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5: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低碳经济目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以往经济发展模式下国有企业行为目标呈现多元化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但在转化过程中,尽管微观经济主体的产权结构在不断发展变化,但国有企业依然占据着绝对的影响地位。仅从经营成果上看,国有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在直接反映其剩余价值的同时,还能反映出其自身经济效益的高低以及其社会贡献的大小,所以,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也就定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到后来,国有企业又将利益相关者的最大化作为其行为目标,依然未能摆脱发展受限的局面。
(二)以往经济发展模式下存在于国有企业行为目标中的局限性
通过对上述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哪种行为目标都是将价值作为主要判定方向,都将追求“最大化”作为主要努力方向,这样取向与现阶段所追求的低碳经济不相适应。“最大化”目标是极端化的表现,带有较为严重的单边治理色彩。如果在低碳经济模式下依然将“最大化”作为主要行为目标,将会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产生极大冲突,同样也会使微观主体目标受到影响。如会使国有企业的经济决策不能长远考虑,制约国有企业向前发展,还会对低碳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受到较大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和自身的约束,使国有企业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受到重挫。
二、低碳经济模式下国有企业行为目标选择时应注意的要点
国有企业属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影响较大的一种微观经济主体,它的行为目标在与宏观经济目标保持一致的同时,还应充分体现利益相关者长期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将其行为目标在选择上既要体现出自利的一面,还应体现利他的一面。因此,应将我国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定为价值的可持续增长。
(一)其目标应与经济主体双重动机论相对应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尝试着从其著作《国富论》以及《道德情操论》中分别讨论其人类本性中的自利与利他,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创建一个可以诠释人类各种行为的统一型理论。但随着时间的流失,后来的经济学家逐渐将《道德情操论》的理论内涵所丢弃,很多经济学家只是单纯的从自利动机中尝试构建该理论,这样研究也就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只是单纯的对生活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与预测,未对现实世界进行全面理解,这种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适用范围,尤其是其解释受到很大局限。以往的经济主体行为目标也是新古典经济学自利假说的体现。行为经济学指出,新古典经济学的建立基础是显示偏好假定,也就是说个体带有一定的单一自利动机,其中的显示偏好则是该动机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所以,只要通过观察个体就能很好的显示出行为选择,不用考虑行为背后的内生动机和其中的心理过程。但真实情况则是,选择行为可能是由不同行为动机所形成的,个体的行为动机则可能又是多元的,所以,显示偏好难以完全体现出个体行为的实质。自利与利他人类本性中最基本的两方面,应将其看做是研究经济问题中的基本逻辑起点,由于行为个体的本性就是自利动机与利他动机的整合体,不管是单纯的自利还是单纯的利他都是这种组合中较为极端的形式。行为经济学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了重设,使其具有自利和利他两种动机,它所预设的所有个体不仅有自利和利他动机的混合形式,还具有两种的矛盾形式,因此,可以将自利和利他设定为“实然”问题,而不是将其设定为“应然”问题。
(二)其目标应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赤道原则”相对应
早在2003年,以花旗银行为首的多家银行率先提出实行“赤道原则”。所谓的“赤道原则”就是根据国际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指南而制定的、一系列与管理与发展项目集资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体现的一套较为自愿性的原则。该原则指出,金融机构在进行项目融资时应重点考虑环境风险与社会风险,关注环境、社会应与企业发展相一致,进而促进商业银行将治理目标逐渐从以往的“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向为“综合考虑多元利益主体的要求”。对于“赤道原则”来说,尽管其主要目标在与重塑商业银行的主体行为目标,但其所展现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精神却极大的影响着低碳经济中国有企业行为目标,并带有一定的辐射作用和传递作用,这样一来也充分展示了低碳经济模式国有企业行为目标的基本要求与方向。
(三)其目标应与可持续发展等形成呼应
在国有企业行为目标中添加可持续发展,其真正意图在于让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这一目标,国有企业应为其他企业做表率,首先构建环保与节约资源思想,同时全面考虑各种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长远利益,以便形成促进国有企业经济增长的长效发展价值。在自利与利他不断推动的作用下,真正实现良性循环目的,从而逐渐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最终获得更大的社会价值。以往的行为目标只是将怎样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只关注经济活动中所获得成本,这样的行为目标也就带来了一定的资源环境问题。为在追求价值可持续增长的行为目标中,国有企业对成本与效益所界定的范畴通常较为关注经济活动中的总成本与总效益。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国有企业行为目标应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形成相呼应关系。
(四)碳金融的提出与应用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新型行为目标
现阶段,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问题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与资源的重要。在碳金融还未被提出与应用以前,商品碳还没有出现,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金融活动也未开展,再加上对自然资源的定价较为困难,污染度的补偿量也很难确定,使得国有企业的外溢成本问题为未能得以真正解决,同时其选择价值的可持续增长问题中的内生动力还十分不足。在这方面的问题,市场失灵较为严重,通常只能让政府介入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在选择上意象还不够明确,这也是致使生态问题出现的一大原因。现阶段,碳金融理论与实践逐渐丰富,国有企业的外溢成本就能够在碳金融政策的影响下,逐渐实现量化与内部化,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国有企业自发选择价值中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结论
一、低碳经济概述
要想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首先需明白什么是低碳。对低碳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形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其中,经济正增长是实现以上三种情形的前提条件。那么,该如何来理解低碳经济呢?其实,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等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高碳能源消耗,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模式。根据字面的定义,可看出低碳经济是属于经济范畴的,但从本质上来说,低碳经济首先应该属于技术创新问题,然后才属于经济问题。另外,需要补充的是,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是可持续发展,有效方式是循环利用,关键环节是清洁生产,基本保障是低碳能源。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国有企业行为目标的选择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国有企业行为目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框架下,必须对国有企业行为目标进行重塑。一般而言,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框架下,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应该满足两个原则:一是与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二是能够体现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长期价值导向。因此,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可界定为价值的可持续增长。下面来详细阐述这一行为目标选择的原因。
1.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赤道原则”的基本精神相契合。
“赤道原则”,简称EPs,是一套非强制的自愿性准则,用以决定、衡量以及管理社会及环境风险,以进行专案融资或信用紧缩的管理。该原则最早出现于2003年6月,是由十家国际领先银行按照世界银行的环境保护标准与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责任方针来制定并实行的。在2009年,已经有67家财务金融机构采用了这个原则,可以说,它已成为一个实务上的准则,协助银行和投资者了解应该如何加入世界上主要的发展计划,并对它们进行融资。具体来讲,“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中审慎考虑环境和社会风险,并强调环境、社会与企业发展的和谐统一。其实,这一原则在无形之中推动商业银行将公司治理目标从早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充分考虑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从这一层面来讲,国有企业的价值可持续增长的行为目标与“赤道原则”的基本精神是相契合的。虽然“赤道原则”仅局限于商业银行领域主体行为目标的重塑,但它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精神对整个低碳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目标具有辐射和传递作用,并充分反映了低碳经济对其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目标重塑的基本诉求和主导方向。
2.与行为经济学的经济主体双重动机论相契合。
行为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是建立在显示偏好的假定基础之上,即个体具有单一的自利动机,而显示偏好是这种动机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只需观察个体显示出的选择行为,无需对行为背后的内生动机和心理过程做考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行为动机会产生不同的选择行为,而个体的行为动机又呈现多元化特征,因此显示偏好是难以完全反映个体行为的本质的。因此,自利与利他作为人类本性的两个基本方面,应当共同作为研究经济问题的逻辑起点,因为行为个体的本性是自利动机与利他动机的一种组合形式,无论是纯粹的自利还是纯粹的利他均是该组合形式中的极端特例。从这个方面来说,行为经济学重设了微观经济主体具有自利与利他的双重行为动机,它预设每个个体都是兼具自利与利他动机的混合体或矛盾体,即认为自利与利他均属于“实然”问题,而不是像传统理论那样将利他视为“应然”问题。国有企业的价值可持续增长的行为目标也反映了自利与利他的双重行为动机,与行为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相契合的。
3.其可持续发展、价值增长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三者相辅相成。
将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重塑为价值的可持续增长,其实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其中了,是希望国有企业能够以承担社会责任人的身份出现,做好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带头人,并兼顾与其它利益相关者的远期利益,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增值。在自利与利他的双重动机下,这一目标行为要真正做到自身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全社会价值最大化。其实,在传统的行为目标下,国有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了追求自身的短期利益,难免会导致资源环境问题。但是在价值可持续增长的目标下,国有企业的成本和效益范畴是与其经济活动有关的社会总成本和社会总效益。因此,在低碳经济的框架下,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增长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三种理念是相辅相成的。
4.碳金融的实施为其提供了可能。
目前,全球变暖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可以说是人类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两大问题越来越凸显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碳金融逐渐兴起,它是环境金融在低碳领域的创新,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但在碳金融出现之前,由于没有商品化的碳、没有相应的碳交易市场、没有碳排放权的买卖等活动,再加上自然资源定价的困难性,导致污染程度补偿量度难以确定,也难以解决各行为主体的外溢成本问题,最终引发市场失灵现象以及生态危机,最后只能凭借政府的行政手段来提倡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碳金融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和丰富,经济主体的外溢成本可以通过碳金融政策、手段的实施得以量化和内部化,在这一背景下,对于国有企业自发选择价值的可持续增长这一新的科学的行为目标将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求国有企业必须转变以往的多元化行为目标,实施价值的可持续增长行为目标。因为这一目标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赤道原则”的基本精神相契合,与行为经济学的经济主体双重动机论相契合,其可持续发展、价值增长和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三者相辅相成,碳金融的实施也为该目标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三、结语
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生产流通消费
到2025年,沧州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15.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累计提高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1%
河北日报讯(记者王雅楠)日前,《沧州市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印发,其中提出,沧州市将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沧州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15.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累计提高10%,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1%。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推进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重点行业和园区实施工业节能低碳改造、绿色化改造,打造一批绿色制造典型示范。推行产品绿色设计,争创省级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领域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强再制造产品认证与推广应用,加快推进河间创建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进度。以绿色产品为导向,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加大认证开发力度,2025年“两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100个以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保持100%,2025年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探索构建“一张网、两本账”机制,推进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加强肃宁县、吴桥县地膜回收试点建设,2025年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实施土壤改良工程,开展轻中度盐碱耕地治理试验,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2021年至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0万亩。加快发展壮大信息智能、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9家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能源互济、资源共享、废物协同处置的公共平台,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废物综合利用。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公转水”项目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水路有序转移。加快铁水、公铁、公水等联运发展,加快布局建设“无水港”,2025年具有铁路专用线的大型工矿企业大宗货物绿色运输比例达到95%以上。继续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建设和电驱动货物装卸。加快5个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引导企业使用单元化、厢式化物流载具,鼓励采用“挂车池”“托盘池”等共享模式。健全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合理布局建设“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以汽车产品为重点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建立信息平台,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发展智能回收终端,创新商业模式,提升行业竞争力。优化贸易结构,鼓励企业扩大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农产品出口,严控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出口。强化绿色丝绸之路合作,引导企业对接多双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合作机制,带动先进技术、装备、产能走出去。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大力宣传绿色消费,倡导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鼓励企业和居民选购绿色产品,提倡有条件的县(市、区)采取补贴、积分奖励等方式促进绿色消费。引导企业开展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等高端品质认证,探索创建质量认证示范区,强化认证机构信用监管。严格执行机关食堂制止餐饮浪费管理规范,大力倡导“光盘行动”,提高收储运等各环节节粮力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2025年沧州市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和处理系统。继续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加大监督执法、替代产品推广和宣传引导力度。组织开展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执法行动、计量监督检查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计量器具不准等违法行为。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2025年电商快件基本不再二次包装。
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加快新能源发展,积极开发利用光伏发电、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等非化石能源。推动黄骅市南排河镇140兆瓦渔光互补、泊头市齐桥镇120兆瓦农光互补复合发电等光伏项目建设,合理有序推进农村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推广“厂—网—河(湖)”一体化、专业化运行维护,因地制宜布局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2025年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7%、95%以上。全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长治久清,对城区内5条河流开展全面排查“回头看”,杜绝水质反弹。确保建成的7座垃圾发电项目稳定运行,肃宁县垃圾发电项目开工建设,2025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实现全覆盖,“原生垃圾”零填埋。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集约利用土地、海域、岸线等资源,加强生态红线区域与交通线网规划协调,积极推进绿色铁路、绿色公路、绿色港口建设。
摘要:本文阐述了低碳经济目标、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等理念,就低碳经济目标下,从完善会计职能角度,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途径
一、低碳经济目标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
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理念做出过明确指示,早在2007 年末国务院就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在书中提到今后的经济发展以多元化发展为主,以可再生性能源的发展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将低碳的经济发展为目标正式地列入城市发展项目。低碳经济发展目标,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产业与新能源的转型和开发等一系列为手段,尽可能地减少使用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费的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以此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共赢的一种发展形态。
二是低碳经济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会计工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低碳经济为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催生了新型的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新会计模式的诞生;环境会计的发展也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大大地促进了低碳经济产业和市场的发展,为投资、生产与消费的健康环保经营模式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发展宗旨及精髓都是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待发展,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
首先,环境会计、责任会计等新型会计模式的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以往的会计理论中,小型经营业户几乎从未将自然环境纳入企业经营活动考虑的范畴,更是谈不上记入会计成本核算中来。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对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自身的发展并且符合社会整体的利益的需求,企业必须将低碳经济列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全面地落实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正确地判定企业的未来经营活动发展的方向。
其次,环境会计、责任会计等新型会计模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节能、环保、减排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心声。而低碳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建立在一个发展的空间平台上,一个健全的环境会计、责任会计等新型会计模式应用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最后,低碳经济发展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建立新会计模式。从各个方面上来看,低碳经济与新会计模式总是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低碳经济是新会计模式理论的前提,而它的发展也为新会计模式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依据,而新会计模式又为低碳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和有效的途径。
三、低碳经济目标下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虽然国家对低碳经济发展有足够的重视,但尚处在探索与研究阶段,在新会计构建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地方。例如,相关的法制建设的不完善,在目前的会计准则中对企业经营结果带给社会及生态的影响做出过一些说明,但没有相应的补救与处罚措施的规定,缺乏法律的有力武器,构建低碳经济下的新会计模式显得乏而无力。另外,低碳经济下的新会计模式也急需着相关配套的人才,低碳经济下新会计模式是一门新型的课题,其范围既有传统会计理论,又覆盖着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环保领域,因此需要的人才具备自然科学同时又兼具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目前在我国是非常缺乏的,这为低碳经济目标下的新会计模式的构建带来一定困难。
四、在低碳经济目标下可持续发展新会计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以人为本”,加强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
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也是低碳经济的组成部分,它是法治与秩序的体现,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纠正不良的举动,分辨出哪些为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并且懂得其行为的后果及相应承担的责任。“以人为本”其目的是向公众推广个人的良好的品质行为,促进其健康良性的发展,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新会计模式的构建会变得更加顺利。
(二)加强法治建设是构建可持续发展新会计模式的前提
在新会计模式中,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建立,加强保护环境、社会责任等法律的贯彻实施,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构建新型会计的新局面的前提。
(三)需要完善的监督机制的配合
在会计监督体系中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之分,外部监督以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为主体。因此,会计监督有“三位一体”的内外结合监督的机制构成,其主导思想是宣传制度、纠正错误、加强工作交流、注重业务协调、突出服务等措施来促进各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以低碳经济为目标,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来构建可持续发展新会计模式
首先,改变利润和权益最大化的狭隘思想,以低碳经济为平台,突出“以人为本”、“知识为泉”的经营理念,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发展观。企业价值的实现不是体现在报表中所反映的价值,而是企业整体的市场价值,它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知识为动力来完成企业价值的实现。
其次,改变执业机构与人员对收入和利润的片面追求思想。极目远眺,展望未来,以培养、教育、发展为主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价值,也为新会计模式构建的实现发挥出应有作用。
最后,绿色会计核算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保证,由于有了绿色会计的核算,对低碳经济目标下的环境保护、污染的排放与治理情况等方面的信息都有所掌握,从而能够引起企业在经营活动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重视,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资源,为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积极推广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应用
环境会计将外部的环境成本通过会计核算系统,通过各种方法,量化为企业的内部经营成本,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时刻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污染,体现了低碳经济目标的要求。社会责任会计在环境会计基础上,还要加上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实现企业与社会的统一发展。现今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企业如果想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引入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以更科学、更准确地衡量人力成本,防控人员流失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业;低碳建筑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低碳经济日益成为全球经济主要体制的当下,传统的建筑业以其高碳排放量和建筑资源的高耗性再一次被推向风口浪尖,新时期的建筑业如何摆脱高碳排放和建筑可能的合理性是建筑业能否在新经济体制下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
一 低碳经济条件下建筑行业低碳化的提出
早在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新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就指出,高碳排放量已经成为地球资源与生存环境的破坏者,如何从传统高碳污染工业中走出来转型为新型低碳经济型体制才是大势所趋。以往资料指出,全球接近50%的碳排放量都来自建筑行业,这也使建筑业成为温室气体的重污染源之一。在建筑业随城市经济飞速进步的同时,新的质疑与要求也一并而出,如何使建筑业继续跟上低碳经济的脚步也就成为了全球新的关注重点。如何使建筑业走上一条低能耗、少碳排放、增加新型材料的使用之路才是建筑业的首要之急。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建筑业的发展
资料显示,建筑业是我国经济体制产业中的重要支柱,与之相关的产业链接有几十个之多,其中就有钢铁、石油化工、电力资源等高碳污染产业。每年就建筑耗能就占我国耗能总量的30%,采暖能耗是发达国家3倍之多,不仅如此,每年新生建筑之中有95%为高能耗建筑。因此,走绿色建筑之路对于当下高能耗、高碳污染的建筑业来说是必行之路,这也对我国整体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意义。以下就大众观点、建筑行业、政府部门3个角度探讨低碳经济下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可能。
(一)大众角度
低碳生活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衣食住行无一例外。比如出门的时候放弃舒适豪华的高碳排放汽车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无形之中你就为减少碳排放做出了贡献,徒步出行、骑车出行都是有益环境和健康的好选择。其实在我们生活之中这些还只是你能看得见的碳排放,对于我们看不见的碳排放我们同样可以做些事情。比如说和你我息息相关的住房。住房在无形之中增加着碳污染,从使用材料上到每一件装饰品,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碳的排放,这样,选取低碳排的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大多数消费者在看见低碳环保产品的价格标签时多数会选择放弃,应增加对低碳生活所带来的健康意义的宣传工作,增加对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鼓励力度和支持政策,提高民众低碳意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要求,调动起群众自觉意识和低碳主人翁地位,自己为自己的生活营造可持续、健康、低碳的环境。
在群众社区活动中积极普及低碳生活概念,从老到小需面面俱到。老人作为低碳概念普及度最差的群体,需为其具体全面地讲解,定期派专人下社区组织低碳生活知识讲座,为老人分析低碳生活的意义在于为后代打造更健康的生活环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理念,并且开展相关主题的社区活动,定期在社区中挂上宣传标语、撰写社区刊物。学生方面,在学校中开展宣传活动,在教育教学中普及,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其是否具有低碳意识是全民族后续能否走稳低碳之路的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使新一代的青年人从意识的根本就接受低碳生活、追求低碳生活。
(二)建筑行业角度
建筑行业的低碳型发展作为整个建筑产业链中核心的一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设计、选材、构建、运用,维护、拆毁等各个环节严格要求,降低碳污染,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碳污染的增加。不仅如此,与之相关的高碳排放产业链条也会因为建筑业的要求提高自身减排要求,从而提高全产业中的低碳排追求风气。所以,作为核心的建筑行业怎么创新科技与材料,与政府颁布的低碳法案向对应。加深对低碳建筑可能性的地探索才是建筑业能否走可持续绿色低碳道路的根本。
从设计之初就引入绿色低碳理念,施工过程中尽量多地采用节能技术、再循环资源的利用,如雨水的利用与回收,风能、光能、生物能源的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引用,生活工业垃圾的分类、回收、再利用处理,减少对一次性高耗能源的依赖性。设计者应多体现建筑与环境和谐性、一致性,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于低碳建筑产品的商业价值与环境保护性之间的平衡已有成功案例。某房产商利用绿色低碳技术在其楼盘示范项目中的绿化、节水、节能、交通四个系统中应用,每年每平米可减碳排20.1千克,运行费用节约20元。如此算来,就居住方面,如果全国开发100亿平米的绿色低碳居住区,每年的碳减排量就可达2亿吨,运行费节约1000亿元。商业性建筑方面,其产品占我国建筑总数上的25%,其耗能能力是一般住宅的10到15倍,如我国绿色减碳型商业住宅能达到50亿平米,那么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则多达10亿吨,运行费用节约5千亿元。而就建筑生产和建筑施工来看,按GDP20%的节能要求看,若每年建筑10亿平米的低碳建筑,则每平米减排1吨,年减排可达2亿吨,运行费节约1千亿元。
从以上信息得知,住宅、公共建筑与商业性建筑与生产施工中的减排量至关重要,每年的减碳量都至少可达14亿吨,运行费用节约7千亿元,考虑到民用电费与商用电费的差价,则低碳房产的年节约量可达万亿元。
早于2010年地产业的龙头企业万科地产就宣布将放弃毛坯房市场,将工作中心放在绿色低碳的精装房的投资与建设上。其在深圳推广的零碳排精装住房已获得一千多万元的当地政府补贴。而投入这场绿色低碳房产建设的企业还有像万通、保利这样的房产大鳄,可想而知,低碳建筑已是建筑经济的新方向。
(三)政府角度
我们从每一次的政府报告中都不难找出像这样的一些新名词,低碳社会、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等等,我们不仅能从这些新名词中看出政府对于低碳经济环境的态度,也看出了整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对低碳经济的迫切要求。主席就全球气候变暖提出了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之路,而整蓬勃发展的建筑业当然不可避免的承担着重要责任。
以下是就低碳经济体制下的建筑行业发展道路提出一些看法和可行的措施:
1、政策优惠鼓励
就建筑行业而言,建筑成本的基数本来就大,再加上要将绿色低碳的思考融入每一环节,从设计、施工到运营使用,其中不仅对新型的低碳材料有要求、对新型低碳技术的开发、探究等环节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比一般建筑的成本高许多。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低碳建筑的开展,如低税收政策、降低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利率、土地优先供给政策,这样可改变传统地产市场中“高价得楼”现象,可激励低碳建筑的出现。
2、强制性法规的出台
通过出台一些列法律法规迫使建筑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严惩高碳排放建筑建设企业单位,通过法律的手段是我国建设行业走向低碳绿色方向。
3、控制低碳技术的执行标准与质量标准
严格监督建筑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鼓励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高碳排放量的监控标准。
4、鼓励低碳消费的消费者
给予能低碳消费者一定的优惠力度,鼓励其为低碳产品消费,提高其在房价、房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力度。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减排技术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