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采购管理相关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上面的案例说明了良好的采购将直接增加公司利润和价值,有利于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采购管理涉及内容繁杂,本文主要从制定采购计划、采购过程管理、采购成本分析、采购安全和保密等方面对采购管理加以探讨。
制定采购计划
1、制造、采购分析
一般而言,在采购之前首先要做制造、采购分析,以决定是否要采购、怎样采购、采购什么、采购多少以及何时采购等。
在制造、采购分析中,主要对采购可能发生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自行制造能力、采购评标能力等进行分析比较,并决定是否从单一的供应商或从多个供应商采购所需的全部或部分货物和服务,或者不从外部采购而自行制造。
2、合同类型的选择
当决定需要采购时,合同类型的选择成为买卖双方关注的焦点,因为不同的合同类型决定了风险在买方和卖方之间分配。买方的目标是把最大的实施风险放在卖方,同时维护对项目经济、高效执行的奖励;卖方的目标是把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使利润最大化。常见的合同可分为以下5种。不同合同类型适用于不同的情形,买方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其适用情况如下:
成本加成本百分比(CPPC)合同:由于不利于控制成本,目前很少采用。
成本加固定费用(CPFF)合同:适合于研发项目。
成本加奖励费(CPIF)合同:主要用于长期的、硬件开发和试验要求多的合同。
固定价格加奖励费用(FPI)合同:长期的高价值合同。
固定总价(FFP)合同:买方易于控制总成本,风险最小;卖方风险最大而潜在利润可能最大,因而最常用。
3、采购计划编制
根据制造、采购分析的结果和所选择的合同类型编制采购计划,说明如何对采购过程进行管理。具体包括:合同类型、组织采购的人员、管理潜在的供应商、编制采购文档、制定评价标准等。
根据项目需要,采购管理计划可以是正式、详细的,也可以是非正式、概括的。
采购过程管理
1、询价(Solicitation)
询价就是从可能的卖方那里获得谁有资格完成工作的信息,该过程的专业术语叫供方资格确认(SourceQualification)。获取信息的渠道有:招标公告、行业刊物、互联网等媒体、供应商目录、约定专家拟定可能的供应商名单等。通过询价获得供应商的投标建议书。
2、供方选择(SourceSelection)
这个阶段根据既定的评价标准选择一个承包商。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
合同谈判:双方澄清见解,达成协议。这种方式也叫“议标”。
加权方法:把定性数据量化,将人的偏见影响降至最低程度。这种方式也叫“综合评标法”。
筛选方法:为一个或多个评价标准确定最低限度履行要求。如最低价格法。
独立估算:采购组织自己编制“标底”,作为与卖方的建议比较的参考点。
一般情况下,要求参与竞争的承包商不得低于三个。选定供方后,经谈判,买卖双方签订合同。
3、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确保买卖双方履行合同要求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集成和协调。
1)授权承包商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工作。
2)监控承包商成本、进度计划和技术绩效。
3)检查和核实分包商产品的质量。
4)变更控制,以保证变更能得到适当的批准,并保证所有应该知情的人员获知变更。
5)根据合同条款,建立卖方执行进度和费用支付的联系。
6)采购审计。
7)正式验收和合同归档。
采购成本分析
本文开始的案例揭示了将采购成本降到最低对公司利润的增长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应该考虑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最低整体采购成本。在实际采购工作中,很多招标单位通常只关注承包方的投标报价,而忽视了招标成本、建设成本和所有权损耗成本等项目整体采购成本。
1、招标成本
首先要考虑发出招标要约前的行为,招标方需要确定目标、调查主题、编写需求建议书(RFP)、考察和认同供应商、获取内部的授权、寻求预算支持等,然后发出要约。该过程可能需要整个合同价的2%到5%.
然后,竞标者需要对招标方的招标文件制定其投标建议书,费时又费钱,每个竞标者在竞标说明上都要花费合同价的约1%到6.7%的成本。如果有五个竞标者,该成本将达到合同价的5%到30%.表面上看来,这笔款项由竞标者承担;但是,从长远看是由招标方承担。因为竞标者总把竞标成本直接加在每次竞标的项目上。
评标程序开始后,招标方需做包括开标、评标、定标、谈判、批准等事项。这个总成本可能占合同价的2%到5%.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必须重新招标时,这部分成本将大幅增加。
因此,对于一般行业来说,竞标的总成本可能占到合同价的10%到50%.无论招标方处于何种行业,降低招标成本都是一种责任。
2、建设成本
建设成本是投标报价的主要依据,往往是买卖双方关注的重点。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前期准备、正式建设费用等、与其它系统的集成、授权、交付和保险、相关手册、对员工和管理者的培训等。
3、所有权损耗成本
所有权损耗成本指长期损耗成本,包括项目运营成本和处置成本。项目运营成本可能会持续多年,并且可能是前期费用的许多倍;在设备濒于报废之时还需考虑其销毁或处理的处置成本。
综合考虑这些成本将有助于以正确的观点看待实际采购价,帮助买方选择最好的方案。
采购安全和保密
结构性产品通常被认为是投资回报与相关资产表现挂钩的合成投资产品。香港市场的结构性产品可分为上市结构性产品和非上市结构性两大类。具体来看,非上市零售结构性产品完全由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会(“证监会”)直接监管;上市结构性产品也受证监会监管,但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是其前线监管机构,负责审阅和批准上市结构性产品的上市文件。
雷曼迷你债事件后,香港证监会加强对结构性产品的监管。《2011年证券及期货和公司法例(结构性产品修订)条例》规定属于股份或债权证形式的结构性产品(比如结构性票据)的公开发售转由《证券及期货条例》规管,不再受《公司条例》规管。此次修订明确了香港结构性产品的定义和范围。
香港证监会网站的“投资产品”栏目将非上市结构性产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票据和结构性存款。遗憾的是,香港证监会对两者区分并不清晰。这一点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结构性产品大有不同,以英国结构性产品为例,英国财务会计师公会(IFA)将其分为三类:结构性存款、“保”本结构性产品及非保本结构性产品。结构性存款与后两者的本质区别是:结构性存款受金融服务补偿计划(FSCS)保障,不存在发行人违约风险。香港交易所上市的结构性产品有三类:衍生权证、牛熊证、股票挂钩票据。
香港非上市结构性产品的运行特点
发行量
流量方面,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结构类产品亏损,导致2009年产品发行数量骤降57.3%,资金规模骤降72.6%,尽管2010~2012年期间产品发行数量反弹动力强劲,但资金规模并没有随之大幅上涨,可能主要源于投资者对结构性产品更加谨慎。
存量方面,发行数量和资金规模并没有跟随产品流量飙升而增加,反而基本呈现衰减的趋势,主要源于金融危机后结构性产品的短期化趋势(2005年新发行的短期产品占本年度新发产品总量的8.7%,2008年这一比例上升至77.8%,2010年为93.2%,2011~2012年新发产品期限均不超过2年)。见表1。
资产类型
香港零售结构性产品的相关资产可分为七大类:股票、利率、汇率、商品、信用、基金及混合(至少包含以上资产中的两种)。2005~2012年间,结构性产品的挂钩资产呈现焦点轮换的特点,最显著的转折发生在2008年。2008年以前,信用类和股票类产品占据主导地位;2008年,产品的挂钩资产涉及信用、基金、股票、利率及汇率五类,资产类型分布趋于均衡;之后,结构性产品的挂钩资产集中度提升,利率和汇率成为新一轮资产热点。见图1。
香港非上市结构性产品的监管框架
发行人制度
《非上市结构性投资产品守则》(以下简称“《手册》”)明确规定了非上市结构性产品发行人、保证人、安排人及委托人的资格、责任及义务。
发行人须为符合核心规定的实体,即:最新资产净值不少于20亿港元,且身为受规管实体或获得证监会接纳的国际评级机构不低于前三个最佳投资级别的信贷评级。
对于有保证产品而言,保证人对发行人履行结构性产品相关责任,负有无条件及不可撤销的法律责任。保证人也须满足上述核心规定。
对于发行人满足特殊情况或发行人及保证人不属于受规管实体的结构性产品,发行人必须为其委任产品安排人。产品安排人须确保发行人遵守《手册》规定、按证监会要求提供资料及承诺等,但产品安排人无须对发行人或保证人的相关财务责任承担法律责任。
信息披露制度
证监会对非上市结构性产品销售文件及宣传指引的披露标准和呈列方式有明确的规定。销售文件必须由产品发行人发出,并载有所需资料,以确保投资者就所涉及的投资做出有根据的判断。除此之外,每份销售文件均须载有产品资料概要,以便于揭示产品的主要特点及风险。产品概要范本参见附录。结构性投资产品的广告必须经认可才能向公众发出或刊登。认可准则载于《广告宣传指引》。
投资者保护制度
金融危机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香港证监会为非上市结构性产品引入了“冷静期”制度。就预定投资期限超过一年的结构性产品,发行人必须赋予投资者与该产品相关的冷静期或平仓权利,冷静期至少为五个营业日。
除此之外,结构性产品的销售过程也受到严格监管。证监会规定中介人须遵守《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持牌人或注册人操守准则》。中介人向投资者销售产品时,必须考虑投资者的个人情况,例如财政能力、投资经验及投资目标,确保产品适合有关投资者。在香港,主要有三类投资顾问可以向公众销售金融产品或就其提供意见,分别是:持有证监会牌照的中介人、银行以及保险中介人。
对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的镜鉴
第一,香港结构性产品的定义及法律形式明确,主要形式有债权证、股份及受规管投资协议。而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往往模糊了委托、信托及普通债权债务关系的界限。发行主体往往在资金运作环节运用委托关系、在资产管理环节运用信托关系,在收益权及法律后果承担环节运用普通债权债务关系。
第二,香港结构性产品的发行人制度严格,发行人、担保人、安排人及保管人权责明确,各司其职,产品托管人必须是独立的第三方。而在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人往往同时是保管人,不能彻底有效地将发行人的自有资金账户和理财资金账户隔离。
第三,产品信息披露详尽,形式统一规范。无论是上市还是非上市结构性产品的资料都有全面统一规范的披露标准。香港证监会和交易所网站分别披露非上市结构性产品的销售文件和上市结构性产品的上市文件。国内尚缺乏统一规范的信息披露标准和平台。
第四,香港结构性产品的结构清晰,尤其是上市结构性产品的结构形式基本固定,其相关资产及每类资产的比重都有明确的限制。结构性产品获批准上市后,发行人可进一步发行同系列的结构性产品。这一规定既有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又可提高审批效率。
第五,香港结构性产品完善的二级市场交易制度十分具有借鉴意义。此前,建设银行与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联合推出了国内首款可交易的银行理财产品,但是该款产品因其流动性及获利空间方面的欠缺,交投并不活跃。
第六,产品评级评价方面,香港上市结构性产品引入流通量提供者的主动报价准则,可以提高市场透明度。而与国内银行理财市场类似,香港的零售结构性产品也没有独立的第三方评级评价。这一点可以借鉴英国IFA的经验:IFA借助第三方评价机构FVC的评价结果展示结构性产品的收益和风险。
随着中石化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企业的人力资源、财务管理成本等也在不断增加,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的成本之一,这必然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伴随着企业集团与各子(分)公司之间的财务管理问题的凸显和经营风险的增加,企业集团迫切需要将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统一协调与整合,而此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正在许多跨国公司和国内中大型集团公司中兴起与推广,它是企业集中式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上的最新应用,其目的在于通过一种有效的运作模式来解决大型集团公司财务职能建设中的重复投入和效率低下的弊端,使整个集团的运作能力比各分散部门独立运作更加有效。因此,在此背景下中石化企业集团引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并将企业集团的会计核算职能全部迁移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企业集团由此也产生了财务部门工作职能转变及财务管理体制与模式的重建,而财务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有效建立关系着企业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及所有者的利益情况。研究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与模式的构建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二、材料背景简介
随着中石化集团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中石化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之一,其现有的全资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和参股子公司共80余家,最大的股东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在企业集团拥有众多子公司、分公司的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的成本之一,这势必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企业集团在各个地区均设有子(分)公司,而不同地区的子(分)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源配置等都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协调,企业集团难以实现统一管控,处在不同地域的子(分)公司财务、绩效得不到正确反映,股东无法预测投资结果,不愿意盲目投资,使企业扩张受阻,且集团公司旗下某一个分子公司出现问题,可能会牵涉到其他分子公司并产生连锁反应,企业集团的经营利润受到严重损失。在此种情况下,企业集团于2014年7月实施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上线试点运行,企业集团财务的会计核算职能统一迁移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原企业集团财务仅保留财务管理职能。而面对新形式、新挑战和新常态,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集团公司财务共享后所带来的财务管理体制机制的变化和工作职能转型的调整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认真面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为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和管理创新提供理论和实务支持。
三、集团公司财会管理模式特征分析
1、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财会管理模式
集团公司对旗下股份公司财会管理工作实行间接管理,对资产管理公司和直属非上市企业财会管理工作实行直接管理。集团母公司对股份公司,依法享有投融资、资本运作等重大财务事项出资人财务权利。股份公司财会管理采用的是e一级法人为主、三级管理,实行集中决策、统一控制和专业化经营。集团非上市企业实行多级法人,分级管理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集团总部主要对投融资、财务预算、重大资产和产权的管理和处置、重要财会政策的制定等涉及财会管理方向性、战略性的相关业务和事项进行集中决策和管理。对成本管理、费用控制、日常资金运营调配等具体性的、战术性的财务管理事项则充分放权给直属企业。
2、监管到位的预算管理机制及资金管理机制
企业集团财务体制改革将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收支全部纳入预算范围内部,同时建立了闭环式的完整预算管理控制过程。在预算制定过程中鼓励全员参与,并建立清晰明确的预算管理责任制度,让全体员工共同把控好预算关。另外,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已经建立了统一管理、统一运作、统一监管的资金管理运行机制。企业集团通过与国内多家实力银行进行战略合作,将各企业的筹融资权利统一筹融资平台,并以资金集中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为载体,以财务公司和盛骏公司为资金池,对资金实行统一运作和统一调控。除此之外,企业集团财务部门对各企业的票据管理、账户管理、股利分配、报表管理、资本结构、银行授信、投融资、大额款项支付、担保、金融衍生业务等进行监控。
3、规范高效的资产管理运行体系
企业集团建立了规范高效的资产管理运行体系,形成了产权明晰、资产管理责任主体明确的资产管理体系。同时,针对企业集团资产产权处置工作量大、情况繁杂等特点,企业集团还建立了严密的资产产权管理制度体系。按照管理有序、审核严格、权责清晰、层层把关的原则,从资产评估、产权登记、产权转让,到资产产权处置和资产减值损失及审计监督等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了严密的工作程序,既提高了资产产权运营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又防止资产隐蔽性流失。
四、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后财务管理体制与模式构建
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后,旗下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职能统一迁移到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原企业财务会计的会计职能从企业剥离出去,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则需重新调整与规范。通过结合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特征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以下为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后财务管理体制与模式构建的具体措施。
1、重新梳理财务共享后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共享后,会计核算职能与原企业剥离,企业的财务部门主要职能则为财务管理职能,企业集团财务部门管理人员应重新梳理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及明确集团各成员间的产权关系,根据梳理出来的集团各成员间的工作关系,明确财务管理部门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同时,根据工作内容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再根据岗位及工作职责合理安排合适的财务工作人员。
2、创新设计财务管理组织结构
财务组织结构设计是财务管理模式得以构建的基础之一,科学有效的财务组织结构是财务管理工作高效运行的有力保障。由于中石化企业集团子(分)公司数目较多、类型复杂,使得中石化企业集团的财务组织结构呈现出财务管理权责差异化、理财主体多元性、财务组织机构之间联系多样性、财务管理组织多层次性等特点,因此,企业集团财务部门应该认清集团的财务特点,以统一企业集团各成员单位的财务行为、协调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发挥企业集团的优势为目标来设计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同时,正确规划集团财务、事业部财务、股份公司财务、下属企业财务等之间的权责利关系,通过设立中石化企业集团财务委员会,加强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人员和财务资源配置能力的集中管控。
3、创新财务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财务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是目前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部门提出的迫切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也正从静态的物质型向动态的知识型转化。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从财务预测、决策和反馈等各个阶段,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都需要积极地吸收和运用金融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才能使财务预测、决策及管理等工作更加的精确合理。同时,随着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及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信息化数据仓库技术手段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中的重要成分。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优化企业财务数据库,对大量的财务信息实施快速有效的对比,建立科学高效的多种数据模型,并对财务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使财务分析数据更加科学合理,提高企业的战略决策效率。
4、激励机制结合培训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中石化企业集团属于国有企业集团,故存在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某些特性,由于国有企业员工存在铁饭碗现象,大多数国有企业中都有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现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一方面是其自身的学历和知识结构较低,另一方面则是单位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危机制度,导致部分财务管理人员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要提高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法律意识及法制观念,企业集团必须实行激励机制与培训制度相结合的模式从根本上来提高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制度上约束管理存在的漏洞。在激励考核制度设置上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奖励与处罚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标准并严格执行。在培训机制设置上应培训与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定期对财务会计知识进行考核,对考核不符合标准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处罚或调离财务管理岗位,只有员工存在危机意识,才能激发他们上进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财务会计部门的整体业务水平。
关键词:治理结构 财务困境 Logistic
一、引言
作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使得经营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可能会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从而产生成本。要降低这种成本,就需要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及其机制进行设计。与此同时,安然公司、美国世通等案例均表明,财务失败的企业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公司治理上的问题。因此,市场监管者、投资者等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困境的研究,关注如何提高和促进公司治理的透明度,改善公司治理的效率,进而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基础,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对财务困境的界定遵循多数学者的处理方法(Rose,2000),将“特别处理(ST)”的上市公司界定为财务困境公司(陈静、吴世农等)。通过运用我国2008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困境进行具体分析。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Fitzpart rick(1932)最先使用净资产收益率和股东权益负债比率来判别企业破产,随后,Beaver(1966)、Altman(1968)及Ohlson(1980)等分别提出了一元判别模型、多元判别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直到M.Odom和R.Sharda(1990)提出以神经网络模型为代表的非参数预警模型。在此基础上,Panayiotis(1996)等将管理的有效性作为解释变量引入预测模型,得出了无效管理与财务困境公司被并购的概率正相关的结论。Gary & Anne(1998)、Elloumi & Gueyie(2001)和Aimorn Jaikengkit(2004)等学者就董事会结构、特征、所有权集中度、管理者所有权及其他股权因素对财务困境的影响进行了检验,发现董事会组成与财务困境相关。
(二)国内文献 相对而言,国内学者以吴世农(2001)等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姜秀华等(2001、2004)研究了弱化的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困境可能性的关系,发现主营业务利润水平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著地影响着公司在2003年被“ST”的可能性;王克敏等(2004)指出公司治理弱化是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主要原因;黄辉、崔飚(2007)的研究表明,股权制衡度增加了财务困境的成本,而国有股比例的提高和股权的相对集中有助于财务困境成本的降低。张培莉、干胜道(2010)发现,公司的股权性质对财务困境有显著影响,国有控股公司相对非国有控股公司的财务困境成本较小,而股权制衡度与财务困境成本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根据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困境的影响,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股权结构。本文拟从控股股东的类型、股权的集中度与制衡度三个指标对股权结构进行分析。按照公司终极控制人的性质,公司又可以分为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两种类型,在我国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仍占有相当比例。一般而言,政府控股的公司经营上缺乏效率并且发生“隧道行为”的可能性很大(白重恩等,2005),即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资金极易被滥用或者侵占,这一行为加大了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张培莉、干胜道(2010)认为,国有控股公司相对非国有控股公司财务困境成本更小。事实上,由于国有控股企业拥有较好的资源、背景,其管理也相对较为规范,因此,一旦有财务困境的迹象,极易得到政府、银行等机构的扶持,因而相对非国有控股公司更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1:公司控制者性质为国有控股与其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负相关
根据“掏空与支撑(Tunneling & Propping)”的观点(Friedman、Johnson & Milton,2003),相对集中的股权对公司的业绩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拥有绝对控股权的公司所有者,既可能凭借其有利地位掏空上市公司资源,掠夺中小股东利益而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增加,也有可能在公司可能或已经陷入财务困境时,用私有资源保住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本文认为,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与公司利益的趋同度越高,更能避免陷入财务困境。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负相关
大股东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在上市公司中是普遍存在的,制衡的股权结构也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股权结构之一(王奇波、宋常,2006)。虽然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确实存在,但有效的股权制衡有利于对大股东进行监督,可抑制其对公司的“掏空”,降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因此认为,股权制衡度越高的公司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3:股权制衡度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负相关
(2)董事会特征。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环节,如果董事会能够进行有效决策并对管理层实施相应的监管,将减少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在衡量董事会特征的指标中,本文从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两个角度考察其和财务困境的相关性。牛建波(2009)认为,虽然大型董事会可能会导致较低的财务绩效,但却可以保证其稳定性。本文认为,较大规模的董事会意味着更多元的利益代表和博弈,其最终决策包含较多的妥协,这种稳定性带来的正面影响比其可能的效率低下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4:董事会规模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负相关
独立董事通过提供专业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司“内部人控制”的消极影响。尽管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作用还不尽如人意,但这一机制仍能保护更多投资者的利益,避免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5: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负相关
(3)管理层特征。由于委托关系通常以对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基础,因此,管理层与董事会的目标越一致,越有利于公司的经营管理。据此认为,如果公司董事长或副董事长兼任公司总经理或CEO(即高管二元性为真),则董事会的决议更容易得到管理层的有效执行,其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较小。由于国内股权激励发展尚未形成普遍行为,故本文以高管薪酬替代高管激励因素,即管理层的薪酬越高,其与公司利益越密切,那么企业就越难以陷入财务困境。由此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6:董事长或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或CEO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负相关
假设7:高管薪酬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负相关
(二)样本选取 本文以2008年至2010年我国的上市公司为对象,若将上市公司被ST的年份定义为第t年,那么其陷入财务困境的年份就是(t-1)年,因此,选用(t-1)年的数据来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困境的相关性。考虑到所选公司的数据质量,剔除了金融类、因其他状况异常而被ST、上市两年内就被ST以及有严重数据缺失的公司。同时,以“同行业、同时期和相近的资产规模”为标准,作者在沪深A股市场选择了2008年至2010年6月因为财务异常而被ST至2010年9月份未被摘牌的74家公司,以及配对的健康公司共148家为样本,数据整理自CSMAR数据库以及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参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行业的界定,所选样本分布与股市的行业分布情况基本一致,见表(1)。
(三)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研究所选用的指标包括解释变量(公司治理结构指标)和控制变量,具体如表(2)所示。通常情况下,规模较大的公司有较强的防御能力(贾明琪、辛江龙,2008),因此,除了选取相关的财务困境及公司治理结构指标外,本文还选取了公司规模和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用资产负债率来消除各行业负债情况的差异(Huang Hui、Zhao JingJing,2008)。考虑到自变量概率分布、参数估计检验及模型的适用性,本文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困境的关系展开研究,模型如下: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利用SAS V8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样本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分组对各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从描述性统计结果看,样本公司中国有控股少于非国有控股,同时,股权集中度的极值变动幅度较大,各公司之间差异明显;在董事会规模方面,最大规模的董事会不超过15人,各公司独董比例较接近;在管理层特征方面,样本公司中大部分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没有兼任,同时,未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整体上高管薪酬更高。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 本文以方差膨胀因子(VIF)值来检测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高度线性重合现象,结果如表(4)所示。不难看出,所有变量的VIF值均远小于10,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均可以用于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三)回归分析 根据所选取的模型及变量,采用Logistic Reg
ression回归程序对148家样本公司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不难看出,解释变量中只有X2和X7的符号方向与假设一致,因此,假设H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为负相关)和H7(高管薪酬与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为负相关)得到验证,其他解释变量均未通过检验。控制变量ALR(资产负债率)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公司负债情况与其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显著相关。由于多数解释变量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采用SAS V8中的Logistic Step逐步回归,筛选出对模型贡献最大的变量构建模型,得到的结果如表(6)所示。根据表(6)的结果,得到的回归方程:P(Y=1)=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X2)与上市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显著水平为1%),假设H2得到验证。如果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导致其在公司价值等方面的损失就越大,这将促使其与公司的利益更趋于一致,从而采取措施防止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同时,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壳资源”较为稀缺,第一大股东也不愿意看到自己控股的上市公司被ST甚至被摘牌,因此,提高股权集中度可以减小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此外,结果还显示高管薪酬(X7)与上市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困境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显著水平为1%),假设H8得到验证,高管薪酬越高,上市公司越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本文数据证明了上述观点。对于变量X3(股权制衡度)和X5(独立董事比例),其回归系数符号与假设一致。在股权制衡度方面,正如前文所述,较高的股权制衡度有利于中小股东对大股东的监督和制约,有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但由于股权制衡度和股权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向变动的关系,因此,股权制衡度的统计结果不显著有可能是和股权集中度相比,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相对较弱,效果被抵消。而独立董事的数据结果并不显著,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其独立性难以保证。回归结果中,变量X1(控制者性质)、X4(董事会规模)和X6(高管二元性)均与假设出现了相反的结果,说明国有控股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并不一定比非国有公司有优势,这与国内多数研究结论相似;对于董事会规模因素,其结果有可能是“董事会规模扩大引起决策效率降低”(于东智、池国华,2004)所引致的;而高管二元性则表明,董事长担任总经理确实削弱了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管力度,双重角色不利于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而很有可能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五、结论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检验,得出以下结论:公司治理结构对陷入财务困境表现出较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是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内因,无效或低效的治理结构将使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在相关因素中,股权集中度和高管薪酬(激励)影响最明显,其他因素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依据上述分析及实证结果,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合理的股权结构是上市公司实现有效管理、避免陷入财务困境的关键环节,尤其在公司出现财务困境征兆时,大股东应该充分调动资源发挥主导作用,改善公司管理以避免损失。其次,上市公司应该从制度上更加规范董事会的运作、完善功能并改进其结构,尤其是要明确独立董事的责任,以实现董事会的监管职能并保证其决策效率。最后,对高层管理人员适当、有效的激励可保证其与股东和公司利益相一致,同时也要在制度上予以严格的规范,从而更好地为公司和股东的长远利益服务。上市公司应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从根本上提升治理水平,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困境预测系统,提升公司价值。由于受到宏观经济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用于检验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而不同时期的数据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此外,篇幅所限,对于解释变量还有待做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青年教师科研(项目编号:1890504)资助
参考文献:
[1]赵丽琼、柯大钢:《我国财务困境公司的长期绩效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牛建波:《董事会规模的治理效应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钱忠华:《公司治理与企业财务困境》,《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5期。
关键词:石油油库工程采购管理 成本控制
一、石油油库工程项目采购的特点
(一)采购资金占用大。石油油库工程项目采购总价值占项目总投资的比重大,一般采购总价值占总项目资金比例为50~60%。(二)采购工作时间跨度大。石油油库工程项目的采购工作时间跨度很大,一般从项目初期的方案设计一直持续到设备安装调试投产。(三)采购供货周期长。石油油库工程项目的采购周期通常包括设计联络期、订货期、设备制造期、运输期。石油油库工程项目需要采购的设备和大宗材料大部分都是为项目定制的,普遍供货周期比较长。(四)采购管理制约因素多。石油油库工程项目普遍施工地点都远离业主和承包商的公司总部,而且地理位置一般都比较偏远,有些项目甚至在偏远地区。
二、石油油库工程项目采购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
采购管理涉及到项目实施中工期、成本、质量和安全四大控制过程,材料、设备采购的不及时,不能按期到货就会拖延工期影响整个计划进度,导致增加成本。在石油项目采购管理成本控制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根据石油油库工程项目工作承包的特点,充分考虑成本控制、设计和施工等因素确定项目管理模式,从而确定项目采购模式,便于采购成本控制。(二)实施项目采购预算制。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三)供应商的优化选择和管理。项目供应商一旦选错,将给项目建设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特别慎重。(四)充分利用好项目组织所处的环境。在项目采购管理中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同样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之一。(五)强化合同执行中的成本控制。在合同执行阶段合理利用第三方的资源参与项目采购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项目采购管理成本。
三、确定石油油库项目采购模式
根据石油油库工程项目工作承包设计深度、技术复杂程度、工期长短和工程量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一种有效的合同方式,从而在整体上为业主节约投资。在EPC总包模式下,工程总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和造价全面负责,最终向业主提交一个满足使用功能的项目。业主一般只对项目的整个过程实施监督,采购也是由业主的采办部门监督承包商进行。在此模式下,可通过多项目采购协议及统一的项目采购策略降低投资。多项目采购协议是业主就一种商品(设备/材料)的唯一供应商。EPC总包从项目采购的角度出发,有利于采购人员与设计施工单位的协调沟通、对控制材料采购有利,可大大降低工程余料。
四、制定合理采购预算制度
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但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而且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查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例外情况,有效地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五、加强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
供应商是项目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采购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供应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选择供应商的方式主要是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供应商的选择就是通过招投标方式选定合格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的过程。为了在公开竞争性招标中选择到合格的供应商,必需在招标中进行严格的资格预审。经资格预审可正确了解参加竞争性投标的投标人数目、公司性质和组成等。便于招标人针对潜在投标人的动向进行招标决策;可以了解潜在投标人的能力,提前进行资信调查,以确定潜在投标人是否有能力承担拟招标的项目;可以防止皮包公司参加投标,避免给招标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和风险,同时可以减少评标的工作量。在项目采购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帮助采购方以最低价格取得符合要求的工程或物资;并且多种招标方式的合理组合使用,也将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六、强化合同执行阶段的成本控制
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成本,应该关注的是整个项目采购流程中的成本降低,是对采购总成本的控制,合同的执行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点主要有催交、检验和物流三方面。催交工作主要是督促供应商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提供技术文件和材料,以满足工程设计和现场施工安装的要求。催交工作的要点是要及时地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控制和保证措施,确保进度按计划进行。设备和材料的检验是合同执行过程控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检验工作是否严格把关,直接关系到设备和材料的质量,甚至关系到项目的成败。为了降低项目管理成本,现在石油油库工程项目在搭建组织机构时都要控制项目组的规模,控制管理人员数量,单靠项目组自身的能力很难适应项目对设备和材料催交和检验的要求。因此,可以在合同执行中选用第三方催交、检验机构检验的方式,在项目组的监管下,开展催交检验工作。石油油库工程项目的业主采购管理中,物流包括设备材料装卸、运输、仓储等。将项目采购管理中物流业务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模式进行,只要项目组合理选择第三方合作伙伴,加强监管,就能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项目的物流业务。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实训课程体系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把“财务管理”从会计专业独立出来,列入工商管理学科下的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全国高校围绕“财务管理”这一崭新专业的建设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讨。尽管财务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学科体系中,属于新兴专业,如何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是高等财经院校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原则及现状
(一)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实践教学的目标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指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和相关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而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概括起来就是:高职教育财务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应是:培养掌握现代公司和企业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备会计、管理、经济、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相关知识,适应地方中小企业金融、证券业、政府部门和其它管理服务业需要的具有一定理财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身心素质的初中级理财人才。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应主要立足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高素质”上,即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功底和宽广的相关学科基础性知识;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备必要的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具备外语、数学、计算机和大学语文基础;具备一定的国际观、战略观和涉外理财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它培养的学生是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功底,熟悉金融、经济、法律、管理、会计等相关学科基础性知识,综合素质过硬、能力全面,学生的岗位定位是能在大中型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含外资金融机构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财务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事业单位;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部门以及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高技能”上,即掌握经济管理、理财、金融和网络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从事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财务管理活动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高职高专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构建的原则如上所述,无论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都是其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与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更加明显,这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理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它也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满足市场经济对学生财务管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同时,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财务管理工作的多变性和多样化。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满足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教育的要求,应该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及时进行调整,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技能和技巧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新会计准则、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理解’促使学生将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和财务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要的是,实践教学同样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既要考虑眼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做到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通过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学生既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前已述及,高技能的人才,仅靠理论知识的教授是不够的,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绝对离不开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的,这一点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讲都非常清楚:首先,实践教学强调的是以实务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目的主要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其次,实践教学内容上能体现出实践教育教学规律,突出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的学科特色。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的核算,掌握财务管理人员基本操作方法。不仅进行记账、算账、报账的手工训练,为工作岗位具体操作奠定基础,而且进行财务管理与分析,为从事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投资分析咨询、财务规划等工作奠定基础从而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三)高职高专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的硬件缺乏。虽然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被广大高职高专院校所认识,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资金的限制使得专业实验室的建设E困难重重。从实验室建设的现状上来看,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经过较长时间的经营和逐步投入,有着相对比较完善的会计、金融等相关经济类“老”专业的实训室,而财务管理专业却没有专门的专业实验室,因为,财务管理毕竟是一个新兴专业,投入期还很短,不可能一步到位。没有专业实验室,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专业实践体系建设的问题。不仅如此,校内外财务管理实践的缺乏。(1)校内专业实践体系的缺乏。校内实践是在实验室中模拟财务管理工作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对工作环境产生直观的认识,并掌握部分理财实际操作技能的实践环节。目前,很多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只是开设了会计实验课,虽然还有一些其他课程方面的实训,但由于没有专业实验室,只是借助于别的专业实验室进行一些课程实训,有“东一浪头,西一棒槌”之嫌,并没有建立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就是说,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校内的专业实践几乎空白。(2)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按照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最好能有长期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到实践中去真正认识和体会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并掌握财务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因此,长期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对建设和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职高专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学校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进行集中实习,因很多企业不愿接收去实习的学生而不能进行。如果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又有相当多的学生因联系不到实习单位而无法实习。即使能联系到实习单位,但实习单位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不给予必要的指导,致使学生只能自己翻翻已有的一些凭证、账簿等资料,同样达不到
预期目的,实习效果不容乐观。对实习企业有关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财务决策业务不能胜任。在课堂讲授的教学环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分散在多门课程中,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指导,因此,综合业务能力不高。而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得以完成。正是由于在学校动手能力培养上的缺失或不完善,也客观上造就了学生就业上的困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他们有相当的动手能力,尤其对于高支高专毕业生来讲,动手能力、“工作经验”的要求尤为严苛,这就造成了学校的培养效果与企业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差距。
二、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设想
(一)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实验室在校内建立模拟财务管理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是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模拟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综合分析问题、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有很多如用友等财务软件供应商和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这种校企联合的方式颇值得借鉴。无论从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还是关于实验室整体规划,企业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学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也能够在学校经费不足、实验室投入周期拉长的情况下,在短期内达到满足教学要求的捷径。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能否参照用有公司的模式,寻找有意向的单位,来建设校企共建实验室,这是我们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的一个途径。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验项目需要,购置一些其他应用软件如EXCEL、证券投资模拟系统等。建设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增强学生在校内的实践能力。(2)设计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内容。与财务管理专业比较靠近的是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有些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而有些与金融学更为接近,因此,在认真分析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和企业理财实践的基础上,应将财务管理实验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个部分比较合理。首先,基础课程实训。一是会计手工及电算化模拟实习。就目前高职高专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来看,多数学生在刚就业的时候从事的是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很少有学生直接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其原因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如企业筹资、投资等工作对多数企业来说尚属于高层管理工作,刚毕业的大学生还不能胜任。我们培养的高职高专财务管理应用性人才的定位是在掌握了扎实的会计核算基础上的、有一定财务分析和资金管理能力的财务主管,因此,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强化会计基础,使大部分毕业生首先以会计工作作为就业出路;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逐渐走上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因此,可以财务管理专业首先的课程实践是以会计循环实训、财务会计岗位实训和成本会计模拟实训作为基础性课程实训。二是利用EXCEL工具的各种功能及基本操作分别设计若干个实训项目。虽然在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实训里面一般都要开设《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以介绍EXCEL工具的使用和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业务方面作一些强化。由财务管理专业老师在实践环节开设的这个实训,可以针对财务管理的具体课程内容,设置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财务管理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创建、基本财务分析图的绘制、财务管理常用函数的运用等内容。此类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财务管理应用的基本操作能力。三是在课程教学中结合案例进行教学和实训。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涉及一些项目内容的时候,以案例形式给学生讲解。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情境性、主体性、互动性、问题性和实践性等,财务管理的案例教学也要注重发挥这些特征。有的学校独立开设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这门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认为,财务管理的各专业课均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而且案例教学方法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论证问题的能力、提出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各种解决方法进行评价的能力以及通过评价选择出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施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组织可以灵活多样,案例的来源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编写分析。一般采用分组讨论、组内讨论的形式,形成结论后,再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采用在课堂上共同讨论的方式。案例教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案例分析中,不可能只有一种“正确”的答案,但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最佳答案。所以案例分析的好处在于它能提供一种发现多种解决方法和对其进行评价的机会。在案例分析之后,再针对每一单项作出实训设计,如在企业实践中,有资金需要量预测、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决策、货币时间价值应用、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存货经济订货量决策、最佳信用政策决策、销售收入预测、利润预测及本量利分析、全面预算的编制和财务分析等多个单项实训项目。其次,综合实训。在实践环节要强调学生在实践环节的综合能力。实质上,在综合实训内容当中,又涵盖了每一单项技能的训练。因此,在基础实训之上再设综合实训,即可符合人才的培养目标。综合实训是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设的,要求学生把所学过的专业知识能够综合融入到实训中才能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以开设以下综合实训项目:一是项目投资决策实训。现在有很多的学校和地区、公司都在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从市场调研、项目选择、财务预算,到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市场开拓等一系列创业活动都有学生进行设计,我们财务管理教研室的老师正在思考针对我们专业的学生,开展举行类似大学生创业方案设计的实训内容,选择其中某一部分内容,以一个创业项目作为实验背景材料进行实训,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作出决策,也可以让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得到锻炼。这就为我们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项目投资决策实验提供了实践环境。在此基础上,也进一步完善,形成在专业学生中开展高职高专大学生创业大赛类似的活动,以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专业建设目标。二是证券投资模拟实训。进行证券投资,学生应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特别要熟练掌握财务管理课程和证券投资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模拟实践,学生应掌握证券投资的过程,会分析证券价格的影响因素,并利用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方法判断单项证券的投资风险及价格走势。在模拟实践过程中,学生进入证券公司网站,通过互联网查询同步、真实的股市行情做出投资决策。三是ERP沙盘模拟实训。财务管理是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的核心。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各个职能的工作流程都要熟悉。该实训是在仿真环境中模拟企业经营运作来组织的,需要以模拟团队为单位进行。可以让学生在实训中分别承担模拟企业不同的角色,共同营造实训环境,共同构建模拟企业团队。沙盘模拟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企业实战。在实训中,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专业角度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这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是ERP综合项目实训。在沙盘模拟实训过程中,学生对ERP系统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与此同时,我们
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来完成模拟企业各项基本业务的处理。ERP软件实训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对企业静态业务能够利用数据分析做精确处理,并将实物沙盘模拟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五是企业管理模拟实训。通过对本教学模拟实习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体验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销售预测和订单进行生产,引起系统控制中心、技术开发、生产计划、品质的保障、原材料供应、仓库、产品销售及相应的财务、人事、设备、动力等各个环节的变化,反映出整个系统的动态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分阶段的实习,逐步认识企业的使命,理解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过程,掌握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行规律,深刻理解企业管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工作程序以及各部门的协调和制约关系。学生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到经营管理中去,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为承担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诚然,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开辟更广泛、多领域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从手工模拟实习到会计电算化实习以及进行财务软件操作的实践教学要求。
关键词:高职;采购与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31-03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生产和销售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直接推动了采购和供应链的全球化,对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采购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在采购与供应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制约了采购与供应管理战略地位的提升。因此,探索满足市场需求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贸易日益活跃,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国际供应链系统的重要环节,成为许多跨国企业的全球采购基地。国际采购、工商企业采购、政府采购这三大需求,已经促使采购管理队伍的迅速壮大,并由原来的区域性向全球性扩展。一方面,大批外资、合资企业涌入,他们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行业经验的采购人员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众多国内企业逐步认识到采购成本节约对企业经营的重要价值,必须迅速提高自身采购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同时,采购与供应管理岗位涉及面广,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都有采购行为,都需要采购与供应管理方面的人才。
随着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化,政府机构加强了对采购行为的规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自实施以来得到快速推广,在节约财政资金、加强廉政建设方面成效显著。通过规范的符合国际市场运行准则的采购行为增加营销价值、获取政府订单、进入国际市场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价值的有效手段。改革及有序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加速培养专业化和复合型政府采购人才、加强政府采购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采购职业人员需求巨大,高级采购职业人员短缺尤为严重。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尤其是采购计划、采购项目管理、招标投标、谈判签约、物料监控、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专业采购人员是非常稀缺的。
高校毕业生是采购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但我国高校的采购专业建设已经严重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列入采购专业,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在财经大类里也没有列入采购专业。虽然一些高校尝试在其他专业下开设采购管理方向,或者被批准为目录外新专业,但数量不多,其所培养的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全国自学考试涉及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但覆盖的范围和影响力比较有限;职业培训主要以职业资格认证为主,而职业资格证书种类较多,认证费用高昂,良莠不齐。上述因素交汇在一起,影响了采购人才市场的规模和质量,制约了我国采购职业的发展和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采购人才需求的猛增,另一方面,教育滞后导致的人才供给不足以及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不足,由此产生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高职院校培养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专业人才与团队的开发是采购与供应管理发展的基础。转型期的采购与供应管理,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增加对人才素质的开创性、主动性和应变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采购方面的人才总体素质普遍很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知识覆盖面和专业能力比较欠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国内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2009年《中国采购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采购管理的总体水平仍不高,表现为一些采购绩效指标不高;采购绩效与公司目标设计的结合不够紧密;采购部门在组织中的战略作用并未充分显现;采购管理与供应商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程度不高等等。成本控制是采购对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贡献,商品质量、原材料市场和人才问题则是采购管理面临的三大主要挑战。
基于采购与供应对企业成本的节约效用,高层领导应更加重视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战略性特征,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创新的思路,加快培养和储备具有战略思考能力的采购与供应专业人才,构筑更具全球性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为解决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必须通过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构建多途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采购与供应管理向供应链和价值链升级的需要。
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及培养方向,依据职业能力和素质构建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弥补高等教育对采购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推动高职院校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需求驱动的高职院校采购与
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定位和建设理念 (1)专业定位。以供应链中的采购与供应活动为工作内容,以完成采购与物资供应为任务,为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外资企业培养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以提高采购与供应效率,发挥采购利润杠杆效应,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2)建设理念。以市场需求和职业资格为导向,以典型采购与供应流程(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任务驱动模块化设计理念,设计7个任务模块,并提炼每个模块对应的职业能力,构建融理论知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于一体的“工作任务驱动教学与实践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掌握现代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技术,熟悉采购相关业务环境及采购与供应业务运作流程,具有供应商开发、采购与供应、库存控制等核心职业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英语应用能力,在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跨国企业从事需求分析、采购计划、采购谈判与招标、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物料供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
职业范围和职业发展 在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跨国企业从事需求分析、采购计划、采购谈判与招标、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物料供应等工作,起步岗位是从事基层操作的采购员、采购助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按照采购职业的职业发展规划向管理级和规划级岗位晋升,具体如表1所示。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具体如表2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以典型的采购与供应流程为主线,按照任务驱动模块化教学设计理念,对7个流程环节对应的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和提炼,确定每个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并依据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设计了相匹配的12个任务模块与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实训、实践课程。为了加强对采购与供应基础理论的理解,还设置了4门基础课程。由于政府采购、工商企业采购和国际采购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应根据不同采购类型的特点设置相应的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具体如图1所示。
引入职业资格认证 为加快采购人才的技能培训,规范采购行为,统一操作标准,提高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必须对从事采购行业的人员实行资格化管理。采购职业资格认证有利于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同时应按照采购职业资格标准整顿现有的采购队伍,进一步规范采购管理,使采购人员的操作技术与技能更加趋于正规化、规范化。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采购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要做好采购职业资格的认证和对接,鼓励学生获取采购职业资格,将有助于毕业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为进入采购职业奠定基础;高校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可使毕业生能顺利地向采购职业人员转变,而采购职业资格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是构建采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目前采购职业资格认证有三种国外证书和三种国内证书,国外证书包括: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的CIPS认证;美国采购供应协会的 CPM(注册采购经理)认证;国际贸易中心(ITC)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国际资格认证。国内证书包括: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采购师职业认证;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颁发的CPS证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采购师认证。这些证书各具特色和适合范围,有的还有实际工作经验和学历方面的要求,对在校学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和特色选择符合条件的证书,并实现证书与教学的对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采购知识和能力,为将来的认证奠定基础。
纵观采购与供应的战略作用和发展趋势,国际采购、工商企业采购和政府采购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内涵,要分别研究其运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因此,做好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的统一协调,构建多层次、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非常重要,这也是未来采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黎明.应对采购与物流管理的未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62-65.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09)[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3-18.
[3]倪东生.构建我国国际化采购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10):32-35.
[4]宋玉卿.采购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物流技术,2010(9):146-147.
[5]倪东生.政府采购领域专业教育的作为与突破[J].中国流通经济,2011(8):79-83.
[6]冯华,宋玉卿,郭红莲.建设“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必要性研究[J].经济师,2005(5):119.
[7]况敏.对职业导向的高职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18):49-51.
[8]王焕琦,杜培革,张丽华,安丽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12-14.
[9]魏银霞,郭庆.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20):38-39.
[10]刘东波.论高职院校“职业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27):28-29.
关键词:服务采购;客户感知价值;吸收能力
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3-0055-12;中图分类号:F063.1;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①。过去十年,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提品到转为提品/服务再到提供解决方案以增强其竞争地位、保护其边际收益[1]。西方经济开始依靠扩大其市场份额中的产品-服务的价值传递体系来增强其竞争力[2] [3]。这与生产型企业逐步使用产品-服务的要素而非纯产品要素进行生产是一致的[4] [5]。因此,很多生产型企业试图增加其服务的销售额来促进企业的增长[2]。Vandermerwe和Rada[6]把这一过程定义为服务化(Servitization),具体是指组织的战略创新,这种创新通过运用企业的能力和流程从卖产品转向卖产品与服务的集成物从而向客户传递价值。这种转变以客户为中心旨在向客户提供他们所期望的结果。随着服务化的潮流,这一过程使得人们对服务和服务市场有了新的兴趣[6],组织、市场以及整个社会开始关注服务的交换。Vargo 和Lusch[7]提出两种市场导向的逻辑,产品导向(goods-dominant (G-D) logic)和服务主导(service-dominant (S-D) logic),而上述两种导向的区别在于其看待服务的角度不同,前者将服务看做是一种作性资源(静态的、有形的、需要作的),后者认为服务是一种操作性资源(动态、无形、用于操作别的资源的)[8]。
对生产服务的采购已成为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9][10][11]。与此同时,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已有知识都指向对产品的采购,而很多研究已经证明服务采购与产品采购有本质上的区别[12] [13] 。此外,现存有关服务的研究,多是指向消费而非生产[14] [15] 。事实上,从采购与供应链的角度对生产进行细化的研究很少[10]。在服务管理领域,Jackson和Cooper[16] 以及Boyt 和Harvey[17] 认为,对于生产分类的研究远远少于对消费分类的研究。Wynstra等人[10]从客户使用的角度将服务分为四类,要素服务、半生产服务、工具、消费。本文则从服务供应商所依赖资源的不同,将服务分为以作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和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从而探讨两种不同的服务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协同创造价值作为服务主导市场的典型特征[7],我们认为经历“服务化”战略前(G-D logic)和“服务化”战略中或者后(S-D logic)的生产企业,其所提供的服务对客户感知价值会有不同的影响。此外,我们引入情境因素――吸收能力,Cohen 和Levinthal[18] 将其定义为企业识别新信息,将其消化(吸收)并将其运用于商业用途的能力。本文假设吸收能力在不同类型的服务对客户感知价值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在B-B环境下,生产供应商所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如何影响客户感知价值(经济价值、关系/支持价值、技术/核心价值),客户自身的吸收能力如何作用于上述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索服务采购的不同维度及其对客户感知价值的影响及吸收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为解答上述问题,本文接下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二部分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阐明服务采购的定义和维度,探讨其对客户感知价值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的调节机理;第三部分是文本的研究设计、测量与数据;第四部分是对测量有效性的分析及对假设的检验;第五部分是对结果的总结、讨论和局限性。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服务采购及其分类
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不可分离性以及不可储存性,服务被认为不同于产品[19][20]。服务采购是对服务进行的采购,即组织对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企业需求对象进行获取的过程[21][22]。对服务采购一词,中国《政府采购法》按照国际惯例,没有准确的界定,只是用了排除和归纳法。《政府采购品目分类表》将服务概括为印刷、出版;专业咨询、工程监理,工程设计;信息技术的开发设计;维修;保险;租赁交通工具的维护保障;会议;培训;物业管理和其他服务等十一个大项,所以对它们获取的过程就称之为服务采购。
伴随着服务化这一进程,服务的对象化也在发生变化,产生了两种看待服务的逻辑。第一种将产品作为经济交换的主要核心,服务(通常是复数,services)看做是有一定限制的一种无形的产品(如,输出单元)或者是看做增加价值的附加物。Vargo和Lusch[7]把这种逻辑叫做产品导向的逻辑(goods-dominant (G-D) logic),也有一些研究者称之为生产的逻辑[23]。第二种逻辑认为服务(通常是单数,service)是为其他方做事的过程,仅是服务而不涉及产品。经济交换的核心就是服务,Vargo和Lusch[7]把这种逻辑叫做服务主导的逻辑(service-dominant (S-D) logic)。S-D的提出意味着经济交换逻辑的变化,而不仅仅是产品交换形式的变化,经济交换不是简单的从一般产品交换变为高级产品,而是意味着交换方式从基于制造的模式转变为基于服务提供的模式。
G-D 和S-D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看待服务的角度不同,在G-D中,服务被认为是作性资源;相反,在S-D下,服务被认为是对操作性资源的运用[24]。Constantin和Lusch[8]认为作性资源(operand resources)是指对其进行运作或处理以产生影响的资源,通常是静态和有限的;与其相对的是操作性资源 (operant resources),是指用于对作性资源(和其他操作性资源)进行处理的资源,通常是动态和无限的。典型的作性资源如原材料等,而操作性资源则如员工的技术和知识,组织的惯例、文化和能力,对竞争和技术的信息资源及关系资产等[25]。本文从服务供应商所依赖的资源的不同,将服务分为以作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和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以求探讨两种不同的服务对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
(二)客户感知价值及其分类
客户价值是由顾客的感知评判的,因此市场人员所传递的价值也许与客户所理解的价值并不一样[26]。正是由于这种差异,营销人员所做出的任何努力都应该是基于他们预判的目标客户对其所传递价值的感知。感知价值是顾客对其所得与所付出的总体上的评价[27],在一组选择中对质量与价格的权衡[28]。Zeithaml[27]认为感知成本应该包括所有的货币和非货币成本(时间、精力等),而收益则包括感知质量及内外收益的总和。基于这种理解,价值事实上是质量和价格之间的权衡[29]。
为了进一步了解客户感知价值的多维度性,Annie H. Liu[30]对11个行业中的管理者及生产采购者进行深度访谈。最初的设计是为了探索客户价值的来源及其与组织采购的关系,然而通过这一研究发现了三类感知价值,它们分别是感知的经济价值、感知的关系及支持价值、感知的技术及核心价值。
感知经济价值是指与其他供应商相比,企业对于某一服务供应商的整体成本与收益的评判,这里的收益指的是服务质量,成本指货币支出。Annie H. Liu[30]指出这里经济价值的概念与Anderson & Narus[31]提出的购买的动机以及Urbany等[32]提出的价值获得相似,均是指企业通过比较来确认自己是否进行了一项可观的交易。
感知关系及支持价值是指与其他供应商相比,企业对于某一服务供应商合作关系的收益及有效性的评判。已有的研究表明关系价值是人际关系的某些方面,来源于买卖双方的社会联系[33] [34]。关系及支持价值刻画了组织间工作关系的进程,需要双方进行沟通和互动从而一起做生意。
感知技术及核心价值是指与其他供应商相比,企业从某一服务供应商处所获得的技术及专业绩效。由于服务本身的特质,其很难被标准化。正因为如此,很有必要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来减少偏差。这里技术及核心价值的概念与Sinha 和 DeSarbo[35]提出的服务感知整体绩效的感念相似[30]。
上述三个维度的划分与Anderson & Thomson [36]以及Anderson & Narus[31]的分类相似。Anderson & Thomson[36]定义价值是感知的经济、技术、服务、社会收益与所交付的成本之间的权衡。基于此,本文采用Annie H. Liu[30]的分类方式,并将探索不同的服务类型对这三类感知价值的影响。
(三)服务采购与客户感知价值
市场导向(G-D VS S-D)的变化对于交互过程、市场以及客户的感知都有深远的影响[7]。Gwinner, Gremler & Bitner[37] 指出客户感知价值的重要程度取决于其所采购的服务类型。相似的,Barnes[38]指出企业间关系的发展由服务企业所在的行业而定。简单来说,不同类型的服务所带来的客户感知价值(经济价值、关系价值、技术价值)是不同的[39]。
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认为,资源是竞争优势的来源,资源可以创造价值[40]。以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可以给客户带来诸如高质量、低成本等的收益[41]。在产品导向的市场中服务不仅是标准化、有具体的说明,而且买卖双方间的关系也保持相当的距离,供应商很容易被替换[21]。然而,在服务为主导的市场中,交换的是无形资源,企业间保持紧密的联系[7]。服务商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产品和服务的结合),Vargo和Lusch[7]将这一过程定义为专业能力(知识和技术)的运用。此种逻辑表明价值是双方共同创造的,紧密的关系也是必须的,Axelsson & Wynstra[11]称之为关系交易,信任在这一过程中承担重要的角色[42] [43]。这就意味着基于操作性资源的客户化服务是创造价值的重要方式而非仅关注标准化和降低成本。
此外,价值创造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共同创造(co-creation),以服务为主导的逻辑认为价值只能在客户消费的阶段被创造和决定,即使用的价值(value-in-use);另外一个是共同生产(co-production),这就需要客户参与,共同设计或者共同生产相关的产品[7]。因此,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不仅可以为客户带来经济价值、关系和支持价值,还由于这种深入的合作、交流和参与而带来技术和核心价值。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a:如果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是以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客户可以感知到经济价值。
假设1b:以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与客户感知关系/支持价值之间没有线性关系。
假设1c:以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与客户感知技术/核心价值之间没有线性关系。
假设2a:如果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是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客户可以感知到经济价值。
假设2b:如果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是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客户可以感知到关系/支持价值。
假设2c:如果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是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客户可以感知到技术/核心价值。
(四)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Cohen 和Levinthal[18] 将吸收能力定义为企业识别新信息、新知识,将其消化(吸收)并运用于商业用途的能力。这个定义包含三种能力:(1)通过过去的经验识别知识价值的能力;(2)根据知识和组织的特征,对新知识(信息)消化(吸收)的能力;(3)应用外部相关知识于商业用途的能力。这三种能力被认为是吸收能力的三个要素或者说三个维度。[44] [45] [46]对于吸收能力的测度,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研发密度(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即研发费用与销售收入的占比来作为吸收能力的近似替代(如,Tsai[47]),另一种是使用多指标测度的方式来衡量吸收能力(如,Chen[48]),本文借鉴第二种方式对吸收能力进行测量。
服务主导的市场强调使用中的价值(value-in-use)[49],这与以往关注的交换中的价值(value-in-exchange)不同。在交换中的价值这一观念下,价值是企业通过一系列活动创造而后在市场中分配的,是货物和现金的交换[50],交换中的价值有严格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分。使用中的价值下,生产商和消费者的界限模糊,价值是联合创造的,是通过服务供应商与受益者之间的交互行为创造的。这些交互行为涉及资源的整合和能力的应用。可见在这一观念下,顾客本身也参与到价值的创造中[49],正如Vargo和Lusch[7]指出的顾客总是价值的创造者。基于此,我们认为,客户的感知价值一方面取决于其所采购的服务类型,另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是否拥有以及拥有多大的能力来吸收外部知识(信息)从而设计出更富创造性的价值产生方式,进而增加客户的价值[51]。
客户感知价值在不同的服务类型下应该不同,即使采购的是同一种服务,感知价值也会因客户的不同而有差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一样。吸收能力较好的企业可以从其所采购的技术服务中更全面的获得益处[52],拥有较好吸收能力的公司可以降低相关资源成本、增加相关价值[53](Hunt, 2000)。综上,我们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3a:吸收能力越强,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与客户感知经济价值的关系越强。
假设3b:吸收能力越强,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与客户感知关系/支持价值之间的关系越强。
(五)理论框架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服务采购的不同类型对客户感知价值(经济价值、关系价值和技术价值)的影响及吸收能力对上述关系的调节影响。本文接下来是对上述关系的实证性检验。
三、 研究设计与数据测量
(一)设计
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860.5亿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73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2%,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9%以上)近两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3.4%增加到了2005年的40.5%。2006至2010年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40.5上升为43.0% ①①《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07)》 。尽管,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整体水平仍然亟待提高。制约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①。在国外服务业内部结构中,生产业比重较大,主要工业国达50%以上,而我国生产比重小,仅占28%左右②②见中国统计信息网《“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六》 。可见,要提高我国的生产业比重,由此,对于生产业本身问题的探讨就很有裨益。
当今,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化学工业激烈竞争的焦点之一。中国国家经贸委在“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中指出:化学工业的发展以“化肥、农药和精细化工为重点”。化肥和农药直接与粮食生产有关,所以精细化工和粮食生产一样重要,只能立足于国内,不能依赖于国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部门。2009年,中国精细化工业年产值已达到170亿美元,约占全球精细化工业务的17%,并正以4%~5%/年速度增长。中国精细化工品2010年的销售额相当于整个欧洲精细化工业规模。中国目前约有5000家精细化工生产厂,其中约1500家规模较大。在1500家中有59家已具备世界级领先技术水平,已成为该领域主角。据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中国众多的精细化工公司正是以其低生产成本优势获得订单,但随着市场导向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从仅提供化工产品向提品/服务,甚至有些企业转型到仅提供服务。此外,通过深入访谈,我们也了解到中国的精细化工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服务化过程。
(二)测量
本研究中所有构念的测量均基于现有的文献以及对管理者的访谈,采用五刻度量表,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在问卷发放之前,我们向有关专家进行了咨询,对问卷中的有些条目做了修正。同时,我们也在一些企业中对问卷进行了预测,并对这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进行了访谈。根据预测试中所获得的专家建议,我们修订了部分有歧义和不合理的题项。通过上述步骤,最终形成了文本所使用的测量体系。对于服务采购维度的测量,我们主要参考Constantin & Lusch[8] 以及Hunt[25]的研究。对于客户感知价值的测度主要参考Annie H. Liu[30]所使用的量表,而对于吸收能力的测度则是借鉴Chen[48]和David[54] 的研究(构念的具体测量条目见表2)。
(三)数据
本研究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在2011年2月到2011年5月进行,主要面向中国精细化工行业的客户企业。为了保证问卷能够反映供需企业间关系的真实状况,我们还对部分企业进行了专门的访谈。共发放问卷325份,回收281份,回收率86.5%,其中31份问卷的部分内容填写不完整或明显有误,作无效问卷处理,最终所得有效问卷2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7%。所调查的企业中大部分为服务型企业(均是买方、客户方),占总量的66.8%,其次为零售经营型企业,占总量的18.8%,批发分销和生产制造型企业共占9.2%,生产制造与分销占5.2%。表1通过业务性质、经营年限、合作时间、员工人数、年销售额、总资产等变量描述了问卷发放的基本情况。此外,为了检验问卷的无回应偏差,我们对比不同回收期的问卷,也就是假设晚回应者与无回应者具有相似的特征[55]。因此,我们基于企业年限、员工人数、销售收入、总资产等变量对早期回收的问卷与晚期回收的问卷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前后不存在显著差异,从而说明该数据库中不存在无响应误差。
(二)同源误差的检验
因为本研究中同一个信息提供者要评价所有的构念,因此同源误差会影响到结果的有效性[61]。为了检验同源误差,我们进行哈曼单因素检验。传统方法是对所有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我们发现正交旋转后得到6个因子,并且第一个因子只占到了总体方差的13.330%,说明在测量变量中并不存在单独的一个因子解释了大部分的方差。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确定性因子更专业[62] [63],即比较单因子模型和多因子模型卡方的差异度。本研究中,单因子模型的卡方值是2469.863,自由度是230。这个模型的拟合度明显比我们假设的多因子模型要差(Δχ2 (15) = 1977.18, p
(三)假设检验
为了检验本文的假设,我们使用最小二乘的回归。为了识别及分析调节作用,我们使用Sharma, Durand 和Gur-Arie [64] 介绍的四步检验法。图2是模型验证的示意图,表4和图3分别是回归的结果和调节作用图。
本文分别检验了以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和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对客户感知价值(经济价值、关系/支持价值、技术/核心价值)的影响,同时也探索了吸收能力、服务类型和客户感知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文本的研究结论及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下:
首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生产分为以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和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尽管Wynstra等人[10]从客户使用的角度将服务分为四类,要素服务、半生产服务、工具、消费,这对于了解买卖双方的互动过程的确是有帮助的,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时很难判断企业到底采购的是上述四种服务中的哪一种,可能是要素服务,也可能是要素与生产的结合等等。文本基于资源的特质并结合市场导向(G-D―S-D)转变这一事实,对服务采购进行分类。我们认为这一分类对现有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有一定的补充[15] 。此外,这一分类对正在和打算实施“服务化”战略的企业来说,可以很清晰地评估自己现在所依赖的资源。以及为了达成目标所需要投入的资源,当然,企业也可以同时提供上述两种服务。
其次,两种类型的服务均能带来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区别点在于关系价值,即只有当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是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客户才可以感知到关系/支持价值。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关系价值的概念和测量条目均借鉴于市场营销领域,未来的研究应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对关系价值本身进行探索。此外,跟原有理论假设不同的是,实证结果表明基于作性资源所提供的服务也能带来技术(核心)价值。这对于以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是某种程度上的肯定,毕竟这种服务状态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基于操作性资源所提供的服务能够带来更多的价值,不仅是经济收益、技术服务,还能增强彼此的信心,建立很好的伙伴关系。这对生产企业来说是一种暗示,它告诉企业提供何种服务以及对方会感知到怎样的价值,从而依据对方需要,提供适配的服务。
最后,已有关于商业服务的研究鲜有探讨情境因素的,本研究则基于权变理论,提出客户自身的吸收能力在不同类型的商业服务与客户感知价值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客户自身吸收能力无论是在以作性资源还是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与客户感知技术/核心价值的关系中均起调节作用,这就意味着如果客户自身的吸收能力越好,则其感受的技术/核心价值则越高。本研究的这一结论与Rothaermel 和Alexandre[52] ――吸收能力较好的企业可以从其所采购的技术服务中更全面地获得益处,以及Hunt[53]――拥有较好吸收能力的公司可以降低相关资源成本、增加相关价值的研究一致。本文的研究结论与我们的理论假设不一致的地方在于:吸收能力在以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与客户感知技术/核心价值间起调节作用,反而在以操作性资源为基础的服务与客户感知经济价值和关系/支持价值间没有调节作用(假设3a和3b)。对这一现象的一种解释是:无论采购何种类型的服务,一旦涉及对这些服务的应用、转化等,都需要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而这其中吸收能力就是很重要的一种,当企业拥有的这种能力越强,其与服务供应商协同创造的价值(技术/核心价值)也就越多。
服务采购量即使没有占到一半的比例,对企业来说,它仍然是难以定义、难以捉摸、难以标准化的,因此难以控制。即便如此,企业仍然需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否则,可能错过节省大笔服务采购费用的机会。因此,本文研究的问题对学者来说是重要的,它在于尝试回答客户对于服务价值的感知是如何影响服务提供商的行为,即选择提供何种服务的行为。当然,这一问题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关键的,原因在于管理者需要知道和理解服务的不同类型、客户感知价值和吸收能力的关系,明了价值一方面取决于买方所采购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受买方自身吸收能力的影响。
尽管本文在对服务采购分类的基础上,对其与客户感知价值、吸收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探索,但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1)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收集的样本量不够大,若能获得更多的数据,特别是不同行业的数据,本文的结论将更加可信。(2)研究基于横截面调查,缺乏有限的纵向数据支撑,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追踪研究探索这一话题是如何影响长期合作和短期合作关系。(3)尽管本文已经对测量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但仍然不能避免调查者对服务采购行为的主观判断,未来的研究希望能用三角测量的方式从多角度去验证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Sawhney,Mohanbir. Going Beyond the Product: Defining, Designing andDelivering Customer Solutions, in The Service-Dominant Logic of Marketing: Dialog, Debate, and Directions[M].Robert F. Lusch and Stephen L. Vargo eds. Armonk, NY: M.E. Sharpe, 2006, 365-380.
[2]Wise, R. and Baumgartner, P. Go downstream: the new pro?t imperative in manufacturing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9, 77(5):133-41.
[3]Neely, A. Exploring the ?nan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J].Journal Operations Management Research, 2008, 1(2):103-18.
[4]Mont, O. Introducing and Developing a PSS in Sweden[M]. Lund University, Lund, IIIEE Reports, 2001.
[5]Manzini, E. and Vezzoli, C. A strategic design approach to develop sustainable product service systems: examples taken from th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innovation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3, 11(8): 851-7.
[6]Vandermerwe, S. and 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6(4), 314-324.
[7]Vargo SL, Lusch R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1): 1-17.
[8]Constantin, James A. and Robert F. Lusch. Understanding Resource Management[M]. Oxford, OH: The Planning Forum, 1994.
[9]Van Weele, A. J. Purchas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alysis,strategy, planning and practice[M]. London: Thomson Learning, 2005.
[10]Finn Wynstra, Bjrn Axelsson, Wendy van der Valk.. An application-based classification to understand buyer-supplier interaction in business servi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2006, 17(5):474-496
[11]董大海, 金玉芳.作为竞争优势重要前因的顾客价值:一个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4,7(5):84-90.
[12]Stock, J.R., P.H. Zinszer. The industrial purchase decision for professiona servic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87, 15(1):1-16.
[13]郭跃进. 论制造业的服务化经营趋势[J]. 中国工业经济, 1999(3).
[14]Parasuraman, A.Customer service in 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s: an agenda for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1998, 13 (4/5): 309-21.
[15]何哲,孙林岩,贺竹磬,李刚. 服务型制造的兴起及其与传统供应链体系的差异[J]. 软科学, 2008(4).
[16]Jackson, R.W. and Cooper, P.D. Unique aspects of marketing industrial servic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988, 17(2):111-118.
[17]Boyt, T. and Harvey, M. Classi cation of industrial servic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7, 26(4): 291-300.
[18]Cohen, W. M. and Levinthal, D. A.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1): 128-52.
[19]Lovelock, C. H. Classifying services to gain strategic marketing insight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3,47(3):9-20.
[20]Grnroos, C. Marketing services: The case of a missing product[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1998, 13(4/5), 322-328.
[21]Nina Lindberg, Fredrik Nordin. From products to services and back again: Towards a new service procurement logic[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8, 37(3):292-300.
[22]Wendy van der Valk. Service procurement in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Results of three embedded case studi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8, 37(3):301-315.
[23]Normann, Richar. Reframing Business:When theMap Changes theLandscape[M]. Wiley: Chichester, New Sussex,2001.
[24]Robert F. Lusch , Stephen L. Vargo , Matthew O’Brien. Competing through service: Insights from service-dominant logic[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07, 83(1):5-18.
[25]Hunt, S. D. .On the service-centered dominant logic of marketing[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1), 21-22.
[26]De Rose, Louis L.How Industrial Markets Buy Value Selling: A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Changes[J].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Industrial Marketing, 1992, 7(1):65-69.
[27]Zeithaml, V.A.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 52(3):2-22.
[28]白长虹,廖伟.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顾客满意研究[J].南开学报,2001(6):14-20.
[29]Wathne, K.H., Biong, H. and Heide, J.B. Choice of supplier in embedded markets: relationship and marketing program effect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1, 65(2):54-66.
[30]Annie H. Liu. Customer value and switching costs in business services: developing exit barriers through strategic valu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2006, 21 (1):30-37.
[31]Anderson, J.C. and Narus, J.A.Business marketing: understand what customers valu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6): 53-65.
[32]Urbany, J.E., Bearden, W.O., Kaicker, A. and Smith-De Borrero, M.Transaction utility effects when quality is uncertain[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7, 2(1):45-55.
[33]Ulaga, W. Capturing value creation in business relationships: a customer perspective[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3, 32(8):677-93.
[34]Wilson, D.T., Soni, P.K. and O’Keeffe, M. Modeling customer retention as a relationship problem, report #13-1995[R].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Business Markets, University Park, PA,1995.
[35]Sinha, I. and DeSarbo, W.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ward the spatial modeling of perceived customer value[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8, 35(2):236-49.
[36]Anderson, J.C. and Thomson, bining value and price to make purchase decisions in business models[R]. Report # 3-1997,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Business Markets, University Park, PA,1997.
[37]Gwinner, K. P., Gremler, D. D., & Bitner, M. K.Relational benefits in services industries: The customer’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8, 26(2), 101-114.
[38]Barnes, J. G. Closeness, strength, and satisfaction: Examining the nature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viders of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heir retail customers[J]. Psychology & Marketing, 1997, 14(8):765-79.
[39]Lovelock, C.H., Patterson, P.G., and Walker, R.H.Services Marketing. An Asia-Pacific and Australian perspective[M]. 4thEd, NSW, Pearson Education Australia,2007.
[40]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99-120.
[41]宋华,陈金亮. 服务供应链中战略互动以及协同价值实现对伙伴关系合法性的影响[J]. 管理科学,2009(11).
[42]hlstrm, P., & Nordin, F.Problems of establishing service supply relationships: Evidence from a high-tech manufacturing company[J].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06, 12(2):75-89.
[43]Ellram, L. M., Tate, W. L., & Billington, C.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4, 40(4), 17-32.
[44]Lane, P. J., Salk, J. E., and Lyles, M. A. Absorptive Capacity,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12):1139-1161.
[45]Zahra, S. A. and 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 A Review,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ten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2): 185-203.
[46]Lane, P. J. and Lubatkin, M. Rela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5) : 461-477.
[47]Wenpin Tsai.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 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5): 996-1004.
[48]Chung-Jen Chen.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attribute, alli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knowledge transfer performance[J]. R&D Management, 2004,34(3): 311-321.
[49]Michel, S., Brown, S.W. and Gallan, A.S. Service-Logic Innovations: How to innovate customers, not product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8, 50 (3):49-65.
[50]Vargo, S. L.,Maglio, P.P., & Akaka, M. A. On value and value co-creation: A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logic perspective[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26(3):145-152.
[51]Christensen, C.M., Johnson, M.W. and Rigby, D.K.Foundations for growth. How to identify and build disruptive new businesses[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2, 43(3):22-31.
[52]Rothaermel, F. T., & Alexandre, M. T. Ambidexterity in technology sourc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9, 20(4):759-780.
[53]Hunt, Shelby D. A General Theory of Competition: Resources, Competences, Productivity, Economic Growth[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0.
[54]Campbell, David petitive absorptive capacity: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M]. The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2007.
[55]Fornell, Claes & David F. Larcker.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 18(1):39-50.
[56]Steenkamp, Jan-Benedict E.M. and Hans C.M. Van Trijp. The Use of LISREL in Validating Marketing Constru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991, 8 (4):283-299.
[57]Bollen, K.A. Structual Equations with Latent Variables [M]. New York Wiley,1989.
[58]Chin, W. W. Issues and opinions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MIS Quarterly, 1998, 22(1):7-16.
[59]Armstrong, J. S. & Overton, T. S. Estimating nonresponse bias in mail survey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77,16 (August), 396-402.
[60]Schumacker, R.E. and Lomax, R.G.. A Beginner’s Guide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ondon, 2004.
[61]Podsakoff, P.M., Mackenzie, S.B., Podsakoff, N.P., Lee, J.-Y.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5):879-903.
[62]Homburg, C., Klarmann, M. & Schmitt, J.Brand awareness in business markets: When is it related to firm performa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2010, 27(3):201-212.
一、相关利益主体和利益。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扩展了资本的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在新的资本结构中,“原材料”、“固定资产”、“短期借款”等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商誉”、“品牌”、“产权”等知识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上升,从而决定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再是仅仅归属于股东,而是归属于其“利益相关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顾客、参与企业知识资本运营的外聘工作者等。他们都对企业投入了专用性的资本(c),都对企业生产的产品价值(v)做了贡献,因而他们也都有权利分享企业的剩余价值(m)。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新经济学家认为,企业是各种要素的所有者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的利益是所有参与签约各方的共同利益。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些国家先后修订了《公司法》。要求公司的经营者不能只为公司的股东服务,还必须为公司的相关利益主体服务。美国的ibm公司把其公司的目标也更改为“为员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三原则,可以说,这些变化都代表着时展的要求,都是知识经济革命带来的影响。
二、更新理财观念
(一)信息理财观念
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信息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开始,又是一切经济活动的终结,并且是一切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而且,新时代中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革命,使财务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交易事项在瞬间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得更小,地域上的距离已不再成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障碍。谁能最先获得信息。并对之做出反应、分析、预算、计划、决策、交割、划转账务等;谁就可能获利,并抢占市场。这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地树立信息理财理念,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和能力,做出财务预算和决策,并进行相关的资金运筹等财务活动。
(二)知识化理财观念
知识经济,知识为主。这里的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等。知识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与之相适应,未来的财务管理只能是一种知识管理,其中知识含量的有效性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对科学技术、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未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
(三)风险理财观念
现代市场经济中,受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使得任何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客观上便存在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不可避免的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受高度的创新,快速的信息,多变的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只会更加增强。而财务管理人员的每一个预测,每一个分析,每一个决策,由于经济载体的高度不确定性,都有遭受这种风险的可能。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首先要敢于面对风险,挑战风险,才有可能降低风险的发生。其次,要运用科学的经济模型与技术方法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的预测,采取各种有预见性的财务措施,使可能遭受到的财务风险尽可能的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财务管理内容的变革与扩充方向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以资金运动为基础的物质资本运行,其主要内容包括物质资本的筹集、投入、收回与分配以及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知识资本将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必然而然地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与此相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将发生大的变革与拓展。
(一)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重点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资产结构中,专利权、商标权、商誉、信息软件载体等无形资产价值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以商标价值为例,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的商标价值达359.5亿美元;柯达公司商标价值为100.2亿美元;我国玉溪卷烟厂的“红塔山”商标也值320亿人民币。单凭如此巨大的价值比重,就有可能决定企业的未来收益和前途命运。所以,企业在进行新的投资计划时,就必须把无形资产纳入投资决策的中心地位。财务管理人员要运用会计方法和数学统计经济模型,对所要投资和管理的无形资产进行核算、评估,确定价值、衡量风险、预测收益、调整投资指标,做出融资计划,并在所有的财务报告中做出清晰的反映,使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充分掌握和了解企业的投资重点和未来的资本结构。
(二)加强对人力资源的财务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经济要素,对企业的经济增长和价值增加的贡献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1.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知识资本”就等于“人力资源”(未编码的知识资产)加“结构性资本”(已编码的经营性知识资产)。人力资源把知识资本二分天下,并且是企业最具有获利的资产,它具有主动性、创造性、适应性、协调性等特征是其他资本所不具有的。
2.从资本能带和剩余价值的角度来考虑,物质资本的增值性要以人力资本的增值性为支撑。没有人力资本的有效运作,不把劳动与资本有机结合起来,物质资本是难以增值的,而且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具增值性。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中,要达到几个亿的资本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现代的经济巨子比尔盖茨则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其资本总额已高达510亿元,产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产值。
3.基于以上原因,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成为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直接参与者,并成为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的因素。目前西方一些企业已实行了人力资源的利润分享制度,以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有效运作和财务管理。在我国现阶段,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模式而开展有股份制改造正在兴起。企业在管理人员和职工不仅可以以其资金入股,使其劳动力资源更具有深远意义。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把按劳分配与接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在国企内部建立起人力资本的利润分配制度,使企业管理人员与职工个人收入与企业的盈利、以及他们个人资产的积累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这和目前单纯的工资制度相比,更有利于强化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改变高层管理人员的一些不良习气和作用,有效的杜绝贪污与腐败。
(三)注重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受以下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更加巨大,风险管理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如果一个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管理当局对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不能及时和有效的加以选择利用,都会加剧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
2.知识积累、更新的速度将会加快。就以在校本科生为例,在他们毕业之际,四年所学的知识将有50-60%已经过时。相应的如果一个企业及其员工不能随社会知识水平及结构的变化而相应的调整其知识结构和员工结构,就会处于被动落后的地位,进一步加大企业的管理风险。
3.由于科学技术、管理制度的持续而快速的创新,使产品的寿命周期平均不断缩短。据统计,40年代以前,一般产品的寿命周期平均在30年以上;50年代以后,平均在10年左右;70-80年代缩短到5年左右。而像计算机等高科技产业,其产品的寿命周期更短,如pc/486型电脑,从1993年投入我国市场到1996年淘汰。其寿命周期仅有5年。产品更新速度的加快,不仅会加大企业的存货危险,而且也会加大产品设计、开发的风险。
4.“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及“网上银行”的兴起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资本交易可在瞬间完成;传统货币的形式及本质发生变化,从有形形态演化为无形形态,从直接价值演化为间接价值。均有可能加剧货币风险。
5.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加大,但由于无形资产的价值变化大、速度快,且不像传统投资那样能清楚划分出期限与阶段,并且不易计算收益,会进一步加大投资风险。
基于以上所述,企业如何在追求不断创新发展中有效的防范、抵御各种财务风险并最终获得成功。便成为今后财务管理需要不断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财务管理的知识方法应该随其他知识的更新而不断创新,并渗透到其他经济管理体系,使企业自身管理风险提前。抢先一步,自身解决。其次,应该增强基层人员的风险意识,使风险管理深入到基层管理中,从而,使最高决策层得以直接与基层管理人员取得联系,这无疑加大了基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责任。因此,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重塑对基层管理人员实行的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减少风险,进而从根本上减少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
同时科技创新向传统制造业的高度渗透,企业的风险管理应提前到产品设计阶段,把企业财务管理与产品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等结合起来,把成本管理的重心由成本控制转向成本计划,从而把成本预测和估计的重要性和准确性提高,从生产环节上减少企业的财务风硷。
本文从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着手,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对高职课程考核方案进行探讨。阐述目前高职课程考核方式的缺陷和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
采购管理课程;岗位能力;考核方案;技能培养
1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改革背景
继教育部2006年提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新兴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更明确的发展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应从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出发,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的,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以传授实践性知识为主,讲授理论性知识为辅,“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 课程改革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传授职业从业资格相关知识,使学生有能力应对那些对职业、生计以及社会有意义的行动情境。课程的深化改革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而教学评价的改革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又具有重大的促进与导向作用,因此,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课程考核方案的改革探索实践势在必行。
1.1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对物流管理相关职业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进行重点建设与实施的学习领域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采购方式(包括询价采购、招标采购、网上采购等)、采购谈判、采购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实施招标采购、网上采购的能力、采购市场调查和分析的能力、采购谈判的能力、对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能力。
1.2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现行考核方式及存在问题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采取以开卷考核为主、闭卷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即期末成绩(50%或70%)+平时成绩(50%或30%),可操作性较强,但存在着诸多问题。
(1)考核形式单一。开卷或闭卷考核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试卷涉及知识面广,学生仅对采购管理的概念定义、方法、分类等进行死记或温习回顾。
(2)考核内容局限。目前的考核内容普遍以教材、课堂与教师为核心命题,而受限于教师与教材对社会发展的适应力,让学生们失去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拓展。
(3)考核评价方向偏离。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第一要务,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造能力。然而,目前的考核评价并没有直到这样的作用。
2 考核方案制定目标
2.1 知识理论学习与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达到技能培养的目的
课程的考核不能再满足于识记掌握现有、已有知识,应该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引导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与技能。因此,课程考核应该采用基于能力考查主线,理论知识、职业素养等并重的考核方案。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帮助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与技能。
2.2 考核方案内容联系专业实际
以岗位能力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突出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立足学生专业领域,结合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先进开发理念设计课程考核方案,处理好前续与后续课程的关系,真正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的具体联系。
2.3 考核方案强调学生为主
课程考核方案在较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识记、理解与基本技能能力的基础上,也要考查学生的自觉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考核内容可以在笔试基础上,再增加社会调研、撰写报告等形式。使学生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满足社会工作的需求。
3 考核方案的具体设计
根据《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性质与特点以及本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以上所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目标,制定了《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评价体系由平时表现、理论知识与综合能力三个考核单元组成,分值比重各占30%、30%和40%,如表1。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沟通能力、等,理论知识包括理论知识掌握、案例分析、完成作业的精准度等,综合能力包括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职业素养、合作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等。
本文所探讨的《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主要针对基于“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技能培养为目的”的课程开发思想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立足岗位能力需求,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在面向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施《采购管理实务》课程考核方案后,总体达到了如下改革目的:
(1)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后续课程有了更深入了解,发挥了课程对岗位能力需求、技能培养的支撑作用;
(2)学以致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进行资料搜索、调查研究、小组讨论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3)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综合能力,增长了自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7.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
近几年,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煤化工企业由粗放型经营转向节约化经营,设备采购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煤化工企业在采购进口设备时需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发展与变化中,如果采购工作没有严谨的计划,不仅会影响设备的质量,还会损害企业甚至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的形象。
一、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问题
1.缺乏采购计划
在众多的煤化工企业中,对进口设备的需求在一定成度上具有一致性。但是煤化工企业在采购进口设备时,缺乏相对统一的采购计划,无法形成较大的设备采购规模,这样的现象会无形中提高进口设备的价格,增加企业的支出成本。部分煤化工企业在制定进口设备采购计划时,将“保生产”作为主要的目标,未兼顾企业库存以及供需之间的关系,致使煤化工企业在进口设备采购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另外,管理部门、采购部门没有充分的调查市场现状、仅仅依据以往的采购经验制定计划,导致计划与市场现状不符,制约煤化工企业的发展。
2.缺乏专业采购人员
煤化工企业采购进口设备的工作程序较为复杂,特别是清关环节,需要采购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报关知识。但是,大部分从事进口设备采购的工作人员为商务出身,欠缺专业的报关知识,同时不了解企业所需设备的性能,因此无法保障进口设备的质量。另外,部分煤化工企业为了节约支出成本,减少对进口设备采购部门的资金投入,并减少该部门的工作人员,增加工作人员的负担,无法在采购工作中做到“货比三家”,导致进口设备的采购存在质量差、价格高的问题。
3.信息化程度较低
近几年,煤化工企业在发展中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管理工作中,实现物资信息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采购的效率。但是,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无法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整个采购过程的操作与管理。因此,很多企业依然使用纸质的出库单、采购合同、采购计划,然后再由工作人员将相关的信息、文件录入系统之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降低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的工作质量与效率[1]。
二、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措施
1.制定采购计划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能够了解煤化工企业在生产中所需要设备的型号、性能、数量以及使用时间,从而使设备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避免大量采购造成资金的浪费,或者采购工作不到位制约企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进口设备采购就有以下特点:(1)煤化工企业做需要的进口设备类型较丰富,所以需要初步分析项目发展所需设备的特点、类别,结合国际市场中相关设备供需情况、生产周期等,从而制定详细的计划。(2)进口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企业的经营者需要结合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给予采购部门充足的资金。(3)制约因素较多,包括国际政策、汇率波动、市场季节性变化等,所以在制定采购计划时要充分调查、掌握、分析国际市场的变化,从全局角度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采购计划。
2.培养采购人员
随着煤化工企业的发展,逐渐提高对进口设备采购人员的要求,因此企业需要聘请高素质、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建立高质量的采购队伍。具体可以从以几方面着手:(1)重视员工入职培训。进口设备采购工作相对复杂,不仅要求采购人员具有专业的进口采购知识,还需要工作人员了解、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结构与模式,从而采购符合企业需求的进口设备。因此,在开展员工入职培训的内容要涉及制度规定、工作流程、业务类型、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保障每一位新员工都能了解企业的现状,为今后进口设备的采购工作奠定基础。为了保障企业入职培训的有效性,在结束培训之后,可以进行工作考核、实习,只有达到企业对采购人员的要求,才能真正的进入煤化工企业从事进口设备采购工作。(2)加强业务素质培训。一名优秀的进口设备采购人员,首先要具备专业的商务英语能力,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所需,看懂外文合同,保障采购工作顺利进行;其次,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供应链相关知识,分析、解决进口设备采购中存在的风险,避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3)运用谈判技巧。受法律、商业规则、语言以及文化的影响,国际市场相对复杂,不经意间就有可能造成进口设备采购失败。因此,参与进口设备采购的工作人员需要市场谈判原则,不能仅仅使用价格方式开展采购业务。另外,采购人员要了解国际市场中设备价格的变化,从而以合理的价格完成进口设备的采购工作,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的支出成本,还能给予卖方恰当的利润,实现买卖双方共赢[2]。
3.提高信息化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化工企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将ERP系统应用在进口设备采购管理中,该系统集财务、分销、生产与制造环节于一身。应用ERP系统之后,能够最短的之间内将与进口设备采购相关的信息传递给采购人员、生产部门以及管理部门,能够实现采购信息共享。同时,还能够实现煤化工企业采购部门与国际市场的连接与沟通,规范进口设备采购的环节,简化信息传递的流程,减少纸质版文件的使用,节约成本,减少采购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煤化工企业进口设备采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进口设备的采购管理工作是煤化工企业能力与发展战略的一种体现,与企业生产、经营多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管理部门予以重视。以此为基础,采购人员能够保障进口设备的质量,降低企业的支出成本与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实现买卖双方共赢的目标。所以,煤化工企业可以将文中采购进口设备的措施应用在实际中,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洁.煤化工项目进口物资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5,(30):77-79.
关键词:采购管理;采购模式;库存量;采购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5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改进生产工艺、降低原料消耗是企业的第一利润源;增加销售量、提高销售利润率是第二利润源;加强采购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是第三利润源。一般来说,每个企业都会重视前两个利润源,而往往忽视第三个利润源。采购成本是企业成本控制中的核心,也是企业成本控制中最具有价值的地方。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第三利润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原料采购管理概述
所谓采购管理是指为保障企业物资供应,降低采购成本而对企业采购环节进行的管理活动,通过实施有效的采购计划、供应商管理及库存管理等管理活动,合理选择采购方式、采购批量、采购频率等,以降低企业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和提高企业的经营质量。实施有效的采购计划是指企业应根据市场变化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为生产部门及其他物资使用部门购进生产资料以保证生产正常开展。供应商管理包括开发与维持供应商的关系,通过供应商的业绩考核制度来激励对方,将供应商进行合理的分配,以明确采购目标,提高采购管理工作的效率。企业应基于各个部门的不同需求,采用联合库存管理,即强调供应链中各个节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的现象。
原料采购作为产品形成的起点,在企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加强对原料采购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企业通过实施有效的采购管理,合理地运用有限的资金满足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保证原料供应、降低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实力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原料采购及采购决策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原料采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采购观念落后、采购模式落后、供应商管理不善、原料采购质量不合格、库存量的管理不善等问题。
1、采购观念落后。许多企业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先进采购管理理念认识缺乏,没有意识到实施有效的措施来改进采购管理方法与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出现了重生产与销售,轻采购的现象。
2、采购模式落后。许多企业目前仍然采用的是传统采购模式,该模式虽然综合考虑了价格、质量和交货期等因素,但往往把价格看作是决定性因素,而质量和交货期通常则是事后进行控制,该模式常采用多头多次询价、还价等多回合谈判,从而使交易的成本大大提高。
3、供应商管理不善。目前许多企业没有配备专业人员对供应商进行基本资料的备案管理,同时又缺乏及时对供应商综合能力的评价,这样容易导致供货商对于企业采购的严谨性失去信任,在生产任务紧急的情况下,往往也会先兼顾其他采购商。
4、原料采购质量不合格。由于企业对原料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对员工的不信任等原因,通常会安排亲朋好友负责采购活动,导致采购人员的专业技术性不强,最终导致采购质量问题。
5、库存量的管理不善。由于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战略性的合作,从而导致供应链各环节的沟通不足,最终导致库存量不合理,或者过高增加了库存管理成本、或者过低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
三、优化原料采购决策的策略
1、明确战略采购的核心思想。战略采购是以最低总成本建立业务供给渠道的过程,而非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原料的简单交易。对于采购决策往往会影响到后续的原料运输、调配、调换、维护,乃至长期产品的更新换代,因此采购要有总体成本考虑的远见,需对整个采购流程所涉及的关键成本环节和其他相关长期潜在的成本进行评估。同时,共赢理念也是战略采购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企业应建立供应商评估、激励机制,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确立共赢的合作基准,以帮助企业发现机会、改善权力制衡地位。
2、集中采购方式的选择。集中采购是指企业或集团、企业内部集中化采购管理。企业可以通过集中采购量来提高议价能力,降低单位采购成本,做到组织集中、规模集中、决策集中,这是一种基本的战略采购方式。企业通过建立集中采购部门,对集团的原物料进行集中规划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提高了采购服务的标准化,而且减少了企业管理成本及员工的工作量。但这种采购方式也增加了采购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难度,同时也使后期物资调配难度加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集中采购优势。因此,该方式对采购物资差异性较大、各部门距离较远的企业适用性不大。
3、联合采购方式的选择。联合采购是指多个企业之间的采购联盟行为,是集中采购在外延上的进一步拓展,通常包括采购战略联盟和通用材料的合并采购两种方式。采购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出于对整个世界市场的预期目标和企业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考虑,采取的一种长期联合采购方式。通用材料的合并采购是通过合并通用材料的采购数量和统一归口采购来获得大规模采购带来的低价优惠。企业在采购环节上实施联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采购及相关环节的成本,为企业从侧面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各企业在原料采购过程中实施联合正逐步成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4、采购外包方式的选择。采购外包就是企业在关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将全部或部分采购业务外包给供应商,企业的采购人员可以通过自身分析和理解供应市场的相关知识和行情来帮助管理人员做出决策。实施采购外包不仅实现了企业核心采购能力和外包供应商核心能力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巩固和提升了自身的核心采购能力。企业采购外包时必须进行采购成本、利润分析,确认长期采取采购外包方式对企业是否有利,在此基础上确定是否采取该策略。该方式一般适用于一次性和有重复需求的采购订单、大批量制造生产所需要的原料采购,以及在采购管理方面刚起步,需要借助采购经验丰富的外部力量进行采购的企业。而对于一些小型的制造企业、商品零售企业,更适合选择自行采购方式。
总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加强采购管理、选择适合企业的最佳采购方式,以提高企业的原料采购管理水平,拓展企业发展壮大的第三利润源。纵观现在的科技发展,电子采购逐渐崭露头角并逐步成为主流,战略采购的焦点也将发展为战略联盟和伙伴关系的构建,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采购战略。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海斌.采购成本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4.
物资管理,主要指石油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所需物资的采购、保管、使用等活动的科学管理。其是石油企业生产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保证了物资管理的有序进行,才能有效地降低石油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缺乏对物资管理工作意识、现代化管理落后、物资管理部门的工作管理不科学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物资管理的水平。因此,石油企业应该加强工作人员对物资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并加强企业物资的采购管理,切实强化物资需求控制,从而保证石油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特点
(一)石油企业物资设备的管理难度大
众所周知,石油企业物资管理难度大,所需的生产设备种类繁多。比如石油企业在生产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塔器、压缩机、油泵、电机等,这些设备都比较专业化,而且购买花费很高。而且石油生产工作环境一般都在较偏僻地点,使得设备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导致了石油企业的总体物资管理难度很大,一旦管理不好这些物资,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二)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招投标制度逐渐普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招投标制度逐渐普及,在对物资进行采购时,要严格按照招投标的形式来管理。在具体的物资采购中,石油企业要对多家投标企业进行分析,从中选择最优秀的合作伙伴,这样的招标形式,不仅减少了物资采购管理的盲目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石油企业的物资采购成本。因此,目前很多企业都在使用这样的招投标制度来进行物资采购,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石油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石油企业的管理层缺乏对物资的管理意识
一直以来,我国很多石油企业都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关领导都不重视物资管理,认为物资管理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工作,并且缺乏先进的物资管理知识。第一,有的企业制定的物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对物资管理的相关知识,使得物资管理流于形式。第二,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物资管理的重要性,普遍认为物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不是很重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物资管理层对物资管理的态度直接引导企业内部各个员工的工作态度,所以造成了相关工作人员对物资管理工作不上心。
(二)石油企业物资管理部门的工作管理不科学
由于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得石油企业成了一个特殊行业,并且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因此,造成了各个部门之间的距离很远,沟通很少,从而使得实际的物资管理工作很难有效地进行。当遇到问题时,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很多信息传递不及时,经常出现纰漏,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和物力资源的浪费,从而影响了石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石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落后,采用信息化技术程度不高
现如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使用越来越广泛。据相关调查显示,在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上,管理方法依旧很传统,采用信息化技术程度不高,特别是仓储管理工作中对实物的管理缺乏统一的信息化物资管理系统,很多物资管理工作依然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从而使得物资管理部门与各物资使用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通畅、不及时,降低了工作效率,浪费了人力和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资管理水平的发挥。
四、石油企业物资管理优化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应该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重视物资管理问题,完善内部规章制度,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采用物资管理的优化措施来面对物资管理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石油企业物资管理优化措施包涵哪些方面的内容:
(一)加强石油企业管理者对物资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
为了提高石油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企业就必须加强工作人员对物资管理的认识,让相关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物资管理的重要性。物资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总结物资管理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另外,企业的相关管理层也应该意识到物资管理的重要性,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积极完善物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物资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加强企业物资的采购管理,切实强化物资需求控制
加强企业物资的采购管理,切实强化物资需求控制属于物资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优化措施。首先,企业的相关物资采购部门应该制定合理的采购管理计划,不断分析、预测材料物资设备的消耗,如果发现要采购超量物资,应该及时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不能擅自采购。其次,在具体的物资采购中,要加强监督措施,不断对物资的预算定额进行有效控制,同时还要对采购中每个细节进行监控,以免发生重复采购的问题,从而降低企业物资采购的成本。
(三)完善物资管理规章制度,使监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完善了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对石油企业来说也不例外。在物资管理中,企业应该完善物资管理规章制度,使监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健全物资管理的约束制度,遵循“依法治企”的规则。与此同时,企业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物资管理知识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物资管理的内容,提高他们的物资管理技能。另外,企业还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让他们有一个主人翁的精神,提高他们对物资管理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资管理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从而提高物资管理的水平。
(四)完善石油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努力提升企业物资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企业也应该与时俱进,完善物资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努力提升企业物资管理水平,从而使得物资管理工作能够适应时展的需求,保证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具体的物资管理工作中,企业应该把采购来的物资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统计,然后把每件物资都贴上相应的条码资产标签,这样就能方便以后的物资查询和使用。另外,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为因素的不足,实现物资数据资源的共享和物资流动的透明化,总之,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自动化物资管理系统,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还能方便人们对物资的管理。
五、结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2
现代采购人才是企业参与激烈市场竞争不可或缺的紧俏人才,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作为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的现代高职教育,基于工作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应不断加强采购管理课程的建设。
《采购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与企业实际操作紧密相联,课程的学习也就相应地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和要求。
一、高职院校《采购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课堂讲授形式为主导
采购活动既是一项古老业务,同时也是一门新兴学问。对于这门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各方面的软硬件设施的搭配,都与现代企业的要求差距甚远。限于学校的实际条件,相应的专业师资不足,学校配置的实训条件相对滞后,并且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也缺乏系统且成熟的采购案例相以辅佐。因此,课程的分析讨论更多的是围绕教材的内容来展开,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的讲授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教材多以知识体系为主线
《采购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与企业实际操作紧密相联,课程的学习也就相应地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更重要的是,作为指标性、方向性的课程教材,应该紧密跟随市场需求。在现有的高职教材市场中,突出实践操作性的这方面教材还是凤毛麟角,虽然有的也体现出创新,或以模块形式来重新编排知识结构体系,但是其主要内容仍是知识分析的传统模式,学生反馈仍不太满意。
(三)课程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采购工作对于企业来讲,特别是生产企业,涉及最基本的商业机密,是企业管理者非常关心的一项核心经营管理工作。它事关企业的生存发展,出于商业保密的规定或要求,大多数企业都不会允许让采购或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去进行短期的实习或实训。基于此,《采购管理》的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的开展就显得十分困难,采购实践环节多数流于形式,纸上谈兵的情况多、机房模拟操作实训的多,而这些实训活动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讲,很难形成直观感受,收获不大。
二、高职院校《采购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课程体系的模块化
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原则,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章、节及前后顺序,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一模块下则根据其自身特点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建立适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采购管理》学习的课程教学体系。
基于上述原则,物流管理专业《采购管理》的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为五个模块:
模块1:采购基础知识。重点包括:商品采购的概念、采购原则、采购渠道、采购方式以及采购岗位和采购部门的设置等。
模块2:采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熟知一般企业的采购流程和商品采购认证过程,会进行采购需求预测,并进行采购计划和采购预算的编制,熟知选择供应商的程序、流程和方法。
模块3:采购的实施。重点包括采购方式的选择(招标采购、电子商务采购、JIT采购、联合采购等等),采购谈判的基本内容、原则和技巧,以及采购合同的种类、内容条款和争议及解决方法。
模块4:采购过程控制。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分析和控制、降低成本的技巧,采购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等。
模块5:采购的事后管理。重点包括供应商管理管理,采购的绩效评估与监督控制。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采购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借鉴工作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改革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可供学生学习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不断递进的学习任务实践中,完成一项项连贯的、必要的工作活动,强化学生对采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将工作任务编入到教学内容中,能有效强化学生对采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在不同阶段的工作活动中,不断整合相关的采购操作、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工作实践技能的训练和锻炼。利用模拟的企业任务,将采购专业知识融入到实训活动中,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融通”,在不断练习中深入地掌握采购业务管理。通过把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项目,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进一步地深入推进;在不断的探索中激发学习兴趣,收获相应的学习乐趣。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应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贯穿教师是导演、组织者,学生是演员、参与者的思想,采用讨论式启发、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模拟谈判、游戏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
学生不仅熟练掌握物流采购的课程知识,更培养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和创造能力,还能够举一反三的联系到许多其他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缩短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1.讨论式启发。在预习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入问题,让学生先讨论,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到企业的采购流程时,可先给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某超市的采购员,正值端午节来临之际,因市场对粽子的需求增大,现让你去采购一批粽子,你该如何采购?主要的流程有哪些?先由学生讨论、表述观点,教师在讨论基础上点评并总结归纳,在讨论中既加深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案例是对采购理论的一种情景再现,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也需要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拓展,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案例所呈现的问题往往不设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通过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就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采购商品的质量和供应商方面就有很多案例,再结合“三黄鸡”、“毒胶囊”、“烂皮鞋做酸奶”等热点话题分析讨论。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民主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小组合作。设置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进行研讨、实地调查等活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4.模拟谈判。教师设计好采购谈判的背景资料并提前让学生熟知,然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准备谈判资料、制定谈判方案和策略。上课时一部分学生模拟采购谈判过程,另一部分学生在观看后总结其采用的各种谈判策略。
通过组织模拟谈判,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能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随机应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5.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参与式的管理教学模拟,是在教师设置的管理情景和模拟的管理环境下,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较快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各种管理技能。游戏教学法针对缺乏管理经验的在校学生,可以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库存控制这一部分的讲授时,为提高学生对库存控制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对整个采购活动和供应链的运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针对班级具体情况完成啤酒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游戏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同对游戏进行总结,强化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的多元化
考核以课业为主、多种形式并用。例如:总成绩的考核可以由平时成绩、书面考核和项目考核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按照重要程度赋予一定的权重,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为: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10%+卷面成绩×40%+项目考核成绩×50%。
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日常考勤、平时的学习态度。考核这些内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醒学生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也是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更好的遵守工作纪律打好基础。
卷面成绩除了考查基本理论的掌握之外,主要侧重学生综合技能的考核,结合现实采购活动中常见的问题及案例,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临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场作弊等不良行为,又能让学生真正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项目考核又称为过程考核,给定学生一定的项目背景和项目目标,然后学生以学习小组或个人的形式通过多种手段(如实地调查、上网、查阅文献资料等),收集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然后完成项目报告。
参考文献:
[1]赵春杰.《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教学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
[2]刘长军.浅论现代高职教育中采购管理课程建设[J].文教资料,2010,3.
[3]王艳丽,陈军须,都继萌.高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改革[J].科教文汇,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