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发展的趋势范文

乡村发展的趋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发展的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发展的趋势

篇1

乡村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近10年的快速发展时期。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兴项目,已经被广大旅游爱好者所钟爱。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不管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处于落后地位。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劳动生产率缓慢增长,许多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某区域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契机。要是我们能合理地发展乡村旅游业,就不仅能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也能让我们国家向着强国的方向更进一步。

1.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1.1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在我国,主要的乡村旅游模式是城郊型,即城市居民到郊外去休闲娱乐。最成熟的应该是开展农家乐,人们观光农业,体验农村生活。其他形式是去到一些知名的大型景区,这些景区保留着乡村的原始状态。现在很多人都倡导回归大自然,于是选择到一些真正的苗圃村寨里去感受大自然,欣赏山水、田园风景。

1.2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2.1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不恰当。经营者可能过于追求旅游品牌的效应,而忽略了乡村的本真意义。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们想找到最真实、最纯真的感觉,并让自己置身其中,能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但大多经营者想把自己的品牌打造得更城市化,却没有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其实这是适得其反的。要知道,人们到农村来就是想暂时远离城市中的喧嚣与繁华,去领略乡村的宁静与优雅。而且经营者和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素养不是很高,在对游客进行服务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可能会造成不和谐的现象。

1.2.2盲目开发。盲目开发有两种,一是草草开发,二是过度开发。草草开发虽然能保留许多乡村的本来面貌,但在住宿或者某些设施上配备不足的话还是会对游客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在进行开发时只对一些基础性设施稍加改造,没有真正用心去设计自己的品牌,或者是缺乏创新。过度开发是对乡村最具毁灭性的开发。既把大量乡村的本真面貌给抹去,也没有体现出乡村的内涵与文化,更严重的是还可能会破坏环境。

1.2.3不注重旅游中的环保。游客去某地旅游,并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难免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其实对环境的污染是双方的。对管理者来说,在开发时肯定要用到工业技术,也会产生一些废气。如果忽略这些因素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开发的进行,这些一点一滴的因素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再有就是餐饮行业中产生的污染物不经处理就排放的话,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游客来说,一些生活用品的随处乱扔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重视,对乡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危险。

2. 对我国乡村旅游中出现的问题的应对对策

2.1改变经营理念,完善管理制度。经营者首先要正确认识乡村旅游的意义,要对乡村文化及内涵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乡村应该是美好、纯真的,不应融入太多其他元素。真正应该做的是把本村的独特的文化宣传出去,当然要善于从其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具有正能量的东西传递给大家。

其次,在宣传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完善管理制度。旅游业本来就是一种服务性行业,能把游客服务得很舒心、放松,这才算成功。由于服务人员大多是本地村民,对其进行专业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面对这些人员进行全面、专业的培训,提高自身素养,这不仅对当地旅游业有帮助,对整个乡村发展也会产生作用。

2.2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发乡村,让游客对其产生深刻的形象,是推动当地旅游业的重要的一步。如何进行开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适度开发。既要有乡村的原本面貌,也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指能让游客在吃、住上面都能舒适,并且也能领略乡村独特的风光。但不能太偏向于城市化,要有一定的乡土气息。

二是要有自己的品牌。这非常需要经营者的创新意识,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品牌是很有商业价值的,其带来的效应也非常大。不过不能因为太过追求品牌效应而忽略了乡村的本真面貌,最主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东西。

2.3加强环境保护。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到乡村去旅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乡村的环境比城市要好。如果在开发和运作过程中使得环境遭到看破坏,那人们也不会愿意来旅游。所以对环境的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开发过程中,尽量选择对环境破坏较小的方式和技术。不能因为某个大型项目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就不顾对环境的破坏,经济利益是次要的,没有了良好和优美的环境,不仅游客不会愿意来旅游,自己也难以长期住下去。

在运作过程中,要严令禁止游客乱扔垃圾,餐饮、住宿行业对外排放的污染物也要规定一个排放量,而且排出的污染物也要对其进行处理。最好有一个专门的环境部门对各种环境问题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管理。

3. 对未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的展望

3.1更具创新性。对于乡村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具创新性。常规的旅游方式对人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在去过许多知名景点,品尝过各种特色美食后,更渴望有新鲜的东西去尝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肯定会有许多更具创新性的项目回被开发出来。

3.2更具地方性。像许多其他知名的景点一样,因为独具其地方特色,所以能被更多人所熟知。乡村也是一样,每个乡村都是独具特色的,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不同于城市的工业化气息,乡村是原始的面貌,是纯真的地域。乡村的地方性更具有浓郁的气息,因为它是被大自然所包围,更能让人感觉到一种亲近与舒适。在我国这么一个地大物博的地方,开发乡村旅游时,肯定会更具地方性。

3.3更具文化性。当今社会是一个文明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文化所组成的。世界上的每个地方都有其自己的文化,需要人们慢慢地去挖掘。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才是值得人们去的地方。我们都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才只是了解了其中一部分。城市中的文化大多被高楼大厦所掩盖,而在乡村这种贴近自然的地方会更加明显地展示出来。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能更深层次地去挖掘隐藏在其中的东西,肯定会更具文化性。

篇2

关键词:郊区化 大城市边缘区 乡村变迁

Abstract: China since the 1980s, Beijing, Shanghai, Shenyang and other cities have appeared the phenomenon of suburbaniz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henomenon of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urban population shift to non-urban areas from the central city. These non-urban areas are major cities of the towns and villages of the marginal zone. Edge of Metropolis as a special kind of geographical space, it’s nature is different from a typical city, there are different from the typical rural middle groun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uburbanization to metropolitan fringe area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urbanization. Explore a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mote harmony and unity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words: Suburbanization Edge of Metropolis Rural change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郊区化

1.1 郊区化的概念

城市郊区化,是一种分散型城市化,不是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历史过程,而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城市郊区化阶段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阶段,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使得居住和工业用地到主城区以外寻找空间,于是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从这一时期开始,城市土地资源有限、交通拥挤、污染等问题严重;反之,乡村的基础设施逐渐的完善,环境质量较高,乡村与城镇的发展迅速,城乡之间存在的这些差别形成了一种自然的驱动力——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和小城镇流动,人口迁移的空间层次拉大,从而出现逆城市化趋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现象,也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1.2 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点

1.2.1 政府与市场运作共同推动城市郊区化进程

在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初期阶段,主要推动力源于政府,政府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起支配作用。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制度创新作用于城市郊区化进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了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具体是改变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利于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流动的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打破过去僵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市场准则和经济规律配置生产要素,让各种经济要素和人口能够根据比较利益选择自由流动和集聚,达到有效组合,促进经济的规模化与高级化,进而推动城市郊区化的进程。

1.2.2 工业郊区化先于人口郊区化

国内大城市主要表现为产业不断向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中心将会更多的集中在城市离心力较强的区域。在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及近郊区出现了一大批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乡镇工业园区。随着工业外迁先行郊区化,人口、商业与办公等逐渐向郊区迁移。制造业虽大量向郊区迁移,但郊区生活基础设施与便民服务业未能同步跟上,居民尚未具备长距离通勤的条件,多数居民不愿意向郊区迁移,导致了我国郊区化进程中时序因果链的颠倒和断裂,工业郊区化未能有效地拉动人口向郊区的迁移,而人口郊区化的滞后又进一步阻碍了商业郊区化的发展。

1.2.3 建设过度扩张,土地资源占用和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外来人口定居的随意性,我国的城市郊区化出现部分城市像“摊大饼”似地向外蔓延、扩张的现象,造成土地的粗放式利用,侵占周边的农田、生态用地以及非建设用地,造成农业空间减少,大量的生态空间受到蚕食,绿色空间逐渐受到消失的威胁,生态容量和空间环境质量恶化和降低,造成郊区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也热衷于建造低密度、独立式的花园别墅和高级度假村,这类高档住宅与我国城市居民的一般收入消费水平差距太大,住宅空置率居高不下,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建设资金,而且使我国的城市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和不足。

2、郊区化下城市边缘区乡村变迁的主要表现

2.1 社会生活关系的重组

大城市边缘区的村落中本地居民占多数,暂住人口比重一般低于本地居民,但随着郊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中,村落居民的职业构成复杂多样,尤其是暂住人口的来源、经历、从业动机差异较大,主要有农民、工人、个体户、出租房户等职业类型,农村原本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逐渐被取代。随着郊区化现象日益明显、城市边缘区区位优势的凸现,城市人口正流向城市边缘区的乡镇,乡村人口及社会关系发生了重组。

2.2 经济形态多样化

大城市边缘区村落处于城乡过渡区,除了传统的农业外,工业、服务业都长足发展而且其在村落经济中比重在逐年上升。村落的集体经济发展迅速,利用自身区位和土地优势,自办产业、建市场、开店铺等。村落集体收入构成已不仅是单一的农业,而是逐渐形成了土地出租收入、村办企业收入、物业收入等几大块。集体经济的多样化使得村民的收入构成也有了变化。集体经济的股份分红、租金收入等逐渐成为村民收入的大头。总之,村民的经济收入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大城市的收入水平还有一定距离。

篇3

关键词:本溪小市;乡村旅游

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并没有得到统一的定论,但是所谓的乡村旅游可以阐述为以乡村地域以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居民收入提高,人们对回归自然的休闲消费需求与日俱增,休闲旅游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本溪小市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突出的产业特色、大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采摘、旅游观光、池塘垂钓、民俗风情、温泉小镇、水上游乐、科普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文化、主题公园、农家乐等多种乡村旅游业态纷纷涌现,带动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各个行业融合发展。然而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一、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1.缺乏总体发展规划与宏观调控

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总体发展规划与宏观调控。然而,该地区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总体处于简单粗放开发和盲目无序发展的状态,缺少总体规划。由于宏观调控的不完善,申请乡村旅游经营个体户数量逐年猛增,导致硬件不达标,服务不完善,经营不规范;另外,近几年发现部分生产企业“扎进”乡村旅游发展区,开垦林地,从长远来看,若不控制企业的数量,定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这和政府所拥有的调控手段和能力是分不开的;此外,从本溪满族自治县旅游网政务版规划一栏中可以看到,于2015年7月2日的《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5-2030)》目录中,文件从宏观的角度第一次较为完整的阐述了本溪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方面,在纵观全局与细节特色产品开发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设施相对落后

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餐饮、住宿、交通、商店、文化世值确矫妫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旅游活动的有序开展。本溪小市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发展较快,不断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但在有些方面发展仍然比较滞后。一方面体现在停车场建设上。首先,由于本溪小市地区所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天然地形,山体较多,道路建设相对困难,每逢旅游旺季,道路拥堵让游客苦不堪言,平常离开高速到旅游目的地一个小时的车程,旅游旺季之时甚至要花上三个小时,严重影响游客出游的心情。所以,道路建设受限,导致停车场远远不够使用。在临近旅游目的地之地,游客会选择把车辆停在道路边缘甚至农田里、河流旁等地方,严重阻碍了正常的交通疏散,并且易导致与当地居民的矛盾甚至安全隐患,给整个出行带了不便。另一方面体现在厕所建设上。从国家开始发起“旅游厕所要革命”以来,国家在旅游景区厕所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旅游厕所是游客出行必备的生活设施,是旅游公共服务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更是反映旅游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但是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的厕所建设工程还远远不够。从离开高速到旅游目的地之间仍有一定路程,但是在行进路程中的厕所设施少之又少,导致各种不文明旅游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环境;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厕所设施在旅游旺季之时也很难满足正常的需求。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够

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大都来自当地的乡村居民,主要以年长者为主。一方面,长时间受当地生活状态的影响,养成了比较自由、随意、散漫的状态,所提供的的服务与游客所期待的服务要求不符合;另一方面,当地的从业人员大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且当地大多数年轻人员外出工作,导致服务人员老龄化;再加上政府缺少必要的培训与定期的交流学习,所以导致该地区乡村旅游总体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够,服务管理效率低、服务技能差等问题。

4.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市场影响力不足

本溪小市地区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如葡萄酒、黑木耳、山野菜、大榛子等,刺五加茶、蓝莓、寒富苹果、速冻玉米、小米等多种产品还获得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深受游客们的喜爱。然而该区对特色产品的销售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采用摊位与固定经营单位的方式,虽然旅游经营单位在全县已经发展到150多家,但也仅仅满足旅游旺季时对游客购买需求,旅游旺季一过,旅游产品便进入销售缓慢阶段。此外,销售市场定位过于狭隘,仅仅以来此游玩的游客为主。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特色产品虽然逐步形成品牌化,规模化,但是销售的范围还局限在本地,本省,打造省外市场、国内市场,甚至国外市场的目标与力度还远远不够,严重影响了该地特色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二、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的对策

1.坚持规划先行,发挥政府主导调控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政府要立足本地整体发展做统筹全局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积极对乡村旅游进行策划、指导、管理和扶持。第一,立足本地资源、环境与优势,并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聘请相关资质机构,系统、标准的做好乡村旅游的具体线路、景点规划,通过整合资源,协调发展,促进村落之间互通合作,互利共赢,不断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第二,政府要严格把关经营乡村旅游单位资质。逐步建立起具有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高服务的乡村旅游单位,不求数量,只求质量,确保经营单位手续的齐全,定期审核与评估。第三,政府要严格把控生产企业驻进乡村旅游发展区问题。政府在推进乡村旅游的建设中依然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切不可一味的发展乡村企业而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此外,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之下,要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和重点,确定发展任务和目标,制定保障机制和措施,尽快扭转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简单粗放开发和盲目无序发展的局面,确保乡村旅游实现精细、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2.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其一,停车场建设方面。在乡村旅游区之间应该增加缓冲停车场的建设。即在未到达旅游目的地的空旷之地,增设多个缓冲停车场,目的在于减轻区内停车场的压力,起到分流的作用。并且在缓冲停车场内增设乡村旅游直通车,开往各个乡村旅游点,这样可以大大缓解乡村旅游旺季道路的压力,减少游客在道路行进中的时间。其二,厕所建设方面。“厕所要革命”势在必行,所以要集中加强对乡村旅游厕所的建设。一方面增设行进道路中的休息服务点,解决行进过程中的如厕问题;另一方面,在厕所的建设过程中,厕所外观建设要突出本溪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与特色的宣传效果,并且硬件完善要有标准、设施摆放要更具人性化,逐步的促进道路两旁以及旅游区内厕所的升级。

3.规范服务,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

服务质量的优劣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心情,以及对旅游地的直接感受,并且乡村旅游更要突出的是淳朴的乡村风情,热情好客的乡村服务业渐渐成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无形资产。所以要不断地加强本溪小市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学习,提高从业者的服务意识。一方面,由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组织定期聘请相关领域人士,如高校教师、企业经理等那些具有扎实的服务理念和丰富的实践能力人员,对从业人员做相关的讲座与培训;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要定期的加强与其他乡村旅游示范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分享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经验,促进彼此的学习;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定制详细的服务标准体系与奖赏考核制度,对表现突出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及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与鼓励,并予以公示,目的在于鼓励从业人员的服务热情,促进乡村旅游区域内整体的服务质量提高;此外,政府还可以设定扶持资金,鼓励大学生回家乡创业,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大学生凭借着灵活的头脑与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断的为家乡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逐渐打破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老龄化的问题。

4.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

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销售渠道与消费方式,并且这种趋势不可扭转。所以对于本溪小市乡村旅游的特色产品,在现有的销售方式基础上更应该拓宽在网络中的销售渠道。尽管在各大网络销售平台也会检索到销售本溪乡村旅游特色产品的店铺,但是从其店铺数量、销售记录与评价等方面来看,其规模有限,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分析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人们对网络销售渠道存在认知偏差与接受能力的滞后,另一方面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严重不足。所以为了拓宽本溪小市乡村旅游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在政府有效政策扶持下,依托电子商务网站、微商、报纸、杂志等平台,逐步构建稳定的网络、报纸、杂志、广播宣传推介渠道,满足消费者在线上线下购买、线上线下消费的需求,形成报纸有文章、网络有专题、广播有声音的格局,提升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宣传效果最大化,逐步拓宽网络销售渠道,促进品牌的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

三、结语

农村地区曾经因落后而很少有人愿意扎根奉献到农村的工作当中去,如今时代的变迁与飞速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本溪小市地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只有政府的有效决策与指导,人们共同努力与合作,才能促进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走向新高度。

参考文I:

[1]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14.

[2]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5-2030)[EB/OL].http:///bxzw/news/News_View.asp?NewsI D=226,2015-07-02/2015-12-27.

[3]马国良.我国旅游“厕所革命”的市场化道路建设--基于中德旅游景区厕所管理之比较[J].社会科学家,2015(10):91.

篇4

【关键词】 农业 气象服务 发展趋势 新农村建设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关乎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是我国的基础性行业,耕地面积相当可观,而农业也恰恰是最易受天气影响的脆弱行业,作为“安天下”的战略型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们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农业日趋现代化的走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就必须要符合地域特点、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条件做保障,农业对服务的需求也正在逐渐提高,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气象工作部门在内容、方法及途径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的发展。

1 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气象的灾害性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对于气象灾害的应对方式方法相对落后,在农业气象灾害预防的层面上相对较弱,虽然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和气候状况还是基本可以控制和适应的,但还是有很多的气象灾害发生,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给农民的收入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对气象灾害的观点和手段有局限性,这些灾害由于一些属于不可抗力的灾难,如洪涝灾害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以前大力发展和鼓励人民进行抗灾和减灾的工作,实际上是通过人力、电力和一些物资来换得粮食的总产量。并且这些方法对农民的收入增加起不到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大力发展经济,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提倡以减少灾难发生的源头为主、转变养殖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发挥地方特色的长处,在提高产量和生产力的同时,兴建水利,引进新科技手段,多措并举的完成此项工程。

1.2 农业设备陈旧,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匹配

在当下这个以科技为主导、以技术引领时代的今天,我国农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和市场需求也在发生着空前的变化,我国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气象设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基层气象部门的设备相较于其他部门来说还相对陈旧,现代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较少,依然靠传统的测量手段来作业,技术人员落实不到位,农业气象服务不能同步地跟上农业发展的节奏;当前的一些气象部门仍然靠传统的农业模式为之提供服务,这种紧靠单一的情报服务的模式,早已不能再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这些方面来看,就需要我们的气象部门从技术方面进行调整,灵活转变工作的方式与方法,根据不同的种植作物提供与之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即能更好地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

1.3 传统农业在发展中对气象服务不够重视

在我国的传统农业中,尽管在农业气象监测时有用到一些专业化的监测软件应用平台,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加之各地业务不尽相同,软件的开发还不够全面,覆盖性不强,科技含量低,领域窄,广泛性差,想要尽快全面业务数字化还比较困难。同时,多年来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发现,有很多不符合我国气象法律法规的事情时有发生,有时更会造成很多对农业的决策性问题;而且专业问题也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和分析,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很多大型的农业项目都没有进行适宜性和可行性的检测和分析,农业生产者们对于气象的知识相对匮乏,对于农业的气候资源的认识和理解不全面,因此,导致不能很好地利用它来指导生产。

2 农业气象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1)以开发新技术为主,发展农业气候资源。为了能够更好的为农业气象部门服务,农业气象部门要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以及森林气候资源相关数据库。同时,要善于抓重点,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提高应用服务水平,为区域农业建立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

(2)大力拓展服务领域,全面转变服务方式。为了能更好的体现气象服务的有效性和覆盖性,能够更好地保障为农业服务,政府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更好地利用科技发展成果,开展针对基层服务对象的系统化气象信息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为基层气象服务提供支持,体现出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双向结合。

(3)深化理论基础研究。我国当前的农业气象领域仍然是一个比较边缘的学科,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技术相对有限。未来我国应该加大对农业气象的投入,强化理论知识研究,进一步提示生物圈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研究,农业气象预报的原理、技术方法等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4)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抵御能力。由于一些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存在,对于农业需要更多的是一些如干旱、冰雹、霜冻及暴风雪等,对这些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够减少农业损失,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政府应加大投资,建立气象站、气象所,这样能够更加及时给人民以服务;建立信息平台,可以建立一个短息信息平台,这样能够更好地应对一些自然灾害。对一些虫害等区域性病害,可以通过前期的预警来更好地减少农业损失。一些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初,能够更好地把业务及应用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联系实际情况。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夯实科研技术,强化业务服务产品的应用与传播,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开拓出多种形式传播渠道、信息载体,把气象科技成果和业务系统的服务信息迅速广泛传播出去,努力使气象为农业服务面向政府、面向大众,面向农业技术人员,面向农民,面向生产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符合生态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双赢效益,才能使气象真正的为现代化农业所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文卿.层次分析法在云南省农业气象灾害权重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33.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 农村逆向物流 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下发展农村逆向物流的意义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必要手段,只有构建起顺畅的逆向物流,才能形成闭环的循环流程,物质才能高效、低成本循环,否则循环链将断裂,循环经济将不能实现。

农村逆向物流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县以下地区),农村居民用于生活、生产的资料沿着原方向返回,以及对已经废弃的产品进行再制造、再使用、再循环的过程。农村逆向物流物品品种多样,传统的农村逆向物流主要包括三部分,即生活垃圾的逆向物流、日用品逆向物流、农用物资和农产品废弃物逆向物流(徐建国,2010)。

农村逆向物流的建设将会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发展新农村逆向物流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完善整个农村逆向物流体系、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和保护农村环境、满足和拉动农村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王新利,2007)。

笔者通过对农村逆向物流的实施方式、运行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希望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农村逆向物流的运作主体

(一)以村民为运营主体

由于农村逆向物流链条初始端大多都是由村民自身完成的,所以,以村民个体为运营主体也就是村民自身把逆向物流物品送到指定的地点。这种模式由于多靠村民自觉完成,因而成本较小,但是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回收的效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对村民的素质要求较高。

(二)以乡镇政府为运作主体

其实施主体为乡镇级行政单位,所属各村均为参与者。由乡镇政府成立专门的部门或组织,负责对农村可再生物品进行回收,从事商品回流等逆向物流相关事务。这种方式便于实现规模效益,但相对成本较高。

(三)以第三方物流公司为运作主体

这是指通过合同形式将农村逆向物流回收处理中的部分或者全部业务,以付费等方式,交由社会上专门从事逆向物流服务的企业负责实施。在这种市场化运作模式下,企业成为农村逆向物流的主要实施者,乡镇政府和各个村庄都应给予一定的辅助支持,使得村镇资源能够重新利用,农村环境能够得以优化,同时要根据当地逆向物流规模、交通条件、地理因素等恰当选址并设置合理的回收中心。这种由专业的逆向物流服务商对回流产品进行处理的模式专业性较强,可以减少回流品的不确定性,降低成本,规模经济性比较明显,信息反馈也比较及时。

发展农村逆向物流的渠道

(一)共用正向物流渠道

逆向物流共用正向物流渠道,即农村完全利用原有的正向物流系统实现逆向物流的功能,逆向物流的设施、运输、路线相对正向物流系统没有变化。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降低了物流成本,风险性低,但劣势也非常突出,容易造成业务重叠,与原有正向物流渠道中的节点发生冲突。

(二)新建逆向物流回收中心和处理中心

为了避免共用正向物流渠道方式的缺点,农村可以选择新建逆向物流回收和处理中心,以期形成规模效益,从而降低逆向物流的成本,提高逆向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其实施的方式可以是如下两种:

1.各村自建回收中心和处理中心。由农村自建回收中心和处理中心,一方面可以避免由于业务重叠的原因与原有正向物流渠道中节点发生冲突;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可以更及时地为村民服务,主要缺点在于,农村要开展组织新人员、设立机构、购买设备等活动,负担过高的成本。

2.建立联合回收中心和处理中心。鉴于逆向物流业务的特殊性,如果是农村自身单独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中心和处理中心,必然需要大量的投资,除了少数村庄外,大部分村庄自身没有实力去独自建立回收处理中心。联合建立回收中心的优势在于能够分担成本和风险,减轻单个农村的资金压力,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但是,对新建回收中心的管理业存在各个农村文化的融合障碍等问题。

综上,从逆向物流渠道这个角度分析所实施的三种逆向物流模式各有利弊,可以通过表1进行综合比较。

农村逆向物流的回收物品

(一)生活垃圾的逆向物流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不仅仅是制约新农村发展建设的一大顽疾,同时也是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之一。根据生活垃圾的性质,将其分为有回收价值的生活垃圾和无回收价值高污染的生活垃圾两大类。

第一类:有回收价值的生活垃圾。此类生活垃圾主要分为五类:焚烧类、堆沤类、入池类、喂食类和可回收类,为有效处理这五类生活垃圾,应采取分散处理和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级管理机制(见图1):

户分类。以户为单位对房前屋后进行垃圾管理,对日常生活垃圾进行简单分类处理。一是将草木腐殖质、瓜果皮、灰土等可腐烂降解的垃圾分拣出来,送至田间肥田,这样既减少了垃圾转运量,又生态环保增加了土壤肥力;二是将其余生活垃圾按类送至垃圾箱,由村收集后进行处理或运转。

村收集。在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建造垃圾池(台),合理配置垃圾箱,并设公益性保洁专员,报酬由村落负担。保洁员主要负责村内公共区域内的卫生清洁管理。其中,对收集的生活垃圾中非高污染的部分,可以村为单位,进行集中填埋。

乡/镇转运。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垃圾填埋点。垃圾填埋点要根据人口密集度、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特点科学设置。村落的生活垃圾在集中收集后要运转至乡镇级填埋点进行集中处理(距离较远,交通不便的村落除外),转运车辆可由各村采取承包或租赁的方式解决,发生的运输及人员费用可以是政府财政支持,也可以是村落自主解决,亦可以是两者结合。

县填埋。县级政府要建立标准化生活垃圾处理场。其垃圾处理厂的设计规模、容积、占地、服务年限、工艺、处理方法等均应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投入运行后,农村以及乡镇的生活垃圾都将转运到这里进行填埋、碾压或覆土处理。作为生活垃圾处理的最终环节,是垃圾处理成败的关键。

第二类:无回收价值且高污染的生活垃圾。比如打碎的瓷器、农用塑料薄膜、废电池等。对于这种无回收价值且污染大的生活垃圾,更需引起重视,村落应设有不可回收专类垃圾箱,协助村民树立分类意识,由村统一收集后交由乡运转至县级垃圾场进行最终处理。由于其高污染性,所以对此类垃圾不仅要及时处理,源头回收也要及时。

(二)日用品的逆向物流

农村生活的日用废弃物种类众多,大致可以分为塑料系类、金属类、玻璃类、橡胶类、衣料类、纤维类等,其中金属类、纸类和塑料类等已经较好地得到了广泛和自发的回收利用(马香娟等,2009),随着农村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电子消费品和电子废弃物的数量也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电子废弃物的逆向物流也显得日趋重要,如废旧家电的回收等等。因此对农村电子产品逆向物流进行管理时,应参考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将生产者责任延伸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从宏观角度对农村废旧电子产品的发展进行指导(王亮,2010)。

(三)农用物资和农产品废弃物逆向物流

首先,农产品废弃物包括植物类废弃物(农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物)、动物类废弃物(牧、渔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物)、加工类废弃物(农林牧渔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物)。通常农业废弃物主要指农作物秸秆和禽畜粪便。

农产品废弃物具有差异性、分散性、季节性等特点,基于此,农产品废弃物回收利用必须向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建立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改变分散经营的格局,促使其走上规模化生产发展道路,这就为农村逆向物流发展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提供了重要的组织条件,为企业进入农村发展逆向物流创造有利条件。

开展农产品废弃物逆向物流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一是由产生农产品废弃物的农户联合回收;二是由需要农产品废弃物的企业回收;三是由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回收。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应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进入农村市场,在我国现代农业废弃物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并进行资源整合。

其次,生产资料中被广泛使用且可重新利用的包装物、容器(箱、托盘)等。这些包装物除部分破坏不能修复外,其余均可以回收循环反复使用。

最后,可进行再制造的物品,包括农机具等的重要零件,可以将这类物品收集后加以检验和拆分,进行再制造后可出售。

发展我国农村逆向物流的相关建议

在我国,逆向物流的发展还处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规划阶段。制约农村逆向物流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对逆向物流认识不全面,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法律法规不健全,责任机制不完善,缺乏先进管理技术,资金支持不足等,鉴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发展农村逆向物流的建议:

一是政府加强宣传,积极引导,树立现代逆向物流管理理念,提高全民的资源和环保意识,提高逆向物流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广大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农村逆向物流的发展建设。二是政府应制定和健全逆向物流产业法规和政策。在逆向物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好管理者、扶持者和建设者的角色,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积极支持和扶持从事农业废弃物逆向物流业务企业的发展,建立健全逆向物流的市场规则。三是抓好示范点。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标杆农村发展逆向物流,培育农村逆向物流市场,以便发挥集散效应和发散效应。四是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发展第三方逆向物流。

结论

作为整个逆向物流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村逆向物流是从地域的角度出发,从整个逆向物流中分支出来的。农村逆向物流具有分布区域范围广泛、交通条件差异大、服务层次差别大等特点,此外,各地区的人文、经济条件不同,经济和物流发展水平的不同都导致了农村逆向物流的巨大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逆向物流。本文论述了构建农村逆向物流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对农村逆向物流的发展模式做了初步探索,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还需要对其进行持续深入的关注。

参考文献:

1.Marisa P.de Brito,Dekker R·A.Framework for Reverse Logistics.ERIM Report Series Research in Management,2003

2.徐建国.农村逆向物流发展模式初探[J].商品时代,2010(9)

3.王新利.论农村逆向物流及其网络模型设计[J].中国流通经济,2007(2)

篇6

关键词:社区养老 家庭结构 福利

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年龄结构的变化,使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老龄化社会已经离我们不远了。这就导致了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重困难,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大量老年人口对养老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必须认清楚我国社会养老目前的现状,并大胆创新新的养老模式。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模式必须做出的改变,它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也符合养老模式转型的规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区养老服务,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社区养老服务概述

本质上“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是由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支撑,为社区里生活的老年人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社区养老模式是功能弱化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理想的机构养老模式之间的一个最佳结合点,既为老人提供了相应的照顾,又充分利用了老人家庭的资源,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由基层组织单位区、街道、居委会具体组织实施的社区养老服务计划,服务目标对象以社区老年居民为主,为其提供能够满足基本养老需求的社区服务。该种社区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福利性与服务性并存

社区养老主要目的是向社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它是非营利机构组织。通常情况下是组织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无偿或低偿向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以最小的成本运营,有很强的公益性。

1.2 组织形式灵活,社会参与广泛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不是正式的政府社会保障机构,其组织形式较为灵活,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调整结构,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社区福利,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具体经济情况、家庭结构及其身体素质等各方面考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在其运营资金来源方面,社会资金来源广泛,社会参与程度较深。有政府资金补贴、商业捐赠、慈善组织捐赠、社会公益基金等。

1.3 综合性

在社区养老服务具体运作过程中呈现出多种社会力量综合参与。其服务的内容也是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些不足,为其提供了有益补充。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这就使社区养老服务能够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不断完善中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社区养老的现实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2.1 对于社区养老服务多数人存在认识偏差,不能真正理解社区养老的内涵

不仅是服务对象存在认识偏差,就连提供社区服务的机构、工作人员也对其工作内容存在认识偏差。社会公益精神淡薄,专业服务思想不到位。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认识社区养老的现实意义。

2.2 社区养老组织机构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较低

人的需求是多层面的,现阶段我国老年人需要的更多是物质层面之外的需求,有精神充实的需求,有社会活动参与的需求,还有身体健康的需求,文化娱乐的希求。而大部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还是囿于传统思想,提供的服务形式单调,主要是单纯的日常护理和家政服务。而对老人的心理疏导、精神娱乐、社会交往等层面的需求则关注较少。

2.3 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不健全,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仍有待完善

由于行动不便,医院就诊程序繁琐等原因,老年就医困难重重。目前在我国城市,虽然在社区内设立卫生医疗机构已比较普遍,但这些机构多数还未纳入社区养老服务的整体系统管理,与社区内其它有关养老服务机构之间缺乏经常性和制度性的联系,因而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2.4 社区内养老服务岗位工资偏低,导致专业社工人才的流失

在服务人才方面,我国发展是滞后的,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的社会工作者。西方国家的专业社工人才也是值得我国借鉴的。目前我国高校有大部分已设置了社工专业,只是社区服务机构的岗位设置定向不清晰,而且相应的岗位岗位工资较低,难以留得住专业社工人才。这不仅导致了学校专业设置的资源浪费,也导致了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失去了施展自身专业知识的机会,人才的流失对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是致命的,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没有专业知识,社区服务容易迷失自身的定位。

3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取向

社区养老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国内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实践,发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应做好以下几点:

3.1 健全运行机制

3.1.1 实现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实施对老人的生理、心理、日常起居等方面的全面照顾,使社区养老服务趋于专业化、多样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动员身体健康的热心人士,开展以照顾有困难的老年人为内容的公益性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志愿者的活动,加强居民和社区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

3.1.2 探索实施互济救助的养老模式。在养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需要不断创新并尝试新的社会养老模式。在探索尝试中摸索出一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模式。同时,各地区也可以自主创新,依据各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老龄人口比重设计出适合本地区的模式。“时间储蓄”就是个别地区的很好创新,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用今天的劳动赚取明天的服务”。劳动时间在代际间流动。“时间储蓄”社会互助服务,把自己纳入整体社会的一份子,既在年轻时贡献了自己的劳动力量,又能在年老时享受到社会集体的养老服务。在年轻时积赞劳动时间,等到个人退休后享受年轻人的服务。这种劳动服务代际间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养老难题,还能让现有老人在得到照顾的同时有一种不脱离原有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的亲切感。

3.1.3 逐步完善养老服务项目。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数量的扩充和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优化养老服务项目的内容,提高服务水平。

3.2 优化管理模式

3.2.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一协调,合理分配资源

第一,各级政府要提高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视,在城市的社会保障总体规划时,要将社区养老考虑进去,积极协调社会各个层面的组织,争取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要让广大群众认识到,社区服务养老模式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政府也要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地位,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其次,在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明确定位,发挥好监管、协调的职能,在养老服务发展规划、资金投入、评估管理等方面制定一些操作性强的政策,使社区养老服务纳入政策化、规范化的轨道,有力地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快速发展。

3.2.2 优化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互动格局。

政府应鼓励居民通过积极参与基层民主选举,组建代表民意的居委会的方式,实现社区服务的自主管理,通过向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部门提建议、提意见等方式,实现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3.3 完善社区服务内容

3.3.1 要根据当地老龄人口的需要,尽快落实相关服务中心的建设。合理分配社区服务中心职能,提高服务效率。

3.3.2 升级医疗卫生服务技术,加强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引进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建设老年体检康复中心。

3.3.3 运用现代信息科技,为社区老年人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并及时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反馈给其家属。

3.3.4 建立老年人心理辅导及法律援助中心。在社区内建立老年人心理辅导中心,聘请专业的社会学、社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运用专业的社工知识进行辅导。

4 结语

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上也曾经历过人口红利,也曾由人口红利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在其解决社会养老服务问题上都有过不同模式的探索与尝试。目前我国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社会人口年龄结构逐渐向老龄化社会过渡,社会养老负担越来越沉重,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时间储蓄”其实质是一种很常见的经济学思路和很古老的人类实践行为,即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时间”代表的是该时间内个人创造的劳动成果或价值,体现为劳务或货币。

参考文献:

[1]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63-165.

[2]王斌,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和社区养老服务[J].社会福利,2004(5).

[3]张文范,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意义[J].城市管理,2002(6).

[4]任丽新,社区服务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J].社会,2001(1):15.

[5]王立新,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79.

[6]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3).

篇7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

1.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农村社区的建设程度不仅是促使城乡发展战略的落实,更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农村社区建设中,信息化是改变农村社区落后局面的有效途径,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手段。农村社区信息化是指在农民生活、农村基层管理、农业生产销售等各个方面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村社区中运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筑建政务、管理、服务、农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充分有效的共享及合理开发信息资源,促使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多年来,城市社区的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限制,农村社区的发展与城市社区的建设发展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路径。在城乡分治的情况下,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得到了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政府支持,而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信息化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手段,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

2.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与农村社区的建设息息相关。我国农村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因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缺乏资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在农村,对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远远低于城市社区。一是没有固定的投资主体,缺乏对基本的硬件设施,网路运行等方面的投入。二是政府的不重视,在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地位。因此,缺乏必要的投入导致农村社区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否薄弱。目前,许多农村社区的村委办公地点没有配备电脑,要么电脑设备陈旧、网速很慢,要么是无法使用的坏电脑,整体的信息化基础设备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2缺乏统一管理,认识不到位

在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是没有收到政府干部的认识,村级基层干部并没有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只认为是工作业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未认识到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能的必要手段,未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农民自身的认识不足,大部分农民不知道什么是信息化,并认为日常的生产、生活不需要使用信息化技术,所以农村社区信息化意识淡薄,缺乏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在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中,只是凭借经验和农民内部流传的信息就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信息化的作用没有其他资源作用的那么明显,所以农民习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对待信息资源。

2.3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农民接受信息技术的能力比较薄弱

根据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底,中国网民4.57亿,而农村网民只有1.25亿,占网民总数的27.3%,对于8亿多的农民来说网络的普及程度是偏低的。主要是农民文化程度低,信息接收能力差,甚至有许多农民根本就不懂的如何使用电脑,导致信息化无法广泛普及。而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的是既是懂得农业的,又懂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但是,在目前的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在乡镇机构中严重缺乏信息员人才,也无法满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信息人才,从而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建设。

2.4信息资源分布不均,没有建立独立农村信息化服务系统

在农村社区内部产生和流通的信息是有限,而且这些信息是农民在日常交流中是可以得到的。农村社区的内部信息是被农民广泛知晓的,但是有价值的信息往往是来自外部,因此,可能导致信息分布不均的局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背景下,信息掌握的不够及时完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颈瓶。与城市社区的信息发展程度相比,农村社区信息化才刚刚起步,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还少。而且少量的计算机、网络只用于聊天,整理档案等低层次的管理应用,没有与村级的日常管理,办公联系起来,并且村级的管理应用没有与上级政府,同级村级管理联系起来,造成了"上下不通,村村分离"的局面。

3.改进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应之对策

"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并采用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传递、交互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和通道,提升农村社区经济发展速度,缩短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1加大对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建设农村社区信息化,首先需要把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纳入农村建设基础投资中来,一是扩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是村级政府中的电脑、网络、电视、电话等基本的硬件设备齐全可用,实现"村村通,上下通"的目的,并使内外部的有效信息能够及时流通。二是加强人力投入,各级政府部门重视引入相关专业的人才。

3.2统一规划管理,提高认识

搞好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首先各级政府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地位,把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纳入农村建设的基础建设中来。其次合理统一规划,整合信息资源不重复建设,同时制定出优惠政策,创造出良好的环境促使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再次,在农民中加大思想教育,使农民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使信息化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3.3提高农民接收信息的能力,培养一批农村社区信息化专业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知识型农民在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显的尤为重要,在信息化普及过程中,要普及农民的网络知识。

3.4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区信息化服务体系

在农村信息服务建设的实际中,不同的生产者、经营者的信息需求不同,这就需要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和多极化的服务对象发展模式。要根据我省各地区特色和服务对象,确定信息服务的范围和领域,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服务对象,做到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形成纵向与宏观决策部门、各级农业科研教育部门、农业信息机构、农技推广站以及与农民信息相通,横向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综合信息机构相联的纵横交错的多专业、多学科、覆盖范围广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安徽省农村信息服务在内容上,应当是农业全过程涵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给生产者、经营者提供国家法规、政策、市场、技术、天气等信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为政府、企业和农户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服务,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多层次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需要政府、专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参与,政府部门与各种专业协会决策咨询机构形成了民间农业社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孙芸,黄世祥.我国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09:(24-26).

篇8

今年以来,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区委、政府乡村振兴工作各项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编制完成《甘州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对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紧紧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结合部棚户区改造、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等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实施前进牧业万头肉牛养殖小区、天倚生物2万吨小麦淀粉、高标准农田、平山湖乡喀尔喀小镇等乡村振兴项目71项,完成投资22亿元;紧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认真研究投资政策,申报争取乡村振兴类项目30项,资金1.35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签约东盛融通肉牛养殖、贯党珍稀菇业恒温保鲜库、农业清洁生产示范等项目34项,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受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环保政策趋紧、市场不景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尤其是生产经营性投资呈断崖式下降;二是近年来国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逐年减少,受支持项目的条件提高,给争取资金带来一定困难;三是招商引资工作针对性、实效性还需进一步加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保证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一、抓项目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认真落实乡村振兴规划,发挥好我委综合协调职能,整合部门项目资金,紧紧围绕“一圈七带”示范工程,科学谋划布局项目。坚持示范带动,配合建设局及沿线乡镇加快国道227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带和张肃公路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抓好出城口改造、沿线绿化带建设、明永万亩戈壁农业示范园、新墩双塔民宿客栈等项目。尤其是我委牵头实施的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重点向国道227线和张肃公路沿线村社倾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二、抓资金争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紧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和省市十大绿色产业培育发展机遇,加强政策集成研究,围绕国家省市投资领域和重点,科学谋划储备项目,强化汇报衔接沟通,提高捕捉、筛选项目信息的能力。特色小镇方面重点争取碱滩屋兰古镇、平山湖喀尔喀小镇、甘浚镇祁连温泉小镇3个特色小镇项目;十大产业培育方面重点争取循环农业、生态工业、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等项目;对已经上报省发改委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棚户区改造、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高标准农田、黑河甘州段河道治理等64个项目,盯死看牢,力争更多的项目得到国家和省市资金支持。

篇9

关键词:大学区;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

一、农村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幼儿园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只有很少一部分来源于专业的幼师行业,大部分或者是小学低年级教师,或者是经过短期培训的社会其他人员,导致农村幼儿园教师整体上呈现专业知识不丰富、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思想和专业技能与幼教工作要求差距明显的现象。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对不高,对高水准的幼教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比较低,且教育管理部门给予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机会不多,这对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不利的。

(一)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大多数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理念里,只要具备教幼儿弹、唱、说、画、跳这种常用的知识技能,就可以很好地教育幼儿了。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园教师往往会忽略幼教基础理论、幼儿管理、幼儿启蒙等专业幼教知识的学习。没有专业的幼教知识做武装,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智力启蒙教育和能力启蒙教育就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基础科学知识并不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遇到自己专业以外的基础科学知识,对幼儿的提问把握不到位,也不能给出准确的回答,这对幼儿的基础科学教育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幼儿正处于智力开发的关键阶段,要求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多种方式的启蒙。目前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方式、利用的教学资源还是相对比较单一,一方面缺乏与其他幼儿园教师的沟通交流,教学方式和理念更新速度慢;另一方面幼儿园和教师对科研不重视,教师缺乏科研素养,对教学方式研究不深入甚至根本没有研究,导致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资源匮乏,幼儿教育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大学区概述

为共享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选择一起合作,组建大学区。大学区就是选一所优质幼儿园为龙头,联合3-5所同一层次的幼儿园组成一个大学区。大学区内实行“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师培训、统一质量检测、统一评价激励”,让所有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同时打破公、民辦幼儿园教师管理的机制界限,按比例实行教师校际间交流。

三、大学区工作可以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大学区为各幼儿园的教师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合作的平台,可以共享课程和教学资源,还可以统一培训、备课,并进行统一检测和评价考核,较快地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一)定时组织培训、共同学习交流

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学基础知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充实,大学区工作中可以定时组织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各种培训,通过外出培训、请专家来讲课、举办讲座的方式充实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幼教基础理论、基础科学知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教师们还可以就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快速地消化和掌握知识,甚至通过交流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大学区工作理念下,组织这样的培训和交流更节省资源,教师学习的效果也更好。有了专业知识做指导,农村幼儿园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共享资源和设施、教学更丰富

传统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相对单一,大学区工作理念下,各幼儿园共享教学设施和课程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丰富的教学设施让教师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课程资源的共享为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全面启蒙幼儿的智力开发提供了可能。大学区工作中,统一组织备课和教学活动,教师们可以快速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板,也可以高效地取精华去糟粕,提升各自的教学专业技能。例如在幼儿课程设计方面,教师跳出完全依赖教材的局限,大家一起讨论,根据幼儿的需要和普遍特点进行完善性设计,不只是设计教案,要对整个的教育教学环境、活动材料和教学策略进行设计,引导幼儿去思想和活动,这对幼儿园教师传统的课程设计是质的飞跃。

(三)统一评价激励、取长补短

篇10

关键词:城市中心商务区;公共开放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越来越大,而适合市民活动的户外场所越来越少,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市民的户外活动需求。由此,在20世纪中后期,一些西方高度发达的城市产生了城市中心商务区公共开放空间也称口袋公园这一形式的户外活动场所。从它产生至今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却极力地显示出了它积极的一面,对城市景观、城市环境、市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口袋公园是城市开放性空间中的一种新形式,是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中的微观环境,它是最贴近市民生活的,具有开放、可及、精巧、多样等特征,随时随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户外交流、游憩场所,在整个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

城市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大多设于一个地区的主要核心区域,区内有各种一流的建筑和完善的公共设施,如甲级商业大厦、大型购物中心、政府及公共机构、康乐文娱设施等。CBD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同时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CBD特定的职能要求区内的建筑必须高密度、现代化。因此,CBD中汇集了众多气势恢宏、错落有致的超高层建筑,并且拥有非常便捷的交通和现代化的信息交换系统,以及大量的办公、餐饮、服务和住宿设施。此外,区内的交通可达度极高,公路干线、铁路、港口、机场均设于区域周边的便利位置,市民在各区间往来极为方便。高密度城市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中心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一个地区的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都应对其给予特别关注。因为存在于其中的公共开放空间能够舒缓建筑物密集和人口拥挤所带来的矛盾。所以,一个良好的、设计合理的、符合受众需求的公共开放空间对高密度城市中心商务区的规划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人口的急剧膨胀导致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城市内部也在经历着一场规模宏大的改造,在这场改造热潮中,各城市竞相将大量建设资金投入到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建设中来,这也导致了部分存在于高密度城市中心商务区中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出现一些片面性和盲目性的倾向,迫切需要综合性、整体性和客观性的分析和研究对策[2]。

1 我国高密度城市中心商务区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在美国于19世纪60年代,园林风景师罗伯特·宰恩提出了“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的提议。而其后不久,宰恩设计建成的佩雷公园成为了世界上早期的口袋公园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也是高密度城市中心商务区(CBD)公共开放空间的雏形。这种新型公园地处高密度的城市区域,面积小,从车行和步行交通流线中分离出来,是一个尺度宜人、远离噪声,围合而有安全感的室外开放空间[3]。之后,这种公园在美国、欧洲、日本蓬勃发展起来,掀起了小型开发公园的建设热潮。直至今日,口袋公园在以上这些国家的发展逐步规范化,市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法律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开发的发展。从宰恩对口袋公园的描述,结合我国城市中各类绿地及非绿地的开放空间来看,口袋公园在我国并非专属于公园绿地,因为它不但包括了小型的街旁绿地、道路绿地、小区游园,而且城市中一些小型的非绿地的开放空间,同样可以起到与宰恩描述的口袋公园相同的作用[4]。

我国对CBD的规划建设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我国的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CBD的建设也被国内许多在各自经济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城市提上了议事日程。经历了起步建设和发展建设阶段,现在达到一个调整提高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内各大城市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对CBD的规划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践上,国内的多个大城市以政府为主导提出了建设CBD的规划构想。有CBD已经成了城市化中的一个新时尚。随着CBD建设的迅猛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公共开放空间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不可否认,在过去的CBD建设上,其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建设项目。

2 我国高密度城市中心商务区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外高密度城市中心商务区建设已经比较成熟。如纽约曼哈顿CBD、巴黎拉德方斯区、加拿大多伦多、日本新宿副都心、德国法兰克福、澳大利亚悉尼、伦敦、新加坡等大都市已经在20世纪后半叶基本形成[6]。

总的来说,我国高密度城市中心商务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上还有待提高和完善,对于细节方面,相关的理论研究还较少,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如我国许多城市的CBD规划建设中,与之相配套的公共开放空间或出现商务区绿地超负荷使用或出现零使用等现象,同时也存在边角空地被荒废的情况或者只进行一些简单的绿化,没有人性化的从市民本身的角度进行设计等问题。而且国内有些公共开放空间过于注重形象工程,只是一味追求美观、绿化,从而忽略了受众对开放空间和绿地的使用需求,导致了好看不实用,投资大效果小的现象,限制了中心商务区公共开放空间本应发挥的功能,忽视了受众的使用感受。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篇11

【关键词】:多维角度;中国低碳乡村;产业发展;策略

乡村产业结构的主要推动力是农业生产总量和劳务输出总量,其中,种植业过程以及农产品的加工是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而导致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是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经济的增长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逐渐凸显出产业趋势与中国低碳乡村发展之间的相互劣势。因此,要想实现生态型与低碳型乡村发展并存,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低碳乡村发展的趋势,建立健全的发展模式体系,从碳能源的排放角度对低碳乡村的发展方向进行诠释,包括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环境文化等等多种层面实施乡村低碳化的发展路径,以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的生态领域,从而达到低碳乡村发展的高效目标。

1、现阶段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1.1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传统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导向,而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的总量极高,随着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从业人员的比例随之减少。例如,工业、建筑业、餐饮业等从事人员逐渐居多,由此可见,中国乡村产业的结构现状是,农业虽然依旧处于主导地位,但重要性已经处于下滑阶段,随着工业以及服务行业的发展,明显较为劣势。而中国乡村产业结构的特点又是多样且复杂的,所以,要结合各地区的气候特征、资源状况以及地理实际情况来决定产业发展类型,做到因地制宜的实际效果。

1.2产业趋势现状分析

中国乡村从事人员是直接体现中国乡村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乡村产业转型趋势的优势与劣势。从经济学软件可以分析出中国乡村从业人员的主要分布情况,同时反应乡村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相关数据,按照比例预测发展趋势的上升与下滑状态。例如,根据各个乡村产业转型趋势,可根据地区间的差异,包括环境、气候、资源、地理等,选择合理且科学的产业转型路线,实施正确的产业基地,使产业类型符合市场发展要求,并长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满足乡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2、 产业结构对低碳乡村的影响

乡村在生产碳排放的基础上取决于乡村产业的类型,而产业结构又是决定低碳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实现农村在生活中达到碳排放量极低的效果,对低碳乡村来讲,产业结构至关重要,不但直接体现碳生产排放时的污染现象,同时间接体现节能减排的作用。任何行业都需要不断的提升内在空间,无论在生产上或者质量上都要逐步提升,才能长期立足于趋势的发展。尤其在现代社会经济的要求下,必须做到符合时代需求,并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方可实现社会与经济同时发展的共同目标,也可以实现社会与生态并存的友好关系。现阶段,随着产业转型带来的经济效果,人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产业转型的初期,工业及农业等高污染产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碳排放与环境污染的不规则现象,不仅对环境本身造成影响,同时危害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要加强各行业间的低碳环保意识,使人们能够意识到保o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创造更好更安全的和谐居所。

3、 多维角度的中国乡村发展产业策略

3.1确定低碳乡村发展路线

首先,在低碳乡村发展过程中,要先完善发展路线,对其遇到的问题实施整体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时改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产生,最终实现乡村经济的高效发展,为乡村低碳化发展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勘察当地实际情况,核实地区资源现状,对其优势选择正确的产业方向,使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来满足该产业的价值。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于在市场上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同时体现于是否带动当地经济效益,并解决多数居民的就业问题,使从业者收入得到提高,并提升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使大部分人都能从中受益。因此,要想把低碳乡村发展落到实处,需要着重分析发展方向,完善发展路线,以保证这一战略高效完成。

3.2做好低碳乡村发展的调研工作

针对当地乡村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利用不同地区的独特资源来巩固低碳乡村发展的实力。例如,对于乡村设立旅游景点时,可引进其他地区景点的独具特色,其目的是创造更完美的旅游项目,为满足人类的需求打造更为理想的公共场所。当然,在引进新型产品时,需要审核当地环境以及地势的条件是否满足新项目的采用,在保护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开发实用且安全的产业来促进低碳乡村的发展。由于在低碳乡村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的资本投入,因此,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可行性策略,做好相关的调研工作,确保引进的产业与区域相符合,做到真正互补的同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而相关政府也要做好监督工作,使生态与经济友好并存,从而逐步实现低碳化乡村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乡村发展需要综合协调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等,使其各大要素共同达标,以保持生态平衡,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要以人类的健康为主,以多种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低碳乡村更好的发展,为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彬如,韦{兰。关于低碳乡村内涵与外延的研究[J].甘肃金融,2013(9):12-15。

[2]牛立业,赵永峰,孙小平,等。新农村建设及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532-535。

篇12

关键词:乡村建筑;艺术手段;传统与革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38

在当今各类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各类文化包括建筑文化传入中国并带来深刻的影响,其中一部分的表现就是随着城市扩张,乡村迅速发展,中国乡村地区那些传统建筑濒临灭亡,也就是说它们在大拆大建中逐渐被现代化、国际化的建筑所取代并走向落寞。要想改善这种情况,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利用艺术手段介入乡村建筑的未来发展甚至当前的调整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1为何需要艺术来扭转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

在当今这个注重人文发展的社会里,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不再满足于周遭单一的环境,而希望能从身边其他的文化中获取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恰好建筑又是人们一天中相处时间最长的,所以建筑艺术文化的创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乡村的发展毕竟不同于城市,城市拥有更多高楼大厦和办公室工作等元素,具有更多的现代化元素,而虽然很多乡村正处于发展期,但它毕竟没有城市那样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相对高昂的生活费,所以艺术介入的空间会更大。另外,在一些依靠修复或重建传统乡村建筑来发展旅游业的地方,比起缺乏个性、流于形式的仿古建筑,带有艺术气息的传统乡村建筑会更吸引年轻的游客,同时也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乡村建筑的文化价值,让其在尊重原有村落和居民的地域性时,也能保留和发扬其差异性和个体性。

2如何通过艺术扭转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

2.1艺术技术相结合

要想改善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状况,首先应该在尊重原有乡村建筑建筑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现当代最新最好的技术对其进行修复,就像计算机需要有过硬的硬件支撑相应的软件,要利用艺术手段改善传统乡村建筑的现状,就得先有稳固而不是摇摇欲坠的传统民居和民宅,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2.2艺术地联系生活

乡村建筑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滋养下发展的,而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乡村目睹了城市中日趋激烈的竞争,而为了赶上城市的发展,乡村建筑屡屡遭到破坏和毁损并在这个过程中失去自己的个性,艺术的手段虽然可以弥补这个个性化的丧失,但依然得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让乡村建筑艺术地联系生活目前有两种方式的建议:第一,在乡村建筑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与现代生活关联性较强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并通过艺术带给现代人更多的亲切感;第二,在乡村文化继承下来的部分如民族传统节日中艺术化地融入现代人的文化习惯。

2.3东方式乡村建筑

全球化大环境下,即使是乡村建筑的改革也往往会借鉴西方如美国的乡村建筑模式,但西方式的风格毕竟与东方人的传统习惯不相匹配,而艺术介入乡村,可以带进更多的东方元素,有利于建构更适合东方人生活方式的乡村建筑模式。通过艺术介入乡村建筑的修建,一方面是为了不要再盲从外国传入中国的各类文化,而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新的乡村建筑修复系统,一方面是为了从国际化、现代化手中恢复那个体现着人文关怀和宽厚仁德的乡村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建设新的现代中国乡村。

3艺术拯救落寞的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发展前景

既要确保满足村民的生活期待,又要适当结合现代文化对乡村文化个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高要求,利用艺术手段无疑是传统建筑修建系统改革的一大趋势。根据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发展现状可知它急需新的、有效的手段对建筑的修复模式和方式等进行革新,而艺术在当今时代有极强的表现能力和应用范围,且随着物质生活的进一步发展、精神需求的进一步扩张,艺术的使用领域和范围只会越来越广,也就是说,在当今时代,艺术性乡村建筑实际上是有着极好的发展前景的。

此外,一般来说,乡村建筑是具有乡土气息的,而这种乡土气息会让村民感到亲切,吸引有归根情绪的游客,所以也常是旅游业主打的特色之一,但在水泥、沥青遍布的环境下,这种气息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到了,但艺术可以帮助乡村建筑深化它的乡土气息,提升它的内涵,使得乡村建筑不仅仅修复了外在更修复了内在。

4结语

面对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使用艺术手段提升乡村建筑的内涵增加它的现代价值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但要注意的是,在利用艺术手段改善乡村建筑落寞状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使用其他手段来巩固这一效果。

参考文献

[1]左伟灿.中美乡村建筑对比及中国乡村发展规划趋势[J].规划・建筑,2013,(9).

篇13

乡村旅游的出现距今已有较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其初始形式。进入20世纪80年代,欧洲国家的学者对乡村旅游进行大量的学术研究,并指导乡村旅游实践的发展,乡村旅游大规模地开展[1]。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随后不久,在农村脱贫致富政策的指引下,乡村旅游人数、乡村旅游地个数都得到大规模的发展。

1 面对日渐发达的工业文明,枯燥乏味的城市生活,以及旅游者日益成熟和理性的需求特点,乡村旅游不断地突破原有的发展水平,日益显示自身的个性和发展趋势。

1.1 乡村旅游发展呈现类型多样化的趋势[2]。即:①从中国乡村现有的旅游资源来看,具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为发展多种特色旅游产品提供了可能。②从旅游者日渐多样化和专业化需求趋势来看,也需要乡村旅游突破以观光为特征的局限性。③从旅游活动的综合性来看,旅游者对于旅游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吃、住、行、游、购、娱都有所涉及。④从环境容量及生态环保的角度去理解,发展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多区域的联合开发,有利于实现旅游客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分流,更有利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

1.2 乡村旅游地游客市场广阔 。乡村旅游在我国一直是以周边发达城市的居民为主要的客源市场,同时以短途、短时、低价、重复性为主要特点。其原因一是由于都市人长期处在时间与空间的压迫下,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61%分布在距城市50km 的范围内,国内旅游目前突出特点是:短程旅游急剧升温[3]。另外,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与农村的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加之过去“上山下乡”的历史经历,寻找昔日情怀的潜意识驱使他们钟爱于这种旅游方式,[4]。

1.3 乡村旅游重视旅游配套设施完善程度、服务水平及社会环境。由于乡村旅游具有休闲性特征,这就注定它在今后发展中并不注重旅游景点的等级规模和知名度,而比较重视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服务水平以及社会环境。

1.4 乡村旅游发展的大空间,大范围[2]。这就意味着乡村旅游不再是限于一村一镇的小范围的旅游,它要求各村、各镇、各县之间的大联合。这一方面不光涉及到基本交通问题,更要涉及到各乡镇县之间的行政划分的问题。

1.5 乡村旅游越来越重视对当地文化的发掘与体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5]。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质”,要想使旅游区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随着城乡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同化现象的产生和旅游者文化素质和旅游需求的日益提高的这一趋势,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色彩,用一定的文化差异来满足游客高层次的旅游需求就迫在眉睫。

以上是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及自身特点所总结的乡村旅游五个发展趋势。

2.1 阳朔乡村旅游发展产品多样性,丰富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阳朔山水固然重要,但阳朔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观光型的旅游活动。目前阳朔乡村旅游模式可分为乡村田园风光型、农事体验型、地域风情文化型、探险旅游四种主要类型。①阳朔的月亮山、大榕树、黄布倒影、九马画山都是驰名中外的景点,阳朔平均每年接待慕名前来游览观光的中外游客达200多万人次,人均接待游客在全国名列前茅。②以农庄、民居旅馆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传统的农耕、插秧活动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乡村旅游。③阳朔民风独特,集各地民风之大成,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主要有汉、壮族、瑶族、回族、侗、苗、满、黎、仫佬、毛南、朝鲜、高山、白族等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有自己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④以攀岩为主的探险旅游:月亮山,蝴蝶泉,金猫出洞山等为著名。总而言之,阳朔乡村旅游的旅游产品开发注重多层次性,丰富了旅游活动,满足了不同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2.2 符合大区域的旅游发展趋势。县政府还引进国债项目,建了遇龙河电瓶车道,月亮山自行车道,新修通村道路60多公里,把示范带沿途180多公里长的乡村道路进行维修。各镇各乡凭借自身独有的民风民俗,并依托阳朔县旅游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符合了大区域发展的趋势要求[6]。

3 阳朔作为我国最早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地之一,它的一些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

3.1 乡村卫生及服务条件有待改善。对阳朔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进行统计调查发现,游客对该地的卫生状况不太满意,调查中游客认为其卫生差或很差的人数比例占调查总人数的46.6%[1],主要表现在农村卫生间、饮食卫生、住宿卫生等方面。虽然人们所持的不同卫生标准而多少影响数据统计,但这也足以说明阳朔乡村旅游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从而严重影响了旅游者对乡村及自然的体验。

3.2 道路问题不容乐观。虽然道路现已由阳朔县连接到各个乡镇,但是各乡镇内部的道路情况较差。道路颠簸不平,天晴灰尘四起,阴雨天则泥泞难行。在阳朔乡村旅游调查表中表明,旅游者认为道路差或很差的占23.3%[1],可进入性较差。

3.3 旅游地分流问题尚待近一步解决。西街游人如织,商业性太强,没有了那种和谐安宁的气氛。过多的游客,过浓的商业环境使得一些外国游客不想再来。

3.3.1 乡村旅游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7],根据区域旅游总体发展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合理开发,重新布置旅游地的功能分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考虑自然环境对游客的承载能力,以及游客的心理感知因素,保证乡村旅游向着可持续方向健康发展。

3.3.2提高该地,尤其是家庭旅馆的卫生及服务质量水平。虽然乡村旅游以及家庭旅馆以自身特色来吸引人,不可管得过紧过死。但这种特色是建立在规范卫生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及卫生的环境为基础,那么特色就无法很好地表现出来。对于较为集中的家庭旅馆区域,成立家庭旅馆协会,颁布统一的卫生和服务标准。农户在申请开办家庭旅馆时,必须四证齐全(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经营许可证),提高市场准入条件[8]。

3.3.3加大道路建设的力度,提高阳朔乡村旅游各个景点的可进入性。对于乡村内部小道要急于改进,并适当增加绿化面积,增设照明设施。对于路边的照明设施也要加以解决,从而方便游人夜晚出行。

3.3.4要适度控制西街游人数,做好分流工作。只有丰富旅游活动项目,使游客到了晚上,有地方可去,有活动可参加,才能做好分流工作。对于家庭旅馆周边地区,要开发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如篝火晚会或农村特有文艺表演。对于目前阳朔县举行的“印象・刘三姐”的大型演出,对于丰富阳朔县旅游文化内涵、分流旅游人数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这一宏观角度来看,阳朔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其值得借鉴之处,同时也存在问题和不足,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和规律。只有认真对待这些问题,集思广益,才能使阳朔的乡村旅游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程道品,李丰生,吴郭泉等. 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阳朔乡村旅游个案研究[J]. 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04第1版

[2] 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90-94

[3] 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年第5期:41-43

[4] 尹少华,邓德胜,文建林.乡村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5期:264-267

[5] 高云,李燕兰.内向型旅游产业的必然发展空间障碍[J].旅游管理.2003 第3期:16-19

[6] 阳朔旅游网省略

[7] 赵赞,李丰生,章怡.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的互动关系[J].凉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99-102

篇14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乡村旅游;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7-3891-03

Thoughts 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 of Conver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SUO Sheng-an

(Henan Polytechnic, Zhengzhou 450046,China)

Abstract: The conversion of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had raised higher requirement as well as rare ch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necessity of converting development way of rural tourism was demonstrated. Meanwhile, the key problems in current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And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promotion, betwee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between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between standardized service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 should be correctly handled from the view of conver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Key words: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rural tourism; counter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产品类型日趋丰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持续提升。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工作重心,这既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1]。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1.1 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宽广的发展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发展乡村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则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旅游方式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2]。因此,惟有转变发展方式,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才能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2 是适应新时期旅游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乡村旅游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拉动了广大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带动了旅游市场的繁荣,极大地增强了旅游业的发展后劲。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整体而言依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要适应我国旅游业以数量型和速度型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质量型和效益型为主的内涵式发展的趋势,就必须既要大力发展大众化的农家乐旅游,又要积极开发乡村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既要追求数量规模扩张,也要注重提高素质效率。

1.3 是顺应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趋势的需要

1998年,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式经济时代来临》一文中指出,体验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所谓体验经济,就是指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载体)、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3]。旅游活动是一种寻求差异文化和体验异地风情的大众精神休闲行为。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愉悦体验,这是旅游本质的规定[4]。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于乡村旅游而言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困难和挑战。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呈现出旅游环境注重原生性、旅游氛围注重休闲性、旅游活动注重参与性、旅游服务注重个性化等多元趋势。惟有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乡村旅游才能顺应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消费趋势,从而获得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