培九、香两优一号等;晚稻耐病品种有金优298、中优288等[1]。

4.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

田间菌核量极大,要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应坚持年年捞,每季捞,大面积捞。捞出菌核要深埋或烧毁,以减少田间的菌源,并清理田边杂草,能有效预防纹枯病发生与流行。

4.3栽培防病

一是合理密植,推广机械栽插,实行宽窄行以利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二是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避免长期深灌,促进稻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三是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或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化学氮肥应早施,切忌水稻生长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做到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2]。

4.4适时施药保护

每季水稻分蘖期应加强调查,根据发病早迟、轻重,确定防治时期和主防治田块,控制病害扩展[3-4]。过迟或过早施药,防治效果均不理想。防治适期及防治指标:一般分蘖后期病丛率达15%或拔节到孕穗期丛发病率达20%的田块,需要用药防治。目前有一些高感品种抽穗后病害仍能发展,引起剑叶和穗轴发病,后期仍需注意防治。前期(分蘖末期)施药可杀死气生菌丝,控制病害的水平扩展;后期(孕穗期至抽穗期)施药可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的垂直扩展,保护稻株顶部功能叶不受侵染。常用药剂:5%井冈霉素水剂、20%井冈霉素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3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喷药时让药液尽可能多地喷向水稻中下部。使用井冈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2 h内保证不下大雨时进行。

5参考文献

[1] 吴雪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82.

[2] 许科友,黎祖德,黄莉.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10(2):9.

篇11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136-02

2013年9月10日,对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张祠村调查发现,该村种粮大户李世保种植的113.33 hm2水稻中,有2%的稻蔸和1.92%的稻株被“云雾笼罩”(田间只见零星症状)。水稻植株被“云雾笼罩”,即出现的云纹形斑块为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的发病症状。水稻纹枯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1-5]。其病原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6-10]。纹枯病在南方稻区危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下面就其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大田防治建议。

1 发病特点

1.1 “三强”[1]

1.1.1 菌量优势强。据有关资料介绍,前茬水稻发生纹枯病的稻田,收割后残留在田间的菌核数量,一般田块在150万粒/hm2以上,菌核量大的田块达到1 200万粒/hm2,少数田块高达1 500万粒/hm2以上。

1.1.2 菌核生活力强。据相关资料介绍,在种植各种不同冬作物的稻田中,其越冬的菌核在土表下9.99~26.64 cm的存活率为88%左右,在土表的存活率能够达到96%以上,远高于种植冬作物的稻田。

1.1.3 应变能力强。在初春灌水耕耙后的稻田里,其越冬的菌核即可发挥“飘浮”的特殊本领,飘浮于水面;在插秧后的稻田里,菌核即可发挥“附着”的特殊本领,附着在稻株基部的叶鞘上;随着稻株分蘖数的增加,病菌即可扩繁,致使病菌数量迅速增加;浮沉在水中的菌核,遇中温高湿条件,萌发长出的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侵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再通过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稻株[7-10]。为了不被及早发现病菌侵略稻株的目的,其在暴露目标之前,即可发挥“潜伏”的特殊本领,在稻株组织内潜育1~5 d;为了避开风吹,病菌还可发挥“飘流”的特殊本领,向下风的田角飘流。

1.2 “五多”[2]

1.2.1 多颜色菌源。致病的菌丝融合群是AG-1、AG-4、AG-Bb(双核线核菌),其中AG-1占95%以上。AG-1、AG-4的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扎“根”所需时间较快,而AG-Bb较慢。在PDA上,23 ℃下,AG-1、AG-4、AG-Bb的菌落分别呈浅褐至深褐色、浅灰褐色、灰褐色,其菌核分别呈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较扁平的不规则形、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其菌核形成时间分别为3、3~4、3~4 d;此外,AG-1的菌核较紧密;AG-4的菌核疏松,相互聚集;AG-Bb的菌核大小较一致。

1.2.2 多场所越冬。病菌的越冬形式主要有菌核、菌丝,越冬场所有土壤、病稻草、杂草残体以及其他寄主作物。

1.2.3 多次数循环侵染。病原菌在稻田中越冬,为初侵染源。春耕灌水时,越冬菌核与浪渣、浮屑混杂漂浮在水面上,通过粘附稻株上进行侵染,并形成病斑[6-7]。邻近稻株由于接触病斑上的病菌而被侵染,从而导致病害蔓延。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5-9]。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主要横向蔓延,抽穗后主要沿着稻株表面向上蔓延,导致叶鞘、叶片受侵染,孕穗至抽穗期侵染最快,抽穗至乳熟期单株病害向上蔓延最快[7,8-9]。晚稻田间的菌核是第2年早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1.2.4 多途径传病。病菌主要以菌核、菌丝体的形式越冬。翌春后,在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他杂物混在一起,水稻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时即可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再次侵染邻近植株[3-5]。水稻拔节期,病情加重,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的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5-9]。

1.2.5 多部位感病[3]。常表现在叶片、叶鞘、穗颈、茎秆感病。叶片感病时,病斑呈云纹状,边缘变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6-7]。茎秆感病的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断。穗颈感病时,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即使抽穗,其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6-8]。叶鞘感病时,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8]。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9-11]。

2 防治对策

2.1 选用“三稻”良种

根据南方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一是选用早稻良种陆两优996、株两优4024、金优1176;二是选种中稻良种C两优513、扬两优6号、C两优396、Ⅱ优498;三是选栽晚稻良种天优华占、岳优9113等品种。

2.2 采取“三不”措施

一是不留浪渣于田间,由于在上年(或在早稻田收获后种植晚稻时)发病田块里的浪渣中混杂有大量的菌核,在插秧前,采取人工打涝浪渣的办法,并将浪渣集中进行销毁,可起到减少菌源的良好效果[4];二是不留带病的稻草于田中;三是不留带病的杂草于田埂[12-13]。

2.3 选择“三适”的栽培密度

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种植密度的大小关系密切,即种植密度越大,发病越重。因此,选择“三适”(适当的株距、适宜的行距、适合的密度),可达到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降低发病程度的目的。

2.4 合理施用“三肥”

在科学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三肥”,即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可达到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的良好效果[13-19]。

2.5 科学管好“三水”

一是灌水应做到浅水分蘖、苗够露田、晒田促根;二退水应做到肥田重晒、瘦田轻晒;三是回水应做到前浅、中晒、后湿润。

2.6 补救措施喷好“三药”

可以喷施化学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一是使用井冈霉素。当前,井冈霉素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较理想的药剂,可用3%井冈霉素水剂2 250~3 000 mL/hm2,或5%井冈霉素水剂1 500~2 250 mL/hm2,对水1 125 kg/hm2进行喷雾防治;二是用12.5%氟环唑乳油450 mL/hm2防治;三是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 mL/hm2防治[5]。

3 参考文献

[1] 丁晓丽,易红娟,孙雪梅,等.江苏沿江地区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其综防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12(11):23-25.

[2] 李涛,路雪君,廖晓兰,等.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2010(9):91-93.

[3] 周勇,王新林,龚校钢,等.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2010(5):185-186.

[4] 王教利,苑克凡,苑兴业,等.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160,162.

[5] 石桥德,唐振宁,宾莉,等.打捞菌核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害效果[J].广西植保,2007(2):4-6.

[6] 杨治平.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水稻主要伴生种种群动态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4.

[7] 孙俊波.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2(2):15.

[8] 刘长生,杨玉红.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3(10):1.

[9] 张传军.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01(7):23.

[10] 何峰.防治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的具体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3(15):52.

[11] 王颍.水稻主要病虫害田间调查技术[J].农技服务,2013(5):498.

[12] 陆爱玲.田东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3(6):21.

[13] 孙永军,施保国.淮安市水稻纹枯病大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植物医生,2012(2):4:5.

[14] 池一泓.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福建农业,2013(8):31.

[15] 苏秀艳.浅谈水稻纹枯病及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3(13):6.

[16] 李全杰.如何防治水稻病虫害[J].农民致富之友,2013(13):68.

[17] 何潘功.科学理解和防治玉米纹枯病[J].河南农业,2013(13):30.

篇12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病害,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该病在陕南稻区的发展历史较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过量施用氮肥等原因,使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日益加重,已上升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一般病株率15%~40%,减产10%~30%;严重者病株率达50%~100%,减产50%以上,出现不能抽穗和植株腐烂等情况。为了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保证水稻稳产高产,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总结出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现介绍如下。

1发生规律

水稻纹枯病的传播来源是菌核,当年水稻收割时,菌核大量落在田里,在土壤中安全越冬,成为第2年病害传播的主要来源。菌核在第2年灌水整田时与浪渣混合在一起,漂浮在水面上,随风飘移,集中到下风头田边的水面。插秧后菌核漂浮到秧苗旁边,附着在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长出菌丝,侵入叶鞘,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侵入临近稻株,向植株上部蔓延,扩大危害。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也能危害叶片、茎秆和稻穗[1]。叶鞘发病,首先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并可相互汇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边缘明显,褐色,中间褪为淡绿色或淡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色,常不能抽穗,抽的穂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当多雨天气或田间湿度大时,检查封行早的稻田,在植株下部被害的叶鞘和叶片上可以看到白色或黄褐色的网状细丝,即为稻纹枯病的菌丝,菌丝在干燥条件下,密集在一起,汇聚成白色菌丝团,结成白色小绒球,以后逐渐变硬,变成萝卜籽大小的暗褐色颗粒,附着在有病的叶鞘或叶片上,即为稻纹枯病的菌核。

2发生特点

2.1高温高湿发病严重

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当田间气温达23℃以上,相对湿度90%以上,纹枯病开始发生,当株棵间气温高达25~31℃,相对湿度达97%时,病害发展最为迅速,当温度在10℃以下或40℃以上时,病害停止发展,在12~15℃时开始形成菌核,但以30~32℃之间形成最多,水稻抽穗到乳熟阶段是菌核形成的高峰期[2]。

2.2施肥不合理,发病严重

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稻株生长健壮、通风透光好的稻田发病轻。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或集中施用,禾苗猛发徒长,提早封行,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株间湿度增高,则纹枯病发生重。

2.3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块发病严重

此类田由于长期积水,不能很好的晒田,田间湿度大,容易形成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

2.4品种不同其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发病重,粳稻比籼稻发病重,早熟品种比中、晚熟品种发病重。

3防治方法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3.1农业措施

3.1.1清除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浪渣,集中处理,消灭菌核。为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灌水可深一些[3]。

3.1.2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一般分蘖盛期前灌浅水,分蘖末期开始晒田,孕穗以后干干湿湿,干湿交替,浅水勤灌,以降低田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过早封行,减轻病害发生。

3.1.3合理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抗倒能力。施肥应做到前期不徒长,不过早封行,后期不贪青,不倒伏,既能高产,又能控制病害。

3.2药剂防治

当丛发病率达20%时,可作为药剂防治指标,施药时期以抽穗前后为宜,高肥田块应在封行前开始用药,以后视病情发展情况每隔10~15d再防治1~2次。主要药剂有5%井冈霉素水剂1 500mL/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125 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125g/hm2,对水1 125kg/hm2喷雾。施药时一定要保证用药量,药液要喷在植株中、下部,并在早晨有露水时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4]。

4参考文献

[1] 裴吉兵.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166,169.

[2] 石鸿文,丁文侠.水稻纹枯病的配套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1(5):23.

篇13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危害而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迁移性等特点,病毒一旦侵入就会立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一般地区失治田块病丛率超过50%,重发地区病丛率超过90%,减产超过50%,甚至绝收,是水稻生产上的重大毁灭性病害之一(农民称之为水稻“癌”症)。近年来,发生趋势逐年加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1发病症状

水稻从苗期至孕穗期都可感病,其中以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早期发病病株先在心叶基部出现宽窄不等黄色条纹,后向上扩展,整株心叶枯黄,高秆品种上心叶细长出现黄化斑,卷曲成假枯心。本田期发病植株明显萎缩,叶片逐渐枯黄,重者整株枯死不能抽穗,轻者生长受阻,虽能抽穗,但穗小且畸形。水稻条纹叶枯病逐年加重,根据田间普查,2007年宁国市条纹叶枯病病株率平均为1.7%,最高为4%,而2008年本地个别品种最高病株率达37%。

2发生特点

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灰飞虱具有持久和经卵传毒功能,传毒时间短。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主要与传毒媒介灰飞虱虫量、带毒率、品种抗性及水稻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的吻合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灰飞虱带毒率高、虫量大、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则发病重。

2.1水稻品种抗性不同,病情差异大

不同的水稻品种,发病轻重有很大不同。通常杂交稻和籼稻比较抗病,粳稻、糯稻比较感病,但是,杂交稻中也有一些品种易感条纹叶枯病,如协优58、协青早、国稻1号、渝优10号等。

2.2栽培措施不同,病情差异大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之间的病情差异比较大,表现为播种越早,秧田期越长发病越严重,孤立秧田重于连片秧田。在防治水平基本相同条件下,麦-稻田、小麦茬移栽稻田的病情最重,油菜茬、大麦茬移栽稻田次之,小苗抛秧和直播稻田发病则较轻,稻田周围杂草丛生,则病害发生重。

2.3及时合理用药的发病轻,用药不当及推迟用药则发病重

在秧田期或本田初期使用吡虫啉加乐斯本等防治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轻。然而,大多数地方对该病害未引起足够重视,许多农户在水稻移栽前忽视对灰飞虱的专门用药,秧苗移栽前只用敌敌畏、杀虫双等防治;或是等到病害发生后再匆忙用药,错过病害防治适期,造成病害发生重。

3发生原因

3.1缺乏针对性防治导致灰飞虱虫源基数高

由于条纹叶枯病在正常年份较少发生,大多数农户对该病害未引起足够重视,从而使介体灰飞虱的传毒基数得以多年累积。据2008年6月2日田间调查,宁国市秧田(中稻)虫量平均495头/m2,超过防治指标20多倍。

3.2种植结构调整为灰飞虱创造了良好的繁衍场所

近几年来,由于水稻种植成本较高,许多农户改种玉米。种植玉米比种水稻节约农药、插秧及收割开支,收入比种植水稻高,所以水稻与玉米种植比较普遍。即使是水稻种植户,田埂上也是杂草丛生,给灰飞虱的越冬繁衍和发生危害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为其毒源积累和病害暴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越冬代灰飞虱的带毒率由2007年的10%上升至2008年的12%。另外,近年推广的国稻1号、渝优10号等抗性较差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加剧了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危害程度。

4防治对策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以后,目前尚无特效药可治,故在防治上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策略:治虫防病,采取切断毒源,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策略。

4.1开展虫情监测

水稻条纹叶枯病对水稻生产存在着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虫情监测。在5月初,对稻区麦田、油菜田和冬闲田开展灰飞虱发生基数调查,重发区要做好灰飞虱带毒率测定,为开展麦田、秧田及大田防治提供依据。

4.2推广优质高产、抗虫抗病水稻新品种

根据水稻条纹叶枯病粳糯稻重于籼稻的表现特性,提倡在上年偏重发生稻区扩种籼稻或种植盐稻8号、徐稻3号等抗病性较好的水稻品种,杜绝种植易感条纹叶枯病的粳糯稻、协优58、协青早、国稻1号、渝优10号等品种。

4.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秧苗素质

首先,秧苗远离麦田,统一时间集中育秧,播种期适当延迟至5月15日以后,利用同期播栽分摊毒源昆虫,减轻发病。其次,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秧苗早发,中期健壮。再次,对病田增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促进健株有效分蘖,增强后期补偿能力,减少病害损失。另外,可调整育秧方式,全程覆盖防虫网,阻止灰飞虱接触秧苗。

4.4铲除田边杂草以降低虫源基数

灰飞虱在本地越冬寄主作物主要是麦田和杂草,田边杂草往往又是麦子收割后至水稻秧栽前灰飞虱的过渡场所。因此早春时节铲除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栖息场所,可以起到阻断灰飞虱向水稻本田迁移的桥梁作用。

4.5科学开展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采取压前控后减基数,治虫防病,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稻田保麦田的方法。重点抓好3个阶段的防治:一是防治麦田等毒源地的灰飞虱,降低迁入秧田和大田基数;二是狠治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及时用药防治;三是适期防治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

篇14

1.发病原因。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依调查受栽培地菌源数量、气候条件、肥水管理、品种抗病性及群体生长发育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2.菌源。病源菌以菌核遗留在田间残留病株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次侵染源,田间菌核量的多少受上季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上季发生重,田间残留量大,一般每亩有菌核60万粒,最高田块有190万粒。田块菌核残留量在菌核量越大,初次侵染源越多,初次侵染的株发病率高。

3.发病症状。水稻纹枯病在水稻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主要为害水稻叶鞘,叶片次之。受害水稻先在靠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灰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清楚的小斑,后逐渐扩大,长达数厘米。病斑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的云纹状大斑,似开水烫伤状,可导致叶鞘干枯,上部叶片也随之发黄枯死;病斑向病株上部叶鞘、叶片发展,拔节期病情发展较快,严重时可达剑叶、稻穗和谷粒。湿度较小时,病斑边缘暗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湿度较高时,会长出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匍匐于病斑表面或攀援于邻近稻株之间,菌丝体集结成白色绒球状菌丝团,最后形成暗褐色菌核。有时病斑上还可见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4.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核形式在土壤里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春灌时,菌核漂浮于水面与其他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时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并气生出菌丝侵染临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孕穗期前后是发病高峰。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发病原因:除品种易感病外,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夏、秋气温偏高,连续阴雨,栽插密度过大,稻田施用氮肥过多、过晚,长期深灌、连年重茬种植有利病害发生。株型密集、矮秆阔叶、分蘖株多的水稻品种较易感病。粳稻品种一般较感病,籼稻杂交稻比较耐病。

5.气候。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发生的病害。温湿度综合因素影响纹枯病的发生。稻株间温度在23℃以上,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与湿度高低关系密切,湿度越大,发生越重。多雨寡照的天气对病源菌扩展有利,田间小气候对病情扩展有一定影响,高温高湿有利于病情扩展。

6.栽培管理

6.1 灌溉。长期灌深水,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特别是孕穗至灌浆期灌深水,则发病重;而浅水勤灌,干湿交替,适时适度烤田,田间保持半干半湿的湿润状态,稻丛间湿度较低,病菌气生菌丝的生长和蔓延受到抑制,发病则轻。

6.2 营养。土壤有机质缺乏,偏施氮肥造成营养生长过旺,叶片浓绿披垂,群体密度大,封行早,稻丛间荫蔽光照不足湿度大,空气交换不畅,形成稻体碳、氮比值小,纤维素、木质素减少,茎秆、叶片柔弱,抗病力下降,因而有利于病菌侵入、滋生、蔓延。发生倒伏的稻株病情会更加严重。

6.3 温湿度。纹枯病是高温高湿性病害。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0 ℃左右,在10 ℃以下、38 ℃以上则停止生长。温度在22 ℃以上,相对湿度达90%以上即可发病,温度在25~31 ℃,相对湿度达97%以上时发病最重。因此,在适温范围内湿度对病情发展起着主要作用。

6.4 栽植密度。密度与纹枯病的发生关系也很密切。单位面积穴数、每穴苗数越多,其穴与穴间、株与株间愈荫蔽,湿度也愈大,适于病菌气生菌丝生长和蔓延。这是由于光照差,二氧化碳气体交换少,光合效能低,不利于稻株积累碳水化合物,造成抗病力下降利于侵染发病。

6.5 品种及生育期。水稻品种间的抗病性有一定差异,但至今还没有发现完全免疫的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其抗病性也有差异,一般分蘖盛期开始发病,孕穗至抽穗期蔓延最快,乳熟期后病势下降,黄熟期发病停止。

7.防治策略

7.1 农业防治

一是种植抗病品种。近年来,韶关市通过大力推广常规稻银占品种,取得较好效果。据观察,银占杂优品种对纹枯病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以较大程度地抑制纹枯病的发生危害。二是合理排灌。改变水稻生长中高湿的环境条件,水稻分孽盛期前浅灌,分蘖末期开始排水晒田;孕穗以后采取干干湿湿或浅水勤灌,不仅能促进水稻发根,茎秆健壮,而且能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植株抗逆力。三是合理施肥。注意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做到长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以农家肥为主,氮肥应早施,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四是清除菌源。在秧田或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用网筛等工具打捞菌核;不用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稻草还田,铲除田边杂草,可减少菌源,减轻前期发病。

7.2 药剂防治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一般前期发展较慢,后期上升较快。因此,在早稻分蘖盛期应加强田间调查,当遇到高温高湿天气,田间病蔸率在30%左右时就应立即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井岗霉素粉剂每亩1千克或井岗霉素水剂0.2千克兑水50千克,并根据发病程度和天气情况,连喷2-3次。晚稻生育期短,水稻纹枯病从始发到爆发相距时间一般在半月左右。因此,双晚宜用药两次,一般在拔节孕穗期用药一次,隔7天后再用药一次。鉴于纹枯病都从病株下部向上延伸,喷药应着重喷在稻株的中下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