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内涵范文

数字经济内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经济内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字经济内涵

篇1

【关键词】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

一、信息经济的内涵

“信息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对于知识生产的有关研究。马克卢普1962年在《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关于信息产业的核算体系,奠定了研究“信息经济”概念的基础。1977年,波拉特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分类的四次产业划分方法,获得广泛认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尔・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中明确提出信息经济概念,并描述信息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整个社会活动的新型经济形式,其根本特征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占主导地位,以及信息要素对经济的贡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拉开了讨论“信息经济”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序幕。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观点认为信息经济可以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理解。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主要研究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系统中的运作规律。这种观点同知识经济相通,属于同一个范畴;而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信息经济所涉及到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以及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这种观点强调信息经济是信息产业部门经济。由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微观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相当多的专家学者更倾向认为信息经济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信息产业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网络经济”概念的提出同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因特网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网络经济又被称为因特网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进行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的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伴随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资源配置得以进一步优化,构成网络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带来虚拟网络交易模式,传统交易活动演变成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交易活动,构成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数字经济相比,网络经济这一术语的区别在于它突出了因特网,并将基于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看视作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

三、知识经济的内涵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全球知识生产、流通速度不断提高,分配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在此背景之下,相当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知识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知识经济的概念逐渐形成。例如,美国丹尼尔・贝尔和日本屋太一等学者分别从“后工业社会”、“知识价值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些论述虽然还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但却已经涉及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容。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因而“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为基础要素和增长驱动器的经济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如美国学者美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言: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换言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的创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了。

四、比较及总结

通过上述各概念分析,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的确存在差异。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作为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网络经济强调因特网进行资源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则突出表现在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但正是存在差异,才产生必然联系性。虽然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已提出,但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并受到重视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知识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并最终孕育了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诞生。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更加促进人类知识的积累,并加速人类向数字时代的过渡。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这些概念在同一个时代提出并不是相互矛盾或重复,而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当前正处于变化中的世界。“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内容――催化中介――结果形式”。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当今世界变化的基础;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催化剂;数字经济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因而这几个概念相辅相成,一脉相传。

图1 数字经济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4]纪玉山.网络经济学引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刘列励.信息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 环境管制;自主创新;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3-0130-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外贸战略,大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其目的不仅在于通过大量引入外资,弥补我国的资本缺口,而且还希望通过引进外资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从数量上来看,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累计利用FDI达到了7 602.19亿美元,大量外资的流入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对于引进的外资之中是否都内含先进技术,以及中国是否获得了内含在外资中的先进技术,却存在较大的疑问。据调查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中高达70%以上的引进设备为中低档水平,其中有许多属于在其国内被废弃的工艺和禁止生产的产品。该类外资的引入,不仅难以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近来部分研究表明FDI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外资进入中国的动机是利用成本差异,通过产业转移和外部成本内部化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实现财富最大化,将污染型产业或企业向环境标准较低的地区转移[1]。随着我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国家逐步加强了对环境的管制。环境政策的变化会影响到外资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成为FDI进入中国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那么环境管制是否影响到FDI流入的数量,以及能否提高FDI内含的技术水平,就成为影响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战略目的实现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我国从2006年开始实施“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外贸方式的中心环节。在这一大的环境下,研究技术创新对FDI的影响,特别是自主创新是否促进了FDI内含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的引资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环境管制与技术创新影响FDI内含技术水平的分析模型,运用2002-2006年全国省际的相关面板数据进 行实证研究,检验环境管制与自主创新对FDI内含技术水平的影响,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1 文献回顾

目前学术界关于环境管制、自主创新与FDI内含技术水平变动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不多。其中关于环境管制与FDI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管制对FDI在区位数量分布的影响上。Kalt[2]采用传统的H―O模型对美国78种工业部门的环境规制成本和净出口进行了分析;Wang和Wheeler[3]运用对数形式的多元回归方法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的环境规制进行了研究,断言环境政策给中国各省吸引FDI带来了明显影响;Dean[4]的研究表明,进入中国的FDI中来源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投资不受环境管制的影响,而来源与香港、台湾和澳门的投资与环境管制显著负相关;Christer和Martin[5]使用1987-1998年中国省际数据分析表明,从整体上看环境管制对FDI的影响不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环境管制对FDI的影响显著为负;熊鹰和徐翔 [6]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相对于经济发达国家而言的宽松的环境管制并不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但宽松的环境管制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正向作用;刘建民和陈果[7]基于国际要素流动理论构造一个引入了环境管制影响的地区资本流动模型,以1999-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表明环境管制的严格程度对我国FDI的区位分布具有负显著性影响,东部地区的FDI对环境管制的严格程度更加敏感,而中西部地区环境管制对FDI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关于自主创新与FDI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FDI对本国技术进步的影响上。例如Caves[8]通过在1966年制造业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发现在澳大利亚制造业中技术效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现正相关;Dimelis和Louri[9]对希腊的研究也都肯定了FDI外溢效应的存在。国内文献中关于FDI对本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学者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何洁[10]、徐涛[11]、蒋殿春和夏良科[12]认为FDI对中国企业有正向的研发外溢效应;冼国明和严兵[13]的研究表明,外资对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有显著的正面溢出效应;而王飞 [14]的研究结果表明,FDI对中国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没有明显的作用。张海洋[15]的研究则表明外资活动对生产率的提高并没有显著的影响。Galina Hale等[16]发现FDI对技术先进的企业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对落后的企业则无任何负面的影响;

上述关于环境管制、自主创新与FDI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忽略了环境管制与本国技术创新对FDI内含技术水平的影响。环境管制不仅对FDI流入量的区位分布有影响,而且会对FDI内含技术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实施环境管制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环境压力的刺激,企业在进行环境投资改造的同时,也在进行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现有研究已经证明,在考虑影响创新技术供给和需求因素的基础上,严格的环境管制可能会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而且,由于环境管制可以提高进入壁垒,降低甚至取消退出壁垒,使得在特定产业和市场中保持了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有利于行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从自主创新与FDI的关系来看,不仅FDI对本国技术进步的具有影响,而且本国技术创新活动的加强,缩小了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提高了本国企业的技术竞争能力,改变了市场竞争态势,从而对外资企业形成巨大的压力,迫使外资企业提升技术水平。

因此,环境管制可以通过成本变化与市场结构的调整刺激外资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够通过内资企业的技术竞争迫使外资企业提升技术水平。 同时由于外资企业退出东道国市场的成本较高,也间接促使其尽可能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和增加投资以扩大生产规模来应对严格的环境管制与技术竞争。

吴 磊:我国环境管制、自主创新与FDI内含技术水平提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3期2 实证模型和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2.1 模型的设立

我们采用不加约束的生产函数来估计FDI的投入和产出:

Yit=AitLαitKβit(1)

其中,Y表示外资企业的总产出,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L表示劳动投入,K表示资本投入,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i和t分别表示省区和时间。(1)式的时间差分形式为:

ΔYitYit=ΔAitAit+αΔLitLit+βΔKitKit(2)

依据前文的分析,影响FDI内含技术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管制程度与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从一般情况来看,影响企业技术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是研发投入。但是通过外资企业在我国的研发投入考察其技术水平的提高却并不合适,原因在于外资企业技术的提高有以下三条途径:一是外资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母公司的先进技术;二是在东道国进行投资研发,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三是通过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获得技术的提升,即FDI的逆向技术外溢。外资企业在我国的研发投入不能准确反映其技术进步。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外生变量,能够很好衡量由于上述三种原因带来的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因此,环境管制与技术创新对外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可以通过下式表示:

Ait=B0eσTPρitEγit(3)

式中,B0eσT表示外资企业每年增长率为σ的其他外生技术变化,Pit和E it分别表示各个省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环境管制的程度,ρ和γ分别表示技术创新能力和环境管制程度对外资企业内含技术变化的弹性。考虑到环境管制政策具有强制性与即时性,变量Eit取当期数值。技术创新能力对外资企业内含技术水平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而且由于外资企业可以直接转移其母国已有的成熟技术,因此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短时间内会影响外资公司内含技术水平的假设是合理的。在既有的相关研究中,一般考虑一年的滞后期。因此本文取滞后1期。(3)式可以变为:

Ait=B0eσTPρit-1Eγit(4)

将上式取时间差分,可以得到:

ΔAitAit=σ+ρΔPit-1Pit-1+γΔEitEit(5)

将(5)式代入(2)式,并加上随机扰动项εit,可以得到:

ΔYitYit=σ+ρΔPit-1Pit-1+γΔEitEit+αΔLitLit+βΔKitKit+εit(6)

其中,ρ和γ分别衡量了技术创新能力和环境管制程度对外资企业内含技术水平变化的影响。对于估计系数ρ和γ,当其不显著时,表明东道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和环境管制对FDI内含技术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较弱;如果ρ和γ显著为正,则表明东道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和环境管制促进了FDI内含技术水平的提升;如果ρ和γ显著为负,则表明东道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和环境管制对FDI内含技术水平的提升产生了抑制效应,比如形成了过高的技术性的进入壁垒、降低了FDI退出成本,以及较大地提升了治理污染的成本等。

2.2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2003-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根据《中国环境年鉴》统计资料,2002年后我国各项污染物排放量又出现显著增加,这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关,造成了污染排放强度高,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从2002年起我国进一步加强了环境管制,2002年国务院批复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2003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宣告中国环境政策步入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的新时期;在2003年和2006年又分别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因此,样本的时间区间的选择主要考虑我国环境污染状况和国家环境管制政策的变化。选择的样本包括我国大陆地区的31个省市。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考虑到、青海的部分数据缺失,因此在分析中将这两个省份从样本中舍去,最终得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

模型中Y用外资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产出指标(2005年后该指标变更为主营业务收入,但是数据是连续的;而且未执行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仍用“产品销售收入”的本期累计数代替),原因在于该指标能较好地反映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产品质量的好坏、成本的高低、性能的改善,从而间接地反映出企业技术进步。在处理过程中,按照各地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将产品销售收入折算为2001年值。

模型中L用外资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表示。

K用外资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来表示。考虑到数据来源仅提供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我们按照永续盘存法将其处理为不变价格的存量,计算公式为:

Ki(t)=Ki(2001)+∑(ΔKi(t)/pi(t))(7)

其中,Ki(2001)为2001年的年平均固定资产净值, ΔKi(t)为t年固定资产净值增加量,以相邻两年固定资产净值之差表示,pi(t)为各地区对应年度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关于环境管制程度变量E,本文通过各地对工业废水、废气与固体废弃物排放管制状况进行考察。对于工业废水排放管制,本文借鉴刘建民和陈果[7]的处理方法,采取各省污水排放达标量除以该省污水排放总量获得;对于废气排放管制,使用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除以排放量获得;固体废弃物排放管制,使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量除以产生量获得;并计算各地对工业废水、废气与固体废弃物排放管制程度变化率,最后取其平均值获得。

模型中P用每年的专利授权量来表示。采用专利授权量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在文献中是一种广泛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也有局限性,一是技术创新者可能不选择专利作为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二是专利授权的数量并不能反应有关技术创新的质量和创新产生的价值。但是在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采用专利授权量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是一个次优的选择。

进一步来看,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从三者体现的技术水平分析,发明所要求的技术水平最高,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所达到的技术水平较低,一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发明上面。因此,我们用I来表示发明专利,用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方程(6)可以变为:ΔYitYit=σ+ρΔIit-1Iit-1+γΔEitEit+αΔLitLit+βΔKitKit+εit(8)

我们令yit=ΔYitYit,kit=ΔKitKit,lit=ΔLitLit,pit=ΔPitPit,eit=ΔEitEit,iit=ΔIit-1Iit-1,则方程(6)和方程(8)可以简化为:

yit=σ+ρpit+γeit+αlit+βkit+εit(9)

yit=σ+ρiit+γeit+αlit+βkit+εit(10)

3 计量结果及解释

由于采用的数据既包括我国29个省市的截面单元数据,也有各个省市的时间序列变化情况,而且时间跨度较短,故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的方法进行估计。在Panel Data的模型中,如果仅对样本本身的个体差异情况进行分析,则可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如果是用样本推断总体的个体差异情况,则应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由于因变量不仅受到我们所考虑的因素影响,而且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因此根据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原理,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模型(9)、(10)进

表1 模型(9)和(10)的回归分析结果

Tab.1 Results of estimate of model(9) and model(10)

变量

Variable模型(9)

Model(9)模型(10)

Model(10)k0.370 756(13.764 45)***0.385 830(19.673 61) ***l0.041 932(2.098 778)**0.047 428(3.257 976) ***e0.018 456(1.675 242)0.020 640(2.650 619) ***p-0.017 416(-0.465 339)i0.086 713(2.977 084) ***AdjustedRsquared0.942 6170.968 512F634.887 31 179.489DW2.266 6512.345 222SAMPLE115115注:本表采用Eview3.1软件回归所得。括号内值为t统计量,、** 、***分别表示通过了10%、5%和1%显著性水平假设检验。

行估计,最终所得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模型(9)、(10)的校正R2均在0.90以上,F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高度显著,表明模型拟合较好,D-W统计量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不存在序列相关,因此可认为模型不存在明显的设定偏误,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从上面的回归分析可得到以下结果:

(1)我国的环境管制确实促进了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虽然弹性较小,但是效果十分显著。关于弹性较小的原因,可以认为是环境管制对外资企业的短期的成本效应和长期的技术创新效应的综合反映。一方面,我国严格的环境管制,迫使外资企业增加了环保投入与污染治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潜力;但是另一方面,严格的环境管制又确实成为了外资企业积极引入母国创新成果与增加研发投入的推动因素。环境管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使得通过提升技术水平达到环境管制要求成为外资企业的必然选择;同时,技术竞争层次的提高又迫使外资企业要运用更高水平的技术获得竞争优势。由于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主要通过在华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进行,因此可以运用我国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数量的变化,对外资企业的技术引入进行一个经验分析。表2表明,从2001到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从496.72亿美元增长到了694.68亿美元,增长了近40%;但是国外专利申请授权数却从14 973件增长到44 142件,增长了195%,其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增长幅度,间接说明了我国环境的管制促进了外资企业技术引入的大幅增长。

表2 我国国外专利申请授权、利用外资情况表

Tab.2 Number of patents application granted to foreign

countries and 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年份

Year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国外专利申请授权数(件)14 97320 29632 63838 91042 38444 142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496.72550.11561.4640.72638.05694.68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7)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2)以发明专利授权量衡量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虽然弹性较小,但是效果也十分显著。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一是发明专利带来的竞争效应。相对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发明的技术含量较多、创新层次较高,内资企业可以凭此形成核心的技术竞争力,缩小同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从而改变外资企业的垄断地位与市场优势,形成激烈的竞争态势,迫使外资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或竞争优势,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二是国内发明专利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由于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不全是技术先进的企业,当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高于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时,就会产生技术外溢现象;或者当内资企业通过自主发明创新,技术水平提升并形成相对优势时,也会产生技术外溢。曾剑云[17]证明了无技术优势企业出于交换威胁战略和技术寻求动机的双重作用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从侧面说明引进的外资之中不一定都内含先进技术,内资企业也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关于弹性较小的原因,主要是国内发明专利虽然代表了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但是与外资企业相比,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不仅在数量上不占优势,在质的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整体技术水平仍然较差。真正具备技术优势的发明只是较少的部分,从而表现为整体的弹性较弱。因此,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对外资企业技术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竞争效应,而非外溢效应。表3比较了国内、国外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状况。中国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授权总量的比重一直低于国外授权量,清楚的表明我国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较弱;但是比重总的趋势是不断上升,因此,竞争效应较为明显。

(3)以国内总的专利授权量衡量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外资企业内含技术水平提升的影响不显著。原因在于专利授权量包括发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三种专利类型的授权量,而实用新型只涉及到产品的形状构造的局部革新设计,不包括物品的制造方法或工艺方法,体现的技术水平较低;外观设计专利注重的是产品的形状、图案或形状、图 表3 我国国内与国外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的比较

Tab.3 The comparison of number of patents application

granted to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年份Year国内Domestic国外Foreign2001件数(件)5 39510 901占比(%)33.1166.892002件数(件)5 86815 605占比(%)27.3372.672003件数(件)11 40425 750占比(%)30.6969.312004件数(件)18 24131 119占比(%)36.9663.042005件数(件)20 70532 600占比(%)38.8461.162006件数(件)25 07732 709占比(%)43.456.6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7)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案和色彩的结合,是产品直接为消费者所接受的外部形态,几乎不涉及到技术含量,二者对外资企业而言几乎不存在优势。相反,外资企业对我国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产生较强的溢出效应[18] ,尽管以发明专利授权量衡量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以国内总的专利授权量衡量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外资企业内含技术水平提升几乎不存在影响。

4 简要的结论与政策启示

与既往的研究不同,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环境管制与自主创新的模型,分析了其对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影响。由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知,我国的环境管制措施对提高外资企业技术水平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虽然短期内增加了外资企业的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环境管制成为了外资企业技术水平提升的推动因素;我国现阶段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外资企业内含技术水平提升的影响不明显,但是那些技术含量多、创新层次高的自主创新活动,由于竞争效应与溢出效应的存在,对外资企业内含技术水平提升的促进效果十分显著。该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即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与引进高技术含量的外资具有良性的互动效应。因此,通过加强环境管制与大力促进高技术的自主创新活动,对于实现引进外资的战略目的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上述结论,我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政策思考:

第一,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量,更要注重外资的技术水平与环境效益,按照资本引进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引资问题,坚决杜绝引进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外资企业。

第二,逐步提高环境管制的水平,淘汰低技术水平的外资企业,激励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引进。不仅要运用法律规范手段提高环境规制标准和强度,也要综合运用专利保护制度、经济手段、财政手段、产业政策等激励与约束措施和手段提高环境管制的水平,合理有效地和灵活地促进引进外资的内含技术水平提升。

第三,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技术含量高、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创新活动的支持。国家应制定一系列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激励企业从事科研活动,不断加强吸收外资内含先进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海生,贾佳,周永章, 王树功.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99-103.[Yang Haisheng,Jia Jia,Zhou Yongzhang, Wang Shugong.Impact on EKC by Trade and FDI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15(3):99-103.]

[2]Kalt J P. The Impact of Domestic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Policies on U.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J].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1988, 221-262.

[3]Wang, Wheeler D. Endogenous Enforcement and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Pollution Levy System [R]. Prdeiworking Paper, World Bank, 2000.

[4]Dean.Trade and Environment: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A].In:Patirck Lowed.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C].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1992.

[5]Christer Ljungwall and Martin Linde.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the Locat 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R].PekingUnivesrity Working Paper 2005,No.E2005009.

[6]熊鹰,徐翔.环境管制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7(2):122-124.[Xiong yin,Xu Xiang.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upon FDI in China from Panel Data Model [J]. Economic Review, 2007(2):122-124.]

[7]刘建民,陈果.环境管制对FDI区位分布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1):102-107. [Liu Jianmin,Chen Guo.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itons upon Distribution of FDI[J].China Soft Science Magazine, 2008,(1):102-107.]

[8]Caves R E.Multinational Firms,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countryMarkets[J].Economica,1974,(41):176-193.

[9]Dimelis S,Louri H.Foreign Ownership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A Quantile RegressionAnalysis[J].Oxford Economic Paper,2002,54(3):449-469.

[10]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3,(12):29-36. [He Jie. The Further Precision Quantitative on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FDI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s[J].World Economy, 2003,(12):29-36.]

[11]徐涛.引进FDI与中国技术进步[J].世界经济,2003,(10):22-27.[Xu Tao,Attract FDI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China[J].World Economy, 2003,(10):22-27.]

[12]蒋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8):3-10.[Jiang Dianchun, Xia Liangke.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e Function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s HighTech Industries [J]. World Economy, 2005,(8):3-10.]

[13]冼国明,严兵.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2005,(10):18-25.[Xian Guoming, Yan Bing.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FDI on China's Innovation Capacity [J]. World Economy, 2005,(10):18-25.]

[14]王飞.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内资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吗[J].世界经济研究,2003,(4):39-44.[Wang Fei,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romote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China's Industrial Enterprises [J]. World Economy Research, 2003,(4):39-44.]

[15]张海洋.中国工业部门R&D吸收能力与外资技术扩散[J].管理世界,2005,(6):82-87.[Zhang Haiyang, Absorptive Capacity of R&D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 of FDI[J].Management World, 2005,(6):82-87.]

[16]Galina Hale.What Determines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of China Frbsf, Working Paper, 2006,(13):1-31.

[17]曾剑云,刘海云,符安平.交换威胁、技术寻求与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J].世界经济研究,2008,(2):54-59.[Zeng Jianyun, Liu Haiyun,Fu Anpin. Exchange Threat, Technology Seeking and the Outward FDI of Enterprises Without Technology Advantages [J]. World Economy Study, 2008,(2):54-59.]

[18]薄文广.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地区层面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7,33(6):4-17.[BO Wenguan. The Effect of FDI on China'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alysis from Regional Aspect[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 2007,33(6):4-17.]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FDI Intrinsic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WU Lei1,2

(1.School of Economic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篇3

基本判断之一:数字经济将助力定盘中国经济前行新方位。发展数字经济,发挥其优势和特征,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增强发展的全局性整体性,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平等参与的发展环境,从而推动践行我国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现我国经济的新发展。

基本判断之二:数字经济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首先,数字经济将推动消费需求加速释放。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数字经济越发广泛地融入居民生活。其次,数字经济将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装备快速应用与发展,数字技术开始融入到传统产业之中,引领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者,数字经济将促进新兴业态培育汛蟆J字经济领域不断孕育出新模式新业态,倒逼传统行业领域的变革,打破贿的产业发展格局,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点。

基本判断之三:数字经济将推动构筑中国经济竞争新优势。全球产业与经济竞争愈发激烈,各国家和地区莫不抓紧机会构筑自身竞争优势。我国人口基础大、单位数量多,市场规模大,能够构筑起数字市场优势;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发展全球领先,能够构筑起数字基础优势;网民的数字消费意识强,对新模式、新业态的接受程度快,能够构筑起数字观念优势。综合来看,数字经济将推动构筑中国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新优势。

面向2017年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将展现出七方面趋势:

一是数字经济内涵外延将持续陕速扩展。当前全球对数字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全球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等已非昔日可比,诞生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应用和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可以说,今天所说的数字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新数字经济”。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认识的提升,数字经济的内涵将进一步创新。

二是需求增长将鼓足数字经济发展动力。从消费层面看,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期,数字消费又是消费的重点。从产业层面看,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期,大数据正成为与土地、劳动等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智能制造正在引发新一轮制造业变革,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将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将加快向传统行业渗透切入,产业升级需求将孕育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创新层面看,数字经济将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领域,具有规模的智力资源、资金资源将涌入数字经济领域,为其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三是政策创新将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后金融危机时代,各个国家都在数字经济领域发力,试图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也在近两年持续推出了多个规划、指导意见,以加快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未来,国家对数字经济的重视,将推动相关产业政策的创新,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的发展环境。

四是数字经济发展将加速完善保障支撑。推动数字经济发展,需注重配套保障建设。在基础保障方面,将进一步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发展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在创新保障方面,将加快信息技术创新步伐,推动数字技术与各领域的协同创新,打造公共创新服务载体,优化创业创新孵化空间。在安全保障方面,将加快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加强数据资源和用户信息安全防护。在统计保障方面,将探索建设适应数字经济特点的统计体系,使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可见、可观,为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鼓足干劲。

五是数字红利共享机制建设将加速推进。要实现共享发展就要让数字经济发展的红利实现普惠性释放,为此需要推进打造相关机制,比如数字就业促进机制、数字技能提升机制、数字精准扶贫机制、数字政府强效机制等。

六是数字经济与资本的关系将更加密切。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已成为资本市场瞩目的焦点。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它与资本的关系更加密切。

篇4

【关键词】数字插画 商业应用 艺术形式

现代插画是数字时代商业市场与绘画艺术碰撞的产物,是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数字商业市场的联姻。在数字商品经济的平台上,商业插画从内涵到外延都有全新的升华,不但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技法,更开阔了艺术创作题材的深度和广度,插画不再只是修饰文字的工具,而是具有独特个性思维的商品艺术。

一、数字插画的艺术性与商业性

数字插画使用了与传统插画和传统绘画完全不同的工具和技术系统。工具和技术的不同会引发新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思维的发展会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数字插画就是这种建立在数码视觉技术基础上的新艺术形式,它的核心就是数码视觉技术所带来的“数码视觉特征”。这种“数码视觉特征”需要通过视觉去观察和理解。

创作意图的功利性与审美性。现代插画的创作多为特定消费对象服务的,对商品信息准确的理解、开发、宣传才是插画设汁的主线,而作者个人的情绪表达则是从属地位,因此在插画设计上具有功利性,这是与一般绘画最大的区别。画家开始作画时,他要考虑的是画什么?它的诉求对象可以是大众,也可以是自己,既可以创作社会性质的题材,也可以自由发挥,但是现代插画尤其是商业性质的插画往往要考虑的是怎么画?它把插画的创作看成是一个商业性质的活动,它的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到经济利益,例如生产、传播、运营、销售。当然,作者还要考虑到是否以最少的成本,最方便快捷的形式来达到商业目的。功利性是插画产业得以发展的基本要素,商业与插画在新时代下互为手段、相互依存。从审美的角度上看,数码插画同一般绘画作品一样,同样兼具高水平的美学感染力,我们不能忽略或否定这一点。设计师利用三维软件创造出淼挠笆佑蜗范画虚拟场景,打破了物理规律,在材料、重力和空问关系上以假乱真,别具一格,极大的发挥了个人艺术畅想力,将插画推动到科学的领域,让人们对未硎澜绫в形尴尥讼耄使得虚拟文化构成了数码插画的核心文化,是对现实社会的再升华两创造,设汁师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插图的创意构想和制作技术考究,兼具美学意境和情趣,将时代气息渗透进作品的创作,现实与虚拟相互交织是数码插画即性的象征,它使得数码插画有着不可比拟的艺术感染力。画面效果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图片的功能一开始是作为文字的解释说明,使人们在阅读文字时脑海巾所产生的视觉表像更加清晰,更利于人们理解文字的内涵。太多模糊的概念,人们对信息的把握也十分抽象,需要图片碜鲂蜗蠡的说明,增加信服度。

二、数字时代商业与插画的对接

数码插画艺术是现代商品经济与大众审美心理共同作用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大众的审美心理,从而也影响着大众对事物的接受能力。设计师不惜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各种手段上花费精力和时间,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大众群体,艺术化的将商品信息传播给大众,并努力采用创新手法来博得大众认可和好感。对商品宣传的关注前提是对大众的关注,插画借助商业这个无孔不入的优势来附和大众的情感、观念、艺术品位,对插画的专注亦是对大众的关注,插画艺术承载的不仅是商品利益,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插画的普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都市文明的建设和人们对新品质生活的追求,它不仅是企业在市场循环竞争中的利器,更是大众精神和心灵的慰藉。现在人们都通过购买商品碚瓜肿晕乙馐逗托郎推肺叮好的设计可以获得群众青睐演变成潮流趋势,所以插画设计也越来越多的展现大众人文的特质,市场上的大量画面都充斥着大众生活的景象,富含极强的生活气息,大众文化的熏陶也促成了商业插画技术与题材的精进,能够很好的与消费者沟通互动。一个企业如果想成功的宣传商品,必须考虑到商品的信息与广大消费群体的生活是否相联系?商品面向的是大众,必须寻找与大众有关的视觉物质作搭桥,也就是插画,利用插画固有的优势,迅速吸引大众并深远传播,才能让企业完成商品宣传。

三、结语

在文化创意产业欣欣荣发展的今天,为插画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要想插画被更多商业市场吸收和运用,插画的品质高度和创新高度是基本保证,即实现商业价值,又延续艺术价值,这是设计师创作的最终目的,更是插画与商业准确对接的唯一途径。只有插画的艺术价值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才会跟着提高,商品经济才能更加和谐充分的发展,循环促进可以应用插画的商业领域的增多。

【参考文献】

[1]数字插画对西方古典油画艺术语言的借鉴与应用研究,李彩云,广西师范大学,2014;

[2]探究数字时代的CG插画艺术特征,樊秋霞,河北大学,2010;

[3]视觉文化中数字插画的艺术特征研究,王西,西北大学,2009;

[4]浅论信息时代下数字插画艺术的网络传播――以新浪微博为例,查赛,大众文艺,2015.02;

篇5

关键词:数字城市; 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协调性; 可变性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中,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促使全球迅速迈向信息社会。城市作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数字城市概念的提出,就是人们在信息时代认识和把握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的崭新探索。数字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的崭新探索,使人们越来越多的探求数字城市和城市持续性发展的相互关系。

1 数字城市与城市持续性发展

1. 1 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作为数字地球在城市区域的具体化和扩展,现已成为各国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关于数字城市的研究,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尚处在探索阶段。数字城市源于数字地球的战略构想。自从1998 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以来。在国内“, 数字北京”、 “数字武汉”、“数字辽宁”等发展计划也纷纷出台。到2002 年,我国668 个城市中已有120 个建立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有40个大中城市启动了数字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根据我国学术界的综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数字城市的内涵应该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数字化工程、城市3S 应用和城市整体信息化的有机综合,最终形成智能、敏捷的城市数字神经系统

运用数字地球的关键技术,如数据挖掘、知识提取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城市中广泛的、多源的空间信息的有效集成和管理。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子系统,其实质是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和虚拟化。数字城市提供给公众和企业的将不仅是虚拟的用户界面,以实现所谓的“数字生存”,更重要的是它将辅助政府制定城市管理的综合决策,如城市规划,市政运作,社区管理和紧急事故响应等,实现城市的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数字城市的框架基础含三项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宽带网络、计算机服务系统和网络交换系统;二是数据,特别是空间数据。因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信息有80 %与空间数据有关。海量数据是数字城市运行的基本元素,离开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就成为虚有其表的空架子;三是人,管理数字城市和使用数字城市的人。建设高度发达的城市数字神经系统和数字文明,将从根本上变革城市的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推动社会进步。

1.2 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城市能源的利用效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生态质量,其核心是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其中,社会发展是目的,经济发展是基础,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框架下加以讨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资源角度看,是一个城市不断追求其内在的自然潜力得以实现的过程,从而达到资源的保护、再生和开发的平衡;从环境角度看,强调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实现社会各地区、各阶层的环境资源共享,社会发展以富有生机、稳定和公平为标志,从而减少贫困和犯罪等。《21 世纪议程》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改善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和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中国21 世纪议程》也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城市目标,即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快速和持续增长,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使城市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2 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

数字城市指的是信息化城市,是现实城市的虚拟对照体,是对实体城市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它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的功能。可持续发展对应的是现实世界,尤其是人类居住的实体城市。如何解决城市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数字城市的建立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两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通过实体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

2. 1 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

数字城市建设是遥感、计算机、空间技术、通信等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体现了当今最先进的生产力,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数字城市正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等新的经济模式在城市的具体体现,数字城市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虚拟化。数字城市可以通过仿真技术和预测模型较准确地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由于城市地域的广阔性和城市发展的不可重复性,许多不可能实际进行的发展实验,可以在数字城市的虚拟实验室中,通过仿真技术和虚拟模型来完成。例如城市经济发展仿真模型、城市社会发展仿真模型、城市生态环境虚拟模型、城市设计虚拟模型等等。在数字城市的各种信息系统中,本身就包含了决策支持系统。数字城市的决策模型可以在众多的决策方案中,选择实现城市决策的最优化。

2. 2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

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最基础的支持。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城市就会陷于停滞状态,从而使数字城市建设失去实体基础和动力来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将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首先,城市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强大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目前,我国推行数字城市战略的不少中心城市,相继开展的“人才高地”建设,就是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其次,数字城市战略需要大量的投资,这只有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方可顺利实施,一个没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城市是不可能支撑数字城市的建设的。再次,高度文明、稳定、进步的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优化、美化的城市,是数字城市建立和健康运行的环境基础。

3 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变性

3. 1 城市发展的部分旧有动力失效,可引发可持续发展危机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及其管理模式,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曾经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中,这些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工业社会“规模即实力”的论断在信息时代变得不那么准确,一些曾在城市发展中起过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由于不能实现信息化转型而丧失竞争力,一些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会因为落后于信息化的时代步伐而陷于边缘化状态。这种“信息差距”现象导致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表现为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明显冲击。这种冲击对目前仍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严重。由于城市经济从规模经济向速度经济转化,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化,城市人口的显形失业和隐形失业都会相对上升,部分产业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从而导致社会的“信息贫困”现象。动摇社会的稳定,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由“信息差距”和“信息贫困”造成的“信息化鸿沟”,将进一步扩大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富人和穷人的现有差距,造成更大程度的发展失衡,从而广泛影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3. 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停滞将导致数字城市建设丧失根基

数字城市作为人类城市的崭新形态,它本身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因此,它不可能脱离城市实体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一个毫无生机的城市是不可能建成所谓数字城市的,一个生态灾难严重的城市即使实现了数字化,对于人类来说也毫无意义。如果数字城市的盲目建设导致对城市社会的严重冲击,造成所谓断裂性发展,从而中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过程,这将是数字城市的最大悲剧。所以,是推动还是阻滞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就成为衡量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根本标准。离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城市建设就失去了实际依托,丧失了根基,成为真正的“数字泡沫”,毫无现实意义。

4 结束语

数字城市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其强大的影响力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前景。它将积极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也会带来一些冲击和负面影响。克服这些冲击,将开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完善数字城市的研究工作和建设工作。在我国,数字城市刚刚起步,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会有很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数字城市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我只是对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肤浅分析,更深入系统的研究需要大家的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新,程国栋. 空间内插方法比较〔J〕. 地球科学进展,2000 ,15

篇6

一、推进档案馆新馆建设,为“强市名城”建设营造文化内涵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驶上了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快车道,雄厚的实力基础为建设“强市名城”绘就了一幅崭新的蓝图。但是市国家档案馆作为我市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在馆库面积、基础设施、安全保管、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发展步伐。由于库房面积紧缺,自1993年地市合并近20年市直党政机关的档案应该接收进馆而无法进馆,明显与《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的要求相背离;由于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和短缺,严重影响了馆藏档案的开发利用和对外服务功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委中心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利用需求。

目前市档案馆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强市名城”建设中的“短板”,不仅制约了我们“服务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党的建设能力”的有效发挥,也与发掘张家口历史文化底蕴、繁荣名城文化的新形势极不适应。形势的发展,现实的需要,建设一个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张家口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国家档案馆势在必行,这也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的重要体现。

从营造城市文化内涵出发,市国家档案馆新馆建设应列入全市城市建设及文化设施建设总体规划,把新馆建成与“强市名城”建设相匹配的具有文化内涵、现代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如此必将进一步提升张家口的城市文化内涵,更好地发挥档案工作“资政惠民”的作用。

二、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为“强市名城”建设搭建信息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大量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涌现已经对传统档案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档案载体和管理手段都面临着更新换代。档案部门必须着眼于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积极拓宽档案工作领域,大胆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档案数字化建设道路,实现历史档案与未来档案的有机链接。

“强市名城”的建设离不开信息资源,而档案则是最真实、第一手的信息。目前市档案馆以保存纸质档案为主,还未能实现全文数字化,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档案馆还有较大的差距,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步伐。档案数字化建设,就是以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档案信息管理开发利用和共享为目标,研究和处理信息化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采用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实现电子文件在线归档、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和资源共享。当前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点,是把各种有利于民生、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的档案,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转换为数字信息并利用“张家口档案信息网”和“张家口政务网”向社会展示出来,做大做强馆藏档案这一巨大的信息平台,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贡献率,为建设“强市名城”服务。

三、推进档案资源建设,为“强市名城”建设保存历史原貌

把张家口建设成为“强市名城”,是市委审时度势,科学判断作出的重大决策,必将对张家口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档案工作为“强市名城”建设服务,就是要把反映“强市名城”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档案接收进馆,使真实反映这一重大决策的出台以及决策的落实情况完整地保存下来。

篇7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客家文化;数字科技;创新设计

1前言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台湾“客家委员会”(HakkaAffairsCouncil)于2001年成立。由于客家族群在台湾多元化社会结构中相较闽南与外省族群系处于弱势的地位,面对族群文化逐渐消失与社会多元文化之挑战,当局及非营利组织对客家文化保存和客语的传承,投入相当多的资源与努力,2010年通过的客家基本规定,让客家文化推动有法源基础,通过制度化设计展现客家政策成效。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全球热门的产业,如何建构具有丰富文化和创意内涵的社会环境,并运用科技与创新研发、健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以及积极开发岛内外市场,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宗旨。然而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较为特殊,俞龙通(2009)指出,客家文化产业在过去一直未受到重视,在相关的产业计划中不见客家文化产业的影子,因为客家事务的主管机关属于客委会,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事宜归属客委会。虽然客委会成立于2001年,但客委会发展的计划目标有阶段性的区分,计划的涵盖面虽然广泛,也兼顾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由于客委会政策是扶持与繁荣客家经济,通过客家特色产业辅导计划等政策方案,鼓励企业从事客家产业、改善现有客家产业体质,并结合客家文化内涵,运用创意加值、技术加值及服务加值等方式,协助业者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客庄产业发展。为此,本研究通过客委会与新北市客家事务局的案例分析,了解数字科技与产品创新设计等如何应用于客家文创产业的经营策略。

2文献探讨

2.1数字科技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

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台湾发展重点计划,表明台湾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殷切,已经是全岛的共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文化是需要花钱投资的产业,而产品也可以通过文化的加值成为产业。对产业而言,文化加值创造了产品价值的核心;对文化而言,产业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今天,企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如何结合文化发挥设计创意,以“设计在地化”营造产品特色,这一波“市场全球化”的挑战将是未来台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提升设计产业竞争力的首要课题。至于数字典藏的文化创意加值,把典藏文物的原始“资料”加以分析整理,让它成为有意义的文物“信息”,这是推理的能力;把信息再加以整理归纳,形成有用的文化“知识”,这是学习知识的方法;把相关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就形成人类的“智慧”结晶,这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整个过程是创意学习的教育目的。就文化创意加值而言,第一个阶段是如何把原始的“文物数据”,赋予意义,经由“信息加值”,成为有用的“设计信息”;再经由分析归纳,通过“知识加值”,变成可用的“创意知识”;最后,则经由灵活运用的“创意加值”,形成有价的“智慧财产”。如果再结合现代信息科技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技术,可以通过数字典藏形成数据库,甚至扩充为“设计知识库系统”;再经由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作为“设计学习转换”的媒介。最后,则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直接完成创意产品的设计。

此外,就实际的执行面而言,根据图1的下方虚线所示,也就是连结数字典藏、创意加值、研发设计与商品化的一贯过程,再配合经营模式的典藏加值构想、市场分析、经济效益、商业模式与营运的可行性等,形成既分工又在共同的架构下,整合技艺、创意与生意达成经济美学的成果,三个层次与不同阶段的关系。架构为基础,配合当局提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典藏创意加值,将文化创意转换为文化创意商品设计的模式。也就是以设计产业链管理的概念,整合文化创意、加值设计、生产制造,乃至营销通路的设计产业,达到以“文化加值”的故事化,以“设计加值”的艺术化,与以“创意加值”的商品化,将“数字典藏”的文化转换为文化创意商品的目的。

2.2数字科技在客家文创产业的应用

数字文创的定义,源于信息与传播所结合的新领域,其名称曾经多次演变,早期称为“信息与传播(C&C)”或“多媒体(Multimedia)”。Media一词本身就具有多元的意涵,再加上“多”似有多此一举之感,乃回归“数字媒体”一词,但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平面+视听+互动的媒体)。由于“数字媒体”的制作过程包括完全不同的工具制作与内容制作两部分,为强调其内容而非工具部分,故语汇又变迁为“数字内容”。而近年为再次突显数字内容在产业、经济上的价值与地位,又发展为“数字文创”一词。所以,数字文创是一种“数字科技+新媒体+新创作+新服务+更多新可能”,形成一种跨领域的新观念、新作品、新产业、新生活方式。谭文杏(2013)指出,传统的框架让客家文化与生活中的人们产生距离感,许多与客家研究相关的丛书或文献都不离客家历史根源、文化特色或族群特性的描述;客家文化脱离不了客家美食与山歌、采茶戏,或青一色的农村生活与祭祀活动等;此种现象可能是一种窄化、刻板印象,甚至容易造成非客家人对客家人的扭曲与误解。现代的客家需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找到平衡点,兼顾“传统”与“创造”,从贴近人民生活的题材下手,以幽默轻松内容取胜,还原当下文化氛围,让语言自然呈现,才能让客家突破多元文化的冲击,成功吸引各族群目光。

而随着4G时代的来临,多媒体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充斥在每个时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再现影像社会的视觉文化。客委会结合客家符号与象征,借由影像与声音(文字)传递客家新意象给客家与非客家族群,逐渐改变多数人对于客家的认知与想象,进而亲近客家。而依据客委会于2015年5月公布的“2014年度施政绩效报告”,客委会文创产业推动成果具体事迹体现在:补助地方及民间社团办理“推动特色文化加值产业发展计划”,补助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创意改造客家传统市场及建设客家产业交流平台等工程、完成“客庄区域产经整合计划-台3线”,并继续推动“客庄区域产经整合计划-六堆”,完成“2012至2014年客家产业创新育成计划”“台3线”及“六堆”2区、创新办理“客家特色产业辅导计划”、办理“2013—2015台湾客家特色商品网络商城暨营销推广计划”、办理“‘客家美食HAKKAFOOD’认证餐厅第2期辅导计划”、办理“2014—2015年度参加会展暨观光旅游展计划”、参加“2014台湾伴手礼名品展”及“2014台北国际观光博览会暨伴手礼展”等成果。

3数字科技的应用

3.1客家委员会应用数字科技

客家委员会自2008年来致力于推动许多施政工作,针对客家人自我文化认同及尊严的提升、客家刻板印象的改观、客家语言传承及推广环境的整备、客家文化艺术的传统保存及创新推进等。客委会在其官方网页成立休闲产业馆,提供客家文创商品售卖渠道并且增进能见度;此外,也设立了空间聚落馆,致力于提供客家文化园区及生活环境营造。为促进客家文化发展,客家委员会在2015年首度举办了“客庄青年新创事业竞赛暨媒合辅导计划”,向69个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从事客家相关产业的20~45岁客庄青年,提供辅导与营销协助。在当局的大力推动及地方团体的支持下,客家文创商品近年来能见度提高,商品内容也不断推陈出新。客委会客家文化发展中心于苗栗客家文化园区举办“客·响——客家典藏,文化发响”数字典藏成果会,正式公开近年来通过各种调查累积的客家数字典藏资源;更借由最新数字科技规划各种展示区,盼民众能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数字典藏计划的丰硕成果。

而客家文化发展中心近年来进行多项数字典藏计划,至今已完成约95000笔的数字化图文件及后设数据,包含在台湾摄影史上具有影响地位的邓南光等31位客籍摄影家完整影像作品、六堆及桃竹苗地区重要客家家族收藏之珍贵古文书、全岛11所客家文物馆舍馆藏民俗文物、与客家相关的故宫文献、总督府档案及时代古籍,以及35座列入古迹历史建筑的客家传统建筑3D影像等,都将能通过“典藏管理系统”、“客家文物联营网”及“客家传统建筑数字影像网”查询并浏览相关数据。总之,“客委会”积极推动各项数字典藏计划,如“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科技计划拓展台湾数字典藏计划——数字台湾客家庄”,系以“客委会”为中心,汇聚产、官、学及民间组织力量,整合“客委会”与各界在过去、现在及近期内针对台湾客家文物、客庄文化资产、图书文献、影音数据方面所进行的数字化典藏与数字内容开发计划,通过数字化科技,永久典藏及保存客家具有稀缺性、重要性、代表性及濒危性的文化资产,有助于呈现台湾“多样性”的总目标。以此同步发展数字学习、文化产业、旅游观光、影音媒体等产业,并深具经济价值数字内容加值应用产业的重要基础,彰显台湾客家文化独特性并扩大其影响力,成为数字时代台湾与海外客家族群所依归和凝聚的“数位心灵原乡”。

3.2新北市客家事务局应用数字科技

新北市客家事务局成立了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以都会客家为经营主轴,以文化创新为中心价值,园区内展览及活动皆以创新为目标推动客家文化。至2015年,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办理了多项木雕、纸雕及客家手工艺品制作体验,其文物数字典藏体验,民众能通过网页在线互动,认识客家历史文物,从厨具、生活用品、纺织品到乐器等,每个子项目中皆有图片及文字说明。新北市客家事务局积极推动各项客家事务,如办理客家特色活动、推广客家产业、建设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数据库、制作新北市29区客家文化巡礼数字影音纪录片等,在推广客家文化与推广客家产业上不遗余力,设立新北市客家网络电台,举办新北市客家桐花祭、客语魔法学院等活动。面对新北市客家族群逐渐福佬化、隐形化的问题,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数据库有助于民众了解新北市拓垦开发史、迁移族群的人口组成、认识客家艺术文物典藏品、方便游客查询客家美食、文创商品与客家景点,分布在新北市各区的客家社团也可通过此平台寻求相关资源与交流学习。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数据库系统保存、推广客家文化相关出版品、影音、民俗、文创纪录等数据,并以平易近人的陈述方式呈现各馆内容,内容包括客家渊源馆、民俗信仰馆、语文馆、达人馆、文创产业馆、观光美食馆、社团馆、数字馆等丰富资源。

文创产业馆的“客家特色产业”包括服饰、工艺、美食与生活用品等,按产业性质可区分为“时尚风华”、“巧夺天工”、“食饮天下”、“精致生活”等。搜罗客家相关文创商品或产业信息,记录了各商家的历史脉络与产业特性,亦清楚推荐其从创意产出的商品,延续了客家的文化与精神。总之,新北市客事局借助信息科技建设“客家数字馆”平台,将客家文化园区内所收集的资源,通过网络及云端科技的概念,将软硬件数据整合成数字典藏的数据库,使客家文化推广不受时空的限制。客家数字馆收藏的客家相关出版品包含音乐戏剧、历史文物、图书、展览专刊等。出版品部分包含《新北好客都》(季刊),客家人文及客家历史,展览专刊等皆以电子书方式提供民众在线阅读,在音乐戏剧部分包括客家八音、民谣、童谣、说唱艺术及相关音乐创作,互动方式则以提供影音档供大众欣赏。其余相关典藏品及文物则以照片方式,呈现在客家数字馆平台。

4结论

客家委员会与地方客事局等客家机关为提升客家产业经济及客家特色商品之市场竞争力,结合民间各种客家特色商品厂商,积极发展有效的产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观念。此外,应用数字科技与网络技术,将可鼓励与促进客家特色商品的创新概念与创新研究,不仅能创造客家产业多元商机,深化创业育成服务,厚植客庄产业培育成果,以塑造客家文创产业发展,提升客家特色商品能见度,开创客家文化产业新价值。虽然目前客家文创产业应用数字科技,仍然只是林荣泰、林柏贤(2009)提出的“融合文化、美学经济促成美学设计新兴产业整合架构之关系”的客家数字典藏、创意加值、研发设计与商品化过程。未来如何通过客家数字典藏创意加值,以设计产业链管理的概念,整合客家文化创意、加值设计、生产制造,乃至营销通路的设计产业,将客家数字典藏的文化转换为客家文创产业,是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2012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R].台北,2013.

[2]王健全.2005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及年报汇编[R].台北,2005.

[3]余龙通.文化创意产业与客家族群发展:以客家桐花祭为例[A]//江明修,丘昌泰.客家族群与文化再现[M].台北市:智胜文化,2009:49-73.

[4]林荣泰.文化创意,设计加值[J].艺术欣赏,2005,1(7):26-32.

[5]林荣泰,王铭显.台湾设计产业发展现况与愿景之探讨[J].艺术学报,2008,4(1):49-69.

[6]林荣泰,林柏贤.融合文化与美学促成文化创意设计新兴产业之探讨[J].艺术学报:表演类(革新版),2009(85):81-105.

[7]林荣泰,范成浩,洪天回.区域文化特色应用于产品设计初探——台湾庙宇文化应用于手机设计之个案[J].艺术学报,2005(76):157-175.

[8]客家委员会.客家委员会03年度绩效报告[EB/OL].

[9]陈定铭,陈桦洁,游靖宇.“政府”与客家社团协力指标之析探[J].行政暨政策学报,2012(54):41-82.

[10]陈定铭,邓佳青,黄伃君.从族群经济观点析探客家文创产业之创新特色与经营策略.2015台湾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系所联合会,台湾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台北市,2015.

[11]覃文杏.客家新意象的想象与形塑:以“客委会”形象广告为例[D].新竹:台湾交通大学,2013.

篇8

关键词:数字城市城市管理信息共享

改革开放以来,白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的外向度和城市开放度不断提高,经济日益国际化,有力地促进了白城城市的现代化,城市的现代化,也积极推动了白城经济的国际化。在这一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愈发重要,并面临着新的课题、新要求。白城移动通信分公司作为通信业主导运营商,几年来,始终以“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为奋斗目标,以“创无限通信世界,做信息社会栋梁”为企业使命,不断加大网络投资,扩大客户规模,目前网上用户已达到115万户,先后引进10个亿资金用于通信建设,全市已建有651座基站,交换机容量达到100万门,公司年均向地方纳税近2000万元。为回报社会,加快我市数字城市建设、发展与管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白城的数字城市化超前发展作出我们的最大贡献,让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多内涵的“数字城市”概念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数字地球”的理念在城市的引用、延伸和拓展。由于在理解层面和切入角度上的差异,目前仍很难对“数字城市”内涵作确切的定义。但随着对“数字城市”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它的认识将会逐渐趋向统一,并形成对它的标准定义。

从广义上讲,“数字城市”是指信息化的城市,它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概念是一致的。所谓“数字城市”或城市的信息化是指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中,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全部过程。

二、建设“数字城市”的重要意义

第一,建设“数字城市”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数字城市”是科教兴市的重要内容,是科教兴市的开路先锋。通过建设“数字城市”,可以加速新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扩散,充分发挥信息化影响面广、渗透性强的效应,极大地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建设“数字城市”有利于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建设“数字城市”,能形成以信息加工与服务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同时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建设“数字城市”有利于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数字城市”是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建设“数字城市”,能使城市超越资源的约束,突破时空的限制,改变城市的集聚和扩散过程以及空间分布结构,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转,从而大大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由此可见,“数字城市”的研究和建设对未来城市的形态与发展会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数字城市”不仅体现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涉及到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很多发展和管理理念,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组织体系的改革。

三、建设“数字城市与管理”有力依据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基于移动通信网路、行业终端(含数字城管终端应用软件)和政府内部办公系统,通过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单元网络数据、管理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和预警。

(二)为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部发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等方面,要求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推广数字城市管理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为我们发展数字城管提供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全国这次机遇,加快数字城管建设。

(三)在数字城管中,我们有借鉴的成功经验,扬市是通过国家验收第一个数字化城管的省辖市,通过数字化城管正常运行和有效管理,提升了城市管理的科学水平,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目前我市珲春市是建设厅第三批数字城管的试点城市,珲春数字城管建设内容是:建立科学完善的数字城市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城市管理数据库;数字城市管理应用系统;监督评价体系;实现街面管理、社会服务、施政设施监督等管理业务数字化、信息化。

四、白城发展数字城市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观念

在传统技术条件下,信息资源共享是文献载体的共享,共享成本过高,造成共享只能在一定区域和部门中进行。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地传播的成本将极大降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由于各自为政、只想分享他人资源而独享自有资源的传统思维根深蒂固,严重阻碍着共享共建的实现,即使有所谓的“共享”,实际上也只是一种稍高层次的重复浪费。

(二)现势性差,缺乏有效的更新机制

信息资源的共享,要有信息生命周期的认识,要对信息生命周期进行过程管理,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管理政策在指导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同时,也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保障环境。同时,迫切需要有关的法律和政策配套,使信息资源共享有法可依。

(三)缺乏可操作性的数据交换标准

没有统一标准化的数据,就没有实现信息资源交换的基础,许多国家级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之间,还存在不一致性,而且就这些标准而言,有的适用范围较为宏观,有的分类和编码体系非常庞大,因而不能完全适用于作为小尺度区域的地方实际情况,非常有必要汇编和适当修订这些标准,形成适用于不同地方不同区域的地理数据交换标准。

五、发展白城数字城市的思考

针对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白城为保障地理信息交换共享的顺利实现,可以采用系列共建共享的原则性思路。

(一)围绕数据交换与共享,整合现有资源

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住总体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然而各委办局、各部门把自己原来拥有和不断产生的诸多数据,改造为能够在交换中心共享、交换的数据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在诸多数据之中选择哪些数据优先进行交换与共享,这涉及到数据整理、编目、共享数据库建设和统一定位、统一标准等。在这个问题上,应该以应用原则为标准,来选取各委办局、各部门的优先共享数据。

(二)统一基础地理数据平台

在交换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而关键的问题是:务必确保所有参与数据共享的部门,都要在统一规定的地理基础或数字地理底图上实现数据规范化的地理信息共享。

(三)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

篇9

智慧城市在本质上是一种对城市的重构,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城市的规划、服务和管理过程中,通过市民、企业、政府及第三方组织来共同参与。这种重构改变了传统的以资源投入为主、强调发展速度和数量的方式,变成以资源配置为主、强调供需匹配和发展质量的方式。实现创新低碳的产业经济、绿色友好的城市环境、高效科学的政府治理,最终提高市民生活的品质。

我们并不提倡存在一个终极的智慧状态,或者达到某些指标就是智慧城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认识的提升,智慧城市会不断丰富其内涵。就像巴生中华总商会的宏愿是要打造巴生成为一个国际商贸城,促进巴生的经济发展。这样一个国际商贸城也是为巴生在建设智慧城市的道路上增添了一笔色彩。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资金的资助,需要技术的支持,从而打造商贸区。发展巴生经济正是为建设智慧城市设下一个可靠的保障。

很多人可能会将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内涵混淆,其实数字城市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智慧城市则注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传感技术、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感知。如果说数字城市更多的是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城市各领域的信息化以提升社会生产效率,智慧城市则是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更强调市民参与,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创新。同时,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的不同在于数字城市是基于互联网形成初步的业务协同,而智慧城市则更注重通过泛在网络、移动技术实现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和随时随地随身商务智能融和服务。从这些不同可以了解到智慧城市的内涵是包罗万象的。

从各国的国情来比较,各国打造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一样,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却不同。像马来西亚的第二大城市巴生,长期居民除了马来西亚本土居民外,还有华裔、印度人等,因此语言难以统一.此外,马来西亚的较为复杂,这些都是马来西亚打造智慧城市的障碍。

篇10

关键词:数字内容产业 三网融合 发展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广泛普及,推动了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重塑了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新兴产业,数字内容产业集内容服务、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交叉于文化产业、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之中。基于数字内容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各国和地区大都制定了有关战略规划引导和促进对策。为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国务院于2014年2月26日印发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要求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加快培育双向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数字内容产业尽管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必然是美好的,但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还不多,其发展中经常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急需加以关注和开展研究。

数字内容产业内涵界定

数字内容产业(Digital Content Industry),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来制作数字化产品或服务的产业,强调数字技术在传统内容产业的应用及其带来的新特性,其核心是基于数字化内容的产品化和服务化。

数字内容产业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国外。1995年,西方七国信息会议首次提出“内容产业”概念(Content Industry)。1996年,欧盟在《信息社会2000计划》中提出了“数字内容产业”的概念。1998年,由英国多个政府部门和产业界代表组成的创意产业工作组提出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首次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2002年,爱尔兰政府出台的《爱尔兰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战略》将数字内容产业定义为创建、设计、管理和销售数字产品和服务以及为上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产业。

数字内容产业的概念在中国提出较晚。200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数字内容产业的提法。2004年,中国台湾把数字内容产业称之为“数位内容产业”,并在《2004台湾数位内容产业白皮书》中将数位内容产业定义为:“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并加以整合运用的产品或服务。”2006年,“数字内容产业”首次在国家级文件――国务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正式出现。此后,“数字内容产业”频繁出现在各类政策文件中,如《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2011年3月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数字内容产业”仍然被列入其中。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统计标准中,也新增加了文化新业态部分,主要包括数字内容服务中的数字动漫制作和游戏设计制作,以及其他增值电信服务。2014年2月26日印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明确要求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为了促进数字内容产业的迅速发展,不同国家、地区和组织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阐释,相继提出了各种概念。如美国称之为“版权业”,经合组织(OECD)称之为“内容产业”,欧盟称之为“数字内容产业”,英国称之为“创意产业”,日本称之为“内容产业”,澳大利亚称之为“创造性产业”,韩国称之为“文化内容产业”。然而,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入和扩展,其内涵界定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

由于各国产业划分体系及分类标准有所不同,尽管尚未有统一、明确的概念和内涵界定,但有一点得到共识,即数字内容产业萌发源于信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衍生产业,是信息化、数字化产业的总和,以内容为核心,信息或数字为纽带,强调不同产业间数字产品的交叉和融合,涵盖了诸多传统产业的延伸发展内容,属于新兴产业。

由于信息技术的变化以及自身的不断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所涵盖的领域也是不断变化。欧盟在《信息社会2000计划》中指出,数字内容产业包括各种媒介印刷品(书报杂志等)、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音像服务、光盘服务和游戏软件等)和音像传播(影视、录像和广播等)等多个领域。英国的创意产业包含广告、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等十三个领域。中国台湾把数字内容产业分为数字影音应用、电脑动画、数字游戏、行动应用服务、数字学习、数字出版典藏、内容软件、网络服务和数字艺术产业等八类内容。

数字内容产业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如果把所有关联行业都纳入其中并不合适,何况各国都有自己特定的产业分类体系,尚未形成全球统一的产业分类体系。根据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参照国内外有关分类,有必要对数字内容产业涉及领域进行适当精简,以便突出产业核心体系。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内容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将数字内容产业分为数字出版、数字视听、数字学习和数字娱乐四大类(见表1)。

“三网融合”的发展进程

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在演进过程中,相互渗透,互相兼容,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全方位的综合服务。

“三网融合”,最早的目的是通过集约化建设,节约社会资源,从而实现物理融合,因而称之为“三网合一”。随着理念的不断发展,“三网融合”取代了“三网合一”,不仅是物理上融合,而且实现了业务应用上的融合,即在同一个网络上,可以同时开展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不同的业务,在网络层上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上互相渗透。

“三网融合”在国外起步较早。世界各国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了三网融合,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三网融合的发展方面都已取得重大突破。美国出台的《1996年电信法案》,允许长话、市话、广播、有线电视、影视服务等业务互相渗透,也允许各类电信运营者互相参股,创造了自由竞争的法律环境,为三网融合扫清了法律障碍。日本政府通过新的《信息通信法》草案,统一了与通信和广电相关的《电波法》、《广播法》、《电气通信事业法》等9部现行法律,同时政府为了防止任何企业利用自有资源搞业务垄断也加强了监管,从而创造出一个通信、广电相关企业都能自由参与竞争的环境。英国于2003年成立了新的通信业管理机构,融合了原有电信、电视、广播、无线通信等多个管理机构的职能,促进了三网融合的产业发展。法国三网融合的发展较快,电信和广播电视彼此是对称开放的,预计2014年将有50%以上的家庭选择三网融合的服务。目前,随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的日益加强,三网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对“三网融合”的探索始于20世纪末。1998年社会各界对“三网融合”展开了大讨论,2001年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概念,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经过近20稿修改的《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明确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此后国务院办公厅在两年间先后公布了54个试点城市名单,“上海模式”“武汉模式”等各种试点次第涌现,全国的网络基础建设也有相当进展。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除了上述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力量逐鹿三网融合之外,诸如国家电网、物联网、家电及诸多企业也纷纷从各自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技术研发、业务创新等措施,以多样化形式切入到我国三网融合的试点工作中。

中国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已有四年有余,在过去四年多的试点工作中,广电、电信、互联网等行业及领域发生了巨变。从全局来看,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一定成绩,关键在于与三网融合、信息消费、宽带中国等国家级相关扶持政策的助推。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等也出台了适合于本地区的三网融合相关配套政策。

然而就整体而言,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面临的不仅有技术难关的解决,还面临利益方的多方博弈,最大障碍就是体制障碍。具体来说,我国三网融合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我国三网融合刚刚起步,除了技术和市场因素外,管理体制上各自为政,政府监管权分割,部门多头介入;二是电信和广电领域的法规和部门规章相互独立,形成进入壁垒,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效力有待协调;三是广电、电信等部门体制改革进程的不同步,严重影响了业务的推进。

“三网融合”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不仅是将现有网络资源有效整合、互联互通,而且将极大拓宽数字内容产业的传播渠道,刺激数字内容产业的市场需求,推进数字内容产业的升级。

三网融合将拓宽数字内容产业的传播渠道。随着三网融合步伐的加快,将加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宽带网络覆盖范围,推动数字终端设备数量增长,快速普及数字技术。内容提供商在三网融合之前的产业链中,往往受制于分销渠道,而融合之后则改变了对传统的内容单向传输渠道的依赖。举例而言,电视剧制片商以往只能将版权出售给电视台,而三网融合后将增加互联网、手机等更多的渠道和终端。传播渠道的拓宽,为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渠道基础。

三网融合将刺激数字内容产业的市场需求。在网络大规模建设、运营商广泛介入、终端迅速普及的背景下,更多新媒体形态、更多的受众资源不断涌现,对内容的需求将迅速提高。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固话、移动和互联网用户群,电视、电脑、移动电话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电子媒体,构成了一个覆盖多种消费人群的终端体系,提升了用户对数字内容服务的接受程度、应用水平以及消费能力。就以出版行业而言,传统出版物由于受市场需求约束,出版物的出版数量少、成本高、渠道单一,而三网融合后的电子出版物,尽管局部地区市场需求量不高,但分散在各地的用户需求经网络平台聚集起来,因而市场需求数量剧增。更多新媒体形态的出现,也使内容提供商受益于渠道多样化,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市场需求的强劲,为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市场基础。

三网融合将推进数字内容产业的升级。三网融合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产业繁荣发展,而技术和应用是推动融合的手段。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伴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数据传输网络资源得到不断丰富,接入方式也日趋多样化,视讯技术飞速发展,各方运营主体都在技术和应用方面做着全媒体、全渠道、全终端的渗透。三网融合促进了数字内容产业的“升级改造”,一是催生了新兴的内容产业发展,二是推动了传统内容产业的改造。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这种“升级改造”。将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光纤通讯设备制造商均将受益,特别是内容服务商将成为市场主导,受益最大。事实上,三网融合下的数字内容产业是一个大的产业集群,涉及多个细分行业,包括生产、交易、传输、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等多个环节,有传统的,也有新兴的均需重新架构,进而形成新的产业版图。

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思路

以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三网融合下的数字内容产业具体方式和形态将由商业实践过程的诸多因素决定。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在创造有价值的内容、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监管体制、加强数字版权保护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创造有价值的内容。对于数字内容产业而言,内容提供是数字内容产业基本价值链的顶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控制整个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尽管数字内容产业高度依赖于技术基础设施,非常容易受到技术变革的影响,但是拥有知识产权的内容始终是数字内容产业的核心。要发展我国数字内容产业,仍然要强调内容为核心的理念,创造有价值的内容。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任何产业的发展,最初总是离不开政策扶持。因此,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必须强化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降低准入门槛,允许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数字内容产业。二是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以低息、无息贷款等方式加大对数字内容产业企业的资金支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三是落实税收政策,通过适宜的税收减免等措施,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四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通信、广电、互联网企业进行更多的合作,探索新的产业模式及合作模式,构建新型的产业生态链。

不断完善监管体制。数字内容产业包含数字内容产品生产、交易、传输、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等多个环节,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需要政府部门从宏观上加以协同管理和正确引导,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条块协调、整合发展、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改善目前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管理不到位的局面,从而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政府在改进文化市场监管与文化安全管制的同时,要承认网络与技术的中立,应允许运营商自行选择相应的网络传播内容。

加强数字版权保护。在网络环境下,我国数字内容产业交易规则正在建立之中,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缺失严重,数字版权侵权盗版问题严重,极大地影响整个数字内容产业链的良性发展。知识产权是数字内容产业的生命线。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离不开严格的、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因此,应该以加强数字版权保护为主,完善网络环境下数据库保护、虚拟财产保护和著作权保护等法律法规,规范数字内容经营者的行为,加大数字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权盗版以及网络上恶意侵犯他人利益等违法违规行为,减少消费者被侵害的危险,抵制不良倾向,为数字内容产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市场机制是推进三网融合下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基础。数字内容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有很大不同,有其独有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技术更新换代快,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数字内容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必须实现各方力量的有效互补,形成一定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应,如建立数字内容产业基地和园区,集成产业链并实现延伸拓展,才能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一味依赖政府力量,只能搞低水平重复布局。政府只能帮助数字内容产业在发展初期克服市场化瓶颈,搭建共性技术的公共供给平台。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利益的驱动,应鼓励竞争,鼓励多种形式并存,在良性市场秩序下实现自由竞争。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数字内容产业由于价值链较长,产业环境复杂,需要有大量复合型和多元化人才的参与,保障产业健康和快速发展。但是,当前数字内容产业专业人才供给的缺口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严重制约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的建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很多国家着力进行数字内容人才建设,例如韩国政府就建立了培养数字内容专业人才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从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等各个教育层次。我国也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大数字内容产业人才培养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利用高校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优势资源,加快培养数字内容产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斌,蔡宏波.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界定及其国际比较[J].财贸经济,2010(2)

2.李本乾等.三网融合背景下推进上海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学发展,2012(6)

3.罗海蛟等.上海数字内容产业预测与分析[J].中国信息界,2010(Z1)

4.山红梅,邹佳利.数字内容产业在我国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2)

5.王志东,汪霏霏.“三网融合”对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学习,2010(5)

6.罗海蛟.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是国家级的战略决策[J].中国信息界,2010(3)

7.周志平.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4(3)

8.王风云,牛盼强.甘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政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3(5)

9.金业阳.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关键环节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5).

10.黄德俊.“钻石模型”视角下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途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7)

11.相丽玲,刘红丽.数字内容产业的演化路径及研究评价[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7)

12.吴琳琳.两岸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与合作探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13.迪莉娅.我国数字内容产业集群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6)

14.杨海平.数字内容产业运作机理与商业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3)

15.刘用,杨梅,靳玲.重视新兴业态优势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成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环境与创新空间[J].经济体制改革,2010(6)

16.王薇.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下一代内容[J].现代传播,2010(5)

17.曹三省,等.三网融合进展与技术演进趋势分析[J].现代传播,2010(5)

篇11

关键词: 旅游 文化 智慧时代 智慧概念

(一)智慧时代前的旅游与文化:相互补缺为主的关系。

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化先于旅游产生,自从有了人类文明,文化就应运而生;而旅游则诞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商品交换的行为出现而产生。随着时间推移,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呈发散状蔓延;而与此同时,旅游的内涵也不断丰富,旅游的目的多种多样,旅游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旅游行为逐渐大众化,旅游客源的数量逐年膨胀。

在众多文化传播方式中,旅游以其传播形式的多样性,逐步为人们接受,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充分肯定了旅游对文化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方式,旅游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在我国也有很多落后地区,旅游成为其主要经济增长点,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样也是巨大的。

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不断地为旅游提升内涵,增加品味,提高档次。旅游从最初的仅仅为满足物质需求的商品交换,过渡到现在目的为增长知识见闻,提升个人修养,了解目的地的历史、宗教、文学、科技等多重文化层面的精神需求。这个过程中,文化的注入无疑将旅游的灵魂加以升华。

(二)前智慧时代的旅游与文化:平衡双赢为主的关系。

笔者姑且将目前所处的时期称为前智慧时代,这一时期旅游和文化的发展宏观层面上都呈现出膨胀和碰撞的状态,文化经过智慧时代前的数字时代的发展,传播和接受渠道多样化,高速化;旅游在智慧时代,面临诸多考验,旅游作为一项产业,依附性的特点比较明显,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等外界因素都会对它造成影响,所以这一时期旅游显示出更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性。

下面简单解释一下智慧的新概念:智慧由数字社会、物联网和云计算组成。

数字社会为城市规划、智能化交通、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国家安全应急响应等创造了条件,数字社会以空间位置为关联点整合相关资源。

物联网将与水、电、气、路一样,成为地球上的一类新的基础设施。世界将继续“缩小”“扁平化”而显得“智慧”。

云计算起到了整合作用,智慧的理念是把传感器装备到城市生活的各种物体中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实现物联网的整合,从而实现数字城市与城市系统整合。

智慧时代中,智慧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衡旅游和文化的作用,并使两者都在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可以从以下几种普遍现象中进行归纳。

(一)智慧同时为旅游和文化提供了高速度、大容量且便利的平台。

当前活跃在智慧时代的手机APP应用产品,一开始只是作为一种第三方应用的合作形式参与到互联网商业活动中去的,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开放化,APP开始被更多的互联网商业大亨看重,如腾讯的微博开发平台,百度的百度应用平台都是APP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可以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另一方面借助APP平台获取流量,其中包括大众流量和定向流量。比如“同程旅游”这个APP应用,人们借助它不仅可以获得大量与互联网相连的旅游咨询,而且查询速度与互动速度都很高,最关键的就是方便,忽略了电脑的存在与否,省去了电脑的开机时间,手指点点手机应用就能完成。

(二)智慧的发展速度决定了旅游和文化发展速度。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比掌握信息内容更重要的是掌握寻找信息的途径,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信息在不同时空传递,我们要做的是迅速找到所需信息,让云空间帮助我们的大脑储存信息,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然而正如前面我们所了解的,智慧的概念包括数字社会、物联网和云计算,这些本身也处在发展过程中。所以其发展速度决定了旅游和文化的发展速度。而智慧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中国江苏,苏南和苏北存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智慧概念的发展程度就有很大差别,如今苏南很多地区正着力打造智慧城市,而苏北很多地区还在忙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苏南的旅游发展较苏北更活跃,苏南的文化传播较苏北更高效,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三)智慧在不同时空中整合出不同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体。

智慧概念中有一个核心思想,即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去开发设计产品,满足人们在不同时空的需求。简而言之,在一个智慧概念覆盖率合格的地区,当地居民可以通过由数字社会、物联网和云计算组成的智慧产品,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完成一系列行为,达到目的。举个例子:比如中国的上海和美国的纽约两座城市中,两地居民可以同时使用互联网在同一个网站或应用完成了一个非洲旅游产品的订购,但所购买的产品会因为订购者的国籍、信仰、文化等不同,在内容上会有很大的差异。在订购过程初期,输入详细的订购者信息,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技术的运算,能很快提供适合的详细产品列表,比如在产品中的住宿信息中,首推的住宿形式会有不同,出现在上海订购者的住宿首页列表可能是大多数中国人需求的建筑物式酒店,而出现在纽约订购者的住宿首页列表可能是各种西方人热衷的帐篷式酒店。这就是智慧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之处,在不同时空中整合出不同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体,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且以秒计算完成云运算,高效。

综上所述,在前智慧时代,旅游和文化在智慧概念的促进下,两者发展会越来越平衡,而且旅游和文化在不同时空通过智慧概念都有双赢的可能。

最后,笔者想说明本文的写作初衷,旅游和文化的关系已经形成很长一段时间,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已经被人们接受,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智慧概念的提出和落实,旅游和文化的发展会因为智慧概念的介入而产生变化。笔者相信智慧时代带来的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旅游从业人员应该则应更关注如何利用这种积极作用为旅游和文化的发展提供多种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数字化 档案管理 内涵 必要性 优点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有增长活力的部门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上了日程,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顺应潮流、适应时展的新举措、新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应提高网络信息社会条件下档案信息管理的服务和创新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档案管理者驾驭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的技能,推进各级档案管理工作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实现档案管理与科技、时代的同步发展。

一、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内涵

数字化档案管理是指将传统的以纸张、录音带、录像带为存贮介质的各种原始档案资料,通过扫描、压缩、转化等手段转换成图片文件、声音文件和录像文件,对图片文件可以通过文字识别等技术达到相配于每张图片的科学手段,再运用级存储管理技术将图片和索引字段存贮于光盘库、磁带库等各种大容量的存贮介质上,并可通过各种方便的查询手段迅速地检索出所需要的档案资料,可以到局域网、广域网、企业内部网、国际互联网,最终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网络的新兴档案管理技术。它是一个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高度有序的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中心,以高速宽带通信网络为技术设施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管理。

二、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必要性

1.档案管理数字化是经济社会信息交流的必然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各阶层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档案信息的要求也更加复杂,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之间对档案信息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人们渴望足不出户就能随时随地享受到便捷的档案信息服务,迫切要求档案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一种档案信息交流的平台,实现档案馆际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当前,数字化、电子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在社会各界得到广泛应用,实行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需求不仅现实而且迫切。因此,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是满足经济社会各阶层对档案信息资源需求的必由之路。

2.档案管理数字化是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迫切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对档案信息开放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保障政府信息公开的顺利实施是各级档案馆面临的现实挑战,同时也是一种发展机遇。基于档案馆在保存政府公开信息方面具有的责任和优势,档案信息管理无疑应该对政府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为社会各界对政府公开信息资源的需求提供便捷有效地检索、查询和服务。实行档案管理数字化可以促成档案数字信息库与政府网站的对接,大大方便社会各界对政府公开信息的查询需求。

3.档案管理数字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当今信息时代,如果档案工作不能紧跟社会步伐,瞄准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加快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一味停留在传统档案管理止步不前,守着“金山”找饭吃,无疑是不现实的。因此,档案工作只能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加快服务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的增值作用,服务社会需求是各级档案管理部门的必然选择。数字化档案管理作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使计算机通讯技术、网络数字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在档案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必将促进档案信息管理的巨大变革,也必然会促进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满足社会各种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提升和发挥档案工作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优点

1.节省存储空间,信息管理数字化

利用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可以将纸质档案以数字形式存储在计算机内部,这就可以避免大量的纸质档案资料的堆积,转化成数字形式存储于计算机内的档案信息,不会因为长时间存放及翻阅而损坏或丢失。同时采用先进数字化存储技术方案,具有通用性强、安全性高、标准化程度高、可视性强、支持计算机联网查询和实时浏览等特点。

2.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

档案信息数字化后,可使档案信息顺利地与最新技术接轨,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计算机及网络的功能,将档案信息成果通过网络发送给各级领导及各个部门,可以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同时通过网络互联和馆际互借来建设虚拟资源,实现档案馆馆际互借和文档服务,从而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3.缩短档案查找时间,实现信息管理智能化

档案信息数字化后,能迅速的通过相关字段查找所需的档案信息材料,大大缩短档案的查找时间。可以使利用者运用超文本及多媒体技术进行智能化检索,检索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同时还可采用电子加密技术对档案进行机密处理。

4.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档案信息数字化后,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不再是目录的打字员和档案的保管员,可以更好的从事档案的收集工作和档案的编研工作,极大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5.缩短信息加工时间,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手工档案信息加工通过选题、选材、编辑、出版这一流程来实现,从文件资料形成到二次档案信息的出版时间长,造成信息过时,导致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受到严重影响。档案信息数字化。可直接利用机读形式的档案,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完成信息加工工作程序,快速出版二次档案信息,大大提高了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档案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已在各个省市陆续启动了中国数字化档案馆工程,一个覆盖全国、功能强大、方便快捷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网络正悄然形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引下,我国的数字化档案管理一定可以不断地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张予军.刍议数字化档案管理[J].兰台世界,2011(8)

[2]刘惠霞.浅谈数字化档案管理[J].交流,2011(12)

篇13

关键词:知识网络 CKM平台 内涵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239-0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知识成为了加强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和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分工变得越来越细,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组织就必须能够充分的整合和吸收外部的丰富的知识资源,并通过自身具备的构成核心能力的知识与其他的外源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来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尤其是目前,在多种协同平台环境同时存在的有利条件下,企业更加应该重视协同平台的应用,积极完善和创新企业知识体系,建立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的知识网络。

协同平台,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运用知识协同管理平台(Collabor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为CKM)和知识地图等技术来构建知识网络的一个平台。也就是说,协同平台是知识网络成长的大环境。文章随后主要讨论CKM平台系统结构,以及构建知识网络的必要性,并重点探讨了知识网络的概念和内涵。

1 CKM平台系统结构

CKM平台是在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以数字知识档案管理为核心的一种协同平台,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功能不同的子系统。

1.1 企业信息资源利用平台

通过CKM平台,企业可以有效的利用现有的知识,并能够大幅度的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CKM的信息资源利用平台提供数字知识档案中心和企业间协同工作平台的搜索功能,而且可以通过管理中心提供的权限限制来确保知识文档利用时的安全性。在使用者有权限的前提下,不仅可以从数字知识档案中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知识,还可以从企业协同工作平台中获取知识信息。除此之外,可以从数字知识档案中心获得相应的信息,最后将得到的知识信息提供给企业间协同平台。

1.2 企业间协同工作平台

作为各个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基础,协同平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协同平台作为构造知识网络的一个大环境主要包括即时通讯系统、网络视频会议、文档共享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时通讯系统的作用是随时满足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网络视频会议可以使企业及时的探讨相关的重要问题;而文档共享的主要作用是实现文档的适时共享,同时也可以使企业在需要的时候同时打开一个文件,进而实现企业之间的协同工作。

1.3 数字知识档案管理中心

数字知识档案管理中心既可以负责用户权限的管理,又可以提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管理。通过数字知识档案管理中心不仅能够为企业的资源信息利用提供大量的知识资源,也可以对现有的知识信息资源进行适当的规划和整理。其中包括一些设计文档、经验总结、业务文档、工作报告、知识库、知识地图等。

1.4 数字知识文档收集平台

企业中常用的CKM平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数字知识文档的收集。一般主要的收集途径包括:(1)通过网络或是企业之间的相互收集;(2)通过书籍、光盘等物件收集;这两种方式主要是收集显性的知识(3)从员工的工作报告、经验总结中收集,而这种方式则主要是针对隐形知识的收集。因此,企业数字知识文档收集平台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无地域限制、数据采集,以及能同时收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2 构建知识网络的必要性

2.1 知识具有的特征决定了构建知识网络的必要性

知识共享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同时还可以不断的扩充知识储备量,而且可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但是,由于知识的外部性和知识交易信息的不对称等特性,使得知识要想在企业之间实现共享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某种机制来实现知识的共享是十分必要的。

2.2 企业知识创新的两难悖论决定了构建知识网络的必要性

通过两难悖论显示,知识创新越是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企业组织内外部的知识、技术创新和市场之间的联动就会相应的减少,反之亦然。因此,如何通过一个有效的组织模式来实现知识创新与产品开发以及快速创新之间的同步化,实现内外部联动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3 知识网络的概念和内涵

3.1 知识网络的概念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概念:首先可以将知识网络定义为一个可以使企业发挥其潜在的认知协同优势的一种手段,但是这需要知识之间的关系作为坚实的基础;其次知识网络是一个具有模块化结构的组织系统,其作用是共享企业之间的可用的无形资产;再次知识网络是实体之间的关系,实体可以是组织、个体或是团队。

3.2 知识网络的特点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

知识网络具有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社会性(由知识的社会特性决定);二是开放性(由知识的跨越性决定);三是动态性(由知识网络的开放性决定);四是整体性;五是创新性;六是目的性(基于知识资源获取和共享的需要形成的)。

知识网络具有四种组织结构:作层次型组织结构(经常发生在领导企业与其下属企业或供应企业中)、多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多发生在一些合资企业中)、集中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经常出现在新型的虚拟企业中)、无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由于网络本身缺少中心型的管理,而使其自身变得灵活多变)。

3.3 知识网络的内涵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网络的内涵:首先,多条知识链共同组成了网状结构;知识网络中每一个组织和其他的组织均可以发生知识流动,而知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流动中不断的自我更新和增殖。就是说,知识网络之间的组织联系越紧密,知识流动的越快,知识网络的效率就越高。其次,组织之间的流动是形成知识网络的重要基础;知识之间的不断流动不但能够实现组织之间知识优势互补,而且可以直接影响到整个知识网络的运行效率。再次,构建知识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知识共享,进而实现知识创造,最终形成整个知识网络的创新优势。在知识网络的所有组成成员中,可以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共同合作创造出新知识。同时,有效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共享可以最大限度的促进知识网络的创新。最后,在知识网络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其实质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知识网络之间的成员通过某种形式的合作或是竞争来实现创新收益的共享,并可以共同承担创新风险。

参考文献

[1] 刘向,马费成,王晓光.知识网络的结构及过程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33(7).

[2] 沈慧敏,柯青,刘高勇.知识协同社区分析模型的构建―― 基于实证研究方法[J].情报杂志,2013,33(2).

篇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的兴起,纽约、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这些原本就富有文化活力的城市率先体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魅力,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创意之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国家政策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英国在1997年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大力推进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英国建立的许多创意园区,以“集群效应”为主,通过组合各种文化创意企业,形成相互聚合、渗透激活的“引爆效果”,使本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很大发展。到2000年,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产值居第二位的行业,占GDP的7.9%,仅次于金融服务业。

在亚洲,新加坡政府也在2000年推出自己的跨世纪文化发展战略,开始加大对文化领域投入,2002年又公布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以推动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发展。新加坡政府希望到2012年创意产业的增加值能提高到6%,并树立起“新亚洲创意中心”的声誉。

近年来,韩国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发掘各种类型的文化内容,如动画、漫画、移动内容、音像等,从这些内容的策划到制作、流通、吸引投资及出口,提供全面服务。韩国还在文化产业振兴院孵化本部大楼的七、八、九楼安排了企业孵化器,通过风险资金间接安置了80余家小企业进行孵化。

从全球范围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各式各样的模式,具有市场与政府、公共力量相结合的特点。

“创意产业”还是舶来品

说到创意,不能不让我们想到深圳创维集团。创维集团成立于1988年,经过近20年奋斗,创维已成长为蜚声国际的中国家电巨子,2006年集团年销售额达125.6亿港元,出口额持续9年居全国领先行列,成功挺进世界彩电十大品牌之列,成为中国电子百强名列第16位的优秀企业。作为连续六年深圳市纳税大户,截至2006年度,已累计向国家缴纳各项税金超过30亿余元,累计向社会各界捐助8000多万元,扶持500多家配套企业,解决约10万人就业。曾几何时,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说:“我给自己的企业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创维’,意思是‘创造新思维’。”

时至今日,创造新思维的提法并没有过时,而且越发显得具体和深刻。科技创新已行走很多年了,当下的自主创新更是我们要牢记的,必须矢志不渝。如今的科技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环境的问题如影随形,全世界也不断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家经济再次腾飞。于是,实现科技的多元化战略,把科技“双刃剑”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寻求新的科技产业增长点便成为必须。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是指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意产业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据此可以知道,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换言之,这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中,使之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功能。显然,这是一种使知识与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与创意产业(Cultur-Industry),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极为相近。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提法是创意产业。英国最早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影响了欧洲、美洲、亚洲等许多有意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地被全球接受,略作调整后采用。上海也接受了这一提法,出台了“十一五”期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而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除了北京外,目前还只有台湾和香港。香港最初使用的是创意产业,在2005年将其改称为文化创意创业。

英国的创意产业包括13个行业:广告、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美国也将创意产业分为6类:文化艺术、音乐唱片、出版业、影视业、传媒业、网络服务业。新加坡将创意产业分为3大类13个行业。第1类艺术与文化:摄影、表演及视觉艺术、艺术品与古董买卖、手工艺品;第2类设计:软件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产品及服装设计;第3类媒体:出版、广播、数字媒体、电影。

我国台湾创意产业也包括相类似的13个产业: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创意生活产业、建筑设计产业。2002年,台湾借鉴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经验,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其定义为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累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

“文化”与“创意”不分家

实质上,文化产业的概念是创意产业的前身。

我国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反映了我国文化发展的特殊背景和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提出了文化产业范畴,但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差异大,作为产业分类概念,文化产业没有统一内涵标准。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上述界定,2004年4月1日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产业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二是文化产业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三是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与文化创意产业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内涵界定的角度不同。我国文化产业主要从产出的角度、从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精神文化性质着眼,只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都是文化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除了服务于个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外,还服务于生产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经济发展中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明显突出“生产业”的性质。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又郑重提出了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的概念。

几年后,英国首相布莱尔又提出Creativ-Industry的新概念。直译为创造型产业,新加坡开始译成创意产业,甚为确切。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给“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做出了如下定义:创意产业就是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文化产业更为广泛;文化创意产业又高于传统文化产业。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创意人才的智慧、灵感和想象力,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再提高,它是文化产业中真正创造巨额价值的部分。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

一直以来,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的薄弱产业,一方面受制于文化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观点认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领域,它不与经济直接挂钩。有文化界名人一直称道,文化不能被称之为产业化,就像教育不能产业化一样,文化要远离市场经济的影响。否则,文化会带上商业化的特征,迷失在荒原。前些年周汝昌先生提出了一种说法:《红楼梦》的研究是不能被普及的,这项研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有些人却因此而成名。其义在说明学术研究可能走失了方向。在此,我们不去深入探讨。而随着我国多年来的积极进取和默默追寻,我国的文化产业的现状是:出现了勃勃生机,也越发和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国家接轨。

从外延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比较接近,与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相比较,主要差别有三点:一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包括整个设计业,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则在设计业方面只包括“工艺美术设计服务,美术图案设计服务,展台设计服务,其他与文化有关的设计服务”,而不包括“工业产品设计服务,包装装潢设计服务,模型设计服务,其他专业设计服务”;二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不包括旅游业,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则在“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中包括“旅游文化服务”;三是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关文化服务”中还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数字内容产业是创意产业的新内涵

创意产业发展到今天,已具有了新特征,数字内容产业赋予了创意产业新的内涵。

创意产业本质上是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的产业。除了因高新技术而诞生的新兴产业外,创意产业中的大多数产业早已有之,只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这些产业所共同拥有的特性得到政府和企业、社会的格外关注,而被集合在一起重新命名。因高新技术而诞生的新兴产业,最重要的就是数字内容产业。

在欧盟“INFO2000计划”中,把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的主体定义为“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内容产业的范围包括各种媒介上所传播的印刷品内容(报纸、书籍、杂志等),音响电子出版物内容(联机数据库、音响制品服务、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内容(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用以消费的各种软件等。这与1997年颁布的“北美产业分类标准(NA-ICS)”中信息产业的范围基本吻合。

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其产品具有的精神内涵,即内容。形式各异、内涵多样的文化产品因其内容而有价值,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内容产品。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内容产品生产、传播和消费上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内容产品的生产能力,形成了数字内容产业,引领着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内容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融会重铸,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产生了新的产业群落,培育出新的消费人群,并以高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更新换代,创造出了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已逐步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主流产业,赋予了文化创意产业时代内涵,而此时的文化创意概念才真正走向大融合。

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优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