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教师观念;多媒体教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69-01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身为语文教师的我,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一些自己的经验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激情",在上课之前都该把自己的状态调到最佳,怀着满腔热情进入课堂,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用老师的热情澎湃去感染学生。只有教师真正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感染下去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转变教师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旧的师生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学生已决非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如果老师不转变观念,不确立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多了批评、多了抱怨。实际上,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多种关系的集合,学生犯错误时,老师应是严父,及时纠正、决不迁就;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应是慈母,耐心帮助、加以解决;学生高兴或痛苦时,老师应是朋友,与其分享喜悦或悲伤......总之,教师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在这几类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只有是朋友,师生之间才能相对的平等,才能相互沟通,才能与学生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教师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位置上,不要什么知识都自己包办,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化解知识。在具体知识更新讲解时,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基于学生学会基本的生字拼音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能够利用阅读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们的思维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2.1 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朗读主要是为了训练节奏、语感的掌握,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是消化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将大脑吸收语言信息,这个过程不仅要求小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大意,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学生坚持主动探索的精神,积极的思考作出恰当的评判。
2.2 求解性阅读 。即教师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若干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理解文意,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以便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设置问题应难易适中,既要使学生思得其解,又不觉得易如反掌,而缺乏思考。
3.小组互学互探,培养合作精神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89-01
1.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
1.1关于人文知识方面。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调查发现,小学生对人文知识基本处于了解状态,缺乏系统的掌握和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良好的知识结构所必需的要素,是一个人发展成为全面人才的必备条件,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全面的人文知识作基础保证,很难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养成。
1.2关于情感态度方面。人性的善和美首先体现在人的情感上,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人的敬重及对人的多样性的尊重与接纳。"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播己有的文化知识,而且是把人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调查显示,有80%的小学生赞同主动帮助他人;当同学取得好成绩时,24.2%的小学生非常高兴,而有28.8%的小学生较不高兴。说明都小学生己经认识到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但是对于他人的包容还认识不够深刻。
1.3关于道德方面。德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是教育者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培养,以使他们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调查显示,大部分小学生的道德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多加教育和引导。
1.4关于审美方面。审美能力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功用在于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调查显示,有 51.8%的小学生对艺术类作品的审美持赞同态度,但有37.0%的小学生较不经常阅读文学名著、艺术类书籍。由此可见,阅读课的设置很有必要。语文教学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审美。
2.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2.1人格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动人的和谐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的人格来调的。"语文教师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人格修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是从事语文教学的思想和情感基础,也是其他各种素养得以健康培养的心理基础。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语文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欢,才会具备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其它素养只有在它的浸润下才能发挥出良好的教育效能。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以渊博的知识、超强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2.2情感素养。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在语文教育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情感丰富的语文教师。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感染力。但是,应试教育下的很多语文教师却忽略了对自身情感的培养和发掘,使得教师仅仅是教书匠而缺乏为人师表的形象。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一段话仍然切中时弊:"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是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地变更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甚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语文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情感的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具有丰富的情感素养,才'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们走进语文的情感世界。
2.3语言修养。语言是思想的直观体现,教学艺术首先表现为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并且也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宫殿的钥匙。准确是对语言最基本的要求,用幽默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难懂的道理,比直截了当、生搬硬套的提出更能引起学生共鸣。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出一种轻松而愉快的气氛,创造出各种适合学习的情境,继而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愉快中记忆,在思维中深入,在想象中升华,在失败中反省,在探索中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富有准确性、简明性、逻辑性,还要强调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感染性,以便教师授课不仅能传递知识,也能传递情感,以充分发挥语言在表达传递情感信息方面的作用。
3.结束语
人文素养的培养一直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中的人文素养也不例外。笔者在文中论述了我国小学语文人文素养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方法。希望此文可以对自身工作的进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我校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菲: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神州(下月刊).2012,2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按道理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规范地表述,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有一句:“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有一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却未作有诠释。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个性化阅读的主要内涵是指由于学生个体的经验、学识、情感、价值观等不同,从而赋予文本以不同的意义。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定义深刻揭示了阅读行为的本质。
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一、让思维不再拘束
学生在自主进行的阅读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免不了会遇到一些疑难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一个开放的氛围来进行阅读体验的释放和碰撞,教师应创造这样的一个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自由交流、无话不说、无题不辩。学生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更易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反思自己与他人见解的差异性,最终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的理解。
案例描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其中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出了整个故事的结果,是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高度概括,赞叹之情蕴于其中。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全文进行思考:这“13年”司马迁是怎么样度过的?鼓励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学生就会通过对文本的搜索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进行思考。有学生回答:“司马迁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有学生利用关键语句来回答:“他尽力克制自己”,“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想象司马迁当时生活的艰苦,使学生们理解这就叫做“发愤”,从而才能完成这本“前无古人”的巨著;使学生领悟“耗尽……毕生的心血”,用“生命”完成史书的宝贵精神是前人没有的。学生的感悟在读文、思辨、交流中逐渐深刻、升华。所以,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努力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让指导不再拘泥
同一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也是有差别的,对于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有的侧重整体思维,有的侧重分析思维,遵循从部分到整体。由于每个学生课外学习内容的不同,知识背景差异较大,同时个性的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也有明显差别。因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会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的特点。
案例描述:《梦圆飞天》一课中有一段杨利伟在与家人通话时描述眼中看到的太空中神奇美妙的景色的话:“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了一道美丽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对拥有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理解本段内容并不困难,学习本文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次整理和提高;而对缺乏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提出的疑问,比如“为什么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黑夜”、“哪里来的金边”,教师要用尽量浅显的语言来解释,应从不同层面去指导,并认可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三、让阅读留下证据
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很难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量化评价,而阅读摘录卡和阅读成长记录袋的运用可以给学生的阅读历程留下印迹,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发展状况。阅读记录卡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进行自由的表达,把对已读内容的思考和已有的知识综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定期整理记录卡,放入成长记录袋,定期进行交流。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快乐,收到评价的最佳效果。
一 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创新的背景
(一)信息时代的教育创新
现在是21世纪信息时代,不论从社会发展,还是教育发展上都在不断的前进着。既然是信息时代,那么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便是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在教育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老师的教学更加的方便快捷,省去了不少的板书劳力,节省了上课时间等优势也一一凸显。可我们面临的教育现状是,虽然有技术性的变化,在教学方式上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改变。
(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现状
我们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新课程培训及教材教法辅导,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在绝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得以体现。但对部分教师来说,对课改还不够适应,教学中不能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反复机械训练,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在所难免。在农村小学,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等传统的教法。
课改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强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又如,有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用了十几分钟来折纸船。这些方法颇具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它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二 教学方式创新改进的方法
(一)新技术的应用
技术的发展势必推进教育的进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对语文教学方式创新改进提供了便利。之前我们已经开始利用多媒体技术了,节省了许多时间、人力和物力。多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仅仅的是做一些基本的课件,还是以照本宣科为主,又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创新教学的道路,一旦开始了讲课立刻回归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这就需要我们充分的认识到多媒体授课的优势,和多媒体可以做到的方式。多媒体授课不仅仅是个摆设,我们既然使用就要充分的运用它。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我们的语文课文,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我们的课文进行转换,以音乐,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与讲解,那么上课效果会比只是展示多媒体文字课件形象生动的多。
(二)教师的技能培训,素质提升
1 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师的个人教学技能的提升是语文教学方式创新的基础条件。还是要提到现在很多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经验缺失,在授课方面,对教学内容仅是浮于表面,缺少深层的实质性的理解,很难引起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但是青年教师相对于有经验的老教师来说有一个优势就是在生活方面与学生比较接近,思想接近更便于交流。因此一旦青年教师掌握了教学技巧后有着老教师无法超越的优势。
2 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我国目前还是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创新仍然不能脱离应试二字。所以老师的素质提升是教学方式创新与考试应对二者共同进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老师的素质达不到,第一可能就是教师只注重考试,不敢去创新,固步自封,教学方式止步不前。第二就是,老师一味的探索创新教育,每堂课的方式都不尽相同,花样百出,却忽略了学生还是需要考试这一重点,因此这两种的最终结果都是被淘汰。
三 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想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创新的改进,除了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在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文章开始我们提到,学生对待语文的态度比较散漫。要做到教学方式的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纠正学生们语文不重要的错误想法,要改变学生对待语文的现有态度。
除此之外,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而在过去这种机械式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所谓求异思维,就是指作者在已知的信息中通过自己的加工产生更多信息,从来源相同的信息中产生各异的输出。因此,求异思维就是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的思维过程中,要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是思维呈现多角度多方向的方向发展,最终得出与众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教师在创新写作教学的重要基础,主要从培养学生的独特视野,丰富的知识结构,以及富有个性的洞察力。而求异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创新的思想就要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培养。
结束语: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当前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改进势在必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条件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与创新。而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从学生自身来说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改变自己,适应老师不断改变的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对于学校来说,要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学校的教育方法,设有综合学习时间,分有不同的学习类型,每周不同的日子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极大的丰富了老师和学生知识面。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我们教育的现状,认识到我们教育方面的不足,在我们的国情的基础上加以学习和利用。总之,我国语文教学方式创新改进的道路艰难而又前途无限,这就需要我们社会、教师、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338-01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激发和维持学走学科来自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学手段单调呆板,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造成学生学习兴趣淡化甚至厌学。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手段,使之多样化和现代化。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即为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服务。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更灵活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的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的运用中并不是运用得越多越好,甚至不顾教学实际地滥用。我认为,在教学中至少应坚持考虑“四个需要”, 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到好处:
1、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识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等;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而这种认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观现象首先引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抓住认知时机,运用得适时、适度。传统的教法较少顾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被看成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满堂灌”的现象较为常见,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交互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而且可以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如讲授《圆明园毁灭》一课,在讲析内部结构特点时,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动画效果,配上悦耳的古筝乐曲和生动的解说,学生必将激情难抑,产生强烈的求知心理。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完成字词理解的学习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华东师大教授袁振国认为,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这是很有见地的。重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落实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中,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中。一般认为,学生的想像力、思维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可感,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项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这样,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与学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并随时产生交互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主体性教学是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发展,这正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无可否认,传统教学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践证明,它没有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那样的显著效果。因此,可以说,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和开放性,也就是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巧妙的情境,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这当然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优胜得多,更容易实现学生求知过程的“主动化”。
二、认识“辅助”含义,分清主次,计算机辅助教学才能恰到好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育人视角;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培养他们基本的语用能力,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基于育人视角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树立生本教育理念,贯彻全面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观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都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也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肯定和展示,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立足学生生活,针对学生个性和基础,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塑造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让学生在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基础上提升鉴赏能力,对学生进行美育。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发扬民主教育,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例如,学习古诗《望洞庭》,教师先让学生诵读这首诗歌,让其结合注释自己来理解这首诗歌描绘的画面。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慢慢理解这首诗歌的基本内容。教师再组织学生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歌中的洞庭湖景象。学生想象各有特色,不仅能够描绘出具有性化的画面,而且在想象中真正进入画面,获得一种体验和感受。有的学生结合这首诗歌用自己的画笔绘制出想象出来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心中洞庭湖:无风的湖面非常平静而又透彻,就像一面非常大的镜子;水光与月光交相辉映,远远望去绿水环绕中的水中君山就像白银盘里放着的一个青螺,非常美丽。学生感觉到一幅非常美丽的画,产生了强烈的“一睹芳容”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教师不是让学生直接背诵这首诗,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全面锻炼,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高雅的情趣,让学生能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增强美的体验,增强感受美的能力。
二、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进行系统化教育指导
教授学生知识容易,培育学生健康成长较难。教师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锻炼其基本的解题能力,还要能够从思想、道德、修养、能力、心理等方面对其做好长期引导,并且能够在教学中实施,做到教书育人相统一,或者将育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为此,需要结合教材内容,立足学生基础和发展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和实施计划,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指导他们的行为,引导他们的思想,慢慢提升他们的道德,逐步转变他们的性格,塑造他们良好的性格和心理品格。教师要关注教材知识,还要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解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根据教学安排,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例如,在小学四年级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和发展,对上册教材进行全面把握,制订有效的指导方案。第一组教材所选的阅读文章都是关于自然的,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习得重要的生字和词语,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种育人思想,思考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得到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对自然产生一种亲近感,激起他们对自然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学会从自然中感受更多的色彩美、力量美,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和壮观。
三、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基于育人视角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开展更多的情境活动,真正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更多的情境教学,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丰富他们的体验和经验,将各种知识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能力和素养。教师要注重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感知生活道理、社会责任、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例如,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观看锄禾的视频,或者让学生直接到农田或农场参与农业生产。他们在实践中就会感知生产的不易,就能体会农民耕种的艰难、粮食生产的不易;能够体会生产劳动的艰难,并珍惜粮食、节约粮食;能够积极学习,将来更好地发明创造,减轻农民的劳动难度,提高粮食产量,从而培养他们的理想和责任意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育人理念,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服务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语文教师要将知识能力传授与促进学生发展成长相统一,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初任教师;教学用语
小学阶段,由于教学对象自主性差,语文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要引导者,参与者,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用语是教师和学生“对话”的基础,“对话”是不是愉快,就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
一、教师教学用语的定义
人们对教师教学用语的一般定义是建立在语言之上,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有逻辑和规范性,并且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发展,促进教学开展,完成教学目标的语言。
二、教师教学用语的作用
毋庸置疑,教师课堂教学首要的就是向学生传授人类知识。传授知识的时候,教师主要是通过教师用语,以教材为媒介,向学生施教。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习得课本知识。教师的教学用语已经不简单只是教学用语,它还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最常见的就是教师向学生示范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会从教师的言语中模仿,以教师为榜样。
三、小学语文初任教师教学用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语文初任教师自身没有对教师教学用语给予一定重视,所以教学用语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1.口语较多,教学用语贫乏
小学语文初任教师刚开始工作时,有一个从学校学习到走上岗位的过渡期。他们对岗位的不适应、对教材的不熟悉,在加工教材时就会比较吃力,即把教材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还显得困难。教师在讲授教材时通常以口语为主,有的时候甚至还出现地方方言,并且语言平淡,同一句话出现的频率很高。
2.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用语减少
在多媒体使用泛滥的今天,教师备课可能会把大量时间花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给学生看的多,自己说的少。一堂课全在使用多媒体,这样虽给新教师在课堂上减轻了负担,但也存在潜在的消极影响。一些小学语文初任教师因为对现代多媒体课件的熟悉,不愿多用语言陈述事实,解释问题,直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虽然多媒体课件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但也能分散小学生的注意力,过度使用多媒体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语的不断发展。
3.无效用语多,事后反思较少
如何使用教师用语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刚刚上任的语文老师,很多小学语文初任教师的批评用语和鼓励用语就是无效的。例如,教师的教学用语经常出现“你真棒”“你真优秀”这样的鼓励用语,若频繁使用就是无效用语。小学语文初任教师往往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备课方面,这些课堂上的问题在课下反思又比较少,容易被忽略。
四、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1.了解小学生,因材施语
教师要知道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至12岁。但是在这段时期,他们的生长发育和心理素质都各有特点,教师要因材施语。例如,小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教师要恰当使用教学用语,把学生拉回课堂。小学生模仿力极强,可塑性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有一个好的引导,使用教学用语要分对象。
2.向优秀教师学习,适当取舍
刚走上讲台的语文老师要知道自己不仅要吸取优秀教师的经验,还要在学习的同时适当取舍,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用语风格。小学语文初任教师凭借着自己巨大的学习能力会着急地不加取舍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用语,但每个老师的教学用语风格是不一样的,面对的学生也是不一样的,照搬照抄是不会有效果的。我们要以自身为基础,在学习他人精华的同时,积累丰富的教师用语,多看书,多学习,多积累,灵活运用,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3.教学用情说话,情入文本
感人心者要先用情,教学用语只有生动、丰富,才能有效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课的喜爱,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教学内容,深入人心,引起共鸣。在教学时,教师要用教学用语为学生营造课文的立体感、空间感,为课文注入生命力。小学语文初任教师的教学用语要极富感染力,才能把自己带入课文的同时,更能感染到学生的内心。当然,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用语要用内心真实情感表达出来的才具有穿透力,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可以看出,小学语文初任教师的教学用语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口语表达与知识的积累都有巨大的影响。小学语文初任教师在规范教学用语的同时,也会自然而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自己的语言感染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使学生和自己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屠国平.教师口语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精神;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D-0094-01
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对学生个性发展及成长的高度关怀。人文精神关注的是学生精神上的丰富,它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是一个民族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应该强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悠久的历史却面临发展的尴尬。如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漠视,大家盲目地过着洋节却将自己国家的习俗丢之脑后。因此,“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振兴需要从小学生抓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形成强大的教师队伍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在以往的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师往往注重语文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因此,学校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让教师逐步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同时学校也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或者在教师招聘中严格把关,招聘教学能力强、人文素质高的教师。学校建设强大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对教师定期培训。知识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教师若拘泥于原来的注重语文工具性的教育理念,则不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要不断强化能力素质,给学生做好榜样,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另外,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逐步弱化教师在课堂上承担的角色,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做课堂的指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创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与不同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教师人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高的语文教师才可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让学生成为热爱生活的人。
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新课程改革提出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教授,也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教育目的是培养情感丰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不能完全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人文性教学时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给学生创造充满欢乐的课堂,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的亲身体验强化了内心感受,让学生对文章传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从而在情感体悟中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创造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教师可以定期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话剧小品表演以及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交流会。由于学生的年龄尚小,对枯燥无味的课堂难免不感兴趣,此时上述的课堂教学形式便迎合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举办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交流会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选择一本经典作品在课下阅读,并要求学生对书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积累。然后在交流会上让每个学生都在讲台上分享阅读感悟,其他学生认真聆听,从同学的分享中了解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相互学习,从而不断进步。另外,生活处处有课堂,人文知识不仅来源于课堂,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因此,教师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多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人文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让学生通过观看历史文物感悟历史的厚重,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历史知识是最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多接受历史知识的熏陶。
三、家庭作业灵活化,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
家庭作业是为巩固学生课堂知识接受情况而布置的,但从目前的语文作业布置情况来看,布置的作业缺乏创造性,教师拘泥于课本布置作业,不注重生活实际,同时作业过于死板,没有办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业成了学生的负担,束缚了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去设计自己的作业。小学生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不应让过多的作业阻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去慈善机构做志愿者”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周末抽出时间去自己想去的慈善机构参加志愿活动,学生可以自己决定想干哪些方面的工作,然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说服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与他们一同工作,通过帮助有需要的人,给别人更多的温暖,让学生感受到助人的快乐。通过志愿活动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从而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总之,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教师发挥榜样的作用,做学生灵魂的指导者。同时也需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轻松活跃的课堂上让学生接受人文气氛的熏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让他们掌握自己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黄丽珍.浅谈教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3,(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认识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22-01
课堂教学是一门需要非常强的艺术性的活动。当前,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开始日益显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认真研究和反思,并且努力寻找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让学生思维不再拘束
学生在自主进行的阅读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免不了会遇到一些疑难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一个开放的氛围来进行阅读体验的释放和碰撞,教师应创造这样的一个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自由交流、无话不说、无题不辩。学生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更易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反思自己与他人见解的差异性,最终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的理解。
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其中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出了整个故事的结果,是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高度概括,赞叹之情蕴于其中。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全文进行思考:这“13年”司马迁是怎么样度过的?鼓励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学生就会通过对文本的搜索并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来进行思考。有学生回答:“司马迁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有学生利用关键语句来回答:“他尽力克制自己”,“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书”。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想象司马迁当时生活的艰苦,使学生们理解这就叫做“发愤”,从而才能完成这本“前无古人”的巨著;使学生领悟“耗尽毕生的心血”,用“生命”完成史书的宝贵精神是前人没有的。学生的感悟在读文、思辨、交流中逐渐深刻、升华。所以,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努力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让教师指导不再拘泥
同一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也是有差别的,对于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有的侧重整体思维,有的侧重分析思维,遵循从部分到整体。由于每个学生课外学习内容的不同,知识背景差异较大,同时个性的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活经验也有明显差别。因此,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会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的特点。
如《梦圆飞天》一课中有一段杨利伟在与家人通话时描述眼中看到的太空中神奇美妙的景色的话:“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了一道美丽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对拥有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理解本段内容并不困难,学习本文是对个性化阅读的一次整理和提高;而对缺乏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提出的疑问,比如“为什么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黑夜”、“哪里来的金边”,教师要用尽量浅显的语言来解释,应从不同层面去指导,并认可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三、让课件成为渲染课堂气氛较有效的武器
课件图片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图片,或配乐课件,甚至一段录像,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桂林山水》一课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四、拼音教学让孩子学会聆听
多为学生提供聆听的机会,分别给学生出示多个音节的读音,让他们仔细地听,把听到的相同之处说出来,这种音素的练习与入门,教师要让学生细细体会。当然这需要大量语音素材与训练时间,在大量训练中,学生只需要说出某种感觉,就是发现。这种细致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DD如何用一种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为字母的书写做好准备。让学生自己学会整理,学会加工,学生的任何一个想法都是创造。拼音是字词句之问的联系,拼音与汉字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听音识字成了学生过拼音关的基本方法。音节的拼读不可一蹴而就,学习音节的过程中防止模糊。利用一些浅显的谐音笑话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
五、让作文评价因人而异
关键词:问题;朗读;品味;悟境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也是一座山,很难逾越,更难爬上峰顶。在小组课题展开研究的同时,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面发现了诸多问题。我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问题之我见
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而且内容高度凝练,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而在这充斥大部分语文课堂中的五步教学法中,读通诗句无疑是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也是问题最多的。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是趋于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总会让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形式多样的朗读齐上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3.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
4.朗读只求形式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名师引路见阳光
正当茫然困惑之际,援疆教师推荐翻阅《小学语文名师古诗词课堂实录》,发现里面收录着许多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实录、教学心得等。深入地解读这些经典的古诗词教学实录,名师们高超的教学设计给我们以启迪,他们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着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创设诗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
古诗词言简意赅,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
2.在对比欣赏中品味
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此外,还可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3.咬文嚼字,在研词磨句中升华
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因此,学习古诗不能浮光掠影。而需要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
4.联系生活,模仿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名师们先进的古诗词教学理念、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设计,使我们每个对古诗词教学懵懵懂懂的年轻教师像是开了一扇窗,犹如春风拂面,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古诗词教学,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的同时,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让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金光闪烁,励人意志,催人奋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就是拼音教学。根据相关教学要求,汉语拼音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识字,并对普通话进行推广和普及。也就是说,汉语拼音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辅助工具。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将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当作教学目的,这种认识就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虽然汉语拼音教学有着自身的作用,但是却不应该赋予过多的附加意义。将其当作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显然和当前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不相符的。教师应该针对这一情况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进行再认识,明确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再认识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区分
传统的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背诵整张汉语拼音字母表,并且还要学会默写所有的拼音字母,可想而知这样严格的要求对于初入小学的学生而言存在多么大的难度。这样的要求没有将拼音教学作为工具进行教学,而是直接当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他们学习的兴趣。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让学生对汉语拼音字母表进行熟悉和正确书写即可。对于小学生来讲,认读拼音字母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而汉字却可以根据文字之间的相似性进行识记。所以拼音识记需要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就有难度。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一年级 ( 上册 )第三组第八课“zh ch sh r”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识记要求。在进行该部分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将其与“z、c 和 s”分开,告诉学生它们的区别所在。由于它们在外观上十分相似,并且读音也较为相近。“z、c 和 s”为平舌音,而“zh、ch 和 sh”为翘舌音。教师不应该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而应该科学指导,重在教学生识记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拼音之间的细微区别。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就可以明确拼音教学的工具性,从而帮助小学生攻克拼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降低汉语拼音拼读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认知规律
传统的语文拼音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拼读,同时还要做到直呼音节。可想而知,要在拼音教学中,特意要求学生进行这样的学习和训练,对他们来讲将会存在多大的难度。如果太过注重拼音的拼读要求,就会在拼读学习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识字和阅读训练的时间大大缩水,影响语文课堂的进度。所以,相比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降低汉语拼音拼读要求,让学生在学习拼音时只需要做到准确拼读音节即可,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认知规律,促进语文教学的开展。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一年级 ( 上册 ) 第四组第十课“ai ei ui”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应该降低这几个音节的拼读要求。“ai、ei 和 ui”属于汉语拼音中的复韵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而成的拼音形式,所以自身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不应该直接要求学生在课文中对含有这些复韵母的汉字进行直呼音节的练习,因为这样会比较浪费时间。更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这些音节的拼读规律,帮助学生准确拼读音节。因为汉语拼音对于汉字的认读起到辅助作用,准确拼读即可达到这一目的。
三、降低汉语拼音书写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任务教学
任务型教学体现了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以往的沉闷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主人翁”的意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和谐课堂,充分激发了课堂的生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体会,谈一下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通过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
俗话说,不丢掉拐杖,永远学不会走路;不亲自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因而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是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授课前就需要给学生们准备好合适地问题,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年龄,给学生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日月潭》的时候,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日月潭在哪呢?它为什么叫日月潭呢?日月潭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读课文,他们的阅读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有了重点,当他们读到相应的文章位置的时候,他们就会格外注意,找出问题的答案。知道了日月潭是台湾的风景名胜,并且湖水碧绿,群山环绕,它的名字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学习后很有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改倡导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置课堂情境的时候就要多考虑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问题,理解问题的实质。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动物世界》时,我就在课前给学生每人发了一份“身边动物调查表”,让学生课下去观察,了解动物的基本情况。上课的时候我就让学生们小组合作,让学生们讲讲观察到的动物,讲的同学要对所填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学生则认真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之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学生们在交流中不仅学会了知识,知道了鹦鹉能学人说话,经过训练的狗能为盲人领路,响尾蛇的尾巴能发出喀啦喀啦的声音,萤火虫的尾巴能发出微弱的亮光……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之间就解决了问题,上课不会再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更不会厌烦、放弃。语文是一门很生活的学科,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促使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
三、教师要给学生设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小学生享受愉快教育的心理需要。例如在学习《翠鸟》这一课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让学生读一遍课文,这一遍就是激疑引思:你们喜欢翠鸟吗?为什么?接着又让学生读第二遍,这一遍要求学生理清思路:你觉得翠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依次告诉我们翠鸟的哪些知识?而且鼓励
学生边读边完成课文填空,清楚课文的写作思路。新课改倡导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多样,目标明确的学习课文,学生在课堂上就知道该做什么了,当学生做完教师给安排、设置的活动后,学生就会发现,其实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读课文就像是在读故事,学生边读边学知识,教师所设置的活动会让学生有事可做,课堂时间自然也就很快就结束了,在轻松快乐中就结束了课程,学生在下课后就会觉得意犹未尽,课堂就成为了学生流连忘返的知识的殿堂。
四、授课与游戏相结合,使教学内容轻松易学
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生们在学校的学习只是一小部分,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教师要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一提到语文就“会学”“乐学”。我经常的一个做法就是和学生一起玩游戏,学生们毕竟年龄还小,学习太长时间他们就会感到疲惫和劳累,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游戏却最大程度上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我会和学生一起玩成语接龙。教师可以以今天课堂上学到的成语为开头,同时在使用中也尽量使用文章中出现的成语,学到马上就用到。例如一马当先,先见之明,明明白白,白虹贯日,日新月异,异想天开,开门见山,山南海北……学生在接龙时必须注意前后两句相接成
语的关键字必须是同一汉字。如果谁没有接上来就让他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或是唱首歌、讲个笑话等,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更有兴趣继续对语文的学习了。学生要想在游戏中成为常胜将军,必须课下的时候多看书,有一个丰富的成语积累。游戏让学生们感到轻松,让知识就在这愉快的氛围中被学生消化、吸收。
综上所述,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犹如大海中给水手指明航向的灯塔。所以教师在课下要有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任务型教学的目标,形成善于思考,勤于探索,乐于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让他们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技工院校 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13-02
人文教育概而言之是指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技工教育而言,如果说技能教育是教会学生做事,让学生掌握能够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那么人文教育则是教会学生做人,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作为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主阵地,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实施人文教育的重任。
一、当前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一是严重忽视人文教育。当前不少技工院校注重学校发展规模和速度,强调学生技能水平,忽视了“以立德树人和培养职业精神为根本”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对师生人文教育的整体规划和深入思考,尚未形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由于该类院校教职工大多是理工科专业背景,他们也是对专业技能的精益求精更为注重,在自身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等软实力提升方面有所忽视,所以,要求他们在专业教育中自觉实施人文教育有一定困难。就现有的课程设置来看,技工院校并不欠缺人文学科教师,而是欠缺针对人文学科师资的素质提升培训。
二是学生人文知识贫乏,人文素质基础较差。由于技校生源或是文化基础分数未达到高中录取线,或是无力继续高中学业的学生,他们大多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意志较为脆弱、学习效率不高。另外,所学专业与就业市场紧密挂钩的特点也容易助长学生轻人文重专业的功利心。
三是人文教育运行机制的缺失。由于没有专门设置负责组织实施人文教育的部门及人员,加上组织安排相关活动时的困难,很多教育活动无法组织,就少尽可能安排了,这就造成了人文教育表面上的意义重大,而实际上的可有可无。另外,人文教育教学效果难以考核、见效慢、实用价值不明显也导致实施人文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二、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促进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语文教学因其人文属性的特性,在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能够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效率,为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实施人文教育也是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深化技工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要求。技工院校应贯彻落实“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国家政策的要求,以语文等人文学科为主力重点加强专业技能学习中的人文素养教育。
三是语文教学是人文内涵体现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教学形式。较之其他教学因素,语文教学因其人文性、审美性、开放性、互动性有着更为明显的效果优势。教材收录着古今中外人文底蕴深厚的优秀作品,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语文・第五版上册》教材文章为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与丑腿》《天堂与地狱比邻》传导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活在当下、乐观向上。通过教师的挖掘引导,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其蕴含的人文精神。
三、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以综合实践活动,强化人文教育
语文活动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氛围、合作、互动、策励、竞争等因素能够极大地激活学生的兴趣、能力、情感、认识、意志等,成为学生最乐意接受、最主动投入的一种学习选择。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无论是在学习教材第二单元时开展的“体悟职业――参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信阳航天标准件厂(694厂)并采访数控人才楷模”主题活动,还是围绕《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时,师生共同设计集国画、书法作品、古曲、影像、相关文学作品、图片等多媒体素材于一体的课件,都实现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育、合作精神的养成、探究热情的激发,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创造性发展,形成师生互学互助的默契。
(二)以创新写作教学,渗透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