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9: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生课外阅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外阅读,即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良性外延,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大中学生课外阅读(特别是文学名著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中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在长期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目前多数中学生忽视课外阅读,有些学生基本上在课外不阅读,即使想阅读也不知读什么,从何入手。
一、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的原因探析
1.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兴趣。一些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就是学好课本,把课本上的篇目学好,弄通就可以了,课外阅读只会浪费时间,与语文学习无关。作为教师,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其次,要向他们说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根据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至初中九年中,课外阅读总量需达400万字以上,并且课本后面推荐了一些阅读书目。每年中考语文都有少量的与课外阅读相关的题型。
2.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每天在学校逗留时间长,即使回到家里,也有相当的作业要完成,有的还要看一些辅导书,加上自身学习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使很多学生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3.影视网络传媒的普及与发展,牵引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注意力。读过《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的学生寥寥无几,;有的也只读过少儿普及版或缩写版。
4.有些学生即使想读书,但也无书可读。特别是农村中学生,有的家长不识字或文化较低,家里根本就没有书,学校也没有图书馆,或者有也不对学生开放。致使学生根本无书可读,有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几乎没有读到几本课外书。
二、学生课外读什么
1.作为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他们读一些名著,科普和科幻方面的书 ,让他们对读书产生强烈的兴趣。首先让学生知道名著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是很有价值的。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熏陶思想。比如有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大学生读的最多的书是《平凡的世界》、《悲产世界》。因为这些书可以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读这样的书无疑对学生的一生也可起决定性作用。其次读一些科普和科幻书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
2.教师要给学生讲一些中外许多名人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书有密切关系,比如著名作家高尔基小时候给人家做工,晚上在阁楼上利用从木板缝隙射进来的月光苦读书。在学生对读书开始产生兴趣时再给他们推荐语文课本后面列举的书目,七年级:《童年》、《昆虫记》、《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八年级:《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九年级:《水浒传》、《格列佛游记》、《简爱》、《傅雷家书》、《培根随笔》。
3.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本名著,所读的书必须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层次。除课本及《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书外还可以推荐其他名著等书籍。比如古典四大名著、“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还可推荐一些科普和科幻类作品。
三、学生怎样进行课外阅读
1.引导学生应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比如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可以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这样做课内阅读内容就可以很自然地向课外延伸。
一.读什么
总理曾就阅读问题发表讲话。他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读书要有选择,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温总理的讲话令人深思。阅读很重要,人文阅读更重要。只有阅读具有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的作品,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丰富的情感,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正直、勇敢、自信、有爱心。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浙师大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界数十年高举语文的工具性,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人文性,读人文就是选择与高尚对话,与真、善、美一起。那么哪些作品具有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呢?
1.关注历史、传统文化的作品和名家经典
2.关注自然、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的作品
3.关注生活、时展和社会进步的作品
二.如何读
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其实他不仅谈了书的种类,也告诉我们不同的书应有不同的读法。教师切记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读人文与经典,读高尚之作,就要体会、品味、思考、感悟,就要用心去读。
(一)潜心悟读
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也就是说读书应该用心去读,边读边思考、感悟,要有探究精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这是阅读的一种的境界。只有用心读,让心灵与作者对话交流,才能从文章中感受美,从经典中悟出真谛。
(二)比较阅读
1.读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
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位作家的思想,走进他的内心,就应该尽可能地多读他的作品。结合其创作的不同背景,体会人生经历给作者带来的情感和心理变化。通过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感悟他的精神世界。
2.选择一个专题读不同作家的作品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对待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却不尽相同。因此,应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可以汲取不同的思想精华以丰富自己的内心。
(三)积累交流
阅读虽然以读为主,但绝不可以仅仅以读结束,特别是对那些美文经典。应在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及时积累精彩语段,开展朗诵、表演等活动。在阅读后指导他们写心得体会和作品评价。通过定期的读、抄、写、评等交流活动,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对时事的把握可能会有不妥之处,通过交流活动,老师也可以及时进行纠正。
结果令人震惊,但又在我的意料之中。除了小时候看过的童话外,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他们对于小说、散文大多数是一片空白,难得有几个看过几本,也只是金庸的武打小说之类。他们对于现当代中国文学完全处于无知状态,现代和当前国内最优秀的作家完全处在他们视野之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迷恋于各种网络游戏和漫画书。
进入初一下学期和初二后,《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开始慢慢在一些学生手中流传,但完整看过中国四大名著的人却很少(包括初三学生),更不用说外国的名著。他们甚至连新课标要求的初中生必读名著都读不完。
这样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是为什么?除了学生学习负担重,没有过多的时间读篇幅较长的名著外,阅读兴趣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名著除了篇幅较长之外,故事情节也较长,还有大段的景物描写、内心独白等再加上时代的差距,这些名著很少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读者》《小小说选刊》之类却越来越受深受学生欢迎。如果说名著是“主流阅读”的话,那《读者》《小小说选刊》之类就可以说是“非主流阅读”。
让我们思考一下“非主流阅读”之所以繁荣的原因。
首先,现代社会是个信息量极大且获取信息极方便的社会,这是上述阅读景观之所以生成的客观条件。换言之,正因为信息多的让你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正因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得让你数不胜数且十分便捷,正因为可供选择的领域空前宽广,人们的阅读习惯才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面对“目不暇接”与“层出不穷”,人们的确很难再有心思“沉下心”来细细地把玩长篇,静静地细品名著了。
就好像看电视,正因为可供选择的频道数以百计,不再是只有三两个,甚至只有一个频道“迫使”你老老实实地坐下来看,这才使“阅读者”有了充分的选择自由和选择的充分自由,其表现就是,手握遥控器的“阅读者”总是频频换台,挑来挑去,结果心浮气躁,反而一个台也看不仔细,一个节目也看不完整了。
同理,现代了,发达了,信息爆炸了,正因为可供阅读的信息多而杂了,渠道多而广了,人们的阅读选择才变得更加苛刻更加挑剔,他们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决定:在曾出不穷的各类信息中,只选短小精悍的,不选拖沓冗长的!只选新鲜有趣的,不选平庸乏味的!只选看起来省事、记起来方便的,不选耗时费力的,伤神费脑的!
这就是长篇被冷落名、名篇被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中学生有中考、高考的重大压力,重任在肩,时间有限,他们“必须”甚至“只能”坚持“各取所需,学了就用”的原则,这是“非主流阅读”繁荣的主观原因。
为了说明这一点,不妨缩小一下目标,探讨一下中学生喜欢的这些文章究竟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或者说,究竟怎样的文章才是中学生最欢迎的。
我个人认为,能满足中学生阅读需求的文章必须具有四个特点:新、短、趣、深,这才能让学生负担极重的中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既有趣又有用的信息。
新,是指包含其间的信息要新。趣,是指要写得生动有趣。短,是指篇幅要短。深,是指道理讲得很深,有哲学意义或曰有点哲学深度。
也只有如此,既有诗意,又有哲理,既有新鲜感,又有实用性,才能让人欣然接受。且以深受中学生欢迎的“青春美文”“哲理美文”为例再做一番具体分析,中学生之所以喜爱此类文章,乃是因为:
文章事例精短,可以直接引用;表述巧妙,可以直接参考;读起来方便,记起来方便,用起来也方便;既能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因此得到消遣与休憩,也能满足高层次的需求,能吸收借鉴,能学以致用,直接为考试服务。惟其如此,才能让中学生读并快乐着,读并思考着,读并吸收着。
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大量入选青春美文和哲理美文的《读者》《青年文摘》一类报刊才得到了广大读者持之以恒的青睐与推崇,而某些因循守旧无意变通的书刊杂志,则因忽略这一点而遭到冷遇。
总之“主流阅读”备受冷落,“非主流阅读”方兴未艾,这是事实。
对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不能麻木。我们必须并只能加强引导。
当然,也无须大惊小怪,大呼小叫。
遗憾的是,对于中学生的这一阅读变化,并没有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重视,更谈不到因势利导,加强指导了。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课余自学中的一种形式。经过阅读,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与加深,并且能够启迪思想,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以及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必读名著和古诗词背诵篇目,并且初步拟定了初高中学生的阅读量。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情况具体如何,还要通过调查进行了解,同时做出相应的分析。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本文所在图书馆学校的初中生,全校一共有36个班级,采用随机方法问卷调查(有效问卷收回284份)。目的是:了解中学生的基本阅读情况、阅读感知和态度、阅读品质等。下面是本次调查的内容和分析:
1.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量
被调查284名学生中,课外书阅读时间高于2小时学生有14%,阅读时间长在1-2小时之间的占到了33.2%,半小时到l小时之间有40.8%,几乎没时间课外阅读的学生为12%。
2.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要性认识
在关于阅读目的是什么的问题中,多数(65.2%)被调查学生的观点是读书能够增加知识、认为可以提升修养的比率是42.5%、认为可以掌握技能的是33.4%、帮助缓解情绪概率为31.7%;其中有12.9%的人认为其阅读是为了提升告示成绩,此外,还有30%的同学阅读是为了打发时间和消遣,此外有7.1%的同学在调查中是无目的的进行阅读。依据上述数据可以得知,超过一半学生可以将阅读活动和自身学习能力或学习活动产生联系。
3.课外阅读情感
经过调查,49.5%学生选择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比例并不高,并且是多选项,很多同学选择其他形式业余爱好,72%同学选择喜欢玩电脑,65%学生选择喜欢看电视。可见,电脑游戏和电视等现代媒体对中学生的诱惑远远超过了图书。
关于中学生对于阅读的喜爱,其中有44.8%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阅读,此外有41.1%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阅读但是感觉自己没有阅读的时间,8.5%的同学无主见,只会依据教师指令选取阅读时间与种类,剩下中学生表示并不十分喜爱读书。
4.中学生的阅读品质
针对初中生喜欢阅读的图书类型调查可知,12%以及15%学生选择阅读教学参考书和作文辅导书,60%学生喜欢看流行小说、漫画、名著、童话故事等。此外有14.0%的学生表示自己什么样的书都喜欢看,还有1.9%的被调查者表示任何书都不爱看。
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调查情况和课外读物的借阅情况是否相符呢,笔者对我校2014-2014年的图书馆的流通率作为原始数据,可知借阅趋势与问卷调查基本相同,但是两大类图书现实和理想差异较大,I类即文学类借阅比例是总比值23.5%;调查学生中表示喜欢看参考书学生比率仅有12%,但是实际教学参考书借阅率是30%。
二、当前中学生阅读兴趣调查报告分析
本次调查只能代表我校部分学生的阅读现状,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我校中学生的阅读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中学生的阅读理念不正确,这一情况比较普遍,且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阅读兴趣较多的集中在比较流行的言情、玄幻和武侠小说上。中学生此时处于较为关键的心理发展时期,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但是缺乏良好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若是过度的沉迷于武侠、情爱等情节中,会造成其偏离人生发展的轨道,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其次,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慢慢开始出现了流失,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了80%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但其中一半的学生表示缺少阅读时间。除了升学压力,还有一个原因是新媒介r代的视觉文化对一大部分学生的兴趣进行了吸引,如手机、电脑、电视等,更多的青少年更喜欢接受快餐文化,造成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流失。
除此之外,很多中学生还比较缺乏积极正确的阅读意识的引导阅读品质也相应地被让教育者和家长所忽视。
三.激发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针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树立正确阅读理念,通过方法让学生爱上图书、爱上读书,将学生从电子游戏、手机或者是对电视的迷恋中拉出来。
阅读兴趣在阅读活动中最直接和活跃的意象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依靠青少年的好奇心强,逐渐培养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耐力,开展丰富课余活动,刺激学生长期保持对阅读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 英语 课外阅读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显得愈加重要。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语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媒介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分析对于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十分必要。
一、高中学生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现状
阅读材料的选择是英语课外读的首要环节,恰当的英语阅读材料选择是高效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基础,因此,对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进行分析首先要对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的选择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进行选择性干预。
调查分析显示,在阅读材料选择自由的前提下,学生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娱乐、体育、赛事类阅读材料,娱乐、体育、赛事类阅读材料往往相对较为有趣、语言风格往往相对较为轻松,这种阅读材料选择倾向是与学生的兴趣相适应的。同时,“文学类”课外阅读材料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一方面是因为文学类阅读材料的故事性相对较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强烈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学类阅读材料的词汇和语句优美,符合学生的语言审美要求。另外,由于政治、军事、地理、学科类阅读材料相对较为枯燥乏味,而且在文章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专业类词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学生在自由阅读过程中往往不会选择这类阅读材料。
二、高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目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在应试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高考是高中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英语阅读速度,为高考英语阅读做准备;其二,大部分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词汇量,从而有效提升英语语言技能;其三,部分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自由阅读掌握新的句型和语法知识;其四,少部分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阅读获取课外信息,了解更多的娱乐、体育等方面的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还是扩大词汇量、提升阅读速度,从而更好地满足高考英语阅读的需求。如何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从兴趣出发自发进行课外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高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量现状
调查分析表明,现阶段,我国仅有极少部分学生可以坚持每天多次英语课外阅读,大部分学生仅仅能保证几天一次英语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量是相对较少的,另外,还有少部分学生不能自发地进行英语课外阅读,其英语课外阅读量基本为零,远远不能达成英语阅读学习需求。
由此可见,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大部分高中学生都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阅读量较少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扩大学生的阅读篇幅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显得十分必要。
四、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方法和途径现状
精读和泛读是英语课外阅读过程中常见的两种阅读方法。精读强调阅读的精细化,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掌握所有的词汇、语法、句型,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泛读强调阅读的泛泛化,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掌握文章基本大意即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泛读的方法,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会采用精读的阅读方法,仅有少部分学生会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资料不同于课内阅读资料,其中包含的可读性知识量相对较少,因此,在课外阅读过程中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具有更高效的特点,如何在英语课外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阅读技巧,更好地利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语言素养十分必要。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设备在学生中的普及率显著提升,由于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阅读十分方便快捷,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会更加强倾向于选择多媒体媒介,书本、报纸等传统媒介在学生课外英语阅读过程中的利用率较低。虽然多媒体媒介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是利用传统媒介进行阅读更有利于学生做笔记、词汇积累及句型分析。如何合理选择各种阅读媒介进行更加高效的英语课外阅读是现阶段高中学生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
五、结束语
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语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十分必要。英语课外阅读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逐渐提升阅读速度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现阶段我国高中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其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更多、更高效的阅读建议还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生; 课外阅读;习惯
一、课外阅读的概念
关于阅读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教育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读者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由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是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这两种定义,分别从阅读主体的心理过程和阅读活动的社会功能着眼,阐明了阅读的本质。
而课外阅读,指的是中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延续与扩展,是提高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外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情感体验。课外阅读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
二、培养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为了自己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之外阅读其它的书籍和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和文章;这种阅读就是所谓的应用。”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同志们好好回忆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所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又占多少。我回想了自己的,大概是三七分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的收获来自于课外阅读。”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很重要的。中学 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
(一)课外阅读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日益发展,我们所看到、所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课本和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中学生从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那么,课外阅读就是一个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阅读可以健全人格,提高素养
中学生的日常学习,不仅仅是要获得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这是一个健全人格,提高素养的过程。读书可以使人获得更多地知识,也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就必须鼓励中学生多读书,读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
(三) 课外阅读可以使中学生终身受益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方法。而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则会使中学生终身受益。因为中学生在长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会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习惯。这种独立的学习习惯,可以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无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独立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误区
当前,关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学生的阅读内容、方式、兴趣比较单一。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在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研究者指出,部分教师为了使中学生增加阅读积累,硬性规定学生读多少书、读什么书,只求阅读数量不求阅读质量;而家长也没有正确配合,或是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有误,或是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方式不当。这些培养中的误区导致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不到养成。
四、培养中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就学校而言,教师要巧妙运用学校的公共设施,给中学生营造阅读氛围。比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阅读标语、在板报上提供阅读信息、定期更新推荐的读物等,来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而在家庭中,家长也需要配合教师,给中学生创设一个相对浓郁的家庭阅读氛围,以达到鼓励学生阅读的效果。如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看书、读报,也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阅读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可以使中学生意识到家长对其阅读的重视,也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还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些合适的书籍,或在周末带着孩子到公共图书馆、书店、文化中心等场所,给孩子创造阅读环境。
(二)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抱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相应地产生好的效果。
1.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应抓住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中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课堂之上,教师在结合课堂内容的基础之上,根据中学生的兴趣,讲一些作品的精彩章节、故事片段等,激起中学生的兴趣之后,把作品或者文章推荐给他们,让中学生自己去阅读。
2.用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以身作则,课下之余要多读书,既可以充实自己,也可以给中学生做以表率。教师也可以给中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阅读的名人事迹,也可以通过表扬身边的阅读榜样来鼓励中学生阅读。
3.组织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有关阅读的活动。如寓言大赛、成语接龙等,也可以在班级内组织朗诵比赛,对优秀的学生加以表扬,或是给予一定的奖励等,以此来激发中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指导中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学生认知水平也不相同,教师需要根据这一特点,引导中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关键词:课外阅读;写作能力;研究
一、前言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
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写作能力,这两者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针对我国当前的应试型教育环境下,绝大多数中学生都是为了考试而进行阅读,为了考试而进行写作训练。这些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并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些在严格意义上都算不得是课外阅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阅读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没有被养成。本篇文章将针对当前现状,对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述,以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的水平。
二、课外阅读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的阅读行为。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都会尽可能的抽出时间带学生们到学校的阅览室或图书馆进行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可是,现在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这样的方式到底是真的有用还是只是徒有外表呢?这种方式真的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吗?我们仍要持一个怀疑的态度。或许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这种方式带来的是不是主观阅读还是值得深思的。为了进行阅读而进行阅读,这种功利性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喜欢阅读,这种阅读和主观想要阅读是有差距的。那么,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的爱上阅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我们尽可能的搜寻一些与课内阅读有一定联系的内容,然后将课内与课外内容相结合,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阅读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二,我们可以从教师和学生的身上着手,师生之间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很有必要,在沟通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发现学生所喜欢的阅读内容,顺着这个方向,因势利导,解决学生阅读上存在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并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写作能力;第三,我们还要注意到学生的阅读环境和习惯,一个好的习惯养成,需要一个好的环境作为温床培育。这个环境是由老师的监督和家长的监管组成,家长要转变思维,不能单纯的认为孩子学好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学生要真正的学好,还要接受更多的课外知识。家长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让孩子在一个多选择的环境中提升自己,大量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三、写作能力
语文素养包括几个部分,写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不仅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还可以表明一个人的素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低,不一定是指他的阅读量不够,有很大的可能是他的写作技巧不好,对自己的写作想表达的内容不清楚,或者是不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写作存在问题是一个令老师家长都头疼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去探究问题的本质。我们要试着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们多进行一些课外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思考,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衡量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学好写作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老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知道写作可以传达他们的心声。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要努力积累素材,多从书里得到材料,得到一定的经验,慢慢改善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四、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关系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会得到很多的信息,这其中有好的信息也有不好的信息,那么如何从这些信息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呢?在这个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同学们已经无法正确去挑选自己真正需要的书籍。如果误入网络小说歧途,这不仅对学习没有任何益处,还会降低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习成绩不但不会提高,还会严重下降,一发不可收拾。从这一个角度出发,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去选择他们真正需要的书。如何正确引导还需要认真思考,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叛逆时期,不正确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伤害他们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有依赖,学生要学会在阅读中成长,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独立的人格,要学会创新,学会质疑,学会独立思考。中学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阶段,把握好这个阶段,对他们的人生有着重大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写作可以向外界传达我们的心声,是与外界进行沟通的一个方式,它集中体现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和内在涵养。因此,大量阅读有质量的文章、书籍,加大课外阅读的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娜娜.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与写作能力培养研究[D].渤海大学,2017.
[2]薛灵瑞.课外阅读与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J].课外语文,2016,(13):123.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关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许多语文教育的老前辈都有过重要论述。叶圣陶先生在《前言》里说:“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和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和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和文章;这种阅读就是所谓的应用”。他认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了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工夫便于工作只做了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尤其是在当今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更不应该是游离于语文教育体系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得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
中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缺乏甄别力,读物良莠不齐,一项调查显示46.7%的初中生和35.8%的高中生课外阅读以消遣为目的,在中学生购买的报刊图书中,知识类书刊占55.6%消遣类占44.3%。中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阅读水平的制约,审美能力较差,搞拒诱惑的能力差直接造成了读物的优劣不等。他们读的书大多不是有意识的选择,大多数都是无计划无目的,无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
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也就很难获得有益的指导;由于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占用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他们的课外阅读,使多数学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外阅读,更顾及不上阅读的效益和质量,不能充分发挥兴趣阅读的作用。
3.缺少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图书资源匮乏,难以得到优秀读物。这也是制约中学生健康的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真正投资于语文学科的并不太多,大多集中在“习题集”、“题典”上,很多的课外读物是仅仅有几本“作文选”。
三、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中学生正是形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然而受年龄和思维的限制,学生迫切需要指导。调查显示有72%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给以指导。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而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少数教师甚至放任自流。因此,如何加强指导,使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激发兴趣策略,让学生爱读书
课外阅读兴趣指对自身从事课外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课外阅读兴趣受阅读者的年龄阅历、知识、爱好及阅读目的的制约,读物本身的内容形成也会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2.推荐书目策略,让学生多读书
我们提倡的课外阅读。绝不是“放羊式”的阅读。也不是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任务式阅读,学生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原因,许多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给学生,明确阅读内容与范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读书。在书目内涵的把握上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弘扬;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借鉴与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要有梯度。
(1)结合课堂教学推荐,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联系,内外联动,相得益彰。
(2)结合课程标准推荐。《课文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文质兼美,又结合了学生的学力、智力、心力等实际,要逐步让学生阅读。
(3)结合时尚热点推荐。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开放的世界,愉悦身心。
3.掌握技巧策略,让学生会读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成功之门,教师要进得方法指导,教会学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读书之法,因人而异。但就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仍要把握一些基本东西。
(1)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在一学年开端就要订立本学年的读书计划,一学期、一个月、一星期读多少书,有个合理的安排。读书须思考。
一、当下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缺乏课外阅读时间
由于素质教育、德育、思想教育任务繁重,学生作业繁多,学习和生活时间都比较紧凑,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中学生大多围绕着辅导书和教科书打转,时间大多花在习题、试卷、作业、补习班上,以致没有多余的时间计划看课外书。
(二)课外阅读内容世俗化、娱乐化
由于网络信息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人类阅读不断受到各种因素诱惑冲击。目前,很多文化作品都以图画或者视屏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普及版、图画版、戏说经典版不断充斥图书市场,让学生接触不到原版原味的美,缺乏对作品真正的理解和思考。
同时,由于学生压力过大,关注的重点一直在题海上,为了适应时展需要,五花八门的习题、同步试卷、辅导书充斥了大部分的图书市场,缺少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学生为了缓解学习压力,很多选择八卦、世俗、娱乐的书籍,从而为校园漫画开辟了良好的图书市场,而真正的经典难觅踪影。
(三)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相应的指导,效益不高
由于教师、家长缺乏重视课外阅读的观念,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表现出低效、无序的现状。无序主要表现在:没有选择的盲目阅读,看见哪本书就读哪本书;同时,所读的课外书本缺乏“精”,有的学生把卡通、漫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从根本上导致了阅读的无序性和低效性。
(四)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随意性、懒散性很强,不仅浪费了阅读时间,让阅读也失去了该有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没有效率和收获。因此,鉴于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部和学校应该制定对学生切实有用的书籍目录,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二、加强中学生语文阅读的措施
(一)推荐有益的课外阅读
在中学生的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性别、心理特点、学段等方面的差异,在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推荐不同的阅读材料和书籍,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欲望。例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路遥的《平凡世界》、塞万提斯的《唐吉珂德》、高尔基的《童年》、雨果的《悲惨世界》、莫泊桑的《羊脂球》以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著作。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提高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力度,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同时,让学生养成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开始时,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阅读计划,从根本上避免学生盲目、随意乱读书。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要求学生写周记、读后感、批注等掌握学生阅读进度和状况,在科学指导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例如:在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锻炼学生书法和写作能力,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服装、语言、建筑等特色,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和精华。从而拓宽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心得交流,让学生在自我和他人观点的比较中,得到学习和进步。
(三)做好阅读指导和阅读心得交流
论文摘要: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人们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有所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因此,笔者在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定型,心灵处于逐渐丰富的阶段。由于受到理解力的限制,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较弱。因此,向中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必要和有益的。推荐书目应该选取内容健康、思想积极的著作,展示人类生活的美好前景,鼓励中学生热爱生活,以此奠定在人生道路上知识和情感的基础。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人们对高中生课外阅读有所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面窄
不少中学生比较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用课内阅读代替课外阅读,对课外阅读分配的时间少,导致阅读面窄,知识面不广。笔者了解的情况是,从学生课外阅读的类别看,小说类、杂志类占53%,作文选类占32%,其他占15%。而且,读名著的学生相对较少。在相当多的中学课外读物调查中可以看出,中学生课外阅读最喜欢的是科幻武侠小说、笑话幽默等休闲轻松类读物。
2、阅读盲目
书籍浩如烟海,读哪些书好呢?很多同学感到迷惘。看小说的最多,看综合类的人次之,其余还有看影视杂志、娱乐画报、名人传记等,比较零散。对于自己为什么选这些内容进行阅读,却少有人去思考。即使有的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渴望读点好书,但面对书海感到茫然,不知选择什么书来读,怎样读,不少学生尝试过后觉得无成就感,于是又放弃了。
3、阅读方法不当
有的学生有时几天不看书,有时一看数小时,或者干脆一口气看到底,又或者不眠不休。有的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有书就读,数量虽然很大,但无仔细咀嚼。最为普遍的是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做读书笔记。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倾向,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给大家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鲁迅、老舍、巴金、冰心等。我则每天给学生推荐一句名言警句,以此来激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效增强阅读能力。
2、营造浓厚的读书环境
由于升学的压力,许多家长、老师不容也不敢让学生读课外书。有的学生因此干脆拒绝课外书,有的阅读由公开转为秘密,读与不读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真正的课外阅读就离学生远去。可喜的是,我校每周有一节阅读课,将课外阅读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学生读课外书不再有做贼的感觉。同时,我校的阅览室和图书室课余和周末都向学生开放,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能坦然读书
3、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
阅读本身是一个日积月累地过程,它是在潜移默化中涤荡灵魂,滋养心灵。它没有立竿见影地效果,因此很多学生过于浮躁,没有看到显著的成效,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感到阅读的乐趣,我尽量多开展各种与读书有关的活动。如,在班级设立读书角,学生轮流管理读书角,策划读书活动。在我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举办读书心得、选出佳作在校园橱窗中展示;开展手抄报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故事剧本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腾起不断努力的希望,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地注重书中的的故事情节,精美的图片、或者片言只语,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读,他们只能肤浅地讲述情节故事,有趣的人物,而没有深入作品,认真进行思考。鉴于此,在课内阅读中,我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较深入了解文章的文字和思想内容;在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和信息。我把精读和略读有意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针对不同的作品,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由此提高综合判断、分析等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达到人格的提高和完善。
一、 阅读介质“图像化”
近年来,现代网络技术的进步使阅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读图”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和阅读方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被大量的图像所充斥,文字在读物中似乎已变成了辅的内容。不少中小学生重“读图”轻读文的风气日益盛行,图文书、“口袋书”盛行,似乎“读图”时代已经到来。过去,书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而现在光盘、录像、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它们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能满足人的感官刺激,同时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也削弱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导致恶性循环。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信息时代和读图时代所特有的产物,就是一种以图画代替文字为主要内容,以数字资源代替印刷资源为主要载体的一种阅读方式。大众传媒时代,以未加筛选的海量信息,颠覆、恶搞传统的消遣方式,交换互动的对话式阅读,跳跃的非线性阅读方式,使得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色彩纷呈的图像信息面前,中学生的阅读注意力无法集中,经典名著阅读的式微也就在所难免。
二、 阅读思维“浅薄化”
眼下的青少年越来越习惯于电脑阅读。在内容上,数字化多媒体信息量大,在形式上又具备互动性、方便性和参与性的特点,让大家在阅读时根据需要即点即看。这种快速阅读方式,符合青少年追求个性、效率和时尚的心理特点,同时也改变了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没有逻辑、没有深度,跳跃性强,没有分精读和粗读,阅读不经过思考,跳读,囫囵吞枣。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卡尔就针对这种现象提出,“网络造成的结果是,我们从网络得到的是知识的宽度,失去的是深度”。他引用一位剧作家的话说,我们正在成为“煎饼人”,跟无限的信息网络连接后我们的知识变得又大又薄,我们正在失去阅读严肃作品所需的持续、深入思考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重现变成了数据处理器。他指出,“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回到文明演进的早期:我们在从个人知识的耕种者变成数字数据丛林里的打猎者和采集者……为了换取互联网所蕴藏的宝贵财富,我们正在舍弃卡普所说的‘过去那种线性思考过程’”。面对信息的海量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们的深度阅读减少了,浏览式的浅阅读在增加。这种浅薄的阅读方式,就会导致很多同学读书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缺少个性化的眼光和创新意识。
三、 阅读内容“浅俗化”
现在中学生的阅读的品味普遍较低,阅读面窄,更倾向于阅读娱乐性的休闲读物,“浅”读物更容易受到欢迎,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但是经典的文学名著、哲学类、科普类等严肃类的“深”读物却受到冷落,更多的学生只是把它看成是老师布置的强制性任务来完成。他们表示,这类作品枯燥乏味,不喜欢读。所以,走进学生课堂,我们仍能发现他们的课桌上赫然摆着卡通漫画、粗制滥造的武打言情小说、“搞笑”作品或写当代影视歌星、媒体主持、体坛明星之类的“时尚”杂志,甚至新生代的“另类文学作品”。
虽然休闲读物能够让我们实现精神上的放松,但它绝对不能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它的意义与经典作品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由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中学生无法正确判断事物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很有可能存在盲目性、随意性,选择的对象会有很大偏差。因为缺乏选择与鉴别,盲目追随“流行”,造成中学生课外阅读资源浪费,阅读品位不高。
四、 阅读目的“功利化”
由于教育改革中教育评价机制相对滞后,高考仍然是目前教学的重心,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在这种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下,中学生阅读的目的较为功利化,首先是很多学生为了应试而勉强开展课外阅读,或为了赶潮流、和同学有谈资而读书,独独不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为了自己的求知欲而读书。如果学生长期依靠这些外部的压力强迫自己读书,那么丧失读书的兴趣是迟早的事情,一旦这种外部压力被解除,他们的阅读行为就很难继续,甚至会排斥阅读。其次是不少家长和老师学校也常常用世俗与功利的心态来看待课外阅读,动辄就要与考试挂钩,不让学生去接触过多课外书籍,这无疑是一种人才培养上的“短视行为”。以这种阅读方式开展课外阅读,毫无审美和欣赏的目的,学生往往以被动的态度来“吞咽”名著,为了考试而来阅读名著,这不仅会导致对文化经典的误解,也是对孩子自由天性以及对文学的爱好、崇敬感情的扼杀。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当采取的对策是:
一、 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动机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学生对所读的内容感兴趣,阅读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多途径和方法,针对现在的社会现实,可以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出发。萨特有一句名言,存在就是合理的,不可否认,有一些网络文学之间还是包含了一定的人生智慧和作者独到的见解,通过阅读适当的合适的网络文学作品,学生也能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喜爱读书的习惯,这是提高中学生阅读水平的前提条件。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奖励措施来增强兴趣和关注。教师既要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更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进行激励。阅读质量好的,阅读速度快的,阅读数量多的都可以给予正面鼓励。尤其是对语文基础差的学生,过分的指责只会进一步加重排拒心理。提高自我效能感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二、 发挥语文课堂的引导作用
建构主义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进行意义建构。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协作活动,指导学习者建构有意义的知识结构。因此,语文课堂的文本阅读方式就要发生变化。文本是师生间进行对话交流的媒介,也是师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媒介。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好坏,不仅影响到教学水平和效果,更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将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引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一些阅读实践活动,这不仅能激发巩固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自觉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一方面,老师上课时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深刻的影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老师能够体现出很高的文化魅力,也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出于对老师广泛的阅历、渊博的知识的敬佩,有可能促进学生以老师为楷模,对这种文化魅力产生强烈的追求和渴望,这就无意识地诱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欲望。为此,老师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涵养,并在课堂上将这种涵养自然而然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对课外阅读的渴求之中。
三、 营造良好课外阅读氛围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环境条件,如客体、人、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要想在这样一个大众传媒时代真正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就要善用现有资源,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学习者置身的情境、活动或社群爱好读书,学生透过观察、模仿及一连串的实际活动,也会逐渐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可以对学生施以同伴影响和家庭影响。如果周围的同学都爱好读书,势必会督促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并且和同伴共同体会、探讨、切磋和促进,如此良性循环,不仅阅读数量会得到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水平也能迈上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家庭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家庭是学生课外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家庭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每个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读书氛围的营造直接影响着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如果家庭的文学气氛浓郁,文学资源丰富,父母文学水平较高,一定会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这种作用甚至比学校施加的压力更为有效。
其次,可以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营造出爱好读书的氛围。学校和社会的一些图书馆可以采购和大量提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或者可以举办讲座、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机会。大众传媒也要承担起教化的责任和作用,不能单纯为了吸引眼球和经济效益报道过多负面内容,要为中学生阅读树立正确的导向作用。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目标一致,才能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促进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步入正轨。
四、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中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在阅读内容和方法上会产生疑惑,这就需要加强对课外阅读内容的指导。在内容上,要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课外读物,才能有利于心灵和人格的完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陶冶他们的性情,增长他们的知识。在方法上,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的阅读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让他们学会选择精读和泛读,对于难度大有价值的书应该精读、多读,而题材较次或者意义不大者,则可大体涉猎,粗读即可。此外还要教会他们学会记录、做读书笔记,把握书中关键词句和主题思想,评论书中内容,提出自己有创造性的方法等等,逐渐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
总之,在一个文字式微、图像繁荣的后现代工业社会中,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正在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小而言之,学生个体的语文素养难以有效提升,大而言之,就会产生精神和文化的断层,传统文化得不到传承,新兴文化不能健康发展,最终导致精神家园的荒芜。所以,我们要明白问题的严重性,重视课外阅读的作用性,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自己的知识底蕴,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①尼古拉斯・卡尔著《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②叶敏著《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探略》,《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由不读到要读
目前中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总体来说不是很高,由于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或缺乏自学的积极性。再加上升学竞争一定程度上窒息了课外阅读,大大小小的考试挤压和剥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还有些教师和家长反对学生看课外书,主要是怕影响课内学习、影响考试成绩。因此,中学生在教师和家长长期的限制下,逐渐对课外读物失去了兴趣。有些教师和家长满足于教科书知识,认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读了那么多教科书,做了那么多作业练习题,还不够吗?不读课外书籍,不也照样毕业升学就业么?比如,在我现任的班中就有部分家长怕影响学习而加以禁止,有些学生也以课外作业多、空余时间少而拒绝看课外书,就算看也是看一些幽默笑话一类的书,对学生的教益不大。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很清楚这种看法和行为是十分错误的。我了解到以上情况后,就通过打电话、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家长和我达成共识之后我才继续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向学生指明:课内学习不能代替课外阅读,课堂上所教授的只是一个中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即学生在基本功方面要做到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会解读作品,能完成对作品的基本鉴赏,而更多的知识则要求学生到课外阅读中获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我希望他们能有自己爱好的学科,能发挥自己的所长而成为有用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满足于课堂的教和学,而应该把知识的涉猎范围扩大延伸到课外阅读之中去。经过交流沟通,学生开始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并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明确目的,引导学生由盲目阅读到有益阅读
大多数中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只是为了消遣,为了调剂一下精神、松弛一下,或为了打发课余的时光。还有些中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或是听音乐,认为这些比读书轻松多了。我给学生说明,影视作品提供的是各种事实、图片和数字。而书本,按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点,充满了“不明确的因素”,它们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读者对作品的解释,一部作品可以作出许多不同的甚至自相矛盾的解释,这就是作品的未定性。例如,读《王子复仇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戏剧《王子复仇记》就不同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心目中只有一个王子――即哈姆雷特的扮演者。再者观看影视作品,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即随着剧作者安排好的情节而喜怒哀乐。而阅读的过程始终是能动的过程,是复杂思维活动的过程。书本的空间包容量大,语言、风格、情韵等,都是视听无法替代的。
有些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还不会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要及时正确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其需要的读物。我的措施是:首先,针对各个学生的弱项指导他们选择有关书目,使学生在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方面迎头赶上,并为发展自己的爱好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针对学生的专长选择有关书目,使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特别的进展,为培养“特长”人才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消除盲目性。
三、注重积累,引导学生变低层次阅读为高层次阅读
所谓层次指的是读物的层次和阅读的层次。高层次指的是世界文学名著,而低层次是指消遣性较强的书刊、杂志。有的学生不愿读世界名著,认为“不好看”或“看不懂”,更爱读些港台的言情小说。有的教师称之为“不健康的书”。品位不高和不健康应该是两码事,但并不等同,只是有些宣扬了“爱情至上”的观点,对中学生世界观的确立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再说品位不高的书能够吸引学生,总有它的道理,值得我们研究,或许,这也能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教师除了引导,简单的干预是不起作用的。所以,我们不妨把社会上流行或学生中流传的作品列为课外读物,只要认真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的“禁”和“堵”,只能适得其反。聪明的办法是因势利导,在阅读的兴趣被激起来之后,再把低层次阅读引向高层次阅读。需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中学生阅读时要选择一些既对中学生有阅读价值,又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
首先,初中生课外阅存在盲目性。初中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受年龄、阅历、阅读水平的制约,审美能力较差,搞拒诱惑的能力差直接造成了读物的优劣不等。他们读的书大多不是有意识的选择,大多数都是无计划无目的,无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其次,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性。虽然《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有一定要求,并有相应的推荐篇目,但由于当前的考试制度,学生的课外阅读得不到教师、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也就很难获得有益的指导;由于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占用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他们的课外阅读,使多数学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外阅读,更顾及不上阅读的效益和质量,不能充分发挥兴趣阅读的作用。
第三,缺少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当前能结合时代特点又适合学生阅兴趣的图书资源极度匮乏,读物良莠不齐,难以得到优秀读物。这也是制约中学生健康的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真正投资于语文学科阅读的并不太多,大多集中在“习题集”、“题典”上,很多学生的课外读物是仅有的几本“作文选”。
认清了当前中学生阅读现状后,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才能有的放矢。调查显示有72%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给以指导。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而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少数教师甚至放任自流。因此,如何适应“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成了我们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指导: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喜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兴趣受阅读者的年龄阅历、知识、爱好及阅读目的的制约,读物本身的内容形成也会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2.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制定阅读计划
在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基础上让学生多读书。在书目内涵的把握上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弘扬;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借鉴与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要有梯度。尽量避免学生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原因,许多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的盲目性。
(1)结合课堂教学推荐,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联系,内外联动,相得益彰。如在教授完《我的叔叔于勒》后,可以向学生推荐《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让学生去领略作者的精巧的构思。
(2)结合课程标准推荐。《语文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是人类文化的精品。文质兼美,又结合了学生的学力、智力、心力等实际。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读书活动加以逐步落实。
(3)结合时尚热点推荐。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开放的世界,愉悦身心。
3.巧授阅读方法,学会感知领悟
“读书之法,因人而异。但就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现状,仍要把握一些常用的学习方法。
(1)养成习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在一学年开端就要订立本学年的读书计划,一学期、一个月、一星期读多少书,有个合理的安排。这样才能指导自己的学习安排,有的放矢的去读书。
(2)传授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成功之门,教师仍要在指导课外阅读时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拔,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
一、阅读的定义
阅读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活动,是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505)对阅读作了定义性的界说:“阅读是一种从印的和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由一系列的行为和过程构成的总合。阅读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由此获得重要信息,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许多观点都印证了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尝试和经验:没有阅读,英语学习寸步难行;有了阅读,英语学习节节提高;阅读越少,进步越慢;阅读越多,进步越快。对于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决定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研究来看,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阅读取向不合理。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课外阅读对提高成绩没有明显的帮助,甚至认为会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因此认为没有必要购买阅读课外读物,即使购买,也只是一些与考试有关的辅导资料、参考书或试题集锦等。
2.阅读目标不明确。调查统计:90%的中学生认为应该有课外阅读,66.72%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70%的同学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有帮助,而能真正明确阅读目的的学生只有10%左右。一般来说,他们看课外书随意性大,阅读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对时尚的一种盲从。有的“想看啥,就看啥,和学习无关。”有的说“腻了课本,找课外书调剂。”
3.阅读策略不科学。在阅读方法上,不少学生毫无策略可言。在阅读中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精读、泛读、快读、慢读等方法,不动笔,不作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整理、消化,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三、分析问题成因
调查认为,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不喜欢、甚至排斥课外阅读,大致与以下因素有关:
1.视听文化的冲击。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可以直接将信息作用于视听感官相比,书籍阅读就显得较为枯燥,人们不再也不愿花时间从书籍中获取信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众阅读的缺失。
2.老师和家长的干涉。许多家长都渴望子女将来能上大学,希望孩子“念学校里的书”。每当孩子在课余时间读课外书时,他们就会阻止。据统计:不干涉孩子阅读课外书的家长仅占8%,反对孩子阅读任何课外书的家长占33%。更有甚者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的课外书都称为“闲书”。这使得学生的读书热情不但未受到保护,反而遭到压抑甚至扼杀。
阅读条件的制约。调查显示,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黄金时间是寒暑假,首选者占48.9%;第一地点是家里,占78.2%;仅有14.9%的学生把学校图书馆作为阅读课外书籍的主要来源。理应是学生阅读的神圣殿堂的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在广大学生心目中却几乎没有位置。
4.应试教育的误导。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一项重在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措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许多学校评价教师教学优劣还常以升学率为唯一的依据,大多数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阅读。
四、改进措施
要真正让学生读而有得,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普及对优秀书籍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长期只重课内学习而忽略课外阅读,为此,教师上课时应设法吸引学生,或旁征博引,或谈古论今,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逐渐培养阅读兴趣。
2.推荐有益读物,提高阅读品位。在课外阅读初期,学生大都有随意性和消遣性的阅读习惯,且贪多而不求甚解。教师不仅要引导他们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
3.提示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除了常用的泛读、略读、跳读、精读、细读、熟读成诵等方法外,还可以介绍其他的方法。要教育边读边思考、重感悟、重积淀、批判地吸收。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阅读成果。为巩固和扩大阅读成果,教师应有计划组织一些活动来加以促进,如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促进课外阅读活动。
5.家庭和社会各界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们应该意识到:“有爱看书的父母,才有爱看书的孩子。”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位老师的家长应该作出表率,自己多读书,也支持孩子读书。工作之余可以和孩子一起去书店、图书馆或在家中交流阅读经验和体会,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其次,新闻出版部门应规范、净化课外读物市场,为学生提供更多积极,健康的书籍。再次,公共文化机构如城市图书馆、社区或村镇图书室应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降低其阅读门槛,这也有助于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基础,学生必须凭借书籍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才能稳定地立足于社会。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去鼓励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之外,翱翔于读书的天地之间,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智慧的源泉,精神的食粮,理想的阶梯。
参考文献:
[1] 姜珍婷.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对策【MA】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炜.高中生英语课外阅读情况调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0年第5期