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 发生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病,菌丝生长适温26~2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3 发病原因
3.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3.2 播期过晚
东北部地区,若水稻播期推迟,则容易遇上平均气温20℃左右,多雾、天阴或阴雨连绵的天气,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
3.3 种植品种不当
不同水稻品种,其抗稻瘟病的能力不同,一般情况下粳稻比籼稻、晚稻比早稻容易感染稻瘟病,即使同一品种,其不同生育期感染能力也不相同。
3.4 稻田水分管理不当
稻田长期灌深水不排;漏水田管理不好,孕稻期、抽穗期缺水;山区直接引用冷泉水灌田。在这3种情况下,水稻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叶组织薄弱,病菌容易侵入。
4.1 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选用无公害水稻品种,要把握4个原则,即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和品质性。对这些原则要进行综合考虑,不可仅追求产量。
4.2 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稻草处理
水稻收获后,应把稻草全部收回,不能留在田中,如要使用必须经过10~15d高温处理(50~60℃),才能施在田里。发病严重的稻草应烧毁。
4.3 种子处理
做到浸种选药正确,彻底浸种消毒,可杀死种子上所带病菌。可用10%浸种灵乳油5000~6000倍液浸种5d左右,10mL可浸种30~40kg,注意一浸到底,不用清洗直接催芽;或用25%咪鲜胺乳油1袋(10mL)兑水40~50kg配成药液,浸种60kg,视温度浸5~7d,每天搅动1~2次,一浸到底。
4.4 加强肥水管理
按水稻需肥规律,加强肥水管理是预防稻瘟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据水稻品种特性、地力水平科学配制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不能偏施氮肥,应增施硅肥。水稻生长过程中,看苗追肥,使水稻在抗病较弱的3个险期落黄。适度排水晒田,可以促使稻根新生根的萌发,增加根部的吸收能力;能控制肥效,促使正常落黄;使茎叶老健,增强抗病能力。
4.5 化学药剂防治
遵循“重在预防,早抓叶瘟,狠治穗瘟”的原则。主要按3个步骤进行:第1步早期预防。7月1日开始,在水稻拔节期,注意观察天气情况,如果阴天或下雨天连续2d以上,应马上施药预防稻叶瘟。预防用药有三环唑、咪鲜胺或其复配剂,视天气情况连续预防2~3次,每5~7d喷施1次,可基本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具体用量遵从植保人员的指导或按说明书严格使用。第2步及时用药。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控制病情,以防病菌扩散全田造成流行。选用的药剂有稻瘟灵、富士一号、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等,不可漏喷。第3步看田施药。如果叶瘟和穗瘟发生已经很严重,每穴有30%以上的有效穗受害时,可根据水稻所处生育期采取2种解决方法:一是稻穗未到完熟期,叶片有20%保持绿色,这时要继续施药以控制病害扩散,而且必须先用强氧化剂先灭菌,然后用富士一号等进行后期保护。二是稻穗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粒皮黄色,稻粒干硬,这种情况就不必采取防治措施,因为即使不防治也不会进行再侵染和扩展。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特点;防治
稻瘟病的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二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气流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起发病。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绿色霉层就病菌,靠风、雨再传染到其他叶片、节、穗颈上造成持续发病。水稻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感病品种、插秧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过晚发病重,若7月中、下旬阴雨连绵,雨日多,形成低温、高湿,光照少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1 稻瘟病的分类及发病特点
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以节瘟、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
1.1 苗瘟
水稻苗期发病,由于黑龙江省水稻苗期气温偏低,不适宜发生稻瘟病,因此目前尚未发现苗瘟。
1.2 叶瘟
一般在7月上、中旬发生。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①急性型病斑:病斑近圆形,褪绿色,病斑正面和背面有大量的灰绿色霉层。②慢性型病斑:由急性病斑转化而来,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间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晕圈,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1.3 节瘟
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节部变黑色,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形成白穗。
1.4 穗颈瘟
发生于颈部。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秕粒增多,重者形成白穗。
2 防治方法
稻瘟病是以气流传播为主的病害。防治应以选用抗病品种与药剂防治为主。
2.1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 各地可根据当地生育期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抗病品种种植多年也会丧失品种抗病性,最好不要种植单一品种,可以用2~3个抗病品种搭配种植或轮换种植。
2.2 加强田间水肥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 要多施基肥,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合理浅灌,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有助于水稻生长发育与提高抗病性。
2.3 田间调查与防治时期 一般在7月初,每逢降雨后到感病品种的高肥田、水口、粪堆底子、生长茂盛的地块进行调查。观察水稻底叶有无叶瘟出现,若病斑较多时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近几年黑龙江省大多数年份表现为叶瘟轻,穗颈瘟重。目前大多数农民只防叶瘟,不防穗颈瘟。不发生叶瘟或叶瘟不重不等于不发生穗颈瘟。防治叶瘟在发病初期打药一次,严重时隔7 d再打一次。预防穗颈瘟在始穗期、齐穗期各喷一次药,能起到预防作用。2005年节瘟、穗颈瘟明显重于叶瘟。若在田间已发现节瘟、穗颈瘟症状后才打药防治为时已晚;应在病菌侵入前进行预防。因此在虽未发生叶瘟但种植的是感病品种的地块、生长茂盛的地块应在抽穗始期和齐穗期各打一次药预防穗颈瘟。
2.4 药剂防治
2.4.1 富士一号 富士一号是日本农药公司生产的产品,是目前预防和治疗稻瘟病的最好药剂。每公顷用40%富士一号1.5升对水喷雾,要在早10点之前下午3点之后打药,避开水稻开花期。
2.4.2 稻瘟灵 稻瘟灵与富士一号是有效成份相同的药剂。每公顷用40%稻瘟灵1.5 L对水喷雾。
2.4.3 咪鲜胺 咪鲜胺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对水稻恶苗病、稻瘟病、叶鞘腐败病、秆腐菌核病都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黑龙江省最早使用咪鲜胺(施保克、使百克、浸宝)是从防治水稻恶苗病开始。近几年连续多年使用咪鲜胺防治水稻稻瘟病,其预防与治疗效果显著。
咪鲜胺防治叶瘟时期在7月上、中旬,叶瘟发生初期用药,每公顷用25%咪鲜胺(施保克、使百克、浸宝)0.75~0.9 L对水喷雾或45%咪鲜胺(使百克2号)0.42~0.5 L对水喷雾,一般隔一周再喷一次。要预防穗颈瘟在水稻始穗期、齐穗期各喷一次预防效果明显。用药量防叶瘟。
2.4.4 加收热必 加收热必是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防治稻瘟病药剂,该药剂是由具有预防作用的热必斯和治疗作用的加收米两种药剂混配制成。热必斯在稻体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稻瘟病菌的侵入,加收米则内吸渗透到水稻体内杀死已侵入的稻瘟病菌,因此加收热必对稻瘟病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种类;症状;发生规律;发病条件;防治方法;安徽金寨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发展快,危害重,损失大,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受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1],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金寨县属于丘野山区,受地势环境影响,近几年稻瘟病发生比较严重,农民损失较大,通过几年实践观察及试验,将山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病害种类及症状
(1)苗瘟。主要发生于育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4种形式,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3)节瘟。多发生于剑叶节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致形成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穗颈部、穗轴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大形成环状黑褐色条斑,并上下扩展,轻者影响结实、灌浆以致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不结实。
(5)枝梗瘟。多发生于枝梗上,初为水渍状暗褐色斑点,后渐作环状和上下扩展,变成黑褐色,早期侵害的稻穗造成白穗,晚期受害时籽粒不饱满造成秕谷,影响产量。
(6)谷粒瘟。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2病害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在病稻草上或病种子上越冬[2]。除病种子在旱育秧条件下有可能发生苗瘟外,若温湿度适宜,病稻草上的病菌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水稻上,传播距离10~1 000 m或更远,遇到适宜温湿条件时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染叶片,引起初次侵染,使叶瘟发生,再经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使叶瘟加重,并繁殖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而引起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
(1)第1次侵染。寒地稻作区由于早春温度低,在苗床上很少发生苗瘟。因此,初次侵染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露天存放的病稻草。当气温上升到15 ℃、湿度又适合时,就能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经过风雨传播引起稻苗发病。
(2)分生孢子散落。分生孢子成熟后,在90%以上的高湿和11~26 ℃条件下,飞散速度较快,雨天对孢子飞散量影响较大,有利于病害传播。
(3)孢子固定。孢子一般散落在1~4片叶中央部位,12 mm×15 mm面积上可分别着落220、117、33、8个孢子,越是底部,叶片越多。
3发病条件
(1)品种抗性。不同品种间的抗性有明显差异[3],当前生产上所用抗病品种多属于垂直抗性品种,其抗性因生理小种组成只能保持一定时期抗性,一旦劣势小种变为优势小种,某些品种则丧失抗性,而使病害发生。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其抗病性也不一样,一般以分蘖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拔节期比较抗病。就叶片而言,开始展叶40%至完全展叶后2 d最易感病,5 d后抗病性增强,13 d后很少感病。穗颈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 d后抗病性逐渐增加。
(2)菌源数量。如病种多,又未进行浸种消毒,尤其病稻草、病秕谷未进行销毁或处理不彻底,越冬菌源多,初次侵染菌源数量多,在具备发病条件下发病重,反之就少。寒地稻作区初次侵染主要来自病稻草、残茬及杂草等其他寄主。
(3)气候条件。温度、湿度、光照、生理分化是稻瘟病病原菌发生的4个必要条件,温度、湿度、光照、云量和雨、风是稻瘟病发病的几个关键气候条件。如分蘖期雨日较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的环境,可以降低水稻的抗病性,利于叶瘟发生。抽穗期前后仍为连雨天气,不利于水稻生育,但对病原菌孢子的产生、孢子萌发侵染有利,其中,高湿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与侵染,而低温、寡照条件使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常常较重。
(4)稻田管理。一是肥料,使用肥料的种类、用量和时期,特别是氮肥用量和时期对发病轻重影响很大;二是灌排水,经常冷水灌、深水灌等,会降低水稻抗病力,发病重;三是栽植密度大,生育旺盛,株间郁蔽,风和日光透性差,叶片上长时间存在水滴,易发生叶瘟;四是播种期和插秧期,早播早插的水稻生育前期抵抗力较弱,但后期抗病性增强。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及无病种子田,减少种子带菌量;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减氮增施钾肥、硅肥,提高水稻抗逆性[3];清除田间病株残体、消灭池埂及四周杂草,减少病菌来源。
(2)化学防治。苗瘟用2%加收米1 500 mL/hm2或20%三环唑1 650 mL/hm2或40%稻瘟灵1 500 mL/hm2,对水150~225 L/hm2茎叶喷雾。叶瘟用25%施保克1 125~1 500 mL/hm2或2%加收米1 200~1 500 mL/hm2,对水225~300 L/hm2茎叶喷雾。穗颈瘟在孕穗期末期至抽穗期、齐穗期用2%加收米1 200~1 500 mL/hm2或25%施保克1 125~1 500 mL/hm2,或75%稻艳可湿性粉剂375 g/hm2在水稻抽穗期前2~7 d,对水225~300 L/hm2茎叶喷雾。在水稻始穗期前(水稻出穗5%左右时)必须防治稻瘟病时喷防1次,此次防治稻瘟病至关重要。
(3)注意事项。一是喷液量要充足,保证喷雾均匀一致。二是抢(趁)晴喷药,水稻叶瘟、穗颈瘟发生时节正值雨季,降雨日数多,影响正常喷药,为及时喷药防病,应根据天气状况,抓紧时机抢晴天(5 h内不降雨)喷药。三是根据多年稻瘟病防治经验,节瘟发生重,在防治叶瘟、穗颈瘟时对稻株所有节部亦应喷到药[4]。不论穗颈瘟、叶瘟、节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并做到喷雾均匀,方能起到防治作用。
5参考文献
[1] 王国君.信阳地区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7):183.
[2] 刘海龙,王庆印,李春琪,等.寒地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2010(2):21.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16-2
水稻是东川区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2334hm2以上。水稻产区主要分布在区内海拔695-2480m的区域内,尤以海拔695-1800m的河谷区及低山区最多。此区域年平均气温20.1℃,年平均降水量803mm,全年日照时数2300h。据统计,全区常年稻瘟病发生面积在535.1hm2左右,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的发展。因此,了解和掌握稻瘟病的发生规律,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有利于减少水稻产量损失,提高水稻单产和质量,确保粮食增产,增加农民收入。
1 水稻稻瘟病的主要症状
水稻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有可能发生。由于为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为害较重,其中以穗颈瘟为害最重,产量损失最大。
1.1 苗瘟
秧苗在三叶期前发病,主要由种子带菌所致。种子发芽不久就会发病,病菌侵染幼苗基部,使幼苗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严重时秧苗成片枯死,状如火烧。。
1.2 叶瘟
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初期病斑为水渍状褐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最终造成叶片枯死。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同火烧过似的。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
1.2.1 慢性型病斑 慢性型病斑为稻瘟病最常见的症状类型。病斑梭型,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称中毒部;内圈为褐色,称坏死部;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潮湿时,病斑背面也常有灰绿色霉层。叶上病斑多时,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斑,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
1.2.2 急性型病斑 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型水渍状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绿色霉层。这种病斑发展快,常为流行的先兆,但若天气转晴,湿度变小后,可转化为慢性型病斑。
1.2.3 褐点型病斑 病斑呈褐色,针头大小。多产生在气候干燥、抗病品种和植株下部叶片上,在温度适宜和高湿条件下,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1.2.4 白点型 多在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出现,呈圆形白色小点,不见霉层。在天气条件有利于发病的情况,可很快转变为急性型病斑。
1.3 节瘟、叶枕瘟
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节变黑,易折断倒伏。多在抽穗后发生。在潮湿条件下,病节上产生灰绿色霉层。
1.4 穗颈瘟、枝梗瘟
穗颈或枝梗受害,病斑灰黑色或淡褐色。发病早而重的,穗子枯死呈白穗,极象螟虫为害的白穗,发病迟的可使谷粒不饱满,秕谷增多,影响产量。近几年来,穗颈瘟比较严重,为害很大。
1.5 谷粒瘟
在谷粒的护颖、颖壳上发生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小斑点。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2 发病的原因
2.1 品种的抗病性
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在生产上,稻瘟病流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目前在生产中应用的绝大多数品种都是垂直抗性品种,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较少。这些品种如果被单一化大面积推广种植,初始菌源充分,遇到适宜的天气条件等,病害就易发生流行。
2.2 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
适宜的环境条件是稻瘟病发生的直接因素,其中受温湿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光和风。当气温20-30℃、田间湿度90%以上、稻株体表水膜保持6-10h,稻瘟病容易发生。平均气温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饱和湿度,稻瘟病容易流行。水稻抽穗后遇到20℃以下低温侵袭,可减弱植株抗病力,一旦阴雨多雾,容易引起穗颈瘟流行。连续晴天,天气湿度低于85%,温度超过32℃或低于15℃,病害则会受抑制。
2.3 过量偏施氮肥
过量偏施氮肥,容易导致植株幼嫩或徒长,表皮细胞硅质化程度低,叶片柔嫩披垂,植株抗病能力减弱,病菌因此易侵入。同时过量偏施氮肥,可能导致水稻个体、群体失衡,郁闭,为病菌繁衍发生营造了局部环境。
2.4 病菌越冬基数
病稻草多,种子带菌率高,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源广,来年病害可能重,反之初侵染源少病害较轻。
2.5 其他不良因素
如长期遮荫、过度密植、长期淹水等其他不良因素均可能加重病害发生程度。另外,如喷药不当或喷药后又遇降雨,导致药液淋失,防效甚微,病菌传播蔓延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等。
3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3.1 防治策略
按“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丰产抗病良种为中心,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药剂防治为保障。
3.2 防治技术措施
3.2.1 选用抗病良种,合理布局 选用适于当地的抗病良种是综合防治稻瘟病的中心环节。选用适宜当地抗病良种时,需经试验示范证明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并具有较高的抗性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推广抗病良种时,要防止单一种植,避免病害一旦发生,损失严重。品种布局以杂交稻为主,配合常规稻,大面积上应有3-4个品种搭配。常发病区应注意品种合理安排,合理搭配,主要当家品种不要超过种植面积的40%。
3.2.2 消灭越冬菌源 由于稻瘟病的初染源是带病稻草和带病种子,因此,可将稻草、稻谷壳集中作为燃料或坑制、堆制肥料。经过沤制,杀死越冬病菌,减少初侵染菌源。育苗时搞好种子的消毒处理,杀灭种子上所带病菌,拔秧苗时禁止使用稻草捆秧,也是减少初侵染菌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3.2.3 加强栽培管理 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抵抗力。做到基肥足、追肥巧、基肥看地、追肥看苗;禁忌过多、过晚施用氮肥,注意增施磷、钾肥。用肥以控氮稳磷补钾为用肥原则,N:P:K肥的比例掌握在2:1:1,同时要无机肥与有机肥结合,有机肥要进行腐熟化处理。灌水应以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晒田拔节和后期干湿壮籽为原则。
3.2.4 药剂防治 应用化学药剂防治稻瘟病时,应根据不同发病时期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药剂,及时、准确地用药。
一是浸种:在播种前处理水稻种子。选用75%三环唑2000倍液,浸种24h,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二是药剂防治应抓住关键时期。防治水稻叶瘟,从分蘖期开始,如发现发病中心或叶片上有急性病斑,即应打药防治。可每667用40%稻瘟灵乳油100ml或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80-100g或2%春雷霉素100-150ml对水45-60L均匀喷雾。防治穗颈瘟要着重在抽穗期对水稻进行保护,特别是破口期和齐穗期是防治关键时期。感病品种和稻苗嫩绿、施氮肥过多而发病较重的田块,用药2-3次,间隔期为10d左右。一般在破口见穗5-10%开始施第一次,齐穗期施第二次药即可达到预防目的。保护药剂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30-40g,加水45-60L喷雾;发病田块可用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每667用80-100g,加水45-60L喷雾。
参考文献
[1] 东川区统计局.东川区统计资料[M].2009.
关键词 水稻稻瘟病;原因;防治技术;黑龙江绥化;北林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168-01
绥化市北林区种植水稻6.53万hm2,分布在全区19个乡镇,主要发病品种为空育131、绥粳4、龙粳12、垦稻10。近年来,水稻稻瘟病在北林区连年不同程度发生,特别是2010年稻瘟病大面积发生。发病田块率达90%以上,发病株率达40%~60%,病叶率达21%~46%,病情指数平均为2级,发病重的地块达5级。为了有效地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和危害,针对其发生规律,在多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与农业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北林区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
1.1 菌源充足
稻瘟病病菌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种子、带病稻草。虽然种子在销售时都在小包装袋内附有稻瘟病消毒药剂,但有的农户在浸种时经常将其顺手扔掉,有的农民虽然进行了药剂浸种,但没有掌握技术要领,效果差;带病的病稻草,除作饲料或作燃料燃烧外,未做任何处理,这些都为稻瘟病大面积发生提供了充足病源。
1.2 施肥比例不合理
由于春季育苗期长期低温,对水稻秧苗生长不利,造成苗小、苗弱,插秧期推迟10~15 d,农户增加氮肥,导致水稻生长过旺,组织幼嫩,为稻瘟病的大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1]。
1.3 降雨偏多,湿度过大
2010年6—7月降雨偏多且集中,尤其是6月9—27日、7月6—20日连续降雨,此时正值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交替期,抗病最弱,湿度大,有利于病菌大面积侵染。
1.4 品种抗病性差
目前,种植的水稻大部分是优质米品种,在全区种植时间长、面积大、产量高,但对稻瘟病抗性较低,条件适宜时病菌很快侵染而致水稻发病,为稻瘟病流行提供了条件。
2 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2.1 科学选择、处理种子
2.1.1 选用优良品种。注重选用优良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途径[2-3]。对于稻瘟病常发区,应注重更换易感病品种,合理进行品种布局,降低该病发生率。
2.1.2 实行物理、生物、化学法处理种子。用56 ℃温汤浸种5 min,可减轻病害发生。或用10%抗菌剂401 乳油1 000倍液或80%抗菌剂402乳油8 000倍液浸种48~72 h,不需淘洗即可催芽。或用25%咪鲜胺(使百克)乳油3 000倍液浸种24 h,以杀死种子表面黏附的病菌;种子包衣对苗期稻瘟病防效较好。
2.2 注重管理
多种措施科学、合理搭配,如合理密植、适宜施肥、推广大中棚旱育壮秧等,以增强水稻抗病力。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加强水稻健身栽培[4]。田间要保持浅水层,尽可能降低田间湿度。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以满足水稻需水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设置晒水池,以提高灌水温度,有助于水稻生育与提高抗病性。
2.3 及时、有效开展防治工作
2.3.1 早发现,早防治。及时查看秧田(床),一旦出现病情,应及时防治。对于出现中心病团的秧田(床),应将拔病株拔除并深埋,再喷药。
2.3.2 带药移栽。用20%或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稀释液浸泡秧苗或移栽前3 d喷雾秧苗。浸泡秧苗时间应控制为1~3 min,捞出后,用塑料薄膜盖严堆闷30 min,再带药移栽。
2.3.3 注重叶瘟防治。在水稻分蘖期,明确防治目标。对于有急性型病斑或有中心病株的稻田,应重点防治。从6月下旬至7月初开始对施氮肥量大、低洼地、易感病品种地块进行田间详查,发现有叶瘟发生,选用防效好的药剂及时进行防治。当本田出现发病中心,或病株率达3%,或出现急性型病斑时,可立即选用25%使百克乳油1 200~1 50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或40%富士一号1 200~1 500 mL/hm2对水450 kg/hm2喷雾,或2%春雷霉素水剂1 200~1 500 mL/hm2+25%使百克1 200~1 500 mL/hm2喷雾,防止病害传播。
2.3.4 加强穗瘟防治。对于穗颈瘟,应掌握防治时间、药剂选择和施用方法。防治穗颈瘟,宜在破口初期(即破口5%~10%)施第1次药,以内吸性杀菌剂为主,用75%三环唑(丰登)300~450 g/hm2对水均匀喷雾预防[5]。以防治效果而定,如有必要,再在齐穗期(即抽穗80%)施第2次药,选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或30%稻瘟灵乳油。若防治效果不理想,应在灌浆期补施1次,药剂选用同第2次用药类型。建议施用WS-16型手动喷雾器,可确保雾滴细小,喷雾周到。禁用高射(直通)喷头施药。喷药时,对水量要足,常规喷雾、机动喷雾对水量分别以750.0、112.5~150.0 kg/hm2为宜。
3 参考文献
[1] 杨朝银,赵光云,何青梅,等.浅述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3):116-117.
[2] 刘倩,赵胜红,田斌.绥阳县水稻稻瘟病的防治[J].植物医生,2011(2):5-6.
[3] 郑继礼.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J].农技服务,2011(2):19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