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数字化技术要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 确定纸质档案数字化对象的价值原则
一般来说,各个行业内部的档案在进行归档处理的过程中,都要遵循档案永久保管原则,并对社会利用价值高的档案实施数字化技术。另外,不同行业的档案保管制度也存在差异,因此,保证纸质档案保管合理性的关键在于档案管理人员对本单位行业性质有所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应对档案数字化工程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档案保管周期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按照纸质档案的利用率、原始状况好坏制定数字化加工顺序。
2 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及归档现状
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纸质档案管理力度,但是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本身就是一项周期长、操作复杂的任务,因此,在实施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时,需要分步实施这项技术,保证数字化技术在纸质档案管理过程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制定的相应管理规范能够从一定角度上实现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纸质档案材料可以采取扫描等方式进行字符识别,与此同时将扫描的字符转换成图形文件,并将图形文件储存在计算机中。但是我国目前实施的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还有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数字化标准缺失
尽管在实施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时有相应技术指导的参与,但是由于纸质档案管理的规范程度较低,导致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不能有效落实。加上一些企业制定的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准则与档案管理流程不能全面衔接,不同纸质档案的储存条件也存在差异,种种因素影响纸质档案管理和数字化技术全面性,严重时,还会出现纸质档案转换问题,影响纸质档案整体质量。在实施纸质档案扫描时,应考虑扫描设备的图形控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全面落实。
(二)相关部门之间协调困难
在纸质档案数字化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档案数字化工作涉及部门较多,所以在档案部门分工明确的实际现状中会出现协调难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标准自身的局限性,在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档案经常需要与大学或专业技术单位合作,也需要与相关部门进行彼此的协调。同时,在档案管理系统中,还可能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数据格式不兼容,无法读取文件数据。为了解决长期访问和网络使用等数字档案共享的问题,以确保及时的软件升级,也需要涉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所以为了促进数字档案实施有效的转换,需要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三)数字化工艺存在安全隐患
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针对档案原始文件的信息安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护文件的安全性,需要优化工作流程,根据档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文件接收和存储系统。但由于纸质档案数量庞大,参与数字档案工作的人员较多,无法找到相关档案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针对文件的数据安全,由于数据编程人员,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对数字档案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档案的进展。
3 提高纸质档案数字化水平的建议措施
(一)加强纸质档案数字化的过程管理
《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提出了包括档案整理、目录建库、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挂接、数据质检和验收、数据备份、成果管理等9个基本环节。对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安全管理,应贯穿9个环节的过程之中,确保档案原件和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制定档案的交接制度,确保交接手续清楚,清点档案数目准确,记录翔实,责任到人;档案的临时保管制度,正在数字化加工的档案应有专人管理;通过人员的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加强管理,未经批准不得自行进出数字化加工场地。在数字化工作的同时建立起完整、规范的加工记录,各个环节均应进行详细的登记,并及时整理、汇总,装订成册。
(二)优化纸质档案数字化流程
结合我国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及归档工作的具体现状,合理对该工作进行准确定位,优化档案数字化流程。从合理使用档案,加强档案保护的角度考虑,充分考虑档案建设成本效益等因素,充分体现档案材料的经济,文化,科学和技术价值,当然这也是数字档案信息发展的需求,不断优化纸质档案数字化流程,按照相关档案管理理念和过程管理方法,对档案数字化管理各环节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流程管理概念,运行科学的数字化转化技术和方法,有效地控制档案数字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和效率。另外,要正确把握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扫描范围和深度,应详细了解档案分类和使用状况,从本单位的实际需求,科学制定分类依据,确保纸质档案数字化流程科学合理。
(三)完善档案数字化相关标准和制度
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应加强现有档案数字化标准和数字档案馆标准建设,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从微观层面上而言,在数字档案化工作进程中,需要基于统一的国家标准,结合自身情况,共同制定统一的法规,使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及归档工作符合具体的工作规则。同时,在纸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还需要加强相关标准制度的宣传,并严格执行,确保档案数字化处理,保证具体工作的质量和规格。在档案文件管理过程中,合理加强标准化建设,才能确保对文件?n案进行合理的数字化处理,同时也应建立严格的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和质量规范,以确保处理的标准化和数字化档案质量。加强档案技术标准管理体系的建设,确保数字档案的顺利发展,不断加强数字档案的质量标准建设和完善。
(四)加强纸质档案数字化的技术保障
纸质档案数字化可以发挥数字产品的作用,提高纸质档案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水平,当然这需要相应的技术保障来推动这一进程的开展,要尽可能消除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性带来的数字档案发展进程的障碍。技术档案应遵循国家标准和规范,以确保运行规则和数字结果共享,合理加强数字信息系统的选择,使用合理的存储介质和设备,运用成熟的技术和存储设备确保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可靠,确保数字档案共享的有效性,同时要做好跟踪和存储设备的定期检查更新,并要做好相应的技术升级,防止载体老化现象的发生,并及时进行数据迁移和向量更新,避免数据的丢失。另外,要着重重视数字化档案的质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做好数字处理档案,确保档案数字化质量。不仅要保证数字档案扫描内容完整和画面清晰,而且要确保它具有法律效力。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员;素质要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21-02
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已由传统图书馆逐步发展成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图书馆,衡量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标准不仅仅是能否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还包括能否为读者提供全、新、快、准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员作为高职院校数字化图书馆的核心,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素质已成为实现图书馆现代化服务的关键因素。
一、数字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新变化
高校图书馆已从传统的纸质图书馆向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发展,传统图书馆都有自己固定的服务对象和读者,图书馆的服务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本馆读者,数字图书馆是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讯技术运用的集合,除了服务本馆读者之外,还要面对更多地通过网络访问的读者,服务对象可能是任何一个网络节点上的读者,不受空间的限制。其次,馆藏资源、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1.馆藏资源发生变化。传统图书馆馆藏,是对纸质书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数字化馆藏资源是指通过购买电子文献,下载网络资源等方式获取数字化文献信息,增强馆藏文献数字化程度;其次是在图书馆内部将非数字化馆藏文献数字化。如古老的文字资料、老照片、老的音像资料转换成数字化资料保存下来,一是避免读者直接使用原件,二是减少原件丢失或损伤的几率。一般来说,馆藏文献的数字化,既可以很好地保存传统文献,又能使被数字化的文献成为其他馆的虚拟馆藏,成为整个信息网络中的共享资源,既可以丰富虚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又能促进整个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服务理念发生转变。传统图书馆是以围绕本馆藏书为核心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衡量图书馆工作效率及价值的主要标准是本馆读者数量及借阅量、借阅率。而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到来,文献的数据量已不是最核心的图书馆评价标准,而是更加看重本馆的特色服务及对读者需求的响应,读者更加注重的不是数据信息,可能是情报信息,也就是经过筛选、整理可供参考的信息情报。
3.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在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主要包括图书加工整理、编目、上架、流通等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行维持。在数字图书馆时代,传统的编目、上架、流通等环节都可以靠机器设备完成,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更加准确、规范,从而节约了人力资源。图书馆的服务更加注重知识的再提取、加工,服务内容与传播方式更加依靠信息设备及网络。
数字图书馆的实现,必然使传统图书馆的业务及职责发生很大变化,在保留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应用新技术手段,衍生出更多的新业务。
二、数字化环境下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新要求
美国图书馆界曾有这样的说法:在图书馆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的建筑物占5%;信息资源占20%;而图书馆员占75%。图书馆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办馆水平和为读者服务的质量,新时代需要多元化素质和服务人才。
1.需要传统图书情报文献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馆员不仅需要全面了解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布局,还需对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及检索工具的使用烂熟于心。而且,对高速互联网络的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总体发展趋势、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管理知识化都要熟练掌握。传统的图书馆将被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络化图书馆所取代;在原来以纸张为载体的文本信息基础上,增加了视频、声频、缩微等信息,并能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网上高速传递。所以,图书馆服务工作应由传统被动服务模式转变为以信息研究和深度加工为重点,积极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现代服务模式。这是一种理念,并且是一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及管理方式的转变。
2.需要丰富的综合学科知识。丰富的学科知识,如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管理学科等,尤其当代图书分销权的放开,市场的准入,古今中外大量书籍进入图书馆,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对众多学科的知识或多或少都要有所涉猎。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多是外语资源,需要馆员们对其进行分类、推荐、筛选以提供给读者。还需要熟练掌握汉语、计算机等种语言,以便对资源进行综述、评论、摘要等。所以,要求馆员具有丰富的综合学科知识。
3.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应当经常地对馆员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倡导爱岗敬业,树立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意识,在馆内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和环境。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馆员中要大力提倡奉献精神,真正做到读者至上,服务第一,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服务理念相对滞后。图书馆馆员应树立“师生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但目前,这个理念多停留在口号层面上,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了馆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较差,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缺乏主动性的服务,服务对象单一,服务项目少,很难做到数字化、现代化的高层次服务。
2.人力资源危机。主要体现在人员的不稳定性。馆员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迷茫,有能力、层次高的人员想办法尽快离开图书馆,而把图书馆作为养老圣地的那些老馆员们也进入退休高峰期,造成多岗位工作人员流失。以宁夏财院为例,在2012至2014年间,全馆12名馆员,共计有4名人员退休,占总人数的30%(同时也补充了3名人员)。有资料统计,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在2010-2016年间将有32人退休,占总馆员人数的30%,过多的退休人员影响了图书馆的正常运行,为弥补人员不足,许多馆采用的是招聘临时工,雇佣勤工俭学学生来解决困难,造成了人员的不稳定和专业水平不高的状况,同时,人员结构也不尽合理,年龄偏大,男女比例失调,学历、职称偏低,或即使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也多是专业不对口。图资、计算机等专业人员更是偏少,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性质应是文献情报中心和学术性机构,它的地位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不少高职院校基本上不把图书馆看作是学术机构,而是教学辅助机构,致使一些教师甚至包括部分校领导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认识不到位,降低了对图书馆的重视力度,相应地,图书馆馆员在学校中的地位也大大降低,这种不被重视也造成了馆员工作热情不高,影响服务质量。
4.馆员竞争意识不强。由于技能水平、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图书馆本身的工作特点和地位问题,导致大多数工作人员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精神,习惯于旧思路、旧方法。缺少工作热情与激情,对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辨别能力差、敏感力、应变能力不足,影响了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5.馆员的服务与大数据时代读者需求矛盾突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需要培育出数据分析专业人员,未来10年,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将运用在每一个行业,这些数据有待收集、保存、研究分析,因此,图书馆员必须与来自社会的信息工作者组成研究团体,对图书馆收藏的大数据做研究分析,引导图书馆服务的展开。但现状是,图书馆员自身文化水平低,大多数人不懂也不会操作新技术新设备,无法为读者提供现代化服务,造成服务与需求的矛盾
四、数字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的提升途径
1.改变服务理念。改变传统的“找书为人”、“为人找书”、“借书还书”、“提书放书”式服务,上升到提供咨询、资源数字化、建构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建立网络高速公路等发展道路,不能只停留在传统被动的服务模式上,而是转变为以信息服务和现代服务模式;由被动提供一次文献,转变为主动提供二、三次文献;由封闭型、分散化向开放型、网络化转变;由静态服务向动态服务转变。
2.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图书馆的构成,应由图书馆专业、计算机、外语专业人才、专业学科人才构成,也更需要既懂计算机又懂图书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1)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及培训,提升馆员的见识,提高馆员的起点。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不同形式的岗位培训及学术活动,如受经费条件限制,可以在本馆通过老馆员带新馆员,“传、帮、带”的办法,足不出户,培养新馆员,或请兄弟单位的专家来馆进行培训,或到有特色的图书馆现场交流学习;其次,认真参加图书学会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经费条件好的单位,可以走出本地,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观摩学习更先进、更有特色的现代馆,增长见识,开拓思路,提高水平。(2)聘请兼职学科馆员。为弥补馆员的不足,尤其是学科馆员尚不能普及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开设的专业,聘请部分系部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图书馆兼职学科馆员,参与图书资料采购等工作,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各类藏书质量及结构。节约人力。(3)逐步优化馆员结构。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在年龄结构上应形成“老、中、青”的结构,形成“传、帮、带”的氛围,使良好的作风得以传承。在学识水平上形成梯形结构,由传统岗位工作人员和高端人才共同组成,满足不同岗位的需要。
3.提倡个人奋斗促进馆员自我提高。建立激励机制创造条件使馆员自学成才,岗位练兵成材;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评优评先、晋升等激励制,促进个人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安装;综合布线;接地
现代化建筑物内机电设备种类繁多,技术性能复杂,维修服务保养项目不断增加,人工难以应付。因此,采用自动化监控系统技术及计算机管理已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将建筑设备管理与控制子系统(冷热源系统、送排风系统、照明系统、排污系统、电梯系统等)进行分散控制、集中监视、管理,实现一体化控制、监测和管理,大量节省人力、能源,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运行效率、延长使用寿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建筑物总体运作管理水平。
一、中央控制室选址及室内设备安装
中央控制室应尽量靠近控制负荷中心,距离变电所、电梯机房等产生强电磁干扰的场所15m以上。室内控制台前应有1.5m的操作距离,控制台离墙布置时,台后应有1m以上检修距离,并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当控制台横向排列总长超过7m时,应在两端各留大于1m的通道;中央控制室宜采用抗静电架空活动地板,高度不小于20m。
中央控制设备是以PC为核心,中央管理界面和图形显示为目标的设备。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主机、分站、网关、网络控制器安装施工时注意如下:(1)中央控制及网络通信设备应在中央控制室土建和装饰工程完工后安装。(2)设备及设备各构件间应连接紧密、牢固,安装用的紧固件应有防锈层。(3)设备在安装前应作检查,设备应符合相关规定。(4)有底座设备的底座尺寸应与设备相符。(5)设备底座安装时,其上表面应保持水平,水平方向倾斜度允许偏差为1mm/m。
远程处理机的安装要求:楼宇自动控制系统与各RPU之间的通信是透明的,可利用同一线路不同的RPU完成同一个控制系统。一般BAS系统大量监控的是空调机组,故将RPU布置在机房之中或附近,把空调机组控制系统使用后剩余的输入输出接口用于连接附近的水流量计、水位信号、照明控制等。为了日后的发展,RPU的接口宜多留出20%~30%。
二、输入与输出设备安装要求
(一)输入设备
安装位置应能正确反映其性能,且便于调试和维护,不同类型传感器应按设计和产品的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其位置;水管型温度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水管流量计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上;室内温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等应避开蒸汽放空口及出风口;管型温度传感器、水管型压力传感器、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的安装应在工艺管道安装同时进行;风管压力、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空气速度、压差开关的安装应在风管保温完成后进行。
(二)输出设备的安装要求
风阀箭头和电动阀门的箭头尖与风门、电动阀门的开闭和水流方向一致;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电动阀门口径与管道径不一致时,应采取渐缩管件,但阀门口径一般不低于管道口径二个档次,经计算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电动与电磁调节阀一般安装在回水管上。
三、综合布线
(一)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要求
适用性:适应未来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楼宇设备监控网络的技术发展需求,可支持数据、语音、多媒体以及监控信号通讯。
灵活性:能满足楼内各通信设备的功能要求,即在不同楼层里支持组建特定通讯子网;在大楼任意信息点上能连接不同类型的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电话、传真机等。
模块化:布线系统中除固定于建筑物内的线缆外,其余所有接插件都是模块化的标准件,方便管理和使用。
扩充性:实施后的结构化系统可扩充,以便将来系统有更高要求时很容易将设备安装进去。
(二)网络结构化布线
网络结构化布线系统应采用树型物理结构。网络、通讯垂直干线的树型结构中心在地下1层布线主机房内,传输介质使用非屏蔽双绞线铜缆和多模光缆。水平子系统部分的中心在每层的配线间内,由配线架引出水平光纤及双绞线到各个信息点。以某大厦为例介绍:
1、工作区子系统
终端连线两端均为双绞线,用于连接各种用户设备,信息插座的选用应符合标准,以满足各种宽带信号的传输。
2、水平子系统
大厦公共区域将采用沿楼板和墙壁暗埋金属管的水平布线方式。通讯机房和标准办公室则采用架空地板下的水平布线方式。水平布线将采用6类或以上非屏蔽双绞线。水平布线长度不得超过90米。
3、干线子系统
垂直干线子系统设置在楼内的弱电竖井中。为控制干线铜缆的有效传输距离,可在大厦中间层设置MDF配线间,经该MDF将铜缆引入高层的IDF配线间。从MDF层引出多模光纤至各办公楼层。
4、分配线间管理子系统
在大厦每层设有配线间,弱电竖井设置在配线间内。除了计算机主机房、网络中心机房和各配线间里的光纤配线架上采用快速跳线外,其余管理子系统的铜缆配线架上一般采用卡接式跳线。
5、设备间子系统
应明确电话交换机房与网络主干设备机房不同楼层,分开描述。通讯机房在六层,考虑用大对数电缆做竖向主干,水平布线与网络布线统一考虑由四对双绞线完成,通过在楼层配线间内配线架的跳线,决定信息口类型(语音或数据)。网络布线系统的设计要满足多种网络结构的应用需要。
将主干线引至各子配线间,从而构成通讯网络、计算机传输网络、BMS控制网络等。MDF、IDF要具有在线测试的功能。主配线间、子配线间的环境应达到有关设计标准。
四、系统接地
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接地是指其直流电源接地线、外部设备的直流电源接地线、隔离型通信接口的直流电源接地线。
1、系统接地。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地线一般不引出计算机,采用浮空方式运行。当计算机系统地线与其金属外壳相连通时,应选用绝缘铜芯线或电缆直接接到建筑物等电位体上。
2、现场接地。所有现场地线须用绝缘铜芯线或电缆,不能用屏蔽电缆的屏蔽层、铠装电缆的金属铠装层及穿钢管敷设的钢管作为现场地的地线,现场地只能有一点接地。
3、通信接地。通信电源的地线一般不单独引出,所以都采用不接地方式运行。
4、电缆屏蔽层的接地。同一根屏蔽电缆的屏蔽层须可靠连接,只能在一端接地,以防形成回路产生电磁干扰。
5、保护接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所有设备都应做保护接地,系统中选用屏蔽电缆、金属铠装电缆、套钢管或用金属电缆桥架单独铺设时,也应做好接地。
五、配电装置安装
配电装置是电气工程的核心,一旦出了毛病,就无法正常工作,造成供电可靠性下降,整个工程失去安全感。故配电装置从设备进货到安装调试,都要严格按图施工,规范验收。大楼内变压器及高、低压开关柜等先进设备,其生产厂家一般较具规模,按常理不会出现技术性问题。但在实际工程中,经认真检查常常会发现低压开关柜内回路开关的动作整定电流与设计不符、供货的开关大小无法满足要求等现象。整定电流是保护下级设备和电缆的动作值,整定电流小了,开关易跳闸、停电,整定电流大了,系统易出现过载和非金属性短路时开关不跳闸,造成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事故。因此监控过程中应仔细检查,核对图纸,消除事故隐患。
参考文献:
[1]张双双.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安装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20期.
[2]周志刚.关于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安装技术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21期.
[关键词]档案信息数字化;目的;要求
一、档案信息数字化的目的
档案信息化假设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资源的价值。档案部门配备电脑、构建信息网络,只是营造了档案信息里有的“高速公路”,这些“高速公路”能否真正发挥效能,取决于有无充足的运送对象——数字档案资源。对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旨在为信息传输“备货”,其意义不言而喻。具体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
数字化后的档案可以在网络环境中提供利用,充分发挥网络传输面广、越时越地、快捷便利的特点,解决传统利用方式中同时利用带来的矛盾。此外,数字化后的档案可以与办公OA系统生成的现行电子文件在同一系统中提供利用,极大提高了文档信息利用率。
(二)保护历史档案
许多历史档案因无力老化或保管不当而脆弱易损,如不及时抢救,很可能彻底损坏,通过制作其数字化副本代替原件流通利用,可保护重要历史档案免遭进一步损坏。
(三)规避安全风险
通过异地存放多套数字化副本,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规避各种自然灾害或认为损害对档案信息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二、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要求
(一)规范性要求
规范性是开展档案信息数字化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确保数字档案信息可用性的基本条件。规范性要求的内容是:所有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必须按照规定的技术模式、文件格式和工作标准进行数字化,并尽可能采取通用标准。
档案数字化的目的是利用网络这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来提供档案服务。因此,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与传递必须制定并采取各方认可的规范与标准,以避免因存储格式和软件平台的不同而不断转换,造成资源浪费和时间延误,降低信息存储与传输的效率。目前,我国档案界已制定了许多数字化规范,对档案信息的数字化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例如2005年4月国家档案局为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了档案行业标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有关照片、录音、录像和缩微影像档案的数字化规范也在研究和待定之中。规范化还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档案数字化技术方案。
(二)安全性要求
安全是开展档案信息数字化必须考虑的重要要素。安全要求有两层含义:
1.确保档案原件的安全
数字化需要对档案原件进行扫描、录音或摄录,因而有可能对原件进行拆卷、加工或其他必要的处理。由于数字化档案大多数是要继续保存的,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护档案原件,尽量避免造成档案原件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的不可逆变化。否则,一旦发现处理质量不如人意或者处理好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被破坏和丢失,便没有挽回的余地。对于具有文物或史料价值的档案,遵守这一点尤为重要。为将数字化工作对档案原件的安全威胁降至最低,必须仔细设计档案数字化的工作流程,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确保数字化工作安全有序地开展。
2.维护档案信息的保密性
我国档案行业标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要求“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必须符合国家档案开放规定以及有关规定”,“对所要进行数字化的对象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确认。虽然数字化的档案大多数是开放文件,不具有保密性,但为了保护档案原件或为备份拟移交文件而进行的数字化,则可能涉及到保密档案。档案数字化工程常常有外来人员参与或交由专门的数字化公司承担,为此对参与数字化工作的公司和人员应进行严格的安全保密教育,签订安全保密协议,限定其操作权限和保密责任。对于内容十分敏感或者有非常严格使用范围的档案文件,应考虑由专门人员采用专门的设施进行数字化。数字化后应将过程中存在操作终端或服务器中的相关文件彻底删除,以免失密。
(三)效率性要求
档案数字化工作面广量大,耗时耗材,必须十分讲究工作的效率与效益。效率原则有两方面的要求。
1.要采取最优化的技术方案
应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最优化的档案数字化方案,包括最优化的工作流程、最合理的文件格式、最有效的信息存储模式和高效、经济的数字化加工系统。技术方案决定着整个数字化工程的成败和效率,而高效率的数字化加工系统更是档案数字化工程的“善事之利器”。数字化加工系统的效率与设备投入的多少并不成正比,高效的数字化加工系统是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和工作流程的合理配置,一味追求高配置的硬件设备,讲究扫描仪的扫描速度而忽视软件处理效率和加工力量的配备,会因设备利用率低下而造成浪费。多数情况下,配置两台中速扫描仪要比配置一台高速扫描仪的性价比更高。
2.要实现档案数字化工程的专业化和社会化
对传统档案的数字化是档案工作从纸质时代向数字时代转型的过渡性工作。在过渡阶段,由于传统档案存量较多,需要集中处理,数字化任务比较繁重。但存量得到解决后,随着无纸化办公的进一步发展,档案数字化任务也就基本完成。因此,对大部分档案馆来说,数字化只是阶段性工作,至少经过一个阶段后工作量会锐减。每个档案馆都配置庞大的数字化加工系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通过相互合作或通过外部的数字化公司来集中解决过渡时期的档案数字化任务,由此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专业化服务,避免大量高配置设备的低利用率,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档案数字化劳动效率。
三、小结
因此,原则上属于归档范围且永久或长期保存的、社会利用价值高的档案可列入数字化加工的范围。那种认为“数字化档案馆系统以能否产生和积累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作为判断其成败的标志”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有文比扫”更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为避免网上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冗余与浪费,保证全网档案信息资源的全面、充足与系统,各档案馆在选定拟数字化档案时,要加强协作,强化专题特色,侧重将本馆所藏的特色档案首先转化为数字资源,从而实现整体上的互补,减少重复劳动。
参考文献:
[1]张照余.档案信息数字化工作的原则与组织[J].湖南档案,2001(6).
【关键词】 飞机 数字化 柔性装配
1 引言
传统的飞机装配采用刚性工装定位、手工制孔连接、基于模拟量传递的互换协调检验方法和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生产。自20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现代飞机制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飞机制造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飞机装配技术快速发展,形成了现代飞机的数字化柔性装配模式。数字化柔性装配模式具体表现为:在飞机装配中,以数字化柔性工装为装配定位与夹紧平台,以先进数控钻铆系统为自动连接设备,以激光跟踪仪等数字化测量装置为在线检测工具,在数字化装配数据及数控程序的协同驱动下,在集成的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上完成飞机产品的自动化装配。
2 飞机装配生产线特点
一般机械制造中的装配线是指人和机器的有效组合,通过将生产中的输送系统、随行夹具和在线专机、检测设备等进行有机组合,从而满足多品种产品的装配要求,充分体现了设备灵活性。装配生产线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制造周期,但自动化生产线的成本较高,主要用于批量生产,如在汽车行业。
但飞机产品型号多、批量少的特点使得飞机装配生产线需要在具有一般机械产品装配生产线的特点基础上,还应具有一定的柔,这样同一生产线既能用于同型号同批次,又能适用于同型号改进改型系列机型的飞机产品装配,从而满足了装配生产线对产品产量的要求,可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现代飞机产品的精益制造。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飞机柔性装配生产线技术无论在研究层面还是应用实践层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现有的产品设计模式和产品特征没有充分考虑产品柔性装配技术的应用需求,不适应柔性装配生产线的发展要求。
(2)基于MBD的数字化装配工艺规划与管理技术缺乏系统研究和应用。工艺设计手段还停留在二维工艺设计和表述为主的水平,存在与数字化产品设计不衔接、设计周期长、返工量大、需要实物验证和示教性差等诸多问题,大量制造依据信息以工艺文件形式分离存在,管理混乱,不能满足柔性装配生产线可视化装配、无图制造的发展要求。
(3)数字化检测技术严重滞后。
大量采用专用工装、标准量具等模拟量设备进行产品的测量与检验,测量效率低、精度差,不能满足柔性装配生产线快速精确测量、在线质量控制的需求。
3 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内容及关键技术
通过研究国外数字化装配技术的发展状况,结合飞机装配及其生产线的特点,可得出构建新一代飞机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必须包括以下内容及关键技术:(1)面向装配的数字化产品并行设计,为实现柔性装配、敏捷制造提供前提和基础;(2)数字化三维装配工艺设计与仿真系统,实现整个装配过程中数字量传递;(3)数字化柔性工装系统,实现工装快速响应、快速重构以及数字化定位;(4)先进的连接设备及技术(包括柔性制孔技术、自动钻铆技术、电磁铆接技术等),保证装配质量和效率,实现装配过程的自动化;(5)数字化测量检验系统,实现装配过程中的精确测量和协调装配,装配完成后的精确检验;(6)数字化装配生产线辅助装备及管理,建立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从产品设计、工艺、装配、检验和现场管理各装配生产环节信息的高度集成和移动生产线的自动配送物流管理。
上述各项内容在实际应用中互相联系、互相支撑,通过将其整合和集成,可构建现代飞机的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实现现代飞机产品的数字化、柔性化、自动化装配。
数字化三维装配工艺设计与仿真系统是实现飞机数字化装配模式、构建飞机数字化装配生产线的软件基础,现代飞机整个装配过程都是建立在数字化工艺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采用基于单一产品三维数字量模型的数字化工艺设计方式,为整个装配过程从源头上提供数字量数据基础,基于数字化装配的柔性装配生产线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数字化柔性工装系统、先进连接设备及技术、数字化测量检验系统是实现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的硬件基础。通过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仿真系统得到的数字量数据必须由数字化的工装及设备来执行,才能保证整个装配过程的全数字量传递,从而实现整个装配生产线的数字量协调。
4 结论与展望
当前国内军机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与零件制造技术发展迅速,但是装配技术作为飞机制造的关键还停留在二、三代机的制造水平,与其他军机制造技术相比严重滞后,已成为军机型号快速研制和生产的瓶颈。数字化产品定义取代二维工程图样已成为必然趋势,零件精准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飞机柔性装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新一代飞机长寿命、隐身、高可靠性、低成本快速研制的需求对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的应用提出了迫切要求。
(1)发展应用柔性装配生产线是现代飞机制造业大势所趋,通过发展应用柔性装配生产线,可大幅度提高产品装配质量和效率,是现代飞机产品制造的显著特点。
(2)通过发展柔性装配生产线,可促进数字化柔性装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而解决现有装配技术难以满足新一代飞机长寿命、隐身和高可靠性等要求的瓶颈问题。
(3)通过发展柔性装配生产线,可建立飞机柔性装配多系统异构测量平台和集成检测系统,形成数字化装配模式下的新质保体系和产品检测机制,从而解决现有模式下测量手段简单、无法实现空间大尺寸动态测量,测量数据手工记录,与产品设计和工艺规划系统脱节,难以保证装配的高精度与产品及工艺的完整性等关键技术难题。
综上所述,在国内发展应用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势在必行,但应充分利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围绕数字化装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生产线的迫切需求,根本上改造传统的设计体系、制造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流程再造、资源整合和生产组织调整,从而构建现代飞机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