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论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论德育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论德育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论德育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加强;技校生;德育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138-02

1 强化德育工作的开展

1.1 构建德育教育工作体系

德育教师必须由德才兼备、高学历、高职称的老、中、青教师组成。努力培养新教师,鼓励教师努力钻研德育教育的方法、途径,并将先进经验、方法在教师中推广,使之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建立和完善以班主任为核心,政治组教师及其他方面协助班主任工作的德育教育工作网络

认真选拔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言行举止有表率作用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以班主任为核心,学院团委、学生会以及学校任课教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群众优势,抓好学院德育工作。

1.3 不断完善学校德育内容

我院各系部所有班级都开设了德育课,以《人生篇》、《心理篇》、《法律篇》、《经济篇》、《政治篇》及《学生手册》、《校规校纪》等为主要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力争促进我院学生健康成长,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并学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适 应。

1.4 科学合理地实施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处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合理、有条不紊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教育活动,并力求做到使开展的活动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5 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

1.5.1 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进行“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教育。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5.2 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1.5.3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和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1.5.4 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青少年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族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青少年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5.5 开展《幸福、乐观与积极心理学》、《立志成才》及《做合格劳动者》等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教育,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健康、文明向上的奋斗目标。

2 技校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条基本途径,各方面齐抓共管,技校生思想道德素质近年来逐步提高。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集体观念强,能以《学生手册》、《校规校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讲文明,懂礼貌,思想进步,积极向上,健康活泼,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适应。

必须看到,技校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尽管学校加强了教育,仍有小部分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打架、骂人、说脏话、学习态度不端正、自觉性差、抽烟、赌博等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学生在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爱护学校环境卫生、爱护学校公共财物等方面做得较差,尽管学校三令五申强调要求,学生中乱扔纸屑、垃圾以及故意破坏学校公共财物的现象依然存在。凡此种种,虽只是少数个别,但这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的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 德育工作的对策

3.1 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少年的模仿性极强,如果青少年的父母、师长及其刻意模仿的人们都以身作则,塑造良好形象,发挥表率作用,那我们就不必过于担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此外,要根据青少年热衷于“追星”的特点,注意发现、总结、推广现实中的好典型,充分运用身边的先进榜样力量,在青少年中形成崇尚学习、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为人师表”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言行规范,教师必须以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标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亲切、鲜活、积极、向上、崇高、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可学习性、模仿性和借鉴性,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和表率作用。

3.2 举办主题班会或讲座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和树立学生自尊自爱,坚忍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提高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必须狠抓校风、班风,使青少年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心、公德心、自尊心,激发集体荣誉感,奠定做人的基础。

3.3 要因年龄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

要根据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如对中技生,主要应使他们多从切身的小事做起。譬如热爱集体、爱护公共财物;爱护国旗,唱国歌要起立;遵守社会秩序,购物排队;不随地吐痰,不乱抛废物;拾他人遗失的物品一定要设法归还;在公共场所不袒身露体、不说污言秽语等,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年后就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更高要求,容易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及其理论。又如对高技生,重点抓好教育,主要是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理想信念、纪律、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艰苦奋斗的教育,以解决其理想、信念问题;要根据青年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举办“扬起时代风帆,铸造时代精神演讲会”征文比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苦乐观;通过组织观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魂》等,开展“立足学校学英雄,学好本领做贡献”大讨论,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革命精神;通过开辟“青年园地”和编辑《自己的故事》让他们把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写出来、贴出去,把发生在自己身上和身边的感人的故事告诉大家,启发同龄人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3.4 加强对学生环境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全体同学的环境卫生意识。同时,以抓学校清洁卫生工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开展“远离陋习、走进文明、禁止随地吐痰”以及“校园内禁止吸烟”的活动,争创绿色文明学校。

3.5 开展“优秀班风”和“清洁卫生优秀班级”评比活动

培养学生尊章守纪、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讲究卫生、热爱劳动的卫生习惯和劳动观念。

3.6 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存在决定意识。古代孟母为子三迁、择邻而居,就是因为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十分重要,而环境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对此,要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学校作为教育中心,有专门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有训练有素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氛围等优势,但是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难于完成教育任务的。要加强与家庭、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打破普遍存在于家长与青少年子女之间难以逾越的“代沟”。

参考文献:

篇2

一、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但目前的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

1.教学模式呆板,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教育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其教学模式仍沿用最基本的应试教育模式,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无暇去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容易形成自私狭隘的道德观。

2.德育教育注重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教育

虽然不少中职院校不断加强对学生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但教育内容基本都以书上空泛的例子作基础,学生听起来乏味不堪,失去对德育教育的兴趣,无法起到帮助学生塑造正确道德观、价值观的作用。

3.现代中职德育教育缺乏系统性

中职院校的学生充斥在形形的社会潮流中,其所接触到的各种社会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对学生思想的侵蚀逐渐严重。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忽视这些内容,空洞的教学、德育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在其成长期的重要阶段,易形成错误的道德观、价值观,从而影响其就业积极性。

二、中职院校加强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理念相互撞击,社会普遍存在功利心理,这些负面现象使得中职教育也只看重实在的利益。一些错误的思想、言论、观点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时代的发展是双向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要实现统一,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还要求其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敢为人先、回报社会的思想。中职院校的学生为了能够在将来的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除了具备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外,更需要注意在思想教育、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等方面具备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育人机制,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将做人做事的道德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精髓里。通过有效的培养机制所锻炼出来的学生,无论将来在任何岗位上工作,其专业技能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教育才是最成功的,也是最符合时展需要的。

三、对于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建议

针对以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发展现状,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

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教育督导组、师德考评组,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综合水平进行考核,从而促进教师师德师风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表彰激励的形式,养成讲奉献、比贡献的良好风气,促进广大教师严格自律,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2.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

不同的生态环境孕育不同的生物群体。学生的成长同样受制于跟他朝夕相处的环境。其中,校园文化环境是深层次影响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的关键因素。中职院校应该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价值体系,通过制度规范、活动倡导、舆论影响,使学生在健康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3.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所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通过行为训练可以塑造人的品德。待人礼貌,可以培养尊敬师长、与人为善、文明交往的品德;整洁内务,能够培养学生有条理、有规律、讲质量、讲认真的品质;砺志晨练,能够培养学生刻苦勤奋、意志坚定的品质。

4.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校报;教育;功能;使命

校报在高校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作为思想阵地和舆论工具,责无旁贷地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大使命。广大校报工作者必须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报纸的品位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才能使自身的事业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一)

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任务伟大而艰巨,这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也有一个大的发展。处在这样一个时期,高校培养人、塑造人的任务是极其繁重的。

舆论宣传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紧密相关。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可含糊的。发展高校校报事业,满足广大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和全面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校报事业与时代相呼应,最根本的体现就在于给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为高校的发展进步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思想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广大师生员工正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局面而顽强拼搏,并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必然会牵动政治、社会、文化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高校是社会的缩影,又是知识、人才、信息的聚集地,经受着各种思想文化、各种意识形态的碰撞和冲击,在前进的道路上困难是很多的,矛盾和问题也是错综复杂的,人们思想上的疑难和困惑也是难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既为高校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更高而迫切的要求。无疑,坚持办报育人,努力采写出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新意、有吸引力的高质量的优秀作品,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新时期高校校报回应时代召唤的神圣使命。

(二)

坚持正确导向,唱响时代主旋律,这是校报鲜明的政治本色。我国校报事业的性质以及它所担负的任务与职能,决定了这份报纸必须始终坚持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办报工作,讲政治、讲大局,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行政的耳目喉舌,负有凝聚人心,鼓舞人心的责任。事实证明,校报导向正确,可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起到有力的宣传贯彻作用,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反映和回答师生员工所关心的问题,服务于师生员工,这是校报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办报宗旨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校报功能的根本途径。同志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始终坚持联系实际、深入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校报坚持“三贴近”,这不仅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校报自身发展的需要。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核心是贴近师生。的新闻观认为,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呼号,这是新闻工作不可动摇的基础即深刻的人民性和人民精神的体现。在高校,广大教职工是主人。一方面,我们的各项政策都是以师生员工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合乎师生员工的利益。高校党委机关报必然要以反映师生的愿望和要求为己任。另一方面,广大教职工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主体,师生员工是校园生活的主体,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是面向广大师生员工的,校报工作是学校党委和行政与师生员工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直接面对师生员工的。校报宣传能否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是否让广大师生喜闻乐见,这事实上也已成为校报舆论引导是否有效的试金石。从师生比较关心、大家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入手,把宣传主题同师生利益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体现校报的宣传教育功能。

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风格独特,艺术精巧,这是校报宣传教育的魅力所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不是空洞的,机械的,枯燥的,它是有机地、巧妙地把宣传主题渗透和溶解在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中。校报工作面对的是不同层次,不同品位的校园受众,作品的思想观点必须通过适当的、丰富而准确的表现力的形式使其内容更明白、更深刻地传达给受众。其收效必然要以师生的接受效果,以师生喜欢不喜欢,师生接受不接受,师生理解不理解为尺度。不讲究传播艺术,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或者搞一些空洞的说教,不利于内容的表达,也不可能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达不到宣传的效果。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既体现校报的整体特点,又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校报才能受到青睐,博得众爱,其宣传的主题思想才能让师生员工入脑入心。

(三)

客观事实是校报的本源,是校报的基础。坚持新闻宣传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立业之本。实事求是是新闻报道特征和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校报工作者应有的品格。作为校园传播媒体,校报首先是组织师生、教育师生、引导师生,体现党委意图,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工具。在政治上,必须旗帜鲜明地反映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通过准确全面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和主流来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实施正面的宣传教育。在传播功能、服务功能、娱乐功能、消遣功能上体现引导受众,影响受众,服务于受众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如果不面对现实说真话,不依据事实讲实情,不联系实际发议论,其结果必然是在政治上、思想上、行为上和生活方式上等方面产生误导,使广大师生步入误区,进而使校报自身也失去生命力。

科学地反映实际,努力采写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既是校报工作者科学文化素质的体现,也是校报工作者人生价值观的反映。校报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校报工作者自身的人生价值观正确与否,对于其观察、分析、判断事物以至构成作品的思想内涵有着重要影响。一位合格的校报工作者,其人生价值观不可能是畸型的、倾斜的,而是牢牢地定位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保持良好的思想素质,才能经得住各种考验,才能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去完成办报育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朱小丹:《提高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J],求是,2006年第1期:36

(2)耿玲:《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几个重点》[J],红旗文稿,2007年第19期:35

篇4

关键词:中职 德育 重要性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32-01

1 中职院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很重视的方面,中职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体系,德育教育更是中职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来中职院校的同学们,都是为了为自己即将开始的工作学习必要的技能,但是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是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严格,更要求他们具备很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中职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才能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因此,中职学校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额应有知识和操作技能之外,还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1.1 德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学习专业知识

针对中职教育的学生特点,他们可能没有很丰富的知识积累,那么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可能会出现很多的困难情况。而德育的教育恰恰会很好的弥补这种不足,能够帮助他们面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够找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由于中职院校直接是为就业服务的,中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可能会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会有一些调整和修改,恰恰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更加需要加强德育的教育,才能让他们从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这种变化。通过必要的德育教育努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对于提供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尤其是促进其尽快成才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1.2 德育教育能够更好的使学生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水平

中职院校主要开设的专业知识都是为了实践性工作做准备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中职教育非常重要的培养方向。所以,在中职教育的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是最为基本的教学组织模式,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教学模式是提升中职教育水平、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性手段和重要性途径。

中职学校最主要的目标还是向企业输送优秀的一线技术性人才,所谓优秀的毕业生,包括首先要具备较深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两者是互相促进和缺一不可的关系。一个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较好地完善实践学习任务,还能够给实践单位留下很好的印象,从而拓展自己的就业渠道,更为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增加更多的机会。

1.3 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去职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中职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出生产第一线的专业人才,学员绝大多数就业就是第一线的员工。从事基层的工作,可能最需要的就是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精神,因为他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可能都是很艰苦的。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中,除了需要很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能让他们踏下心来的,就是这种职业的精神,而学校的德育教育能够很好的去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以一种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并且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能够保证他们在自己的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2 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水平的建议和方法

2.1 提高中职院校各个角色对加强德育工作的认识

中职院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和推进效果。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的水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校各个参与者,从学生、教师到学校的领导,提高各个参与者的认识水平,是德育工作能够落到实处的关键。

学校领导队伍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提高了,他们就能够很好的针对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加强德育工作的方针和实施的具体方法,从而从领导层确定了加强德育工作的内容,为教师的执行有了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其次,对于广大在一线的教师们,提高他们的认识,让他们成为德育工作的传播者和执行者,是德育工作能够真正的实施。对于学生,提高他们的德育水平,只是简单的说教,可能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只有让他们的思想水平提高,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然他们喜欢上德育学习,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教育和教学中来。

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德队伍培养

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是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前提的和保证。教师的以身作则,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的影响都是很重要的。加强教师的德育工作建设,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和高品德的教师队伍,对于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重大也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学校的领导,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以后,教师是落实这些规划和政策的关键一环,只有让教师的德育工作落实到了实处,才能对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3 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中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正是渴望被尊重和被认同的阶段,但是由于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和人生阅历尚浅,不能对他们的强烈的自尊心形成匹配,加之在经过这几年的培训和教育以后,就会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接触到形形的人和事,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和认识的不全面,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信息所影响,所以在中职院校的教育中,积极的加强德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3 加强学院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环境,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实施的良好载体,对德育教育工作更是如此。环境对每个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环境氛围暗示教育作用是多么的重要。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为了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德育的思路和认识水平,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各方面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

4 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不断充实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生活。

中职院校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活,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更是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良好载体。开展学生的学习和技能大赛,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的文化生活中去,更是检验自己学习的良好机会。在一些特定的节假日,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比如对革命烈士的缅怀等,通过这种专题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水平,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认识。

除此之外,还应积极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加跟社会的接触机会。不仅对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实践,也是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契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态,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小琴.浅析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0(3).

篇5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重要性

高校的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教育学家和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尤其是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更是学者们关注和探究的重点。国内外研究成果一致认为,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与品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民精神文明素养的高低。国内学者特别指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万,其中师范生约140万。这些未来人民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师范生是教师的前身,在社会主义社会,时代赋予了他新的含义,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并未对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给予应有的认识和深入的探讨。

有的学者认为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内在矛盾,已经成为其德育实践的瓶颈,成为影响和制约德育实践发展的根本性难题;有的认为高校师范类院校德育教育方式的误区是造成高校师范生德育实践困境的原因;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过于放纵及部分社会道德观念的扭曲以及对“师德”的不重视是重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师范生自身对德育实践的不重视才是问题的根源。

有学者呼吁通过加强职前师德教育和重视职后师德教育来促进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有学者认为改善高师的德育实践环境是完善改善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的认为帮助高校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方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有人认为构建良好的师德教育环境,对高校师范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思考,笔者对新时期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以下认识:

一、高校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重要建设者和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换句话说,切实加强改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紧迫,意义重大。

然而,国内外德育工作的现状表明,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阻碍学校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滞后,道德素质滑坡,引起了社会道德危机,在人民大众中产生了“道德恐慌”,如2004年我国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5.12”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为此有学者甚至提出了“让道德教育解决问题”的口号。尽管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已成为共识。

二、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更有着其特殊的重要性

“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都是广为流传的关于教师这个职业的评价与界定。教师用自己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道。那么,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尚的品德,因此,加强师范生的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任务。高师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还要由他们再去不断培养和塑造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认识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对在新时期的目标与重点有着重大的意义

正如上文所述,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与之相应,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人们的活动、交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日益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等不断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唤醒。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还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中有所发展、封建主义残余也在一定范围内沉渣泛起,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出现了不少“道德失范”现象。因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既是大力加强社会新型道德建设的需要,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建设的浪潮中,更加需要愿意默默付出、肯于牺牲的教育工作者。

同时,互联网的推广和迅速普及为高校德育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创造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篇6

关键词:小学德育;网络时代;困境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21-01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近年来,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手机的普及,不仅使得大学生的上网频率增加就连小学生上网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而网民当中最大的人员群体是学生,学生的占比达25.1%。且19岁以下网民占比为25.7%,仅次于20D29岁网民的30。4%。而网络中的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其中各种复杂资源的汇聚,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处于一个发展中的阶段,如果没有对其网络的文化的吸取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来说必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1.网络时代小学德育的问题

网络时代的到来引起人们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各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它虽然可以在人们的文化交流与知识面的拓展上有着显著的贡献;但是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思考方法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小学生及其教育工作带来积极影响和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带来极为严峻的负面影响和挑战。

1.1 冲击德育理念。网络作为一种以虚拟为主的社会交流平台,其信息的扩散有着多元化、复杂化等问题。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阶段,而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必然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强大的冲击。经济生活方式与社会的交流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网络上涉及到网络暴力,黄色信息等,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有着很大的危害。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思想层面上的教育,所以必将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1.2 减弱德育意识。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网络上的沟通与交流都是通过虚拟的数据来得以实现的。所在这种方式的交流下,没有有效的办法对其言行进行监督,在生活当中人性被压抑的一面会在这种几乎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得到宣泄。而这种宣泄必然会产生许多不良信息的传播,这种传播会使得学生的的思想变得离经叛道,对于道德与法律意识不断淡化。信息垃圾的泛滥,也会造成上网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弱化。

2.网络时代小学德育路径探析

网络本身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思想工作是有着一定的好处的,但是没有正确的引导则会使其这种方式被缺失,充分利用其改善德育内容、方法提高德育效率,又要采取措施消除网络对中小学德育的消极影响。

2.1 互联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小学生在互联网中的德育教育的开展。同志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德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其发展方针的主要内容是,在小学德育开展中要对互联网中知识进行正确的引导,将互联网中知识传递与知识面拓展的特性充分利用起来,对于网络宣传的力度与监督程度要积极的实施,使之成为党和国家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成为我们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2.2 优化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网络技术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来说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而言也是一种制约,其主要的变现方面是对教学方式与手段造成一定的冲击。在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上面来f。要对小学生的上网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另外也要规范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开展网络德育活动。在小学德育教育手段上,也要发掘网络作为现代德育的重要载体的作用,将网上的德育教育与网下相结合,既调动学生的德育知识也调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方向、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行提高,并且有针对性的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3.教学团队素质决定学生道德理念

3.1 道德情感冷漠。我们在进行德育教学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困难,那就是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冷漠是当今社会中思想扭曲的一种重要体现,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对精神需求向往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人就像社会当中的动物一样,人际交往对于人类来说是本性。而网络社会中的交流受到的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制约相对而言比较小。当小学生在生活与学习当中受到情感上的压制时,往往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但是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当中,当进入社会面对正常的人际交往时就会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思想观念造成极大的影响。人际交往的缺失使得学生处于一个自己的世界当中,对于身边所发生的问题采取冷漠的态度,而道德情感的冷漠则是这种方式长期压制下最后的结果,并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

3.2 加强小学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道德情感的冷漠取决于当今的社会现状,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涉世未深,在心里还是比较天真的,其道德情感是否冷漠,完全受到家长或者我们教师的影响。所以,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意味着一点,过去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科技发展之后对于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生的现代科技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文化使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有不少人的政治意识、民族意识、本土文化意识逐渐淡漠起来,但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期运用的方法也越来越复杂,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教育团队对其工作德育工作进行指导,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在学生的思想政治这块阵地将很难守住。所以,对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4.结束语

我认为,互联网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是知识传播的平台又是思想扭曲的病原体,虽然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成长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会使小学生的思想陷入"误区",作为教师,面对这种方法我们绝对不能不做任何考虑。

篇7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教师 德育教学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形成培养。

1.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1.1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有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中学体育教学本身,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此因素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中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中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1.2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

中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中学生思想品德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2.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2.1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

2.1.1物质层面。教师能够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

2.1.2精神层面.体育教师能够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心理权益,和每个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模范评比、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

2.2优化课程进程。

对于体育学中的项目来说,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2.3课外活动安排。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2.3.1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如运动会中会学到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学会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

2.3.2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教育功能,教师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2.4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因此,体育教师除了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3.结语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推陈出新,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陈永洪.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与杂志2007,(7).

篇8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

未来世界范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已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新世纪的主题之一,高等教育正大刀阔斧地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方向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根本目的是“育人”,是人的生理、心理的基本属性和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社会实践逐渐积累形成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经过素质教育的人应具有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即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教育不仅通过身体语言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技能技巧,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而且在德育、智育、心理、美学等方面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体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意义深远

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对其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育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完美人格。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的侧重点不同。体操、障碍跑等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和意志;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接力跑可以培养学生团结进取、勇敢拼搏的精神;健美操和艺术体操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体育课教学具有开放性、活动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特别是在游戏和竞赛中,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是勇敢顽强还是怯懦软弱,是谦虚谨慎还是专横跋扈,是沉着冷静还是毛手毛脚,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第一,是遵守规则还是投机取巧……这些特点正是体育课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课堂。因此体育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最直接的、具体的和最有说服力的,有利于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近十几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战绩,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歌声,五星红旗多次在国际赛场上升起,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振奋、骄傲和自豪,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加强了民族团结,这也给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本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有利的条件。

在体育教学中完成每一个动作都需要有规范的动作行为和标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个人的学习、学生间的交往、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对未来社会的安定与发展都具有很大意义,使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才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教师除了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教育与教学要求,抓好常规教育外,教师的示范讲解、教学中的举止行为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为人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2.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大脑功能、启发思维,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其独特的功效

智能的发展主要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思考、综合和批评性评论等方法来实现,这些都需要大脑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使大脑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它还可以提高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对开发右脑起着重要作用。右脑是视知觉、空间感觉、求异思维等能力活动的中枢,因此体育活动可提高大脑的功能,使其表现出敏捷的思维、良好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力。体育教学方法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知识面的有效手段。例如运用两种思维方法,即用已有的知识寻找解决自身疑问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创新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在体育课中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教学的优势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比较、学生与学生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分辨力,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有其他方法,如交流法、自我锻炼法、自我评价法对加强专业课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很有成效。

3.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体育和音乐一样也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陶冶情操、振奋精神,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作用。体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学、历史、哲学、音乐有密切关系。例如: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内涵丰富、风格各异、刚柔并济,并与音乐融为一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它不仅可以增进身心健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素养和美的表现力,培养高雅的艺术气质。

4.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性格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风险、挫折无处不在,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谁就能适应未来变幻莫测的竞争。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可表现为对体育知识的认识、对体育活动的情感在体育锻炼中的意志支撑,个体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等方面的自信、自强、自制、乐观、豁达、团结协作、顽强果断等方面的品质,体育活动正是获得这些积极情感的效应场所。

4.1对性格的培养

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有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有着特殊功效。假如你觉得自己不大合群、胆小、做事犹豫,你就可选择球类、接力跑和拔河比赛等集体项目,这些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敢打敢拼、沉着冷静、相互协作的能力;反过来经常参加这些活动,可以使过于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人的弱点得到改善,从而逐步培养成活泼开朗、果断勇猛、合群的性格。

4.2对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们对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人们持有不同的态度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也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在体育活动竞赛中更容易培养学生乐观、顽强、勇敢的积极态度。例如:当获得一个技术上的成功时,当在比赛中努力拼搏获得胜利时,就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同时还伴随着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只要不畏艰难,仍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在逆境中奋起直追,则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都将会得到一种虽败犹荣的体验,这将会使人忘记忧愁烦恼,开阔心胸。

4.3对竞争意识的培养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而争强好胜又恰恰是青年在学生时期的鲜明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使学生的好胜心升华为进取心,并为培养竞争意识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各种体育比赛、游戏和教学方法都有鲜明的目标,能最大限度地动员每个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竞争和自我表现中去。

4.4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只有不畏艰难,努力进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才能锻炼出坚强的意志。体育教育在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在体育教学和竞赛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和障碍面前进行自我要求、自我暗示、自我动员、自我控制,每前进一步,每提高一分一秒都必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与障碍,付出超常的意志和努力,而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磨炼不同的意志点,如中长跑可以磨炼练习者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体操运动有助于练习者克服懦弱、胆小,培养沉着果断的意志品质。所以进行长期有目的的体育锻炼能有效锻炼青年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不仅能健体还能育人,它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体育教育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体育教育既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特殊的作用。我们应努力在高校校园里营造一个重视体育、热爱体育的氛围,让体育教育的独特性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篇9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2.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2.1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能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

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事实。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如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小学体育教学本身等。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此因素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小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2.2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

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小学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3.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3.1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

3.1.1物质层面。教师应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

3.1.2精神层面。体育教师应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进行模范评比,以及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

3.2优化课程进程。

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3.3课外活动安排。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3.3.1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如运动会中会培养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养成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

3.3.2教师应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3.4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自己。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4.结语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陈永洪.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写与杂志,2007,(7).

[3]郭培杰.中学体育教改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1995,(4).

篇10

一、创设轻松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

在英语课堂上,很多老师都会设计以Free talk为开头的环节,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总是说同一句话:“Good morning!”会使学生从一开始的满腔热情逐渐变得面无表情,味同嚼蜡,根本起不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上课伊始可以使用活泼些又带有节奏的chant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轻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开始就要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说敢于表达。

二、重视英语朗读、背诵的作用

朗读和背诵是口语表达的基础,没有基础与底蕴是不可能出口成章的。我很重视英语知识的日积月累,一直强调多读多背,多练语感,因此英语早读课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时间的英语早读是很关键的。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的记忆力与精力是一天中最强最饱满的。我每天都坚持下班级认真抓早读,除了对学生起到督促鼓励作用外,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发音、朗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示范和指导。读很讲究,可以分很多形式的读,如当老师大声读时,学生就要小声读,当老师小声读时,学生就要大声读,当老师读快时,学生就要慢读,当然也可以在读时加入一定的动作辅助记忆,总之,读的方式很多。有了大量的朗读、背诵作基础,流利地说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三、重视学生多写、多默对说的迁移作用

虽然英语口语注重说,但是其是建立在会写单词、句型的基础上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应当抓好基础,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生要系统地进行抄写、默写,并逐步提高对写速的要求,克服说英语有口无心的缺点,从而言之成句,言之有物。

四、尽可能地用口语在课堂上交流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定位;意义

1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现状

1.1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

职业教育是为特定职业传授所需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意识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职业所需的人才。职业院校是在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初、中、高级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1.2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

艺术的重要作用是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开启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艺术教育对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在近二十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同时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成为我国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但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问题,当前的职业教育大部分停留在理性的层面,出现过度重视技术技能学习,强调职业能力的培训,同时放弃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成长的情感因素的现象。有的学校甚至仍处于艺术教育的真空地带,不符合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应该是全面的,除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还应有人文素质的教育,不能仅仅偏重技术。

2 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新定位

高职院校中的艺术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不是抽象的美学理论分析,也不是一般艺术院校的纯技法教学,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教育模式。这种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艺术地感觉,又能帮助他们科学地思考。经过这种艺术学熏陶的学生,必将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富有活力和美丽的人格,更富有进取精神。”

体育能使学生体魄强壮;智育能使学生学识广博;德育能使学生思想上进。但对于学生的情感照顾不能空缺,此时的艺术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艺术起源于劳动生活之中,并独立出来,它必能反作用于劳动生产。职业技能同属于劳动技能,因此,艺术教育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具有强化意义。

3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

3.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素质和精神素质等综合素质。然而艺术教育对其有重要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职业知识是指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和人文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职业技能是指人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反复训练形成的能顺利实施某种活动的行为方式。现在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是单纯地灌输职业知识,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致力于把人培养为有用的工具,存在很强的教育功利性;对学生要求则是强制性记忆、周而复始的单一模式训练,使其缺乏自由想象、创造的态度和精神。长久下来很多学生身心疲惫,力不从心,甚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将知识技术融会贯通和记忆。

3.2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潜力是指内在的没有发挥出来的力量或能力也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学习潜力是指一个人“有可能达到的”学业水平,与“现在已达到的”学业水平之间存在可开发的空间。科学研究发现,艺术学习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智力。保加利亚现代心理学家洛札诺夫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暗示教学法,其宗旨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手段的暗示提高学生大脑的兴奋度,充分发挥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开发学习潜力。学生在紧张的科学技能学习之后参与艺术活动,就能转换兴奋中心,使大脑得到必要的休息,而这时的记忆力将比平常记忆力更好,能激发学习潜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3.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指能自我主动的去认识和发现有意义的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方法,并能寻找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必有的素质基础。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相关的专业领域内所具有的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职业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封闭性、学科性、专门化的特点,一味的强调机械性技能训练,使学生的应变能力较弱,视野狭窄,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淡化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的作用在于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作品的欣赏会培养和增加学生的创造分析能力和自由想象空间,获得愉快的精神体验。将这种能力转移至职业技能的训练,能增强其技术分析能力。这样的艺术教育能让学生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还能在技术学习和操作中产生积极的创新冲动,激发创造的活力,从中塑造创新型的人才。

4总结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职院校开设的众多课程中,文化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是授予了学生“鱼”,而艺术教育课程能使学生轻松自然获得“渔”。艺术教育是种活泼的教学形式,能使学生在美感享受中动之以情;在实践体会中晓之以理。寓教于乐的教学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去感受美好事物的独特性以及对生活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珍爱生活,热爱自身职业的美好情操。艺术教育是以美的方式来唤醒和打动人的心灵,将道德内容有机融入形象化教育手段之中,避免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强制性,更积极有效的唤起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想品质修养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0

[2]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篇12

一、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性

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应该是互相信任的、尊重、支持的关系。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取得的一点小小a的成绩小小的进步也是成功,这样会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在我刚开始教学时,上课有的学生经常答非所问,这时我总是大声地呵斥他们,久而久之上课回答问题的学生少了。我陷入了沉思:怎样才能使学生不再害怕,不管对与错都敢大声地回答问题呢?后来在和一位资深的老师聊天时,我将我的困惑说了出来,那位资深的老师对我说:“不妨改变一下你和学生的关系,试着和他们做朋友,不管是课堂还是课后,去做他们的朋友,你会有收获的。”

于是在课堂上我经常对孩子们说的话是:“大胆说,不要怕,说错了没关系。”而且我在课堂上还出一些小错等着学生找出,然后很抱歉地对着孩子们说:“看,老师也犯错了。”这时,孩子们会笑出来,但是我不觉得自己很丢脸,因为那时学生们会觉得老师和他们一样,这样就拉近了我和学生们的距离。在我的班上有个很“特殊”的学生,父母对他没有任何要求。但是我并没有因为他的个人问题而歧视他,在课堂上我经常叫他回答一些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比如口算题,比如数数,他答对后我就在班上表扬他,这时他的自信心高涨,上课也很听讲。虽然他的考试成绩不是很好但是每次只要他有一点小的进步,我都会在班上表扬,现在他经常回家骄傲地告诉父母老师表扬了他,成绩也在慢慢提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很重要,学生有了自信心,就成了学习上的小主人。

二、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低年级的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学习,有的学生学得相当被动。如果课堂上没有丰富多彩的情境,那么课堂将十分地枯燥,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老师应该创设多种形式的情境,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创新中得到满足,在满足中激发新的创新兴趣。

以前我在上复习课时都是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做练习,学生一到复习课就兴趣缺缺,于是在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是不是在做练习时我也可以用游戏链将整节课串连起来呢?于是我做了一次尝试,我将复习课设计成游园会,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十分喜欢游乐园,我以冲关游园的情境开头,所有的学生既兴奋又紧张,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问题,结果一节课下来所有的学生都兴趣高涨,到了下课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很惊讶地说了一句话:“什么,都下课了?”这时我更加肯定情境的创设是多么重要了。在二年级的一节课“比…多(少)…的数”,在课的开头我设计了一道题:“妈妈今年34岁,比小明大24岁,比爸爸小3岁,请同学们算一算小明多大?爸爸多大?”有少部分不动脑筋的学生没弄清比小明大的意思就用了加法,结果小明算出来是58岁,而爸爸算出来是31岁,我接着追问:“小明58岁可能吗?”读清题目的学生哄堂大笑。这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可见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愉快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学得愉快、主动、自觉,并且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低年级的学生可塑性是很强的,如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就等于把他们的创新学习变成了可能。在课堂上要支持学生提出更多更好的新观念,即使是不适当的观念也不要当即否定,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并能表现出创造性。在教学“可能性”时,我在课的开始设计了摸球的游戏,发现在一边摸球一边说的情况下学生学得按部就班,没有多大的兴趣,于是我将试一试的例题稍做修改,设计成超市的转盘摸奖的游戏,学生在转的时候发现三等奖特别多,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很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对班上的同学说:“小朋友们,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转盘。”原以为低年级的学生很难说出原因,结果他们在强烈的好奇心下开拓了思维,很多学生都说出了三等奖所占的地方大,所以转到的可能性就大,而一等奖所占的地方小,所以转到的可能性就小。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思维兴趣情境,学生急切地去寻找答案,就很快地发现了问题并能组织出回答的语言。教学时我将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观察,主动得到了答案。学生的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既获取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篇13

关键词:户外教育 户外学习 自我效能感

1. 什么是户外教育

户外教育在欧美国家受到普遍重视,许多政府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实施细则以保证学校的课程设计中包含户外教育内容以增加学生户外学习的机会。户外教育的概念很广,简单的说指的是发生在户外环境中, 为了户外环境, 关于户外环境的体验式学习【1】。总之,户外教育通常指的是发生在户外的预先组织的学习活动,可以发生在任何的户外环境,活动内容多种多样,如探险课程,历险旅行,远征学习,环境教育,从林学校等。

2. 户外教育的好处

首先,户外学习的体验能强化学生在课堂当中学到的知识。教师通过组织户外活动能将课本中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置身大自然的环境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感知外界事物。与教室中的学习相比,户外教育给予学生直接体验的机会,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突破性进展【2】。

其次,户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户外教育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活动和观察他人参与活动,不断的锻炼各方面的技能。有研究显示,户外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探知,实验,反馈,合作能力方面有着显著效果【3】。同时,学生对户外接触到的事物往往印象深刻,这有助于加强他们的长期记忆。此外,相关研究表明,田野调查和户外访问会强化学生的情感和认知之间的关联,二者相互影响最终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升到更高层次。研究发现,那些在教室课堂中表现很差的学生在户外环境中却能表现很好,他们展示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4】。

第三,户外学习能促进学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些户外探险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自我概念指的的对自己的描述和形容,由对自己的信念和态度所构成,包括对自我的正面和负面的评价。“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差距越小,自我概念越强,差距越大,自我概念越弱。自我概念弱的人没有自信,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倾向于逃避困难,对学习知识没有兴趣。通过户外的探险活动,学生增强了自我概念,对自我有更多正面的评价,变得乐于接受挑战,积极面对困难,会追求学问【5】。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肯定自己的一种信念,即“I can do”的信念,是个人主观的对自我应对事情能力的评价【6】。 自我效能感弱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面对困难往往选择放弃,而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则会尝尽一切办法努力去实现目标。设计合理并有效实施的户外教育活动能够提供学生更多尝试的机会,学生有更多圆满完成任务的经验。这些成功的经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当学生变得自信且快乐地学习时,学习效率会更高。由美国研究机构进行的一项针对户外教育对学生个人技能和社会技能影响的研究表明,户外活动在五个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冲突解决,自尊,合作,领导力,和师生关系。参加户外教育课程的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7】。

3. 户外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研究表明户外教育有诸多好处,但也有人对户外教育有种种顾虑。他们认为户外的环境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将学生置身其中有可能对身体健康不利,一些户外项目有可能让学生受伤,野外环境卫生条件差,学生可能被传染疾病。出于这些顾虑,有些学校建议教师减少甚至取消课程中的户外活动项目,以减少由此可能带来的法律纠纷问题。然而,笔者认为,这些潜在的风险和危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增强安全意识,学会发现和应对危险和困难应该是一个人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学校和家长的过度保护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学生反而应该去对体验户外环境,学会识别和判断危险情况,从而掌握应对的方法,这也正是教育的初衷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因此,不能因为可能发生的危险而完全剥夺学习的机会。

4. 我国户外教育的现状

现代户外教育起源于西方,距今不过100多年,但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普及。英国发起的童军运动,苏格兰成立的第一个外展机构,丹麦首创的丛林学校及第一个户外教育奖项--爱丁堡公爵将,都标志着户外教育的不断成熟和广泛普及。在美国,童军经历会成为升学和入职时的重要考量。在英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户外教育被写入教育大纲,并形成学校家长和第三方的相互监督体系。在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等国家, 法律当中规定了学生应该接受的户外教育的时间和时长。在日本,让孩子接受户外教育已然成为一种公民职责。在中国,户外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调查显示,在一线城市中听说过户外教育的家长不到10%, 其中多数是有海外生活的经历【8】。而目前国内的户外教育机构良莠不齐。很多机构仅仅是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起不到教育的目的。有的只是进行户外技能训练,却不能使其满足社会成长的标准。基于户外教育所能带来的诸多好处,国家应该加强导向作用,让更多国民了解和接受户外教育,帮助中国的孩子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Bell, A C and Dyment, J E. 2006. Grounds for Action: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through School Ground Greening in Canada, Toronto, Canada: Evergreen.

【2】Frumkin, H. 2000.Beyond toxicity: human health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 (3): 234 - 240.

【3】Greenman, J. 2005. Caring Spaces, Learning Spaces: Children’s environments that work. USA: Exchange Press Inc.

【4】Brussoni, M. et al. 2012. Risky Play and Children’s Safety: Balancing Priorities for Optimal Child Development. Public Health 9(3),134-3148.

【5】 张文礼。2013.增强学生的自我概念以处理行为问题及提升学习效能【J】。赤子,282:14-15.

【6】Burns. R.B. 1979. The Self Concept: theory,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 Longman.

【7】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 2005. Effects of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s for children in California. [Online]Aavailable at: http:///si[Accessed: 6 November 2014]

【8】周红伟和傅钢强。2013。我国青少年户外教育开展现状调查及分析【J】。青少年体育,4:12-14。

篇14

一、玉米机械收获的重要性

玉米机械收获与人工收获相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经济效益。使用玉米收获机,可节省成本225-400元/公顷。人工收获损失率一般为5%,而采用玉米收获机收获作业损失小于2%,如产量为9000千克公顷,则可增收玉米270千克公顷,可节本增效677-852元公顷。

2.社会效益。一是大量节省农村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玉米收获是玉米种植过程中最繁重的体力劳动,约占玉米种植投入劳动力总量的55%。一台三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可替代40个以上劳动力。因此,玉米市场实现机械化可大大解放劳动力,缓解农村劳动力匮乏的问题,降低劳动强度;可以使外出打工的农民安心在外,减少误工和往返费用,增加收入;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抢农时,缩短了秋收时间。一个人一天至多收获一亩玉米,而用玉米收获就机可收40亩以上,大大提高了玉米收获效率,缩短了秋收时间。

3.生态效益。秸秆还田,造福社会,加快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玉米收获时,不仅能进行玉米摘穗、剥皮、集穗、装车,而且还能同时将秸秆粉碎还田,加快保护性耕作发展,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减少化肥使用量,防止土地板结。还可以抗旱保墒,增产增收。秸秆还田还可以有效地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既有效地利用了资源,又可以防止环境污染和火灾发生。

二、发展对策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占整个玉米生产工作量一半以上的收获作业,机械收获水平低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应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建立组织,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2.加大玉米收获机扶持力度。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要扩大玉米收获机补贴的区域、规模、类型和额度,即使按30%的比例补贴,也不应该控制上线。省、市、县政府应该配套相应的资金,给予政策扶持,引导和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玉米收获机的积极性。

3.做好示范推广工作。要对引进机型严格筛选,选择引进适应性好、性能优良的机型。并做好示范,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用活生生的典型和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玉米收获机的积极性。通过玉米收获机械化的示范,机械会逐渐增多,面积将不断扩大,也使杂乱的玉米种植行距向机械收获行距方向发展,从而加快玉米机械化收获。

4.逐步完善玉米收获机的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将玉米收获机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生产厂家。生产厂家在综合各方面建议和意见后,要认真总结,加以改正,不断完善玉米收获机的性能,提高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和农民的要求。

5.强化宣传,搞好培训。广大农民对新技术的了解和认识程度是新技术推广的关键所在。玉米机械收获刚刚起步,农民缺乏认识和了解,为此,必须强化培训,搞好宣传。充分利用驾驶员检审、阳光工程、科技之冬等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培训出一批懂原理、能操作、会保养、出了问题能处理的合格机手,提高农民机手使用操作玉米收获机的能力。利用各种媒体、发放宣传单、赶科普大集等形式广泛宣传,会取得显著成效。

6.做好全方位服务。为确保进行收获顺利推广应用。应全方位做好服务。做到技术到位、服务到位、配件供应到位、“三包”服务到位。实行定人、定地点、定任务的三定责任制,抽调技术专业人员进行跟机服务,及时解决作业中的技术疑难问题,并全程进行技术指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