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课外阅读范文

中学生课外阅读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9: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学生课外阅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 浅谈 中学生 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即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良性外延,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大中学生课外阅读(特别是文学名著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中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长期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目前多数中学生忽视课外阅读,有些学生基本上在课外不阅读,即使想阅读也不知读什么,从何入手。

一、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的原因探析

1.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兴趣。一些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就是学好课本,把课本上的篇目学好,弄通就可以了,课外阅读只会浪费时间,与语文学习无关。作为教师,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其次,要向他们说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根据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至初中九年中,课外阅读总量需达400万字以上,并且课本后面推荐了一些阅读书目。每年中考语文都有少量的与课外阅读相关的题型。

2.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每天在学校逗留时间长,即使回到家里,也有相当的作业要完成,有的还要看一些辅导书,加上自身学习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使很多学生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3.影视网络传媒的普及与发展,牵引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注意力。读过《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的学生寥寥无几,;有的也只读过少儿普及版或缩写版。

4.有些学生即使想读书,但也无书可读。特别是农村中学生,有的家长不识字或文化较低,家里根本就没有书,学校也没有图书馆,或者有也不对学生开放。致使学生根本无书可读,有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几乎没有读到几本课外书。

二、学生课外读什么

1.作为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他们读一些名著,科普和科幻方面的书 ,让他们对读书产生强烈的兴趣。首先让学生知道名著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是很有价值的。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熏陶思想。比如有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大学生读的最多的书是《平凡的世界》、《悲产世界》。因为这些书可以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读这样的书无疑对学生的一生也可起决定性作用。其次读一些科普和科幻书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

2.教师要给学生讲一些中外许多名人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书有密切关系,比如著名作家高尔基小时候给人家做工,晚上在阁楼上利用从木板缝隙射进来的月光苦读书。在学生对读书开始产生兴趣时再给他们推荐语文课本后面列举的书目,七年级:《童年》、《昆虫记》、《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八年级:《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九年级:《水浒传》、《格列佛游记》、《简爱》、《傅雷家书》、《培根随笔》。

3.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本名著,所读的书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层次。除课本及《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书外还可以推荐其他名著等书籍。比如古典四大名著、“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还可推荐一些科普和科幻类作品。

三、学生怎样进行课外阅读

1.引导学生应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比如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可以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这样做课内阅读内容就可以很自然地向课外延伸。

篇2

一.读什么

总理曾就阅读问题发表讲话。他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读书要有选择,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温总理的讲话令人深思。阅读很重要,人文阅读更重要。只有阅读具有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的作品,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丰富的情感,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正直、勇敢、自信、有爱心。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浙师大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界数十年高举语文的工具性,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人文性,读人文就是选择与高尚对话,与真、善、美一起。那么哪些作品具有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呢?

1.关注历史、传统文化的作品和名家经典

2.关注自然、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的作品

3.关注生活、时展和社会进步的作品

二.如何读

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其实他不仅谈了书的种类,也告诉我们不同的书应有不同的读法。教师切记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读人文与经典,读高尚之作,就要体会、品味、思考、感悟,就要用心去读。

(一)潜心悟读

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也就是说读书应该用心去读,边读边思考、感悟,要有探究精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这是阅读的一种的境界。只有用心读,让心灵与作者对话交流,才能从文章中感受美,从经典中悟出真谛。

(二)比较阅读

1.读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

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位作家的思想,走进他的内心,就应该尽可能地多读他的作品。结合其创作的不同背景,体会人生经历给作者带来的情感和心理变化。通过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感悟他的精神世界。

2.选择一个专题读不同作家的作品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对待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却不尽相同。因此,应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可以汲取不同的思想精华以丰富自己的内心。

(三)积累交流

阅读虽然以读为主,但绝不可以仅仅以读结束,特别是对那些美文经典。应在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及时积累精彩语段,开展朗诵、表演等活动。在阅读后指导他们写心得体会和作品评价。通过定期的读、抄、写、评等交流活动,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对时事的把握可能会有不妥之处,通过交流活动,老师也可以及时进行纠正。

篇3

结果令人震惊,但又在我的意料之中。除了小时候看过的童话外,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他们对于小说、散文大多数是一片空白,难得有几个看过几本,也只是金庸的武打小说之类。他们对于现当代中国文学完全处于无知状态,现代和当前国内最优秀的作家完全处在他们视野之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迷恋于各种网络游戏和漫画书。

进入初一下学期和初二后,《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开始慢慢在一些学生手中流传,但完整看过中国四大名著的人却很少(包括初三学生),更不用说外国的名著。他们甚至连新课标要求的初中生必读名著都读不完。

这样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是为什么?除了学生学习负担重,没有过多的时间读篇幅较长的名著外,阅读兴趣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名著除了篇幅较长之外,故事情节也较长,还有大段的景物描写、内心独白等再加上时代的差距,这些名著很少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读者》《小小说选刊》之类却越来越受深受学生欢迎。如果说名著是“主流阅读”的话,那《读者》《小小说选刊》之类就可以说是“非主流阅读”。

让我们思考一下“非主流阅读”之所以繁荣的原因。

首先,现代社会是个信息量极大且获取信息极方便的社会,这是上述阅读景观之所以生成的客观条件。换言之,正因为信息多的让你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正因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得让你数不胜数且十分便捷,正因为可供选择的领域空前宽广,人们的阅读习惯才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面对“目不暇接”与“层出不穷”,人们的确很难再有心思“沉下心”来细细地把玩长篇,静静地细品名著了。

就好像看电视,正因为可供选择的频道数以百计,不再是只有三两个,甚至只有一个频道“迫使”你老老实实地坐下来看,这才使“阅读者”有了充分的选择自由和选择的充分自由,其表现就是,手握遥控器的“阅读者”总是频频换台,挑来挑去,结果心浮气躁,反而一个台也看不仔细,一个节目也看不完整了。

同理,现代了,发达了,信息爆炸了,正因为可供阅读的信息多而杂了,渠道多而广了,人们的阅读选择才变得更加苛刻更加挑剔,他们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决定:在曾出不穷的各类信息中,只选短小精悍的,不选拖沓冗长的!只选新鲜有趣的,不选平庸乏味的!只选看起来省事、记起来方便的,不选耗时费力的,伤神费脑的!

这就是长篇被冷落名、名篇被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中学生有中考、高考的重大压力,重任在肩,时间有限,他们“必须”甚至“只能”坚持“各取所需,学了就用”的原则,这是“非主流阅读”繁荣的主观原因。

为了说明这一点,不妨缩小一下目标,探讨一下中学生喜欢的这些文章究竟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或者说,究竟怎样的文章才是中学生最欢迎的。

我个人认为,能满足中学生阅读需求的文章必须具有四个特点:新、短、趣、深,这才能让学生负担极重的中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既有趣又有用的信息。

新,是指包含其间的信息要新。趣,是指要写得生动有趣。短,是指篇幅要短。深,是指道理讲得很深,有哲学意义或曰有点哲学深度。

也只有如此,既有诗意,又有哲理,既有新鲜感,又有实用性,才能让人欣然接受。且以深受中学生欢迎的“青春美文”“哲理美文”为例再做一番具体分析,中学生之所以喜爱此类文章,乃是因为:

文章事例精短,可以直接引用;表述巧妙,可以直接参考;读起来方便,记起来方便,用起来也方便;既能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因此得到消遣与休憩,也能满足高层次的需求,能吸收借鉴,能学以致用,直接为考试服务。惟其如此,才能让中学生读并快乐着,读并思考着,读并吸收着。

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大量入选青春美文和哲理美文的《读者》《青年文摘》一类报刊才得到了广大读者持之以恒的青睐与推崇,而某些因循守旧无意变通的书刊杂志,则因忽略这一点而遭到冷遇。

总之“主流阅读”备受冷落,“非主流阅读”方兴未艾,这是事实。

对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不能麻木。我们必须并只能加强引导。

当然,也无须大惊小怪,大呼小叫。

遗憾的是,对于中学生的这一阅读变化,并没有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重视,更谈不到因势利导,加强指导了。

篇4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课余自学中的一种形式。经过阅读,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与加深,并且能够启迪思想,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以及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必读名著和古诗词背诵篇目,并且初步拟定了初高中学生的阅读量。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情况具体如何,还要通过调查进行了解,同时做出相应的分析。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本文所在图书馆学校的初中生,全校一共有36个班级,采用随机方法问卷调查(有效问卷收回284份)。目的是:了解中学生的基本阅读情况、阅读感知和态度、阅读品质等。下面是本次调查的内容和分析:

1.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量

被调查284名学生中,课外书阅读时间高于2小时学生有14%,阅读时间长在1-2小时之间的占到了33.2%,半小时到l小时之间有40.8%,几乎没时间课外阅读的学生为12%。

2.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认识

在关于阅读目的是什么的问题中,多数(65.2%)被调查学生的观点是读书能够增加知识、认为可以提升修养的比率是42.5%、认为可以掌握技能的是33.4%、帮助缓解情绪概率为31.7%;其中有12.9%的人认为其阅读是为了提升告示成绩,此外,还有30%的同学阅读是为了打发时间和消遣,此外有7.1%的同学在调查中是无目的的进行阅读。依据上述数据可以得知,超过一半学生可以将阅读活动和自身学习能力或学习活动产生联系。

3.课外阅读情感

经过调查,49.5%学生选择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比例并不高,并且是多选项,很多同学选择其他形式业余爱好,72%同学选择喜欢玩电脑,65%学生选择喜欢看电视。可见,电脑游戏和电视等现代媒体对中学生的诱惑远远超过了图书。

关于中学生对于阅读的喜爱,其中有44.8%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阅读,此外有41.1%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阅读但是感觉自己没有阅读的时间,8.5%的同学无主见,只会依据教师指令选取阅读时间与种类,剩下中学生表示并不十分喜爱读书。

4.中学生的阅读品质

针对初中生喜欢阅读的图书类型调查可知,12%以及15%学生选择阅读教学参考书和作文辅导书,60%学生喜欢看流行小说、漫画、名著、童话故事等。此外有14.0%的学生表示自己什么样的书都喜欢看,还有1.9%的被调查者表示任何书都不爱看。

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调查情况和课外读物的借阅情况是否相符呢,笔者对我校2014-2014年的图书馆的流通率作为原始数据,可知借阅趋势与问卷调查基本相同,但是两大类图书现实和理想差异较大,I类即文学类借阅比例是总比值23.5%;调查学生中表示喜欢看参考书学生比率仅有12%,但是实际教学参考书借阅率是30%。

二、当前中学生阅读兴趣调查报告分析

本次调查只能代表我校部分学生的阅读现状,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我校中学生的阅读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中学生的阅读理念不正确,这一情况比较普遍,且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阅读兴趣较多的集中在比较流行的言情、玄幻和武侠小说上。中学生此时处于较为关键的心理发展时期,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但是缺乏良好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若是过度的沉迷于武侠、情爱等情节中,会造成其偏离人生发展的轨道,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其次,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慢慢开始出现了流失,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了80%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但其中一半的学生表示缺少阅读时间。除了升学压力,还有一个原因是新媒介r代的视觉文化对一大部分学生的兴趣进行了吸引,如手机、电脑、电视等,更多的青少年更喜欢接受快餐文化,造成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流失。

除此之外,很多中学生还比较缺乏积极正确的阅读意识的引导阅读品质也相应地被让教育者和家长所忽视。

三.激发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针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树立正确阅读理念,通过方法让学生爱上图书、爱上读书,将学生从电子游戏、手机或者是对电视的迷恋中拉出来。

阅读兴趣在阅读活动中最直接和活跃的意象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依靠青少年的好奇心强,逐渐培养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耐力,开展丰富课余活动,刺激学生长期保持对阅读的兴趣。

篇5

【关键词】高中 英语 课外阅读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显得愈加重要。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语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媒介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分析对于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十分必要。

一、高中学生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现状

阅读材料的选择是英语课外读的首要环节,恰当的英语阅读材料选择是高效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基础,因此,对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进行分析首先要对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的选择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进行选择性干预。

调查分析显示,在阅读材料选择自由的前提下,学生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娱乐、体育、赛事类阅读材料,娱乐、体育、赛事类阅读材料往往相对较为有趣、语言风格往往相对较为轻松,这种阅读材料选择倾向是与学生的兴趣相适应的。同时,“文学类”课外阅读材料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一方面是因为文学类阅读材料的故事性相对较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强烈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学类阅读材料的词汇和语句优美,符合学生的语言审美要求。另外,由于政治、军事、地理、学科类阅读材料相对较为枯燥乏味,而且在文章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专业类词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学生在自由阅读过程中往往不会选择这类阅读材料。

二、高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目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在应试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高考是高中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英语阅读速度,为高考英语阅读做准备;其二,大部分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词汇量,从而有效提升英语语言技能;其三,部分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自由阅读掌握新的句型和语法知识;其四,少部分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阅读获取课外信息,了解更多的娱乐、体育等方面的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还是扩大词汇量、提升阅读速度,从而更好地满足高考英语阅读的需求。如何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从兴趣出发自发进行课外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高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量现状

调查分析表明,现阶段,我国仅有极少部分学生可以坚持每天多次英语课外阅读,大部分学生仅仅能保证几天一次英语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量是相对较少的,另外,还有少部分学生不能自发地进行英语课外阅读,其英语课外阅读量基本为零,远远不能达成英语阅读学习需求。

由此可见,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大部分高中学生都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阅读量较少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扩大学生的阅读篇幅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显得十分必要。

四、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方法和途径现状

精读和泛读是英语课外阅读过程中常见的两种阅读方法。精读强调阅读的精细化,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掌握所有的词汇、语法、句型,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泛读强调阅读的泛泛化,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掌握文章基本大意即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泛读的方法,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会采用精读的阅读方法,仅有少部分学生会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资料不同于课内阅读资料,其中包含的可读性知识量相对较少,因此,在课外阅读过程中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具有更高效的特点,如何在英语课外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阅读技巧,更好地利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语言素养十分必要。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设备在学生中的普及率显著提升,由于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阅读十分方便快捷,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会更加强倾向于选择多媒体媒介,书本、报纸等传统媒介在学生课外英语阅读过程中的利用率较低。虽然多媒体媒介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是利用传统媒介进行阅读更有利于学生做笔记、词汇积累及句型分析。如何合理选择各种阅读媒介进行更加高效的英语课外阅读是现阶段高中学生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

五、结束语

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语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十分必要。英语课外阅读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逐渐提升阅读速度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现阶段我国高中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其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更多、更高效的阅读建议还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