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范文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

篇1

1激励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1能动性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动地探究学习。

1.1.1鼓励质疑。提出问题,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起点。为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质疑的环境,并对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进行鼓励。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几乎在每堂化学课上都会遇到同学提出问题,有时候甚至同时有几个同学争着提问。他们的问题往往是:这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个问题能不能从另外的角度去理解、我认为这个问题这样考虑更简单,等等。上述问题由学生提出,又由学生通过探究得到解决。可以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他们的探究学习提供了载体,质疑是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发动机。

1.1.2引导自主编题。根据自愿原则,每次作业后让学生可以增加一个跟化学学习内容相匹配的自编问题(当然,不要求每个同学都做这样的作业),自编问题的质量要求从模仿到迁移到创新逐渐提高,并选择质量较高的自编题向全体同学推荐。我们认为学生自编化学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

1.1.3激励个性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通过兴趣小组学习、参与社会调查、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使学生个性获得发展。

1.2过程性策略

在化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上,在兼顾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前提下,更注重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为了使过程性策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2.1让学生共同设计发现化学规律、探求化学新知的方案或实验步骤,并参与寻求化学真理的实践活动。

1.2.2通过参与上述活动,让学生自己从中感情出探求和掌握新知的一般方法。

1.2.3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信息源媒介体、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学节奏的调控者。

1.3开放性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突破现行教材的限制,通过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等手段,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开放。

1.3.1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可以引发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以教学情境作为起点,以开放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来,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使思维获得发散,再对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或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主要原因或结果,并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使之获得化学探究学习所必需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从中感悟到理科学习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1.3.2形成开放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师生之间传统的我教你学的关系,建立起一种既是教与学的关系,又是教学活动共同设计者与参与者的关系。

1.3.3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为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及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课本上未作介绍的相关化学资料,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来解释或从理论上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如环保问题等等。

1.3.4给学生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在实践中通过让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将探究性学习的时间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将探究性学习的空间从教室拓展到了家庭、图书馆、实验室和电脑网络终端等。

2实施激励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

在实施上述激励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过程中,我们感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具有如下特征:

2.1注重化学探究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通过能动性策略的实施,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由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寻找探究内容、提出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活动、获得探究结果,其效果明显优于被动学习。如在学习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时,大家通过对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发现影响离子晶体熔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离子半径和离子的电荷。经过对不同数据间关系的探究,大家发现了如下规律(当其他因素相同或相近时):(1)离子半径越大,离子晶体熔点越低;(2)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晶体熔点越高。到此时,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基本结束了,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如果有A、B两种晶体,按照离子半径判断,熔点应该A高,但按照离子的电荷判断,熔点应该B高,当出现这种相互矛盾的判断结果时,我们怎么办?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又激发起了大家进一步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接下来教师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已有数据之间的递变关系。通过探究,大家发现,当离子半径发生变化时,离子晶体熔点的变化范围在几十度到几百度之间,而当离子的电荷发生变化时,离子晶体熔点的变化均在一千度以上。这一发现,使大家找到了影响离子晶体熔点的主要因素,认为在离子半径和离子的电荷两个影响离子晶体熔点的因素中,离子的电荷占主导地位。这样,学生获得了规律,提出的问题也就顺利地从理论上解决了(当然在规律之中,也隐含有特例)。

2.2重视探究方法的训练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过程性策略的实施,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科学方法不外乎两种形式――理性思维和观察实验。在将上述方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实施时,我们将它们改造成了如下形式:(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大胆假设、设计验证、迁移创新。(2)创设情境、顺应同化、抽象概括、获取新知、迁移创新。

在学生参与化学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可以交替使用这两种组织形式。如在化学平衡的移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在探究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采用的是第二种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对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获得化学平衡移动的一般规律;接下来的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则让学生根据已经获得的规律,对实验结果提出理论假设,然后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实验证明学生的假设是正确的。这样的结果使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性,使学生内隐地受到完整的科学方法论的教育,也使学生得到探究方法的训练。

2.3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

开放性策略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方法,如果这些观点、方法是独特而有效的话,那么他的创造学习就开始了。如在解决怎样检验NO2和Br2两瓶红棕色气体这一常见问题时,同学们提出了八种不同方法。有一个同学提出分别将两种气体加热,根据加热后气体颜色深浅的不同就可区别,紧接着另外一个同学提出将两种气体放到冰箱里冷却。当时大家感到的思路跟前面同学是一样的,仅仅是方法相反罢了。这时这个同学讲了他的观点:当两种气体降到一定温度时都会发生状态变化变为固体,此时一瓶中得到的是有色固体,而另外一瓶中由于N2O4首先固化,引起化学平衡移动,使NO2完全转化为N2O4而得到无色固体。到这时,大家才理解了他这种方法的原理,不禁为他别出心裁的思路而喝彩,确实这是一种大家不容易想到的奇异而有效的思路,具有创新的成分。

应该指出的是,对以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甚至不同的学生而言,所采取的激励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是不同的,在教学实践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策略,以期收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内涵;思维特征

探究,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中解释为:“探讨深究”,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探索研究”。综合这两者的意思,表明探究应该是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探讨的方式,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内涵

(一)探究是人类的天性从心理学角度讲,“探究”是人类的天性。布鲁纳曾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从婴幼儿呱呱落地那一刻起,就对其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床上的被子,屋顶上的吊灯,将之抱在怀里的母亲和周围的每一个人,对他(她)来说都是新奇的。稍微长大学会说话时,总是有问不完的“为什么?”,教育者(老师、父母和其他教育者)如果善于启发,那么就会在满足该孩子好奇心、教给该孩子基本常识的同时,激起该孩子对周围事物浓厚的兴趣和深究的欲望,这应该就是成功的教育者。但有些教育者对儿童、青少年的好奇心出于不理解。对于他们众多的“为什么?”,总是出于不耐烦,或者干脆回答说:“等你长大就会知道了”。久而久之,儿童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逐渐失去了问“为什么?”的兴趣,探究的天性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逐渐处于麻痹状态,结果严重阻碍了孩子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探究性教学方式是个体发展对阅读教学的内在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重新看到了人类的这种天性,也意识到“探究”的重要性。它明确地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力、思辨力和批判能力。”由此可见,“探究”也成为了本次阅读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探究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继承和超越。后者本质上是一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对阅读活动进行生硬的肢解和技巧性的分析,对文本进行“纯生理式”的解剖,将原本生动丰富,意境深远的文本分割成一系列毫无生机和情趣的字词、修辞手法、句型“灌”给学生,把学生当成“容器”。“结论几乎都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爱因斯坦语)。传统阅读教学方式是更多地单向的活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视学生求真、索理、探究的天性于不顾。其不良后果就是阅读理解能力和思想情感得不到有效培养,不利于学生的想像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对旧事物批判继承的过程,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探究性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探究性阅读教学不应是对传统接受式阅读教学方式的完全否定,而应继承传统阅读教学中一些合理的方法和手段。传统阅读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效的接受能为学生提供丰厚的知识储备,为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探究性阅读教学所应放弃的只是那些机械划一、盲目跟从书本和权威的做法。探究性阅读教学对传统阅读教学最根本的变革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上,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主动的建构者,还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

探究性阅读教学以学生的探究思维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不是仅以知识为本位。它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掌握多少具体的知识,而在于以学生个人的知识、生活阅历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去探索,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激起一朵朵思维灵感的浪花,使探究性阅读教学得到深化,并使隐藏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背后的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这种优化的思维品质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思维方法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维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灵魂。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阅读的整个过程。“新课标”的阅读部分也无处不闪现出对思维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对思维培养的上,提出了明确的方法――“探究”;在探究的方法上,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思维,以拓展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探究气氛上,提倡自主、融洽,并且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

阅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这一交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思维。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展开对话,这一过程是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以及世界观对文本的解读,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交流的目的;然后,再通过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达到对文本更高层次的理解,从而拓展自身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丰富自身的世界观。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方法起到了关键的纽带作用。

探究性阅读的对象――文本,是思维的产物,阅读方法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利器。在探究性阅读中,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思维方法去阅读,去理解作品的内容,去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去领悟作品所蕴含的哲理。同时,又在阅读中使自己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当今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应更多的考虑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维方法,重新审视思维方法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力求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在思维方法上有新突破。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维特征

(一)重视学生体验基础上思维的主动性

探究性阅读教学让学生根据其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现实生活经验为基础展开自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体验、感悟中去发现某些事物和问题。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贴近生活,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自主性与体验性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情趣所在。

探究性阅读教学应强调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此次基础教育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思维方法的一次改革,强调将学生的需求、动机和兴趣置于重要地位,注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探究性阅读教学正是这一教育理念的真实呈现。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现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二是围绕探究问题进行探究的主动性;三是总结探究结果及问题再发现的主动性。因此,就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换为探究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还学生以本位,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自主选择的角度、启发学生思维,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等方面,让学生积极主动且自主完成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学习和探究任务。

(二)关注探究中思维的过程性和开放性

探究性阅读教学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反对结果的唯一性。歌德指出:“我们都不应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狭窄。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关照和欣赏。”探究性阅读教学应如歌德所言,重视探究的过程和开放性。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把思维的过程和空间留给学生。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充分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喜怒哀乐,在自主构建中掌握知识、发现问题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而这一发展所依赖的正是探究的“过程”。袁振国先生指出,“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同时,探究性阅读教学具有开放性,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探究内容的开放性。二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三是探究结果的开放性。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老师所应关注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怎样查找资料进行论证,始终以学生为探究的主体,从而形成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向预先设定好的答案。

(三)探索思维方法运用的综合性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成长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现阶段每一个学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和几年前的学生差异很大,所以教师不能用原来的眼光看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深层次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我们也知道,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征又有很多共同点,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些差异性和共性,然后抓住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教育的方式,不但可以预防每个年级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而且可以利用每个阶段学生积极的心理去有效地唤醒和拓展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实现质变的突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通过对高中三个不同学段学生的调查、访谈及咨询,再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生特点

高一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期,也是从初中进入高中以适应为主的一年。高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学生发展的分水岭。高三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和个性的成熟的时期。

二、学生积极心理及教育契机

(一)高一学生

1.积极心理。由于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生都想给教师和其他同学一个最佳的印象。因此,他们总是尽力展现自己的优点,表现得很规矩。大部分学生在新的阶段改变的决心也很大,一开始意志力很坚强。

2.教育契机。教师可以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展示自己优点的时间长久持续;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校规校纪、班规班纪,严格要求,最难管理的事情,在开学时是最容易解决的。

(二)高二学生

1.积极心理。学生在文理分班后,心理渐渐稳定,自己追求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清晰,学习的目的性更强。有些学生适应快、学得好、进步大,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渐渐形成。

2.教育契机。教师可以这些进步较大的学生作为榜样来引导,同时借助理想教育让他们有更高的目标,并使他们不断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使他们学习自觉性进一步增强。

(三)高三学生

1.积极心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使高三学生做事的盲目性减少,计划性增强。学生已步入成人阶段,责任感逐步增强,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考虑升学择业和人生理想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的动力非常强,学习上的觉悟和投入以及知识结构的完整、大量的习题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时期的学生精力充沛,富于想象,情感丰富,易被复杂、新奇事物吸引;勇于表现自己,好尝试,追求高远目标。

2.教育契机。教师可以分层次教学,和学生多进行朋友式的交流,并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他们一起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共同约定认真完成。

三、学生消极心理及预防性教育

(一)高一学生

1.消极心理。高一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有陌生感和孤独感,并且随着学科知识难度和深度的加大,很多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不适应现象,学习压力过大,甚至出现焦虑;有些学生成绩没有以前好,或从班干部变成了普通学生身份,自身无法接受这种心理落差;一些学生经历了紧张的升学考试后,会产生“歇一歇”的思想,会把自己的课余时间过多地分配在娱乐上。

2.预防性教育。我们就可以召开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如“才艺展示”“团体游戏”“学习方法的介绍”“我是最棒的”“面对挫折”等,来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加强人际交往教育,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友谊观。更为重要的是,这可以加强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和性格教育,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

(二)高二学生

1.消极心理。高二阶段学生的新鲜感和热情似乎已经淡去,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有的学生则出现倦怠、厌学、焦虑。尤其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渐渐固化,渐渐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完全放弃了取得好成绩的愿望,“破罐子破摔”。高二学生已经熟悉了学校的管理措施,容易出现思想和纪律的自由散漫,而且学生异往过密的现象开始增多。

2.预防性教育。教师可以强化自我意识辅导和耐挫折能力教育,使学生的人格更趋完善,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爱情观,形成社会责任感。

(三)高三学生

1.消极心理。由于高三学生的社会阅历的局限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的有待发展,他们在看问题时往往比较主观、片面,容易走极端。有些学生基础较差,虽想好好学,但努力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很难跟上,于是开始放弃。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总复习过程还会出现“高原”现象。同时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面临升学抉择的挑战,再加上家长的过高期望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高三学生会感到更加迷茫和烦乱,从而情绪波动较大,容易精神不振,郁闷生气和焦虑烦躁。

2.预防性教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升学观和择业观,正确对待高考,掌握科学合理的系统复习和应试技巧,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篇4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以改变学习方式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探究性学习理念也已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

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初始阶段,由于我对探究性学习理论的认识不足,或对探究策略了解和掌握得不够,操作中遇到了种种困难,效果不能很快显现,因而对探究性学习缺乏信心。然而,经过两年多的教学摸索与实践,我对探究性学习有了信心,有了新的认识。

一、探究性学习并非完全等同于研究性学习

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在组织教材时起点较高,结果使学生无从下手,从而对探究性学习产生迷惘和困惑感。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从学习水平的发展过程来看,最初发展起来的应是以识记为主要特征的接受性学习,随着学业发展,最终形成的是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学习。然而,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形成这种学习能力,有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接受学习水平。因此,促进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学生从接受生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过程中,教师要以适当的形式对其进行培养,这种培养形式必须依托于接受性学习。以接受现有结论为主,又具有研究的性质,体会研究带来的精神愉悦,并且在课堂上有效地得以开展,我们把这种处于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体现教师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水平起促进作用的过渡性学习,称之为探究性课堂学习。它兼具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部分特征,即以创新的形式完成对现有知识成果的接受性学习。

二、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应有效整合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它对激发求知欲、独立思考积极性、创新意识的作用,无疑是显著的。但是,还必须看到,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能探索得出,有些内容是约定成俗的,需要用接受性学习掌握。例如: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十进制计数法,几何形体的名称,四则计算各部分的名称,约数、倍数、倒数概念等,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如果比较这两种学习的功能,则探究性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和独立思考,更强调过程,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只有二者有效整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除法算式的写法,各部分名称是人为规定的,没有任何探究的意义,就需要用讲授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而对于除法意义的理解,就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探究,并动手分一分,让学生逐步体会与理解。

三、探究性学习并非是让学生自由探究

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探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经历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且它比接受性学习更具难度,更费时间。在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一)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我们经常用下列方法进行探究:

1.操作—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例如:“体积”的概念教学就属于这一类。

2.猜想—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创造性思想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就让学生进行了大胆尝试。

3.观察—归纳,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例如:乘法的分配律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4.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认知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计算方法时,就让学生采用了这种探究方法。

(二)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探究呢?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在备课时考虑:1.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2.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3.如何引导,如何介入,介入多少;4.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有效;5.如何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信息,如何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6.如何关照弱势群体,怎样灵活关照。

四、探究性学习并非只适合在新授课中开展

篇5

一、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是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经常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欣赏感受化学美,能激发探索化学的浓厚兴趣。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能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探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二、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最生动、最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只有有目的、有条理地敏锐观察和深刻地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如在有关“原电池”的学习时,组织学生完成“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人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的实验。由于铁丝和铜丝放置的位置问题,可能有些学生观察到铁丝上产生气泡,铜丝上没有气泡产生;有些同学观察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而从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到产生“为什么铜丝上也有气泡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维能力。

2.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背”的实验方案和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学生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时,可能会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大、不变和减少三种不同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减少”等“反常”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在化学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

三、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性学习。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是唯一的途径。有些内容用探究性学习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可以通过化学史料,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去想象、去思考;有些内容的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包括化学实验在内的多种途径来进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学习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2.营造良好的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即使是在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

篇6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动态中探索求知,用研究创新的方法主动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具有不同于接受性学习的特点和优点,表现在:第一,在学习态度上,探究性学习以主动获取知识为特征,是“我要学”;接受性学习是以被动获取知识为特征,是“要我学”,因而学习效果不同。第二,在能力要求上,探究性学习注重提取、加工知识的能力,而接受性学习强调储存知识的能力。因而,前者侧重于思维实践过程,而后者侧重于思维结果。第三,在培养目标上,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独立活动能力,以实现创新发展为目标,即是“授人以渔”;接受性学习注重培养模拟模仿能力,以解决同类问题,是“授人以鱼”。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第一,它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养成。主动性是学生不断学习、追求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的需要。第二,它有利于学生独立性、独特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第三,有利于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活动”“实践”“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操作”等,这些工作并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包揽下来的,而需要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二、探索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激发探究

师生共同构建问题情境,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问题情境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探究性学习开展的质量。学生已习惯被动学习,一下子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要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就必须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以牵引学生的“动”。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发挥牵引作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教材,认真思考,采取恰当的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能为我们政治教师创设丰富真切的教学情境。

(二)设疑问难,启发质疑,引导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以“权威”自居,不要以结论式的口吻,将教材的观点逐条列出,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设置疑难,提出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在新知和旧知、已知与未知的矛盾冲突中去探究,去发现“为什么”。 总之,设疑问难有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确定问题,围绕问题,合作探究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师生、生生互动和他们感情的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篇7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 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笔者通过二十年的地理教学经验提出探究性学习进入高中地理课堂的适宜性。

1.高中地理需要探究性学习

1.1接受式学习不再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趣味性、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高中地理更具有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综合分析,推理创新的能力。首先,接受式的地理教学方式严重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因为教师想尽办法努力将学生的思维朝既定目标引导,学生的思维不能越雷池一步,学生无法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教师简单的对学生说“对”或“不对”,挫伤学生的自尊,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使学生缺少成就感。再者,阻碍了师生的合作交流。接受式学习缺少学生的主体参与,其典型表现是“满堂灌”。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的单边活动,呈现师生交往的“教师独占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缺少交流与合作。地理课堂上经常看到学生睡觉、聊天、做其他学科作业的情况。让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十分被动和尴尬,更将有趣的地理学科束之高阁。这种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淡化学生主体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教学,不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2探究性学习让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探究性学习是在科学领域里首先提出来,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投入的学习方式。其特点主要有:

1)自主性:学生学习是自觉自愿的学习过程。易引起学生“发现的兴奋感,学生可以将发现作为奖赏而自行学习”。正是这种“自我奖赏”,促使学生深入探究真正做到想学、能学、会学、坚持学的自主学习。

2)问题性: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能否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它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3)过程性:探究性学习注重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和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经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4)实践性:探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应用,而不在知识的数量。也就是说,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学习方法的根本区别。由于解决问题的途径多种多样,答案也不只一种甚至根本没有最佳答案,因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能进而领悟科学的暂时性和发展性,并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另外,探究性学习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和合作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伙伴,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探究性学习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正是目前我们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它适合地理学科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高中地理课堂。

2.高中地理教学内容适宜探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学习中的重点探究领域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中选取探究内容。可以从多方面确定探究课题,一是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探究课题;二是结合学生生活,确定探究课题;三是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探究课题。

1)位置与空间分布的探究:地理位置是地球表层某一地理客体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是它同周围地理事物关系的总和。不同的地理位置,形成不同的气候、土壤和生物种类,因而要关注位置联系来进行位置分析;地理空间分布是指地理事物在地球表层展开的空间范围和位置排列状态,地理事物的分布往往是有规律的。如,地球上气候类型的分布、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工业布局等。因此,探究主题可以确定的有为:空间定位、位置变化、位置联系、分布规律、空间结构和排列状态。

2)地理特征的探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要素特征和地理区域特征。在探究过程中,熟练运用归纳法和比较法来学习要素和区域特征,形成地理环境整体观和差异观;通过区域差异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3)地理因果关系的探究:任何地理事项的产生,都是各种地理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地理因果关系的探究主要包括分布成因、特征成因和过程成因等。通过假设、探讨与总结、归纳等过程使学生理解且逐步形成空间上的成因联系观。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学到知识并应用于生活生产的实践中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地理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探究性学习方式恰恰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五个方面。它与科学探究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五个方面的特征构成了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本文结合笔者听的两节课,试图探寻“探究性学习”的本意以及如何发挥探究性学习的功能。

案例1: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

老师在口头介绍了频闪照片研究自由落体的实验以后,出示了一组实验数据(表1)。

老师提示学生:研究问题要从最简单的开始,在有个别学生说出可以研究x/t以后,老师引出x/t、x/t2两栏计算要求,让学生计算并寻找规律。学生填写了x/t一栏数据(9.5、19.3、28.8、38.6、48.5)后,没有发现任何规律。老师马上告诉学生,如果求出每0.02秒的路程,再求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画图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让学生课后去完成;接着,老师让学生计算x/t2,得出一组数据:4.75、4.81、4.81、4.83、4.85,师生共同分析发现x/t2数很接近,有一定的规律,且单位是m/s2,可能与加速度有关。最后老师讲解,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一个常数,在9.8m/s2左右,从而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评析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经历的只是探究性学习的“形成解释、评价结果”两个过程。学生的角色只是一个数据处理员,问题提出、收集数据都是老师完成的,而且对x/t2进行计算也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这样的所谓“探究性学习”还不少。

究其原因,一方面,老师对探究性学习的五个特征没有充分的认识,缺乏引导学生怎样问问题、怎样评价问题,怎样分析实证材料以及观点之间有什么不同,怎样形成有力的解释;另一方面,老师考虑到课时不够怕影响进度,还是用这种“灌输式探究”方便省时。试想,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怎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上述探究过程可以变成学生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点迹,在作图和实证数据分析基础上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探究新的规律,同时体验到与科学相联系的各种不同的认知过程――如归类、分析、推论、预测等一般方法,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案例2:欧姆定律的探究

老师在介绍了电压和电阻的概念以后,提出通过实验来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老师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格得出,当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当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老师归纳出欧姆定律,并把这一过程也美其名曰“科学探究”。

评析 欧姆定律在我们今天看来很简单,然而它的发现过程却并非如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欧姆最初进行的试验主要是研究各种不同金属丝导电性的强弱,用各种不同的导体来观察磁针的偏转角度。后来在试验改变电路上的电动势中,他发现了电动势与电阻之间的依存关系,这就是欧姆定律。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等概念都还不大清楚,特别是电阻的概念还没有建立,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对它们进行精确测量了;况且欧姆本人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也几乎没有机会跟他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进行接触,他的这一发现是独立进行的。

综上所述,我们要把探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区别开,不要盲目夸大探究性学习的功效,要明确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使探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深化对物理概念认识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 探究性学习提出的问题必须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探究性学习提出的问题与科学问题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不同。在课堂里,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而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学生必须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步骤,这些知识与步骤必须是便于检索和利用的,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2. 探究性学习收集的数据尽可能是学生自己采集

科学家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仪器,通过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测量以及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和测量来收集实证资料。在某些情况下,科学家能够控制条件以获得实证资料和结果;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不能控制条件或控制会歪曲现象,他们则通过对自然发生的情况进行大范围的观察来收集数据或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来收集数据。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的数据要尽可能是学生自己采集,因为数据收集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耐心仔细的科学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老师常常因为课时紧,直接把数据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这是探究性学习得一大缺憾。

3. 探究性学习的结果要让学生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们通过参与对话比较各自的研究结果,或把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来评价各种可能的解释。也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出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表述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或者加强在实证资料与已有的科学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已有的联系。与科学探究不同的是,学生只要将他们的结果和适应他们的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就达到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4. 探究性学习要依靠和利用他人帮助

中学阶段,由于学生知识的缺陷和时间的限制,探究性学习要从教师、教学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实证资料,来使他们的探究进行下去。与科学探究不同的是,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实证资料的过程能够更多地获得和利用他人的帮助,这也是符合中学实际的。

5. 探究性学习过程不要求完整严密

篇9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虽有不同的定义,但我认为就是从问题或某一个任务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情感价值观得到培养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所具有的特征

(一)自主性

探究学习的典型特征是老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教学目标与认知策略,而是为学生创造特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努力探究后发现和领悟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老师应该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使学生从探究的一个阶段深入到下一个阶段。老师处理好“放”和“扶”的关系,对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非常重要。

(二)生成性

探究性有明显的生成性,因为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老师设计教学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探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调整变化。探究学习的生成性对于师生而言永远充满超乎想象之外的意外收获,同时对老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慧构成挑战,使师生的潜能在探究中释放出来,因此探究性学习缺少不了生成性。

(三)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最显著特征在于其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大多数来自现实生活,它的内容是开放的,超越传统的课堂、传统的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社会及人自身全新的学习方式,可以避免分科学习的弊端,在内容上给学生提供一个综合发展并把知识融会贯通、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在探究性学习中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老师的知识,可以向外部开放、延伸,与现实社会相联系,是一种开放灵活非死板而单调的学习;从思维方式上,探究性学习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学生不受既定思路、现成答案的限制,自由思索,在重逻辑的基础上发挥创造精神;方式的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需要与其他学习方式搭配使用才能发挥作用,有的认为探究性学习高于一切,是一种没有瑕疵的学习方式,与其他学习方式对立起来的做法是片面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应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三、探究性学习课堂的管理原则

(一)合作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是围绕解决问题展开的,这些问题复杂而具有综合性,单靠学生是很难解决的,需要集体力量进行分工合作才能完成探究性学习。探究性课堂对老师提出要求,老师要改变自己以前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掌控者,而是学生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和学生处于伙伴关系。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要大胆地相信学生、肯定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集体合作精神大胆探究,充分发挥合作性。

(二)开放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的环境中,要求学生具有灵活流畅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开放性对老师的要求是,在课堂管理中不能随便干预学生探究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空间,激励学生走出课堂广泛地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开放性探究。

(三)情境性原则

知识不是单方面的靠老师传授,而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课堂,把知识孤立起来,脱离情景,而在探究性课堂中需要创设情境,为学生进行探究创造条件。

探究性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的精神,质疑不等于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因此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探究环境显得格外重要。

(四)主体性原则

探究活动是一个多途径、多方式的活动。需要设计探究方案,需要提出质疑,需要建立假设,需要提出答案,需要把结果与同学讨论和分享等,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因此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在课堂中要重点突出。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体,相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评价学习结果,对于学生充分信任有利于鼓励学生在探究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四、探究性课堂管理策略

(一)探究时间的安排

教学中教学时间决定教学的结构设计、内容选择,因此在课堂探究性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各个环节,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具体探究环节要做到心中有数,把每一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分配好,使探究活动的节奏适当,转换自然,并取得既定的效果。

(二)课堂纪律的管控

老师既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又要保证课堂秩序,对老师来说任务相当繁重,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帮助学生探究问题,且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老师应该动员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纪律管理中,师生之间共同制定一些课堂纪律管理条例,明确每一名学生的义务和责任,同学之间相互管理,人与人之间相互监督管理,共同维护好课堂纪律为探究课堂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三)制定探究目标

篇10

关键词:物理;循序渐进;分析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引导、组织学生按照科学探究七要素和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通过亲自得出结论,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此,教师就要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堂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循序渐进策略

初中生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对科学探究难度的感觉,是和探究内容有一定关系的,而科学探究的内容是由教材内容决定的。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分析教材中各个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依据教学实践调整探究性学习内容,调节学生循序渐进的节奏。

1.要考虑不同探究性学习的侧重点,通过一次次课堂探究性学习侧重要素,使所有要素对应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只是因为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性学习中各个要素面面俱到。

2.要根据课堂与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课堂探究性学习进行组织和指导,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八年级学生的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要多一些,到九年级时,学生有了一些科学探究的基础和能力,教师的指导逐步减少,到高中阶段,学生就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究性学习了。

3.要引导学生将课外生活实际中发现的值得探究的物理问题引入课堂探究性学习过程,丰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内容和培养探究性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行为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过程与结果并重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为此,教师要实施结果与过程并重策略。要突破课时限制,放弃课堂教学的陈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能学到各种技能,把过程和方法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让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适应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目标要求,成为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会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真正实践过程。

三、实验为主,动手操作策略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八~九年级学生在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中主要突出的是实验性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的方式,主动地去发现或得出有关结论,让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或得出科学规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实施这一策略时,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一要善于让学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方能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制订探究计划。二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科学探究七要素和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合理科学地经历探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要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教师可以大胆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将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到课堂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资源和平台。四要善于变换组织和指导形式,如,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的小实验,让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和教材外的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课外的小制作、小发明等。

四、科学分析,恰当引导策略

对于课堂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科学分析其探究角度或出发点,查找出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办法。教师绝不能简单地将其统一为某种标准模式或只是简单地否定,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要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热情。科学分析,恰当引导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解决策略。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除了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外,更应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增强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一个问题时,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面对学生提出的重复、价值不高或与主题较远的问题,教师要科学分析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或出发点,肯定学生是从哪个角度或出发点提出的问题,然后从学生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分析,或采取从学生角度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或用变换提问题角度的策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更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肯定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思考。

通过教师的科学分析、恰当引导,学生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失败和错误,并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篇11

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出教学模式,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中学各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探究性教学涵义和特征出发,从探究性教学的模式和策略方面对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

0 引言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都是以传授课本知识而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知识的传授很难与学生的生活及社会实践相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以探究性的权利和机会,使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能力,即“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应创设情境,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其学习能力,培养其发展性学习和创新能力。

1 探究性教学的涵义和特征

广义探究―指一切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它既包括科学家的专门研究,也包括一般人解决问题的活动。探究性教学具体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形式等来认识事物。在探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时体现了:1、自主性,让学生放开手脚,独立自主地从事学习活动。2、探究性,教师只需设计并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或模拟)情景,由学生独立发现知识,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3、创造性,鼓励学生多方位思维,从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4、合作性,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学习。

2 探究性教学的一般模式

根据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征,我认为,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其一般性的教学模式是:

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提出新问题。其中,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收集证据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形成解释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评价结果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检验结果既是探究性学习前一个阶段的结束,又是新阶段的开始,因为从中提出新问题,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同时,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否找到正确的结论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整个过程,是否在探究过程中具有创造性。

3 探究性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从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过程是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 而化学正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以现有教材为载体,提出某些猜想,再由学生动手做实验,收集数据,分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最后由教师评价结果,得出结论,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

3.1 通过探究性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行人教版化学必修1《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节中有H2在Cl2中燃烧

的反应,另外,H2和Cl2还可以在光照下进行反应。这时,教师可以提出这个知识点,并设计H2和Cl2在光照下进行反应的实验,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意见。学生其实有很多的想法,在我那个班中,有的学生提出先分别制取一瓶H2和Cl2,将它们口对口上下颠倒,使它们充分的混合,然后拿出一瓶,在瓶口盖上一块朔料片,在瓶子附近点燃木条进行光照。有的提出要用点燃的镁条进行光照,还有的说可以用照相机的闪光灯来进行光照。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别按照各自的想法,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要多观察现象,注意实验安全。有的同学实验成功了,有的实验失败了。我们一边共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一边评价成功实验的经验。这样一个小小实验的探究,不仅使全班同学都能掌握这个知识,还能让他们意识到了创新是多么的神奇和必要,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且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3.2 通过对教材实验的改进,使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现行人教版化学选修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中通过酸性KMnO4溶液与不同浓度的H2C2O4溶液反应来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教材给出H2C2O4的浓度为0.1mol/L和0.2mol/L,我们在实验中发现实验现象对比不明显,而且该反应在常温反应速率很慢,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给出不同倍数的H2C2O4浓度,让学生反复探究和试做,结果发现:H2C2O4溶液的浓度相差在五倍以上,酸性KMnO4溶液的褪色速率才有明显差异,我们选择0.4mol/L和2.0mol/L做出的现象对比比较明显。该反应在常温下反应速率很慢,加热有利于加快反应速率,为使两支试管同等均匀的加热,可以建议学生采用水浴加热,但温度过高,KMnO4自身会分解,所以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温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生得出结论:温度控制在60℃左右适宜。

教材上一个这样的演示实验通过学生们不断地探究、改进后,在保证实验安全、准确的情况下,节省了实验用时,增强了实验的对比性,提高教学效益,使实验更严谨,说服力更强。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多提倡,它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敢于挑战权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大意义。

3.3 通过对日常生活化学知识的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篇12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探究性学习;资料搜集;自主讨论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相较于传统由教师占据主体地位的“灌输式”“注入式”教育模式,探究性学习方式最本质的特征在于能使学生充分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这对于学生深刻认知所学的知识点、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思维方式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大有裨益。

一、实施探究性学习离不开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充分表明了前提准备之于后续活动的重要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想确保课堂上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序、正常地进行,就必须在具体展开知识教学之前,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如此,既能保证学生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又能促使他们以此为基础提炼、归纳出某些初步观点,而这些很显然都将为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真正的探究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笔者就对这一理念进行了积极的落实与实践,教学反响异常良好。例如,在教学“感受法律的尊严”这一内容之前,笔者就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了一项资料搜集任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都存在哪些规矩呢?(并举例子进行详细说明)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同的规则之间究竟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呢?法律有哪些显著特征呢?法律会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由于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搜集相关信息、资料的积极性格外高涨。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及节假日时间,自主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技术、图书查询等手段搜集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这样,既大大增强了学生知识积累、信息归纳的学习能力,同时,又为他们在“感受法律的尊严”的课堂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探究性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前提准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提前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实施探究性必不可少的首要环节。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离不开课堂上的积极讨论

学生是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关于特定话题与内容的积极探讨便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实施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关键与精髓所在。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全面把控学生探究节奏的基础上给予其充足的自主探究学习时间与空间,并要给予其适时、恰当的帮助、指点与引导。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

因此,在学生掌握了丰富资料与信息的基础之上,笔者会充分信任学生并尽可能地引导他们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展开详尽的探讨活动。如,“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这一节内容涉及“联想后果抵制诱惑法”这一内容,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情境:在超市购物时,你见到了梦寐以求的精美钢笔,可是,身上并没有带这么多钱,而且周围也没有其他顾客。在有效创设了情境之后,笔者还向学生设置了如下的关键问题:面对精美钢笔的诱惑,你是拿还是不拿呢?说服自己不拿的理由有哪些?可尝试联想偷拿了钢笔之后有可能诱发的严重后果。随后,便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探究活动。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经历以及之前所整理到的相关信息展开了激烈的探讨,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并依据关键性的问题自主得出了如下的探究性学习成果:即使周围没有其他顾客也不能拿。因为若是拿了,就构成了盗窃,而盗窃行为是违法的,也是不道德、不光彩的,被父母、老师、同学知道后他们很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或看法;不能拿,有了第一次成功偷窃的行为,很可能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长此以往,很可能会走上盗窃的违法犯罪之路……

如此一来,学生在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既受到了良好的自我教育,树立了坚定“避免偷盗诱惑”的意念;同时,凭借自身的自主探究活动,其对于“联想后果抵制诱惑法”这一内容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知、理解与记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此番自主探究活动还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发展,而这将为他们终身学习态度的确立以及形成协调的社会交际关系产生积极的推动意义与影响。此案例论证了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良好效应。

实践表明,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落实,也有利于高效率、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切实获得。鉴于此,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从所教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更好、更恰当地将探究性学习方式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

篇13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运用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验的机会,能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近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对探究性学习有了一些认识。

一、探究性教学的内涵

探究性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新的一种模式,在实施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具体的“动手”“动脑”“动口”过程,学生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分享成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学效果。其过程包括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一般流程如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基本特征。

1.问题性。

问题是思维运演的动力和催化剂,教学中若不能提出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不会形成强烈问题意识,也就不会有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因此,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和核心。

2.过程性。

过程和结果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在接受学习中,教师将学习内容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磨练。探究性学习注重对结论获得过程的探索,通过强化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而且能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科学探究能力。

3.主体性。

接受学习将学生置于认识的客体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难以得到锻炼和展现,而探究性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探究的指导者。

三、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生物科学有着双重任务,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统一并重。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背诵现成结论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并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探究,以获取科学的结论,使课堂成为新知识的场所。

1.层层设疑,留下悬念,激发探究的兴趣。

生物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而又充满奇妙的世界,它们的出现和存在给世界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又给爱动脑筋的学生留下了疑惑和好奇,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索。如在学习“人体概述”中的实验“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提问:儿童和老人摔跤,哪个容易发生骨折?我们通过什么实验验证?它与骨的成分有何关系?骨的成分对骨的特性又有什么影响?这样层层设下疑问,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通过探究得出了答案。

2.从观察实验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总结。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验证所得,并且从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如:观察蚯蚓实验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而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蚯蚓缺一段能再生?”此问题看似与课本无关,但实质上已渗透了生物进化。于是我先表扬该生爱动脑敢于钻研,并告诉大家:“蚯蚓有咽上神经节、咽下神经节,相当于脑的作用。因此蚯蚓缺了前端就不能再生,缺了一小段后端则能再生。”并介绍了哪些动物有再生能力,同时指出动物越高等,再生能力就越弱,并建议学生课后自己做比较实验。学生听得聚精会神,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有的学生回家后自己动手,激发了探究知识的热情,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3.改变实验方法,由只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探究发现是学生选择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步骤。在“馒头在空气中的变化”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方案的不同,选择必要的实验物品进行实验过程的探究。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探究,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飞跃,同时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从而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4.巧设探究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认识过程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广泛地联系实际,联系旧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随着问题深入学。例如:讲蜘蛛结网捕虫时引出:“为什么蜘蛛能粘住其它昆虫而不粘蜘蛛自己?”“一朵花最吸引人的是花瓣,它鲜艳、美丽,但不是花的主要结构,为什么?”在学习蜜蜂这节时指出:“雄蜂成熟后常在晴朗的午后,飞到空中与蜂王交尾,交尾后不久便死去。”雄蜂交尾后为什么死去呢?通过提问,学生大胆突破了“唯书”“唯师”束缚,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1.教师应帮助学生区别问题,避免杂乱无章的问题对学生造成干扰,但又不能局限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引向某一现象的简单结论。即在教师全过程把握课堂方向的前提下应该让学生围绕主题大胆、合理假设。

2.实验室的探究一般是一种模拟,和现实存在一定差异,也不可能实验,应提倡学生真实地接触社会,体验实际。

3.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做”科学,而并非真正的科学研究,因此在引导学生严峻时,难度应适宜,并尽可能与生产、生活社会实际问题发生联系。这样既能保证探究活动的“含金量”,又能避免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4.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原本无法观察的生命现象、分子结构得以在教学中展现,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理解,是生物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不能用实验过程的录象和动画来代替学生实验,使学生得不到第一手感性认识并失去动手机会。

总之,运用探究教学可以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到乐趣,得到锤炼,在探究中放飞思维,这对于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素质提高,使其终身受益,无疑意义重大,势必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每一位生物教育工作者都应带领学生向科学思维高峰不懈努力攀登,去迎接生物学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性学习 特征 条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83

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课程标准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不应只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之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位日显突出。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性学习的倡导者施瓦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创造力”,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不断地鼓励及指导学生的发现过程,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认为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方式上的探究,探索过程中的探究,本质意义上的探究。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开展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是新课改的需要;是教育本质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尤为重要。新课程理论的设计为我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学生对于新奇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望;我们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已有了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只要相信学生,要求适当,初中学生完全可以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要求

1.激发兴趣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源泉。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说明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思维经常处于一种探究活动中。精心设置一个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思维之弦,弹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大合唱。问题的提法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要设法使得提法新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欲解决而后快。

2.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探究要以问题为前提,要想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所提问题必须有研究价值,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探索中。初中数学教学要适当地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这个问题空间里,思维没有受阻,思维会尽可能的得到锻炼,性情得到陶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活动得到极大限度地得到发挥,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动在探究中得到提高。也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感到亲切,学生无拘无束,M情发挥。习题要摈弃固有的模式,不以解题作为唯一的途径和目的,教师可以设计规律探究结论探究、实际问题探究等活动的习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探究性学习要遵循一定的模式。初中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猜想假设―获取信息―建设模型―解释交流―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我们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原理、公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4.探究性学习要学会类比分析。与我们只是穷于解释初中数学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同,探究性学习可以更好地类比分析各知识点在理论和方法运用上的相似性。

5.教师要给足学生探究学习的时间。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时间的分配如何,取决于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与否,探究的问题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如果教师将时间全部分配给自己,那么这节课就是满堂灌,此时探究学习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就是自主学习时间,它是学生探究的必要条件。

6.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多元互动的交流空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课堂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还可以是师生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

7.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较丰富的主观感受,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不吐不快,此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与舞台。

四、在数学探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探究性学习不能只有形式,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要合理。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如果为了提高速度,则“欲速而不达”,要给予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恰当地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