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范文

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

篇1

1.需求函数。在商品市场中,商品的价格是影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的主要因素,即需求量可看成是价格的函数:Q=f(p),Q表示需求量,p表示价格,称为需求函数。需求函数都是递减函数,即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

2.总收益函数。某商品的价格为p,相应的需求量为Q,则出售该商品的总收益为Qp,又需求函数,其反函数,商品的总收益可看成是其需求量Q(或价格p)的函数:或称为总收益函数。

3.供给函数。在考察的时间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成本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都没有发生变化,这时可把某种商品的供给量Q看成是其价格p的函数:称为供给函数。

二、边际与弹性

1.边际收益。设某种商品的总收益可以为需求量Q的函数,即,平均收益RA就是单位需求量的收益,于是有,可见,需求函数也可以称为平均收益函数,就是说价格P可以看成是从需求量Q获得的平均收益。

边际收益就是总收益对Q的导数,即

2.边际成本。成本是指生产某总产品时消耗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所有费用,而总成本则是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求成本总额,它是由固定成本(即在一定限度内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化的费用)和可变成本(即随产量变动而变化的费用)两部分组成。

设某种产品的产量为Q,于是我们可以把总成本看成是产量Q的产量的函数,即,最简单的成本函数有这样几种形式:

(1),其中c为固定成本;pn(Q)为可变成本,它是Q的一个n次多项式。特别当n=1时,即这时总成本为线形函数,其中a表示增加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单位成本;

(2)

(3)这里的a,b,c,d均为正常数。

由平均定义可知,平均成本KA,就是指单位产品的成本,即

根据边际的定义,边际成本KM可以用总成本KT对Q的导数来表示,即

例如,当总成本为时,平均成本为而边际成本为。

由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边际实际上刻画了一个经济的变量y对另一个经济变量x的绝对变化率。在实际过程中讨论对x变动的敏感程度时,往往离不开计量单位(即量纲),这样就很难比较使用不同的量纲时y对x的敏感程度。因此,我们必须采用不依赖与任何单位的计量法,这就是弹性。在经济分析中,弹性表示一个经济y对另一个经济变量x微小的百分比变动所作的反应。严格地讲,就是当自变量x的变动趋向零时,x的微小变化的相对变化率去除由它引起的因变量y的相对变化率所得到的比值的极限。在数学上,函数的弹性可以用导数与平均函数的比值来表示,即,可见,在经济弹性又可以理解为边际函数与平均函数之比。

设需求函数为,则需求量Q对于价格p的弹性为

例如,当时,有而当时,有

这里,需求量Q对于价格p的弹性为-bp,说明了价格增加1%时,需求量减少bp%。

对于一般的可导函数,则表示当自变量x变化1%时,函数f(x)变化的百分数。例如,当f(x)=c时,由f’(x)=c,得到=0即常数函数的弹性为零。

三、总量函数

在经济分析中,与边际概念相应的是总量函数的概念,例如,边际成本与总成本,边际收益与总收益,边际产出与总产出等。

设边际函数(即总量函数的变化)为f(x),求在区间[a,b]上的总量F。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一元积分学中的微分法来解决;

分割区间[a,b],设其中任一小区间[x,x+dx]上的总量为,由于的线性主要部分

故有这就是说,总量边际函数从a到b的定积分。

例如,某种商品的边际收益为RM(Q),则销售N个单位时的总收益RT可以表示为

又如,某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为KM(Q),则从产量a到b的总成本KT可以表示为

四、应用举例

例1 生产某种产品的总成本函数KT(单位:元)是其产量Q(单位:t)的函数。试讨论

(1)当产量Q=100t时,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各是多少?

(2)当产量Q为多少时,平均成本最小?最小平均成本是多少?

解 设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分别为卡KA(Q)和KM(Q),则于是,有

(1)(元)(元)(元)

(2)由,解得Q=200,且,即当Q=200t时,平均成本最小,最小值为(元)

例2 设某种产品需求量Q是价格p的函数:求需求量Q对于价格p的弹性。

解 由

根据弹性的定义,有

例3 设生产某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60万元,每周生产Q台时,边际成本为KM(Q)=0.6Q-2(万元)。设该产品的每台销售价格为10万元,试讨论每周生产多少台时所获得的总利润最大。

解设总成本,总收益和总利润分别为和,则有其中总成本KT(Q)可由边际成本KM(Q)通过不定积分求出;

考虑到Q=0时,企业仍需支付固定成本60万元,故KT(Q)=60,代入上式得到C=60,于是

而总收益RT=10Q,因此总利润为

篇2

关键词 房地产 市场主体信用分析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房地产开发市场主体———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信用缺失,影响了工程竣工验收、按期交付使用、顺利办理产权,损害了购房业主的合法权益,给房地产开发监管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给政府监管提出很高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要求政府致力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加强政府监管、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至关重要。

1 房地产开发中市场主体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

为了加强对城市房地产的管理,政府职能部门在建设项目前期阶段实施行政许可,并负有后续监管的责任。由于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是建立在申请人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真实性负责的基础之上,因此,不再对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如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工程规划许可证》时,不再对建设单位报送的施工图建筑面积进行核算,使得机会主义者有空可钻,提供虚假数据。而且,行政机关存在重审批、轻管理的现象,使得建设、施工单位有机会随意变更规划指标。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中各市场主体信用缺失,主要体现在:

(1)违法建设。体现在不按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办理相关的行政许可手续,前期手续不齐全,产生工程质量安全隐患。

(2)前期阶段。体现在有些建设单位虚报建筑面积,施工图实际的建筑面积大于申报《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筑面积;办理《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图纸不是经过审查的图纸,造成两套不同图纸而超建的现象;绿地率达不到规划要求。

(3)实施阶段。体现在有些建设、施工单位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违反设计条件,如擅自变更轴线位置、加层建设,使得实际建筑面积超过《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准的面积。

(4)竣工阶段。体现在有些建设单位携款逃跑、下落不明,建设项目无法按正常程序办理验收手续,导致购房人无法办理产权证,有些还给物业管理带来“后遗症”。

2 信用缺失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上述现象的产生与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和有限理性有关。

(1)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信用缺失的原因。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信用缺失的本质是经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按照威廉姆逊的定义,机会主义倾向指人们借助不正当的手段谋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倾向。目前,政府管理不到位给机会主义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房地产开发周期长、环节多,参与的市场主体多,管理部门多,由于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存在“重审批轻管理”现象,使得管理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管理制度不健全,出现管理真空地带。行政管理的缺位,使市场主体的失信行为有时不会被发现,即使被查实,也只须交纳罚款,而罚金数目远远低于其所获得的经济收益,起不到强有力的威慑作用。市场主体选择不诚信,却得不到惩罚,仍能获得额外的经济效益,说明我们目前的制度安排有利于不诚信的行为。

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尽管房地产开发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可能完全根除,但是可以通过制度建设,依靠内部和外部两种强制力来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增加市场主体信守诺言和履行承诺的可能性。

(2)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信用缺失的原因。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不对称是房地产开发中市场主体失信的根源。信息不对称,使市场主体机会主义倾向得以显现,这种倾向分为事前、事后两种,事前称为逆向选择,事后称为道德风险。

在前期报批阶段,非对称信息将导致市场主体的逆向选择。例如在报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建设单位知道审批部门不核算建筑面积,出于机会主义的动机,虚报建筑面积;而建设单位在过去有虚报建筑面积的行为,但行政管理部门对此并不知情。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房地产开发周期长,同一单位可能会有多个项目交叉运作,存在前一个项目未竣工验收,后一个项目又进行前期报批;二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多,有些是专门为项目开发而成立的项目公司,行政管理部门很难判断A公司的失信行为是否应记到B公司头上;三是有些建设审批权下放,市、区两级审批机构难以知悉某市场主体过去是否存在失信行为。

在建设阶段,非对称信息将导致市场主体的道德风险行为,即管理部门难以监督市场主体的行动而导致的风险。管理部门管理的目标侧重于全局性,重在培育诚信市场,对具体项目的管理大多采取抽查的方式或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市场主体可能利用这个管理漏洞,随意变更规划指标,给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按期交房、产权办理等方面留下后遗症,严重损害了购房业主的合法权益。

尽管市场主体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可能产生失信行为,但市场主体选择守信还是失信,是个博弈的过程。如果其失信的短期利益所得大于长期利益损失,他会选择失信。目前对市场主体失信行为的处罚机制促使市场主体选择失信。例如超面积建设,以厦门为例,超建1m2,规划管理部门依据规划法律规章对违法建设单位进行处罚,处罚标准按违法建设部分土建工程造价的60%即180元/ m2;土地部门要求建设单位补交超建部分的土地费用,房地产售价在5 000元/ m2左右,收入与费用相抵,仍有 3 000元/ m2以上的盈余,超建的效用太大了。

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使失信受损、守信受益,让人们真切地认识到诚信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是一个永远受用的无形资产。

3 解决思路

为解决上述失信行为,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可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形式,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以法律为保障、道德为支撑的有效管理体系。

(1)建立系统、完善的行业信用法律体系。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房地产开发管理的法律规章,但这些法律规章并非专门针对信用,对企业的信用行为没有建立起与“规范授信、平等授信机会”相应的法律准则和约束体系。而且,目前并没有一个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综合管理部门,各系统的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整合,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因此,我们必须加快信用立法步伐,制订行业信用方面的专门法律,并建立有效整合信用信息的综合管理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有法可依的法律环境。

(2)加强建设项目前期审批管理。对建设单位虚报建筑面积、设计单位超面积设计的情况,可以通过加强政府审批、审查部门间的协作,共享建设审批成果来加以解决。即在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施工图技术审查时,审图机构除对施工图进行结构安全和强制性标准、规范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外,还应对建筑面积进行核算,确认是否超过规划局批准的建设工程方案所核定的面积指标。建设单位报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必须同时提供施工图审查机构核算的建设面积,作为规划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面积控制的依据。规划部门确认施工图审查意见书的面积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的面积一致时予以发放批文。对出现两套不同图纸而超建的现象,可以通过完善施工图审查的操作办法来加以解决。

(3)加强规划放样验线的批后监管。为减少擅自变更轴线位置而导致建筑面积增加的行为,很多地方增设±0.00验线环节,要求建设单位将±0.00验线资料报送规划管理部门盖章确认后才可进入下一道工序,这样再加上测量所花的时间,整个时限较长,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而且由于±0.00验线不属行政审批事项,增设±0.00验线环节,有以加强行政管理之名、滥行行政审批的嫌疑。

(4)加强违规查处力度。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机制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罚机制,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保护守信企业、购房业主的合法权益,为房地产开发中各市场主体信用制度建设奠定基础。对违法、违规的市场主体的行为,包括设计单位不按相关管理部门批准的立项、规划等批准文件及方案进行施工图设计,建设单位对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出超建、扩建等违反规划指标要求的或不办理建设项目前期手续,施工单位不履行监管职能或监管不到位,目前法律规章均有明确的罚款、降低资质直到清除市场等处罚规定,关键在于行政执法机关能否掌握到失信行为,并严肃查处。

(5)加强和完善信用信息的披露。在市场经济中,加强和完善信用信息完善披露制度,增强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各市场主体信用行为记录进行记载,任何市场主体有失信行为,就会进入信用记录系统,并将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曝光,公众通过高科技手段,可以很便捷地查到这些不良记录。这些信用信息也应迅速传递给招投标管理单位,各专业招投标评标企业信用时就有了更为直接、客观的依据,将影响到投标企业是否中标。

篇3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慢性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

【中国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22-01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品价格控制,制定医疗保险用药目录,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

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3种:最小成本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收益分析。

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较局限。

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三种常见慢性病简介:

高血压是我国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在不断上升,成为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我国2001年35-74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达27.2%。全国每3个家庭或11人中有一人患高血压,总数达1.3亿人。而在高血压患者中,2001年知晓率44.7%,治疗率28.2%,控制率8.1%。高血压患者必须终生服药,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如何选择疗效好又经济且患者能长期服用的医保药物很重要。我们用药物经济学的方法对5种常用药物高血压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为患者如何使用最合理的费用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提供参考血脂异常特别是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年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已普遍增高。高胆固醇平均患病率超过30%,在部分人群中接近50%。同时,超重,高血压,2型糖尿病以及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的高TG和低HDL-C患病率也有增高趋势。我们选择三种常用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为患者选择最佳降降胆固醇方案。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90%以上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2002年为4.5%,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约有5000万人,约占全世界患者总数四分之一,而且还以每年120万人的数目递增。糖尿病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及总体健康程度已跃居非传染疾病的第三位,我国每年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的费用已达164.51亿元,已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选择最常用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四种药物,选择最佳降血糖药物。

1资料与方法:

我们选择我院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入选标准的高血压组305人,糖尿病组130人,高胆固醇血症组125人,各项基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各方案中药物成本均以当前药品零售价格计算。

根据各人用药习惯随机分成各药物组,定期采集治疗数据,观察期结束后分析数据。

1.1 入选标准:高血压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的诊断标准,年龄35~84岁。入选条件:舒张压(DBP)≥12.0kPa和(或)收缩压(SBP)≥18.6kPa,以下情况除外,症状性高血压,心、肝、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患者以及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过敏者。糖尿病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的诊断标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年龄36-71岁,空腹血糖7.0-13.0 mmol/L;单纯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一月以上,未使用胰岛素治疗。

高胆固醇血症根据1997年《血脂异常防治建议》,胆固醇(TC)>5.2mmol/L者入选。排除标准:排外家族性高脂血症、内分泌代谢失调及慢性肝、肾疾病。

1.2观察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

高血压疗效判定标准 血压测量,应用袖带水银柱血压计,取坐位右肱动脉血压,用药前3日不同时间测3次血压取其平均值作为用药前血压。服药后每2周测血压1次,总疗程6周,在第4、6周分别测2次血压,取平均值作为治疗后的血压值。同时随访观察不良反应。显效:舒张压下降≥1.3kPa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7kPa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虽≤1.3kPa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3~2.5kPa;无效:未达到上述水平者。

高胆固醇血症疗效判定标准:所有患者于服药前,服药8周后查TC,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同时随访观察不良反应、合并症及治疗效果。(1)显效:,TC下降≥20%(2)有效:TC下降≥10%,

糖尿病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于服药前,服药8周后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静脉空腹血糖(FPG),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同时随访观察不良反应。(1)显效FPG4.4-6.1,HbA1c7.0,HbA1c>7.5。

总有效率包括显效和有效。

1.3结果和分析:

(1)结果:

高胆固醇血症组

糖尿病组

(2) 结果分析:高血压组5种治疗方案降压疗效相近,成本伲福达组明显低于其他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伲福达为最佳高血压治疗药物。

高胆固醇血症组三种药物降胆固醇疗效相近,成本最低的是舒降之组,不良反应最低的也是舒降之组,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舒降之为最佳降胆固醇药物。

糖尿病组E/C最低的是君力达,而疗效同其他品种相当,没有显著差异,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 君力达为最佳降血糖药物。

2.讨论

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的目的是节省开支,在临床上药物治疗过程中拟定出合理成本效果处方,为治疗和合理用药决策科学化提供客观依据。因此临床医师在用药治疗时应把安全、有效、经济融为一体,既考虑治疗效果和费用支出,也考虑社会与个人付出代价。这样使得患者在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的同时,承受较小的经济负担,使治疗费用最合理,药品得到合理使用,也减少部分药源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三种慢性病均需要终生服药,有的患者同时有多种慢性病,所以选择有效,安全,经济的药物,对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控制疾病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灵,张婉婷.4种用药方案治疗II型糖尿病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753-754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486.

篇4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 药品费用 控制

近年来, 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 的速度增长, 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 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 左右来源于药品, 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 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 二是不合理因素, 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 医疗补偿机制不完善, 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 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 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 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 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 如药物利用评价[1 ] , 药品价格控制, 风险共担合同[2 ] , 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 ] , 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 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 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 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 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 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 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一、药物经济学。

(一) 定义: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 ics) 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 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 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 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 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 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 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 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 研究方法: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 最小成本分析(co stm in im izat ion analysis, CMA ) ,成本效果分析(co st effect iveness analysis, CEA ) , 成本效用分析(co st u t ility analysis, CUA ) 和成本效益分析(co st benef it analysis, CBA )。

1. 最小成本分析: 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 比较何种药物治疗, 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 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 应用范围较局限。

(h t tp: ??w ww 1hi1381net)2.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 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 而采用临床指标, 如: 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 (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 成本与效果比值, 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 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 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 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 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 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 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 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

3.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 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 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 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 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 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 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采用效用函数变化, 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adju sted life years,QAL Y) , 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 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 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 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 因此, 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 还具有普遍性, 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 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 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 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 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 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 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 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 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 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 实施步骤: 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 个步骤来完成: (1) 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2) 确立研究的观点; (3) 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 (4) 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 (5) 结果的货币价值; (6) 资源的区分; (7) 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 (8) 决策分析; (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 (10) 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

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 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 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 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 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 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 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 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 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 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 越大, 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 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 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 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 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二) 用于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医疗用药报销范围: 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 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 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基本医保医疗用药核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形成的。用药核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 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 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 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 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 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 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 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 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 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 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 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 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 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 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 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 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 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 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 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 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 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 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 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 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 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 因而其针对性较强, 目的比较明确。

(五) 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 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 尤其是药品服务, 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 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 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

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 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 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 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 知之甚少, 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 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查仲玲1 药物利用研究1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1996, 2: 112.

篇5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费用,药品控制

PharmaceuticaleconomicsanditsroleincontrollingdrugcostsHeZhigao,ChenJie,Dept.ofResearchonHospitalAdministrationofShanghaiUniversityofMedicalSciences,200032

AbstractControllingtheriseofdrugcostshasbecomeaproblemwhichisindireneedofsolution.Thestudyofpharmaceuticaleconomicsprovidesanewapproachtothesolutionoftheproblem.Thepaperoffersanintroductiontothedefinition,researchmethods,applicationstepsandfunctionsofpharmaceuticaleconomics.

KeyWordsPharmaceuticaleconomicsCost,DrugControl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物利用评价[1],药品价格控制,风险共担合同[2],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一、药物经济学

(一)定义: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CostMinimizationAnalysis,CMA),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Analysis,CUA)和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CBA)。

1.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较局限。

2.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s,QALY),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实施步骤: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个步骤来完成[4]:(1)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确立研究的观点;(3)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4)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5)结果的货币价值;(6)资源的区分;(7)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8)决策分析;(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10)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二)用于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进行的。用药报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

(五)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尤其是药品服务,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知之甚少,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作者单位:200032上海医科大学医院管理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查仲玲.药物利用研究.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2:112.

2郑淑鹏.美国受控医疗计划的药品政策.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4.4∶165.

篇6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疗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物利用评价[1],药品价格控制,风险共担合同[2],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一、药物经济学。

(一)定义: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costminimizationanalysis,CMA),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analysis,CUA)和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CBA)。

1.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较局限。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1lunwennet1net)2.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s,QALY),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实施步骤: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个步骤来完成:(1)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确立研究的观点;(3)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4)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5)结果的货币价值;(6)资源的区分;(7)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8)决策分析;(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10)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

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二)用于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基本医保医疗用药核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形成的。用药核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

(五)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尤其是药品服务,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

篇7

【关键词】资源经济学;方法论;分支;发展方向

一、资源技术经济学的相关概述

(一)资源技术经济学的定义

资源技术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源技术和经济之间辩证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事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评价并规划人类特定资源系统,并采用各种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一门科学。资源技术经济学是技术经济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主要是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中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领另外也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学科。资源技术经济学研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预测性、统一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对于解决日益复杂的问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资源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资源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在资源开发利用的生产实践中,通过经济和技术的最佳结合而采取最佳的技术方案,从而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果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会进行经济技术方面的规划、计算、分析和决策等。总的来说,资源技术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查理技术因素发展和运用经济效果的规律性。

(三)资源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根据我国当前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情况,资源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经济研究、资源规划技术经济研究、加强资源技术经济宏观和微观方面的研究、加强资源技术经济应用方面的研究、深入进行资源技术经济基本概念、指标体系和基本数据的研究以及资源技术经济政策和保护的研究这六大方面的内容。

二、资源技术经济方法论

资源技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应当既具有定性分析,又具有定量分析的特点,其中政策模拟、价值分析和政治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分析属于定性分析,而系统分析方法、优化规划法、投入产出法和数学模型等方法都属于定量分析方法。资源技术经济学方法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为:基础方法和基本方法,下面是对二者的详细介绍。

(一)资源技术经济学的基础方法

到目前为止,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有上百种,但是对这些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主要有效益评价法、系统综合法和方案选优法这三种。这三种方法都比较直接简练,而且主体比较明确。对资源技术经济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估计和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也是为了获得资源开发利用能够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的途径。

(二)资源技术经济学的方法体系

资源技术经济学的方法不是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方法,而是为了分析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问题,通过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服务妓院技术研究和开发项目的建设。资源技术经济学的方法体系主要有状况调查法、未来推断法、方案创优法、效益评价法、方案选优法、不确定分析法、因素分离法和系统综合法这类,每种方法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各不相同,而且各自具有自身的优缺点,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资源评价法、敏感性分析法以及ABC分析法等,在使用中应当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择最适用的方法。

三、资源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分支

资源技术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相当广泛,由于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不同,使资源技术经济学产生了很多分支学科,例如社会资源技术经济学、经济资源技术经济学和自然资源技术经济学等属于资源系统构成所分的学科,而水资源技术经济学、生物资源技术经济学、气候资源技术经济学和土地资源技术经济学等则是按照自然资源系统的构成进行划分的。每种资源根据其构成情况还能够分为很多技术经济问题,例如生物资源技术经济学可以分为水生物资源技术经济、家禽家畜资源技术经济、野生动物资源技术分析、森林资源技术经济以及微生物资源技术经济等多类技术经济问题;谁资源技术经济学又可以分为地表水资源技术经济和抵消水资源技术经济这两大类技术经济问题。由此可见,资源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分支众多。

四、资源技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一)研究解决资源开发利用实践提出的课题

在今后,随着知识的进步,资源经济学会研究解决资源开发利用实践提出的客体,例如资源开发利用的资金投入规模问题、速度和效益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多方面的课题,从而更好解决资源开采利用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今后资源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会日益系统化,对方法论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理论来丰富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对于具体的方法,要善于运用数学模型来分析研究对象;对于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在今后还要进一步拓宽,并研究资源保护的技术性和经济性、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的协调、资源技术进步的度量、方向、途径以及应用等各方面的问题。

(三)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资源技术经济学

我国的资源技术经济学理论是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中产生并发扎起来的,是我国自己创立的经济学的一门新的学科分支,在今后应当加强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不断吸收信息论、控制论、现代工程技术和经济方法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不断建立其具有我国特色的资源技术经济学体系,为我国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作出更多贡献。

五、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今后会加大对资源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力度,研究的内容会日益丰富,研究方法会日益多样化,从而更好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各种难题,同时有利于进行科学决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提高,进而更好指导实践活动,促进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一致发展。

篇8

在经济研究论文中计量经济学模型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经典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PanelData模型、离散被解释变量模型、受限被解释变量模型、非参数模型、非线性模型和其它模型。对这些模型应用研究在清华大学霍玲对1984-2004年《经济研究》刊登的全部计量经济学论文模型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时得出以下结果:经典单方程模型仍然是计量经济学论文最常用的模型方法,占总数的63.8%;其次依次是宏观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离散选择模型、宏观PanelData模型和其它模型;最后还有一些新型的计量模型方法,例如微观PanelData模型、经典联立方程模型、其它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简单非线性模型、复杂非线性模型和完全非参数模型等。

她认为之所以经典线性回归方程仍然在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占主导地位,直观原因是这个方法比较容易直观使用,另一个原因是相当多的论文主要是因素分析对研究的变量产生显著影响程度,而这背后的经济理论是不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模型假定为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

二、计量经济学模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启示和展望

1、在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以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为主从以上综述中得知,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应用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这两类模型从需求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两个方面解决我们面临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需求性上来说,例如金融市场时间序列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分析等,都是经济研究中的热点;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说,一手数据的是否容易获取对研究的成败起决定作用。

2、更为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将涉足计量经济学模型我们已经了解到在西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例如: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就是将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应用到婚姻经济学、种族经济学等社会现象中;而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福格尔和诺斯更是在经济史研究中采用计量分析。由此可见,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注重物质生活的今天,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尖锐,而这些问题与矛盾往往与经济分不开,就会吸引各个学者的注意力。而学者的研究探讨往往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

篇9

摘要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药物经济学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本文对药物经济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及作用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药品费用控制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疗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物利用评价[1],药品价格控制,风险共担合同[2],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一、药物经济学。

(一)定义: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costminimizationanalysis,CMA),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analysis,CUA)和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CBA)。

1.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较局限。

2.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s,QALY),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实施步骤: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个步骤来完成:(1)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确立研究的观点;(3)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4)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5)结果的货币价值;(6)资源的区分;(7)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8)决策分析;(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10)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

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二)用于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基本医保医疗用药核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形成的。用药核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

(五)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尤其是药品服务,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

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知之甚少,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查仲玲1药物利用研究1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2:112.

篇10

1、经济统计学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经济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2、经济统计学主要研究统计分析原理和统计分析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通过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养成良好的数学和经济学素养,掌握常用的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及相关软件的使用技能,具备在政府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处理,管理与咨询、经济分析预测等工作的能力。

3、主要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代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现代回归分析技术、抽样技术、市场调查与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运筹学、统计分析软件(Excel、SPSS、SAS)、计量经济学及计量软件(Eviews)、会计学、管理学、国民经济核算、统计预测与决策、经济博弈论、风险管理、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金融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证券与期货投资分析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1

[关键词] 上市后中药;药物经济学;技术规范;评价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对医药资源配置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其评价和研究的视角主要包括社会角度、患者角度、医疗机构角度和保险方角度。不同的研究角度需要计量的成本和产出范围是不同的。在中药上市前评审和上市后评价中,药物经济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目前已经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部门制定出了适合本地区的40多个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用于指导和规范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开展较晚,为了规范中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于2011年推出了《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1]简称“指南”。

与一般西药相比,中药的特点有相对较好的耐受性、资源的依赖性、批次间的不稳定性等,决定了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与实施的独特性。中成药的经济学研究属刚起步阶段,研究与实施难度大。中成药经济学评价的模式还有待于逐步探索。本文在“指南”的基础上,从中成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技术角度首先提出了制定《中药上市后药物经济学评价技术规范》,其目的是规范中成药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案的设计、实施细则,使中成药药物经济学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1 范围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已上市中药包括中成药、按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及其他用药途径的中药制剂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2011年版);《美国药物经济学指南》(2009年版);《荷兰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2006年版);《澳大利亚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2007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3.1 前瞻性药物经济学试验[1](pragmatic clinical trial) 前瞻性药物经济学试验是专为药物经济学研究设计,能反映现实条件下药物的治疗效果,具有很好的外部真实性,但由于取消了外部限制、受试者依从性差和混杂因素多,因而内部真实性较低,又因其费时费力故很难在短期内推广。

3.2 平行研究[1](piggy-back) 平行研究将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药物临床试验相结合,通常在药物临床Ⅳ期试验进行经济学评价,这是目前制药企业对新药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时较常采用的设计方法,具有很好的信度和内部效度,但其外部效度低。

3.3 回顾性队列研究[1](retrospective cohort design) 回顾性队列研究是回顾性研究设计中的首选方案。有关数据大多可直接获得,成本较低,研究时限也较短,有较好的外部真实性。队列研究要求对任何可能的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多种疾病并发状况等因素进行控制,但仍存在选择偏倚,需要辨别并加以控制。

3.4 混合研究设计[1] 混合研究设计主要是以上几种研究设计方法的综合运用。通常从前瞻性的临床试验或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已获得足够的临床效果数据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回顾/横断面调查继续收集有关成本数据。混合研究设计是一种省时省力的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在没有条件开展前瞻性研究时可以作为替代选择。

3.5 成本[1](cost) 成本是指实施预防、诊断或治疗项目所消耗的资源(人、财、物、时间等)或所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成本的确认(cost identification)、成本的测量(cost measurement )、贴现分析(discounting)以及不确定性分析(uncertainty analysis)。从社会化的观点出发,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又分别包括医疗成本和非医疗成本。

直接医疗成本(direct medical cost)是指直接与治疗干预有关的成本。如预防、诊断和治疗费用等等。

直接非医疗成本(direct non-medical cost)与治疗干预有关的非医疗成本也应该包括在分析中,如病人的交通费、营养费等。

间接成本(indirect cost)通常指由发病或死亡引起的生产力丧失,计算时通常需要分摊处理。

隐性成本(intangible cost)由于某种疾病、状态或干预导致的疼痛、痛苦等无形损失。

增量成本(incremental cost)将多种医疗干预措施进行对比时,一种干预措施相对于另一种干预措施增加的成本。

3.6 效果[1](effectiveness) 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评价优先使用实际效果指标。当只能获得试验条件下的临床疗效(efficacy)指标时,建议根据相关模型用临床疗效指标估计效果指标,再进行分析。如果不能进行模型估计,仍可以采用临床疗效指标进行评价,但应当说明在理想条件下和实际使用状态下的可能的偏倚,并进行敏感性分析。为了提高不同干预措施之间的可比性,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应该尽可能采用终点指标(final endpoints)。如果获得终点指标有困难,也可以采用比较关键的中间指标 (intermediate endpoints)进行分析,但应提供相应的研究文献依据,说明中间指标与终点指标之间的联系和相关程度。

3.7 效用[1](utility) 测量健康效用值时,当目标人群为健康人群时,建议使用通用(generic)效用值测量量表。当目标人群为患病人群,且有适合该病种的效用值测量量表时,建议使用疾病专用(disease specific)效用值测量量表。当目标人群为患病人群,但没有适合该病种的效用值测量量表时,建议使用通用效用值测量量表。健康效用值的测量工具可参照《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推荐的量表。

3.8 效益[1](benefit) 直接效益(direct benefit)是指干预措施所节省的卫生资源。在测量直接效益时要特别防止双重计算,即避免将所改变的卫生资源同时计入成本和健康产出变量当中。

间接效益(indirect benefit)是指实行干预措施后所减少的病人健康时间的损失或劳动生产力恢复带来的效益;无形效益(intangible benefit)是指实行某项干预措施后减轻或者避免病人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以及康复后带来的舒适和愉快等。这两者的量化没有直接发生实际货币交换的收益,因此需要一定方法予以测算。

3.9 成本效果分析[1](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CEA) 成本效果分析指导思想基于受限制的最优化方法,即成本的效果最大化或效果的成本最小化。健康结果以物理或自然单位表示。自然单位可以是临床各种单位,如减少的血压毫米汞柱、临床量表评分的改善;也可以是临床终点指标,如失能天数、挽救生命数和生命年的延长。是药物经济学评价中使用最广泛的评价方法。当研究药物与对照的临床结果(如功效和安全)相同时适用成本最小化分析(CMA),即直接比较成本的大小。

3.10 成本最小化分析[1](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 CMA) 成本最小化分析又称为最小成本分析,当2种备选治疗方案的结果(效果和安全性)相同时,根据成本来比较这2种治疗方案相对经济性的一种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即直接比较成本的大小。

3.11 成本效用分析[1](cost utility analysis, CUA) 成本效用分析是以质量生命调整年作为健康产出,对2个或多个可选择的医疗干预进行经济学评价方法。是CEA的效果采用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s)来表示的一种特殊形式。QALYs同时考虑了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和数量的变化,由于采用单一成本指标(货币)和效用指标(QALY),适用于临床结局指标不同的各种不同治疗药物之间的比较。

3.12 成本效益分析[2](cost benefit analysis, CBA)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基础是福利经济学的帕累托改善的标准原则。将成本和结果均转换为货币单位,对2个或多个可选择的医疗干预进行经济学评价方法。但由于效益难以精确测定而较少使用。目前常用估计效益的方法有人力资本法(human capital approach, HCA)和意愿支付法(willingness to pay,WTP)。

3.13 贴现[1](discounting) 贴现是指将未来成本和未来结果转化成现值。贴现率(discount rate)一般为市场利率,建议采用1年期的国家指导利率或国债利率进行贴现。对于健康产出,建议采用与成本相同的贴现率进行贴现和敏感性分析。

4 药物经济学评价主要内容

4.1 目的和研究角度 中药上市后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目的是中药上市后的药物治疗疾病进行的成本-效果分析,提供成本效果最佳的药物治疗干预方案,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优化药物资源配置。

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可以站在国家、企业、医疗服务提供者(医院等)、第三付费方及终端消费者等不同的立场,分别从全社会、产业、医疗服务提供者、保险机构和患者等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来进行。评价立场和观点不同,评价的目的或目标也随之而异。从全社会角度出发的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评价的目的是实现全社会药物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进而实现社会群体健康状况的最大程度改善;从医疗服务提供者、保险机构角度出发的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评价的目的是如何以尽可能少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患者个人角度出发的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评价的目的是如何以尽可能少的个人支付,实现自身健康状况的最大程度改善。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报告对象明确研究角度,应当自始至终坚持研究角度的一致性。一旦研究角度确定,研究设计、分析方法、成本和效果的测算等一系列评价过程也随之确定下来。

4.2 评价的药物 由于甲类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中的中成药多为通用药,其成本效果已不用证实,不需要进行评价。而对于“疗效较好,价格略高”的新药进入乙类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时,可以通过药物经济学评价来比较新药与常规用药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决定某一中成药是否可以进入各省的乙类药品目录提供依据。

用于治疗艾滋病、恶性肿瘤、罕见病等的新药;治疗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新药;突发事件应急所必需的药品等药品不需要进行评价。缺少替代品的或者替代品少的药品不需要进行评价。在疗效上没有明显优势的,或不具成本优势的药品也没有必要进行评价。新上市的,存在众多替代产品的药品需要进行评价。对于具有传统疗效的中成药要有重点地开展经济学评价,治疗同一病症有中、西医治疗方案的,不同品牌的同种中药质量差异较大的,有多种剂型的,这些中药品种应该作为评价对象。

4.3 评价的研究设计 药物经济学评价设计包括前瞻性的“平行”研究和药物经济学临床试验、回顾性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模型法研究设计及混合研究设计[3]。药物经济学临床试验是药物经济学评价常用的方法,也可接受二次数据的Meta分析,但必须保证研究文献的同质性[4]。诊断应采用“病”“证”结合的模式。

4.4 评价指标的选择 由于中成药是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而成的剂型,组成成份较多,常常具有多重疗效。评价前应预先确定疗效评价的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临床效果可以有多个评价指标,包括主要/次要疗效、辅助效果、不良反应。疗效评价标准应参考我国和国际颁布的评分标准。

中药从整体把握疗效,全方位调节机体功能,因此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对照药物的不同,确定疗效评价标准。当中成药有多重疗效时,选择主要疗效来进行衡量和评价。使用生物生理学指标、临床疗效指标和健康指标,中成药的疗效应该按照相关病症的权威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临床疗效的评价可以采用“病”“证”结合模式进行,也可以采用综合评价;由于病人伴随有其他疾病,因而需要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时,这些药物难免与被评价药物存在协同、拮抗等联合作用,干扰了对被评价药物的效果的准确判定,这时可以进行被评价药物使用前后的自身前后对照,或者对病人进行配对比较,以消除其他配伍治疗对该评价药物的影响。

由于中医治疗基本上不会使用单一的某一种中成药进行治疗,而是要与其他中成药或者其他西医手段配伍治疗(以下称之为“基础治疗” ),这时可以设计3组治疗方案:被评价中成药+基础治疗组(A+O),常规对照药+基础治疗组(C+O),基础治疗组(O),分别测量3组的疗效,通过分别与基础治疗组(O)的比较获得被评价中成药和对照药的疗效,对中成药疗效的判定,除正常理化检查,还应结合治疗前、后中医诊断的结果,并与前述理论假设的中医诊断预期结果进行比较,以接近程度进行评估。

4.5 产品描述、目标人群描述和疾病经济负担 考察要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药物对目标人群总体定疾病的总成本,从宏观层面研究疾病对全社会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优先重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在对产品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时需要明确药物的适用人群,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目标人群应当采用流行病学特征描述受试者的类型,如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有或没有其他并发症或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社会经济特征等。

4.6 明确药物临床定位 全面阐述药物的治疗范围,如果范围狭窄,要准确表达限制的范围;如果范围较广,则要指明针对的主要适应症。同时要考虑临床有合并用药的情况。由于某些中药的组成成分较复杂,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适应症复杂临床定位多不明确,在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时需明确临床定位,对相应适应症进行成本-产出分析,为了确定临床定位,在药物经济学评价前,进行相应的临床调研分析以明确药物临床定位。

4.7 对照药物的选择 中药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建立在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因此对照的选择非常重要。原则上,对照的选择应遵循公正平等的原则。药物的对照通常是标准治疗方法或常用方法,可以是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标准对照是常规医疗中效果被证明的首选治疗方法。对照药应选择适应症相同的常规治疗药物;若药物属于新的治疗类别,则选择适应症最相近的药物作为对照。如果某些疾病目前仍然无有效的医疗措施或不建议干预,可以与安慰剂进行比较,但需说明无医药干预的临床合理性。

4.8 评价人员的要求 必须经过培训,拥有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熟悉研究背景和要求,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

4.9 成本测量 从社会化的观点出发,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又分别包括医疗成本和非医疗成本。

成本是资源(Q)数量向量和单位价格(P)的乘积。每种资源数量应以自然单位列出。直接成本的单位价格采用市场零售价格进行估算。

间接非医疗成本计算有3种方法:人力资本法、意愿支付法和摩擦成本法(friction cost method)。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是人力资本法,即采用年平均工资来测算因患病或死亡带来的社会经济的损失[4]。意愿支付法是指一个人愿意确保健康和接受某种治疗干预自愿支付的最高金额,通过对受试者的问卷调查获得,采用此方法要特别说明研究中的假设、提问方式、测量效益的范围、问题的语言表述等等。由于受试者回答受保健系统和许多因素影响,调查方法还有待改进。“摩擦成本法”的基础是疾病导致的生产损失,取决于厂家为恢复生产所花费的时间。指替代受试者工作所花费的成本,常受市场失业水平的负面影响,生产力损失的这段时期称为摩擦期[5]。

4.10 效果测量 药物经济学评价效果测量时选用效果(effectiveness)指标,在进行急性疾病药物经济学效果评价时,多用各种实验室或生物生理学的测量指标(如血压、血糖、血脂、血液学指标、病毒性标志物、病原菌培养转阴)等替代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因不良反应或治疗失败退出临床试验的比例等来评价药物效果。在慢性疾病药物经济学评价时,观察效果的时间一般要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可对结局指标如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生存质量等进行测量。

在药物经济学评价效果测量时也会选择效用(utility)或效益(benefit)指标。具体采用何种指标取决于研究目的、研究角度、研究设计、药物的预期效果和疾病的特点等。中成药上市后药物经济学评价可以首选效果指标。研究时间足够长者,也可以选择效用指标。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健康测量结果转换为以货币单位计量的效益指标。

4.11 不良反应监测 一个药物的所有安全性问题很难确定和预测,一般靠大规模的长期临床监测来确定药物的ADR发生率,ADR类型和特征,药物经济学评价应包括因ADR导致的经济损失及对不良反应进行成本分析和效益风险评估。

4.12 成本和效益的贴现[5] 贴现是指将未来成本和未来结果转化成现值。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项目一般时限较长,如果研究的时间超过1年,就应该对成本和效果进行贴现。为了提高研究间的可比性,所有研究都采用相同的贴现率很有必要。建议应对采用的贴现率进行敏感度分析。

4.13 不确定性的处理 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的学科特点之一是预测性强,也即在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评价过程中所用的数据不是备选方案真正实施于总体后的实际数据,而是备选方案实施于样本而得的数据。由于影响样本和总体实际的成本和收益数据大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这些因素未来的变化具有程度不同的不确定性,加上研究条件的差异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的作用,以及样本数据本身的代表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等有赖于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等等,所有这些影响会导致样本数据与总体实际发生的数据之间很可能存在偏差,从而可能导致评价结论偏倚或错误,最终给患者或付费方带来风险和损失。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决策失误的风险、减少损失,需要了解各种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对备选方案经济性的影响程度,需要了解备选方案对各种因素变化的承受能力,以及对应于影响因素可能的变化,备选方案经济性的概率分布,需要掌握风险条件下正确的决策原则与决策方法。不确定性分析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因此,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评价要结合不确定性分析来进行,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减少决策失误的风险。

从分析方法上来看,既可以使用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也可以使用敏感度分析方法来处理不确定性。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对于独立的成本和效果,可以直接计算95%可信区间来估计其测量的精确程度。而对于成本效果比的可信区间则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椭圆法、Taylor 级数扩展、Box 法、Fieller准则和非参数的bootstrap 法来计算成本效果比的可信区间。如果不知道成本效果数据的分布,可采用非参数方法bootstrap法和jackknife估计技术计算成本效果比的可信区间[6]。

4.14 数据分析 确定型敏感性分析:单因素(one-way sensitivity analysis)、多因素(multi-way sensitivity analysis)、阈度分析(threshold analysis)、极端值分析(analysis of extremes)和情境分析等。

4.15 评价方法 可选用成本-效果分析(CEA)、成本-效用分析(CUA)、成本-效益分析(CBA)、最小成本分析(CMA)来分析中药上市后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7]。

4.16 方法和结果的报告[1] 参照《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格式撰写。本技术规范规定了上市后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流程,通过对上市后中药药物经济学的评价,从而使患者在得到最佳治疗的同时承担最小的经济负担,对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经济、高效的医疗服务以及优化中医药资源的配置具有深刻的意义。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技术规范指导委员会:王永炎,杜晓曦,晁恩祥,翁维良,季绍良,易丹辉)。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课题组.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1(3):6.

[2] 胡善联,陈文.构建药物经济学研究和实践的平台[J].中国处方药,2008(4):12.

[3] 田峰,付莹坤,谢雁鸣.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试验样本含量估算方法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8):1097.

[4] 杨莉,胡善联.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成本测算[EB/OL]. [2007-03-05].http://sph. fudan. edu. cn:81/pe/paper. shtml cmd=uv&scope=pe&lan=zh&id=4028803b111d772801111d8982990006.

[5] 杨莉,胡善联.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成本界定及存在的争议[J].中国药房,2003,14(11):670.

[6] 杨莉,胡善联,陈文.成本效果比五种可信区间日估计法比较[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3):150.

[7] 张方,王曼,杜珺.中医药经济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9,5:44.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ost-marketing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draft version for comments)

XIE Yan-ming1, WANG Xin1,2*, WANG Nuo3, CHANG Yan-peng1

(1. Institute of Basic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875, China;

2. Beijing Bionovo Medicine Development Co., Ltd., Beijing 100024, China;

3.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Pharmacoeconom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st-marketing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post-marketing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can better reflect the clinical and market value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is to make the evaluation process and results regarding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more scientific and fair. Every country′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act as reference guidelines, we have already drawn up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which take into account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these are in preparation for post-marketing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 Chinese medicine.

篇12

随着对《经济分析与SAS》课程认识的加深,以及《经济分析与SAS》在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校经济学、金融学专业从2004年开始也开始开设该门课程。在授课中,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知识结构以及实际需要,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要求相对较低,课时也相对较少(48学时);对统计学没有降低要求,课时仍然为56学时。另外,统计学专业在《多元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等相关课程中还有相应课时保证该专业学生能够更多地掌握SAS软件及其应用。2001年,本课程率先在我校统计学专业中开设。鉴于该课程的实用性以及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性,2004年经济学、金融学专业也相继开设了该门课程。继2003年在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中开设《多元统计分析与SAS》课程之后,该课程逐渐向其他相关研究生专业推广。目前经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研究生都开设了该门课程。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济分析与SAS》由最初的SAS学习到后来的研究生课堂教学,发展日臻完善,但其面临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SAS软件本身面临的挑战。SAS功能强大而且可以实现自由编程,备受高级用户的青睐,但同时它带来的问题是一般用户难以掌握。在平时我们安排学生上机练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SAS程序不太容易写,很容易出错,哪怕在程序中出现一个小小的错误,找到并改正这个错误比较困难。SAS数据管理也是非常强大的,例如可以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管理,但学习掌握它却需要很长时间。SAS软件能够从事回归分析、生存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聚类分析等各种统计分析,但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有序和多元logistic回归以及稳健方法等内容难以实现和掌握。在所有的统计软件中,SAS有最强大的绘图工具,SAS/Graph模块专为绘图设计,但图形制作主要使用程序语言,不易掌握,并且绘出的图形没有其他软件如STATA绘出的美观。二是SAS软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问题。这一问题可能更为重要,限制了一些使用SAS软件从事经济分析的专业范围。在我校,虽然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均开设了《经济分析与SAS》这门课,但由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专业特点原因,SAS的实际运用效果并不理想。经济学专业研究主要集中于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而金融学专业研究则集中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分析。这使得计量回归分析成为了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最为常用的分析方法,而这仅为SAS软件中的STAT和ETS模块,其从事计量回归分析的专业化程度远没有Stata、Eviews等计量软件表现卓越。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浏览一下AER、JPE等国际顶尖期刊,无论是在经济学、管理学还是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Stata软件使用率极高。Stata软件是国际主流计量软件,在计量分析领域的专业化程度远高于SAS软件。因此,对于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经济分析与SAS》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SAS软件具有比较优势的数据整理、数据挖掘和高级统计分析等方面。然而,目前的教学大纲内容仅是基本的数据处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离理想的课程内容设置还存在差距。

(二)课程改革思路

针对《经济分析与SAS》课程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三点改革思路:一是强化学生SAS基本编程能力的训练。SAS学习的最初困难在于其编程,但SAS处理数据的高度灵活性也在于其编程。因此,学好SAS必须先要掌握SAS的基本编程。我们一开始学习SAS编程时感到十分困难是必然的,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必垂头丧气,只要坚持学习下去,能够熟练掌握SAS基本编程,接下来它将为我们随心所欲处理统计数据带来便捷。二是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理论水平。除了统计学专业以外,我校开设《经济分析与SAS》这门课的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学生对于一些比较实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掌握得很少。在各自的教学培养计划中,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仅开设了《统计学原理》这门课,而这门课仅仅涉及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描述性统计,对于高级统计学理论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对应分析以及层次分析法等并没有涉及。三是突出SAS软件在不同专业领域运用时的针对性。对于非统计学专业,SAS教学应该强调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力。统计数据整理涉及SAS编程,统计数据分析涉及多元统计理论的SAS运用。这就要求我们针对经济学、金融学等非统计学专业,我们应该注重SAS/BASE和SAS/STAT模块的教学。其中,SAS/BASE是SAS系统的核心,承担着数据和用户环境的管理以及用户语言的处理,调用其他SAS模块。除了本身所具有数据管理、程序设计及描述统计功能以外,SAS/BASE还是SAS系统的中央调度室。另外,SAS/STAT是最为常用的统计分析模块,覆盖了所有实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提供了多个过程可进行各种不同模型或不同特点数据的回归分析,如正交回归、响应面回归、logistic回归、非线性回归等,且具有多种模型选择方法。可处理数值型、有序和属性数据,并能提供各种有用的统计量和诊断信息。尤其是在多元统计分析方面,SAS/STAT为典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提供了许多专用过程。

三、总结

篇13

关键词:高中数学 经济学 作用 思维方法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类型的学科,其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在其他领域中得到应用,例如几何学在建筑理论中的应用、代数在航空航天科技中的应用等等,经济学作为一门文理结合的学科,在做经济学研究和日常经济思考活动中,数学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从高中数学所学的知识出发,浅析高中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一、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周海涛先生曾说:“数学方法为经济学理论的突破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位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经济学中,数学的很多研究方法都适合于经济学的研究中,一是数学的一大特点是应用的广泛性,由于数学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学中衍生出了很多与数学研究有关的经济分支,例如数理经济学、经济计量学、福利经济学、博弈论等,在这里,博弈论应用的是数学的概率研究,根据不同事情所出现的概率来判断经济中的具体走向和利益得失,经济计量学作为一门经济统计类的门类,应用的就是数学中的统计学,通过对很多数据的合理统计,得出一个固定的结论应用到经济发展中等等。

此外,数学方法不仅能对经济关系和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而且还能对经济现象进行质的分析。因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这个原理应用在数学和经济学中也不例外,通过数学方法对经济学中的质进行分析,考察经济学中从量到质的转化,不失为用数学方法了解经济学原理的好方式。

二、数学思维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数学这门学科应用的思维方式很多,比如逻辑思维、推理思维、逆向思维、归纳和空间立体思维等等,这些思维方式同样可以应用到经济学中。比如经济学就是一个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在经济学中,很多的经济现象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也像数学解题一样环环相扣,每一个看似独立的经济现象都与其他经济现象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经济危机中由于经济危机导致的货币贬值、物价飞涨、银行倒闭、股市低迷等,仔细想来都是与当时的整体的经济形势带来的连锁反应,要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就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而是运用逻辑思维,把这些现象整合起来找出其中的关联,只有这样,才能使真题的经济分析变得客观和全面。

再如逆向思维是数学中需要用到的重要思维,在很多数学问题中,如果正面思考解决不了,就可以根条件层层逆推,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于经济分析也十分有用,比如当一个企业面临倒闭时,这是最后的一种由于经济亏损造成的结果,但要想知道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就需要用逆推的方法,在查账时通过对账目的层层还原,找出该公司在账目中暴露出来的漏洞,在通过对公司资产的还原,统计中亏损的具体数额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立体思维原本是几何中常用到的思维,但是在经济统计中同样适用,因为经济现象和财务数字并不是单纯的、片面的,把数字有机整合的过程也就是构筑立体思维的过程,而经济学图表常出现的立体规划也是运用了数学思维的合理例证。

三、高中数学学习内容在经济学中的作用

高中数学知识在经济学中也能得到很好的运用,例如通过数学的抛物线判断商品的价格走势,数学中的概率问题用以分析商品质量对价格的影响等等,此外,在数学习题练习中,我们也时常遇到一些通过数学公式解决经济学问题的例子:

甲国某一时期,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10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15万亿元,这时货币的贬值幅度为( ),原来标价30元的M商品,现在的价格是多少?

像这道题的解题方法就是用数学公式来解决,具体的算法是先通过流通货币量的增大来计算商品的贬值幅度,通过数学公式算出贬值幅度为[15-10*(1+20%)]/15=20%,再用贬值幅度和货币量的价格比推论出现在价格为15*30/12=37.5元。这道数学题目看似简单,却应用到了很多经济学公式,比如经济学中对于贬值问题的算法,货币需求量和商品增值和贬值的关系等等,如果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像这样的数学题目有很多,我们在计算数学题目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应用到了很多的经济学知识。

综上,本文通过数学中蕴含的经济学知识浅析了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通过数学看经济学,经济学可以变得很简单,因为虽然有很多的经济学术语我们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公式轻而易举的算出经济学中想要求得的答案。其实,任何一个门类的知识都是与其他门类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只要我们能认真的观察,把各种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就会使很多复杂的专业知识变得简单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文修.经济学研究与数学方法――从诺贝尔奖看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J].当代经济科学,2002,(01).

[2]史树平.数学与经济[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篇14

【关键词】成本分析边际分析国防费

一、问题的导入

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是西方经济学和由西方经济学所导出来的其它相关学科常用的分析方法,这两种方法正式由经济学大师们提出来以后,其运用迅速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和世界大环境下,这两种分析方法是衡量一个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个人是否获得利益的主要方法。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其所创作的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此之前也使用了生产成本这一概念,可见顾及成本和未来可获取多少利益的“理性经济人”是我们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的主要方法。

二、对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的科学性的理解

通俗点来讲,所谓的成本就是某某人在某某时间去做某某事情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分析就是利用这些人力物力财力去衡量做这件事在当前和长远上来看是否值得,满足执行者目标的程度。程度越低,就说明耗费的成本越大;程度越高,就说明成本越低。在成本的家族里面成员很多,根据经济学家的不同需求和数学方法的应用分类,有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边际成本、长期成本、短期成本等等。这些成本都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的,就拿机会成本来说,经济学家是这么给它定义的: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它用途中所获得的最大利益。就是说一个牧民拿一块草场去(一种资源)养100头羊或养50头牛(两者只能选一个),选择养100头羊,50头牛就是他的做出选择养100头羊的机会成本;选择养50头牛,100头羊就是他选择养50头牛的机会成本,他还有一个前提:只有这一块草场(资源的稀缺性)。从机会成本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为它确实遵守了自然界的规律和提出了人们所面临的问题:一是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二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理性的(经济人)选择。其它的成本也有它的科学的定义和假设,他们的逻辑结构都是严谨的,所以成本分析是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

边际分析是一种积分分析的方法,它在函数式中的数学的表现是某一个函数的相关变量的导数,即对函数的相关变量求导。它是一种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在经济学上的含义就是某种资源或要素(货币、劳动、土地等)的使用者每增加一单位这种资源或要素(拿去消费或投资等)所引起这种行为在所产生的效果总量上的增量。简而言之就是某人正在做某事,他做这件事的下一个分量动作或单位的更深程度的去做这件事对整件事所产生的效果,即增加一单位的资源使用对整个投入资源的使用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它的种类也是繁多的,如边际成本、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效益、边际技术替代率等等,与成本相比它更有可量化性,因为它是建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来分析的,只要数学模型设的对,数学函数选择得当,它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

三、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在国防费研究中的作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国防费等于国家安全。国防费是一个国家用于国家防务的一项支出,每个国家都或多或少的有这种支出,这样看来国防费是这样一种资源:它是用来产出“国家安全”这种特殊的公共产品的,而这种公共产品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才会显示出来。那么就有人说了,平时我们用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都是看到实实在在的产品,实实在在的效益,实实在在的产量,而生产“国家安全”这种似乎虚无的产品还用这两种方法有什么意义呢?其实不然,先别说有没有意义,但这两种方法确实已经在国防费研究中大量应用了;那就也有人说了,既然都已经用了再讲有什么意义呢?那是因为有些人虽然用了,还顾忌这不是的东西,存在用经济学研究国防经济和用西方经济学来解决国防经济的争论。所以,论述这两种方法在国防费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是完全有必要的。

第一,国防费是一种被利用的资源,是被利用的资源就有投入和产出。就这种资源的投入数量而言,其也是有限的。虽然和平时期和战局紧张时期国防支出数量不同;平时和战时的国民经济运作不同。还是可以以数量来衡量的,如用国防支出占一个国家的gdp百分比来表示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的方法适用于一切有投入和产出的资源运用模型。而且通过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触类旁通的将西方经济学其它的研究和分析方法运用到国防费的研究甚至其它有关国防经济研究的运用中去。国防费和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以及《现代资方国防经济学》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二,国防费虽然是生产国家安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产品,但生产产品的中间过程是物质的,比如说飞机、大炮、导弹等。这些产品为创造国家安全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而这些产品是由国防支出的一部分即武器装备采购费的购买和装备保养维护费的维护而产生作用,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就有其实际的成本和效用。所以成本析和边际分析在这些领域是可以尽情的合理加以利用的。

第三,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有利于准确的计算国防费的合理投入数量。国防费的支出是有国家财政预算的一部分,每年各个国家的国防费支出都被其潜在的敌对国家或敌对国家密切关注着,比如说经常有国家说我国的国防费不透明、实际国防费比公布的要高等等。国家根据财政收入的多少和国家所面临的潜在威胁来决定国防费用占国家gdp的比重的,这样生产国家安全这种产品的成本是必须计算的,高了,由于国民经济建设投入少了,可能影响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低了,不利于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没有保障,反过来还是影响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投入就得讲求效益,就得讲求边际成本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等一系列的实际指标,这为国防费的合理投入比例提供了数字计算上的方法和途径。

最后,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有利于提高国防费的利用效率。国防费是一个综合性的大项目,其包括武器装备采购费、军人工资、军人福利、武器装备维护费、军人转业安置费、大型军事活动和训练费等等。这些费用之间也存在一个比例关系,如何合理的处理它们之间的这个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利用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能很好的解决它们各自在军费中所占的比例问题或是为更深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方法和途径。

四、在实用领域借鉴西方科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研究方向上产生了分歧,政治经济学以研究商品的价值为目标,而西方经济学以研究商品的实用价值为目的。其实二者对市场经济来说都是适用的,没有本质上的对立,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运用方面两者皆可,但有些人认为那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在意识形态领域排斥它,而忽视了它的科学性这一面。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暂时抛开,大胆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以成本分析和边际分析为主的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我们研究军费和有关国防经济的一系列问题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