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居家护理概念范文

居家护理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居家护理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居家护理概念

篇1

关键词 压疮 老年患者 照顾者 护理知识

中图分类号:R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2-0053-02

Survey of pressure ulcer cognition of sixty caregivers of patients at home

JIANG Zhongtao, SUN Wei, ZHENG Jiaping

(Huajing Tow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231, China)

压疮是指皮肤或皮下组织由于压力,或复合有剪切力和(或)摩擦力作用而发生在骨隆突处的局限性损伤。患者发生压疮后往往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身体功能衰退,原发疾病加重,生活质量下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有研究表明,发生压疮的老年人较无压疮者病死率增加4倍,发生压疮不愈合病死率增加6倍[1]。为了有针对性地对进行老年患者照顾者压疮防护知识的健康教育,我们对60名居家老年患者照顾者进行了压疮护认知的调查,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6月来中心门诊寻求护理帮助的老年居家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60名。照顾者年龄46~81岁,其中男20人,女40人;配偶12人,子女7人,保姆41人;文盲7人,小学26人,初中18人(初中及以下文化占85%),高中6人,大专及以上3人。

患者60人,其中男27人,女33人;年龄65~84岁;第一诊断为脑卒中29例,冠心病21例,高血压10例。曾发生压疮25例(42%)。

1.2 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咨询专家及预调查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共3个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照顾者的基本情况和患者疾患、及是否发生过压疮;②压疮知识,为10个条目,包括压疮基本知识和防护知识;③压疮防护知识的获取途径。

2 结果

2.1 照顾者压疮护理认知调查

照顾者对压疮护理知识的了解总体较差,答对率最高为压疮概念,为60%;最低为压疮预防,仅23%(表1)。

2.2 照顾者压疮知识主要获取途径

照顾者压疮知识主要获取途径主要来源于医护人员(92%),其次为知识讲座(58%,表2)。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居家老年患者照顾者大多数未受过专业知识培训,压疮知识普遍缺乏,对危害认识不足。压疮不仅影响原发疾病的恢复,甚至导致身体状况恶化或者死亡[2],压疮的发生、发展与患者及家属掌握的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的多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3]。照顾者在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压疮知识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压疮的防治效果。

目前,我国社区医疗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医护人员的日常健康宣教工作缺乏系统性,往往更注重疾病的治疗,慢性病老人出院后一般只进行院外随访,很少对其照顾者进行护理指导。调查显示照顾者的压疮护理知识92%主要来源于医护人员,因此,可开设社区护理门诊,对照顾者提供护理知识与技巧,定期给予居家照顾者压疮防护相关知识的指导与帮助,或以知识讲座、经验交流等多形式多途径进行教育和传授,提高照顾者的护理质量。要注意照顾者上岗前、更换照顾者、更换生活环境时的健康教育[4-5]。

参考文献

[1] 张世民. 压疮研究新进展[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5, 14(5): 193-195.

[2] Reddy M, Gill SS, Rochon PA. preventing pressure ulcers: a systematic review[J]. JAMA, 2006, 296(8): 974-984.

[3] 徐蕾, 姚丽文, 侯黎莉, 等. 老年患者家属压疮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护理干预[J]. 上海护理, 2006, 6(4): 38-40.

[4] 房秀梅, 段冬霞, 张小林, 等. 老年病人的特殊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09, 23(增刊2): 84-85.

篇2

“我们有护理中心、养老院提供给老年人,”罗杰尔·斯通是英国罗泽海姆市镇议会议员,他说:“我们的养老机构给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现在还没有太多的抱怨。”是居家养老还是去养老院?斯通先生介绍,英国人也为这个伤脑筋,问题是年轻人不太愿意与老年人生活在一起,他们希望生活得更有乐趣。

一位比利时的女士则说:“现在夫妻双方都要上班,必须出去工作,否则生存都有困难,这种情况下虽然父母老了,但我们也不可能停止上班去照顾他们,所以建立大量的老龄公寓,让老人们一起在那儿快乐地生活,这对子女和老人都是件好事。”

巴西:社区养老更经济

来自巴西圣保罗社区大学护理部的科莱格尔女士认为,“空巢”已经成为广泛的社会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社区医疗服务。“老人还是习惯待在自己家里,所以在社区附近建立起低成本的诊所、药店对老人的养老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还培训了很多护士专门给老年人提供服务,这种住在自己家里,需要时就叫护士的做法比去养老院的费用低很多,让老人既待在了自己家里又获得了看护。”另一位来自非洲的女士则直言,在不少非洲国家老人的养老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中国:“一碗汤”的距离最好

虽说养老是个世界性难题,可是各国的国情全然不同。当非洲人还在为老人的基本生活所需寻求资金来源时,中国人考虑的并不是这些。

在这次城市论坛上,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原建设部房地产业司司长张元端就站在老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亲情社区”的概念,将老年公寓盖到住宅小区里,让老人与子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形容两代人不住在一起又很靠近的距离)。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关牧村也提交了一个提案,建议国家要建立相关机制,并拨一些资金,建立居家养老、敬老院并存的社区。

调 查

想住养老院的不到一成

在前不久召开的江苏省新时期人口老龄化对策高层论坛上,省老龄协会披露了“南京退休人员养老方式调查”结果:

92.37%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7.63%的老年人选择“住养老院”。

篇3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global aging problem is more serious. Because of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becoming old before getting rich in China, aging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y drawing on the family endowment mod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y taking Hefei city as a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family endowment in Hefei city and the first family endowment item: the Taiyangwan apartment for the elderl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ve proposal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family endowment mode.

关键词: 老龄化;居家养老;合肥市

Key words: aging;family endowment;Hefei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327-03

0 引言

全球人口快速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1]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1 我国老龄化进程及居家养老模式现状

1.1 我国老龄化进程 国际上通用的老龄化,是以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0%作为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2]

通过查阅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的《1982-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和老龄抚养比表》,结果表明,1999年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达已到8.9%,老年抚养比更是达到11.9%,老龄化程度严重加深。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的《各地区年龄结构表》的结果来看,65岁以上人口比例,发达地区只有广东省略低于7%,其他地区只有、青海、新疆、宁夏等四个偏远地区低于7%。因此,我国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1.2 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现状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养老模式大多数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即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所需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照料。然而当前及未来中国都会普遍出现“421”甚至是“4421”家庭结构,出现了高龄化、小型化趋势,逐渐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空巢老人”的家庭问题普遍出现。居家养老服务是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于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籍、文化娱乐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和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内学者对居家养老的概念给出各种观点,其中,赵晓征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人在自己或子女的住宅中居住,但并不意味着由家庭成员来全部或主要承担养老责任,“家庭养老”必然对应着“居家养老”,但是“居家养老”则不一定是“家庭养老”。[3]

自从我国开始提出居家养老模式后,很多地区都开始探索和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是都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可推广的示范模式。下面就介绍几种典型的国外居家养老模式。

2 国外居家养老模式介绍

早在20世纪,欧洲国家最先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进展速度平稳而缓慢,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社会问题。

2.1 西方国家居家养老模式 在西方价值观的背景下,大部分父母在子女成年后都是与子女分居,在这种观念下,大部分养老问题都是要靠社会保障以及老年社区服务等来进行解决的。

2.1.1 美国的居家养老服务是依托于社区由政府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服务,以老年人医疗保险的全面医疗照顾项目为基础,形成一个面面俱到的照顾计划,为老年人提供了包括急性照顾服务、看护服务、初级医疗照顾、住院治疗、护理院照顾,以及预防性的、恢复性的、治愈性的和护理性的服务等在内的所有相关医疗服务。[4]

篇4

    1.护理诊断与美国护理实务分类系统

    目前美国护士学会(ANA)已经认可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如下:

    1.1NANDA护理诊断分类系统。

    1.2lowa 的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果分类系统。

    1.3Saba(Georgetown) 的居家健康护理分类系统。

    1.4Omaha 的社区护理分类系统。

    1.5Ozbolt's的病人护理资料分类系统。

    1.6手术室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分类系统。

    其中,社区护理分类系统和居家健康照顾分类系统,应用于社区和居家护理的护理实务领域。NANDA 的护理诊断和Iowa的 护理措施分类(NIC)和护理结果分类(NOC)则较多地在医院护理中应用。上述1.3、1.4、1.5、1.6的每一个护理实务分类系统,都包括了护理诊断分类、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果分类。

    Iowa的护理措施分类(NIC)有基本生理、复杂生理、行为、安全、家庭和健康服务系 统这6个范畴,下属27个类别,共计433项护理措施。Iowa的护理结果分类(NOC)已经建立 了190个评价项目,是一个对在护理作用下的病人结果的综合分类系统,每一个结果都描述 为一个可以测量的动态概念,包括定义、测量表和参照基准。NIC和NOC都是已经相对应地和NANDA护理诊断进行联系的,使这3个分类系统可以相互接连,成为统一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由于不同护理实务领域中的服务对象不同,所出现的与健康有关的问题也就不同,因此 ,护理诊断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群集”现象。也就是说,不同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包含了不同的护理诊断及其分类。例如,在美国的社区护理机构常应用的Omaha分类系统分为4个范畴 ( domains ),下属44个病人健康问题;居家护理机构常使用的分类系统HHCC分为20类,下属147个护理诊断。

    2.国际护理实务分类系统(ICNP)

    国际护士会(ICN)认为护理专业需要一种国际共通的语言,以求统一;1989年开始组织“国际护理实务分类系统(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Nursing Practice ICN P ) ”的研究和发展。ICNP是包括护理现象分类( Nursing Phenomena Classific ation ) 、护理行动分类( Nursing Actions Classification )和护理结果分类( Nursing Outcomes Classification )的统合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目的是用护理的专业语言叙述和记录临床护理实务,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一个科学的基础,同时它本身作为一套护理专业语言和分类系统,也便于将护理资料纳入当今健康服务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

    护理现象分类目前主要是指护理诊断分类。护理现象是一个外延比护理诊断更大的概念。人类之所有与健康有关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广阔的现实领域。疾病诊断和护理诊断这两个分类系统,分别描述了该领域中不同的健康问题,而且都处在发展的进程中。ICN认为,现有疾病谱尚未涉及的健康问题,都有可能属于护理现象,正等待着世界各国临床护士和护理科学家继续探索性和开拓性的科学认识。

    1996年的ICNP第一版本( Alpha version )发表后,在美、欧、亚共有19个国家给予了 回馈和参与。目前,欧洲的许多国家正在加紧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的分类研究。他们依据ICNP开发临床护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以使欧洲各国的基本护理资料具有可 比性。1999年新近出版了ICNP第二版本( Beta version ),ICN希望有更多的国家进行研究。

篇5

最需要:专业有爱的陪伴

老赵已经90岁了,独居的他不慎摔伤,自理能力迅速退化,步履蹒跚,日渐虚弱。女儿赵女士选择了一家名叫北京积善之家养老集团(以下简称积善之家)的照护服务。积善之家派遣专业照护师小黄上门为老人提供陪伴服务。

老赵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握着小黄的手,颤颤巍巍、小心翼翼地走下单元门口的九步台阶。平时几十秒就可以下来的台阶,老赵和小黄第一次却用了5分钟。

经过几次磨合,老赵信心满满,可以放心和小黄顺利地走到家附近的公园,一起开心地舒展筋骨。小黄提醒老人该回家吃饭了,老赵像贪玩的小孩一样向小黄哀求:“再玩一会,还有3分钟呢……”

“他太需要有人陪伴了,因觉得自己拖累儿女,老赵早先还产生了厌世的情绪,常任性地从阳台向下大幅度探身,暗想索性一了百了。”接触久了,老赵把心事向小黄和盘托出。

每天的按摩和调理,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康复和照护,老赵腿脚利索多了,逢人还会小小的得意一下:“我现在跟刚退休那会一样健康!”女儿赵女士眼含热泪向照护人员道谢:“太感谢了,你们的上门服务帮了我大忙,这是最切实的居家养老。”

最欠缺:对照护者的尊重

以朝阳区、东城区、海淀区的各社区为核心,积善之家为周边社区老年人提供上门养老服务。积善之家养老集团董事长李巍介绍,各服务站推出“关爱储蓄存折”,老人购买等价的服务时间,在这些时间内,自主选择服务内容。

服务站内设立老人活动区域,定期开展娱乐活动,开办老年大学,丰富社区老人的业余生活,每周五的手机电脑教学课程深受社区老人的喜爱。

“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老提法、新概念。”李巍对记者说,“很多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不了解,养老服务业也存在很多误区,老年人对待养老照护员也不尊重等。有老人对待照护员无理挑剔、颐指气使,其背后的心理俨然是一个顾客,一个消费者,一个花了钱就要得到绝对优质服务的上帝。所以,居家养老也严重存在服务人员紧缺的问题。”

积善之家养老集团成立5年来探索出一条“预约式养老服务”的新模式,在配合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实现自负盈亏良性运转。

2008年,李巍从汶川震区做志愿者开始,带领企业坚持了10年的公益服务,并把大量社区公益活动转向慰老服务,在多达上千次的服务中发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社会上有太多的服务号称“居家养老”,实际在做各自的推销和广告。真正上门服务老人的居家养老却没有多少人做,原因无外乎是居家养老观念陈旧、经营举步维艰、养老服务业教育不足,主营居家养老的公司做不了半年大多停业关门,这是居家养老在国内的真实写照。积善之家的居家养老,仅在“生活照料”这一项中,就包含诸多细节,这其中包括助洁、助浴、助医、术后护理、压疮康复、床上擦浴、床褥更换、翻身更服、出行陪伴、送餐上门、上门理发、喂饭喂药指导、陪同外出、陪同购物、娱乐陪伴、驻家照护、专业除螨、适老无障碍设备安装等,可谓细致入微。

2016年8月30日,北京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划》指出,北京市正处于中度老龄化时期。北京全市常住老年人口340.5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5.7%。平均每天净增500余名60岁以上老年人,净增120余名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同时预计,到2020年北京全市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380万,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城六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三分之二,老年人口比例为24.7%。

面对如此庞大并且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另一个严峻的现实横在眼前――养老机构捉襟见肘,养老服务陈旧落后。

最迅速:午夜电话,

促使社区医养结合先行一步

另一个社区的一幢楼里,一位母亲同样享受着积善之家的特殊照护服务。2016年7月16日凌晨两点,常来服务站的葛老太女儿来电,说老人突发心绞痛,女儿不知所措,找积善之家工作人员求救。接到午夜电话,值班照护员鞋都没来得及穿好,拿上急救箱火速赶往葛老太家,紧急查看后基本判断老人是心梗,给老人口服速效救心丸,并迅速拨打120,将葛老太送到医院。医生的一句:“就差10分钟!否则人就救不过来了。”让所有人都惊出一身冷汗。事后,服务站把葛老太的女儿请来专门培训了急救常识。

李巍说:“很多人认为请个保姆就可以在家养老了,但医疗服务在居家养老方面最为急需。家有老人,儿女家属至少要掌握心肺复苏、中风应对、外伤急救、烧伤处置、海姆立克急救法等这些基本技能,而换鼻饲管、防治褥疮等日常护理问题则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

作为照护服务具体提供者,李巍表示,积善之家照护模式中体现了医养兼顾的概念。

目前积善之家申请开办医疗机构的服务项目已经获批,安贞街道的服务站内设将护理站,目前已经签约百余名医护专家,能为附近社区老人提供社区医疗服务和助残服务。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7智汇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上,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透露,将引入社会力量的社区护理站,构成北京的居家养老服务医疗平台。作为养老服务企业,积善之家可谓先行者。

最震撼:用真诚的心做养老

2015年5月1日,《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正式施行,这标志着北京市将把居家养老放在与机构养老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积善之家的团队服务于北京多个区县的街道、养老院,仅安贞里服务站就覆盖周边9个街道,共47个社区,近30万老人。他们对老人认真细致的服务,不但赢得了周边老人的赞誉,更将养老技术智能化。比如在适老化改造方面,他们总结出老人扶手安装高度的“积善标准”,这个数据就来自于对辖区内老人大数据的管理。

全国各地100家省市地区的老龄委、养老机构曾陆续到积善之家“取经”,积善之家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被西安、沈阳、广州、南宁、太原等多地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套用,有效并标准地服务着各地区老人。

篇6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how science, properly solve the increasingly large number of elderly pension problem is national and social reality must be faced. In this paper, our country and the traditional family pension model has been initially established home care and institutional care model and pattern of a certain size,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fferent pension model and problems, propose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and ideas strategy.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机构养老

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pension mode;home-care for the aged;institute pension

中图分类号:C913.6;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90-03

1 国家养老政策的演变及养老模式现状

1.1 国家养老政策的发展及演变 1996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颁布施行,该法指出,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同时强调,要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发扬邻里互助的传统,提倡邻里间关心、帮助有困难的老年人,鼓励和支持社会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此后根据我国养老事业的实际发展情况,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2008年民政部《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2013年7月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其中对老年人权益的界定及保护更加明确具体和完善。正是这些法规和政策的施行逐步将养老服务推上了专业化、规范化的轨道。

从这一列有关解决养老问题的政策和法规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养老问题的相关政策导向,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1.2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中国最传统的养老模式,即养老的物质需要和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员提供。老年人家庭照顾主要是指来自家庭成员对老人的照顾,家庭成员包括了老伴、子女、子女的配偶、孙子女和老年人的兄弟姐妹等亲属。[2]在老年人的亲属中,子女是照顾老年人的主要力量。我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来看,一直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大家认为子女照顾父母天经地义。另外,老人在家庭中养老,处于一个熟悉的环境之中,家人从精神上的关怀和生活上的照顾更能让老人享受到天伦之乐,其养老生活质量也会更高。

1.3 充分发挥政府及社区功能的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是针对家庭养老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是指社会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养老模式。就其定位而言,社区居家养老是“福利多元化”在老年人福利领域的体现:社区通过整合社区资源、联系基层政府组织、协调家庭与社区之关系,为社区内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系列服务。[3]居家养老模式主要以社区为依托,这种方式让老年人并不脱离自己熟悉的居住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又能享受到社区养老服务。这种模式既可以避免社区资源的浪费,又能解决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社区居家养老有一定的市场参与性(如购买服务),但福利性是其主要特色。

1.4 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一种,就是以养老机构为主导,为老年人提供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方式。机构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起到一个托底的作用。它主要是为一些无依无靠的老人、还有一些家庭困难,无力抚养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社会上其他一些需要机构养老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使机构养老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选择。[4]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各个地区都纷纷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成立了由政府投资主导的养老机构,也有民间及社会组织成立的养老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人的养老需求。机构养老方式的优势在于:养护结合,服务专业化;老年人集体生活可以互相交流,排解孤独;可以减轻子女照顾负担。而劣势在于:老年人离开了熟悉的居住环境和人际关系网络,需要重新适应环境,重新建立人际关系;亲人的精神关怀减少;养老成本高,需要额外支付基本生活设施租赁费用;有些养老机构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要求较高。

2 不同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家庭养老模式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困境。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独生子女人数已突破1个亿,随之产生了家庭规模的缩小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自我服务功能不断受到冲击和削弱,这些都导致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5]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独居老年人问题、留守老年人问题、空巢老年人问题、高龄老年人问题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有一定的关系。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户均规模3.16人,较改革开放之初的4.61人下降了31.5%;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3]由此可以看出,老龄化的问题是刚性存在的,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趋于弱化。

2.2 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这种养老方式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张卫东认为:“居家养老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有人文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的社会环境。缺乏心理沟通和精神抚慰的‘空巢家庭’,不符合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家’的概念涵义”。前已述及,目前各地开展的居家养老模式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但在探索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职责边界不明晰。我国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尚处在政府扶持推动阶段,因此政府参与到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这虽然有助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内涵窄化,政府的行为及宣传使人们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就是政府购买服务,实际上政府购买服务仅限于自理有困难的老人,主要是城市的“三无老人”。政府的过多参与造成家庭照料期望移植政府,加重了政府负担。另外还存在政策不完善,监督不到位,规划滞后等问题。

二是资金短缺。一方面,由于社区养老服务具有社会福利的刚性,社区养老服务支出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资源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这两方面因素都会导致主要依靠民政部门投入、部分来自福彩资助的传统筹资模式面临困境。只有解决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问题,才能维系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提供、人员培训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所需的资金。

三是服务队伍建设乏力。近年来虽然各地都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但从服务人员的素质、数量还是服务质量,都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就全国而言,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普遍缺乏,有的社区甚至根本没有建立志愿服务站。从志愿服务的管理上看,大多数社区缺乏量化的评估体系和长效激励机制,志愿者更多是基于道德的考虑而进行无偿服务。从业人员接受专业培训不足,这直接制约了居家养老的进一步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2.3 机构养老模式 多年来,各地区都投资兴建了一些公立养老机构,民间投资也逐步加入进来,设立了一些民营养老机构。但在运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家叫汇晨老年公寓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政府投资9千万元,购买房产和装修,200个床位,目前入住80个老人。[6]这样的问题在各地养老机构中都有反映,部分养老机构经营陷入困境,难以为继。机构养老中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不高,想入住的老人却无法入住。这是因为收费低的公立养老机构配置不足,民营养老机构收费高。

二是老年人护理职业尚未纳入国家职业规划,从业人员的职业地位低,护理人才十分短缺。

三是机构养老的类型单一,功能雷同,不符合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由于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财政投入力度有限,导致了养老机构未能全面、快速的发展,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导致老年人缺少归属感。

四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养老机构的经营能力弱,难以盈利。我国的公办养老机构一般建筑设施较好,配套比较齐全,而民办养老机构一般规模较小,在机构设施上的配置较差,缺少相应的医疗服务条件。

3 对现有养老模式有关问题的思考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较西方国家要晚一些,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遇到挑战时,相关的问题才开始受到重视。有别于家庭养老模式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模式在政府、社会组织的推动下开始起步、探索。但也走过了较长的一段路,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不同养老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措施,逐步解决问题,完善养老模式。

3.1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法律法规,做好资源整合 养老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需要中央结合全国的实际情况,适时做出统一规划设计,指导全国的养老工作。在法律法规方面,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健全、细化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保障老年人养老的合法权益的力度,充实有关医疗保险的内容,以调整各类社会成员的关系,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方面起到切实的作用。在资源整合方面,要协调好民政、妇联、工会、文化教育、劳动人事及企业等各部门,统一组织和管理,打破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养老服务资源等方面的条块管理,整合民政、国土规划、卫生及社会保障部门的资源,落实对老年人权益和老年社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3.2 加强养老行业职业规划,培训专业人员,提高护理水平 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对专业护理人员的需求量很大。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做好这一行业的职业规划,让护理工作成为一个为政府、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给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发展及上升通道,吸引更多的人从事专业的老年人护理工作。在这一点上德国的校企合作培养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在德国只有30%的人进入大学学习,70%的学生直接接受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校学理论的时间只占30%,而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的时间占到整个学业时间的70%。[4]德国养老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学校负责颁发理论课程合格证书,企业(养老机构)负责颁发实践课程证书,学校校长兼任养老机构院长,养老机构院长兼任学校校长。这样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出医院式管理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教育研究优势。

养老专业化人才在职业化的发展模式下,其队伍会逐步壮大并趋于稳定,解决在一线护理老人过程中存在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女性多,男性少;专业教育背景和训练不足,缺少护理经验等问题。

3.3 加强互助,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 在充分发挥社区功能的居家养老模式下,以社区内居民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社区多层次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在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要注重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充分借鉴“道德银行”、“时间储蓄”和“老年生活互助”等富有特色的管理方式。通过量化评估志愿者服务的时间和绩效,激励和吸纳更多志愿者参与服务。这种通过社会信誉来保障的志愿服务机制比单纯依靠个人道德来维系的机制更具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另外要充分发挥社区内老年人自身的作用,互帮互助,让社区内身体健康老年人发挥余热,社区加强管理与引导,让老年人在帮助他人过程中获得快乐感和认同感,在这方面我们可学习台湾在社区义工管理方面的经验。

3.4 加大扶持机构养老力度,提升养老机构管理运营水平 机构养老作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养老模式,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调研,合理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老年人需求建设规模相当的公立养老机构;另外要努力扶持民营养老机构,切实落实好国家的税费优惠政策,各类养老机构要实现与居民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同价;要落实土地供应政策和医疗服务政策,鼓励在养老机构内设置或合作设立医院、门诊等医疗机构,同时要加强政府投入,多管齐下,加快推进我国养老机构建设,整体提升我国的养老机构建设和养老服务水平。

在养老机构管理运营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树立养老服务产品观念;重视老人的需求,增加服务品种,提升服务的功能;努力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实现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特色化。养老机构要以自己的品质环境和品质服务取胜。坚持做好环境卫生、服务态度、护理工作、设施设备和伙食水准等各个方面的细节工作。合理收费,让有入住需求的老年人能入住,住得起,住得舒服,安度晚年。

4 结论

在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随之产生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模式对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针对这些尚处在发展中的养老模式,政府应加强管理与引导,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分担,对制度进行科学的分层与设计,充分利用覆盖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有利条件,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实现我国养老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CCTV-13 《共同关注》,2013年12月.

[2]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3]张奇林,赵青.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4]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篇7

关键词:居家养老;非营利机构;保障机制

一、居家养老的意义和民间非营利机构参与服务的必要性

居家养老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种服务形式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能够满足老年人在家安度晚年的心愿,对于解决“空巢老人”、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指引下逐渐成为我国将长期坚持的养老方式。

二、我国民间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分析

(一)我国民间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民间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刚刚起步,政府和社会对其的关注也仅处于萌芽阶段,民间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很多难题,这导致许多民间非营利机构不愿投入居家养老服务产业或持观望态度,从而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总结我国民间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民间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不具有可持续性

当前,非营利机构的资金来源极为有限,政府仍然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强大投资者,老人付费、社会及个人的投资极少。首先,社会捐助受企业事业单位、个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且不是所有的民间非营利机构都可以接受社会的捐助。其次,非营利机构通过提供有偿服务的收入受社区有需求的老年人的数量影响较大,当一地区老年人收入较低或不需要非营利机构提供服务,依靠有偿服务收入的非营利机构将很有可能无法运作。综上所述,非营利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和社会捐助的收入有限且波动性大,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运行中的资金难题。

2.社区资源整合不完善,服务范围较窄

现阶段民间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在社会资源整合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专业护理人及志愿者才确乏。一方面,在众多的非营利机构中,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多为四五十岁的下岗人员或者农村务工人员,他们文化素质偏低,缺乏专业服务知识。另一方面,一些具备专业护理知识、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才,由于受到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不愿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造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无法为居家养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其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很多社区并没有基本的健身器材、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等。

(二)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居家养老服务方面面临的问题存在于资金、社区资源整合、风险管理等各个环节。假如我们不考虑整体利益,仅是对这些漏洞一个接一个地去补,尽管这些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解决症结,但是政策之间的不衔接、整体布局的缺失,会阻碍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产生更多的问题。然而,如果有一套完整的保障机制,各个环节前后衔接,互相兼容,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治理和保障都以其为导向,结合实际情况,有取舍地借鉴,这将会提高效率,提高民间非营利机构积极性,加速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步伐。

首先,我们的保障机制进行概念界定。“保障”顾名思义是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的某种意义上的交互动态的有限支撑和支持;“机制”一词最早为物理学和机械工程研究领域中的概念,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后来引申到管理学等多门社会学科中,其内涵演变为一个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因此,在这里我们将保障机制定义为,为保障管理活动顺利进行而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组织安排。

其次,我们针对建立保障机制的必要性进行理论探讨,这里,我们从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性、“顶层设计”有利于解决涉及多方利益的社会问题两个角度阐释。

第一,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具有一定的公共性。非营利组织可以去填补由市场与政府遗留下来的空白地带,使整个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有效地满足,多元性的文化得到保留和发展。然而民间非营利机构在居家养老服务中面临瓶颈,其中资金来源不充足、员工不具备养老服务专业素质、服务对象潜在风险难以转嫁等问题最为突出,制约了非营利机构的发展。

第二,居家养老服务自21世纪引入我国以来出现了不少问题,各地也纷纷采取措施,但是由于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既是我国的新生事物,同时又涉及民间非营利团体、老年群体、政府基层组织、社会公益组织等多方利益,如果缺少从高度出思路、从顶层俯瞰全局,形成一揽子的改革方案,居家养老服务的进展势必会有犹豫和徘徊。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B].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

[2]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B].中国民政部,2010-6-10.

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照顾探析

Agedpopulationandcitycommunitycarepatternanalyse

XuZu-rong

(HangzhouAcademyofSocialSciencesHangzhouZhejiang310006)

Abstract:Underagedpopulationoftheglobalagedbackground,communitycarebecomesakindofmainstreamgraduallyliveinretirementpattern.Theagedpopulationofourcountryandold,familycareweakfunctionmelttomakethedailylifeaccommodationproblemofoldpeopleprotrudingshow,developingcitycommunitycarehavebecomecommonrecongnition.Thispapersuggeststhroughcaretheanalysisofdemandforthedailylifeofoldpeopleonthebrieffoundationofelaboratingcommunitycaretheoryandoriginthatnow,ourcountryhashadthebasicconditionthatdevelopscitycommunitycare,preliminaryexplorethegoalpatternofcitycommunitycaredevelopment.

Keywords:theagedpopulationcommunitycareanalyse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膨胀,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全社会对老龄问题更为关注,其中老年人口的养老护理问题更是所有老龄问题的热点与焦点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1.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凸显

由于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极为迅猛。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6299万增加了2512万,比重比1990年的5.57%上升了1.39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已从成年型步入了老年型。[2]杭州市“四普”时,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总量为61.8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61%,“五普”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4.3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26%,预计到2010年将达总人口的16.90%,到2020年将增长到24.99%,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根据预测,在2030年左右,杭州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达到高峰。[3]

人口老龄化会增加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顾的需求程度:就个体老化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心理功能会逐渐衰退,甚至会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从而降低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就会提高。与人口老龄化如影随形的人口高龄化会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越发凸显出来,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老年人超过75岁以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会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往往就会下降,从而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日常照顾、生活护理等各种服务的需求。

2.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

在整个老年人的照顾系统中,虽然家庭是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需求的主体,但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家庭照顾能力已经受到严重削弱。

(1)从家庭的结构和规模来看,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正在日益减少,而由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主体模式。从全国“五普”数据来看,有80.23%的家庭户为四人及四人以下户。[4]杭州市家庭户均人口由“四普”时的3.35人下降到“五普”时的2.98人,减少了0.37人,比全省平均数2.99人、全国平均数3.44人分别少0.01人和0.46人;一人户和二人户的比重分别由“四普”时的8.29%、14.59%提高到“五普”时的13.13%、22.33%。[5]

(2)由于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护理功能日益削弱。庞大的老年人口加上在21世纪必须面对的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变化(“四二一”的家庭人口模式),以及仍在完善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了固有的家庭养老模式。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年父母可能不再与他们的成年子女住在一起。居住上的代际分离倾向虽然并不一定妨碍成年子女照顾父母,但地理上的隔离在客观上会给成年子女照顾老人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家庭规模小型化致使家庭内能够照顾老人的人手减少,每个家庭成员照顾老人的负担将会加重。

(3)从家庭照顾者的状况来看,许多调查发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顾者主要是配偶和子女,但提供主要照顾的老年配偶本人的健康状况也十分令人忧虑。[6]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上作为照顾老人日常生活主力的女性已大规模地加入了劳动市场,这使女性为老人提供的照顾越来越少。此外,工作的流动性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不少子女陷入了“事业人士”的社会角色和“孝顺子女”的家庭角色的冲突,许多子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根本无暇照顾老年的父母。

3.养老护理服务的社会化水平滞后

社会养老护理机构在现实中并不受老年人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是大多数老年人希望在家养老护理;二是社会养老护理机构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养老护理条件好的收费就高,而条件差的服务质量又不好。许多调查显示,老人一般只会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身边又无人照顾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去养老护理机构,只要不是迫不得已,首选的还是家人照顾和社区上门照顾。[7]

二、社区照顾的概念与起源

1.社区照顾的概念

“社区照顾”在西方国家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概念。苏珊·特斯特认为:最广泛的社区照顾,包括室内保健、居住地保健和福利机构服务、家庭外医疗服务、日间照管服务,以及有助于保证老人生活质量的社交的、休闲的和教育的设施等等,换句话说,社区照顾包括了对居家老人的所有照顾。[8]

在完整的意义上,社区照顾是“社区内的照顾”(careinthecommunity)和“由社区来照顾”(carebythecommunity)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由政府、社区甚至市场化的企业等各种非营利和营利的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也包括由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务。我们可以将“社区内接受照顾”看作是动用外来的专业人士提供的正规照顾,而“由社区负责照顾”则是依赖家人、朋友、邻居及社区内支援者提供的非正规照顾。理想的“社区照顾”应该能够同时融合“社区内接受照顾”及“由社区负责照顾”两种概念及策略。[9]

本文将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界定为: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包括建立和发展老年福利设施、开展居家照顾、日间托老服务等一系列的照顾项目。包含两层涵义:①不使受助者脱离他所生活所熟悉的社区,在本社区内进行服务;②动员社区力量,运用社会人际资源(包括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即社区支持体系开展服务,终极目标是协力让受助者尽量维持在社区内,过最大程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

2.社区照顾起源

社区照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最初是针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住院式集中照顾,较好地解决了被照顾者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政府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同时由于使他们脱离了长期生活的社区,精神生活难以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开始逐渐改变住院式照顾,推行社区照顾。社区照顾使被照顾者能够像正常人那样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里生活,而不再产生被抛弃感,从而受到了普遍欢迎,成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保障的一个范例。

英国社区照顾模式的变化与发展,与西方福利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普遍反思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基本一致。随着福利国家政府对福利给付系统与服务系统庞大开支的不堪重负,以及来自意识形态观点对福利国家的批判,越来越多的私人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参与提供社会福利产品和服务的行列,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的给付与服务方式开始采取与私人的、营利性组织合作。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提高,有服务需求的人群越来越多,服务体系运转的资源就成为重要的问题;而节约资源的最好方式就是正规与非正规的服务的结合,市场与非市场的运做的结合,这就是“混合福利经济”(mixedeconomyofwelfare)的核心内容。[10]“混合福利经济”意义上的社区照顾是“由社区负责照顾”,提倡志愿、非正式与商业部门共同负起照顾的责任,主张志愿部门与地方政府应扮演主要角色,特别在许多地方政府没有责任提供的方面,志愿服务部门是最主要的提供者。1980年以来,英国社区照顾政策日益完善,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服务框架,其基本精神是经济效益与管理,主张福利产品的供应可以来自四方面:国家、家庭、商营部门和志愿机构。

三、发展城市社区照顾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社区照顾模式的现实意义

强化社区照顾服务功能,建设和发展社区照顾,对于我们“未富先老”的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依托社区构筑养老护理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等特点,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因此,社区照顾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解决老年人养老护理问题的最佳途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完善社会养老护理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社会保障事业近年来虽有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大量增加的照顾需求,其养老护理规模和能力又显得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老年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现有社会养老护理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要求。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也要由社区来承接。因此,社区照顾是我国社会养老护理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3)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完善的社区照顾服务应该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职能,而不是单一的养老护理。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养老护理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和道义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护理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使社区老人在一种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安度晚年。

(4)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措施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铃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养老护理福利事业。即使在属于较发达地区的杭州市,近年来养老保险基金也出现了收支结构失衡与有效支付能力下降的现象。养老保险基金的储备期越来越短,社会养老金的支付面临“空洞”的危险。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就是在设计“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时,没有考虑到巨额的转制成本。目前是由“统帐”制度中社会统筹部分的保费收入来消化,用现阶段的资金去完成原来现收现付的目标,去支付已经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实际造成了“空帐运行”的现象,即转制成本的填补实际上还是来自于代际之间的转移。这无疑损害了就业者的利益,产生双重负担,显然与“统帐结合”的养老模式设计的合理性相违背,也无法来应对杭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对社会保险制度的需要。[11]强化社区为老服务功能,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同时也为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社区照顾模式的优势

社区照顾模式的优势体现为功能的全方位性、资源的多元性及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1)社区照顾功能的全方位性

社区照顾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护理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一是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二是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三是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四是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

(2)社区照顾资源的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照顾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护理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化照顾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护理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护理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照顾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护理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社区照顾资源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

(3)社区照顾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社区照顾根据老年人的具体生活状态、条件和需求,合理分配资源,规划设施,择取方式。

社区照顾的“家”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概念,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居住条件好、子女照料较周到的老人在家中养老护理是居家养老护理;居住条件差、子女照顾不好或是失去亲人的老人,由社区向他(她)提供具有家庭氛围的养老护理也应归属于居家养老护理的方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较强的老人,不愿麻烦或“连累”子女、亲人,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设施良好的社区照顾场所中摆脱家务牵累、休闲养性、安度晚年,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居家养老护理方式。本着以老人为中心的原则,养老护理方式的择取不必固守不变,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从根本意义上应该确定的是,社区照顾模式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备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护理和精神养老护理条件的社会环境。

3.基本健全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社区照顾理念逐渐演绎为我国政府对老年人社区养老护理导向的一些前瞻性思考和计划。1993年8月,民政部等14个政府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该文件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建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网络;85%以上的街道兴办一所社区服务中心、一所老年公寓(托老所)、一所残疾人收托所和一所以上托幼机构。目前,全国城市街道一级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和托老机构的计划基本实现。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启动制定并下发了“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该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是:在3年时间内,从中央到地方,民政部门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的福利金(约40—50亿)和地方配套资金、社会力量投入的资金、以及街道——居委会自酬资金,总额将达到100亿元。在全国10万个社区居委会和农村乡镇新建或改扩建一批供老年人娱乐、健身、学习的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以建立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届时全国将有1.32亿老年人受益。以杭州市为例。近年来,坚持“以民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杭州市基本形成了覆盖社区居民衣食住行医等切身利益的社区服务网络。至2006年末,全市36.31万企业退休人员中移交社区管理的人数为32.89万人,社区管理率在90%以上;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和预防保健经费得到进一步保证;社区医疗机构全科医师培训率达到81.37%,护士岗位培训率达到82.27%,落实了984名社区责任医师,组建了367支社区责任医师团队;主城区共有为老服务设施11681个,其中养(托)老院55所;社区志愿服务站已建成423个,组建各类社区志愿者服务队1800余支;各类社区的服务设施与服务实体的专职服务人员已达2251人,由社区干部、居民组长和各类服务组织组成的兼职服务人员已发展到15396人。[12]

四、城市社区照顾模式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社区照顾模式,既是解决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困难的主要出路,也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体现,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

1.发展社区照顾模式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

社区照顾要从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及他们的切身需要出发提供养老服务,所提供的服务要具有针对性和敏感度,以便回应有需求的老年人的不同需要;同时所提供的服务要具有弹性,让老年人有从中选择的余地;所提供的服务不应多过老人的所需,以免产生过分依赖社区照顾的负面后果。

(2)依托社区

社区照顾的基本思路是以社区作依托,立足社区,依靠社区。一方面要将各种养老服务设施建在社区中,尽量与社区居民的生活融合;另一方面社区要充分利用正规与非正规的照顾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支持。

(3)互助而助

社区要积极动员年轻人和年轻型老年人自愿参与社区助老服务,进行自我养老的积累。

2.社区照顾模式的基本框架

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出发,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社区照顾模式宜分成两个子系统:一是社区居家照顾体系,二是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

(1)社区居家照顾体系

社区居家照顾体系是由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向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入户的或者说上门的照顾服务,使老年人尽可能延长留在家中养老的时间和在社区生活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家庭养老护理功能弱化的有力补充。社区居家照顾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当然日常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也可以利用社区照顾来满足他们的某些需求,比如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居家照顾的提供者主要是社区服务机构(包括政府主办的、非政府主办的、企业性质的)、志愿者队伍以及其他形式的慈善、互助组织。

社区居家照顾体系的功能体现:①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送医送药、体检、康复护理、心理疏导、健康跟踪及保健教育等方面的服务。②老人家务助理服务中心。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服务,诸如给老人做(送)饭、个人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修等。③老人日间护理中心。为白天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护理、生活照顾及社群活动,服务包括膳食、个人卫生、健康护理、护送看病等。④老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这是集文体、教育、社交与日常生活辅助于一体的服务场所。中心除了为老人提供各种娱乐运动设施和开展一般性的文体活动外,还提供多样化的辅助服务比如老人食堂、浴室、洗衣等。此外,还提供个人辅导及老年教育,如举办老人退休讲座、养生保健讲座、养老权益的法律维权咨询,设立护老者组织及义工小组等。⑤应急支援中心。主要是开通24小时老人服务热线,建立事故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意外生活事故,有效地进行危机的干预。

(2)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

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体系,是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健康状况的恶化终会陷入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困境,无论是单独生活还是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其晚年生活的照顾都不是子女可以完全承担的。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通过设在社区内的养老院等专业化的机构养老设施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照顾。与社区居家照顺体系相比,社区养老机构收住的对象主要是日常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而家庭又无力照顾的老年人。服务的提供者是专门的养老机构。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社区养老机构照顾虽然也属于“住院式照顾”,但与传统的大型福利院舍照顾不同,它是分散在社区中的小型养老院,而且是开放型的,住院的老年人可以走出院舍进入他们生活的社区,这一点是显著区别于将院舍与老年人生活的社区隔离开来的传统院舍式照顾的。之所以要将养老院等养老机构设在社区内,是因为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在亲人的照顾与关怀中,是最利于身心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社区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一般而言老年人的地缘人缘观念很强,他们一般不愿意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网络,设在社区内的养老机构既保持了老年人与社会接触、进行正常社会牛活的条件,又可以使老年人经常与亲人、朋友、熟人见面,同时也方便家人探望。

五、发展城市社区照顾模式的具体策略

社区照顾模式是老年人养老的服务“安全网”,是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它在整个城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应当重点发展的一个保障体系。为使其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规范和发展:

1.明确服务重点

城市老年人社区照顾应以居家照顾为主,以社区养老机构照顾为辅;在为居家老人提供照顾服务的方式上,又应以上门照顾为主,日间照顾为辅;在服务的内容上应包括家务型服务和护理型服务两大类。不论是居家照顾还是机构照顾,其主要作用都是为了弥补家庭照顾的不足,支持和减轻家人照顾的压力。

2.重视并做好健康预防,维持和保护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社区照顾模式的职能,不能再像目前一样基本上局限在补救方面,而应当同时开展预防保健方面的服务。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而且有利于节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开支,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照顾压力。因此社区照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进行相关保健知识的教育宣传,指导其开展有助于机体功能改善和增强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训练。

3.制定一套衡量社区照顾服务水平的指标体系

要使社区照顾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是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只有有了可供测量服务水平的指标,社区照顾工作的开展才有对照的标准,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社区照顾的水平,了解社区照顾的现状,从而制定进一步的完善措施、确定下一步的工作目标,不断提高社区照顾的质量和老年人对社区照顾的满意度。

4.确保社区照顾的专业化

在社区照顾和其他社会化养老护理服务同时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对社区照顾作出一些规定,使其具有专业特征是社区照顾得以生存发展的保障性措施和自励性措施。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专业化就是服务业的“护身符”,只有专业化才能提高社区照顾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因此对社区照顾人员尤其是专职人员进行老人护理知识和照顾技能的专门培训,将有利于提高社区照顾的专业化品质。

5.加强部门协调,整合照顾资源

社区照顾的开展不能只局限于社区内部的服务资源,而应同时加强与民政部门、卫生部门的沟通协作,在社区层面搞好与民政福利服务资源和国有卫生保健服务资源的整合。比如,可以充分发挥市级、区级养老机构与综合性医院对社区居家照顾、日间托管照顾、社区机构照顾的指导和辐射作用,促进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养老院与托老所之间的密切合作,促进上门护理服务与设置家庭病床服务的紧密结合,全方位地搞好在家老人和入院老人的照顾工作,使有限的照顾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参考文献:

[1]陈树强.老人日常生活照顾的另一种选择——支持家庭照顾者[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82.

[2][英]霍华德·格伦内斯特.英国社会政策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86—187.

[3]王思斌.混合福利制度与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的发展[C].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

[4]王树新.社区养老是辅助家庭养老的最佳载体[J].南方人口,1999(2):32.

[5]于学军.中国老龄化问题研究[C].于学军.中国人口发展评论:回顾与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5.

[6]张恺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养老与社会化服务[J].人口研究,1996(4):46.

[7]中国老龄协会.中国的养老之路[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176.

--------------------------------------------------------------------------------

[1]作者简介:徐祖荣(1965—),男,浙江省杭州市人,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研究.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41.

[3]姚凤珍、李建国.杭州市人口结构变化与老龄化趋势浅析[C].史及伟.杭州蓝皮书:2007年杭州发展报告(社会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232—245.

[4]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72—74.

[5]姚凤珍、李建国.杭州市人口结构变化与老龄化趋势浅析[C].史及伟.杭州蓝皮书:2007年杭州发展报告(社会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232—245.

[6]陈树强.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问题初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3):134—138.

[7]丁美方.社区照顾:城市老年人的赡养方式新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7—70.

[8][英]苏珊·特斯特.周向红、张小明译.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9.

[9]方奕霖.社区照顾概念的反思及对香港的启示[C].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49.

[10]林香生.社区照顾与社区发展[C].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2.

篇9

欧洲各国多以社会养老为主,政府、慈善团体、非营利机构和社会捐赠出资修建养老院和老年社区,并聘用专业的服务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和运营。另外,欧洲养老方式呈现相对多元化趋势,如德国的社会化养老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房养老和异地养老等类型,而丹麦则出现了DIY自助养老及跨国养老等新型养老方式。其中由于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院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各国政府鼓励居家养老,并向家庭提供补贴。政府也对养老社区等新兴养老产业的建设提供了政策监督,强调在方便老年人生活的基础上注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欧洲政府将养老更多地放在民生视角下考量,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经过多年发展,欧洲已有包括养老金体制、养老意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等各方面的成熟配套,养老体制相对完善。

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积极老龄化”概念中,养老产业被赋予了新含义。“参与、健康和保障”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新对策。在医疗保养条件优越的当代允许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老年旅游、体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构建不断被提出且应用,衍生出出国考察、健身、徒步旅行、老年摇滚乐队、老年夜校等一系列针对身体健康的老年群体提出的活动。丹麦的自助养老社区,代表了老年服务业的新潮流。这里不但提供各种居家养老的服务,也充分尊重老人的自由意愿,选择志趣相同的老友同住。与此同时,设有各种小作坊、小农场、小鱼塘等活动设施,满足老人的一切需要。

欧洲的养老模式更加适用于城市内或者风景优美地区的小规模多功能型养老机构,因有国家养老保险进行支撑,同时国民收入较高,付费能力与意愿均明显较强,因此其运营模式难以为中国养老机构借鉴。但其服务内容与理念,仍然值得国内养老机构借鉴学习。我国养老体系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德国经典养老案例解读

德国是全球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与许多欧洲养老护理中心一样,莱维茨护理中心坐落于一个风景优美的自然保护区旁边,其服务内容包括日间照料中心、养老公寓和二十四小时急救等内容,是典型的乡村住宅式养老机构。养老中心的座右铭为“有勇气做个快乐的人”。莱维茨护理中心为老人提供日托、短期入住类的临时服务,日托中心每日能够将老人接入护理中心,参与其中的服务与活动,然后再将老人送回家中。日托服务中除重要的餐饮服务、洗浴服务外,更多则是鼓励老人在中心的休息室和公共活动场所与其他老人交流,享受其中的各种理疗活动。

篇10

[关键词] 延续护理;腹膜透析;肾病综合征;急性肾损伤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158-02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肾病,而急性肾损伤是常见并发症,可诱发肾衰竭,增加了治疗难度,影响预后[1-2]。首选治疗方案为透析治疗,可改善肾功能,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和治疗,需要对其开展持续性护理[3-5]。为了探讨延续护理在腹膜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效果,该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2年8月间该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患者41例在腹膜透析治疗过程中给予延续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患者41例,年龄为12~68岁,平均年龄为(35.7±12.3)岁,病程为1~4个月,平均病程为(1.6±0.5)个月,男26例,女15例。患者均符合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经肾活检病例诊断确诊,血肌酐>109.6 μmol/L,水肿、腹水,双肾长径>100 mm,而尿量

1.2 方法

患者腹膜透析时行延续护理:①成立延续护理小组。介绍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定期协助患者检查和治疗,帮助其完成能力测试,收集资料。②健康教育。发放材料,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饮食,掌握护理方法,监测生命指征,预防并发症,开展适度运动,保证药物治疗,发放病情监测卡片,记录等。③评估指导。发放调查表,制定护理方案并评定,针对结果对其开展补充宣教,结合影像和幻灯强化教育,随访时再次评估,制定后续计划。④随访调查。开展全程随访,每周电话随访,病情变化时可增加随访频率,在出院前1 d和出院3个月后对其行指标检测和调查问卷。

1.3 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①完全缓解:血肌酐≤109.6 μmol/L,肾功能正常,病症消失,尿量超过400 mL/d。②部分缓解:血肌酐>109.6 μmol/L,病症改善,尿量增加。③未缓解:血肌酐>109.6 μmol/L,病症明显,尿量

自护能力:自护能力表,共43条目,分4维度,自护技能(12条目)、自护责任感(8条目)、自护概念(9条目)、健康知识(14条目)。每条目4分,共172分, 分数越高,自护能力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比较

临床指标结果显示,出院3个月时总蛋白、白蛋白、尿量、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出院前1 d,患者出院3个月时尿素氮、血肌酐均明显低于出院前1 d。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出院3个月时总有效率高于出院前1 d。见表2。

2.3 自护能力比较

自护能力比较结果显示,出院3个月时自护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护概念、健康知识、总分均明显大于出院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患者治疗多为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增加了感染发生几率,也会增加死亡率。而治疗后期多为居家护理,及时掌握病情变化,维持有效的持续治疗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通过护理评估,制定康复计划,采用家庭访视和电话随访,强化巩固其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端正认识疾病态度,增强自护能力,可消除不良因素,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延续护理在腹膜透析时起着重要作用,可对患者起到持续性护理干预,保证其治疗效果,督促其出院后定期回院复查和延续治疗,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改善临床病症,消除不良因素,可明显提高自护能力,增强治疗信心和决心,保证患者在居家护理中平稳过渡期,保证患者治疗过程中资料完整性,保证腹膜透析临床疗效,有助于改善预后。

该研究表明,出院3个月时总蛋白、白蛋白、尿量、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出院前1 d,而尿素氮、血肌酐均明显低于出院前1 d,说明延续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病症及临床指标,提高肾功能。自护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护概念、健康知识、总分均明显大于出院前1 d,说明延续护理可提高自护能力,改善预后。总有效率高于出院前1 d,说明延续护理可疾病缓解率。综上所述,延续护理在腹膜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时,可明显提高自护能力,改善临床病症及临床指标。

[参考文献]

[1] Rachel L, Louise W, Nicholas J.A.W. Nephrotic syndrome in children[J].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2010,20(1):36-42.

[2] Rajesh G. K. Nephrotic syndrome[J].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2012,22 (8):337-340.

[3] 李晴,周婷婷,李韬,等.延续护理在腹膜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14-117.

[4] 王惠琴,张凤英,金静芬,等. 持续性腹膜透析患者的延续护理[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9):15-17.

篇11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的一项全球性预测调查表明,全球现存人类中体质属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各种疾病的人约占20%,而大于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推开美容院之门,走进来的大多数顾客,越来越多的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肤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的是:皮肤多油以至诱发不同程度的青春痘、毛孔粗大、暗疮印痕、凹凸瘢痕;干性肌肤、表皮过薄以至诱发季节性敏感、接触性过敏、不同程度的皮下色素沉着;日晒后皮肤红肿、痒痛、大面积黑色素沉积;过度早现的皱纹、黑眼圈、眼袋、肌肉松弛下垂、肤色暗哑无光等等,举不胜举。人们想通过医治得到改善,但从皮外科专业医学的角度,均被医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诊治。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明的发展,追求青春、靓丽的人们越来越多地进入美容院,寻求解决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问题皮肤”的康复,实现爱美的梦想。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皮肤是个性化的,常带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病皮损状态,其特有的复杂性是传统的美容护理理念不能应对的。北京本草香妆科技中心总结近年专业美容市场经历的成功与失败,在国家级皮外科专家陈彤云教授的指导下,在长期临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 “对症美容”的全新科学理念。

“对症美容”的理念告诉美容业者,面对专业化市场的发展、顾客需求的变化,应该放弃“概念”炒作的短期行为,调整传统美容护理的一些方法,用医疗皮肤美容学的知识提高美容师的素质,精心选择具有临床病理学和皮肤组织学的理论依据并经临床科学验证的护理程序和相应产品,将问题皮肤的康复与后期的生活护理科学地结合起来,将美容师的专业护理与居家产品的使用正确结合起来,让顾客认识到居家护理的必要性从而主动地购买。“对症美容”的关键是“针对性”。美容师必须能针对不同客人的情况,正确地识别皮损的特征、并发症的区别应对、护理过程中皮肤的变化,合理的调整护理程序以及产品的选择,同时延长康复后对发病根源进一步的持续调整性护理,这样才有利于亚健康皮肤真正意义上的复原,转变为健康美丽的皮肤。这就是中医诊治的灵魂---“辨症施治”在美容行业中的应用。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北京本草香妆科技中心生产出本草香妆产品,向广大亚健康皮肤的消费者提供全面服务。

篇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09)05-0064-02

【关键词】腹膜透析;居家护理;健康教育

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透析膜,向腹腔内注入透析液,膜一侧毛细血管内血浆和另一侧腹腔内透析液借助其溶质浓度梯度和渗透梯度,通过弥散对流和超滤的原理,以清除机体内潴留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水分,同时通过透析液补充所必须的物质。不断更换新鲜透析液反复透析,则可达到清除毒素、脱去多余水分、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的治疗目的[1]。

1 患者评估

评估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状态 ,调查患者受教育程度以及对腹膜透析知识的了解程度,确定患者的生活方式、经济情况等。

2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计划的腹膜透析培训

2.1 选择责任心强

具有扎实的专科知识技能,沟通能力强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计划的培训,使其掌握腹膜透析基本知识,能正确认识疾病,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讲解腹膜透析原理

如何进行腹膜透析治疗,清洁与无菌的概念,如何安全地进行换液操作,导管与出口处的护理,如何生活,如何实现最佳治疗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定期复诊的重要性。培训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腹透的效果。

3 心理护理

及时讲解腹膜透析治疗的透析疗效, 会使患者生活质量慰、鼓励、支持的态度, 对待患者保持最佳状态, 提高透析质量。

由于腹膜透析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进行由家属护理,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很大影响。因此护士应经常与家属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并指导他们如何应用心理方法在物质、精神上施以有效的护理,使患者体会到亲属及医护人员的关心及体贴,从而保持平衡、稳定、乐观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4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食谱,合理安排饮食,保证每天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 让患者根据食物成分配合饮食。尽量保证患者的正常食欲和消化功能,让患者每月回医院监测血清蛋白、血红蛋白、测量干体重。控制饮水,预防容量负荷过重。

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磷饮食。

5 居家环境

居家腹膜透析需有一独立空间,保证透析间清洁、干燥、光线良好,根据房间面积配备紫外线灯。

6 运动指导

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充电电池,运动就是“充电”!运动可以帮助控制血压、降低血糖,有利于血液循环,帮助睡眠,还可以维持骨骼的强壮,保持关节灵活,运动时大脑分泌某种激素,会让患者对生活更乐观。腹膜透析的患者可以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做一些中、低等强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舞剑、舞扇、骑自行车。在运动过程中,导管一定要妥善固定好,避免牵拉和挤压导管并且不要做使腹腔内压增高的运动,比如提举重物等。

7 居家腹膜透析预防腹膜炎等并发症措施

操作前按要求洗手、戴口罩,减少细菌量,换液前按六步洗手法洗手可明显减少接触污染的机会。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穿紧身裤,彻底洗澡,沐浴液专用。勤换干净衣服、被服。

工作、活动时注意透析短管的固定与防护,避免过度牵拉、扭曲造成出口的机械性刺激,引发局部炎症等。

保持大便通畅, 便秘时肠内毒素可进入腹腔,诱发腹膜炎的发生。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引流液混浊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8 总结

腹膜透析是一种治疗方式,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越多,患者的生活质越好[2]。腹膜透析需要患者及家属在家庭中自立进行 ,为了能让缺乏医学知识的患者及家属能独立进行合格的腹膜透析治疗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护士需帮助患者及家属对自身临床问题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有效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房地产;老年社区;建设;关键因素

1、老年社区建设的社会背景、必要性及老年社区的定义

1.1老年社区建设的社会背景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

1.2老年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在我国“基本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根据国家“9073”的政策构想,90%的老人为家庭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接受养老服务、3%的老人享机构养老服务,即97%的老年人依赖于社区的生活和养老设施养老。这一构想是符合我国的实际国力状况的。

但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截至2010年底,我国有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20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3000多万,城乡空巢家庭约50%,部分大中城市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与“90%的老人家庭养老” 的政策构想形成矛盾。建设专门的老年人生活社区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较好的方案。在这样的老年社区里,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可以得到较完美的实现。

1.2老年社区的定义

老年社区是指以老年人为主要居住和生活服务对象的居住社区。老年社区不是简单的在普通社区的基础上“去高差、设坡道、无障碍、保证轮椅转弯回转和加转扶手”;而是在软硬件建设上,从最小居住单元到社区健身、娱乐、交流和卫生保健等服务空间充分考虑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形成一个专为老年人打造的兼具私密性与集聚性、个性与共融的生活社区。

上海亲和源会员制养老社区就是一个较典型的老年社区。上海亲和源会员制养老社区总占地125亩、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米,建有830余套高标准、精装修、家具家电全配置的老年公寓及6200平方米的护理楼,并新规划建设26000平方米的医疗护理综合大楼。上海亲和源老年社区已运行5年、居住老年人过千人,社会反响良好,社区运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样的老年社区全国太少了。为了加大养老建设投入、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许多企业和社会机构看好老年社区建设,万科、中海、保利、绿城等房地产企业及平安保险、泰康人寿等保险机构纷纷涉入养老地产市场。

2、影响老年社区建设的关键因素

2.1老年社区类型的选择

美国珀金斯等长期从事老年建筑设计、建造、运营的专家在《老年居住建筑》一书中将老年建筑分为老年门诊、成人日间看护机构、护理院/长期护理机构、援助式居住生活机构、痴呆症护理机构、独立式/住居式/公寓式/集合式住宅、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简称CCRC)、有活力的成人社区等八种类型。国内的专家将老年建筑主要分成社区居家型、城市公寓型、机构护理型、医疗康复型、旅游度假型和传统福利院/敬老院等六类。

这些类型中比较切合“居家养老”老年社区概念的有:国外的独立式/住居式/公寓式/集合式住宅、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简称CCRC)、有活力的成人社区,国内的社区居家型、城市公寓型、旅游度假型养老社区。将国内外将老年建筑的划分综合来看,切合“居家养老” 概念的老年社区主要有:社区居家型、城市公寓型、旅游度假型、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简称CCRC)。其中:社区居家型、城市公寓型均属第一居所的慨念,只是社区规模、形态、区位方面会有所不同,适合自理、介助老人,不太适合介护老人;旅游度假型一般自然环境、气候、风光较好,日常居家生活配套、医疗卫生配套相对不够完善,适合旅居、不适合长期居住;CCRC适合老年人做第一居所,也能提供身体机能渐退后的护理照料,是一中设施比较完备的老年社区类型,适合终身养老。

建设老年社区不能简单照搬某一项目类型,宜根据项目自身条件、市场定位等情况选择适合本项目的社区类型。不同类型的老年社区应根据不同的居住、照料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设施建设。

2.2老年社区的建设选址

老年人退休后,随着生活范围从社会转为家庭,其生活重心也从工作转为休闲、养老,同时身体机能也开始出现明显的衰退、生活半径逐渐缩小,对周边购物、娱乐、医疗保健、公共交通等生活配套设施的依赖程度上升。所以,社区居家型、城市公寓型、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已选址在城区或生活配套完善的城乡结合部,不宜选在远郊;旅游度假型老年社区选址时也要重点考虑老年人长途交通的承受能力问题,同时要加强社区生活配套设施的补充和完善。

2.3老年社区的运行模式选择和创新

进行老年社区建设应重点考虑社区建成后的社区运行和维护问题,社区硬件设施适宜与否将对后期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娱乐、保健设施是否计时?是否仅对本社区老年人开放?如何收费?食堂是否实行包餐制?最小生活单元的水、电、气是否单独计量?

所以进行老年社区建设规划时,应做好运行模式的分析、选择工作,且应注重模式创新以方便老年人生活,并将运行模式体现到建设规划中。

2.4建设规范缺乏创新

我国现行用于指导老年社区设计的的建设规范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为:普通社区建设规范+无障碍+高日照+低层化。这些要求提高了老年社区的建设成本,降低了建设老年社区的积极性。规范的制定缺乏创新性,如没有考虑通过增加户外活动设施、增加洗晒及卫生服务替代高日照的可行性,也没有考虑通过增加电梯设置等增加层数以节约土地资源。

2.5政府的养老建设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落实

目前,中央的政策导向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设施建设,但各地及各部门尚未落地,极大影响了老年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如规范中缺乏适合居家养老的用地和规划分类,多数地方的养老设施用地被划为“社会福利”用地,采用划拨方式供应。水、电、气、通讯价格优惠缺乏补偿机制,价格优惠减少收益,企业没有积极性,政府协调也难。

总之,老龄化是我国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老年社区建设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切入点。对于影响老年社区建设的关键因素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因素尚需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面对、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美)珀金斯等著;李菁译.老年居住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中国房地产协会老年住区委员会、中国百年建筑研究院.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住区建设的模式和相关标准[M].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

篇14

一、“社区照顾”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社区照顾”是世界各国近年非常关注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和较复杂的过程。“社区照顾”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西方国家针对当时住院式照顾服务所产生的许多问题而酝酿的一个新运动。

(二)特点。综合“社区照顾”的理论研究与世界各国的实践活动,“社区照顾”大致有如下特点:一者,“社区照顾”协助被照顾者在社区正常生活;通过维持被照顾者此前习惯性环境及方式对其施以照顾,改变养老院等机构照顾方式在实践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二者,“社区照顾”强调非正式照顾的作用;转向通过借助社区等照顾环境中既存的非正式与正式网络关系的整合来进行照顾。三者,“社区照顾”一般都注重发挥正面社会资源的支持功能,从而降低或避免因此引发的负面排斥。四者,“社区照顾” 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大力倡导社区互助精神,建设互尊互爱的社群生活。

二、英美“社区照顾”模式的介绍

(一)英国。20世纪60 年代,英国社会出现了最早的社区式居家养老模式,它源于伦敦当局出于鼓励使老年人留在社区和家庭满足被照顾需要的政策。又名之为“社区老年照顾服务”,它兼有两层内涵:一是“社区内的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二是“由社区来照顾”(care by the commmunity)。“社区内的照顾”着重指被照顾对象的接受生活照顾之环境是在其本人所熟悉并习惯的社区而非其他什么场所。“由社区来照顾”着重阐述照顾服务的提供者是本社区及相关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等。由此观之,“社区照顾”涵括了政府、社区乃至企业等各种社会服务机构的职业化服务、志愿行动等各种非正式服务,且不论其是否以营利为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由于英国社会出现了老龄化加剧、老年群体人数不断递增的情况,“社区照顾”渐成英伦大地老年人社会服务工作的风向与标杆。社区照顾总体上含有三个层面:一是在社区内接受照顾,老年人在己之居所和所属社区内享受照顾服务,由专业或专门的人员上门提供服务,这被认为旨在鼓励那些长期滞留在医院或大型专业机构中的服务对象回到社区生活,这一概念的诠释得到学术界普遍赞同。二是由社区负责照顾,即增进非正式照顾者的责任,调配或动员社区内的人力资源,包括来自于地方当局、营利性机构、志愿性组织乃至非正式支持网络(如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 为服务对象施以照料护养以及人道主义关怀。三是对社区提供照顾,这是面向社区照顾者的帮助和支援(包括居中协调)系统,强调连结社区内部的非正式及正式网络为老年对象提供最适当的照料和服务。

(二)美国。自英国提出社区照顾概念并在实践中推行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检验,“社区养老”已在全球社会内逐渐得到认同,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基于自身国情打造属于自己“养老社区”。在这其中,美国的做法堪称“品质养老”之范本,这就是努力追求物质、照料、医护及精神等保障的“四位一体”。有受照顾需求之老年人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承担一部分费用,差额部分得由美国联邦政府财政基金以及社会慈善组织捐赠予以弥补,这种做法集政府责任、社会关怀和公民自助于一体,在实践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其社区养老模式中的主要形式有:

一是完全托付型的机构。此种形式以其完备的设施和周到的服务满足了一部分老人的需求。建有医疗、阅读、健身、卫生、紧急救助系统等设施。能够提供餐饮、清洁、日常活动及出行等各种服务。

二是日进晚归型的“日照中心”。白天来,晚归家。设施同样非常不错,服务水准也高。休息场所条件很好。服务项目也比较齐全。老年人一日三餐不愁,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三是“结社互助”型的养老”。组织老年人通过结伴、认对、相互间提供支援和照顾来安度晚年。

四是由政府付费提供上门服务。这是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的福利性居家养老项目之一,但仅面向美国公民。具体做法是政府派出“家庭保健护士”上门照顾孤老、残疾、长期病患等有需求的老人,而服务对象无须付费。服务者区别于保姆的是,除了照顾老人饮食卫生,必须兼具护理技能。家庭保健护士有专业的护理中心进行监管,并经常上门对服务进行监督回访并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与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奖惩并不断改进服务品质。

三、我国的社会化养老目标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出速度快、人口规模大、高龄比重增长快、群体经济状况较差等特点。在这一社会进程中,年轻人价值观念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快速削弱,“四二一”倒金字塔结构家庭普遍出现,独居老人、空巢老人不断增多,代际分离的状况使得空巢老人的养老难以实现。“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发展适度普惠型的老年福利事业”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以及一系列会议中均有提及,其中《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还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涵、功能定位、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

国内学者对社区养老的研究文献颇多,成果斐然,案例化的实践研究也呈逐渐增多趋势。史柏年学者视社区养老为介于家庭养老与机构化养老之间的一种发挥社区资源作用的开展方式;乔志龙等研究者进而指出了正式与非正式支持系统在社区照顾中的协调功能,重视老年人实际需求的人性化满足的过程,此种服务可能是专业化服务,也可能是非专业化的。

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本人认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可以看作是,老年人居于家庭环境,同时亦得由社区组织充分运用各种资源,享受日常生活照料等一系列社会化服务对家庭养老方式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在尊重个体尊严和价值的前提下,让老年人得到日常照料、协助和精神慰藉,努力实现自理、自立,延缓衰退进程,享受安康晚年的目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出和实践,无论是从文化观念传承、经济成本考量、养老制度设计,还是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来看,都是我国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力举措。

四、英美“社区照顾”的经验以及给予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启示

就英国而言,英国率先提出了老年人应该“在合适的环境中养老”这一理念,并在政策层面上明确了政府和社区各方面的责任,强调动员各方的力量系统化地实现这样的目标,同时通过个性化的评估以真正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这是个巨大的里程碑式的进步。而就美国而言,一方面,美国在社区居家养老的政府责任上有所担当,特别是其所建立的家庭护理员制度支持了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特别是非营利性机构也在美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贡献良多。世界上最大的非营利性质老年照顾机构“居家养老院”在美国遍及50个州,共约5000个社区分支机构,义工队伍之庞大为美国之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以上两个国家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其一,政府应当在公民养老中承担重要的责任。这种责任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大量福利性资金的投入和相关支撑保障制度的建立。

其二,社区居家养老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动员包括社会和公民自身(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力量)来共同推动。我们应该思考的重点包括:从我国现在的经济基础和政策福利观出发,该如何引领我国刚刚意识萌芽的社会工作在社区层面有效地介入。

其三,社区居家养老必须真正切合被照顾对象即老年群体的实际需要。这种需要应当得到重视并根据老年群体的状况适当进行类别化、层次化的区分。

其四,应当有一个法律保障体系以照顾各参与方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区、投资者、非营利性第三方等的权利和义务均衡化。以英国为例,这就是确保不使妇女等照顾者来源在照顾过程中被贴上弱势群体的标签。

其五,社区居家养老应当充分考虑到市场化与福利的均衡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本文认为,过分强调投资效益的市场化、私营化的社区照顾服务的作用会凸显福利供给的选择性和残余性,造成一定的社会不公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